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念玫瑰凋零的随笔

2024-08-03

我怀念玫瑰凋零的随笔(精选4篇)

篇1:我怀念玫瑰凋零的随笔

玫瑰的凋零散文

(一)

正月里虽已立春气温还是很低,雪花似乎要舞尽生命里最后一丝妩媚,漫天飞舞着。吃过午饭不顾母亲的阻拦舍弃了暖烘烘的被窝走出大门打量着这个亲切而又渐渐陌生的村庄。3年没回家过年了,每次回到这片热土都有一番感慨!那些尘封在心底的记忆、那些人、那些事已经远去再以新的姿态出现时我却感到陌生了……

真是一年一个样,一座座青砖瓦房变成了3间2,3层的楼房铝合金门窗闪闪发光。门前的大水渠不见了踪影,只有这条环绕全村的大路依然存在。路面拓宽了泥土路面被水泥代替干净整洁,一盏盏排列整齐的路灯透露着时尚的气息。我看着村子喜人的变化心里又在追寻着那青砖瓦房大槐树的记忆,追寻着那段已飘忽难寻的时光!

我的思绪正在游移间,路上走来一个妇人,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后面跟着一个7、8岁左右的小男孩往我这边瞥了一眼低头急急走去。我正在脑子里搜寻着是不是那家的亲戚?还是谁家的大嫂要不要打个招呼呢?正好母亲出来倒水我刚要问,母亲忙冲那妇人喊;“琴,静回来了你到屋里坐嘛。”又回头责怪的对我说:“那是文琴你咋不招呼呢?”我愣了一下马上追过去。眼前的妇人我实在无法和琴这个名字联系起来!臃肿的身材,剪的比男人稍长的头发,灰暗、沧桑的面容。脚上踢踏着一双黑色条绒布鞋。只有那双慌乱的眼神让我找到了文琴的影子。才30出头看起来却像40多岁。我忙说;“文琴到屋里坐吧,我刚顾着看路和房了没注意看,你别见怪哦。”琴脸通红极不自然的说;“回来了,10几年不见了,就是看见一时也认不得了不怪你。”琴的孩子仰起小脸好奇地看着我们。

文琴是我儿时的玩伴,同一个村子,同一个学校,小学时同桌。现在我母亲还保存着一张珍贵的照片,文琴穿着红色的格子衬衫,剪着齐耳短发,皮肤白净的`像个瓷娃娃,闪闪的大眼睛充满美好的憧憬,我穿着白色的衬衫扎着两个小辫笑弯了眉毛,红领巾飘扬在我们胸前。那时我俩学习不相上下总是在2、3分上分出1、2名。她脑子反应极快,数学是强项,我则记忆力好,语文出彩,作文总是老师的骄傲。她要求和我一桌,上下学形影不离。

有一天在她家的葡萄架下写着作业,她突然问我;“静,如果不做人让自己选择,你想做什么?”我说;"我想做一片白云,无忧无虑的飘荡在蓝天上。”琴说;“做云多无聊,我想做一朵娇艳的玫瑰让所有的花因我而逊色。”那个年龄的我们心里充满了美好的梦想!升入初中她在4班我在5班一墙之隔不在一个班里来往自然就少了,开始每个周末照例不是她来我家就是我去她家写作业,玩耍说各自班里的人和事,描绘着美好的未来。慢慢的各自都有了新的圈子,几乎不再相聚只在课间操场上玩耍时相互问候一下。她还是那么突出,无论是美丽的容貌还是学习成绩都引人瞩目,我很平凡,如一片叶子不曾发出任何声响,静静地坐在时光的一角。

