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围城》心得

2024-08-01

长篇小说《围城》心得(精选8篇)

篇1:长篇小说《围城》心得

最近,我读了钱钟书,钱老先生的那本《围城》。

在钱先生笔下的方鸿渐是被动、无能、优柔寡断的,但最突出的是他性格中的不安现状。用一句话可以形容他的生活状态:身处当下,心在远方,可远方太远,模糊到看不清方向。他一次次冲出一个“围城”,又进入另一个“围城”,别人眼中的一手好牌,被他打的却零零散散。走在这人生旅途上的人啊,仰望星空可以,但也一定要脚踏实地,寄明确的希望于以后,才能不辜负每一个当下。

爱情像个孩子,喜欢捉迷藏;婚姻像个大人,喜欢在沉默里哀伤。方鸿渐与四个女人的情感纠葛,道尽了爱情与婚姻的真相。天长日久的相处看到了全部优点和缺点,往往生活琐碎会掩盖优点,而又无限放大缺点,使得婚姻不再是柔美遐想,而是霸道和凌掠。婚姻生活是以无数琐碎串联起来的,遍布着各种需要妥善处理的关系:婆媳、翁婿、妯娌、亲朋、乃至主仆,可这正是婚姻的本真,也正是生活原有的样子。所谓的白头偕老,并没有那么高深,有的只是慢慢习惯彼此。

人生是艰难和极具压力的,与之伴随的必然就有顺从和反抗,二者结伴而生却又互相压制,这压制关系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上。人生的悲哀在于面对当下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缺乏与之抗衡的胆量,或是逐渐丧失了抗争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生活中必然的绝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先学会和这种心平气和的绝望握手,而不是深陷无力感。从无力感中解救自己,不让生活中繁重的日常诸事和具体的情感绑缚灵魂,深知人生围城的必然,但仍要反抗这必然带来的绝望,如是鲁迅《过客》式的英雄:前面是什么?前面是坟,但我仍要走。

写在最后的一句话:决定我们命运的并不是我们所处的环境,而是我们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篇2:长篇小说《围城》心得

小说整整九个章节,虽然是围绕主角方鸿渐的爱情与职场故事展开的,但是却可以从中看到潜藏着批判视角的人生现象。这些现象,也都如作者题写在扉页中的那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方鸿渐的可悲在于,他作为个体,对于他当前的任何一个社会群体来说都是个失败者。十里洋场的社交生活他无法适应,三闾大学教书落得被解聘的下场。在那样的环境下,他的聪慧又显得如此单纯,他内心厌弃的正是在那个小社会中生存所需的,而他展露和追求的正是那个环境无法包容的。这种社会环境不会培植健康的爱情,更不会培植健康的理想,本身就是一个有待冲破的“围城”。

在钱老先生描绘的社会群像中,没有纯粹意义上的英雄,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些难以启齿的小秘密。他们为追求新的晋身之阶,使出浑身解数扯起一面自认为是最漂亮的旗帜,将真面目掩盖起来。如今,假精致的背后,榨干了多少年轻人。高负债的困顿中,奢侈品堆砌的形象下,他们的确在朋友圈活出了面子,却在现实中丢尽了里子。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纵使是时势使然,可只有里子,才能赢得真正的面子。

篇3:长篇小说《围城》心得

鲁迅前期的作品是十分崇尚尼采的“超人”哲学的, “鲁迅透过正史的笼罩, 将英雄作为相对独立的存在来看待他们的精神价值”[1]。长久以来中国作家惯于对英雄进行颂歌式书写, 一方面迎合了国人长久以来崇拜英雄的心理, 另一方面则通过宏大的英雄叙事在结构上伸展开了文本维度。在动荡的历史时代, 英雄形象的塑造固然有助开启民智并激发民众为争取自由和民主而战的豪情, 但针砭时弊, 能够以犀利的文笔和锋锐的视角穿透粉饰太平下的苦难, 反映战乱之下的中国底层大众的民生百态则显得更为可贵。在鲜明的对比与苦涩的讽刺中更可见社会的黑暗与无情, 从中除可见作家的历史与民族责任感, 也可观作家独特的创作视角和非凡的构思能力。

《围城》着重刻画了方鸿渐这个反英雄化的人物形象。方鸿渐最大的性格缺点就是在面对现实社会残酷的生存压力和严重的精神危机时, 缺乏与之对抗的理性、热情和力量, 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性格中的懦弱。方鸿渐在留学期间, 四年换了三所大学。虽然他的兴趣广泛, 但学无所长。为了不让父亲和岳父失望, 便花了三十美金从一个素不相识的爱尔兰人手里买了一张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时他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做儿子和女婿的不应该让父亲和岳父失望, 买张假文凭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之志”。[2]方鸿渐在面对真正的爱情时缺乏勇气, 错失了追求真爱的时机。他不愿意成为别人感情的玩物, 可当船到香港, 鲍小姐扑向那个秃顶且肥胖的未婚夫时, 他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捉弄。他不爱苏文纨, 为了排遣寂寞去拜访她。他从未有过向孙柔嘉求婚的念头, 却又陷入了别人设下的婚姻的圈套。这一切都是因为他那怯懦而矛盾的性格造成的。

方鸿渐的人生悲剧显然具有双重因素:既有他自身性格原因, 也是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充斥着虚伪、黑暗与丑恶——当时中国处于艰难的抗战时期, 又处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 双重的灾难造成了全国范围内的生存恐慌。在这样一个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侵略与反抗等多种文化相互交织下的内忧外患的国家, 在精神上从未实现真正独立的知识分子只能处在社会底层的“围城”中苦苦挣扎。

