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学习体会

2024-04-21

中国思想史学习体会(精选8篇)

篇1:中国思想史学习体会

学习《中国思想史》心得体会

对于一个理科生的我来说,写作可能是件比较痛苦的事情。也许是因为对于文学投入时间较少,自己学得过于肤浅,文笔不够华丽,形象。但我自己有我很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对于《中国思想史》认识无论是原来还是现在都不够深刻。我回忆了一下,听的最认真、最多的也许就是高中、大学语文课堂上老师讲的,尤其是一些代表作,如:《论语》、《孟子》、《史记》、《呐喊》„„等等。其次就是在政治、民族教育、法律等课堂讲的内容,还有一些是课外书,如我喜欢读的《博弈论》、《金庸》、《企业经营策略与分析》及我看后似懂非懂的《中庸》等等。以下,我就结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谈几点学习《中国思想史》这门课后的体会。一. 做人要有思想

中华思想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触摄,绵延至今的历史产物。他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及以后兴衰迭变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融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思想文化。而我们在这样一个重伦理、政治思想,重辩证思维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文化背景下成长,我能得到什么?我又该做些什么?人不是生来就有思想的。思想是通过勤奋的学习和思考得来的。我不否认其中存在天赋,某些人生来就是比其他人更有思想。但是,方法论也很重要,掌握正确的方法,确实有利于形成自己的观点。比如2009年我刚毕业硬在家人的要求下服从了他们的安排,去了市级事业单位。但对于那些在2008、2009年受金融危机冲击就业很难的毕业学生,这或许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情。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我这辈子靠父母,我下辈子靠谁?我又怎能保证给我孩子像父母给我这样的生活,我又该怎么教育我的孩子?我觉得这就给我未来教育孩子留下问题埋下了伏笔。和我老爸老妈谈了自己想法并得到他们的用意后,我辞职后独自去了广州,因为我想找回自己在社会生存的方法、学会独立、强大、交流。我选择广州是因为它属于前期开放的城市,它附有港澳台文化,我想哪里有我想了解和需要的东西,这段经历对于我来说是值得的,而不是错与对的关系。

苏格拉底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它有思想”。我们不在是小孩子,我们成年了。我们要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代表着国家的希望,我们所做的事情的最终目的都应是对国家有意义的。所以做什么都应三思。就从身边谈起,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学校勤务人员辛勤工作的身影,每天早上他们最早起来工作的,每晚他们是最晚离开教室的。我们的收获本上少不了他们的付出。作为大学生,是要有大局意识的。从自身做起,不要随便在宿舍吸烟,用电脑声音不要大,打电话声音小点。多做有意义的事,为校园多添加一份人文风景。做事时多想想他人的感受,会极大的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因为我觉得人活着是为了活人。活人的“人”字更多的应该是代表别人,不然很多人为什么喜欢一线城市、喜欢热闹场合,喜欢交朋友。作为大学生,是要不断学习进步的。在大学,是学术性学习。我们应该以学习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更加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树立科学精神。所以我认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应该具备:一.明确的历史使命,坚定的成才方向。二.追求远大理想,坚定的崇高信念。三.树立真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四.加强自己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继承和弘扬一个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五.提高与人的交流能力 二.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究竟是要先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还是要先学会做人?对于现在的我和处于这个时期的我认为,应该先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才能使我们融入到这个社会,才能使我们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只有先认识了自己才能知道该怎样去对待别人,对待别人的过程便是我们的生活,而和别人沟通便是一种学习过程。我认为,在对待他人的时候,要学会感恩、学会宽容。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父母、老师、社会„„对我们的栽培。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世上有能人,但绝对没有完人。每个人独立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具备宽容。在对待自己的时候,学会自省、学会自律。每天问问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在追求什么。今天你完成你的任务了吗?做人,干吗 要为难自己?做人,要相信自己。做人,很多时候,更多时候得靠自己。做人,记得反省自己。做人,要活在当下。

