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赏析动画

2024-08-20

宋词赏析动画(精选6篇)

篇1:宋词赏析动画

经典唐诗宋词赏析

《侠客行·赵客缦胡缨》

【唐代】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赏析:《侠客行》是诗人李白以夸张的笔墨,从游侠的服饰开始:“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仅二十个字,仿佛全是写物而不写人。但当时游侠儿的气势、风貌,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目前了。因为诗人并不是为物而夸张的写物,而是处处着眼于人的精神气势而写物。

“缦胡”的“缨’,“霜雪明”的”吴钩”,“飒沓如流星”的“白马”这些当时流行的`任侠服饰,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纵、慷慨之气,把物都写活了。

《寄黄几复》

【宋代】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赏析: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

“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

《荆轲歌 / 易水歌》

【先秦】佚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赏析:“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

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风雨》

【唐代】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赏析:李商隐一生羁旅漂泊,宦海沉浮,不得重用,饱尝世态炎凉。遂借风雨以起兴,抒发抑郁悲愤之情。

作者一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四处漂泊寄寓幕府,穷愁潦倒,全诗喟叹深沉,词哀情苦。

《剑门道中遇微雨》

【宋代】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赏析:自古诗人多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甫酒量不在李白之下。陆游满襟衣的酒痕,正说明他与“诗仙”、“诗圣”有同一嗜好。

诗人“细雨骑驴”入得剑门关来,年过半百才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诗人自叹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临安春雨初霁》

【宋代】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赏析:“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脑补十万字武侠小说了。

处江湖之远,从这两句诗中品味出凡间烟火气,却又清丽脱俗。若成小说,这应当是沧月、沈缨缨的风格。

《贺新郎·九日》

【宋代】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

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

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

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赏析:秋天鸿雁南来,明春仍然北去,北上恢复神州的大业却遥无实现之日,眼看白日西下,象征阒国势危殆,令人痛心。

诗人自己老眼平生,壮志难伸,亦只能长歌当哭,借酒浇愁。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代】杨慎

《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

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代】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赏析: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

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

《定**·三月七日》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进而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无兵无剑无刀更无招式,可是字字是沧浪侠客的气度。

篇2:宋词赏析动画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慢慢凋落,四处无人,春夜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或许是月光惊动栖息的鸟儿,从山涧处时而传来轻轻的鸣叫声。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译文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嬉戏流连的彩蝶不停地飞舞,黄莺叫得十分和谐动听。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表现出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歌的艺术特征。篇二:宋词赏析 陆 游

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②霸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 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3分)

开篇两句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 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 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远中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 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 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艺术手法2分,具体分析3分)文天祥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宿于驿站时所作。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1)本诗首联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4分)首联通过“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暗喻南宋王朝宗国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诗人无所依托的残酷 现实。

(2)文天祥在宋亡后写的诗,悲壮慷慨,气贯长虹,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

本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以及 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情感,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外 柔内刚,深挚悲壮。特别是“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这是用鲜血 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苏轼

蝶恋花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 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8.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3分)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 9.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分)虚写(或 “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2分);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2分)10.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4分)“点”或“破”(2分);突出了青山的高峻(2分,言之成理即可 晏几道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1)两首词在时序安排上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2分)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蘋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 倒叙;《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上片写当年佳会,过片写别后思念,结尾写别后重逢。(2 分,只写“倒叙”“顺叙”,无具体分析,得1分。意思对即可)(2)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同时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鹧鸪天》上片表现当年欢聚时豪情欢畅,逸兴飞扬。下片表现的是重逢后的惊喜之情。(4 分,每首词2分,意思对即可)

(3)简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2分)

反衬。在微雨落花清美的景色中,以燕子双飞来反衬愁人独立,无情之燕犹得双飞,有情之 人反而独立,令人惆怅不已,从而构成了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2分,表现手法1分,表 达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草

苏幕遮?草--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①年最少,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注】①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② 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章服。(1)“嫩色宜相照”一句在词中有多方面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①以青青春草衬托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②以草色和服色的相映生 辉,巧妙地把写景和写人贯通起来,使全篇内容和谐自然。③突出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 下阕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语句明显不通,扣1分。)(2)综观全词,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①写春草易衰、春光易逝,表达了惜春之情。②写少年得志,草怨归迟,表达了对仕途的失 望之情和思归之意。(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意思对即可。语句明显不通,扣1分。)悼亡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 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鹧鸪天--贺 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 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这两首词同写对亡一如既往的深切怀念。苏词上阕有“无处话凄凉”一语,贺词上阕 虽无“凄凉”二字,却无一语不凄凉,说说《鹧鸪天》上阕是如何表达情感的。(4分)《鹧鸪天》上阕先写自己重归故地,物是而人非,“为何不能同归”的感叹表达出作者悲 从中来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又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 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评分标准:本题4分。由重归故居的感受切入,“比”的 手法的运用,两点各2分,能结合词意阐述清楚即可)

(2)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采用的不同写法是什么,表现 了怎样的意境。(4分)

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 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 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之情(评分标准:本题4分。写法、意境各2分。只要能分清二者在写 法上、表意上的区别即可;写法与意境可合并作答亦可分开作答)清平乐

清平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请分析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2分)

两首词分别表达了离愁别恨和爱春惜春之情。

(2)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好在何处?黄词 构思巧妙,说说你的理解。(4分)

李词的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物喻情,用春草喻离愁别恨生动而贴切,意蕴丰富,充分传情。春草一望无际,如同离愁之绵远春草之细密如同离愁之盘曲郁结等。黄词在构思上新颢、曲折。作品中写春天消逝,作者如失去亲人,各处找寻,把春拟