《围城》被称为现代视野下的“20世纪的新儒林外史”, 钱钟书以讽喻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战时中国新知识分子的群丑图。外观纯净的大学校园, 同样存在着种种异质。欺世盗名、弄虚作假的韩学愈, 不但拿着骗来的假文凭到处招摇撞骗, 而且为了私利把自己的白俄太太硬说是美国人;表面上正襟肃容, 内心下流卑鄙的李梅亭, 在前往三闾大学的途中, 他对妓女王美玉垂涎三尺, 却美其美名曰:“这就是孟尝君结交鸡鸣狗盗的用意。”[3]当孙小姐生病时, 他吝啬得连一包仁丹都不肯给, 怕拆开了不好卖, 给他造成损失;还有灵魂空虚的陆子萧, 为了虚荣, 他将一封左角印有“行政院”的大信封放在桌子上点缀;更有攀龙附凤、专事吹拍却丑态百出的顾尔谦……

《围城》无论在创作角度或在思想立意上都与以往的新小说各有不同。以往对知识分子的英雄形象的类型化的描写反而使得这些形象流于空洞和世俗, 缺乏立体感和真实感。《围城》对战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做了梳理, 并对知识分子的生命处境进行了哲理层面的再思考。“《围城》深层的意蕴, 在于这里没有一个英雄, 所有的人物均是盲目的寻梦者, 是为命运所玩弄的失败者”[4]。

钱钟书在《围城》中塑造的这批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大多具有海外求学经历, 时代隐没了他们作为社会精英的光环, 他们或自愿或勉强地戴着虚伪、自大的面具, 在战时中国四处碰壁且无奈得过且过。钱钟书笔下的知识分子不再是“五四”时期新知识与新思想的传播者与启蒙者, 也不再效仿三十年代革命文学中暴躁凌厉的“斗士”以拯救的姿态出现于文学作品, 作家力尽客观与深刻地还原了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世俗性和懦弱性。钱钟书在对这些知识分子进行反英雄化的塑造与书写的过程中实则完成了对英雄叙事和话语方式的解构, 在这个层面上, 其创作是颇具突破性意义的。

无论是“五四”伊始, 鲁迅描写的如孔乙己之流的旧知识分子, 或是处于彷徨期的郁达夫笔下去国怀乡的“零余者”, 还是钱钟书笔下的如方鸿渐之类留洋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 他们自身思想与社会时代的冲突实则是一脉相承的, 都要完成对非人时代禁锢与迫害知识分子思想的批判。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下的现代知识分子, 在思想上是极为矛盾的。他们受着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从西方吸收的是重个人发展的生存价值观, 但在现实中国却根本不可能摆脱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因此在异域文化的影响与冲突下, 他们很容易迷失自我。《围城》中的这些知识分子在对人生的追求上, 始终无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 始终徘徊在爱情、婚姻、事业的围城中找不到出路, 困顿于人生一个又一个“围城”之中, 在不停地追求与挣扎中幻灭。

注释

1[1]朱德发.现代中国文学英雄叙事论稿[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2[2][3]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篇4:历史与小说的“围城”

无论是从发行量还是口碑来看,以英、中、德、法、日等数种文字出版的《万历十五年》,堪称名著。但是这部名著最初的出版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历经磨难。今天的读者可能不曾想到,这部1977年便已杀青的著作,先后被英、美三家出版社退稿:商业出版社认为该书过于严肃,而(大学的)学术型出版社又觉得该书不够严谨,直到1981年,《万历十五年》才最终由耶鲁大学出版社付梓。

在《万历十五年》的写作、出版过程中,有位美国学者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他就是时任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的芮沃寿(Arthur Frederick Wright)。这位上世纪四十年代曾两度来华学习的美国汉学家,对中国历史与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具有强大的学术组织能力。他鼓励黄仁宇按照自己的想法描述“历史的横切面”,并帮助他申请古根海姆基金。可惜没等到《万历十五年》面世,芮沃寿便因心脏病辞世。在去世的前几天,他还曾在家中与黄仁宇讨论书中的具体章节,期待着这本新书早日出版。1978年底,正是在芮沃寿遗著的发表会上,黄仁宇将《万历十五年》的书稿交给耶鲁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手中,几经周折,方才得以问世。而此时,黄仁宇已经被纽约州立大学解聘了。

芮沃寿病逝于1978年8月11日,黄仁宇应邀参加了当年10月在耶鲁举行的追悼会。在追悼会上,黄仁宇见到了耶鲁大学的另一位历史学教授史景迁(JonathanSpence)。史景迁比黄仁宇小十八岁,但已是耶鲁讲座教授,他的博士论文《曹寅与康熙》,利用了台湾收藏的康熙朱批,史料扎实、描述入微,在清史研究领域别开生面,深得学界好评。1971年,史景迁又利用自己的欧洲语言优势,出版了《改变中国》一书,讲述十七至二十世纪(1620-1960年)西方传教士和顾问的中国经历,大历史视野之下的人文关怀,跃然纸上,史景迁因此升任耶鲁终身正教授,时年三十六岁。

史景迁少年得志,固然因为天资聪颖、悟性过人,但一路也不乏贵人相助。他生于英国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曾求学于牛津与海德堡,能讲流利的德语,经常带他去书店和博物馆,他从小就对艺术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4年,史景迁从著名的温切斯特公学毕业后,投笔从戎,在军中服务两年,而军队驻扎的地点,正是他父亲曾经求学的德国。1959年,史景迁从剑桥大学毕业,获得奖学金到美国耶鲁大学读研究生,指导教师就是芮沃寿及其夫人芮玛丽(Mary C.Wright)。

