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公益林补偿

2024-07-23

生态公益林补偿(通用6篇)

篇1:生态公益林补偿

金秀县近年来生态公益林补偿情况

金秀县生态公益林总面积为181.48万亩,其中权属为国有的有68.17万亩(大瑶山保护区面积为38.23万亩、国有林场面积为29.94万亩),权属为集体和个人的生态公益林面积为113.31万亩,根据自治区林业厅《关于落实2015年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通知》(桂林计发„2015‟5号)文件规定,我县权属为国有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为14.75元/亩,权属为集体和个人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为地14.75元/亩。

一、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必要性?

由于森林生态效益具有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特性,其价值很难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实现,即森林经营者虽然给第三方带来生态利益,但无经济回报。为此极大地打击了其积极性,后果是森林资源的工业化利用程度增加,而森林覆盖率逐年降低,致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为了达到资源的优化配臵,实现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补偿,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我国提出了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无疑为我国生态林建设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的被动局面,为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奠定坚实而稳定的基础,是我国林业经营思想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一次历史性转变。

(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符合我国当前财政支出改革的方向,也符合公共财政支出框架的要求。

(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质是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服务市场,以使森林生态效益能够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价值,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应积极借鉴。

二、金秀近年来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和进展,做了哪些牺牲,取得了哪些成绩?

一直以来,为切实保护好金秀这座“绿色水库”和“天然氧吧”,使瑶山的山常青、水常流,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财政收入减少、农民收入下降、财政支出压力加大等困难和问题突出,人们习惯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捧着金碗讨饭吃”,为此,也直接影响我县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森林生态效益没有得到完全补偿,林农生活困难。我县生态环境优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高达25.8亿元,每年产生的社会生态效益高达49.8亿元。我县从2001年起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示点工程,目前按标准兑现给管护者(林农)的管护费,仅是对林农管护公益林工作的一种补助,实际上不属于支付给林木所有者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大部分贫困人口都是生活在公益林林区内,在禁伐天然林和实行水源林、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后,大部分林地被划为保护区和重点公益林管理区,属于林农自我管理、可开发的林地大量减少,微薄的公益林补偿金和每人56.6元/亩.年的水源林林农粮食价差款补助与金秀这一独特的生态功能区所具有的生态价值及实际需要的经费相比差距甚远,远远无法解决林农的基本生活,林农仍过着“有林不能伐、有地不能垦”、守着“绿色银行”无钱用的贫困日子,生活相当困难,只好外出打工度日。

(二)生态公益林补偿尚未落实,公益林管护经费偏低。目前公益林补偿基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和自治区财政,2001年至2003年每年每亩补偿3.5元,2004年至2006年每年每亩补偿4.5元,2007年至2009年每年每亩补偿4.75元,2010-2012年国有的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其中管护补助支出4.75元,公共管护支出0.25元),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10元(其中管护补助开支9.75元,公共管护支出0.25元),2013年国有的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其中管护补助支出4.75元,公共管护支出0.25元),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15元(其中管护补助开支14.75元,公共管护支出0.25元)。这些经费主要用于管护公益林,真正的公益林补偿还未得到落实。经营公益林与经营商品林之间存在巨大的收益差距,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发展速丰林、沙糖桔等态势很好,农民经营商品林获得的收入比以前大幅度增加。极大地挫伤了公益林经营者的积极性,在利益面前,许多林农提出了调整公益林请求,给我县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公益林可持续经营造成不良影响。

(三)补偿标准没有体现优质高价、劣质低价的补偿原则。目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不论是人工林或是天然林、乔木林或是灌木林、生态服务功能是大是小,都实行同一的补偿标准,没有与公益林形成过程的投入和产出的生态效益相挂钩,与真正意义上的“补偿”不相称。若补偿标准不考虑这些因素,势必会损害部分重点公益林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影响到林区的长治久安。如天然林经营管护成本较低,而人工林经营管护成本较高,两者若实行同一补偿标准,人工林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是显然易见的,从而挫伤了人工营造公益林的积极性。

