脱贫带头人的事迹材料

2024-05-27

脱贫带头人的事迹材料(精选4篇)

篇1:脱贫带头人的事迹材料

脱贫带头人事迹(残疾人)合集7篇

【篇一】

3岁时,因高烧不退,不幸得了小儿麻痹症。因病残疾,加上家庭经济压力,原本学习优异的他,无奈选择就读中专技校,打工14年,他勤奋肯干,后来注册**野马洗染有限公司,积极吸纳适龄就业的残疾人到公司上班,为残疾人提供近20个工作岗位。他叫**,****镇人。

**生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排行老大,为了减轻父母压力和照顾妹妹,他1996年中专毕业后,通过技校分配到**五金公司上班。

**年从**五金公司下岗,成为失业人群中的一员。**因肢体残疾,招聘工作屡屡碰壁,7年时间里,在广告公司打过杂、在工地当过门卫、摆过地摊、当过洗衣工......工作都辛苦,但**觉得只要不放弃,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多年求职生涯,让**看到了残疾人找工作的不易,在当洗衣工的时候,他发现**缺少专门的洗染公司,酒店行业的洗涤被套床单等需求量大,创业的念头在**脑里日益高涨。

**年,**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兴办微型企业。当年11月,**向亲朋好友借、向银行贷,投资近200万元创办了**野马洗染经营部,是一家以经营连锁干洗店和专业布草洗涤业务为主,集干洗中心和水洗中心于一体的专业洗染公司,并吸纳37名下岗工和残疾人就业。

在经营布草洗涤过程中,**不断学习、改进洗涤技术,针对一些比较脏、油渍、污垢、颜料等难洗的物件,通过一些洗涤原料的配比和试验,成功发明了“强力草布去污去油洗涤液”专利。

“我的专利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的。目前,不仅本公司用的是我发明并加工的洗涤液,而且垫江、**等周边县的洗染公司也是用的我们加工的洗涤液。”**自信地说。

**年,**野马洗染经营部注册,改为**野马洗染发展有限公司,并获得**诚信企业;**年代表**市残疾人企业参加全国中残联企业评比,获得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自强创业奖”称号。

为了帮助更多的残疾朋友就业,**积极吸纳适龄残疾人就业,目前公司员工有67人,其中包含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退伍军人等,且都为他们购买了保险,为其完善就业保障。

“今后,我们公司不只是洗涤服装和布草,还将形成洗涤液规模化生产线,向规模以上企业迈进。”今年42岁的**希望自己的野马洗染事业发展能越来越好,同时,自己将结合更多资源参与社会公益,去帮助更多残疾人和需要帮助的人。

【篇二】

“有了新牛棚,刚出生的牛崽终于找到住处了!”家住****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镇**村**树组建卡贫困户**欣慰地说。今年,在**镇政府的帮助下,他成功通过扶贫小额信贷追贷了10万元资金用于发展产业。如今,新建的牛棚顺利完工,他养殖的28头黄牛也搬进了“新家”。

**是**村建卡贫困户。**年,他在杭州一工厂务工,双眼意外被氨水烧伤,虽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但眼睛还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视物模糊。十余年来,没有公司愿意聘用他,只能在家务农维持生活。“那段时间,日子过得很苦,一年干到头依然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年,通过他人介绍,**与妻子**重组成立新的家庭。自己务农,妻子务工,尽管收入不多,但**心想,两个人一起奋斗日子总会好起来。天有不测风云,**年,妻子**在外出务工时,突发急性风湿性关节炎,从此不能从事重体力活,一家人的生活再次坠入低谷。

**年,**村驻村工作队了解**的情况后,为其申办了残疾证明。同时,为解决他和妻子的基本生活问题,又为其成功申办了低保和大病医疗保险。**年4月,**其中一只眼睛病情恶化,几乎失明,不得不前往**主城区进行角膜移植手术。

“我能做这次手术,必须感谢**党委和政府!”**感叹道。原来,这次手术医疗费用近7万元,而手术前,他把自己省吃俭用存下的钱和向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借的现金加在一起也才5万多元。此时,**村驻村第一书记邹波知道后,在**镇政府发起了募捐。通过此次募捐终于为**凑足了手术所需医疗费用。

“考虑到**的情况比较特殊,要想帮助他脱贫致富,不能只依靠到村里产业基地务工。”邹波道,术后,**的眼睛病情得到控制,为了助其增收,村里便鼓励他从事一些相对简单的生态养殖业。

“那我就养牛嘛,这个我会。”在家人和扶贫干部的鼓励下,**做起了祖祖辈辈干的老传统——养牛。**年9月,他用扶贫小额信贷申请的3万元资金,买了10头小母牛崽,开始搞养殖业。

“白天把牛放到山坡上去吃草,晚上再牵回牛棚喂饲料。”**说,**村**树组附近山坡较多,由于村民大量外出务工,部分山坡土地里已是杂草丛生,十分适宜养殖草食牲畜。得益于这一天然优势,他养的牛长势十分良好,到**年下半年,最初的10头小母牛崽成功长大,并产了10余头牛崽。

“牛的数量越来越多,原来养牛的木棚就不够用了,想着修一个大一点的牛棚来养牛,但还缺少一点资金。”**把这情况反映给了村里的扶贫干部。养牛走上致富路

得知**的情况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十分关注,他着实被**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发展产业的精神感动。“**年10月,经过多次沟通联系,我们为**争取到了1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产业发展追加贷款。”**说。

**年底,10万元资金到账,**在原木制牛棚土地上新建了一座钢架牛棚。“新牛棚建好了,我对未来发展养殖更有信心了!”建完牛棚,**手里还剩下些钱,他准备利用这笔资金再进购些杂交品种的牛来喂养,扩大养殖规模,成为养牛大户,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在佘镇长的牵线搭桥下,去年试卖了两头公牛,共卖了18000多元。”目前,**养的牛已发展到28头,他计划在今年年底的时候,卖掉6、7头牛用来偿还部分贷款和补贴家用。按当前市价来看,他的牛平均一头能卖8000元,预计可以给他带来5万元左右的收入。

日子一天天有了起色,生活也有了盼头,**却又把心思用在了帮助乡亲上。今年,他打算捐出两头牛给同村的两户残疾人,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改变了我的贫困生活,我不能一个人独享这份幸福果实,要把这份幸福果实传递下去,和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

【篇三】

“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这是**时常勉励自己的话。

**,是**市**区**镇**村的一名村民。13年前,一场大病令他卧床3年,欠下一身外债,也因此成了一名肢体残疾人和低保户。记者近日从****了解到,如今的他已主动退出低保户行列,通过艰苦创业,不仅自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还带动周边上百户村民增收致富。

身残志坚

主动退出低保户下定创业决心

**年,当时22岁的**与妻子**一起到浙江打工,不幸的是,没过多久他就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和股骨头坏死。妻子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了20多万元的外债。因为生活困难,**一家被评定为低保户。

“在病床上躺了3年,生活不能自理,差点瘫痪。”说起往事,**显得有些伤感。**年12月,被鉴定为肢体残疾的他与妻子回到家乡。年迈的父母负责在家照顾**的生活起居,妻子**只能在附近打短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异常艰难。看着千疮百孔的家、忧虑沧桑的父母,**下定决心一定要战胜灰暗和颓废。

