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

2024-07-23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精选10篇)

篇1: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

蓝传法

一个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下面我对上学期的工作作一总结,为新学期的工作确立新的目标。

一、教学工作

本学期担任三至六年级以及九年级共5个班级的信息技术课,一学期来,认真备课、上课、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二、学校工作

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并能完成学校给予的各项任务。担任学校管理员以来,工作兢兢业业,做好资源的下载与发布以及农远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为全校教师的教学服务。除此之外,还主要完成了学校学生机房电脑及其它设备的维护;全校多媒体设备日常维护;协助教导处完成了全校学生每年一次的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录入及数据上报;并完成了学校领导安排的所有任务。

三、考勤方面

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准时参加学校各项会议、校本培训。

四、教学成绩

组建了学校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加县科技节大赛并在比赛中获得个人二等奖和三等奖。

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在课程改革推进的今天,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大纲,研究好学生,争取学校领导、师生的支持,创造性地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使我的工作有所开拓,有所进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

篇2: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

摘要: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日渐认识到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在我国遍地开花。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无论是人们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和信息技术的联系。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 主体 师生关系 备课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日渐认识到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在我国遍地开花。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无论是人们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和信息技术的联系。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如何上好小学信息课程,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夯实基础是我执教的追求。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一、教师应当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执教理念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课堂的授课活动围绕着教师开展。教师传授给学生信息课程知识是以口头传授为主,学生只需要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即可。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热情,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因此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小孩子的学习状态很差。随着新的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授课时应当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执教理念,为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保驾护航。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的重要作用更加明显。小学阶段的学生尚且没有能力去辨析自己学习的目的,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主要从是否感兴趣这一角度出发。如果学生感兴趣,就会积极学习,反之如果学生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就不认真学习。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对该学科感兴趣的主要手段,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影响其对该教师所教课程的喜爱程度,这就是“爱屋及乌”心理的影响。

三、教师应当认真备课、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教学方法是否吸引学生的兴趣是其能够上好课的重要保证。教师应当认真备课,将所要讲解的知识全部灵活掌握,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注重学习方法的使用,才能上好小学信息课程。

参考文献:

[1]高红霞.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教学[J].山西教育(教学).(07)

[2]奚彦.谈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J].学周刊.2011(20)

[3]曹国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50)

篇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

新课程标准提出, “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 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 并且对此更感兴趣。

1.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的原则

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 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 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 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 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2.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

任何教学改革, 教师都是最初的创造者和最终的执行者。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 应根据小学数学教学本身的特点,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 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 都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 使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3.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 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 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4.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

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 或是模拟教育者, 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 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 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5.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

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整合, 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 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 而思维能力的培养, 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 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 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 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这样, 会更实际, 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要积极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 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 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 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 各得其所, 各得其乐, 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不是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 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 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 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 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为此就需要教师有全新的教学设计。有了计算机的帮助, 学生的活动丰富了, 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 同时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 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也增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 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可以面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而制定,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通过信息技术课程, 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 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研讨, 主动创新, 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 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 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生机, 使得我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 使得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 使得我们有机会觅得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方案。

篇4: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一、音视频演示类:享受视听盛宴,增强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老师,学生如果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能够直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课件通常使用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课件制作工具制作,然后打包成相应的可执行文件,这类课件通常具有较丰富和生动的影音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非常丰富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语文、英语等文科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材的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秋天的图画》一文描写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想象秋天的图画,来表达喜爱与赞美的情感。因此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声像并茂的电脑课件,向学生来展示,在学生兴致盎然之时,设问:此情此境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动态交互类:教师提前预设,学生互动参与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实施均衡教育,添置了各类设备设施,特别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普及,使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有了历史性的突破,进入一个全新的春天。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库可以建成积件库,每个教师都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利用资源库中的资源生成自己的教学课件。这种方式生成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动态地添加、删除或更改课件中的内容,学生也可以更改、充实教师原先的课件内容,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不管是教师对知识的理解,还是学生的回答,只要在白板上操作白板系统会自动储存这些宝贵的资料,从而生成每个教师每堂课的个性化的课件,并且成为教师以后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电子白板还具有动态输入功能,电子白板提供了五种性能的输写笔,用户可用书写笔直接在显示屏幕上进行书写、绘图等。利用电子白板的画图功能可直接在白板上画出各种规范的圆、直线、矩形及它们组成的一些复杂图像。电子白板的动态输入功能使课堂更加灵活、多变。如教师讲解某习题时,传统课件只能预先将所有的信息提前输入到计算机中,然后通过改变信息的显示方式(出现顺序、颜色、字体等)来呈现解题过程,这样做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利于师生情感交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解决同样的问题时,教师可预先将一些复杂的图形和题目存放到计算机中,在课堂讲解时用白板笔书写相应的解题过程或者画一些简单的图形(如做一些辅助线等),同时也可以根据课堂需要讲解更多的解题方法。