为切实保护好金秀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生态经济优势,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强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科技兴县、依法治县”的总体工作思路,把生态建设作为全县“生态立县”之根本,突出保护和建设好金秀大瑶山生态环境,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依托金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走“生态立县”的科学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绿色快车道”。

(一)规划先行,改善发展环境。秉成“大规划促大发展”、“富规划促大建设”的经济发展理念,组织编制了《金秀瑶族自治县生态保护、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规划》等规划,通过全面实行封山育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等一系列措施,促使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生态效益转化。同时,大力推进生态能源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更加优良。金秀“碳库”、“氧库”、“水库”、“生物基因库”的生态价值内涵逐渐获得认同,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生态地位进一步巩固。

(二)差别考核,转变发展方式。为切实有效保护好金秀良好的生态环境,金秀县不断解放思想,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些有益探索,坚持走“生态立县”科学发展的道路。2008年确定了“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制定了以“打基础、兴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工作方针,发展思路更符合金秀实际和人民意愿。同时,来宾市从2008年起将我县列为“差别考核”县(即重点考核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指标完成情况,不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化指标),使金秀可以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在着力抓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同时,发展特色生态经济,使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得到不断提高。

(三)发挥优势,培育特色生态产业。一是以争创“广西优秀旅游县”为工作目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二是搭建优质平台,加快特色农业发展。近年来,我县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补充,大力发展茶叶、水果、中草药、俄罗斯鲟鱼、娃娃鱼、野猪、蜜蜂等特色种养,逐渐形成了“一乡一品”的农业发展格局,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挖掘生态潜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由于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2012年成功申报“中国长寿之乡”,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同时,积极打造瑶医瑶药和养生保健洒、茶叶、饮用水和大米等养生长寿健康系列产品,以不断我县丰富完善我县特色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四)强化管理,保护动植物资源。为切实保护好我县的森林资源、生态安全及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秩序,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对动植物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专项执法和宣传活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经过努力,全县非法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活动到了有效遏制。同时,积极发展沼气、太阳能等农村新能源,减少排放和对森林的破坏,更好地促进生态保护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金秀森林生态补偿的总体概况、存在问题的思考及相关建议

金秀县森林生态补偿总面积143.25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面积141.5万亩,自治区级公益林面积1.75万亩。

(一)提高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标准。为了维护公益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逐步缩小管护公益林与经营商品林的收益差距,增强自我补偿能力,建议将金秀县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标准提高到100元/亩.年以上,并根据重点公益林起源、林分质量以及管护难易程度,研究制定分类补偿标准,充分体现优质高价、劣质低价的补偿原则,以维护公益林所有者的合法利益,并形成激励机制,调动林权所有者保护和管理公益林的积极性,以提高公益林的林分质量使其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

(二)适当调整或调减部分重点公益林。由于公益林区划范围内仍存在有部分的杉树(贷款造林)未能调整出来。在确保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不受影响,生态得到保护的前提下适度调整或调减部分公益林中的用材林,将地势平缓、立地条件较好、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用材林地,按照林农的意愿调出。

(三)建立生态效益反哺机制。按照生态效益的受益情况,建立珠江流域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反哺我县生态环境建设机制,通过立法明确反哺补偿标准,确保我县生态环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四)建议将我县列入国家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规划》的通知(桂政发„2012‟89号)中,将上林、马山等16个县列入国家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而将金秀等13个县列入自治区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这对于金秀县所具有的独特的、重要的生态功能而言,显然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建议将金秀县列入国家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划

(五)建议增加金秀生态功能区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建议国家分阶段逐步提高标准的办法,暂将补偿标准提高到50元/亩,用于解决林区群众生产生活、管护重点公益林的补偿。

(六)进一步完善森林防护建设体系。积极建立具体的相关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后盾。

(七)加大对发展农村新能源技术的支持。目前,由于我县农村沼气池经过近年的建设发展,已达到饱合。建议上级针对我县实际,进一步加大对我县农村太阳能热执水器、路灯等新能源技术项目的支持力度,以更好地保护我县生态环境。

