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小组讨论

2024-09-04

英语小组讨论(共6篇)

篇1:英语小组讨论

一、为何实施无领导小组讨论?

近来很多企业认为选人比培养人更重要。盖洛普的观点:选对人比培养人重要;微软的观点:选对人比培养人更重要,微软员工所取得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先天智慧而不是经验积累。微软注重招聘时的慧眼识珠而不是后来的经验。

而企业招聘时,尤其是关键岗位,出现了种种疑虑:为什么招聘时出彩的“人才”到使用时总哑火?企业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招到合适的人才,尤其是企业的中间力量。选错人,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都付出很大的代价。企业的代价是带来了人员招聘成本、培训开发成本、人员流动成本,组织绩效低;员工的代价是职业选择的偏离与职业发展前景的迷惘、个人绩效低。 因此,有没有一种既“短平快”又可以考察到应聘者真实行为表现的人才测评方法?

最理想的甄别办法莫过于让候选人到这个岗位上试试,比如:某公司招聘副总经理,让候选人来试用三个月最好不过。但这显然只是一种理想,成本大,风险高,不正式,对这个候选人也不负责任。

但这毕竟带给人们一种思路:不仅要听应聘者说,还要考察他们的实际行为表现。那有没有一种既“短平快”又能比较接近工作实际,可以考察应聘者真实行为表现的人才测评方法呢?基于当前各个企业对招聘核心人才的质量的考虑,“无领导小组讨论”就是在人们的这种需求下应运而生的。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一种集体面试的方法。通常以5-7人为一组,在指定时间内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产出小组的统一结论。面试官则在旁观测考生的组织协调、沟通、团队协作、领导决策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水平,以及自信程度、反应灵活性等个性特点是否符合拟任岗位的需要,由此来综合评价考生之间的差别及优劣。

无领导小组讨论除了具有前面提到的和实际工作情境比较接近的优点以外,还有容易被非专业人士所掌握的特点。与心理测验作比:心理测验比较复杂,必须有一定心理学基础的人应用;而无领导小组讨论,虽然也有很多专业术语,但只需简单培训和模拟就能掌握基本测试技巧。

这个方法也要结合其他的招聘方式共同使用,方能对应聘者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评的是应聘者的什么?针对哪类人群实施无领导小组讨论比较合适?

无领导小组讨论最突出特点就是具有生动的人际互动性,应聘者需要在与他人的沟通和互动中表现自己,无领导小组考察的维度有组织协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影响力、应变能力、团队精神,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社会知识和管理知识等。因此,无领导小组讨论适用于那些经常与人打交道的岗位人员的选拔,比如中高层管理者、人力资源部员工和销售人员等,以及一些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士,比如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等。而对于较少与人打交道的岗位,比如财务人员和研发人员的选拔,无领导并不十分合适。

除了要进行传统的笔试和面试外,针对适宜岗位,引入“无领导小组讨论”这种操作起来并不复杂的人才测评技术,以全面考察一个人在一个特定情景下和竞争人群中的素质、能力以及行为,从而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那种面试中说得挺好实际中却做不好的“失真”现象发生。

三、如何做好招聘的基础工作,使得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操作更具有针对性?

人力资源管理要注重岗位与人的匹配,关注的重点从过去的单纯对岗位的关注,要求人一味满足岗位的要求,变为追求人与岗位的特征的匹配,提高员工的适岗率。在选对人的前提下再去培养人。

因此,界定清晰可行的“选人标准”是招聘的基础工作。标准要求是具体的、可衡量的,以作为招聘部门考察人、面试人、筛选人、录用人的标杆。因为人才不是越优秀越好,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只有掌握了标准,招聘人员以及用人部门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用心中的这把“尺”去衡量每一位应聘者。否则稀里糊涂,根本没有办法从众多的应聘者中挑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更严重的是经过“层层筛选”出来的优秀的人选在试用一段时间后发现竟然并不适合本企业,从而造成企业财力和精力的极大浪费。

(一)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是“软”素质,这由企业文化决定。即选人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还是以才为先?是强调个性突出还是团队合作?是开拓型还是稳健型?等等,这侧重于考察应聘者的兴趣、态度、个性等。

(二)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是“硬”条件,通过岗位分析明确该岗位的人需要具备的学历、年龄、技能、体能等。这侧重于考察应聘者的能力、素质等。

随着各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升级,建立以任职资格体系和能力素质模型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将使得招聘更具针对性,招聘来的人更加适用。简单的说,不是招聘来的人其能力素质各方面越优秀越好,而是根据岗位能力、素质、经验、知识的需要而定,否则,招来的人也留不住,加大企业的人员流动成本;当然,如果招聘来的人,不能够满足岗位需要,将加大企业培训成本,影响岗位绩效。

