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的抒情散文

2024-08-21

沉香的抒情散文(精选8篇)

篇1:沉香的抒情散文

沉香的抒情散文

这几天天气遭透了天天下雨,正如老人们所说的“烂九黄”。昨日早上天空还是晴朗的,眼看太阳马上从马耳钻出來,一会却又变得阴沉沉的,很是压抑,乌云承受不住悲伤的重量,任凭悲伤的泪水顷刻间洒落人间。

本以为又是一个可以忙里偷闲的午后,我坐在窗前打开电脑品读我的一些旧作,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淋淋沥沥的雨声扰乱了思绪,一阵秋风拂过,带着沁骨的微凉。

我长叹了一口气,伏在阳台上,窗外的天空白茫茫一片,远处的山朦胧在云雾泛起中若隐若现,近处的雨滴滴溚溚打在了雨棚上。

我怔怔望着窗外的雨丝,心中萦绕起一股淡淡的忧愁与怅然,关了电脑无心再去读那一篇篇散文了。

经历过不少人生风雨的我,摸爬滚打尝尽人间酸甜苦辣。在这人生路上,匆忙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常与皈依佛门的文学朋友上庙烧香,总认为可以看淡红尘一切,不再多愁善感了。可在这样的冷落清秋,随随便便的`一场秋雨无端地惹起心底里最初的情感。我放宽心情尽力阻止,在这闲散的午后,任凭自己随着酣畅淋漓的秋雨,去放逐灵魂,让灵魂在这场秋雨中洗涤浸泡,还一个安静的我。

我知道自己修炼不够,达不到心如止水的境界。在累累受伤之后依旧想要去怀念曾经残存的记忆,追寻好几次曲终人散的凄凉的生死离别,尽力割舍忘掉,反而越是想忘越是忘不了。始终忘不了,我只好庸人自忧以泪洗脸了。

原来我以为在经过多年秋风劲扫,秋雨洗刷,会把那些让人流泪的记忆荡涤殆尽,悲伤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不曾想,这曾经爱过、恨过已深深刻在我破碎的心上了。记得第一次与她偶遇在周末迎新晚会上,她同她单位英俊小伙肩并肩与我擦身而过,走到我面前她回过头对我微微一笑,笑得那么迷人,自那以后每逢她们排练节目我都要去那礼堂入口处等着她的降临。七点,八点,九点……

我等啊等,一支接着一支地抽着烟。一阵爽朗笑声她来了,我心快跳出來了。她穿着鹅毛色的毛衣一下子停立在我眼前,我快冷却的心为之一掁,仿佛生命又重新属于我了。我不信鬼神,那一刻我却相信我的赤诚感动了上天,使我沒有失去这几乎要失去的重逢。从那天晚上,我恨不得把那些尾随围着她转的小伙通通赶走,不让他们再靠近她一步。胆小面怯的我不知怎的一下子变得不拘小节大胆起來,勇敢地抓着她的手一曲接着一曲狂舞起来,使在坐男子无机上前请她。时钟又到10点,舞会结朿。可我总觉得那钟太快,提前结朿了我的美梦。

那晚,第一次与她漫步大街小巷。她终于开口了,她把长长的披肩发往后一甩说:“你也爱好文学?”我点了下头。她吃吃一笑,继续往下问:“你知道巴尔扎克吗,他是哪个国家的?”我过于激动,脱口而出:“俄罗斯著名诗人”。她一下笑弯了腰,我马上补救说:“他是法国的,他是在俄罗斯出生的,原來写诗,后来攺写小说。”她冷笑一会又沉默起来。

我早知沉香也热衷文学,还在省级<<南江文学>>发表过一个中篇<<十六号病房>>。其实我的谈话都是“预谋”已久的,在追寻她之前,我早已写在纸上背得烂熟,可那晚却被她一问就慌了。

笫二次我又主动约她去了兰山公园,我把我发表在<<钟山>>杂志的中篇<<山城恋>>给她点评。她看了后毫不客气地说:“我劝你还是先写自己经历过或身边熟悉的生活,不然你写出来不真实,给人一种胡编乱造的感觉,文学是人学,人的感情学,要反映人性,要有独特的感受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并要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听到这儿,我深知沉香高我一筹,要想得到她谈何容易!

我当初自以为自己看那么多爱情小说,已经懂得了爱情的真谛,不知天高地厚。23岁的我生活阅历太少,怎知道这门深奥的学问。我现在自己应该激流勇退了,远离于她以免越陷越深。

中秋节她又上门约我去兰山公园,我又想拒绝又想同往,心里矛盾极了,最后在她再三邀约之下与她徒步上了兰家山。

那晚月亮好圆,在与她交谈中我似乎明白了讦多以前不曾明白的事。我觉得在她与我交往中也渗进了一些虚荣的毒汁,她说她挺喜欢我,可她又与那个小子经常相约去登山露宿。

这不怪她,也许我是错误的根源,我该自责了吗?我又想,不,这自古至今哪个少年不想追求美丽少女呢?何况沉香才貌双全。

后來她与那小子结了婚,我受了强烈刺激,我悔啊!我明知道她不会嫁与我,我却还偏偏爱上她,使得我的一生处在这样不幸之中。从此,对任何追求我的女人尚无感觉,甚至抱定终身不娶。

每到节假日,一想到与她相聚日子就使我蓦地感到心空虛,感到一种失落。

不到一年,那小子把她给拋了,她又约我去兰山公园。我母亲在屋里跳了出來骂着我说:“你又不是收破烂的,别人用烂的你也收!”我赶块拉着她跑了出來,直奔兰家山。那晚她哭了,她漆黑的眼珠浸泡在泪水中。看着她哭成那般样子,我心如刀绞,吻着她那受伤的眼睛也跟着她哭了。“沉香呀,婚后的夫妻生活决不象恋人的生活,它不再是月下的漫步,花间的依偎,而是实实在在地过日子,成了家内容更深厚了,爱就象种子埋在家里,延伸到家的每一个角落。可那小子却人在家里,心在外面,根在外面发了芽……”