篇2:生态公益林补偿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保护生态公益林所有者、承包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广州市生态公益林条例》(2017年修订)《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经济补偿办法》《广东省省级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州市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2016年修订)等的规定,结合我市生态公益林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由中央、省级、市级和区级财政投入组成。

中央、省级财政安排的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与市级、区级财政安排的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统筹使用。

第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按照财政分级管理、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分别将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列入当年财政预算。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区人民政府和

相关单位应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实施本办法。

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核实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面积、范围和等级等因素,编制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方案和一般性转移支付项目预算,对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执行预算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市财政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和支付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组织实施财政监督检查和总体绩效评价。

市审计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的区级配套部分,足额、按时支付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定期对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进行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的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信息公开。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协调和审核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分配方案,规范和监督集体留用的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的使用,定期对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的使

用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经济合作社负责制定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的分配方案,落实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绩效评价、审计、检查等工作。

第五条 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依据“按区位、分级别”的原则,结合生态公益林的等级、质量、生态效益等因素,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三个等级标准。

Ⅰ级生态公益林是指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生态公益林;Ⅱ级生态公益林是指省级生态公益林和其它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生态公益林;Ⅲ级生态公益林是指除Ⅰ、Ⅱ级以外的市级生态公益林。

2017—2019年按照Ⅰ级150元/亩·年、Ⅱ级100元/亩·年、Ⅲ级80元/亩·年的标准进行补偿。2020年在2019年补偿标准的基础上提高6%。2020年后,经济补偿调整标准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研究确定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鼓励各区按照不同生态区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在不低于全市标准的基础上,提高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标准和扩大补偿范围。

第六条

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以生态公益林界定书为依据,但补偿范围、面积和等级等要素,以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最新森林资源数据为准。

第七条

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用于补偿生态公益林的所有者、承包者或者经营者:

(一)生态公益林未发包和流转的,补偿对象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国有、集体林(农)场;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承包生态公益林林地的,补偿对象是承包者;

(三)依据合同流转生态公益林经营权的,按照合同约定确定补偿对象;合同未约定的,应当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由合同当事人协商确定。

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据林权证或林权类不动产权证、生态公益林界定书、流转合同等,核定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对象。并将生态公益林经

济补偿对象名单在生态公益林所在自然村和村(居)民委员会所在地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十五个工作日。

第八条

集体林权改革后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的生态公益林,其经济补偿资金分为按股支付到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和集体留用两部分:

(一)按股支付到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部分,从化区、增城区、花都区和白云区不得少于经济补偿资金的80%、黄埔区、天河区、番禺区和南沙区不得少于经济补偿资金的90%。

(二)集体留用部分,可用于集体购买办公用品经费,三防值班、召开会议、宣传、“一卡(折)通”工作等管理经费,村民的社保、医保、慰问、扶贫等经费,以及治安、卫生、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集体公益事业经费。

国有林(农)场的生态公益林,其经济补偿资金应用于对生态公益林部分的保护和建设方面,包括护林人员开支、办公用品和护林设备购置、造林和抚育、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宣传、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等,不得用于弥补办公楼、住房等基建开支。

第九条

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依据广州市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程序和规定,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于每年3月底前,将已核定的最新森林资源数据中生态公益林的面积、范围、等级和补偿资金总量,告知辖区内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国有林(农)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经济合作社等。

市属林场的生态公益林面积、范围、等级和补偿资金总量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告知。

(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经济合作社于每年6月底前,制定集体经济组织的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分配方案,并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规定,经村民会议表决、公示等程序后报镇政府审核。

集体在制定分配方案时,不得损害占少数的自留山、责任山和经营者的利益。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制定自留山、责任山和经营者部分的分配方案。

结合村委任职年限,经集体同意,分配方案可固化一定年限,不需每年报送。

(三)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于每年8月底前,汇总核实分配方案,经区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四)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于每年9月底前,汇总核实各区报送材料后,单独编制下一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一般性转移支付预算,报送市财政行政管理部门核实。

(五)市财政行政管理部门于每年12月底前,会同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100%的预算金额提前告知各区。经济补偿资金在下一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预算批复后进行支付。