学会学习: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大量的知识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掌握,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习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每个人的大部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别人的传授给我们的,人类社会之所以有今天这样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完全是代代相传,不断学习的结果。我们的大家正处于接受知识的年龄段,我们精力旺盛,头脑灵活,记忆力较好,接受能力强,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光,而书是要有人去读,才能发挥它的作用的,我们遇上了好时代,学校里开的科目那么齐,社会上报刊杂志那么丰富,你们可以广泛的学习。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但读书,又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我们还得学会倾听,学会预习,学会回顾,学会探索,总而言之得抓紧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我们要向别人学习,向自然学习,向国外学习。学会学习,要注意方法,要有主动精神,习要好问、问家长、问老师、问同学,以能者为师,孔子尚且不耻下问,更何况我们是求学之人,同学们,千万不要辜负了大好年华,学会生活中必须的一切,去勇敢面对生活。学会生活:要珍惜时间,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有一句古诗说得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身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我们知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同学们,时间没有回头的一刻,要学会生活,请先从珍惜时间做起,请珍惜你青春时光的分分秒秒吧。珍惜生身边的每一个人吧,因为有他们你的生活才有色彩。其次,要珍惜生命,生命是最可贵的,从个体来说,生活着就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而想生存、想发展,你就得健康地活着,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尤其要注意安全问题。学会与人相处,做文明的人,在社会上,在校园里,在我们同学的身边常会有人发生纠纷,小则动口,大则动手,甚至酿成流血、伤命的大事件,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绝大多数可以避免,假如这些人懂得生活之道,就不会去弄出这些事端。在生活中要有宽容大度的胸怀,不要为了芝麻大的小事动肝火,有的同学喜欢别人尊敬他,但不是以德以才服人,而是靠说大话、动拳头,粗人一个,别人怎么能服你呢?在生活要学会包容别人,容忍别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的,要容许不同的人发表不同意见,要和谐共处,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用学会做人的道理去经营你的生活。我想你是幸福的。

三、充分把握和利用在这样一个充满人文先进思想大融合之地学习的机遇来提升自身修养

我觉得的我有这样一个提升个人文学修养机遇,因该努力去把握。我们应该挤出时间、抛弃电脑、走出校门。去北京市东西南北走走,这里有国家高层领导人、有世界500强企业的精英、有代表中国过去最浓厚的历史遗迹、有世界各地的人才聚集于此,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碰撞产生的火花。看看他们之间文化有何差异,和我又有何不同。应该去博物馆、艺术馆„„走走,去寻找历史的痕迹和你想要的东西。可以去北京各高校走走,看看不同性质的高校内的人文环境、他们的想法,他们大部分人对就业、考研、爱情等等选择的方法与标准。他们对未来的期盼是什么样的?我们也可以参与一些社会慈善机构、慢慢将自己融入这个城市。我们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想就是观点。当你对一件事物有观点时,你就是有思想的。根据我的观察,在别人告诉他以前,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没有观点的。观点越多且越接近本质,那么你的思想也越是丰富和深刻。我想这有助于你更好的定位自己。观点不是事实。观点是基于事实之上的一种系统性判断和理解框架,事实是观点的基础。你了解和掌握的事实越多,就越容易做出自己的判断。但是,事实本身不是观点。我们可以看到有这种人,他非常博学,但是没有思想。博士生就因找不到好工作跳楼,我认为很可悲、很可笑。难道世界规定了博士生就该有好工作吗?这是个拥有相对自由的世界。而且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错误的思想也是思想。观点既然是一种判断,那么当然有可能判断错误。不过,更多的情况是,很难判断某种思想是否正确,大多数思想都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正确的。因此,你可以问一下自己,你是否对大多数事物都有自己的观点,而且可以为这些观点辩护,也就是可以说拥有一个与你观点能交融的平台和支持这些观点的理由。我有观点,更要发表观点,所以我要利用北京这样一个充满人文先进思想大融合之地学习的机遇来提升自身修养,拥有并珍惜它!三.结语

一个学期的时间,课程结束了,可是学无止境。我想,自己依旧要抱着这样的心态面对未来。最后,再次感谢老师一学期来给予我们的指导,以及通过授课带给我的启迪和思考!