与芮沃寿一样,芮玛丽也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对中国近代史颇有研究;上世纪四十年代曾随丈夫一起到中国学习,收集研究资料,结识了当时中国学界、政界的诸多名流。1947年,夫妇俩返回美国,任教于斯坦福大学,1959年双双加盟耶鲁大学历史系。作为史景迁的导师,芮玛丽十分注重培养他的语言文字功底,建议他先跟随中国学者研习中文,而这位中国学者,就是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的明清史学家房兆楹,当时正在澳大利亚。

因为芮玛丽的推荐,房兆楹收下了这个二十多岁的英国小伙子,并给他取了极具历史韵味的名字:史景迁,希望他以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为榜样,景行行止。房兆楹不仅给了史景迁一个绝妙的中文名字,还传授了史学的看家本领:读档案,从正史中发掘历史的细节。正是因为房兆楹的个人关系,史景迁才得以看到当时仍封存于台湾雾峰的清宫档案,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曹寅与康熙》。作为少数民族皇帝,康熙也是成年之后才开始学习汉文,他的朱批语言平实,接近白话,让同受汉语之苦的史景迁倍感亲切。看到朱批中的错别字,史景迁往往会心一笑,他甚至有些同情这位勤政好学、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中国皇帝,很想跟他交个朋友。在《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一书中,史景迁干脆化身康熙,以自述的方式,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这位皇帝生平、治国策略与人生感悟,使读者仿佛身处其境,与康熙对坐面谈。

《中国皇帝》出版后,在学界引起极大争议,正统的历史学界并不认同这种文学化的历史写作方法,但是普通读者却异常欢迎,因为他们从书中看到了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到了鲜活的历史细节。沿着这一思路,史景迁又将视线下移,将目光投向了清初的山东郯城,以一个村妇的人生悲剧,白描了一幅当地民众的心灵图像。在这部名为《王氏之死》的小书中,史景迁还大量引用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说明当时山东的社会风俗与婚恋观念,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与《中国皇帝》一样,《王氏之死》也大受知识界欢迎,甚至被很多历史系选为参考读物。

《王氏之死》的写作时间(1977年前后),几乎就是黄仁宇写作《万历十五年》的时间。此前,黄仁宇已经读过史景迁的《中国皇帝》,对这种文史综合、心理分析的写法,心有戚戚焉。他很想试着以大历史观的牛刀,切割历史的某个节点,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税收与财政管理》的基础上,写作一部万历年间的政治文化史,探寻帝制中国衰落的制度起点与社会心理根源。但是,黄仁宇这么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他当时尚无终身教职保障,面临失业风险,而且年届六旬,子幼家贫,如果尝试不成功,将会危及饭碗,累及家小。而且,他并非常春藤名校出身,没有大牌教授为其背书,即便写出来,也很难发表,这也是《万历十五年》最初屡遭退稿的一大原因。

而史景迁则跟他不同,作为耶鲁的讲座教授,有了终身职位保障之后,衣食无忧,他可以自由挥洒才情,在历史的天空里,策马奔腾,大胆尝试。更为重要的是,史景迁根基深厚,又师出名门,导师芮玛丽为美国汉学界泰斗费正清爱徒,很早就追随费正清学习中国历史,后成为耶鲁大学文理学科的第一位全职女教授,在美国历史学界举足轻重。即便如此,史景迁的《中国皇帝》仍然备受非议,批评者认为这种野狐禅式的历史,是误入歧途,实不可取。

了解到黄仁宇的写作计划之后,连一向宽宏大度的芮沃寿也告诫他,你要非常小心,如果你想写小说,就写小说;如果你想写历史,你就写历史。但是倔强而自信的黄仁宇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了《万历十五年》。看到这部文字优美、兼具历史美感的书稿后,芮沃寿非常惊喜,觉得这本书应该早日出版,但是,他却没能等到这一天。

芮沃寿去世一个月后,史景迁曾给黄仁宇写过一封信,说他跟芮沃寿最后一次见面时,还谈过《万历十五年》书稿,芮沃寿对书稿评价很高。史景迁和黄仁宇都觉得,芮沃寿是温和亲切的学者、出色而负责的教师。实际上,黄仁宇虽然不是哈佛出身,但与哈佛渊源颇深。他在密歇根大学读博士阶段的指导教师余英时和费维恺(Albert Feuerwerker)都是哈佛毕业,后者还是费正清的学生,因此,黄仁宇也是费正清的再传弟子,与同为费正清“徒孙”的史景迁,可谓同气连枝。

黄仁宇后来回忆说,“在费正清面前或者背后,我常常自认为是他的门生”,“非常崇拜他,也相当感激他”。费正清也确实有意提携这位年纪不小的门生。黄仁宇写作《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税收与财政管理》时,就得到了费正清主持的哈佛东亚研究中心的资助。按照计划,这本书应该列入《哈佛东亚研究丛书》,但是在写作过程中,因为黄仁宇与费正清意见相左,经过一番努力,这本书最终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单独出版(1974)。

在东亚与中国研究方面,费正清是当时哈佛乃至美国的绝对权威,他指导学生写博士论文时,常常鼓励他们以二十年为研究范围。因为时段相对集中,材料比较好处理;而且方便交代清楚相关事件,还可以与其他时期互为参照发明。对于黄仁宇的明代财政、税收研究,他一再忠告,要缩小研究范围。但是黄仁宇意志坚定,固守自己的立场,希望以大量的统计数字说明整个明代的财政运转状况,结果与费正清心生间隙,使自己的出版计划受挫。

