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2024-07-05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精选9篇)

篇1: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课程设计的理念

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以下教育理念:

终身学习的教育观:现代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四项基础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改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转为以“学”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权,使“教学”向“学习”转换;把学生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多元智能的学生观:高职学生具有形象思维的智能结构特点,适宜以实践知识为学习起点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按学生的特点,发掘学潜能,发展个性,学习实践知识和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再遭遇智慧关闭的经历,多让学生体验智慧开启和增强自信的经历,要把我们的教育从制造失败者的教育变成塑造成功者的教育。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建构获得的。灌输式教学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建构知识和理解自身的机会;学生通过探究和主动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专兼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能力本位的质量观: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专业系统化知识,完成从初学者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的职业能力发展。学生不仅要获得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和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化的职业能力,有能力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课程以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职业工作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并按照职业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课程内容首先强调获取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性知识,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然后是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理论知识)。

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教师是课程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协调人,学生是行动主体,教学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行动”过程,在教学中专兼职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和实施计划、检查评价成果”,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建设贯彻以下设计思路:

1、校企合作组织课程开发。学校专业团队与合作行业企业的实践专家合作开发课程。1)共同组织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专业课程开发的调研和研讨活动;2)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共同创设本课程适宜的实施条件;3)合作建设为学院师生、企业员工学习、培训提供服务的共享型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4)共同制订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在企业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共同管理和监控运行;5)共同制订学生工作和学习成果考核评价办法,探索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机制;6)校企互相兼职,共建课程教学、岗位培训和技术开发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2、典型任务确定课程方案。通过实践专家研讨活动,分析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形成煤层气井站运行与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职责任务和能力目标分析”结果,以“会做什么”的能力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并按照职业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

3、工学交替实施课程教学。打破“以理论知识为学习起点,按照学科逻辑组织教学”的传统培养模式,课程学习从企业顶岗实习开始,首先以职业场所为课堂,以实践知识为课程学习起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密切结合,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职业工作经验和实践知识及初步理论知识,回学校进行学校本位学习,学习学科系统化深入知识,就业前可以到企业主要生产岗位顶岗。

4、课程目标注重工作任务。企业工作任务与学校学习任务集成为学习性工作任务,通过“确定任务、制订计划、决策指导、实施计划、检查评估”等过程步骤,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综合职业能力;重视能力的表现性、可见性,重视培养可迁移的关键能力,如社会责任感、独立性、合作能力、自我调整和提高的能力以及决策和规划能力。

5、项目工作引领情境学习。以具有挑战性并促使工作能力提高的项目工作任务为导向,专兼职教师共同精心创设学习情境,结合岗位工作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学习情境要超越当前的和特定工作任务,注重学生的学习者角色,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和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一体化学习。

请老师们注意:

编制各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时,“课程设计理念”部分可以直接采用前面的表述,结合专业稍加调整;“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可以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参照前面的思路表述。

在后面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内容编制过程中,一定较好地体现前述各项理念和思路,不能出现明显的对立和矛盾。

不要受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动过程进行分析,不要过细地分析那些具体点状的、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或能力点。

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被动的适应能力的训练。

篇2: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本课程采用的是以外贸单证员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规划设计,课证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模式。

课程的设计体现了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三个特点。开放性,体现在课程应由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进行课程建设;职业性,体现在课程培养目标设立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实践性,体现在课程内容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工作过程为主导。

课程着眼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关注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课程依据“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审证开证、制作和办理单证、审单交单和单证归档等四个工作项目设置。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外贸单证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外贸单证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外贸单证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了外贸单证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设计基本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应用为目标、实践为主线、能力为中心、企业指导、参与课程的开发。在进行本课程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如下教学理念:

①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②工学交替的实施;

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

篇3: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1 行业分析

花卉产业作为黑龙江省的新兴产业, 随着全省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崛起, 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乃至企事业单位绿化美化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花卉正在成为继蔬菜、果树生产之后在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的又一新兴园艺项目。近年来, 黑龙江省的花卉栽培品种和新技术不断更新, 花卉生产已从盲目的重复引进、重复建设向品种搭配日趋合理化和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但黑龙江省花卉业发展起步较晚, 要达到专业化生产, 满足社会需求, 花卉生产的培训工作很重要、也很迫切[1]。

