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监督存在的问题

2024-08-31

一把手监督存在的问题(精选8篇)

篇1:一把手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把手”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一把手”违法违纪的案件呈上升之势,“一把手”成为腐败高发人群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明确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因此,如何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是当前狠抓反腐倡廉工作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一把手”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是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首先是班子成员时刻处在“一把手”的管理领导之下,其监督活动受“一把手”的直接制约和约束,不敢监督。其次是单位纪检组(纪委),在领导体制上同时受同级党委(党组)或“一把手”和上级领导机关的双重领导和制约,他们的领导权、财政权均掌握在同级党委(党组)或“一把手”手中,客观上形成了一种附属型的隶属关系,不能对“一把手”实施有效监督。再次是普通干部群众由于缺乏对领导活动和政策规定的了解,加上“一把手”政务公开不够、民主氛围不浓以及监督手段不健全等原因,无法实施有效监督。

二是专门监督机关和监督部门对“一把手”监督缺乏针对性。上级监察机关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下级“一把手”活动的情况和问题,难以实施有效监督;人大的监督往往对事不对人,缺乏有针对性、实质性的处理;政协的监督只是在会上提提意见,缺乏权威性,监督效果不大。

三是监督制度对“一把手”的监督缺乏可操作性。一些单位虽然建立了不少监督制度,但制度落实不到位;一些单位制度相对滞后和不配套,有的制度原则性规范多,可操作性细则少,规范对象泛指多、针对“一把手”少。

四是监督时机相对滞后。监督机构在对“一把手”的监督上普遍存在重事后查处,轻事前、事中监督,重自我监督,轻外部监督,重集中监督、轻日常监督的倾向,习惯于运用考核、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述职评议等时机对“一把手”进行监督,疏于对他们进行及时、经常性监督,往往难以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二、健全监督机制,形成“一把手”监督的制度保障

加强对“一把手”监督,关键是要通过健全完善和落实相关制度,发挥制度对干部行为的规范约束作用,达到教育、诫勉、激励的目的。因此,要依据新情况、针对新问题,继续健全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1、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科学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加强“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这一民主决策过程,是遏制腐败现象产生的重要方法。一要充分发挥党组、班子会议的作用,凡涉及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都必须经集体讨论决定,避免“一言堂”。二要健全办事公开制度,从制度上规范政务公开的程序、内容等,特别是对办理人、财、物等事项,只要不涉及保密事项,都要做到条件、标准、程序、政策、结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公开促公正。三要完善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内部监督,上级领导和纪检监察要加强对民主生活会的督促和指导,确保民主生活会的质量。

2、实施用人失察责任追究机制。在“一把手”的选拔任用上必须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确保质量,对“一把手”选人用人失察失误实行责任追究。一是要严把选人关,在选人上要坚持选拔任用的原则和条件,把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尽可能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考察,把好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民意测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将大多数群众拥护的领导干部选拔到各级“一把手”岗位上。二是严把用人关,在用人上要坚持充分讨论,集体表决,防止选拔任用工作的随意性,杜绝违反程序任命干部的情况。三是实行失察责任追究制,按“谁推荐谁负责”的原则,发现被推荐者“带病”上岗和在短期内出现严重违法违纪问题的,要追究首推者的责任。

3、实行财务监督机制。一是完善“一把手”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纪委、组织、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一把手”离任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要从以离任审计为主转移到以任期内审计为主,把审计结果作为“一

把手”考核的重要依据,有违法违纪行为的进行立案处理,从而增强“一把手”自我监督意识和廉洁从政观念。二是实行“一支笔”审批限额制度。要明确财务支出标准,规定“一把手”支出权限,超过一定金额的发票要集体审核。三是规范财务管理。对钱物要实行分开管理,管钱者不直接购物,购物者不直接管钱,让他们相互监督制约。同时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和票据管理,严禁私设小金库和帐外帐,彻底铲除“一把手”滋生腐败的土壤。

4、建立健全上下监督机制。一是进一步强化纪检监察机关对下级“一把手”的监督,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要从“一把手”政治纪律执行情况、履行岗位职责情况、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工作作风情况以及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情况等方面加以监督,对违法违纪的“一把手”不管党龄长短、职位高低、贡献大小,一律严肃查处,真正起到警示、教育干部的作用。二是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上级党委、纪委通过与下级“一把手”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的形式,明确“一把手”当好班长,管好自己,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的责任。三是实行重大事项和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单位“一把手”要定期向上级组织、纪检监察部门汇报思想和报告工作,特别是“三重一大”决策执行情况要随时报告。四是完善纪检监察领导体制。做到以条管为主,摆脱监督主客体之间的依附、隶属关系,发挥有效的监督职责,不再因监督的人权、财权和事权受制于被监督对象而不敢监督、不能监督的状况。五是完善信访举报制度,通过设立信访举报电话、电子邮箱、信箱和聘请特约监督员等措施,加强群众监督渠道,同时实行实名举报奖励机制并切实保护信访举报人合法权益,鼓励群众监督,激发群众监督的积极性。

