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技术学院培养“双师型”人才

2024-06-21

国家电网技术学院培养“双师型”人才(精选7篇)

篇1:国家电网技术学院培养“双师型”人才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国家电网技术学院培养“双师型”人才

作者: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12期

4月7日,国网技术学院选派13名专职培训师,到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所属济南供电公司、送变电公司、信通公司进行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训,这标志着国网技术学院与山东电力联合培养“双师型”(培训师、技师)培训师工作正式启动。(国家电网报)

篇2:国家电网技术学院培养“双师型”人才

教师队伍建设项目书

一、项目背景

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方针,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大好机遇;学校办学方向的准确定位,为专业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全面深入的教学改革,为专业教学制定了缜密的实施计划;与改革相配套的精品教材建设,为教学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总之,学校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但是,教育的实施需要由教师来完成,所以,培养一支政治思想过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掌握中等职业教育规律,既能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始终紧跟新知识、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进步、发展最根本的保证。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就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这种教育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是学校最根本的基础建设之一。

二、项目名称

xx职业教育中心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及“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

三、培养目标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是:经过两年的集中支持和重点培养,培养1名基础理论扎实、人文素养厚实、实践教学能力突出、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教师成为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骨干教师。骨干教师近二年内应培养青年教师1名,完成教学工作200课时以上,发表省级论文1篇,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1项。培养一支敬业爱岗,教风严谨,既有理论又能实践,既能从事中职学生教学,又能从事在职员工培训,既肯刻苦学习专业前沿技术,又富于改革创新精神,既搞教学又搞科研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

四、培养任务

按照在专业教研组推荐的基础上,由个人提出申请,项目组审核,学校审批的原则,从现任专业教师中确定一名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从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中引进一名专业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确定5名富有经验、勇于进取、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师,采取国内同类院校进修深造和参加国内各种机械加工技术会议形式,及时准确地把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提高专业业务水平。力争通过两年的培养,使其成为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

五、项目资金需求及来源

项目资金预计需要 万元。

六、项目预期效益

经过两年的培养,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将拥有两名高水平的专业骨干教师,5名“双师型”教师,构成一个较强的专业教师队伍。

七、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本项目自2011年9月1日起启动,计划于2013年5月31日前完成。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项目准备(2011年9月1日至9月30日)

组建项目组,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建立任务台帐。按照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选拔条件,确定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

2.项目实施(2011年10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依照“德才兼顾、择优选拔、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原则,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培养措施,对选拔的两名专业骨干教师、5名“双师型”教师培养人实施培养。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重点培养、严格考核、公开竞争、择优汰劣”的原则,对培养对象进行严格考核、动态管理、滚动发展。

3.项目验收(2013年5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

对培养的专业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培养人进行综合考核。主要考核培养对象的政治表现、奉献精神与团结协作精神、创新能力水平以及在专业建设和教书育人等方面情况;教学工作包括承担的教学工作量(数量和质量)、专业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成果获奖情况;科研工作包括论文、论著发表情况,获奖科研项目的等级,应用性科研开展情况以及取得的技术成果与经济效益等;到高校进修或到实践单位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情况以及培养计划的完成情况。对专业建设成果及个人成绩突出的培养人,学校将颁发奖励证书并给予一次性奖励;对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人员,且无突出成绩者,将取消其专业骨干教师资格,未取得相应技术证书的培养人,学校不认定其“双师型”教师资格。

八、培养措施

1.成立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建设项目组,切实加强对本专业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管理。

2.建立科学考核与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培养过程的监督与评估。对照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建设目标要求,对培养对象进行严格考核、动态管理、优胜劣汰。

3.教研室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教学氛围。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强化专业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培养对象的核心地位,及时总结推广教研室或教师的先进经验、按照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四个阶段,使教研室工作计划保证落实,固定教研活动时间,明确科研课题,教改目标到位,对教师能力、素质培养体现充分,并将常规教研活动与专题教研活动和创造发挥型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在活动中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实现专业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培养对象及专业教师的共同提高。

4.参与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锻炼专业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培养对象的理论及实践能力,保证其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

