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经典名著读后感

2024-07-12

初中生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14篇)

篇1:初中生经典名著读后感

隋唐演义读后感《隋唐演义》讲的是我国古代隋朝唐朝的故事,共有一百回,是清代历史演义秀的一部史书,它的作者是清代的褚人获。它的整体结构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以隋炀帝跟朱贵儿、唐明皇跟杨贵妃的“两世姻缘”为大框架。

自隋文帝起兵伐陈开始,到唐明皇去世而终,记说了隋唐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作者用巧妙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岁末宫廷生活的豪华奢侈,刻画了隋炀帝花天酒地的形象,客观反映了农民战争的社会背景。

它还展示了唐代皇帝生活的骄奢淫逸。它同时还描写了一些轻佻的夫人,如武后韦后等,她们为了攥位,谋杀亲夫,争权夺宠,残酷无情。它还描写了一些草莽英雄的故事,如秦琼、程咬金、单雄信、王伯当、花木兰等,用笔豪粗,形象生动。在这部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隋炀帝。

他是书中的主人公,但却是个两面三刀的伪君子。当初在跟兄弟李渊公平竞争时,他明里做个简朴节俭、循规蹈矩、关心人民群众的好君王,暗里却骄奢淫逸,而且还买通宠妾,意欲陷害自己的亲兄弟。

母亲独孤皇后开始越来越喜欢杨广(即隋炀帝),而轻视了李渊。就这样,杨广步步高升,青云直上,终于做了皇帝。但是,做了皇帝后,隋炀帝的一些恶习开始暴露。他变成了一个残暴无情的暴君,骄奢淫逸。

相传有一次,听说某地可以看到一种十分绚烂美丽的花(人称琼花),隋炀帝当即迫不及待地要去观看。由于当时交通不发达,不能迅速到达,隋炀帝便愚蠢地令人马上从皇宫开始修一条大运河。

大运河的修建使许多劳工由于辛苦劳动过度,加上士兵的无情鞭策而悲愤地死去。许多妻子没有了丈夫,许多孩子没有了爸爸,老人没有了儿子……大运河的修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但是却丝毫没有影响到隋炀帝观看琼花的兴致。

由此件经典的事情可以看出,隋炀帝是个只顾自己的感受,不考虑人们利益的暴君。当然,恶人有恶报,隋朝宫廷的花天酒地生活没有维持很久,隋朝就灭亡了。其实,我认为隋炀帝的政策有一些不正确的地方。

他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也应该为人民着想。毛泽东曾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动力!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是离不开人民的。一个君主,如果自己非常贤明,但是却得不到人们的支持的话,国家一样会变得衰败。

没有人民的力量,哪里有皇帝的威风!所以,我认为隋炀帝应该从获得人民的信任跟支持做起,尤其是贫苦人民。他们是特别能够接受新的政策,尤其是对自己有利的政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贫苦人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有许多的困难,但是如果这时有人给予一点儿的帮助,他们就已经感到十分的感激。如,他们在寒冷的冬天没有衣服穿,所以只要皇帝为他们送来一些粗布袄,就会觉得皇帝十分贤明了。

此外,皇帝除了要获得人民的支持外,还要罢掉一些朝廷里的贪官。贪官不仅让自己从国家资产里牟取暴利,而且还对皇帝阿谀奉承,让皇帝不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

这样下去,国家不灭亡才怪呢!所以,通过《隋唐演义》,我也知道了作为人民的领导,决不能只顾用自己的权势来压榨人民,而是要本着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处处为人民着想,处处为人民服务。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越来越繁荣昌盛!

篇2:初中生经典名著读后感

读书,尤其是读好书,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与体会。我们的年龄在成长,心智在发育,社会阅历及经验都会成为影响我们读书的因素。读书无止境。通过书籍与作者交流,收获知识,开阔眼界,这些都是我喜爱读书,坚持读书的原因。

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讲述了北平老城里活生生的一幕,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车夫祥子的悲惨故事。 青年农民祥子由乡下来到城市,他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也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买上自己的洋车。终于,在祥子诚实努力的劳动中,祥子攒钱买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车。那辆车对于祥子来说,是那么重要——在他眼中,车能“产生烙饼与一切吃食”。可是命运捉弄人,他的车被乱兵抢走;当他再次攒足了钱后,又被孙侦探敲诈一空;后来他又被迫与虎妞结婚,因虎妞难产而卖掉了第三辆车。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使了他心中最后一丝希望也消失了。从此,祥子便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落为自甘坠落。正如本书所写,昔日“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的祥子,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真是一个浸透了血泪的悲剧。

篇3:初中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实践研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实践研究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量方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三级: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4万词以上;四级: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五级: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标准(2011年版)》在情感态度方面,要求中学生能保持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主动参与有助于提高英语能力的活动,有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和表达,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合作精神,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显然,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只靠教科书是远远不能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入量的。因此,教师必须设法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就变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将阅读的视野延伸到课外读物上。

二、研究背景

国外学者对课外阅读的研究

国外的很多语言专家对课外阅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对课外阅读的材料、学习本身,对教师以及社会环境对其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细致的研究。

F.M.Hafiz和Iudor(1989)在英国,设立了一个为期三个月由巴基斯坦儿童组成的泛读班,使用英语分级读本。旨在调查为乐趣而进行广泛的阅读是否能提高被试者的语言技能,特别是阅读和写作的技能。结果表明被试者的语言行为有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在写作技能上。在教学上,该研究证实了使用分级读本的泛读价值。

