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生网瘾的成因及危害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24-08-23

关于中小学生网瘾的成因及危害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通用6篇)

篇1:关于中小学生网瘾的成因及危害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中小学生网瘾的成因及危害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报告名称:中小学生网瘾的成因及危害调查

调查地点:某地

调查方法:走访及电话调查

调查时间:某年某月某日

调查目的:当前,中学生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中小学生通宵达旦沉溺于互联网不能自拔,给中小学生的学业、健康和精神带来极大的危害,对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张学东所言:“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如果任其发展,毁掉的将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本人决定利用寒假时间来对此做一下调查。

调查内容:什么原因造成青少年容易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呢?

经过对有网瘾的中小学生调查之后,有如下原因:

原因一:精神空虚

孩子沉迷于网络,最伤心的是父母。但许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的行为到了这种地步,其中许多原因是家长造成的。大多数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对孩子的照顾只是满足于“吃饱了,喝足了,穿暖了,兜里有点零花钱”,不知道孩子最近的烦恼是什么,和同学有没有矛盾,孩子在父母那里寻求不到这种爱,于是就到网上寻找,他们会用化名和网友聊天、骂人、畅所欲言。

原因二:环境影响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小至刚入学的娃娃,大到已退休的老人,对电脑都能驾轻就熟。各处的网吧也随处可见,网上的东西良莠不齐,网吧经营者本着赢利的目的,为那些还没有完全具备辨别是非能力的未成年孩子大开方便之门,这样很容易让这些孩子在眼花缭乱的虚拟

世界中迷失自己。

原因三:性格不良

除了家庭因素导致精神空虚外,孩子不良的性格也是容易成瘾的重要原因。据观察发现,容易上网成瘾的孩子大多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性格孤独、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当心里有了矛盾、苦恼自己无法排解时,他们便去上网发泄,因为他们发现,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键盘就操纵在自己手上,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说什么就和网友聊什么。很快,他就会迷上网络。

经调查可发现以上几点是中小学生网瘾成因的主要原因,网瘾对中小学生的危害十分大,有以下几条影响:

影响一:一方面,网络交友主要通过文字来进行交流,而交际口才得不到锻炼,羞怯心理得不到纠正,交际行为得不到规范。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交往双方真实的内心世界很难辨别,易受到蒙骗,结果心灵更加封闭,久而久之,导致他们只愿意在网络上寻求虚拟的人生,而消极地对待现实世界。这对于那些原来就有人际交往障碍但又渴望别人关心、理解的学生更为不利。

影响二:引发中学生崇尚暴力的心理倾向及网络成瘾: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很多学生无节制的痴迷于游戏之中而不能自拔(即网络游戏成瘾)。而网络大量暴力游戏的存在,致使一些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情感和行为大大强化,形成暴力崇拜,导致他们在生活中也想通过暴力解决一切问题,用暴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影响三:网络在带给人们享受和满足同时,却也将其另一面不容选择地抛在人们的面前,特别是对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更是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

一、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潜在威胁。互联网虽然内容丰富却很复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触的消极思想会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倾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

调查结果(总结):当前,有效预防、控制青少年网络成瘾、网络不良信息的毒害以及网络犯罪等,已经成为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成为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在国家制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疏导,并通过建设一批健康、文明、科学,尤其是对中学生能起正确导向作用并富有吸引力的网站,将广大中学生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真正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促进广大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2:关于中小学生网瘾的成因及危害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教案,背景,学生反思和家长反馈

活动主题:网瘾的危害 主持人: 吴巧萍

地点:班级 时间:2017.5.19 参加人员:全班同学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常见上网和网瘾的区别。

2、网瘾对人的危害。

3、网瘾为什么会有成瘾性

4、青少年如何学会正确和科学地使用网络 活动方式:

1、通过案例分析

2、联系自己周围的耳闻目睹的人和事。

3、学生分组辩论。

4、进行小游戏

5、老师小结归纳

班会背景:

最近,有的家长反映女生迷上了言情小说,男生最近迷恋手机网游《王者的荣耀》,晚上做完作业还要联机打游戏到凌晨1:00,第二天哈欠连天,精神萎靡不振,作业和听写默写状况堪忧,有的家长打过骂过玩游戏的孩子,但收效甚微,再不管教,恐怕...我们不能让网游再继续毒害我们的孩子们了!帮孩子们戒除网瘾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我决定跟同学们上一节心理健康辅导课《网瘾的危害》

实施过程: 开场白:

1、青少年迷失与电脑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在这我们现实生活当中许多地方以得以常见。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上聊天等的泛滥正在改变、侵蚀着一代人的生活……

2、各位同学我想大家对网络电脑都很熟悉了吧!在做的各位可能都去过网吧吧!那么大家说说看上网是好还是不好呢?

用案例分析来直观展示网瘾的危害 ★据最新统计,我国网民超过一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占80%,青少年上网大多以玩游戏和聊,天为主,网络成瘾、网络受骗、网络犯罪等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高达250万人,14岁~24岁是网瘾最高发的时期,占整个网瘾青少年的90%。

★因为上网,全国的青少年犯罪率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济南在押的1500名少年犯中,70%是“网瘾”造成的,北京更是有90% 的青少年犯罪案与“网瘾”有关。

★北京市约有20余万中学生迷恋网络或游戏,平均一次持续玩5小时以上的占72.9%。有65%的人认为上网很容易上瘾、很难控制。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一项调查报告显示,10%的中学生有网络成瘾综合征的倾向。★上网的大学生中80%以上访问过色情网站,经常光顾者占12%,网络色情是导致大学生性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2年浙江大学开除了120名学生,他们大都沉迷于网络不知归路„„ ★有个19岁女大学生,在网吧呆了7天后竟然不认识生父。

★一位清秀文静的孩子,因家里不让上网,曾经砍伤过父亲,自杀过6次。

★更有位沉迷于网络游戏的13岁少年,面带微笑、双手平伸、双脚交*地以网络游戏中的飞天姿势从24楼一跃而下自杀身亡„„

★一名优秀学生,偶然一次光顾了一个色情网站,起初还感到面红耳赤,但却禁不住好奇多次打开那些赤裸裸的画面,最终导致犯强奸罪而被判刑。

★一位女生在与和她聊天达一年之久的一网友见面时被对方强*;而另一位女生则在与男网友第三次会面时被杀害了„„

★某大学三年级学生进学校时曾拿了新生入学一等奖学金,但是后来沉迷于电脑游戏,旷课成了习惯,已经有10多门功课不及格,面临退学的危险。

陶宏开教授曾经说:“中国千万个青少年的堕落,千万个家长的不幸都是从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开始„„

辩论题目:

提问:从上面的案例大家认为上网和网瘾有什么区别?