因为在写作、出版《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税收与财政管理》一书时,两人已有分歧,等到他开始为《万历十五年》寻找出版社时,自尊心极强的黄仁宇自然没有再次寻求费正清帮助。虽然在芮沃寿的追悼会上,他就坐在费正清夫妇的身后,但他并没有主动上前打招呼,就“迅速离开会场”。《万历十五年》出版之困难,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史景迁则幸运得多,从来不用担心出版的问题。自《中国皇帝》和《王氏之死》后,他的写作,逐渐形成特有的史景迁风格,吸引了专业内外的大批读者,作品风行美国知识界,很多出版社争着出版他的著作。中国出版界也不例外,他的作品,三联书店、中央编译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台湾麦田和“时报文化出版公司”都曾出过好几种,发行量不低。

前两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次获得史景迁著作的中文版权,组织专业人士,校阅已有的中文译本,陆续推出了全新的史景迁作品集。最近,为了推介这套书,出版社专程邀请荣退的史景迁访问中国,发表巡回演讲,与中国观众互动,在中国掀起一股“史”旋风。这位年近八旬的荣休教授,再次成为中国知识界关注的话题。笔者也忍不住好奇心,参加了其中的一场活动,在台下一睹这位英国绅士的风采。

篇5:长篇小说《围城》心得

小说围城读书个人心得感悟1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一句简单的法国谚语就说出了钱钟书想要表达的主题。

在高中的时候我就看过《围城》,可是当时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情节就放下不看了。记得那个时候语文课本上有一段《边城》的选段,讲边城的时候教师说了一句话我记忆犹新。他说:“在2000年左右的一年,《边城》被评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汉语小说,《围城》排行第二;而在亚洲,《围城》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汉语小说,《边城》排行第二。”当时我一下子想到了这其中的简单原因——《围城》在国外的受欢迎程度要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有时候我觉得我不是很喜欢看钱钟书的文章,尤其不喜欢长时间看。因为总觉得看看的书异常地耗费脑力!就像《围城》,很多时候我得在他那巧妙的比喻中先停顿一下才能够继续前行。于是,断断续续地不明白花了多少时间才第二次把这本书给看完。

《围城》的爱好者应当不止是一类人吧!我觉得从青年到中年甚至老年都有其爱好的理由。青年嘛,正值恋爱的时节,正好有着看这书中曲折的感情故事的心态。中年人嘛,自我的家庭刚刚运营没有多么长的时间,有时候看看这书中的家庭中曲折逗人又有点合乎情理的故事还是很值得他们深思一下,反思一下自我的生活的。至于老年人嘛,老夫老妻们似乎最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就是这年轻一代的感情生活与家庭生活了,他们是资格最老的观众。

看书的时候有时候也能够看得我有点纠结。为什么纠结呢很简单,一个围城的故事似乎又让我觉得感情与婚姻是一个不好接触的区域。尽管,中国的几千年历史以及国外那些童话传达给我们很多令人向往的感情故事,可是,这些完美的故事比起那种《围城》中的纠结故事来说的话又似乎是地税之余沧海了。有时候真害怕自我将来会成为那大海中悲催的一滴苦水。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而我,暂时站在城门口观看。

小说围城读书个人心得感悟2

去年暑假,我就看过电视剧《围城》,当时还是被里面的一些情节吸引了,引起了我读《围城》原著的好奇心,只是一直没有时间,手头也没有这本书。直到这个暑假,我从朋友那里借来这本书后,才慢慢读着。

读了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了。方鸿渐这个人,在钱钟书的笔下似乎是一个除了会点舞文弄墨、缺有百般缺点、一无是处的人。他的文凭是买来的,志大才疏、胸无点墨、性格软弱又好强要面子。在和朋友的交往中,表现出假装清高、不通人情世故,有时还很虚伪。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给了我深深的印象。他做事小心、对爱情执着,有时候往往透着一些可爱。

在学业上,出国留学的他居然没有取得文凭,他居然花钱买张假的,这里就体现出他的可爱来。既然作假,国内又很难被查出,自己却还是担惊受怕,怕被发现。好像是一个

偷吃了蜂蜜的孩子,怕被母亲发现。

在爱情上,方鸿渐也透出他的可爱来。他同事和三个女性交往,既爱这个,又喜欢那个。后来结婚后,居然发出谈恋爱无用的感慨。事业上,方鸿渐是不得志的。处处是别人的棋子,可是方鸿渐却无奈接受,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没有放弃,表现出坚持的可爱来。

看《围成》这本书的过程中,里面的幽默、讽刺的用语给了我欢乐;看完后,对主人公方鸿渐的悲剧有深深的感慨。

小说围城读书个人心得感悟3

《围城》是一本值得我们用心去读,用心去思考的书。进入大学之后,每位大学生都会对自己的个人有了更多的要求,为自己制定计划,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或是在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或是在大学生考得一些证书,或是在大学锻炼自己能力,或是在大学收获一份爱情。如此种种,给自己找到了充实大学生活的理由。我也是在个从高考路上走来的一名懵懂的大学新手,迷茫、忙碌、压力仍然会时刻笼罩在身边,在这个让自己有些慌乱的大学生活中,我遇到了《围城》这本书,它让我忙碌的生活有了一片闲暇的时光,帮助我缓解了疲劳,又使心灵得到解放。也让我在这个人生的岔路口稍作停留,稍作了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渐鸿的婚姻像是一座围城,在结婚之前,他还在围城之外观望,亦或羡慕,亦或冲动着。想法设法地想要冲进去,似乎那里才是自己灵魂的殿堂。可是当他迈进了婚姻的围城之后,他才知道,似乎一切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了。又想法设法地想要出来。这是对人性无知的一种讽刺。作者通过写回国、恋爱、找工作灯一系列事件,把一个人物的性格灵魂一针见血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方渐鸿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带着玩世不恭的态度处世,又有一点良心。但是性格决定命运,他希望做“大人物”,本身就让自己进入了这座虚荣的“围城”。在对待爱情和婚姻方面,他同样是玩世不恭,决定了他一生婚姻的失败。