篇2:中国思想史学习体会

【引言】

本学期通过学院教师发展在线解除学习了《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这是一门很有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的课程。它以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为线索,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的剖析。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教师,提高自身修养,联系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历程,更好的为学生讲授相关课程有一定的帮助。【正文】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她的政治文明发育的很早,当国家尚未开始的时候,政治文明便出现了。在原始部落时期,部落家长制是最先出现的政治现象。随着部落战争、部落征服的不断进行,开始出现部落联盟,这样军事民主制诞生了。在传承了尧舜禹三代之后,禹的儿子启即位,“公天下”被“私天下”所取代,国家开始出现,政治文明成为一种更为明显的政治现象出现在人类的历史记载中。

在政治现象更加频繁发生的时候,由于政治主张的不同,便很容易的产生政治思想的碰撞。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诸侯纷争,中国正面临着社会类型的转型。整个国家割据林立,没有统一的统治思想,正是百家争鸣,派系纷争的时代。在当时,儒、墨、道、法是力量比较强大的学派,也正是这几种学派在后来经过多年的磨合与发展形成了外儒内法,各派兼容的新儒学,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直到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学才开始受到人们大范围的反思与批判。但是,儒学其实对现代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工作项目的开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这本书中,我们重点学习的是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墨家以兼爱、尚同为中心的政治思想;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法家以法、术、势为中心的政治思想;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儒道佛的斗争与交流;宋明理学;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但无论是墨家也好,道家也好,法家也罢,亦或佛教,亦或理学,都是围绕着儒学展开的,这本书、这门课的重点就在儒家的发展,它的完善与发展正好契合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

在封建时代相当长的历史中,儒学一直是国家机器运行的动力支持。只有在少数的十来年,道学等学派才会占上风,但一过那段时期,儒学便又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么多年的完善与发展,儒家学说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学说了,在它的雄辩睿智之上融入了法家的严己律人,加入了墨家的尚贤与爱民,淬炼了道家的无为和休养生息思想,结合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儒家思想变得越来越全面化,这也正标志着这个政治思想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儒家思想以伦理为中心,把先王之道作为自己的旗帜,重视继承周以来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它崇尚周朝以来的传统文化,崇尚礼仪宗师孔子。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是儒家共同的基本观念和范畴。在这种文化陶冶下,对我们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提高具有很好的帮儒家的仁学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融人伦、道德、政治为一体,撮己、人、家、国为一贯。仁在行动上以礼为范围,对待事物的关系要注重事物的矛盾的连接点。仁运用于主观,强调加强自我修养,在修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直到随心所欲。然而随心所欲又不能超越礼的范围。仁在旧的范围内,可以满足一切,不是顽固地守旧;但他绝不赞助新事物的成长,新事物要冲决它很难,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太丰富,新的、旧的,凡是能吸收的都尽量吸收进去了,所以,仁有极强的韧性。也正因此,历来的统治者都注重施“仁政”,顺“民意”。唐太宗曾有言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仁君倡导“为国以礼”的人治,一是因为君子作为执政者,在政治生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二是因为人是道的体现者和承担者,道是历史过程的产物,并存在于历史生活之中,但只有通过人才能使之活化。在这里面正体现了儒学与道学的统一,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演变。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儒家的学说也沦为了统治阶层进行剥削压迫的工具,成为教化和役使农民大众的法宝。儒家文化所规定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为封建统治者奠定了统治的伦理基础,把臣工吏属,劳苦大众,妇女等群体都局限在封建礼教的框缚之中,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糟粕,正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问题。通过学习中国政治思想史,我进一步从精神层面了解到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把自己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认知提高到另外一个高度。在中国政治文化中,每一个学派都最终融合到了儒学之中,可以说它们消亡了,也可以说它们得到了升华。在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各种学说都自觉不自觉的服务于统治者,这是无法改变的。只是他们的各自表现形式不同,或温和、或激进、或具体、或模糊。

随着社会的进步,儒学的弊端——保守与狭隘日益表现出来,不得不被新的学说——马克思唯物史观所取代。但是,它却始终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与思想,这是一种民族的智慧凝聚。它的“仁政思想”和道德教化对现今政府政策的出台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全球化新形势下,它将会是世界全人类的财富。

篇3:中国思想史学习体会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概论”课的兴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消除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偏差, 使学生真正重视“概论”课

学生感觉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 认为讲的是空洞的大道理, 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和需要不相干, 没有实际用处, 上政治理论课是浪费时间, 因而不感兴趣、不愿学。有的学生甚至对政治理论课反感, 想方设法逃课, 即使迫于无奈来到教室, 也是心不在焉, 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

