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档案管理方略论文

2024-08-01

试论基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档案管理方略论文(精选8篇)

篇1:试论基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档案管理方略论文

一、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概述

(一)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特征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使管理本身符合该经济时代的特征,即以知识的应用为档案工作发展的基础,以技术的创新促进管理工作的创新,以网络的有效运用促进档案资料服务作用的发挥。这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滚利工作的基本特征。

(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中作确实以时代背景的特征为出发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档案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档案资料单纯作为资料而非知识本身,受到的重视不足,资料的可用性和价值性并不明显;其次,档案管理部门只着眼于档案资料管理,忽视档案网络化进程中的安全风险管理;第三,档案资料的服务作用发挥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高校档案部门在这方面能力不足。

二、高校档案管理方略

(一)实现档案管理中资料到知识资源的转化

视档案资料为知识资源,将档案资料转化为知识和技术,进而提高其应用价值,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经之途,也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资料体现自身价值的主要方法。要实现档案资料到知识资源的转化,就要将高校档案知识管理提升到知识资源管理上,因为档案知识就是知识资源,它还经历过不断地完善和处理。而知识资源的管理需经过“一个应用”和“两个创新”、的`过程。前者是将知识应用于工作中,后者是在进行知识创新的同时,实现工作创新。这个过程符合档案知识管理的基本规律,可有效地实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具体方面,就是对档案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将其从简单的学校建设资料转化为可以提供参考的资料研究结果。

(二)加强档案的风险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促使知识转化为生产资料的一个关键是电脑和网络的普及,高校要在档案管理方面实现档案到知识资源的转化,就必须借由电脑和网络,而在这个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也承担着网络安全风险,例如病毒对档案数据库的不良影响、非法访问对机密档案的盗取和篡改等。应对档案管理中的安全风险,应采取主动防御的对策,除了加强网络防火墙管理、对档案数据库的访问设置口令、及时更新病毒库之外,还应该针对网络通讯本身采取相关的防御措施。例如,将档案馆信息流通限制在高校局域网之内,限制外网访问,以此降低病毒的网络传播风险;在学校局域网内部设置专属于档案馆的活动IP,禁止其他IP占用和访问网络,以此对非法访问进行防御。

(三)实现多个部门对档案管理的技术支持

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应明确本单位科技档案的范围、 内容、 形成周期,及时指导、 规范、 督促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初步整理和及时归档移交,并及时做好档案的编研、 检索工作,方便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科技管理部门对科技档案的归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对本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科技档案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的技能和技巧,还要作好档案部门和项目负责人之间协调服务工作, 帮助科研人员学习档案知识,强化档案意识,做到在科研工作的每一环节都要做好档案的积累,确保科技档案的真实 完整、规范。

三、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关键

高校档案管理共组要实现其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各种发展和变化,首先需要高校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一定的投资,无论是档案管理的硬件还是软件都必须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管理工作者自身的职业能力也必须与管理活动本身相匹配,进行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是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正常发展的关键;其次,这一系列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策略的实践,相当于对知识经济进行开发、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实验。我们无法保证所有的开发都能够盈利,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成功的,因此,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过程中,还应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修正,这也是保证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关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管理要走向信息化、技术化和网络化,只有这样,档案资料才能够以生产资料的形式服务于高校的发展。进行知识资源管理、重视网络安全防御并寻求多部门的技术支持,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经之途,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篇2:试论基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档案管理方略论文

新时期的高校学籍管理,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设置和学生数的逐年增加,已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高校扩招使学生基数急速增加;新生高考成绩和整体素质差距扩大;学生生源层次增加结构复杂;教学资源日趋紧张;高校收费、就业政策变化等等,都给学籍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难度。面对多层次办学及多元化的质量标准,新形势给学籍管理赋予了新内涵,学籍管理更复杂,要求更高,管理任务更艰巨。管理者面临着新挑战:传统的学籍管理手段已很难保证管理过程及结果的合理性、实效性、正确性、公正性。

要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提高教育质量,就要进一步转变学籍管理观念,建立信息时代学籍管理新体系。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探索学籍管理新模式,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学籍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转移,把培养高素质人才放在首要位置,”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新时期的教育目标。

一、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的学籍是指参加高考被正式录取并按规定办理注册手续后学生取得的学习资格,是大学生合法身份的标志。高校对有学籍的学生有教育的义务和管理的权力,学生因为有学籍故在法律法规保护的范围内接受教育和管理。在这个基础上,学籍的意义就十分重要。所以,学籍就是学生的基本身份信息和学习经历的固定化和制度化。学籍代表了学生的身份,又表明其具有获得国家法律规范承认和保护的权利。

高校的学籍管理是对学生学籍资格进行的管理活动的总称,是运用一定的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教学计划与规章制度,对取得入学资格的学生从入学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升级、留级、转学、转专业、休学、复学、退学、奖励、处分、毕业、结业等,各类数据信息的统计与分析,质量考核标准、记载办法、评价和处理;对学生的入学资格、毕业资格的审核与管理;对毕业证、学位证、结业证、学生证等各类证件发放及处理;对学籍变动以及电子注册等进行监控的一种行为。由此可知,学籍管理是以学籍为中心所开展的学生管理工作,贯穿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它既是一项非常具体、十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管理工作。

其管理理念、实践的优劣,制度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因此,要提高教育质量,学籍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籍管理制度。增添措施:扩大教育教学自主权;建立弹性学制;打破专业壁垒;重视教学过程、质量、实践;改革考试制度和学位制度。利用现代管理手段,推进学籍管理,使之规范化、信息化、人本化。

二、高校学籍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本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已跨过精英教育阶段进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呈现出:教育对象多样化、教育手段多样化、教育质量多样化、办学层次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来临,使旧的学籍管理制度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已不能再适应。首先,规模扩大,高考招生比例增加,新生成绩和整体素质差距扩大,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管理模式已不能再适用。其次,学生生源结构和培养层次日趋复杂:同所学校在招生层次上有本科、专科、高职专科、专升本、研究生等;在招生性质上有统招、成招、联招、进修等;在办学形式上有国家任务、委托培养、定向、自费、函授等;在办学类型上有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等;在学制上有2年制、3年制、4年制、5年一贯制等;在办学区域上有本部、分部、新老校区等多规格、多层次的学生。再加之高校收费政策、就业政策的变化,导致这些多样化的学生入学后“保留入学资格”去打工、去当兵、“保留学籍”先就业等学籍异动现象频频出现,旧的学籍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学习、就业形势。再者,“学分制”的出现,专业界线已打破,转系、转专业、转校几乎成了普遍现象。弹性的学习制度,使在校学习时间变得可长可短,致使休学、停学、退学随时发生。统一的班级管理、专业管理、注册管理、毕业管理等学籍制度,已完全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个性发展,也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大众化教育时期的社会要求。