5、拓宽监督渠道,形成对“一把手”监督的合力。一要坚持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各监督管理部门要相互交流,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工作中的长处,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二要重视群众监督,坚持实行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高度重视人民信访和群众举报,凡反映“一把手”的问题,要认真核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三是加强家庭防范教育,通过开展“贤内助”、“廉内助”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对“一把手”配偶反腐倡廉教育和“一把手”家庭的防范教育,构筑监督管理的“辅助”防线。四是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通过政务公开和公开承诺等形式将“一把手”具体工作向社会和单位公开,把个人权力公开化,让权力运行最大限度地置于下级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同时将“一把手”带有倾向性问题和严重违法违纪案件采取公开曝光或通报等形式公之于众,使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五是加强“一把手”生活圈和社交圈的监督。增强对“一把手”在生活和社交中的监督力度,确保组织管理不失控,干部行为不越轨,做到八小时内管住,八小时外管好。

(江西省赣州市纪委、全南县纪委)

篇2:一把手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权力过分集中于“一把手”个人手中,权力运作缺乏有效的制约。重大决策权相对集中,民主集中制往往形同虚

设。

二是权力的行使与承担的责任相脱节。我国政府及政府内部的组织管理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党委系统实行的是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委员会集体领导制度。但往往出现了重大决策失误、失职渎职、用人不当等问题,却没有去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三是一些“一把手”自律意识淡薄,不愿接受监督。有的过于自信,总以为自己不错,无可挑剔,用不着别人监督;有的认为接受监督会影响自己的权威;有的自视高人一等,自认为不受监督乃天经地义;甚至有个别的“一把手”个人私欲膨胀,讲关系不讲原则,讲私情不讲党性,工作中独断专行,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个人说了算,千方百计拒绝监督或

逃避监督。

四是对“一把手”重使用轻管理,疏于监督。往往只注重对“一把手”的工作实绩特别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监督,忽视对其思想、作风,特别是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对党政“一把手”存在的问题,总是遮遮掩掩,处理起来也是避重就轻。

五是同级班子成员碍于情面,不便监督。有的班子成员认为“提了没有用,还得罪人,不如不说”;有的担心被“一把手”误解自己有“野心”、想“篡权”,不敢监督;有的怕反对意见提多了会当成“闹不团结”,影响自己的前程,不愿监督。因此,往往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团和气的状况。

六是下级怕打击报复,不敢监督。有的同志认为自己职位卑微,上级“一把手”的态度可以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心打击报复,故宁可“多栽花少栽刺”,信奉“是非面前莫开口”的处世哲学,不敢挺直腰杆对上级领导进行监督。

七是群众不知情,无法开展监督。有的“一把手”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不经过群众讨论,重大决策不与群众商量,使群众很难真正有效地行使民主监督权。

八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没法监督。目前,对一些“一把手”“八小时”以外的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导致监督管理工作缺乏预见性和针对性,收不到应有的实效。

二、采取对策:

一是强化自我监督。上级党组织要切实改变重选拔轻教育的倾向,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不断提高对自我监督重要性的认识,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经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工作和生活,警钟长

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是强化上级监督。县委和组织人事部门要承担起对下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监督的主要责任。要建立健全上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负责同志,与下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定期谈心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函询回复制度,使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经常化、制度化;要建立健全惩戒制度,对那些长期拉帮结伙、工作平庸、群众意见大的“一把手”,上级组织部门要及时发出诫勉通知,限期改正。对没有改正甚至出现新问题的,要进行组织处理。

三是界定权力范围。在建立权力制约机制上,除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领导工作制度外,还应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建立严格限制一把手权力行使的相关制度。如,建立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度。在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审批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上,都必须经集体讨论研究,班子成员包括“一把手”每人都只有一票的权力,任何个人都无权作出决定;建立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制度。集体决策后必须按照分工由领导个人负责贯彻和落实,任何个人都不能越权插手他人负责的工作;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等,以制度严

格制衡一把手权力行使。

四是强化党内监督。要把目前党内法规对罢免问题的原则规定具体化,制定操作性强的罢免程序,使罢免制度得以实施和发挥作用。还比如,要建立同级监督责任制,不仅要有实施同级监督的具体内容、尺度和责任,而且要有不接受监督和放弃监督如何处理的具体规定,做到监督有条例,操作有细则,从而使党内监督有章可循,提高党内监督的效能。

五是强化群众监督。首先,要实行党务、政务公开制度。把有关重大事项的决策原因、决策依据、决策执行过程和结果,通过一定的形式向干部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公开保证公正。其次,要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包括信访举报和民意测验、民主评议为主的群众监督,人大和政法系统的法制监督,政协和群众团体的民主监督,报纸、电视、电台的新闻舆论监督等。第三,要让干部群众在领导干部的任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拓宽群众参与干部工作的渠道,扩大领导干部民意测验、民主推荐的范围,使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对“一把手”的升降去留拥有发言权。

六是强化财经监督。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对领导干部行使事权、财权进行监督和审计。一要逐步扩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二要把审计的关口前移,变离任审计为主为任期内审计为主,由被动的事后审计改为主动地事前和事中审计。三要运用好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把审计结论作为考核、评价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篇3:一把手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一把手违规违纪的主要原因

国有企业一把手出现腐败问题, 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现有监督机制不很健全、制约措施不够严密的情况下, 少数同志很容易摆不正自己的位置, 误把生产经营的中心地位理解为个人说了算, 错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一种特权, 摆脱党组织和员工的监督, 忘乎所以, 为所欲为。这里, 既涉及到对国有企业一把手的监督问题, 也有个人素养、品行、信仰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主要原因。