小结:上网要看是干什么比如说是查资料啊、找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啊、名箸啊之类的都可以。而网络就是真个人象吸毒品一样迷恋其中而不能自拔,甚至发生各种悲剧!利用爱心、耐心和诚心解开学生心中的“结”

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网瘾”学生很多时候是依赖网络而不是喜欢网络,所以我们要用真诚的爱去感动他们,让他们接受一些朴素的道理,比如“电脑是工具,不是玩具”;“用电脑的人是聪明的人,玩电脑的人是没有大用的人,最终,玩电脑的人,是给用电脑的人打工”;“对我们来说,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恐怖的个人,也不是哪个恐怖的国家,而是那些优秀的人比我们还要更努力的学习工作”;“指挥不动自己的身体,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那我们的希望又在哪里”。先不要谈对他们的期望和他自己学业的荒废,我们的目标是在尽可能不让学生感到惭愧和压力的时候,积极地唤醒学生对他目前状态的认识,同时倾听内心积极的声音,从而激发学生内在戒网动机,让他们想象着有一天不再整日上网,而是过着踏实自豪的生活。一旦我们能在这方面取得成效,我们就成功了一半。

提问:我们应该对游戏下“逐客令”吗?玩游戏就不行吗?

小结:不应该的!现在许多家长都认为玩了游戏就会导致本性或学习下降,也有人会这样,因游戏的吸引力太大了没有意志的人是无法摆脱游戏的。当你和你掌握游戏时间就可以益脑,有一句话说得好“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啊!我还是希望大家根游戏隔上一句话:道不同,则不相为谋。

提问:为什么有人会染上网瘾呢?

小结:因现在孩子只喜欢玩只喜欢玩提起写作业就烦躁,或学习感到被动所以导致厌学。

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认为,当下造成孩子上网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不能顺利沟通; ☆大量低级媚俗、光怪陆离的文艺作品和电视节目。“这些都使得孩子们更容易沉溺于那些怪异刺激、虚无缥缈的电脑网络游戏中难以自拔。”陶宏开教授指出,“孩子一旦接触网络游戏和网聊,就非常容易着迷。”……..4迷恋网瘾的人会怎样?

小结:会有孤独症、抑郁症、分裂症、焦虑症等严重症状。性格脾气暴躁、感情淡漠、不和家长讲话

5、有网瘾为什么以青少年为多:

小结:☆青少年多单纯无知,有强烈的好奇心,且从众心理强,☆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挫折,逆反心理强,精神空虚更经不起诱惑,在网瘾中求刺激。

☆盲目追求时髦。

☆自我控制力弱

☆轻信偏言…… 摆脱网瘾的方法

提问:那网瘾危害这么大,那我们应该怎样避免或者是摆脱它呢? 小结: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耐心细致地作好这项工作。

☆反面堵正面疏。“堵”就是孩子在戒除网瘾之前最好不要碰电脑,或者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开始每天以不超过两小时为宜,然后慢慢减少。网络成瘾后一定要有一个真正的隔离期,这个时间对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的一个星期有的一个月。要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尝试采用各种办法,耐心地打开他们心中的一个个死结;同时还要借助反面教材,让学生知道网瘾的巨大危害,努力消除他们对网络游戏的好奇心,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远离网络游戏。“疏”就是要加强正面学习引导,多开展一些健康的文体活动,交流活动,使学生们把精力尽可能多的放到学习、健康的文体活动中来。使他们“无暇顾及网络游戏”让他们感到“原来除了上网,世界也是如此精彩。

☆配合家长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解决几个问题。针对已经有”网瘾"的学生,班主任找其谈话时往往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样是难以凑效的。结合一些成功的戒除网瘾个案,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步进行:

第一步,应该解决孩子对家长、老师态度问题。要让他们认可家长和老师,并愿意把父母和老师当成朋友看待,而不是当作训斥者。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改变以往的教育方法,放下师长的架子,也试着去理解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去和孩子交流。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合作。

第二步,解决孩子对网络游戏的态度问题。正面可以从人生的理想谈起,让他重新认识生活的美好和人生价值的体现以树立其对生活的热爱;反面再谈网瘾的危害,这样的反例举不胜举。同时还要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在新时代没有网络是不行的。网络是用来工作、查资料、进行正常的交流的工具,而不是玩具。

第三步,解决孩子对学习的态度问题。老师要能够切中要害的指出其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案,鼓励其逐步实现一些小的进步,逐步找回自信和学习的兴趣。并发动其他学生伸出温暖的友谊之手。

第四步,抓反复。家长应在时间、金钱上加以控制,最好能看在身边,让他真正回到生活学习的正轨后再慢慢放手。班主任应及时关注其细微的变化,及时的给以帮助和细致的心理工作。分阶段缩短学生上网时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制定戒网计划要循序渐进,最明智的做法是分阶段缩短学生上网时间,时间为两个月,最终达到偶尔上网或不上网。如原来每天沉迷网吧8小时以上,则第一周减为6小时,第二周4小时,第三周3小时,第四周2小时。能按计划执行则给予奖励,做不到时则罚。制定的目标执行起来必须严格,父母、老师态度要坚定,帮助学生重拾信心,找回自控意识。

☆结合学生心理和身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 转移注意法 在其他活动中寻找快乐,如欣赏一曲优美抒情的音乐,去运动场跑步、打球 读一些轻松愉快、有趣味的书刊,或与朋友逛街、散步、看电影、郊游等等。对于一些因过度上网而产生孤独、忧郁等情绪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多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大脑中神经肚物质的释放。

只要不放弃,总有一次爱的付出能让孩子回到你的身边!

班长代表全班同学提出倡议:

正确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让我们做网络的主人,而不是做网络的奴隶,让它更好地为我们学习生活服务!请同学们签下决心书 总结

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经过刚才同学们的辩论和游戏可以知道它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追求健康上网,安全上网,创造美好的人生。让每颗星星都闪发光彩,让每颗心灵为戒网瘾呐喊,是本次主题班会课最突出的亮点。

利用爱心、耐心和诚心解开学生心中的“结”。

“网瘾的危害”心理辅导班会后续

钢城八中806班 吴巧萍

针对班级上出现男女生深陷王者荣耀等游戏,以及像言情小说等无价值书籍,我深感忧心,所以在上周五针对此事开办“网瘾的危害”班会,使同学们下定决心戒除网瘾。会后,同学们写下了反思,回家后,与家长共同签下了军令状,在家长群“快乐远航班”纷纷表态。今天,我又花了一节课让同学们上台演讲,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网瘾的危害,反思了前段时期自己的错误行为,我相信从今以后,大家一定能从网瘾中全身而退,全心应对接下来的期末考试!

对于此事,大家踊跃发言: 黄锦心是这样认为的:“一切的瘾,想要戒掉,靠父母相逼,老师说教,社会谴责,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唯有自律,可使你从深渊爬出来,虽狼狈但不至于死无全尸。”当你想沉沦时,想想未来吧,难道你就甘心你前途无量的人生被网瘾毁掉,在虚拟的游戏中获得假性的成功感,或是回到现实被狠狠地浇上一盆冷水吗?请自律起来,让书本和知识充实你的头脑,让文字和艺术浸染你的身心,拿文化充饥,用美好装点,那么,你将因自律而摆脱烦恼,戒掉网瘾!

