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纲领思想汇报

2024-08-31

党的纲领思想汇报(精选8篇)

篇1:党的纲领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今天是第三次党课了,转眼间,党课的理论学习已经过半,回想着这三次的课堂,还真是印象颇深的,每个老师都是那么别具一格,但每次的课堂都是那样生动有意义!以前在课本上能经常看见这么一句话:“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党*”考试的时候也经常用到这句话,但之前总是没有认真的思考过这句话,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这句话就是理所当然的。今天,在钟德涛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接触并学习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终于在那句话上,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悟。

首先,从党纲说起,就是党的纲领;而“纲领”,又是提纲挈领,纲要的意思,那么,党纲,就是一个政党为了实现本阶级的根本利益而规定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线方针政策,它在根本上为我们的党指明方向,展示形象,凝聚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

实现共产党*是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它作为最高纲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是其先进性的体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改变不了共产党*必然实现这一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而苏联东欧的演变不能证明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事业的失败,潜在的说,共产党*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明确了两者的含义后,他们还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共产党*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它的实现是绝对离不开若干个最低纲领的实施的,没有最低纲领最为行动指南,没有最低纲领的实施并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创造条件,最高纲领就只能是美好的空想。而没有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将失去灵魂,偏离正确的方向。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把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只有坚持两者的统一,一步一步,我们才会走向更加美好的社会。

作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钟老师说,在写入党申请书之前,如果没有读过《党的纲领》,就不能说是自愿入党,在座的80名同学都没有读过,说起来蛮惭愧的,今天,终于对党的最高和最低纲领有了新的认识,非常想翻开党的纲领那本书,在阳光下,沐浴在光明中。我想,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扎扎实实的勤奋学习和工作,坚定地走好两个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始终以杰出的共产党人和优秀的共产党员做榜样,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加入党的组织,感受党的温暖并将作为一名光荣的党员给予别人温暖,相信自己能够经受考验,有所作为的。

汇报人:xiexiebang

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的思想汇报: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创建和谐社会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解决思想上入党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

篇2:党的纲领思想汇报

又是一个星期五的晚上,学长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给我们详细的讲解了党的纲领,让我们明白了党的`纲领就是党的旗帜和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现阶段的任务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学长给我们讲了这些,让我们了解到那些革命前辈就是在党的纲领的指导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奉献一生的。

毛主席曾经说过,“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将来的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这是确定的、毫无疑问的。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未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小平同志也强调:“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的领袖们告诉我们,矢志不渝坚持党的最高纲领是中国共产党要坚定的信念,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正确的革命纲领,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踏实地的实践党的最低纲领是必须的。我们的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不同的最低纲领,但它体现的却是最高纲领的内在本质要求,是最高纲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最低纲领、实现党的最低纲领,我们才能一步步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终目的。除了党的纲领,学长还教育我们要努力学习。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党需要的不是一些只会空喊口号的人,真正需要的是有文化、有知识、能实干的共产党员。

上完这堂课,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要自觉树立远大的理想,好好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胸怀共产主义大目标,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发展大趋势;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牢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篇3: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和纲领的源头

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四个特点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被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 马上展示出一个改革者的形象。十八大闭幕不到一个月, 他就轻装简从到了南方, 到了深圳等改革的前沿, 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是要搞改革的。之后, 他又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 主题是学习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请两位专家学者讲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之后, 他很快部署筹备召开三中全会, 明确这次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系列举措, 一登台一亮相就展示我们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是搞改革开放的, 而且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改革开放, 要全面深化改革。这期间, 习近平同志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 从这些讲话中可以透析出他的改革思想, 内容很丰富。在我看来, 至少有四个特点:

第一, 今天的改革是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他一再强调, 今天的改革既是我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延续, 又是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改革。所谓“新的历史起点”是什么呢?就是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他经常用“啃硬骨头”、“涉险滩”这样的词来讲今天改革的背景和任务。也就是说, 我们过去的改革把好啃的骨头都啃掉了, 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现在是“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改革。