以某企业的渠道销售为例。胜任能力模型首先明确此序列的各项能力,将不同层次的能力赋予不同的权重,对各项能力进行分级别描述,从中选出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可以考察的几项能力,并根据岗位性质赋予不同的权重。使得无领导小组讨论有的放矢,提升考察纬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渠道销售序列通用核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

n 喜欢与他人沟通,即使面对不熟悉的场合或相当多的听众时,仍不畏惧当众沟通的场面,并表现出足够的自信;

n 耐心倾听他人/客户的需求,积极了解其他部门/客户公司业务流程的操作以及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n 记录、复述并确认自己与他人/客户沟通的重要信息;

n 善于运用书面表达方式,为他人/客户提供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简捷的呈现材料,如:产品/方案介绍材料和专业文件等;

n 作为公司代表,能够用口头陈述和肢体语言准确地向他人/客户传递自己的意向及意向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n 在双方意见不统一时,虚心听取他人的观点及其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求达成一致;

n 耐心听取代理商的质询和投诉,并及时作出判断,给出反馈意见和处理方案;

n 在回答他人/客户提出的问题时能够明确说明前后的因果关系。

渠道销售序列通用核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

n 从客户的支离、零散的信息中总结整理出客户的真正和可能的潜在需求;

n 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在不同事件中找到相关的联系或是确定没有关联性;

n 能够将现行的业务步骤流程化,发现问题时,能快速找到关键节点和突破口;

n 学会“用数据说话”,善于用与本岗位相关的关键绩效指标(如:销量、销售额、回款率等)解释问题,并注意以文档形式进行历史数据积累;

n 遇到问题,不是一味蛮干,而是独立或与其他成员仔细寻找问题的根源,再解决问题;

n 在遇到问题时,能参考(自己的或他人的)以前的工作经验,加以分析后应用。

渠道销售序列专业胜任能力-市场信息分析能力

-了解进行市场分析所需信息的种类和来源/获取途径(如渠道代理、终端用户、竞争对手、idc数据等)-利用有效资源掌握联想相关产品或服务在其辖区市场的特点(如:竞争对手、市场容量、市场占有率、消费水平、当地行业政策等)-能对联想相关产品的销售数据(如辖区销量,代理库存等)进行收集、分类和跟踪,并向有经验的业务代表学习如何分析数据-了解辖区内汇总的来自终端用户的完整信息(如:家庭用户消费习惯、价格承受能力、企业客户采购流程以及客户对产品的反馈建议、投诉的原因等)-能积极主动将获取的市场信息进行整合和初步分析后汇报给上级和相关部门 -研究联想在本辖区内的相关历史数据,分析联想相关产品在辖区的成长规律(如:产品销售、市场份额、客户群体等变化),从中获取经验-跟踪了解辖区内所负责产品的市场趋势和动态(如:企业目标客户群体的变化、市场容量、辖区经济、政策发展动态等),对其进行清楚、准确的记录,归档-利用收集到的信息,预测市场的近期前景,帮助联想作好售前和售后服务等业务准备-利用正规的途径了解竞争对手的状况,包括其产品/服务的种类,性能特征,销售价格和售后服务、营销活动等-主动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本辖区内的其他品牌或相关产品的代理渠道的情况,包括渠道类型、特点、分布及合作稳定性-始终能积极参与行业交流活动(如媒体座谈会、业务研讨会等)并关注相关出版物,及时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对辖区内的异常现象(如渠道忠诚度)和市场秩序等方面的问题能及时判断,采取行动,减少可能的损失 -充分掌握辖区内渠道、产品、市场等信息资源,了解相关产品的历史和现行市场情况,有意识建立所辖区域的情报信息体系-利用相关数据,分析联想相关产品的市场发展趋势,不仅发现渠道当前存在的问题,还能够预见潜在的危机,将自身“分析数据监控驱动业务”的工作成果以书面形式与他人/相关部门分享-能够对各种代理和终端用户作进一步的市场细分,分析不同用户的具体需求-通过获得的竞争对手情况,分析其市场策略对联想产品的影响,区分自己公司与竞争对手在能力上的差别,由此提出联想短期应对策略的建议,并与相关人员及时沟通自己的建议-总结辖区内如市场秩序等方面出现过的问题,协同联想内部相关部门建议制订或修改规划或政策,以免再犯-将自身在市场分析方面的经验(如获取、分析信息的技巧等)主动总结/传授/转移给其他同事

四、如何设计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作用,对某个讨论题目进行意见发表和交流,并最终获得解决方案来诱发小组成员表现特定的行为,评价者则依据讨论成员所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对其进行评价。因此,讨论题目的设计是无领导小组讨论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设计讨论题目必须遵循一定设计原则和设计步骤,设计出成功的讨论题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诱发出被评价者的特定行为,为评价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设计的题目要根据招聘岗位的不同,设计不同的题目,通常要具备具有模拟的效果,即所设计的讨论题目是一个独立、高度逼真的、有代表性的、与实际工作有关的问题,即要求讨论题目的现实性和典型性都好。针对性要强,讨论题目的设计必须建立在测评维度和测评标准上,这样设计出来的题目才更有针对性。依据我们的能力素质模型,使得设计的题目不仅能够反映岗位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题目的讨论能有有效测评几个相关纬度的能力,能够体现具体的现实工作情境特点和所需具备的各种技能、品质等要素,这样的题目设置相对有效。其次,还要遵循题目难度的适宜性、题目设计的具体性、题目的可辩论性等原则。

五、如何实施无领导小组讨论?