初二第二学期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在学校传开,物理老师一个30岁有家室的男人和琴有着不正当的关系。我怎麽也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坚决认为那是有人嫉妒琴的优秀散布的谣言。可后来的事却瓦解了我对她的坚信。琴除了上课就跑去老师的单身宿舍,学校领导找物理老师谈话也没用。琴竟然在公用水龙头给老师洗衣服,全然不顾别人的责骂与白眼。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约琴在曾一起玩耍的小河边见面,生气地问她;“你真的和XX老师好了吗?你别再去他宿舍了,人家都乱说。”满以为她会解释说这是一个谣言。可她笑着说;“是啊,你就为问这个叫我来的吗?”我说;“难道这不严重吗?你知道别人说的多难听吗?”她扑哧一声笑了说;“你呀,还是那么幼稚还做你的白云梦呢?做个乖乖女,你知道爱情是什么吗?”说着从书包里掏出一本书扔给我说;“看看吧,开开窍我还有事先走了,你就是总顾及别人对你的看法,老是自卑什么都不去争取这种活法早淘汰了。”那是一本琼瑶的《窗外》那一刻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小丑被她戏弄,她也不再是我认识的那个琴了。

不欢而散后我们再也没有相聚过,就是遇见了我也绕开走,觉得她就像瘟疫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不理他俩我也是。初三毕业时物理老师为了给琴争取一个保送到县高中的名额不惜和其它相关老师闹翻,但最后琴还是如愿以偿得到了那个名额,因为物理老师是教研主任学校的骨干,还有后台在教育局,校长和老师们都做了让步。

(二)

高中时因为学校一栋宿舍楼翻修所以让学生在外租房住,大家都是3、4个人合租,文琴单独租了房子,物理老师每个周末都会来和琴相聚。对于他们的丑闻所有人已经失去了议论的兴趣,好像已经是平常事了。高二时琴又一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她和刚分来不久年轻、帅气的体育老师相恋了。物理老师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一次次殴打琴。一天下午琴和体育老师在操场漫步时被蓄谋已久的物理老师碰上,不知怎么的三人竟扭打成一团,众人围观影响恶劣。学校调查后体育老师被贬到一所偏僻的初中任教,物理老师降级安置在原地所属的一所小学,琴被开除。

琴的父亲托人找关系带她到别的学校插班,结果都拒绝接受,无奈她远走他乡去了广东打工,我便再也没有了她的消息。物理老师的妻子一个朴实、勤劳的农家妇女在一次田间劳作时从坡上滚落再也没有醒来,留下一对儿女在众人的同情、呵护、关爱中成长。事隔两年后这位老师写了一篇名为《思悔》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情真意切对妻儿充满了无限的悔意,赚取了不少读者的眼泪,在当地却是骂声一片。(前年夏天回乡路途偶遇,见他背已驼也苍老了我陌路般走过没有理他)更可悲的是琴的弟弟小磊因为琴的事情在学校、村里都被同学、伙伴欺负、辱骂,小小年纪承受不了竟得了精神分裂症,治疗后不是仰头看天就是低头沉思一言不发直到现在。琴的奶奶终日守着孙子嘴里喊着;“老天呀,让我小磊好起来吧,拿我的老命换我娃的命吧。”一年后奶奶也入土为安,琴的父母一年间花白了头发,与邻里不再往来守着儿子过着封闭的日子。

后来我也离开了家乡整日奔忙,那些事情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淡忘了。几年后同学、同乡断断续续传来琴的消息,听说她在那边又有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过的很不错。可同村长大的一个男孩却肯定的说;“文琴到那都不会安宁的,因为她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我不信。就在我穿梭于工作、菜场、厨房、抱孩子、洗永远也洗不完的衣服,想像着琴在那边美好的样子时再一次从家乡传来了惊人的消息,琴回来了,不是风光而是非常落魄,在她身上又发生了什么变故无人知晓,大家只是纷纷猜测。我迫切的想见到她,可繁忙的生活,幼小的孩子,使我无力拔出脚步回到百里以外的家乡去看她,只是一次次向母亲询问她的情况,默默祈祷希望她的人生会有转机。琴在家乡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同龄人都已成家她却无人问津,就是再贫穷的家庭只要提到琴的名字人家都会觉得是一种耻辱甚至愤怒。她就像一种病毒,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尽管她貌美如花,如一朵娇艳的玫瑰!实在无望之时,琴的母亲托一个远方亲戚牵线,把琴嫁到偏远山村一个大文琴5岁的跛脚裁缝为妻。