2005年国家教育部针对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学籍管理的新规定。新规定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趋势,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提供了法制化、科学化、程序化、人性化的重要依据。

在此之前,各高校虽也能及时贯彻上级教育部门颁布的学生管理规定的精神,但结合本校校情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的学籍管理规定的内容却较少,其制度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素质层次多元化的要求,不能给部分特长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另由于学籍管理的程式化,管理的手段又大都是手工或半机械化,重复劳动多,工作量大,准确性和精确性不太高。实践工作又往往被误解和忽视。学生的注册管理、毕业管理、成绩考核与学籍异动管理,使学籍管理变得琐碎而近乎无聊,致使学籍管理工作虽然必要,但却很难得到重视,没有形成规范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随着招生扩大,学生人数的成倍增加,管理人员配备也明显不足,管理制度也未从以教务处为主的管理体制中摆脱出来,极不利于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高校学籍管理所采取的合理措施

学籍管理事关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前途,是把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关键。学籍管理的理念、实践和方法之优劣,将直接影响高校管理水平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创新学籍管理制度,建立一套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新方案,才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一)更新学籍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提高学籍管理的适应性

人是教育活动的原因,又是教育活动的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籍管理,是对各类学生数据进行评价与处理而进行监控的一种行为,一种手段。它的重要意义不在于“管”,而在于体现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服务”上。因此,学籍管理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积极主动地开展本职工作,以人为本,为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完善学籍管理制度,提高学籍管理水平

要从以往以教务处为主的一级管理体制逐步改革为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教务处作为学籍管理的目标管理部门,对学籍管理整个过程起监督、平衡、协调、决策功能;各系作为学籍管理的过程管理单位,承担学籍管理的具体实施、提供信息、参谋建议等工作,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从而保证学籍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转。

(三)遵循学籍管理的规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以人为本原则

1.推进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制度。学分制是高等教育自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管理制度。“它以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为核心,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与质的计量单位,以取得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在学籍管理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转系、转专业,给予学生自由选课、选专业的权利。以构建更好的个性发展空间,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这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

2.对课程进行相应改革。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加强基础课,扩大选修课,多开设一些与现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升生活质量的选修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灵活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允许学生打破年级、打破专业界线,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建立弹性学制。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的能力申请提前或者延迟毕业。允许学生休学、跳级或留级。

4.建立重修制度,允许学生重修,以重修代替补考。重修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也可减少考试作弊现象。重修后记载学生最高考试成绩。

5.加强学风建设,建立严格的激励竞争机制。学籍管理必须是刚柔并举的,应能够在一定框架下给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对学生的考核不能只看学分。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考勤制度和各项学习纪律;建立赏罚严明的奖惩制度,同时改革单纯的考试制度,确保考试质量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效。

(四)加强学籍管理现代化建设。注重学籍管理的现代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在现代信息社会,学籍管理工作也要实现信息化。借助计算机和校园网进行学籍管理,提高效率。实现学籍管理信息化,同时也方便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查询相关的知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增强学籍管理透明度。

篇3:试论基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档案管理方略论文

一、高等院校建设低碳化学实验室的可行性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特点就是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 是保障全球能源资源安全的有效措施。高等院校化学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中会产生一些污染, 并且也会消耗很多电力、人力资源, 这就造成高等院校实验室不得不面临低碳经济的问题。同时, 化学实验室还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强烈职责感和责任感的义务, 发挥着不能代替的作用。所以,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 高等院校化学实验室应结合时代背景, 建设与低碳经济要求相符的实验室, 唯有这样, 才能保证在化学实验室中进行的各项教学和科研活动都与低碳经济理念相符, 并在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保护资源能源的意识。教师也可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 提高学生的绿色经济意识。

二、高等院校实验室实际情况与污染源

(一) 使用仪器设备中的问题

当前, 实验室管理体系状况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完全相符, 低碳管理意识不足, 对使用仪器缺少低碳管理对策, 导致在使用仪器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浪费情况。当前, 由于实验室低碳管理技术落后, 管理体系缺少整体性和系统性, 导致很多学生不注重仪器特性, 在使用前经常开机预热仪器, 增大了仪器的能力消耗。在使用仪器时, 学生普遍存在不合理性、随意性, 不但使仪器受到了损坏, 而且也无法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二) 直接排放污染物

在实验中, 化学反应会产生很多废气, 还有一些乙醇、丙酮等有机易挥发溶剂, 在实验中这些溶剂会挥发到室内, 污染实验室内的环境。实验室中还会有很多废酸溶液产生, 还有一些毒性较大的废液。除了废液和废气以外, 还有很多固体废弃物, 含有有害物质。如果没有处理就直接排放这些废弃物, 很多固体物质就会溶于水, 进入土壤、河流、大气中, 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 无论含有多少污染物, 化学实验中的物品都不能随意丢掉, 都需要在回收处理后才能丢掉。

(三) 能耗监测系统的不完善

当前, 我国低碳技术还未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能耗监测体系, 也没有构建起碳排放监测账户, 再加上高校实验项目内容多、牵涉面广泛, 很多工作都很难结合当前实际条件进行, 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 导致很多实验项目在开展中都会排放一些污染物, 严重影响了实验室内的环境, 在排放后还会污染学校附近的土地和大气等, 影响学校师生的健康成长。

三、低碳经济环境下建设和管理高校实验室的对策

(一) 建设低碳化的化学实验室

在建设实验室中, 保存和使用实验室中药品是尤为关键的。通常状况下, 一定要重视科学化、准确化、数量化, 这样才能保证安全存放药品。要严格按照分类存放的原则存放药品, 由于化学药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按照分类存放的规则, 这样既能够保证实验室的安全性, 也能确保安全使用药品。化学药品中有很多都是容易挥发和容易升华的, 对于这种类型的药品, 管理人员要采用一定的对策防止发生危险事件。对于某个实验而言, 准备过程非常关键, 配制试剂过程更加重要, 准确计量和规范操作, 既能够保证实验效果, 也能使实验更加科学。