5.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优先安排培养对象深入企业参与生产和管理,每年两个月以上。优先推荐他们参加国家级的培训,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支持他们参加各类学术委员会、学术团体的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6.注重在学习中提高。鼓励、支持培养对象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进修和攻读学位等活动。对培养对象,在培养期间每年应保证不少于一个月的脱产学习时间。

7.开展带教活动。坚持“结对子”的活动,切实抓好带教,以课堂为载体,切实提高培养对象的专业水平,让培养对象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8.“压担子”,促使培养对象迅速成长。学校对培养对象适时加压工作担子,如各级各类公开课、评优课、技能竞赛等要让他们

当主力,课程改革、教材建设、教研教改要让他们唱主角,促使其沿着教学能手、名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轨迹发展。

9.建立专业带头人培养基金。用于学科建设、教师培训、改善各专业组所工作条件等方面的需要,为专业带头人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

10.建立奖励机制。对按期达到专业带头人标准的实行奖励:一是适当提高经济待遇;二是在评优评先、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

九、附件

1.xx职业教育中心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选拔条件

2.xx职业教育中心“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办法

附件一

xx职业教育中心机械加工技术专业 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选拔条件

1.凡是从事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学的45岁以下教师都具有评选资格。

2.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治学严谨,团结协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风民主,为人正派,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3.自参加工作以来获得过县级以上(含县级)教学或科研方面的荣誉或奖励。

4.积极主动地承担各种教学任务,连续三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定额。

5.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教学业绩突出。

6.积极承担教学或管理工作且成绩显著,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有较突出的贡献。

7.近5年来,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

①在省级或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独撰或第一作者)1篇以上。

②正式出版发行本人独著或合著的本专业专著、译著一部以上,或正式出版本人主编或参编经国家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一部以上。

③有一项以上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市级、县级三等奖以上奖励,本人为主要完成者(前三名)。

④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有一项以上县级教改立项,本人是主要参与者。

⑤在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得到学校领导好评,本人为项目的主要完成者。

⑥主持或解决过应用技术推广项目的关键性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成果或经济效益,经同行专家认定达到省内或国内先进水平。

⑦具有“双师”资格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动手操作和科技推广能力。

⑧具有扎实而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本专业某些领域,具有较深入的研究。

⑨及时掌握专业发展信息,对专业发展有较强的预见性,能够较准确把握专业发展方向,能组织和带领教师进行专业建设。

⑩学术和实践上在本市本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影响,生产实践工作成绩突出,取得过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件二

xx职业教育中心“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办法

凡在我校从事教学(含指导实验、实训、设计等实践教学)的任课教师,且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同时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

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如:工程师、会计师等;

2.通过申报、考试取得行业特许资格证书者,如会计师资格证书等; 3.具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资格证书; 4.通过国家技能鉴定获得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证书;

篇3:国家电网技术学院培养“双师型”人才

我院是以工科为主、培养有色金属行业高技能人才, 即培养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 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 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等技术型、应用型、桥梁型的人才。目前, “双师型”教师的缺口较大, 因此, 我院急需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特征

“双师型”是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特色所在。与一般教师不同, “双师型”教师是拥有双重身份或职称的教师。他们既要有从教的资格, 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 具有与从事教育工作相适应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要有职业经历, 具有技师 (工程师) 的实践技能, 能够及时掌握企业信息, 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行业最新技术, 熟悉和精通相应专业的技术和业务。他们有的是企业的工程师或技师, 又兼任职业院校的教师;有的是学校的讲师或教授, 又具有与其专业相适应的其他行业的职称与技能;完成传授学生最新专业技术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获得最新技术、养成良好职业道德, 进行职业指导等职业教育任务。

2“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2.1 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