Mquilla (1997)和Day£Bamford(1998)的研究指出了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应起到的作用,许多研究者建议通过适时地增加学生课内外的阅读量来达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钟敏,2007)。这样不仅扩展其词汇量,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国内对课外阅读的研究

吴玉玲(2008)将简易读物与高中英语课程相结合。实验结果表明:英语简易读物和英语课程相结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技能和文化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王佳娣(2008)对将课外阅读纳入英语阅读课程体系作了可行性分析,建议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她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证明这是一种有一定意义的英语阅读教学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的徐素慧(2010)在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上发表文章《刍议初中英语课外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认为教材选择要做到内外并举,循序渐进;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难度适中,趣味相投的原则。

综合以上国内外研究成果,本研究在初中英语课外阅读中开展经典名著阅读更有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意义

《标准(2011年版)》强调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使其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内容丰富,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语言地道流畅生动,而且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故事的情节,品味经典语言,融入作品所创造的氛围,与作者形成潜移默化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热情和渴望。

四、研究的目标

本项研究主要在于探索英语经典名著阅读的策略与方法。对初中学生而言,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实践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对教师而言,打破了教师单一研究课本的传统,积极鼓励教师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收集。同时,此项研究使英语经典名著阅读校本课程化、系统化。

五、研究的思路、方法

经典名著阅读为初中英语教学提供新的发展机会。我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所选择的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经典名著分级读物。并采取具体行动方案促进名著阅读活动顺利开展。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撰写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可分为摘要式(summarytape book report)和简评式(brief-comment book report)。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能力一般的学生只要求作摘要式读书报告,即把原著中精美的语言、精辟的论点摘抄下来,不掺杂自己的看法,不需要任何发挥。能力稍突出的学生,可进行简评式读书报告,即可将原著情节或论述要点进行复述,也可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通过读书报告,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同时大大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语用能力。

2.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名著阅读

利用电影、网络视频等媒介进行文字与影像的补充与促进。如学生在读《爱丽斯之梦游仙境》时,为学生播放相应的电影。选择影视作品片段为学生播放,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阅读。名著讲究文字的形象化,影视作品讲究视觉化。将文字与意象相结合,是积极的文本再现的过程。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学生对名著的内容及其传递的信息与情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3.定期开展名著阅读交流指导课

(1)读书交流

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心得体会。倡导生生同读,师生同读。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交流阅读的作品。将阅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可以根据问题生成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问题供大家畅所欲言。

(2)多种形式展示阅读

指导学生名著阅读时,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自己确定一个专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学生可以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展示阅读。如角色扮演、电影配音、手抄报展示等。鲜明的人物形象被学生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助于这部分同学深度剖析作品片段,又有助于其他同学更直观的了解作品内容。

4.多元化评价

为督促学生自觉地并积极地进行名著阅读,教师可以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阅读评价。

首先,由学生小组内认真阅读读书报告,根据语言的连贯、文章概述的简明扼要、语言的正确、书写的美观等方面,由组内成员共同评定出不同的等级(A优秀,B良好,C合格,D有待改善)。各小组被评为优秀等级的可以在班级英语角展示。

其次,制定阅读自我评价表。

为促使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名著阅读,使其明白阅读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制订阅读自我评价表,有利于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提高阅读质量。

再次,充分利用班级英语角。

每个班级设置英语角展板,分为评价栏、推荐栏、展示栏、阅读之星四个栏目。在评价栏里公布本期阅读评价表,在推荐栏展示学生推荐段落欣赏或作品赏析等,在展示栏展示被评为A等的读书报告、优秀手抄报等,综合各方面,评选出本期阅读之星,贴上照片并配以阅读之星寄语。以此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最后,利用好名著作品后评价手册。

为丰富评价形式,了解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情况,我们可以进行阅读检测,设计一些易做的理解题。如:单选题,排序题,回答问题等考察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选词填空,单词释义等考查作品中设计的课标词汇;选用合适的短语完成故事概要,加深学生对人物关系的分析或主题分析,鼓励学生深层次理解。

结语

篇4:初中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实践研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实践研究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量方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三级: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 4万词以上;四级: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五级: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标准(2011年版)》在情感态度方面,要求中学生能保持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主动参与有助于提高英语能力的活动,有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和表达,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合作精神,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显然,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只靠教科书是远远不能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入量的。因此, 教师必须设法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就变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将阅读的视野延伸到课外读物上。

二、研究背景

国外学者对课外阅读的研究

国外的很多语言专家对课外阅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对课外阅读的材料、学习本身,对教师以及社会环境对其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细致的研究。

F.M.Hafiz和Iudor(1989)在英国,设立了一个为期三个月由巴基斯坦儿童组成的泛读班,使用英语分级读本。旨在调查为乐趣而进行广泛的阅读是否能提高被试者的语言技能,特别是阅读和写作的技能。结果表明被试者的语言行为有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在写作技能上。在教学上,该研究证实了使用分级读本的泛读价值。

Mquilla (1997)和Day £Bamford(1998)的研究指出了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应起到的作用,许多研究者建议通过适时地增加学生课内外的阅读量来达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钟敏,2007)。这样不仅扩展其词汇量,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国内对课外阅读的研究