首先分组。一般地,无领导小组讨论人数为每组6~7人左右。人数太少,组员之间争论较少,讨论不易充分展开。而人数太多,则有可能因为组员之间分歧过大,很难在规定时间内达成一致意见,无法完成任务。分组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到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步骤时,通常已经通过了企业的初次面试和笔试;因此,分组时要注意每一组和每一组成员之间的水平的适宜性,一个小组水平都是趋于中下,另一个小组的水平都是中上水平,这样就会出现水平偏低的小组里是矮子里拔将军,另一个水平相对高的小组就会错过一些不错的候选人。 其次培训考官。没有经验的考官必须接受无领导小组讨论方法的系统培训,深入理解无领导的观察方式、评分方法以及各个评分维度的含义。从规范的角度讲,最好还要进行模拟观察和评分练习。

进入实际讨论,一般的操作程序是这样的:先是主考官宣读讨论的注意事项和讨论题目,应聘者阅读题目,独立思考,准备个人发言。接下来进入个人发言阶段,应聘者在集体讨论之前应该初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主考官控制每人发言时间不超过3分钟。再接着是集体讨论时间,应聘者讨论的内容既可以是对自己最初观点的补充与修正,也可以是对他人的某一观点与方案进行分析或者提出不同见解,还可以是在对大家提出的各种方案的比较基础上提出更加有效、可行的行为方案。讨论最后必须达成一致意见(当然也会出现有的小组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根据需要,在讨论结束以前,还可以要应聘者以小组领导者的身份进行讨论的总结。

当然在应聘者进入讨论会场的同时,考官的观察也就开始了。考官观察到的应聘者行为信息是其评分的主要依据。

最后是评分和做出录用决策,小组讨论结束以后,考官要根据应聘者的表现进行打分。在打分前,考官可以进行讨论。通过交换意见,评分者可以补充自己观察时的遗漏,对应聘者做出更加全面的评价,但不能影响自己的主要判断。然后根据评分结果做出录用决策。至此,一次完整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就全部结束了。

六、谁将成为测评者?测评者如何测评保证测评的相对公平?

安排评分者。一般的,无领导的评分者应该由竞聘岗位的管理者和心理学家(或人事选拔专家)共同组成,以保证评分的公证性,人数在4-6人左右。

考官要“讨论”什么?小组讨论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考官应主要观察被测试者的两个方面:讨论的内容;互动的过程。有经验的观察者总是能兼顾这两个方面,而且更注重观察过程;而没有经验的人老是观察内容,这是观察的一个误区,观察者自己也去做题了,进入了被测评人的角色,和自己观点相一致就获得较高程度的认同,得分也高。

具体来说,在讨论过程中,考官应该根据某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的级别描述,以及本次选拔人员的层次,针对性的评估。以前面的渠道营销为例,就要重点评估其沟通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协调推进能力、市场分析能力,以及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影响力、团队合作精神、决策程序和能力、人际影响方式等。

总之,测评者测评相对公平的基础是招聘衡量标准的准确度,其次是测评人员的相关性和专业性。

在这里,和大家简单了解一下MBA案例讨论之程序、类型和技巧。

什么是小组案例讨论?简而言之,小组讨论就是让面试者共同完成面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个面试者需要合作完成某个项目――可能是实际商业环境下的有见地的案例讨论,也可能是集体游戏。

小组案例讨论考察什么?

无论案例的内容如何,考察的重点都是有关团队精神。具体地说看你有没有参与精神,有没有领导才能,有没有协调能力,有没有牺牲精神。总之,是看你在团队中的角色胜任程度,以及你对团队的贡献。

小组案例讨论的程序?

程序大致如下:

第一步,是小组成员一起阅读案例,并可以作简单交流,确定Leader和简要分工。

第二步,面对考官,简要复述案例。

第三步,小组发言

第四步,考官提问,小组回答

第五步,总结。

小组讨论案例的主要类型?

