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探析研究论文

2024-07-09

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探析研究论文(精选8篇)

篇1: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探析研究论文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面对经济危机,我们公司也相应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前段时间,人民币升值之时,国外客户为了避免风险,建议先将6个月订单的款项预付给我司,总金额约HKD200万元,但是由于外汇管制,审批手续的繁琐;我们拿着相关资料去相关部门办理此项业务,可是由于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以及签核审批需要等待的时间过长,最终无法完成客户预付款项的相关事宜,导致客户以办理预付款时间过长为由而取消了订单。在此国内外经济日益严峻,欧美消费能力急剧萎缩,很多中小企业订单锐减,融资困难之时,我司只能看着即将到手的鸭子就这么飞走了。

二、在今年下半年,国家为了减轻出口企业经营压力,促进出口企业自我发展,提高应对风险能力,上调了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可是我司的产品在这次的调整中,并没有享受到实际的优惠政策。

三、有经济数据表明,欧美地区明年的经济将出现负增长,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而中国的出口有60%是销往这些地区。使我司的经营面临较大压力。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全国今年上半年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而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在珠三角地区。我司的内销网络大部分是在珠三角地区,企业倒闭,人员纷纷离开珠三角地区,预计我司的内销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在出口和内销皆受阻的情况下,为了扩大内需,我们有可能将产品价格降低,而原材料成本一直上涨,目前还没有出现供应商将原材料单价下降的趋势,种种不利因素使我司市场利润受损,2008年至今为止,我司已亏损300多万元。我司预计明年的形势将更为严竣,在此,为提高产业竞争力,我司更好地进行产业重塑,我司希望政府在财政和金融方面给予扶持政策,如财政补助、无息贷款等。

五、因为新劳动法的颁布,企业用工形式非常不灵活,造成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如果裁员,成本又过高。希望政府劳动部门能配合,在用工形式方面可以给企业更大的操作空间,如计件、不定时、综合等等。

篇2: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探析研究论文

导读:而贷款方为了分担风险,于是新的金融衍生品CDO(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出现—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因为有了保险金的存在,当亏损发生的时候,是用保险金垫付的,当保险金亏完了,投资的本金才开始亏损。

关键词:磁带危机,金融,投资

1.什么是次贷危机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和国人不同的是,他们提倡的是用明天赚到的钱来支付今天的消费,甚至用几十年后的钱来消费。但是,因为房子相对来说还是一笔比较大的开支,很少有人会全款来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的贷款,这和我们国内的情况还是近似的。在美国的信贷市场会根据用户客户质量而被分为三类,而那些收入证明缺失,或者负债严重的客户被定义为次级贷款者。

2003年开始,美国的房价开始飞速上涨,许多家庭都很难申请获得优级贷款,于是次级贷款开始受到越来越多购房者的欢迎。而贷款方为了分担风险,于是新的金融衍生品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出现—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而对冲基金凭借其可以用低利率向银行借款的优势,大举持有了CDO债券。因为利率差而大为赚钱的对冲基金引起了投行的注意,于是,投行也开始持仓对冲基金。而对冲基金又将手里面的债券抵押给银行换的10倍的贷款,然后继续购买投行的CDO债券。论文发表。于是投行开始发行新的衍生品CDS (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交换)来为CDO投保,每年从CDO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作为保金给保险公司,由双方来承担未来的风险。因为有了保险金的存在,当亏损发生的时候,是用保险金垫付的,当保险金亏完了,投资的本金才开始亏损。论文发表。于是各种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都开始纷纷持仓。发行的规模超过了保证金的数百倍。

当美国房地产从顶峰种种摔下来之后,这条“金链”终于开始断裂。因为房价下跌,优惠贷款利率的时间到了之后,普通民众开始无法偿还贷款,贷款公司倒闭,对冲基金大幅亏损,继而连累保险公司和贷款的银行,同时投资对冲的各大投行也开始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都被套牢,无法偿还房贷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2.我国金融市场现状

在之前的中国社会,中国人都喜欢存钱,人际金融交易都是以人格化的隐性方式实现。养子就是为了防老,孩子就是保险品、信贷品和养老投资品;朋友,亲属之间的“帮忙”就是一种经济学上的跨时间等价交换,不同的是,不是以金融合同而是以“人情”的形势记录。

随着现代法治制度的发展,现代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等脱离了血缘和感情因素,以金融契约执行的金融交易开始出现。因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还是将存钱作为备用资金的主要来源。不同于美国政府的借贷发展的历史,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通常都是国库充裕,不愁钱花的。也是这个原因,让中国的资金流通大部分掌握的在统治者的手上,因此也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直到九十年代后半期,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金融工具陆续出现,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放弃了铁饭碗的大锅饭,而选择了下海经商。改革开放之后,金融资本市场确实也造就了不少富翁。

但是随着投资环境的逐渐恶化,越来越多的实体经济企业家也开始做起了“另类生意”,不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的扩张和创新上,而放去了金融资本市场,做起了“大股东”,这也是情有可原,相对于“大投入,少收回,周期长”的实业,“大投入,高收入,周期短”的特点的股市和楼市具有了相当大的吸引力。07年中国股市的非理性繁荣充分体现了全民对资本市场的空前热情,而这个时候,楼市作为二线战场也开始了空前的火爆。于是中国一线城市的楼价开始飙升,购房热潮空前。

3.金融市场将走向何方

到了2010年的第一季度,我国房价仍然在不断上扬,通胀压力迫使央行持续加息,而我国的贷款并没有信用分级,对于客户还款能力和实际收入并没有实际的评估系统,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失业率的增加或者收入减少,再加上多次的`加息让住房按揭贷款正慢慢走入违约高风险阶段。这和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前期的宏观环境都十分相似。