刚说到这儿,一声惊雷“轰隆”一声霹打过来,沉香紧紧地抱着我死死不放……

篇2:沉香的抒情散文

一直想做一个安分的人,安静而不失优雅,犹如我扣图像上的那朵白色的莲花,那般纯净,那般无暇,风吹时,短歌微吟,雨飘时,轻柔起舞,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余香悠远,安然无恙。

欣然的接受生命过程中的每一次赐予,该来的总是会来,该去的总是会去,平淡的相送,让生命随意,并不是随意的活着,活要活的有目标,只有朝那个目标努力了,争取了,就不后悔,何必把结果看得那么重呢。原以为世事惊扰不了的只是参禅悟佛的修行者的本性,那知道还有再成长路上被岁月精心打磨过动人心弦而无人知晓那些泛微光的沉香。

所以无论身处力争上游的快跑阶段,还是平淡的踌躇阶段,一切真相自动会水落石出。

前方的路有太多的不可预知,纵然痛到深处也只是一个人在细细爵嚼这些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然后与滚滚年华里保持一种沉默的姿态感恩,叫人欢喜,叫人疼的真真切切。也许只有心有沉香的人,才能以敞亮的丢掉浮夸世,看春花绽放,山水静开,放低我心,于世恬淡相容。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必定是低调的人,纵然赏心只有三两只,低调的人虽寥寥,却是这个世界上难得的风景,养眼,怡耳,悦心。即使行走在喧嚣的尘世里,仍然能寻觅到一份清雅的内敛,一点高贵的平和,一份优美的沉静。拥万物若携微豪,思无邪,意无狂,行无躁,眉波不涌,吐纳恒常。

心有沉香,当绚丽散去,当浮华的热闹沉寂,面临登高必跌重的惨淡,有的只是说不尽的凄婉和苍凉,仍保持眼神慈祥,脸色和蔼,腰身谦恭,心底平和,灵魂宁静,正所谓大智慧大智若愚,大才华朴实无华。这时的才华和智慧就像悬在精神深处的皎洁明月,早已照彻了他们的心性。

心有沉香,不浓,不烈,不急,不躁,不悲,不喜,不争,不浮,是低到尘埃里的素颜,是高擎灵魂飞翔的风骨

心有沉香,不炫耀,不仗恃,唯有平和,平淡,平静,不张扬,不张狂,他们把内在的心性真实的呈现,无论逍遥于腾达抑或困顿与落魄,他们都能放低自己,抵达生命的至美之境。

心有沉香,一辈子就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一己,一壶,一人,一幽谷,浅斟慢品,人尘世浮华,似眼前不觉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

心有沉香,生活里每天接收阳光豁达的正能量,自信岁月一百年,会挡水击三千里。无论经历了怎样的坎坷和灾后,凡事都往开出想,内心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只是去品尝一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始终用一颗温暖的心去面对人生。积极,乐观,豁达,从容,朴素。简单,宽容,善良。

心有沉香,懂得爱自己,是一切爱的开始。只有爱自己,才拥有强大的内心,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而不是向他人伸手索取而来的。只有爱自己,使自己活得快乐,才能让身边的人快乐,也只有做一个对得起自己的人才能做一个爱自己的人。只有爱自己的人,别人才会爱。爱自己,不是自私,自缚,二十遵照自己内心而活,爱自己也不是为所欲为,盲目自大,不守规则,相反的,而是尊重他人,包容他人,因为尊重包容他人,也是在尊重包容自己,会因为爱自己,而更注重与别人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

心有沉香,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要学会独立,学会承担,学会对自己负责,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和工作能力,还要有独立的思想,能够独自对人对事作出判断和决定,不人云亦云,更不会被其他无关紧要的人的想法所左右。可以多读书,多经历,多尝试,牡蛎让自己的心智成熟。让自己阳光灿烂起来,可以挺好的音乐你,熏陶自己,是自己的气质美好起来,适当的培养一点幽默感,我总稽核他人的生活增添一些欢笑。

心有沉香,处处都是艳阳天。一辈子很短,有了心灵的那束阳光才真的明媚温暖。对生活多些感恩,多些知足,以善良为内里,就会发现,幸福立足于当下,存在于平凡与简单中。

篇3: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 语文教师将选文的内容处理为教学内容, 始终是一个难题。因此, 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常常观察到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出现偏差。与此同时, 学术界对于这一难题的研究意识还很薄弱, 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文献资料更显单薄, 多为单篇课文内容的研究探讨, 没有形成系统的类的研究。综合以上三点缘由,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点探讨。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下面分别做讨论:

一.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借景抒情类散文往往借助对景物的描写, 升华出作者本我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一种体悟与感慨。这类散文一般让学生主体反复诵读, 潜心体会文本, 以文为桥梁, 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阅读境界。

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例, 这篇文章中, 作者与读者亲密的交流, 描述济南奇异的景色, 诉说自己真切的感受。全篇都弥漫着亲切感和亲和力, 仿佛是将读者视为老朋友来同他们介绍“济南的冬天”这一新朋友。首先, 教师自己要反复的读, 部分重点片段最好反复吟诵、回味, 执教者自己读出了心得、读出了体会, 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读的心驰神往, 于无形之中实现了高质量的语言积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以何种路径来处理一篇教材对教师而言更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与测试。

其次, 不动笔墨不读书, 精读的过程中也要用笔勾勾划划出引起自身共鸣或者是比较深得人心的句子, 为进一步的鉴赏做准备。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阅读过程中注意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一段无论从修辞上还是从语言上或者是从作者所蕴含的感情上都是会引起大多数学生重视的, 因而就可以勾勾划划并在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或是批注。