“那时我就想,病魔没有要我命就说明苍天要我活着,我活就要活出个人样来。”**一心想着,要挣钱解除穷困,不能成为家庭的累赘、父母的负担、社会的包袱。

不久后,刚能坐起来的他就开始干些手工活补贴家用:挑杂粮、糊鞋垫、织毛衣、做小工艺品……当时劳动力相当廉价,挑拣一袋大米得耗费四五天,才能挣十元钱;糊一付鞋垫,共粘五层才能赚一毛钱。尽管这样,他拿着微薄的收入,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说,靠自己的双手挣口饭吃,没有比这更鼓舞人心的了。随着身体健康状况的逐渐好转,加上自己通过电视、网络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他开始尝试着探索一条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创业之路。

“我虽然干不了重体力活,但手脚还能动。我们这个地方山多地广,适合发展种养殖业,我考虑了很久,打算养鸡增加家庭收入。相信我们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幸福的生活。”**年,**和妻子商量自己创业的想法,得到家人支持后,夫妻俩找亲戚借来2万元,买了400只鸡苗,办起了家庭养殖场。

在当年年底,**主动申请退出低保户行列,以示下定创业的决心。

脚踏实地

开办养殖场成为乡村致富领头人

同年,**的妻子被聘任为村里的专职干部,因为工作繁忙,经常早出晚归,**一边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一边打理自己的养殖场。

“每天最多睡四五个小时,忙的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说,他一直坚持采取散养、放养的方式来饲养乌骨鸡,这样产的鸡蛋品质好,销路也不愁。饲养的第一年,他就有了近2万元的纯收入。

尝到甜头后,**决定扩大养殖规模。通过滚动式发展,到**年,他的家庭养殖场内的乌骨鸡数量达到了4000多只,鸡蛋远销浙江、**等地,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不仅还清了所有的外债,家庭经济条件也逐渐好了起来。

看着**通过发展养殖业过上了幸福生活,村民也纷纷上门“取经”。见大家热情高涨,**决定用自己多年的养殖经验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他将自己的鸡苗按成本价提供给有养殖意愿的农户,遇上经济有困难的贫困户,**还让其先赊账,等鸡蛋出售后再还本钱。

“当年我困难的时候,乡里人也没少帮助我,现在我找到商机了,要分享给大家。”**感慨,做人要知道感恩,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

**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成立了“乡卡卡乌骨鸡养殖合作社”,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帮助村民增收。在**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养殖行业中,截至目前,**村共有148户村民加入合作社,乌骨鸡养殖总量达1万多只,年产蛋量10万公斤,每年为村民带来超过40万元的收入。不仅如此,**还流转了160亩土地发展烤烟,每年仅土地流转费和务工就能给周边上百户村民增加收入30多万元。

“生活困难的时候,有国家低保兜底;发展养殖业的时候,有政府提供贴息贷款和技术支持。”**笑着说,如今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自来水引进了水缸里,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大家只要好好干,就能过上好生活。

【篇四】

“别看我今年六十多岁了,又是残疾人,但我会在这个好时代,努力向前跑。双脚残疾了,但我能用自己的双手,实现勤劳致富奔小康。”19日下午,脱贫户**开着自己的电动三轮车,来到屋后的大山上,采摘一种叫通花的药材。

在**市**土家族自治县**乡**村**组,残疾人**远近闻名。一辆车,两根拐杖和一个塑料板凳,是他勤奋劳动的标配,也是人们敬仰他的地方……

为修乡村公路负公伤

时间回溯到**年秋,**乡党委、政府整修老厂坪公路,时年44岁的**和乡亲们一起踊跃参与。

一天早上,他们在运送碎石时,路过一个叫洗脚溪的小地方,因为公路狭窄、弯道很急,爬坡的货车突然失控翻下山沟,坐在车上的**也因此受伤。

乡干部闻讯后,立即将伤员们送到**县城中医院进行抢救。在这场事故中,**肋骨断了7根、胰脏受损、断了一只手的大拇指,更严重的是右腿不得不截肢,左腿经紧急救治后,坏肉被全部割除,显得比常人的腿瘦小许多。伤好后,**不得不拄着双拐才能走动。

板凳成了他的“标配”

尽管受了伤,成了残疾人,但**很乐观,也很坚强。“虽然我是残疾人,但绝不能等吃等救济。为了孩子们,我必须好好劳动,不能成为累赘。”他暗暗地发誓。

出院回家的第二天,**就尝试锻炼自己,坚持到田间地头参加劳动。他先让家人把板凳带到附近不远的地里,自己拄着双拐慢慢走路,在板凳上坐下,然后挥舞锄头参加劳动。时间一天天过去,他学会了坐着劳动,不仅会挖地,还会种收庄稼,给庄稼浇粪、施肥。

“即使慢了点,但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每到黄昏时,家人和许多乡亲看到我忙不过来,就会前来帮忙,将我挖的、摘的东西背回家去。”**说。

就这样,**和妻子**相依为命,抚养三个孩子,其中两个女儿长大成人并已出嫁。目前,最小的儿子已在**中学读初三。

努力回报绝不拖后腿

“党的政策真是好!十九年前,是乡干部救了我们一命。现在,又是全靠党的好政策,我才实现了脱贫。”**告诉记者。

**年12月,**因残疾和家庭情况,被评为贫困户。经群众评议,包括妻儿在内的一家三人吃上了低保,每月可领取低保金1141元。

不久,**又花费7万多元修建了新房,在享受异地扶贫资助金3万元后,县残联又为他申请了残疾人危房改造补助1.2万元,建设银行**支行也援助了结对帮扶资金1.9万元。“最终,我家个人只出资1万多元,就建起了这座新房子。”**说,“从此,再也不会像原来的老房子那样漏雨了。”

如今,在乡党委书记向朝虎、乡长谭定燕和结对帮扶的乡社保所所长邹薇等干部的精准帮扶下,依托党的好政策,**决定更加努力地向前跑。

给儿子创造更好条件

**的妻子**,现在于**主城一家建筑工地打零工,每年收入近一万元。为了让妻子放心出去打工,儿子放心在校学习,**在三年前买下一辆电动三轮摩托车,不仅方便去地里种蔬菜,还能利用空闲时间到山上去采摘药材。

**告诉记者,在采摘药材时,先要拄着拐杖往上蹦跳,到了山顶,采了药材后装在口袋后,便往下滑,一边滑,一边将口袋往下边扔。“这样做,虽然裤子容易磨烂,但比从山下往山上采轻松得多。”**高兴地说,“这是我总结出来的小窍门。”

“我们两口子还有一个小心思,就是让儿子今后能过上好日子,绝不给他拖后腿。”**还打趣道,“凭借种菜和采药材,我每年至少可挣三四千块钱。如果不是残疾,像我和妻子这么吃苦肯干,我家肯定可以在**县城买房子了。”

