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分级诊疗工作总结

2024-06-02

医院分级诊疗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医院分级诊疗工作总结

我受县政府委托,向本次会议作我县关于分级诊疗工作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加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建立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疾病诊治连续化的诊疗机制,形成“小病在乡村,大病进医院,康复回乡镇”的就医格局,使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0—90%,群众自费费用逐年减少,达到方便群众就医的目标。

20xx年8月,我县被确定为全省18个试点县之一。通过综合评估我县医院能力,摸底调查常见病、多发病的情况,按医学临床路径测算费用,经省市专家审定,10月17日出台了《关于印发清徐县新农合分级诊疗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配套制定了《清徐县新农合分级诊疗工作实施办法(细则)》。县人民医院选择县域内分级诊疗病种100个,确定了单病种补偿最高限额,取消起付线,将补偿比例由75%提高到78%(县中医院80%),新农合患者只需出小于或等于补偿最高限额22%的费用,超额部分由医院承担,乡镇卫生院按照补偿最高限额的80%为补偿标准,补偿比例达到85%。参与分级诊疗的医院还有四个,分别是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王答乡卫生院和清源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是我县唯一一所对外转诊医院,依托省人民医院建立了对外转诊的绿色通道。医生在转诊过程中不仅完成了医疗技术方面的帮助,而且实现了转诊方面的帮助,使新农合患者治病方面多了一条保障线。通过六个月的运行情况来看,切实降低患者自付费用,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我县自20xx年11月实行分级诊疗试点工作以来,平稳有序推进,已取得初步成效。县人民医院和参与分级诊疗的医院住院人数大幅度增加,转诊人数逐渐下降。

1.从对外转诊看:县人民医院共转诊2643人次,去年同期在辖外住院患者4305人次,同比减少1662人次。

2.从县域内住院情况看:全县20xx年11月至20xx年4月共补偿住院患者10682人次,补偿金额为4408.67万元(其中:辖外住院人数为4305人次,补偿金额为2334.45万元;辖内县、乡住院人数为6377人次,补偿金额为2074.22万元);20xx年11月至4月共补偿住院患者11490人次,补偿金额为4617.39万元(其中:辖外住院人数为4200人次,补偿金额为2429.05万元;辖内县乡住院人数为7290人次,补偿金额为2188.34万元)。我县辖外住院补偿人次同比下降105人次(下降率为2%)。辖内住院补偿人次同比增长913人次(增长率为14%)。县域内住院就诊率达到了63.4%,比去年提高5.4个百分点。

县乡医院住院患者比去年同期显著增多。20县人民医院和县二院住院人数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347人次和150人次(县人民医院20xx年1至4月份住院病人为2085人次,年1至4月份住院病人为2432人次。县二院20xx年1至4月份住院病人为621人次,2016年1至4月份住院病人为771人次)。县中医院增加126人次、王答乡卫生院增加130人次、清源镇卫生院增加68人次,其它乡镇卫生院(含民营医院)增加92人次。新农合住院患者比去年同期在县域内就诊率显著提高。

3.从新农合患者治疗费用看:分级诊疗单病种补偿开展以来,由于取消了住院补偿起付线,全部医疗费用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药占比大幅度下降,住院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受益水平都得到显著提高。

以清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为例,新农合补偿最高限额为4400元,补偿医院限额为3432元,次均费用2799元,进行分级诊疗前次均费用4109元,平均每例减少费用1310元,下降32%(新农合每例补偿金额3432元,进行分级诊疗前每例补偿金额2542元,平均每例增加890元,同比增加25%;个人自付人均616元,进行分级诊疗前人均1566元,平均每例减少950元,下降61%)。药占比下降25.57%(分级诊疗前为55.30%,分级诊疗后为29.73%)。

以短暂性脑缺血为例,新农合补偿最高限额为5000元,补偿医院为3900元,次均费用3602元,进行分级诊疗前次均费用4516元,平均每例减少费用914元,下降20%(新农合每例补偿金额3900元,进行分级诊疗前每例补偿金额2861元,平均每例增加1039元,同比增加36%;个人自付人均792元,进行分级诊疗前人均1654元,平均每例减少862元,下降52%)。药占比下降15.01%(分级诊疗前为42.46%,分级诊疗后为27.45%)。