如果危机爆发,购房者无法按期还贷,房子有可能被回收拍卖;房地产商急于将手中的成屋出售来换取流动性,会不得不降低价格来销售;投机分子也会在这个时候抛售手中囤积的现房来回避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这样市场上的房屋供应量会大幅上升,而政府已经开始进行对非理性的房价开始实施宏观调控,控制信贷规模,提高贷款门槛,购房者开始普遍持观望态度,选择暂缓购买,从某种意义上减少了短期的房屋需求。房地产将进入恶性循环。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将包括:购房者贷款,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房地产建筑商的贷款。一旦购房者无法按时还款,地产商破产,建筑商将不能从地产商那里得到资金也无力还款。论文发表。这将导致银行产生大量坏账,流动性严重不足,严重的话甚至会遭到挤兑。

对此,国家只是一味利用政策和加息这些治标不治理的方法是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通常是政策暂时解决了当前的问题,随之其它因为政策而才产生的问题也随即而至。应该从各个层面来慢慢渗入缓解当前的经济形势:

A.减免税收,加强民间资本的流动性,给予民间资本更大的自由度。实现真正的藏富于民

B.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来保障创新性产品的权益,鼓励创新,让中国企业可以借由此次机会开始产业链转型,从加工密集型产业转向科技创新性。

C.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近一段时间,政府出台了一些列的住房保障制度,如廉租房管理办法,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都是很好的保障政策。

篇3: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探析研究论文

所谓金融危机的传染, 是指一个经济体的金融危机危机通过各种渠道将其传递到其它经济体导致该地区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概率加大。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实现, 这个过程不仅是由一个国家的危机影响到另一个国家, 而且会造成各国之间的连锁反应。形象的说是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的过程[1]。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比较倾向于用计量的方法来完成危机传染的检验, 主要有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等。

1.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主要用来检验时序平稳性。平稳时间序列在不同时间段上的统计特征 (如期望方差、协方差等) 不随时间推移而变化;非平稳时间序列的期望、方差或者两者都与时间有关, 即时间序列不存在可收敛的长期平均水平, 且方差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无限地增大。所以通常来说进行检验的数据要通过单位根检验, 否则如果不检验序列的平稳性直接OLS容易导致伪回归。

2.协整检验

协整描述了时间序列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对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是正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先决条件。协整建模的理论和方法在非平稳向量时间序列分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检验两变量Xt和Yt是否协整, Engle和Granger于 1987年提出了两步检验法, 也被称为EG检验。序列Xt和Yt都是d阶单整的, 用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回归, 即有: Yt=α+βXt+εt。用undefined和undefined表示回归系数的估计值, 则模型残差估计值为:undefined, 若undefined~I (0) , 则Xt和Yt具有协整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对X和Y两个服从平稳随机过程的变量, 依据格兰杰的定义, 如果相对于仅用Yt的过去值来预测Yt时, Xt的过去值能用来改进对Yt的预测。即如果Xt的过去值能统计地改进对Yt的预测, 则称Xt因果于Yt。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要求变量是平稳的, 并且相互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因此在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前必须先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即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性的检验[2]。

二、危机传染的实证检验

本文立足于美国市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选取上证A股作为研究对象, 记为SH。选取道琼工业指数代表美国股市, 记为DOW。数据均来源于美尔雅期货富远网上行情。实证分析的数据区间为2008年1月——2009年12月, 是危机爆发期。由于各股指的绝对值有很大差异, 为便于分析首先对各股指取对数, 危机前的平稳期上证A股记为lnSH1, 道琼工业记为lnDOW1;危机爆发后上证A股记为lnSH2, 道琼工业记为lnDOW2

1.单位根检验

首先对序列lnDOW2和lnSH2进行平稳性检验。ADF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注:检验形式 (C, T, K) 分别表示检验是否包含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 0表示无此项。△表示一阶差分。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 变量lnDOW2和lnSH2是不平稳的, 但一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平稳, 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满足协整检验条件, 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2.协整分析

建立lnDOW2和lnSH2之间的协整方程, 通过OLS法估计回归模型:lnSH2=0.9789* lnDOW2+εt2 (2) (t=4.1373) R2=0.4376 F=17.1171 从模型的估计结果看, 方程的拟合优度为43.76%, 不是很高, 但T统计量和F统计量都显著, 方程通过检验。设εt2为回归模型 (2) 的残差, 对εt2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 t检验统计量值为-1.7109, 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0%的临界值-1.6085, 从而拒绝原假设, 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是平稳序列, 这说明序列lnDOW2和lnSH2存在协整关系。虽然两个序列有各自的变动规律, 短期内可能表现出非一致性, 但从长期来看两者却有着稳定的均衡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在满足变量协整关系的前提下, 用格兰杰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结果如表3所示: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ln DOW2 和ln SH2互为格兰杰原因。

三、结论

有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美国与中国的股指变化存在因果关系, 且次贷危机的传染呈现的是双向传染, 具有反馈机制的特征。

参考文献

[1]次贷危机研究课题组.危机正在改变世界[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97-129.

[2]李成, 王建军.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三阶段周期动态效应分析—基于VAR系统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9, (8) :3-10.

