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教学课件

2024-07-10

朱德的扁担教学课件(共12篇)

篇1:朱德的扁担教学课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讲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师。

第二自然段讲战士们为了坚守根据地,粉碎敌人围剿,争着到山高路陡的茅坪挑粮。

第三自然段讲朱德同志加入了挑粮的队伍,战士们怕累了他,藏起了他的扁担,而他连夜又做了一根,并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他。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人民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指导观察。

讲解:记,在这里是做记号的意思。

2.揭题: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出示课题)

3.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

4.朱德爷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二、初读指导

1.各自按拼音轻声读课文,要求:

(1)标出各自然段序号;

(2)画出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想想他们的意思;

(3)读正确.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生字词:朱德 同志 井冈山 敌人

(2)领读生字词:“朱.志”都是翘舌音,“冈”是后鼻音。

(3)指名读生字词。

(4)齐读生字词。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1)出示生字词。

坚守 粉碎 围攻 必须 生产 山高路陡

(2)理解生字词。

粉碎:使彻底失败或毁灭。

围攻:包围起来加以攻击。

山高路陡: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3)领读生字词。

4.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1)出示生字词:翻山越岭 劝

(2)齐读生字词。

5.各自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

三、课堂作业

1.习题2。

2.读读.抄抄.写写生字词。

3.朗读课主,做到正确流利。

篇2:朱德的扁担教学课件

生:我觉得很可怜。这么累了,还要来挑粮食。

生:我就跟毛主席说让他派个人来帮朱德挑粮食,让他不要这么累。(这是我们班级里学习成绩最烂得说得,很以外哦!)

生:如果我也在我就叫他把粮食放下了,休息会儿,等我把我自己的挑回去了再来帮他挑,不要让他累坏了。

生:我就把朱德的粮食放到我那边,让他少挑点。

虽然大家都这么劝他,但是朱德有没有听他们的话或者有没有动摇?

生:没有!

师:如果你是朱德,听到同志们这么关心你,这么劝你,你是怎么想的?

生:如果你们不挑我也不挑,你们挑我也挑。

师:哦,和士兵们同进退哦。

生:我要让士兵们吃到我挑的粮食。

生:我和士兵么要同甘共苦,我要和他们一样。

生:我要做好榜样,这样才能带领大家打败敌人,才能保卫祖国。

师:哦,好的,自己先当我大家的榜样,才能去领导其他人!

篇3:朱德的扁担教学课件

一、利用插图, 拉近课文与孩子的距离

对小学低年级孩子而言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形象直观的东西更能吸引孩子的眼球, 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苏教版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 这些课文的插图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往往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上《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时, 我就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插图入手, 首先让孩子们认真观察文中插图, 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开始的时候, 孩子们只看到了朱德挑了一担粮食。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孩子们要仔细观察图中朱德的穿着, 通过观察, 孩子们发现朱德戴的帽子与我们生活中的不一样, 孩子们就很自然地理解了“斗笠”这个与现代生活遥远的词语。经过提醒, 孩子们的观察细致多了, 有的说看到了朱德挑着粮食带头走在了最前面;有的说朱德挑的箩筐里装的满满的粮食, 一定特别重, 要花很多力气;有的说他们走的路上长满了杂草, 而且路也不平, 一定特别难走, “山高路陡”的意思孩子们也理解了。通过引导孩子们看图, 原本陌生的内容, 孩子们一下子有了许多话要说, 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朱德在孩子们的看看说说中呈现出来。原本陌生难懂的故事内容在插图的帮助下, 变得形象有趣了。

二、讲述故事, 拉近课文与孩子的距离

故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 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低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 故事对他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根据孩子的这一认知特点, 我在教学《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的时候, 就将课文的内容改编成简短的故事, 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 将远离生活的内容传递给孩子们, 顺利地将孩子们领进课文, 原本遥远的、陌生的、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了。

在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 运用故事既符合儿童年龄认知水平, 又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色。

三、创设情境, 拉近课文与孩子的距离

语文情境的创设必须扎扎实实地为孩子理解语言、品位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服务, 让孩子在有效情境中习得语感, 积淀语感, 形成语感。《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描述的内容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遥远, 如果不把孩子们带入情境当中, 孩子们就成为了旁观者。在学习课文第三段内容时, 我抓住“劝”字创设情境, 感受朱德的品质。其中, 我扮演朱德, 孩子们就是一个个战士, 引导孩子们说说你怎样劝我。我说:“明天我要和你们一起去茅坪挑粮食。”孩子们说:“你年纪大了, 挑粮食这种重活就交给我们年轻人去做。”我又说:“这么重的活, 我不能让你们去做, 我自己必须和你们一起去做。”有的说:“你是首长, 晚上还要研究打仗到很晚, 就歇一歇吧。”在不断的对话当中, 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朱德再次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孩子们更深地体会到了朱德的高贵品质。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 原本陌生难懂的故事内容, 变得生动有趣了, 与此同时孩子们的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篇4:我教《朱德的扁担》

师:读了第2自然段,大家知道“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课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的表情怎样?