我无法想像琴是以什么样的心情结的婚,又过着怎样的生活,最让我后悔的是她的婚礼我没有回去,没有给她送去一点温暖。她的婚礼极其简单,只是男方来了十几个人一辆面包车,把陪嫁物品和她一并带走,除了家人几乎无人参加,就连我这样的朋友一个都没有,更别说酒席了。父母像甩掉了一个耻辱而负重的包袱般把她推出了家门。

琴几乎不再回来,因为她知道这里容不下她,只是在过年时大年初三出嫁的女儿都必须回娘家时才回一趟。去年我没回母亲说她来问过我,母亲把我的电话号码写给了她,可从未有她的声音传来。我知道后很激动,因为她已经不再和任何人联系了,几年来风平浪静人们几乎忘了她。她来问我说明她心里有我,也许她在那封闭的世界里太苦了,在那落满灰尘的心里还存有那段美好的回忆吧!可今天这分别十六年后的重逢因为我的疏忽差点错过,也许是我不经意的冷漠伤害了她。

无论我怎么热情相邀,琴都不肯到我家一坐,想接过她的包帮她领着孩子送她们回家也被拒绝了,想拉近一下距离,消除陌生感欲接过她怀里的孩子抱抱,谁知小家伙丝毫不给面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只得罢手。忙喊女儿抓来大把的糖果,琴还是坚持不肯让孩子收下。我想到她那家里去看看,想与她倾情相谈,轻抚她心灵的伤痛,想给她昏暗的生活送去一缕温暖她都不肯接受。拉着孩子匆匆告别了。我知道此时无论我说什么,做什么对于琴都是一种刺痛。

看着琴母子离去的背影一阵心酸,琴儿时美丽的脸庞和现在沧桑的面容在我脑海里交错着。老天你可不可以让时光倒流,再给琴一次机会呢?再回到那个穿着红格子衬衫,戴着红领巾的琴呢?难道人生路口选错了方向就无法回头了吗?她一定是渴望回到从前的。我不知道琴是否知道网络,我给自己取了白云飘飘的网名,放飞着儿时的那个梦。如果可能,琴会不会给自己取个红玫瑰的网名呢?琴,一个热情似火的女子,她会在大山的一角守着她的跛脚丈夫,年幼的孩子过着死水难漾的日子吗?她会平稳地走下去吗?如果是那样,这对于她难道不是一种折磨吗?琴,虽然你对我关闭了心门,拒我于千里,但我会默默为你祈祷,希望你一切都好,天荒地老我的祝福永远!

篇2:我怀念玫瑰凋零的随笔

我是一朵黑玫瑰,是这花园中最特殊的花儿。因为我的肤色是深黑色的,这世间很少有黑色的植物。因为黑色,我要承担比平常花朵更多的阳光辐射。但也因为我是黑色的`,人们的目光总是在我的身边围绕,可是我却并不快乐。

每当人们到花园中赏花时,见到我总会停下脚步,然后讨论我,说我是如何如何的美丽,如何如何的特别。可是谁又了解我内心的孤独呢?

