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情况

2024-06-06

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情况(精选8篇)

篇1: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情况

工程造价专业规划和实施情况

一、综述

1、指导思想

以学校“十三五”规划为指导,坚持“加强建设、规范管理、质量为本、深入改革、立足创新”,深刻理解工程造价本科专业教育内涵,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系统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全面提高专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和毕业生质量。

2、专业建设规划目标

规划总目标:按照“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需要育人才”的专业建设理念,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形成土建设计、施工、造价、管理类专业群。使工程造价本科专业本科在校生人数稳定在300-400人规模,并建设一个至二个教研室乃至省级精品专业及专业方向。具体规划目标如下:

2.1、以基本素质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并建立一套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2、建设一支适应专业需要、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2.3、贯穿基本素质和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一条主线,以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探讨项目教学、模块化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并建立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2.4、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与稳定8-15家产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完善校内实习及技能实训室的功能,形成校内、校外实验实训两大保障体系。与企业合作建设一个生产性实训基地。2.5、加强开发教科研能力,积极探索、实践学校——企业互动双赢的办学机制,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2.6、建立一专多能的多证书培养体系,创造并加强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联系,尽量使学生获得本科层次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1~2个本专业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二 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1、规划总目标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打造学校2-3个院级、省级及以上品牌专业,突出特色专业,使工程造价本科专业本科在校生规模在200-300左右,专业教师在3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讲师15人,专职教师30人,外聘教师5人)。

2、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毕业生的规格

2.1、明确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建筑企业输送大批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也要根据建筑行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和技能人才的实际要求,灵活设置课程和技能培训项目,增加职业技能训练的比重,搞好课程开发,围绕提高技能这个中心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即可顶岗操作,实现学校教育与上岗就业的“零距离”。2.2、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完善和探讨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机制,尽量争取企业向我校提供必要设备、经费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产实习机会,同时选派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积极接收毕业生就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面向企业,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展“订单式”教育,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

根据工程造价本科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共性要求,在人才需求预测基础上,与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共同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规格。具体见工程造价本科专业教学计划。

3、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带动课程标准建设

在课程标准建设中,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建设行业的特点,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开发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专业发展动向引入课堂,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等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了国家建设行业相关技术、规范和规程标准的宣贯工作,并依据相应的建筑行业新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适时导入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职业专业能力;完善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融职业岗位的要求于教学过程之中,推行“双证书”制度。

4、教材建设规划

课程教材建设要求尽量全部使用规划工程造价本科专业本科教材,并鼓励使用自编和参编教材。

组织教师尽量开发一批辅助教材、校内讲义、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教改立项和课题研究,按要求整合综合化课程,使技能、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

5、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我们要做到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树立品牌,关键是要培养一支适应职业教育需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当前我院师资队伍现状是:真正“双师型”教师不多,高级职称、骨干师资偏少,专业结构不合理,科研服务能力较弱,教师平均年龄相对年轻。为此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培养高素质师资:

一是重视教师专业岗位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国家资格考试,并取得各类合格证书,如:注册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造价师、监理师、建造师等执业资格。

二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广大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和学科研究。三是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和到建筑企事业参加生产实践。四是实行对中教师在专业课教学和实训教学之间进行“轮岗”,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使他们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五是建立名师(名专家)工作室。

6、利用学校条件开展社会服务

6.1、推广职业培训与资格鉴定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承担商丘市及周边地区的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岗位资格和继续教育等培训任务;承担区域内企业职工在职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任务,可对河南省相关院校进行师资培训、课程体系开发、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对口交流与支援。6.2、开展对外技术服务

依托建筑材料检测实训中心的先进设备优势,建立校企合作示范基地,探索开展对外技术服务管理模式,对商丘及周边地区建筑企业开展“五强二比”的建筑材料检测服务;利用专业教师的专业及技术优势,对外开展建筑结构设计、建筑工程咨询、造价、工程测量等技术服务。

6.3积极加强省内兄弟院校交流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派教师前往省内相关小埝沟地院校,加强与其间的相互交流,在师资培养、教学改革、实验实训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双方互通专业教育信息,传递职教界友谊。通过交流,一方面可以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增进沟通和了解,增进相互的友谊。

篇2: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情况

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4〕86 号)文件精神,经江苏省教育厅遴选评审,学校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和化工装备技术分获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立项。结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 号)文件精神,培养中国制造 2025 需要的不同层次的人才,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学校专业整体建设水平,实现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动力,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铸强学院优势专业的目标,经研究决定开展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品牌专业建设工程。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1.坚持领先铸强。品牌专业既要在全省同类专业具有领先地位,在全国同领域中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又要能够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提质增效。

2.坚持特色发展。依据学校办学定位,重点建设具有行业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打造一批办学声誉卓著、社会广泛认可的品牌专业,进一步推进学校实现“特色明、水平高、创新强、产教高度融合的国内一流开放型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

3.坚持分类建设。按照学校现有专业类型,分类评议,择优遴选,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4.坚持标杆引领。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带动其他相关专业建设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内涵式发展。注重标杆的引领示范作用,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5.坚持全面推进。以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为契机,以学校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为引领,同步全面推进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提升学校专业建设水平。

(二)主要目标

1.铸强学校优势专业。按照“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的要求,突出重点,建设在全省同层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在全国同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专业。

2.拓新学校潜在专业。打造一批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潜在优先专业。品牌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创新创业能力突显,与全国同类高校同台竞技获得优异成绩,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达国内先进水平。