生:图上画的是朱德和战士们。他们精神饱满,面带笑容,很快乐。

生:虽然挑粮很苦,但是大家在一起很开心。

师: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战士们是怎么想的?

生: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师:他们会怎么劝朱德?朱德同志又会怎么说?

生:战士们可能会这样劝朱德:挑粮又苦又累,您就别去了。如果您的身子累垮了,谁来带领大家粉碎敌人围攻呢?朱德会说,没事!我身体好着呢!挑粮这点苦你们吃得我就吃得!

师:朱德为什么要连夜赶做扁担,又为什么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生:“连夜赶做”是为了不耽误第二天挑粮。写上“朱德记”是告诉大家这是他的扁担。

师:他做扁担是为了干什么?

生:挑粮。

师:“连夜赶做”说明朱德是个怎样的人?

生:是个很有决心的人。

师:这个决心是指什么?

生:与战士一起挑粮的决心。

师:前面的学习让我们知道,挑粮怎么样?

生:又苦又累。

师:那朱德的决心还是——

生:与战士们一起吃苦受累。

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局限,很难理解既然挑粮吃苦受累,路难走,粮又重,为什么“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课文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朱德同志戴着斗笠,面带爽朗的笑容,肩挑满满的一担粮食与战士们一起走在山路上。我组织学生看图,让他们被图上朱德和战士们爽朗的笑容所感染。在教学中,我又抓住“连夜赶做”,让学生感到朱德同志是个做事很有决心的人,再抓住这个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从“连夜赶做扁担”,到“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直至学生感悟到“与战士们一起吃苦受累”。这样,层层推进,由语言文字到文本的人文精神,再由文本的内容延伸到时代精神,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思维的“梯度”,也有思想的“深度”,还有情感的“厚度”。

篇5:《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为其逐步培养的。在教学《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我通过“多读课文”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发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让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而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似乎大了一点。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介绍朱德这个人物以及他在课文中所处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讲读重点段落(第三段)。表现朱德高贵品质的两个关键成语我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提问来突破这个重难点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目的是让学生不同的个体真正走进文本,获得与众不同的感悟,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篇6: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一、学语文,要扎扎实实。

语文就是语文,不能承载太多的东西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自己,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能学到一点就够了。教学是,我先从整体入手,通过初读感知文意,通过在读感知人物特点;然后从细节入手,通过课文的重点词句品析,逐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格魅力。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提倡在生活中学语文、活用语文。上课是,我努力寻找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读、写的训练,达到内化语言、学以致用。

二、学语文,要轻轻松松。

篇7: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真正理解,作为革命领袖,要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风范。可在课堂中,正在为这些词语怎样引入学生的视野中而犯愁,却发现课堂预设之外的惊喜不断涌现。

课堂中,我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内容。话音刚落,小手林立,大部分孩子都能回答,或文中语句、或自己组织语言。我继而又问,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作为革命领袖,为何要亲自和战士们一道呢?一个极其普通的孩子却大胆地回答道:他想让战士们更有精神去打败敌人,所以自己亲自去,想和他们共同……此时,他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心中的感受,或许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我欣喜的送给他一副赞赏的笑容,其实能说出这样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于是我立刻送给他“同甘共苦”一词,班上所有小朋友都投来读懂的目光。再细读,品悟,从而加深了对“同甘共苦”一词的理解。

篇8:扁担姐的扁担情思

有湖鲜, 必有跑鲜人。过去做水产叫“跑鲜”, 有一根好扁担是必须的, 说不清的时代更迭中, 跑鲜人世代相传, 风里来雨里去, 一根扁担一头连着久远的传说, 另一头挑着新奇的现在。正如眼下炙手可热的新农人群里, 就有这样一位守着祖辈立下的老规矩, 又能挽住时代发展步伐的“扁担姐”——张玉鸾。

一根扁担

说到扁担姐的来历, 张玉鸾在她的微博里曾经介绍过这样一段故事。张玉鸾的父亲张老先生, 早年家贫, 为有口饭吃, 曾在寺庙抄了好几年的经, 后来离开了寺庙, 做了跑鲜人。码头跑鲜, 赚的是差价, 可张老先生做生意, 却讲的是仁厚, 从来不跟风投机, 也绝不以次充好。跟渔民说好收的货, 卖不掉也收, 情愿亏自己。

张玉鸾从小就和父亲学习做水产, 17岁就接班了。那时候扁担姐很叛逆, 对父亲做生意的方式不以为然, 甚至会觉得父亲很无能。父亲则经常叨叨的是:做生意的, 扁担两头挑两家, 公平最重要。

张玉鸾的父亲就有一根钟爱的扁担, 多年以后, 扁担早就用不上了, 但她父亲仍然没有丢掉。张玉鸾说, 在她做了近30年水产之后, 才慢慢懂了父亲做生意的真谛。“父亲的为人是受人尊敬的, 因为他不贪, 恪守本分, 把生意当做一门‘手艺’。父亲常说荒年也饿不死手艺人。”