当前黑龙江省发展花卉业的优势:当南方夏季炎热不宜进行花卉生产时, 黑龙江省的气候正好适合鲜切花生产, 可大力发展反季节花卉的生产;黑龙江省土地肥沃、种植面积大, 而且夏季光照充足, 温差大, 可在良种繁育上做文章;由于东北三省一直是农业占主体, 农村劳动力富余, 劳动力资源充足;黑龙江省植物抗寒基因丰富, 独特的抗寒基因非常值得利用和研究;黑龙江省作为出口东欧的口岸, 与俄罗斯、加拿大东部交流较多, 在花卉出口贸易方面具有很大发展优势, 这将为花卉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 高寒地区花卉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2 课程学习目标

“花卉生产技术”课程是根据花卉生产与经营相关企业从事花卉生产与经营的要求和行业发展现状, 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结合校园绿化花卉生产任务, 开展工学结合, 确定课程内容, 设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完成草花生产、盆花生产、切花生产的能力[2], 掌握花卉生产与养护各技术环节, 根据市场情况制定生产计划, 并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以及与人沟通协作能力、适应艰苦环境能力和安全环保意识, 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推动区域花卉生产特色经济的发展。

3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花卉生产技术”的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从事花卉生产产业链各主要岗位所必需的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教学的重点是草花生产技术、盆花生产技术、切花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强化相关的职业技能。

3.1 设计理念

以岗位和工作任务为导向, 以具体花卉生产项目为载体, 以专业知识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课程目标, 创造最佳的基于花卉生产过程的学习环境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5]。

3.2 设计思路

3.2.1 立足服务园林产业开展课程建设

与企业广泛交流, 有效对接, 校企共建课程, 共同商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将园林企业的职业岗位确定为草花、盆花、切花生产管理员3个岗位, 根据岗位应当具备的生产管理知识与技能, 以适应花卉生产能力要求为出发点, 将课程构建为草花、盆花和切花生产3个项目课程体系, 每个项目包含多个工作任务, 并将花卉生产技术所必需的理论渗透到每个任务中。

3.2.2 基于花卉生产过程设计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 根据花卉生产岗位的工作过程, 打破传统的课程“章、节”概念, 采用花卉生产实际流程“生产历”顺序编排“教学历”;然后将培养不同岗位能力所需的知识按顺序形成不同的项目, 以项目为导向, 结合国家职业标准重构教学内容, 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 力求指导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学生通过课程的各个实训环节操作, 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 从而提高对各岗位的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

3.2.3 “教、学、做、产”有机融合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把教学课堂迁移到校内花卉基地和校园绿化现场, 以实际花卉生产项目为载体, 与校园绿化部门、花卉企业合作, 专业教师为校园绿化和花卉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等服务, 绿化部门和花卉企业为课程提供花卉生产项目和教学实训基地, 同时绿化技术人员和企业技术员担任实训现场指导员[3]。把校内花卉生产基地的功能既定位为课堂、又是为企业与校园绿化生产花苗的“厂房”, 同时实现科技示范、培训指导的基地功能, 使“课堂、基地、厂房”三位一体, “教、学、做、产”有机融合, 实现课堂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

4 课程设计的突出优势

4.1 对准岗位设课程, 以“评”促学

根据学生就业和花卉产业岗位群的需要, 打破原有课程体系, 根据花卉产业岗位工作任务要求设计课程内容, 以花卉生产任务作项目驱动, 实现“教师教、学生学、共同做”的花卉生产管理模式, 以学生兴趣小组为单位, 突出过程考核评价的作用, 突出花卉生长过程质量的监控和指标评价[5],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满足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培养, 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力。

4.2 对准环节设任务, 以“典”带“全”

根据生产需求和季节特点安排教学任务, 以当地常用花卉为典型任务, 以花卉生长规律为主线, 合理分解教学任务, 确定各生产环节的任务量和质量标准, 将理论、实训、市场调查、考核有机结合、科学统筹[6], 使该门课程具有鲜明的黑龙江省地域特色, 培养学生生产管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4.3 “教、学、做、产、用”五效合一

丰富和拓展“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在“教师教、学生学、共同做”的基础上, 将“课堂、基地、厂房”三位一体, “教、学、做、产、用”五效合一。即:以校园绿化、合作企业和周边单位绿化美化的花卉需求为载体, 确定本课程的花卉生产计划;将课堂直接迁移至花卉生产基地, 将“课堂、基地和生产厂房”进行功能整合, 由教师带领学生小组进行各种类花卉的生产, 在“教、学、做”的基础上, 增加“产”的任务;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校园绿化实际工作任务中, 通过将自己生产的花卉应用到校园绿化的效果来反向衡量自己的管理、反思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和巩固花卉应用的相关知识, 更加凸显“用”的作用的发挥,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自主管理能力、策划总结能力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并对规划设计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起到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树宝.花卉栽培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2]曹春英.花卉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3]闫永庆.园林植物生产、应用技术与实训[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4]高林, 鲍洁, 王莉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7) :50-53.