吴玉玲(2008)将简易读物与高中英语课程相结合。实验结果表明:英语简易读物和英语课程相结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技能和文化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王佳娣(2008)对将课外阅读纳入英语阅读课程体系作了可行性分析,建议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她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证明这是一种有一定意义的英语阅读教学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的徐素慧(2010)在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上发表文章《刍议初中英语课外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认为教材选择要做到内外并举,循序渐进;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难度适中,趣味相投的原则。

综合以上国内外研究成果,本研究在初中英语课外阅读中开展经典名著阅读更有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意义

《标准(2011年版)》强调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使其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内容丰富,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语言地道流畅生动,而且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故事的情节,品味经典语言,融入作品所创造的氛围,与作者形成潜移默化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热情和渴望。

四、研究的目标

本项研究主要在于探索英语经典名著阅读的策略与方法。对初中学生而言,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实践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对教师而言,打破了教师单一研究课本的传统,积极鼓励教师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收集。同时,此项研究使英语经典名著阅读校本课程化、系统化。

五、研究的思路、方法

经典名著阅读为初中英语教学提供新的发展机会。我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所选择的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经典名著分级读物。并采取具体行动方案促进名著阅读活动顺利开展。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撰写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可分为摘要式(summarytape book report)和简评式(brief-comment book report)。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能力一般的学生只要求作摘要式读书报告,即把原著中精美的语言、精辟的论点摘抄下来,不掺杂自己的看法,不需要任何发挥。能力稍突出的学生,可进行简评式读书报告,即可将原著情节或论述要点进行复述,也可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通过读书报告,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同时大大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语用能力。

2.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名著阅读

利用电影、网络视频等媒介进行文字与影像的补充与促进。如学生在读《爱丽斯之梦游仙境》时,为学生播放相应的电影。选择影视作品片段为学生播放,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阅读。名著讲究文字的形象化,影视作品讲究视觉化。将文字与意象相结合,是积极的文本再现的过程。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学生对名著的内容及其传递的信息与情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3.定期开展名著阅读交流指导课

(1)读书交流

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心得体会。倡导生生同读,师生同读。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交流阅读的作品。将阅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可以根据问题生成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问题供大家畅所欲言。

(2)多种形式展示阅读

指导学生名著阅读时,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自己确定一个专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学生可以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展示阅读。如角色扮演、电影配音、手抄报展示等。鲜明的人物形象被学生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助于这部分同学深度剖析作品片段, 又有助于其他同学更直观的了解作品内容。

4.多元化评价

为督促学生自觉地并积极地进行名著阅读,教师可以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阅读评价。

首先,由学生小组内认真阅读读书报告,根据语言的连贯、文章概述的简明扼要、语言的正确、书写的美观等方面,由组内成员共同评定出不同的等级(A优秀,B良好,C合格,D有待改善)。各小组被评为优秀等级的可以在班级英语角展示。

其次,制定阅读自我评价表。

为促使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名著阅读,使其明白阅读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制订阅读自我评价表,有利于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提高阅读质量。

英语名著阅读自我评价表

学生姓名____时间____ 阅读作品____

再次,充分利用班级英语角。

每个班级设置英语角展板,分为评价栏、推荐栏、展示栏、阅读之星四个栏目。在评价栏里公布本期阅读评价表,在推荐栏展示学生推荐段落欣赏或作品赏析等,在展示栏展示被评为A等的读书报告、优秀手抄报等,综合各方面,评选出本期阅读之星,贴上照片并配以阅读之星寄语。以此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最后,利用好名著作品后评价手册。

为丰富评价形式,了解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情况,我们可以进行阅读检测,设计一些易做的理解题。如:单选题,排序题,回答问题等考察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选词填空,单词释义等考查作品中设计的课标词汇;选用合适的短语完成故事概要,加深学生对人物关系的分析或主题分析,鼓励学生深层次理解。

结语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开阔人生事业,拓展心智空间,丰富社会阅历,增长见识才干,从而陶情冶性,提高人生的境界。经典名著阅读是学生提高语言水平、丰富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既是一种课程理念,也是一种教学原则,同时也是一种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行走在经典名著阅读之路上,有芬芳,有荆棘,但我们坚信:有我们的坚持,必有我们的收获!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蓝仁哲,语言·文学·人学[A].《外语名家论要》.主编.张后尘.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张爱珍.《农村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D].苏州大学.2011

[4]钟敏.《初中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

【作者简介】

高媛媛(1982.02- )江苏如东人,一级教师,南通市骨干教师,如东县学科带头人;如东县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多次执教市县公开课;2014年参加南通市中考命题工作。

篇5:初中生必读的经典名著推荐

本书作者——瓦萨里。《名人传》是文艺复兴的重要文献,作者在1568年的修订版中明确宣告,该书的宗旨就是要叙述“艺术再生的进程”。“再生”一词不仅是瓦氏整部巨著的主题,而且构成了其历史观念和艺术判断标准的基石。他破天荒第一次将建筑、绘画、雕刻这三门艺术当作一个整体,而非像他前辈那样总是将其孤立开来进行处理,同时,他依据风格类型而提出了一套批评体系以区分艺术作品的高下优劣。这些特点使他的《名人传》与以前一切著作拉开了距离,成为西方艺术史学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2.《童年》