郑昀同学说:偶尔一次,一不小心打开了一个游戏发现自己沉迷期其中,任何顾虑都没有,不会有任何人用高标准严要求来督促自己,不会再用任何殷切的盼望你成为一个更完美的人,所以,便有了后来的一切。但现实中,哪有那么容易,生活哪会那么轻易地让你尝到甜呢!一切结束后,发现全部都是梦一场,还让自己痛苦万分,所以我们真的要控制好自己,切记不要被网络所编制的网给缠住了。大多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一旦发现自己孩子沉迷于光怪陆离的玄幻世界,一定会急得寝食难安,如果此时着急的家长对上了情绪激动的孩子,针尖对麦芒,会两败俱伤,所以,为了让孩子们戒掉网瘾,一定要以合理的方式来对待这样才能更有助于孩子早日脱离苦海。

刘嘉卉说:生活如此精彩,将时间浪费在几寸的方圆中,是一种幼稚又可笑的行为,对我们来说,新奇的事物既是提升又是挑战,凡事都有双面性,新事物在拓展了我们视野的同时,也是对我们自制力的挑战,若过分沉溺,会对自己百害而无一利。

何伊宁同学说:自律其实是个很泛的概念,但落实到行动中不过是自主学习,戒除网瘾,严肃拒绝任何干扰学习的无关紧要的事。极致自律的体验一开始可能是痛苦的,可是,再痛也痛不过辜负自己的心痛,再苦也苦不过失去希望的煎熬。面对考试一天天的临近,我于是不得不提高自律意识,并把自律落实到行动中去。

万慧同学认为:我认为有营养,有内涵,有价值的书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读的书,于是我每天写完作业保证阅读量十五分钟,我还会和喜欢这类书籍的同学们讨论,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罗琪兮同学是这么看待的:吴老师开展班会呼吁同学们不要再沉迷于网络,这点我是十分赞同的。以前我喜欢聊天打游戏,沉迷于虚拟世界,正是因为学习压力大,班里人际关系不好而喜欢上网。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成绩越来越糟糕,与班上同学交流得越来越少。我才发觉,虚拟世界你得到的不过是一串数据,而这串数据放在现实中一文不值。

张婧雪同学说到:虽然我每天玩游戏不超过三十分钟,但这也是不对的,这三十分钟里可以写完物理作业,可以看书,可以运动,可以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我们不应该把时间荒废在网络上。

罗詩薇说:网络游戏对我和我的家人产生了极大的隔膜,它让我对我的亲人的态度冷漠了许多,并且也使我的家人对我目前的情况忧心忡忡,导致我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有些疏离,甚至有时会让我对父母的教导和管教心生不满,我确实应该管住自己。

还有鲁诗妍,严琴,刘伊忛,张忠郡,胡诗韵等同学对自己近期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且下定决心为期末考试背水一战。同学们对“最可怕的人,不是一个恐怖的国家或是一个比你聪明的个人,而是一个比你聪明的人要比你更努力。指挥不动自己的身体,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的人,又何谈希望呢?”这句话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班会结束了,希望同学们用行动来证明,你们是觉醒的一代,不是沉沦的,迷失的一代!

家长反馈: 梅瑞鹏妈妈:

感谢吴老师的良苦用心,我的防、堵、吼都不及您的一堂思想课,孩子礼拜天表现比起以前判若两人,真正做到了没有沾游戏边,遇到您这么好的老师,真是我们家长的幸运,感恩有您!梅子博妈妈:

不得不佩服吴老师优质的教育和智慧的头脑,困惑我们很久的难题就这样化解了,为 此我们母子斗智斗勇,文武双全都用上,可是效果甚微,这个星期那是明显的转变,虽说有时控制不住想看看手机,平板,但拿到手上三,两分钟就放下了,相信6班的孩子在您的教诲下,个个都会成为电脑的主人。

刘伊忛妈妈:

篇3:关于中小学生网瘾的成因及危害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 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

网络作为一个开放而自由的空间, 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极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个人或组织利用, 成为制造政治谣言的温床、危害国家安全的枪口、实施煽动国家分裂与阻碍国家主权的工具、蛊惑民心与激化民族内部矛盾的药丸。

当我国国家竞争力大大提高, 综合国力有了明显增长, 国际地位也显著上升时, 一些反华恶势力以“中国威胁论”来孤立中国, 试图煽动国家分裂、阻碍国家主权有效实施。网络政治谣言的制造者与发布者可能是个人或集团组织, 他们基于网络媒体、门户网站或论坛等平台进行新闻的发布和扩散。这些消息大都撰写的非常真实且规范, 且冠以某类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头衔, 使得很多网民对此深信不疑。网络政治谣言随即扩散, 再通过人们口头最终实现网上至网下的传播。这种失实、动机不良、畸形的网络政治舆论, 严重扰乱了国家的社会秩序、影响了国家稳定、威胁着国土的安全并大大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

(二) 危害社会公平和正义

当下, 越来越多的网络失范行为和不文明内容的出现, 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毒害着人们的内心, 同时也使网络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在面对网络这一浩瀚而新鲜的世界时, 青少年群体往往不能正确的判别是非、做出正确的信息选择, 他们特有的好奇心、求知欲、标新立异、喜欢追求另类时尚、喜欢追求刺激的特点都在发挥着作用、影响着行为。总览我国网民总数逾三亿多, 其中10~29岁年龄段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3%。由于未成年人生理与心理的尚未发育成熟, 以及青年人冲动又缺乏自控能力, 在网络的各种诱惑之下, 极有可能误入歧途。倘若网络中处处都充斥着这样或那样的失范行为, 试问要如何给广大青少年网民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又要如何树立起他们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

(三) 危害个体成长和权益

纵观近几年, 我国因网络人肉搜索而导致的不良后果不胜其数。人肉搜索, 其实质属于网络行为失范的范畴, 该行为直接导致公民隐私权益被侵犯, 造成了公民名誉、钱财、精神上的损失, 同时也会不可避免的波及当事人其周围亲友的正常生活。但事实上, 人肉搜索并不能一概而论的全盘否定, 湖北省全国人大代表吕忠梅曾说:“人肉搜索具有双面性, 用之得法可促进社会公开透明, 用之不当容易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我们需要去研究如何对公民的隐私保护得力, 让人肉搜索这种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 避免其劣势。

另外, 近期出现的“网络贩卖假药”、“网络暴力”等失范行为层出不穷, 不但对受害公民造成了身体上的直接伤害, 还使其精神遭受巨大折磨。更重要的是, 如此网络环境直接造成一些未成年人对是非观道德观的淡化, 并尝试由虚拟的网络暴力升级为现实版。