小组讨论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案例分析型、问题解决型和技能考察型三类。

案例分析型:就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际的商业问题。案例分析可以很好地测试面试者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自信心、商业知识以及沟通能力。

问题解决型: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一个虚拟的难题。如:北京现在有多少个汽车轮胎?(麦肯锡面试考题)。这类题的特点是极具挑战性,需要组员密切配合和高度的精力集中。

技能考察型:往往是在小组参与下考察你的演讲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如考官要求面试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就某个陌生的主题准备短时间的演讲和辩论,以考察你在众目睽睽之下的表现。

小组讨论往往是综合应用上面提到过的几种形式。

小组讨论的技巧:

小组讨论的核心在于对个人能力和团队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所以,掌握好个人表现与小组表现的平衡成为表现出色的唯一标准。

角色扮演:如何做一个成功的Leader和组织者?(限于篇幅略)

对待组员的方式:如何小组互动中,凸显你的智慧?(限于篇幅略)

其它看得到的聪明之举:从搏弈的角度看小组成员的行为模式等。

其它建议:谈话方式(语速与称呼)

[英语面试小组讨论]

 

篇2:英语小组讨论

一、引言

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学习方式变革和创新教育四个最基本的理念,构成了课程改革的核心,成为各学科所共享的教育理念。其中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是新生课程一大特色。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更新的多少不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当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已成为新时期学习的主流。其中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是变革方式中最有特色的一种途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社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学生在合作中互动信息、交流情感、促进学习,在合作中加强团结实践,降低焦虑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课堂讨论是实施这种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1]

二、课堂讨论的实施策略

1.合理分组是讨论取得成功的前提。

在英语课堂,有些教师为了讨论某个话题,临时地把班级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样的场面看起来很热闹,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合作意识到的养成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要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教师必须进行合理的分组。

(1)讨论小组的分组原则

小组讨论强调的是小组的集体行为,而学生在性别、成绩、能力、性格、文化背景等到方面上都有差异。因而在分组时,教师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2]的原则,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有利于开展讨论小组间的比赛。总之,分的组要为学生的讨论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最能增强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在讨论中的焦虑感等消极因素,为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及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2)混合分组

混合分组可使各种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在讨论过程中,即使成绩中等的学生甚至差等生也有机会充当“教师”或“专家”。他们在分享各自的学习经验时,总让他们感觉自己是小组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每个学生的努力都能得到认可。由此,学生就会有一种被重视、被接受和被尊重的感觉,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 。而且混合分组能使学生在学业水平、语言能力、学习风格、个性、经济、社会背景、甚至种族文化背景各异的情况下学会平等交往。学生在合作讨论活动中形成平等、民主意识,同时学会产生移情,即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接纳和容忍不同观点和意见。这些情感的形成对克服语言休克和培养文化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和科代表给本班学生按成绩、语言表达能力、语音、性格、组织能力等方面排个队,然后再进行优化组合,并从中挑选一位性格较为开朗、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该组的组长,在实施讨论时给本组分配角色,组织讨论,做好讨论记录。

教师的调控作用是课堂讨论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2]

教师在讨论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讨论中懂得分享其他同学的知识、经验,在讨论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在讨论中达成共识。也就是帮助学生从依赖性学习转向自主性学习,由单一的个体学习转向合作性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而如何在实施讨论的过程实现上述的教学效果就得依靠教师在讨论中实行有效的调控。

(1)调控小组讨论的话题

课堂小组讨论要有讨论的话题和焦点,否则讨论时就会出现纠缠细节或跑题的现象,而且这样的讨论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达不到我们讨论的目的。我们发现有时我们的话题只是就课文的具体细节展开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只是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言表述,讨论后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也是以课文中的枝节内容为主,实际上这样的讨论浮于语言文字的表面,学生缺少对课文内涵的深入挖掘,教师只是创设了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一些基本信息。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都得不到有效地激发与培养,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对小组讨论感到厌烦,甚至丧失参与小组讨论的兴趣。可有时我们又会发现我们的话题模棱两可,或话题涉及的范围太大,学生在讨论中觉得很迷茫,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讨论这种话题。因此,精心设计一个话题是小组讨论顺利开展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之前,深入研究课文,理出课文的基本框架,课文内容以及课文所传达的意义;确定所学课文的哪些地方适合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话题是否基于课文之上,能否挖掘课文的内涵;讨论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否激励其有感而发。教师还应尽可能把握学生在阅读课文与讨论问题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或难点,精心设计讨论话题,避免“有题无议”或“有议无质”的现象。例如,在SEFC Book IB 的“ What is a healthy diet ?”教学中,我们可让学生先从自己一天三餐通常吃什么开始交流,学生一听到这个与自己生活的关的话题都踊跃发言,而后我们就把话题一转,开始讨论“Do you think you are having a healthy diet ?”学生开始从自己的饮食中关注什么是healthy food ,什么是unhealthy food 。再例如,在教学SEFC Book 2B Unit 9 Saving the earth 时,让学生讨论污染的问题,如果纯粹是就题论题,学生可能觉得索然无味,我们在设计话题时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审察一下本地的污染问题,以及找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及建设性的建议。当代的学生都是思维敏捷,富有个性,富有个人见解的年轻人,于是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建议连老师都为之赞叹。