3.形成富有弹性、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更加完善。

4.产出一系列优秀教学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每个品牌专业拥有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名师,培育一批教学成果和教学研究成果,建成一批课程、教材、课件等优质教学资源并实现开放共享。

二、重点任务

(一)建设 省内 一流专业

牢固树立卓越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切实提升教学。发挥品牌专业优势,推动区域共享,在省内高校同类专业中形成较强的示范性、引领性。

(二)

造就一流人才

实施优秀杰出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拔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三)打造一流平台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培养与需求对接、科研与教学互动。注重国际化合作育人机制建设,积极推动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步伐,形成国际合作育人平台。

(四)产出一流成果

围绕职业教育教学前沿领域重大热点问题,加强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育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和标志性实践成果。突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省级乃至国家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三、项目实施

(一)实施时间与方式

建设实施时间:2016 年至 2019 年,按照分类资助、持续推进的思路,立项建设 6 个校级品牌专业建设点、6 个校级品牌专业培育点。各项目依据确定的目标任务和现有基础加强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组织实施。项目中期进行阶段性进展汇报与检查,项目结束时验收考评。

(二)项目申报范围

申报的专业必须是国家专业目录内的专业和非省级以上建设专业,还应同时满足以下至少 2 个条件:

1.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点专业,包括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信息产业等领域相关专业。

2.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综合实力强的主干专业,主要是综合实力校内排名前30%的专业。

3.社会认可度高的热点专业,主要是高考第一志愿符合率、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居学校前列的专业。

(三)项目立项

所有项目均由专业所在系按规定的申报范围申报,通过专家评审提出立项及资助档次建议,经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管理协调小组审核批准后立项。

四、专项资金

学校高度重视品牌专业建设,四年建设期内将依据学校财力情况给予不少于900 万的专项资金,按照每个校级品牌专业建设点 100 万、每个校级品牌专业培育点 50 万投入。主要用于支持专业的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教材资源开发、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创业创新训练、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信息化教学改革等 6 个方面,其中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使用经费比例不得超过 50%。鼓励各专业积极争取行业、企业支持,深入开展校企专业共建。

五、项目管理

(一)协调管理机制

成立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管理协调领导小组,校领导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常务副组长。具体如下:

长:何学军

副组长:张小军、赵美惠 成员:王世娟、王蕴弢、费俭、刘舍礼、谢敏、许宁、仓理、朱红雨、李剑、朱明、朱剑荣、王江涛、关琦(二)开放竞争机制

1.所有项目按规定的申报范围进行竞争性申报。

2.项目在申报、评审、立项、检查验收、经费安排等环节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

(三)项目责任机制

1.项目依托专业所在系为责任单位,专业系成立校级品牌专业工程建设实施小组。原则上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并签订责任状,加强协调推动、过程管理和督查考核,切实做到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要细化和落实具体政策措施,在人、财、物、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支持,确保全面完成各项建设目标。明确项目实施负责人,一般由专业带头人(负责人)担任。工程管理协调领导小组与有关项目责任单位、项目负责人签订任务书。

2.项目实施以任务书为依据,明确目标任务,分解建设项目,强化推进措施,落实实施责任。建立项目报告制度,注重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的反馈评价。

篇3: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情况

关键词:造价管理,建设方人员,地位和作用

0 引言

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和经济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 在工程设计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建设实施三个阶段中均有体现。作为建设方造价专业人员, 一定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和丰富的建筑经济知识。在工程造价管理实务中, 要遵循国家工程建设方面相关的政策法规, 在符合国家施工规划许可这个前提条件下, 从拟定工程设计方案开始, 就着手进行工程造价的预测计算、合理确定、有效控制、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 以确保工程质量合格优良, 满足工期要求, 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幅度内, 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建设方造价专业人员在工程设计方案阶段的地位和作用

在工程设计方案阶段, 包括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 建设方应组织协调工程设计方、使用方和相关利益方, 并邀请有关专家, 针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和比选, 同时对设计方编制投资概算进行细致的检查与审核, 深入研究节约投资的可行方案, 使工程实施的造价预期值小于项目投资总额与各项预备费之间的差。

在这期间, 造价管理工作应积极介入到工程设计过程中, 从经济的角度, 审视工程造价的合理性, 使比选后的工程设计方案趋于合理, 控制在限额范围以内。在设计过程中, 最佳工程设计方案往往不是一开始就能确定下来, 常常需要几方面一起进行多方案比较, 充分论证, 反复衡量各设计方案的先进性、经济性、实用性, 在不断完善设计方案的同时, 更要保证造价合理。例如, 某试验基地试验厅改扩建的设计, 设计方原先提出的方案中, 新建的试验水库设计方案图见图1, 水库开挖与钢结构之间相互产生较大关联影响, 不仅造价偏高, 而且对今后试验操作使用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建设方组织设计单位和试验厅使用方多次协商讨论, 提出了新建水库移至东侧空地的优化方案, 不仅使用方便, 而且造价较低。

在工程方案设计过程中, 应注意采用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是指以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所确定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为依据, 在投资估算限额范围内进行工程设计。显然, 这是一个技术与经济综合考虑的问题。实践证明, 限额设计是行之有效途径, 能有效控制整个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 以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为降低工程造价, 制定工程设计方案时, 也要考虑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 应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最终从技术、经济、适用等多方面出发, 综合比选审核工程设计方案, 从而选择出最佳的工程设计方案。须注意的是, 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往往根据工程建设进展情况也会不断调整设计方案, 因而建设方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也应在各阶段设计调整中得到体现, 工程造价管理人员更应参与其中并且严格检查监督。