人化,希望春回与己同住,回到现实,无人知春去处,问询黄鹂,知春已去蔷薇处,暗示夏季到来,巧妙地表达了春的可爱,要珍惜春天,别让它轻易流逝的情感。夏日

一、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上片描绘出一幅闲适恬谈、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2分)词人独立庭院,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周围树木成阴,枝头上黄鹂婉转啼鸣,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白鹭,落在池畔,迟迟不愿离去。词人观疏雨、沐轻风、听黄鹂、友白鹭,怡然自得,其乐陶陶。(2分(2)词的下片一连写了士大夫消夏乐闲的哪四件生活琐事?在作者笔下,这些事似乎都有一种和韵事格格不入的苦涩味,与上片大异其趣,请简要分析(6分)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2分,两个1分,四个2分)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仍然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心绪;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作者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自取其乐。(2分)透露着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无所事事、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大意对即可)

二、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1)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的?试简析。(4分)诗人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写看到了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和风)。

(2)试析“燃”字的妙用(3分)

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化静为动。(1分)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气。(1分)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1分)(此处或答烘托女主人公的喜悦心情,也得1分)(3)简析划线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3分)

要点: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1分)真切地展示了这位少女喜悦、兴奋的心情。(或答: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篇三:宋词赏析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也许是这十首中最缺乏文采,最朴实无华的。但确是感情最真挚的,千百年里,不知有多少人为此感动得流泪。的确,作者把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成为了千年悼亡词之首,堪称千古绝唱。

2、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词是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名作,上片都是场景烘托,最后一句才是关键,手法上颇象《破阵子》。此词表面写的是作者寻意中人,写出了她的忧愁,孤独。实际上此人就暗指作者自己,表达了自己孤独,壮志难酬的苦闷心理。全词含而不露,极富哲理,读来令人深思,是不可多得的好词。

3、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词是宋词婉约派的名作,写的细腻深情,在写作手法上颇为人称道。该词表达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尤其是最后一句,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极尽了相思之苦。历来为人所称道。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将其排到第八应该没有争议。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作,全词写的慷慨激昂,最后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写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

5、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作者的绝命词,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尤其是最后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恰当运用比喻,极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的国破家忘的愁苦之情,遂成为了千古名句。

6、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但是此词在当代流传并不广泛,应不及同为婉约名作的《鹊桥仙》。

7、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其实此词在历史上的地位应低于《雨霖铃》,也许是该词写于《雨霖铃》之后的原因,不如其有开创性。但是该词在历史和当代的耳熟能详程度应远超过《雨霖铃》,全词明白如话,表达了高尚的爱情观。是千古传诵的爱情词和婉约词,其经典性毋庸置疑。

8、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该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豪放派的代表作,乃至是宋词的代表作。该词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当时婉约的词风,彻底开启了豪放派,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全词也写的豪放异常,尤其是首句,已成为了名句中的名句。但是全词并不完美,末尾有消极思想呈现,同为豪放词名作,在思想性上我觉得不如《满江红》。

9、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虽然陆游,辛弃疾和陈亮等都写过不少抗战词,但是他们都远不如该词。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词写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不屈的精神,它早已成为了伟大民族精神的代名词。

10、水调歌头中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篇四:几首经典宋词赏析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扯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做的大衣,带领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了酬报太守,人们倾城出动,紧随身后。我要亲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两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当时苏轼知密州。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宋朝的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虽订立过屈辱的和约,可是军事上的威胁还是很严重的。这首词前段写打猎的场面有声有色。后段从打猎引申到“天狼”,表现出作者抗击敌人的壮志和决心。全篇的气概都很豪迈,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的吴侬软语,变成可报国立功的黄钟之音,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生,指作者;死,指亡妻。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就全词来讲。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扬州慢 姜夔(约 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赏析】扬州是古代的江南名城,素以繁华富丽而著称,是士大夫文人风流俊赏之地,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曾有过游历扬州的经历,曾写下了许多歌咏扬州城市风物人情的佳作。然而到了宋代,自金兵数次南侵之后,扬州城便遭到了极其惨重的破坏。此词凭吊扬州荒凉,寄托黍离哀思。开篇擒题,扬州是淮南的著名都城,竹西亭是扬州的风景名胜,初次到扬州,在此解鞍下马,稍作停留。经过昔日春风骀荡的十里繁华旧境,到处长了青青野麦,自从金兵窥犯长江之后,毁废的城池和高大的树木,厌恶说到战火刀兵。天色渐渐黄昏,凄清的号角吹送着寒冷,传遍了整座空城。下片写对扬州的感受。料想杜牧重到扬州也会愕然震惊,纵有赞美“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的绝妙才能,也没有兴致表达当年的情思。以小杜诗境与扬州现境对比,自然高妙,浑化无迹。末言二十四桥依然完好,而只有一弯冷月寂寞无声,那桥边红芍药,年年花叶繁茂,而无人欣赏,充满时移景迁,物是人非之感。

鹊桥仙 秦观 【北宋】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注释 鹊桥仙 秦观: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始见欧阳修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故名。又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仄韵。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忍顾:怎忍回视。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织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织女缠绵此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不说“忍踏”而说“忍顾”,意思更为深曲:看犹未忍,遑论其他?“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1.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 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4.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5.角:军中的号角。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9.勒lè: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10.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11.羌管:羌笛。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赏析 上阕描绘边地的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势态的严重。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字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阕是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真实而感人。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本文中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的诗《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描写的景致一样.主题:本诗写边塞秋天之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忧国思乡的情怀。全篇造句雄浑有力,情调苍凉悲壮。