经济补偿资金预算经报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审议通过后,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如有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由相关区人民政府在当年9月底前报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原审批部门审批同意后,财政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核实结果进行清算调整。

第十条

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行政管理部门应通过采用“一卡(折)通”制度和方式,直接支付经济补偿资金至补偿对象:

(一)补偿对象为单位或个人的,支付至单位和个人的

“一卡(折)通”银信账号;

(二)补偿对象为集体的,支付至符合财政行政管理部门要求的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户主“一卡(折)通”银信账号;

(三)对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人均补偿不足1亩/人的,经村民会议表决、集体申请和区人民政府同意,可支付至符合财政行政管理部门要求的集体的银信账号。集体统筹其余集体收益后,于分红时作统一支付。

补偿对象可自行选择收取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支付的银行。

第十一条

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行政管理部门应在收到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的当年需将经济补偿资金支付至补偿对象。

第十二条

因生态公益林发生纠纷、经济补偿分配方案未落实、经济补偿账号信息失真失效等原因,其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可不予支付。

发生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未能及时支付的情况,执行《广州市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2016年修

订)的相关规定。

第十三条 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档案管理制度和考核问责制度。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财政行政管理部门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生态公益林要素、分配方案、银行支付凭证、经济补偿对象签收等核心环节如实记录、造册、存档、备查,实现全过程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的痕迹管理。

第十四条 因重复支付、森林资源数据变化等情况导致多拨付的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金,应按资金原渠道退回。

未按照规定发放和使用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监督管理责任的,依据《广州市生态公益林条例》(2017年修订)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弄虚作假,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

依据《广州市生态公益林条例》(2017年修订)第三十五条的规定,纳入森林综合管护区的森林、林木、林地,参照本办法的规定给予经济补贴。具体补贴标准由市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研究制定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第十六条

篇3:生态公益林补偿现状及其机制解析

1 生态公益林的补偿现状

江西省处于我国南方, 为国家重点的林业省份之一。全省的林森总面积约为95.3万公顷, 当前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4.32%, 活立木的蓄积量有近三万六千亿立方米。目前省内建设有68处森林公园、131处森立自然保护区、约5500处的保护小区。这些森林为江西省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省内从2005年开始实行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省级补偿, 随着社会的发展省级补偿的面积不断的在增加, 2007年生态公益林的省级补偿面积以达到340万公顷, 其中有204公顷为重点补偿。在省委省政府以及财政厅和林业厅的扶持下, 江西省逐步建立了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制度。但是, 由于补偿制度建立的时间短, 在公益生态林的补偿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1.1 补偿的范围较窄

《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规定: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范围为重点公益林当中的林地, 或者是出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的疏林地、灌木林以及灌木丛。这就意味着还有很多的林地得不到补偿, 在实际进行补偿工作时, 往往会面临着较为复杂的情况:

1) 没有确定重点公益林当中的宜林地以及灌木林、苗圃等相关的林地的补偿细则, 导致无法确定此类林地的补偿办法。

2) 由于在相关文件中将重点公益林不同性质的林地划分出来, 导致用材林、薪炭林以及经济林种类繁多, 区域之间的规划没有做好, 带来管理方面的问题。

3) 地方生态公益林的划分范围十分大, 没有重点。

4) 划分的重点林区往往就是商品林所在区域, 出现生态效益阻碍经济发展的矛盾性问题。如在抚河的中上游, 重点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的所在地正是当地的蜜柑种植区域, 影响商品林带来的经济效益。

1.2 补偿的标准较低

近些年来国家以及各级政府不断的在增加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 但补偿的资金仍然不足。中央的补偿标准为每年每公顷的生态公益林为75元, 其中有7.5用于森林防火等方面的支出, 剩下的均为补偿性支出。这个标准是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的, 使用分配也不合理。另外, 江西省全省的生态公益林当中有近78%都属于集体山地的范畴, 公益林的限伐保护措施对山区农民来说可能导致重大的损失, 同时出现补偿不足或者补偿不合理的情况下导致农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1.3 对补偿资金管理缺失