1. 位置特殊, 使少数心术不正者容易追逐名利。

国有企业一把手经常抛头露面, 所以人们在评价一个企业时, 非常看重一把手的素质。在这种情况下, 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把手更感到了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从而忠于职守, 励精图治, 带领全体员工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而搏击不息。但是, 少数心术不正的人, 却凭借这个特殊位置搞假数字、假繁荣, 整天在那里跑新闻圈、打知名度, 并将此作为垫脚石和敲门砖, 以求升迁。

2. 权力集中, 使少数专断者容易违规操作。

“缺乏监督的权力导致腐败”。由于一些企业的现代企业领导体制还不够完善, 权力没有得到相对制衡, 过于集中在国有企业一把手, 加之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不能完全发挥应有作用, 致使办事不按程序, 决策主观随意, 用人不讲原则, 出现违规操作。

3. 利益驱动, 使少数利欲熏心者容易以权谋私。

当前, 由于互相攀比之风盛行, 使一些国有企业一把手价值观出现偏差, 内心失衡。为满足个人私欲, 置党纪国法于不顾, 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走私贩私、侵吞国有资产,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 社交频繁, 使少数意志薄弱者容易沾染恶习。

由于客观原因, 国有企业一把手的社交活动比较频繁。所以, 少数意志不坚定的人就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外来诱惑。少数一把手容易迷失自我。一些人利用手中权力, 公款吃喝、旅游、豪赌, 嫖女人、交情人、包二奶, 丧失党性原则, 违背社会公德, 损害了党的光辉形象, 败坏了社会风气, 让群众痛心、社会唾弃。

二、国有企业一把手违规违纪的主要危害

1. 政治上消极影响。

国有企业高层经营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对群众的影响非常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 也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力量之源。少数国有企业一把手口是心非, 言行不一, 台上大讲反腐败, 台下大搞腐败, 这种“两面人”一旦暴露, 巨大的落差, 会使群众心理严重失衡, 而且这种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往往具有“放大效应”, 它不仅给员工思想上蒙上了一层阴影, 更严重的是一些同志对反腐败斗争能不能取得最终成功, 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能不能得到贯彻落实, 发生了动摇, 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产生忧虑。

2. 经济上严重损失。

在现有体制下, 国有企业一把手实际上掌握着企业的人财物等权力, 一旦个人说了算, 就容易导致重大决策失误、经营管理失控等问题, 使国家和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甚至将企业拖垮。

3. 班子软弱涣散。

一把手自身不正, 庸俗难耐, 就会丧失个人的领导魅力, 这样的人很难服众, 整个班子难以精诚合作。而班子成员中也容易出现表面上心照不宣、相安无事, 实际上貌合神离、各自为政, 致使集体领导和决策形同虚设, 难以发挥整体功能。

4. 队伍离心离德。

领导班子团结一致, 才能具有巨大的号召力, 一个同心同德的员工队伍才能焕发出巨大的创造力。但是, 如果国有企业一把手以权谋私、违规违纪, 领导班子一盘散沙, 软弱无力, 企业员工就会纪律涣散, 效益低下, 甚至亏损, 日渐衰败。

三、对国有企业一把手监督的措施

当前, 在国有企业一把手监督制约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强化监督, 才能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1. 强化思想教育, 使其不想为。

对国有企业一把手的教育要把握重点, 注重实效。强化职务职责。使其充分认识自己肩上责任的神圣感和重要性, 从而时刻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组织的重托, 是员工的厚望, 只能服务于我们的事业和员工群众, 而不能成为谋取自身私利的特权;强化职务规范教育。要通过党政纪条规教育、法律知识和廉洁自律规定教育, 使其不断增强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 树立自我约束和规范经营意识, 做到遵章守纪、依法办事;强化职务道德教育。教育国有企业一把手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起廉洁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

2. 建立健全制度, 使其不能为。

加强企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使监督工作有法可依, 增加约束的强制性和可操作性;加强议决事项制度建设, 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 制约国有企业一把手的决策行为;加强企务公开制度建设, 该公开的向员工公开, 促使国有企业一把手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加强向职代会报告、述职制度建设, 将国有企业一把手置于职代会的监督之下, 在述职、述学的同时, 还要将自身廉洁自律情况作为重点, 向职代会公开, 接受监督;加强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组织生活制度建设, 使国有企业一把手的个人活动、组织生活、领导行为完全受控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中。

3. 加强考核监督, 使其不敢为。

要强化对企业一把手的考核, 不断创新考核体系。在考核内容上, 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以定量考核为主, 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人员要由组织、纪检、审计等多部门组成, 力求对国有一把手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发挥好考核结果对干部的监督作用, 对干部群众有较大反映的应及时调整交流, 对有不廉洁行为的, 要及时提醒打招呼;对有违规违纪行为的, 要坚决查处, 决不手软。

篇4:提高对“一把手”监督的有效性

对“一把手”监督难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原来属于高度集中的某些权力不断下放,一些部门、地区和单位“一把手”的权力不断扩大和集中。而我们监督的主体即组织监督的各项制度尚未得到有效的强化,我们监督的客体即“一把手”接受监督的自觉性还参差不齐。因此,对“一把手”监督难、难监督的问题也就随之衍生:

一是某些“一把手”公权私有化倾向明显。在体制变革过程中,某些“一把手”受私利驱动,经不住形形色色的诱惑和考验,民主集中制观念明显淡化,养成了一种独断专行的作风,把权力看成是自己身份的象征,在权力的运作过程中甚至超出组织赋予的权限,把权力的触角延伸到领导活动和私人领域的各个层面,让权力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有的拿手中的权力作交易,当商品;有的不问国事政事,把心思用在拉关系、串门子、跑位子、捞票子上;有的不讲组织原则,不要组织纪律,拉拉扯扯,搞小圈子,以我为线,封官许愿,任人唯亲,以致于忘乎所以,为所欲为,置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于不顾。

二是重提拔轻管理、重使用轻监督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我国现行的干部管理制度下,来自上级组织的监督对一些部门、地区和单位的“一把手”来说是最为有力和有效的监督。但长期以来,在有的部门和单位,干部管理工作较大程度地存在重提拔使用、轻管理监督的现象,使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有的上级领导认为,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是小事,只要完成任务,就是好干部;对“一把手”存在的问题,总是遮遮掩掩,处理起来也是大事化小,避重就轻,往往不出问题时检查、督促少,一旦出了问题就触目惊心,无法挽救。

三是出现了班子成员中对“一把手”不敢管的情况。领导班子成员长期在一起工作,对“一把手”的政治思想、领导能力、勤政廉政等情况最为熟悉和了解,从实施监督的角度而言,他们对“一把手”的监督最有发言权。但近些年来,不少部门和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在行使监督权的时候往往谨慎有余,不敢或不愿行使这个权力。有的班子成员认为“提了没有用,还得罪人,不如不说”;有的不愿被“一把手”误解自己有“野心”、“想篡权”;有的怕反对意见提多了会当成“闹不团结、搞不和谐”,而影响自己的前程。因此,往往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一团和气状况。

四是群众对“一把手”的监督出现了虚位状况。从理论上讲,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享有依法对领导干部包括“一把手”进行监督的权力。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由于工作地位的悬殊,群众对领导工作和干部活动的政策法规了解不够,另一方面由于领导活动公开性和决策透明度不够,使群众很难真正有效地行使民主监督权,从而形成一种较为普遍存在的群众监督虚位的状况,在事实上剥夺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对“一把手”监督难的主要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一把手”出问题,违纪、违法、犯罪,而又得不到有效监督,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组织上的原因,也有领导干部个人方面的原因,还有监督工作机制体制方面的制约和影响。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权力过于集中,缺少有效的制衡和约束机制。“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变成了个人领导。”(《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8~329页。)邓小平20多年前指出的问题如今依然存在,甚至有增无减。在这种情况下,对党委的权力特别是“一把手”的权力难以形成有力的制衡和约束机制,民主的发挥要看几个主要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个人素质。这种状况虽然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试图加以改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又在不断加剧。许多事情只要一强调重要,就把“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有责当然就得有权,于是权力就越来越向“一把手”的手里集中。这也是“一把手”产生并不断强化“个人说了算”思想意识的客观因素,造成一部分“一把手”凌驾于组织之上。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该由班子集体决策的,该向班子汇报的,常常是个人说了算,搞“一言堂”,使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民主集中制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二是选人用人机制不健全,部分“一把手”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首先,在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下,上级党政主要领导及组织部门掌握着下级各部门负责人的任免权,特别是党委“一把手”,位高权重,在用人问题上有着很大的发言权;其次,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党政“一把手”“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尤其是“下”的力度不够,出口不畅;再次,有些党政“一把手”不愿接受监督。

三是制度不规范、不完备,对“一把手”监督缺少有效性。近年来,为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各级党组织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及相应的制度规定,为监督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保证。但是,这些政策规定往往执行不好或落实不了。首先是各种法规制度原则性的规范多,可操作性的细则少;规范全体党员干部的多,针对“一把手”的少。其次是已经有了如何操作的文件规定,也没有很好地落到实处。再次是制度执行缺少有力的保障措施。现行的监督制度,一般性要求多,“不准”和“禁止”多,而对违反这些规定,采取的具体处理措施不够有力,缺少刚性规定。

四是各监督主体协调配合不够,对“一把手”监督缺乏整体合力。近年来,人大监督工作虽然有了一定改善,但监督职能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即使已经实行了监督的地方,往往是对事不对人;象征性监督多,有针对性、实质性的处理意见少。各级政协也囿于各种客观因素,只是在会上提提意见,产生不了多大的监督效果。人大、政协监督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监督违纪违法多,监督工作情况少;事后监督多,日常监督少;具体事项监督多,全面监督控制少的现象。同时,人大、政协监督与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以及司法机关监督之间,也缺少明确的协调配合机制,因而对“一把手”也就没有多少约束力。

主要措施

在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从源头上解决对“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仍需要一个过程。但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探索和完善对“一把手”监督管理的有效机制,是可以解决一些突出问题的。当前,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一把手”的自我监督。大力提高“一把手”的思想政治素质,切实增强“一把手”的自我监督意识,是强化对“一把手”监督的最基础性的工作。“一把手”要不断提高对自我监督重要性的认识,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经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和工作,警钟长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上级党组织要切实改变重选拔轻教育的倾向,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要通过典型示范、典型警示教育等方式,督促“一把手”加强自我监督。