篇3:唐诗宋词赏析课程的多维教学

“唐诗宋词赏析”是一门素质教育的选修课, 类似的课程以往不少老师在不同场合开设过, 但总体效果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 一是古典诗词离当今时代太远, 客观上和今日业已浮躁不堪的社会形成隔阂甚至对立;二是理工农林类学校整体人文气氛太过薄弱, 大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学分而选修, 本身兴趣寥落, 精进之心缺乏;三是授课老师手段单一, 不能很艺术地进行时空对接, 导致传统精华无法进入“90后”学生的心灵。

感此鉴此, 笔者制定并努力贯彻了“激发兴趣, 沟通古今, 多管齐下, 学用结合”的十六字教学方针,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 取得了预期效果。以下着重从教学方法的层面总结经验。

实行多维教学是唐诗宋词丰富性和深刻性在方法论上的必然选择。传统文学教育历来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 这就要求充分调动脑、心、手、口、足等器官参与学习, 全方位、多维度地感受到语言美和内涵美。以传统方法诠释传统精神, 应是唐诗宋词赏析此类文学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为此, 笔者在教学设计和方法上, 力争实行“三结合”, 即赏与写的结合, 读与访的结合, 课堂教学与网络建设的结合。

一、声气相求, 思接千载:赏析与创作的结合与深化

顾名思义, 本课程重在“赏析”。古典诗词的赏析中学就进行过, 学生们并不陌生。但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绝大部分学生接受的是不“赏”只“析”的教条式教育, 他们还没来得及细细体味美感, 就被分析语言学的“理性”带进了思维的牢笼。在要求所谓“准确”和“概括”的前提下, 一首首个性十足、妙不可言的优美诗词被强行“问题化”和“标准化”了, 学生皱眉面对的只是一排排深不可测的语言材料。文学的趣味被功利的考试扭曲变形, 学生的诗性精神在“科学训练”中自卑蜷伏, 甚至于一睡不起。

面对这一普遍现实, 笔者深感不能沿用高中以来习以为常的语言分析法来对待诗歌了, 否则只会让学生本已十分厌倦的心情再添十分。唤醒他们沉睡的诗性, 让唐诗宋词中鲜活的生命力和着他们青春的拍子翩翩起舞, 这成了教学设计中的首要任务。反其道而行, 大学的文学赏析课程重“赏”而不只是补课, 更是人文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必然。为此, 笔者决定在文化视角的统摄下展开教学, 真正舒展课程的人文性, 从而别于中学时代的工具性思维, 以期开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为改变常见的单纯讲解作品的教学模式, 笔者决定分专题从宏观的角度对唐诗宋词进行赏读。总体上先将课程分成赏析、实践、写作三部分。就“赏析”部分而言, 又分为“唐诗赏析”、“唐五代词赏析”、“宋词赏析”三章。每一章都阐明表现、原因、发展和影响, 树立学生的文化史和文学史概念。为避免抽象空洞, 在讲述每一专题时, 将作品穿插其中, 从而也让学生体认到“诗史互证”方法的运用。在讲述和欣赏作品时, “唐诗赏析”部分着重和文学史结合, “唐五代词赏析”部分侧重和作家结合, “宋词赏析”部分则尝试进行“爱情词”、“友情词”、“亲情词”等分类, 偏重和题材的结合。如此煞费苦心, 不仅仅是避免方法的单调,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多维视角, 让他们顺其自然地接受一定的学术方法和观念的熏陶。

不历艰辛怎知难?通过史学角度的阐述, 学生对作品的了解较之以往更加深刻, 对作家伟大的人格和艺术追求更加崇敬。但要真正做到和古人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仅仅临渊羡鱼显然是不够的。因此笔者驾驶这课程列车从“赏析”站直达“写作”站, 希望能穿过时光的距离, 让古人和今人相会在精神的车厢里。笔者不吝把三分之一多的时间用来教会学生作诗填词, 虽然难度较大, 但笔者并不主张格律古今通融, 而是严格按照辨四声、调平仄、押古韵、依词谱的要求来指导写作。学生一开始听说能像古人那样嘲风弄月, 兴奋不已, 但一接触到格律, 尤其入声字的辨别, 顿敛笑容。为此笔者不断鼓励他们克服畏难情绪, 教会他们利用方言辨读入声字, 按照粘对规律组织律诗格式, 依照词谱填写古词。经过反复、科学的训练, 他们逐渐掌握了基本知识, 当发现自己竟然能创作出符合格律的作品时, 这份惊喜不亚于发现新大陆。

在创作的过程中, 学生抓耳挠腮、搜索枯肠、熬心炼骨, 怎一个苦字了得。也正因为这样, 他们终于切实体认到艺术的高度和难度, 从心灵深处对古人产生同情和共鸣。古人“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的情形岂止是历历在目, 更有沁入心脾的深切之感。从前略显肤浅的赏析心得, 在历经创作过程后顿时变得丰富而深刻。当他们再次进入诗歌的赏析阶段时, 说真话、行话就显得轻松自如了许多。总之, 赏析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能深化赏析, 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唯有践行才能真正认清。学生笔接千载, 和古人声气相求, 渐成知音。他们在珍重古人心的同时, 反躬自省, 更加深沉地理解了自己的人生, 唐诗宋词的魅力就这样从字里行间移到了眉梢心头。

二、登临怀想, 踵武前贤:吟诵与访古的结合与感知

诗歌是一门有声艺术, 唐诗宋词尤其如此, 其妙不可言处可以通过声音传递得以呈现, 不读不足以体会语言的格律美, 不读不足以感知情怀的跌宕美, 不读不足以发掘形象的意蕴美。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尽一切可能引导学生多读。层次上, 略读、精读、熟读直至背诵;形式上, 朗读、诵读、吟唱各逞其能;方法上, 教师范读、录音模仿、录像情境交相运用。全面理解诗歌并确有心得, 才会产生吟诵的冲动, 因此笔者要求学生必须在对诗歌有所理解和积累的时候才开尊口。在吟诵时, 反对声音的唯技术派, 否则极容易陷入矫揉造作的泥潭。凭着自己的理解来处理自己的声音, 这种质朴自然的无技巧状态, 恰恰能抒发真情感, 读出真理解。

