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背景

2024-07-11

选题背景(精选6篇)

篇1:选题背景

选题的背景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报告人: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一、 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 选题背景

股利政策作为现代概述财务管理活动的三大核心之一,是公司融资决策和投资决策的逻辑延续。对股利政策的研究一直是概述金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股利政策是关于公司盈利的分配政策,直接影响着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多少,使得股利政策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股利分配理论和西方国家的股市实践都说明,在成熟的资本市场,公司的最主要的分配方式是现金股利,投资者最关心的也是现金股利。对于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来说,发放的股利越多,现金股利越能成为股东在企业中的权益的体现,但是发放的股利越多,又会减少企业资金的运作,影响企业管理者的日常工作,对企业未来投入的回报率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相反,如果发放的现金股利太少,会使投资者觉得公司的前景不好,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如果没有合适的投资机会,会使企业的现金积累过多,一样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说,适当的股利政策在企业的健康运作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寻找到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股利政策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如何制定股利政策,是企业的发展与公司的发展均衡,是企业股价稳中有升,便成了企业管理层的终极目标。

(二) 选题意义

股利政策作为当前股利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重点,从理论意义上讲,股利政策是贯穿现代西方公司财务研究的主线,迄今为止,这一专题的研究仍然是探索性的富有争议性的,尚未完成的并对实务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股利理论。在我国,相关的研究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或多限于经验检验,不够重视对基本理论的研究;或照搬西方理论,不考虑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上市公司的具体特征;或就事论事,注重实务的分析和归纳,而忽略现有的理论的指导意义

从实践意义上,股利政策是股份制企业确定股利及鼓励有关的事项所采取的方针

和策略。在研究中人们渐渐发现,在不同的市场,股利政策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规律,,股本规模、公司盈余水平、公司成长性和投资机会、公司治理水平等均对股利政策产生重要的影响,股利政策似乎能够想市场传递一些关于公司未来业绩的信息,也被认为能够在一定程度缓解普遍存在的代理问题。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当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会计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对股利政策进行了研究

(一)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研究究回顾一传统的股利政策。股利是否影响企业的价值六十年代以来,西方财务学者围绕这个论题展开激烈的争论。在此过程中,理论界形成了三个主要学派。股利无关论。股利无关论又称理论是由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创立的。他们在其经典论文《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估价》中断言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完美资本市场里,在公司投资决策既定的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无关的,公司的股利政策不会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因而任何股利政策都是最佳的股利政策。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认为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中,股票价格反映了所有可供利用的信息,获得非正常利润的机会是不存在的,投资者只能得到经风险调整后的平均市场收益。他们声称在给定公司投资决策的情况下,公司价值完全取决于公司资产的盈利能力或者公司的投资决策,而利润在股利与留存收益之间的分割并不影响公司价值,因为投资者并不关心他们的收人来自资本利得还是股利。股利政策只不过是公司的一种融资策略。为了筹措长期资金企业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对外发行股票,同时将利润作为股利发放;第二,采取内部融资,留存盈余。理论认为对外融资后的普通股每股现值加当期股利恰好等于普通股每股市价,即外部融资引起股权稀释造成的普通股市价的下跌正好被当期股利所补偿了。换句话说,第一种融资方式向投资者提供的是股利收入,而第二种融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的是资本利得,两种收益的唯一区别只是性质不同,但数额相等。如果股东对公司的股利政策不满意,股东可以通过“自制股利”来抵消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以获得所期望的股利额。股利无关论成功地利用数学模型揭示了股利政策和股票价值的正确关系,其严格的假设条件成为现代股利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线索,故被认为是开创了股利政策的研究框架。但其理论的前提条件过于脱离现实,以致其结论与实际情况不吻合。事实上股利政策确实有关,各个公司无一例外地改变着股利政策以满足其理财需要,投资者也十分关注公司的股利政策以决定其投资策略。因此,许多财务经济学家致力于放宽理论的假设条件,使之更接近于现实。“一鸟在手”理论。“一鸟在手”理论是流传最广和最持久的股利理论,其初期表现为股利重要论戈登是“一鸟在手”理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针对股利无关论关于股利政策不会影响公司资本成本的观点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在投资者心目中,经由保留盈余再投资而来的资本收益的不确定性要高于股利支付的不确定性,所以投资者将偏好股利收益而非资本收益,故公司的股利支付率越高,权益成本股东要求的必要报酬率越低,公司价值越大,而现在发放较少股利比在将来支付较多股利的公司股票价格会下降。这种理论强调股利发放的重要性,认为“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故被形象地概括为‘一鸟在手”理论。税收差异理论。当股利收人与资本利得存在税收差异的时候,投资者往往偏好资本利得。这一观点的代表学者是布伦南。布伦南在放宽了理论的税收假设和交易费用假设的基础上,提出股东的资本财产价值增值和股利收人是股东投资收益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来源,他们必须为这两种收人纳税。投资者的目标是在特定的风险下使税后收益最

大化,而政府对股利课征的税率一般高于对资本利得的税率,所以公司发放股利实质上有损于投资者的利益,而保留盈余少发股利或不发股利对投资者是有利的。。另外,股利的税收是在收到股利时支付,而资本利得的税收可以递延到股票真正卖出时才支付。公司在保留盈余而不支付股利时给股东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时机选择权。而且如果以已升值的有价证券赠送给慈善事业,或者如果有价证券的所有者去世了,资本利得所得税是可以避免交纳的。因此,基于税收差异的考虑,大多数投资者会选择公司留存利润而不是分发股利,税收递延的股票低股利一高资本利得会比需要税收支付的股票高股利一低资本利得价格高。二现代股利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在非完美的市场中,当公司管理者与投资者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管理者占有更多的有关企业前景方面的内部信息,因此,管理者会利用股利政策来传递有关公司未来前景的信息。这是信号理论解释股利政策的基本思想。当管理当局对企业未来前景看好时,他们可能不仅仅是对外宣布好消息,还会通过提高股利来证实此消息。股利的增加,意味着公司管理当局对公司未来能够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以支持更高的股利充满信心。这能够诱使股东向好的方