2 建设方造价专业人员在施工组织设计阶段的地位和作用

在施工组织设计阶段,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确定控制和管理, 因而如何制定优良的施工组织设计是十分关键环节。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一项比较重要内容就是组织和协调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 通过施工方案优化、设备机械效率的提升、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总进度工期计划的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施工的措施等一系列完备的施工组织设计, 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施工组织设计的中心环节是优良的施工方案设计, 工程造价控制的基础, 恰恰是施工组织设计得到的优化, 也即施工方案得到的优化。这就要求建设方造价专业人员要善于组织协调, 始终从经济和技术的角度, 与施工单位一起吸取各方面精华来实现, 通过集中大家的智慧, 博采众长, 使得施工方案更加完善, 最终评定出经济、合理、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

深入细致运用好施工组织设计, 对顺利执行建筑施工合同, 有效控制工程成本也十分重要。这期间建设方造价专业人员需要加强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的沟通, 使各方充分认识和理解施工组织设计, 以便检验施工组织设计的贯彻程度, 工程资本的投入可否有效地控制在预算之内。

3 建设方造价专业人员在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作用

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动态性复杂性对应着其计价的多次性和多样性, 决定了建设方造价专业人员确定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工作内容是组织协调好建筑市场的招标代理方、造价咨询方、施工方, 明确项目组织结构, 营造良好的工作秩序, 明确造价控制成本核算人员及其任务, 以使各部分的造价专人负责, 各司其责, 对工程造价进行动态控制和管理。

通过周密的工程招标、投标及合同签订工作, 确定下来的建安工程价格即为造价控制目标, 此后的所有造价控制工作均围绕该目标展开。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造价控制是很重要的。建设方造价专业人员应该以计量支付这个关键环节为抓手, 以造价咨询单位合理编制, 并经过施工、监理和建设各方审核的工程量清单为依据, 通过动态地比较造价的计算值与实际值, 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实际工作中, 须认真审核每笔资金的支付申请, 使每一项支付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同时也可借助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咨询单位专业技术力量对施工现场隐蔽工程、建筑结构细部构造、设计变更工程等及时记录办理签证, 查验建筑材料是否货真价实, 杜绝事后扯皮的现象。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 建设方还需监控主要材料, 根据掌握的建材价格信息, 与施工企业一起深入市场进行材料单价调查, 特别是大宗建材, 装饰、安装工程材料的价格, 监控工程所需的主要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和单价。这期间还可借助中介机构造价咨询单位、监理单位的技术力量, 依靠相关工作机制, 查验材料是否货真价实地运用在工程项目上。

在工程建设造价管理实践中, 建设方造价专业人员还要认真研究工程质量、施工工期、生产工艺三者之间的关系, 注意指导施工单位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 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并从施工企业内部革新入手, 加强管理, 以保证施工工期和质量, 节省材料消耗, 减少设备投入数量, 加快施工进度, 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4 结语

建设方应在整个工程建设周期内始终占主导地位。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实践中, 要有意识地组织协调设计方、施工方、造价咨询方, 进行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的研讨, 正确处理造价合理与技术先进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与建设过程相对应的各阶段造价动态地反映了项目的总造价, 必须对其在各阶段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 从而有效地影响工程决策设计、招标合同预算、施工组织、竣工结算等阶段的工程造价, 确保投资价款的合理使用和合理支付, 最大限度地发挥建设工程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潘吉仁, 朱佑国.建设项目业主方造价管理实务分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8 (3) :59-61.

[2]殷志文.建设项目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对策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1 (3) :105-106.

篇4: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和构想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 发展现状 专业建设 思考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工业发展尤其迅速。工业已经实现了电气化,正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电子信息产业的产生、发展与壮大是在引入大量的国外资本、技术、管理的条件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产业的大发展、技术的大进步必将带来人才的大需求。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技能强,既能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又懂营销管理,满足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以替代现有理论水平低、仅凭经验工作、又缺乏新知识的技术工人,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工业结构方面,辽宁省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较为雄厚。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工业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形成了一定规模,初步建成辽沈半岛电子工业制造基地,传统产业得到改造和提高,新型产业不断发展和壮大,特别是近几年凭借地理优势大量引进韩国、日本等经济大国的资金,使辽宁省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产品的重要生产和加工基地。随着辽宁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企业对各种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特别是电子、计算机、通讯、电气工程、信息服务等专业更需要大量的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技术蓝领)。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定位应围绕产业调整的方向设置专业,使高职教育跟上辽宁省和全国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的要求。

“人才是最高贵的资源”,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是以智力劳动为主的高技术领域。这些年来,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为企业培养了一批这方面的人才,但是这与我国和辽宁省的经济发展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缺口。

1 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是指面向电子设备开发设计的通过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来辅助电子信息处理和信息控制的产业,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科技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并在对人们的生活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外,我国的国防、军队建设也离不开高科技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机构的调整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也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是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部分电子信息工程企业仍旧在按照传统的模式发展,并没有意识到创新思维和能力在领域发展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电子信息工程市场氛围发展上也未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有待发展。

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表明培养专门型人才,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良性竞争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人才竞争中取得胜利,才能够使电子信息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思路

针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提高专门型人才的质量是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高校作为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主要阵地,也肩负着重担。因此,如何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素养,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从多个角度做出思考和探索。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对于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进行建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可以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让教师能够更加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现状,并能够在提高理论水准的同时也提升实践技能能力,从而打造一支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在学历、职称等方面具有合理结构的教师队伍。

2.2 建立竞赛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竞赛制定和培训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

2.3 开展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将理论知识的讲授放在重要位置,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加大,有熟练技能的人才成为企业的首选,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加强对工程型应用人才的培养,通过开展教学来推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各项改革,并将知识、素质和能力统一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教学中深化对理论的认知和掌握。

3 结语

总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成为目前急需的通用性强、适应性广的专业。为了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深化对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改革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中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改革策略,能够使改革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国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2006(03).