吟诵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唐诗宋词本身就是一种优美的存在, 在铿锵悦耳的声音中更显得美妙无比, 人们极易沉醉其中, 感动着自己和别人。随着声音的高低起伏, 古人栩栩然飘至眼前, 形象和精神此刻不朽。江山塞漠, 亭台楼阁, 花鸟虫鱼, 风花雪月, 随着声音的韵律舒卷如画。古人或许就是在摇头晃脑、手舞足蹈的诵读声中产生了“夜床风雨晤前贤, 踵武胜迹独登临”的浪漫情思。

读和行的结合势所必至, 古人如此, 今人更有条件, 理应做得更好。在别人看来, “唐诗宋词赏析”课程只要动口、动笔加上点用心就好, 课外实践根本就不在考虑之内。笔者深以为不然, 读书与走路, 知道与践行在古人本以为一的。为追慕古风, 感知古道, 在规划课程的时候, 笔者特别加上了六个课时的实践环节。此外, 在假期还鼓励学生寻访家乡附近的古迹, 结合网络资源, 搜集与此相关的唐诗宋词和相应的典故轶事。学生兴致盎然, 在学习古典诗词的同时, 自然也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

除鼓励个体探古访旧外, 笔者还在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仲春时节组织了一次集体活动。西施是唐诗宋词中经常歌咏的题材, 美人总是文学中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 于是笔者就将集体访古的地点放在了浙江诸暨的西施故里。去之前已经布置学生做足了相关功课, 先是通过网络了解景区特点, 继而是搜集唐宋人歌咏西施及四大美人的诗词, 并对其中感兴趣者能背诵。有此基础, 学生到景区后一一印证, 发现有与诗词契合者兴奋异常。学生先后参观了西施祠、郑旦祠、古越台、范蠡祠、中国历代名媛馆、盘山碑廊等古迹, 对江山美人、乱世风雨的诗情体认亲切。在红粉池、沉鱼池、浣纱石等处盘桓, 重温了沉鱼落雁、东施效颦、泛舟五湖等典故。登上苎萝山, 师生共同背诵李白五古名篇, 琅琅书声中, “秀色掩今古, 荷花羞玉颜”的西施仿佛怀着春风一样的微笑站在面前;濯足浣纱溪, 玄想逝者如斯, 历史无情, 美丽纯洁的浣纱美女终落得个“一破夫差国, 千秋竟不还”的结局。参观完成后, 同学们纷纷用诗笔挥洒潘江陆海之才, 一首首虽显稚嫩但却清新可爱的古诗词飞出肺腑, 确证他们不虚此行。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形象地描述了登山临水与长啸朗吟间的自然关系。山水能助人灵气, 恢弘心胸, 处处满溢诗情, 这些又岂是书斋教室所能冥想万一?稽古探迹, 风雅相接, 这本身充满浪漫的行动应顺理成章地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去。登临怀想, 遥接先贤遗风, 过往历史的深度和眼前江山的宽度交汇酝酿。大美无言, 不教而教, 面对自然大宗师, 我们只有放下教鞭顶礼膜拜。

三、内引外延, 虚实相生:课堂与网络的结合与互动

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唐诗宋词赏析作为选修课, 它具有课时少、内容多、资料丰富、层次感强等特点, 这决定了它可以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领域内有所创新和作为。课堂教学中, 除精心制作和运用ppt外, 笔者还比较广泛地运用了音像资料等来辅助教学。但文学教育类课程主要还是以讲授讨论为主, 教师功底和魅力必须得到充分展示, 才会产生感染力和共鸣。因此课堂中对现代媒体和手段的运用一定要精简必要, 如果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则有违初衷。这种传统理念实际局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充分运用, 事实上造成了某种程度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遗憾。为弥补此不足, 笔者决定开设网络课堂, 试图通过提供一个完全自由开放的现代教学平台, 来有力促进和补充课堂教学。如果说课堂教学是真实和传统的, 网络课程则是虚拟和现代的;课堂教学信息精要, 旨在引导, 网络课程资料海量, 贵在延伸;课堂教学基本是老师主导教学, 极端表现为一枝独秀;网络课程大体是自由主导, 百花齐放是它的常态呈现。

网络课程的建设, 必须有较为便捷的建设模板, 所幸浙江农林大学有较好的网络平台可供使用。在内容节点的设置上, 以简明、实用为指导原则, 笔者按照教学管理、自主学习、交流反馈、课程资源四大板块来分类规划子项目。教学管理板块主要设置有“教学公告”、“在线统计”、“意见建议”等栏目, 便于发布通知和监测教学情况。自主学习板块设置有“作业布置”、“答疑解惑”、“实践设计”、“学习心得”等栏目, 便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地盘。为适应浙江农林大学生态型大学建设目标, 践行无纸化作业理念, 故笔者将课程所有作业都移至网上进行。交流反馈板块分为“师生神聊”、“百生争鸣”、“同题讨论”等子栏目, 便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碰撞, 它是课堂讨论的延伸和深化。课程资源板块分为“网络资源”、“视频资源”、“习题资源”、“教案课件”等, 便于上传相关学习资料, 尤其是课堂内没有时间提及的背景材料。视频不只是搜集名家经典, 也上传笔者本人的上课录像, 供学生评头论足。教案与课件资源的上传, 是备学生课后整理笔记之需, 这样上课的时候他们就不至于成为笔记的奴隶, 也有更多的时间欣赏、思考和品味。