面调整对未来盈利的预期,公司的股价也随之上升。相反,如果预计到公司的发展前景不太好,未来盈利将呈持续性不理想时,他们往往维持,甚至降低现有股利水平,这等于向股东和潜在投资者发出了利淡信号。代理成本理论。代理成本理论认为,股利的支付能够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首先,股利的支付减少了管理人员对自由现金流量的支配权,使其失去可用于谋取自身利益的资金来源,促进资金的最佳配置。其次,大额股利的发放,使得公司为了满足投资的资金需求寻求外部负债或权益融资,而进人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则意味着公司将接受严格的审查和监督。例如银行等债权人要仔细分析公司的经营状况,预计未来发展前景,以确定公司是否具有贷款资格发行股票时,投资银行会详细审查公司的报告。因此,股利支付迫使公司进人金融市场筹资,使公司必须遵守资本市场的各种规律,并迫使管理者全力以赴经营公司,以凭借优良的业绩在市场上筹措资金,从而达到降低代理成本的口的。追随者效应理论。首先提出追随者效应概念的是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他们在年那篇传世之作中论述道“在需要详述的许多市场不完美方面,有一个似乎足以造成不完美的间接原因,这就是根据现有个人所得税,资本利得比起股利来要获得巨大的税收利益。受这种税收利益的强烈驱动,高收益的人乐于取得资本利得。”因此,正如设计产品往往针对某一特定目标市场一样,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同样遵循市场细分原理。“每个企业都会试图以其特定的股利支付率来吸引一些喜好它的追随者。”进而,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认为,既然公司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股东的利益要求,公司就不必考虑股东对股利的具体意愿,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股利政策

(二)国内研究情况

刘星是国内较早研究关于股利政策的学者。年,他调查访问了深圳和上海两个证券交易所的家上市公司,发现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因素可分为企业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影响较大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国有‘股股东、法人股股东、国家宏观经济形式、股利所得税等。影响较大的内部因素主要有当前盈利水平、可动用的现金、资本投资需求的预测和估计的未来盈利水平。刘星和李豫湘在调查和访问家上市公司的基础上,选择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家上市公司,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影响股利决策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沦是影响现金股利支付率的主要

因素依次为法人股的比例每股净资产市盈率行业平均股利支付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影响股票股利支付率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法人股的比例国有股的比例每股盈利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速动比率每股净资产。原红旗在其博士论文中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他通过实证检验得出有关我国上市公司的五点结论①现金股利和当期盈余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盈利波动现象突出。②累计一盈余对股票股利影响显著,累计盈余占可分配盈余的比例越高,股票股利占总股利的比例越高。大股东和散户投资者对股利有明显的不同偏好,大股东存在着通过现金股利转移现金的倾向。③我国公司的股利决策不是依据未来发展的需要,且不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观念,存在公司未来发展机会较小而发放股票股利的状况,资金留于企业存在浪费现象。④公司规模和股票股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股本规模越小的公司越倾向于选择股票股利。⑤流动性并不是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形式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发放股票股利多的公司并不是因为现金短缺。在有些年份,股票股利和每股货币资金甚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吕长江和王克敏对沪深两市年度、年度支付现金股利的全部家上市公司,运用改进后的林特勒部分调整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出结论对于进行股利分配的公司而言,其股利支付水平主要取决于前期股利支付额和当期盈利水平及其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主要受到公司规模、股东权益、盈利能力、流动能力、代理成本、国有及法人控股程度及负债率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公司的股票股利支付额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相互影响。公司的规模越大,股东权益比例和流动性越高,股利支付水平就越高国有股及法人控股比例越大,内部人控制制度就越强,股利支付水平就越低国有股及法人控股比例越低,公司独立发展的意识就越强,越倾向于将利润留存于未来发展,公司越易于采取股票股利替代现金股利的分配政策业绩不佳的公司倾向于采取长期负债的方式支付股票股利以满足股东的要求。杨淑娥等人采用逐步筛选法对年沪市纯派现的家公司、纯送股的家公司和纯转增的家公司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现金股利主要受货币资金余额和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两因素影响,并与其呈正相关关系②股票股利主要受总股本大小、流通股比例和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三因素影响,其中与总股本呈负相关关系,与其他两因素呈正相关关系③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主要受资本公积金存量大小的影响正相关,与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和总股本大小有一定关系负相关。陈国辉和赵春光对沪深两市年度发放股利的全部公司采用多元回归法和单因素法进行实证分析。他们发现对现金股利有解释作用的变量有股票股利、净资产收益率、利润增长率和股票市价对股票股利有解释作用的变量有股本总额、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和在建工程。以上全面回顾了国内外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还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我国资本市场中股利政策的研究。

一、 制定股利政策应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

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股利政策的各种影响因素,从保护股东、公司本身和债权人的利益出发,才能使公司的收益分配合理化。

(一)各种限制条件

一是法律法规限制。为维护有关各方的利益,各国的法律法规对公司的利润分配顺序、留存盈利、资本的充足性、债务偿付、现金积累等方面都有规范,股利政策必须符合这些法律规范。二是契约限制。公司在借入长期债务时,

债务合同对公司发放现金股利通常都有一定的限制,股利政策必须满足这类契约的限制。三是现金充裕性限制。公司发放现金股利必须有足够的现金,能满足公司正常的经营活动对现金的需求。否则,则其发放现金股利的数额必然受到限制。

(二)宏观经济环境

经济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同样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比如,我国上市公司在形式上表现为由前几年的大比例送配股,到近年来现金股利的逐年增加。

(三)通货膨胀

当发生通货膨胀时,折旧储备的资金往往不能满足重置资产的需要,公司为了维持其原有生产能力,需要从留存利润中予以补足,可能导致股利支付水平的下降。

(四)市场的成熟程度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中,现金股利是最重要的一种股利形式,股票股利则呈下降趋势。我国因尚系新兴的资本市场,和成熟的市场相比,股票股利成为一种重要的股利形式。

(五)投资机会

公司股利政策在较大程度上要受到投资机会的制约。一般来说若公司的投资机会多,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往往会采取低股利、高留存利润的政策;反之,若投资机会少,资金需求量小,就可能采取高股利政策。另外,受公司投资项目加快或延缓的可能性大小影响,如果这种可能性较大,股利政策就有较大的灵活性。比如有的企业有意多派发股利来影响股价的上涨,使已经发行的可转换债券尽早实现转换,达到调整资本结构的目的。

(六)偿债能力

大量的现金股利的支出必然影响公司的偿债能力。公司在确定股利分配数量时,一定要考虑现金股利分配对公司偿债能力的影响,保证在现金股利分配后,公司仍能保持较强的偿债能力,以维护公司的信誉和借贷能力。

(七)变现能力

如果一个公司的资产有较强的变现能力,现金的来源较充裕,其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就强。而高速成长中的、盈利性较好的企业,如其大部资金投在固定资产和永久性营运资金上,他们通常不愿意支付较多的现金股利而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