二、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成因

(一) 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外在诱因

1、网络社会的二元性

网络社会中人际交往和行为模式采用的是符号式的交流, 在一定程度上, 网络行为带有“虚拟性”和“隐匿性”特点。网络行为是一种在形式上虚拟, 在效能上却是真实的活动。但正是因为其形式的虚拟, 有别于现实中唯一的物理实体和空间位置, 使道德约束力在网络社会中严重减弱。

在网络社会中, 人们能够暂时的摆脱现实社会中的社会角色, 摘下“面具”, 重塑一个新的自己。四川省伦理学会副会长唐永进曾说: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往往以“超我”面目出现;在虚拟空间里, 人们更多地以“本我”体现。超我与本我是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时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其中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本我则按照快乐原则行事, 一味地追求满足。正是网络社会这种独特的“虚拟性”、“隐匿性”及网络行为主体本我的释放, 成为网络行为失范的外在诱因之一。

2、网络社会监管缺失

目前, 网络社会中的行为缺乏被统一认可的网络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 人们在网络中完全凭借个体的主观意识对其在网络中的行为进行控制。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6年, 我国虽然推出了数十个类似《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规章, 但这些管理型的部门规章难以应对复杂的、发展迅速的网络违法案例。[1]

自古有云: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规矩, 实际上是服务于方圆的, 没有了规矩, 方圆也不会建成。同样, 网络社会也急需着这样一幅“规矩”。原有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及法律法规已经不再适应于网络这个新环境, 而新的网络规范及法律制约还未出现, 网络社会的失范行为也就在所难免, 网络社会也就很难良好有秩序地发展下去。

3、网络社会行为主体教育脱节

网络主体教育的缺失, 单凭主体自主性原则, 是无法在道德上达到自我塑造、自我约束之目的的。[2]网络行为主体是网络社会中失范行为的基本要素, 对网络行为主体的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目前来看, 我国各类学校对网络伦理及网络道德教育等课程的开设还没有普遍开发和发展。针对已有的网络伦理、网络德育等课程内容, 也由于沿用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 缺少针对性和实质性的方法与途径, 使得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现为1.75亿人, 半年增幅5%, 目前这一人群在总体网民中占比51.8%。[3]可想而知, 学校对网络伦理教育的缺失是构成网络行为主体教育脱节的重点, 更是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又一外在诱因。

(二) 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直接原因——需求的越轨

社会学的奠基人迪尔凯姆在分析社会的“失范”时就曾指出, “人们的欲望只能靠他们所遵从的道德来遏止。”[4]当网络社会中失去了道德规范的约束, 人们的需求、欲望也就呼之欲出。网络行为失范从其行为动机和目的来看, 不外乎出自于人们自身各式地需求。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

首先是生理需求, 也就是人类要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虽然网络无法直接向人们提供饮用水或食物这些人体生理机能所必需的物质, 但却能够提供很多足以满足性生理需求的信息。网络色情是网络中最炙手可热又最头痛的一个话题, 因其存在使得网络成为一条能够获取色情内容并获得生理快感的便捷途径。网络色情不但会导致性犯罪, 还会使青少年受不良影响而发生学习成绩下滑、早恋等行为。尽管网络色情在某些国家看来是合乎法律的, 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 任何开放的社会对性的表达都应当有尺度和要求。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 是要靠我们每个人在社会道德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不论我们身处现实社会还是网络社会, 都应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能越过道德法规的底线, 更不能越过我们良心的界限。

其次是安全需求, 指人类对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和家庭安全等事物的需求。同时, 马斯洛还将科学与人生观也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在网络社会里, 某种失范的行为是由于其行为主体对安全的需求而导致的, 大多出于为获取更多的利益, 迎合其独特的人生观, 进而使安全需求得以满足。当网络在为人们提供娱乐与便捷之时, 一些人也看到了网络中暗藏的“商机”。在一些论坛上, 会出现有人高薪聘请“技术高手”, 让其破解指定的网络游戏账号、电子邮件或QQ密码、网站论坛的管理权限等。不论是聘用方还是受聘方, 其行为都严重损害了其他网民的个人利益, 网民的个人隐私、虚拟财产都这过程中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侵害。2006年年底, “熊猫烧香”病毒在网络中疯狂肆虐, 而病毒制造者是一个曾多次被IT行业拒之门外的年轻人——李俊。心理学专家曾对李俊的犯罪心理轨迹进行了分析, 得出他是因为中专毕业后求职受挫从而产生的一种破坏心理。

第三是对情感和归属感的需要, 简单来说就是对亲情、爱情、友情的一种需求。巴尔扎克曾说:在各种孤独中间, 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在现实生活中, 总有得不到家长照顾的子女、不好意思打扰朋友同学的学生, 还有一部分人际交流、人际沟通障碍的群体, 他们逐渐开始用网络来替代或弥补这种情感上的缺失, 开始和机器进行交流。正是因为“在网上, 我们无需顾忌真实生活中的流言蜚语, 可以和那些关心别人的人, 交流各自的困难”[5], 从而导致一批网络沉溺群体的出现。虽然, 网络社会中的交往也属于人际交往, 但这种交往和交流方式并不是面对面的交流, 反而会增加行为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网络沉溺本身并不属于网络行为失范, 但网络沉溺群体却在网络失范行为主体中占据了不小的地位。

最后是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对自我的尊重、二是得到他人的尊重。而自我实现则是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 体现在:能够成为自身所期望的人物, 达成个人最终目标、实现理想等。与现实社会相比, 网络社会似乎给了人们从新来过的机会, 我们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得到的、无法满足的似乎都能够在网络社会中找到替代品。再说网络黑客的问题, 在大多数工具。[8]

情况下, 黑客所做的一些事情仅仅只是为了挑战自己的智力, 或者为了一己之乐, 但是他们的行为与社会另外的群体利益安全是如此的相关, 以至于不少黑客因为自己的过人天赋而陷入政治或法律的斗争与惩罚之中。[6]

(三) 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根本原因——道德的失范

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一种延伸, 网络中的行为主体即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人, 网络中存在的一切失范行为也就是现实的行为。网络社会中的失范行为, 从根本上来讲, 也就是一个人道德价值观的失范外显行为。网络中的行为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体自我控制力的强弱, 同时, 在网络各式诱惑的面前, 也直接考验了行为主体道德水平的高低。

在网络中, 那些失范的行为无不出自于行为主体的自主性选择, 而这又表现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对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直接或间接的造成对他人的伤害, 表现为不知或并不十分清楚, 称为无心为之;二是,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直接或间接的造成对他人的伤害, 却仍然为之的, 则称为有意为之。前者是道德意识的模糊与缺乏, 后者是道德自律的弱化以及道德判断评价体系的紊乱。一个人的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 是对道德现象作出断定的逻辑思维形式, 也是判定他人和自己行为善恶的认识活动。而道德选择, 则“能反映出一定社会与个人的整体道德状况, 它既受到个人道德水平的影响, 也受到社会道德环境的制约。”[7]

网络中的道德规范同样属于道德的范畴, 与道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网络道德应是传承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准则, 又有别于传统道德的行为规范。网络作为一个科技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新兴产物, 使得传统社会道德规范面临着随着这个新兴场域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说到底, 网络终究只是一种工具, 就如同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道: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 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 全取决于自己, 而不取决于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网络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 也成了一些失范行为滋生的温床, 网络社会失范行为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那么, 分析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危害并研究其成因, 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社会,失范行为,危害,成因

参考文献

[1]重庆商报.评论:别只盯住网络立法[DB/OL], http://www.sina.com.cn.2008, 03, 04.