篇5:小学信息技术学科通用教案展示

(一)课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学会什么)了解、掌握、认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的过程,初步学会信息技术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 软件工具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乐于学习信息技术,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概念、原理、操作方法。教学难点:易错的、不易掌握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启发提问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一般是:导人、新课讲授、巩固拓展、小结作业等。

1、导入(常用的导入方法:多媒体导入、联系生活导入、名人名言导入等)采用多媒体的方法导人,展示XX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互动,教师趁势抛 出疑问,弓丨出课题《XX》。

2、新课讲授(知识点条理清晰的呈现)①XX通过实例引出XX定义;

② XX师生互动,得出XX的特征(或学会XX的使用方法);

③ XX设置小组讨论,总结XX和XX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或XX还有哪些功能)。并 通过一些具体实例或操作,来加深巩固。

3、巩固拓展

自由创作作品,并展示。教师或学生点评。

4、小结作业

(1)请学生代表总结本节课的收获。(2)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板书体现内容结构、教学程序或教学思路;能够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强化记忆,减 轻负担。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操作类课题较多,对板书要求不高。最常使用的板书类型是提 纲式。我们生活在信息的世界里

1、什么是信息

2、信息与人的关系

3、信息的表现形式

试讲模板

小学信息技术试讲在教师资格面试中时间占比很大,这也体现了分值比重很大。通常 在试讲清单的基本要求中的时间规定为10分钟左右,考生应合理安排环节所需时间。一 般情况下,新课导人1 ~ 1.5分钟,新课讲授6.5分钟,巩固拓展1分钟,总结收获与作业0.5 分钟。小学信息技术学科通用试讲模板展示 开场白:同学们开始上课,请坐。

一、导入

示例: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看一下这个图片,思考一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来进行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复习导人、知识导人、问题导人、图片导人、情境导人等)。

二、新授

(一)开始讲述基础知识(承接导入)

知识点的基础讲解,这里一般是顺着引入来解决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是指最基础 的理论知识或操作方法)。(二)升华知识

刚刚我们学习了……那么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学习一下……(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我们 通常需要有所拓展,引出特性、新功能、规律等,注意引导)。接下来我们分组讨论一下,…… 是如何进行……操作的(这里可以是某软件的操作方法,一定要阐述难点)。(三)拓展延伸

刚才大家学会了……,我们来练习一下(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有两个问题必须有: 一个是易错点,利用提问的机会来纠正易错点,同时注意点评方式,给予鼓励;另一个是 一些简单的问题,不用详细讲解的内容)。

这里可以用游戏,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得到本堂课的难点。

三、巩固拓展

现在大家自己寻找素材,创作一个作品,一会儿给大家展示一下。(如果是理论类课题,此环节可以是学生结合生活举例说明)

四、小结与作业

篇6:浙江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规范

总 则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为使本学科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为使本学科教学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优化本学科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教学规范。

第一章 教学准备(备课)

第一节

教学分析

第一条:要深入理解和钻研课程指导纲要,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整册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各部分在学科体系中所占的地位。

第二条: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可以从教材结构、前后联系、教学目标等角度进行,做到准确、全面、有效。第三条:对学情分析时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及家庭计算机学习环境等情况,全面掌握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

第四条:对教学环境分析时应关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并将其与当前主流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对比,找到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切入点。

第五条:每学期应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安排好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教学计划应包括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环境分析、主要措施、活动安排和教学进度表等内容。

第二节 教学设计

第六条:教学设计应具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环境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练习安排等内容。

第七条:教学目标应从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在表述时应体现三位一体的思想,用词应科学、准确、规范。

第八条:教学过程可设立多级学习目标,根据学习学习差异,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九条: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清晰的过程结构,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