(八)资本成本

公司在确定股利政策时,应全面考虑各条筹资渠道资金来源的数量大小和成本高低,使股利政策与公司合理的资本结构、资本成本相适应。

(九)投资者结构或股东对股利分配的态度

公司每个投资者投资目的和对公司股利分配的态度不完全一致,有的是公司的永久性股东,关注公司长期稳定发展,不大注重现期收益,他们希望公司暂时少分股利以进一步增强公司长期发展能力;有的股东投资目的在于获取高额股利,十分偏爱定期支付高股息的政策;而另一部分投资者偏爱投机,投资目的在于短期持股期间股价大幅度波动,通过炒股获取价差。股利政策必须兼顾这三类投资者对股利的不同态度,以平衡公司和各类股东的关系。如偏重现期收益的股东比重较大,公司就需用多发放股利方法缓解股东和管理当局的矛盾。另外,各因素起作用的程度对不同的投资者是不同的,公司在确定自己的股利政策时,还应考虑股东的特点。

公司确定股利政策要考虑许多因素,由于这些因素不可能完全用定量方法来测定,因此决定股利政策主要依靠定性判断。

二、股利政策的类型

管理当局在制定股利政策时,通常是在综合考虑了上述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各种不同的股利政策进行比较,最终选择符合本公司特点与需要的股利政策。

(一)剩余股利政策

公司将税后利润首先用于再投资,剩余部分再用于派发股利,有利于降低再投资的资金成本,实现企业价值的长期性和最大化。但是,执行剩余股利政策将使股利的发放额每年随投资机会和盈利水平的波动而波动,比较适合于新成立的或处于高速成长的企业。

(二)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公司按每年盈利的某一固定百分比作为股利分配给股东,真正体现多盈多分,少盈少分,不盈不分的原则。股利随盈利的波动而波动,向市场传递的公司未来收益前景的信息显得不够稳定。此外,不论公司财务状况如何均要派发股利,财务压力较大;确定多少的固定股利支付率才算合理,难度也较大,实际应用起来缺乏财务弹性。

(三)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一般情况下公司每年只支付数额较低的正常股利,只有在经营非常好时或投资需要资金较少年份,才在原有数额基础上再发放额外股利。公司支付股利有较大的灵活性。通过支付额外股利,公司主要向投资者表明这并不是原有股利支付率的提高。额外股利的运用,既可以使企业保持固定股利的稳定记录,又可以使股东分享企业业绩增长的好处,能够向市场传递公司目前与未来经营业绩的积极信息。该政策尤其适合于盈利经常波动的企业。

(四)稳定增长股利政策

公司在支付某一规定金额股利的基础上,制定一个目标股利成长率,依据盈利水平按目标股利成长率逐步提高企业的股利支付水平。该政策往往被投资者认为是企业稳定增长的表现,能满足他们稳定取得收入的愿望。当盈利下降而公司并未减少股利时,向投资者传递公司的未来状况要比下降的盈利所

反映的状况要好,市场会对该股票充满信心,有利于稳定公司股价,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但是,这种只升不降的股利政策会给公司的财务运作带来压力。尤其是在公司出现短暂的困难时,如派发的股利金额大于公司实现的盈利,必将侵蚀公司的留存收益或资本,影响公司的发展和正常经营。成熟的、盈利比较好的公司通常采用该政策。

三、股利政策的`选择

以上四种股利政策各有利弊,上市公司选取股利政策时,必须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本公司当前和未来发展的股利政策。其中居主导地位的影响因素是,公司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公司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确定相应的股利政策。

公司的发展阶段一般分为初创阶段、高速增长阶段、稳定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由于每个阶段生产特点、资金需要、产品销售等不同,股利政策的选取类型也不同。

在初创阶段,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力风险都很高,公司急需大量资金投入,融资能力差,即使获得了外部融资,资金成本一般也很高。因此,为降低财务风险,公司应贯彻先发展后分配的原则,剩余股利政策为最佳选择。 在高速增长阶段,公司的产品销售急剧上升,投资机会快速增加,资金需求大而紧迫,不宜宣派股利。但此时公司的发展前景已相对较明朗,投资者有分配股利的要求。为了平衡这两方面的要求,应采取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股利支付方式应采用股票股利的形式避免现金支付。

在稳定增长阶段,公司产品的市场容量、销售收入稳定增长,对外投资需求减少,EPS值呈上升趋势,公司已具备持续支付较高股利的能力。此时,理想的股利政策应是稳定增长股利政策。

在成熟阶段,产品市场趋于饱和,销售收入不再增长,利润水平稳定。此时,公司通常已积累了一定的盈余和资金,为了与公司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公司可考虑由稳定增长股利政策转为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在衰退阶段,产品销售收入减少,利润下降,公司为了不被解散或被其他公司兼并重组,需要投入新的行业和领域,以求新生。因此,公司已不具备较强的股利支付能力,应采用剩余股利政策。

总之,公司制定股利政策应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分析其优缺点,并根据公司的成长周期,恰当的选取适宜的股利政策,使股利政策能够与公司的发展相适应

三、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国外的证券市场起步早,制度相对完善,因此相关的理也比较成熟。国外股利政策研究的继承性也很好,包括对股利迎合理论的完善,提出股利的寿命周期理论等。我国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般是对理论的验证和分析,随着时间的变化,结果可能会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都是基于我国实际,并且研究成果颇丰,但是目前的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我国关于股利政策的研究大都是在国外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所做的实证研究,基本上是对国外理论的验证,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第二,我国关于股利政策的实证研究数据均取自上市公司的年报,通过对这些数

据的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然后再结合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极少有从直接决策者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在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弱式有效的情况下,这些数据存 在一定的误差,影响了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第三,对于投资者的股利政策偏好研究较少,而且数据的收集也仅限于交易的情况,缺乏投资者的第一手资料,使得研究结果产生偏差。

第四,少数学者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提出运用股利迎合理论来解释我国的非理性股利政策,并进行了深入分析,但是没有进行实证检验,难以令人信服。另外,有学者也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并没有迎合投资者的偏好。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加强理论研究,深入研究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和投资者的偏好,在研究方法上要深入调查当事人的真实决策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国内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对上市公司制定合理的股利政 策、谋求长远发展,投资者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决策,监管部门进一步规范企业市场行为,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研究我国的股利政策时还

应结合我国国情并充分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为国内的相关研究开拓思路,探索出能够真正解释我国上市公

司股利政策的理论方法。

六、毕业论文设计进度计划

10月9―17日与指导老师见面,指导老师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计划。

月17―30日收集有关资料,熟悉相关方面的知识,撰写开题报告。

2010年11月17日前完成开题报告,并交指导老师审阅。

2010年11月18―2010年1月1日搜集资料,确定论点,列出提纲,完成初稿。

1月1―31日将论文初稿交给指导老师审阅,并根据指导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

202月1日―28日根据初稿进行修改,完成第二次写作,并交指导老师查看修改。 年3月1日―3月31日对论文进行第二次修改,并完成最终的定稿交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评阅。

2011年4月论文写作到此结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以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并将相关材料和工作总结报教务部备案。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 一、股利政策概述 (一)股利政策类型及其选择

(二)股利分配方式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现状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形成原因

三、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利政策应用分析

(一)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概况

(二)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利政策应用

(三)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利政策总结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的建议

(一)改善内部治理机构,优化内部环境

(二)加强监督引导,优化外部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太玉.西方国家股利政策综述及启示.时代金融,(12):4-5.