在实验过程中, 取用药品的问题会经常遇到, 遇到问题时应明确药品取用量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 若在实验中并未明确规定, 以少取药品量为主。另外, 有时药品已分装, 但实验后还有一些剩余, 很多实验人员想要节省实验药品, 将实验药品又重新放回原来装药品的瓶中。事实上, 这样做会造成更大程度的药品浪费。应明确意识到, 药品分装后, 没有用完的药品尽量不要放回原瓶。在控制浓度与溶液用量下, 既有助于节省实验成本, 也有助于保证实验的安全性。

(二) 低碳化处理化学实验污染物

一般的盐溶液和废液可直接排放掉, 但含有有害离子的盐溶液可使用化学方法转化处理后再排放。重金属离子废液应使用硫化钠沉积方法, 之后过滤分离并在地下掩埋残渣。要仔细认真处理有毒废液, 使用还原法处理后反复回收。可多次利用实验的残液或者残渣, 特别是在分组实验中有大量的实验用药量, 在实验后会剩余很多残液或者残渣, 这时回收利用工作要特别做好。这样既有利于节约实验成本, 也体现低碳思想。

(三) 追求低碳化的化学实验教学

想要降低化学实验过程中的污染度, 尽可能少使用化学用品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同一实验要求下, 尽量选择那些对环境污染程度较小的化学药品。同时, 作为一名化学实验管理人员, 可利用发散性思维, 在一些化学设计下, 对实验方式进行改良, 也可强化实验仪器性能, 这也是从根本上降低化学实验带来的环境污染的一个办法。

首先, 微型化学实验中的低碳化微型化学实验应充分利用微型化学装置进行实验, 可使用一些少量的化学试剂得到所需要的化学实验信息。在应用微型实验技术后, 既可以减少实验成本费用, 也能明显地增加化学实验覆盖领域, 提高化学实验教育教学的水平。可以有效控制试剂用量是这种实验方法的优点, 可以减少实验排放的废气量, 在控制环境污染的基础上, 缩短实验时间, 实验过程也非常安全和可靠。所以, 在各个国家, 微型化学实验这一低碳化学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其次, 综合性实验的设计, 这是在化学实验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减少实验原材料使用量的主要之策, 同时也能够显著提高实验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在阶段性的教育教学后, 对实验进行综合性的设计。

最后, 严格要求实验设计, 尽量使用无毒性的药品。在实验中, 使用生成物质的毒性很低。并且主动进行设计和制作, 可选择一些有环保效果的设备, 也有助于减轻化学实验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四) 低碳化的实验室管理

良好的、有效的化学实验室环境对于提高学生实验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并且也会使他们不知不觉中产生保护环境、进行低碳环保实验的想法。实验台柜物品有序、干净, 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进入化学实验室时产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改善生活质量中, 化学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但也要明确化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危害环境物质这一不争的事实。所以, 在建设低碳化学实验室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实验态度和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要在教育他们在实际的实验行动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管理层面上来讲, 构建低碳化学实验室需要从很多方面加强能量消耗管理, 如纸、药品、水等, 管理制度也应更加完善科学。

一是要加大力度管理实验室的用水, 应循环使用实验室中的冷却水, 有机合成实验一般需使用冷却水, 实验室中使用价格低廉、质量优良的冷却水循环装置, 进而达到节约用水的效果。同时还应在使用完水后, 拧紧水龙头, 避免实验用水出现跑、滴等情况。

二是加强管理实验室的用电。可使用节能干燥箱, 一些高能耗的电子设备应淘汰掉, 实验完成后及时对仪器断电, 第一时间内将各种电器插头拔下。电脑和打印机应合理使用, 在不使用电脑时应调低电脑屏幕亮度, 不使用打印机时应断电。

三是纸张的合理使用。应对各种实验教科书多次使用, 尽量双面打印或者复印办公纸张, 尽量多使用电子邮件, 少使用纸质信函, 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 可使用再生纸。

四是应使用先进的、科学的通风设施。这样既能够节约能源资源的使用, 也可以减少噪音带来的污染, 并且也可使用废气回收装置降低废气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尤其是大气污染问题, 从而达到低排放、低能耗的效果。同时, 实验室内还应使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 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的次数。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追求低碳经济环境理念的背景下, 高等院校建设和管理实验室应以“绿色实验”理念为主, 这不但是化学教师的任务, 而且也是对社会环境的负责, 更是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化学实验人才的有力措施。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 学校教师既需要遵循“绿色实验”的教学理念, 也要结合“低碳经济”实验理念, 在实验中切实遵守绿色实验规则, 对学生以身作则, 高等院校实验室为培养更多有能力、有水平的专业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 我国高校在建设绿色化学实验室中, 还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启示, 但这里所讲的借鉴, 并不是盲目的、一味的借鉴, 而是应结合我国高校实验室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借鉴, 以此来提高我国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可持续绿色稳定发展。

摘要:高等院校学科教学中, 实验室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从实验教学改进、管理实验室、处理污染物等过程来研究如何建设低碳实验室, 这对于提高高校化学实验室效果意义重大。一方面有助于对高校实验室环境进行改善, 另一方面上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基于此, 从当前低碳经济背景入手, 提出了构建和管理高校实验室的几点建议, 这对于促进高校实验室的绿色健康发展具有现实的作用。

关键词:低碳经济背景,高校实验室,构建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孙丽霞.谈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内涵及其路径[J].商业经济, 2011 (22) :15-21.

[2]费伟.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研究和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15 (33) :264-265.

[3]刘畅荣.高校转型期低碳化创新性开放实验室的构建[J].文理导航 (下旬) , 2015 (10) :27-28.

[4]刘雪萍, 张进军.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2) :143-145.

篇4:试论基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档案管理方略论文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 人力资源管理 成本效益

一、引言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以及劳动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从人类开始进行社会经济研究起,劳动经济学就存在了,因此,它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不同经济学流派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切入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二、劳动经济学背景和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劳动经济学背景

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本的经济学研究和发展基础,则劳动经济学包括了以下内容: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力就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劳动力的宏观与微观管理、劳动力工资、劳动保险。这些内容涵盖了当前社会形势下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多方面关系,对劳动力个人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以组织中的员工个人能力应用为基础而开展起来的组织各项事务管理。具体看来,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人力资源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发放、劳动保障管理、离职事务管理等多个方面,企业组织结构的评价和改革、企业文化建设以等都属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范畴。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事业单位都在以科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结果为依据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通过聘任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理、建设专门的管理部门、构建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使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来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三)探讨劳动经济学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从劳动经济学背景阐述和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与劳动经济学的内容是重合的,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包含在劳动经济学范畴内的。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按照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能够使管理工作发挥出经济学效果,即使组织赢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实现大多数社会组织运营的根本目的。因此,对劳动经济学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探讨,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动力。