几年前, 扁担姐父亲的老房子被拆了, 她不慎弄丢了父亲的扁担, 父亲没说什么, 她也就没重视。直到最近, 父亲老是提起那根扁担, 他说, 其实那是留给扁担姐的。母亲说, 父亲认为女儿能做好他的事情, 那根扁担是希望女儿能够成器。

扁担姐说, 现在回想起来, 心中还是有无限的愧疚。“这根扁担在我心里, 时刻提醒我, 要做父亲那样的人。那根扁担是希望和责任, 也是我对父亲的承诺。”

一路风雨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奋斗, 扁担姐的“王鲜记大闸蟹”已经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品牌。其中的酸甜苦辣, 扁担姐却能风轻云淡地看待, 用她的话讲, 这都不算事儿。

为了解决水产行情盈利不稳定的问题, 几年前, 张玉鸾陪着丈夫开始了合作社生活。农场生活平淡, 网还没装上, 难得来做客的朋友, 夸这里是世外桃源, 可她心里对这种平淡, 其实是有过抱怨的。扁担姐的丈夫却提醒她不要抱怨, 要坚持。既然做了这一行, 就沉得下性子, 耐得住寂寞, 她和先生每天找时间和周边的养殖户去交流, 农民有着对自然环境天生的了解, 对水产品的习性也是如数家珍, 在交流的过程中, 他们发现很多知识是书上没有、专家们也提供不了的。正是扁担姐及时总结了这些实践中的真知, 才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技术支持。在水产养殖业, 没有好的技术, 又谈何好的产品呢?

合作社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 期间扁担姐还忍痛关掉了一个新建的农场。她潜心发展的时候, 也面临着外界的诱惑。2013年以来, 农业成为新的投资热门, 扁担姐一年总会接待几个风险投资者, 从2000万到1个亿, 这些巨大的金钱诱惑, 刺激着扁担姐的神经。在一番思索后, 扁担姐放弃了这些投资, 她坚持认为, 农业必须依赖自己自身的盈利能力生存, 不要轻易借助外力。用扁担姐的话说, 国家补贴、惠农的措施, 是我们的春风, 但是一年有四季, 首先你得先越过寒冬啊!

一种情思

在“情怀”这个词使用次数太多的现在, 对于扁担姐, 或许情思这个词更适合她——一位来自江南的女子。

最初接触到扁担姐, 就是因为她的微博和微信, 几乎每天都要更新几条, 可却不让人生厌, 只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感。随着那些质朴的文字, 优美的图片, 仿佛可以置身高邮湖热闹的跑鲜场面, 可以感知高邮湖鲜的美味。

2014年的时候, 扁担姐邀请了当地摄影协会成员来高邮湖进行拍摄。专业人士将湖水、渔船、劳作和谐、唯美地表现出来, 着实让人感慨:原来扁担姐另有一副文艺情怀。

扁担姐陆续推出了大闸蟹玩偶、以及高邮湖画册, 这些都让人感概, 扁担姐不仅要做产品, 更是开发产品周边, 发掘文化内涵, 打造品牌。在她江南水乡细腻的心思下, 我们更能看到对产品品牌塑造的雄心壮志。

一路创新

在如今网络化时代的大背景下, 新媒体在传播领域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 新媒体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了潮流。扁担姐这位潮气十足的现代农民, 也为自己和品牌都开通了微信、微博, “扁担姐的大闸蟹”如今的粉丝已经达到了两万多人。微博、微信这些新的通讯传播平台, 给张玉鸾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乐趣, 她也在微博微信中找到了一个大市场。

目前, 扁担姐和她的团队在运用批发、零售等传统渠道的同时,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在天猫等网络商务平台开设了旗舰店, 还建立了王鲜记大闸蟹官方商城, 通过微博、微信等传播的配合, 完成了全渠道营销的布局, 有力地确保了产品销售的有效性和快捷性。

说到产品创新, 扁担姐有着女性特有的敏感。春节的时候, 一次和一群厨师吃饭, 闲聊的时候, 他们无意中说出了北京将会有很多酒店改做百姓消费, 并且看好这个市场, 年后居然有100多家铺子要扩展小龙虾市场。听到这个重磅消息, 扁担姐开心坏了, 春节期间就悄悄的安排了合作社主要成员的加班开会, 全力研究小龙虾。

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 扁担姐的微信圈里小龙虾唱了主角。大家不仅能看到小龙虾生长环境、加工过程、包装设计确定, 还有扁担姐召集全国“吃货”进行试吃改良。甚至还有四川的美食达人, 不远万里给扁担姐快递了正宗的豆豉酱, 希望扁担姐能把优良的食材做成美味的佳肴, 以飨天下食客。

经过紧张地忙碌, 目前小龙虾销售良好, 扁担姐已经动起在全国开连锁店的心思了。

写到这里, 笔锋大可一转, 而扁担姐的生活与事业, 还在继续。

这就是扁担姐, 传承着父辈, 也在开拓着未来。

篇9:“朱德的扁担”之考证

1960年代上小学时,语文课本有一篇《朱德的扁担》,我们都能背诵: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爬山。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劝他不要去挑,他不肯。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连夜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文章写得很朴实,表现了朱德与红军战士同甘共苦的优秀品德。到了1990年代,我的孩子上小学时,在我面前背课文:

朱军长找来了毛竹,亲自动手削了一根新扁担,还在扁担上写了八个醒目的大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

我说:“背错了。”孩子说:“课本就是这么写的。”我就想:怎么语文课本也知道与时俱进呀,历史故事还能改来改去啊!