教师的品德素质是教师最基本的, 也是最重要的素质, 因为高尚的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动力和源泉。要想成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使之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自己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等还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2.2 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指“教师在文化基础、专业知识、教育能力等方面,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经过锻炼和培养而达到的综合水平”。综合起来主要是指两个方面: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2.2.1知识素质。知识素质是教师的基本素质, 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双师型”教师具有的知识结构应是专博结合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它最基础的层面是关于科学与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基础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 这一层面应当广博;第二层面是本人所从事专业的专门性知识, 这一层面应当精深;第三层面是教育科学知识, 这个层面应当与前两个层面知识贯通。2.2.2能力素质。“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它包括教师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a.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古人云:“工欲善其身, 必先利其器。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 它能使书本上死的语言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活”的语言。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能陶冶学生的性格、情操。b.组织教学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本身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设计切实、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知识。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科学地分配知识的密度、广度、深度, 重点突出, 讲练得当, 要适时激励学生, 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参与欲和旺盛的求知欲。c.动手能力:“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 即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艺能力, 有一定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既具有工程师的专业能力, 又具有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就是说在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教学中具备讲师 (教授) 的任职资格, 而在实训教学中却能承担当着工程师的职责。d.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双师型”教师, 既要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 具备企业、行业管理能力, 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又要具备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还要具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 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习等的能力。e.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双师型”教师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 分析新情况、新现象, 解决新问题, 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主体发展的需求;具备良好的创新的精神、创新意识, 掌握创新的一般机理, 善于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活动。f.教学科研能力。“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教师要具有对某一学科的发展进行研究的能力, 有对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鉴别和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教师应能根据教学实际, 确立具有可行性的科研专题和教改实验专题, 善于总结教学、实习及行业操作程序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形成理论经验。能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 能用教学理论指导实践。

2.3 身心素质

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这样既可以进行自我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态与精神面貌, 又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和消除各种压力及竞争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压抑和苦闷的心理, 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锻炼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心理素质。

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途径

“双师型”师资的建设, 可采取为“双师型”教师正确定位、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制订“双师型”师资建设和培训方案、制定利于教师向“双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培养和引进并举等措施进行。

3.1“双师型”教师正确定位

首先应确定“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其次, 对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 应有倾斜政策, 提高其待遇, 保护其工作积极性, 为他们职称评聘、业务素质提高、专业技术钻研和专业理论水平提升积极创造条件, 让“双师型”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再次, 扩展“双师型”师资建设思路, 聘请企业文化层次较高、有一技之长的企业家、工商人士和工程师, 作为学校兼职教师, 弥补“双师型”师资的不足, 做到“不求我所有, 但求我所用”。通过名师工程, 带动一个学科、一个专业, 让名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成为某个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 造就一批学术型、技术型、“双师型”的教师, 造就一支有专业特色的师资队伍。

3.2 制订“双师型”师资建设和培训方案

“双师型”师资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 在探索“双师型”师资建设之路时, 本学院应立足于学校的实际, 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 制订出具体可行的“双师型”师资建设方案。

首先, 学院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院教育发展总体规划, 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 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其次, 学院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 制定奖惩办法, 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 鞭策教师尽快提高学历技能层次, 促使更多教师走出理论型, 成长为“双师型”。

3.3 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云锡集团公司的主涉及有色金属矿山勘探、采掘、选冶、锡化工、锡及有色金属深加工纵向一体化、机械、地产等产业, 为我院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特别是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同时也是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

通过校企合作, 学院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 在合作中获取企业先进的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和管理经验以及生产实践经验, 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 为实现学院教学目标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校企合作, 企业的很多研发课题中的子课题可以交由我院的专业教师课题组进行研发, 这一方面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节省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达到了“互惠多赢”的效果。学校通过让年青的、新毕业的教师到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的实习锻炼, 为企业输入了一批廉价、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教师本身也利用实践机会学习最新操作技能和管理经验, 获取专业的相关证书。

总之, “双师型”师资建设, 是我院发展的关键, 它直接影响我院的办学质量和高职合格人才的培养。“双师型”师资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在建设的过程中, 必定会遇到挫折, 但只要管理到位, 措施政策到位, 落实责任到位, 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坚定信念、改革创新, 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摘要:随着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 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一个关键因素。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讨论了“双师型”师资建设的措施途径。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职业教育,措施

参考文献

[1]黄东昱.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建设的误区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6, (12) :

[2]施华, 赵玉志.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构成研究之我见[J].科技信息, 2007, (36) .

