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演讲】林登贝恩斯约翰逊:就职演讲

2024-07-17

【名人演讲】林登贝恩斯约翰逊:就职演讲(精选4篇)

篇1:【名人演讲】林登贝恩斯约翰逊:就职演讲

【名人演讲】林登·贝恩斯·约翰逊:就职演讲

就职演讲

(美国)林登·贝恩斯·约翰逊 1965年1月20日 同胞们:

此时此刻,我在你们和上帝面前宣誓,这个誓言不只是我个人的,而是我们大家的。我们同住在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我们国家的命运和我们民族的未来并不是靠一个公民,而是要靠所有的公民。

这就是这一时刻的庄严及其意义所在。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就某些时代的人而言,历史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至于我们这一代人,我们必须选择自己的命运。

此时此刻,一枚火箭正向着火星飞去。这提醒我们,对我们的子孙来说,甚至对我们自己来说,在短短几年内,世界将不会再像现在一样。下一任总统站在这里时,他将展望一个和我们现在不同的景象。因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迅速而又急剧的变革,揭示了自然的奥秘,使国家成倍地增加,让靠不住的人掌握了能征服和毁灭人类的新式武器,动摇了旧的价值观念、改变了旧的生活方式。

在这场变革中,我们的命运将取决于我国人民始终不渝的性格,取决于我们的信念。

我们的祖辈,那些背井离乡的异乡人,那些勇敢而受惊的异乡人,为寻找一块个人可以自主的地方而来到这里。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订立了公约。这一公约以公正来表达,用自由写成,受团结的约束,指望总有一无会激励全人类的理想,这一公约至今仍约束着我们。我们如果遵循公约的规定,就将繁荣昌盛。

公约的第一条是公正,就是允许所有迁徙到这里的人共享土地的硕果。

在一块富饶的上地上,家家户户不能生活在毫无希望的贫困中。

在一块收获丰盛的土地上,孩子们不能遭受饥馑之苦。在一块充满救死扶伤奇迹的土地上,我们的邻居不能无人照料,遭受病痛的折磨而离开人世。

在一块知识普及、学者众多的伟大大地上,年轻人必须受到教育,能读会写。

我为这个国家服务了30多年,我一直认为,不公正地对待我们的人民,浪费我们的资源,乃是我们真正的敌人。30多年来,我竭尽所能,时刻提防这一敌人并与之作斗争。我认识到,也深深懂得,这个敌人不会轻易屈服。

但是,变革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武器。在这一代美国人的有生之年,这个敌人不仅会退却,而且还会被征服。公正就是要求我们记住,倘若任何一个公民不承认自己的同胞,宣称“某某人的肤色和我的肤色不同”,或者“某某人的信仰奇怪异样”,这个公民便背叛了美国,尽管他的先辈创立了这个国家。公约的第二条是自由,就是自治。这就是我们的权利法案,但不仅如此。美国将是人人都能感到自豪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施展才能,愉快地工作,在邻里和国家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变革和发展似乎已超出人们控制,甚至超出人们的判断力的世界里,实现自由已经变得更为困难。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供各种知识和环境,为每个公民增加机遇。美国公约要求我们为帮助全人类的解放指明道路。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奋斗目标。因此,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无法控制许多事情;但作为一个民族,我们对所有的人充满希望。变革给这一古老的使命增添了新义。我们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以孤立为荣了。那些曾被我们称之为“外国的”可怕的危险和**,现在却时时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如果美国人必须在了解甚少的国家中献出生命并消耗钱财,那也是变革向我们的信念以及向我们不朽的政府索取的代价。

想象一下在飞向火星的火箭上看地球时的情景吧。地球就像小孩玩的地球仪,它悬在太空间,陆地就像贴在球体表面的彩色地图。我们都是这个小小地球上的旅客。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实际上只在自己的同伴中度过短暂的一瞬。人的生存是如此脆弱,可我们竟然彼此仇恨,相互残杀,这是多么难以令人置信。凡意愿放弃统治他人的人,有足够的机会来实现对自然的统治。天地广阔,足以让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寻求幸福。