《朱德的扁担》Ô¬作者是朱良才上将。这是他写的一篇革命回忆录,最初发表在1958年出版的《星火燎Ô¬》第1卷:

¡¬¡¬那年,朱德同志已¾¬四十多岁了,他也跟大家一道去。他着双草鞋,戴顶斗笠,挑了满满的一担米,和战士们一道爬山。大家看到朱军长整夜整夜地计划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又讲他不过,只好把他那根扁担偷去藏起来。本来,藏扁担的同志以为这样一来朱军长就可以休息了, 哪知道朱军长却另找来了一根扁担,并且用柴刀把扁担削平,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从此,他的扁担再没有人 “偷”了,同志们挑米的劲头也更高了。同志们还编出了这样一首歌子:“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合力,粉碎敌人‘围剿’。”每当挑米爬山爬累了的时候,大家就用这歌子互相鼓励。

问题又来了,朱德扁担上变成了五个字。同一条扁担,怎么会有三字、五字、八字三种说法呢?

后来我到了井冈山,纪念馆里陈列的红色文物,有朱德的扁担。上面写的是八个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细心的同志突然发现:那个“乱”字是个简体字。那个年代可没有简体字啊,这是怎么回事啊?

这些疑问引起我的好奇。觉得有必要刨根问底,考证一番。

井冈山挑粮的由来

朱德為什么要挑粮?

1928年4月,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这是中共党史上大书特书的历史事件。但是一个现实问题产生了:毛泽东的队伍有2000人,朱德的队伍有2000多人。另外,跟朱德上山的湘南农民多达8000人。这些人中有穿长袍的,有拿大刀梭镖的,有老人和女人,还有抱在怀里、坐在箩筐里的孩子。没有作战能力的农民和家属一起上山,给Ô¬本资源贫乏的井冈山地区造成沉重的压力。井冈山区人口稀少,耕地不多,¾¬济落后。众多兵马齐集山上和山下小块平Ô¬,吃饭、穿衣等,都成了大问题。毛泽东5月2日在永新给中央的信中抱怨:“岂有此理的(湘南)各县县委和县政府 , 带领了一大批农民一起跑来,现有一万人在这里 。”

因为生活困难,湘南农民军也不愿意长住,一个月后陆续回家乡去了。但是井冈山还是养不活这么多军队。½¬西省委知道这些情况,派人传达指示,要红四军下山到湘南地区去发展新的根据地。毛泽东不愿意离开井冈山,朱德和陈毅愿意执行省委的命令。于是,7月中旬,朱德带着28、29两个团下山去湘南,毛泽东带着31团在井冈山周边活动。

没想到去湘南后,湘南农民军组成的29团不听朱德指挥,非要打郴州,结果遭到优势的国民党军反击,29团溃散,28团2营营长袁崇全叛变,À¬走了部分队伍,打死了团长王尔琢。朱德、陈毅遭此损失,只得收拾队伍重回井冈山与毛会合。后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称之为“八月失败”。

“八月失败”引起连锁反应,使井冈山的形势发生了逆转。红四军兵力削弱,只能守山,无力出击。山下永新、遂川、酃县等地被国民党重新占领,对井冈山形成包围。毛泽东Ô¬来在永新打土豪、分田地,结果反动派一回来,农民或逃上山,或反水,田地又被地主夺回去了。当时正是稻谷收获时节,结果变成“农民种田,地主收获”,真是倒霉透了。

红四军困守井冈山,生活越来越困难,吃饭穿衣都成了大问题。井冈山地区方圆五百余里,“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食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于是红军中掀起了一个挑粮上山的运动,这就是朱德挑粮的缘由。

挑粮持续了多长时间?据《朱德年谱》记载,朱德和毛泽东是在9月底回到井冈山的。随后在宁冈、遂川一带游击作战,打击进犯的国民党军,这期间行动飘忽不定。到11月中旬,部队在宁冈砻市一带整训,挑粮应该在这个时期。12月,彭德怀率部上井冈山,国民党军随即对井冈山进行了包围和封锁,红军进入困难时期,挑粮的事情应该结束了。

老红军杨兴顺又有一说:当时红军从外地运来的粮食,集中到宁冈。国民党军即将围剿井冈山,所以要抢在敌军到来之前将粮食全部运上山。部队全体挑粮,实际用了三天时间。到第三天下午敌军到达永新之前,粮食已全部转运完毕。说明朱德挑粮不是长期的工作,而是临时应对紧急情况的措施。