[3]樊伟, 刘智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与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9) .

[4]杨倩茜, 周红.新时期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7) .

[5]吴自力.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捷径[J].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 , 2006, (6) .

篇4:国家电网技术学院培养“双师型”人才

【关键词】独立学院    “双师型”师资队伍      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走向“大众”阶段的艰巨使命,既享有所依附的母体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又具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专业设置灵活等公办高校无法比拟的特点。当前,独立学院定位于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路线,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就要依赖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一)“双能力”视角

高校教师既肩负着理论教学的任务,又承担着实践指导的使命,所以从教学能力的视角来看,可以将“双师型”教师定义为既能进行理论教学活动,又能指导学生学习实践的教师。“双能力”说对教师“做什么”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种解释将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审视教师应当承担的任务和能力要求,从而突出独立学院应用型的发展方向。

(二)“双证书”视角

证书是对教师教学能力量化评价的标准,对“双师”的解释也有以证书为导向的“双证书”说。如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获得另一系列的技术职称,如“教师+中级以上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或者“教师+技师(会计师、律师、工程师等)”;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文件>的通知》(教高[2002]2号):“‘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育部《教师资格条例》以及2006年6月22日《<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颁布后,再次将“双师型”教师解释为既具有教师资格,又有其他职业资格。

(三)“双素质”视角

在国家政策层面,存在将“双师型”教师解释为“双素质”的说法。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2002年)曾提出:“各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以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培养出路

(一)目标:准确性

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与普通高等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其鲜明的应用型特征,这决定了独立学院的“双师型”教师必须兼具“双理论知识”,即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学科的理论教育学知识,“双实践能力”,即与相关专业相对应的实践能力和相关专业相对应的时间教学能力,以及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

(二)内容:针对性

独立学院的专业就其属性而言,总是与一定的应用技术联系在一起的,这一应用型属性反映在教学中,集中体现在应用技术型专业的教学过程与相关应用技术领域的行动过程。所以独立学院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着眼于提高把技术应用与教育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的能力。

(三)评价:激励性

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评价机制的杠杆和导向作用,通过“科学的教师评价,为教师提供进步的空间和动力”。所以,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在于激励而非管理,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判定“双师型”教师及其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和教学质量,促进应用技术型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管理:开放性

“双师型”教师及其队伍的建设,针对独立学院教师及其队伍的特点进行,采取形式多样、地点多变、主体多元的开放式管理,建立规范的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科学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强化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要形成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

三、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模式

在“双师型”教师及其队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全方位的培养。

(一)校政携手,提供“双师”制度支持

高职院校的“双师”认定办法已经出台,但独立学院使用的“双师”认定标准依然是普众的“双师”认定标准,独立学院与公办高等教育在办学资金、办学条件、师资特点、学生特点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别,“一刀切”的认证标准显然是不公平的,独立学院相对于财政直接支持的公办高等教育而且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实际“双师”认定过程中可以稍微降低标准,让更多的独立学院教师获得“双师型”教师认定。

鉴于独立学院自身特点,除了适当放宽认定标准,还可以以政府出台的标准为指导,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补充规定和细则,对政府的认定标准进行细化。

(二)校企联合,培养“双师”教师

企业主导模式。这类模式是以企业为主导,独立学院有償使用企业的生产环境和先进设备,聘请企业优秀员工对本校教师在企业场所中进行培训,联合开发产品,或者选派本校教师在企业中任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以及应用技术能力。

校企共建模式。利用独立学院和企业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以互利互补为原则的一种补偿性互惠服务。学校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企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二者结合恰好符合“双师型”教师及其队伍培育要求,这种模式符合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发展前景良好。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育“双师”素质

“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它把个体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提高到自觉的水平。这是一种影响性质的变化,不是纯粹的强弱、大小的变化。”独立学院教师发展动力基本源于来自学校的教学评价,完全处于一种“外逼”式的发展窘境,所以,要全面培养“双师”素质,化“外逼”为“内引”。

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是一种自觉、主动的意识,是一切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

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结构。独立学院教师专业能力分为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独立学院教师应该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相关的教育科研能力。

独立学院民办高校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与公办高校的显著差异,所以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及其队伍的建设必须符合独立学院自身应用技术性培养目标的特点,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10):40-43.