(2)调控小组论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小组讨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可我们发现在讨论中,有些学生恪守着“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的信条,在讨论中总是那么被动,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深怕其他同学会嘲笑他。展示讨论结果时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位胆子比较大的,表现欲较强的学生。而大部分学生则充当“看客”或“听众”。这时我们不禁对这种讨论的实效性产生了怀疑。小组讨论本应使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感觉到合作的无穷力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应注意做好指导工作,首先是对讨论小组长的指导,指导他们如何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给每个成员分配角色,如何在讨论过程中调动本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如何做好讨论记录,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为本组讨论搜集资料。作为组长如何想方设法让本组成员以小组的荣誉为重。另外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得深入每一个活动小组,引导他们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并且力求创造一种较为宽松的讨论环境,让那些较为胆小、较为内向的学生消除焦虑感,培养他们敢于大胆发表他们自己的意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讨论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在请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时可用轮流的办法,使得发言不是少数学生的专利。

(3)调控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在课堂讨论的活动中,应把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讨论中,教师应选择重点的语言形式,设计适当和语言交际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重要的语言形式。现行教材中speaking 部分都有交际任务、讨论的话题,而且在讨论或交际中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给出的the useful expressions 。这种通过完成交际任务能够增强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敏感性,并能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为此,在设计小组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语言学习与活动有机结合,即让小组活动成为有意识的语言操练活动与无意识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平台。例如,在教学SEFC Book 2A Unit1 Speaking 部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句型“I doubt if /whether …”及“There is no doubt that …”造句,进行有意识的句型操练,然后再让学生在辩论“Which branch of scie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useful to society ?”这个话题中灵活使用这个句型。学生通过这种操练后又在真实语境中为完成交际任务而使用语言形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通过机械性操练让学生记忆语言形式的单调、枯燥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记住了“I doubt if /whether… ”“There is no doubt that … ” 这个句型,而且又会使用这个句型。

3。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是讨论取得成功的保障。

在讨论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小组的讨论能否顺利进行依赖的是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因此,进行小组讨论评价时要把讨论过程评价与讨论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侧重于过程评价和小组集体的评价。把过程评价与讨论结果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学生更关注讨论的过程,并认识到从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发展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同时,把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 并侧重于集体评价,可使学习小组成员认识到合作小组是一个讨论共同体,个人的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集体的力量,从而防止了个人英雄主义、小组歧视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当然,在小组评价时,也要对个人讨论中的参与程度、积极性、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可在小组内部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的竞争,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依赖别人的思想。[4]为此,我与科代表一起,把学生的分组情况列成一张表格,每小组的第一位成员就是该组的小组长,在实行评价时,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该组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所发表的想法的深刻程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评价的方式是以小组互评与教师的客观评价相结合。实践证明,此种评价机制激励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并且在讨论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结束语

讨论学习作为合作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促使学生通过讨论,自主地学习,真正在讨论中学习,在实践中成熟;同时,通过讨论中的交流,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相互间鼓励、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而且在讨论中,巧妙地运用语言形式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小组讨论如何有效地实施将是值得我们广大教育者一再思考与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远振。论著课改新理念在英语课程中的体现。中学外语教与学,.3。

[2]贺新民。英语小组活动教学的探讨。中学外语教与学,.4。

[3]陈蕾。课堂小组讨论中的误区及对策。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3。

篇3:浅析中学英语课堂小组讨论策略

在传统的中学英语课堂中, 一般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课, 将重点板书到黑板上进行讲解、举例和操练。这样的课堂不仅枯燥乏味, 不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而且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也很低。而小组讨论的实施就可以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 如果老师设置的知识点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同学们学习, 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课堂的轻松, 还可以让小组中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带动成绩不好的同学一起进步。但是, 小组分配、组长选择以及教师的指导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 教师要合理的建立一个小组讨论的实施策略。

二、英语课堂小组讨论的前提

在英语课堂上, 很多教师为了课堂内容需要或者活跃课堂气氛, 临时的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活动。这样的做法虽然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班级看起来很热闹, 但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合作意识的养成并没有多大作用。为了保证小组讨论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师须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合理的分组。

1、小组划分

小组讨论活动重点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自主训练。所以教师要考虑到学生性别、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合理的分组。第一, 组员间的成绩必须均衡, 这样会使学生们在进行小组讨论时能够互相帮助, 即使是差等生也可以成为小组的“专家”,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们的信心,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团结意识;第二, 小组中的男女比例要适中。因为男女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都存在差异, 这样可以使他们之间形成很好的互补;第三, 教师需注意学生的性格搭配。每组必须有性格外向的学生, 可以调动小组讨论的气氛和积极性, 帮助性格内向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中;第四, 小组长的选择。组长必须是积极, 有责任心的学生, 小组长不仅负责安排组员的讨论任务, 总结讨论结果, 还要搞好组内的团结互助、平等尊重的小组文化。总之, 每组要达到“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使小组讨论得以顺利的开展。