[2] 程琳.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与探讨.会计之窗,2009(3):344-345.

[3] 丁雅嫣.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改进建议.合作经济与科技,(05):90-92.

[4] 郭继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影响因素分析.消费导刊,2009(16):105-106.

[5] 韩雪萍,张凤梅.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研究.才智,2008(1):78-79.

[6] 荆新,王化成.财务管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36-537.

[7] 李玲.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状及建议.现代商贸工业,2010(5):182-183.

[8] 刘建华.关于健全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10(10):91-92.

[9] 刘树清,李文华,王泽淳.股利政策比较分析.市场研究,2009(4):23-24.

[10] 刘颖,白海泉.股利政策理论文献综述.绿色财会,2008(05):46-51.

[11] 邵际树.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几个建议.消费导刊,2008(12):67-68.

[12] 谢东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浅析.财会通讯,2009(26):18-19.

[13] 张安伶,赵媛媛.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研究.中国商界,2009(11):75-76.

[14] 周志红.股利政策相关性分析.会计之友,2010(4):92-93.

[15] 刘丽珑.对我国股利政策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2):79-80.

[16] Easterbrook, F. H. Two Agency-Cost Explanations of Dividend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4

. [17] J. Willians. Efficient Signaling with Dividends, Investment and Stock Repurchases. Journal of Finance, 2008, 34:737-747.

篇2:选题背景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越来越大,建设规模也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工程建设管理主要是工期、质量、投资等。其中最为重要还是质量管理,没有质量就谈不上工期、投资控制也显得更加没有意义。“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质量管理的宗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关系着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时也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意义重大而深远,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每个建设项目的实施都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当地经济发展要求的,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方向。项目建设质量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国家和当地经济的发展。项目建设质量不好,轻者造成返工、工期拖延,使项目延期投入使用,拖后发挥效益。从项目投资的净现值理论去看工期拖延,也必然是造成投资浪费。重者将可能造成项目报废,造成投资的巨大损失,只有保证项目建设工程质量才能延长项目服务年限,降低项目运行期间的维护费用,才能使项目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对项目建设单位即业主来说,项目建设质量不好,或造成投入运行拖后,或造成报废,都是巨大的损失。错过投运机会就可能使项目产品失去市场竞争力;对项目施工单位来说:质量可以说是企业的生命,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施工项目质量代表着企业的整体质量水平、管理水平、操作水平,优质名牌工程是企业市场竞争取胜的法宝,也是企业形象的金字招牌,劣质工程损害企业的形象,会影响企业效益。

建筑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时每刻都伴随着激烈的竞争。一个施工企业没有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不能干出优质的工程,很快就会失去竞争能力。随着建设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农民工在施工现场成为主力军己是不争的事实,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建设行业从业人员达到4200万人,全国就业人数每100人中就有12人从事建筑业,建筑行业队伍庞大,可见一斑。建筑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行业,目前全国4200万建筑用工中,农民工有3200多万人,占到八成左右。但从目前情况看,全国建筑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还很薄弱。据调查,90%以上的建筑农民工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90%以上的建筑农民工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大量的农民工在建筑行业中所从事的工作,主要还是工序上,是直接的操作者,而工序又是工程施工质量形成的核心的部位。他们的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工序质量的好坏,进而影响着工程质量的优劣。

篇3:选题背景

选题环节则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暗示了论文论述的主题,“选题的发现和决定不是毕业论文研究的起点,而是贯穿于整个毕业论文研究之中”[1]。下面笔者以所在院系最近5年来的学生选题数据为例,分析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通过论文选题的分析,探讨日语专业的专业建设及培养方案的设定问题,进一步提高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主要特征

本校的日语专业学士论文的选题,首先是公布指导教师擅长的专业方向,然后由学生本人选择指导教师,并且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因此选题的倾向可以反映学生的兴趣所在或者说关注领域。笔者对本校日语专业近5年毕业生论文题目进行了数据统计,下面是各类论文所占的比率。

(一)选题多元化

从下面表格的纵向比较来看,语言文学类选题比重一直比社会文化类选题少,且呈下降趋势。学生选题越来越呈现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社会文化现象、语言特征解析、作品作者剖析之外,几乎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诸方面。诸如生活中的日本化妆品、游戏、便当、最新影视作品,近年的女性婚姻意识变化、失业率、消费意识、智能手机、网络购物等社会现象,以及网络流行语、最新文学作品的解析等,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其中不乏选题新颖之作。除了社会文化类,经济类选题也较多,主要是对日企的成功经验、企业文化、制度模式等方面的关注。历史、政治方面的选题只是偶尔出现,这样的选题较为严谨与严肃,学生通常不去挑战。翻译类的选题则是本校学生一直所缺少的。不止本校,诸多学者对毕业文论选题的调查都同样出现上述问题,诸如陈林俊通过调查、统计指出:“在价值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学生们的兴趣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不管是深奥但略显艰深单调的语言学,优美深厚却难以把握的文学,还是严肃沉重的政治、历史,都已难以留住他们的目光,他们更倾向于将注意力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2]可知当今大学生的关注点更多留在日本社会、文化、生活领域。

(二)选题集中与重复

随着社会文化类选题的增加,主题集中与重复现象也随之出现。以最新的2015年毕业生论文选题为例,57名毕业生中,重复选题分别有“长寿企业”3例、“茶文化”2例、“日本的无缘社会”2例、“国民性与樱花”2例、“少子化”2例。还有同一主题的不同角度分析,诸如日本的自杀问题。而上述的选题,几乎每届的毕业论文中都会出现,被反复研究论证过。这些论文大多缺乏新意,陈旧老套,都是前人反复论证过的成果。