篇4: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风波探析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O002-03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成功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中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2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3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19时开始升值,到4月末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2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8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 0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國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

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性的行业都嚷嚷着要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l%,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具体有四点:

1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2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的时候,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場刚开放,也很脆弱,就到泰国去了,在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赌博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3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4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辩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篇5: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探析研究论文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 最具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当属于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这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力、对经济的破坏程度足以让人印象深刻, 铭记于心。

(一) 美国次贷危机

在2001年到2004年期间, 美国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 采取了低利率经济政策, 在此背景下产生了众多金融衍生产品, 资产泡沫化严重, 进而在如此繁荣的市场背后产生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加之贷款者信用较低,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降温以及利率上升等因素的产生, 房贷违约率大幅上升, 银行不良资产明显增多, 投资银行、贷款机构破产倒闭, 房地产市场、金融体系受到巨大冲击。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于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此次金融危机迅速扩散到英国、日本以及其他发达国家, 并逐渐向发展中国家扩散, 最终演变为国际性金融波动, 引发全球失业率剧增、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二) 东南亚金融危机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起始点是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1997年, 以索罗斯为代表的投机家在外汇市场上大举抛售泰铢, 而后, 泰国政府被迫选择放弃泰铢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制, 泰铢迅速贬值, 泰国的股市、金融市场也产生了剧烈波动, 从而引发了泰国金融危机。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受到泰铢贬值的冲击后货币也相继开始贬值, 各国金融、汇市、股市都受到巨大冲击, 随后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全面爆发并不断扩大, 席卷我国香港等地区, 继而引起全球经济波动。

二、美国次贷危机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 金融危机的爆发程度呈现出国际化趋势。美国次贷危机与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典型的国际性金融危机, 对于二者的比较和总结, 将会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机制, 预防金融危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两次金融危机的相同之处

1、信用风险以及道德风险

(1) 银行等存款机构在发放贷款过程中没有严格审核贷款者的信用程度, 过度放贷, 导致了资产泡沫化严重。而且在美国次贷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疏于监管, 作出虚假评级, 使投资者产生误区, 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改变时, 由于信用风险较大的贷款者无法按时还贷, 使银行呆账、坏账数量增多, 从而导致银行破产倒闭。

(2) 一些投机者利用自身有利条件, 为了获取利益, 故意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丧失道德风险。

2、银行监管不利, 资产泡沫化严重

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首要原因即两次危机另一个相同点:资产泡沫化严重。美国政府为了大力发展房地产事业, 采取降低银行放贷标准和低利率等政策, 导致房地产市场升温, 价格膨胀。东南亚各国为促进经济发展, 银行对于住房贷款审核标准宽松, 于是房地产价格剧增。加之银行业金融监管不利, 导致当房市降温时, 银行呆账、坏账明显增多, 危机爆发。

(二) 两次金融危机的不同之处

1、两次危机的实质及表现形式不同

次贷危机发生的实质是债务危机。在2000年至2006年以来, 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直很繁荣, 伴随着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迅速发展。利率上升以后, 贷款者的还贷压力增加, 大批信用程度较低的贷款者不能按期还贷, 甚至放弃还贷, 从而便引发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可见, 次贷危机是以信用与衍生品危机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危机。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实质是货币危机。东南亚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放松了国内资本市场的管制, 加之当时的市场体制不够完善, 使得外国投机家入侵。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 泰铢受到攻击, 泰国消耗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但却没有相应的解决措施, 使投资者对泰铢的信心瓦解, 产生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以货币贬值, 汇率波动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危机。

2、两次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同

美国次贷危机起始于美国, 其本身就是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引起的, 这已经导致美国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而且美国的金融市场在全球处于重要地位, 使得此次危机逐渐影响到英国等发达国家, 继而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 使得全球资金紧缩, 企业融资成本增加, 全球实体经济也遭受巨大的冲击。由此可见, 这次起始于美国本土的金融危机, 影响的范围十分巨大, 造成的后果也十分严重。而且对美国本土造成的影响似乎要略小于对世界其他地区造成的影响。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产生起始于泰国。是在以索罗斯为代表的投机家大量抛售泰铢下, 引起泰国金融、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东南亚金融危机刚开始还只是货币体系的崩溃, 由于连锁反应, 随着危机的逐渐蔓延, 使得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等亚洲的经济大国的货币也大幅贬值, 经济低迷, 金融市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甚至有些国家还因此引发了政治的动荡。东南亚金融危机最终导致全球经济的增长连续两年降低两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体产生衰退, 损失了1万亿欧元。

3、两次危机的应对措施不同

美国作为次贷危机爆发的中心, 其采取的相应措施和救助也是最早最大的。美国联系其他国家政府, 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1) 向市场释放流动性, 避免因金融机构破产倒闭导致资金的流动性降低。 (2) 降低融资成本, 促进企业生产, 主要对策为央行使用降息的数量型工具, 用来缓解由于融资成本增加导致的企业融资意愿降低的情况。 (3) 重新树立市场的信心, 为相应存款提供担保。 (4) 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加大金融监管力度。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各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 部分国家改变外汇制度, 放弃使用固定汇率制, 实行浮动汇率制。 (2) 寻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和扶持。 (3) 各国为了改善经常账户出现赤字的程度和贸易条件恶化而采取制定的不同措施。

三、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一) 对外国资本的管制以及进出口状况的监管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展现出固定汇率机制的弊端, 而盲目开放资本项目, 同样为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因此, 我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密切监管外来资本的动向, 以便发现问题, 即使防范, 给金融危机设立一道防火墙。对于银行等存款金融机构来说, 严格审核贷款者的信用状况, 房贷首付必须超过规定比例, 防止出现由于贷款者的信用问题引发金融危机。美国、东南亚等国是我国商品的主要出口国, 伴随着金融危机的产生, 会导致我国的出口收到严重的影响, 进而会影响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状况, 最后导致我国爆发根源于经济基本面的金融危机。因此我们要在进出口贸易监管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提高机动性, 同时促进国内消费, 防范金融危机的产生。