篇4: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新课程理念

中国分类号:G623.2

语文是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在教学中,老师应加大教学内容的应用,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才能达到现阶段教学要求。而最常用的应用方式为作业练习,只有将教学内容通过作业的形式进行训练,才能保证被学生有效掌握。小学语文课程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发育阶段,作业练习更是不能脱离的。为了提高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有效掌握,老师需要对练习作业合理设置,并结合他们的知识现状,才能达到新课改下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思路和对策进行如下分析。

1.现阶段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现状

1.1数量较大,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范围

目前,小学老师为了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有良好的掌握,在布置作业时,并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是一味的加大作业量,使得教学质量并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了学生厌学的现象。如,通过调查发现,约有70%的小学生反映老师的课后作业布置量太大,占用课堂大量时间,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在课堂上便能够完成,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够将这些作业完成。这直接导致学生厌学,课堂气氛沉闷等。

1.2作业没有涵盖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时,还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所布置的作业并没有有效涵盖知识点,或者作业质量较低,起不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业形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以抄写、背诵以及填空等题型位置,并没有设计些口头作业,或者动手型的作业。出于这种情况,小学生便表现出厌学的心理,一看到作业,根本没有浓厚的兴趣,只是机械的完成作业量,至于从作业中得到什么启发或者获得一些什么新知识,不得而知。如,有些小学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只关注教材内容的表面性,并没有想着将它们做进一步拓展,以至于在布置作业时,没有创新的思想,只是单一的将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心理感受。

1.3作业布置太笼统

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发育的初期阶段,不同学生所表现出不同的接受能力。老师作为他们的代课老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仅在知识讲述时,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而且需要在作业布置时,也应认识到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作业,使课后作业发挥巩固知识的效能。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并没有注意到这点,仍旧采用笼统布置的方式,不管学生的接受情况。这样做,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完成作业量,但对于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由于对知识理解力有限,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作业,而占用了其它时间,便会表现出心理负担。这对于他们成长发育极其不利。

2.提高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2.1作业布置量要适当

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及智力发育的初期阶段,对知识接受能力有限。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教学,作业练习显得很重要,只有通过课后练习,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才能对知识结构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但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得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识到他们的知识结构,才能将作业布置的更加合理。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知识结构有限,再加上智力正处在发育阶段,真正安心做作业的时间只有20-3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便会表现出浮躁、不安等心理。再如,调查表明,约有80%的小学生给表示由于作业量太大,而表现出急躁心理,如果长时间处在这种情况,则会讨厌做作业,不管作业简单或者困难。约有50%的小学生表示,如果作业量加大,便会产生一种浮躁心理,不能安静下来完成作业。基于此,建议小学语文老师在作业布置时,不仅要考虑到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将作业量尽量减少,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活动时间,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完成作业量,才能保证他们对作业感兴趣,能够从中理解到更多的知识。

2.2提高作业的覆盖范围,使作业类型多样化

小学教材内容较少,老师在讲完课堂知识之后,应结合所讲的内容,布置覆盖范围较广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如,在课堂中讲到很多知识点,在布置作业时,需要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布置对应的作业题目;或者将具有相似类型的知识点归类在一起,然后布置作业,这样不仅减少作业量,还能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布置作业时,除了顾及到知识点,还要注意作业的多样化,使学生在多样的练习题目中获得知识,同时激发求知欲望。如在讲完一篇优美文章之后,老师为了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便布置一道朗诵作业。如在讲完郑振铎先生的《燕子》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激动心情,在讲完之后,应让每位学生当着全班学生朗诵。这种作业方式不仅新颖,而且不占用学生课后的活动时间,他们便积极的投入其中,并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对春天景色的一种赞美,从中受到启发,提高了景物描写能力。