说这话时,**坐在矮板凳上,双手不停药材,远远望去,只见他背后云雾环绕,笑容正站放在蓝天白云之间……

【篇五】

50岁的**是**镇**村3社的村民,6年前,因工作弄伤左腿回家养伤的他怎么也想不到,如今,自己不仅走出残疾的阴影,还找到了致富新路子,并给两位残疾的邻居创造了工作机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5月16日上午,**选了两只自己养殖的山羊牵下山。当天,山下的美心红酒小镇景区“脱贫攻坚集市”将如期开市,他将和周边许多村民一样,在集市上售卖自家最拿得出手的农产品。

6年前,因工作致残的**无法外出务工,当时家境也处于贫困状态,他和妻子在农村老家开始养山羊。但**住在海拔600多米的山上,交通不便,一开始销路并不怎么样。最后,通过当地政府与红酒小镇共同打造的“脱贫攻坚集市”,**的销路慢慢扩大。

“我给景区留了电话,他们要山羊,我就送过去。”**说,近年来,为了让自己销路扩大,景区还牵线搭桥,帮他搭建起网上销售平台,推销他的山羊和其他农副产品。

**说,现在,他一共养殖了160只山羊,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每卖出一只羊,他净赚500元。从去年到现在,因为养殖山羊且销路不错,他家的纯收入增加了不少,还雇佣了两位邻居帮忙。

邻居**天生腿部有残疾,父母去世后,由弟弟帮忙照顾,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考虑到这一特殊情况,**就雇**看羊、放羊,按照天算,每天工作下来给**70元的工钱。“一个月可能要请他干个15天,这样算下来,他一个月就有1050的收入,对他一个人来说,够用了。”**说。除了邻居**,**还雇佣了同样残疾的邻居彭齐树,带动了两人脱贫致富。

【篇六】

17年前,他从健康强壮的青年,变成了失去了双臂和右耳的残疾人。生活的打击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如今,他付出比平常人多百倍辛勤和汗水,终于在养殖业上闯出一片新天地——白手起家建起两个大型养猪场,年出栏生猪达到4000余头,养猪场还为贫困户和残疾人提供近20个工作岗位。他叫**,**区**镇人。

1996年夏,初中毕业的**辗转南北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年的一天,灾难突然降临在**的头上。在一次地勘作业时,机器突然失控,将**的双臂绞断,经过三天三夜的紧急抢救终于保住了性命,但**却永远地失去了双臂。“当时的一瞬间我脑袋一片空白,心想完了,全完了。”**现在回忆当时的场景,仍几度哽咽。

在亲人的鼓励和安慰下,**逐渐冷静下来,开始理智地面对自己失去双臂的事实。“后来我也想通了,只要不轻易言败,身体上的缺陷是压不倒我的,我要证明一点,残疾人也能闯出一片天!”**说。于是,**开始思索一条自主创业的新路,通过对国家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方针的了解,他发现了养殖业的巨大发展前景,毅然选择了回家乡养猪这条路。

起初,**养猪的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亲戚朋友们都很不理解,都说连手都没有的人,每个月拿点国家救助过一辈子就好了嘛,为什么还要搞出这么多花样来?”但执拗的**还是顶住了压力,决心将这条创业之路走下去。**年秋,**通过借钱、贷款再加上几年打工的积蓄,凑了20多万元,风风火火地办起了平桥猪场。

对于养殖这个陌生的行业,**不懂技术,没有经验,一切都需要从头学起。“从管理、疫病防治到清洁处理饲料配备,都是通过跟人请教,边学习边摸索。”**还自学了经营管理知识,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经营问题,及时了解市场行情。由于没有双臂,**不得不付出超出常人百倍的心血,但**的付出很快便得到了回报,他的养殖事业一天天红火起来。

可尽管他十分努力,干得也十分投入和辛苦,但最后还是以亏损告终。第一次创业就遭遇“重创”,他几乎有些绝望。正当他准备放弃时,区畜牧局以及当地党委政府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关心,并多方协调帮助他解决了几万元的贷款问题,鼓励他重头再来。

有了资金,不服输的**更加努力,他总结了上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快速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方法,在一年的时间里使猪场转亏为盈。

就这样,**在发展生猪养殖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明亮,到如今建设有两个大型养猪场,年出栏生猪达到4000余头。

随着养猪场的不断壮大,需要的工人越来越多,**想到帮助更多贫困户或者残疾人,让他们能够增收。目前,养猪场里已为贫困户和残疾人提供近20个工作岗位。

说起**的帮助,一直在养猪场工作的许元志心里十分感激。因为前些年收割稻谷时,许元志的手指被收割机割去,落下残疾,外出务工却没人愿意收。这时,**找到许元志,让他到自己的养猪场工作,负责打扫圈舍,每月给他发固定工资。有了工作,许元志不仅性格变得开朗了,对生活也更有信心。

目前,**再次扩大自己的生猪养殖场,还在旁边的撂荒地上种起100亩花椒。当问起,为何要种植花椒时,他说:“花椒需要的人工多,技术低,又能为残疾人增加更多的工作岗位,我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残疾人。”

【篇七】

5月22日,**县**镇**小学1—5年级共11名学生,早早地在课桌上坐着,特别开心地迎来了由**县小雨伞商贸公司送来的三套衣服,一套西装含衬衣,两套夏装。

**镇**小学,地处偏远,教学条件极差。该学校仅有一名校长和一名女教师,学生11名。这里的孩子,家庭贫困,从来没有穿过校服,渴望拥有自己的一套校服。从**年开始,**县小雨伞商贸公司每年坚持为**小学赠送校服和夏冬装。

“要让孩子们穿着我们的校服上学,让我们一起努力创建更美好的明天。”**,**县小雨伞商贸公司执行董事,他希望能为孩子们送去一份温暖,激励他们好好学习。

外出闯荡打拼挖到人生第一桶金

****县**镇人,出生于1975年6月,在家里三兄妹中排行老二。因为家境不好,初中毕业后,他只身到千里之外的**无锡打工。“当时没吃没穿,一双鞋都是洞,每天睡桥底。”卖水果、当推销员、做搬运工,为了生存,**干过很多行业。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个浙江台州的师傅,跟着这个师傅,**开始接触建筑行业,慢慢赚了钱。

1995年,**认识了同在无锡打工的妻子廖燕,婚后不久,两人便有了孩子,家庭的组建也让漂泊无依的**有了些归属感。**年,**带着妻儿回到**,并于当年6月份动工盖新房。到了年底,房子主体基本完工,一家人也准备热热闹闹过个年。正在这个时候,一场意外降临到**身上。

一场灾难降临人生跌到谷底

**年底,为了抓紧把房子修好,让工人早点回家过春节,**就主动参与到房子的修建中,当时他爬到屋顶上帮忙,没想到脚下的跳板没有固定好,他就从三楼顶摔了下来,经过诊断,**是腰椎粉碎性骨折,虽然保住了命,但是下半身瘫痪了。

三十岁,人生最辉煌的年华,而**却只能靠轮椅度日。这对于一个堂堂男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出院回到**,**在家静养了很长时间。因为不甘心一辈子靠轮椅度日,他每天坚持腿部、腰部锻炼。几个月后,奇迹出现了,他可以靠着拐杖下地走路了。然而,修房子和治病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让**负债累累。身体刚有了好转,如何养活一家人就成了**的心病。