[2]孙海亮, 严耕.对网络主体道德行为失范的成因分析[J].学术交流.2006, (9) :34.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 http://www.cnnic.net.cn/.2009.7.

[4]埃米特·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35.

[5]Patricia Wallace.互联网心理学[M].谢影, 苟建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4.

[6]Kellne, D.Media Culture:Cultural Studies, Identity and Politics Between the Modern and the Postmodern, New York:Routledge.1995.

[7]钟瑛.网络传播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82.

篇4:假新闻的成因及社会危害性

1 假新闻的产生呈急剧增长趋势

随着新闻载体和新闻传播途径的发展, 新闻传播数量及速度突飞猛进, 特别是互联网、微博、微信的普及, 更是为新闻的传播带来质的变化。但是, 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也随之急剧上升, 几乎到了眼花缭乱的地步。以下列新闻为例。

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国际在线”曾发布了一组“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的图片, 图中大妈一脸痛苦, 外国小伙一脸无辜。报道称, 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 随即倒地不起。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 却被女子一把揪住, 称被老外撞到腿部受伤无法行走, 需要该老外负责。最终在调解下, 外国小伙不得不付其1800元“医药费”, 女子才作罢离开。

该新闻虽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 但并不真实。

真实情况为:一名四五十岁的中年女子经过人行道时, 被一外籍男子驾驶摩托车撞倒。老外不但不道歉还用不流利的中文骂人, 两人发生争执, 中年女子打110报警。在现场倒地女子身体不适, 民警立即拨打120将其送往附近医院。经检查, 该女子伤情轻微。在警方调解下, 老外付给该女子1800元钱, 并因无证驾驶受到处罚。

这则假新闻和事实真相大相径庭。虚假新闻的出现和恶性发展, 不仅给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带来恶劣影响, 而且对社会危害严重。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新闻造假手段、形式更加高明, 也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 给严格治理带来更大的困难。真实, 是新闻的生命。为什么会有虚假新闻的出现呢?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2 假新闻产生原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应具备一定条件。虚假新闻的出现既有主、客观因素, 又有个人、社会原因。

2.1 客观和社会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转型急剧, 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问题、新矛盾、新热点的不断涌现, 成为新闻产生的富矿, 同时也为虚假新闻的滋生提供了深厚土壤。

1) 部门利益作祟, 诱惑虚假新闻产生

山西矿难曾经是假新闻的热点, 矿难发生后企业、个人为了自身利益没有如实向上汇报, 置矿工生命于不顾, 妄图蒙混过关, 为了掩饰真相, 又不惜向记者奉上不菲的金钱作为“封口费”, 才促使了虚假新闻的产生。

2) 行业激烈竞争, 逼迫虚假新闻出现

《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警方跨省带走。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期间, 其因多次受贿在《新快报》发表了10余篇有关中联重科利益输送、涉嫌造假的批评性报道, 严重损害了中联重科的声誉。陈利欲熏心, 违背职业道德但事后其报社为陈“义正词严“的辩护、气势汹汹的向警方要人令人惊讶。说报社是为了保护员工不如说它是在保护自己, 因为只有报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能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 才能吸引大众眼球赢得订户获得生存。

3) 大众猎奇心态, 渴盼虚假新闻出炉

仇富、仇官、仇名人的心态让人们在谈起富人、官员、名人时都好无厘头的义愤填膺, 特别是这些人出了“大事”后, 更是使人们恨不得致其于死地。《李某涉嫌强奸案》正是因此成了头条, 如果他不是李双江和梦鸽的儿子, 这就是一起普通案件, 没有多少媒体会觉得它有价值。事后该案相关律师受到处理, 印证了报道的失实。正是因为一味迎合大众心理, 才出现实时报道掌控失灵的结果。

4) 严厉打击不力, 虚假新闻屡禁不止

甄别难, 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负面新闻, 社会需要媒体对负面新闻的报道, 但是真假难分;取证难, 网络相对于现实社会具有很大的虚拟性和隐蔽性, 发表假新闻时大都用的是网名, 给公安部门依法取证带来困难;打击难, 由于对非法条例者未制定有力制裁方法公安部门无法可依, 所以对虚假新闻制造者不能给以严厉打击。

2.2 主观和个人因素

人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关键因素, 业务素质差、职业道德低、追求名利的思想都是它的原因。

1) 业务素质差, 假新闻无意而为

何光先曾说过:“新闻取信于受众的, 还是新闻的真实性, 这是受众对于我们新闻的信任基础。”但在当前失实报道中, 很多是因不深入调查而主观臆测得来的, 出现这样的结果, 不是记者故意而为, 而是其对新闻的真实性和虚假新闻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归根到底是业务素质太差。

2) 职业道德低, 假新闻故意行为

每个行业都有职业道德, 新闻行业更是如此。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 也确实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以至于有的记者经不住金钱的诱惑, 当了利益的俘虏, 违背职业道德编造虚假新闻。

3) 追求名利思想, 假新闻成为牟利手段

“网络大V”曾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 从军事理论家刘源, 到心中的楷模张海迪, 无不被他们制造的假新闻所中伤。由此可见, 道德良心、职业素养早已被抛之脑后, 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已经将制造假新闻、轰动效应作为一种手段, 不惜伤及无辜大众。

3 假新闻的危害

虚假新闻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带来十分重要的危害。

3.1 造成社会不安, 影响政府威信

虚假新闻的动机是不正当的, 目的也是肮脏龌龊的。“郭美美事件”的真相, 揭露的不仅是郭自身的无耻和卑鄙, 更揭露出受人操纵的新闻炒作背后的龌龊伎俩。虚假新闻仅是个案尚可, 若层出不穷, 会让人们心里长期被负面情绪所笼罩, 自然就会对整个社会正义产生质疑和不满。由此造成社会不稳定, 政府威信严重下滑。

3.2 影响媒体公信力, 消弱媒体权威性

看新闻是出于对社会的关心, 对新闻媒体的信任, 但是如果媒体屡次出现虚假新闻, 大众就会对媒体失去应有的信任, 最终影响的是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希望所有媒体, 都应拒绝虚假新闻, 不应失信于民, 贻害于党。

3.3 伤及无辜, 贻害无穷

虚假新闻对于一般人可能无关痛痒, 但对当事人的名誉伤害深重, 甚至是致命的打击。辽宁电视台记者周密曾为了帮助生产床垫的商界朋友, 串通消费者, 捏造了同行生产的床垫存在“黑心棉”的假新闻并播出, 给该家企业的声誉造成损害, 对其经济效益带来致命打击。

