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站调研报告-工业园区

2024-07-25

技术站调研报告-工业园区(精选6篇)

篇1:技术站调研报告-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一、调研主题: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土地资源,保障工业园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情况:

1. 调研时间:2010年11月

2. 调研范围:工业园区土地

3. 调研组织:开平区国土资源分局技术站

4. 调研方式:走访,查阅、统计资料,总结归纳

三、工业园区基本概况

唐山现代装备制造工业区,西起市中心环线,东至唐津高速,北临205国道,南至唐钱公路,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工业区始建于2002年,2007年9月被唐山市委、市政府正式命名为“唐山现代装备制造工业区”,2007年5月和2008年6月分别被省科技厅确立为“河北省开平现代工程机械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和“河北省区域特色产业基地”,2008年12月,经省政府第二十一次常务会议研究确立为河北省首批省级产业聚集园区。几年来,工业区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先后投资5亿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实现了“八通一平”(通电、供水、排水、燃气、通讯、光纤、道路、公交、场地平整)。工业区规划总面积20平方公里,现已建成面积3平方公里,先后有28家企业落户工业区,20家企业建成投产,重点企业有三金明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万通-1-

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永和冶金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天汇制衣有限公司等,入园企业经营领域涉及工程机械、石油管件、矿用电缆、环保设备、服装等十五大类40多个品种,其中,天汇制衣“夫人梦”品牌荣获河北省著名商标。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承载能力的日益增强,唐山现代装备制造工业区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世界500强日本住友重机、建机等重大项目的顺利建成,极大地增强了工业区的整体实力和对外影响力,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省、市主要领导多次到工业区视察、指导工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北湖工业园于2002年6月破土动工,园区规划面积约8平方公里,现有入园企业14家。上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工业园管委会以园区建设年为契机,以招商引资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四、存在问题

规划区内的道路系统和对外交通通道尚不完善。两个工业园区尽管有着良好的交通条件,但因主要的对外交通通道正处于建设起步阶段,区内外道路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年度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工业园区道路建设与供地矛盾亟待解决。

五、积极应对建设用地指标供求矛盾,加速完成园区建

设,促进开平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今年年初,技术站在指标有限、办理难度大等困难因素下,在单位领导的正确指引下,积极配合其他科室,协助完成了北湖工业园区一号路的调规、会审等工作,保障了工业园区交通命脉的顺利建成。

规划是工业园区的基础。为解决开平区工业园区指标供求矛盾,我们将在开平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予以统筹规划,根据实际建设需要,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降低日后工业园区建设项目报批难度。同时,深化认识,坚定信心,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园区的产业集聚与科学发展。

篇2:技术站调研报告-工业园区

1.广州高新区——集聚效应带来的飞跃

(1)园区概况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实行“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由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民营科技园和南沙资讯园组成。2005年6月经国务院重新审核,广州高新区面积被确定为37.34平方公里,其中广州科学城20.24平方公里、天河科技园12.4平方公里、黄花岗科技园1.5平方公里、民营科技园0.7平方公里、南沙资讯园2.5平方公里。此外,广州国际生物岛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广州生物产业基地的核心基地,面积1.82平方公里,由广州市政府委托广州高新区管委会开发、建设与管理。广州高新区计划向国家科技部申请扩区,将生物岛纳入广州高新区规划范围之内。

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广州高新区紧紧围绕 “四位一体”的目标定位,即高新区“要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的指导思想,抓住机遇,精心运作,积极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广州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日臻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已成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2)主要措施

——“一区多园”体制优化发展格局

在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的思路下,按照“一区多园”规划,广州高新区由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民营科技园和南沙资讯园组成,总面积达到37.34平方公里。五个园区各具特色,形成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形态,最终与广州市政府委托高新区管委会开发管理的广州国际生物岛,形成“五园一岛”的发展格局。

其中,广州科学城是综合性核心园区,以规模化、高端化的研发和服务体系为发展重点,已建设成集研发、孵化、产业、商务、居住生活等一体化的综合高科技社区,成为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抢占技术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天河科技园的目标是成为支撑珠三角地区软件和通信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黄花岗科技园以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支撑高新区的创新发展,成为引领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龙头和文化创意产业新兴业态的源头;广州民营科技园,将建设成为区域民营科技企业的总部基地、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和抢占市场的前沿阵地;南沙资讯科技园已成为与港澳以及国际技术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与平台。

——集聚效应驱动形成六大产业集群

随着园区集聚效应的不断增强,广州高新区吸引了大批科技企业纷纷进驻,呈现出各类创新型企业加速集聚、快速发展的势头。

不仅吸引到了微软、IBM、英特尔、索尼、松下、飞利浦、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威创日新、京信通信、海格通信、粤晶高科等一批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本土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四个国家级的生物产业研发中心及方欣科技、京华网络、华南资讯等一大批知名软件企业也应运而生。同时,诞生了迪森热能、粤首实业、广州华德等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新能源行业领头企业,网易、神州数码、友邦资讯、漫友传媒、九州传媒等企业在快速成长,新材料、先进制造领域的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各具特色的创新型企业集聚,为广州高新区增添了更多的活力,使区内的高新技术产品达到近2000项,逐渐形成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六大主导创新产业集群,先后荣获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等称号,成为了引领整个珠三角高新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高端产业带来高速发展

企业和产业的高水平集聚,带来的是广州高新区的快速发展。2008年,广州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达1985.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实现工业总产值142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以每平方公里60多亿元的产出,创造了珠三角高新区发展的奇迹。

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广州高新区还形成了以总部经济、信息服务、检测认证、科技研发、金融创新、现代物流、创意产业等八大类服务业项目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立起一条从研发到中试再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和区域的自主创新步伐。

此外,广州高新区还将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先导区、宜居城市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三区”为目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值得关注的是,按照规划,在2015年前,广州高新区将力争集聚和培育5家以上产值100亿元级高科技企业、50家10亿元级高科技企业、50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还计划对科技园完成投入200亿元以上,用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项目配套资金、创业人才发展基金等。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科技创新,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力争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1000亿元。

(3)经验

——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有利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重点在于培育创新性的网络体系;

——高技术产业集聚形成的主要动因在于,利用特定地理区域内密集化的专业化劳动力和技术,获得便捷的信息传递和服务,享受最优的区域政策;