二是公开政务,强化群众监督。群众参与监督,发挥对“一把手”的监督作用,关键是要让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首先,要实行“一把手”政务公开制度,把有关重大事项的决策原因、决策依据、决策执行过程和结果,通过一定的形式向干部群众公开,以公开保证公正。其次,要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包括信访举报和民意测验、民主评议为主的群众监督,人大和政法系统的法制监督,政协和群众团体的民主监督,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第三,要让干部群众在领导干部的任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对“一把手”的升降去留有发言权。

三是明确职责,强化管理监督。搞好对“一把手”的监督,要坚持监督权与管理权相统一的原则。哪一级管理的干部就以那一级为主进行监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同组织部门的联系,从党风廉政和思想政治建设两方面入手,抓住干部管理的各个环节,把监督寓于对“一把手”的严格管理之中。一是坚持对“一把手”的廉政谈话制度;二是对“一把手”严格实行定期述职、任职审计、回避交流、岗位轮换等制度。上级组织要对下级“一把手”工作和思想作风等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不但要听“一把手”本人的汇报,也要多听取其他领导和干部群众的意见,使各级“一把手”经常处于上级组织的管理之中。

四是发挥优势,强化党内监督。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一是健全和完善巡视制度;二是严格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积极推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家庭财产申报制度;三是真正落实提拔干部和重大决策失误连带责任制度。

五是抓住重点,强化权力制约。对“一把手”监督的本质就是对权力进行制约,防止权力的滥用,纠正公共权力私有化和商品化的行为,保持权力不变质。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就要突出对用权监督这个重点。这是对“一把手”最实质、最重要、最经常、最直接的监督。当前特别要监督好三个方面的权力:一是加强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权的监督;二是加强对用人权的监督;三是加强对用钱权的监督。

篇5:谈巡视制度监督一把手问题

毋庸讳言,我国现行的干部监管体制,还未能有效地解决对一把手的监督问题,表现为近年来一把手违法违纪的案件居高不下,存在着对少数一把手腐败过程中“事前基本没有监督,事中基本难于监督,事后基本不能监督”的弊端。对此,中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以解决这个问题。

去年山东省委原副书记、青岛市一把手杜世成等问题能暴露,也说明了巡视制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制度有很大的局限性,是一种大权管小权的监督,一种临时性的事后监督,一种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监督。对此,笔者结合完善巡视制度来谈谈如何加强监督一把手的问题。

巡视者不能以“钦差大臣”自居

巡视者(巡视组)与被巡视者关系的基本定位,就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且是大权管小权的监督。在这一点上二者不可倒置,否则巡视工作就无从谈起。当然,双方也有相同之处。如出发点是相同的,即无论是巡视者还是被巡视者,其最终目的都在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最终目的的一致性是巡视双方统一的基石,决定了巡视双方不存在根本性冲突,不应该出现对抗。同时权力授受关系是相同的,如中央巡视组是党中央委派的,负有监督的使命,而省里党政一把手也是党中央任命的,担负着发展当地经济和稳定社会的重任。因此,巡视双方都要对中央负责,处理好履行巡视职能与维护被巡视单位开展工作的关系。

巡视者是监督者,但不能以“钦差大臣”自居,要明确到一个地方进行巡视,不是为了来挑毛病、找岔子,更不是为了整人,而是了解情况、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因此,巡视者一定要维护地方党政一把手的领导权威,给其创造宽松的环境,维护工作大局的稳定,使他们能够放手开展工作。否则,可能事与愿违,使当地党政负责人缩手缩脚。

被巡视单位的一把手是被监督者,但不要把巡视看作同自己过不去,把自己置于监督的对立面,排斥监督,而要看到开展巡视既是对领导干部的有力监督,也是对领导干部的关心和爱护;既有利于发现和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又可以促进各项工作的展开。因此,要把巡视工作作为一项关系本地区党的建设的大事来对待,提高自觉性、增强主动性,积极投入,做好工作,协助巡视组完成好巡视工作任务。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多次吃过所谓“钦差大臣”的亏。因此,在巡视工作中无论是巡视者还是被巡视者,同时既要受到监督制约又要受到保护支持。实际上,对一方面的监督制约,就是对另一方面的保护支持。反之亦然。如在保护支持上,巡视者有“四可”的权限,即为了解被巡视方的情况,巡视者可列席有关会议,可与有关人员谈话,可召集有关座谈会,可查阅有关文件和材料。

又如监督制约,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巡视者要做到“四不”,即不干预被巡视地方或单位的日常工作,不承办具体案件,不处理具体问题,对发现的问题不作个人表态。这些规定表明,对一把手的巡视监督必须在制度框架内进行,而决不能另搞一套。

处理好巡视前、巡视中和巡视后的关系

巡视工作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但总的说来巡视属于事后监督的范畴。因此,在监督一把手的巡视过程中,要搞好巡视前、巡视中和巡视后工作的衔接。如巡视中的工作,主要是发现问题,可以通过对存在偏差的纠正有效地抑制事态的恶化,为巡视后工作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巡视工作的关键所在。又如巡视后的工作,主要是落实整改问题,同时还要总结经验教训,注意把事后监督转化为事前、事中监督,使以后的各项工作少走弯路,这是巡视工作的目的所在。

巡视中的根本任务是要了解和掌握巡视对象的真实情况,特别是深层次的问题。如果被巡视对象确有问题而发现不了,那就谈不上对一把手的监督了。当然,巡视中的工作不仅是发现问题,还包括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及时予以解决。