(二) 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在次贷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大量的研究表明, 分业的监管体制在控制混业经营的风险方面还是稍有欠缺, 而且由于监管的重叠, 可能还会引发监管成本上升及监管效率低下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多头分业监管体制, 势必会在时代的发展中进行改革。在次贷危机发生前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上暴露出问题, 如监管机制并未与金融创新产品的快速产生进行适应, 导致金融风险增多, 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都为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因此, 我国应该吸取这两次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 制定明确的计划, 按照时间和问题的严重情况, 由浅入深的有针对性的实行改革, 逐步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和相关法律体系。

通过以上对我国国内经济形势及金融监管制度的分析, 提出如下我国对于防范金融危机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1) 加强我国的金融监管力度。 (2) 谨慎对待金融创新, 并使金融监管制度与其相适应。 (3) 对于资本项目的管制, 短时间内不做改变。 (4) 积极刺激国内消费, 扩大内需。

摘要: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引发了对于金融监管的深刻反思。本文回顾了这两次危机发生的背景, 从两次危机发生的表现形式、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事后的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寻找金融危机爆发的共性和特性, 从完善法律法规的角度出发, 获取对我国金融监管机制改革有促进作用的宝贵经验, 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美国次贷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金融监管,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陈波.美国次级债务危机给中国经济的启示[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8 (03) .

[2]彭文平.自由放任与经济安全——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的比较[J].东南亚研究, 2009 (3) :1-2.

[3]窦圣勃.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 (03) .

篇6: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探析研究论文

关键词:次级抵押贷款;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4-0047-03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关系

“金融创新一金融风险一金融监管一金融再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金融创新会打破金融环境原来的均衡状态,产生新的风险,使原有的监管措施失效。如果金融创新的信息披露充分、风险管理有效、监管到位,金融创新仍然是规避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途径,否则金融创新就可能带来金融脆弱性、危机传染性和系统性风险。因此金融管理当局应及时调整监管对策,对金融业实行新的管制,在对金融创新本身进行安全和慎重评估的基础上采取一些新的监管措施来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是动态的“博弈”过程,金融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动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安全,以利于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就这样相互作用,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共同促进金融改革的深化。

二、次贷危机中暴露出美国金融监管的问题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有深刻的宏观经济背景,但在次贷危机的升级和扩散过程中,金融创新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围绕金融创新过程,形成了一个由各类机构和个人组成的利益关系复杂、环节过长的链条,但风险监管却未能很好地与之进行匹配。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多元性对于复杂的结构性产品,要做充分的风险揭示,而美国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金融管理当局的监管态度滞后于金融创新的发展水平。对次级抵押贷款产品的风险认识不够,控制不当,监管不严,对此次危机的爆发及扩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过程中。几乎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背后,则是金融监管体制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房贷机构发放次级贷款。没有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

不可否认,次贷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借贷者自身的疏忽或不负责任的消费冲动导致的,但金融机构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放低借贷标准,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吸引一些还款能力和信用水平不那么好的客户,次级抵押贷款的高风险性也伴随着其易获得性而来,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只顾极力推销这些产品,而有意忽视向借款人说明风险和确认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这些不审慎的行为埋下了风险隐患,导致了危机的形成,并加剧了由此造成的损失。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金融监管部门几乎什么措施也没有采取。早在2000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委员爱德华·葛兰里奇(Edward M.Gramlich)就已经向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前指出了快速增长的居民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可能造成的风险,希望美国有关监管当局能够“加强这方面的监督和管理”,之后也多次提醒美国监管当局次贷中存在的潜在危机。遗憾的是,他的警告并没有得到美国主要货币和监管当局高层的重视。究其原因,有很多因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监管当局过度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相信任何从事放贷的金融机构都有能力控制他们的风险。

2对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的行为基本没有监管,对证券化项目的发行注册流于形式

现在人们都在责备信用评级机构的失职行为,因为它们没有尽职尽责、客观公正地对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进行信用评级,但为什么信用评级机构的这种做法能够畅行无阻?以次贷作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在向美国证监会注册时,监管人员为什么不提醒、不揭示风险?这些问题仅用监管失职是不能解释清楚的,它背后存在着监管体制的缺陷。因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活动。实际上是不监管的,现行监管制度并没有规定由谁去监管,怎样进行监管。证券发行有注册制度,但监管部门审什么,未尽职应负什么责任。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3与商业银行相比。投资银行以往所受的监管较少,投资银行活动基本没有监管

在次贷危机形成的过程中,投资银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是它们把次级房贷做成证券化产品并向投资者推销,投资银行是知道这些次级贷款的风险的,他们应该向投资者说清楚,特别是经过多梯次证券化搞出来的CDo产品,投资者根本无法了解其基础资产的信用状况。投资银行更有责任说明情况。但是,投资银行并未这么做,而是以卖出产品为最高目标。对此,证监会是有责任的。但是,证监会也觉得冤,因为房贷机构并非它所管,基础资产不好,衍生出来的产品怎么能好呢?同时,在公司层面,投资银行也未能很好地解决激励与约束问题。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在上市之前都是合伙制企业,只做中介业务,是金融服务提供商,帮助买卖证券、收佣金、IPO、发行债券等,后来从中介服务商变成直接投资者,杠杆率高达30-40倍,慢慢变成金融投资家了。它们上市后,合伙制时候的薪酬制度保留了下来,但公司治理却没有跟上。导致管理层的冒进式创新。

4在次贷危机发生的初期,相关监管部门没有协调步伐。共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失去了最有利的危机处置时机。