本书作者——高尔基,原名阿历克谢·马克西莫维奇·比什科夫,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童年》是高尔基自传倚小说第一部,小说主人公——阿辽沙。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3.《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

豆瓣评分:8.7(4646人评价)

如果说有一批作家,注定要在世界文学史上名垂千古,那么列夫·托尔斯泰绝对是其中一个。

作为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部世界级巨著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早已用他的文字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而小编今天要推荐的则是《战争与和平》。

这本书小编一开始是作为小学时的课外名著来读的,后来当我长大,有了一定阅历再去读它的时候,它便成了小编了解俄罗斯的全景式教材。

故事以四个家族的成员经历为主线,但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是各个阶级的寻常生活,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农民士兵。

他们既安逸宁静,又慷慨激昂;既有伟大,又有耻辱;既幸福,又悲哀……

篇6:有什么初中生必读的中外经典名著

孟子

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 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语言和政治观点,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孟子也终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因孔子是圣人,所以世人尊称其为“亚圣”,将两人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篇7:《经典名著》读后感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姨妈眼里,汤姆是一个坏小孩,他不喜欢学习,喜欢逃学去钓鱼、和流浪儿闲逛、玩冒险游戏,甚至会想方法去“追求”喜欢的女生。然而他却用自我的机灵、勇敢和智慧揭露了一桩杀人的罪恶,还发现了宝藏。汤姆最后用行动改变了大伙对他的感受。

读了这本书,我有了不少的感受和想法。

1、我知道了大家要有杰出的领导本事和智慧。当汤姆被罚刷墙时,仅经过几句话就让其他人为他干活。所以,用统治力、领导才能和足智多谋是十分必要的。

2、我知道了汤姆的活泼,欢乐的少年生活。童年是一个可以尽情犯了错误误、尽情玩耍的年代,汤姆就生活在这个年代里。当大家长大后回忆起这部分事的时候,会感觉十分趣味。同时,我也从他的玩耍中领会到了完美的友谊。

3、大家要有公正无私、不图私利、不畏强暴和坚持正义的出色品格。当汤姆不经意间发现了一齐谋杀案的真相后,勇敢地站了出来,指出了杀人真凶。这种品质也是大家非常难做到的。

4、大家要有不放弃、不气馁、坚持到底、“不到最后一秒不停止战斗”的出色品格。当汤姆被困刀山洞里的时候,他不断鼓励自我、提升勇气,最后在逃了出来。

篇8:初中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实践研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经典名著,名著阅读,实践研究

一、前言

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英语级别要想从0级一下子跳到4级以上, 拔苗助长, 是不可能的, 再经过近3年 (6个学期) 的英语学习, 英语级别从表面上看好像可以达到5级, 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初中毕业生的英语级别要求。但是如果不经过阅读的积累和词汇量的增长, 英语的级别很难得到提高, 更无法满足毕业后学习高中英语的应达到的基础。根据义务教育英语, 对初中生在阅读量方面的要求, 初中生英语级别要在五级以上, 除去教材的单词累计外, 课外阅读量要累积达到十万词以上。阅读英语经典名著, 对于非英语语境的中国学生来说, 是提升英语学习各方面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它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时刻保持对英语的兴趣, 在不知觉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让学生的英语表达更地道。

二、名著阅读实践研究的意义

经典名著中的英语语言, 既优秀又精炼, 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英语经典名著内容新奇, 情节引人入胜, 能充分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并保持阅读的习惯。经典名著所传达的正能量和积极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 名著的故事性和情节性都很强,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可以很好地融入到其中的语言文化环境中, 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的理解, 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

三、名著阅读实践研究的目标

本次研究的目标主要是探讨英语经典名著阅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初中英语的学习阶段, 对于初中生来说极其重要。这是一个打好英语基础, 培养英语兴趣的关键阶段。在教科书上的英语语言和表达虽很精炼, 但单词毕竟有限, 词汇量不多, 无法拓宽学生的视野, 更无法提高学生对英语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应通过经典名著的阅读, 以及其他相关课外途径, 通过对经典名著的理解营造英语语境,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与热爱。

四、名著阅读实践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对经典名著的阅读成为初中教学的一个有效辅助手段, 可以使教学更上一个档次。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和英语级别, 按照不同层次将经典名著进行不同题材, 不同难度的划分,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提升辅导, 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提升阅读能力, 保持对英语的持久兴趣, 在英语阅读的潜移默化中全面提升英语的读写能力, 打好英语学习的基本功。经典名著阅读的方式方法如下:

1.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阅读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对英语语言、语境进行深入的理解, 不同水平, 不同层次的学生, 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能力做出不同的要求。英语水平处在初级阶段的学生, 可以名著阅读中碰到的优美的句子和语言, 以及经典的话语表达记录和摘抄下来, 并进行反复的朗读和背诵, 将其化为自己的语言, 通过造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 可以将名著中的经典段落进行记录, 并反复朗读, 同时可以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观点阐述, 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通过写读后感的形式,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活学活用增强学生的信心和成就感, 使其保持对名著阅读的激情。

2.利用网络的媒介手段促进经典阅读。现今是网络时代, 网上学习英语的资源和信息相当丰富。再者, 很多经典名著都被拍摄成了电影和电视剧, 通过电影和网络视频电视等媒介手段, 利用文字与画面的双重辅助功能,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名著, 增加对名著阅读的兴趣。