第三, 进入鉴赏阶段,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提取并标示出相关语句, 这里教师一定不能急于给出示范, 应当由学生自己去阅读领会, 理清文脉。接着便是整体探究作者行文特色也就是文章的语言特点。就《济南的冬天》而言, 其一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老舍先生在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大量采用拟人手法, 亲切而自然。描写城外那一圈小山, 说“小山仿佛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还低声告诉城里人“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等等, 这里把小山说的仿佛就像是一个慈祥老祖母。其二就是在描写之中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富于变化, 使人产生美的联想, 第三段写山间雪景, 把景色想象成穿着花衣服的小姑娘, 仿佛展开了一幅色泽明艳的水彩画, 接着第四段文字转而显得简约清淡, 透露出水墨画的淡雅韵致。只有精读才能发现并体会这种妙处。

第四, 精读之余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拓展迁移演练。一方面学生要结合文中经典语句, 采用旁批的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另一方面, 迁移到写作, 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后期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写一段文字, 可以侧重于评析, 谈一谈鉴赏心得, 论说个人的阅读体验, 也可以侧重于变换角度对课文的一些内容进行仿写或者改写, 比如, 采用拟人手法, 假设自己是济南的小山、斜照着山雪的夕阳、河中倒影着的长长柳影等, 借鉴课文的笔法, 结合阅读的感受, 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

二.因物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往往以对某一物体的细致的刻画描写来抒发作者因为这一物件而引发或是产生的独特的本我的感情, 这种感情一定是与这一物件息息相关的, 以它为点, 因它而发。这类散文并不普遍, 由于必修一中没有涉及, 这里就列举较典型的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中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对这类教材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钻研文本的方法, 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作者如何借助这一物来抒情的。

第一, 紧扣教材, 让学生多读。这里的读有两层含义, 一是朗读, 一是阅读。状物类文章大都以散文的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语言如诗一般, 给人以美的享受, 若能沉浸于其中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文字的美来, 相信也是一件美事。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而文章又很长, 不可能面面俱到, 注重引导学生美文美读, 就需要在教材处理时注意取舍, 在重点段落的朗读上加强指导, 以便朗读落到实处。体现在《白杨礼赞》这一篇目上就是对文中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的反复吟读,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杆, 笔直的枝……”经过阅读就能领略到作者对白杨树不平凡的感情。

第二, 挖掘教材, 让学生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 精心设计, 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把握说话的机会。《白杨礼赞》文中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那么就要给学生机会通过阅读课文说出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 它的不平凡又表现在那些方面,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第三, 利用教材, 让学生会写。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一就是习作能力的培养。而教材是极好的范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 也是很有必要的。因而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领悟写作方法, 以教促写再以写促教, 形成一个教学写作的良性循环。如《白杨礼赞》一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用到了象征, 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 那是象征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练习学会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作。

三.以事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常常是在记叙一件事情的基础上阐发作者对于这一件事的独到的感受, 不同于记叙文单一的叙事性, 以事抒情类散文是借助记叙下这件事而重在抒发自己的看法。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即是一篇以事抒情的散文, 作者借助移民头一个月的无聊经历, 回忆在故乡时的种种, 重在抒发作者“很想念家里”“惦念亲人”的感情。对于这一类散文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知人论“事”的处理方法。这里以《我心归去》为例。

第一, 以记叙文的方式细致阅读课文,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文中体现就是, 结果是“我心归去”, 阅读过程中就是要找出这个起因和经过, 为什么要“归去”, 归哪里去。经过阅读我们知道, 因为作者移民法国, 在那儿的一个月让他觉得百般无聊, 思及故乡的种种好以及亲人的挂牵, 让他产生了“我心归去”这样的感叹。

第二, 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有助于理解这一事件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甚至与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导入新课之后教师要对作者有个大致的介绍:韩少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一致好评, 2002年2月, 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作者在浪漫的法国是受到礼遇的, 那么为什么待了仅仅一个月就“我心归去”了。由此让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比如“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很想念家里”等等, 这样教师就自然的将学生由事件的叙述带到了重点的作者感情的抒发上。

第三, 教材本身的说明的运用, 在必修一的这一专题中主要体现在对话栏的充分利用上。文章第一小节在作者对他在法国居住地的描述结束后, 对话栏即说明“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裕, 为下文作铺垫”, 教师通过提醒学生重视对话栏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参与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 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更好的理解散文教材所表现的另类的情感。

因此, 在了解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的前提下分别探索这三类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有利于更系统细致的进行教学, 有利于实现教学环节的优化,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针对散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探讨。

篇4: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篇5:一世沉香散文

第一炷香 静默

即便你再睁一次玫瑰的眼睛四处寻我,我已是缭绕在佛前那一缕即将轮回的沉香。在经声潮起的诵佛中,我的足迹是点亮虔诚的焰芒,你需要屏住呼唤,用心的触角看我。十万大山的险阻,没有可以歇息的洞穴,我已不必躲藏那些前世的怯懦,在我纯净的香息中,你能听见我不悲不喜的情歌。

黑色不是阴暗,沾了佛尘的静默,正用深邃的眼睛拥抱你冥想幸福的执着。你低垂祈祷,默念万遍佛号,心已触及我舞蹈的真言。是夜夜呼唤等来你的伫候,在迢远的路匍匐至佛前,我用弥漫迎你之时,岁月的轨辙便止于我张开的怀抱。

若然玫瑰自你心中开放,你溢出的芳醴,便将佛的圣殿辽阔成爱的花园。你虽看不到我的模样,我却朝着你摇曳的芬芳,不断挥舞我刻骨铭心的经幡。当你第一次呼吸到我的时候,我已到达你含香吐露的心上。