在巡视中发现的问题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重大问题,包括重要案件的线索、涉及一把手个人的较大问题等。对此,巡视组要严守纪律,及时报上级有关方面,绝不允许搞先斩后奏、斩而不奏。另一类为一般问题,这时巡视组应与被巡视单位主要领导交换意见。如发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上存在明显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又如对有明显违背原则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出。再如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及时给予提醒。总之,对工作中发现的苗头性、一般性问题,巡视组应及时向有关领导干部打招呼,这样,会收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篇6:一把手监督存在的问题

铁岭市规划局杨阳

“一把手”在一个单位领导班子和全局工作中居于核心 地位,对一个辖区(单位、系统)的发展、党风政风建设和班子整体功能的发挥,乃至干部队伍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思维境界、道德水准、党性观念、作风涵养的状况,对于一个单位的工作和风气起着抉择性的影响。“一把手”所处岗位、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加强对“一把手”监督的重要性。当前虽然我们的态度是积极的,措施是有力的,群众是肯定的,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领导自身不愿监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少数党政“一把手”政治理论素养较低,宗旨观念较为淡薄,没有从思想深处解决“为谁掌权”的问题,不愿接受监督,有的认为接受监督会影响自己的权威,是对自己不信任,不愿监督;个别“一把手”甚至私欲膨胀,讲关系不讲原则,讲私情不讲党性,工作中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千方百计回避或拒绝监督。

2.上级不会监督。我们的工作就要求监督无处不在,让上级的监督不远,让同级的监督不软这样的模式使少数上级领导和上级组织存在的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有所改善。把领导

1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自身的廉洁寄托在“一把手”个人的修养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从外部、从制度上进行监督,对权力特有的腐蚀性认识不足。如少数上级领导和上级组织出于担心挫伤下级的工作积极性,下级出了问题会损害地区形象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对出现问题的“一把手”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批评了之,甚至包庇护短。在对下级工作情况的了解也仅仅是通过一年一次或两次的调研检查和听取汇报,导致很难及时发现问题,大大弱化了上级监督力度。基于此,一些地方党政一把手逐渐滋生自由心理,放松自我改造。

3.同级不便监督。同级领导班子成员往往害怕监督“一把手”会影响班子团结,影响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害怕部门和自身利益受到影响。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以及反贪机关,在领导体制上同时受同级党委或政府和上级领导机关的双重领导和制约,其领导权、人事权、财政权均掌握在同级党委或政府手中,客观上形成了一种附属关系。这也严重影响了其行使监督权的独立性,很难实施有效监督。由于同级监督软弱无力,一些地方党政一把手逐渐滋生自负心理,放弃自我警觉。

4.下级不敢监督。现实工作中,下级对上级的监督难度更大,往往名存实亡,无法发挥作用,成为“多余”的摆设。有的干部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运作、业务活动、社交往来等视而不见,明知不对也少说为上,生怕因此而得罪“一把手”,吃不了兜着走。调研中,有少数下级单位“一

把手”反映:我们之所以能走上今天的领导岗位,固然是组织栽培、自身努力以及群众信任的结果,但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这么讲,我们的职务是一把手任用的(或起着主要作用),待遇是一把手给的,甚至年终的绩效考核测评一把手所占分值也是最多的,绩效考核结果直接体现工作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怎么能监督一把手。由于下级监督形同虚设,一些地方党政一把手逐渐滋生自大心理,放任自我欲望。

5.群众不能监督。近年来,虽然采取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聘请党风监督员、特邀监察员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加强群众监督,但是少数地方、部门以及单位决策过程、权力运作仍然不够公开透明,党员干部和群众对领导活动和政策规定很难了解到真实情况,群众参与监督的渠道不够畅通,措施不够完善,群众无法参与干部监督工作,群众的监督权无法得到真正落实。

各级党政“一把手”在领导班子中处于关键位臵,是权力运行的中心,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对他们行使权力的行为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监督,防止一切滥用权力的行为。为此,特提出如下措施:

1.强化教育引导,提高“一把手”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强化对“一把手”监督,关键是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一把手”的党性修养,使之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律,正确

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建议各级组织尤其是上级党政组织要认真制定刚性学习计划,精心组织学习内容,组织“一把手”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尤其要认真学习党十七大精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同时,要严明纪律,要求“一把手”不能因工作繁忙等原因随意少参加甚至不参加理论学习等活动。此外,切实加强正反典型教育,对主动接受监督,拓宽监督渠道,不断采取新举措、新办法强化监督的要积极宣传,营造自觉接受监督的氛围;对那些拒绝监督,干扰监督,甚至打击报复的,要严肃处理,公开曝光。

2.强化制度建设,保证监督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强化制度建设,是加强“一把手”监督的根本所在。要进一步研究制定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领导干部权力的制度、规定,规范权力的运行程序,明确应当承担的责任,使“一把手”的权力既得到应有的法规保障又受到合理制约。一是要建立“一把手”政务公开制度。对“一把手”的权力运行过程、决策过程以及个人收入、家庭财产、廉洁情况向群众定期公开,增加透明度,以供监督。二是实行“一把手”定期轮岗和交流制度。对那些关键部位、关键岗位的“一把手”原则上五年要轮岗一次,同时对在同一岗位或在同一地区任职达到八年的“一把手”以及纪检监察、审判、检察机关和组织、人事等重要部门的“一把手”也要定期进行交流,防止因任期过长而诱发腐败行为。三是继续推行“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人事以及重大事项的制度。各地、各单位要对“一把