没有相关的制度规范保障补偿资金的运行, 缺乏相应的监督制度。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和各级的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和生态公益林经营者们之间的法律关系没有得到明确, 责任与义务的划分也没有明确。导致资金在运行的过程中被挪用, 补偿不能及时到位。

2 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机制探讨

2.1 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原则

2.1.1 确定补偿主体

在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原则中, 补偿主体以谁受益谁进行补偿以及破坏者进行补偿, 社会受益政府进行补偿的方式。补偿过程中一定要确定补偿主体所能承受的范围。

2.1.2 确定补偿客体

补偿的客体按照投入者收益、损失者收益的原则, 在过程中要注意权责关系以及不同的层级管理;要注意社会公平性和交易的公平性, 保证生态公益林的经营者的补偿是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的。

2.1.3 补偿标准坚持的原则

采用充分补偿的方式。执行最低补偿的标准, 不能因为被划入生态公益林而导致林地的经营者蒙受损失或者是不能达到预期收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补偿能力也应该逐年增强, 补偿标准也要不断的上升。

2.1.4 补偿期限和途径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准

对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成本和利润进行分析之后, 根据补偿期限进行测算, 简化补偿途径和操作程序, 实施持续性补偿。

2.2 生态效益林的补偿方式

生态效益林的补偿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2.2.1 直接补偿

是指由于生态保护计划的实施而导致的农户蒙受直接的经济损失, 那么应该得到的实物以及现金的补偿, 由相关的政府部门向农户支付。

2.2.2 间接补偿

国家在治理环境时, 营造生态公益林、增加劳动力、导致相关人员失业或者其他问题时采用间接补偿的方式, 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对经济受到损失的人群进行贷款或者就业指导, 以及帮助农户发展新的产业等。间接补偿的效益不能直接体现, 在一系列的过程之后损失者才能逐渐开始得利。间接补偿的好处是克服直接补偿带来的的负面效应, 如农户滋生惰性心理。同时有利于开发新型产业, 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

3 结束语

篇4:宜昌市生态公益林补偿现状深浅析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补偿;现状

收稿日期:2015-04-27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3-

宜昌古称夷陵,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市现辖五县、三市和五个城区,总面积2.1万km2,总人口415万。2004年,宜昌市生态公益林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按照先期试点、逐步增加、全面实施的步骤,多方筹措资金,逐步落实到位,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确立与全面实施,结束了宜昌市长期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历史,开始进入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新阶段,实现了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加快了林业生态建设、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保障了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1宜昌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的必要性

1.1加强世界水电能源之都生态安全建设需要

宜昌是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工程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工程所在地,是世界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宜昌已建成长江三峡、葛洲坝、清江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等五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3000多万千瓦,年发电1300多亿千瓦时,占全国水电总发电量的15%左右。宜昌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受到世界瞩目。宜昌市加强生态保护,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探索大型水电建设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路径,不仅是确保三峡等水电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综合效益的需要,也是促进宜昌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需要,更是向世界彰显我国生态治理决心和能力的战略需要。

1.2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需要

宜昌是我国重要的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资源库和避难所。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54.05万hm2,占国土面积的72.6%,森林覆盖率达到65.7%,活立木蓄积量5028万m3。全市有种子植物5582种,物种数量占全国种子植物的七分之一,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47种。全市已知陆生脊椎动物60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60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6种。全市现有国有林场23个,经营面积7.3万hm2。全市森林公园达到10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3个、市级2个,面积9.3万hm2。全市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小区)5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小区33个,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3个,保护总面积为18.1万hm2。这些宝贵的资源是宜昌特有的资源,更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对以上重点区域重要资源保护实施生态补偿,是加强保护的迫切需要。

1.3加快宜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2014年,宜昌纳入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现行示范区,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重点探索内容之一。规划到2020年,宜昌市全面形成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五位一体”融合发展格局,建成“一城三区”,即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世界级临坝生态名城、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先行试验区、环境敏感地区实现产业转型和生态化发展的示范区、与传统美德相结合的现代生态文化建设先行区。加强宜昌生态文明建设,林业是主战场,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是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