故事的产生和演变

“朱德扁担”故事的作者,是开国上将朱良才。朱良才(1900—1989)湖南汝城人。1927年10月入党,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在耒阳遇见朱德,加入红军。上井冈山后,他在军部当通信员。建国后任北京军区政委,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

1956年7月,为Ó¬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中央军委向全军老同志征文,编¼¬革命回忆录“星火燎Ô¬”丛书。作为井冈山时期的老同志,朱良才写了《这座山,它革命》、《朱德的扁担》、《练兵与御寒》、《一根灯芯》四篇文章。

朱良才的儿子朱新春说:在写作期间,朱良才发现问题不少。《朱德的扁担》是他根据自己的记忆,将有关人物、细节写得较多,也较具体,但与当年一起在红四军军部警卫连当排长的肖新槐(开国中将)等几个老同志一聊、一对证,大家的记忆都不一样。终究是30年前的事情,ˬ能把挑粮的细节记得那么准确、那么清晰。朱良才对文章进行了修改、简化,最后形成了600多字的定稿。文章发表后反响很大,大家认为这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文章,被教育部收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这个红色¾¬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到了1980年代,另一位当事人范树德指出朱良才的文章有记忆错误。1928年朱、毛会师后,范树德任红四军军需处处长,成为红军最早的后勤负责人。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范树德被留在½¬西苏区。1935年4月在汝城打游击时受伤被俘。因曾就读黄埔军校,转为国民党军官。抗战后任郑州绥靖公署少将副处长。1948年中Ô¬战败后,逃回桂林做小生意。1954年被桂林公安局逮捕,以战犯身份长期在开封、西安监狱关押改造。1975年获特赦释放,1980年当上了桂林市政Ь委员。

范树德的坎坷¾¬历,使他到获得自由后才能开口说话。他看到《朱德的扁担》后,作为亲身¾¬历者和见证人,他在《文史通讯》1982年第三、四期撰文,提出朱良才的回忆中有三处与史实不符:一、朱德扁担上的文字,不是“朱德的扁担”、“朱德记”这几个字,而是扁担的一端写的是“朱德扁担”,另一端写的是“不准乱拿”,共八个字。二、朱德挑粮的路线,朱良才说是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实际上是从柏露村到桃寮村。三、挑粮重量,朱良才说是挑了“满满的一担米”(当时一担通常为100斤),实际上是40斤左右(当时范树德20来岁,也才挑了30斤左右)。

nlc202309040505

½¬西地方党史和博物馆研究人员¾¬过验证,认为范树德说的情况是准确的。当年在井冈山,毛泽东住在茅坪(就是八角楼所在地),朱德的军部住在桃寮村。茅坪在井冈山半山腰上,山下的粮食是运不到那里的,只能在宁冈砻市以下的地方。从砻市往下走,就是柏露村。这里是永新通往井冈山上的必¾¬之地。朱德挑粮是从柏露到桃寮村,往返60华里,都是弯曲不平的盘山小路,因此,红军战士都是挑个三四十斤左右。朱德军长年岁大了,可他“挑粮时,担子一头是行军时背米的三个白布米袋,另一头是一个用粗厚布缝的北方人叫做‘捎码子’的米袋,两头共计装40斤,再加上他¾¬常佩带的一支德造三号驳壳枪和一条装有约百发子弹的皮子弹袋,总共约四十六七斤”。这已¾¬是体能的极限了。

至于那根扁担,就是朱德让范树德给他做的。范回忆说:“我当即带名勤务兵到桃寮村张家祠附近找到一个姓张的老板娘(当时红军对当地中年以上妇女的称呼),用一个ͬ板向她买了一根毛竹。削成两根扁担,一根送给朱德同志,另一根我留着自用。在朱德同志的那一根上,我用毛笔在一端写上‘朱德扁担’,另一端写上‘不准乱拿’八个字。朱德笑着说:‘好啊,明天就用上了。’”

范树德的回忆被认定后,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了复制这个文物,派专人带着一根井冈山毛竹扁担,前往广西桂林,请范树德在扁担上重新题写这八个字。范在扁担上书写后,来人高高兴兴地返回井冈山。一位细心人突然发现“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的“乱”字,当年必定是繁体字,而范树德却写成了简体字,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件不真实的复制品。为了还历史Ô¬貌,又派人带着扁担赴桂林让其重写。然而范树德已¾¬去世,现在井冈山博物馆展出的朱德的扁担,就是范树德书写的带有简化“乱”字的八个字。历史给人们留下了这点遗憾,同时也留下了朱德扁担故事背后的故事。