[2]刘桂林,童云飞,吴雄熊.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21-23.

篇5:国家电网技术学院培养“双师型”人才

1 基地概况

湖南文理学院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是淡水鱼养殖方面的唯一一个上市公司。公司成立于1999年1月份,上市于2000年6月份。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十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农村建设百强示范企业、水产加工五强企业。公司下辖分( 子) 公司18家,在湖南、安徽、江苏、新疆等省拥有优质水域资源117 339. 2公顷,形成了以水产业为主体,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为两翼的产业经营格局。现拥有全国最大的淡水养殖基地和水产良种繁育基地,组建了湖南省水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大水面综合开发利用、淡水珍珠研究开发及鱼类种质选育、养殖及深加工等方面持续处于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湖南文理学院与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始于2000年,湖南文理学院杨品红教授受聘为大湖水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双方已在渔业产学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了1个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个省级三角帆蚌原种场和湖南省水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6年,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实习教学基地。2008年,双方签订了新一轮的产学研合作及人才培养协议,合作申报的湖南省高校“水生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获准建设。基地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2011年通过合格验收。2013年4月份被确定为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双方合作共建,为高校动物科学、生物科学、农学和食品科学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教学岗位,也为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及其相关单位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与管理人才。

2 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1 师资队伍现状

基地现有一支由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外聘专家共同组成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共24人。其中湖南文理学院教师12人,包括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12人中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4人; 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9人,含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6名、助理工程师2名; 聘请华中农业大学校等外单位专家3人。

2. 2 “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

基地由高校选派的12名教师中仅有2名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普遍缺乏实践指导经验。湖南文理学院在引进人才方面重理论轻实践,看重学历出身,设置高标准入编机制[1],而有实践操做经验的人才被拒之门外。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农科人才多为企业骨干,工资待遇比高校高出不少,因而不愿到高校就业。农科专业教师由于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实践指导经验缺乏,教学活动中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能系统参与行业生产实践和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状况,造成技术创新能力差,因而培养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企业普遍反映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较弱,实践能力不强。

2. 3 企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缺乏

基地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9名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但学历职称层次较低,仅有1名高级职称。由于没有接受教师岗前培训,未系统学习普通话、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缺乏课堂教学授课技巧,不懂课堂教育教学组织,不能实现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较好融合; 因此,教学时讲述不清,学生听不懂,学习兴趣不浓,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3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3. 1 “走出去”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

对基地由高校选派的实践教师采取“走出去”的方法,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走出去”,即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逐步实现教师到企业锻炼制度化。为了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有机会“走出去”,采用了AB角授课( 每门课程安排2名授课教师,轮换上课和去企业挂职) 、分阶段集中排课( 把课程集中在2个月完成,余下时间去企业实践)等方式,鼓励教师走向企业,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学院对专任教师考核也要求3年中必须有3个月以上的企业挂职经历,迫使教师自觉参与企业实践。

3. 2 “请进来”提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学能力

“请进来”,就是学校聘请企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把长期工作在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专家聘任到教师队伍中来,为学生带来生产实际最前沿的技术信息,指导学生动手实践[2]。湖南文理学院聘请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畜牧师、兽医师到学校担任校外实践教学导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学校组织对“请进来”的外聘兼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提高“请进来”人员的课堂教学授课技巧和课堂教育教学组织能力,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技术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3. 3 “结对子”共同提高

“结对子”,指基地教学管理工作办公室根据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确定“一帮一”互学对子,由企业技术人员指导高校教师的实践操作,由高校教师负责企业技术人员教学能力的提高,互通有无。要求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签订互学指导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晰互学时间和目标,一般要求两年内完成互学。通过一年的实践,互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普遍反映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实践操作规范,表述生动清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 4 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机制和考核体系