4 假新闻的治理

假新闻的泛滥已成公害, 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政府威信, 因此需加强管理、强化监督、严厉打击。

4.1 提高媒体人业务素质, 加强行业道德修养

提高媒体人辨别真假新闻的能力, 提高爱岗敬业的水平, 克服懒惰敷衍的思想,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去伪存真, 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加强行业道德修养, 提高抗拒金钱的诱惑能力, 增强抵御不正之风的水平, 坚持正义, 恪尽操守, 不搞有偿新闻、利益交换, 确保新闻的真实和正义。

4.2 强化制度管理, 加强新闻监督

建立和完善新闻制度, 制定严格新闻纪律, 规范各项新闻行为, 对采访、制作、传播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

4.3 依法打击, 坚决铲除虚假新闻滋生的土壤

危害严重的有偿新闻, 有关部门应予以严厉打击, 决不允许其以损害社会公信力、中伤人民群众为代价, 来换取一己之利, 这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暗流, 必须坚决抵制。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发通报, 要求新闻单位把好新闻采访关, 禁止记者跨行业、领域采访, 禁止记者未经本单位同意开展批评报道。相信该通报的出台对规范媒体人的行为, 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 起到相应的作用。

总之, 虚假新闻的不断出现, 是新的社会环境下涌动的一股暗流, 与社会主旋律背道而驰。应下大力气予以治理, 使其销声匿迹, 才能确保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才能确保舆论的天空风和日丽, 社会稳定, 人民幸福。

摘要:不断爆出的假新闻, 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因此, 打击、铲除假新闻滋生的土壤非常必要。对虚假新闻应下大力气予以治理, 使其销声匿迹, 才能确保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才能确保舆论的天空风和日丽, 社会稳定, 人民幸福。

关键词:假新闻,增长趋势,产生原因,危害性,治理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国际在线, 2013, 12.

[2]新华网.时政新闻, 2013, 10.

篇5:青少年“网瘾”的成因及对策

一、网络心理的产生及特征

(一) 网络心理的产生

心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只要存在人类活动, 就会伴随产生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所谓客观现实, 是指主体以外的一切客观实际存在的事物。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来说, 是脑的反射活动, 外部环境的各种客观现实 (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体自身及其内部的生理状况) , 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 引起神经系统的活动, 结果就以感知、记忆、思维、情感、信念、个性等形式反映在我们的头脑中, 于是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心理现象。

网络心理是在网络这一特定环境作用下, 伴随着网络的产生而产生的。进入了信息时代, 许多人就习惯于把自己大脑的思想信息通过网络进行储存和传递, 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网络由此开始进入人的精神世界, 成为大脑的延伸。网络既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现实, 又是人类的思想信息的载体。人的心理活动必然要与网络这个客观现实发生密切的联系。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随着网络对人类生活、学习、工作领域渗透程度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认知、兴趣、情感也悄然发生改变, 进而产生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网络社会与人的心理的这种互动日趋频繁, 网络心理在这种互动中不断繁衍、发展。

(二) 网络心理的特征

网络心理从特征来说,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介性。在非网络环境下, 人直接与自然或社会发生联系, 自然或社会对人的心理的作用和影响也是直接的。二是虚拟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 使得网络的监督与自律程度发生变化, 进而对心理的影响也悄然发展改变。三是心理情绪的弥散性。网络心理现象一般产生于在线状况, 这种心理一旦产生, 就有可能持续下去, 把这种心境带到非在线状况, 对非在线状况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青少年网瘾的成因

(一) 求知欲、探新精神与认知水平矛盾影响下的渴求新知心理作用

青少年认知活动的自觉性及思维活动品质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 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加之在网络上,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满足人们的求知渴望。网络是一位百问不厌的教师, 是一座全天候的图书馆。网络内容包罗万象, 可以满足多种青少年对任何信息的探究需要。它们可以帮助你及时解决求知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多种难题, 且呈现方式易于为青少年理解和接受。因而许多青少年经常访问大量网站获取多种信息, 并参加一些兴趣话题的讨论。同时, 也由于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不成熟性, 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 往往不加选择地接受, 这样就走入了误区。

(二) 性心理与自制力矛盾影响下的性好奇心理作用

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性意识从萌芽到日渐成熟的阶段, 生理上的变化, 引起心理上的变化。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接近成人, 有了性意识的觉醒, 情绪易兴奋、冲动、神经过敏。在异性面前, 总想露一手, 引起对方注意。在男女交往中时常被性意识和性冲动所困扰, 既愿意同异性接触, 出现好奇敏感的微妙心理状态, 又害怕同异性个别接触, 惊惧而羞怯。再加上当前学校对性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 教育渠道不畅, 青少年往往对性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理。而网络上, 黄色内容约占47%, 并且对浏览对象不做任何限制, 青少年有意无意地接触到这些信息后, 由于他们意志发展上的自制力还不成熟, 即便知道浏览这些黄色内容不利于身心健康, 但还是容易沉迷于此, 甚至不能自拔。

(三) 强烈的交友愿望与心理闭锁性矛盾影响下的情感交流心理作用

青少年由于社会知觉和情绪体验增强, 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社会经验告诉他们, 人与人之间既存着心心相印, 也存在着互不相容。正是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 促使他们总想通过社会交往去求得别人的了解与同情, 同时又不愿把自己的内心秘密轻易向不了解自己的人透露, 在心理发展上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但是他们又迫切希望与人交往, 希望与同龄知心者倾诉衷情。而在网上通过互发邮件或聊天等手段进行交往, 可以向对方隐瞒真实身份、年龄甚至性别等特征, 使交往双方避开了在现实中必须面对的压力, 从而可以畅所欲言, 既满足了他们因心理闭锁而产生的“烦恼”的宣泄, 也满足了其交友的需求。

(四) 理想与现实矛盾影响下的幻想、玩乐的心理作用

青少年由于向往未来, 想象比较丰富, 往往离开自己的现实条件构想未来的前景, 其理想与实现差距过大, 或求之过急, 两者处于矛盾之中, 无法自拔。他们只好在上网玩游戏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具有超强本领的非凡巨人, 去完成伟大的“使命”, 从而获得心理成就感。有的青少年则会怨天尤人, 放弃“理想”消沉起来, 抱着玩世不恭的心态, 整天只知玩乐而不想做别的事情, 于是上网玩游戏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 而网上游戏效果好, 资源丰富, 获取方便, 并且可以联机, 使他们更乐此不疲, 从而痴迷。

三、青少年网瘾的调控对策

(一) 加强心理健康、性知识、性道德和情感教育

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个性特征, 开展健康人格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帮助他们形成对自身身心状况的正确认识, 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启发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 自觉地将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愿望。只有这样, 才可能使具有网瘾的青少年在实践中对自己的行为主动地进行自我矫正或转移。同时, 全面普及青少年的性教育, 在青春期教育中及时引导青少年学习生理卫生常识, 了解性生理方面的科学知识, 以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 明白自己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增强性道德和性适应能力, 学会与