我国的方针是明确的。我们并不奢求获得别人的东西。我们并不寻求统治别人,而只希望人类能战胜专制和苦难。但是我们需要做更多的事情。人们希望成为共同事业的参与者——这是比他们本身更为伟大的事业。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想方设法为实现我国的目标作出贡献,因而也为自己找到新的目标。如果缺少这些,我国就会变成一个陌路人组成的国家。

公约的第三条是团结。对那些当年同荒野作斗争的势单力簿的移民来讲,实现自由需要团结的力量。两个世纪的变革再次证实了这点。

资本家和工人,农场主和雇员,城市和农村再也不必为分配利益而争斗,我们只要肩并肩共同努力,就能够增加所有人的利益。

我们已经看到,每一个在学的儿童,每一个在职的成人,每一个康复的病人,都像圣坛上的蜡烛,照亮了全体信徒的希望。

因此,让我们唾弃我们中间任何企图再启旧创、重燃旧恨的人。因为对这个不停地追求的国家来说,他们是道路上的障碍。

现在,让我们把理性和信念融成一体,将行动和经验融成一体,把利益的一致转变成目标的一致。因为无需冲突便能取得进步,不结仇恨便能实现变革的时刻已经来临——这不是说没有不同的观点,而是不会再有在几代人的团结中留下伤痕的根深蒂固的分歧。

在这个以公正、自由、团结为宗旨的公约指导下,我们已经成为一个繁荣、伟大和强盛的国家。我们还维护了我们的自由。

但是,上帝没有保证我们的伟大国家经久不衰。

上帝准许我们用自己的双手、用汗水、用精神力量来争取我们的伟大。

我认为,“伟大社会”不是一个等级森严、毫无变化、枯燥乏味的蚁群。

“伟大社会”因转化而充满激憎——不停地变革、尝试、探索、失败、休整、再尝试——但总是在尝试,总是有所收获。我们每一代人都必须用汗水和泪水重新继承我们的传统。倘若我们现在失败了,这是因为我们在富裕中忘记了在艰难岁月中懂得的那些道理:民主依赖于信仰,自由的要求大于它的赠与,上帝最严厉地评判最受恩赐的人们。

倘若我们成功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具备了什么条件,而是由于我们本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拥有什么东西,而是由于我们的信仰所致。

因为我们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我们闹嚷嚷地创业,急匆匆地迫逐生活目标,但在这些表象背后,我们是公正、自由和团结的信仰者,是自己联邦的信徒。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人人都会获得自由。而且,我们相信自己有力量。我们的敌人总是犯相同的错误。在我这一生中——在萧条年代和战争岁月——他们期待着我们的失败。但每一次,在美国人民的心灵深处,都会产生出他们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想象的信念。这种信念曾给我们带来胜利,它将再次给我们带来胜利。

因为这就是美国。这是一块未曾跨越的沙漠,是一座尚未攀登的山岭。这是一颗人迹还没有到过的星球,是沉睡在未开垦土地中的硕果。

我们的世界已经过去了吗?我们对它说声“再见”。新的世界来临了吗?我们表示欢迎,并将使它服从人类的愿望。对那些肩负重任的公仆,对我的家人,对随我走过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的朋友们,对联邦全体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我今天重述我在1963年11月那悲痛的一天说过的话:“我将领导大家,并将尽我所能。”

但是,你们必须在内心铭记旧日的承诺和梦想。这才是你们最好的向导。

至于我自己,借用一位古代领袖的话,我只“求你赐我智慧聪明,我好在这民前出入;不然,谁能判断这众多的民呢?”