——产业集聚更有利于小企业,使其从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效应上获利。

2.西安高新区——资金问题不再是瓶颈

(1)园区概况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经过20年的发展,西安高新区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以集成电路、通讯、软件服务外包、半导体、光伏、电子元器件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突出,发展强劲,已形成了一批具有高成长性、高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现代制药为雄厚基础的中药提取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以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意产业等为重点的创新型服务业日益活跃。随着西安高新区“515”龙头企业扶持计划(即着力扶持5个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10个过50亿元,50个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培育计划的实施,西安高新区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龙头、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

(2)主要措施

——招商引资内外兼修

内部市场化战略,强调的是培育型创新,即通过科技资源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让科技资源和科技人员从深宅大院里走出来,面向市场配置资源,创办企业,并利用市场化手段取得融资和发展。

外部资本化战略,强调的是结合型创新,即以放眼世界的目光和视野,面向全球配置资源,大规模地走出去,向世界推荐和营销城市、资源和项目,从而引进全球的资本和人才,使自身优势资源与外部资源实现完美结合。

西安高新区根据国内外产业转移与调整的现实,灵活地进行了招商体制的改革,分设了针对性强的多个招商部门,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招商政策,特别是他们实施的“大招商、招大商、引名企”和“围绕产业集群招商”战略,成效显著,引人瞩目。

——完善的投融资体系

政策促进:制定实施《鼓励和吸引创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政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贷款担保补贴暂行办法》、《鼓励扶持企业对外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的暂行办法》等政策,优化政策执行流程,增强政策激励效应。

引进聚集:把引进投融资机构作为管委会重要的招商工作指标,列入计划给予考核;建立政府投融资引导母基金,参股创业投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投融资机构聚集区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及政策举措。

创新推动: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建立创业投资企业;积极开展产权、股权质押担保贷款等业务;精简行政管理对投融资服务机构的审批内容和流程;重点建设企业商业信用体系;加大管委会对企业上市、上柜的支持和服务力度。

网络信息:建设了高新区金融、投资、担保、保险业协会等一批投融资服务企业网络组织;建立投融资服务管理机构与投融资服务企业间的定期联系制度;

建立了西安高新区投融资服务网站。

交易平台:通过引进外部专业机构组建、激活原有失效交易平台的活力、政策鼓励和财政补贴等措施,建设市场化、社会化投融资服务组织和信息网络,形成投资平台、贷款平台、担保平台、保险平台、技术和产权交易平台等多种类型的投融资服务平台。

示范引导:整合优化高新区科技创业孵化资源、创业投资资源和创新担保资源;设立创投和担保基金,实行参股经营、市场化运作模式,服务不同阶段科技企业的投融资需求,提升本地投资和投资管理水平。

信用环境:设置管委会主导的“高新区企业诚信联盟”,出台优惠政策吸引讲诚信企业进入,建立起高新区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建立“高新区投融资服务网站”平台及高新区企业征信系统,维护园区信用环境。

组织保障:组建西安高新区投融资发展领导小组,并下设顾问组和高新区投融资发展工作办公室。

表 1 西安高新区组织架构及其职责

组织

组成职责

西安高新区投融资发展领导小组

除管委会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外,吸收高新区投融资管理和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士参与

每年向主任办公会提交高新区投融资服务发展情况的报告,对高新区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向管委会主任办公会提出决策意见,受主任办公会委托对投融资政策使用财政资金的项目予以审查批准,对管委会有关部门促进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工作予以检查和指导

顾问组

高新区内各类投融资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

发展领导小组就专项决策意见向顾问组咨询,或以政府采购的方式委托顾问组向其提供专项研究报告。

高新区投融资发展工作办公室

——

承担领导小组、顾问组的文秘、沟通、协调、会议组织工作;依照领导小组的决议和要求承担投融资服务企业网络组织和“高新区企业诚信联盟”的组建和指导工作;承担“高新区投融资服务网站”建设和日常维护工作。

(3)经验

——注重内涵式和外延式发展的互动,注重精细化的服务和管理;

——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构建完善的投融资服务体系破解“融资瓶颈”的有效途径。

3.无锡高新区——生命力源于自主创新

(1)园区概况

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1995年无锡高新区和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设立无锡新区。无锡新区下辖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出口加工区、无锡新加坡工业园等多个专业科技园区和四个镇、三个街道,辖区面积200平方公里,人口25万,成为无锡市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高地。

(2)主要措施

——高标准建设科技创新创业载体

组织实施“创新孵化”和“创新产业化”的“双创工程”,大力推进由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及科技企业产业化基地组成的孵化、毕业、产业化的科技企业三级培育体系,形成由科技创业园、软件园等孵化载体构成的“创新孵化金三角”和由创新产业园等组成的“创新产业化金三角”。

——高水平引进培育创新主体

无锡高新区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孵化器为载体、官产学研商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深化拓展“7+1”(即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7所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为主)政产学研联盟为重点,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园区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设立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分校和科技园;引进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和检测中心,累计达到150家;大力推动本土企业技术创新,依靠产学研结合,累计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300多个。

——高层次定位高新技术产业导向

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实施重点创新突破,促进科技与经济互动并进,重点推进“太湖硅谷”、“太湖液晶谷”、汽车零部件基地等建设,同时加快发展软件、光电、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

——高起点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

制定实施《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鼓励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支持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文件;设立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成立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引进了华东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初步建立起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围绕服务产业集群建立各类中介平台和中介网络。

——高品位构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无锡高新区倡议并由无锡市政府建立了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归国创业的530计划(即在5年内引进30名海归领军型创业人才),出台了一系列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高新区创业的配套政策;建立科技和人才发展基金,用于高级人才的补助、突出贡献人才奖励等。

(3)经验

——自主创新是园区持续发展的关键;

——人才是高新区竞争第一要素;

——把引进外资的着眼点放在引进高新技术上;

——引进技术必须和自主创新紧密结合。

4.武汉高新区——企业创业创新的摇篮

(1)园区概况

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成立于1987年6月,是我国第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中国孵化器事业的发源地。1988年,东湖创业中心应邀参与了国家火炬计划中《企业孵化器在中国发展战略纲要》的起草。从此,中国企业孵化器在火炬旗帜的引领下持续发展壮大,今天为世界所瞩目。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创造的运营模式至今为全国大多数企业孵化器所运用。