网络课程的建设与课堂教学里外呼应, 是现代与传统结合的有效途径。它使得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学习方式更加自由, 交流的角色意识淡化因而更加民主, 成果共享更加透明和普遍等。人类改造了工具, 工具也改造着人类, 基于计算机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带来了观念的更新甚至革命。因技术进步带来的思想, 完全可能对唐诗宋词作出烙有时代印记的新解读, 这对传统教学甚至学术是一种反思和挑战。如学生在作业中, 声称李白是具有飙车特性的“富二代”、杜甫是“屌丝族”中的不甘者等, 这样的表述和思想如何加以引导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传统课堂上师生的界限难以泯灭, 网络讨论中大家都成了平等的成员, 老师有时候不得不接受酷评甚至是辣评, 教学相长的直接性和即时性也只有网络世界中才如此鲜活。学生成果展示可以不断修改, 又可以随时对别人成果评点一二, 有不同意见者还相互诘难, 形成颇为热闹的“围攻”现象。这都根本性地改变了传统作业单一和封闭的特点, 极大地提高了参与度与开放度, 启迪了思维, 提高了效能。

网络课程的交互性是它的根本属性和无可比拟的优势。老师要做好组织者和导演的角色, 发挥传统课堂和网络课程的相互优势, 课堂引导, 网络延伸, 形成有机的知识链和不断的学习过程;将课堂实体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性与网络学习的虚拟性和灵活性及艺术性结合, 一虚一实, 张弛有道, 永葆教学的创新性和活力。

四、结语

大而言之, 今日世界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改革, 本课程的“三结合”多维教学法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一种探索。“三结合”犹如交织的彩线, 其中课堂教学是主线, 访古实践是副线, 网络学习是隐线, 三线相接相续, 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了唐诗宋词赏析课程境界的提升。改革给课程注入了活力,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很大程度提高, 兴趣也与日俱增, 因此学习效果较为明显。学生普遍感到学有所乐, 学有所法, 学有所得, 学有所盼。据了解, 在学习本课程后, 他们中间掀起了一股朗读和创作古典诗词的小高潮。有特别着迷而又写作不倦者, 还被谑称为“诗圣”、“诗仙”、“诗魔”等。有不少同学还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诗词交流, 或者同学之间应答往来, 抒情言志, 吟风弄月, 欣欣然有古人之风。部分同学还加入各种网络诗词论坛, 与志同道合者切磋诗艺。

为展示成果, 笔者在期末举办了“自创诗词朗诵会”, 学生们大大方方将自己的作品声情并茂地展出, 在阵阵掌声中大家相互激赏, 当场提问和评点, 气氛热烈融洽。按照计划, 笔者还准备将本学期学生创作的古诗词结集出版, 用作内部纪念和交流。由于有了改革的经验和积累, 笔者准备在全校开设公选课, 有理由期待此门课程走出集贤学院后, 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唐诗宋词赏析”作为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在理工农林类大学开设往往受到冷遇, 实行改革势所必然, 探索多维教学成为突破困境的切入点。作者在教学探索中, 总结出了“三结合”教学法, 即赏析与创作的结合、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课堂与网络的结合, 效果较为明显。“三结合”多维教学法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丰富的层次性, 其探索成果对文学类课程教学有一定借鉴意义。

篇4:经典动画短片《老人与海》赏析

一、作品作者及时代背景

该片出自俄罗斯动画大师佩特洛夫之手,是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较有影响的大师之一,其作品制作精良,艺术性强,透着浓厚的写实主义油画风格,多次在国际大赛中获奖。该片创作于1997年。这个时期的苏联动画发展相对比较卓越,对动画技法研究与艺术性表现方面也出现多元化。艺术家们通过研究性实验不断丰富着动画艺术的表现内容,在主题选择方面也偏向于颇有内涵的问题的表现,多是对人类自身问题的探讨。《老人与海》也正是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二、品类型分析

对与动画片形态的探讨,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按作品使用介质与表现手段可分为:平面动画、立体动画、三维动画、合成动画、特级动画五大类别:按作品创作主旨可分为:艺术动画片、商业动画片、实用动画片三大类:按作品体裁可分为:叙事动画片、抒情动画片、幽默动画片、讽刺动画片、音乐动画片、广告动画片、科幻动画片、武打动画片、实验动画片、记录动画片、教育动画片、体育动画片、时政动画片、片头动画片十四种类别:按作品长度分为动画长片与动画短片两种类型等等。根据动画片探讨与研究的角度不同还会出现新的片种类型。现就《老人与海》的作品形态做具体的分析。首先它属于动画短片范畴(片长在30分钟以内的都称为动画短片):它是对海明威名作的另一种艺术方式的演义。固然它也是一部叙事动画片:它是通过手绘的方式在一个二维空间内的艺术表现,它同时也属于平面动画范畴:从它创作的目的性来说,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与尝试,而不是以某种商业利益为前提的创作,作品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与哲理性内涵足以说明它也是一部实验性艺术动画片。由此看来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它同样拥有丰富的内涵,是在各自艺术个性基础上的艺术共性表现。

三、听语言运用

动画和电影一样是靠视听语言来讲述故事,其组成主要是镜头、摄影机拍摄角度、镜头的组接和声画结合四个元素,其中最基本构成元素是镜头,动画就是靠各种不同镜头的结合运用来表述创作着的意图。下面就该片对视听语言各元素进行具体分析。

1、镜头的运用

画面的组接和音响构成镜头,在推、拉、摇、移、跟、甩等方式的运动镜头加上大全景、全景、中景、特写、大特写等不同景别的静止镜头的运用中将故事讲述给观众。不同方式的镜头运用给观众视觉上带来不同的感受。或是紧张、或是刺激、或是压抑等,创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视觉感官出发附属于镜头来向观众传达其表现意图。