《围城》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活里才是真实的,每个人都心里勾勒一幅美妙的爱情蓝图,追到爱情就希望为爱情找一个温暖安定的归宿——婚姻,可是往往曾经的海誓山盟都会成为玩笑,是真是假,连去争辩的力气到最后都舍不得出了。生活告诉我们:结婚就像围城,有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当爱情被岁月侵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时的爱情已经升华为亲情了,更有一份责任在其中。

虽然婚姻离我们还远,但是对于一部分大学生来说,恋爱似乎就在眼前。但是,毕竟校园中的恋爱更多还只是在象牙塔里面的童话故事,不管公主和王子怎样坚信“最后能幸福生活在一起”,那都是经不起时间推敲和现实考验的幻想。也许很快就会发现,爱情会成为了两个人的枷锁,只有结束才能打开,才能更好走下去。这时,昔日的那些誓言都会在在现实面前低在头颅,一切不堪一击!。

可是为什么,还是会有那么多的人还是会在这座爱情的“围城”外久久驻足或者希望自己也能冲进去,那是因为有些东西看起来很美好,很诱人。所以在围城之外就算挤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可是即使有了爱情又如何,面临毕业找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爱情变成一种责任,就会让人觉得失去它原本的美好感觉。很多人就会对此失去耐心,想要摆脱,想要从中逃离。另一方面,爱情也可能成友谊的枷锁,曾记得一朋友跟我说过,她与一异性好朋友无话不谈,平时可以天南地北地扯。可是当后来男生向她表白,之后,两个人就再也没能像之前一样推心置腹的谈话了。最后,她放弃了那段爱情,成就他们永远的友谊。此类情况绝非特例,在很多时候,没有必要要用一种很特定的关系来约束彼此,只要志同道合地做朋友,也是人生一大美事,友谊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所以,我的好友选择明智,她勇敢逃离那座“围城”,因此能获得开心,收获友谊。

小说围城读书个人心得感悟4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一部经典之作,这是一部以调侃的语调来极力讽刺人生的笑面悲剧,“围城”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么一句“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句话深刻的揭露了人物对于婚姻、事业的感悟。人们的生活就像圈在这围城之中,想逃脱,想挣脱,却怎么挣扎也无济于事。

书中主人公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情感纠葛,与其说是方鸿渐被孙柔嘉的计谋所败,还不如说方鸿渐因为其自身的怯弱与言不由衷而自食婚姻的恶果。这座曾令方鸿渐无限神往的感情围城,终止于主人公无奈地忍受城中的无聊。

同样可以让人给予无比辉煌的荣耀,也能让人深陷泥潭的事业围城,在作者的笔下也是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压抑着每个人的神经,令本性善良而又怯弱的方鸿渐只能退缩,离开三闾大学这压抑的事业围城,本以为可以深吸一口自由空气的方鸿渐,却没想到等待他的是一个更为复杂、更为混乱地社会大围城,在这里封建制度、家庭责任、事业衰败一切都排山倒海般的涌向他,让他无所适从,所我这一切都像是被命运的大手无情的掌控着,任凭你做无谓的挣扎,最终只能屈服。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方鸿渐所处的围城,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座围城里,如何身处其中,却能乐于其中,让围城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才是我们该积极面对的,一味的挣扎、逃脱只会让自己在泥潭之中越陷越深。

小说围城读书个人心得感悟5

《围城》这本书我读了很多遍,这次读完以后,对这本书又有了些新的认识。

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单位是否也是虚构的。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又觉得有损道德。

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篇6:《围城》小说经典语录

2、第二位汪太太过了门没生孩子,只生病。在家养病反把这病养家了。

3、诗有意义是诗的不幸!

4、辛楣道:“办报是开发民智,教书也是开发民智,两者都是‘精神动员’,无分彼此。论影响的范围,是办报来得广;不过,论影响的程度,是教育来得深。

5、鸿渐一溜烟跑出门,还以为刚才唇上的吻,轻松得很,不当作自己爱她的证据。好像接吻也等于体格检验,要有一定斤两,才算合格似的。

6、悲剧里的恋爱大多数是崇高的浪漫。

7、鸿渐看她们有说有笑不允许自己插口,把话压扁了都挤不进去。

8、方先生的过去太过丰富了!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

9、女人作诗,至多是第二流,鸟里面能唱的都是雄的,比如鸡。……夜莺雌的不会唱,会唱的是雄夜莺。

10、在伦敦,男人穿皮外套而没有私人汽车,假使不像放印子钱的犹太人或打拳的黑人,人家就疑心是马戏班的演员,再不然就是开窑子的乌龟。

11、昨天给情人甩了,今天给丈人撵了失恋继以事业,失恋以致失业,真是摔了仰天跤还会跌破鼻子!“没兴一齐来”,来就是了,索性就让坏运气坏它一个无微不至。

12、元朗摊开扇子,高声念了一遍,音调又像和尚施食,又像戏子说白。鸿渐一字没听出来,因为人哼诗跟临死呓语二者都用乡音。

13、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但是太阳依然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14、世界上大事情像可以随便应付,偏是小事倒丝毫假借不了。譬如贪官污吏,纳贿几千万,而决不肯偷人家的钱袋。