3.积极开展名著阅读交流活动。名著阅读交流活动, 让学生把名著阅读的感受在课堂上发表, 各抒己见, 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提升阅读热情。老师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进行相关引导, 在活动中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问题, 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 学生之间交流阅读心得和阅读技巧,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生间互相借鉴, 互相引导,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名著阅读的进一步理解。同时, 为了加深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理解, 学生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才对名著进行阅读, 比如:话剧表演, 电影配音, 漫画创作等等。名著作品里的人物,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表演塑造, 能使学生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对英语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是学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高度热情。

五、总结

英语经典名著当中有优美的语言, 动人的故事, 诱人的情节, 还有真实的语言环境, 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思想。学生通过对经典名著的阅读, 可以开拓视野, 丰富心灵, 陶冶情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 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充分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能力,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名著阅读是一种力量,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而且还能够促进我们人生的成长, 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名著阅读需要坚持, 唯有坚持, 才能在一步步英语学习中迈向成功。

参考文献

篇9:初中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实践研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 经典名著 名著阅读 实践研究

一、前言

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英语级别要想从0级一下子跳到4级以上,拔苗助长,是不可能的,再经过近3年(6个学期)的英语学习,英语级别从表面上看好像可以达到5级,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初中毕业生的英语级别要求。但是如果不经过阅读的积累和词汇量的增长,英语的级别很难得到提高,更无法满足毕业后学习高中英语的应达到的基础。根据义务教育英语,对初中生在阅读量方面的要求,初中生英语级别要在五级以上,除去教材的单词累计外,课外阅读量要累积达到十万词以上。阅读英语经典名著,对于非英语语境的中国学生来说,是提升英语学习各方面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它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时刻保持对英语的兴趣,在不知觉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英语表达更地道。

二、名著阅读实践研究的意义

经典名著中的英语语言,既优秀又精炼,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英语经典名著内容新奇,情节引人入胜,能充分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并保持阅读的习惯。经典名著所传达的正能量和积极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名著的故事性和情节性都很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融入到其中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

三、名著阅读实践研究的目标

本次研究的目标主要是探讨英语经典名著阅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初中英语的学习阶段,对于初中生来说极其重要。这是一个打好英语基础,培养英语兴趣的关键阶段。在教科书上的英语语言和表达虽很精炼,但单词毕竟有限,词汇量不多,无法拓宽学生的视野,更无法提高学生对英语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应通过经典名著的阅读,以及其他相关课外途径,通过对经典名著的理解营造英语语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与热爱。

四、名著阅读实践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对经典名著的阅读成为初中教学的一个有效辅助手段,可以使教学更上一个档次。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和英语级别,按照不同层次将经典名著进行不同题材,不同难度的划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提升辅导,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提升阅读能力,保持对英语的持久兴趣,在英语阅读的潜移默化中全面提升英语的读写能力,打好英语学习的基本功。经典名著阅读的方式方法如下:

1.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阅读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对英语语言、语境进行深入的理解,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能力做出不同的要求。英语水平处在初级阶段的学生,可以名著阅读中碰到的优美的句子和语言,以及经典的话语表达记录和摘抄下来,并进行反复的朗读和背诵,将其化为自己的语言,通过造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将名著中的经典段落进行记录,并反复朗读,同时可以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观点阐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悟,通过写读后感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活学活用增强学生的信心和成就感,使其保持对名著阅读的激情。

2.利用网络的媒介手段促进经典阅读。现今是网络时代,网上学习英语的资源和信息相当丰富。再者,很多经典名著都被拍摄成了电影和电视剧,通过电影和网络视频电视等媒介手段,利用文字与画面的双重辅助功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名著,增加对名著阅读的兴趣。

3.积极开展名著阅读交流活动。名著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把名著阅读的感受在课堂上发表,各抒己见,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提升阅读热情。老师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进行相关引导,在活动中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问题,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学生之间交流阅读心得和阅读技巧,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间互相借鉴,互相引导,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名著阅读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理解,学生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才对名著进行阅读,比如:话剧表演,电影配音,漫画创作等等。名著作品里的人物,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表演塑造,能使学生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对英语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是学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高度热情。

五、总结

英语经典名著当中有優美的语言,动人的故事,诱人的情节,还有真实的语言环境,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思想。学生通过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可以开拓视野,丰富心灵,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充分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名著阅读是一种力量,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能够促进我们人生的成长,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名著阅读需要坚持,唯有坚持,才能在一步步英语学习中迈向成功。

参考文献:

篇10:经典名著优秀读后感

从古到今,有几多爱的真情故事啊,可见,爱,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一出生,就沉浸在爱的陆地里,有怙恃的爱和爷爷奶奶的爱。渐渐长大了,上学了,又有老师的爱,同学们的爱。爱就如氛围一般,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爱,我们从未脱离它,脱离了爱的人,就即是没有灵魂的人。爱可以使人绝处逢生,爱可以使荡子转头,爱又可以引发人无穷的气力。

爱,像氛围,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每每会被我们所纰漏,可是我们的生存不克不及缺少它,实在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但许多人都无法感觉到。爱之以是巨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感情可爱的读后感。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观光,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工具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乃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连续多久。这时间,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存的爱。读《爱的教诲》竹里馆的读后感,我走入安利柯的生存,眼见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存,怎样去爱。在冲动中,我发明爱中包罗着对于生存的寻求。