东湖创业中心一直秉承“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创业孵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宗旨,致力于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孵化器发展之路。十几年来,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凭借其雄健的创业政策、优质的创业环境、完善的孵化服务和高效的管理团队,培育了众多科技企业和科技企业家,使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累计孵化企业600多家,毕业企业400余家,东湖高新、烽火通讯、华工科技、长江通讯、武汉凡谷、精伦电子、凯迪电力、人福科技、ST道博等26家上市公司。其中凯迪电力2004年纳税额,在东湖开发区排名第一;累计孵化科技项目640余项,累计提供就业机会50000余人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主要措施

——新药开发的CRO服务模式

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即合同研究机构,就是接受企业委托进行新药研究服务的机构,提供药物开发和注册时必需的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数据资料分析、法规咨询等专业服务。

健脑宁胶囊是武汉健民中药工程研究中心花30万元从一家医院购买的治疗血管性痴呆中药成果,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领先性,但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而研究中心缺乏足够的资金。创新生物医药孵化器有限公司决定对健脑宁胶囊提供CRO服务。双方约定孵化器公司投资70万元,占股30%,用于临床研究。试验很快顺利完成,研究中心7个月就拿到了临床试验批件。新药从小试到临床,增值250万到300万元,达到了研究中心和孵化器双赢的结果。

CRO服务模式仅仅是武汉创新生物医药孵化器有限公司提供的专业服务之一,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专业技术平台也是该公司为在孵企业提供服务的重要方式。武汉地区生物医药科研机构众多,科技人员密集,过去在计划体制下资源配置不合理,很多实验室、试验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一些智力资源也“英雄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大量的创业企业没有能力装备自己完整的实验设施。作为武汉地区惟一一家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武汉创新生物医药孵化器有限公司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做起了公共研发机构与创业企业之间的“红娘”。孵化器公司首先与部分生物医药科研机构、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专家库、公共实验室、新产品中试基地等一系列专业技术平台,然后再利用这个平台为在孵企业服务,并收取费用。成立了以同济医科大学曾繁典教授、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生物医学秘书长周辉博士为主要成员的国内外专家组,建立了武汉大学药物产业化基地,与湖北中医学院合作建立了植物药研发实验技术平台。

——SBI产权孵化模式

SBI(Shared Business Incubator)是企业孵化的一种运作模式,即产权式孵化器,通过对孵化器投资结构的重新设计来实现孵化器的商业化运作。SBI的建立,能够使孵化器的发展通过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完善孵化器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孵化器的孵化能力,提高孵化器的管理水平,使广大社会投资者充分享受到创新企业与孵化器的成长性。

SBI创业街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首创的产权式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一种全新的“科技房地产”概念。孵化器的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都趋向多元化,投资主体主要有大机构投资者、中小企业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投资方式可以分为托管投资型、自用投资型、回购投资型和信托投资型等。SBI产权式孵化器的出现将房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有效分离,投资者在享有房产稳定增值的同时,将房产委托给专业的孵化管理公司经营,获得稳定、可量化的托管经营收益。可以说,SBI是一个在空间上放大、资源上有效整合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业人社区同义,是企业孵化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3)经验

——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才是成功的孵化器;

——企业孵化器的产业化模式对社会投资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要将创业企业与配套服务进行有机结合。

5.成都高新区——为产业而生的新城区

(1)园区概况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批准为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区。在国家科技部举行的历次综合评比中,均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2006年,成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园区”试点单位。

成都高新区规划面积约87平方公里,由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两部分组成,已形成以微电子和软件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中医药现代化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特征的精密机械制造产业等三大产业集群。南部园区位于成都市南,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是正在建设中的“天府新城”,重点发展科技创新、软件研发、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化的科技商务新城。西部园区位于成灌高速路两侧,规划面积约35平方公里,重点建设成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产业为主体,功能配套完善的综合产业园区。两个园区分别建有一个国家出口加工区。

(2)主要措施

——区域功能城市化步伐加快

按照城市化要求进行高起点规划:在空间拓展的基础上,对全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实现了合理布局。在规划过程中,从母城整体发展战略出发,并遵循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规律和要求,不再单纯的建设一个工业园区,而是规划了工业组团、居住组团、政务商务组团等功能区域,也就是建设与母城相呼应的新城,成为母城未来的中心区或者副城区。

高标准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始终致力于建设自然、人居、政策、服务及基础设施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创业和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投资软硬环境,已成为中国西部投资、创业、工作和生活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

注重商务以及生活配套环境的优化:由于牢固树立了城区化的环境建设理念,成都高新区的商务和生活配套与基础设施配套同步建设,极大地优化了综合投资环境。

——科技发展抓住自主创新不放松

建立了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创建了西部首家生物医药孵化器、教育科技园孵化器、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化基地孵化器、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等大规模、高标准的孵化器,形成了我国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群体。

注重构建资金、管理、中介服务等方面服务体系,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成都高新区依托高新区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这一平台,建设“八个子平台”——包括政策子平台、资金子平台、中介子平台、专家子平台、培训子平台、信息子平台、个性化服务子平台、文化子平台,丰富了创业孵化服务的内涵,形成了强大的服务功能。

——产业发展注重二三产协调

成都高新区在空间位置上与市区相毗邻,在规划发展定位上明确了作为母城的新城区来建设,在功能布局上对商务、生活配套等给予了充分的考虑,这就为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机遇,这一点在新拓展的天府新城上体现得最为充分。依托新城区的建设,成都高新区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将第三产业作为区域配套的重要内涵,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同时与经济功能区制造业的发展相配套商品批发零售业、物流业等。

(3)经验

——要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同步完善、共生共荣;

篇3:技术站调研报告-工业园区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能源、资源的消耗也日益增多, 给整个环境带来极大的负担。建筑用能与工业、交通用能构成社会消耗的“三驾马车”。尤其是高速发展的建筑业现有的高消耗、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制约了经济发展, 影响了生态平衡。在这种情况下, 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建筑行业对于其由传统的发展模式向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的转变将大有裨益。