全县分级诊疗患者1101人次,经测算平均每人次自付费用下降约900元。患者共计减少自付费用约99万元。

4.从医院的纯收入和新农合基金支付情况看:开展分级诊疗以来,县内定点医院共收治分级诊疗住院患者1101人次,共补偿金额277.31万元,与新农合结算金额357.96万元,各定点医院增加纯收入80.65万元(各医院分级诊疗补偿情况如下:县人民医院分级诊疗病种住院人数592人次,补偿金额159.68万元,与合医中心结算金额为191.23万元,医院增加纯收入31.55万元;县二院分级诊疗病种住院人数239人次,补偿金额50.97万元,与合医中心结算金额为78.26万元,医院增加纯收入27.29万元;县中医院分级诊疗病种住院人数105人次,补偿金额30.11万元,与合医中心结算金额为37.96万元,医院增加纯收入7.85万元;王答乡卫生院分级诊疗病种住院人数108人次,补偿金额25.07万元,与合医中心结算金额为36.96万元,医院增加纯收入11.89万元;清源镇卫生院分级诊疗病种住院人数57人次,补偿金额11.48万元,与合医中心结算金额为13.55万元,医院增加纯收入2.07万元)。

新农合多支付80.65万元,而患者减少自付费用99万余元。实施分级诊疗的.医院为降低医疗费用,加强了内部监督和管理,每周监督二次,对照临床路径查病历、看费用,既保证了医疗效果,又避免了过度治疗等医疗行为的发生,实现了医院有利赚、患者费用低,充分体现了新农合基金的保障效果,和谐了医患关系,使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宣传引导。在去年10月和11月份我县新农合管理中心就从省卫计委新农合管理中心申请并领取了8.6万份山西省实施分级诊疗告知书,明确了转诊、补偿等政策要求,并将告知书通过乡镇、村网格长发放到每一户参合家庭,县新农合管理中心印制500余份清徐县分级诊疗实施办法和流程图,发放到各村和医疗机构,通过村医给广大群众解读。

2.全面提高县级医院的诊疗技术水平。县医院为扎实开展分级诊疗工作,建立了特聘科主任管理制度,如:中医科、普外科、核磁共振室等重点科室,由省人民医院临床科室副主任医师担任特聘科主任,全面管理科室,选派主治医师常住清徐县人民医院,每三个月更换一次人选进行技术帮扶。县医院在本院内选聘执行主任负责科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新增设了血液透析室、肿瘤科、脑外科、泌尿外科、核磁共振室等科室,开展了微创手术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逐年提高。

县二院、县中医院也聘请省、市三甲医院专家,通过坐诊、查房、疑难病种处置、处方点评和分科室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医技人员的技术水平。

3.建立县乡医联体,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为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给群众提供安全、价廉、高效、优质、方便、连续的医疗服务,按照山西省卫生和计生委等四委厅室《关于印发山西省县乡医联体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晋卫发[2016]4号)以及太原市卫生局等七部室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县域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的意见》(并卫[20xx]28号)文件精神,加快县乡医联体建设,县医院、县二院、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县乡医疗联合体,医联体双方签订三年的帮扶协议,由县级医院选派服务能力较强的科室主任到乡镇卫生院担任院长或业务副院长,形成科室帮扶乡镇卫生院的格局,第一年采取输血式帮扶,即人员、设备等都要下沉到乡镇卫生院。第二年要培养乡镇卫生院人员,提高技术水平。第三年要使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独立开展诊疗服务,并拓展医疗服务项目。各乡镇卫生院积极聘请退休医生开展诊疗服务,并将有限的医生也送往省市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进行全科医生专科培训,为乡镇卫生院开展分级诊疗奠定了人才基础,进一步实现县域内医疗设备有序流动,配置科学合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