或许,你蓦然发现玫瑰后面的影子,是一粒明月菩提。看,月光正以莲似的祝福,把你跋山涉水地寻来,染得亮丽,染得圣洁。而昔时之苍茫落下,隐退泪的帷幕,爱的光芒自你发肤之间泌出,你拴柔情于窗前,世界不再孤单。

第二炷香 守望

从记忆里来,我霓虹灼照的眼神已然脱离世俗的羁绊,风雨饱浸过的光芒,赐我以亘古不变的痴情。即便苍老的气息向我靠近,时光流失我守望的笛音,而我祈祷千万次的重逢,却深如千孔之笛,那重重遥望你的凝眸,依旧黑白分明。

我知道,你就在那里,就在佛前那一炷香的明灭中。我卷千山万水而来,匍匐于佛的门前,不为修来世,只想一握那熟悉的指尖。而你氤氲站起,挂一盏等我的香灯,以空灵的胸怀接我于庄严的氛围。月色随我而入,我以圣洁觐见。

如果忆起你是在突然之间,请原谅我许久的无奈。其实,我早已感知你的呼唤,感知你挣扎在见与不见的矛盾之中。可我毕竟需要越过红尘樊篱,才能踏上爱的朝圣之路。揭开仆仆风尘,我是忍不住的笛音,吹响之际,千孔循环,众佛的宫殿流光四溢。来吧,爱人,来我心上尽情酝酿,找到你轮回的出口。

即便香客的眉间垂有甘愿的命运,即便信徒的眼中散在默认的寂寞,我不会以孤单的背影,交换虔诚膜拜的方向。那些黝黑的皱纹,是玛尼堆延伸千年的祈愿,纵然密布森林幽暗的伤害和荒谷无情的摧残,那些刀刻的信念,却以无怨无悔地跪拜,朝向心中神圣的图腾,追随而来的足音,比十万大山还厚重。我将以玫瑰的颜色,明亮我月的光芒,爱人,当思念凝为沉香,我就是你的明月,我将照耀你轮回的方向。

第三炷香 转经

锃亮的金属未必知道,你伸出的指尖如此明净无尘;智慧的花纹未必知道,你默念的许愿如此灿然纯真。当所有的经轮转动,月色便于循行中裂帛,仿若一场轰轰烈烈的遇见,你将所有的光芒融入时间的加速,而我,轮回的距离必将缩短。

听,守望的笛音又再响起,以一遍又一遍飞旋般地重复,圆这相聚时的真言。佛的旷野上,六字经咒鸣响宏大的诵声。源自明镜的甘泉,在我心的四壁湛然荡起,滋生崇尚爱情的血液。林花与蝴蝶拥我禅坐,水与火的交织,锻炼我岩石般坚定而又坦然的原型。通过你,我终于看到了自己。而那神的净瓶似已叮叮咚咚垂下,解你一往无前的渴望。你以思念的脚步飞向我,夜以继日,分秒不停,无远弗届的姿势,美丽如流水。

且叠起千层月白,让致诚的目光平稳起伏。你庄重的脸,已是星火闪烁的小径。我知道,当你指尖伸出的时候,我受难于桎梏的一季,便被你轻轻点醒。来吧,用你的心,再触及我挣扎的灵魂,沸水蒸腾时,我的血注定滚烫。

我佛啊!让我通透的空明,也跃出鲜活的.笛音吧。我以赤子之躯,渡过神的险山和怒河,终日伏在沉香的嬗变之中,为的就是等那经筒的轮转,带给我朝思暮想奔赴誓言而来的指尖。我将步笛音入定,等那灵魂深处撞击的一瞬。

第四炷香 菩提

在契而不舍面前,所有的呼号都将失去呐喊。我已不再深究远离烟火人间,来到这诸佛肃穆的圣殿,到底是因为什么。我只忠实于心底那挥不去的声音,那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不停呼唤,呼唤我搁下红尘琐事,一步一步顶礼膜拜,翻山越岭地来到你慈云弥漫的身边。呼吸到你熟悉的气味那一刻起,我知道我终于找到生命可以寄托的根源。

爱人,也许我们曾经面对过分离,才如此渴望今生的重聚。别再提起饱经沧桑的字眼,花荫下,我已拾得落叶菩提。一宵滂沱里,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如此决绝地奔赴。

告诉我,该怎样弥足因果,才可以令你焰芒升华?如同众生期待,你朔望我明月归来,无论多少圆缺,你忍耐着,以一点光芒为继,腾挪逾越无相的空间。而我果真了无计了,俯下身去,便离你坎坷的重生近了。

云飘过来,月色飘过来,佛的巍峨将你和我覆盖。而我记得前一刻,转经筒的指尖下,你双手合什的缥缈,竟如我此生夜夜的梦幻,你萦绕着我,并且坚持。信念已入我躯,当银色菩提掀起一角感悟,佛的使者已然至我面前。如来我佛,请借我以力量吧,让我走上爱的朝圣之路最后一阶。

第五炷香 贴近

或许,我不该背负沉重的俗望,计较朝夕的相守。佛许我膝前的长明,便是令我证悟。我于观想中酿一世沉香,以线条般的冥化,固守我等你的轮廓,就是期待你朝我的方向,踩笛音入佛境,还我本该属于你的今生。

绝不是我如此狠心,要让你受尽餐风露宿的磨难。十万大山的险阻,只是佛安排的考验中,一段生与死的历程。我与你无关公平的差距,注定我们将面对两个世界。那些没有意义的擦肩,我不奢望。

其实,我们都是在佛的指引中成长起来的。虽然,我在冥色之中看你,不能对你大声说我爱你,却可以面对你坚定的信念,描述我朴实的愿望。而你在月色之中看我,却尽拥如来赐你的明媚绮丽,让你成为我获得幸福的七宝。当你为我挺起傲世的脊梁,用满怀的柔情贴近这隔世的传说,并以掌纹度我那端的缠绵,我的香焰便在你毫无苛求的温暖中超脱,再无奢求。