(二) 加强网络知识等科普教育, 培养健康的网络心理

要加强科普教育, 普及网络知识。在学校中开设网络道德课, 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使学生对网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认识到网络的两面性, 帮助他们分析网络的虚拟和网络的虚幻, 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心理。

1. 要有正常的自我控制能力。

网络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而不是生活的全部。上网应有较强的目的性和时间性。不论是为了获取信息还是为了休闲消遣, 都应有节有度。不要因为上网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破坏了自己的生物钟。因为引起了浓厚的兴趣而不分昼夜, 放弃原定的安排, 沉溺于网络, 显然是不正常心理。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对于保持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

2. 要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不友善的交往。

网络交往因为具有隐蔽间接的特点, 对于一些没有“慎独”素质的网民而言, 其自律行为和责任心就会下降, 在网上交往时具有明显的攻击性。有些人逢场作戏, 开一些不适宜的玩笑, 还有一些人用网络语言进行调侃。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 遇到上述问题, 往往心理失衡, 生闷气。所以, 青少年应用平静的心态去应付这些局面, 泰然处之。

3. 要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网络信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虽然这种反映有正确和扭曲之分, 但网络信息的基础仍然是现实社会。逃避现实生活, 躲进网络成一统, 管它春夏与秋冬, 其实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因而, 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来拓展自己的视野, 多参加社会活动, 摆脱对网络的依赖迷恋, 回到真实的现实

(三) 建立现代教育观念, 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

首先, 青少年上网有一大部分都在网吧, 网吧管理者要加强个人职业经营中的道德自律, 做到不违法、违章经营。其次, 学校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网络主题活动等渠道进行防范教育, 加强青少年上网时的“自我保护意识”, 如自觉远离“黄毒”, 不随便把自己的电话、地址等告诉网上陌生人等, 并逐步引导和教育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促进自我进步和自我发展。学校要起到学生上网的“导向器”和“过滤镜”作用。并及时对网络迷恋程度较高、影响学业的同学提供有效的帮助。

(四)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高尔基说, “美是未来的伦理学”。审美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使大脑的功能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使人更加聪明, 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巩固和提高自信心、自尊心, 增进学生美好品德。审美教育在揭示真、传达善的同时, 鞭挞了假, 批判了恶, 暴露了丑, 对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网络内容的多样性及丰富性, 为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情趣提供了平台, 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适合青少年身心特征的网络活动, 陶冶青少年的心灵, 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上网习惯, 又进一步培养了青少年的健康审美情趣, 真可谓相得益彰。难怪有人说:“你想让你的孩子上天堂吗?那么就让他上网吧。”

参考文献

[1]李丹.学校心理卫生学[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2][美]爱德华.格里硌.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篇6:关于中小学生网瘾的成因及危害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酒瘾、烟瘾、赌瘾、毒瘾等等, 这已广为人们所熟知。凡上“瘾”者, 都不可遏制地对成瘾物产生一种强烈的依赖性, 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且越陷越深。随着互联网在我国渐渐普及, “瘾”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 这就是网络成瘾综合症 (网瘾) 。数据统计表明:网瘾患者在国内外已经大量存在。染瘾者, 不仅伤害了自己, 而且也伤害着家人、亲友;不仅给自己带来了痛苦, 而且还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最终, 成瘾者本身也极有可能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网络游戏成为产业, 覆盖从5-70岁人群, 情感交友产业、娱乐等等, 缺乏内容分级和控制。这些因素导致网络成瘾在我国的形式更加严峻, 特别是青少年成瘾人数日益剧增。对孩子的前程、对家庭、对社会造成非常巨大且无法弥补的损害。和酒瘾、毒瘾不同, 作为一种不依赖于实体物质的“瘾”, 网瘾的产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学方面

弗罗依德认为, “精神分析的目的及成就仅在于发现心灵内的无意识”, 而无意识中所包含的各种本能是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包括性本能、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由于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非常容易得到的色情文字、图片、影视等非法信息, 而这些信息对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充满了好奇与诱惑, 以至于一些青少年经常浏览一些色情网站。此外, 绝大多数网络游戏以打、杀、抢、犯罪等刺激性内容为卖点。比如枪战游戏反恐精英, 在游戏中只有两个选择, 杀人或者被杀。比如侠盗车手, 以粗口、暴力、黑帮、西方底层生活方式为卖点, 游戏中充满了暴力、色情和血腥。这些内容无一不强烈吸引着青少年。在这样的游戏中, 他们的攻击本能以及死亡的本能可以得到充分的释放。

2、行为学方面

行为学用刺激和反应的连接来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青少年通过上网、游戏获得的情绪上的愉悦感强化了青少年的上网行为。比如网络游戏中, 玩家每完成一个任务、每升上一级, 每次得分, 每次击败对手等, 都会给青少年带来现实中很难获得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 就会强化上网这个行为。又比如, 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点, 你根本无法确认对方的年龄、性别、个性。正是这个特点, 可以让青少年摆脱现实中紧张的人际交往, 摆脱内向的情绪、自卑感、束缚感。进而唤起成瘾青少年的交往欲。也起到缓和现实中的焦虑、抑郁、不安等情绪。这些方面, 也会强化上网这个行为。这也是导致成瘾的重要原因。

3、人本主义方面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一个人的需要可以分5个层次, 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安全需要主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受到保护、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现实环境中学业的挫折、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危机往往会加强青少年对网络环境的依赖。事实上也的确能够一定程度上消除他们由于无力应付现实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造成的威胁。

社交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是指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 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加入某种团体等。如今很多青少年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 特别是城市里的人际关系较冷漠的现实环境, 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范围。而网络里存在的具有高度社交性的项目 (如论坛、QQ、群聊等) 对青少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也就不难理解了。

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 使其在生活中更有能力和创造力;反之, 就使人产生自卑感。网络游戏中可以廉价地仿真扮演英雄、国王、老板等角色, 可以通过打斗升级等手段来强化角色, 进而在游戏中独占鳌头, 获得其他玩家的羡慕与称赞。即获得尊重。

自我实现需要方面, 社会学家研究表明, 许多青少年儿童和大学毕业生痴迷于网络世界中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实现综合症。他们可以一连几天不吃不喝, 极限地压缩最低生活层次基本需求, 吃得是Q Q币, 喝得是超级装备能量汤。他们不上学, 不出门找工作, 不洗脸, 不刷牙, 不吃饭, 丧失基本生活需求的动力, 渴望超越性挑战性的工作——成为恶魔法师, 成为商界亿万富翁, 成为世界诺贝尔顶尖级科学家, 成为万能的上帝。”