2宜昌生态公益林补偿现状

2.1基本概况

生态公益林是森林分类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经营是按照森林主导功能的不同,对森林分类区划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实施分类经营管理,使森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发挥到最佳程度,并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满足人类对森林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国务院于1995年批准发布了《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明确提出: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是林业体制改革的必有之路。1998年新修订的《森林法》中明确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2012年,宜昌市根据湖北省林业厅办公室《关于转发<国家林业局关于国家级公益林补充区划审核结果的通知>的通知》精神(鄂林办天[2012]98号)要求,共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面积76.40万hm2,占全市林业用地50%,其中国家级40.14万hm2、省级13.15万hm2、市级2.84万hm2、县级公益林面积20.28万hm2。

2.1.1、按权属分

(1)国有公益林6.65万hm2,占公益林面积8.70%;

(2)集体和个人公益林69.76万hm2。占公益林面积91.30%.

2.2.2、按天保工程区域划分

按照天然林资源保工程范围区分,其中天保工程区区划界定总面积74.05万hm2,占全市公益林总面积97%,其中国家级38.31万hm2、省级12.62万hm2、市级2.84万hm2、县级20.28万hm2;非天保工程区区划界定总面积2.35万hm2,占全市公益林总面积3%,其中国家级1.83万hm2、省级0.52万hm2。

2.2补偿政策

1992年,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关于一九九二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的通知》(国发[1992]12号)明确指出:要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实行森林资源有偿使用。1992年末,原国家林业部邀请有关部委参加对我国13个省的林区进行考察,决定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199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改革造林绿化资金投入机制,逐步实行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制度。”1998年《森林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做他用”。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的经营者有获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权利。2004年12月10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正式确立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2014年4月30日,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印发《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对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进行调整。调整后,现行补偿标准为:国有的国家级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集体和个人所有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15元/亩。

nlc202309051459

省级公益林补偿标准:根据2005年9月7日省财政厅、省林业局印发的《湖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暂行)》和2011年11月18日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林业厅《湖北省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国有省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5元/亩,集体和个人所有省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10元/亩。

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按照事权划分,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由各县级人民政府自行规定。宜昌现行有两种补偿标准:即每年每亩补偿7.75元和1元。(以上补偿标准均包含公共管护支出)

2.3补偿情况

宜昌从2004年开始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全市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标准逐年提高,截至2014年,全市启动生态补偿面积54.02万hm2,其中,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51.06万hm2,具体为:国家级公益林37.92万hm2(国有1.23万hm2、集体和个人36.69万hm2)、省级公益林13.15万hm2(国有3.19万hm2、集体和个人9.95万hm2);县级公益林2.96万hm2(为集体和个人)。按照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范围分:天保工程区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面积51.67万hm2,占天保区公益林总面积的69.78%。其中国家级36.09万hm2、省级12.62万hm2、县级2.96万hm2。非天保工程区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面积2.35万hm2,占非天保区区划的公益林总面积的100%。其中国家级1.83万hm2、省级0.52万hm2。

3宜昌市生态公益林补偿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

生态公益林补偿是一项跨区域、系统性的复杂工程,牵涉面广,涉及要素多,尚存在以下主要矛盾和问题:

(1)生态公益林实施补偿面积不足,没有做到应补尽补。全市共区划生态公益林面积76.40万hm2,实际补偿54.02万hm2,占区划公益林面积70.71%,其中,国家级公益林补偿37.92万hm2,占国家级公益林总面积94.47%;省级公益林补偿13.15万hm2,占省级公益林总面积100%;县级公益林补偿2.96万hm2,占县级公益林总面积14.6%;市级公益林补偿面积为零。由此可见,主要为市级、县级公益林未做到应补尽补补偿,县级公益林尚有17.32万hm2未补偿;市级公益林2.84万hm2均未补偿。