第十条: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主题活动法”、“游戏竞赛法”等,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组合。第十一条:教学过程设计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通过选用有效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第十二条:根据教学目标经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预计学生的学习问题,预设各种教学方案。

第十三条:板书设计应依据简炼、规范、美观的原则,要体现一节课的关键知识点,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板书的呈现形式。

第十四条:作业的内容应与教学目标一致,作业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作业的管理方式。

第三节

课堂准备

第十五条:对学生进行始业教育,安排好学生的座位次序,和学生共同制定出计算机教室的学习规则。

第十六条:检查教室中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教学辅助设备、教学用具等教学硬件设施,及时地做好维护工作。

第十七条:检查教室中的软件系统环境,关注网络环境、教学软件是否与教学设计时一致。

第十八条:在上课之前,应把在教学中要应用的软件、素材、课件等相关文件资料复制到目标计算机,并做好安装和保存的调试。

第三章

教学实践 第一节

教学过程

第十九条: 课堂引入应遵循简短、高效原则,要发挥计算机的技术优势、调动各种感官,以达到吸引学生和质疑问难的目的。可以创设贯穿全课过程,综合知识技能点的情境或主题,体现生活性、趣 味性和挑战性。

第二十条: 要围绕教材重点、学习关键点精心组织教学提问,组织提问要少而精,表达要准确有力,要根据能力差异体现问题的开放性与层次性。问题的来源可以预设的,也可以是师生交互、操作实践中动态生成的。

第二十一条: 课前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与教学对象的技能水平,然后选择讲授的方式和时机,要控制讲演时间,演示操作要做到:规范、细致、熟练。

第二十二条: 学习过程中可以交替采用任务驱动、观察操作、实习指导、操作演示、尝试实践、游戏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

第二十三条:教师要搭建有效载体,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磋商、协调中集思广益,形成知识与技能的互补。重视师生互动,要及时发现总结提炼学生中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多样化的操作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第二十四条: 上机操作应作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形式,要充分保证每节课学生操作时间,加强教师操作巡视指导,提高上机操作规范性和有效性。体现信息技术实践性特点,要坚持精讲多练原则,教学过程要体现动静结合,保持参与面广、节奏性强的课堂状态。

第二十五条:要注重课堂上的即时评价,善于捕捉学生表达中的亮点与不足。要及时了解学生操作和学习状况,择机作出教学调整。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示范操作、典型作品展示环节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观、思想观和审美观。第二十六条:每节课要预留课堂小结时间,结合课堂回顾和技术展望两项内容,小结内容应包含本课所获得的知识、所掌握的技能、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等。

第二节

实践指导

第二十七条:自主学习中教师要扮演好资料线索提供者、探究过程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善于利用教材用书、屏幕提示、网络资源等方式辅助学习。

第二十八条:教师要扮演好合作组织者角色,重视教学对象在学习中的重新分配与再组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宜的研究项目进行探究,可以通过同伴互助、小组竞赛等形式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要深入各组了解学习进程,关注合作的有效性。

第二十九条: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根据教学实际落实多级学习目标,提倡学习目标的自主选择。学习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要利用学生差异进行教学。

第三十条: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解决操作中碰到实际困难。要做到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集中指导。

第三节

教学组织

第三十一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语言要简练、情境描述要生动、环节过渡要自然、专业术语要规范、设问小结要清晰。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表述、形象的比喻将抽象计算机知识通俗化、情趣化。

第三十二条:板书的呈现应按照教学过程的展开和学生共同提炼 逐步推进。

第三十三条:使教材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工具,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习操作。

第三十四条:网络控制平台等教学系统使用要遵循精简、有效原则,教学系统多应用于情境创设、操作演示、作品展示等环节。要充分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和节奏感,要把握控制的时机、选择控制的方式。

第三十五条: 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组织管理,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和秩序,要求做到课始有准备、课中有秩序,课终有整理。加强机房监控,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第三十六条: 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如死机、网络不通等“教学事故”,教师要有预案,建议在保证不影响整体授课的前提下妥善解决个别问题。

第四章

评价反馈 第一节 作业

第三十七条,作业布置应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等进行,要做到作业量恰当、难易度适中。

第三十八条,作业的形式主要有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操作等,注重作业的及时性和延续性。