自强不息重整行装再出发

“不能就这样消沉下去,虽然身体残疾了,但自己还是要努力做一番事业,减轻家庭负担,不让别人看不起。”**年,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重新做起了生意。他先后做过锰矿、煤炭、水泥生意,也包过工程,为了生意,**经常拄着拐杖在**、湖南、贵州几个地方来回跑。也许是能吃苦耐劳,也许是运气好,开始两年,**靠着锰矿和水泥生意赚到了一百多万,他又把钱投到湖南去开矿。然而,这一次,因为对行业把握不准,他亏得血本无归。生意失利后,他回到家休息了一年多。

那段时间,**一边在考虑生存之路,一边参与到各种爱心活动中去,身为残疾人的他,因此结识了不少的残疾人朋友。从摔伤致残后,他明白残疾人的不易,他希望有机会能为残疾人做点事。

**年,**到物流园区**服饰有限公司当管理员,看到**服饰因经营不善陷入困境,他立即找到**服饰老板谈合作,**年10月,他注册了小雨伞商贸有限公司,一家百货商贸,产品以设计、生产、销售服装加工为一体的集团贸易公司。

创建一把小雨伞

为残疾朋友撑起一片天

**了解残疾人的就业难,在成立之初,他就立下一条规矩:凡是到小雨伞来求职的残疾人,小雨伞都优先接纳。“如同一把小雨伞,为残疾人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公司取名为“小雨伞”。

“这里的工资是多劳多得,一般**-5000不等,大家为了多赚一些工资,常自发的加班工作。”杨双红(脑瘫),从**年工作至今,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经济,提升了家庭生活品质。

小雨伞商贸有限公司由最初的200平米的小作坊,发展到现在工业园区拥有两层楼的大工厂。目前,**的公司在工业园区有标准厂房3400余平米,厂内专业生产人员198人,其中残疾人20余人,拥有各类先进的生产设备、配套设备200多台(套),年生产能力为60万件(条)服饰,生产的专业厂房3400多平米;生产线5条,其中4条生产线为制衣线,1条生产线为丝印线。在**的经营下,小雨伞商贸有限公司像一把“小雨伞”,不但为自己撑起一片天,还为残疾人们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

篇2:脱贫带头人的事迹材料

脱贫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六篇

她在茶园长大,在茶堆滚大,二十年如一日,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一个企业,撑起了无数茶农的希望。她就是**县**茶厂女掌门、省十三届、市四届人大代表**。

临危受命 勇挑重担

1999年春正值茶忙时节,正在**上大二的**接到家人电话,父亲病重,无法支撑茶厂经营,速回家。作为家里的老大,她不得不选择退学回家,一边照顾重病的父亲,一边支撑着茶厂的运转。一个柔弱的小姑娘硬生生地被逼成了“汉子”,清早把加工好的茶叶背到市场上卖,下午收鲜叶,晚上在车间加工,还要抽时间到茶山查看鲜叶长势。每天只有四五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这对一个刚走出校门,毫无任何企业管理经验的弱女子来说,支撑一个企业运营已经很不容易了,加上父亲病重,员工对茶厂发展失去信心,茶厂前景堪忧。记得有一次,几百斤的成品茶要租船运到县城,已经凌晨1点多了,员工们拖着、闲着,耗着时间。那时,她茫然无助,但也别无选择,硬是咬着牙自己把茶叶一袋一袋地扛到河边的船上。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坚毅中和倔强中,她赢得了员工的支持,茶厂逐渐好转。2001年,**县第一届茶文化节上,****茶厂生产出来的毛尖茶斩获“茶王”称号。**后来说:“**茶是老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继承好、发展好是我们一代代**人坚守的梦想。目前**茶还存在规模小、经济效益不明显、市场竞争力弱等难题,我既然回乡接手了茶厂生意,再艰难,我都要把它做下去。”

大胆革新 建立行业标准

2000年前后,**富硒茶没有固定的门店,产业规模小且分散,都是县内自产自销,经济效益低,外来的假富硒茶乘虚而入,不断侵占茶叶市场,**富硒茶生存发展面临一系列的危机和挑战。**大胆革新,走品牌专卖路线,勇做“吃螃蟹的第一人”。2002年初,她在**县城开了第一家茶叶专卖店,专门经营****茶,生意出奇的好,经济效益也好于以往的散兵游勇,年底她又在**开了第二家专卖店。商海沉浮,她越发的感觉到知识的匮乏对发展的限制,光靠一腔热血和勇气是很难打出一片天地的。为此,她抓住一切机会,走南闯北寻师学艺,到中国茶叶研究所学习,到南方的产茶区去调研取经。学习中,她的眼界宽广了,认识水平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她清晰的认识到,**富硒茶发展到今天,必须要有规范的行业标准,所有茶企业必须在这个规范的标准下良性竞争,协作发展,才能把**富硒茶这张名片做强做大。为此,她利用3个月时间跑遍全县每个乡镇的产茶区,进行调研采样,向茶农了解情况,检测茶叶成分。从2005到20**年,历时7年,在她的不懈努力和相关部门的协助下,****茶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终于建成了,茶叶的品类从只有**毛尖发展到**富硒绿茶、**县红茶、**白茶三大门类XXX个品类。****茶终于结束了蛇皮口袋包装销售的时代,实现了标准化聚乙烯食品袋密封包装、恒温恒湿储藏,延长了茶叶的储存时间,保证了茶叶的品质。到20**年,**茶厂专卖店发展到了24家。同时,启动了网上销售与推广平台,在**建立了网络运营中心,开设天猫、京东旗舰店,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推广。20**年,**也赢得了个人荣誉,被选为市第四届人大代表、省十三届人大代表。

关注舌尖安全 做绿色有机良心茶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成为关注的焦点。**常说:“茶叶是喝进肚子里的东西,事关人身健康,不能昧了良心。”入道20多年来,她一直坚持绿色、有机、健康的发展理念。为保证茶叶品质,她从20**年起开始建立“茶农档案”,定期组织茶农进行茶园管护、茶叶采摘、茶叶安全等相关知识培训。使生态、绿色、有机的生产理念深入人心。2018年,历时4年,****茶厂“茶农档案”建立完成,涉及1200余户近4XXX人。茶厂凭身份证收购鲜叶,一旦发现有人使用农药、除草剂等违禁药品,将拉入黑名单,永不收购其茶叶。同时,与茶农签订收购协议,保护价收购。这不仅保证了茶叶品质,也维护了茶农利益,提高了种茶积极性。“功夫不负有心人”,****茶叶陆续通过了SC认证、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有机认证,20**年欧盟会时,**县富硒茶在全国5000多家茶企中脱颖而出,其中**红茶被选为欧盟会的礼宾茶。