2.3作业布置要具有针对性

小学生发育有所差别,导致智力也出现较大差异。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注意到这点,才能保证每位学生在作业练习感受的乐趣,从而将作业看做一件快乐的事情。如老师在讲完一篇课文之后,应对每位学生进行提问,在问题回答过程中,对他们对内容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在布置作业时,有意识的将作业分成简单、中等及较难三个部分,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给他们。这样,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分配到较简单的作业,接受能力中等的学生分配到难度中等的题目,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分配到较难的题目。由于题目和各自情况基本相符,所以在完成过程中,并不感到困惑,如果作业量再适中,这时,做作业将不再是一种负担。

2.4作业要有趣味

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如果某件事情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便会全身心的投入,去钻研,指导搞明白为止。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注意到这点,不管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作业布置中,尽量采用新型的方式,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老师在作业布置方式上下功夫。如,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为书写的方式,也就是说让学生在一定时间之内将课后的习题完成,由于单调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浮躁心理。通过变化方式,将作业完成方式改为多媒体方式,可能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如在讲完某节课文之后,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描述出來,然后通过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不仅生动,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全身性的投入到作业制作中。但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为,学生不能单独完成,需要老师或者家长的协助,才能完成。另外,还可以将作业完成方式变为自己动手的方式,如在学完一首古诗之后,为了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应让他们搜集其它相关的诗句,并在全班朗诵。这样,能使学生从搜集和分享中感受到快乐。

3.结语

作业能够增加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也能够起到良好的巩固作用。小学语文虽然内容简单,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老师一定要结合各方面的情况,使作业内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算达安排作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越.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39-41

篇5:基础会计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突出职业性特点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是以实际会计工作任务为驱动,以企业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将割裂的会计核算方法,融于会计实践工作过程中,在实践工作需要时引入相关的知识,例如会计账簿,在传统教学中会从理论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完整性出发,将其所有相关知识集中自立一章,而在我们的课程中,会计账簿的知识则根据实际工作过程的需求分散于多个章节,包括期初的建账、日常处理的帐簿登记、期末处理环节的对账结账,强调的是会计核算方法的实际运用,突出了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突出应用性特点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我们没有明确划分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二者已通过实际工作任务为纽带紧密有机结合在一起。例如,对“账务处理程序”这一理论知识我们没有独立设置章节,而是在学生实际完成模拟企业的会计工作任务过程中,即具体操作到登记总分类账环节时,通过介绍不同的总账登记方法,引入账务处理程序相关知识,从而将抽象的理论、割裂的会计核算方法,变为形象生动的操作,以及在操作中把握会计核算方法的具体应用,学生既掌握了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又学到了与之紧密相关的知识。

二、突出教学做有机结合特点

在《基础会计》课程中,我们将以老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导向式教学,教学的主线是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会计工作,并针对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需求引入相关知识,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通过操作来学习相关知识,为了操作而学习知识,从而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

三、突出实践性特点

在课程中我们还通过模拟企业的案例资料,仿真的工作场景,真实的工作任务,与实际工作中完全相同的账、证、表、单,给学生创造了逼真的职业情境,有效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工作实践的零距离对接。学生在课堂上学的、做的,就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所面对的。

四、突出对职业能力的评价

篇6: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威戎中学魏彪

新课程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数学作业,能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也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反思改进。精心设计好学生作业,使学生作业以趣味训练、体验成功、探索创新、自主选择为主,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这样可以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形成能力、学会合作、体验自主。因此,设计初中数学作业应突出以下几点:

一、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方法

1、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应注重多样性

作业设计时应遵循多样性原则。如新授课的作业,可以要求学生预习新知识,可以做教师自编的课时作业,可选用课本习题,或教师积累的题目。当一个单元结束时,布置学生总结本章的知识规律;学期末,组织学生对本学期知识规律进行总结,形成规律表,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们都很喜欢,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2、初中数学作业设计要注重层次性

作业的层次化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充分体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分层次作业就是把作业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题,针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主要突出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第二层次为基本题,针对一般学生而设计,主要突出概念的理解、基本方法的掌握和综合运用;第三层次为发展题,针对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主要突出概念的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重要的思想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一般的第一层次习题以课本练习和练习册A组习题为主,是重在数学知识的构建和巩固的基础性训练;对第二层次习题以练习册B组习题和补充习题为主,重在数学概念理解、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第三层次以拓展型、探索型和开放性习题为主。