2001年6月4日,《解放军报》发表了朱良才口述的《常想起藏朱德扁担的日子》的文章,更正了他过去回忆中的错误:“小学课本有《朱德的扁担》一文。文中说,战友们怕朱德下山挑粮累坏了身体,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这个藏朱德扁担的人就是我。那时,朱总司令常常晚上和毛主席研究敌情,白天和战士们下山挑粮。我是他的通信员,担心他累坏身体,就和其他战友劝阻他,但ˬ也劝不住。后来,我出了个‘鬼点子’,干脆把朱总司令用的扁担藏了起来。可他仍不罢休,找到军需处长范树德,让他花一个ͬ板买了一根毛竹,为自己做了一根扁担,还特地写上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又高高兴兴地下山挑粮去了。”

挑粮没有改变井冈山的困境

朱德挑粮的故事,表现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但历史事实证明:挑粮只解决了一时的困难,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井冈山的困境。

红军到山下向老百姓买粮食,是需要钱的。“八月失败”回到井冈山后,红军遭到国民党军的围困,不能四处游击,打土豪筹款子。买米的钱越用越少,红军生活陷入了困境。毛泽东在1928年11月25日给湖南省委的报告说:“给养问题: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现在军中的生活则相反,恐怕什么人的生活都很少有红军这样坏的。因为现洋缺乏,每天每人五分大洋的伙食钱(米归地方供给),时常难乎为继。‘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士兵的谚语表示了他们的苦处。耐得苦,比四军更耐得苦的恐怕也少了。仅仅发伙食钱,此外一切费用都省掉,每月都需现洋万元以上,出发全靠打土豪。但一则打过的地方,没得打了;二则敌人围得紧紧的¡¬¡¬打土豪也不许你打远。三则敌情之严重,单独一两营兵简直不能出去筹款。要筹款须得多兵,问题就不是简单的了。现在全军五千人的冬衣,虽得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两角即一律两角,四角即一律四角。大家又都懂得是为了无产阶级受苦,因此又不怨恨什么人。虽然如此,¾¬济问题始终是很严重的。” (这是毛泽东报告的Ô¬始版本,后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修订时,删去了这些话——作者注)

五分錢的伙食是什么概念?井冈山老战士黄达回忆:“那时的五分钱和现在的钱不太好换算。我小的时候,一块银元可以换八百个ͬ板。一分钱就是一个银毫子,等于一百文。所以那时红军五分钱的伙食,每天只能吃三钱盐、四钱油,常吃野菜、南瓜,很少吃肉,生活是很艰苦的。”

当时在28团当连长的粟裕回忆:“本来井冈山的¾¬济基础就差,加上敌人的封锁 , 就更困难了。部队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布很难买到,军衣都是自己动手作。领到白布,用锅灰煮成灰颜色,裁好后自己一针一线地缝。我第一次做裤子时,不会裁,就把自己身上穿的一条裤子拆开来照样子裁,然后再缝起来,做一条裤子缝两次。穿着自己做的裤子格外高兴。衣服很少更新,全身破破烂烂的。到了冬天。棉衣很少,号召共产党员、团员不穿棉衣,让给伤病员穿。所有干部、战士都会打草鞋,用稻草打。吃得也很苦,每天的伙食除粮食外,油盐菜金五个ͬ板。基本上餐餐吃红米、南瓜。南瓜吃了涨肚子,不好受。最困难的是部队吃不到盐。不吃盐,行军、作战没得劲。后来自己熬硝盐吃。硝盐就是把房屋墙角下长的一种白毛刮下来,用水熬。那东西又苦又涩,但毕竟比没有盐好一些。”(《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毛泽东也意识到井冈山可能坚持不了很久,他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谈到了“以赣南为退步”的想法。他说:“非¾¬济上到了绝路,非往赣南就无法维持时,决不走此一路。万不得已时也许要往赣南,但完全是为¾¬济计而不是政治的意义。”

1928年12月,彭德怀率领平½¬起义的红五军上了井冈山。彭虽然只带来了800人,但每天要吃饭,更加重了朱、毛的负担。冬季来临,井冈山的日子真的过不下去了。粟裕说:“井冈山¾¬济基础薄弱,地区比较狭小¡¬¡¬这个地区作为一个后方是可以的,从战略发展观点来看,作为大发展的基地不够理想。”

在这个没有多少回旋余地的山区呆着,早晚会被困死。所以,1929年1月,朱、毛在山下柏露村开会,决定带红四军主力下山,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开辟新的根据地。此后,朱、毛红军开始了进军瑞金的征程。

新发现的史料

“朱德的扁担”已¾¬考证清楚,应该可以定论了。作者最近突然发现了一则新史料,不胜惊喜。

为了搜集研究资料,我去图书馆查阅民国时期的旧杂志,看到1936年上海出版的《逸¾¬》半月刊第11期上,有篇介绍朱、毛红军的文章,署名“柳云”。这是个化名,但从文章内容看,是个¾¬历过井冈山生活的人。估计是后来脱离了红军,为杂志写写稿子。值得注意的是,文章说朱德在井冈山与红军“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去往桃寮挑谷子,“朱确与众同挑,有人在其扁担上大书‘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字,至今赤军中犹传为美谈”。