第二, 今天的改革是全面深化的改革。这一思想, 实际上在十八大报告中已经透露出来。十八大文件起草组的组长是习近平同志, 他是作为当时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主持了这个文件起草。十八大报告里有一个标题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里面讲了“五位一体”, 很多人解读这个报告的时候, 只讲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 而没有注意五位一体的改革。应该讲, 全面改革是邓小平的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党中央都强调全面改革。这是首先要肯定的。同时, 我们注意到习近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全面改革思想。他讲的全面改革是系统推进的全面改革。他说, 每一项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改革, 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来配套。改革是全面的和深刻的革命, 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 他的全面改革不是一项一项改革线性推进的全面改革, 而是各项改革配套协同推进的全面改革。这是系统思维指导下的, 系统推进的全面改革。了解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理解了他这个改革思想就会读懂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什么包括那么多的内容。

第三, 今天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改革。习近平明确提出, 改革要有改革方法论。什么是改革方法论呢?就是既要摸着石头过河, 又要加强顶层设计。这几年有些人对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加以否定, 他作了回答, 他说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在实践中去摸索规律, 是不能否掉的。同时, 确实要加强顶层设计,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 在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去进行阶段性的改革实验。由于他强调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 这个改革就必须加强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就需要把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结合起来。

第四, 今天的改革是按照中国改革的内在规律来推进的改革。在第二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时候, 习近平同志就提出了改革规律的问题。后来在文件起草过程中, 他到很多地方调研, 在湖北调研时, 他不仅讲了我们的改革是全面改革, 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制度的全面改革, 而且讲了要按照改革的规律来进行改革。规律问题方面, 他讲了一些关系要处理好, 一个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一个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一个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一个是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 最后一个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就是要在这五大关系的把握中认识和掌握改革的规律, 其中他又重申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 把改善民生作为结合的一个标准。与此同时, 他还强调指出, 要把握好改革的方向, 认识改革规律可以更好地把握好改革的方向。他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 就是我们的改革不能出现颠覆性的错误, 如果出现颠覆性的错误的话, 既不可挽回, 也无法弥补。这一思想十分重要。

为什么要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我们了解了习近平同志的改革思想, 还要进一步思考一下, 他为什么要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要提出按照改革的规律来推进改革?

习近平同志说, 这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这个问题, 实际上就是十年前、五年前我们已经意识到的问题。十年前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五年前我们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转折期, 原来那种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 光追求GDP的那种发展方式, 已经难以为继了。所以, 在十六大后不久就提出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后就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讲, 这都是对的。问题看准了, 思路也是对的, 关键是究竟怎么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一种现实, 怎么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中央在实践中认识到, 仅仅通过一些发展举措还不足以解决问题, 必须从根本上变革束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破除那些束缚发展方式转变的思想观念和固化的利益藩篱。

由此可见,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 不仅仅是我们中国发展问题对他提出的思考, 而且是我们在解决问题中的各种经验教训引起了他的深思。发展要靠改革, 科学发展要靠深化改革, 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所以, 他的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是从中国的改革发展实践中得出来的科学思想。

《决定》是一个伟大的改革纲领

学习了习近平同志的改革思想, 理解了习近平同志为什么要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再来读读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 尤其是读一读他对这个《决定》的说明, 就可以认识到, 这个《决定》给我们提供了中国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这是一个伟大的改革纲领。

这个《决定》, 这个纲领, 有三个特点:

第一, 它有时间表。就是这次改革是一个中长期的全方位的改革, 时间到2020年, 不是一两年、三五年的改革。

第二, 它强调改革的全面性、综合性。这次改革, 是“5+1+1”的改革, “五位一体”的改革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制度的改革, 加上国防和军队建设制度的改革, 再加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 七大方面的改革, 这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任务提出来, 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具有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第三, 它突出了制度创新。这次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且很明确地提出, 要到2020年在各方面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一套制度。这里“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八个字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来的。现在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从十八大算起只有8年时间, 从现在算起来只有7年时间, 7、8年要让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决策, 是难以在制度上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事实上, 这次确定的制度改革目标又超越了邓小平, 就是要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上做出一篇好文章来。也就是说, 我们的现代化不仅仅在生产力方面要实现现代化, 而且是制度方面也要实现现代化。这里说的制度的现代化, 以全新的、现代的“治理”理论来讲是国家体系和领导能力的现代化, 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

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中国到2020年的改革的纲领, 内容很多, 现在大家正在学, 正在理解, 但是这三个特点一定要把握住。

关于中国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总任务, 《决定》里都讲了, 改革涉及15个领域、60个方面, 五六百项的改革举措, 内容实在太丰富了。可能我们现在这些专家学者谁都讲不清楚所有的改革内容, 但有几个要点是我们要把握住的:

第一, 要牢牢把握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来部署改革、推进改革。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也就是说, 我们讲改革也好, 讲发展也好, 都要从实际出发, 我们今天的实际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解决的主要问题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我们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有的改革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 不能够超越这个阶段, 不能够向人民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指标。所以, 这次非常明确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来部署改革、推进改革。而且后面讲到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为什么?原因是初级阶段, 因为我们初级阶段还没过, 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还没有解决, 初级阶段的任务还没完成。

第二, 要把握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这是我们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就碰到的问题, 就是怎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肯定不适合中国国情, 也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规律。政府有什么作为, 市场有什么作为, 当时就定了一条, 就是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要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这几年碰到了一个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开始以后, 我们很果断地动用了政府资源来破解危机带来的各种挑战问题。从短期内看是有成效的, 从长期来看, 这种非常时期作出的非常决策是不可能在常态下长期维持下去的。前几年有些人想把我们这种非常时期的一些做法模式化, 我认为不可行。我们中央头脑非常清醒, 这次很明确地指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要起决定性作用, 由此把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换言之, 就是政府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但是, 政府也有政府的定位, 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上, 要发挥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当然, 不仅仅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还有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也要厘清。我们过去的改革讲政企分开, 现在还要政社分开, 该给市场的给市场, 该给社会的给社会, 政府做它自己该做的事, 这是我们这次全方位改革里面要把握的一大要点。

第三, 要在坚持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的同时, 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 就是各项改革要配套。其中, 非常重要的政治体制怎么能够为经济体制改革扫除障碍?怎么能够为经济体制改革巩固成果?这是我们多年来要破解的难题, 也是我们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没有政治体制改革扫路, 经济体制改革很难推进, 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落地, 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难以巩固。所以, 邓小平常常把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推进, 最后使得经济体制改革能落地, 政治体制改革也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次政治体制改革既有民主政治的发展, 又有法制的保障。其中一个亮点就是把十八大提出的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协商制度的任务具体化、细化了, 提出了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第四, 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改革作为一场革命, 不可能没有阻力。所以这次讲了“三个解放”。提出这个问题, 针对的是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体制机制上的痼疾, 以及利益固化的藩篱。如果不能破除这方面或那方面的障碍, 就不可能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第五, 要坚持党自身的制度建设。这么全面的改革, 没有党的正确领导是无法想像的。与此同时, 要加强党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党的建设, 尤其是解决党和群众的关系。我们正在进行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 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来讲, 意义非常重大。

篇4:治党强党兴党的行动纲领

甄小英:召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目的,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党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会议审议通过的《决定》是对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延伸、深化,其出台的最大背景就是党的建设面对的“新形势”。“新”主要新在是充满机遇和潜伏危机,有的学者讲是“带有危机性质的新形势”。进入新世纪,党明确提出的我们“面对难得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现在,机遇和挑战这两方面,都有所发展。

记者:那么,如何认识我们当前面临的机遇?