次贷危机是2007年7月份爆发的,但是,早在年初就已经有了明显的迹象。当时美联储、证监会都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当然不是因为这两家监管机构对此事一无所知。而是因为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应当承担什么职责并不清楚。从引起次贷危机的直接当事者来说,有房贷机构、投资银行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投资者,这些机构分别由多个监管部门监管。在次贷危机爆发前,因为证监会并不清楚房贷资产的风险,继续允许次贷支持证券上市,给市场一种产品安全的信号。当危机开始出现,一些对冲基金面临破产时,因为联储不承担对这类机构的救助责任,对冲基金无力应对而破产,进而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尽管后来联储采取了果断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金融动荡,但已经错失有利时机。

三、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滞后于金融创新的发展

(一)多头监管无法适应金融混业经营和金融创新的发展

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着美国金融业进入混业经营时代。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采取的是“双重多头”金融监管体制。“双重”是指联邦和各州均有金融监管的权力;“多头”是指有多个部门负有监管职责,如美联储、财政部、储蓄管理局、存款保险公司、证券交易委员会等近10个机构。这样的格局虽然可以保证金融市场享有金融创新所必备的民主与自由,使每一个监管者形成专业化的比较优势,但是多头监管导致了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次贷证券化过程中有众多的不同类型的机构

参与,需要各监管机构高度协调配合。监管机构过于庞杂就会出现协调和配合问题,更容易出现监管漏洞。例如,次贷证券化过程中的CDo和CDs这类金融衍生产品,一直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以至于没有谁去管。监管部门的多头和监管标准的不统一,不仅牺牲了监管效率,也使美国错失了处理次贷危机的最佳监管时机。次贷危机促使美国检讨原有的监管体制,于2008年3月底出台《现代化金融监管架构蓝皮书》,计划通过三个阶段的变革最终建立基于目标的最优化监管架构。

次贷危机所暴露出的美国在金融监管体制方面的问题,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必须与其经济金融的发展与开放的阶段相适应,不管监管体制如何选择,必须做到风险的全覆盖,不能在整个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创新链条上有丝毫的空白和真空,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而带来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监管当局过分相信市场的力量和金融机构的内控能力

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的时期,正是美国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对金融创新监管最少的时期。如果因为惧怕风险而对金融创新一味限制,会制约金融机构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但对于金融创新放任自由,任由商业机构自己控制风险的做法也值得商榷。美国金融监管当局高层迟迟未能对外界关于次级抵押贷款问题的警告做出反应的原因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多数监管人员过度相信任何从事放贷的金融机构都有能力控制他们的风险。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以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为主、外部监管为辅的风险管理和监管理念无法克服市场固有的缺陷。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由于机构追逐利润的动机可能使机构做出非理性的行为;二是由于金融机构只对自身负责。而不对市场整体风险负责,因此其自身无限扩张的行为容易埋下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隐患。

有效的外部监管安排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对于融资活动和信贷市场的破坏作用,确保泡沫破灭或进行调整时,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能够经得住考验;还能够确保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的改进能够与金融创新和市场变革同步。

四、加强和改善对金融创新的监管的对策建议

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金融创新不是万能的,有它固有的缺陷,如果落后的监管体制不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则易发生金融风险。我们要深刻思考金融创新和风险监管的关系。我们不能因为危机的发生就阻止继续创新,过去的金融创新主要是金融产品的创新,但必须加强监管,加强对这种创新的风险节制。加强和改善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资本充足率。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在于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转移风险的特性导致了市场上次级债券规模的失控。因此,需要加强对创新产品的监管。提高结构信贷和证券化产品的资本充足率,以有效控制创新产品规模的非理性扩张,减弱银行和金融机构利用监管漏洞获利的刺激,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是增加金融创新的透明度,充分揭示衍生品的结构和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创新产品估值水平,正确反映创新产品的风险收益:

四是加强创新产品的市场监测与预警。针对金融创新的固有缺陷,需要加强对市场上金融创新产品、表外资产的监测预警。

篇7: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探析研究论文

一、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与影响

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大多是前几年住房市场高度繁荣时贷出的。相对于主要抵押贷款利率, 次级贷款的贷款人面临着高于平均水平的还贷利率, 风险性较高, 所以当宏观经济发生逆转时, 这些贷款人的违约风险将急剧上升。可是就是这样一种高风险的贷款产品, 它的规模却在近几年急剧扩张并多次资产证券化, 急剧的规模扩张和高度的证券化比例为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

2004年2季度以来, 美国优质贷款拖欠率略有抬头, 但次贷拖欠率却大幅上升, 从10.4%升至13.5%, 是同期优贷拖欠率的5倍多。2007年3月13日, 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 被迫提出破产保护申请, 当日道琼斯指数跌1.37%, 由此揭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 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 此后“多米诺骨牌”纷纷倒下。

二、美国次贷危机表层原因分析

(一) 宏观经济上升阶段———危机的孕育阶段

2000年, 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 大幅削减联邦基金利率, 强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在短短两年内美国经济就开始进入复苏。美国经济复苏的过程中, 房地产市场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而利率政策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从2000年美联储宣布利率下调50个基本点, 由此拉开了美国降息的序幕。2001年后, 美国进入了一个降息周期, 经过连续13次降息, 最终在2003年6月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1%。在美联储的引导下, 美国金融环境十分宽松。在极低的利率环境刺激下, 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价格节节攀升, 房地产市场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是房价上涨并没有大幅度增加购房者的偿付压力。低利率成为支撑高房价、高销售量的主要因素。

(二) 宏观经济下降阶段———危机的爆发阶段

美国房地产繁荣催生较严重的泡沫现象。从2004年开始, 美国房地产的待售房比例急剧攀升, 明显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美国家庭房产的平均价值相当于家庭平均收入的3倍以上, 达到近40年来的最高值。但自2004年6月起, 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 将短期利率由1%提升至5.25%。提升利率对美国房地产产生了多方面的降温作用, 有效抑制了房地产信贷消费, 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压力, 挤压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空间。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 2007年美国新房销售连月出现下降, 美国房地产市场过热现象得到遏制, 房地产市场也同时进入衰退周期。此时, 原来通过次级抵押贷款购买房屋的消费者, 在房价下跌而利率又不断升高的双重夹击下, 已无力偿还贷款, 违约率逐渐上升, 并最终升级为次贷危机。