(2)生态承建者利益未得到充分保障,生态补偿标准偏低且不一。生态有价,且“价值连城”。然而这一巨大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并没有被认同和接受,这一巨大生态价值在经济建设和市场交换中不能体现出来。目前,公益林补偿最高标准为中央财政对所区划界定为国家级公益林补助,即每年每亩15元,最低为县级公益林,每年每亩1元。由此可见,补偿标准极度低下,一则不足以弥补林农的经济损失,再则由于补偿费远低于林农采伐木材收益,不足以提高经营管护森林的责任意识。根据中央、省有关生态公益林补偿规定,不同级别公益林分别实施不同补偿标准,我市现行补偿标准有五种,分别为:国有国家级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每亩每年补偿标准5元(包括公共管护费),集体和个人所有国家级公益林每亩每年补偿标准15元(包括集中管护费和公共管护费),集体和个人所有省级级公益林每亩每年补偿标准10元(包括集中管护费和公共管护费),县级公益林又有两种,即每亩每年补偿1元和7.75元。除此以外,尚还有市级公益林和部分县级公益林未实施补偿。补偿标准不一,不仅一定程度挫伤林权人参与公益林建设积极性,也易造成林区社会矛盾隐患。

(3)受益者负担原则未充分体现,生态补偿资金来源过于单一。按照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谁保护、谁受偿,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逐步建立责权利相一致的规范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该项原则使生态环境的保护者,通过生态补偿机制,获取相应的经济补偿;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受益者,承担一定的经济补偿责任;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污染者,承担相应的环境治理责任。但是,从目前生态补偿实施的情况来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中央、省两级政府财政资金共同负担。尽管,政府运用财政转移支付用于生态补偿具有法律上的正当性,体现的是收益地区的全民负担。但是,这种比较单一的财政转移支付,不仅使得生态补偿资金总量不足,而且也没有体现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如生态公益林受益者以及生态环境染物者应该承担的生态补偿责任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落实。

(4)法律制度支撑不足,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缺乏权威性和规范性。生态补偿机制在实施过程中明显感觉法律强制性制度的支撑严重不足。表现为:生态公益林建设以及补偿机制实施多年,关于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补偿机制等方面管理,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出台《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省级出台《湖北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湖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等部门管理办法,截止目前尚无一部生态公益林管理和补偿方面的法律法规,致使公益林管理建设力度有所缺乏,管理建设效果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5)生态补偿工作管理机构不健全。尤其是非天保工程区目前尚无专门机构从事生态公益林管理工作,由其他部门代为管理,一定程度存在队伍不稳,人员不专的问题。

4宜昌生态公益林补偿对策和建议

生态公益林对生态环境建设有着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宜昌是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其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重点探索内容之一。加强和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在体制机制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1)增加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市县各级各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建立市、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尽快启动市、县级公益林补偿机制,扩大补偿面积,将未纳入补偿的生态公益林面积实施补偿,做到应补尽补。

(2)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鉴于现行存在的补偿标准低和不统一的实际,采取市级财政和县级财政分担的方法,适度提高我市国家级和省级补偿标准,并逐步实行补偿标准统一化,实施好现有公益林的补偿工作。

(3)探索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建设,以多种形式和途径参与生态公益林保护、营造等活动中来,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补偿社会化运营机制体制,在保护生态公益林稳定发挥生态效益的基础上,营造一种灵活的管理模式,引导鼓励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通过自愿协商实现合理的生态补偿。积极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和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

(4)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管理法律法规。在完善现行公益林管理办法基础上,尽快出台生态公益林补偿、管理等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使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议尽早出台重点包括生态公益林内容在内的宜昌生态补偿条例,明确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主要领域、补偿范围、补偿对象、资金来源、补偿标准、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考核评估办法、责任追究等,切实加快推进宜昌生态补偿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进程。

(5)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管理体制。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生态公益林补偿的统一组织协调,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积极协调发改、环保、财政等部门,共同推进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非天保工程区要内设或下设专门的生态公益林管理机构,负责生态公益林管理和补偿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先新.中国长江三峡动物大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曹明德.环境资源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3]丁建民,陈廷弼.中国的森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曹明德,万丽丽.论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D].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2004.