甄小英:首先,从世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且呈强化趋势。我们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是可能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将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获取比较利益继续提供机遇;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国在技术跨越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等等。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在应对金融危机及这一轮全球竞争角逐中,我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活力,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上升。在过去的金融危机中,危机促进了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使我国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如果我们应对得当,坚持十七大确定的理论、道路、旗帜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化危为机,可能会抓住更多的发展机遇。

其次,从国情来看,党领导人民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的探索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发展,为我们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抓住机遇,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新中国成立60年,成就辉煌,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有几点是特别值得自豪的。一是彻底改变了中国贫穷挨打形象,一个独立自主统一开放的大国屹立在世界东方。二是中国社会整体上由生存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站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起点。三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举世瞩目。四是开启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执政党自身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发展。

这些成就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化解各种潜在危机因素,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政治、制度条件和组织领导保障。

记者:挑战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甄小英:新形势下,我们面对的挑战的严峻程度也有所发展。

从世情看,世界形势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世界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力量对比,其影响长期而深远。

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特别是2003—2007年全球连续5年保持4%以上的增速,创下上世纪60年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增长速度最快的上升期。这当然受益于科技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在发达经济体的透支消费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过度出口共同推动下产生的。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呈现过度依赖外需的局面,因此,在应对金融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适应世界国际环境的新变化,立足创新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的途径和方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把经济增长模式由过度依赖外需转为以国内需求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的方式。能否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们来说是个很现实的挑战,直接考验党的执政能力。

此外,和平发展面临新环境。我国经济逐步成为大国开放经济,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加深,新一轮技术革命所引发的国际分工和生产组织方式变化正对我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对国外资源和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世界金融危机、经济衰退,世界油价粮价变化,对我们都有影响。中国是能源、矿产等资源需求大国,现在中国进口什么,什么就大幅提价。中国要购买国外的企业、油田,一些国家百般阻挠,把一些经济行为搞成政治问题。

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提升,也会带来一些新的挑战。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中国注定要经受更多的外部挑战和考验。中国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一些国家的戒惧,“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相继出台,就是明证。我国的和平发展明显受到某些大国势力的制约,一些国家支持达赖搞分裂、制造社会动乱,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也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所要经受的并非仅止于贸易的摩擦,甚至碰撞,还会有这样那样的摩擦,甚至碰撞。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应对新的复杂局势,必须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从国情来看,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正处在一个从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的关键时期。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看,当一国的人均GDP迈入3000—5000美元时,就会遇到现代化发展的瓶颈,瓶颈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贫富差距拉大,阶层矛盾激化、社会抗争频发,政治动荡不宁。有些国家冲不破这个发展瓶颈,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瓶颈期。

记者:作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甄小英:基于以下几点:一是社会领域出现新矛盾。我国在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凸显,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矿难不断)、社会治安、征地搬迁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引起广泛关注。二是比较优势降低,经济增长面临新制约。劳动、资本、自然资源、技术这四大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正发生很大变化,生产成本有所提高,比较优势降低。自然资源的约束全面强化。土地、淡水、石油等资源的制约尤为严重。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环境污染严重。三是消费结构升级,社会心理出现新变化。温饱解决后,公共需求迅速增加,我们的公共供给严重短缺。四是改革攻坚出现新特点。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确立,初步形成了资本社会化的格局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但是,市场经济的具体体制和机制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立法和规范的部门化,权力与利益结合,管制型政府还没有完全转向服务型政府,政府的宏观调控是需要的,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要相配合,但是,必须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我们的问题是造成管制过度而抑制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涉及政府本身的改革,涉及强势群体的既得利益,阻力更大。瓶颈期的矛盾、冲突以及引发危机的因素,有的已经开始显现,有的可能还处在潜伏期。五是社会紧张度上升。今年以来,伴随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紧张度明显上升。群体性事件,往往是从维权争利,发展到泄愤,再到骚乱,最后会引起暴乱。能否成功化解和解决这些矛盾,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现代化的成败。当前,保发展、保稳定、保民生的任务都十分艰巨。