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出现了教师、学校、企业三方都不满意的情况。教师下企业挂职,因离家远,课时津贴减少而不满意; 学校因教师数量紧,教学任务不好安排而不满意; 企业因教师积极性不高,影响企业效益而不满意[3]。这就要求建立企业、行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双师型”教师培育效果综合考核体系。将考评的重点放在涉及专业性、技术性的实践操作能力方面,淡化教师的学术科研标准。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发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等所获成果作为考核依据,把实践工作纳入考评范围,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兼职为企业服务,让教师获得丰富工作经历,实现“双师型”身份。

4 结语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的共同参与,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学校给予相应待遇,企业提供合适岗位。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和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丁阳.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3):235-236.

[2]王晓刚,冯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05):96-97.

篇6:国家电网技术学院培养“双师型”人才

一、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1. 数量严重不足

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 由于轨道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 学院就业前景极好, 学生人数增长迅速, 使得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2011年学院“双师型”教师95人, 2012年112人, 2013年125人 (见表1) 。学院“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且增长缓慢, 三年来只增加了30名。

数据来源: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数据平台

2. 结构亟待优化

学院2011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50.80%, 2012年占比51.85%, 2013年占比55.31% (见表1) 。“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整体略有提高, 但与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提高的要求差距还很大。

3、素质需要提高

一方面, 教学水平和教研教改能力有待提高, 集中体现为专任教师职称晋升较慢:2011年中级以上专任教师数121人, 2012年为151人, 2013年为165人, 总数仅增加44人 (见表2) 。

数据来源: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数据平台

另一方面, 是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和实操动手能力亟待加强, 集中体现在“三百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百名教师下企业工程”, 2010-2012年下企业锻炼一个月以上的专业课教师共计201人次, 有力促进了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下企业锻炼一般安排在暑假, 下企业时间短, 学到的东西比较肤浅, 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难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二是下企业锻炼涉及老师范围广, 监督起比较难, 考核流于形式, 缺乏针对性;三是几轮下企业锻炼完成后, 专业课教师中出现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

4、制度有待完善

由于高职院校没有独立的职称评定体系, 在职称申报和评审中与本科院校使用同一套评价标准和体系, 导致高职院校也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气。没有制度的保障, 大量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完成学校指定的任务后, 便不再热衷于“双师”素质的提升, 而是花费巨大的精力去与本科院校一起角逐职称的晋升。

二、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并不是人才洼地, 专业人才引进不易

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 学院特别缺乏具有企业经历和行业背景的专业教师, 但想要从企业引进铁路相关专业人才特别难, 即使直接引进应届毕业生也不容易。因为这类专业人才就业形势很好, 进企业的话待遇很不错;高职院校受体制和财力的约束, 难以形成人才洼地。

2、“双师型”教师培养要求高, 难度大, 周期长, 短期内难见成效

“双师型”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高标准的要求, 既要有较好的教育教学技能, 又要有一定的实践教学能力, 这都需要时间的积累, 绝非一日之功。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 从表1上看, 2013年与2011年相比, 专任教师仅仅增加了39人, “双师型”教师仅仅增加了30人。考虑到教师减员情况 (含退休、调动、转岗) , 近三年新增专任教师共80多人。这些人主要是从高校引进的研究生和本科生, 要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还需要很长的培养过程。

3、不断变动的市场需求加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难度

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大, 生源变化也随之骤增骤减, 加之旧专业撤并, 新专业设立, 这无疑加大了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难度。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 本世纪初由于铁路企业员工饱和, 铁路相关专业毕业生难以就业, 导致生源锐减, 好几个铁路专业停止招生, 原来的专业教师变成过剩人员纷纷转型或转岗。学院为了应对市场变化, 新增了计算机类、经济管理类热门专业, 引进了不少相关专业的专任教师。但2008年以后, 由于高铁的迅猛发展, 铁路相关专业再次火爆, 而原先热门的计算机类、经济管理类专业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而逐渐式微, 学院再一次出现专业教师相对过剩。随着市场的变动, 这种情况还可能反复出现。