手”直接掌管的人、财、物等实权岗位的权力实行分解,并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明确标准,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四是健全和完善“一把手”审计制度。在抓好离任经济审计的基础上,要建立“一把手”任中审计制度,并充分运用审计结果,对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苗头予以及时教育和纠正,对审计中出现的违纪违法问题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五是推行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统一管理改革。建议将市直单位纪检组长(纪委书记)收编归市纪委、监察局统一管理,其工作关系、后勤保障、绩效考核、人员编制、干部任用、业务工作等直接受市纪委、监察局领导,但仍要任该单位党组(委)成员,必须参加所驻单位党组会,但不参与对涉及人、财、物等重大项目的审批和决策,只是监督审批、决策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操作、是否存在以权谋私。如果发现有问题,直接向党组提醒,重大问题向市纪委、监察局报告。

3.强化监督检查,保证监督的经常性和有效性。一是要加大明查暗访力度。将明查与暗访有机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二是要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尤其是要严肃查处因监督不力,导致腐败的案件,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到对权力监督之中。三是切实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考核。纪检监察、组织部门要通过民主评议、测评、谈话等方式,重点考核“一把手”廉洁自律情况,实现用人与管人有机结合。四是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群众的社会监督尤其是网络监督的作用,通过发挥各自的功

能,优势互补,克服监督手段和监督渠道上的局限,形成监督合力。五是上级党委、纪委和组织部门要加强对下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监督指导力度。民主生活会要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面对面进行思想交锋,该提醒的提醒,该批评的批评,该制止的制止,坚决克服“批评别人提希望,自我批评谈现象”问题。

2011

篇7:一把手作风存在的问题

永茂镇党委书记 王玉忠

今年是“作风建设年”,按照县委大力倡导的“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团结务实、争创一流”的永顺精神,认真落实“一线工作法”、“六办工作法”、“目标倒逼法”和“公开承诺制”,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努力构建“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务实高效”的工作格局的要求,现我本着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提升广大党员服务群众的水平,就我个人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学习积极性不够高

由于成天忙于具体事务,不注意挤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学习。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学习的认识不足,自觉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上级对机关干部理论学习要求的少,没有规定硬性指标。平时有组织地举办各类培训学习次数少,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少。长此以往养成了没有看书学习的习惯,导致思想理论水平提高不快。

二、思想工作有所放松

作为单位一把手,主抓干部队伍建设。由于平时只顾着落实上级的指示、任务,疏于对干部的思想教育,导致一些干部精神萎靡,意志消沉,热衷于比待遇、比条件、比享受,不想事、不谋事、不干事;有的畏惧困难,对工作能拖则拖,能推则推,不负责任;还有的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创先争优的勇气。

三、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机关干部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由于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导致工作在低层次循环的状况。有时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不给自己加压,反而想方没法推脱、减轻工作强度和难度。有时只图完成工作任务,没有工作标准。有时不会吃透上情,摸准下情,分析实情,所以出不来老的工作思路,开拓创新意识比较欠缺。

以上是我在这次作风整顿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几点不足之处,在下步的工作中,我一定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迎头赶上,向县委、政府的要求看齐!

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永茂镇镇长 黄启忠

最近,通过开展“作风集中整顿”、“先进性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机关干部作风总体上不断改善,有效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我们应清醒看到,机关干部作风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形势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下面,就我自己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缺乏自觉性和紧迫感,不善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研究新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工作因循守旧,习惯于照抄照搬,凭老方法想问题,用老方式解决问题;再就是精神面貌欠佳,学习中多少存有惰性,对市场经济、科技、法律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甚少。

二、思想有时还是比较消极。

一是思想不够解放,想问题做决策眼界不宽,拘泥于条条框框,不敢闯不敢试,满足于现有的状态;二是工作精神不佳,斗争不强,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要么只是按上级领导意愿办事,要么凭经验做事;三是工作中动力不足,工作缺乏积极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安稳太平日子,安于现状,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先进地区快速发展的态势,缺乏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压力感。

三、工作不够务实。

主要表现在平时下队时间、次数较少,存在着“走读”的现象,当天去当天回,没有真正沉下去、住下来,了解群众疾苦、所需,搞好基层调研工作。

四、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

开始参加工作时,抱着通过在工作中的不断努力,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而实现自身的价值,把自己的知识和年轻人的热情和高素质的服务体现到工作中去,可是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惰性也随之增加了。在工作中进取心也不强了,只安于做好领导交代的任务和自己份内的工作,不注重思考工作中的问题。

篇8:一把手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 权力过于集中

当权力过分集中在一个人手中同时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 个人专权的局面就可能发生。正所谓“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个人掌握重大决策权。虽然近年来中央不断强调, 对于重大决策, 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 不能个人或者少数人说了算, 搞一言堂。比如干部人事的变动, 重要项目的安排、资金的使用等等。但是由于很多“一把手”掌握着本单位的人事、财政等大权, 很多该有的程序难免流于形式。表面上看, 这些重大事项经过了集体讨论, 而在表象的背后, 仍然是“一把手”说了算。二是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在班子内部, 由于部分班子成员害怕假如提出自己的意见, 被说成是“不团结”或者影响团结, 往往不敢说。班子内部搞家长制, 个人说了算, “一把手”的权力就超过组织的赋予, 往往使得“一把手”处于绝对支配地位。