曾经有一次,牡丹跑过来气冲冲地说:“你有什么好的,不就是黑色吗?你有我这么曼妙的身材吗?你有我这美丽的容貌吗?”紧接着其他的花儿也涌过来说我某个地方如何如何的不好,接着又说我哪些地方比不上她们。对此,我只是沉默着。其实想想,我觉得她们说的也对,在某些方面我确实不如她们,可是人们为什么总是喜欢那些稀少特别的,为什么不去喜欢那些更好的呢?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在花园中没有花和我说话,我也害怕和她们说话,因为我怕被她们排挤。只有到了夜晚,等到其他花儿都熟睡时,我才可以对着明月诉说自己的愿望,倾诉自己的寂寞。

时光飞逝,我知道我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了。虽然还是很孤独,但是,我心里却有一丝丝快乐,因为我将要从这寂寞中解脱了。

秋季到了,我的花瓣正一片片凋零着,人们看见我都会无可奈何的叹息着。但我并不感到伤心,虽然,现在的我很痛,但我终于可以离开了,不用一个人在这广大的世界里孤零零的生活了。

如果有来生,我宁愿成为那杂草之中的一朵极小的野花,当风雨来临时,能和一群伙伴共患难。如果有来生,我宁愿成为大树上一朵平凡的小花,枯萎时,化作春泥保护其他植物。如果有来生……

随着最后一片花瓣凋零,黑玫瑰对着所有的花儿笑了,因为她终于可以从寂寞的洪泉中冲奔出来了。此时,花儿们停止了争吵,因为她们都被那一抹笑震慑了,那一抹笑比太阳的光华还耀眼,比天上的星星还闪耀。

篇3:我怀念玫瑰凋零的随笔

关键词: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美国南方社会,挽歌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也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生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近百部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主要的脉络是这个县杰弗逊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物众多,时代漫长,可谓美国南方社会的写照。在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可见到南方社会的变迁,社会各阶层人物地位的浮沉及精神面貌的变化。

福克纳是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不仅在题材构思方面,在艺术风格方面他也是有着自己的独创性的。他运用意识流的手法,非常善于发掘人物内心生活。“多角度”的手法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和逼真感;“时序颠倒”的手法突出了历史和因果的联系。此外,他还使用了“象征隐喻”、“对位式结构”等手段,使作品繁复杂乱却又引人入胜。他的语言突破常规,试图用晦涩、朦胧、冗长、生硬的文字取得特殊的效果 (1) 。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表现了福克纳一贯的创作思想和风格。小说深刻再现了新南方的现代精神与旧南方保守精神之间的纠缠和渗透,也体现了福克纳本身感情的矛盾和忧郁,滚滚而来的新生活中缠绕着对过去生活的缅怀与眷念。

艾米莉出生于当地的名门望族,只是到她这一代已经衰败不堪。在她青春年少时,父亲赶走了她所有的追求者,不允许她结婚。父亲死后,她保留父亲的画像,不准埋葬父亲的尸体。后来,家教甚严的艾米莉小姐爱上了一生中唯一结交过的青年异性,来小镇修铁路的工头霍默·巴伦,每周日下午人们都会看到两人驾着马车出去,于是猜测他们要结婚了。后来,镇上居民看见艾米莉进药店买了砒霜,纷纷猜测因为巴伦不答应结婚她要自杀;接着巴伦失踪,再也没人见过他。此后,艾米莉深居简出、大门紧闭,左邻右舍开始闻到她的宅子里飘出的愈发浓重的恶臭,但没人敢去惊扰她,于是偷偷地在门边、窗下撒石灰,试图掩盖那股难以忍受的味道。艾米莉小姐去世下葬之后,人们终于得以进入那所阴暗的深宅,在一间锁上的房里,发现床上已腐烂多年的巴伦的尸体,尸体旁另有一个枕头,上面有人睡过的痕迹,枕头上有几根长长的白发———艾米莉的白发。这样一个故事从福克纳笔下流出,成为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又一个故事篇章。