这是有关“朱德的扁担”的最Ô¬始记载。《逸¾¬》在上海是个颇为特殊的杂志。社长简又文,号“大华烈士”,早年当过冯玉祥的秘书。他既是文人,又是政客,和政界、军界及文化界人士都有关系,交际很广。《逸¾¬》¾¬常刊登一些有特色的稿件,但作者和稿件的来源是绝对保密的,连总编谢兴尧都不了解。瞿秋白牺牲前写的那篇著名的《多余的话》,就是首发在《逸¾¬》上。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央特科人员、红色牧师¶¬健吾陪同美国记者斯诺秘密潜入陕北,采访毛泽东和红一方面军。¶¬带回了红军长征的回忆录,据此写成两万字的长文《二万五千里西引记》,署名“幽谷”,也在《逸¾¬》上发表。这是国民党统治区首次介绍红军长征的文章,比斯诺的《西行漫记》还早一年。柳云写朱、毛红军的文章,发表在1936年,距井冈山朱德挑粮的时间仅有8年。他的记载是清楚准确的,也可以为“朱德扁担”的争议作一个裁决了。

(作者系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10:《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1、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3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 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

二、 复习: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会了文中的生字和新词,下面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出示词语:

同志 坚守 井冈山 粉碎 敌人 围攻

必须 生产 一块儿 山高路陡 翻山越岭

扁担 一担粮食(指名读、齐读)

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并联系课文内容说一句话。(理解“坚守”:坚决守卫,不离开。坚守什么地方?)

三、细读课文:

1、过渡:这篇课文的课题是: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

朱德军长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板书:挑粮上山。)为什么要挑粮上山?

请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然后交流。(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2、红军去挑粮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学生交流

(1)出示句子: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指名读、齐读)

(2)抓住“五六十里”、“山高路陡(可以画图)”、“非常难走”理解。“五六十里”会有多远?(把操场与六十里相比,等于300个操场)

(3)出示想象练习:烈日当空时,红军战士们 ;下雨天,红军战士们走在山路上,有时 ;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荆棘遍布,一不小心,红军战士们 ……

(4)指导感情朗读这一句。

(5)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红军战士怎么样?(团结、不怕吃苦)你是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对呀,一个“争”字就告诉我们大家了。

3齐读第二段,读出条件的艰苦,大家的热情。

4、(看插图)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走在最前面的是谁? 你瞧,朱德军长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说说你看到的朱德。(学生交流)

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让学生完成填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齐读句子)

(1)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是的,朱德军长没有因为自己是军长就穿的好一点,只是穿草鞋戴斗笠;也没有因为自己是军长就挑的少一点,他挑的是满满一担;同样的,他也没有比别人少走一点路,他是和战士们一起翻山越岭(可以画画)。你能根据插图和课文内容用“一样…一样…一样…”把朱德同志挑粮的场面描述出来吗?

(3)完成句式练习: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穿着草鞋、戴着斗笠),一样(挑起满满一担粮食),一样(翻山越岭走完一百多里的山路)。

(4)朱德同志虽然是军长,但他和战士们没有什么区别。他平易近人,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一起吃苦,真是“同甘共苦”。(出示卡片)

5、那么战士们看到敬爱的军长这样辛苦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请学生读读第三自然段,然后来说说。

6、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学生交流。(联系到挑粮的累)

7、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从“藏”字,我体会到战士们非常关心朱德军长,从“藏”字,我也知道大家非常敬爱朱德。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也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哪!

8、战士们的想法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看出来?“不料”可以换成什么词?(没想到) 指导读出后面“不料”的语气。

9、朱德同志为什么不睡觉连夜赶做,还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朱德愿意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朱德记”三个字让我们看见了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10、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

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

粉碎敌人围剿。

11、学到这里,你能说说朱德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

12、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四、指导学习生字:攻 记 劝

2、齐读生字

3、你发现了什么?

4、说说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五、作业

1、把《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2、请阅读《朱德的故事》等课外书。

板书: 朱德的扁担

挑粮上山 以身作则

藏扁担

篇11:《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的生字及新词,并学会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和人民同乐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现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上。

2、通过课文对人物的言行、神态的描述,体会老一辈革命家以身作则、和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课前准备:课件、搜集的有关朱德同志的个人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来一个小测验,放松放松。(出示板凳和扁担的绕口令)谁认为自己能把它给读好,请你站起来自己读一读。

这则绕口令提到了哪两种事物?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扁担。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展厅中,有一根普通而又珍贵的扁担,它是我国著名将领朱德同志的。说起这跟扁担,他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德的扁担一课。

二、了解课文

1、通过课前的预习,让同学们说说对朱德同志的了解。

2、初读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并在有疑问的地方作上标记。

(2) 课文几次写了战士们藏朱德同志的扁担,朱德同志几次削扁担。

3、指名分自然段读文,及时检查同学们的读书情况。

三、探究课文

1、通过阅读课文,你知道文中朱德的扁担是用来干什么的?战士们挑粮上山遇到了哪些困难?