三、劳动经济学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一)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在劳动经济学中,研究者们把一个单位的劳动力投人所应获得的劳动工资称为劳动边际费用。在一定短期之内,企业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的,而投人的劳动力数量却是可变的,所以企业就会以减少劳动力的雇佣数量的方式,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很多企业在创立之初为了尽量减少成本投入,使效益扩大,不惜以一名员工从事多个职位来达到劳动力最大化应用,但是,由于员工的职业能力有限,往往会出现工作负荷过重导致的失误;还有些企业刚好相反,违背劳动经济学规律,大量招聘员工,在完成某一项经营活动之后再大量辞退,这样的人力资源配置都是不科学的,劳动力冗余带来的员工效益下降,已经成为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难题。

(二)人力资源发展问题

劳动经济学将员工本身作为企业的资源进行研究,认为员工作为劳动力,其个体与企业的成本相关,具有产生收益的价值;并且认为企业对劳动力的投入和劳动力的产出收益决定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状况。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结果为人力资源管理指明了一条十分基本的、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道路,即不断提高员工作为劳动力的产出,通过扩大劳动边际收益来奠定企业增加员工数量、扩大企业规模的基础。但是,大多数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问题。很多企业倾向于在招聘环节严格把关,吸纳优质员工,通过优秀员工的入职为企业增加可变资本,通过利用员工的个人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但是却很少有企业能够切实地、有计划有目的的去进行员工职业培训,因此导致劳动力产出收益不能持续提高,劳动边际收益也很难扩大。

(三)人力资源置换问题

企业的资本投人金额与劳动力的投人数量都是可以加以控制的,企业可以通过投人更多的资本购买机器、厂房等来生产更多的产品,或者雇佣更多的劳动力来进行工作、提高产品产量,这就是所谓的“替代效应”,即是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的相互替代。假如劳动者的工资上涨,那么可以通过增加资本的投人来代替劳动力的投人;假如工人的工资下降,又可以通过雇佣更多的劳动者来生产更多的商品,这就是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相互替代的过程。企业必须要学会对劳动力和资本进行科学地调整,以实现人力资源和企业资本之间的置换。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和组织在经营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与企业资本之间的置换关系,或者对这种置换关系的认识不足,企业只会在发展遇到困难,必须应对企业资金运营风险时才考虑裁员等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只在企业急需人才时才进行人力资源储备,这样的置换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企业资本的影响力减弱,不利于组织的整体发展。

四、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劳动经济学背景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要完善的一项事务。企业应该进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管理,严格计算劳动力的成本费用和边际收益,使这项核算作为财务工作的基本内容。一旦企业劳动力的边际收益超过了它所对应的边际费用,企业就应该增加员工招聘的数量;反之;如果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小于它所对应的边际费用;那么企业就应该停止招聘员工,或者考虑裁员,这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最基本方案。

(二)采用符合劳动经济学特点的员工招聘和培训方式

劳动经济学认为组织对劳动力的成本投入和劳动力的效益产出决定了组织的经济收益,那么,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就应该关注员工的招聘和培训,发掘那些具有潜力的员工,使用较少的劳动力成本投入,采用各种方式开发员工的职业能力,使其产出更多的效益,以此作为不断扩大劳动力边际收徒的首先。这意味着,企业应该在员工招聘时,以发展性的角度去进行劳动力能力考评,测查他们的收益可能性,然后决定招聘哪些员工,而不是以刚好符合或者超出企业实际需要的那些劳动力作为员工招聘的唯一选择;招聘稍低于企业需要的员工可能会使员工在短期内对岗位的胜任力比较弱,但是,企业仍可以采用科学的激励方式和绩效考评等方法,刺激员工进行自我培训,这种隐形的培训方式并不需要企业对劳动力投入太多的成本,但是却能够有效刺激员工能力发展,使其劳动收益扩大。

(三)以组织发展规划为基础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劳动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行为对组织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那么,人力资源管理就有必要从组织发展规划出发进行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并不是单纯的引进哪类员工或者在员工入职几年后才准允加薪,而是要根据企业发展的计划和企业员工目前的结构和水平制定一系列有助于企业员工发展、有助于企业组织结构发展的计划。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应该至少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企业对各个岗位员工职业素质发展的要求;第二,企业各个岗位员工在一个合同周期可能获得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结果;第三,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进行的员工结构调整。这样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使企业对员工作为企业资本的认识更加清楚,能够按照企业发展需要进行员工与企业资本之间的置换。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经济学研究的结果可以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并且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并不完善,在劳动力配置、人力资源发展和置换方面存在问题。在劳动经济学的指引下,各企业和组织应该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成本会计统计、合理降低招聘成本并促进员工发展、制定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企业效益的实现起到更深远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蔺仿如.浅谈劳动经济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5(01):108-110.

[2]王益梅.基于劳动经济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4(09):112-114.

[3]华清.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企业导报,2013(05):130-133.

[4]王金辉.从劳动经济学角度解剖人力资源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4(09):115-117.

[5]庞海峰.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1(04):103-105.

篇5:试论基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档案管理方略论文

一、低碳经济与高校化学实验室建设

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政府颁布的《能源白皮书——构建低碳经济》报告, 该报告明确提出低碳经济主要是通过使用更少资源消耗以及更低环境污染, 来获得更多产出。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模式的特点就是低排放、低能耗以及低污染, 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以及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低碳经济时代”到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高校化学实验室在科研以及教学活动当中往往会产生许多污染, 同时需要消耗电、水、气、纸张以及药品等。这就导致高校化学实验室面临着“低碳经济”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 化学实验室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强烈责任感的任务, 是言传身教的重要场所, 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职能。因此, 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 高校化学实验室应当与时俱进, 建设符合“低碳经济”相关要求的实验室,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在化学实验室开展的教学活动以及科研活动的各个实践环节当中贯彻“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并且借助此活动来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教师也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发挥示范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以及绿色经济意识。

二、“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化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一) 化学实验室建设的低碳化