[2]刘望军,浣喜明,陈爱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3]谢勇,胡学龙,蔡钧,张正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04).

篇5: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情况

摘 要:教学计划是培养人才的主导性文件,反映培养出的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层次和工作能力。文章从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几个方面,介绍了广东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 教学计划 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

一、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应确立以“面向社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的“高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和应用并重为宗旨构建其教学体系。其培养目标为: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和工程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和注册监理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较高的创新、敬业、协作精神的高级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定位。第一,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学科通才教育。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既不是重点大学的研究型教育,也不是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它的培养模式应该是理论知识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宽度,即学科基础要体现工程学科平台的要求,但又不过分拘泥于理论的严谨性而对工程实践给予一定的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通才教育;第二,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应是基础理论与工程能力、技能并重的教育。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并重,在基础理论知识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对实践、实训教学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注重实效,注重能力的培养,强化工程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力求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第三,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土木工程专业面临国内、国际两方面的变革要求:[1]在国内,土木工程中多学科及其知识的融合,综合性工程项目的增加,特别是经济体制、就业机制的变化,使得综合素质高、专业口径宽、适应性强成为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开始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向着注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进了一步,土木工程类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逐步增大,国外企业也逐步进入国内市场。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课程体系,主动适应国内、国际两方面对人才的要求,并把这种指导思想落实到新的教学计划中去。

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

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从历年的毕业生就业调查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除少部分人(10%左右)继续攻读高一级学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大多数主要从事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施工管理、物业开发、工程预算、工程监理、工程鉴定、改造加固等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服务工作。这就要求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第一,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及应用前景;

第二,掌握工程力学、土力学、水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建筑机械、建筑电气、给水排水、工程测量、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第三,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第四,了解土木工程主要法规;

第五,具有进行工程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建设部高等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有关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原则[2]和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经验,我们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整,表现为:

1.制定和完善了切实可行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

为了很好地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了旧教学计划,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为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创造了条件(见表1)。考虑到学生考研、找工作的压力,对各学期的开课量做了合理的安排,把课程适当提前,减少四年级的开课量。

2.保证各门课的知识链连续但不重复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仔细研究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重新定位每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整合优化,打破各个课程之间的条块分割与各自为政的局面,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根据整合后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并严格按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如“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与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这几门课程对实践内容部分没有明确的界定,由教师灵活掌握,有些内容会造成重复或遗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时,首先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梳理,然后对其进行整合优化;在教学大纲中,我们明确规定“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包括排架设计和浅基础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做桩基础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要包括楼和框架设计,毕业设计做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并调整了相关课程的时,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学

3.强化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新教学计划中除了“两课”社会实践,还设立了:军训、认识实习、工程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房屋建筑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共计39周。

为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我们与设计单位、科研单位、施工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多元化的实习基地,探索有效的新型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学术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中,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兴趣,提高其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4.重视外语学习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英语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分级教学、分类培养、目标驱动、滚动培养的教学模式。第1~4学期进行基础英语教学,根据学生能力采用分级教学的方法,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进行滚动培养。第5~7学期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或在专业课开展双语教学。在第8学期的毕业设计中安排撰写外文摘要。这样有利于保证学生达到一个较高的英语水平。教学计划中除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辅助结构设计等课程外,将计算机应用贯穿整个四年的课程教学中,在理论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增加计算机应用训练,保证各个教学环节中应用计算机的时间总计不少于200机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结语

篇6: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情况

摘要工程造价专业通过多年的建设,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各类教学文件,改革教学模式,并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人才培养质量大大提高,完全符合职业岗位对人才专业能力的需求,同时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合作、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在自治区建设培训领域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关键词工程造价岗位能力课程

自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十九省对口支援新疆,迎来了自治区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时期,新疆在“十二五”期间的投资规模将比“十一五”增加一倍多。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管理部门、建设行业调查,未来五年按照我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发展,工程造价的从业人员要达到5 万(数据来源:新疆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在现有执业、从业人员3 万人的基础上,5 年内需补充约2 万,另外,现有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人员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对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从行业发展情况来看,专业人才存在很大的需求空间,将长期处于稳定增长的趋势。

工程造价专业是培养与对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适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工程造价专业必备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具有工程造价管理能力的高端技能专门人才。

为主动适应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的要求,满足职业岗位对人才要求的标准,课题组根据新疆建设行业的发展前景,围绕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适应的职业岗位(群),认真分析了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人才定位、课程体系、就业方向等,创新了工程造价专业“预算主线,螺旋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工程造价专业“点—线—面”式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运行效果良好,毕业生专业能力与工程造价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达到零距离,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一、创新工程造价专业“预算主线,螺旋提升”人才培养模式