爱的教诲》,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真相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爱的教育读后感100字我与一个意大利小门生一同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

篇11:经典名著优秀读后感

这本书从张角发动黄巾军起义开始说起。刘备、关羽和张飞有着共同的目标――参与镇压黄巾军,还结拜为兄弟。董卓**,收买猛将吕布,废了少帝,立献帝,自己掌握了大权,最后被吕布杀死了。董卓被杀,中原群龙无首,三国为了能够统一中原,便开始了战争,你争我夺,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演义》里有许多著名的事件,如“草船借箭”“火烧连环船”“空城计”等等。我最欣赏的人物是蜀国的军师――诸葛亮。诸葛亮是蜀国里最重要的人物,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他是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决定出山辅助刘备一统天下。

诸葛亮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多次帮助刘备打胜仗,以少胜多。我觉得诸葛亮最精彩的部分是他在草船借箭的时候。当时,诸葛亮为了筹得十万支箭,便准备了几十艘船,船的旁边插满了稻草人。他趁大雾时假装突击,让曹操放箭射他们的船。就这样,曹操的箭全插满了船上的稻草人。诸葛亮在不动用工匠的情况下,轻易地从敌方拿到十万支箭,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最欣赏诸葛亮的方面,是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诸葛亮足智多谋,意志坚强,永不屈服,无论曹操有多少军队,他都不曾退缩,反而一直想办法辅助刘备,让刘备打胜仗。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有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确实做到了。他为蜀国贡献了毕生的力量。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曾多次北伐攻打魏国,虽然失败了,但他却不曾放弃,反而越战越勇。当他知道自己即将逝世时,仍然为蜀国献计,吓走了司马懿。诸葛亮这不屈不饶的爱国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只可惜诸葛亮还未北伐成功,却已逝世,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我认为他那爱国精神是永在的。

篇12:经典名著读后感初二

《西游记》以生动的笔法,和对人物细腻的描写,隐讳的讽刺了当时官府的无能和对百姓的压制,因而名列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中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当属《三打白骨精》这一章节,话说,当时在一个小山沟内,师徒四人倍感饥饿,便让孙悟空去化点斋饭来充饥,只见悟空一个跟斗就不见了踪影。

这时,在山里躲了许久的白骨精,变成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小姑娘,带着饭菜,假装路过这里,八戒见来了饭菜,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来就吃,这小姑娘见八戒上了钩便十分慷慨的将佳肴赠与他们,自己却等待时机。说来也巧,就在这时悟空赶来,一下便看穿了,杀了那姑娘,但妖精却跑了,唐僧大怒,好在沙僧劝住,此事才暂告一段落。又走了一段路,白骨精贼心不死,变成了一位老婆婆来找女儿,孙悟空一眼就看出是妖怪,金箍棒一击就杀了老婆婆,唐僧更是恼火,念起紧箍咒,一直念到悟空昏过去为止。

白骨精依然没有死心,她又变成了一个老公公,这下孙悟空真的发火了,金箍棒抽出,当即给了老公公一棒,那老公公毫无防备,只一下便现出了原形,唐僧那是又羞又恼,而八戒又去煽风点火,悟空立即被逐出师门了。

从这个故事我知道有时坏人在表面上不一定是坏人,但是他却从背地里使坏,而唐僧却也只会看事情表面,不深入。悟空虽然救了师傅,但却不善沟通,所以十分容易被误会。八戒呢,就比较没有原则人云亦云,他也不知道真相,却因为白骨精先前给了他一些饭菜而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好感,很容易被收买。最后谈谈沙僧,他为人很正直,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他觉得猴哥的话是对的,但却在师傅强硬的态度中有些胆抾,因此也没有多劝师傅。以上几个原因的综合,最终造成了悟空被逐出师门,令人扼腕叹息。

篇13:初中生经典名著读后感

一、用经典名著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人文素养是学生现代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人文性,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很好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明确提出人文培养的目标。

现代社会是技术科学飞跃发展的社会,也是人们相互交往密切的开放的社会,现代社会培养的人才应当有丰厚的人文修养;现代社会的人文素养应是热爱社会,关心他人,对生活充满信息和热情,敢于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其核心素养是乐于为他人和社会去默默地奉献自己,有顽强的意志和生活的勇气。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勇于挑战的精神。

新课程的初中语文教材,选用了许多经典作者和名人的文章,经典著作的名人成长的经历是人文教育的最好教材。检点名著和名人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是名人为社会奉献了名著,又是名著造就了名人。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辉煌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安徒生,鲁迅等;无一不是名人在极为困难的情景中创作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又无不是那些经典著作造就了名人,从他们的成长过程来看,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不怕困难,顽强奋斗,考虑的不计个人的荣誉和个人的得失。组织学生阅读经典著作,不仅可以获得艺术的享受,还可以从名人的成长经历中接受人文教育,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阅读名著让学生学生更好地接受人文教育