该片中镜头运用较多的是大全景、与全景。开片先是通过那个男孩子的视角运用几个大全景的组接把老人生活的环境及其生活状态展现在大家面前,即海边孤独的房屋。与大海为伴。像这样的大全景描写在片中多次出现,老人出海后,飘荡在海面上仰头望着空中飞舞着寻觅食物的海鸟,这里通过一个镜头的转换。以海鸟的视角环视海面。然后迅速推镜头到海面上鱼泛起的浪花,这样的镜头运用为老人捕到大鱼埋下伏笔:后面情节中对大全景的描写多是为老人与鱼斗争及僵持的时间与气氛的衬托,如对老人孤舟漂在海上、天际浮云色彩的变化。全景在片中的运用主要是在老人与鱼刚开始的搏斗,其中一个镜头描写是通过对老人在船上拉绳子的动作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老人与鱼的斗争的激烈程度,后面老人为保护自己的战绩品而与众鲨鱼展开的斗争也是全景镜头的运用:片子开始对老人划的浆的描写是特写镜头的运用,主要是为突出老人体力上的老化。该片中对其他中景与特写的运用上主要是在老人在海上与鱼斗争过程中的某几个镜头,是对老人表情的特写及动作力度的表现。还有的就是老人对自己年轻时候赛桌上比赛的回忆中多是中景与特写的结合运用。

2、蒙太奇的运用

蒙太奇自普多夫金根据美国电影之父格里菲斯的剪辑手法延伸出来后就被广泛运用于视听语言的表现上《老人与海》中蒙太奇的运用主要是老人对年轻比赛时镜头的插入与组接,通过这些镜头的组接,一方面是老人战胜鱼的写照,同时也透露出老人内心的一些东西,从而引发出观众对人的现实生活状态的思考,也为影片创造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3、声音与独白

声音也是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是渲染影片的气氛、或是衔接不同的镜头促进影片的连贯性等。独白则是对剧情发展的一种介绍、或是主人公内心的变化等。这两种元素在片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该片中音乐与画面的配合很到位,成功塑造了片中的气氛。如在表现老人钓到第一条小鱼后的吃惊与惊喜的复杂表情时,音乐转化为紧张的节奏,为马上到来的老人与鱼的斗争起到了预示作用,同时调动起观众的欲望。揪心等待情节的发展。老人的独白在他与鱼僵持过程中的幻想起到解释作用,配合老人与鱼在海中自由游动的美妙画面,将老人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观众。透露出老人与大海的感情,也让观众看到人类生存的一些无奈。

四、技术性与艺术性

动画是一种融技术性与艺术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动画创作者就是在不断寻找艺术与技术新的结合点,从而促进动画的发展。对于《老人与海》而言就是一种新的艺术与技术性的探索与表现。首先,从该片艺术性上来看。创作者佩特洛夫用手指进行逐张绘制,风格上具有浓烈的写实性油画风格,强烈的艺术性对观众视觉与心灵来说都是一种震撼:该片的技术上最突出的表现是艺术家在玻璃板不同层面上作画,然后运用灯光穿透玻璃进行逐帧拍摄,拍成70毫米的胶片,这样的过程重复了两万九千次,一整套操作要求技术含量相当高,对该片的制作小团体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五、对动画创作的指导意义

动画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每一部作品中都透露着创作者的创意元素或是新的探索研究,动画创作也是在前人创作的经验基础上的借鉴与创新。《老人与海》动画短片的经典之作,对我们的动画创作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1、表现主题的选择

动画表现的主题内容包括原创与改编,不一定只有原创才是最好的,站在艺术发展与传承的角度考虑,对表现题材的选择上完全可以是对其它艺术的重新表现与借鉴。中国早期的经典艺术短片创作都是在中国传统艺术题材基础上的借鉴与创新。中国从先秦到现在,蕴涵丰富的经典文学著作,从诗歌到散文再到小说,都可以成为我们动画创作的题材选择。再如中国其他门类的璀璨艺术如绘画、工艺美术、雕塑等,都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都是我们动画创作的极佳题材选择。

2、艺术表现方式的探索与创新

从短片的类型可以看出,动画作品既可以是二维空间内的艺术表现,也可以是多维空间内的展示。基于广泛的艺术表现空间,我们既可以选择各种艺术性的表现方式,如绘画、工艺美术、雕塑等艺术:也可以采用各种新型材料、新型技术来表现。正如《老人与海》中写实性油画风格的画面给观众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力。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蕴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元素,及待我们去研究与借鉴来进行我们的动画艺术短片创作。

3、严谨的创作态度

动画创作是一个融入技术性与艺术性的艺术表现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制作与生产过程。在制作过程中严谨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创作热情也要在严谨的态度指导下展开,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稍有疏忽就可能会影响到整部作品的质量、影响艺术性的表现。所以在进行动画创作或是新的探索中严谨的态度是成功的保证。

篇5:宋词赏析

水调歌头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赏析】

这首词是张先的佳作,也是宋词名作。此词内容平泛,描写作者在嘉禾做小官时的平常生活。上片写送春伤别、低徊往事的心绪。听歌饮酒欲解愁,愁不可解,而惜春伤别情绪愈益增重,末句点出原委。“空”字写出襟怀之寥落孤寂。下片以周围环境和景物予以烘染。禽鸟成双,而作者却形单影只,孤寂萧索,则隐然暗示出对青春年华情侣燕尔的往事之追忆。花月弄影,由反面衬跌;垂帘挑灯,风紧人静,作正面渲染。收拍绾合惜春伤离,余韵不尽。“云破月来花弄影”句,下字精美,意境高妙,一向传诵人口。《后山诗话》云:“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堕轻絮无影’,世称诵之,号张三影。”