在参加各级人代会时,她也多次呼吁,要关注食品安全,加强食品行业的监管执法力度,动员社会参与监管,不断提升监管效能,降低舌尖安全风险。

授人以渔 展现人大代表担当本色

在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作为人大代表的**,义不容辞投身其中,展现了人大代表的担当本色。**茶厂在帮扶贫困户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发展扶持为主,资金扶持为辅的做法。她动员公司员工深入走访调研,密切与贫困户交流沟通,帮助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借助“三变”改革政策机遇,流转贫困户土地发展茶园,推进奖补政策,对种茶大户、产业致富能手奖励有机肥。在城关镇**村、双坪村、富家村、洞河镇马家庄村对点帮扶XXX户贫困户发展茶叶产业,通过技术指导,优先收购鲜叶,严格监控茶叶品质,对点帮扶初见成效,示范带动作用明显。2019年通过入股分红,鲜叶价格补助,户均增收2XX元。成功解决了贫困户无技术,无动力、无信心问题,达到了稳定增收的目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说,“**茶厂现有3条生产线,年需鲜叶120吨,茶厂和专卖店可提供XXX个就业岗位。任何人只要有发展意愿,**茶厂将从茶叶建园、茶园管护、鲜叶加工、茶叶销售、茶厂用工、市场信息服务等全方位提供支持和帮扶。在接下来的帮扶中,我们将继续坚持扶智扶志,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只有自身有意愿发展了,才能真正走出贫困”。

**——**省**市第四届、**县十八届人大代表通过联系选民联系群众三部曲,创新“扶贫+环保”模式,探索走出了一条代表联系群众、聚力困难贫困群众增收、优化环境双赢的生态扶贫新路子。

联系广泛:身体力行环境保护

面对**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新定位,他积极身体力行倡导保护水源地,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

博元公司创建之初,同时成立了“博元公益”爱心组织。张代表带领公益志愿者到全县走村入户,分环保公益、扶贫帮困、助学帮教、敬老爱亲四个主题,经常性开展慈善活动。几年来,先后发放倡议书5万余份,发放环保餐具15000余套,巡回展播“拒绝使用一次性纸杯”专题片200余场次,向城乡群众发放玻璃杯XXX万只,策划组织公益活动900余场次,投入资金400余万元,总行程达14000公里。20**年,他综合思考,向县人代会提出了《关于加强全县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建议从环保宣传、项目争取、治理重点等8个方面提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为推动全县环保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联系成果:探索形成“博元公益”

**作为一个全国贫困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南、北山区,常住人口多为5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这些人劳动能力低、身体素质弱,没有稳定收入、居住环境条件恶劣,且长期的贫困让他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缺少改善生活的想法和动力,有了一种“既穷就穷”的消极观念。加之农村信息渠道不畅、基础施舍不齐全,部分农户缺乏环保意识,将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随意乱扔到河道中、路边,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特别是水源污染尤为严重。经过长期的走访调研、讨论思考,张代表意识到,单靠宣传去动员教育群众保护环境的作用有限,必须寻觅一种新的有效的群众乐于接受的办法。20**年年初,他最终确定用“精准扶贫·环保先行”作为博元公益项目重点来推动实施,首批在**县城关镇三坪村、观音河镇中坪村进行项目试点,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赞誉。同年,他结合实践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关于在全县推行扶贫+环保模式推进环保工作的建议》。

联系深化:践行“环保+扶贫”

20**年,根据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目标,张代表带领博元实业进一步完善了扶贫机制,出台了博元精准扶贫·环保先行项目方案,明确了帮扶目标,从调研到引导,从试行到调整,从实施阶段到升华阶段,建立了更加详细可行的考核机制。通过博元公益志愿者与帮扶对象的共同努力,转变“给、要、拿”的传统扶贫方式,让贫困户有尊严的接受帮扶。同时,对水源地保护、环境治理构建稳定的人员维护体系,能做到按时按量维护,最终达到环境保护与扶贫帮困合二为一,实现扶贫加环保双赢的目的。

20**年公司投入XXX万元启动“精准扶贫·环保先行”项目。脱贫攻坚以来,每年再拿出XXX万元生态扶贫基金。截至目前,在**县水源地所在的XXX个贫困村,先后聘请XXX名贫困户群众组成“御源军”,签订《垃圾清运保洁协议》后,统一培训、统一服装、统一工具,分段负责环保宣传、垃圾清运和日常保洁等工作;建立健全监管考核制度,由博元公司支付每人每月1XX元劳务费,并实行月月考核,确保“御源军”人员责任区内零垃圾。年底还进行一次评选,把工作扎实的贫困户请上公司年会舞台,进行表彰奖励。在**代表的带动下,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成功走出了一条群众增收、环境优化双赢的生态扶贫路子。

“我们通过捡拾河边垃圾,每月可以领到1XX元劳务费,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感受到了自我价值,感谢张代表有尊严的帮助,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家住观音河镇中坪村贫困户张汉群开心地说到。

2018年初,张代表并不满足,开始在**部分贫困村建立“垃圾分类回收置换驿站”,通过制定分类标准和置换标准,将可回收垃圾统一回收在置换点,以积分兑换博元公益提供的生活日用品和学习用品,鼓励村民进行垃圾分类收集,提高群众环保意识,改善农村卫生环境,真正做到变废为宝,让资源实现二次价值和有效利用。目前,张代表已在四个镇筹建“垃圾分类回收置换驿站”,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做社会公益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可以带动一群人。一群人的力量被认同、放大、传播,就会变得无比强大。”张代表坦言,“自己会锲而不舍,联系动员组织更多的群众,始终如一地做下去。因为,这正是人大代表应尽的社会责任。”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结对帮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广大帮扶责任人真帮实帮,出实招让贫困户得实惠,谋实路让贫困户走富路,做实事让贫困户树信心,贫困户脱贫才能理直气壮,才能信心百倍。**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帮扶责任人,按照帮扶对接要求,他帮扶星火朝鲜族乡燎原村3户贫困户,分别为李幸变、商兰英、金贵德家庭,致贫原因都为因病致贫。自开展帮扶工作以来,他不断强化帮扶意识、宣讲扶贫政策、拓宽帮扶思路、落实帮扶项目、解决实际困难,在他的帮扶下,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他所包的贫困户金贵德的妻子李今顺患有高血压和臀部疖伤,长期忍受病痛,夜不能寐,为了缓解她的病痛,他联系县大医院和中医院主治医师为其进行诊疗,考虑到金大娘汉语说的不好,无法和医生准确描述出她的症结所在,他连续四天到医院进行陪护,全程帮扶她接受诊疗,住院期间多次到医院探望李今顺,连同屋住的患者都以为**是李今顺的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把贫困户当成自己的亲人,正是他作为帮扶干部的真实写照。他所帮扶的贫困户商兰英有一个正要上大学的女儿,**同志积极联系团县委为其办理了春蕾助学资金2XX元,并介绍商兰英到县万福源商场打工。同时,他积极为所包贫困户协调加入县、乡、村扶贫产业,享受产业分红。