看哪,你带来的月色光亮如炬,伸长着万束缘起的佛指,穿越这坚持并承受、且永不辩驳的岩石之墙,穿越我和你相约的一切,以及这世间一切的一切,而我就在你的对面,被你透视一般轻易触及。我把手掌坚定地伸向你,你将不会再从我的指缝间流失。

第六炷香 缘聚

升到空中,你已脱离痛苦的枯寂。成灰的日子,我已为你拂去。佛许我们相爱,许我们传承,许我们执手善行人间。我相信佛的圣殿里,有就是无,无就是有。只是,当你微笑着站在我的面前,我的凝望,便已无法抑制的繁华了。

也许,当你迈出诺言的时候,轮回便已简单。即便拦劫的灾难会溅上眉睫,你也决不会皱缩目光的翅膀。你需要飞翔,飞翔你至悟的圣心,到我身边来,给我坚强而温暖的怀抱。你不需要告诉我昨天,昨天已经过去,给我今天和明天吧,我们一起聆听千孔之笛,吹响明月的圆满。

爱人,我走过的路,你将不必再去。我已替你,布局最深的红尘。星丛和繁花,我们将执手再爱。那些白天和黑夜,只是一种时间色彩的自然更替,决不可能交换我们不再分离的决心。让分与秒链接我们缘聚的过程吧,我们将顺着心的和声,同时间一起嗒嗒走过。而复苏的春天,已悄悄歌着我们的缘起。

篇6:岁月沉香散文欣赏

岁月,在我的心中开出姹紫嫣红的花朵,也留下脉脉沉香,淡淡的,浓浓的,醉人的,忧伤的,丝丝缕缕萦绕在心间,拾起一缕便撩开一段美好的记忆。

傍晚在外面散步,忽然飘来一阵淡淡的清香,抬头望去,是满树的槐花在飘香。才发现墨尔本也有槐树,仔细端详,花不是白色,而是淡粉色的,叶子的形状也略有不同。这淡雅的槐花香让我想起童年的味道,姥爷家的门口有几株老槐树,每到春天,树枝上挂满一串串槐花,香气扑鼻。小时候经常坐在槐树下和姥爷聊天,姥爷最喜欢我,因为我是唯一的女孩,他经常会摘几串槐花给我,放在嘴里,甜甜的。姥爷喜欢谈古论今,说起《三国》,绘声绘色,我也听得津津有味。姥姥只是个家庭妇女,姥爷与她没什么共同语言,他们的婚姻是旧社会包办的,没有爱情可言。小时候的我聪明伶俐,看出他们的不睦,记得有一次轻声细语的对姥爷说:“我知道您不喜欢姥姥,可她是女人,您应该对她好一点。”姥爷听了却不说话,脸色有点阴沉,也许外孙女说出这样的话让他心有不安。小小的我就知道,男人应该呵护自己的女人,而不是冷落,长大了才明白,要呵护一个不爱的人,有多么难。他年老了,说要买个礼物给我,让我一直都能用到的。那是一只寒暑表,它一直放在我的书桌上,看见它就会想起姥爷。后来搬家不小心碰碎了,我心疼很久。如今,他们已去世多年,姥爷,您在天堂里要对姥姥好一点啊,只有亲人会陪着您,让您不再寂寞。

去年夏天回北京探亲,住在父母的新居,夜晚来临暑热渐褪,忽然嗅到一股幽香,寻香而去,阳台上一盆茉莉开出一朵白色小花,楚楚动人,这是家人的味道。小时候,爷爷只喜欢喝茉莉花茶,泡上一壶,香飘四溢。那种味道与绿茶的清香、红茶的醇厚不同,带着北方的温情,可以闻到春天的气息。老家的窗台上放着几盆茉莉花,越到晚上香气越是浓郁,摘几朵放在枕边,在馨香中悠然入梦,梦也变得甜甜的。爸爸和爷爷一样,只喝茉莉花茶,他说就爱那种味道,味道也变成了一种习惯。

无意间打开一个陌生人的博客,里面有一篇关于五瓣丁香的美文,配了一首柔婉动听的歌,我搜了一下,是唐磊的《落花的窗台》,好美的歌名。描写一个少年在雨天为心爱的女孩弹琴唱歌的情景,粉色的窗帘、淋雨的少年、落花的窗台、梦一般的季节…好久没有听唐磊的歌了,记得多年前听过他的《丁香花》,那是一首非常凄美的歌。丁香是十字花科,淡紫色细碎的小花,有着淡淡的幽香,关于五瓣丁香的故事有很多,据说能找到五瓣丁香的人就能得到幸福和好运。最初知道这个典故是在西门子工作的时候,那个大院里有很多丁香,有个女孩告诉我这个故事,于是那个夏天我们就在丁香从中蛮有兴致的找着五瓣丁香。老家的小院里也种着一颗丁香,夏日雷雨之后,满地落花,那丁香般清纯的少女,也随落花轻轻飘过。在记忆中,丁香,是纯情的.味道。

钟情玫瑰,尤爱红玫瑰,玫瑰的芳香让人沉醉,那是热恋的味道。去年春暖之时,选了几株玫瑰种在花园里,其中有个品种叫“Loving memory”,多么动听的名字,爱的记忆,是蛾眉淡扫,红袖添香,是杨柳千丝,伴舞春风。 几周过后,玫瑰盛开,鲜红欲滴,随风摇曳生姿。想起《小王子》的童话故事,童话中的小王子只爱他星球上的那朵玫瑰,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如果玫瑰消失了,他会觉得所有的星星都暗淡无光。每一朵花都是有生命的,只有有心的人才能读懂它的花语,精心呵护我的玫瑰,希望它们得到我的爱,在人间绽放最美的芳华。