对于实验室建设, 需要非常注意的一点是关于实验室中药品的保存和使用, 一般情况下一定注重数量化、科学化和准确化, 才能切实保证药品存放安全。首先要遵守的是分类存放的原则, 因为化学药剂的特殊性, 本着分类存放的原则, 能够提高实验室安全性。化学药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易升华、易挥发、易水解、易潮解、易风化、易氧化或者是易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 对于这样的药品, 管理者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予以避免危险事件的发生, 比如使用蜡封、水封、油封、低温、避光、防震、通风以及防碰等办法。例如:电石以及红磷等需要存放于干燥器皿中防止潮解;Ag N03以及HNO3等需要存储在棕色瓶中防止出现分解, 液溴等需要加水密封封存从而防止挥发;各种碱性溶液 (例如Na OH、Na CO3) 或者是粉末等需要使用橡胶塞而避免使用玻璃塞盖住从而避免出现黏结问题;浓酸性 (例如HCl、H2SO4) 的溶液、氯水以及溴水等需要玻璃塞而避免使用橡皮塞盖住从而防止腐蚀;活泼金属钾钠需要存放在煤油当中, 白磷应当存放于水中从而避免着火。

化学试剂的配用需要定量化以及科学化。对于一个实验来说, 准备过程尤为重要, 对于试剂的配制更是重中之重, 规范的操作以及准确的计量, 不仅使实验事半功倍, 也更安全和科学。比如说, 一般情况下, 在做无机实验的时候, 往往会用到很多种的试剂, 因此造成的污染物排放的量也会更大, 那么, 在实验中, 就应该先多调制一些要用到的溶液的浓溶液, 之后随时需要随时稀释, 目的是尽最大可能节省原料, 也尽可能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

在实验中还涉及到对于药品的取用问题,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 药品取用量一定要严格遵循实验要求, 如果实验说明中没有具体的规定, 那么, 以少量获取为原则。其次, 有时存在药品已经分装, 但是实验过后还有剩余的情况, 可能一些实验人员出于节省的想法, 将药品又放回原来的装瓶中, 而实际上, 这样的做法, 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浪费。需要明确的是药品分装出去之后, 未能用完也避免放回原瓶。通过控制溶液用量以及浓度, 一方面有利于控制实验成本, 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实验安全性, 降低环境污染。

(二) 实验室污染物处理的低碳化

化学实验产生废酸碱液存放处理之后, 例如废酸应当使用石灰乳或者是碳酸钠进行中和, 从而将其中和到规定的p H值之后再排放, 可以说是有效控制污染的重要手段。通常的盐溶液、废液可以直接排放, 而含有有害离子的盐溶液需要通过化学法进行转化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重金属离子废液应当使用碱或者是硫化钠沉积, 然后过滤分离并将残渣埋到地下。有毒废液例如含氰废液需要仔细处理, 使用还原法处理之后再回收。例如含铬的化合物能够在酸性条件下使用亚硫酸铁还原, 之后添加碱液生成沉淀, 完成静置分离之后, 调整溶液的p H值后排放, 剩下的废渣再埋入到地下。化学实验的残渣以及残液可以重复利用的应当尽可能回收利用, 尤其是分组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用药量比较大, 剩余的残渣残液数量较多, 需要做好回收利用工作。这一方面是控制成本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是低碳思想的重要体现。例如学生实验配制量浓度得到的Na CI溶液过多, 就需要进行回收处理, 或者下次实验继续使用, 或者回收风干之后制成粗盐保存, 在粗盐提纯实验当中应用。

(三) 化学实验教学的低碳化

要减少化学实验中的污染, 目前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尽量降低化学品的用量, 在同等实验要求下, 选择那些对环境污产生较小危害的化学药品。还有一点是, 作为化学实验教育工作者, 可以通过奇思妙想, 通过一些设计, 改良实验的方式, 或者提升实验仪器的性能, 这也是当前化学实验教育中从源头降低环境污染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

第一, 微型化学实验的低碳化微型化学实验需要使用微型化学装置完成化学实验, 能够用少量的化学试剂得到所需的反应结果以及化学信息。微型实验技术的应用, 一方面能够显著降低实验的成本费用, 另一方面能够显著增加化学实验覆盖的范围,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控制试剂的用量, 通常情况下只有常规实验用量的1/10, 因此能够减少实验排废量, 控制环境污染并且缩短实验时间, 过程也比较安全可靠。因此, 微型化学实验这一低碳化学技术在国内外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

第二, 设计综合性的实验。这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效减少实验原料用量和提升实验教学时间效率的一个积极做法。教师可以通过阶段性的教学后, 综合设计实验, 比如说, 有机合成粗产物, 分离提纯以及精制之后, 可以对所得纯产物完成物理常数的测定。那么, 在实验课上, 教师可以通过测定物理常数来检查学生实验合成产品的质量以及纯度。

第三, 对于实验设计精益求精, 寻找使用无毒性的替代性装置以及药品。在化学实验过程中, 使用生成物质应当对健康以及环境无毒或者毒性较低。比如说, 煤油相对于四氯化碳在实验中的出现的剧毒光气来说更具安全性。同时, 主动设计制作, 或者选择以具有环保意义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替代陈旧的设备, 也是有利于消除和减轻环境污染的一个不错的措施。比如在进行氯化铵实验时, 传统方法需要将氯化铵装入试管之后使用酒精灯加热, 从而分解氯化铵, 这样就会导致NH3以及HCI的逸出, 导致环境污染。现在一些实验室使用的办法是将氯化铵晶体密封到玻璃管当中, 这样当酒精灯对一端进行加热的时候, NH3和HCI就变成白色烟雾, 上端凝聚成为白色固体, 这种封闭系统的设置, 不仅能够保证实验符合预期要求, 也能最大限度避免室内污染, 是一种低碳无毒的方法。

(四) 实验室管理的低碳化

良好的化学实验室的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同时使他们在内心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于低碳环保实验的追求信念有着首当其冲的作用。实验台柜干净并且仪器整齐摆放, 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实验室后产生环保意识。化学在改善生活质量等领域的贡献不容忽视, 不过同样也要正视在化学实验中会产生危害环境的物质这一事实。因此, 在进行低碳化实验室的管理建设中, 对于学生的实验精神、实验习惯、试验态度的培养教育也是不可不做的, 要教育他们通过实际行动控制消除污染。从管理层面而言, 低碳化学实验室的构建需要从水、电、纸、气、药品、备品等物质以及能量消耗方面加强管理, 管理制度需要更加科学合理, 最大限度减少电、水、气、纸、备品以及药品用量。

首先是要加强对实验用水的节约使用与管理, 具体而言可以从下列环节着手努力:化学实验的冷却水应当循环使用, 其中有机合成实验往往需要使用冷却水, 当前很多实验室将冷却水排放进下水管从而白白浪费, 这就需要实验室使用价格适中并且方便使用的冷却水循环利用装置, 从而实现节水用水的目的, 间接实现低碳减排;此外还应当应用节水龙头, 防止实验用水的跑、冒、漏、滴。