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赏析】

本词为晏殊的名篇之一,抒写悼惜春残花落,好景不长的愁怀,又暗寓相思离别之情。语意十分蕴藉含蓄,通篇无一字正面表现思情别绪,读者却能从“去年天气旧亭台”、“燕归来”、“独徘徊”等句,领会到作者对景物依旧、人事全非的暗示和深深的叹恨。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一联工巧而流丽,风韵天然,向称名句。

欧阳修: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赏析】

此词为春日与友人在洛阳城东旧地同游,有感而作。上片叙事,回忆昔日洛城游春赏花之欢聚。“把酒”二句从游宴起笔,特别提出词人的祝愿:祝愿春风长在,春光明媚,春花娇艳,让朋友“且共从容”,即一道悠闲地游赏春色,尽兴地聚宴欢畅,显示出洛阳春色之美妙、游宴之难遇、聚会之难得。“垂杨”三句补充交待了朋友聚宴的地点、环境,方始揭明此次“从容”乃是“洛城”之聚宴、赏花,“游遍芳丛”。今日游赏后朋友又将分手,谁能预料明年今日又将如何?遂生发出下片的抒发感慨。“聚散”二句以“苦”、“恨”二字概括了宦海中人总是无穷无尽的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苦恨交加、聚散无常的人生感受。最后,更以今年花胜去年,预期“明年花更好”,映衬明年朋友聚散之难卜,不知与谁一道重来洛城游芳,更进一层地深化了这种人生聚散无常之感。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而别情之重,亦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

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赏析】

这是首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可以说,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没有一首像本词那样有这么深远的社会影响,也从来没有像本词那样具有激奋人心,鼓舞人们杀敌上战场的力量。上片抒发作者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以愤怒填膺的肖像描写起笔,开篇奇突。凭栏眺望,指顾山河,胸怀全局,正英雄本色。“长啸”,状感慨激愤,情绪已升温至高潮。“三十”、“八千”二句,反思以往,包罗时空,既反映转战之艰苦,又谦称建树之微薄,识度超迈,下语精妙。“莫等”期许未来,情怀急切,激越中微含悲凉。下片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开头四个短句,三字一顿,一锤一声,裂石崩云,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胸怀,令人扼腕。“驾长车”一句豪气直冲云霄。在那山河破碎、士气低沉的时代,将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激励力量。“饥餐”、“渴饮”虽是夸张,却表现了诗人足以震慑敌人的英雄主义气概。最后两句语调陡转平和,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肝胆沥沥,感人至深。全词如江河直泻,曲折回荡,激发处铿然作金石声。

陆游: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

这是首托物言志的咏梅词,作者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上片写梅花际遇。首句写生于荒郊,一似遭人白眼,次句写“寂寞”,孤独冷落,备受摧残。下片写梅花品格。不争荣名,不计恩怨,骨化形销,持节不变。凌风雨而开放,留芳香于人间。陆游心目中梅品,正是一己人品之象征,乃诗人理想人格之外化。在宋代的咏梅词中,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他早年因爱国议论触犯秦桧被黜,后来又因“力说张浚用兵”被免职。他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遭时忌,但爱国斗志始终不衰,甚至老而弥笃。此词是他晚年所作,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陆游: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具体写作年代不详。

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陆游: 鹧鸪天

家住苍烟落照间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无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赏析】

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把陆游的词分为三类:“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这首《鹧鸪天》可以算是陆游飘逸高妙一类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上阕开头二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把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写得是如此的优美而又纯净。“苍烟落照”四字,不禁让人联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蔼蔼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一经讽诵便难以忘怀。“苍烟”犹青烟,字面已包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落照”这个词里虽然没有表示颜色的字,但也有色彩暗含其中,引起读者的多种的联想。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自己居处的环境,意在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所以在第二句中就直接点明住在这里与尘事毫不相关,可以一尘不染,安心地过着隐居的生活。这也正是陶渊明《归园田居》里“户庭尘染,虚室有余闲”的体现。三、四句对仗工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玉瀣”是一种美酒的名称,明人冯时化在《酒史》卷上写有:“隋炀帝造玉瀣酒,十年不败。” 陆游在诗中也不止一次写到过这种酒。“黄庭”是道经的名称,《云笈七签》胡《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遁甲缘身经》,都是道家谈论养生之道的书这两句的大意是说: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一二句写居处环境的优美,三四句写自己生活的闲适,体现了作者惬意的生活。陆游读的《黄庭经》是卷轴装,所以边读边卷,“卷罢黄庭”就是看完了一卷的意思。

下阕开头:“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啸傲”,指作者歌咏自得,形容旷放而不受拘束的样子。不单是陆诗用了“啸傲”此词,其他诗人也经常用此词,比如郭璞《游仙诗》:“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陶渊明《饮酒》其七:“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词人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这几句可以说是旷达到极点也消沉到了极点,可是末尾两句陡然一转:“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两句可以说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这难道不是在怨天吗?但同时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即景怀古,借古人寄怀。千古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流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雨打风吹”、“斜阳草树”,沧桑感喟,吊古幽思,贯注行间。“想当年”三句,镜头由历史陈迹转向盖世英雄。健笔勾勒,生气虎虎,与南宋萎靡怯懦反差极大。呼唤英才,正为济世而图功。下片以古鉴今,折转到现实,表达自己献身恢复雄心。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中原,梦想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先引述刘宋北伐教训,提醒当局审慎筹划。次追忆当年抗金往事,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以此激励人们挽时艰,再顾望淮北平静气象,而今侵略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噪,社鼓喧闹,暗示倡导恢复势在必行。最后借廉颇自况,抒发未能实现抱负的感慨,当时作者已66岁高龄了,南归也已四十三年,可朝廷昏庸,王佐无人,不是和议投降,就是轻敌误国,国事糜烂,金瓯残缺,自己壮志难酬而老无为,怎不令人悲愤。词由怀古到议今,所有史事无不扣紧京口,关联现实,用事虽多,熔裁有方,浑然一体。