4、稳定村医队伍,提高服务能力。认真落实乡村医生进退机制,积极吸收助理以上资质人员进入村医队伍,全年共进入乡村医生34名,其中执业医师6名,助理医师11名,大学生村医12名,外地转入村医5名;退出乡村医生36名。20xx年共有执业助理以上的乡村医生49名,全县13个乡镇卫生院26个村,乡村医生与12804居民签订了服务协议。进一步优化了村医队伍,提升了服务能力。

开展乡村医生网上在线学习培训,并于今年4月1日起,县卫生局还组织新招聘乡镇医生和全部村医,分四期,在县人民医院和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能力提升培训。初步形成了县级医院医生与乡村医生接对帮扶的格局。

三、存在的问题

1、医疗人才缺乏,县乡医疗机构医生和护士严重不足是提高我县医疗技术水平的一个主要瓶颈。

2、分级诊疗体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我县分级诊疗开展时间短,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不断完善。各级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对分级诊疗政策的认识不够深刻,还需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3、分级诊疗病种少,开展分级诊疗的乡镇卫生院还不多,通过半年的实施情况来看仅有100个病种,还不能满足广大参合群众的就医需求。

四、今后工作计划

1、加大宣传力度。今后我们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让群众明白分级诊疗政策。

2、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不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让群众在乡镇卫生院享受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2016年,县医院至少和3个乡镇卫生院、其它县级医院也要至少和1个乡镇卫生院形成医疗联合体,力争使8个乡镇卫生院能够开展分级诊疗服务。

3、增加分级诊疗病种。依托县医院按照医疗服务能力和疾病临床路径,年内再开展100种分级诊疗病种,争取达到200种。进一步提高分级诊疗覆盖范围,使更多的群众受益。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深化医改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它能够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我们今后一定要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的监督支持下,通过采取行政、医保、价格等综合措施,充分发挥新农合补偿政策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实行差别支付,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分级诊疗机制,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切实降低药占比和患者自付费用,逐步扩大新农合患者的补偿比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改革红利。

篇2:医院分级诊疗工作总结

一、分级诊疗工作取得的成绩

我院自从与市级多家医院签定了双向转诊协议以来,建立了良好的双向转诊合作关系,成功建成了上下级医疗合作网络,有效实现了转诊功能,我院成立了分级诊疗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双向转诊工作制度,明确双向转诊规范,制作双向转诊流程图,建立双向转诊沟通制度,定期与市立医院就双向转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为患者双向转诊开通了绿色通道,上转患者都得到了有效救治。

二、分级诊疗工作还存在的问题

1.我院医生能够做到有为、有需求的患者或根据病情需要上转病人,并开具转诊单,能够实施新农合报销;但上级医院为患者开具的下转单却很少。绝大多数病人为上级医院主管大夫口头交代回我院治疗或患者自行到我院继续治疗。

2.根据许多到市级医院就诊的患者反馈情况,到市级医院住院不需要基层医院开具转诊单就能直接住院治疗,由此很多患者基层医院开具转诊单认为是麻烦,并且导致很多小纠纷。

三、分级诊疗工作建议

1.进一步加强与市立医院的沟通协调,加大合作力度,各项工作不能只流于形式,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技术上、管理上提高基层医院的业务技术水平。

2.尽最大能力改变基层医院设备不足、药品较少的现状,充分利用基层医院的现有医疗资源,通过加强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双向转诊患者满意度。

3.优化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让上级医院转出的病人愿意在基层继续治疗,基层医院加强与上级医院沟通,对上转病人进行追踪,实施完整、统一化的管理。

四、我院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篇3:医院分级诊疗工作总结

什么是分级诊疗

直到现在,人们对什么是分级诊疗仍有不同的理解,亟待厘清界限,弄明白是什么。

分级诊疗是一项制度吗?一种观点认为,分级诊疗是一项单独的制度。既然是制度,就应该有强制性的措施,要明确规定三级医院不接待普通门诊服务,患者不能直接到三级医院就医,有钱也不能去, 去了也不予接待,没有制度化的硬性规定,难以形成分级诊疗格局。 一种观点认为,分级诊疗不是一项单独的制度,是良好医疗制度运行的结果,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一种良性状态。分级诊疗是医疗服务功能的延续,是患者接受的医疗服务在内涵上的衔接,而不是医疗机构地理空间上的分级,也不是患者就诊在空间上的简单转移。