篇7:母亲如沉香散文

昨晚我又做梦了。梦里,母亲笑吟吟地向我走来,用很浓郁的龙泉乡音,喊我的小名,那双粗糙的手,像往常一样,顺势将我的手握住,再次感受到那贴心、熟悉的温暖,与小时候一样……

儿时,我体弱多病,为此,母亲吃了很多苦,常常为我的成长担惊受怕。

那时候,我肠胃一直不好,又是大扁桃,一旦感冒,扁桃就化脓,总是痛得我呲牙咧嘴,然后就是高烧不止。家离诊所虽不是很远,但要在短时间内降温,母亲总是使用土方法――用酒在我的手心、脚心不停地摩挲,直到我体温恢复正常。每当我从高烧的迷糊中醒来,总会看到母亲喜悦的泪眼,摸着我的额头,轻轻地说:“幺女,你吓死妈妈了。”然后又端着一大盅温开水,诓着我说:“幺女,喝一点水吧!喝下去就不会再发烧了……”

那时,农村都不富裕,酒需要票证才可购买,酒就成了稀罕物。没有酒时,母亲就点着煤油灯,跑到竹林或田沟,捉癞蛤蟆,放在我滚烫的小心窝上退烧。

记得是一个冬夜,我又发烧了,很严重,家里没了退烧的酒,母亲急得满屋子转,但又不能任其我发烧不止,就心急火燎地背起我,往离家几里路的诊所跑,其中要经过一段茂密的篱笆道,和一片乱坟岗,乡里人老说,那里常有鬼影出现,常有蓝色的磷火闪动。经过那里时,寒风吹着我发烫的脸,恍恍惚惚中,我看见有黑影飕地从路上横穿而过,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咚咚咚地狂跳了起来,双手也紧紧地搂着母亲肩膀,母亲装着什么也没有看见似的,伸出一只手,反过来拍着我:“幺女,那是夜猫,不怕哈。”我那正要脱口的尖叫,立马憋了回去,就紧紧闭着双眼,故作镇定地小声答道:“哦,夜猫!夜猫!”母亲紧握手电筒,急急地赶我们的路。现在想想,那时间,母亲心里哪有空隙,去想我之外的事物啊!

其实,母亲并不是一个胆大的人。记得那时邻居表嫂超生孩子,为了逃避计生委的人追查,东躲西藏,到了临盆时却意外大出血,结果可想而知,大人孩子都没保住,表哥当时就晕死过去,与我相差无几的小侄女,鼻涕眼泪弄得满脸都是,哭喊着叫:“妈妈呀妈妈呀!”面对如此场景,母亲眼泪也啪嗒啪嗒地往下掉,口里念叨着:“好可怜哦好可怜哦”……转身又帮着张罗后事,叫表叔挑一些泥土将血迹裹干,叫表婶将表姐的衣物脱下,换上干净的衣服。

打理停当以后,母亲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而母亲却没有一点点睡意,辗转于床头,并不时打量没有入睡的我,问到:“幺女,你怕不怕?”“不怕。”我顺势趴进母亲的怀里。那一刻,我感觉母亲的身体一阵阵颤栗,而母亲嘴里继续叨念道:“女人的命咋就那么苦,那么薄,咋就像一张纸哦!”我想,那血流一地的恐怖,那凄惨的哭喊,肯定是吓到母亲了,也给母亲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以至于后来母亲从不许我走近表哥家的院坝,说那里有邪气,沾染了会生病。

小时候,我们姊妹穿的衣服,几乎是母亲用些旧衣服改的,母亲没有什么文化,但她有双灵巧的手,那些泛白的衣服,经母亲的手之后,穿在我们身上,总是很漂亮,母亲用她的慈祥和简朴,美丽着我们成长的记忆,宠溺着物质贫乏的时光。

母亲也很爱干净,总说人穷水不穷,即便是布满补丁的衣物,也被她洗得干干净净,由此,那时的我总有在别人面前臭美的资本。随着衣服尺寸的逐渐变大,我的抵抗力也逐渐变强了,母亲也就少了些许烦忧。但儿女们的婚姻大事又逐渐成了母亲最重的心事,仿佛,母亲一辈子都有操不完的心,忙不完的事,看着一个个孩子成了父亲母亲,她才算是松了一口气,眼里多了舒坦,脸上多了笑意。当我依着母亲时,却发现母亲头上披上了零星的雪花,背脊也不再挺拔。那弯曲的腰身,述说着岁月留下的倦怠;混沌的双眼,藏了数不尽的世事沧桑;唯有那双手,即使粗糙干瘦,却依旧温暖如初……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天二哥来电话说母亲病了,在区医院瞧了也不见好,那时儿子才一岁多,小哥哥的儿子也才读小学,工作都很忙,回家的次数也不是很密集,我接到电话的那一刹那,就如被电击了一样,浑身软弱无力,回过神来时,泪止不住往外流。从小到大就很依赖母亲的我,怎能面对这个晴天霹雳?怎么办?怎么办呀?六神无主的`我赶紧给小哥哥打电话,小哥哥接到电话就说:“哭有用吗?赶快回去接母亲,来城里好好检查治病。”

于是,我就赶忙叫老公开车一起回娘家,我咚咚地敲开家门,不久前还很健康的母亲面容憔悴,消瘦而又虚弱地依着门说:“幺女回来了啊!”“嗯,妈妈我回来了!”我搂着母亲的肩膀进了客厅,叫她坐下,急着背过身,强忍着泪,简单地为母亲收拾了衣物,就赶忙往回赶,第二天凌晨,早早去四川肿瘤医院等着挂号,接着就是抽血化验,全身检查。扶着身子微微蜷缩的母亲,交织着焦急与心痛,而母亲一只手按住痛处,却又细声安慰我说:“没事的,没事的”……当拿着化验单的刹那,我们几姊妹都傻眼了,僵硬的表情让敏感的母亲看出了端倪,连忙问:“到底是啥?是啥呀?”看着颤巍巍站起来的母亲,我无言以对……