2 北京工业大学校园建筑节能措施的调研与分析

北京工业大学主校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 占地约63.97hm2, 建筑约58幢, 校园建筑多为建校时所建, 后陆续新建、改建。2012年借着北京奥运会的契机, 学校迎来新一批的建设高潮。与此同时, 学校紧跟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近年来, 建设并完善各项节能减排设施, 连续多年完成北京市的节能减排目标。此次调研主要针对北京工业大学校本部及中蓝学生公寓的各项生态措施, 在了解这些系统的应用范围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 分析节能效果及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可再生能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利用、循环再生的一种能源, 具有自我更新、复原的特性, 是可持续利用的一种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等。校园内应用较多是太阳能热水系统及太阳能光电系统。

北京工业大学奥运场馆东南侧安装有10m2左右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 主要用于主场馆北侧路约十几盏路灯的供电;校园内也使用太阳能路灯, 在路灯的顶部就安装有小面积的光伏电池板, 电能自给自足。南区奥运场馆浴室、南区学生浴室、奥运食堂浴室均使用太阳能集热器中央供热水系统提供洗浴热水, 系统安装工程分为两期, 一期主要位于学校奥运餐厅屋顶, 二期主要位于12号宿舍楼屋顶, 两期集热器的总表面积为1200m2。太阳能集热器的核心元件是太阳能真空管, 太阳能真空管是双层玻璃管结构, 内层玻璃管是水的流动通道, 外侧管壁附有太阳能吸收涂料, 用于加热管内的水, 两层玻璃管之间的真空层则有效减少由太阳能转化的热能因空气对流产生的热对流和热传导而导致的热损失。与一般家用热水器不同的是, 通过集热管而被加热的热水并不各自存在独立的水箱中, 而是由热水管道输送至统一的中央水箱用于集中供应热水。此外该系统的补充能源是燃气锅炉, 当遇到连续雾霾天气、阴雨天气时, 学校会启动燃气锅炉对热水进行补充。采用太阳能集热器中央供热水系统, 显著减少了学校的能源消耗。

2.1.1 直接系统的年节能量

式中:△Qsave———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年节能量, MJ;

Ac———直接系统太阳能集热器面积, m2;

JT———太阳集热器采光面上的年总太阳辐照量, MJ/m2;

ηcd———太阳集器年平均集热效率, %;

ηc———管路和水箱的热损失率。

2.1.2 系统年节约天然气量

1200m2太阳能集热器面积能将100t自来水从12℃增温到42℃, 温升达到30℃。

每天节省天然气数量 (产生3000000Kcal的热量所需要的天然气量) 为:3000000Kcal÷7650Kcal/m3=392m3

年节省天然气数量为392m3×365=143080m3。

2.1.3 减排CO2量

燃气消耗折合标煤715400 (m3) ×1.2143 (kgce/Nm) =868710.22 kgce;

减少CO2排放量868710.22×2.493 (碳排放系数) =216569458kg (约合2165t) 。

2.2 雨水及再生水的利用

“开源、节流”是绿色建筑水系统规划的两个方面。其中, 水资源的“开源”具有很大的潜力, 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对非传统水源的利用。该“非传统水源”是指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 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北京市的水资源非常紧缺, 开发和利用非传统水资源意义非常重大。

北京工业大学主要是对中水和雨水的有效利用。学校通过使用市政中水工程, 将市政中水引入校内。学校近90%的建筑均使用市政中水冲厕所。校园环境景观的部分绿地也使用中水进行喷灌。

调研还发现, 北京工业大学校园内还通过雨水入渗系统、收集回用系统、调蓄排放系统的综合设计, 充分进行雨水的收集回用利。利用礼堂前的大片草地作为雨水下渗的自然场地, 年收集雨水量达0.7万t。雨水经过沉淀、过滤, 100%学校自用, 用于道路冲洗及浇灌树木。除此之外, 奥运场馆周边铺设易于雨水就地下渗的新型材料, 直接让雨水补充地下水源。

学校另一个利用雨水的方式就是营造雨水景观池, 总面积约为3500m2。小面积的水体可以调节周围环境的微小气候, 提高环境的舒适度。

2.3 废热回收再利用

耗能设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余热若不加以回收利用而直接被排放掉, 不仅造成能源利用的浪费, 而且还会增加城市的热岛效应。因此, 合理有效的采用热回收技术, 不仅能形成可观的经济效益, 更能体现良好的社会效益。

北京工业大学分2008年1期、2009年2期在北区浴室安装废热回收系统, 在能源节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废热回收系统根据逆卡诺循环原理, 利用循环介质吸收废水中的热量, 利用获得的热量把所需要的水加热, 为热水使用系统提供30~50℃的热水, 与此同时被利用后的废水温度降到5℃左右, 又是中央空调系统的理想冷源。整个系统通过能量的梯级、多次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该系统每日为北京工业大学北区浴室提供40℃洗澡热水200t (北区浴室实际配有60m3和70m3水箱各一个) 。每年大大减少天然气的使用量, 并且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与原有天然气锅炉相比运营成本降低50%。

2.3.1 系统的年节约天然气量

节省天然气数量 (产生8760000000Kcal的热量所需要的天然气量) 为:8760000000Kcal Kcal÷7650kcal/m3=1145098m3。

2.3.2 系统的年减排CO2量

燃气消耗折合标煤1145098 (m3) ×1.2143 (kgce/Nm) =1390492.5 kgce;

减少CO2排放量1390492.5×2.493 (碳排放系数) =3466497.8kg (约合3466t) 。

2.4 建筑暖通改造

学校利用北京市资金, 为校内22栋宿舍楼更换节能门窗, 保温效果明显。同时, 学校给建筑室内散热器安装温控阀5000余个, 目的是通过控制换热器热水入管流量, 以实现对热水供热系统及设备热能平衡的自动控制。从调研来看, 安装控制阀能根据人们不同的使用需求来调节热水的进水量, 以达到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但是, 由于输水管道长期的锈蚀作用产生的锈渍和水中杂质的沉淀在管道中难以排出, 堵塞了温控阀的过水孔, 进而造成学校多处暖气片堵塞, 实际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需进一步改进。

2.5 用能管理

绿色物业、绿色运营已成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迫切需求。2010年,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关于北京地区建筑全寿命阶段能耗及排放的分析显示, 建筑运行阶段消耗了80%的能源。因此运行管理模式和具体措施关系到节能目标和价值的关键。