分级诊疗是由下往上转吗?一种观点认为,分级诊疗是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二级、三级医院转,即由下往上逐级转诊,三级卫生网络就是分级诊疗网络。一种观点认为, 分级诊疗不是由下往上转,而是由全科向专科转,是不同类别医疗服务之间的合作与衔接。三级卫生网络、在什么地方就医都不是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 是就医诊 疗秩序吗?一种观点认为,分级诊疗是一种良好的就医诊疗秩序。我们常说的无序就医,就是因为医院接诊不分级,患者就医不分级,久而久之产生了无序就医。一种观点认为, 分级诊疗不是就医秩序,是患者的一种就医路径,患者与医生有着稳定的关系,包括比较固定的“第一接触人”。医生不仅是费用的守门人,更重要的是健康守门人;医生、患者、付费方具有激励一致性,医生收入依赖于患者健康,即患者越健康,医生收入越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越高。

分级诊疗是“小病进社区” 吗?一种观点认为,“小病进社区”能方便患者就医,减少支出, 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良方。一种观点认为,“小病进社区”是一种对生命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在没有就诊之前,谁知道是大病小病?表面看是小病、实际上是要命的病,这种现象还少吗?表面看无病、突然死掉了,这种现象鲜见吗?大病小病谁来区分,患者本人能区分吗?还不是要由医生来区分,而社区医生往往难以区分,通常要去三级医院找大医生来区分。 因此,“小病进社区”听起来有道理,实际上行不通。可以分急慢, 不可以分大小。

分级诊疗为何走向反面

至少从新医改以来,我们一直在推进分级诊疗,可结果却事与愿违。大型公立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局面一直未能改观。其中有几个问题很值得反思。

基层就诊量为何每况愈下 ?

政府、社会、医院、群众对分级诊疗异口同声叫好。可实施起来却步履维艰。不要光说老百姓不去基层就医,谁都不愿去,导致基层医疗机构的就诊量每况愈下。

数据证实:2005-2013年,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人次占总医疗人次的比例,从63.3%下降到59.1%,下降4.2个百分点;医院的诊疗人次占比则从33.8%增长到37.5%,上升3.7个百分点。2013年全国的诊疗总人次70亿,下降或上升1个百分点标志着减少或增加7000万人次。

强基层为何异化为强“上层”?

分级诊疗必须强基层。新医改方针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强基层。 可六七年过去了,基层进步一小点,三级医院出现扩张潮,强基层异化为强“上层”(三级医院), 甚至创造出一个世界纪录——中国诞生了一家“全球最大医院”。

数据和例证:2010-2013年的统计显示,标志着三级医院快速发展的6项指标全面上升:床位数由31% 增长到36%,医师数由33%上升到39%,财政补助收入由43%上升到50%,医疗业务收入由52%上升到58%,诊疗人次由37%上升到45%, 入院人数由33%上升到39%。据 《人民日报》2015年6月4日第13版报道,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被媒体称为全球最大的公立三级医院, 根据规划,到2016年床位数将达到8000张,名副其实的超级医院。

医生多点执业为何叫好不叫座?

医生多点执业实际上是鼓励大型公立医院的医生到基层或民营医院坐诊。早在2009年卫生主管部门就部署试点,2011年全面推开,并由副主任医师扩大到中级职称,可响应者寥寥无几。

数据和例证:目前缺乏全国性的统计数据,是否因为多点执业的人数太少,公布出来太寒酸?但部分地区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问题:浙江省推行医生多点执业2年,仅有200人提出申请,其中西医仅占一成;云南推行几年,申请多点执业的医师只占执业医师总人数的5.32%;江苏省推行一年,仅有230人申请多点执业;广东省佛山市1.5万名执业医师,登记多点执业的为630人,占医师总量的4.2%,从2009-2014年底,广东办理多点执业注册的医师为7421人次。对此,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表示,叫好不叫座。

差异化的医保支付政策为何作用甚微?