其次是强化实验用电的节约使用与管理。可以选用节能干燥箱例如微波干燥箱以及真空干燥箱等, 淘汰高耗能的马弗炉以及烘箱等, 并合理进行仪器断电。不用饮水机时要断电, 及时拔下各种电器的插头, 电脑以及打印机的使用也要合理, 电脑不用时应当待机, 同时可以调低屏幕的亮度, 打印机不使用时可以断电。实验室的照明应当使用感应型的半导体节能灯。同样的亮度下, 耗电量只有白炽灯的10%, 而使用寿命却为白炽灯100倍以上。高效节电灯比常规日光灯的节电效果更好, 因此应当尽可能选用。

再次, 合理使用纸张。应当重复使用各种实验教科书, 并且办公纸张应当双面打印以及复印, 尽可能使用电子邮件来替代纸质信函, 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再生纸。

最后, 应用先进的通风设备。应用先进的无管通风设备, 一方面能够节约能源, 另一方面能够消除噪音污染, 同时结合使用废气回收装置能够消除废气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 从而做到低碳、减排、节能的效果。除此之外, 实验室需要推广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 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实验次数。比如某些实验可以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来设计实验方案, 要比传统方法以及正交法简单准确, 显著减少工作量并节省水电和试剂资源。

综上所述, “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 高校的化学实验室建设管理需要满足低碳经济的相关要求, 以身作则来实践低碳经济的目标与内容, 这是高校化学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同时也是培养有着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以及低碳节约理念的高素质学生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玉峰, 李斌, 顾凤岐, 等.“低碳经济时代”高校化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07) :302-304.

[2]张艳平.现代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07) :185.

[3]杨乐敏, 余家瑜, 温青, 等.高校化学类开放实验室建设与安全管理初探[J].广东化工, 2014 (24) :113-114.

篇6:试论基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档案管理方略论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背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更新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新媒体时代便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大潮,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找到教育拓展的有效途径。顾名思义,新媒体时代指的是在当前形势下形成的网络媒体、虚拟信息技术等与之相关的媒体形式。而在高校网络的构建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强化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从而在实际的教育引导和课堂教学中探究出适应学生发展的思政教育方法。

一、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机遇和挑战。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

和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是,新媒体的融入打破了灌输式的发展渠道。教师能够通过各种传播手段,运用各类教育手法,将正确的思想观念传递到学生的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幻灯片、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在思政中融入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在思政教育中增加视频教育,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东方之国》等方式,吸引大学生对教育主题的注意力,从而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结合了视觉、听觉等多种形式,实现了教育形式的多元化,确保了学生的教育主动性。

(2)新媒体教育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借助丰富的知识积累,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融入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储备。通过登陆网络资源账号、网盘下载等方法,汲取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完善自己的教学课件,增加自己的教学课程,为高校思政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化

大学校园作为学生接受信息的重要阵地,在学习范围和学习内容上都实现了思政教育的“自由化”,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只停留于课堂上的现象。通过学生常用的手机、电脑等形式,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环节中。这样,即使是在假期,学生也能接触到校园网络之外的教育信息,继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行。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的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也要正视其中的挑战。一方面,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教育事业和高校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有人蓄意在校园论坛或贴吧上发表一些不良的教育信息,该信息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进行飞速的传播,其影响的范围和造成的后果不容小窥。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意识较为前卫新潮,但自我控制和辨别能力比较薄弱,很容易出现极端、自私的性格激化现象,经受不住不法分子的煽动蛊惑,容易产生严重的思想偏差。而在高校的教育教学建设中,新媒体思政教育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工作繁多的压力,在教学方法上缺少主动性和交流性,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继而引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叛。

三、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主动出击,打造安全稳定的网络思政平台

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的途径并非只有“课堂教育”一种。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外,教师还要通过建立QQ群、飞信群、微信公共账号、班级贴吧等方式,在大学生关心的热门事件中寻找共同语言,实现网络学习价值的最大化。从根本上说,网络思想政治建设是学习阵地的建设,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联合学校各个部门以及社会群体的力量,做好校园网络、局域网络的净化和维护,为学生的网络信息纯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定时定期做好网站抽查检验工作,杜绝学生在校园网络中接触到淫秽色情、暴力、低俗等不良信息。

(2)以生为本,塑造积极的思政教育需求

大学生思想价值的塑造影响着他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实行“因人而异”的思政教育方法。在管理上树立严格的思政教育制度,使新媒体思政教育的工作趋向于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逐步提升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通过转发“法制科普”、“法制在线”等相关知识,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大力推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塑造积极的思政教育需求,并在校园思政建设中坚持强化师资投入,努力实现思政教育的飞跃。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诸多思政教育策略中,新媒体教学对教师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借助于网络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并不是单一的发展模式,而是一种复合的交流方式。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总结大学生思政教育经驗,使新媒体思政教育的传播更加快捷,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不断发挥新媒体时代背景的重要作用,从而营造一个和谐、发展、积极、进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环境。

参考文献:

[1]邓星泽.网络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新对策[J]企业家天地,2010(12)

[2]唐羽.网络时代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1)

篇7:试论基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档案管理方略论文

工程档案是建筑施工单位最重要的工作档案。工程档案不仅是对建筑施工全过程的记录和存储, 也是对建筑单位发展历程的归纳和总结。在信息化时代下, 工程档案的发展还关系到建筑施工单位的利益获得, 因此, 有必要对工程档案管理进行探讨。

二、信息化时代背景的特征

信息时代背景的首要特征, 是一切文件资料都以信息的方式呈现出来, 由于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 使资料流通的速度大幅度提升, 这体现在目前施工建筑单位的各种文件传播大多使用电子邮件传输、单位各项工作安排都公布在单位网站等方面;信息时代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资料储存的方式十分多样, 除了格式不同的文档之外, 与建筑工程各项工作相关的信息还以图片、视频、音频以及其他格式的软件生成文件呈现出来。存储方式多样的资料能够为单位的档案提供更多的应用形式。

三、信息化时代背景对工程档案管理的影响

(一) 工程档案管理的内容发生变化。以往工程档案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对建筑工程各个环节中的主要文书和合同等资料进行收集和管理, 但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可以作为工程档案的资料十分丰富, 不仅包括各类文档, 还包括施工过程中拍摄的图像、照片等。以建筑工程设计图为例, 以往工程档案管理所要进行的是建筑设计图收集和储存, 这些资料都是纸质文件, 只要分类并保存妥善就可以了, 而在信息时代, 建筑工程设计图包括了纸质、3Dmax文件和图像处理文件等多种形式, 档案管理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汇总性的存储及管理。