在建筑的运行管理工作中, 北京工业大学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包括使用T5灯管代替传统的T8灯管, 在照度相似的情况下显著减少了电能的消耗。通过替换37800支老式灯管, 年节电 (40W-21W) 功率差×10平均用电小时×300d/年×37800数量=215460000W=215460k W。同时, 学校在多栋教学楼的走道顶部安装了红外线感应开关, 即光线不足, 无人走动时走道里的顶灯是保持关闭状态的, 这对于夜间长明灯使用效率低的问题来说是一个很好地解决方法。但在使用过程中, 一些弊端也暴露出来。传统的日光灯管由于红外线感应的灵敏感应而频繁开关, 这会大大降低灯管的使用寿命, 致使灯管需要频繁的更换, 造成巨大浪费。随着LED光源的普及, 则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缺陷, 因为LED光源的寿命并不会因为频繁开关而降低。并且, 根据各场所的不同使用需求, 产生了亮暗和高低亮两种产品。亮暗的灯管用于非感应时段完全不需要光照的地方, 如库房等地;而高低亮的灯管则用于非感应时段也需要低照度的环境, 如生化实验楼的走道等。

此外, 学校的开水房及公共浴室均采用智能水控系统, 插入学生卡才能获取一定量的热水, 这种措施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生活用水量。

2006年学校节水控制系统建成投入使用, 2007年降幅较大, 效果十分明显。2015年校浴室供水管线发生渗漏, 造成浴室用水异常, 增幅较大。

此外, 校内水龙头大多安装节水喉或红外线感应器。节水喉的原理是在缩小水流通径的同时, 将缩小后的透水孔环形配置, 因此使得总的水流量减小的情况下, 并不影响水龙头的正常使用。红外线感应器则是通过红外线感应, 洗手完毕后水龙头会自动关闭, 从而达到节水的效果。

对于更大范围的能源使用学校则依靠建立远程能源监控系统对能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以便及时发现漏水、漏电等隐患。该系统本身不节能, 只是客观, 全面的提供各种数据, 为后面的节能管理, 节能改造提供依据和数据支持。

3 总结

北京工业大学在各个环节中统筹考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 从各种节能模式入手, 挖掘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的节能潜力。 (1) 管理节约型模式, 通过机制、观念的改变来达到节能的目的; (2) 工程节约型模式, 通过对既有建筑的改造和维护提高建筑的各项性能; (3) 科技节能型模式,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节能与减排。通过这一系列的节能措施的应用, 实现了能源消耗的大幅度降低。以智能水控系统为例, 在实施的第二年, 学校用水量就明显减少。并且, 学校通过对一些已有设施的改良和替换, 也在满足同等使用需求的条件下, 减少了资源的消耗。此外, 一些资源、能源的回收和再利用, 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最后, 通过覆盖全校的监控系统对各类能源实施系统性的管理, 实时反馈, 避免未知的能耗现象的出现。

通过对各项节能措施的调研, 发现尽管学校总的能源消耗在不断减少, 但其中也不乏一些问题的存在, 例如对一些节能设施的性能的了解不全面导致更大的资源浪费, 对监控结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滞后导致能源的浪费, 对节能设施成本和节能效果的评估不到位使得部分节能设施废弃或是缺乏维护和修缮等等。由此可见, 尽管学校在生态、可持续、节能、减排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仍需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真正走上绿色校园的道路。

摘要:在能源消耗巨大的当代社会, 生态与可持续的理念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北京工业大学校园实地考察、调研和数据分析, 总结出校园近年来运用的各类生态措施的使用情况、节能效果及存在问题。同时, 调研时发现的一些问题也为未来的生态与可持续建筑设计提供了参考, 避免因错误的设计和维护带来更多的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关键词:生态,节能减排,建筑设计,资源,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宋晔皓, 王嘉亮, 朱宁.中国本土绿色建筑[J].建筑学报, 2013 (07) .

[2]大卫·伯格曼 (美) .《可持续建筑技术要点指南》[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12) .

[3]Sandra F.Mendler, William Odell, Mary Ann Lazarus.The HOK Guidebook of Sustainable Design[M].Wiley Press, 2005 (11) .

[4]陈易.我国生态建筑的现状与对策[J].同济大学学报, 2001 (2) .

[5]斯泰里奥斯·普莱尼奥斯 (英) , 纪雁.可持续建筑设计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8) .

篇4:技术站调研报告-工业园区

一、广西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据统计,目前广西拥有各类工业园区76个,被确认为自治区A类、B类工业园区有60个,属自治区重点监测的工业园区有37个,园区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35万人。本次用工调查主要在自治区重点监测的37家工业园区中进行,占全区工业园区的48.7%;调查的企业有450家,占园区企业的15%。调查由自治区就业局发放调查问卷、工业园区管委会组织人员入户登记、调查组到园区实地核查及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

二、工业园区企业用工现状

截止到2012年12月底,被调查的企业在职职工157512人,人员构成如下表:

三、2013年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及主要特征

(一)2013年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情况

被调查的企业中有用工需求的企业396家,占企业总数的88%,需新招员工75615人。

(1)按行业划分

电子行业35641人、机械制造12450人、金属冶炼9207人,分别占用工需求总量的47 %、16 %、12 %,三大行业用工需求占园区企业用工需求总数的75%。

(2)按性别划分

企业对女性的需求是男性的两倍多。

(3)按年龄划分

(4)按文化程度划分

企业越来越注重求职者的文化素质。

(5)按企业岗位划分

企业用工需求主体仍为普通工人。

(6)按月工资待遇划分

(二)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呈现的几大特点

特点之一:企业用工量增大。2013年企业用工需求占企业在岗职工的48%,用工规模持续扩大,主要得益于各地坚持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打造千亿元产业、千亿元园区”的目标,加大重大项目的引进力度,一大批重大项目落户园区,用工量明显增大。如南宁市引进的富士康企业,2013年用工需求就达到22000人。

特点之二:产业升级加快,技能需求增多。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确立的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全区各地加大了工业园区招商选资和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一大批电子、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型产业企业落户园区,园区用工要求不断提高,技术工人需求量进一步增大,2013年企业对技能人才比2012年增加了5.1%。

特点之三:薪酬待遇整体提高。据调查,2012年广西园区企业员工月平均工资约为1800元,只有11%的企业月平均工资在1500元(含1500元)以下,有23%的企业月平均工资在1500—2000元,有66%的企业月平均工资在2000元(含2000元)以上,整体上与沿海地区的待遇差距逐步缩小。