(三)选题大而空

每年都会出现一些较大的题目,以2015届论文为例,出现诸如“中日教育制度比较”、“日本人的国民性考察”、“日本人的情感”、“论家人间关系的疏远”等,这些题目都是足以写成一本著作的题目。或者是一些看似新颖却跟所学专业知识关系甚微,超出指导教师和学生专业知识的问题,诸如“日本建筑中套廊的考察”。因为要求毕业论文用日语表达,所以会出现泛泛而论,或者内容东拼西凑,或者词不达意的现象。实际答辩过程中,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阐释所述内容,说明学生在命题时好高骛远,并没有深入研究先行研究,把握所述内容,考虑选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实际上以学生现有的语言与学术水平是难以驾驭这样大的题目的。

二、毕业论文选题原因分析

笔者围绕毕业选题倾向及选题原因等,对2015年57名毕业生做了实际问卷调查,有效问卷57份,来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的真实想法,并对出现的选题问题做出分析,寻求解决对策。调查发现,影响学生选题的因素依次为:“个人兴趣”(45.2%)、“资料占有”(25.8%)、“学习过的知识及疑问”(14.7%)、“往届毕业论文的启示”(5.3%)、“学校开设的讲座”(4%)、有感而发等其他因素(5%)。

可见选题中学生的兴趣占主要比重,选题的多样化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兴趣与关注对象的广泛。当今社会高度发展,价值呈现多元化发展,大学生作为年轻群体接受新事物速度更快,而且利用互联网资源等能够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经济的最新样态信息,不再局限于某个语言知识点的考究、经典文学作品的探讨。因此出现了选题的多元化、社会文化类选题的集中现象,也得以出现选题新颖之作,这是值得肯定的。

同时,资料的占有与所学知识同样是影响学生选题的要因。学生反映社会文化方面的资料较多,“容易写”,或者“课堂上教师讲过”。一方面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畏难心理,觉得“语言知识点解析太麻烦”、“文学作品高大上,深入不进去”、“历史类不会实证研究”、“政治类太敏感”等。学生对论文重视不够,只把此当作毕业前的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急功近利,不去静下心来阅读某部经典文学作品,或者研习某个语言现象,考察某个历史问题,认为此类研究花费时间而且乏味。竟有85%的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之前不了解中国知网等论文数据库的使用,只是利用网络等进行简单搜索链接,不会科学有效地进行文献的查阅与辨别。只利用手头资料与所学知识,选择“容易写”的文章,导致内容选题陈旧、重复、大而空的现象出现,论文的学术价值、创新性等未被引起重视。

另外,“有感而发”等也反映出有些学生并不清楚自己选题的原因与意义何在,他们只是把论文当成了一篇长作文或者感想文,出现些自以为是的选题与结论。

三、改进毕业论文选题问题的对策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日语专业教学大纲与培养方案的要求,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主体完成。因此,论文选题出现上述问题,学生是主要原因,也就是内因。这也离不开教师、学校等外因,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

首先学生思想上要重视毕业论文。认识到论文的写作不是作文,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具备科学性、严谨性。《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2000)规定:“毕业论文要有一定的独立见解,论文要注明所引用的观点和引用的词句的出处,文后要标明主要参考书目。”[3]“独立见解”要求论文的创新性,避免抄袭。“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在选题环节已碰得鼻青脸肿,就连起码的行文表达也不尽如人意,更别提学术性与创新性了。”[4]对于零起点的日语专业毕业生来说,用日语语言就语言、文学或社会、文化等范围的某现象提出独到新颖的观点,并进行充分论证,是有难度的。只要文中能体现自己的新视点,哪怕只是一点独到之处都是有价值的。或者选题即使不够新颖,只要角度独特,或者说论点鲜明、论据有力,学生能够条理清晰地进行论述也是可以的。所以引导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选题之前就结合自己的兴趣所在,阅读大量的先行文献,厚积薄发。此外,学生要适当阅读论文的指导书籍,掌握文献的查阅方法。

(二)加强教师的选题指导与日常培养

指导教师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中,从选题至论文结束无疑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外语专业学生在总体上对论文指导教师或写作教师都表现出了依赖性,尤其是超过半数以上的同学对论文写作课本身寄予了较高期望;在资源策略的使用上,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需求,这在网络资源的利用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5]。但是指导教师往往忙于科研、教学等,对学生的指导没有投入过多精力,对论文选题方向一般不做过多的干涉,只是对具体不合适的题目做调整,重点放在论文框架的把握、层次的梳理、论证的逻辑性上等。而对于学术思维并不明了的本科生来说,如果选题阶段得不到教师的指导,之后的论文写作可能会走很多弯路,或者论文水准不高。对于学生论文的选题,指导教师应既尊重学生的兴趣点,又结合自己的研究范围给予调整,尽量避免贪大求全或者重复论证的选题,引导学生明白优秀选题应该具备的要素。好的选题一般来说,“需要有〈独创性〉和操作的〈可行性〉;论题需要具备〈问题意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选题时需要有〈读者意识〉,需要有〈社会指向性〉”[6]。同时又要防止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而产生惰性。当然指导教师本身应由具备一定学术水平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论文指导过程中,当面沟通自然效果更好,但是一般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在大四学年,学生同时面临考研、实习、找工作等问题,尤其是最后一学期学生经常不在校,那么这就需要借助网络等多媒体辅助手段。笔者在论文指导过程中,会针对每年指导的学生建一个聊天群,一方面,就选题在群内展开讨论;另一方面,还可以上传论文格式要求、写作规范,并根据学生的选题,上传论文相关的素材、资料等信息。因为学生的知识面、学术视野都不够广泛,难以准确捕捉新的学术信息,而指导教师要比学生拥有更高的知识认知能力,可以将已知资源进行共享。

论文的写作不仅在写作阶段需要具体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引,任课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也需要有意进行毕业选题方面的知识启发,灵活运用问题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协同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笔者在所担任班级的基础日语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协作学习的模式,除了安排日常的学习任务,每学期还组织两次全班范围内的发表会。小组从我所公布的选题中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然后分工收集资料、制作幻灯片,在班级内公开展示。这锻炼了学生整理与分析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如何围绕一个主题组织材料与语言的能力,能在交流中发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语法知识的教授,还要穿插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并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的熏陶,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知识的多元化需求。