(二) 工程档案管理的方法发生变化。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工程档案的管理方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收集档案资料为例, 以往的工程档案管理采用的收集资料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跟施工项目收集, 另一种是在施工竣工之后统一收集。前者浪费人力物力资源, 后者则容易造成资料不足。在信息化时代, 远程控制为工程档案收集提供了新的方法, 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在节省人力物力的情况下, 对工程资料进行细节性的、统一的收集。

(三) 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转移。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工程档案资料能够被进行科学的分析, 而基于数据精确计算下的档案则能够成为判定工程施工状态和企业盈利状态的重要资料;参与施工的工作人员, 也能够从工程档案中找到有助于他们个人发展的资料内容。可见,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 从整理和储存建筑工程档案转移到利用建筑工程档案, 提高档案管理服务质量上。

四、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开展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 制定符合信息时代需要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为了确保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工程档案的远程收集和管理, 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是必要的。首先, 应该确保工程竣工文件在移交时做到格式统一, 档案管理部门要编制相应的各分类工程的编制模版, 并对编制模版进行统一规定和说明;其次, 要求工程招标及与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合作单位在签订协议、合同时, 对工程档案的套数、质量、移交时间等提出明确的要求;最后, 由工程项目负责人告知各自分管的工程施工单位、设备厂家、监理单位等合作单位, 在建设单位通过验收的工程在提交工程竣工文件的同时, 按照建设单位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提供工程竣工文件电子版 (PDF格式) 。这样既为公司节约聘请第三方的成本, 也大大减轻了档案管理人员扫描工作的负担。

(二) 进一步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效力。为了保证信息时代工程档案的管理方法能够被有效实施, 进一步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效力是十分必要的。首先, 档案工作人员应该确定适合本企业的档案管理ERP的类型, 并且注意更新档案管理ERP, 使其能够始终符合档案管理的需要;其次, 档案管理效力由档案管理的工作结果和时间的比例组成, 因此,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必须的, 建议档案管理部门按照管理目标和建筑企业的常用档案类型, 制定精细化操作规则, 保证档案资料的收集、格式转化和存储、保管之间的密切衔接;最后, 还应注意保证档案管理工作中所应用的硬件设备运行良好, 要经常进行设备检查和检修, 防止档案损坏或丢失。

(三) 重视档案工作人员职业技能的发展。档案工作人员职业技能的发展, 是保证工程档案管理发挥其服务作用的基础。无论是对工程档案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科学化处理, 还是建设数据库方便单位员工从工程档案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都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技能。因此, 除了参加建设单位提供的业务培训之外, 档案工作人员还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触和学习新的档案管理技能, 以求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不断的创新。

五、结语

工程档案管理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有着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任务, 只要建筑企业档案管理部门能够在档案管理制度、信息化管理效力和工作人员职业技能方面加以重视, 工程档案就一定能够为建筑施工单位提供科学的档案资料, 成为单位发展的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1]赖小玲.高速公路工程资料过程控制及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探究[J].江西建材, 2015 (01) :115-117.

[2]张玲.分析信息时代下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J].赤子, 2015 (01) :105-107.

篇8:试论基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档案管理方略论文

摘要: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主体之一,科技创新能力是其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高校科技管理是高校科技活动中所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功能的总称,是能否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科技管理还存在行政体制不利于学科交叉融合,考核分配、职称评定机制不科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不协调等问题。因此,应积极创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鼓励跨学科研究;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推进官产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改革高校科技管理模式,推动学术与行政和谐发展,进而提高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4-0084-0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创新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目前,对创新与国家发展之间关系作出较完整理论解释的是国家创新系统和创新能力理论。如Furman等认为,高等学校与其他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主体之一;在国家创新能力构成要素中,“联系的质量”至关重要,一国的大学体系就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联系机制,其作用就是在研究者和企业之间建构联系的桥梁,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成为其能否发挥主体作用和提高联系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科研工作还缺乏一整套积极有效的管理机制,不利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创新高校科技管理机制,对科技活动实施有效的管理,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潜能,实现科技成果效益的最大化,就成为我国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高校科技管理的内涵与结构

高校科技管理就是根据高校科技发展的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校科技系统内外各种关系,调动科技资源,以达到高校科技系统有效运行目的的过程;它是高校科技活动中所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功能的总称。高校科技系统目的的实现过程,本质上是高校科技系统与环境之间、高校科技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个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高校科技管理的实质就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研究与开发成果产出的最大化,以及高校科技系统的整体性能最优化。

高校科技管理是一项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诸多要素,具体包括高校教师、学生、行政人员、科研项目、经费、科技成果、科技信息等。科技管理也可以依据管理对象和职能的不同而划分出不同的结构。根据行政管理职能,目前我国大学科技管理体系多可划分为“二级”制的校一院(系)结构,即校科技处、科技开发部等一级科研管理单位和院(系)科研科、科研秘书等二级科研管理单位。而我国高校科技管理的主要职能大致包括:(1)科研项目管理;(2)科技资源管理;(3)科技成果专利管理;(4)科技政策制定;(5)科技规划;(6)日常管理。

二、我国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科技管理水平。而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就是为高校的科研人员创造条件、提供服务,组织建设和协调好科研队伍,以不断提高研究层次和成果水平的过程。因此,如何发挥高层次人才在高校科研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并提高我国高校科技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水平,就成为目前高校科技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从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高度看,目前我国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行政体制不利于学科交叉和融合

我国高校多沿用校、院(系)、教研室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其特点是学科多,但研究力量相对分散。每一个教师固定并隶属于某一个教研室,教师在上课之余,可以进行一些个体的或者小规模的集体研究活动,但是难以在校内外进行大规模的、跨学科的研究活动。因此,这一体制难以适应现代科学研究群体化和学科交叉、研究对象复杂化的趋势,不利于开展跨学科综合研究。

2考核分配体制、职称评定和评价机制不科学

目前通行的教师考评机制有悖于科学活动的内在要求。考核要素的单一性不适合学科门类和高校科研活动的多元化;考核的时效性不符合科学与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考核方式的僵化不适应科学研究具有的方向性、动态活跃性和前瞻性特点。现行的分配体制导致校与校之间、院系之间、实验室之间以及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够,队伍整合比较困难,不易形成合力和群体优势;现行的职称评审机制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科研人员对科研课题的深入研究。因为职称评审注重的是教师完成的科研项目数、出版的专著数、发表的论文数、获奖的证书数,其结果是导致广大教科人员为“数字”而奋斗,不愿意做费时、费力的高难度课题,也不愿意做后续的深入研究工作,不利于对科技项目的后期研发和完善。