近年来,为推动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各地普遍实行了差异化的医保支付政策,有些地区对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支付比例达到92%,而三级医院只有60%左右。然而,其引导作用微乎其微, 参保人员依然涌向三级医院。

数据证实:2013年医保住院人次总计6284万,其中三级、二级和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住院人次构成比分别为49%、36%和15%,三级医院占比接近一半,高于全国三级医院同期入院人次39%的占比10个百分点,并且其增长率连续两年高于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这就意味着占医保定点医疗机构80%以上的基层定点医疗机构,仅承担了15%的住院人次,85%的住院人次都进了三级和二级医院,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80%的健康问题解决在基层”的目标恰恰相反。2014年职工医保统计数据显示,在三级、二级、一级医疗机构的住院人次分别为50%、35%、15%,三级医院明显高于二级以下医疗机构;普通门诊人次分别为30%、25%、45%,三级医院的普通门诊人次明显高于多数国家。

怎样营造分级诊疗状态

推进分级诊疗,有必要弄清制约分级诊疗的“瓶颈”在哪里。对此,社会上的说法颇多,专家在研讨中对几个问题作了解读。

是大医院不给力吗?有的认为,大医院为了多创收,不肯放弃普通门诊,通过扩张和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预约挂号等,与基层争资源。专家观点:医院创收错在哪里?谁说过让三级医院放弃普通门诊?“控制三级公立医院规模”倒是有人说过,但谁去落实过?大型公立医院扩张是事实,但不是医院的错。把分级诊疗难度大说成大医院不给力,未免牵强。

是医生不想多点执业吗?有的认为,国家允许多点执业,但报名者少,走穴者多;允许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做自由执业者,但更加鲜见,观念太陈旧了。 专家观点:大型公立医院工作环境、科研环境、设施设备等条件, 在当地均为最好的。追求优越的发展环境、稳定的“体制内”待遇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难道匪夷所思吗?医生多点执业或自由执业, 需要有个职称“头衔”。然而,评职称的条件之一,是医院医务人员的比例,基层医务人员数量少,医术达到高级职称水平也只能评个资格,受比例限制不能被聘用,享受不到高级职称的待遇,没有获得感。更严重的是,大医院的医生评职称有一套保障体系,有人事部门操办,基层社区无人事部门,谁去操办,谁给评,至今无说法。这只是“体制僵化病”的一种表现,还有许多“瓶颈”没有打通,如多点执业医师薪酬如何计算,引发医疗纠纷,责任由谁承担,等等。所以,医生对多点执业态度谨慎或暧昧,根源不在医生,还是体制的制约。

医保支付政策还能再倾斜吗? 有的认为,凡是到大医院首诊的, 医保报销比例还应降低。专家观点:这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相悖。医疗保险讲求购买服务的性价比、基金绩效,即购买物有所值的优质医药服务,谁的质量好且价格合理就买谁的。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目的是保健康,而不是为了保分级诊疗。医保与分级诊疗不是互动关系、因果关系,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过去几年的实践表明,拉大基层与大医院的支付比例,花了冤枉钱,还使社会对基本医保的功能产生怀疑,引出了一个大病保险的怪胎。

是患者不 愿意到基 层就医吗?有的认为,基层报销多,就医的人又少,甚至不用排队,可就是很少有人去,因此需要从制度上加以限制,从经济上加以引导。专家观点:在每一个正常人的心目中, 是命重要还是钱重要?只有痴呆者才会做出相反的选择。患者和他们的亲人不辞辛苦、不惜花钱,投奔大城市的大医院、找名医,实际上是寻求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一直缺乏的优质医疗资源,是跟着优质医疗服务走,而不是跟着报销比例走。他们不抱怨资源的城乡、上下失衡就不错了。实行收支两条线和基药制度后,使本已冷冷清清的基层医疗机构雪上加霜,除非傻瓜, 谁会选择缺医少药的基层呢?