3、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应注重重现性

根据人的理解和记忆规律,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程度的重现型作业,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尤其是对于数学这种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对那些有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作业“有目的、有计划”地重复布置。但是重现并不等同于机械的重复,教师应注意重现型作业出现的数量、频率和形式,作业的数量要适当,难易适度,让学生能完成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重现型作业应以基础概念的理解和简单运用方面的问题为主。对前几天作业或练习反馈中效果较差的习题,应及时重现,但难度要低,并根据情况提高出现的频率。如作业的订正是最常见的重现型作业。

二、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转化

1、从枯燥走向有趣——体验数学的快乐性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内容是否新鲜、有趣。他们对于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作业感到乏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有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趣味性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以至于延伸课堂空间,使学生研究、探讨数学的潜力在课后得以充分发掘,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2、从课堂走向实践——体现数学的生活性

数学课作业应触及并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业设计可以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学生可以选择合适自己的作业,以便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完成,更能体验成功的乐趣。所以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布置有趣的生活式作业、丰富的调查式作业、生动的操作性实践作业是有必要的。

3、从被动走向主动——体现数学的探索性

探索既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探索性的作业,可以培养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系列学习内容后,围绕学习中心,从内容、认识、技能、数学思想、思想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整理了“探究课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问题的探索积极者。

4、从个体走向互动——体现数学的开放性

开放题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式多样,有文字、表格、图画、对话等,不像封闭性习题形式单一呈现,叙述呆板;又解法灵活,不单靠记忆、套模式来解题,其深受学生喜爱。同时由于开放题的答案不唯一,解题时需要运用多种思维方法,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索,获得多种结论,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空间。

三、初中数学作业评价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我在评价学生数学作业中作了以下一点尝试。

1、评价要以激励为主,蕴涵丰富的期待。

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进行比较,而是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原有水平的提高,发掘其潜能,发挥其特长,在表扬、赏识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教师对待不尽人意的作业,是要巧妙地运用评价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信任,以便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行动,主动及时地改正错误。教师的期待是学生乐于求知的源动力,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2、评价要体现发展性,注重纵向评价。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每个学生都会有“昨天暂时落后,今天努力赶上”的情况,所以,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纵向评价,让学生的“今我”胜“昨我”,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进步中的喜悦。

一个学生平时的数学作业书写很不工整,而且总是脏兮兮的。可是有一次写得不错,虽和其他学生仍有差距,但较以前相比已有很大进步,虽然作业计算中偶有小错,但我还是给他一个大大的“优”,并鼓励他:“很高兴看到你的进步,你的作业整洁了许多,相信明天你还会给老师一个惊喜。”从此以后,这个学生的作业真的越来越好了,也更喜欢学数学了。由此可见,教师的作业评价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而是更注重他们的发展。教师要抓住作业中的 “闪光点”进行肯定性评价,至于知识的正确与否已不是最重要问题的了。

3、评价要根据个体差异,体现评价的层次性。

每一个学生群体,都会因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造成个体差异。根据差异,教师的评价就应该体现层次性。分层评价以“成功体验”为依据,以各层次学生“跳一条,够得着”为标准,对其进行进行鼓励评价,决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全体学生。

4、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体现评价的全面性。

评价时不但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况,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依据教育教学的目标,对学生作业进行全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5、评价要多种方式结合,注重评价的开放性。

传统的作业评价是老师说了算,老师作主宰,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发挥。开放性作业评价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为辅,家长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主体评价与客体评价有机结合,实现评价多元化、民主化,从而让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充分自主的生长环境中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篇7: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会议心得 新学校新理念新课程新思路