(三)优化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建议增加写作课程,并进行系统优化。目前烟台大学的写作课程只贯穿于第三学年(第五、六学期),第七学期设有“论文选读与写作”作为论文指导课程。跟大多数高校一样,写作课由日本外教进行授课,采取教师定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反馈的传统过程。题目的拟定较为随意,缺少系统性与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获得,建议第四学期开始增加写作课,并将写作课程系统化,各学年的担任教师之间的教学计划具有衔接性。大一学年由于他们的日语水平处于入门阶段,尚无法进行系统的日语写作训练,但是第二学期、第三学期,担任“基础日语”(根据学校的不同,或者是综合日语等)教授的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小短文的训练。第四学期至第六学期一直贯彻日语写作的训练,内容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类型上感想文、说明文、议论文等都有包含。第六学期开始导入论文指导课,或者写作课上导入论文指导的内容,引导学生写读书报告、研究报告等。教师就毕业论文的题目拟定、格式要求、语言规范、文献引用、结构安排、写作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这样第七学期学生选题时便已经初具思路,对论文也有基本认识。因为现在为避免第八学期论文与实习、求职的冲突,论文的选题提前到第七学期进行,而这时论文指导课刚刚开始,落后于学生的知识欲求。完善一套系统、科学的写作课程体系,不仅能让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事半功倍,而且能在日积月累中提高学生对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多元化知识需求,还应该重审课程设置,除了语言知识方面的课程,还要丰富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课程。

另外,调查可知,学生对纸质、网络资源的需求意识都比较高,却又不知如何进行有效的查阅。所以入学伊始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资料查阅、文献检索的培训,这可以由专业教师指导,也可以由图书馆以讲座的形式等进行培训。烟台大学图书馆日文原本资料较少,中国知网等网络资源需要有偿使用,许多学生考虑到经济成本等问题,更倾向于利用免费网络资源,这就存在知识不可靠等问题,而学生尚不具备足够的甄辨能力,知识的真实性、可靠性等受到影响,所以学校应该增加对日文图书的投入,并为学生提供更为方便的网络环境,重视学生的写作学习环境。

根据论文选题结果的分析,了解到当今大学生多元化的知识需求与兴趣爱好,并针对论文选题中出现的雷同、大而空等问题,探讨了本校日语专业在毕业论文指导、培养方案方面该采取的调整对策。毕业完论文所反映的问题,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专业的语言学家、翻译学家,还要培养具有宽广视野、贴近现实的宽口径人才。虽然调查范围仅限本校,难免有偏颇之处,而且论文指导中的问题也不只限于此,但还是希望研究成果的发表可以为其他高校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资料,共同推进日语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修刚,李运博.跨文化交际中的日语教育研究:第二册[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

[2]陈林俊.价值多元化背景下日语专业毕业论文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3]教育部高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李洁.应用型本科日语毕业论文选题指导的问题与思考[J].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2014,(9).

[5]张永军.英、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需求分析实证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篇4:选题背景

一、结合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确保专业培养计划的实施

专业培养计划是高校为完成其所承担的教育功能和社会任务而制定的有关专业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具体实施方案,是高校进行各项具体教学活动的基础。

化工类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专业之一,其重要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化工基础理论、基本实践技能和工程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并要求培养的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能力。在化工类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一般是作为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安排在第四学年进行,不同学校在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上也有差异,一般在十几周到二十几周不等。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要求毕业论文须做到“一人一题”,并要求毕业论文选题必须遵循客观性、创造性和科学性。这些因素客观上就要求毕业论文选题必须结合学校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要求,以确保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毕业论文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提交具有一定科学性的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切忌选择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的课题,以避免由于论文选题上的不足给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结合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效率

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拥有的兴趣会成为学生搜集资料的主要动因,它会影响到学生对文献资料的占有和理解及对所遇问题的思考,最终会影响到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是否能进行更多的创造性思维和劳动。因此在论文选题时,教师不但要发现和培养学生完成论文的兴趣,而且要正确引导和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毕业论文的完成效率。

在2007年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时,我曾为一名学生选择了利用天然高分子壳聚糖的化学改性制备高性能吸附树脂的课题,但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他对利用植物油、多元醇和多元酸制备醇酸树脂更感兴趣。其后,我对课题及时进行了调整,研究中学生也很快进入了角色,并成功地完成了如何通过化学方法去除存在于醇酸树脂中微量水的研究,得到的醇酸树脂无论是粘附性能还是成膜性能都明显改善。

三、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确保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

毕业论文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环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通过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精神和独立工作意识切实得到锻炼。但在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学生由于基础、学习能力和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在课题的理解、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及分析等方面的完成程度上也不同步。这就要求教师在毕业论文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尤其是毕业论文的选题上,必须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根据作者对近几年盐城工学院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的分析,认为学生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提高型、巩固型和弥补型。提高型学生不但学习基础和能力较好,而且还学有余力,具有较强的运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型学生在毕业论文以前的学习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基本掌握了化工专业所需化学化工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运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面对创新性课题时还需教师更多地指导和帮助;弥补型的学生在毕业论文以前的学习中,对化工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还存在一定不足,对创新性专题文献的分析和总结更是由于学习能力方面的原因而难以独立完成。对于这三种类型的学生,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应有所差异:提高型学生可选择一些具有较高创新性要求的课题;巩固型学生可选择一些具有一定创新性要求的课题;弥补型学生主要考虑选择一些相对成熟并有验证性特点的课题。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完成质量达到要求的毕业论文。

四、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学生介入教师科研课题是提高毕业论文创新性的有效措施。教师的科研课题是教师对某一领域经过较长时间思考和研究之后形成的成果,一般具备较好的创新性。将毕业论文选题与教师科研课题结合起来,不但可使学生对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有较好了解,而且也可通过学生参与教师部分科研项目的研究,使他们能更好地了解专业发展的新水平、新动向和新特点,从而在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上获得较高的起点。

在2007年盐城工学院化工专业2003级毕业论文选题阶段,作者将承担的盐城市社会发展项目《基于两性壳聚糖的靶向药物缓释载体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的部分研究内容进行了分解,并以分解后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备选课题。在论文选题初期,通过教师向有意参与这些课题研究的学生介绍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目的及课题的研究价值,使学生对这些课题产生了兴趣。其后通过具体研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不断交流,使学生对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特点有了更多了解,也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和科研素质得到了提高,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学生完成的《季铵化羧乙基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吸湿保湿性能研究》和《季铵化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吸湿保湿性能研究》两篇毕业论文被评为盐城工学院优秀毕业论文,并且《季铵化羧乙基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吸湿保湿性能研究》还获得2007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二等奖。