二是谋实路,让贫困户走富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困难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帮扶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以人为本,心系民情,权为民用,利为民谋,结合开展的帮扶活动,积极与其结对的3户困难群众开展“手拉手、结对子、送真情、献爱心”援助行动,从思想上、感情上、物质上、技术上多重帮扶困难群众,逐步脱贫解困。在帮扶活动中,他主动深入贫困户,与群众联系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与他们攀亲交友,向他们嘘寒问暖,为他们答疑释惑,让他们全面了解党的政策,真心实意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并给予及时的、必要的物质救助,让困难群众得到了实惠,拉近了群众与党和政府的距离,同时也消除了部分群众心中的怨气,化解矛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在开展的帮扶工作中,他能够结合贫困户实际为他们谋划脱贫致富的门路,实现因户施策,积极为他们协调加入全乡集中流转土地分红、五良纯合作社产业分红等重点扶贫产业项目,实现了分红增收,在开展贫困户贷款带资入企享受分工工作中,他多次深入所包贫困户家中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使他符合要求的两户贫困户加入到了这项产业中。在全县开展“两清四改两净”活动时,排查到金贵德一家虽住砖房,但是房屋年久失修,部分窗体已经老旧,无法开合,结合活动内容为他家谋划“两改一罩”项目,通过更换房盖、防盗门和窗体等,让她家的面貌焕然一新,**同志又自己买了更明亮的电灯给他家换上,现在,平常少言寡语的金贵德常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逢人就说“共产党的政策好啊,共产党的干部办实事,我从来没想到还能住这么好的房子”,那带着朝鲜语口音的汉语,一字一句述说的都是感恩和快乐,看到自己所帮的贫困户越来越坚定的走在致富路上,就是**同志最大的欣慰。

三是做实事,让贫困户树信心。在面对面解决群众困难的实践中,**把共产党员先进性体现在结对帮扶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坚持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脚踏实地地干什么;群众缺什么、愁什么,就倾其所能地帮他们什么;群众反对什么、不满意什么,就真心实意地改什么。他能够认真学习扶贫脱贫政策和知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全县组织的帮扶责任人考试中,他取得了99分的成绩,吃透了关于扶贫工作的上级部署要求,贯彻各级扶贫工作重点安排,为贫困户讲解相关政策,认真完善记录自己的扶贫档案,做到填写规范、真实。在完成自己的帮扶任务的同时,能够经常性的进村入户,协助驻村工作队开展入户帮扶任务。作为乡组织委员,分管组织党建工作,代管宣传工作,他能够结合党建工作开展好“党建促扶贫”工作,严格驻村工作队管理,不断完善驻村扶贫制度,严格请销假和考勤制度,经过经常性的入村检查指导工作。在开展思想扶贫工作中,他立足“扶贫先扶志,激发内生动力”的工作中心,多次走村入户,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一起谋划思想宣传,在他的沟通协调下,各村悬挂思想扶贫大字块百余块,制作宣传图板20余块,悬挂条幅40余个,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各村播放思想扶贫大喇叭广播稿百余次,树立自主脱贫典型6个,鼓舞了全乡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他积极谋划各村爱心超市和村史文化墙建设,一个村一个村的选址、量尺,拟定爱心超市制度,把关村史文化墙内容,在他的努力推动下,星火朝鲜族乡在全县率先实现了所有行政村爱心超市和村史文化墙的全覆盖,极大的激发了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强化了村居文化氛围。

扎根基层,投身扶贫,虽有苦但乐更多,因为真诚的付出换来了善意的微笑,真心的融入换来了真诚的认可,未来,他将本着一颗赤子之心继续奉献,不断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集体强,产业旺则家境旺。

在**县城与**村之间,有一个兴旺的产业园,叫**东旺果蔬产业采摘园,也叫**东旺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占地面积8公顷,东临西缘路,南靠北环路,北接悦来灌渠,交通极为便利,地缘优势独特。

把打造特色农业经营模式作为目标。

**出生在农村,从小就生活在肥沃的黑土地上,他深知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但映入他眼帘的土地产出效益却不高,这是困扰农民增收致富的“拦路索”。农业已经进入提质增效期,为趟出一条特色化的路子,他决心在设施农业、棚室经济上寻求出路。**带领4名有共同意愿的人,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于20**年1月成立了**县**东旺果蔬专业合作社,20**年初共流转XXX户土地121亩,当年建设太阳能温室大棚2栋,超级温室大棚8栋,架设80kw变压器及相关的电力设施,打出电力机井6个及4500米给排水管路,修建园区路面800延长米,680米园区栅栏等等园区的相关设施。一个崭新的果蔬“产业采摘园”展现在人们面前。走进产业园正门,对面是一条长200米的七彩风车长廊,站在长廊里仿佛进入了风车王国。五彩缤纷的风车随风转动,旋着清风,舞着魅力,让人眼花缭乱。长廊红砖铺面,地面两侧长长的花池里,红、黄、蓝、紫四色鲜花竞相绽放。使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合作社实现了当年投入生产,当年见到效益,生产绿色有机蔬菜20多万斤。每天从四面八方到**东旺果蔬产业园采摘的人数平均达100多人。凡是进入产业园的“采摘客”,他们三五成群,满怀欣悦地在产业园中漫步徜徉、观赏,释放着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自己动手采摘所需要的果实,这就是人们体验现代生活的一种美好方式。**东旺果蔬产业合作社创意诠释了质量型、效益型、特色型产业的内涵,这让**非常惊喜,在他的脚下已经踏出了成功的路子。

把创新特色农业经营机制作为追求。

人的一生有了定位目标,最关键的在于不懈的追求。**是一个富有探索精神的追求者,在他的骨髓里渗透着对未来充满的希望,他将这种美好的愿望化为现实。为了办好特色化的合作社,他着手建立全新的机制,由个人投资入股逐步向“单位入股”新型模式化方向转变,变“个体化组合机制”为“集体化合作机制”。20**年**村投入产业资金XXX万元入股合作社,增强了**东旺专业合作社经营能力,开始从大连、宝泉岭农场、长春等地引进美国大樱桃(车厘子)2栋243棵,油桃水蜜桃等2栋300余棵,葡萄2栋2000多棵,并在陆地种植了大榛子、苹果、小苹果等适合本地生长的各种果木品种。2018年“产业采摘园”里的葡萄、草莓、油桃、水蜜桃、车厘子等6种果树,种植黄瓜、茄子、辣椒、香菜、豆角、秋葵、紫白菜、草莓柿子等20种蔬菜,郁郁葱葱地生长在果蔬棚室里。**看到这生机勃勃的一切,内心充满了喜悦,他的追求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2018年产业园仅一栋草莓温室棚半年内净利润就达XXX万元、一栋葡萄棚复种蒲公英实现利润2万元,合作社年纯收入达30多万元,实现了合作社成立以来的最好效益。

把利用特色农业参与扶贫作为责任。

**认为,产业是发展之本,也是百姓致富之基,发展产业是实现村强民富目标的久远大计。没有产业想致富等于画饼充饥,尤其是在脱贫攻坚战中更要抢抓机遇,因村制宜注重培育和大力发展产业,根据村情实际实行“一业带多品、一品带多元”,强力推进产业扶贫、产业富民、产业兴村,发挥产业引动致富的作用。**在脱贫攻坚战中主动找到悦来镇领导和**村,他说他的合作社应该在扶贫中承担社会责任,由此**东旺果蔬产业合作社成为**村扶贫产业基地之一,合作社与**村形成了村社精准扶贫共同体。**带动**村贫困户XXX户。联结方式实行多维化,根据贫困户家庭实际情况,通过资本收益带动、定价代售分红等不同的联结模式,为**村贫困人口致富开辟路径。为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组织**村XXX户贫困户到合作社现场参观,让他们在“产业采摘园”内开阔眼界,增强贫困户致富信心。贫困户边参观边议论说:“**理事长是咱的致富带头人,咱得真心感谢人家啊!”