第三十九条,作业通过口头描述、文本呈现等方式,让学生明确作业的内容和要求。

第四十条,根据作业类型,利用学校网络平台、FTP、E-mail或 自行开发的作业系统等平台进行作业的收发和管理。

第四十一条,对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及时进行批改、记录、反馈。第四十二条,及时分析、讲评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及时弥补教学缺陷,调整教学策略。

第二节 测试

第四十三条,要根据课程计划与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对测试内容、测试方法与成绩评定标准进行细化。

第四十四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测试可以通过以书面笔试或者网络测试方式进行,技能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测试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或作品创作为主要形式进行。

第四十五条,要及时统计、分析学生的测试结果,注重测试结果的记录与积累。

第四十六条,要适时反馈测试结果,进行试题的分析、讲评,为调整教学提供参考。

第三节 评价

第四十七条: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制定学科评价的基本方案。

第四十八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适时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第四十九条,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第五十条,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学生实际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第五十一条,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建立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老师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第五十二条,注重作品评价中的导向作用,根据教学要求,制订合理的作品评价量表,从作品的主题性、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四章

课外辅导 第一节 辅导

第五十三条 根据教学目标,明确进一步端正辅导的目的性。通过明确的目标导向,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与学习策略,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有效性。,能让学生不断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第五十四条 体现辅导的针对性,辅导的内容要与课堂教学有所区别,要能不断地满足学生新的学习需求。辅导的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教学目标是相关的,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联系的,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对辅导的内容进行提炼,使辅导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联系。保证辅导的实效。

第五十五条 根据课外辅导的特点,应当采用一些灵活有效的辅导手段对学生进行辅导。为满足不同的辅导需求,可以采取当面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利用网上学校、学科论坛,或者以其他信息技术工具为载体的基于网络的辅导形式进行。

第五十六条 善于利用师生周边的辅导资源,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辅导的覆盖面,充分利用教师、学生与家长的人力辅导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物力资源,努力提高辅导的效果。

第二节 活动

第五十七条 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要能保证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保证学生能得到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第五十八条 根据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理念来组织设计活动,要应根据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组织开展电脑节等专题教育活动,能将信息技术活动纳入到学校传统活动中,能把信息技术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第五十九条 信息技术活动要结合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应用,围绕一些专题有效开展竞赛、展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十条 积极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辅导并帮助学生参加电脑作品比赛、机器人比赛、信息学奥赛等活动项目,充分发挥特长生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篇7: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呢?为此,我制定如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计划,利用如下方法为统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

造性思维。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要求学生学会大量的获取信息,学会快速的处理信息。但无庸质疑,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毕竟不同于网络信息,其内容精练简约,系统规范,涵盖的信息量不可能太多。而网络信息却无限的丰富,能无限的充实学科教材的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扩充教材内容,优化学科教材,加大学生信息量的获取,开阔学生课堂学习的视野。当然,这里的“扩充”和“加大”并不是数量上的简单累积,而应该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概括起来,我认为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渠道主要从三个方面:

(1)合理增加课堂的教学内容。如著名作家的生平、历史背景、优美的图片或视频文件。

(2)趣味化教材内容。因为信息技术本身具备无所不能的信呈现方式,可以用情景模拟、游戏、动画、视频来展现各种学习材料,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轻松活泼。

(3)鼓励学生用“超链接”的方法训练自己的发散思维,培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建设电子阅览室,以构建语文课程资源库为主,丰富学生学科知识学习的第二课堂。在学科教学中,由于网络资源的浩繁,即时的利用网络信息会使信息处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可预知性。因此,我们可以预先建立开放的学科教学资源库。先将学习资源分类处理,存入自己的电脑,然后将资源库设为共享,并根据学习的需要不断充实。语文学科可以建立文学名著、名家名作、阅读与理解、习作与表达、课件与教案、练习与评价等分类资源库。各种分类之间还可以建立超链接。如小学语文有关于环境保护的习作练习,我们可以收集网络信息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和图片,并收集关与习作的基本知识和范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在资源库中搜寻有用的信息,从而完成习作。建立学科教学资源库有这样一些途径:

(1)利用网络收集信息资源,然后存入电脑硬盘或刻制成光盘,以便随时调用信息。这是最经济便捷的方法。

以阅读资料库的建设为例。语文课本中选录了许多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如老舍、鲁迅、诗人李白、杜甫等,在网络资源中要找到这些作家、诗人的资料并不难,市场上关于这些作家、诗人作品的电子版图书也不少。我们可以收集这些资料,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建立信息资源库。为了使资源库便于检索,可以思考这样一个路径