辛弃疾: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倅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赏析】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即景怀古,借古人寄怀。千古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流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雨打风吹”、“斜阳草树”,沧桑感喟,吊古幽思,贯注行间。“想当年”三句,镜头由历史陈迹转向盖世英雄。健笔勾勒,生气虎虎,与南宋萎靡怯懦,反差极大。呼唤英才,正为济世而图功。下片以古鉴今,折转到现实,表达自己献身恢复雄心。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中原,梦想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先引述刘宋北伐教训,提醒当局审慎筹划。次追忆当年抗金往事,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以此激励人们挽时艰,再顾望淮北平静气象,而今侵略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噪,社鼓喧闹,暗示倡导恢复势在必行。最后借廉颇自况,抒发未能实现抱负的感慨,当时作者已66岁高龄了,南归也已四十三年,可朝廷昏庸,王佐无人,不是和议投降,就是轻敌误国,国事糜烂,金瓯残缺,自己壮志难酬而老无为,怎不令人悲愤。词由怀古到议今,所有史事无不扣紧京口,关联现实,用事虽多,熔裁有方,浑然一体。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

这首词大约写在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全词着力描写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灯的热闹景象。先写灯会的壮观,东风吹落了满天施放的焰火,像天空里的流星雨。接写观众之多,前来看花灯的人,男的骑着高头大马,女的乘着雕花豪华车,男男女女都衣服熏了香,怀里揣着香袋,过路的人多了,连路也是香的。这是从各个角度描写场面之热闹。凤箫声韵悠扬,明月清光流转,整夜里鱼龙灯盏随风飘舞。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头戴蛾儿、雪柳,身缀金黄色丝缕,在灯光照耀下,银光闪闪,金光铄铄,她们成群结队,欢声笑语,眼波流盼,巧笑盈盈,幽香四溢地从人们身旁走过。“元夕”的热闹与欢乐占全词十二句中七句。“众里”一句方始出现主人公活动。“那人”赏灯却不是“宝马雕车”,也不在“笑语盈盈”列中,她远离众人,为遗世独立,久寻不着,原来竟独立在“灯火阑珊处”。全词用的是对比和以宾衬主的手法,烘云托月地推出这位超俗的女子形象:孤高幽独、淡泊自恃、自甘寂寞、不同流俗。这不正是作者自己的写照么?

辛弃疾: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赏析】

篇6:《念奴娇》宋词赏析

念奴娇

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朅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赏析

这是一篇托物比兴的咏物词,借写荷花寄托身世。

宋代词人周邦彦是钱塘人,写下“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暮遮》)的名句。姜夔的这首咏荷词,也同样把读者带到一个光景奇绝清幽空灵的世界,那里有冰清玉洁的美人,有人们寻找的清香幽韵的梦……从这首《念奴娇》词的小序知道,姜夔曾多次与友人倘徉于江南荷塘景色之中,因感其“意象幽闲,不类人境”,而有是作。

词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向那美好的境界:正是荷花盛开的时候,荷花丛中荡舟,一路上一对对鸳鸯伴着船儿戏水。真是到了荷花世界了,这里人迹罕到,只见那望不见边的荷塘,绿波荡漾,荷叶翻飞。“水佩风裳”,本指美人妆饰,代指荷叶荷花,与周邦彦“一一风荷举”共得荷花之神理。从那碧绿的荷叶间,吹来阵阵凉风,那鲜艳的荷花,好像美人玉脸带着酒意消退时的微红。一阵密雨从菰蒲丛中飘洒过来,荷花倩影娉婷,嫣然含笑,吐出幽幽冷香。惹起诗人诗兴大发,写出了优美的诗句。

这美好的情景多么使人留恋,然而时间在悄悄过去,已是日暮时分,只见那车盖般的绿荷,亭亭玉立,就像那等候情人的凌波仙子,情人未见,欲去还留。凌波用曹植《洛神赋》之典故。只怕西风起时,舞衣般的叶子经不住秋寒的萧瑟而容易凋残,更为那无情的秋风将把南浦变成一片萧条而忧愁。还有那高高柳树垂下绿阴,肥大的老鱼吹波吐浪,这一切,都要挽留他住在荷花中间。词人说:田田的荷叶呵,您多得难以计算,可曾记得我多少回在沙堤旁边的归路上依恋徘徊?“田田”形容浮在水面的荷叶,南朝民歌有“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之句。

姜夔以清空骚雅的词笔,把荷塘景色描绘得十分真切生动。可是,这样的好词,王国维却看不上眼,他在称赞周邦彦咏荷名句后,接着就批评姜夔咏荷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其实,姜夔咏荷在“得荷之神理”方面,并不比周词逊色。周词主要是写客子思乡之情,咏荷就是“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数句,它使人看到的还仅仅是荷叶之物态,而姜夔咏荷,不仅具有荷花之物态,还使人同时隐隐看到一位荷花化身清馨幽逸的美人,她“玉容销酒”,像荷花般的红晕,她“嫣然”微笑,像花朵盛开。荷花生长水中,她便似凌波仙子;荷香清幽,她又是美人“冷香”。花如美人,美人如花,恍惚迷离,具有朦胧之美。

上一篇:少女不十分观后感作文350字下一篇:光学发展简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