二、青少年网瘾的危害

据公安部门统计, 青少年犯罪中80%以上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这些年因网瘾毁了孩子的报道不胜枚举。《半月谈》上曾经报道过一幕荒诞而真实的惨剧:一名沉溺虚拟世界的13岁男孩, 选择一种特别造型告别了现实世界:站在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外滩一栋24层高楼顶上, 双臂平伸, 双脚交叉成飞天姿势, 纵身跃起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飞”去, 去追寻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大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以及守望者……当时目睹这一惨剧的一位清洁工事后感叹:“我从来没看见过这样一种奇怪的自杀, 设计好那么标准的飞天姿势, 而且带着笑脸, 毫无痛苦。”17岁的李聪聪, 在父母阻止他去网吧之后, 往白菜汤里倒入杀虫剂。午饭几个小时后, 他的父母双双死去。网瘾少年对学校、家庭、自身及社会带来的危害及影响触目惊心。

1、损伤智力

有专家研究表明, 网游对于青少年的智力发育是极其不利的。沉迷于网游半年以上, 智商会有明显的下降;若是沉迷网游3年, 智商将下降10%, 也就是说, 智力正常的孩子其中90%玩网游3年, 就会变成弱智。

2、损害身体

网瘾造成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 停止上网时出现失眠、头痛、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此外, 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偏头痛等病症。

3、荒废学业

目前大学生拥有电脑的比例相当高, 不少人每天60%左右的课余时间都花在网上。大学生经历了高考之后突然放松, 被网络世界诱惑。一开始只是把网络当作一种调节工具, 从偶尔旷课渐渐发展为整天“足不出户”。一些学生白天睡觉晚上上网, 终日沉迷网络聊天、网络游戏。考试挂红灯、留级甚至还会被迫退学, 耽误了学业;毕业后不出去找工作, 逃避现实。

4、影响品行

网瘾诱发逃学、说谎等不良品性, 产生不屑与人交往、待人接物暴躁、甚至辱骂、攻击他人等一些平时不能做、也明显是不道德的恶劣行为。

5、扭曲性格

网瘾导致青少年情绪障碍, 注意力不集中, 记忆力减退, 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 为人冷漠, 情绪低落, 弱化了人与人沟通相处的反应能力和面对现实生活的应对能力。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也会使青少年网民产生“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长时间的上网还会使他们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产生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心理, 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心理吸食者”。过分迷恋上网有损身心健康, 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 危害程度不亚于酗酒和吸毒。

6、伤害家庭

很多上网成瘾的孩子与父母的沟通较差, 情绪不稳定、没有自控力、说话不算数、承诺不兑现, 家长伤透脑筋, 但又无计可施, 于是隔阂加深, 双方心力交瘁, 原本温馨的家庭变得岌岌可危。

7、诱发犯罪

网络游戏良莠不齐, 暴力和色情游戏充斥着网络, 长时间陷入暴力和色情游戏中, 对道德观的形成有极其不良的影响, 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画面和情景中, 也有可能潜意识地去模仿。网瘾者常常偷钱或盗用别人账号去上网游戏、聊天, 一些青少年甚至利用网络搞敲诈、赌博、色情、黑客等活动, 最终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三、预防网瘾的对策

对于青少年网瘾仅仅依靠简单地禁闭、粗暴地打骂等方式,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 必须要社会、学校、家庭这些方面共同治理, 多管齐下才能取得效果。

1、净化青少年用网环境

在青少年网瘾问题形成过程中, 地下“黑网吧”等曾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它们也是网瘾形成的源头之一。净化用网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 净化用网环境不能只是一场运动, 一次口号, 更应该使其成为常态, 有关部门矢志不渝的将其作为一项本职工作来做。实名制上网, 禁止未成年人上网。如此, 才能帮助青少年正确用网, 预防网瘾。

2、源头预防

对于有了网瘾的青少年, 学校和家长往往是束手无策。有的听之任之, 放任不管;有的居高临下, 怒斥惩罚。结果当然无济于事。也有的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但效果也不明显。学校和家庭的网瘾教育往往充满挫折感, 网瘾就成为青少年教育久治不愈的重大难题。原因就在于学校和家庭没有充分认识和深刻分析网瘾的症状及其危害, 对学生和子女上网初期, 缺乏对他们进行网瘾症状及其危害性的深刻教育和细致剖析, 一旦发现他们已经成瘾却是为时已晚。因此, 加强青少年学生网瘾教育必须重在预防, 必须未雨绸缪, 必须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未上网或未成瘾之前, 家长、学校、社会必须多管齐下, 积极营造广泛的舆论氛围, 开展有效的网络“双刃剑”教育, 侧重点要加强网瘾的危害性教育, 让青少年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瘾必将带来的危害, 从而加强他们对网络的自身免疫力和对网络危害的预防力, 努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不断健全他们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 最终帮助其完善人格。

对刚入校的大学生加强教育, 帮助其制定科学的生活学习规划, 同时利用各种方式丰富第二课堂, 引导他们正确健康支配业余时间。对网络成瘾的学生应采取严控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 一方面严格早点名晚检查制度, 及时了解网络成瘾学生的动态;另一方面, 开展结对帮扶, 通过班干部、党团员青年与网络成瘾学生结对, 一起上自习、帮助补习功课以及聊天谈心的方式, 引导网络成瘾学生逐步摆脱网瘾。针对个别严重的网络心理障碍者, 学校还应加强心理辅导, 进行个别矫治。”一些高校还把消除学生“沉迷网吧”现象作为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 纳入到各学院学生工作考评中。

3、家庭关爱

当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时, 戒除网瘾便成了父母和公众热议的话题。作为孩子的父母, 当孩子出现网瘾时, 更为焦虑。对于孩子出现的网瘾问题不能堵, 最好的办法就是疏导。面对网瘾, 家长们应该认真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所在。80%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都是由于家庭问题造成的, 如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父母放任自流或期望值过高, 以及过分的指责、打骂、溺爱等, 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父爱母爱, 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促使他们借助于沉溺网络来满足他们心理的空虚和寂寞, 从网络中寻求自信、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 家长们应该及时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及时予以纠正, 用爱去关怀感动孩子。同时, 让孩子正确了解网瘾的危害并告诉他们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网络作为一项工具和帮手, 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 而不是因为染上网瘾便抛弃在一边, 这只是一种盲目和愚昧的做法。

总之, 尽快出台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各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加强网络监管, 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违法行为;分级管理游戏, 加大网吧规范管理和黑网吧打击力度, 规范网瘾矫治机构, 建立未成年人绿色网吧;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网络教育, 重视学校素质教育和团队工作, 进一步增加和完善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 免费开放公益场馆。只有这样, 才能防止青少年网瘾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何其长, 网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与康复策略,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5-04-30

[2]、陈丽容, 网瘾青少年逐年增加 三大诱因直指问题核心, 通信信息报2009-06-10, 报纸

[3]、黄明健, 加强网游监管 消除网瘾毒害[N].人民公安报, 2009

[4]、余默林, 防青少年染网瘾 家长言传身教最关键[N], 通信信息报, 2009

上一篇:人要学会感恩要学会付出下一篇:选美大赛的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