15、女孩子第一次有男朋友的心境也像白水冲了红酒,说不上爱情,只是一种温淡的兴奋。

16、掌柜写账的桌子边坐个胖女人坦白地摊开白而不坦的胸膛,喂孩子吃奶;奶是孩子吃的饭,所以也该在饭堂吃,相比看。证明这旅馆是科学管理的。她满腔都是肥腻腻的营养,小孩子吸的想是加糖的熔化猪油。她那样肥硕,表示这店里的饭菜也营养丰富;她靠掌柜坐着,算得不落言诠的好广告。

17、外国科学家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

18、奶是孩子吃的饭,所以也该在饭堂吃,证明这旅馆是科学管理的。

19、人没有这个身体,全是心灵,岂不更好;我并非保重身体,我只是哄乖了它,好不跟我捣乱。

20、行婚礼的时候,新郎新娘脸哭不出笑不出的表情,全不像在干喜事,倒像——不,不像上断头台,是了,是了,像公共场所“谨防扒手”牌子下面那些积犯的相片里的表情。

21、二十分钟后,阿刘带了衣包在室里等法国总管来查过好上岸,舱洞口瞥见方鸿渐在苏小姐后面,手傍着她腰走下扶梯,不禁又诧异,又佩服,又瞧不起,无法表示这种复杂的情绪,便“啐”的一声向痰盂里射出一口浓浓的唾潮沫。

22、快乐得不像人在过日子,倒像日子溜过了他们两个人。

23、一般人撒谎,嘴跟眼睛不能合作,嘴尽管雄赳赳地胡说,眼睛怯懦不敢平视对方。

24、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必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

25、不过,演讲是站在台上,居高临下的;求婚是矮着半身子,仰面恳请的。苏小姐不是听众,赵辛楣有本领使不出来。

26、海军大将信基督教,坐下以前,还向天花板眨白眼,感谢上帝赏饭。

27、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28、这春气鼓动得人心向婴孩出齿时的牙龈肉,受到一种生机透芽的痛痒。

29、不管多大多老,不管家人朋友怎么催,都不要随便对待婚姻,婚姻不是打牌,重新洗牌要付出巨大代价。

30、鸿渐道:“我发现拍马屁跟恋爱一样,不容许有第三都冷眼旁观。我们以后恭维人起来,得小心旁边没有其他的人。

31、女人有女人的聪明,轻盈活泼得跟她的举动一样。比了这种聪明,才学不过是沉淀渣滓。说女人有才学,就仿佛赞美一朵花,说它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菜番薯的斤两。真聪明的女人决不用功要做成才女,她只巧妙的偷懒。

32、这位庸医在本乡真的是“三世行医,一方尽知”,总算那一方人抵抗力强,没给他祖父父亲医绝了种,把四方剩了三方。

33、现代人有两个流行的信仰第一,女子无貌,便是德,所以漂亮女人准备不上丑女人那样,有思想,有品节的,而男子无口才,就表示有道德,所以哑巴是天下最诚朴的人。

34、其时张家这婚事一场没结果,周太太颇为扫兴。可是方鸿渐小时是看《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那些不合教育原理的儿童读物的;他生得太早,还没福气捧读《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这一类好书。他记得《三国演义》里的名言:“妻子如衣服,”当然衣服也就等于妻子;他现在新添了皮外套,损失个把老婆才不放心上呢。

35、汽车夫就破口大骂,此刻骂得更厉害了。骂来骂去,只有一个意思:汽车夫愿意跟汽车的母亲和外祖母发生肉体恋爱。

36、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37、身体里容不下的东西,或消化,或排泄,是个人的事;为什么心里容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来分解?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

38、女人做诗,至多是第二流,鸟里面能唱的都是雄的,譬如鸡。

39、远别虽非等于暂死,至少变得陌生。回家只像半生的东西回锅,要煮一会才会熟。

40、一切做长辈的都不愿意小辈瞒着自己的秘密;把这秘密哄出来,逼出来,是长辈应尽的责任。

41、新派女人的年龄好比旧时女人合婚帖上的年庚,需要考订学家所谓外证据来断定真实性,本身是看不出来的。

42、方鸿渐说:“女人原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虚虚实实,以退为进,这些政治手腕,女人生下来全有。女人学政治,那真是以后天发展先天,锦上添花了。

43、辛楣道:“我早看破他是个色鬼。他上岸时没戴墨晶眼镜,我留心看他眼睛,白多黑少,是个淫邪之相,我小时候听我老太爷讲过好多。”鸿渐道:“我宁可他好色,总算还有点人气,否则他简直没有人味儿。

44、太太对丈夫尽的小小义务结婚与否全看自己中意不中意那男子旁人勉强不来。

45、正好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

46、女人恋爱经验愈多,对男人的魔力愈大;又听说男人只肯娶一颗心还是童贞纯洁的女人。

47、叫花子只能讨到什么吃什么,点菜是他轮不着的。……学生程度跟世道人心好像是在这装了橡皮轮子的大时代的仅有的两件退步的东西。

48、活诚然不痛快,死可也不容易。

49、好像一切没恋爱过的女人一样,方鸿渐把“爱”字看得太尊贵和严重,不肯随便应用在女人身上。

篇7:围城小说读后感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所以读书就应该从名著开始。今年暑假我阅读了钱钟书先生写的长篇小说《围城》。