三、次贷危机深层次原因透视

探究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 应该首先从资产证券化流程进行深度剖析。首先, 在利益驱使下, 次级贷款经纪人通过各种方式, 甚至猎杀放贷和欺骗贷款让借款者接受可能并不是很适合他们的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原始资产贷款池风险。其次, 次级贷款经过证券化和再证券化 (包括担保债权凭证CDO的创设、信用违约互换CDS的创设和ABX指数的创设) , 使得建筑在次级抵押贷款这种基础资产上的信用衍生品大楼越来越高, 经过多次打包重组后, 形成了巨大的“次贷”衍生品泡沫市场。但是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和加息周期的到来, 次贷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债务, 引起次贷质量的严重恶化, 次贷债券的评估价格随之下降, 金融衍生产品价格也纷纷下跌。最后, 很多对冲基金亏损严重, 这时投资者“用脚投票”, 直接导致对冲基金资金链断裂, 最终引发危机爆发。

通过对次贷证券化流程进行剖析, 本文认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金融创新工具本身具有的缺陷, 二是美国次贷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防范不到位。

(一) 金融创新工具本身缺陷

首先,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没有实现资产池的“真是出售”。“真实出售”, 本意在于让特殊目的实体 (简称SPV) 远离由于贷款机构的破产而遭致的风险。但是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发现, 这种制度设计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证券化在分散贷款机构的次级房贷的风险的同时, 淡化了贷款银行对借款人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传统的房贷由银行承担相应的损失, 因此银行对房贷对房贷的风险控制较严。但是由于证券化金融创新工具的使用, 债务以房贷抵押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银行, 后者又将其包装成不同的投资品卖给投资者。在此过程中, 购房贷款“证券化”了。通过证券化, 美国的房贷信用风险从银行分散到了二级市场。

第二, 资产证券化本身的复杂性给参与主体带来认识上的困难。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创新工具, 美国次贷进行多次证券化, 并运用了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 使得资产证券化的整个过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证券化的复杂性至少造成两个后果:一方面使得证券化的参与方以及监管机构对房贷信用风险的影响界面和影响深度的估计和监控变得十分困难。这使得美国次级房贷市场的信贷风险较快和较容易地从地方和行业蔓延到整个经济和全球;另一方面, 资产证券化涉及众多的参与方, 给次贷借款人的利益保护带来了困难, 使得借款人对自身的风险认识不足, 以致风险在冥冥之中不断积累。

第三, 资产证券化把原本集中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 分散到了整个的资本市场。资产证券化并不能消除风险, 只能分散风险。在美国, 多次证券化和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使得次贷的原始信用风险获得无限的放大。证券化的这一特点造成严重后果:证券化在将地方和全球资本市场联系起来的同时加强了次贷信用风险与其它风险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导致次级房贷危机所触发的其它风险的增长, 使次级房贷由行业信用风险转移为广泛的清偿风险和经济衰退风险。

(二) 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缺失

1. 原始资产池的信用风险

(1) 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也就是宏观经济风险, 美次贷中表现为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和加息周期的到来。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过程中, 包括所有的金融机构、投资者都错误了估计了美国的经济形势, 过分乐观地看待美国的房地产市场, 同时也没有做好风险准备的计提工作。以新世纪金融公司为例, 公司对宏观经济风险缺乏准确判断, 违约风险准备金提取不足, 当房地产转入熊市时, 违约就成为系统性风险, 最终导致破产的下场。

(2) 非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是与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联系密切的风险, 是由于原始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存在问题而引发的违约风险。在美国, 不同信用评级的人在贷款时享受不同的贷款利率, 次级抵押贷款大部分是针对信用分数低于620分, 收入证明缺失, 负债较重的人, 其利率通常比优惠利率高2%到3%, 因而当宏观经济出现逆转时, 次级贷款借款人相对于优质贷款借款人有着明显较高的违约率, 美国次贷资产池确实存在非常严重的非系统性风险, 即信用风险。

2. 证券化结构设计风险

(1) 破产隔离风险。美国大部分次贷资产打包出售给了SPV, 即“真实销售”, 成功地实现了第一层次的破产隔离, 但是第二层次的破产隔离却没有实现。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 SPV会自己保留低级别级证券, 或者对低级别的证券保留赎回权, 这些低级别的证券风险具有很高的风险, 很多都没有经过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如此的结构设计导致SPV的破产风险, 没有实现SPV的完全破产隔离直接导致了资产证券化结构设计的失败。当次贷借款人大量违约时, 就出现了SPV的破产现象。

(2) 信用增级风险。美国次贷证券化中运用的内部增级手段主要就是优先/次级证券安排, 在美次贷中表现为优先档证券、中间档证券和股权档证券。这种设计的直接结果就是, 原始基础资产池的违约风险集中在了只占20%的低级证券当中, 使这部分证券的风险急剧上升。由于风险过度集中, 低级证券的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 最终还是会影响到高级证券的偿付, 无法实现内部信用增级的目的。

(3) 第三方风险。美国次贷危机中第三方风险表现得尤为显著, 特别是信用评级公司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结构性衍生信贷市场中, 由于信息高度不对称, 投资者严重依赖于评级公司的报告做出决策, 但是大量评级为AAA和AA级的债券, 事后证明价值被严重高估。信用评级机构对整个宏观经济的错误判断和对次贷市场过分乐观的估计, 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风险。美国信用评级机构主要存在评级机构监管缺失、信用评级机构和证券发行人、承销商之间存在严重利益冲突和信用评级行业由于缺乏竞争导致道德风险缺失等问题。

四、结论与启示

随着房价上涨, 中国抵押贷款大量发放, 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显现。中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该充分认识次贷危机的成因及不利影响、积极加强住房信贷市场危机监控、完善房贷信息管理系统、调节住房需求、加强房贷法规建设、理性对待美国的住房金融创新, 保证中国住房抵押贷款的安全运作和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宾融.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机制和实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 2001.