(2)教师收集素材,制作课件,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资料。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备好课,然后按教案去上课,学生在被动接受教师教案中的内容。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案放到网络中,且以学习指导、素材、课件等形式为主,使学生可以随时调看这些资料。

在学生利用资源库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评价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传统的学科教学评价即时性差,信息反馈不及时,形式单一,激励性不强。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评价,不但可以及时准确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可以准确记录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出直观的分析。在西单小学、人大附中等北京的一些中小学,一种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诊断评价”的教学方式已取代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其评价放在了上课之前,就是让学生用计算机对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测评,授课教师根据难度点击率调整授课方式;每个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都通过计算机详细记录,老师根据记录分析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课后辅导计划。

篇8: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策略初探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1 前言

信息教学成为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已为人们所关注。对于大多数教学人员来说, 也意识到信息教学的重要性。在我国, 信息教学已渐近成熟, 当前, 从高等教育已深入到基础教育之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核心阶段,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功用。对信息技术的接触, 有助于适应未来的教育发展和对社会人才的需要。故此, 小学信息教育较为关键。然而, 当前在小学信息教学的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信息教学与传统的教育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别, 无论是从教学方式, 还是从教学应用上来讲, 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对信息技术有所把握外, 通过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 进行整合和思考也较为关键。

从现实教学中,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谓无处不在。然而,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惯性思维, 使得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因素需要进行调整, 尤其是师资方面的问题。对于小学信息教学课来说, 更为关键。

2 信息教学与学科整合过程中, 师资作为“重中之重”

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建设一支素质过高、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 与师资保护与流通的完备是分不开的。针对目前小学师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从激励机制的完善, 教师权益的保护, 小学完善自身教师培养机制的建设, 大力引进优秀人才, 对教师的培养实行开放式的管理这五个方面做了保护与流通策略的初探。

小学应结合自身特点来建立一套培养教师的体系, 根据教师所属专业的不同和不同的发展阶段, 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法, 把教师上岗前的培训, 教学过程的监督和促进提高作为一个整体对待, 实现不同阶段上的整合, 从而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机制, 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各项业务能力的提高提供平台。

3. 小学要完善自身教师培养机制

小学内设立师资培养的专门机构和专家团体, 这为学校自身培养师资提供前提和基础。学校师资自身培养的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就是要有基本的培训制度, 如教师资格获得制度、教师试讲制度、教师认证制度等等。制度的实施离不开保障机制, 以教师教学评估、教师科研水平考察、教师教学业绩奖惩等为内容的效果保障机制, 是保证学校自身师资培养有效开展的重要方面。

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 鼓励教师申请精品课程, 培养专业领军人和骨干教师, 这是增强小学自身师资培养效果的关键所在, 同时努力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完善教师考核制度, 资助教师参加重要的科学研究等方法, 也是小学完善自身师资培养机制的一部分。

4. 在借助于知名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 大力接纳、引进优秀的信息教学教师人才。

知名学校的教学资源是其他院校所无法企及的, 凭借其高质量的教学,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学生, 成为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学校, 但知名学校毕竟是有限的, 并不是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幸运儿, 进入其中, 这就为普通小学提供了一个契机。普通小学与知名学校联姻, 借助其优质资源打造自身的师资力量, 这对于自身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知名学校拥有一批教授和专家, 他们通过多年的教学和研究, 已掌握了良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 科研开发能力也是高于其他人的, 他们的帮助将会为小学的师资培养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小学还可以借鉴知名学校悠久的文化底蕴所孕育的成熟的校园建设、学生管理、教师资源管理、教师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经验, 提高自己的教师团体管理水平, 激发自己的办学潜能。第三, 知名学校的科研机构、科研设施和科研开发能力在全国来说都说一流的, 若能够与知名学校合作, 利用其科研资源, 小学的科研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双师”素质的教师也会随之增加。