新学校新理念新课程新思路 曲阜师大附中韩其文 受学校领导的委托,2010年12月18、19日两天到山东诸城一中开会学习,观摩了两位专家的教学情况,一位是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北镇中学副校长史建筑老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位是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日照实验高中教科处主任温德峰老师的《新诗的朗诵鉴赏》;并聆听了寿光一中物理老师常玉如的报告《优秀生的成长与培养》。同时还在会议期间参观了诸城一中的新校园,颇有一点心得,现整理出来,以供同行批评指正!一、新理念,新校园诸城一中新校是本人所见过的最好的新校园之一,占地大约不到1000亩,规模之大,建筑之宏伟远非一般学校可比,广大师生生活其中定会心情愉悦,精神倍增。学校的各种板报和宣传也布置的井井有条,素质教育宣传吸人眼球,各种名言警句直逼眼帘,高楼林立,窗明几净,给与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值周末,除前来参加观摩课上课学生外并未见其他学生到校,也许是因为这次会议在本地举行,也许是因为山东省规范办学行为不敢让学生到校。据询问,诸城一中平时教学管理也是如此,这就不是一个外地人所真正了解的内幕了。仅从其外表来看,学校确实在进行很多素质教育,如校本课程的开发,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等等。二、新理念,新课堂本次会议共观摩了两位专家的课,两位专家共同的特点都是在课堂上体现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温德峰老师的课可以说与高考关系不大,基本上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对于语文而言,高考命题越来越贴近生活,试题的命制来自于现实,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既是高考要求更是山东省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温老师的课可以看出新理念、新观点始终存于脑际。在上课期间,温老师运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培养阅读技巧;虽然不同于一般的阅读技巧的点拨,但通过学生的阅读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如何读出文中的坚强、忧愁、乐观、阳光等感情。老师不先提供示范,而是一直在强调“成功者就是全体学生之中”,对学生学会阅读带来很大的暗示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史建筑老师的课上得非常成功,虽然所学的是古代的名篇,但运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来进行讲授,时时处处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比如让学生进行诗歌变奏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史老师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创作,而并不同一般的老师先展示例子。对于要求老师展示例子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其写作,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能力。三、新理念,新能力温老师在上课期间,分别展示了多种不同风格的新诗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扩大了学生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看似与高考能力无关,其实不然,语文的所有能力都与高考能力有关。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就愿意去阅读,视野也就开阔了,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史老师的课看起来中规中矩,其实包含老师精心备课,精心设计,特别是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更是令人叹服。在课堂上,史老师始终掌握主动权,又始终让学生来回答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只有在学生理解不了或理解有误的时候,老师才给以简单的点拨,继续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领悟。因此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能力水平不高才是无法理解的。四、新理念,新举措寿光一中物理教师常如玉的.报告,针对优秀生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常老师常年进行学生奥赛辅导,取得了很多丰富的经验,但同时常老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技巧,真正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比如挫折教育、心理辅导等等,都给与会者带来很多的启示。虽然有很多的与会者在议论常老师的做法是很普通的,但看似普通的做法中涵盖了老师的能力水平和技巧。其实教育和教学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但落实是造成差别的最大的原因,只有空洞的理念而没有具体的行动,所有好的经验和措施都等于零。以上是本人与会之心得,只能是管窥之见,谨请教于大方之家!

篇8: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1 多层钢结构工业厂房的设计理念

1.1 整体化设计理念

1.1.1 建筑结构设计整体化

传统钢结构建筑都是按先建筑后结构的理念进行设计, 而多层钢结构工业厂房由于其特殊的材料和先进的设计软件, 得以使设计程序实现建筑结构一体化设计即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同时完成。目前, 国外知名的设计公司都是遵循这样一条理念.而国内的大多数设计院建筑设计按传统设计方式进行, 很难完整地表现其建筑风格。

1.1.2 围护系统与主体结构设计整体化

国内设计基本按主体结构与围护系统分开设计, 合理的做法是统一进行设计。

1.2 截面优化设计理念

(1) 优先选用厚度较薄的截面:使用相同用钢量下截面具有较大的刚度。于此同时, 还需注意规范中规定的最小截面。规范GB50017规定, 在钢结构的受力构件及其不宜采用:厚度小于4mm的钢板;厚度小于3mm钢管。

(2) 凡需用C级螺栓与支撑杆件相连接的屋架杆件角钢的边长, 应注意其所能采用的螺栓最大直径。

(3) 为了便于备料, 多层工业厂房所用角钢规格品种不宜超过5种。当两种规格尺寸相近时, 宜尽量使其统一, 以减少规格数量。

2 多层钢结构工业厂房的设计思路

2.1 常用的结构体系

(1) 纯框架体系。把厂房纵横两个方向都设计成刚接框架, 不设置柱间支撑。其优点是使用空间不受影响, 缺点是柱不宜采用工字型柱, 而要采用两个方向惯性矩差别不大的截面形式 (如箱形柱) , 使用钢量增加。

(2) 框架一支撑体系。即横向设计成刚接框架, 纵向设计成柱一支撑体系, 用柱间支撑抵抗水平荷载。这种体系经济节约, 但柱问支撑可能会影响使用。这种形式特别适用于纵向较长, 横向较短的厂房。