悦来镇**村东旺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亲自到蔬菜大棚培土准备种植绿色蔬菜。

虽然**东旺果蔬产业合作社在规模定位上还要走很长的路子,但它已经凸显了资源性、地域性、开发性、文化性、扶贫性特色,为建设具有个性化鲜明的效益型产业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省电视台对他进行了采访,他说“我有一个宏伟的理想,这只是我追求的起步,伴随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人们开始追求高品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合作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秉承现代、创意、绿色理念,着力建设特色园区、观光园区、休闲园区、魅力园区,为生活在**县的人们享受现代生活提供实现方式和基地。”

**,**县**镇**村农民,20**年创办了**鹏祥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任公司总经理。他曾在2005年荣获**市外来打工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优秀青年的称号。每年销售额达到3XXX万元以上,创利润XXX万元,为**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成为**省农药行业的姣姣者。

**,一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农民创业者,坚持诚实守信,热爱祖国,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具有较高思想觉悟。他热爱家乡,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充满深深的眷恋,这也促使他决心在这片黑土地上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早在1998年,他凭借对农作物种植的了解,对周边的土地走访采样,整理资料,将农作物从春种到秋收的生长过程记载到笔记本上,更写进了自己的心里。**带着自己积累的资料,与权威专家交流,再和相关厂家共同研究,经历一次一次的失败,终于研究出一种促进种子萌发和增强光合作用的肥料品牌——“离不了”。经过多年实验,“离不了”已经成为当地农户首选的肥料。产品的成功并没有放慢他前进的步伐,每年苗床育苗时,他都会到周边各村镇走访,跟踪产品效果。这种踏踏实实的精神感动了每一位农民,“离不了”也在当地各乡镇备受好评。新型肥料的成功生产让他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坚信只有科学的研究发展,才能创造出新的希望。

新型水稻肥料的研发使他小有名气,逐渐有厂家找到他谈合作、谈发展。但他并没有想依托其他厂家的品牌,一心想要靠自己闯出一片事业。他不是一个狭隘的人,遇到好的产品时他会将产品介绍给自己的种植户,既没有让厂家失望,也带动了周围百姓增加了收入。此举不但让他在周围村镇中名声大噪,也让许许多多经销农资的人竖起大拇指,使他有了良好的口碑。随着农产品种植需求不断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购买他的产品,原有的生产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0**年**来到**县**乡梨树村创办了**鹏祥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与全乡8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签订协议,带动贫困户增收。受到**帮助的、带动的贫困户每年增收1XX元以上。紧接着,他将周围村镇的经销商整合起来,通过统一标准、统一价格、抱团发展,实现市场标准化。据不完全统计,**的企业发展带动了周围十几个村增收。**常说,脱贫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觉,人只要精神不倒,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

公司依托生产基地,通过增加生产线、扩大库房面积,发展多种农用植物肥料。购买肥料生产设备、灌装设备、扩大生产车间,扩大库房面积等,来实现企业效益增收,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公司共带动**乡XXX户贫困户。

**致富不忘家乡,先富带后富的做法赢得了广大农民的高度赞誉,是优秀的致富带头人,为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贡献。

创业之路,奠定基础。

**1991年高中毕业后,虽经复读却再次高考落榜,于1994年冬季应征入伍,在部队系统学习了无线电专业知识。1997年退伍回乡,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开了一家电器修理部,维持家庭生活,随着国家陆续出台许多惠农政策,他决心投身农业生产领域。2001年起开始经销化肥农药,凭借诚信经营给他带来了颇为可观的收入。在经营农资取得较大收益的同时,也让他深刻认识到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他身边的许多朋友因为长期食用带有农药残留的食物对身体造成了伤害,对他触动很大,为此,他联合几个农户,在星火乡燎原村承包了50亩土地,种植只施用农家肥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水稻,当时的想法就是为了家人和亲戚朋友吃的更健康,送给亲友品尝以后,都说这种水稻口感好,香味浓,都想花钱购买。”这让**看到了农业的发展前景。

勤奋好学,精于管理。

接下来的几年里,在种植绿色水稻的过程中,使他逐渐认识到知识的贫乏。想要发展壮大产业,没有企业的管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不可能达到的。多年来,他除按时参加农业技术专业培训外,自学水稻种植专业知识,还注重向专家及技术人员学习,努力做到边学边干,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20**年4月,为了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联合20余农户,成立**县五良纯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种植有机水稻,让更多的人品尝到纯生态、健康、放心的稻米,事业驶入了茁壮成长的快车道。从这以后,他也从小打小闹发展到了规模经营,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为自己带领更多的农户及贫困户务工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他始终坚持“以管理增效益,以信誉闯市场”的经营理念,在合作社内部制定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同时,他拿出钱着力改善了合作社生产生活环境,为务工人员提供了工作、居住、饮食等条件,进一步激励了员工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造福家乡,带动百姓。

他富了不忘乡亲,不忘家乡建设。从20**年开始,他每年都从家乡组织200多名民工到合作社打工挣钱,大推动促进了家乡的经济发展。“一人富了不算富,带领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这是付老板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通过几年的发展,周边村里大部分人富了,但是还有个别农户家庭因年老多病、缺少劳力和技术,生活捉襟见肘,非常困难。如何使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他最揪心的一件事。于是他对燎原村贫困户情况进行了摸底,并分类排队,因人而异,或是提供打工场所,或是给予生活方面的救济,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科技创新,带动就业。

合作社种植的水稻,完全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激素等,连拔草也只能依靠人工,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和除草剂。显然,在成本、规模、价格方面比常规方式高出许多。敢卖出超出普通稻米几倍的价格,纯天然、无污染、适口性、营养性、功能性,无疑是有机食品的最大优势。通过建设实验场所和试验田,引进科技人才,提高有机稻米科技附加值。带领企业走有机种植,为当地创造了更多就业的机会,带动企业和农户增收。

篇3:脱贫带头人的事迹材料

产业带头人周应杰脱贫攻艰先进事迹

从地质大学生变为产业带头人

1984年出生的周应杰,正处于人生干事创业最黄金的时期,读大学的时候,他曾经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地质人,但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回到家乡腾冲市五合乡整顶社区,成为一名地道的林下土鸡养殖致富带头人。

20**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周应杰回到云南,开始了在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漫漫十年的工作生涯,他一直从事矿山地质勘查,常年奔走在野外,露宿山峦寂林,尝尽风霜苦楚,日复一日,与朝阳为伴,与星辰为友,虽累但可以学以致用,人生也算圆满。

可是,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对家乡的拳拳之心,总是让周应杰闲暇时候心底空落落的。古人言,每逢佳节倍思亲,孤身在外,聚少离多,他深有体会。每年春节回家一次,离开的时候对家人和熟悉的村落格外眷恋不舍。

难道这辈子只有外出打工这条路可走吗?难道真的没有留在家乡的法子吗?