特点之四:企业用工环境待遇有所改善。各地十分注重改善工业园区的用工环境和待遇,调查显示:企业与职工合同签订率76%。有70%的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有80%的企业能提供住宿,有97%的企业有正常休息日,有66%的企业有娱乐设施,有70 %的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

四、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从调查的分析看,广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部分企业用工过度依赖政府,自身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近年来,随着园区规模的扩大,部分企业在招工中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过度依赖政府为其招工,缺乏招工统筹安排,缺乏系统科学的薪酬设计,有的企业简单地把为其招工作为企业入园的附加条件。另外,不少企业未建立职工工资增长激励机制,致使企业陷入员工流失加快、招工难的恶性循环。

二是部分企业用工条件过于苛刻,求职者难以满足企业过高的要求。当前,部分园区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多数企业用工年龄要求在30岁以下,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更是苛刻,只选择年轻女性。还有一些企业延长劳动时间,休息日加班未按规定增加薪酬、调整工休,存在劳动环境差、强度大、劳动超时的现象,使求职者望而生畏。

三是部分企业用工季节性强,不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在调查中发现,全区园区约有80%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同程度存在季节性用工,造成企业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用工需求激增。还有一些外向型企业为了减少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淡季大量减员,一旦拿到生产订单,就向政府提出用工需求。此外,一些企业缺乏长远考虑,缺少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造成一线普工和部分技术工人用工双缺乏。

四是部分园区、企业位置偏僻,生活设施不配套。广西不少工业园区更多的注重生产设施建设投入,忽视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大多数的园区企业距离城区较远,公共交通网络不便捷,生活设施不够配套,文化设施匮乏,企业职工工作生活不便,尤其对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吸引力。

五、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形势分析及判断

从调查总体情况看,2013年广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总体需求旺盛。“十二五”期间,在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在国家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影响下,企业和员工的博弈更加激烈。随着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将有四个因素对全区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产生直接影响。

(一)企业用工将出现新的高峰

“十二五”期间,广西将完成中马产业园、糖果产业园等重点园区以及防城钢铁重大项目投入使用,用工规模进一步扩大。完善园区服务平台建设,加大用工信息对接,引导更多的广西在外省务工人员回到园区就业,是解决园区企业用工的关键。

(二)企业用工成本将明显增加

企业季节性、结构性缺工的常态化,将加剧不同经济区域企业对技能人才的争夺,经济发达地区或条件相对较好的企业将利用其薪酬待遇、用工环境、生活条件、企业文化等比较优势,吸引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流入,这种区域间、企业间争夺人力资源的竞争将会更加多元化。提高工资待遇、改善用工环境,用待遇和环境留住员工、吸引员工是企业无法回避且必须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

(三)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将更为迫切

随着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园区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对务工人员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改进培训方式、加速职业院校发展,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使更多的技能人才入园就业是政府和企业必须共同关注的问题。

(四)新生代劳动力对用工环境要求高

90后新生代劳动力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后,逐渐成为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主体。注重个性发展、要求高薪待遇、讲究务工环境、岗位变换频繁是新生代劳动力的主要特点。完善保障政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使新生代劳动力更体面就业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六、对策建议

解决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问题,既有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因素,也有相关企业和劳动者主观的因素,还有政府部门正确引导的因素,是一个系统工程和社会问题,需要统筹兼顾和综合治理。建议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人力资源调查,做到就业服务工作有的放矢

一是要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摸底调查,摸清广西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培训及就业需求等,依托现有的“市场与就业”网络,建立全区性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针对性地指导全区就业服务机构开展培训、职业介绍、跨地区劳务协作等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广西工业园区企业;二是要开展职业(技工)院校情况调查,摸清在校生总量、专业设置及人数分布等情况,为进一步开展院校与工业园区企业交流对接,引导院校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引导院校毕业生流向工业园区企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坚持市场配置原则,全方位服务园区企业

加快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用工机制,围绕园区产业及行业特点,及时掌握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及时发布企业用工信息,通过专场招聘、送岗下乡、劳务协作等多种方式,为劳动者求职就业和企业招聘用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常态化、精细化、专业化服务,提高对接成功率。发挥广西驻外省劳务机构的作用,在广西跨省务工人员中宣传广西经济发展及用工的形势,引导他们回到广西园区企业就业。发挥劳动保障监察作用,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提高劳动用工合同签订率,保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及时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发布制度,让更多的求职者了解广西工业园区企业工资的增长情况,引导他们进入园区就业。

(三)推进政策落实,全面促进劳动力向园区转移

要通过落实职业介绍补贴、培训补贴,引导社会职业中介机构、培训机构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用工服务;要抓好职业(技工)院校定向培训补贴,积极引导技工学(院)校毕业生入园就业。探索建立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到区内工业园区企业就业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园区就业支持政策,研究出台在园区企业就业满三年并续签了三年以上(含三年)劳动合同的农村或外地务工人员,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子女入学方面同等待遇的相关政策。

(四)开展培训对接,培养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

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场地和机构,更新培训科目,采取委托、联合、就近培训等多种手段培训园区企业急需技能人才。对全区职业培训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做大做强职业培训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园区企业开展“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的培训。积极引导园区企业与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根据园区企业和项目特点,结合院校专业和师资资源,强化对接服务,采取长训、短训、轮训等形式为园区企业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

(五)抓企业责任,强化企业招用工主体作用

引导企业积极探索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根据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和自身经营状况,合理确定薪酬待遇,增强岗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探索在园区企业开展用工诚信等级评定、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帮助企业合理制订全年用工计划,避免发生生产淡季大量裁员、生产旺季又招不到工的现象。

(六)改善园区功能,优化用工环境

加速推进园区配套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邮政、工商、医院、商店、旅社、餐饮、娱乐等基础配套设施应尽快入驻园区,力争做到与企业发展同步。完善园区公交网络,为企业和务工人员提供生产和生活上的便利,实现劳动用工良性循环。

(七)加强用工监控,及时掌握园区企业用工状况

篇5:技术站调研报告-工业园区

技术改造是依托现有企业,依靠增量投入,引导质量调整的投资方式。以改善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实现节能减排、保障安全生产、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优化生产力布局、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社会效益等为主要目标,采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的管理方法,对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流程进行改造升级的投资行为。技术改造具有投资省、周期短、见效快、污染少、消耗低、集约利用土地等优势和特点,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理念,更能体现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决策要求我们要重视技术改造。胡锦涛,温家宝始终强调把技术改造作为实现工业科学发展、推动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促进我国工业经济由大变强的重要途径,作为推动我国工业转入内生发展、创新驱动轨道的强大动力。

