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三峡》教学反思

2024-07-21

古文《三峡》教学反思(精选7篇)

篇1:古文《三峡》教学反思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我把这一教学过程称为“品读”的过程。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篇2:古文《三峡》教学反思

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比如课文里有赵州桥,有卢沟桥,有故宫博物院,有苏州园林,有钱塘江大潮,有西湖,学生不可能都去过,甚至我都没有全去过。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我们学习课文并不代表我们一定熟悉课文的材料。读书与实践是两回事,但是,如果学生长大,能有机会见识那些胜景,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

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向来都是注重在识记,记住作者,记住文学尝试,记住字词翻译,记住文章的中心,记住文句的分析,记住一些“为什么”和“答案”。其实,我认为,光靠记忆,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所以我尝试着让学生来给三峡进行描述,写些导游词,做些绘画,加入些诗词,做点朗诵。但矛盾又出现了,学生根本就做不聊,他们写不出导游词,也画不了画,更不能在画上添加自作诗词,当然朗诵可以进行,可只有别人的,什么时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篇3:古文教学例谈

如在教学苏轼的《定风波》时, 我先带学生看课下注释, 让他们知道这首词是苏轼准备买田终老, 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接着我让学生自由吟诵全词, 谈一谈初读感受。有同学提出感觉词人是挺旷达的, 但词的氛围有点冷冷的。顺着这个同学的感觉, 我和他们一起细读了全词, 我们惊奇地发现, 苏轼这首词的语言和意象都给人一种凄冷的感觉。如“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料峭春风”、“微冷”、“山头斜照”“萧瑟”等。接着我总结道:刚才那位同学读词时有一种凄冷的感觉是对的, 因为词人用的都是一些给人凄冷感觉的语言和意象。那么词人为什么会用这些凄冷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学生经过讨论, 大家认为此时的苏轼虽然已经打算买田终老了, 但其实也并未超脱, 如果真的超脱了, 他的内心不可能如此凄凉的。

教学《项脊轩志》时, 我重点引导学生敲打了“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一句。下面是一段我上课的实录:

师:《项脊轩志》是一篇至情之文, 它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饱含浓浓的深情。我们说再好的文章也有败笔, 本文中“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 (多媒体显示这句) 一句, 我觉得是没有感情的多余的话, 同学们同意吗?

(学生有的点头, 有的摇头, 有的沉思)

师:请同学注意品味其中的关键词, 并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生:我觉得老师说得不对。这句里面的“且”有情感, 我从一个“且”字, 看到了小妹天真好奇活泼的形象。

师:你对语言太敏感了。同学们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设身处地想一想, 当小妹们问阁子的时候, 姐姐会说些什么呢?或者说她主要会说些什么呢?

生:她会饶有兴趣地跟妹妹们介绍阁子。

师:好一个“饶有兴趣”!为什么她会这么有兴致呢?

生:因为她对丈夫爱得深。 (众生笑)

师:是啊, 她对自己的丈夫爱得深, 所以她在介绍阁子的时候肯定会说到阁子里的人, 或者说她会主要去说阁子里的人。请同学发挥你们的想象, 说一说, 她会主要说些什么呢?

生:她会说自己丈夫如何苦读。

生:她会说她和丈夫在阁子里甜蜜的生活。

师:请结合文章说说都有哪些甜蜜的生活。

生:“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师:多么甜蜜啊!同学们, 归有光会怎么教他的妻子写字啊?

众生:手把手地教。 (生大笑)

师:两人在阁子中的生活是很甜蜜。那么, 当妻子回来后, 会如何向她的丈夫转述这句话呢?或者说她会把跟小妹说的赞美自己丈夫的话再向丈夫细说吗?

众生:不会。

师:为什么呢?

生:如果说的话就显得有些讨好丈夫, 情感就不真了。

师:那他的丈夫会知道妻子都说了什么吗?

生:会, 因为他们心心相印。

师:说得多好啊, 两人“心心相印”, 他们当时会有“心心相印”的表现吗?

生:会有。他妻子跟他说小妹们问阁子的事的时候, 他们夫妻俩会相视一笑。

师:你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当听到小妹问阁子的事情的时候, 归有光和妻子一样都有甜蜜的感受。请同学们再设身处地想想, 作者听到这句话的时候, 还会不会有其他感受呢?

生:作者可能还会伤感。因为他虽然在轩中苦读, 但功名无成。

师:说得太棒了, 你真是归有光的知音啊!

师:某年的某一天, 当归有光把这句话写进《项脊轩志》的时候, 他的情感又会怎样呢?

生:更悲。因为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是他30岁左右写的。古人说三十而立, 而归有光此时仍功业无成, 怎么不伤?