篇5:生态公益林补偿

作 者:李喜霞 吕杰 王美 龙忠勤 李喜运 Li Xixia Lü Jie Wang Mei Long Zhongqin Li Xiyun 作者单位:李喜霞,吕杰,王美,Li Xixia,Lü Jie,Wang Mei(沈阳农业大学,110161,沈阳)

龙忠勤,Long Zhongqin(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116013,辽宁大连)

李喜运,Li Xiyun(辽宁省鸟类保护中心,116013,辽宁大连)

篇6:生态公益林补偿

(1998年11月17日

省政府第48号令颁布)

第一条 为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生态公益林,是指为人类生存、生活和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优良生态环境为目的的森林。具体包括: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红树林、农田防护林;特种用途林——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内的森林和风景观赏林、休憩林、国防林、母树林、科研林、工业环保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

第三条 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生态公益林有关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生态公益林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科学经营、严格管护的方针。

第五条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和检查监督。

第六条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资金来源:

(一)各级人民政府每年财政安排的林业资金中,用于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的资金不少于30%。

(二)省每年安排治理东江、北江、韩江水土流失经费中,用于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经费不少于25%。

(三)省每年从东深供水工程水费收入中安排1000万元,用于东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

(四)东江、西江、北江、韩江等生态公益林建设重点工程,列入省级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第七条 禁止采伐生态公益林。政府对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省财政对省核定的生态公益林按每年每亩2.5元给予补偿,不足部分由市、县政府给予补偿。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将生态公益林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编制生态公益林规划,应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相协调。

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由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经批准的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并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 全省生态公益林面积应当不少于林业用地总面积的30%。各县(含县级市、区,下同)生态公益林规划面积按所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比例确定为:山区县占25%以上,半山区、丘陵县占30%以上,平原县占40%以上。城镇城区内应当有30%以上布局合理的绿化造林用地。

第十条 生态公益林规划必须落实到地籍小班,实行小班经营。划定的生态公益林,其原来的权属不变,受法律保护。

第十一条 生态公益林区内的宜林荒山、沙滩、滩涂,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划限期造林,沿海基干林带宜林地段应成带造林,不留缺口。

生态公益林规划区中现有的针叶纯林,郁闭度在0。3以下的疏残林地,应进行补植,套种或改造。

生态公益林的郁闭度应逐步达0.7以上。

第十二条 生态公益林中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区,原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地方,可在该区内划出15%以下的林地发展竹、茶、果、药等经济林。

第十三条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风景观赏林、国防林、母树林、科研林等的建设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第十四条 县级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态公益林的封育管护工作,按每66.07—200公顷划定综合管理责任区,落实管护人员。并根据地形、地势,开设防火线或营造防火林带,加强防火、防病虫害工作。生态公益林区内火灾、病虫害发生面积不超过省定的标准。

第十五条 禁止在生态公益林区内伐木、放牧、狩猎、采脂、打树枝、铲草及地表植物、开矿、筑坟、建墓地、开垦、采石、挖砂和取土。

第十六条 在生态公益林区内开展旅游和其它经营活动,必须经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地级以上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与生态公益林林地、林木所有者签订合同。改变林地用途的,须征得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 生态公益林面积超过500公顷或沿海防护林特殊保护林带长度超过10公里的乡(镇),没有设立林业工作站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设专职人员负责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需要征用集体所有和占用国有生态公益林地的,必须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审核同意,并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九条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林木更新改造或卫生间伐需要采伐的,须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批准,并实行专项限额管理和采伐许可证制度。

第二十条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需要采伐沿海防护林特殊保护林带内的林木时,应保留临海面不少于200米宽的林带。

第二十一条 生态公益林林木更新采伐的年限:人工松林40年以上,木麻黄林20年以上,其它阔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50年以上。

复层林更新应实行择伐,不准皆伐,择伐后的植被覆盖度不低于70%。

生态公益林内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应于当年或次年内完成更新造林。

第二十二条 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上一篇:学生酗酒喝酒自我检讨书下一篇:建筑工地环境保护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