认知偏差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的情感障碍, 使他们对政治理论课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若不纠正这些认知偏差, 消除其影响, “概论”课便不会得到学生的真正重视。因而, 有必要在课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分析说明:从根本上看, 这些认识偏差来源于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 (理论而理论的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当然是枯燥乏味的) , 而非政治理论本身的属性, 尽管政治理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比较强, 内容比较抽象, 但它都是从实际中总结概括而来, 与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并非是空洞的大道理, 并非与实际生活无关, 大道理寓于小道理之中, 政治理论来源于实际生活。只要我们改进教学方法, 政治理论课同样也会生动、有趣。对学习政治理论的作用, 除了向学生说明在应对考试拿学分、提升学历、考研、就业等这些短期利益方面的需要外, 还应从其能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与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上讲清楚。提高政治理论修养, 对于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但这一作用的显现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内化”过程, 因而, 不能因为短期内未见效果就否认学习政治理论的这一根本作用。经过以上说理后, 再列举一些案例材料来说明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学习政治理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便能一定程度地消除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偏差, 使学生真正重视对“概论”课的学习。

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使抽象原理具体化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也是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概论”课教学必须始终贯彻这一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在教学中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客观现实, 从分析客观事物中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原理。因而, “概论”课教师在教学中不得照本宣科、理论而理论地讲解, 应在充分了解和把握社会各方面 (包括国际、国内和学校) 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的基础上, 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精选一些案例, 将“高深”的政治理论与鲜活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把知识讲活讲透, 使抽象原理具体化, 这样学生才会确信政治理论的正确与实在, 才能增强学生对“概论”课的“认知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特别是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进行分析, 注重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反面现象,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运用政治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采用案例是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有效途径, 但其效用受各种主观、客观条件的制约, 因而不得滥用, 切忌生搬硬套。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学生在“概论”课的学习中开动脑筋, 勤于思考, 进行探究式学习, 把政治理论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分析, 进行“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地钻研, 做到既坚信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又能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正确看待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现象。因而, 学生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都应摒弃, 学校的考试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要相应改进。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才能较好地实现“概论”课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与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概论”课吸引力

传统的单向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概论”课教学, 这已被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所证实。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概论”课教师可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 灵活多样地采用教学方法, 使教学生动有趣, 从而增强“概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提高教学效果。

1.专题讲座授课法。

在传统按章节授课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 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体系限制, 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用专题的形式贯串起来, 选取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 尤其是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紧密相连的专题作深入分析讲授。这一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能够克服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分析法。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精心选择案例,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讨论。这一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音像兼备, 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使学生听讲更有条理, 思路更加清晰,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教学过程中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有助于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辩论式教学法、主题演讲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工作法、互问互答法、原著导读法、形势报告、座谈交流、热点争论、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和形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教学针对性和活力、提高教学效果上具有一定作用, 教师均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总之,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概论”课教师要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 引领学生形成互动模式, 实现教师教的主导性与学生学的能动性的有机结合,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目标。

摘要:学生对“概论”课学习兴趣低下, 通过消除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偏差,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概论”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概论”课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源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导读课教学初探

[2]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工作经验总结

[3]阮晓莺.专题式教学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

[4]李蓉.高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探析

[5]邓卫东.努力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篇4:中国思想史学习体会

设计者姓名:侯学武 所在学校:深圳北师大附校

研究课题名称:《百家争鸣——中国思想解放的先驱》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近年来一股“国学热”悄然兴起。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源头是什么?那个激情澎湃的思想盛世留给了我们哪些智慧与震撼?诸子学说对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究。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从而帮助学生明确: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2)学生更加清晰中国文化源头的博大精深。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

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作为高二文科学生,已经完全具备通过网络、图书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但在资料的整合、观点的形成上仍然需要教师的不断指导。

本届学生生源较差,学生的个人努力程度差异较大,需要教师以及同组同学的督促、帮助。

家长的支持度、支持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内容: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四大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方法:(1)利用互联网、学校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2)向在这方面学有所长的教师、家长、学长讨教,可以请外援。(3)通过汇报、演讲、多媒體课件、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1)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名言集锦。

(2)自选角度的研究成果汇报演讲。

(3)书法、诗词、手抄报、小品、绘画、课件等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六、资源准备

1.论著

《中国儒家文化名著》《古史论丛》

2.主要网址

中国儒学网:www.comfuchina.com,中国孔子网:www.chinakongzi.net

3.其他资源

学生自选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阶段(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学生活动:

1.接触、讨论问题

2.了解本次活动的学习目的

3.学习了解本次研究活动的步骤、方法、要求

教师活动:

介绍本次研究活动的步骤与方法。

时间:一课时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学生活动:

1.展开课题讨论

2.子课题选择

3.自我分组组合

4.学生分组讨论,组长综合形成方案

教师活动:

1.阐述课题的意义、方法

2.提供可选的子课题

3.教师参考,学生自愿,最将学生分为儒、墨、道、法四个课题组,教师合理调配组员

4.教师分组指导

时间:二课时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学生活动:

1.多渠道搜集有关资料

2.对资料分析加工,形成成果

3.汇报交流

(1)各组制作各学派的名言录,并选择五条阐释该学派的思想主张。

(2)自选角度,就本组研究成果发表一个两分钟演讲。

(3)组间相互质疑提问。

(4)其他形式的汇报交流。

教师活动:

教师及时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如,文字、图表、音像等,还应帮助学生制订包括研究范围、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人员分工等内容的研究方案。自主学习和研究可在课内进行,更多地应在课外进行,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观察思考、资料查阅、影像观看、咨询调查等方式获得相应的研究信息,最后集中处理,得出结论。学生之间也应该相互帮助,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

时间:二课时。

八、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教师全程指导、调控,设计合理。在汇报、辩论课堂上,汇报人重点突出、条例顺畅,答辩委员会能抓住提问的关键,整个课堂气氛较为热烈,在辩论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留下了新的空间。

经过本课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文答辩的形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在研究和答辩的过程中互相合作,组长发挥了组织和协调的作用,组员搜集资料、形成观点和写成论文、形成课件形式,整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组织和合作的能力。

由于教师在指导思想上想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在课堂上时间没控制好,出现了拖堂现象;课前预想不够充分,指导不足,出现了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按照课件上的内容“照本宣科”的现象。类似现象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活动中充分考虑、加以改正。

篇5:学习中国古代兵家思想文化的体会

--之《孙子兵法》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是在奴隶社会作为独立的意识形态开始出现的,它是我国古代战争经验的总结。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

在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和称霸战争,使人们迫切需要对战争的规律加以总结。同时战争的实践,也为新的军事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前提。使得中国古代兵家思想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历史久远,著述浩繁,学术成就斐然。二是把崇尚道义、追求和平作为研究军事问题的基本价值取向。三是是注重奇谋方略,力求以智取胜。而《孙子兵法》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这样评价孙武,“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1.重战

《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战争不仅是各国维护其政权统治,向外扩张发展的主要手段,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孙武总结了一些国家强盛,一些国家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著名论断,对于人类认识战争的实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2.慎战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贤良的将帅一定要警惕。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把握取胜的,就不能随便且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1.战争与政治因素的关系

孙武重视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能从政治的观点和高度来认识战争,而不陷于单纯军事观点。他提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当中,“道”是根本,“道”是第一位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2.战争与经济因素的关系

战争与经济关系密切,战争直接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孙武看到了经济决定战争的实力,他提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即土地大小决定物产多少,决定士卒数量,决定实力对比,决定胜利的可能性。战争的实施是以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基本条件的。

3.战争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战争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的,无不受到天气和地形的制约。孙武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两种自然条件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天”、“地”和“道”、“将”、“法”等一起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故孙武提出:“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第三,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境界。

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在此问题上,孙武提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他看来,百战百胜,并不是好中最好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好中最好的,因此他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好的是以谋制胜,使敌人屈服。“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从古代战争历史的发展来看,是一种进步的人道主义的军事思想。

孙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作为军事思想史上最完美的战略,为后世所公认,为全世界所公认。

第四、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孙武是历史上第一个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揭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战争规律的人。孙武运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战争规律,从当时战争经验中还总结出许多有关战争全局很有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如“先胜而后求战”,即在了解彼与己强弱胜负情况的基础上,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同敌人作战;如“示形”、“动敌”,即用“诡道”欺骗诱惑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

篇6:中国思想史学习体会

今天晚上我们入党积极分子学习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听了王老师的深入独到的讲解,使我收获很大,思考颇多,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学习心得体会。

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行动指南,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十七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党的指导思想要求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党在不同时期适时调整,与时俱进,把党的理论建设同中国具体实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党的指导思想解析中,王老师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给学员们讲解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列宁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依据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少数国家内取得胜利”的理论,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一系列重大问题,领导伟大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还研究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状况,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划时代的新内容。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20世纪初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成果,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