师:说得多好啊!归有光更悲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还有就是他深爱的妻子这时候已经去世了。

师:是啊。在把这句话写进《项脊轩志》的时候, 归有光已经年逾30却功业无成, 而一直是他的精神慰藉的妻子也去世了。我们仿佛看到归有光写这句话时痛不欲生、俯案大哭的神情。

师小结:一字一句总关情,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我们要想走进文本, 真正感受到这种魅力就要潜下心来, 细细地去品味、去咀嚼、去涵泳、去鉴赏, 细读文本, 敲打语言。

篇4:三峡生态的文化反思

从三峡目前遇到的生态问题来看,我们还需要形成一种文化共识,也就是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应把生态利益当作一切公共利益的基础。

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制约,改变其中一个部分,往往会对其他部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客观地看,人类当下的科学认知,对整个自然系统的理解和把握还很浮浅,也很不全面。对它的起源和动力机制,人类可能永远无法弄清。所以,人类在从事大型公共项目,应尽量避免对自然生态做任何不可逆的改变。这条戒律应当成为我们进行公共决策和讨论公共利益时的第一要件。

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把生态看作一切价值基础。儒家说的“天人合一”“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都是奉行生态第一的哲学。值得一谈的是《礼记》的《月令》篇,它的核心就是强调顺时而动,一切以尊重生态利益为最高原则。这些思想虽然朴素,却成为指导古人日常生态和政治生活的一种律法。比如春季“天子命祀山林川泽,禁止伐木”,夏季“无伐大树”,只有到了深秋“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月令》对保护动物也有清晰的规定,对鸟禽,要求“不覆巢”“不卵”,对走兽要求“不歼夭”“不杀胎”,在春夏两季,因动物繁衍,更是禁止对动物进行捕捞、猎杀。中国古代典籍中,这样的字句比比皆是。比如《齐民要术》中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吕氏春秋》也要求人的一切行动遵循 “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的原则。

今天人们讨论公共利益时,不能忽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资源,由此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共识。不仅要把保护生态利益,视为对人类和生产力的保护,更需要把生态利益看作一切公共利益存在的基础。因为人类构建任何价值体系,都无法把自身从生态系统中分离出去。美国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这种社会意识。当年,田纳西州一个造价1.16亿美元的水利工程在修建中,美国最高法院为了挽救一种体长不及三英寸的蜗鲈,曾命令其停止施工。眼看建了一半的大坝将半途而废,当时的田纳西州长曾哀叹:“这可能是给世界上最小的鱼建造的最大的纪念碑。” 后来,直到国会证实蜗鲈移植成功,国会才通过修建的议案。可见当年的美国,已把生态利益看作是公共决策和公共利益的基础。

重建这种生态文化是一个长远而艰巨的工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公共决策要体现对生态利益的保护和尊重,已变得越来越迫切。这意味着在论证这类重大工程时,仅有以人为本的视角还不够,还需要有以自然为本的思想,有对大自然的敬畏。或许只有少数人能真正理解生态利益的重要,那我们的公共决策机制和法律就应当保障这部分人的合法诉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一种尊重生态利益的公共决策机制,让人们不再为他们做出的选择而后悔。

编辑/独渚

篇5:教学反思《古文二则》

学生五年来学了不少古诗,但是古文却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小学生来说,古文学习是难点,我着重抓住古今词义不同的字词让学生加以理解。然后让学生试说句意,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则古文,我在课堂上反复地让学生朗读,运用多种方式朗读,读的面积大,读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理解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为了引起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我在课堂上还向学生介绍了《爱莲说》,虽然对五年级的学生有点难,但是我让学生们利用两分钟预备铃的时间反复朗读,学生们竟然背出了这篇古文,并喜欢上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篇6:五月小古文教学反思2

——一堂走近春天的欣赏课后所得

自从增加了小古文后,孩子们也很想在读一读的基础上跃跃欲试地要写一写。正值春季,孩子们在春天里活动多,也非常喜欢春天。尤其是有关春天的文章见的读的也多,但是,让他们写一写,说一说春天,发现,孩子们眼中缺少观察,说出的内容都是很雷同的,缺少有关春天美的语言积累。何不来一次有关春天的欣赏课呢。于是,一节晚自习,为奖励他们,开设了一堂春天的欣赏课。

一、有关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孩子们争先恐后,不过只有那么几首。还吧我开始出示:

1、时在中春,阳和方起。《史记·秦始皇本纪》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 《咏柳》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二、诗文美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同学们你能把这两句诗文美美地译一译吗?孩子们纷纷回答,不过,我出示以下的译文后,孩子们很受启发。