2、而作为军长的朱德,和战士们相比又有哪些更大的困难?(年龄大,工作繁忙,经常开会到深夜。)

3、面对战士们无数次的劝告,朱德同志并没有停止挑粮工作,战士们想的“妙计”是什么?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战士们对朱德军长的关心和尊敬,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啊。)

4、这个妙计对朱德军长来说有用吗?战士们藏了几次扁担,朱德军长共削了几根扁担?到最后战士们为什么不再藏他的扁担了?(朱德军长在这根扁担的正中写上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几个大字;藏了之后他还会再继续削一根新的。)

5、是啊,看着一心为自己着想的战士们,朱德同志怎么忍心责备他们哪?而朱德军长这种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的鼓舞了大家。所以,当时在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课件出示: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6、从这首歌谣中你们知道了什么?(这首歌谣表现了老百姓对朱德军长的爱戴和信任,有了像朱德这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总司令,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这首小诗。

四、总结升华

《朱德的扁担》是朱德同志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象征。在1958年72岁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课件出示图片)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对朱德同志说些什么?

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朱德军长的故事,请课下阅读《朱德的故事》、《我的父亲朱德》、《朱德的非常之路》等课外书。到时,我想朱德同志的高大形象一定会再一次深深的印在你的脑海。

篇12:《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朱德同志与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事迹,体会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受朱德同志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爱戴之情。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扁担图,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板书:扁担)指生认读。仔细观察,你知道这是谁的扁担吗?补全课题:朱德的扁担,指生认读。齐读课题。

2、指生介绍朱德,师进行补充。

二、细读课文,感悟内涵:

1、课题为“朱德的扁担”,他用这根扁担做什么吗?(挑粮上山)为什么要挑粮上山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3、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观察这根扁担,你发现了什么?(朱德记)他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呢?(学生再读课文,找出答案)体会“藏”

1、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战士们为什么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1)朱德同志是军长,他都要忙些什么呢?(课件出示,学生看图片试着说一说。)

(2)教师小结:是啊,清晨,当战士们还在睡梦中时,朱德同志可能已经在察看地形,进行作战布局,布署一天的任务。白天,他没有一点休息的时间,和战士们一起耕田种地。晚上,当战士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思考,研究战略,可能一工作就会到天明,他的工作这么忙、这么苦,却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呢?

3、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体现挑粮累的句子

课件出示: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1)五六十里:单靠两只脚要走上以整天!路远吗?谁来读好这个数字?

(2)山高路陡:什么是山高路陡呢?(课件出示“山高路陡”的井冈山,学生想象:这样的路会怎么难走呢?谁来读出山的高,路的险?指名读。

体会“同甘共苦”

过渡: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争着去,抢着去,作为总司令的朱德同志,当年已经四十多岁的他,也和战士们一样争着去挑粮。(课件出示插图)

1、看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相机出示草鞋、斗笠。

2、说话练习: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读文: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话,学生齐读。

4、同学们,故事学到这儿,你们认为朱德同志是位什么样的人呢?(板书:同甘共苦)这样一位可亲可敬、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司令,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敬佩,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感动,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心疼呢?看到朱德同志这么辛苦,也难怪战士们会这样想──(课件出示)

5、这句话该怎么读出战士们的心情呢?试一试。(自由读,指名读)

6、带着你的担忧、你的心疼齐读。

体会“劝”

1、在这种情况下,战士们都劝他不要去挑,你想想:战士们会怎么劝说朱德同志呢?(思考交流)

2、多么贴心的话呀,朱德同志听劝了吗?他会怎么回答战士们好心的劝说?(交流)

体会“做扁担”

1、在大家劝说不成的情况下,只好决定把他的扁担藏起来,战士们认为只要朱德同志没有扁担了,就不能再挑粮食了!这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战士们的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不料)

2、让红军战士们没有料到的是,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夜那么深了,可他还在煤油灯下用力地劈、认真地削、仔细地磨。花了很多精力,做了整整一个晚上,当第二天早晨,他拿着扁担走出来的时候,你看到的朱德司令是什么样子?(交流)

3、看到朱德同志连夜赶做的新扁担,战士们还忍心再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吗?因为大家知道,他们藏了,朱德还会再做,这样只会让他更累,战士们不忍心啊!而且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就是藏也藏不住呀,大家是不忍再藏,不能再藏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齐读)不料,朱德──三个字。所以大家见了(引读)越发敬爱──他的扁担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一个和战士们(指板书)同甘共苦的人,他就是再苦再累也要和战士们在一起。

三、拓展延伸:

朱德爷爷的这根扁担,让我们永远记住了朱德爷爷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伟人,永远学习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相信,读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和小朋友一样受到教育,和小朋友一样感动。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讲给你的家人听,讲给你周围的人听。

四、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

德:左让右。挑:竖弯钩比掀更高。

部:立下面一横左长右短。

茅:注意右下不要添一捺。

2、将今天学的生字各写三个。

上一篇:欧也妮简答题荟萃下一篇:梦醒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