艾米莉显赫的社会地位和悲剧性结局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艾米莉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而是行使了一种制度和文化的象征功能,作为一个精神基石支撑着走向分崩离析的旧南方。她为执行这一宏大使命付出惨重的代价,因为作为一个偶像,她必须接受旧南方规范的严厉制约,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本能的渴望健全地发展,不能拥有常人一样的爱情、婚姻和家庭。她是被奉献给衰朽的旧南方文化的牺牲品。文中不少地方暗示了这一点。当地的人们有这样的感觉:“活着的时候,艾米莉小姐一直代表一个传统,一种责任和负担,是这个城市世世代代必须承担的一种义务。” (2) 艾米莉小姐的“头发剪短了,看上去就像教堂里色彩窗上画的天使”;当地的人们对她怀有一种敬畏和仰慕,把她视作“偶像”。人们对她的仰慕并不是针对她本人,而是她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体现了正在逝去的南方的历史和传统的那种生活方式。

艾米莉独立、刚直、不易妥协;同时她也骄傲、偏执、虚荣,她蔑视她的乡亲们。在父亲死后,她极力维护自己的权力,即使在绝望的时候,也要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格。在她父亲死的第二天,人们前去吊唁:“艾米莉小姐在大门口迎住了他们,装束如常,脸上没有一丝忧伤。她告诉他们说她父亲没有死。”这充分说明了艾米莉不能理解和接受现实的性格特征。时代前进了,她却抱住贵族的身份不放,竭力维持着旧有的制度。她完全将自己封闭在房子里,前门一直紧闭着,直到她死去,再也没开启过;她也拒绝交税,不允许他们在自己门口钉门牌和信箱。但是想把自己完全封闭在过去是不可能的,她不时地受到现实的冲击甚至是诱惑,巴伦的出现对她来说就是一种诱惑。然而旧的事物和新生事物总是格格不入的,巴伦和艾米莉就是新、旧的代表,矛盾双方的化身,最后巴伦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成为艾米丽无望的爱情的祭品,同时陈列在祭坛上的还有艾米丽自己的青春和一生。她无法攫取或挽留巴伦,就毒死了他,从此夜夜和他的尸体同眠。即使这样,艾米莉也无法挽回逝去的自尊,以及昔日的“辉煌与荣耀”,腐朽的南方旧制度的纪念碑已经倒塌。

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使用的叙述方式也是独特的。叙述者是当地人们中的一员,是故事的当事人之一,他代表了当地人的情感,也代表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他也是一个旁观者,能够清晰、客观地讲述整个故事。一方面,人们对昔日的南方生活有一种怀念和眷恋,这种情感体现在他们对艾米莉的仰慕和敬畏上,因为艾米莉本身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个偶像,一个昔日南方生活方式的象征。另一方面,人们对其中的腐朽和衰败又充满厌恶,也试图去消除。当地人要艾米莉交税,要祛除她屋子散发的恶臭的味道,遭到艾米莉的抵触后,人们觉得她简直就是一个疯子。叙述者所表达的感情其实是一个群体的感情,正因为叙述者特殊的身份和独特的角度,使得这种矛盾的情感真切地表达出来。

本篇小说采用“时序颠倒”的方式叙述,故事不按照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反倒是人物内心深处的冲动、情感、无数思想和行动的喷涌、缠绕,好像故事不是在发生,而是在每一段文字背后发现故事的存在。但尽管时间顺序是杂乱的,小说的结构和叙述却是杂而不乱的,第一节与最后一节遥相呼应,先讲艾米莉的死,再讲艾米莉的葬礼,并慢慢揭开尘封多年的谜底。中间部分是讲述者对活着的艾米莉的回忆。这种叙述方法使得读者感到小说描写的时间是静止的,好像一切都正在发生,历史与现实得到最紧密的联系,旧的与新的并列着、矛盾着、斗争着,最终旧的事物跟随着艾米莉彻底坍塌。