春天到了,绵绵的细雨正下着,好像在欢迎春姑娘的到来。轻轻地它来了。它打湿了小草,清理了花瓣;它唤醒了大地,滋润了万物。我来到阳台上,深深地吸口气,多么清新的空气啊!探出我的双手,捧起轻盈的雨雾,它是那么细滑润泽,好像有人在抚摸着我。花园一角的那片草地,若隐若现,隐约能看到一丝绿意,朦朦胧胧的,时而又显得那么绿,时而消失的无影无踪,好像害羞的小草在玩捉迷藏。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天空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绵绵的雨丝从天空中飘飘洒洒地落下来,细细的,密密的,如牛毛一般,似银线一样。漫步在雨中,那可爱的小精灵调皮地飞到了人们的脸上、衣服上、头发上„„雨点与肌肤接触的那一刻是那么轻柔,那么温润。威风伴着细雨,京城长安到处都是滋润一片,清新一色。朦胧中,放眼望去,远处的菜地上泛着一层浅浅的绿色,那绿像黄中荡漾着丁点的绿,又像绿中掺杂着些许的黄,有点真实,又有些模糊。我制定,这是大自然的使者——小草,给我们报告春的讯息来了!我心怀惊喜地循着绿色走去,可是当走近的时候,先前的绿色却消失不见了。咦,去哪儿了呢?我努力地在草丛中寻找着,寻找着。湿漉漉的泥土上,唯有几个刚刚透出小半个脑袋的纤芽儿。街道上下起了小雨,雨滴滴答答地从空中落下,瞧!它们在每个地方都跳起了优美的舞蹈,似乎很高兴能来到这里。它们细得向丝绒,多得像星星,美得像花瓣……多么迷人啊!小雨淅淅沥沥落在绿莹莹的草坪上,小草似乎在笑,在雨水的滋润下,小草焕发出清新的绿色。透过雨水能看见那片绿色忽隐忽现,低下头,突然惊奇地发现脚下那片绿色竟然消失了,这才得知原来隔着细雨,就误把远处的绿草看为近处的了。

三、说说春天的四字词语,分组比赛吧。孩子们别提多踊跃了。

• 春回大地、春回地暖、冰雪消融、风和日丽、春雨绵绵、春草如丝、春草发芽、春花怒放、春光明媚、春光无限、春光勃发、春风送暖、春风和煦、春风轻拂、春色怡人、春满人间、春暖花开、满园春色、百花争艳、百花齐发、百鸟争鸣、万物复苏、万紫千红、草长莺飞、寸草春晖、绿意盎然、鸟语花香、莺舞蝶飞、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四、同学们,了解了“春”之后,你们准备好去放飞春天了吗?赶快行动吧,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用你们的双手去探索。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春”的知心伙伴!写一写你眼中的春天吧。可以是小古文,也可以是现代诗,还可以散文,题材不限。

哇„„孩子们好像觉得太简单了,之后呈现了如下作品。

春天

春来之,柳绿花明,草长莺飞。溪水开冻也。田内,农民插秧。田边,儿童戏耍,刚过晌午,只见云遮天蔽日,下起大雨。民与童忙入屋内避雨。倾刻雨停,花更艳,草更绿。微风拂面,桃花漫天飞舞,似红雨,落溪边。可谓: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春雨

清风拂面,杨柳依依。清晨,蒙蒙细雨沙沙而下。声柔美,如织女弹琴也。细雨如丝,滋润万物。万物之皆快生长。正午时,雨停,花儿摇,树儿挺,蛙儿跳。小儿奔出门外,汲润气,奔踏青,我叹:“好雨也!”

一日,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早餐之后,父母偕吾至东钱湖一游。东钱湖风景甚美也。路旁小草茵茵,小花艳艳,阵阵清风拂来,伴有花香,使人心旷神怡。湖面上微波粼粼,清波荡漾,鱼戏于湖,鸟戏于天,一派勃勃生机!

春天来到了人间 春天来到了人间,河边的柔柳从梦中醒来,她伸伸细细的腰,揉揉惺忪的双眼,要把这崭新的世界瞧一瞧。

春天来到了人间,山坡上的小草从梦中醒来,她舒展着双臂,和着春风的旋律,跳着优美欢快的舞蹈。

春天来到了人间,路边的小花儿从梦中醒来,她旋转着漂亮的小舞裙,给踏春的孩子们,送上了她那灿烂的微笑。

春天来到了人间,快乐的小鸟们从梦中醒来,她清清自己的歌喉,站在那高高的树枝上,向人们唱起那春天的歌谣。

篇7:语文《三峡》教学反思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

上一篇:我眼中的夏天作文小学生下一篇:80后小伙5000元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