人类迄今为止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近300年,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到12亿人口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但所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20%,而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将用不到100年时间,使13亿人口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用不到100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300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变革。这就意味着西方国家渐次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我国可能会浓缩在一个更短的时间内,问题更集中。正如《决定》所指出的: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未来20年我国又进入高风险发展期。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从党情来看。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来,共产党领导人民做了三件大事,革命、建设和改革。与此相对应,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三大根本变化。《决定》首次提出了“三个历史性转变”的论断,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完善了十六大的提法。这既是对党的历史进程的科学表述,也是对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更加全面的表述,从而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有了新的参照系和历史的坐标。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取得巨大成就。60年,执政党交了两份考卷,一份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答卷;一份是党的自身建设,即党的执政能力、领导能力、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答卷。

记者:那么,如何评价60年执政的状况?

甄小英:《决定》指出: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决定》具体指出当前存在的六大问题、“三个严重”。六大问题即民主集中制、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三个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我们研究执政规律,任何政党都有丧失执政地位的可能性,一个政党,无论曾经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过多么大的贡献,曾经得到人民多么真心的拥护,一旦腐败堕落,脱离人民群众,都将被人民抛弃,要说执政规律,这是一条最基本的规律,可以说是一条铁律。国内有学者提出“三种前景”:第一种,由于腐败而丧失民心,丧失执政地位,这是最坏的前景。近期内不大可能出现。第二种前景是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把全党决定下来的基本理论、路线、道路、方针、政策只当作口头禅,在改革和发展的阻力和障碍面前畏缩不前,无所作为,或用满足少数既得利益者的需求来维护权力地位,其结果是使党变质,社会主义名存实亡,中国社会不能健康地发展。这是最应该避免的现实危险。第三种前景是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样,党兴、民富、国强,民族复兴的前景才大有希望。《决定》正是基于对执政规律的研究,提出“两个都不是”“四个不等于”的警示。我们全党只有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记者:在党的建设上,我们有经验,也有教训。《决定》总结了六条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对搞好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甄小英:在执政一个甲子之际,《决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总结了我们党执政以来自身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也借鉴了国外一些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形成六条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运用和丰富发展这些基本经验,对搞好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第一条经验,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不久,很快就投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早期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的问题,因此,一些抱着良好愿望入党的同志,常常成为党内教条主义、机会主义的俘虏,这也是建党早期,革命屡遭挫折的重要原因。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艰难时期,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要担负起抗战的领导责任,必须解决“怎样认识自己、加强自己、团结自己”的问题,其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才解决了在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如何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问题,才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为全党掌握,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第一条经验强调这样几点:(1)始终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强调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武装全党。用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3)强调了以理论指导实践,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能力,党性修养,实际上是要求党员按规律办事和按规矩办事。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这也是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目的。

第二条经验,是正确处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关系。在推进党的伟大事业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以党建伟大工程保障和推进伟大事业。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正向、逆向)。加强党建,是为了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证。这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

第三条经验,是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总结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探索的成果,形成了一条主线“五位一体”的党建总体布局,即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五方面的“五位一体”。要把握好“主线”与“五大建设”的关系。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与五大建设不是并列的关系,它贯穿于五大建设之中,五大建设要落脚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把握五大建设之间的关系: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思想理论基础;组织建设为其他四大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为党的建设提供纪律和作风保障,又反映党的其他三大建设的成效;党的制度建设为党内生活提供运行机制,为其他四大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实施这个总体布局,要着眼全局,统筹兼顾党的各方面建设,使之相互配套、互相促进,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整体推进,从总体上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第四条经验,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由工业社会将进入知识社会,信息社会是联系两者的桥梁。我们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把产业工人称为蓝领。新社会阶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适应执政党的要求,对党的性质的表述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员条件的修改,等等),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

第五条经验,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第六条经验,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这六条经验,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仅包含着对以往成功和教训的总结,而且是今天和今后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都必须坚持的,这些经验,也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这六方面的经验,也是今天需要继续解决的六大问题。