名著之所以被经久流传成为名著,就在于名著蕴含浓厚的人文情素,人文教育是真正充满人文情怀和终极关怀的教育,它自身就有独特的魅力,利用经典名著感受人文情愫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最好途径。名著的作者作为名人的成长经历也就成为人文教育的最好的素材。经典名著是每个时代的人文精神的精华,是语言运用的典范,是人类最美好的创造,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人类最珍贵的财富。名著中有语言之根,文明之根,道德之根,情感之根,阅读名著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情感、丰富人文积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文特征,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例如司马迁的《史记》是最典型的经典名著,他在极端的困境下完成历史巨著,与他父亲的教育有关,他父亲司马谈临死之前都不忘记,而且还是泪流满面地对司马迁说,真的是非常希望司马迁能像他一样写完史书。是父亲的“嘱咐”成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动力。司马迁每天都在发愤写《史记》,有时候还废寝忘食。这些名人的经历,也正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经典材料。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活动性。经典名著是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最好素材,为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的渗透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中谆谆告诫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的确好书对人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它给人以智慧、勇气和力量,使人从愚昧走向文明,由卑鄙变得高尚,所以多读书,读好书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成长中的中学生更需要用人类最文明的人文成果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但是审视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情况不容乐观。尽管学生压力很大,但他们读的书却不多,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任务难以完成。而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叶圣陶),而语感的形成、作文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除了多读书、读名著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三、在学生名著阅读中弘扬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等途径去实现,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经典著作是艺术性与感染性的统一,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引导性。初中的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利用他们对名人的崇拜也是经典名作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利条件。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让学生在阅读名著中接受教育是学生最好的自我教育,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最好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名作中去感受名人的人文精神。经典著作经久不衰,其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文章中的人文精神。例如强化学生独到的感受。因为阅读是非常自我、非常个性化的过程,完完全全靠自己融入、思考、感悟、获得。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要用自己的头脑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在阅读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名著思想意蕴、文化内涵,修炼阅读品格,提高阅读品味,达到自我教育。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所以被人们所传诵,一方面在于诗歌的高超的艺术,另一方面更在于杜甫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和热爱,对那些抢走自己茅草顽童的喜欢和同情。诗歌的人文情素成为诗歌艺术价值的重要载体。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刻领会名著的人文精神,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过度重视应试教育成绩,忽视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极大地制约了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和人文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结合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桎梏,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经典著作中去感悟人文因素,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阅读名著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感,用经典著作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为社会作出贡献,为实现中华梦去主动奉献和努力。学生背诵了大量的诗文,阅读了大量的精品,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悟,点燃了学生心中的成材的欲望,自然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的创造潜能就能发挥出来。由于阅读中有独到的感悟,他们在读书中善于比较,善于联想,善于感悟,点燃了学生心中的成长欲望,让学生在阅读中健康成长。

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途径很多,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的读书交流、剪报、作文竞赛、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课外阅读名著,达到学生身心的愉悦,让学生在成功中走向另一个成功。

语文教学中,要利用经典名著,利用名人的成长经历,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安排人文教育的内容,有计划地实施人文教育,更好地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自身的情感态度,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文红,董家平.指导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认识及实践[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2]王少洁.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名著阅读指导[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篇14:走近名著 品味经典

关键词:初中名著导读 阅读计划 激发兴趣 阅读方法 形成习惯

回顾多年的语文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学生中考成绩的优秀与三年来学生们大量阅读名著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让我真正体验到了名著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巨大作用,同时阅读名著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7~9年级的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国家教育部门为此也指定了中学生每一个学期的必读书目,这些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中学生必须阅读的精神食粮。而且近年的语文中考当中,名著或者是近当代作家的名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阅读当中,而且名著考题也需要学生对文章情节有深入理解,才能较好地作答。这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我们同时也会发现,现在初中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不乐意进行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一些名著。学生平时作业较多,课业负担重。他们常常会把看电视和玩电脑当作课外的娱乐消遣方式,这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特别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中学,学生家庭环境大多一般甚至困难,家中少有藏书,家长也较少引导孩子进行阅读。因此,真正能完整读过名著的学生很少。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近经典,阅读名著,已成为每位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在名著导读的教学中也做了一些尝试,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制定阅读计划,设定目标。

阅读计划须按年级制定,详细至每学期、每一个月、每一周。特别重要的是七年级。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过渡到中学,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自觉性不强,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准确地设定目标,让目标成为他们精神跋涉的前方驿站,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按计划达成目标。七年级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这时候打下了基础,往后在八、九年级才能循序渐进,事半功倍。在六册的语文教科书中,规定了每学期必读的名著篇目,但在课文当中其实也提供了不少的可读名著。依据这些,我们拟定七至九年级的阅读计划如下:

制定每学期的阅读篇目后,还要布置适当的阅读量,合理安排好阅读的密度和时间。九年级的必读篇目不少,但九年级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因此,可以把九年级的阅读任务放到七、八年级。比如,可以把九年级上学期的《水浒传》、《傅雷家书》放到七年级,把《格列佛游记》和《培根随笔》放在八年级,九年级上学期阅读《简?爱》。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加以灵活安排。在平常的阅读中,七年级学生每天要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阅读;八年级,让学生每天抽出30-40分钟阅读;九年级因为学习时间紧张,阅读尽量安排在寒暑假以及周末,平时让学生每天抽出15分钟左右阅读回顾精彩片段,包括12部必读名著。同时,七八年级每周可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阅读或点评名著。

老师光帮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还不行,学生必须要落实计划才能收到效果。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拟订一个可行的措施,比如每月阅读的篇目内容、每周的进度、每天阅读的时间等等,制成一个表格,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栏中,以起到互相监督、互相鼓励的作用。也可以在全班进行阅读比赛,看谁读得更多更快。总之,在班级中要营造一种爱读书、读好书的氛围,让每一个孩子能落实阅读计划,养成阅读习惯。