为加强专业教学改革,工程造价专业以学院教学改革试点为依托,结合工程造价专业岗位群对应的职业能力目标,经过不断研究和探索,创新了“预算主线,螺旋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工程造价专业面向企业的成本核算员、预算员、造价员、资料员等职业岗位,以工学结合为平台,校企共同培养懂技术、精预算、能管理工程造价专业高端技能人才,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工程造价专业“预算主线,螺旋提升”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工程造价专业“预算主线,螺旋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将高职三年制教育分为三个阶段,以培养学生预算能力为主线,能力的培养由“点”到“线”再到“面”,学生能力逐步提升、扩大,从而形成螺旋式提升模式,最终达到专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

一阶段,达到分项工程预算造价确定的能力。其目标主要是培养专业岗位群所需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在预算能力培养方面达到成本核算员的岗位目标,具体包括:(1)具备查阅预算定额的能力;(2)具备正确应用预算定额的能力;(3)具有编制分项工程施工图预算的能力。

二阶段,达到单位工程预算造价确定的能力。其目标主要是培养专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针对预算员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设置了该阶段的核心能力课程,重点培养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在预算能力培养方面达到预算员的岗位目标,包括:(1)具有编制建筑安装工程预算的能力;(2)具有编制单位工程工程量清单,进行单位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能力;(3)具有编制单项工程预算造价的能力。

三阶段为综合能力强化、顶岗实习阶段。其主要目标是培养造价员岗位所需的综合技能和素质,在顶岗实习中深入企业实训,由企业造价师、造价员指导,获得初步工作经验,达到造价员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的目标,包括:(1)具有应用预算软件(定额计价、清单计价)编制单项工程预算造价的能力;(2)具有应用预算软件(定额计价、清单计价)编制单项工程投标报价的能力;(3)初步形成全面工程造价管理的理念,具有造价员的知识结构与职业能力。

工程造价专业“预算主线,螺旋提升”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掌握工程造价管理知识,具备工程造价管理能力和职业素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直接参与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获得职业岗位初步工作经验,具备造价员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企业准员工素质,毕业生综合能力实现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二、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点—线—面”式课程体系根据“预算主线,螺旋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构建以工程造价岗位能力为依据,按工程造价计价过程和职业岗位能力形成课程体系,并开发理实一体的课程。

1.开发过程。根据行业企业共同合作开发、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分析,明确了工程造价行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群,明确了工程造价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职业行动领域,提炼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最终开发了工程造价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见图2。

2.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依据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文化基础与职业素养、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能力拓展、专业实训五个模块组成的“点—线—面”式课程体系,合理构建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

“点”———是由职业基础课程组成的专业基础知识点。主要包括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力学与结构等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工程预算所应具备的专业基本知识点。

“线”———预算主“线”。以预算为主线,教学过程以工学结合形式开展,学生通过学习建筑工程定额、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预算核心能力课程,形成分项工程预算编制能力、单位工程预算编制能力、单项工程编制能力一条主线,在预算体验实训、定额计价综合实训、工程量清单计价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再进行能力强化,最终达到预算员岗位职业能力。

“面”———是指在具备工程预算能力的基础上,拓宽专业适应面。在具备预算编制能力的基础上,学习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市政工程预算、建筑装饰工程预算、工业设备安装预算、园林绿化预算等课程,学生的职业能力横向扩展至相关专业预算编制。

3.整合和细分课程。为了突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以预算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建筑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整合为建筑施工课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与项目管理整合为项目管理实务;将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细分为建筑工程定额、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建筑装饰工程预算;为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预算电算化课程整合为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实训教学环节;为突出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增加了市政工程预算、工业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园林工程预算。

4.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对接。按照工程造价职业岗位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成本核算员、预算员、资料员、造价员等职业资格能力要求,并结合注册造价工程师考试内容设置课程,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工程造价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达到“零距离”。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必须取得CCT计算机等级证书、广联达CSAA 预算软件应用等级证和预算员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岗位培训学生可以考取全国造价员职业资格,为学生将来考取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证奠定坚实的基础。

5.实习、实训项目教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坚持“教、学、做”一体的总体原则,将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入课堂,制定实践教学环节的实习实训手册。实践教学中设置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训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精心设计实训项目。在丰富教学内涵的同时,实现教学相长。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媒体,优选教学资源,推进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采用工程项目的仿真模拟预算与真实施工图预算相结合的综合训练模式,学生完成收集资料、熟悉图纸、计算工程量、综合单价计算等预算编制全过程,成果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最终具备企业准员工素质。

三、课程开发与设计

1.课程开发。(1)课程开发思路。根据预算员职业岗位要求,以预算编制过程为导向,以预算工作任务为教学项目,开发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情境,达到学习情境与真实工作情境“零距离”。(2)核心能力课程开发流程。开发流程是“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真实工作任务—工作能力要求—能力学习单元—学习情设计”的基本路径。

2.课程设计。(1)基于预算编制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选取通过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企业行业专家及专业教师共同研讨,依据预算员、造价员岗位工作任务、能力标准及岗位工作过程,将工程造价专业学习内容划分为分项工程预算、单位工程预算、单项工程预算三个主要递进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的基础预算能力、综合预算能力及工程造价管理岗位能力螺旋提升、逐步扩大,最终达到造价员岗位能力要求。(2)针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计学习情境。以预算编制任务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开发了预算体验实训、定额计价综合实训、工程量清单计价实训和毕业综合实训四大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组织实施融“教、学、做”为一体,在“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灵活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完成预算员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