既然分级 诊疗的难 点不是医 院、患者、医生和医保,那么,究竟难在哪里?全科医生少、基层不强等都是重要原因。但问题的症结在于僵化的医疗管理体制,包括医疗机构的公立与私立比例、医院的行政级别与编制、人事制度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薪酬制度等。只有改革现行的医疗管理体制,才会有分级诊疗。

首先,医院去行政化,实行市场化。分级诊疗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行政化的服务供给安排与市场化的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所致。 要形成分级诊疗,前提是要有一个医师资源合理分级配置的状态,而形成这一状态的制度基础是良好的医师管理制度和医疗机构开业制度,即建立以医师自由执业为核心的医师执业制度、建立开放竞争的以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医疗服务体系。在政府垄断的公立医疗体系和医师“单位人”体制下,分级诊疗不可能实现。分级诊疗必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必然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实行管办分开,由办医转变为监管。 所以,分级诊疗归根到底是政府要改革。

其次,医生去“单位人”,成为自由人。在不少国家,很多医院没有固定的医生,更无“编制”之说。医生相当于个体户,不是“单位人”,而是“社会人”,是依靠医术生存的。而医院则相当于一个批发市场,提供场地和设施,包括医疗设备、手术器械等一揽子基本的公共服务。从境外医师自由执业的演变与发展趋势看,医师单人自雇自营越来越少,而多名医师联合执业越来越多。这种执业模式与管理式照护、医疗科技的发展以及消费者意愿上升相适应。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的新阶段,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深化医改使医生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即成为自由执业者。就跟律师一样。过去中国没有自由执业律师,找律师很难,现在律师事务所到处都是,律师打广告求聘,一个案子辩护完了,再去找另一个案子。看病问题同样如此,医生自由执业了,患者找医生才会方便。

篇4:分级诊疗,大医院的“地雷”?

虽然在媒体的采访中,郑附一的院长提出了诸多“为河南百姓着想”的观点,并且坦然面对分级诊疗的问题,“下面的医院看不了病,患者还得往上跑”(注:郑附一的报销比例为40%左右);但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哪个院长敢以自家床位数量来论自家的医疗质量;不幸的是,郑附一这种“超级医院”的发展模式,近几年却吸引了国内一部分“雄心勃勃”的三甲医院前去“求取真经”。

同样的,这些“虚心求教”的医院大多采取了迅速增加床位的方式来“提升质量”,比如在某省,一个GDP排名倒数第一的城市,其市立医院院长从郑附一“取经”归来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该院床位数暴增数倍,以压倒性优势跃升至该省第一,令省内其他以学术、技术著称的老牌三甲医院瞠目结舌。而这种“飞跃”的背后,却是医务人员不断流失的事实,过劳死的过劳死,调走的调走,辞职的辞职。

与其说那些大医院的院长都偏好畸形发展,倒不如说分级诊疗体系的本质是彻底“端走”既得利益群体的“蛋糕”。而这场博弈,牵涉的已经不仅仅是哪家医院或哪一级医院的兴衰荣辱起落沉浮了。

如果分级诊疗真正得以构建,国内大医院还要考虑过度建设的话,得考虑将来如何支撑,如何保证门诊病源。

开展分级诊疗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地方都有试点,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2014年11月28日,在由健康界传媒和中航工业医院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企业医院峰会上,与会嘉宾就“谁来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如何构建”等焦点话题进行了讨论。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院长王静成表示,分级诊疗在国外有成熟的经验,公立医院也盼望实施分级诊疗,这样合理分流患者之后,公立医院的门诊不会那么忙,住院也不会那么拥挤。

目前,各地大多由卫生部门在推动分级诊疗。对此,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朱夫认为,医保部门和患者之间有契约关系,医保部门可以规定患者到哪里去消费,由医保部门主导分级诊疗更合适,而不是让卫生部门去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明确谁来规定‘患者首诊在社区’。”朱夫坦言,卫生部门没有权力规定“患者首诊去社区”,只有医保部门有这样的权力,医保部门却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