二、激发阅读兴趣,快乐阅读。

名著阅读是快乐的,名著阅读也是枯燥、艰辛的。要想快乐阅读,必须有兴趣做基础。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人们只有在活动中对某种事物萌发的情感,才会去学去做。”兴趣是学生阅读的最佳老师。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对作者、主要人物和情节作了简要的介绍,展示了作品精彩的片段并进行了简要的点评。有的学生仅凭兴趣看一下,或者在老师的讲课中快速浏览一下,而大多数学生是很少认真看的,很多学生就算看也是为了应付考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通过多种方式或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拉近学生主体与文本的距离,使之产生一定的阅读期待。

1.视觉欣赏激发阅读兴趣。

用影片片段也可以很好的激起阅读兴趣。比如播放《荒岛余生》的一个片段:主人公处于一个荒岛,赤脚艰难地走在水中,脚烂了,鲜血从红肿的腿脚上流出来。主人公咬着牙,脱下上衣,把他撕下,包裹在脚上,拄着棍子继续前行。主人公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才出现这一幕,学生都很想知道。这时候就可引导学生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同样,《骆驼样子》、《西游记》也可以播放片段让学生观看,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堂引入名著内容。用教材名篇之“点”带动相关名著之“面”。课堂教学内容里,有很多名著的选读,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全部。比如,学习课文《寓言四则》(七年级上册)就可以联系《伊索寓言》;学习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八年级下册)就可以联系《名人传》;学习课文《智取生辰纲》(九年级上册)就可以联系《水浒》等等。因为是课堂学习,学生对这些选读部分有一定的了解,但同时又不能全面了解其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等,学生就会自然产生探求的愿望,利用这一点可以让学生走进名著。

3.片断朗读激发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早读课或者在课前,我常常搜集与名著有关的佳文片断,读给学生听。由于读的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趣味,再加上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朗读,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他们会觉得读书是多么有趣的事,渐渐地他们就会觉得只从老师口中了解不能满足自己了,得找本书读才行。坚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学生阅读的兴趣就大大提高了。

三.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之以法。

为了使阅读更高效,方法技巧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七年级是初中阶段的起始年级,我在七年级一开始便开设阅读课。利用这节课,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进行阅读后的交流,还可以读写互动,以读带写等。

在七年级教材名著导读的前面给我们介绍了一些阅读名著的方法,从方法上指导学生,让学生会读然后爱读。对名著阅读方法而言,以自读为主,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在导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对不同类型的书而言,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对小说类的图书,要指导学生不能只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这样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再比如诗歌,要注重诵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感受诗的意境,进而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以课文为训练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课文《智取生辰纲》时,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①题目中的“智”字体现在哪里?②杨志做事谨慎精明,押运生辰纲为什么失败了?③杨志后来的命运如何?④本文出现了多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引导他们看名著就要知道名著写什么、怎样写,还要学会概括人物性格与人物相关的情节等。堂上介绍方法后,课后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再进一步阅读小说中与杨志相关的其他内容,学会全面评价杨志,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并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督促检查,促使习惯的形成

为了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我让学生每周写读后感,结果,有很多学生都将名著的内容提要复述一遍、然后在最后加上几句所谓的总结感想就交上来了;有的竟然在网上下载一篇、改头换脸来应付检查!这就迫使我想办法来应对他们的花招。不能再单纯使用以前每周读后感的方式进行检查了,而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利用课前五分钟随机让学生讲讲名著的某个片段;让学生为所读的名著设计十道判断题,十道多项选择题,三道简答题,并附上完整的答案;对书中某一人物进行采访,必须用该人物的语气进行回答;举行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名著片段表演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在名著阅读中更有方法,更有路子,更有体会了。这样学生通过有计划的阅读名著、积累和多种形式的交流,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大大提高,知识储存量大大增加,鉴赏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也从中渐渐形成。良好习惯的形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五.深层阅读,鼓励探究创造。

初中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对问题往往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探究性阅读,如“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我觉得,名著阅读中,学生在对作品中的情境及形象的感受体验中,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平时,我们应要求学生把独特的感受及时地在书中作旁批。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也可作为读书笔记的重要内容。另外,教师还可根据作品情况出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写读书笔记。阅读名著时,可引导学生在熟读一二部名著的基础上,用研究的眼光,联系实际从名著中发现问题,查找资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并得出结论。教师可帮助学生选择研究主题,并进行适当的指导、鼓励,激发学生对名著进行续写或改编等创造的热情。

“富不读书,纵有银钱身何贵;贫而好学,虽无功名志乃高。”我们对名著导读教学必须重视,让名著走进课堂,让学生品味经典。熟读名著既让学生在中考中不只会死记硬背课本中的名著内容,又能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这会使他们的一生都受益。课外阅读的方法有很多,可泛读可精读,可翻阅可品析,只要能让学生喜欢上读名著,能让学生从中汲取知识的营养,陶冶他们自己的情操,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少一点功利性,多一些前瞻性,通过教师的“导”来突破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困境,就能让他们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让他们在名著的熏陶中茁壮成长,升华品格。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上一篇:文化产业园考察报告下一篇:XX乡委员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