(3) 钢架加支撑的混合体系。这种形式与第一种形式不同之处在于把纵向设计成钢架和支撑混合的型式, 靠两者共同抵抗水平力。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减少柱的纵向弯矩, 但要求楼面刚度大, 否则柱子间的变形不协调, 无法充分发挥柱间支撑的作用。

2.2 柱网布置

柱网布置的一般原则是:符合生产工艺和正常使用的要求;建筑和结构经济合理;施工方法上具有先进性;符合厂房建筑统一化基本原则;适用生产发展和技术革新的要求。厂房跨度在18m以下时, 应采用3m的倍数;在18m以上时, 应采用6m的倍数。厂房柱距应采用6m或6m的倍数。

2.3 楼盖布置

楼盖主要有压型钢板现浇钢筋混凝土组合楼板, 装配整体式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 装配式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 普通现浇混凝土楼板或其它楼板。这几类楼板各有优缺点:压型钢板现浇钢筋混凝土组合楼板和普通现浇混凝土楼板平面整体刚度更好;压型钢板现浇楼板、装配整体式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和装配式预制楼板施工较快;压型钢板现浇钢筋混凝土组合楼板造价相对较高。综合而言, 多层钢结构工业厂房宜采用压型钢板现浇钢筋混凝土组合楼板。

2.4 支撑体系

在不影响生产操作的前提下, 应沿厂房四周设置水平及垂直支撑。支撑的布置遵循抗侧力中心与水平地震作用力接近重合的原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柱间支撑分为中心支撑和偏心支撑。一般的多层钢结构工业厂房宜采用中心支撑。中心支撑宜为交叉支撑、人字支撑或单斜杆支撑, 不宜采用K型支撑。但中心支撑适用于地震力小构造简单的结构:当厂房为高层钢结构或在强震区时, 宜采用延性和耗能能力更好的偏心支撑。

2.5 变形缝的设置

(1)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如果厂房长度和宽度过大, 当气温变化时, 在结构内部产生的温度应力, 可使墙面、屋面拉裂, 影响正常使用。为了减少多层工业厂房结构温度应力, 可设置伸缩缝将厂房分成若干温度区段。伸缩缝应从基础顶面开始, 将两个温度区段的上部结构分开, 并留出一定宽度的缝隙使上部结构在气温变化时, 沿水平方向可自由的发生变形。

(2) 在多层工业厂房中, 一般不做沉降缝, 只在下列特殊情况才考虑设置:如厂房相邻两部分高差很大、两跨间吊车起重量相差悬殊、地基承载力有巨大差别等情况。

(3) 防震缝是为了减轻震害而采取的措施之一。当厂房平面、立面复杂, 结构高度或刚度相差很大, 以及在厂房侧边布置附房时, 设置防震缝将相邻部分分开, 地震区的厂房, 其伸缩缝和沉降缝均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3 结语

多层钢结构工业厂房将成为结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潜力巨大。但由于业主和设计单位对钢结构建筑还不很熟悉, 对其多方面的优越性认识不够, 许多工程还未采用最优方案的钢结构体系, 存在着转变观念的问题。多层钢结构工业厂房的设计能力来自于大量的工程经验和理论基础。这需要结构设计人员不断充实钢结构设计思维, 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 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摘要:本文总结了多层钢结构工业厂房设计的简单思路及优化设计中应把握的要点和难点。结合多层钢结构工业厂房的特点, 从整体化设计理念和截面优化设计理念等方面, 论述了多层钢结构工业厂房的设计理念, 以不断充实钢结构设计思维。

关键词:多层工业厂房,整体设计,钢结构,节点,截面优化

参考文献

[1]陈绍蕃.钢结构设计原理 (第2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篇9: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化学实验活动;实践探究;创造性学习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前设计好做什么演示实验,为了说明什么问题;课前反复试验,演示大多是成功的。学生坐在那里看,不必考虑做什么实验、怎样做、为什么有时实验会出现异常甚至失败,至多得出既定的结论。化学实验活动设计的新思路是将实验问题改成全开放的小课题,学生可以通过他能想到的各种方法进行尝试,得出他能得到的各种结论,其目标不是最后得出准确无误的结论,而是追求研究的过程,思考其中出现的新问题,获得除结论外更丰富的知识和方法,锻炼各种研究和创造的能力,真正模拟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将实验的功能进一步提高和升华。