4、缺乏配套的激励措施和保障制度

与职称评聘体系相比, “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尚不成熟。缺乏配套的激励措施和保障制度,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际上就会变成“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不要”。

三、建立基于“三百工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笔者所在学院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 渐渐摸索出了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基于“三百工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该模式由三大模块组成:一是“三百工程”, 二是“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体系, 三是相关配套制度。

1、持续贯彻实施“三百工程”

如前所述, “三百工程”本身就是个不断实践、不断摸索的过程, 也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精髓就是深度加强校企合作, 双方互培互聘, 资源共享, 基地共建。

在2010年实施“百名教师下企业工程”之后, 发现了一些问题, 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时间短、范围广、考核难, 缺乏针对性, 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于是学院在2011年又实施“百名技师进课堂工程”, 聘请企业技师、能工巧匠担任学院专业带头人、专业课教师、实训指导师和顶岗实习指导师, 并建立动态兼职教师资源库。该工程将企业名师请进课堂, 在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和专兼职教师学习交流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 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仅仅浅层次的交流还远远不够。2012年学院实施针对性极强的“百名专家结对子工程”。各系部根据市场发展和专业建设情况, 选拔青年教师与企业专家结对子, 定期考核。有的要求规定时间内考取本专业方向的资格证书;有的是现场考核, 由指导专家出题, 解决现场故障;有的要求完成指定项目任务。总而言之, 考核形式因人、因专业、因阶段而各异, 达不到考核要求的教师暂不授课, 要么继续学习锻炼, 延期考核;要么转岗分流。

与此同时, “百名教师下企业工程”也并没有停止, 而是更加灵活和富有针对性。以2013年为例, 结合学院新校区落成、实训基地搬迁这个工作实际, 相关系部提出, 今年的下企业锻炼就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主要内容。实训基地建设工作采用项目制, 由一名专业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 由现场专家进行指导, 带领其他相关专业教师和选拔一部分本专业优秀学生共同进行实训基地建设, 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2、构建“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体系

目前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尚缺乏明确的认证标准体系, 业内将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的认定称为行政标准。然而该标准界定模糊, 难以量化, 操作性差, 更像一种职业准入制度而非职业认证标准, 缺乏类别与层次的区别。

笔者以为, 首先是要廓清“双师型”教师内涵, 并根据内涵制订考评结合的认证标准体系 (见表3) 。

3、建立相关配套制度

当然, 仅有认证标准体系还不够因此, 必须建立适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双师型”教师认证、测评、考核等一系列配套制度, 并与教职工收入挂钩, 这样才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若该认证体系付诸实施, 必然涉及现行高职院校职称体系改革等一系列问题。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本文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范式, 一是构建基于“三百工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二是构建“双师型”教师认证指标体系。

关键词:“三百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教高厅2004[16]号.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通知.

[2]梁快.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体系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

篇7:国家电网技术学院培养“双师型”人才

1 校企共建药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现状

校企共建教师团队的主要方式是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通常拥有双重身份, 既是教师, 又有相关的实践经验, 而且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和技术发展方向。“双师型”教师要么是在学校上课且具有其他行业职称和技能的教师, 要么是在高职院校任教的企业技术骨干[2]。

我院药学专业专任教师共37人, 其中“双师型”教师20人, 具有2年以上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仅6人。教师理论水平高、实践操作技能低, 难以适应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要求。基于以上背景, 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共建药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有效提高教师职业技能, 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真正实现专业服务产业的目标。

2 校企共建药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意义

2.1 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促进专业建设, 实现培养目标。把企业用人需求引入教学, 实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培养三位一体, 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深度融合, 逐步形成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能力

通过培养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水平、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发挥其示范作用, 优化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结构, 整体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2.3 有利于开展科研活动

与行 (企) 业合作, 加强科技项目申报, 进行专业研究, 横向开发项目,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增强学院科研综合实力。

2.4 有利于面向社会、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校企“共建、共管、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 保证教学的同时, 为行 (企) 业提供产品检测、技术人员培训、技术攻关等专业服务, 从而拓宽校企合作内容, 丰富合作内涵。