而上述问题关系到分级诊疗是否能真正开展。朱夫指出,人民群众已经习惯就诊自由,如果“首诊在社区”落实不了,即使把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得再好,患者还会流失,卫生行政部门也会很难推动分级诊疗。

如果分级诊疗真正得以构建,广东省东莞台心医院院长许宏基提醒,国内大医院院长还要考虑医院过度建设的话,将来如何支撑,如何保证门诊病源。

分级诊疗应上升到法律层面

“我同意朱夫院长的观点。构建分级诊疗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上升到法律层面,用法律的手段固定下来。”王静成表示,“分级诊疗的有些问题不是医院院长坐下讨论就能够解决的,涉及到很多系统工程,包括支付体系、基层人才培养等。”

把分级诊疗纳入法律层面,中国也有这方面的考虑。2014年11月5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法制司副司长赵宁透露,在即将出台的《基本医疗卫生法》当中,会用法律手段把分级诊疗规定下来。

把时间还给医生做领头羊

真正的分级诊疗应该达到“大医院医生可以拒绝看普通病、常见病,专心攻克疑难杂症”的标准。南京同仁医院院长于振坤举例,“在美国,我的一位家属大便出血,我就给美国专门研究大肠癌的专家打电话预约就诊。那位专家的秘书说,如果患者不是大肠癌,是不可以挂号预约的。”

“这就是分级诊疗。”于振坤强调,像北京同仁医院有的医生一天最高能做126台白内障手术,大约平均是2分钟一台,“这么简单的手术还需要在同仁医院做吗”?

于振坤指出,目前中国的医保处于低水平广覆盖的阶段。中国医生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促进医疗发展。如果大医院的一位医生天天看感冒,肯定做不了领头羊。

大医院要考虑

如何不被“搞垮”

“将来如果国内医改非常成功,分级诊疗秩序得以建立,院长要考虑医院过度建设的话,将来如何支撑,如何保证门诊病源。”广东省东莞台心医院院长许宏基提醒道。

许宏基之所以这样提醒,是源于中国台湾的经验教训。他称,事实上,中国台湾在分级诊疗方面做得很失败。虽然在中国台湾,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挂号费分别是20元、50元、100元,但由于有覆盖全民的建保系统,患者最终个人支付的挂号费并无多大区别。所以,“台大医院每天都在看病情较轻的患者,学术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许宏基说,每一个大医院要看大量的患者,还有什么时间来做研究。

许宏基还提醒说,中国台湾健保建立10多年后,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酷的事实:在健保以前,中国台湾有900多家医院,而现在剩下不到400家,也就是说中小型的、绩效不是特别好的医院都倒闭了。“目前中国台湾有1万多家诊所,而只有2300多万的人口。中国台湾9成的疾病都是在诊所解决。因为台湾民众没有钱,没钱的时候就会斤斤计较。中国大陆的院长还要考虑到这点。”

另外,许宏基指出,如果大陆的医保制度将来发生改变,整个市场生态会跟着变化。“如果大陆用了总额预付,就把医院框定了。对于国内那种12000张床位的大医院,需要想想将来怎么办。”

来源:健康界

编 后

去年底,《官员专家解析分级诊疗落地难,句句戳中痛点》、《国家卫计委官员:建成分级诊疗框架至少需十年》等几篇报道引起各界不少议论;热议归热议,议论完了再看现状,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患者还是一窝蜂地往大医院、三甲医院扎堆,分级诊疗体系所包含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等四个方面依旧是个“美丽的传说”。

篇5:XXX中医院分级诊疗工作总结

为适应医疗体系改革,适应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环境,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院与多家医院开展了双向转诊服务工作,加强与上级医院合作,指导乡镇卫生院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成绩