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心得体会《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学习心得体会》。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当代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全党越来越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全部理论观点、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因而也是党制定全部纲领、路

线、方针、政策、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党对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指导思想正确,就可以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风险;指导思想失误,就会给党的事业带来种种困难和挫折。

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党的思想和政策,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要坚信党的指导思想,对党的指导思想,相信不相信,这是作为一名党员的根本前提,不然不应准许入党,更不能叫合格党员,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认真学习当的知道思想,不仅要学习党的知道思想还要达到真懂得目标,我们不能仅仅把指导思想的理解仅限于字面上的理解,在真学、真懂之后还要学会运用党的指导思想,把指导思想真正转化为每个党员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实践成果,我坚信只要坚持这四真,我们会更早的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为人民服务,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篇7: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思想汇报

1921年的7月,中国共产党,一个与时俱进的组织正式成立了。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根据不同的时代主题和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就要提出在这个历史阶段的具体的一些目标。自诞生之日起,实现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便成为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员终生的奋斗目标。而他们也确确实实这样做了。

在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使得中国人民苦不堪言。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必须坚决贯彻反帝反封建的使命,必须实现中国社会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化。在接下来将近30年的时间里,无数共产党员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英雄不问出处,共产党中有很多无名的英雄,但是我们知道,这一个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始终铭记着最初的誓言,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昭示出无怨无悔的生命姿态。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抗日战争,中国最终赢得了胜利,这与中国共产党的英勇奋战是分不开的。1949年与***政府进行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取得最终胜利,从根本上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上的第一个三十年,完成了很多空前伟大的事业,彻底解放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这一个阶段的共产党员们在坚信共产主义理论的同时,用生命与鲜血诠释了对理想的热爱。

1949年,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使中国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的新任务,开始探索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它带领人民对私有经济进行改造,大规模地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使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但是,从1966年到1976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发生了严重失误,中国的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遭受了巨大损失。

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上的第二个三十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却是光明的。中国***也逐渐走向成熟,为此后一系列划时代意义政策的提出,奠定了基石。

1978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提出了新时期的新任务,那就是: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把工作重点放到现代化建设上。中国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逐步确立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中国的面貌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长期保持较快发展势头,社会生产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第三个三十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新时代。现在,中国共产党还在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执政理念,在近几年又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张,如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这些新的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国

共产党的进一步成熟。讲科学发展观,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方面的主张其实都是中国共产党多年以来一贯坚持的理论在现在的一个体现,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比过去加深了,把执政理念能够更贴近百姓,更贴近社会实际。

从中国共产党这89年的历史来看,中国人民之所以始终信任和

拥护中国共产党,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关系中华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每一个重大关头,始终能够把握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提出合乎实际的目标和任务,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最朴实的理念,与时俱进,脚踏实地。中国共产党在仰望星空的日子里,走的是脚踏实地的路。

篇8:中国思想史学习体会

关键词:概论课,课程教学,案例,实践,效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下简称《概论》) 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整合和科学建构。内容多, 综合性、现实性强是其重要特点。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依托教材又能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成为所有《概论》课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目标与方向。因此, 本文主要着重对《概论》课程中的部分教学内容, 进行案例教学法及实践教学法应用方面的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概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探索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放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方法, 最初在美国一些大学的工商、法律和经济管理类学科教学中普遍应用[1]。所谓的案例教学, 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与主导下, 面向教学大纲的要求, 依托教材的主要内容、核心观点与基本逻辑, 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采用既有的历史典故与真实事件作为案例, 以案论理、案理交融, 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注重讲授与引导启发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我学习能力的方法。通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 对案例辅助教学的方法与规律逐渐有了一个较为系统、清晰的认识,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 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的选择决定着案例教学的成败。案例不经过严格筛选与精心编制, 在教学实践中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恰当的案例有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反之亦然。因此, 案例辅助教学中对案例的选择与打磨是提升整个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就《概论》课而言, 其选择的案例首先应具有代表性, 能紧扣授课知识点, 要体现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比如在讲授第一章内容时, 为体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笔者引用了长征途中“湘江战役”的例子, 从当地老百姓“三年不饮湘江水”来解读革命战争年代由于我党理论上的不成熟, 犯了照抄照搬苏联经验和将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的“左倾”错误, 致使中国革命遭到巨大损失的惨痛经历。目的在于说明“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 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其次, 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案例教学中所选案例既能够切中要害说明问题, 又能够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特点, 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此类问题的共鸣, 从而达到对学生的普遍感染和深刻启发, 使他们真正自觉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如, 在展开对“民族精神”的分析时, 笔者援引了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涌现的几个典型实例, 突出说明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凝聚起来的核心精神力量, 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向心力之所在。再次, 案例的选择还应具有思维延展性, 即启发性的特点。具体来说, 就是指所选案例须具有启发学生智慧的功效, 应能给学生带来广阔的思维空间, 这也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案例辅助教学过程中, 教育者的启发能力主要是通过案例为载体来予以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尽可能的增加思考容量, 拓宽想像空间, 以利于学生开动脑筋发现问题, 进而积极主动地思考、讨论问题, 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得到启发, 最终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答案,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智能水平以及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2]。