小说描写了三十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以妙趣横生的笔调记叙了留学回国后的几位知识青年的社交,生活。

读后让我感到惊异的是作者对素材有着非凡的提炼能力。

按理说,《围城》是一部小说,事件、人物、心理都是虚构的,可是小说向我们呈现的世界却逼人的真实。《围城》里的很多的事情,就像是发生在身边;我们一边阅读一边会从这些虚构人物身上看到真人的影子。小说中人物的心情,就像是从自己胸腔里掏出来,贴切的让人吃惊!仿佛一个苦闷的人一下子被人看破隐秘的一角,有几分难堪,却还有几分佩服。围城中展现的一切,都让人身临其境,历历在目。

围城读后更让人吃惊的是它对人生事理的洞察力。

围城取自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事业,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

书中方鸿渐陷入与多位女子的感情纠葛,常常因自己的怯懦,难以进展,想要摆脱,却又难以自拔。这座感情的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心向往之,走进之后又深感城中的寂寞。

而三闾大学又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利益纠纷,令方鸿渐无所适从。但当他离开那里,却要面对家庭、事业的社会大围城,让他更加难以忍受。他极力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可是能力有限,意志薄弱,也只能忍辱负重。总之,每个人都深陷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

讽刺人生的丑态,鲁迅也是高手。鲁迅的风格像一把锋利的匕首,一刺见血;钱钟书的风格像灸针,轻松行进,让你感到舒畅,不知不觉中手到病除。两者异曲同工。

《围城》的语言幽默风趣,充满智慧。例如:在讽刺社会的贫富分化,人心冷漠时是这样写的因为穷人只在大街闹市行乞,不会到财主的幽静住宅区去,只会跟着步行的人要钱,财主坐的流线型汽车是赶不上的。贫民区逐渐蔓延,像市容上生的一块癣。政治性的恐怖事件,几乎天天发生。有志之士被压迫得慢慢像西洋大都市的交通路线,向地下发展,地底下原有的那些阴毒暧昧的人形爬虫,攀附了他们自增声价。鼓吹中日和平的报纸每天发表新参加的同志名单,而这些和奸往往同时在另外的报纸上声明不问政治。

在写苏小姐的相貌时说她长得婉约如宋词比喻按理应该是以形象做喻体,而这里却用抽象的宋词来描摹人物的形象,展示出特有的一种魅力风韵。不得不佩服他对比喻的理解的精深,他的语言的创造力,和源自于骨髓的机智、风趣。

特别是描写鲍小姐的形象,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笑的背后,实际上是在讽刺鲍小姐的不学无术。

作家的创作,多少都有自己的影子。所以书就是人,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探知作者的性情,思想,精神。围城中,对社会现象讽刺针砭较多。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清高的`境界。从另一方面看,也说明他有一颗大爱之心。恨得越深,爱得越切。对现实人生的不满,更能表现出对社会殷切的期待。

《围城》是本深入人心的好书,因为时至今天它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当代社会,竞争激烈:职场、商场、官场处处都是围城。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是普遍的状况。有的人老是觉得别人的工作如何好,跳槽成瘾。总是在怪圈中循环,长此就会深感苦闷。而这一切,都被钱钟书收在八十年前的这部书中,他以智慧的笔触,指出人类的弱点,让我们反观自省,获得生命的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好书能够度人,好书的作者就是佛陀。

毫无疑问《围城》的创作是非常成功的。书评家夏玉清说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这样的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篇8:长篇小说《围城》心得

关键词:钱锺书,《人·兽·鬼》,《围城》,主题特征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学者, 钱锺书在学术方面成绩斐然, 其学术著作如《谈艺录》、《管锥编》等无一不是传世之作。与此同时, 钱锺书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是造诣颇深, 有著名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和长篇小说《围城》。作品数量虽然不多, 却因其对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留学生的鲜明批判而风格卓然。

纵观钱锺书的小说中, 我们可以发现, 作为高层知识界的圈内人, 钱锺书将笔触伸向他最了解的阶层。凭借着对知识分子生活和心理的熟悉, 对其人际关系、家族情况和社会环境的了解, 钱锺书从日常的琐屑生活入手, 来深刻把握知识分子的深层心态, 深入挖掘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迷惘、困惑。与此同时, 作为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文化启蒙、文化传承与社会政治批判角色的知识分子, 在钱锺书的笔下, 却“剥掉文明高贵的华衮, 露出故作高深的浅陋, 貌似聪明的愚蠢, 功架十足的虚伪”, 构成了一幅知识分子群丑图。

《人·兽·鬼》中的《猫》可谓深刻暴露了这样一群知识分子的无聊与浅薄。在日本已霸占了东三省, 中日战争一触即发的危急关头, 这群高级知识分子却将心智用于恭维女主人爱默。在小说的字里行间, 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这群知识分子的讽刺与批判。而《灵感》一文更是深刻地批判了那些欺世盗名的所谓多产作家。因为悟出中学生才是好主顾的道理, 小说的主人公将自己的作品都献给中学生, 因而成为了一个“避免不了的作家”, 被官认为“国定的天才”。却又因为塑造了一批“又呆又死, 生气全无”的角色, 主人公在死后遭遇了这些角色的索命。可以说, 短篇小说《灵感》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作家这一角色的传统印象。在《纪念》中, 受过大学教育的女主人公曼倩, 在经过自由恋爱后组建了家庭。却因不满足于生活的平淡, 而期待以一场婚外恋情来作为一种“最有趣的消遣”。在经历了既想寻求刺激, 又希望不违背为妻之道的心理挣扎后, 曼倩却发现自己怀孕了, 终于留下了使她难堪的“纪念”。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 这样的一层背景显然对小说中的人物暗含讽刺之意。在揭露出人性的弱点的同时, 小说也包含着对“五四”文学的社会影响的讽刺。“五四”文学宣扬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可是, 曼倩对于自己主动争取来的婚姻同样避免不了不满足。在小说最后, “才叔懒洋洋地看着他夫人还未失去苗条轮廓的后影, 眼睛里含着无限的温柔和关切”, 却让读者分明感受到了现代婚姻的虚伪。