2、小组组员的培训

为了保证小组讨论的质量, 教师应该对组员进行培训, 加强学生们的互助意识。鼓励优秀生帮助学困生, 让优秀生明白, 这样不但不影响自己的学习, 而且能够提高自身水平。同时, 教师应尽量给学困生更多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如答题、展示的机会, 只要他们有一点点的进步, 就大力的表扬,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最好让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这样对学困生的帮助效果会更好。只有学生们建立起了“团结互助、平等尊重、赏识鼓励”的班级文化, 才能保证小组讨论活动进行的有意义。

3、开展小组长会议

为了方便教师深入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 教师应该定期开展小组长会议, 指导小组长在讨论活动中根据组员的实际情况分配任务, 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之中, 如何验收每个组员的任务完成情况等等。同时, 小组长要汇报组内人员的参与情况, 共同探讨学习的方法, 针对小组讨论时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等等。开会时, 教师和小组长都要做会议笔记, 这样可以使会议内容具有连续性, 并且突出每次会议的重点。此外, 教师要放下身段, 要以商量的口吻跟学生探讨问题, 以免学生有压迫感。每次会议, 教师最好准备一些好吃的, 让学生觉得他身为小组长会有“福利”待遇, 从而提高小组长的积极性。小组长会议的开展不仅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也保证了小组讨论的高质量、高效率。

三、英语课堂小组讨论的策略

教师在讨论中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当组员因为建议和意见的不同而产生分歧时, 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一情况并达成共识, 也就是辅助学生从依赖性学习转向自主性学习, 由单一的个体学习转向合作性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和交际能力。而要想达到上述目标就要依靠老师在课堂讨论中实施有效地调控。

1、设置小组讨论的话题

在普遍的英语课堂上, 小组讨论的话题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老师布置的任务过于简单, 学生只要通读原文就能直接找出答案, 而学生讨论的结果也是将课文内容略加改动或者不加改动的呈现出来。事实上这样的讨论只是活跃了班级的气氛, 使学生掌握了一些课文的基本信息, 并没有开拓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课文的探索求知欲。久而久之, 这样没有难度的话题会使学生对小组讨论活动失去兴趣, 第二种就是老师设置的话题模棱两可, 或者涉及的范围太大,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会觉得毫无头绪, 从而会导致学生讨论的结果会出现跑题的现象, 当老师公布正确答案时, 学生也会因偏离了话题的核心而丧失了信心和讨论的动力, 这样的话题使小组讨论毫无意义。所以, 教师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之前, 要对课文进行深入了解并找出适合进行小组讨论的部分。讨论的话题不仅要以课文内容为基础, 能够挖掘课文的深层含义, 而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还应将课文的重点渗透到话题当中, 以便达到反复练习、充分掌握的目的。另外, 精心设计讨论话题时, 避免“有题无议”或“有议无质”的现象。例如,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Unit6的“How’s the weather?”教学中,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英语单词“四季”, 再讨论四季的天气状况有哪些, 因为这些问题就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所以学生会非常感兴趣。接下来进行sunny, cloudy, windy等单词的学习。

2、调控学生的参与程度

小组讨论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课堂的讨论活动。可是在讨论过程中, 很多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讨论中总是沉默不语, 不敢积极的参与大家的讨论当中, 怕自己发表错误的见解而引来其他同学的嘲笑, 在汇报结果的环节, 发言的总是那几个性格开朗的学生。这时, 我们就要对这种情况进行反思了。小组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人人参与”, 在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团结协作带来的快乐和讨论成果带来的成就感。所以,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小组, 引导他们积极讨论, 可以用提问的方式, 查看小组的讨论进度以及参与程度。并且使学生的讨论环境变得轻松些, 让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打败心中的“胆小鬼”, 培养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展示讨论结果的环节, 教师可采用轮流的方式, 让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 久而久之, 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会积极参与当中并且喜欢上小组讨论这项活动。

3、指导语言学习与语言输出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这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所以,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 教师在将语言形式作为讨论重点的前提下, 也要设置适当的情境来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以便学生学以致用。现在的中学教材中speaking部分都有交际任务, 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将给出的the useful expressions运用到交际中。这样让学生自己当“编剧”和“导演”的讨论方式, 而且是贴近日常生活的话题, 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还能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知识。因此, 在设计小组讨论活动时, 教师应该把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既能实现语言知识的操练, 也能达到运用于实践的目的。