总之,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建,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有政治勇气、实践勇气和创新勇气。今天解放思想、推进改革的动力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忧患意识”。每个党员都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篇5:思想汇报—拥护党的纲领

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我们需要共产党的领导。汶川地震发生时,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们才能从容不迫的救援,当我们看到救援有序的展开时,我们感谢党。是他们挽救了无数的生命,让那么多的人有了希望,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稀少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离开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不可能保持长期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就无法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国家举办大型活动,也需要共产党的领导。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深厚的物质基础,才让我们有能力举办奥运会。正是中国共产党大力发挥群众的力量,才能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的把北京奥运会办的这么精彩。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也同样证明了这些道理。

自建国以来,父辈们经历了建国初期的种种考验,十年文革,三年洪涝灾害的艰苦生存,他们为新中国的蓬勃发展打下了根基。1978年改革开放,13年后我们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祖国欣欣向荣的变化,耳濡目染了祖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日益进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感受,我慢慢理解了正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使得祖国不断繁荣富强,这不正是党的旗帜和方向,党的最高纲领吗?没错,在党的纲领的领导下,我见证了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见证了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见证了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毫无疑问,我们将矢志不渝地继续坚持坚决拥护党的纲领,见证我们的祖国长的茁壮成长。

应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挑战,也需要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矛盾。从国际形势上来看,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还有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一些分裂。从国内来看,改革还不是很成熟,长期积累的许多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的选择只有一条,那就是坚持并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同时我也深刻领悟到我们党要始终如一地坚持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这一含义。首先,党的最高纲领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非只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宗教的“天国”亦或是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乌托邦”、“太阳城”、“大西岛”等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虚构想法,而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正确结论。其次,不管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还是二战后中国等一系列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都证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已被历史的发展所证实。

所以,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奋斗目标和最高纲领,高举人类进步的旗帜,以自觉的、能动的革命实践来推动历史的发展,无疑是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我们要坚决拥护党的纲领,并始终相信祖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展中的复杂矛盾,使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届时举国上下将共同见证祖国的繁荣富强!

篇6:党的性质和纲领思想汇报

今天在党校参加了第二次培训,经过此次培训,我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首先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思想在党,行动中为党,此生献于党。通过学习,我对我们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前只知道歌里唱的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现在,我已经能够知道为什么只有***才能创立新中国,只有***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新中国。

从这节课中,我知道了中国***的性质表述为:“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的本质,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

****,在以前的我看来,这是一个高远的目标,有时,我会天真地想,这个目标会不会太大呢?通过这次的学习,我知道,****是我们崇高的理想,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否则,就会迷失方向。但实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所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都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低纲领,我们是最高纲领与最底纲领的统一论者。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鞭策自己,又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的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的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

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全面、准确、深刻的党的性质的概括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中国***,这个光辉的组织已不再是我儿时的朦胧幻影,而是我向往加入的一个能为我国几十亿人民群众谋福的团体。

这次学习期间,老师教会了我:一个人活着,不能没有目标,而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就是为了今后幸福的生活和开朗的人生。通过学习,我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开始特别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了。以前,我总认为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不要去做,要做就做大事。但现在我明白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为党、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当然要从小处着手,一步步做下去,才会迈向成功。

汇报人:xuexila

篇7:党的纲领思想汇报

13日晚上在9302教室,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第四十四期党校第三次课开课,老师带领入党积极分子深刻学习研究了党的纲领相关内容,令在场的同学对党的了解又加深了一步,对党的崇敬也加深了一层。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党*。”党章中的这一句话让我感动不已。实现共产党*,这是何等高尚的理想啊?在这样的光辉理想的照耀下,我们社会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被很明显地对比显示出来,但是只要我们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只要我们牢牢地紧跟党的步伐,我们就一定会有实现全人类的最高理想——实现共产党*的那一天。