福克纳在这篇小说中大量采用感官刺激的词汇,把读者的视觉、嗅觉、触觉都充分调动起来,物象在文中都是有色彩的、有光辉的、有气味的,能够看得到、感觉到、闻得到。艾米莉小姐及其所代表的一切都即将逝去,都散发着一股腐朽和衰败的气味。读者在整篇文章当中都能感觉到和嗅到腐朽和衰败。在第一节中作者这样描写艾米莉的生活:“他们被那个老仆请进了一间幽暗的大厅,大厅里有座楼梯升入更浓重的暗影中。屋里散发出那种经年不用的房屋的气味———一种让人窒息、潮湿的气味……家具的表皮都裂开了;他们坐下时一股轻尘从他们臀部下面懒懒升起,细小的尘埃在拿到仅有的阳光中浮动回旋。壁炉前褪色的金框里立着艾米莉小姐父亲的粉笔画像。” (3) 这一段描写里有光,有影,有色,有气味,非常形象而具体地烘托出走向衰亡的没落气息。对于艾米莉小姐本身是这样描写的:“她看上去像长久泡在水中的一具死尸,肿胀发白。”作者用这样一个比喻来描写艾米莉的形象,无论从外表还是内在,都无比恰当。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其实是福克纳心中的一首挽歌,缅怀一个失落的文明、一片“随风而逝”的精神世界;旧南方的传统和无限荣光在北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全力挣扎,却丝毫挽救不了已注定的宿命,轰然坍塌之后一地废墟,焦土瓦砾间唯见一枝玫瑰,在风中摇摇晃晃,在硝烟里徒留暗香……福克纳用一种奇特的艺术手法使得这样一枝玫瑰携着馨香铭刻住一段逝去的生活和历史。

参考文献

[1]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沃伦贝克.威廉·福克纳的文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2]冯亦代.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0.

[3]姜晓梅.献给逝去的南方生活玫瑰.山东:山东大学学报, 2000.

篇4:玫瑰的凋零

时间:2008年11月8日

地点:北京音乐厅

作品:第十四交响曲Op·135

作曲:肖斯塔科维奇

演奏: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指挥:张国勇

演唱:女高音叶卡特琳娜·什玛诺维科

男低音阿列克谢·塔诺维茨基(白俄罗斯)

根据专家介绍,在《伶赏经典——张国勇的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会上,听肖斯塔科维奇《第十四交响曲——为女高音、男高音、弦乐及打击乐而作》的观众有福了,这部作品以前从未在国内音乐舞台公演。在中国,肖斯塔科维奇音乐的流传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肖氏音乐结构宏伟严谨,富于哲理风格鲜明,表现力丰富。《第十四交响曲》有些类似声乐套曲,创作于1963年,题献给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1969年由苏联中提琴家、指挥家巴尔沙伊指挥莫斯科室内乐团在莫斯科首演。翌年布里顿指挥英国室内乐团在爱丁堡音乐节上演出,肖的妻子维什涅夫斯卡娅担任独唱。全曲表现了一个死亡主题,作曲家本人在《真理报》上的“首演前言”中称,创作起因是穆索尔斯基《死之歌舞》带来的灵感。许多文艺作品将死亡美化为进入极乐世界,而肖氏认为死亡就是一种结束,他在作品中对死亡说不。作品采用名家诗作,音乐有真挚的抒情、深邃的复调手法、幽默的音乐语汇、清亮透彻的配器技巧。作品中出现了半音化和不协和复调等20世纪作曲技法,但那是在局部或织体的横向之间,竖向之间仍具有坚实的传统依托,全曲不时闪现出欢愉和乐观的生命之光。

第一乐章,“深渊”,柔板,西班牙诗人加西亚·洛尔卡诗:“一百名狂恋的情人长眠在安达卢西亚大道旁,并为他们竖起了十字架。”这里的音乐有引子的意味,纤弱而孤高的小提琴声部如雾霭、如晨曦,引出犹如中世纪素歌一般的男低音吟唱,随后低音提琴与加入进来的小提琴遥相对唱,成为男低音歌词的阴暗背景,这是献给情人的祷歌。