3 校企共建药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基本思路

3.1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以惠州市药学会为依托, 聘请行 (企) 业专家为药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 构建校企合作共享平台,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 做好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 从而推进教学改革,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等[3]。

3.2 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建立药学专业教师实践培训管理制度, 切实有效地保障教师企业实践活动, 在科研项目、企业技术服务、企业实践等方面给予鼓励政策;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聘任机制, 搭建企业继续教育服务平台, 促进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交流, 共同完成课程改革和教学任务, 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及科技开发能力。

3.3 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利用和配置校企双方的资源, 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在资金、场所、设备和技术等方面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校企合作进行新技术和项目研发, 为“双师型”教师团队提供操作空间, 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平台, 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

3.4 深化校企合作, 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校企双方经过深度考察, 签订协议, 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专家与我院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计划制订及课程设置, 共同授课, 促进校企文化有效对接, 使“双师型”教师合作培养更加持久有效。

3.5 建立药学专业科技特派员制度

选派一批药学专业“双师型”骨干教师, 深入惠州市医药企业, 按照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需要, 协助企业申报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GSP认证、GMP认证, 开展药学服务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促进校企关系稳定、长期发展。

4 校企共建药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具体措施

4.1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聘请与我院药学系建立亲密合作关系的行 (企) 业专家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 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 共商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中心建设、“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专业服务产业等具体事宜, 充分实现行业参与教学, 促进专业建设。

4.2 加强药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制度建设

建立药学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长效机制, 制定和完善《药学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规定》《药学专业“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制度;落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措施, 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认定、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完善药学系奖励制度, 形成良性激励机制。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药学专业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规定》等制度。实施企业职称特聘制, 聘请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能工巧匠为学院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采取“1+1”双主体教学模式, 即1名兼职教师和1名院内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该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

4.3 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4.3.1 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引企入校, 校企共建模拟药房、中药标本馆、GMP车间等校内实训项目。同时继续深层次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共享校企资源。

4.3.2 校企联合开发实训课题项目

与企业联合开发实训课题项目、申报产学研课题。依托亲密合作的制药企业、医药公司、医院等开发实训项目, 既满足药学专业“层层递进,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内容要求, 又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4.3.3 校企联合开发实训课程

校企联合进行实训课程开发与实训教材编写, 在企业的参与下, 制订药学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技能标准、授课计划, 制作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 编写实验实训教材等, 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促进“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4]。

4.3.4 校企双方充分协作, 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确保在实践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 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还可以承担部分非学历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任务, 如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职业技能竞赛、新技术培训等, 以提升“双师型”教师职业技能,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4 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

校企双方深度融合, 加强合作, 学院药学专业拟与惠州市百姓大药房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惠州市百姓缘医药有限公司、广东新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 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授课, 为医药公司、制药企业培养药品销售、生产、质检一线药学技术人员, 与岗位无缝对接,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实用性。

4.5 建立药学专业科技特派员制度

建立药学专业科技特派员组织领导体系及工作机制, 实现校企利益捆绑;制定科技特派员遴选制度, 坚持以双向选择、利益共同体为原则;明确科技特派员主要任务,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提供优质技术支撑;落实科技特派员待遇, 给予科技特派员在申报各类科技项目、申报科技成果奖励、申请科技成果鉴定等方面优先支持。

总之, 校企合作共建药学专业“双师型”培养培训基地, 能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近距离接触, 促进药学专业建设、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专业服务产业水平提高, 有利于培养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使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 有效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增强高职院校办学竞争力, 是学校、企业达到双赢目的的必然选择。

摘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 通过校企合作, 利用和配置校企双方的教学资源、人力资源, 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达成双赢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冯国忠, 黄政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探索[J].高教论坛, 2014 (6) :8-11.

[2]王宇.关于校企共建教师教学团队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9) :20-21.

[3]余国艳.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团队[J].科教导刊, 2014 (6) :63-89.

上一篇:餐桌作文500字下一篇:走马镇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