【摘自:网络】

篇2:美国总统就职演讲概念隐分析综述

在传统隐喻研究中, 隐喻被认为是一种广泛被运用来修饰语言的修辞手段。在认知语言学中, 隐喻被认为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体验和感知另一种事物的手段。根据概念隐喻理论, 在我们的生活中, 隐喻是普遍存在的, 它除了存在于语言中, 还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之中。认知语言学家普遍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隐喻是思维问题, 而不仅是语言问题。

根据Lakoff和Johnson (1980) 的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 (源域) 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目标域) 。

因为隐喻的使用普遍存在, 隐喻也很自然地体现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讲辞中。美国新就职的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充分利用了概念隐喻的连贯、说服、刺激、简单化的功能, 以及在运用隐喻中提出新问题的方式, 也是新总统向国内外公开发表、宣布自己的施政纲领和政策, 目的是说服公众接受并且支持自己的观点, 最终实现其政治目的。

一、概念隐喻在政治领域的研究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 一些研究者从很多不同的角度研究政治领域里的概念隐喻。在1995年, Johnson在他的书Metaphorand Symbolic Activity[2] 里首次谈到隐喻在当代美国政治领域里的运用。随后, 还有众多的国外的语言学家或者研究人员研究了政治领域里的隐喻,

Lakoff是最重要的一个研究政治领域里的概念隐喻的专家。自上世纪以来, 他在这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研究。在1991年, 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沙漠风暴战争后, Lakoff首先在网络上发表了文章Metaphorin Politics, 强烈谴责美国政府攻打伊拉克, 告知民众这次战争的不公平性, 揭露战争的目的是为美国政府牟利。在2003年, 美国再次发动对伊战争, 美国政府在涉及战争问题时, 使用了若干概念隐喻, 目的是说服公众相信这次战争的公平性和必要性, 最终达到军事行动顺利进行。Lakoff也提出了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隐喻。

在1980年, Lakoff和Johnso首先提出 概念隐喻理 论。概念隐 喻理论的 原理是:THETARGETDOMAINISTHESOURCE-DOMAIN, 换言之, THETARGETDOMAINASTHESOURCE-DOMAIN (Lakoff, 2007:271-273) [4]. 例如:SADDAMISHITLER

众所周知, 希特勒在二战的所作所为是残暴和专制的。萨达姆是希特勒, 这个隐喻表达了萨达姆具有希特勒那样的恶行。在海湾战争爆发前, 美国媒体和政府使用了许多隐喻表达方式来描述萨达姆像希特勒那样恶贯满盈。Lakoff (2007) 在他的书The Contemporary Theoryof Metaphor指出隐喻表达指的是语言表达 (单词、短语和句子) 在跨领域里的映射。Lakoff是研究政治领域里的概念隐喻的一个专家。他主要研究了关于政治领域里涉及战争的概念隐喻, 尤其是两次伊拉克战争中的概念隐喻。他列举了很多关于这两次战争的隐喻。可是, Lakoff对政治领域的其他方面所涉及的概念隐喻研究甚少, 比如说美国总统就职演讲里之类的。

在2008年, Semino出版了Metaphorin Discourse, 在书中, 她从七个方面讨论了隐喻在政治中的应用。她认为隐喻在政治中起着重要的说服作用。她也分析了政治中的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 并主要从七个方面阐释了政治领域的一些要素。她强调了政治领域中几个重要的概念隐喻:旅程隐喻, 容器隐喻, 运动隐喻和战争隐喻。在书中, Semino详述了两个政治方面的隐喻:中东路线图和英联合王国政党的反移民宣传手册 (Semino, 2008:109) 。Semino在书中告知我们如何识别和分析政治中的隐喻。

2013年的《第四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摘要》中, 覃胜勇谈论到《美国保守主义者的政治隐喻观》, 他指出美国的严父家庭 (保守主义) 概念框架和养护父母 (自由主义或进步主义) 概念框架下的世界观所展现的不同的隐喻图示概念关系。无论是哪种隐喻观, 都是为他们的执政理念服务, 并运用政治隐喻来占据舆论制高点, 目的是拥有广大受众和支持者。

Susansontag曾说过:“没有隐喻的政治就正如没有水的鱼, 鱼需要水来生存, 而人类需要隐喻来思考、理解和从事政治”。由此可见, 那里有政治, 那里就有隐喻。

二、美国总统就职演讲研究

许多国内外人士都从文体, 措辞, 评论, 时态, 甚至批判等不同角度研究美国总统就职演讲。以下仅仅列举几个颇具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