优秀教师人才的引进可以是知名学校的毕业生。小学与知名学校的联姻不仅仅在于教学经验和科研资源的借鉴上, 还在于小学可以为知名学校的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的做法, 可以使优秀毕业生减少对工作院校的陌生感和对工作前途的担忧, 可以安心教学, 将自己在知名院校中所接收到的有益的, 有效的教学资源适用于小学, 并且自己在科研方面可以得到知名学校中教师的指导, 从而大大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另外, 小学还要注重引进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的人才, 具有较高学历层次和教学经验的人才。这对于小学打造特色专业和提高创新意识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5. 小学信息教学师资的培养要具有开放性。

小学要鼓励本校教师跨校任课, 在一些企业, 科研单位, 管理部门等兼职, 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共享, 如此的人才流动不但能够增加教师收入, 为其教学、生活提供保障, 而且教师的阅历更加丰富, 能够给予学生以熏陶。

小学选派骨干教师到其他院校进修和鼓励他们公费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从而将学到的先进的和优质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技术能力为自己所用。在“走出去”的同时, 坚持“引进来”, 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和科研名士来学校和教师进行教学和学术交流, 使教师对本校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荣誉感。

师资的保护和流通一直是每所小学所重视的问题, 因此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于师资保护与流通的策略, 我相信若这些策略得以有效地实施, 小学师资的保护与流通将不再是难题。

参考文献

[1]陈万明, 冯成强.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理性评析与展望[J].复旦教育论坛, 2006 (4) .

[2]高耀明.学校师资队伍的问题和对策.教育发展研究, 2009, 23.

篇9: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我国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明确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实施过程中,面对整合实践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我们只有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义,遵循其主要原则,有效开展整合实践,深化各学科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地位,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以下是我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一点看法。

第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学科课程教学,其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与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第二,在实施整合过程中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方式,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需要来确定应用目标和应用方式,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我们要坚持“课程本位”,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在实施教学时,我们必须重视结合学科的具体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环境、整合有关课程资源。

第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教师讲授式、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善。自主的、开放式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新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文化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去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学生则成为学习的中心。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由“要我学”切实转变为“我要学”。学习方式自主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让学生在信息环境下获得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

篇10: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主线,加强学习,积极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坚持以培训促应用,以应用促需求,以需求促发展的策略,努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队伍自身建设

1、明确人员分工,加强日常管理。明确“服务、指导、创新”的工作职责,在确实完成好常规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与工作效率,增强协作意识、奉献意识、研究意识和成果意识。平时重视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结合学校制定的器材借还及其他相关业务考核制度,及时记载,积累数据。

2、要把信息中心建设成一支学习型的团队,所有成员要在学习的氛围中,一起探索,共同成长。具体措施:加强制度要求,每两周有两节课的固定时间用来学习、研讨,地点设在机房。内容有flash制作、网络管理基础知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等。

(二)极开展教学研讨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的重心要放在常规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同时我们必须注重在研讨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研讨的质量。在“备课—听课—口头评议—书面评议—再次集中交流—形成总结性的反思材料”这一系列实践和反思的环节中,促进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2、组织学习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论,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配合教科室做好本校所承担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课题的结题工作。

3、配合学校开展的各级教学研讨展示活动,积极参与“整合”研究,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

(三)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1、加强学校电脑的管理。为节约维修成本,对电脑和常见故障,我们将主要通过集中采购电脑配件备用的办法自行维修解决。

2、继续建设好教学资源库。通过培训,引导广大教师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及时收集好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素材资源,并以教材体系进行编目。具体征集措施:各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在教研组长收集组内成员平时教学中制作的教案、课件等相关拓展性材料的基础上,由信息中心协助整理、上传,期末进行评比、考核。继续对现有的已购置和下载的部分资源进行整理编目,扩充校本资源库内容。

(四)严格师生培训与考核

1、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

2、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竞赛。

3、组织校本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前期制定计划,作好准备,培训中注意讲练结合,及时作好考勤记录。

4、加强对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训练与考核。在强调整体推进的前提下,对部分水平超常的学生要加强训练,在今后的技能竞赛中力争有所突破。设立中年级学生整班参与的校级键盘输入竞赛,三年级英文输入,四年级中文输入,主要利用信息技术课的途径进行。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计划2