[2]李云林.美国为什么会发生次贷危机?[J].中国投资, 2007, (12) :119

[3]Tim Backshall.The BarraCredit Series:ImprovingPerformancewith Credit Default Swaps[J].Journal osf Money Credit andBanking, Vol.30, No.4, November3 2004.

篇8:金融实践者看美国次贷危机

启示一:银行必须关注绩效激励的逆向选择

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原理,“逆向选择”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具体到企业管理的绩效考核上,则表现为“人们不会关心你要求他做什么,而只会关心你考核他什么”?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体制和机制,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其正面激励效应已经得到广泛共识。然而,对于绩效考核激励的短期投机行为和银行长期发展战略的匹配问题的负面效应,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仔细审视美国次级贷或说次级债危机,有一条异常清晰且高度统一的利益链:次贷借款人希望拥有住房,贷款机构、投资银行、保险机构、经纪公司、咨询评级机构等希望扩大市场份额和高额回报,次级债的投资者希望低风险、高收益。而且也惊人的相似,在利益的驱使下,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对于如影随形的风险都几乎视而不见。作为经营风险的机器,银行对于绩效考核的负面效应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在银行的发展战略上,无论是股东还是经营者,对于规模扩张和高速增长都有明显的偏好;但不管经济如何繁荣,企业运营如何景气,永远不能忽视风险管理,忽视资本质量效益规模协调发展。在绩效激励上,不管银行短期发展如何迅速,永远不能忽视中长期战略发展导向,忽视银行实际运行轨迹在局部繁荣的过程中与既定的发展重心偏离太远。在职业生涯规划上,职业金融家永远要睁着眼睛睡觉,捕捉金融市场随时存在的巨大商机,发现赚钱的机会;同时时刻保持应有的警觉,特别是对于不符合常规逻辑的非理性繁荣要保持必须的警惕,压抑短期逐利行为。

启示二:银行永远不要懈怠贷前尽职调查

银行贷前尽职调查的主要作用就是避免对不适合贷款的客户提供信贷支持。然而审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贷前尽职调查,贷款机构恰恰就是对不适合条件的借款人提供了贷款。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一是优质抵押贷款(Prime Loan),二是“Alt-A”抵押贷款,三是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顾名思义,次级抵押贷款指向信用较差、收入较低、负债率和违约概率较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Alt-A”抵押贷款是介于优质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之间的贷款,泛指那些信用记录不错,但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的人。显而易见,无论是次级抵押贷款,还是“Alt-A”抵押贷款,其目标客户原本都属于银行信贷投放过程中需要加倍审慎的人群。然而即便如此,在利益的诱惑和驱使下,各类贷款机构为最大限度拼抢市场,极尽所能降低或在事实上取缔贷前调查“门槛”,甚至大量采取了将营销工作外包给独立经纪公司,主动放弃了对客户资料审查的控制,给部分缺少职业道德的营销人员提供了造假的机会,虚报贷款申请人收入和房屋估值,致使一些连第一笔还款都困难的借款人也获得了信贷支持。比较分析传统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的操作流程,也能够直接洞察到次贷贷前尽职调查环节的严重缺失:传统抵押贷款的尽职调查,银行重点需要审查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借款人的收入,二是房屋估值。然而,在次级抵押贷款过程中,银行基本上不再承担贷前调查的任何工作,而由抵押贷款中介、房屋估值公司和评级机构代理,银行信贷审批纯粹流于形式。结合国内银行业的实践,至少有三种类型的贷款是否真正坚持了银行自主贷前尽职调查,需要引起银行信贷管理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警惕:第一类是担保公司的担保贷款。第二类是住房抵押贷款的虚假按揭(包括一手房按揭和房屋中介代理的二手房按揭)。第三类是汽车消费贷款(包括保险公司承保和担保公司担保的汽车消费贷款)。由于我国的担保市场、房屋中介市场,甚至包括部分保险业务都还处于逐步成熟、逐步规范的发展初级阶段,且担保公司、中介公司和保险公司都有偏离于银行利益之外的利益诉求,其中部分保险公司的某些保险业务还存在一定的免责条款,因此,由担保公司、中介公司或保险公司履行的尽职调查不足以也不能够简单替代银行自身的贷前尽职调查。