Erickson (1997) [8] 认为美国总统就职演讲的主要功能就是明确地体现美国政治的文化特征。Erickson同时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美国总统就职演讲:第一、总统就职演讲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受众。第二、总统就职演讲都不是文化性的。第三、演讲所涉及的更宽领域的文化主题类缺乏政治重要性。总的说, 总统就职演讲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上都具有非常大的相似性, 这为很多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素材。

Ritter (2003) [9] 指出肯尼迪擅长在就职演讲词里使用雄辩和生动的词汇, 并且着重于措辞来激发民族, 这样的就职演讲词有助于获得民众对政治策略的支持。肯尼迪的演讲词能够很好地激发情感和增强演说感染力。

曾庆敏 (2013) 分析了1789年到2009年的45篇美国总统就职演讲的主题词, 这些主题词中始终贯穿了作为美国之本的原则和精神。每位总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的是不同的鲜明的时代特征, 始终如一地是美国的选法和社会基本制度, 这也是任何政治行为和言辞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佐证。

三、概念隐喻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讲的研究

虽然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美国总统就职演讲词, 但研究概念隐喻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讲词的运用的人较少。来自Lulea大学的学生Ida Vestermark (2007) 分析了四位美国 (大、小布什、克林顿和里根) 总统就职演讲词的隐喻拟人化。在他的文章中介绍和分析了两个概念隐喻:THEWORLDASACOMMUNITY和NATIONASAPERSON. 这两个概念隐喻很好地体现了演讲者把他的意向施加给民众, 引导民众从特定的角度去看问题。

曹春春 (2009) 在毕业论文中讨论了美国总统就职演讲中概念隐喻的连贯和衔接功能。曹指出概念隐喻的使用不仅达到衔接语篇的作用, 而且也充当总统和民众之间的桥梁作用。通过生动形象的隐喻, 民众可以通过具体化的知识来理解抽象的含义, 从而, 总统赢得大众的支持。表面上, 隐喻只是将两个事物进行简单类比, 实际上, 概念隐喻的使用暗含着一个叙述性的内容和一个行动方案, 民众在不知不觉中朝着总统的导向前进。

王慧晶 (2013) 在第四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上提出了1789年到1889年美国总统就职演讲文本中的概念隐喻。文章分析了18位总统的就职演讲辞中“世界是一个社区”的概念隐喻, 在下面还有两个根隐喻“上帝是神”和“国家是人”, 并揭示了概念隐喻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形成的概念隐喻网络。隐喻起着说服功能, 激发情感和呈现问题的作用。通过分析这些隐喻, 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美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外交等方面的重要事务和重大决策。

四、结束语

篇3:奥巴马就职演讲文稿词汇特征分析

关键词:奥巴马就职演讲   词汇特征   分析

总统就职演讲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公众演讲形式,每一位总统都要在自己的就职演说中宣布施政纲领和预期目标,以及说服公众支持并接受自己的观点,所以总统演讲在目的、对象、内容等方面具有书面语和口语的特点,极具号召力和感染力。

本文选取奥巴马在2009年和2013年的两篇就职演讲文稿为研究对象,从词长和词汇密度方面着手,对演讲稿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英语公众演讲的特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众演讲这一文体,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

一、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语料是2009年和2013年奥巴马的就职演讲文稿,它们分别有2286字和614字。通过利用语料库文本分析工具Wordsmith 6.0,笔者分析了这两篇演讲文稿的词长和词汇密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公众演讲的特点。

二、研究结论与讨论

1.词长分析

据统计显示,2009年奥巴马就职演讲文稿的单词平均词长(4.44)小于2013年奥巴马就职演讲文稿单词平均词长(4.66)。平均词长是指语料库中单词所包含字母的平均数,平均词长越长,说明文本中使用的长词越多,阅读难度相对越大。因此,2009年奥巴马就职演讲文稿与2013年奥巴马就职演讲文稿相比,词汇相对简易,文本更加浅显易懂。