3.课程建设。(1)核心能力课程建设。按照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通过企业调研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与企业共同开发《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工程定额》、《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等5 门核心能力课程。(2)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本专业已建成《建筑工程测量》、《建筑电气预算》2 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及《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实务》等4门省部级(教指委)精品课程,《工程经济》1 门学院级精品课程。(3)课程标准建设。与新疆工程造价管理总站、中建新疆建工集团、新疆驰远天合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并根据工程造价专业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突出预算能力培养的《建筑工程预算》等5 门核心能力课程标准,规范了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评价标准,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4)教材建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开发了《看图学建筑工程预算》、《看图学装饰装修工程预算》等多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将行业新计价模式融入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动态和法律法规的更新,及时修订教材,使教材内容与行业规范“零距离”。

四、加强教学模式改革,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保证人才培养高质量

1.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如《工程量清单计价》课程,从施工图预算的编制过程出发,按照工程量清单计价过程,确定了工程量清单编制、综合单价组价、工程量清单报价、工程造价预算软件应用等4 个典型工作任务,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细分为12 个学习任务。

2.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中,将现行的国家统一定额、地区统一定额、《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等计价依据作为主要教材,按照预算编制的过程设计教学环节,采用真实工程的施工蓝图,将工程预算编制作为学生工作任务,组织教学,教师引导过程中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过程直观生动;并应用工程造价专业软件开展课程实训,实现教学过程与预算编制过程“零距离”。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开发课程教材、电子教案、课件、视频资料、习题集、实习实训项目指导、教学参考资料,形成网络课程。在网上还可以发布教学信息,进行讨论、链接相关网站,达成资源共享,扩展学习空间,实现在线答疑、在线考试,为学生自主学习、课外复习提供方便。

五、专业综合实践教学

1.建立健全“预算主线,螺旋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由预算体验实训、定额计价综合实训、工程量清单综合实训、毕业综合实训等理实一体化实训,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综合实训课程组成,其中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

2.完善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文件。为提高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质量,对实践性教学实施全过程管理,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编制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文件包括实训大纲、实训手册、任务书、指导书,在实训、实习过程中,企业和学院指导教师共同根据学生的职业道德、实(习)训日记、实(习)训纪律、安全文明生产、操作技能、实(习)训报告、实(习)训成果、实习答辩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形成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在评价标准中,体现了学生自评、校内指导教师评价、企业指导教师评价三结合的评价方式。

3.实施“校企合作、共育人才”,保障实践教学质量。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学院制定了《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管理制度》、《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外生产实习管理规定》、《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师实践锻炼管理办法》、《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外聘教师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了院、系两级对实践教学全过程实施严格监控的机制。

学生通过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技能达到岗位能力需求,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年均一次就业率达到了97.8%以上。

六、教学改革成果显著,被评为自治区特色专业

1.在教学改革中完成了多项教学成果。近五年,工程造价专业教师承担省部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6 项;学院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6 项;公开出版教材24 部,自编校本教材3 部;公开发表各种教育科研论文11 篇;建设了自治区(省部)级精品课程6门,院级精品课1 门;学院级教学成果奖6 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 项,教学改革效果显著。各项教改成果应用在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多项荣誉。转变了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拓展了教学的思路,锻炼了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一大批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受到行业企业的高度评价。

2.初步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合作、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工程造价专业有一支业务精、素质高、敬业精神强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共25 人,其中:聘请了新疆驰远天合造价咨询事务所、中建新疆建工集团、新疆市政公司等企业专家和一线管理人员7 人,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合作、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保证了工程造价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师资的合理搭配。团队成员担任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房地产类专业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新疆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理事;自治区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评标专家;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多项社会职务,在区内外和行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3.工程造价专业招生就业两旺。工程造价专业在校高职学生976 人,其中2008 届240 人,2009 届316 人,2010 届420 人,由于社会需求量大,专业就业形势好,第一志愿录取率100%,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能力与企业人才需求零距离,主要面向建设行业,涉及住房和城乡建设的多个领域,专业岗位涉及面宽、综合性强、技术含量高。目前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7.8%以上,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提高了专业的知名度及社会影响力。

4.工程造价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强。近三年,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工程算量职业技能大赛屡获大奖,学生职业能力凸显。我院工程造价专业受到社会和行业高度评价,在全国同类职业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5.长期为新疆建设行业开展岗位培训和技术服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在社会服务和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方面始终站在专业发展的前沿,对行业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是自治区注册造价师考前培训考生的首选教学团队。同时,长期承担新疆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的继续教育,全疆造价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预算员的岗位资格培训,并组织或参与造价员考试命题、预算员考试命题和题库建设。近三年,培训近万人余人,为新疆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作出了贡献。

(基金项目:新疆职业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编号XJZJXH2011-010)参考文献

篇7: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情况

一、合肥“515敬老工程”的新优越

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条例》,为了贯彻落实《条例》精神,XX市自20起组织实施“515敬老工程”,即计划用5年时间,以福彩公益金投入为主,辅以地方财政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力争筹资1亿元左右,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实现我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集中居住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515敬老工程”列为 “三十三项民生工程”之一,以大建设的力度强力推进农村敬老院建设,以提高集中供养率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五保供养水平。我市现有农村五保对象30007人,散居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500~3360元,集中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2640~4560元,高于省定1200元标准。“五保供养标准、敬老院床位总数、集中供养能力、管理服务水平、敬老院规模档次和整体水平”五个全省第一。我市实施“515敬老工程”在全省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年荣获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2019年荣获“全国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五保供养工作创新奖”。XX县包公镇敬老院荣获“全国模范敬老院”称号。