一、化学实验活动设计新思路的实践探究

化学实验探究活动从内容上分为课内实验课题和课外实验课题。课内实验课题主要来源于知识学习需要设计的某些非常规实验,即其结论未必明确(或还未成定论的),也可来源于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非常规现象,为了了解和分析出现的原因,设计了实验探索等。如:①不同温度、浓度等条件下各种电解质的导电能力规律;②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与反应物种类的关系;③钠在空气中燃烧后产物成分的检验;④不同方法的焰色反应的效果研究;⑤食盐中含碘的成分检测;⑥双氧水和二氧化硫能漂白的物质种类的对照研究;⑦铜与浓硫酸反应时的非常规现象出现的原因的研究……课外实验课题的选题不一定与课内知识紧密联系,它可以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和发展,也可以仅具有化学学科特点。它的开放性更强,内涵和外延也更深广。如:①材料标本的收集及性质测试;②不同水果电池的功率大小研究;③各种植物提取液制成的指示剂的效果比较研究;④胶卷上感光物质的分析;⑤新型陶瓷材料和普通陶瓷的性能对比实验;⑥水污染的检测和防治方法研究……

下面以铜与浓硫酸反应时的非常规现象为例展现一个研究小组的研究过程。

在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的演示实验中,出现了如下异常现象:

a.溶液颜色不是蓝绿色而是蓝黑色。b.产生大量灰黑色沉淀。c.反应后剩余的铜片表面不是光洁的亮红色,而是黑色粗糙的表面。

推测:铜片纯度低,含有较多的杂质。

课题:铜片中杂质种类的研究。

实验设计:①取一定量的铜片与98%的浓硫酸共热反应一段时间;②将反应后的溶液过滤;③将滤液稀释,取少量加KSCN溶液,观察;④取沉淀加水,充分振荡,过滤,再重复几次;剩余沉淀中加浓盐酸,观察;⑤取洗净的反应后剩余的铜片,加入浓盐酸,观察,检验产生的气体。

实验现象及结论分析:

1.溶液颜色很深且浑浊,沉淀上层是灰黑色,下层是灰白色

推测:溶液中不止含硫酸铜一种物质;上层沉淀可能是CuO、CuS、Cu2S也可能是含其他金属的硫化物或氧化物;下层沉淀可能是杂质,也可能含有无水硫酸铜等。

2.纸被滤液腐蚀

结论:滤液中含有浓硫酸。

3.滤液加KSCN溶液出现暗红色

结论:滤液中含有Fe3+。

4.加水,灰白色的沉淀大部分溶解,溶液呈蓝色,剩余沉淀呈黑色,不溶于盐酸

结论:灰白色的沉淀是无水硫酸铜,黑色的沉淀可能是CuS、Cu2S或难溶杂质等。

5.溶液呈黄绿色,产生有臭味的气体,用醋酸铅试纸检验,试纸变黑,还有部分黑色固体不溶解

结论:剩余铜片表面的黑色固体中可溶的为CuO、Fe2O3、FeS,不溶的是CuS或Cu2S。

小结:实验用的铜片的确不纯,有CuO、Fe2O3、FeS、CuS、Cu2S或难溶于酸的杂质。

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定量分析杂质的含量,测定铜的纯度。

通过这类课题研究,学生明白了课本上的实验现象是理想化的,而实际操作中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因素干扰,因此出现异常也在所难免。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等。

二、创造性的主动学习能力的开发和拓展

1.挖掘问题的能力

实验课题研究的最大特征就是学生必须不断地想“为什么”“怎么样”等,学生敢于提问、并能将有价值问题提炼成课题。培养自己勇于探索、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收集资料的能力

学生从开始根据教师推荐的资料入手,慢慢摸索收集资料的方法,总结经验,逐渐发展为能熟练地从图书馆、书店、网络等各种途径快速寻找和积累课题相关资料。

3.实验设计的能力

因为是实验课题研究,同学要将自己的推论、思路用实验方法来证明和表现,这无不涉及实验方案设计。通过大大小小的实验方案设计,使学生整体设计能力不断提高。

4.实践创造的能力

在实验课题研究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就是设计研究的方案和步骤,这是没有书本或资料可照搬照抄的,完全需要同学们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将已有的知识充分进行拼接、转化,整合出全新的设计方案。所以,在此过程中无疑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学生通过对化学实验活动设计新思路的尝试,真正达到了新课程的目标,同时也更大限度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主动学习能

力,强化了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赵满军.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指导手册.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8.

[2]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高中研究型课程实施案例选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01.

上一篇:学历证明书中英文模版下一篇:曾国藩的名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