在英语中6个字母以上的词,通常被称为大词,使用大词可以使演讲显得庄严、正式,相应地也增加了词汇难度,所以大词频繁使用于公众演讲中,而较少出现在其他文体中。如图1,在这两篇就职演讲文稿中,2009年奥巴马演讲文稿中大词的使用率小于2013年演讲文稿,这说明奥巴马在2013年的就职演讲中更多地使用了大词,从而相对地增加了读者和听众阅读演讲稿的难度。

2.词汇密度分析

在语料库语言学中,类符/形符比通常被用来衡量文本中的词汇密度,词汇密度反映的是句中实词所占的比例。在句中,实词传递着大部分信息,所以如果一句话的词汇密度越大,则句中的实词越多,句子负荷的信息量也越大;反之,信息量就越少。所以说,在语篇中的词汇密度越大,其承载的信息量就越大。如表1所示:

表1 两篇演讲稿词汇密度对比

形符(个) 类符(个) 形符/类符比(%)

2009年 2286 889 37.27

2013年 614 309 50.41

尽管2009年奥巴马就职演讲文稿中的字数较多,但是通过对比2009年和2013年就职演讲文稿的形符/类符比,我们可以发现2013年奥巴马就职演讲文稿的词汇密度大于2009年奥巴马就职演讲文稿词汇密度,这就进一步说明2013年奥巴马就职演讲文稿的信息量较大,理解难度相对较高。

三、结语

本文从演讲稿文本词汇难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2009年和2013年的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文稿,发现2009年就职演讲的总文稿相对浅显易读,更加注重听众的感受以及他们的反应。因此,公众演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虽然具有书面语和口语的特征,但口语特征更加明显。了解英语公众演讲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提高他们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熊莉.宗教与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24).

[2]陈建生,高博.基于语料库的《诗经》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考察———以“国风”为例[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4).

[3]王佐良.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4]王华,甄凤超.透过主题词和关键主题词管窥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中的词语知识[J].外语界,2007,(1).

篇4:奥巴马就职演讲的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旨在把语言和语言使用与其意识形态意义联系起来的一种分析。语言并非仅仅是一种客观的传播媒介, 也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不仅反映社会现实, 也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 (The N ews Journal, 2003) 因此, 批评性话语分析本质上是对语篇特别是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进行的一种社会分析, 以提高读者对语言的敏感程度, 使他们认识到语言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语言运用和不平等的社会权力关系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促使读者实现批评阅读 (critical reading) , 增强他们对大众语篇的反控制意识。

批评话语分析要求把语言作为一个多功能的系统, 因此,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自然成了其主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 (辛斌, 2005) 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比其他理论更适合于语篇分析的理论, 黄国文 (2001) 认为, 我们在分析语篇时完全可以用这种理论进行指导。Halliday将语言所能完成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功能抽象概括为三大语言元功能, 即概念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 、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 和语篇功能 (textual function) (徐珺, 2005) 。概念功能, 指语言用于表达说话者的内部经验, 世界及其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功能, 主要由及物 (transitivity) 系统来实现 (王冬梅, 2008) 。人际功能, 是指能表达作者 (讲话者) 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以及他 (她) 对事物的推断的功能, 它直接与态度、观点等相关, 是一条展示意识形态作用的捷径。另外, 在语篇上, 名词化的过程隐藏了参与者和情态的成分, 减少了行为成分, 使客观性更强。修辞的应用也是政治演讲文本的一个重要特点, 不仅保证了政治演讲的流畅与生动, 还增加了文本的说服力。

本文将从及物性、人称代词的选择、情态系统, 语篇的修辞等方面, 对奥巴马就职演讲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奥巴马是如何利用语言为其政治目的服务, 劝说美国的民众接受其宣扬的意识形态的。

2 奥巴马诺贝尔和平奖演讲分析

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在2008年11月4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中击败共和党对手约翰·麦凯恩, 当选第56届美国总统。他是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本文以他的就职演说为语料, 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下, 根据语篇的具体特征, 选择性地分析及物性, 情态系统, 人称代词以及语篇修辞特点。