我市“515敬老工程”项目坚持“全国领先,全省第一,合肥特色”的规划建设原则。项目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功能齐全,达到院容环境园林化、设施设备人性化、服务管理规范化。在布局上,要求每个乡镇建立一所规模在200张床位以上、基本满足当地实际需要的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在建筑上,每个县区各具特色,具有开展日常工作所必需的居住用房和辅助用房。建有用于康体保健等方面的功能室,配备了必要的农副业生产用地。在设备上,做到“四通”,即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和网络设施。在资金上,市级福彩公益金和财政支持规模在200张床位以上的敬老院建设,对新增建五保床位按照10000元/张进行资助,对改建的床位按照5000元/张资助。同时要求县区财政每张床位不低于20%配套资金。

截至2019年底,全市实施“515敬老工程”项目60个,实现乡镇全覆盖。市、县区、乡镇总投资2.25亿元,其中市本级投资9543万元;占地面积2186亩,总建筑面积28.21万平方米,五保床位总数达14193张,其中新增10644张,占75%。五保对象集中供养能力大幅提高,由2019年的8%提高到现在的50%。

一座座崭新、整洁的敬老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我市三县乡村,园林般的环境、宾馆化的住宿,辅之以餐厅、娱乐室、卫生室、菜地、畜禽舍,好似世外桃园,上规模、上档次、崭新、整洁的敬老院成为我市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实现过去单纯“吃有粮、穿有衣、住有房”的传统温饱型敬老院,向多功能福利型敬老院转变。那些或老、或残,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人的老人们成了新型敬老院的院民,享受着吃、穿、住、医、葬全方位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颐养天年,其乐融融。朱巷镇、杨庙乡、包公镇敬老院还有数位老人喜结连理。被访老人都齐声感谢党、感谢政府,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二、合肥“515敬老工程”的主要做法

(一)“515敬老工程”的创建样本

一是突出一个“早”字,强化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把“515敬老工程”作为民生重点工程,明确要求以省会城市的高标准,早谋划、早实施、早出成果,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联动、县区全面负责、乡镇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分管市长高度重视,亲自过问。各县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规划、抓部署、抓落实,协调建设用地和规划立项,落实建设资金,加大了全市“515敬老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力度,确保了建设项目快速实施。

二是落实一个“细”字,层层分解目标。每年明确乡镇(街道)敬老院建设年度任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细化分解任务。市民政局定期召开“515敬老工程”协调联络会议和请分管副市长主持召开全市工作调度会,及时了解和掌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细化措施,尤其是对各项基础工作的细化。如项目申报、资金发放、工程各个环节质量监理等,真抓实干,确保年终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三是狠抓一个“严”字,规范制度管理。首先是严抓目标管理,出台了《XX市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加强考核和督促检查。其次严抓进度管理。坚定不移地落实责任书,加强调度,加大力度,确保进度。项目建设严格实行“七制”,即县区政府分管负责人负总责制、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集中采购制、资金使用审核制、建设监理制、竣工验收制;项目管理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立项、统一勘探设计、统一招标监理、统一资金管理、统一审计决算、统一名称标识。

四是注重一个“快”字,加强督查力度。建立通报制度。按月进行工程项目综合通报,同时将资金到位与工程进度分别进行专项通报,报送市、县区主要领导。市民政局从每一个敬老院选址、规划方案制定,到建筑风格、室内布局的设计,从资金筹措、资源整合、工程建设质量到管理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建立都全程跟踪指导督办。

五是确保一个“实”字,加大资金投入。市民政局通过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将新增福彩公益金重点向“515敬老工程”倾斜。市财政2019年安排预算资金2500万元,2019年预算安排4743万元。2019年市财政安排预算资金2300万元,新增床位约4000张。2019年省市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同时县区20%配套资金足额到位。

(二)“515敬老工程”的管理样本

“515敬老工程”建设是基础,管理是保障。只有建管并举,才能全面发展。对此,我市对“515敬老工程”提出“四个一流”的标准,即“基础设施一流、规范管理一流、服务水平一流、生活保障一流”,通过抓管理、建制度、强服务、搞创收,全面提升五保供养水平。

一是散居五保规范化。全市散居五保对象进行100%入户调查,可以随时申请入住敬老院,“愿进则进,愿进全进”,不愿入住也全部纳入乡镇敬老院管理,一户一档;建立散居五保对象包保责任制和监护制度,每个五保对象落实2个包保责任人、1个监护人,由乡镇政府与五保对象、包保责任人签定包保责任书,各县区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五保对象包保责任人台卡,明确责任,动态管理;建立对五保对象巡视走访制度,至少半月巡访一次,每次巡访情况要有记录。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创举,省民政厅在2019年将此作为重点经验向全省推广。

二是敬老院管理星级化。市政府第108号专题会议纪要,要求必须按院民与工作人员10:1的比例配备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生活补助、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经费,必须列入县、乡镇财政预算,解决了敬老院人员经费问题。出台了《XX市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敬老院规范管理的通知》等,加强敬老院安全防范和规范管理,建立健全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财务和实物管理制度、供养人员守则等,制度上墙规范管理;协调公安部门出台了《关于办理农村地区集中供养的“五保户”人员农转非户口的通知》,使全市集中供养五保户,先转为城镇户口,再纳入城市低保范围,按照“一类人员”全额补助,其供养经费按现行城市低保金渠道解决。和市老教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农村敬老院中开展老年教育的通知》,在敬老院设立老年大学分校;定期举办敬老院院长培训班,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热情服务,周到料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三是五保医疗科学化。市政府第31号常务会议纪要同意,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联合出台《关于解决我市五保户医疗问题的实施意见》(合民〔2019〕122号)。规定所有乡镇敬老院都设立卫生室;按照“按人预算,统一使用,定点医疗”的原则,五保对象门诊实行包干制,标准为每人每年120元。三县五保住院、特殊病门诊在乡镇卫生院住院治疗的,新农合基金报销90%,在县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新农合基金报销75%;市区五保对象住院、特殊病门诊取消门槛费,全年医疗费用封顶1.2万元。五保对象住院护理费用由各县区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解决,基本解决了五保看病就医问题。