3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高校现行的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以课题组为单位,在科研课题完成后,再进一步进行开发,最后形成产品直接投放市场;二是在拥有一项或多项同类成果的基础上,学校独资或与企业合作组建新的有限责任公司,开发新产品;三是多学科联合,开发成套的技术与装备,并将成果转让给有关的企业。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如2005年教育部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之间,而真正实现成果转化的还不到10%,呈现出“投入多、成果多、转化少、效益低”的现象。由此可见,高校没有与企业建立制度化、规模化的联合,产学研一体化机制未能高效运转。

4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不协调

由于历史和体制上的原因,我国高校普遍受“行政权力主导”的管理理念的影响,习惯于用行政管理的方式和思维管理大学,用行政职能部门的组织和操作程序代替学术职能机构的组织和操作程序;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过度介入,忽视学者对学术事务的管理,学术自由和学术权力在大学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等等。大学内的学术组织(如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等)或者泛化为行政组织,行使某种行政职能,或者流于“虚位”组织形式。因此,我国高校的科技管理亟待由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由管理少数人转变为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为广大教师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

三、改善我国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思路

1建立高校科技创新平台,鼓励跨学科研究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为了将学科建设、人才建设与科技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继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交叉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整合、集成已有的优势,在更广阔的学科背景,更大

规模、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组织运行模式,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有利于发挥高校综合优势的新型科研组织结构,形成“竞争、开放、流动、共享”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释放高校创新活力,提高科技竞争实力和创新水平。建立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应采取以下措施:改革现行的以学院(系)条块分割为特征的高校科技管理体制,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团队,实现科研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切实保障和激励自主创新;成立学校科技创新研究中心,加强大学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和创新试点工作,赋予包括各类重点实验室、研究机构和工程中心在内的科研组织更大的自主权;设置独立的科研人员编制,保持研究队伍的相对稳定,不断提高竞争实力;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支撑作用;调整或组建若干专业性研究机构,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增强学校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的能力;整合相关研究机构,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使科技人员能够集中精力从事科学研究,以增强学校承担国家重大工程与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组建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参加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增强其服务国家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2以人为本,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

科技创新是一项既具有创造性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科研人员只有自觉自愿地从事科研工作,才会激发出巨大的创造潜力。恰当的激励能调动人的潜能,唤起人的创造性,而激励的关键在于找准激励源,把个人需要与单位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高校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如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激励教师开展科技创新,完善成果所有者在专利权及其转让收入方面的激励政策,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奖励力度;鼓励教师以自己的专利技术为依托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兼职;重奖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在评职称时要兼顾他们的利益。同时,应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建立教师职务聘任制,克服目前职称激励短期有效的弊端;对职称评审制度进行重大改革,从重学历、重资历逐步向重能力、重业绩转变。如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者,不受学历、资历、外语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直接评聘相应的中高级职称。

3积极推进官产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建立创业型大学。在官产学三者的互动过程中,高校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实用性是官产学合作的基础和前提;实现科研成果的产品化、市场化或利用高新科技成果改造传统产业,是官产学合作的最终目的。随着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基础地位的不断强化,大学、产业、政府以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相联系。三方除保持自身的独特作用和特殊身份外,彼此间协调合作,催生出一系列的混成组织,从而为一个目标的实现形成合力,更好地推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当部分大学开始关注技术转移甚至积极投入到企业孵化过程之中,并承担部分原先由产业扮演的角色时,创业型大学便应运而生。如今创业型大学的构建已成为国际大学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新兴的大学模式正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创业型大学是官产学合作的推进器,其创业职能决定了它将为高校公司及产业的形成作出贡献。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诸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国外创业型大学的发展经验,提高我国大学的科技贡献水平。

(2)尝试技术转移新模式。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一定是对大学、企业和政府在责权利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并能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具体的转移模式:第一,大学和企业共建技术转移平台。大学与企业双方优化各自资源,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在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受益的原则下,通过签订协议等形式创建技术转移平台。具体运行模式有委托开发,技术合作,共建一体化研发机构、校企合作型博士后流动站和虚拟创新平台等。第二,建立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以大学或大学群落为依托,通过集成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利用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和风险资本等采用各种资本运作方式,实现大学科研成果向企业和社会有效转化。第三,大学衍生企业模式。衍生企业可被定义为利用大学的科研成果从事产品生产与服务的企业,衍生企业的母体就是高校本身。第四,基础研究和社会服务中的转移模式。大学通过基础研究为国家奠定扎实的科学基础,为日后的科技发展准备条件。在社会服务中,大学更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宣传者,可通过培养和培训专业技术人才、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咨询、与其他高校合作共建等方式进行技术转移。

4改革高校科技管理模式,实现行政管理与学术自由的和谐发展

如何认真对待和正确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大学学术发展以及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学术权力的存在确保了学术研究的自由、平等与秩序,也保证了大学教学、科研的基本属性。行政权力的作用在于协调大学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好地实现其职能。事实上,行使行政权力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学术权力,实现学术自由,促进学术繁荣。因此,我们要正视大学教育的独立性和学术自由性,平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避免大学的行政化倾向。应进一步明确学校与学院、学院与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权、利关系,使管理重心逐步下移,改变行政权力集权化倾向,变直线型管理模式为扁平化管理模式。学校层面应在控制目标任务的设定权、结果的审查权、资源的分配权等基础上,发挥职能部门的协调服务、政策指导等职能;在学院层面,应扩大二级学院的自主权和作为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权力,从而更好地调动学院的积极性,充分释放下层能量,广泛吸收基层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参与事务决策,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力落到实处。

总之,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正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要勇于探索,积极进行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战略创新、文化创新,建立起既有利于发挥高校学术环境宽松自由的优势,又有利于队伍整合和学科交叉的科技管理体制,进一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Furman,Porter,Stem,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Reseach Policy,2002,(6):899-993。

[2)王银宏,浅谈新时期高校科技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地质教育,2007,(1):98。

[3)孙岗,科技管理学[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7:201—227。

[4]焦之文,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比率不到10%[N],光明日报,2005-01-12(11)。

[5]苏跃增,徐剑波,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39—41。

[6]冒澄,试论创新背景下的创业型大学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A):52。

上一篇:审计鉴定合同下一篇:消防安全生产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