2.1 及物性

及物性 (transitivity) 是概念功能的一部分, 是以交代各种过程及其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来反映语言的概念功能, 其中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是最常见的三种表示概念功能的过程。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 它有两个参与者:“动作者” (actor) 和“目标” (goal) ;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 (sensing) 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一般有两个参与者:心理活动的主体“感觉者” (senser) 和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 (phenomenon) ;关系过程是指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任何关系的过程, 可分为“归属性关系过程” (attributive) 和“限定性关系过程” (descriptive) , 前者对事物进行描写, 后者对事物进行限定。

在演讲中, 奥巴马主要采用了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这两种及物性系统。在谈及如何重建美国经济和政治霸主的地位时, 奥巴马选择了对行为进行描述的物质过程:

(1) On this day, we come to proclaim an end to the petty grievances and false promises, the recriminations and worn out dogmas, that for far too long have strangled our politics.

(2) Starting today, we must pick ourselves up, dust ourselves off, and begin again the work of remaking America.以上各句中的动词, “proclaim”, “pick”, “dust”, “begin”属于物质动词, 表明了奥巴马的决心, 并表明他将和美国民众一起, 改善美国现有的政治管理制度, 重拾信心, 共建全新美国。而及物性系统中的关系过程是进行评价或判断最直接的方式 (Hodge & Kress, 1979) , 如以下各句中由系动词连接名词词组或形容词形成的关系过程。

(3) Today I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re real. They are serious and they are many. They will not be met easily or in a short span of time.

(4) Less measurable but no less profound is a sapping of confidence across our land-a nagging fear that America's decline is inevitable, and that the next generation must lower its sights.

第三句中的“real”, “serious”, “many”是对于美国现在所面临的“challenges”的限定。第四句中的“sapping”, “nagging”则描述了美国民众所面临的信仰危机, 表明了当前局势的严重性。关系过程中一般现在时的使用增强了评价和界定的客观性。奥巴马选用这种概念过程和时态, 是想证明自己所言是普遍认可的事实, 并没有夹杂着个人的主观因素。从而, 让听众认识到美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十分严峻的。

2.2 情态系统

系统功能语言学 (Halliday, 1994 /2000) 认为,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 除了表达肯定和否定的两极之外, 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可能性, 即“中间状态”, 即“情态” (modality) 。情态是说话人对某个命题或提议的态度、看法, 表现了说话人的意愿或判断。全文共有单词2369个, 其中情态动词62个, 各种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如下:

但情态本身也有等级之分。情态量值分布最明显地体现在情态操作词上。通过对情态的高、中、低量值的区分, 可以看出说话者语气的轻重。当否定词在命题和情态之间转换时, 情态的高、低量值会发生逆转。要表达相对肯定的态度时采用的是高量值的情态词, 反之则使用低量值的情态词。情态词量值分布如下:

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 奥巴马这篇演讲中用得最多的是中情态词, 共23个, 占全文情态动词的37%;高情态词, 共8个, 占全文情态动词的13%;低情态词, 共31个, 占全文情态动词的50%。这是就职演讲, 奥巴马不必使用太过激烈的情态, 只要表明自己的理念, 指出以后努力的方向。中, 低情态词的使用可以使自己的主张不带有强制的色彩, 使信息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 从而增加了信息被听众认可的机会, 也可以避免遭受听众的批评和挑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在中情态动词中, will又是演讲稿中用得最多的, 有19个之多, 占所有情态词的31%。will用于第一人称后表示决心。通过对will出现的语境的分析发现:will几乎都是刻画新总统对美国民众的承诺和未来工作的艰巨。这可以反映出奥巴马对前途所做出的主观判断, 以此来影响受众, 让他们感觉美国明天的任务很艰巨, 支持新总统的工作显得十分必要。低情态词中, 使用最多的是“can”。其大量使用使他在表达自己的执政决心和承诺时更加游刃有余。但奥巴马在这篇演讲中也使用了高情态动词“must”8次, 表示他的主观取向, 强调了美国可以而且必须取得成功, 以此来迎合美国民众的心理, 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同时, “must”也传达出一种强制的态度, 这样总统话语权的权威化也表现得更加清楚了。