一、情况分析

1、信息技术状况

信息技术装备的改善,促进了我校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除低年级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外,中高年级已按要求开足开齐。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的各部分设备名称、计算机的应用及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学会了如何开关机,认识了键盘,并学会了正确的键盘操作姿势和操作方法,知道了部分特殊键的作用,部分学生还学会了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练习画画。除此以外,所有学生都接受了计算机上机实习规则、计算机机房的清洁维护等教育,都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使我校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现特拟定信息技术课学科教学实施计划。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情: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都非常喜欢计算机,同时对计算机充满了无知和好奇。我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四、四年级学生的教学管理,根据他们好动,不喜欢受约束的特点,多安排实践性的学习内容。比如课堂学习以游戏、活动为主,尽量将理论学习的时间压缩在20分钟以内。四年级学生要给他们规范的学习方式,用建构主义原理帮助他们建立关于计算机的系统知识,提倡他们运用信息技术于其他学科学习中,均衡地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二、教学总目标:

1、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3、学会利用IE浏览器上网查找资料包括音乐、图片,并整理成库,学会利用WORD制作以及美化简单的文档。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学会初步的文字输入方法,逐步提高文字的输入速度。

三、实施计划的措施:

1、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教学时采用放教学录相,通过演示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知识。

3、传授知识时突出一个“新”字、落实一个“趣”字、突出一个“活”字、落实一个“学”字(为学生服务);教学过程突出一个“难”字(找准知能点、难点及关键)、落实一个“行”字(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认知能力训练);巩固知能突出一个“实”字(双基训练应落到实处)、落实一个“促”字(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创新实践)。

4、加强教师业务知识和上机能力的培训

四、具体内容安排:

四年级主要学习内容:了解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利用IE浏览器上网查找资料包括音乐、图片,了解文件的基本操作,学会利用WORD制作以及美化简单的文档,中文版Win98基本操作。

重点:利用IE浏览器上网查找资料包括音乐、图片,了解文件的基本操作,学会利用WORD制作以及美化简单的文档

难点:了解文件的基本操作,学会利用WORD制作以及美化简单的文档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了学科特点,采取任务驱动方式,以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多尝试,多思考,多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形成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总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主要让学生了解信息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键盘的使用方法、文件的管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期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手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具体措施,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面向全体学生,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抓好中上生,促进学困生提高,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步提高。

三、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信息与计算机,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信息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第二单元键盘输入法,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熟悉键盘的操作与使用方法。第三单元管理好自己的文件,主是是让学生掌握文件的管理。

教学重点、难点:

①、基础知识的掌握。

②、各种基本概念、操作的掌握。

③、实践训练、操作的有机、灵活运用。

四、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刚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通过各种途径的了解,一部分学生对电脑的一些基本知识与操作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也有一小部分同学家里根本没有接触过电脑,本学期将针对实际情况将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

五、评价工作安排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评价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考试、考查,评估学生的作品和竞赛的方法。不论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评价都应鼓励学生创新,使检查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和方法,像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一样充满活力。

评价方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做到评价全面化。评价方法主要有: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优秀表现记录,任务完成情况等。

评价时机:评价要做到全程化。它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做到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评价主体:评价要实现多元化,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师评、家长评等相结合。

评价目的: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

六、教研专题及研究措施

为使学生能比较熟练了解、掌握键盘与文件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上机操作为主,采用任务驱动的等多种教学方法。

1、多动手实践,掌握基本的技能与操作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应用知识,形成能力,通过上机实践,课后作业练习,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再现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七、教学措施与方法

1、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尽量加大学生上机操作力度,做到熟练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认真组织信息技术操作考核:对学过的每一单元及时进行双基考核,及时分析、指正、查漏补缺。

2、注重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并能举一反三。认真组织辅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辅导,帮助分析原因,启发思维,寻求正确的操作习惯和方法。采用多关心、多提问帮助学困生,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特长。

3、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4、结合组织相应的竞赛提高学生的兴趣。

5、有意识地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提优补差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注重辅差、培优、提中对于优秀生可以适当学一些课外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并在学习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技能、技巧;对于学困生在课上、课后给予更多关心、帮助和指导。对于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特长。

八、个人业务学习

a)大量阅读教学理论书籍,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b)认真写好教学反思,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c)积极听课并做好记录

d)积极参加学校的集中业务学习,并做好记录。

九、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本学期的第十五周:打字比赛

通过开展这样一次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对键盘的熟练程度。

1、赛前准备:准备好比赛用的相关资料。

2、比赛过程:学生利用相关软件进行比赛。

上一篇:关于科技的辩论会反方下一篇:追逐梦想,我能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