五、结合社会需要和企业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对学生毕业后所承担的工作性质和任务的统计和分析可知,化工类学生毕业后承担的任务主要有技术革新、企业管理、产品研发、工艺改造、设备设计、环境治理、节能降耗、工程施工及产品营销等,内容相当广泛,而高校自身又承担着传递知识、培育人才和服务社会的功能。这就要求毕业论文选题需要结合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及企业的要求,尽可能选择一些与实际工业生产和工程实践密切相关的课题。这些与社会需要和企业要求结合的课题往往具有实用背景,因而通过相关课题的研究可以直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通过学生在论文研究过程中激发出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而论文完成过程中的每次进步更可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在2006年,作者根据江苏一家农药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拟定了一个从乐果生产废水中回收硫磷酯和氯化铵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备选课题。在论文选题初期,通过向学生介绍该企业现有乐果生产工艺特点及硫磷酯和氯化铵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对所选课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和认识。其后通过论文研究过程中与学生的多次探讨以及实验方案的完善,顺利解决了该企业乐果生产废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问题。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不但在工程实践和创新性思维方法上得到提高,而且完成的毕业论文内容翔实、完整,具有较高质量。

六、结合学科前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选题的科学性、新颖性、创新性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之一,因此在化学化工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上要不断地根据专业的发展特点推陈出新,确保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不但有一定深度、难度和广度,而且要符合学科的发展方向和规律。

随着能源危机不断加剧和矿产资源逐渐枯竭,人们现在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天然可再生资源,生物质资源的深加工和资源化利用日益成为化学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2008年,作者根据我国松香资源较为丰富而在松香加工及高附加值松香衍生物的生产上存在不足的特点,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松脂水性化加工技术研究和绿色化工产品的开发》的部分研究内容,拟定了一个利用松香生产具有抗菌杀菌性能的农药乳化剂课题作为毕业论文课题。由于选择该课题的学生对松香的深加工和利用很感兴趣,在该课题的研究上非常投入,同时在研究中与教师的交流也非常充分,因此毕业论文的研究任务和目标都能得到很好实现。课题完成后,不但学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盐城工学院优秀论文,而且研究中形成的成果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参考文献:

[1]林登平,叶钊.组织学生参加开放型实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化工高等教育,2003,(1):80-81,46.

[2]陈卫,张灏,赵建新,等.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和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2,22(6):56-58.

[3]李利军,李艳丽.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3,(6):90-92,111.

[4]贺晓蓉,刘述喜,陈新岗.高校工科毕业论文写作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9):177-180.

[5]袁斌,吕松,袁世平.关于工科高校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模式的新思考与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39-42.

[6]叶青,裘兆蓉.加强毕业论文环节提高毕业生创新思维能力[J].化工高等教育,2006,(5):47-50.

[7]张根全,赵子龙.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1):13-16.

[8]邹明珠,吴通好,郝秀峰.利用优势条件培养创新能力[J].大学化学,2000,15(3):9-11,43.

篇5:补充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在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现代社会,人的生存陷入了一种困境,那就是精神生活的贫瘠,如理想失落、规范失效、诚信缺失、审美情趣粗陋、迷信复返、情感匮乏、道德沦丧等等。对于大庆人来说,摆脱这种困境,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我们有一个精神的传家宝:铁人精神。铁人精神的“真善美”可以消解“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由市场经济所引发的理念和思想;铁人精神所蕴含的“爱、忠、孝、善待”等内涵可以肢解和校正市场经济对人性的扭曲。铁人精神对大庆人来说是土生土长、亲切熟知,理应成为建设大庆精神家园的重要元素。

2.铁人精神是提升大庆城市文化的宝贵资源。

在文化的所有层面中,最具有内在性、最能体现文化的超越性和创造性本质特征的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灵魂。大庆文化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价值蕴涵的精神文化。大庆城市精神必须也必然是铁人精神的历史积淀与时代创新的合理融合。“铁人精神与大庆具有同样的知名度,每当人们提起大庆,必然会想起铁人王进喜,他是一位既有鲜明时代特色又有浓厚群众基础的杰出人物,对外他是一个驰名品牌,对内他是一种无穷动力。”铁人精神是大庆的城市之魂魄和城市之根脉,是大庆人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精神源泉,是大庆文化建设的灵魂、底蕴和支柱。

3.铁人精神是推动大庆科学和谐跨越发展的动力支持。

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一个片断来看,文化心理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统摄地位。技术进步了,物质丰裕了,制度改变了,但如果人的文化心理落后,再好的技术和制度也形同虚设。文化作为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样法,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铁人精神是大庆文化的灵魂和根基,大庆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也就离不开铁人精神的滋养和浸润。弘扬铁人精神将其内化为大庆人的人文品质,成为大庆人的集体人格和城市气质。这样,大庆的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才有了源源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4.铁人精神是大庆油田永续辉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保障。

篇6:选题背景

一、课题选题目的、意义及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推广价值)

1988年,《世界教育年鉴》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提出:教师作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专业发展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近年来,我们珠海路小学顺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注重立足学校实际,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涌现出了一批省市级优秀教师,其中齐鲁名校长1人,齐鲁名师、省特级教师1人,省优秀辅导员2人,岛城名师、青岛市特级教师2人,及一批青岛市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学校打造名师,壮大优秀教师群体创造了条件。

《“立足校本研训,培养优秀教师群体”的实验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立足于学校实际,充分挖掘校内资源与优势,同时借助于外部力量,内外结合,开展基于校本实际的形式多样的培训与研究活动,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搭建平台,使之在积极参与中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市、地、省乃至全国等不同层次的名优骨干教师,构建学校优秀教师群体,以名师打造名校,探索出基于学校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模式。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有效探索教育的基层组织——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尤其是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构建起适合学校推进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与研究基本模式,为其它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同时,本研究的探索,也可以为基于学校的名优教师群体培养的途径与方式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鲜活的个例和丰富的实践依据,并通过实验论证:学校是促进优秀教师群体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校本研训是名优骨干教师发展的最主要的方式,并探索以校为本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可行性策略,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理论。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的切入点、重点、难点、主要创新点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探索促进优秀教师群体成长的校本研训途径与方式,使教师由被动参与为主动自觉谋划职业发展,由个体努力为群体努力共同创优; 2.构建以校为本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基本模式,壮大学校名优教师队伍,创建名校; 3.创新骨干与名优教师培养机制,建立“名师——名师培养人选——骨干教师——全体教师”的分层次引领与辐射带动的培养梯队,推进教师队伍素质整体的提升。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将校本研训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使教师在工作中进行学习与研究,在学习与研究中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构建“教、学、研、训”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培养学校优秀教师群体。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创新、完善校内研训机制,借助上级教科研部门和外部专家、名师,加强对校内骨干教师的培养,使之尽快成长、成熟,称之为各级名师,壮大学校名师队伍,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1.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壮大优秀教师群体必须有抓手,以校为本的研究与培训机制给教师提供了机遇和舞台。本课题研究力图让教师、校长、教育主管部门都能认识到,学校是优秀教师群体成长的主阵地,校本研训是优秀教师群体锻造的主要方式。