(二) 监督的意识淡薄

因为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 “官本位”思想、传统的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这些观念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各级领导干部, 直接导致了以下几种后果:一是“一把手”自身观念受到影响。当“一把手”有了权力以后, 往往有一种虚荣, 这时, 对来自其他地方的监督就会不以为然, 甚至感到不舒服。思想上产生抵触情绪。对于来自下属的监督, 心理不痛快, 给下属穿小鞋;把班子成员监督当成“拆我的台”。这种不良的心态导致某些“一把手”大权独揽, 认为自己是“老大”, 唯我独尊。二是监督者的观念受到影响。监督者受到这些传统观念的束缚, 不敢监督“一把手”的行为。有的担心监督以后, 会受到打击报复;有的心怀自己的不同意见, 但是又觉得“个人自扫门前雪”,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有明哲保身的错误思想, 无法行使监督权力, 并反面促进了“一把手”行使权力过程中的独断专行。

(三) 教育监督管理不到位

上级组织对“一把手”的监督是最直接有效的。但是长期以来, 在上级组织对干部的管理过程中, 普遍存在“头重脚轻”的现象, 不能发挥对“一把手”的监督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选拔、轻管理。上级组织在任用干部之前, 十分谨慎, 可以说环节复杂, 考察众多。但是任用了以后, 后期的管理跟不上, 上级组织只能从任前的考察了解, 而无法后续跟进。二是重使用、弱监督。有的上级组织在对下级“一把手”监督的过程中, 往往只检查工作政绩, 忽视了对日常的思想动态、民主作风和廉洁自律等问题的监督, 不能及时地进行批评和帮助。

(四) 人民群众难以行使监督权利

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 但是由于公权力的托管, 人民群众的话语权并不是太多。即使向上反映, 也往往石沉大海, 没有作用。“一把手”工作过程中的具体情况, 人民群众也知之甚少, 并没有完全的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人民群众难以实施监督权力。

同时, 我国现行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和监督机制协调方面的滞后性也加大了“一把手”监督的难度。

二、解决“一把手”监督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如何解决“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 一方面, 要实行原有的一些有效的方法, 另一方面, 要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综合以上分析, 要解决“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 可以有以下的思路和对策。

(一) 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有效性

要建立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的联系制度, 组织部门要经常向纪检监察机关了解相关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情况, 在考核提拔“一把手”干部的过程中作为参考, 以防素质不好的人走上领导岗位。要对“一把手”掌握的人事权、财政权进行合理的分解, 以防权力的过分集中。将单位的人事权、财政权和其他权力分开, 以形成相应的制衡机制, 更有利于形成相互之间有效的监督。同时, 应当要求“一把手”将自己平时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向上级部门汇报, 以便及时了解任职的情况。

(二) 对“一把手”自身加强防范教育

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了接受监督的态度。要进一步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思想教育, 一是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教育。在重大决策如人事任免、资金使用等, 必须经过集体讨论, 不能搞一言堂, 严格党内的民主生活, 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的议事程序。党的生活监督, 最有效的就是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二是要加强监督的意识。通过教育, 让被监督的人认为对自己的监督, 并不是“拆自己的台”, 而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树立这样一种正确的理念, 也能让监督者勇于监督和敢于监督, 形成一种在监督上互相关怀和平等的思想理念。

(三) 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针对性

在权力监督的过程中, 存在一些关键环节。在监督过程中要抓紧这些关键环节, 建立健全权力监督的制约机制。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重大决策权的有效监控。在重大事项上必须按照集体研究的规定和规则进行, 而不能是一个人说了算。对问题的决定都进行投票表决, 来表达大多数人的意见。二是对人事管理权进行有效监控。干部的任免都必须通过集体讨论, 集体投票, 避免“一把手”的独断专行。三是对资金支配和使用的监控。必须建立完善财务制度并严格执行, 不能根据“一把手”的意愿胡乱支取使用, 保证制度的贯彻执行。四是对建筑工程项目经营权的有效监督。在建筑项目经营权上要实行监督审核相互分离的制度, 严禁“一把手”直接经手掌管的本单位建筑工程项目。

(四) 把监督体制理顺

增强监督主体的权威, 克服监督主体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相对局限。原来纪检监察机关受到同级党委的领导, 上级监察机关仅仅起到辅助作用, 这种关系也对监督产生了阻力。建议可以调整成为上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为主, 同级党政领导为辅。使得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增强监察机关对同级党委监督的有效性。

(五) 对监督体制的完善

一是要加强组织监督。定期听取“一把手”对思想工作的汇报, 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组织部门的联系, 调动全部的力量, 共同参与对“一把手”的监督工作。二是要加强监督协作。形成对“一把手”监督的合力。不仅要加强专门监督机关—纪委、审计机关和司法反贪机关对“一把手”的监督, 同时要加强人大和政协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工作。三是加强群众监督。凡是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 都要做到公开、公正、透明, 让群众了解情况, 同时可以设置机关工作监督员等, 拓宽多方面的监督渠道, 做到“一把手”的权力到哪里, 监督管理就落实在哪里。

参考文献

[1]钱建华.论对“一把手”的权力监督.南京师范大学, 2005年.

[2]王萍.论公共决策监督.吉林大学, 2005年.

上一篇:xx镇纪委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默默守护的爱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