一、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新形势、新任务对技术改造提出了新要求。实现科学发展所提出的一系列新任务,都离不开技术改造这一重要抓手。从江宁区情况看,江宁工业经济所处发展阶段决定了必须坚持走技术改造之路。江宁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已经跃升到了一个新的平台。

如此规模的工业经济,加之江宁人口密度大、环境容量小、资源禀赋严重不足的特点,决定了江宁工业经济不可能再延续铺摊子的外延式发展方式,必须走内涵式的技术改造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也是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增长方式转型、发展动力转型的需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进一步提升我区区域竞争优势,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新型、多元、稳固产业体系的客观要求。

2011年我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5.2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为118.1亿元,占比为26.5%。2012年1-6月我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7.5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为149亿元,占比为53.7%。技术改造投资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增长的趋势推动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技术改造。

二、当前我区技术改造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技术改造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重新建,轻技改的倾向比较严重。一些部门领导和负责人对技改在企业技术进步及提高企业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因而对技术改造工作不够重视,认为技术改造见效慢,费力不讨好。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对技术改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认清技术改造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2、企业投资意愿减弱。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部分企业投资的意愿较低,对技改投入的经济效益处于观望状态,部分投资项目

虽然已经开工,但建设进度不够理想。例如南京宁港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00MW硅切片项目,其厂房主体已竣工,但由于项目投资方调整投资方向,而导致项目至今处于停滞状态。另外,部分企业确实是由于经营状况发生变化、资金短缺造成技改项目投入不足。

3、用地难影响投资项目建设进度。随着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步伐的加快,工业用地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国家土地政策的调整,土地征用手续不断规范,前期投资项目消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指标,土地征调工作的难度逐渐加大,各大园区普遍存在项目用地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企业技改项目的实施。

4、关键技术来源单一,自主开发与创新能力薄弱

经走访企业我们发现,我区制造业关键技术来源单一,成套设备的系统集成能力十分薄弱,缺乏关键和核心制造技术,一些重要产品和工艺技术将近2/3的份额主要从国外引进,如生产数控机床所需要的高精度滚珠丝杠、轴承等零部件,生产精密齿轮的数控加工中心绝大多数仍要依靠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引进,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

另外,自主开发与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尽管被走访的一些企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自主创新活动,并因此建立了比较强大的市场地位,但多数企业并没有建立起较强的研发中心,核心技术缺乏,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并没有成为大多数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此外,产品的开发周期比国外同类

产品的开发周期要长。

再者,技术引进中存在“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问题。在走访中我们发现,有些企业刚引进的高技术设备没用多久就被新技术更新所淘汰,而技术没有消化,不能进行改造,只能再去引进新设备。究其原因,科研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是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的主要障碍,大幅度降低了技术引进的成效。

5、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国家技改扶持政策的了解程度尚处于空白状态。国家、省、市、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企业技术改造奖励扶持政策,但在走访企业时我们发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这些政策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有的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这一点从区技改总投资和技改项目备案总投资的差距中就可看出,2012年1-6月我区工业技术改造投资为149亿元,而2012年1-6月,我局才备案企业技术改造项目31项,总投资11.9亿元,对奖励扶持政策的不了解使得许多企业在上技改项目时并不备案,从而导致其在引进、购买设备和申报项目时不能享受税收减免和国家奖励扶持资金,加大了技术改造成本。

三、下阶段我区技术改造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

1、下阶段技术改造工作重点:

(1)、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重点发展智能电网、航空、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先进制造业。坚持科技创新、实施重点项目、提升品牌质量,推动汽车、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高端发展,促进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引导企业加快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打造产业发展新亮点,努力实现优化结构、提档升级、可持续发展;

(3)、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围绕发挥市场支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物流、科技、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努力实现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

(4)、两化融合。深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进一步提高企业信息化集成创新能力。

2、工作措施:

(1)、创新发展理念,做好工业转型发展的统筹规划

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工业转型发展,关键是要创新发展理念,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工业结构结构调整,要突出抓好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就是要以较小投资激活存量资产,实现工业内涵式增长。要按照淘汰关闭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做大做强一批的工作思路,制订转型发展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切实依托项目抓技改、通过技改促转型。要加强各重点行业转型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在推进技术改造工作中,紧紧围绕转型发展这一主题,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

(2)、强化技术创新,培植新项目技术来源

实现转型发展,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支撑,要切实解决技术改造的技术来源问题。引导企业加大企

业创新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抓好人才培养引进,提升企业自身研发水平。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迅速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抓住机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己的技术专利。大力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技术改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促进有机结合,以两化融合推进技术改造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实施技术改造,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而技术改造也将带动信息技术的革新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一过程就是“两化融合”。在技术改造过程中,信息技术具有促进两化融合的重要作用。南京市确定了钢铁、石化、建材、机械、汽车、船舶、医药、纺织、食品和电子等10个行业为进行信息化改造的重点行业。对于区内上述重点行业,区各部门要采取各项工作分头负责、相关领域合力推进的方式,明确要求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改造等推进过程中,优先支持“两化融合”相关项目,使“两化融合”成为落实国家战略、推进全区技改工作的有力支撑。

4、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更多地采取市场化的融资方式破解资金难题。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发展风险投资等融资方式。对符合政策、市场前景好的重大技改项目,要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促进银企合作,争取贷款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政策资金支持。

5、加大引导力度,积极创新技术改造方式。

创新技改投入方式。针对当前我区部分传统企业和在建项目

面临着用地紧张、资金紧张,影响技改投入与企业发展的情况,精心包装、推介、引进一批项目,重点对以技术改造产业转型升级为主要方向的项目开展针对性招商。引导企业主提高合资合作积极性,充分运用企业现有的厂房、设备等存量产权,寻找投资合作方。通过整合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盘活提升存量,扩大增量。在当前工业用地越来越紧张情况下,积极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土地或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空间开展“零土地”技术改造。利用“三高两低”整治的契机,积极引导现有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6、培育产业集群,优化工业布局和发展循环经济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实施技术改造的重点领域。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引导集群内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开展协作配套,拉长产业链,使关联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生产上分工协作、技术上互动创新、资源上互补共享,实现集约化发展,发挥技术改造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产业集群档次水平,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促进不同产业的联产结合,做到产业集群内原料产品互联、能量统筹利用、三废集中处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7、加强技改管理,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要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的产业导向作用,引导企业优化投资结构,以投资结构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严格执行产业政策,从产业规划、产业政策、资源平衡、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统筹考虑项目的建设。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杜绝“三高两低”