周应杰一遍又一遍地扪心自问。每问一次,回乡创业的念头就越来越强烈,只是面对贫困落后、缺乏产业的家乡,心有余力不足,束手无策。

一起长大的堂哥周应益看出了周应杰的煎熬,没有用惯性思维要求他重点大学毕业就要留在大城市,而是数次鼓励他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应杰,如果你回乡创业成功了,也许就能鼓励更多像你一样,想留在家乡却苦无出路的年轻人了。”

家人的支持便是最大的动力。周应杰听了双眸发亮,是啊,如果我做成功了,是不是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就业呢?

从那天起,为像自己一样的年轻人找个留乡路子,为贫困的群众出一份力,让深爱的家乡变得更好,成为周应杰不变的初心和坚持。

说干就干!2016年的春节,周应杰回家与周应益谋划发展产业的事,两人从技术、市场、资金、群众参与度以及整顶社区的自然资源条件等方面考虑,最终拍板决定,搞林下土鸡养殖。

多年后,问起周应杰选择林下土鸡养殖产业的原因,他说:“林下土鸡养殖,是一个大众的产业,整顶坐落于高黎贡山脚下,林木茂盛,依这里的条件,基本上谁都能参与。以前家乡人思想比较传统,虽然家家户户养鸡,但是没人敢尝试带头养殖,所以我们想自己先做出示范,带动群众参与养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实现从‘1人富’到‘全村富’的转变。”

从菜鸟新人变为行家能手

创业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7年*月,周应杰和周应益合伙筹备土鸡养殖,先找地点,与村里协商租用4.2亩集体未利用地,每年租金2**元。随后,两人前往瑞丽的村官鸡养殖场参观学习,自以为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养鸡,不需要什么养殖技术,只管放在林子里就能长大,当下就买入2000只已脱温好的小鸡返乡。结果没想到,2000只脆弱的小鸡让他们焦头烂额,一番折腾后,最后存活下来的小鸡只有近600只,损失惨重!

失败是成功之母,第一次失败虽然打击士气,但经验弥足珍贵,周应杰看清了现实:发展一项产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他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查阅了许多关于养殖的知识,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原来整顶和瑞丽的气温、气候条件存在很大差距,在瑞丽脱温的小鸡到整顶出现了水土不服、难以成活。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才能筑牢干事创业的思想基础,这是现实教会周应杰的第一课。此后,周应杰开始自己脱温小鸡,本土的小鸡适应性强,成活率基本保持在**%以上。

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周应杰知道还有更多困难等着他,他深知,自己对土鸡养殖技术还远远达不到实际要求。古人曾道:“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要做成任何一件事都无捷径可走,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周应杰拿出钻研地质学的劲头开始钻进土鸡养殖的世界里,一边探索一边学习,通过学习提高养殖技术,通过实践积累经验,短短两年时光,曾经的菜鸟新人,彻底蜕变为养殖达人、行家能手。

鸡养好了,又卖给谁呢?这是个大问题!土鸡还没有出栏,周应杰就跑遍了整个腾冲城的每个菜市场、各大酒店、农家乐等场所主动对接了解情况,通过努力,联系到的订单,供求基本平衡。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对于周应杰来说,这样的结果还远远不够。

从自由散养变为订单养殖

2017年*月,为了带动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为了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在整顶社区党总支部的支持和帮助下,成立了腾冲市隆腾瑞合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加入的社员在家中散养土鸡,由合作社统一收购社员养殖的土鸡。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和周转资金,社员不能按合同要求完成任务等诚信问题,合作社运行举步维艰,经济收入大打折扣。

面对接二连三出现的挫折,周应杰深知,要追逐到前方的彩虹和曙光,不能畏惧不能退缩,必须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不让自己抱憾倒在距离成功的那“一米距离”上。

众人拾柴火焰高,单靠自己可能无法改变什么,但是所有人都参与进来,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2018年,周应杰始终坚持“生态、健康、天然”绿色养殖理念,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充分发动身边所有人的力量,扩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通过网络平台、微信朋友圈等媒介,全力打造“高黎贡山林下土鸡”品牌,让五合生态土鸡走出县、市、省,让更多的人能吃到健康、生态的土鸡,目前合作社养殖基地共有7000余只,社员订单养殖约6000只,2018年实现营业额***万元,纯利润15余万元。同时,坚决跟党走,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号召,担起致富“领头羊”带动贫困户脱贫户的责任和使命,将***户建档立卡户纳入合作社,为他们提供优越的条件和股份分成,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让他们通过勤劳和汗水,实实在在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改善贫困现状。

为了减小市场风险,增强贫困户信心,周应杰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新动能,逐步推广“支部引领、企社联合、订单饲养、家变农场”的订单养殖脱贫模式,由合作社对接市场拿下合同订单,然后下放任务给每一名社员。计划每个月由合作社免费提供2000只脱温小鸡,三分之二由社员负责养殖,养殖5个月后,合作社回收土鸡时再从出售款中扣除鸡仔赊账,减少贫困户前期资金周转压力,实现贫困户一分钱不用掏,就成了农场主。

三个转变,唯有初心不变

惟其艰难方知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2019年,在乡村两级的支持和帮助下,向上级成功申报腾冲市五合乡整顶社区林下土鸡养殖扶贫项目,预计年内*月可以开工建设,项目完成后,将建成规模养殖27000只土鸡的林下土鸡舍及冻库。以此为契机,周应杰积极与昆明一家土特产品公司对接洽谈,合作后可将土鸡直接销售至深圳等地,“高黎贡山土鸡”品牌越来越被更多的人知道。

篇4: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我叫李长峰,现年48岁,中专学历,中共党员,西坝乡西红村人,现任西红村党支部书记。

2005年5月,我担任西红村党支部书记时,我把目标定位到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从06年开始至今,先后筹资16万元,加强了村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筹资3.9万元完成村里的低压网改造;筹资22万元对村主干道路进行了硬化、美化、绿化,并积极争取县主管部门支持,贯通了全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使村容村貌发生很大的变化,受到了村民的广泛好评。

基础建设搞好了,怎么促进农民增收又成了我的一块心病。今年初,按照市县推进“一特四化”的要求,乡党委、政府经过认真论证,确定了建设香梨大乡和肉羊强乡的发展目标,使我心中的难题迎刃而解。西红村有耕地4306亩,人均3〃5亩,发展香梨和肉羊产业的条件都比较优越,推行“上果下草”的发展模式,不就是我们苦苦寻求的致富路吗?我心里这样想。

路子选准了,可是群众工作却很难做,不要说前期资金投入,果品生产周期长、见效慢,3年后的事谁敢说。尽管村里召开多次会议,制定和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可是群众的积极性还是不高,甚至个别人有抵触情绪。“村看村,户看

上一篇:公路测量专项施工方案下一篇:精彩的亲子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