结果不出所料,母亲是中期膀胱癌,做手术。而母亲却执拗地拒绝手术,作为子女的我们,怎能以孝顺来迎合母亲的执拗?不能,决不能!即便是逆了母亲,也不能放任母亲的病情恶化啊!于是,姊妹商定后就给母亲办理了入院手续,接着就是术前准备,点滴打上,但为了稳住母亲,没有告诉她实情,哄骗说是保守治疗,需要在医院住一段时间。过了几天,还是被母亲识破了,因同一病房的人闲聊时说漏了嘴,说是术前准备,这一来,母亲坚决要求出院,说小区里有人做了手术,结果死得更快,人财两空,若是那样,不如不做,如果不许她出院,我们就是不孝子。面对如此执拗的母亲,医生也劝说无力,而我们,也就只有违心地顺了母亲的愿……

就这样,从没抛开父亲的母亲在城里住下,哥哥、姐姐、与我也尽力买她爱吃的东西吃,陪她到青羊宫,文殊院烧香,去新都的宝光寺拜佛,去看她旧识的老朋友(因母亲是五八年动员下乡的,父亲是转业军人,就留在了城里上班)。过了一些时日,母亲看起来比才来时好多了,不那么喊疼,上卫生间的次数也不是很密集了,不知是心情的缘故,还是结局的先知让母亲变得更豁达?她说人早晚都会去见阎王,现在儿女都成家立业了,她也活了快七十年了,人世的喜乐都尝了过遍,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母亲这辈子其实都在为儿女活,为丈夫活,而她自己的喜乐却从没顾及)。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母亲是不想让儿女承担巨额的医疗费,她的话,无非是为儿女们找台阶下而已……

二个月后,母亲的病情稳定了许多,暗黄的皮肤也变得红润白皙起来,然而,她却找各种理由吵着要回家去,拗不过母亲,只好叮嘱她一定要按时吃药,不能去忙这忙那,要好好休息。那时,家乡的土地还没全部被国家征用,一部分菜地母亲还种着,母亲连连点头说“我晓得,我晓得。”转身就急急忙忙收拾她的衣物,贤良的母亲这时就像说谎的孩子,其实,她哪里闲得下来,还是继续在土里种菜,唯一改变的是她从此与草药结上了缘。

母亲是一个热心且慈祥的人,邻里间谁家有事都会忙里忙外,当邻里知道她的病情以后,一个传一个,告诉了母亲许多偏方,热心的邻居还请住在山上的亲戚帮母亲撬草药,什么蒲公英,铁树花、兰普芹、金钱草等等,很多不知名的草便成了母亲口里的良药,回娘家打开门就会迎面扑来一股浓浓的草药味,可以想象,当母亲大碗大碗喝着那些草药汤时,那滋味不知有多难受,为了治病,母亲甚至还瞒着我们吃过蜈蚣虫,她说以毒攻毒,不就没有病了么!等她病情完全康复以后,才将此事告诉我们,当我们为母亲的康复而开怀时,也为母亲如此的坚韧而落泪……

父亲去世后,母亲的牵挂没有了,就将她接到城里住,可她老说像鸟笼,人多,路又难找,去哪里都必须儿女陪着,很是麻烦,住上十天半月,就吵着要回近郊的老家。无奈,只好顺着她意送她回去,还好二哥也在老家,虽不是住一起,但只隔几个楼层,每天上下都可以照看,我与城里的哥哥姐姐也隔三差五回去,这样一来,虽不能时时尽孝,但至少顺从了母亲的愿望。

土地全部被征用后,母亲没有了菜园,唯有的花台变成了她种植草药的天堂,她年迈的身影,便与那些草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

母亲说那些草药是救命的仙草,有着灵性,只要心诚,就一定能治病,而那些药草,也被她养得很是茂盛,附近的人家有谁需要,母亲都会爽快地赠送给她们。可小小花台的种植必定有限,这时候母亲总会叹息道:“可惜了那些菜地哦!那么好的土,干嘛要用来修房子?住那么宽的房子,没有人气也是白搭,要是能种上这些草药,不知有多好。”

篇8:韩愈散文的明道与抒情

一、“文以明道”的阐释

《原道》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 是儒学复兴的宣言书, 系统地阐述了他所提倡的儒道的基本内容, 韩愈自称“约六经之旨”《上宰相书》, 但是他却推陈出新, 富有独创性。清人刘开“夫退之起八代之衰, 非尽扫八代而去之也, 但取其粗而汰其精, 化其腐而出其奇。其实八代之美, 退之未尝不备有也”。他认为只有把文章写好, 摈去陈言、文从字顺、气盛言宜、辞事相称, 才能更好的明道。《原道》文章第一段开宗明义, “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博爱”一词出自《孝经》, 借来作为仁的定义, 涵义很广, 但也有它涵盖不了的部分。如孔子《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可见仁不仅是指爱, 还得得好恶之正。接下来“行而宜之之谓义”又是据《中庸》而来, 弥补上面的缺陷。接着两句由仁义出发, 谓之为道, 意象明确。而“无待于外”是韩愈对《庄子》文章的一点融化。虽然韩愈的上述论断是源自经典, 但却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富有新意。这开头四句是全文的总纲, 韩愈在这里告诉我们先圣先王的教导, 是人人必须遵守的, 强调“圣人之道”。在上者 (皇帝、大臣) 遵先圣、先王之道, 是所谓“相生养之道”, 是必须以民为本, 施爱于民。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 在各自分工的行业做好自己的工作, 以达到人与人之间互济互利、互相帮助, 充分体现了韩愈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政治观点, 可见其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所谓“原道”就是探讨道的本原, 韩愈在《原道》中又云:“斯道也, 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 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 不得其传焉’”。道之源的揭出, 也就形成了韩愈的道统思想。