我院一直非常重视分级诊疗工作(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工作到达了新的台阶,医院成立了分级诊疗领导组织,由医务科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定期召开了分级诊疗专题会议,出台了《XXXX医院分级诊疗实施方案》,组织全院医师培训了常见疾病的分级诊疗指南培训。目前我院已经与两家三级甲等医院、XX家乡镇卫生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畅通了转诊环节,由专人负责转诊工作。自2014年至今,我院向上级医院转送病人XX人次,其中90%以上病人转到三甲综合医院,其他少部分病人转向专科医院。特别一提的是,我院与XXXX医院建立了医疗协作体,对危重病人、疑难病人诊治开通了绿色通道。接受上级医院转回病人XX人,我院转向各乡镇卫生院4XX人,通过上转病人提前预约,解决了病人到上级医院就诊难、看病走弯路的问题,加强了我院与上级医院的沟通;下转病人使我院与基层医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结合我院派驻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的工作帮扶下,使转到基层的病人能够的到连续、完整的治疗。

二、存在的问题

我院能够做到根据病情需要上转病人,但上级医院转回来的病人缺很少。“转上”不“转下”,双向转诊变单向转诊,目前我院大多数急危重症,疑难病人向省级医疗机构转诊,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和手术后的康复病人,可以转到县级医疗机构进一步治疗的却非常少,由上转下非常难。这说明我们与上级医院沟通还不到位,总体缺乏统一的标准的指挥运作,个别医疗机构没有看参照执行的各项转诊标准,转诊程序和规章制度,卫生管理部门对转诊无法进行有效的指挥和监督。

三、应对措施

为优化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与上级医院及其他医院的沟通,建立互信机制,使上级医院转出的病人愿意回到我院继续治疗。同时我院应继续加强对各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培训提供业务、技术上的支持。才能够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不间断、连续的双向转诊服务,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篇6:医院分级诊疗工作总结

各科室:

为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川卫办发„2014‟289号)《关于开展分级诊疗考核评价工作的通知》提出的分级诊疗工作任务,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切实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院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实施方案,望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指导,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坚持政策引导、上下联动、注重实效、保证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的原则,统筹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为公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促进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二、工作目标

建立本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合理、服务规范、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运转有效的新型医疗服务管理机制,引导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时将危重患者转送上级医院救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与生命安危。

三、工作措施

(一)健全组织 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成立医院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监管与考核。

组 长:王远远

副组长:王琼英

成 员:任胜勇 唐 翠 鲁奇志 罗善杰 白炬焱 李国久 吴服群 邹 童 吴林芳 张小溪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医务科合署办公,由任胜勇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完善制度 加强控管(领导小组职责)

1、建立健全首诊制度、首接制度、双向转诊制度、分级诊疗制度和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将分级医疗工作实施情况与具体任务科室绩效考核挂钩。

2、完善双向转诊流程:规范本院转诊程序,明确转出、转入标准。建立有效、严密、实用、畅通的上下转诊渠道,为病人提供整体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对下级医疗机构转入我院的病人开通绿色通道,方便转入患者及时获得诊疗服务;同时协助和指导转出的病人选择合适的三级医院,并提供相关诊疗资料,方便转入医院获得可靠信息,减少重复检查。

3、确定就近的三级医院1—2家,与其商谈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签订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协议书,共同做好分级诊疗工作,向社会公众提供有效、安全、便捷、实惠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4、把分级诊疗工作列入医疗质量、安全与服务考核的指标体系,同步进行监管、考核与持续改进的分析评价,与科室和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

四、保障得力 规范运作

1、紧密联系辖区内的基层医疗机构,对联系的医疗机构力争每周组织1次专家查房;每周组织1次管理人员督查;定期与其召开联席会议,对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解决,定期将双向转诊情况向锦江区卫生局报告。

2、对转入上级医院的病人实行追踪随访,病情允许情况下再转回我院治疗。

3、对上级医院转入的病人,制定专门的服务流程,精心制定诊疗方案,列入重点服务对象进行管理,并随时向转出医院通报诊疗情况,向转入患者及家属征求意见和建议,共同维护好医疗安全和做好医疗服务工作,使分级诊疗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4、门诊部、急诊科、住院部各病区对转入、转出的患者都要按医院的规定认真做好登记,每月向医务科完整、准确地报出统计数据,医务科向锦江区卫生局报送评价分析和阶段性工作总结报告。

上一篇: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辩论会辩论词下一篇:《乡村四月》改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