2.过去的研究中,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阐述较多,对基于学校实际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式研究比较少。本课题主要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和案例与叙事等实证研究,为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关于在促进优秀教师群体发展的可行性策略。3.借助外部力量,完善以校为本的研训机制,优化教师队伍尤其是培养壮大名优教师队伍。

3、课题研究实施步骤、阶段性目标和最终成果

本课题实验时间为三年,即从2011年5月份开始到2014年6月结束。

第一阶段:准备、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1年7月)1.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

2.课题研究组成员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搜集整理相关教师专业发展与名优教师群体培养的文献资料,为研究的实施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3.总结反思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进行有关教师队伍现状的统计与分析,做好数据整理,为研究开展提供依据。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3年12月)1.按课题方案组织实验研究:

依托“十二五”阅读工程、全员教育教学技能大练兵等活动,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借助问题研究、叙事研究开展基于学科和班队建设的教育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研究水平与教育教学能力;通过青蓝工程、名师培养工作站,对教师实施分层次培训,构建序列化的名优骨干教师培养梯队;搭建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促进名优骨干教师群体的发展。2.组织实验工作阶段总结与展示:

每学年一次组织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整理研究资料,提炼研究成果(包括名优骨干教师的培养机制、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途径与方式、校本研训的基本模式等),针对存在问题调整研究方案,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积极争取各级教科研部门和专家的支持与指导,提高研究成果科学性、适用性,通过媒体、研讨会、成果评选等方式进行推介。

第三阶段:总结、提炼成果与结题鉴定阶段(2014年1月——6月)1.总结、完善基于学校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途径、方式与基本模式; 2.系统整理实验研究材料,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科学评定实验研究的成效; 3.撰写课题实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4.组织课题结题鉴定会与成果推介会。

预期研究成果:

1.教师专业发展、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教育叙事、案例;

2.课题研究成果性材料汇编,含阶段性与终结性研究成果、获奖发表论文、优质课公开课集教学设计、实录等; 3.课题实验工作报告与研究报告; 胶南市级名师教师比例提高15%左右,各级名师人数均有所提高。

青岛市教

基于Web的邮件收发系统

目录: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基于WEB邮件收发系统的解决方案 第3章 开发工具的选择 第4章 系统总体分析与设计 第5章 系统详细设计

第6章 邮件收发系统的运行与调试 第7章 心得体会和结束语

摘 要

Internet的爆炸性增长和流行使得大多数的电子邮件实现都采用internet标准,而且随着WEB浏览器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基于WEB邮件收发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电子邮件(E-mail)是Internet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了TCP/IP与邮件协议之间的关系,C/S模型的基本结构,E-mail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用户代理、输出队列、报文传输代理、邮箱)和实现E-mail收发的基本协议(SMTP,POP3)。运用windows socket网络编程界面实现邮件协议。针对传统集中式电子邮件的不足,提出了分布式电子邮件的概念,从对二者进行比较中得出分布式电子邮件的优点,并设计出实现分布式电子邮件的主要模块结构(收发模块、用户认证模块、邮件存储模块、用户接入模块等)。第1章 前言 1.1开发背景 1.1.1 选题背景

本课题来自于实际应用,本论文探讨了基于WEB的电子邮件系统。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Intranet应用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普及,当今社会正快速向信息化社会前进,信息自动化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我们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随着Internet飞速发展,它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亲切地把它叫做信息高速公路。随着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的普及,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访问internet,并从Internet中获取资源,Internet紧密的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个人上网目的,获取信息是第一位的。电子邮件是人们相互交流、通信的一种重要手段。几乎每一个电脑用户都曾经使用过电子邮件,而且许多新用户在第一次进入互联网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注册一个邮件帐号。而随之而来的就是邮件的管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目标,而基于Web的邮件收发系统正是可以解决人们的难题。1.1.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

几年以前,基于 Web 的电子邮件几乎还不存在。而现在,几乎每一个电脑用户都曾经使用过基于 Web 的电子邮件,而且许多新用户在第一次进入互联网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注册一个 Web 电子邮件帐号。在 Web 电子邮件中,用户浏览 Web 页面、输入用户名和口令后,一个在服务器上运行的 Web 电子邮件程序在动态生成的 Web 页面上列出该用户的邮件,这样用户就不需要将邮件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中。由于不需要客户端软件,因此任何用户可以使用任何上网的系统查询他们的电子邮件。这与以前的客户端/服务器型电子邮件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客户端/服务器型电子邮件中,用户采用的是客户端电子邮件应用(如Foxmail和Outlook)。

元搜索引擎的研究与设计

目录: 一.引 言 2 1.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2 1.2 开发中文搜索引擎的几点建议 11 二. 元搜索引擎概述 12 2.1 元搜索引擎定义 12 2.2 元搜索引擎定义 12 2.3 元搜索引擎的特点 13 三. 元搜索引擎发展趋势 13 四. 一个元搜索引擎的设计构想 15 4.1 系统结构框架 15 4.2 功能模块介绍 16 4.3 实现中的关键技术 19 五. 总结 21

前 言

信息是人类生存的三大资源[王永成91]之一,也是现代化工业的三大支柱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全世界的文献信息量也在急剧增加,如何快速、方便、有效地从信息的海洋中找到需要的信息逐渐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Internet)的发展,信息更是爆炸般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如何有效地利用数量如此庞大的信息资源,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搜索引擎也应需而生。但是由于网上信息具有量大,格式杂,冗余度高,更新速度快等特点,目前的搜索引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用户的某些问题,但仍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按照搜索引擎的“全、准、快、好”评测标准,目前的几个著名搜索引擎的不足之处表现为:(1)页面索引数量少,有研究资料表明,目前任何一个搜索引擎索引到的网页都达不到互联网上网页的16/100[Steve99];(2)查询结果的准确度不够,有误检、重复等现象。这是用户面临的比较普遍的问题;(3)智能化程度较低,搜索引擎的查询形式单调,一般不支持自然语言查询,而且缺乏和用户的交互。

因此,开发出性能优良、界面友好的搜索引擎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本文将针对目前的搜索引擎所存在的主要缺点,围绕搜索引擎的若干关键技术作深入研究。

首先,有必要对搜索引擎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作一个简单的描述。1.1.1国内搜索引擎的发展状况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选题背景】相关文章:

选题背景和意义06-09

毛概单选题多选题04-29

新闻采写中要注重选题和选题策划09-10

毕业选题06-05

物流选题08-16

选题分析05-05

选题管理06-05

图书选题06-17

选题思路06-26

选题思维07-31

上一篇:领导考核大会主持词下一篇:“三个创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