《原道》影响巨大深远不仅在于作者的思路精密、透辟, 还在于其态度真诚。并且对佛老的抨击, 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其语言准确精练, 长句、短句配合, 整句散句相间, 读来琅琅上口。

《师说》也包含其明道倾向。《师说》仅31句话的短文, 有19处论“道”。韩愈以先秦两汉的古道为准则, 竭力倡导儒家的道统观念, 开篇便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韩愈“障百川而东之, 挽狂澜于既倒”, 抨击社会积习, 力排世俗讥议, 提出了崭新的师道思想。他主张“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意思是说不论地位高还是地位低, 也不论年长还是年少, 只要谁掌握了道理, 那就拜谁为师。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功, 如是而已”;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圣人无长师”。韩愈强调, 教师的三大使命中, 传“道”居首位, 但韩愈遗憾地指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不惑也难矣”。文章层层深入, 借用古今、幼长、下层艺人与上层官僚等多方面的对比, 如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而齿学于师”等, 先立后破, 对比鲜明来阐述其思想, 文中可见韩愈的勇力胆魄及其对流俗的冲击力量。

韩愈在《论佛骨表》这一篇章中也是从儒家道统出发, 以大量历史事实与现实状况作为例证, 指出佛教不过是“夷狄之一法”, “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与中国传统的“先王之道”相违背, 最后请求将佛骨“投诸水火, 永绝根本”。韩愈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秩序, 需要指出《论佛骨表》对佛教的批判主要是一种政治批判, 从事实上揭露佛教的危害, 并不是对佛教神学的哲学批判, 对于打破人们的宗教迷信有其积极作用。

二、抒情鲜明突出

韩愈散文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其积极的“文以明道”的古文理论, 还体现在其有强烈的抒情特征、个性鲜明的散文特色。读韩愈的散文, 会感到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情感浪潮, 会感到令人心悸魄动的鲜活灵魂体验和生命力。

韩愈有明确的理论主张, 有“不平则鸣”说。我们看《送孟东野序》, 文中韩愈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 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 其皆有弗平者乎!”所谓“不平”, 主要指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我们看文章来自现实生活对韩愈的感发而造成其思想感情的郁积, 而其指出“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观点, 则阐述了作家的生平遭际和他的创作的关系问题, 从文中我们看到作者围绕这一观点从自然界推论到人事, 由上古谈论到当代, 多方取譬, 由远及近, 由浅入深, 反复论证, 文笔纵横恣肆, 那种穷愁哀怨者“鸣其不幸”的倾向鲜明、醒目, 从中我们也看出韩愈横决奔放的气魄, 鲜明地表现出了自己的个性。也正如其《伯夷颂》中伯夷“士之特立独行, 适于义而已, 不顾人之是非, 皆豪杰之士, 信道等而自知明者也”。与其说伯夷, 不如说是作者自己鲜明的写照, 体现出韩愈有“不平则鸣”, 勇于向世俗挑战, 也敢于坚持到底的性格特征, 从而将其抒情个性鲜明、性格“特立独行”展现于我们面前。

韩愈抒情之所以如大江大河澎湃流转、气势壮大, 不仅是源于韩愈本身那种自信心, 也源于韩愈极力提倡宣扬的儒学的力量, 尽管儒学的发展也经历了波折, 由盛到衰, 又由衰转盛, 但韩愈却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从而使其文章纵横恣肆, 富于论辩色彩, 鲜明生动。如其《论佛骨表》, 文中写道:“今无故取朽秽之物, 亲临观之, 巫祝不先, 桃茢不用, 群臣不言其非, 御史不举其失, 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 投诸水火, 永绝根本”。这是就唐宪宗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大内奉养一事而上的谏表, 当满朝上下如痴如醉, 奉佛骨如神明之际, 韩愈敢于直斥佛骨为“朽秽之物”, 并对宪宗亲临观之的行为表示耻之, 这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胆量啊!他正是从儒家道统出发, 使文章呈现出鲜明的针对性、强烈的战斗性和持之以恒、无所畏惧的奋斗精神, 使文字更具强大的气势,

其他如《原道》、《师说》诸文所论, 也都莫不具有无可辩驳的气势与力量。《原道》批判佛教“弃而群臣、去而父子, 禁而相生养之道, 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我们知道, 吃饭穿衣、忠孝观念在当时都是天经地义的, 就是现在不谈“忠”, 但吃饭穿衣与讲求孝道都是很重要的, 佛教徒们也必须依赖于现实生产生活, 这本身也是违背佛教教义的。

韩愈是一位善辩之士, 而善辩源于他的胆壮气盛, 源于那种“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鸣”的个性, 于是其议论文字往往惊世骇俗, 极具震慑人的气势, 使其散文形成了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感情激烈、抒情个性鲜明的特点。

韩愈以儒学道统为根本, 吸收了别家之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入时代新的思维, 并呈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使得其文章血肉丰满, 富有生气。也正因为韩文具有这种特色, 加之其独立的人格力量, 使得这一历史人物牢记于后人的心中。

摘要:韩愈创作出许多典范型的散文作品, 并有其明确的理论主张“修其辞以明其道”。韩愈的典范型散文《原道》、《师说》、《论佛骨表》、《送孟东野序》等充分体现了明道与抒情的关系。

关键词:韩愈,散文,明道,抒情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韩愈.韩昌黎文集[M].马其昶, 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上一篇:活动及行程安排下一篇:以国家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