2.3 人称代词

语篇的人际元功能关注的是篇章作者和篇章意图中的读者的互动关系, 即说话人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态度, 并影响听者的态度和行为。如对何人使用何种称谓, 体现着作者 (讲话者) 的态度。情态是人际功能的体现形式之一, 主观情态反映话语生成者与陈述的亲近性, 而客观情态则模糊了个体与团体的观点。在英语里, 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之外, 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直接、间接引语都可表达情态意义 (辛斌, 2005) 。政治家在演讲中非常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调节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Maitland & Wilson, 1987) 。本文着重分析人际功能中的人称代词在奥巴马就职演讲中的使用。

人称代词在英语政治语篇中的应用很广泛。Beard (参见The News Journal, 2003) 指出, 政治家和他们的撰稿人对演讲中使用什么代词颇费脑汁;他们自己准备承担多大的责任;成功后他们愿意和同事分担多大的责任;他们有多大把握相信公众接受他们的观点;以及失败后他们自己准备承担多少责任。这些功能都要靠代词来实现。获胜演讲中使用的人称代词如下:

分析演讲稿我们不难发现, 在描述未来执政路上的艰难和总统的承诺的时候, 其大量使用“we” (共计61次) , “us” (22次) , “our” (67次) , “you”/“your” (共15次) , 使受众感觉到自己就是那个“you”, 不自觉地和新总统开始对话, 使受众更能体会未来的艰辛, 也增加了受众的主人翁意识, 受众和总统间的距离不自觉拉近了。奥巴马通过“we”与“I”的成功置换, 达到了“前面的路还很长很艰辛, 我需要你们的参与”的效果, 从而树立了一个锐意改革, 人民至上的新一代美国领导人形象。

2.4 修辞

“演讲者借助修辞获得支持, 最终获得政治权威 (political power) ” (郭秀梅, 1984) 。这里, “说服”将修辞与政治连在了一起, 因为政治语言的目的之一就是“说服”。因此, 演讲辞中的修辞功能不可忽视。在奥巴马的就职演讲中, 最常见的修辞形式就是排比:

(1) For us, they packed up their few worldly possessions and traveled across oceans in search of a new life. For us, they toiled in sweatshops and settled the west; endured the lash of the whip and plowed the hard earth. For us, they fought and died, in places like Concord and Gettysburg; Normandy and Khe Sahn. (为了我们, 先辈们带着微薄的细软, 横渡大洋, 寻找新生活;为了我们, 先辈们忍辱负重, 用血汗浇铸工厂;为了我们, 先辈们在荒芜的西部大地辛勤耕作, 定居他乡;为了我们, 先辈们奔赴 (独立战争中的) 康科德城和葛底斯堡、 (二战中的) 诺曼底、 (越战中的) Khe Sahn, 他们征战、死去。)

(2) Our workers are no less productive than when this crisis began. Our minds are no less inventive, our goods and services no less needed than they were last week or last month or last year. Our capacity remains undiminished. (同危机初露端倪之时相比, 美国人民的生产力依然旺盛;与上周、上个月或者去年相比, 我们的头脑依然富于创造力, 我们的商品和服务依然很有市场, 我们的实力不曾削弱。)

排比句的使用, 显得演讲结构紧凑。在表达对先烈的敬意时, 慷慨激昂, 在传达对美国社会, 对民众的信心的时候, 语气坚定有力掷地有声。

参考文献

[1]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2) :1-4.

[2]郭秀梅.实用英语修辞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4.

[3]王冬梅.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来源及主要方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8)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名人演讲】林登贝恩斯约翰逊:就职演讲】相关文章:

名人演讲趣闻05-13

名人演讲语句分析07-10

英语名人励志演讲05-01

名人演讲名言大全05-13

名人演讲语句分析06-16

30篇名人演讲08-14

乔丹名人堂演讲04-08

名人演讲稿英文06-14

爱国名人演讲稿06-19

一些名人的励志演讲08-16

上一篇:学生管理团队建设方案下一篇:高一语文语言文字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