党的纲领中明确指出了,实现共产党*是目标是方向,基本路线、最低纲领是这一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共产党*远大目标在现阶段的具体时间目标是最高纲领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基本路线和最低纲领,实现现阶段的任务是我们迈向社会主义的必经步骤。

党的最高纲领告诉我们:实现共产党*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是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反观我们当下的社会中有一些不明白、没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的人放出一些谬论:共产党*就是穷,资本主义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不否认资本主义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比我们国家要有钱,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历史已经证实了资本主义在我们国家是没有发展的土壤,而且现在世界上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体制上的局限,明显地放缓了发展速度。是历史选择了我们国家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且历史将会证明社会主义才是唯一能切实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社会体制,而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在这条伟大道路上的领航者,并将领导我们走向最后的目标——共产党*!

篇8:党的纲领思想汇报

1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有关分配的思想

马克思在批判《哥达纲领》中关于分配问题的错误根源、实质及其危害的基础上, 形成了自己的分配理论。

(1) 提出了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理。马克思在批驳拉萨尔“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错误观点时, 提出了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理。他用社会总产品的概念表述“集体的劳动所得”, 并将它分为积累和消费两个部分。积累部分包括“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 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消费部分则分为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公共消费包括“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 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 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扣除了以上两个部分的社会总产品才能作为个人消费进行分配。于是, 所谓的“不折不扣”变成了“有折有扣”。而且, 由于拉萨尔将社会总产品分配给社会一切成员 (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不劳动的成员) , “平等的权利”也只是些“空话”。

(2) 区分了共产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分配原则。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两个阶段, 即“第一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 和“高级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 。由于两个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分配方式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别。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 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 它在各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这决定了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方式只能是“每一个生产者, 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 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 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即我们所说的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 “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 “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 劳动“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马克思说, “只有在那个时候, 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 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2 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与《哥达纲领批判》中分配思想的差异

在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下, 有必要对马克思分配思想进行再学习、再思考, 探寻其与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之间的差异, 以指导我们调整分配政策, 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马克思认为, 实施按劳分配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前提:建立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 消除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参与分配的经济基础;消除商品经济;消除劳动和资本的对立, 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共产主义社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产品经济, 每个劳动者把他的劳动贡献给社会, 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 根据其劳动量的多少相应得到社会分配的个人消费品。作出这种预见的前提在于马克思设想共产主义社会要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之后才能产生, 但事实上, 社会主义却在资本主义并不发达的国家率先变成了现实。因此, 还要持续发展生产力, 补上落下的课。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原则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存在较大差异, 主要是由于我们还未具备马克思要求的经济条件。在生产力落后的基础上, 无法建立单一的公有制, 不可能消灭商品货币,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也难以在全社会实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但是这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在根本上并不矛盾, 两者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

(2) 具体实现形式的差异。按照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分配方式的设想, 劳动者获得的消费品与付出的劳动量成正比, 即“以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个人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 “各个生产者的个人劳动时间就是社会劳动日中他的一份”, 劳动者从社会领取一张劳动量凭证, 据此领得一份消费资料。我国现阶段实行商品经济, 作为分配依据的劳动量不是指“个人劳动量”, 而是指“社会必要劳动量”, 两者通常是不等的;而在《哥达纲领批判》中, 两者是同一的。现阶段生产者的“个人劳动”还属于私人劳动, 必须先转化为“社会劳动”, 才能成为按劳分配中的“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按劳分配主体具有企业和市场的双重性, 形成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 经过市场交换形成企业收入, 劳动者通过企业分配得到货币工资。因此可以说,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原则通过直接方式来实现, 而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只能采取一种“迂回曲折的方式”——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总之,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是合理的。虽然《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理论与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存有较大差异, 但其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我们应该充分汲取马克思的思想精髓, 认真审视和完善当前的分配制度, 提高生产资源利用效率,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发展, 不断促进社会公平, 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周文兴.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告诉你经典名著诞生趣闻的书籍推荐下一篇:日月水火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