启示三:银行不要过分依赖第二还款来源

无论是之前的次级贷还是之后衍生的次级债,虽然集金融工程理论之大成,貌似一个异常庞大的系统工程,但就其本质而言却还是属于单一金融产品范畴。在该产品自成体系的近似封闭运行状态的循环系统中,借款人、抵押经纪人、贷款机构、贷款管理机构、投资银行、受托机构、承销机构、评级机构、信用增强机构、投资者等等市场参与者都是系统当中的一个环节。系统工程风险的系统性与参与者局部参与、对风险识别、规避的局部性本身就是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基于并执著坚持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要房价继续走高,房产就一定会增值;只要房产增值,就一定有还款来源;只要有还款来源,就可以通过证券化把风险分散”。但非常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市场参与者似乎都忽视了最重要的两点:一是次级抵押贷款每月都要有一定的现金流还款;二是任何市场,特别是低流动性的房地产市场,不可能只涨不跌。次级债建立在次级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之上,而次级贷却是建立在房屋静态价值,而非借款人真实偿还能力的基础之上。群体的无意识推波助澜了市场的非理性繁荣,群体的无意识同时也无限放大和升级了市场风险。整个系统工程最终的土崩瓦解,砸跌的是房价,砸断的是资金链,砸在手上的是房产,砸碎的是泡沫。美国次级债市场的兴旺历经了几年的时间,但市场的冷却却只用了几周,真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回过头再来审视国内银行的实践,由于分业经营的市场环境,风险转移机制和工具相对有限,第二还款来源是银行信贷投放过程中关注的焦点。然而,银行信贷资产的长期性与市场强烈的周期性往往难以匹配,市场上涨时的繁荣和下跌时的惨烈每每让置身其中的银行无所适从。不管是美国次贷危机给银行的警示;还是前些年资本市场不景气,证券公司类贷款频频告急;汽车价格进入下跌通道,汽车制造类和贸易类贷款问题层出不穷;还是前期房产价格,近期钢材价格疯涨,随时可能出现的拐点都可能给银行资产带来风险隐患。所有这一切都折射出紧缩政策下,市场资金链在越绷越紧,甚至岌岌可危。因此,除了注重自身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以外,银行对于客户现金流的管理,即对于客户第一还款来源的关注永远要摆在信贷管理的首位。

启示四:银行的营销手段要适度

深层次解剖美国次贷危机谜团,金融机构基于自身强烈的利益诉求,从而忽视风险甚至藐视风险的客观存在,饮鸩止渴般过度使用各种营销手段对于引发次贷危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是贷款机构极尽所能过度营销。在各类媒体披露的大量资料中许多国内金融市场所没有的金融新名词不断闪现,包括:NINJA贷款(No Income,No job,No Assets,即向无收入、无工作和无资产的申请人提供贷款),2/28 ARMS(2/28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房屋净值贷款(House Equity Loan),再融资(Refinance),诱惑利率(也称入门利率或初始优惠利率),付款惊魂(Payment Shock),猎杀贷款(Predatory Lending),负摊还贷款(Negative Amortization)……然而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美国的贷款机构对于次级贷业务的营销,真正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二是投资银行无懈可击的过度营销。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凭借众所周知的专业性,在次级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杠杆工具和信用增级工具,向膨胀的市场信心不断注入更多的“兴奋剂”,用心良苦地将待字闺中的次级债装扮得美轮美奂;凭借高深莫测却不容置疑的权威性,用世界一流数学家设计的数学模型来强调收益、淡化风险,诠释世界金融史上“低风险、高收益”的神话;凭借无懈可击的解说和找不出破绽的华丽演示,游说对新金融产品似懂非懂、骑墙观望的投资者,最终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贪婪而狠下决心投下赌注。三是抵押贷款经纪人不遗余力的过度营销。其一,以无还款能力却极其渴望“居者有其屋”的少数族裔、移民、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作为营销的主要目标;其二,利用对信用评级体系和操作流程的专业知识,教唆借款人在经济条件未发生任何改变的情况下,通过一些技巧和手段提高信用分数,从而轻松得到贷款和优惠的利率;其三,未根据相关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披露有关贷款条件与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误导购房者以“猎杀贷款”,同时不择手段鼓励顾客在住房的选择上“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从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机构诚信的背后,再回过头来审视国内银行的实践,有以下几种类型的金融产品需要引起关注:一是信用卡业务,要充分尊重市场发育程度和饱和程度,对内部员工的考核指标设置要科学合理,对中介机构的合作保持必要的审慎态度,重质而不重量,确保有效卡而尽可能避免“睡眠卡”;二是银行理财类产品,要将投资者风险警示放在首位;三是代理、承销的基金类、保险类、信托类产品,要坚持“不知就是风险”,加强对营销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启示五:银行不要过度迷信风险转移

作为结构性融资的金融创新,次级贷通过资产证券化衍生为次级债,金融工程理论在此过程中大放异彩,庞大的系统工程既将购房者、各类金融机构、投资者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又分割在不同的独立环节,大量不同金融市场对冲工具和风险转移工具的运用,理论上将不同的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成功进行了分解,让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承担不同领域的投资风险和分享相应收益,利用风险转移手段在资金的最终提供者与最终使用者之间设置了许多无懈可击的“防火墙”,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坚信自己的资金是在一个相对狭窄的、封闭的小循环中运行,而这个封闭的小循环的风险已经转移到其他环节。然而,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似乎忽略了两点:一是自己参与的这个封闭的小循环事实上只是次级债整个系统链条中的一部分,在这个小循环之外事实上存在一个大循环;二是将风险转移给愿意并有能力承担的投资者是资产证券化的初衷,但实际上风险转移并未降低风险,更不意味着风险消失,而是使风险以一种更加复杂的形式出现。正因为如此,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几乎都对风险转移产生了一种幻觉,次级债系统工程风险的系统性与参与者局部参与、对风险识别、规避的局部性本身就成为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某个环节资金链的断裂,以致承担风险的环节无法充分履行承担风险的能力时,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便酿成了系统性风险。

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值得人们反思的东西太多了。相信若干年以后其许多思想的智慧或缺失都将成为教科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章节。作为这一重要事件的见证者和金融实践者,反思是为了更接近真实,反思是基于对未来执著的追求。然而我们需要汲取的教训是,无论是基于庞大系统工程的金融创新,还是日复一日反复操作的传统业务,永远都要重视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更好地践行金融的科学发展,在金融创新探索的路上尽可能少地败走“麦城”。

上一篇:优秀群安员事迹材料--王下一篇:西方经济学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