4、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在讨论过程中, 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决定了小组讨论是否能顺利的进行, 而保证小组活动顺利开展和讨论结果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估机制。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增强学生们参与讨论的兴趣和热情, 使活动的效果达到至高点, 还能提高整个小组的凝聚力。反之, 如果评价设置的不合理, 就会使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而且组员之间会产生分歧, 相互抱怨, 小组讨论活动也不能顺利的进行。比如, 一个小组进行活动展示没有创意、偏离主题, 老师只是一味的批评此小组的活动, 而忽略了他们的亮点, 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信心。为此, 教师在设立评估机制时, 要设立一个评价表, 根据每个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小组活动进行综合性评价, 而且要突出被评价学生的亮点, 不仅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学习, 也会让该生在得到表扬的同时获取信心。

四、总结

现在的教学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而小组讨论活动恰好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快乐学习、收获知识, 还可以与其他同学互相合作、互相鼓励。学生可以在讨论过程中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民主平等的原则。通过讨论中的交流, 让性格内向的学生降低自卑感,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而且在讨论中, 学生通过对语言知识的反复运用, 能够具备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的能力。因此, 小组讨论活动的实施是值得教师考虑的课堂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晓.对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 2005 (04) .

[2]环立忠.追求有效:课堂讨论的价值旨归[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 (04) .

[3]殷加红.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 (社会综合) , 2009 (08) .

篇4:高职英语小组讨论活动的教学流程

关键词:学生;英语;高职;小组讨论

【中图分类号】G633.41

1.引言

英语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熟练运用。然而现实而言,笔者对所在班级的学生对日常的听、说能力进行了了问卷调查,听力结果如下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高职学生而样,他们的听力能力较差,对于日常的听力能力,只有5%的学生能够明白是什么意思,而40%的学生听不懂说什么,对于说的能力而言,65%的学生不会说,32%的学生不能清除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只有3%的学生勉强能说明白,对于已经学习了6年以上的学生而言,这种成绩,不免令人有些失望。显然初级教育应试教育的教学效果是不尽人意的。

如前文所述,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交流,笔者认为,交流应该建立在活动基础之上,高职英语教育,应当秉承这一观念,在英语教师中,通过设置各类型教学活动,以活动为教学依托,通过分组教学,为学生提供英语沟通交流的学习发展条件。英语课堂教学活动,需以学生英语口语训练的听说为主,以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基础,在教师与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进行小组互动,在互动交际中运用英语交流,在交流的同时掌握英语知识,激发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兴趣,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学会了熟练使用进而全面掌握课堂知识。

2.以教材为原始基础,展开小组活动教学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所以笔者认为,在开始的教学中,应该以教材为基础,通过教材内容,来设置小组英语讨论活动。基于教材的小组讨论活动,对于教师而言,较为简单也比较容易。其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讨论话题;其次,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笔者认为,一般分为4个组比较好,教师在选择分组成员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可以两个组进行互相辩论;再者,教师进行引导,要求学生用英语,根据教学所提出的主题内容进行讨论;最后,4个小组,根据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思考,以写作的方式将讨论或者辩论的结果写出来,作为课后作业,完成教学过程。

3.讨论活动内容开放

英语学习本身较为枯燥,虽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但是以教材上的内容,基本上以科技,或者叙事文为主,这类文章,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进行。笔者认为,采用小组活动,应该不拘泥于形式,应该以生活为依托,比如老师让学生编排电影,或者小品,以这种活动方式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多一些具有艺术性与趣味性的活动,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更有效果。

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以开展“电影”活动教学,可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电影活动教学,不是简单的给学生放电影,首先,教师需要选人文性较强的电影,其次,其教学过程是以电影为依托,进行播放,继而,在学生观看完电影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而后对电影中的内容,以组为单位,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讨论过程,教师需要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进行相应总结。笔者曾经在英语教学中,以播放电影为教学主题,记得当时播放的电影为《阿甘正传》,让学生观看完电影后,再进行相应的提问,当然提问的过程是以电影中发生的事件进行提问。因为需要进行英文回答,所以播放的电影为纯英文,在播放之前,笔者要求学生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做好笔记。

4.小组讨论注意要点

高职英语教学,采用小组讨论活动的教学方法,为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所以在小组活动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即教师主要指导学生学的内容、学的方法等,而学生则主要是根据自己的自身条件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努力。

(2)讨论活动过程应该注重引导。教学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导入是否成功,小组讨论活动也不例外。良好的问题导入,需要教师做好全面准备,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发掘教材的内涵或者媒体内涵,其次在设计讨论主题内容是,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喜好,选择合适的讨论导入方式。笔者认为,讨论活动的导入方式主要为问题导入式、情境导入式等等。无论是哪种导入方式,其目的就是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讨论状态。