项目的建设,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把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结合起来,为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更大的环境资源空间。筛选一批投资规模及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督促推进项目工作,建立项目储备。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严格审查把关,强化技术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土地、环保、安全、节能等方面的管理,全面提高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8、加大部门协调力度,合力推进技术改造工作

项目建设是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的载体和抓手,加快推进项目的实施,一定要加强综合协调与服务。要建立部门间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重大项目的综合协调。选择一批对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改造项目,集合有限资源优先用于这些项目,特别是在项目核准备案、资金信贷和土地供应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要认真落实技改投资扶持政策。国家、省、市、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企业技术改造奖励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内外资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国产设备投资抵扣企业新增所得税、国家工业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补助政策、省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补助政策、南京市创新转型20条鼓励政策、江宁区扶持工业企业发展资金政策等。这些政策都有利于降低企业技术改造成本,促进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快技术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向内涵式方向转变。各部门要通力合作,用足用好这些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成本,为技术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创造优质的政策环境。要实行

目标管理责任制,对重点技改项目实施目标管理,把项目工程进度任务分解到各街道、园区和项目单位,明确任务要求和目标责任。建立跟踪联系制度和定期调度检查制度,随时掌握项目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确保这些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尽早达产达效。

江宁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篇6:技术站调研报告-工业园区

姓 名:杜宗飞学 号:090118 专 业: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 班 级: 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01班指导教师: 赵建明 实习时间: XXXX-X-X—XXXX-X-X

20XX年1月9日

目录

目录 ............................................................................................................................... 2

前言 ............................................................................................................................... 3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 3

1.1实习目的........................................................................................................... 3

1.2实习任务要求................................................................................................... 4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 ........................................................................................... 4

2.1实习单位简介................................................................................................... 4

2.2实习岗位简介(概况)................................................................................... 5

三、实习内容(过程) ............................................................................................... 5

3.1举行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岗位上岗培训。................................................... 5

3.2适应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岗位工作。................................................... 5

3.3学习岗位所需的知识。................................................................................... 6

四、实习心得体会 ....................................................................................................... 6

4.1人生角色的转变............................................................................................... 6

4.2虚心请教,不断学习。................................................................................... 7

4.3摆着心态,快乐工作....................................................................................... 7

五、实习总结 ............................................................................................................... 8

5.1打好基础是关键............................................................................................... 8

5.2实习中积累经验............................................................................................... 8

5.3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 8

5.4专业实践阅历远不够丰富。........................................................................... 8

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阶段。毕业实习能够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认识到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工作中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实习期间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进而生存发展。

刚进入实习单位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在大学学习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知识与实习岗位所需的知识有些脱节,但在经历了几天的适应过程之后,我慢慢调整观念,正确认识了实习单位和个人的岗位以及发展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于现实,改变和调整看问题的角度,锐意进取,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有朝一日,那些成才的机遇就会纷至沓来,促使我们成为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公认的人才。我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因此,我作为一名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的学生,有幸参加了为期近三个月的毕业实习。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经过了大学四年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的理论进修,使我们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根本掌握。我们即将离开大学校园,作为大学毕业生,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做好自己专业发展、如何更好的去完成以后工作中每一个任务。本次实习的目的及任务要求:

1.1实习目的

①为了将自己所学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的专业实习,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岗位实习,更广泛的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自身对社会的适应性,将自己融合到社会中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缩短我们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工作人员之间的观念与业务距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通过实习,了解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岗位工作流程,从而确立自己在最擅长的工作岗位。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通过实习过程,获得更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扩宽知识面,增加社会阅历。接触更多的人,在实践中锻炼胆量,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其他社交能力。培养更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好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1.2实习任务要求

①在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岗位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服从毕业实习专业指导老师的安排,做好实习笔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发现问题

②在实习过程,有严格的时间观念,不迟到不早退,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积极主动完成实习单位分配的任务,与单位同事和谐相处;

③每天都认真总结当天的实习工作所遇到的问题和收获体会,做好工作反思,并按照学校毕业实习要求及时撰写毕业实习日记。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

2.1实习单位简介 浙江XXXX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年,是一家专注于XX产品和XXX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的高科技企业,总部及研发基地设立于****科技创业园,并在全国各地设有分支机构。公司技术和研发实力雄厚,是国家863项目的参与者,并被政府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浙江XXXX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才为本、诚信立业的经营原则,荟萃业界精英,将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及企业经验与国内企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竞争力,实现企业快速、稳定地发展。

公司人才结构合理,拥有多名博士作为主要的技术骨干,具有硕士、学士高

中级技术

职称的员工达800多人。为了开发出真正适合企业需求的XXXX产品,企业特聘请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专家(中科院院士)作为咨询顾问,紧密跟踪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行业发展特点,不断优化。

2.2实习岗位简介(概况)

A. 参与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岗位的日常工作,参与组织制定单位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岗位

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包括年度经费使用计划,仪器设备申购计划等),并协助同事组织实施和检查执行情况。

B. 协助主管领导科学管理,贯彻、实施有关规章制度。确定自己在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

业岗位的工作职责与任务,定期进修和业务相关的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C. 在工作过程,跟同事一起通过与客户的洽谈,现场勘察,尽可能多地了解客户从事的职

业、喜好、业主要求的使用功能和追求的风格等。努力提高客户建立良好关系能力,给客户量身打造设计方案。

三、实习内容(过程)

3.1举行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岗位上岗培训。

我很荣幸进入浙江XXXX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开展毕业实习。为了更好地适应从学生到一个具备完善职业技能的工作人员,实习单位主管领导首先给我们分发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岗位从业相关知识材料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并安排专门的老同事对岗位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项培训。

3.2适应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岗位工作。

上一篇:开展巡视回头看工作的情况报告下一篇:经典小清新伤感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