第二乐章,“马拉加舞曲”,小快板,洛尔卡诗:“死神出出进进,黑暗中灵魂在徘徊。血与汗、烦躁的心……” 此乐章为对比性的二段体结构,小提琴怪诞的跃动音型伴着女高音紧张不安的宣叙调,此后上板舞曲;响板之后的一声鞭响,进入下一乐章。

第三乐章,“罗雷莱”,甚快板,法国象征派诗人阿波利涅尔诗,即一则神话传说,莱茵河上女妖以歌声诱人落水,被主教关进修道院。“在莱茵河湾之处一艘小船上,坐着我的爱人,她向我发出呼唤。”开始是女高音与男低音的对唱,小提琴独奏之后是罗雷莱的咏叹调。一阵弦乐队紧张的“divisi(分奏)”后,响起教堂钟声(管钟),远处传来罗雷莱哀怨的歌声,铝板琴、钢片琴声中,平静的水面映射出莱茵女妖明亮的眼睛和长长的头发。此后出现同音反复的主教吟诵,在大提琴独奏的哀歌声中结束。这一乐章的音乐刻画了道貌岸然的主教那伪善的心理与罗雷莱放荡不羁的性格。

第四乐章,“自杀”,柔板,阿波利涅尔诗。这是女子怨魂的独白:“我的墓上没有十字架,有三朵百合花。”乐章首尾分别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伴和女高音独唱,歌声的线条绵长抒情;中段歌声激昂,配以厚重的配器,推出悲剧的高潮。

第五乐章,“警惕Ⅰ”小快板,阿波利涅尔诗,女高音独唱:“如同玫瑰的凋零,你行将赴死,我的小兵、我的情人、我的兄弟。在爱与死之中,但愿我更加美丽。”木琴奏出十二音列的主题,成为这一乐章死神的“固定乐思”,在乐章中四次出现,向人的生命发出挑战,并将女高音的歌声分割为四段,形成强烈的对比。三个音高的嗵嗵鼓急促的节奏紧扣心弦。表现一位妇女对即将战死的士兵产生的同情与奉献。

第六乐章,“警惕Ⅱ”,柔板,阿波利涅尔诗。声乐采用问答形式,表现一个被死神夺去爱情的女人的变态心理。女高音“tr”音型的冷笑声阴森恐怖。

第七乐章,“在狱中”,柔板,阿波利涅尔诗。一首男低音的咏叙调,运用了十二音技法和复调,如哭泣般的和声,突出低音提琴的弦乐拨奏伴以梆子,表现了神秘恐怖的监狱场景和囚徒的内心痛苦。

第八乐章,“扎波罗什哥萨克给康斯坦丁堡苏丹的答复”,快板,阿波利涅尔诗,再现了俄罗斯画家列宾的同名油画。男低音宣叙调式的音调,间以见棱见角的粗俗谩骂调侃、弦乐多层次的“divisi”,这些手法生动刻画出扎波罗什哥萨克人的肝胆狭义,和对异族统治者的嘲讽蔑视。可以听到乐队描摹豪侠们大笑的音效。

第九乐章,“啊,德尔维格,德尔维格!”行板,俄国十二月党诗人丘赫尔贝克尔诗。德尔维格是丘赫尔贝克尔的挚友,被沙皇流放到西伯利亚而死亡,诗中表达了对其所受遭遇的不平之情。男低音咏叹调,乐队仅由中、大、低弦乐声部构成延绵的织体伴和,彰显抑郁愤懑之情。

第十乐章,“诗人之死”,广板,奥地利诗人雷纳·玛利亚·里尔克诗,表现对诗人亡故的无限忧伤和惋惜感慨:“诗人含冤而死,他的面孔如此苍白。”这一乐章以与第一乐章同样音型的弦乐引子形成呼应,但其后由女高音独唱,配器中的铝板琴画龙点睛。

上一篇:群众路线教育表态发言稿下一篇:领导讲话稿工作部署怎样写,这几种方式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