第二, 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只是现代教学方法的一种, 在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中, 更多时候它主要扮演着辅助性的角色, 是达到教学目的的辅助性手段。况且, 《概论》课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性与深刻理论内涵的课程, 其理论观点的内在逻辑十分鲜明, 要求必须从全面性、整体性上加深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论的理解。所以, 就《概论》课而言并不适宜简单地以案例教学来替代讲授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 是进行教学的重要形式, 通过教师课堂的系统讲授、重点提示, 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 了解我党在现阶段的基本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果, 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 案例教学和讲授教学各有优势, 理应相辅相成, 随着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二者都应该做到切中肯綮、扬长避短,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升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二、《概论》课程中实践教学法的探索

《概论》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 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这也是新乡医学院目前正在推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概论》课主要是通过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 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 在接触、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中接受教育, 加深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 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第一, 就课堂实践而言, 课堂实践主要包括课堂提问、专题发言和课堂讨论。

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针对课本相关问题向学生发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宣传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 教学中要体现“以生为本”, 注重人文关怀。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 尊重学生合理的价值诉求。但《概论》课理论性强、课时多, 教学内容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 课堂教学如果照本宣科, 难免会造成部分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那么, 如何既体现以学生为本, 又能达到提高教学实效就成为制约课堂实践成功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 考虑到目前高校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大, 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考研作为出路之一。于是, 笔者大胆尝试, 授课过程中每讲完一些知识点, 就会穿插一些近几年的考研题及从笔者平时备选的题库中抽出一些题型, 对学生进行提问, 让他们实地练兵。这样做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又可以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作以简要复习, 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专题发言和课堂讨论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要求学生在拥有大量参考资料的基础上,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通过比较分析和思考, 学会客观、全面地解析问题, 结合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发言和讨论, 营造出一个轻松的氛围, 使他们在轻松中去碰撞不同的思想、观点, 然后再由教师加以引导, 得出一个为多数人认同的结论, 从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第二, 就课外实践而言, 主要包括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

参观考察就是利用课外时间参观“红色景点”, 现身说法, 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良革命传统,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但考虑到《概论》课属公共理论课, 需授课的一届学生多达2 000人, 实施集体参观考察活动不太现实, 因此, 我们就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方式来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充分利用课余及周六、日学生休息时间,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撰写作业或课程实践报告。布置社会调查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知行统一。如, 曾布置学生以“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主题, 多视角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填写社会实践报告书。另外, 我们还精选一些适合学生读的经典文献和原著节选资料, 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如《毛泽东传》、《邓小平传》、《毛泽东选集》等, 并要求学生在课程实践报告中写出读书心得或体会。另外, 多媒体教学作为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手段, 我们也尝试用多媒体手段来为实践教学服务。具体做法主要是利用周六、日学生休息时间, 集中学生观看经过我们精心挑选的影像资料, 比如《高考1977》、《上甘岭》等, 观看后布置学生撰写观后感, 在规定时间内上交。写好课程实践报告书面材料既丰富了学生对《概论》课程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 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法的确是辅助《概论》课教学创新的好方法。同时它也向所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有助于促使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 真正在教学环节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强化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作为实践主体又成为受益主体的双重功效, 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同时, 也使我们的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真正成为未来祖国建设所需的德才兼备的英才。

参考文献

[1]郭健.《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案例教学法的探索和实践[J].长治学院学报, 2008, (1) :55.

[2]刘晓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案例辅助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学理论, 2010, (20) :264.

上一篇:大学第一天的英语日记范文下一篇:长沙市开福区政府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