总之, 钱锺书在刚开始创作小说之际, 就在其所塑造的知识界里, 一洗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精英、思想先驱、文化启蒙者的神圣性。并且, 在写出了知识分子作为人类所具有的“两毛无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的同时, 更深刻寄寓了对知识分子的批判之意。而这一特征在其长篇小说《围城》里得到了更加显著的表现。并且, 钱锺书将批判的笔端更集中在了以方鸿渐为代表的留学生身上。

留学, 这一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与流行的事件, 寓含着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技术以复兴民族、振兴祖国之意。它饱含着救亡意识, 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国家的命运, 并非一个个人事件。可是, 在长篇小说《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眼里, “现在的留学生跟前清的科举功名一样”, “从前人不中进士, 随你官做得多么大, 总抱着终身遗憾。留了学也可以解脱这种自卑心理, 并非为高深学问。”相应地, 他的留学生活成了“随便听几门功课, 心得全无, 生活尤其懒散”。四年下来, 连个文凭也没有获得, 最后只得花三十美金买了假文凭。

《围城》还表现了方鸿渐在恋爱、婚姻与事业方面的失败。在回国的轮船上, 他因抵抗不住鲍小姐的诱惑, 而与之演绎了一场情欲游戏;在回到上海后, 为了排遣寂寞而陷入苏文纨所设计的三角陷阱之中, 因此闹出了许多尴尬, 并失去了真心喜欢的唐晓芙;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 又一步步陷入孙柔嘉所精心编织的温柔网中, 以至于“失掉自主”, 进入婚姻的“围城”, 最后也只能落了个劳燕分飞的下场……不仅在爱情上屡遭失败, 方鸿渐在事业上也是节节失守。他虽不满满口仁义道德, 实际上却是虚伪、自私的李梅亭的丑行, 却仍不得不与其同行、并供职于同一所学校;他虽认清了伪造学历的假洋博士韩学愈的本来面目, 却任其招摇撞骗而不敢揭穿;对于专擅结党营私的汪处厚、专事吹溜拍马的陆子潇与顾尔谦等, 他虽瞧不起他们, 不屑与之为伍, 却仍不得不周旋于其间;最后被老奸巨猾、善弄权术的校长高松年解聘……究其原因, 是方鸿渐的自以为是、重蹈覆辙令他一次次陷入困境。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一名留学生, 方鸿渐显然缺乏总结生活经验的能力, 缺乏反思的能力。在爱情、婚姻、事业、人生的“围城”中, 他将“逃离”作为惟一的解决方法。著名诗人里尔克曾说过, “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但是, 方鸿渐显然缺乏守住“围城”、正视困境的勇气。在对方鸿渐的塑造中, 作者的批判之意溢于笔端。

而围绕在方鸿渐周围的那些留学生显然也都有负于“留学生”的称号。相对于方鸿渐的假博士头衔, 苏文纨的学位要包含更多的真才实学。可是这位女博士研究法国文学, 毕业论文却为《中国十八家白话诗人》, 不得不让人啼笑皆非。并且, 在她学成归国后, 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不仅不思为国效力, 反而以想方设法让“赵方二人比法斗武抢自己”为快事。同样, 作为美国留学生的赵辛楣在归国后, 除了以所学的独裁者的傲慢与蛮横以震慑、驱赶情敌外, 也是毫无作为。《围城》在塑造了这样一群无学无识、精神空虚的留学生之外, 更刻画出曹元朗、韩学愈之流的崇洋媚外的嘴脸。

因此, 我们可以发现, 作为知识分子所应具有的知识渊博、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忧患意识等特征, 钱锺书笔下所塑造的知识分子都集体缺乏。显然, 如柯灵所指出, 钱锺书将这样一群留学生的“嘉言懿行”作为小说结构的主体建筑材料不会事出无心, 而是意味深长的安排。小说在严峻的批判中, 也寄寓着严肃的思考。知识分子作为“五四”以来觉醒的一代, 是对旧思想、旧文化的批判者。他们高举“解放思想”的大旗, 倡导新文学, 致力于思想、文化启蒙。可同时, 作为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他们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保守思想有着精神上的联系。在这样的一种“双面夹攻”的状态下, 留学生从国外究竟学到了什么呢?牛津和剑桥的导学制在三闾大学里的变异, 在引起读者哂笑的同时, 也不得不引发人思考。

钱锺书的创作意蕴深刻、内涵丰富。而对知识分子尤其是留学生的深刻批判是钱锺书小说最鲜明、也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同时, 这也构成了钱锺书小说的独特风格。

参考文献

[1]钱锺书.围城[M].北京:三联书店, 2002.

[2]钱锺书.人·兽·鬼[M].北京:三联书店, 2002.

[3]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上一篇:安全教育的观后感下一篇:小学数学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