5.结束语

当然,对于高职英语小组讨论活动教学而言,讨论的主题可以围绕我们的生活,出于当前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或者以课堂教学为依托,通过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讨论。除了在问题上突出趣味性外,以生活与课本为内容,提出问题,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所以笔者对其中教学过程,在此进行了论述,希望给予同行以借鉴。

参考文献:

[1]蒋柏明.对高职英语“教”与“学”的思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2]袁立耿.浅谈在高职教育中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2)

[3]韩红.合作学习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篇5:英语小组讨论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JEFC BOOK5 UNIT4 Making the News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新闻”,内容涉及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新闻采访的基本程序等。“热身”(Warming Up)部分通过讨论“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What is your ideal occupation(理想职业)?”来引出报社各工作人员的工作类别和所负的责任。

“读前”(Pre-reading)部分首先通过一个调查问卷来引导学生去考虑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然后引导学生谈他们难忘的经历和感受;最后通过一个“假设”为下一部分的学习做好准备。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互动交流中,获得足够的思维启迪而萌发求新、求异的动力,从而促成知识与能力,智慧与品质的同步协调发展。

三、学情分析

笔者所任教的是一个理科强化班,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且上课的气氛一直比较活跃,尤其对这种“小组讨论”非常感兴趣,经常能达到不错的效果。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重点词汇和短语:occupation, journalist, editor, photographer, curious, recorder, acquire, cover a story, have a “nose”for a story, concentrate on

(2)、重点句子:What kinds of jobs does a journalist have?

What are the qualities a good journalist needs to have?

2、能力目标(Ability goals):Enable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qualities needed to be a good report.

3、学能目标(Learning ability goals):Help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qualities needed to be a good report.

五、教学叙事

“讨论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开始,引发学生论知经验同新信息之间的矛盾冲突,激起质疑探究的兴趣。并在师生、生生互动式对话交流中,通过质疑、析疑、辨疑,最后达到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为了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笔者在本课时教学中运用了:辩论式小组讨论;采访式小组讨论;合作式小组讨论来进行教学尝试。

1. 辩论式小组讨论

通过辩论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让学生在讨论:To be a good journalist, what quality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这个问题时,学生的答案主要集中在higher level of education和hard-working 这两个方面,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先把学生分成两组,组内讨论,然后每组各选出5名同学,代表本组阐述选择的理由,看哪组更有说服力,找到的理由更充分。由群众评委投票产生结果,并对获胜组予以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2. 采访式小组讨论

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趋向。紧接着前面的环节,笔者趁热打铁,又来了个“头脑风暴”。Ask:Suppose you were journalists from China Daily, and you are interviewing Kobe, a great basketball player. What would you like to ask? 笔者事先布置班里一位口语较好的男生扮演Kobe,并和他一起准备了一些有关Kobe的资料,上课之前把一些问题以小纸条的形式发给班里的学生。举行一个记者招待会,让班里的其他学生扮演记者,对Kobe 进行提问,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学生们不仅轻松安闲地参与其中的学习过程,同时通过亲自参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 合作式小组讨论

课堂讨论时,小组的划分可以随机性,这样做既有利于各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又给学生创造了与更多同学合作的机会。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在小组中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在讨论到Who are needed in producing a newspaper?Do you know what kinds of jobs they usually have?的时候,让学生5人一组,分别扮演Journalist,editor,photographer,designer和printer,根据某一主题,讨论各自的任务,并尝试完成一份英语报纸。由于学生的好胜心和荣誉感,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自发的积极去完成。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不仅使他们的语言的习得和应用得到了提升,还使他们由原来的听众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学习,最终愉快的收获。

六、教学反思

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原来主宰课堂的绝对权威变成组织和参与学生讨论的一员;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随时对学生提供帮助。总体来说,在本课时中,教师扮演了设计者、指挥者、解释者、监督者、评价者的角色。

2.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样,不仅使他们的语言的习得和应用得到了提升,还使他们由原来被动的听众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主动的积极的进行学习,最终愉快的收获。

3. 小组讨论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由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更符合高中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所以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4. 课堂气氛活跃固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小组活动的同时,难免会有一些学生乘机乱动,甚至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从而影响课堂效果。怎样有效地控制课堂纪律,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懈地尝试和努力。

参考资料:

篇6:小组讨论(福建两会)

2013年福建省召开的两会圆满成功,在会上各人大代表提出来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报告着重发展实效,着力民生改善,加大投入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深化闽台合作,建设生态文明的省市。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的观看两会报告,参与两会热点的讨论,在学校积极宣传两会精神,学习和贯彻两会精神,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思想崇高一些,放下大城市的虚荣,安心立命!结合福建两会精神,以实际行动参与海西的建设。大学生可以深入群众做更多更有意义的志愿者服务,也要加强自我道德,文化,知识的培养,为海西建设现出自己的一份力。

上一篇:工资津贴整改情况报告下一篇:肯尼迪就职演讲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