四是五保文化多样化。敬老院建立图书室、棋室、体育健身设施及老年大学等,与文化单位经常开展送戏、送电影进敬敬老院活动。成立院务管理委员会,由工作人员和供养人员组成。建有院务、财务公开栏。以院民意愿为导向,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融入与院民的亲情交流中。对院民进行生活安全、保健常识教育,提高自我服务能力,开展互助互济、五好院民等评比活动。院民每月发零用钱,集体过生日,患病及时就医,开展文化共享,让五保老人笑起来。

五是五保帮扶社会化。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民政局等七部门<关于在全市开展结对帮扶农村敬老院活动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市里成立结对帮扶农村敬老院活动协调组,全市70个市直机关、单位与敬老院一对一结对帮扶。各县、区协调组织所属机关、乡镇街道积极跟进,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联动”,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推动我市农村五保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六是服务保障精品化。在加大敬老院建设规模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县区打造一所规范化管理样板敬老院。组织三县四区学习“荻港经验”,组织开展了敬老院院长培训,以点带面,加强敬老院规范管理,全面提升敬老院的院容院貌及管理水平,目前有半数精品敬老院项目已初见成效。

七是敬老院发展园林化。由乡镇无偿划拨土地,组织有劳动能力的院民参加蔬菜种植、家禽饲养等力所能及的劳动,既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又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

八是敬老院当家人专业化。从调研情况看,各乡镇选用了一批极具敬业、奉献精神,富有爱心的当家人,其中XX区南岗镇敬老院面向全省公开招聘敬老院院长。尽管他们待遇低、工作累、后顾之忧也没能解决,但是他们服从组织,以院为家,善待老人,深得院民们的信任和爱戴。

三、完善合肥“515敬老工程”的几点建议

虽然我市敬老院建设、管理及运行总体推进平稳,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成为制约“ 515敬老工程”良性推进和健康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性质不明。目前全市所有“515敬老工程”建设的敬老院均没有明确其单位性质,用基层同志的话说:敬老院是“村不村、乡不乡”,既没有人事部门的认定,也没有工商部门的认定,就是民政部门自身也无法认定其性质,由于多年来没有合法身份,敬老院不能在基层信用社开设独立帐户,而各敬老院每月都有数目不小的资金往来,导致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漏洞,许多不是办法的办法也应运而生,不利于敬老院管理和资金正常运转,使敬老院负责人在日常工作中感到非常苦恼。

(二)政策落实不够。各县区在贯彻落实市政府第108号专题会议纪要方面还做得不够,或是没有按要求配备工作人员;或是没有把工作人员生活补助、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现有的敬老院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尤其是他们的养老保险没能解决,后顾之忧没能消除。

(三)管理经费不足。“515敬老工程”在工程建设上,各级政府对于基建工程中的主体投入很大。然而,按照现行价格,省、市两级共担一张床位补贴10000元,县级配套2019元,而实际建设中,每张床位需要15000元左右,因此建设资金尚有缺口。而敬老院建好之后,配套服务设施也是一笔庞大的开支。一个标准间的配备大约需要3千元,100个标准间就是30万元;全院20个太阳能热水器大约需要5万元;人员工资每年需要15万元;此外,拉围墙、盖值班室、盖畜禽舍,配备厨房、餐厅设备,建沼气池、建水塔,植树种草等等所需经费更是高达80—100万元。因此,各乡镇在敬老院建设和配套上都要负债150万元左右,大多不堪重负。

2019年4月,市委、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号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农村敬老院开展结对帮扶,不少单位给结对敬老院送去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有些帮扶的力度还很大。通过帮扶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完善了农村敬老院服务设施、美化了院容院貌。然而,市财政对市直机关统一执行国库支付后,结对帮扶资金无法落实,款物支持难以实现,客观上阻碍了结对帮扶活动的开展。

2019年5月,市民政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卫生局联合发文《关于解决我市五保户医疗问题的实施意见》,对于门诊和住院、特殊病门诊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基本解决了农村五保对象的看病问题。但是,对“护理费用”只是作了原则性规定:“五保对象住院产生的护理费用由各县区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解决”。但是各县均没有或是无力做到这一条,而敬老院里多为老弱病残、瘸瞎疯瘫,常有住院病号需要照料,有时护理费用甚至超过治疗费用,这些费用也已成为各敬老院一笔不小的负担。

作为民生工程的“515敬老工程”,目的在于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农村最弱势的五保供养对象,让他们的生活不低于甚至稍高于相同区域的农民。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政府花大力气为他们建起了明亮、舒适的敬老院,同样还应该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把这些机构管理好,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要消除视他们为累赘、为负担的错误思想,而应该积极想方设法把这项民生工程实施好。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建议如下:

1、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机构性质、人员、经费、运行等等一系列问题。明确机构性质、管理经费和人员工资及养老保险、财产管理、组织建设、人事管理、法律责任等等,使这项伟大的民生工程有人建,有人管;建得好,管得更好,真正为民造福。

2、我市通过“515敬老工程”建设,全市56个乡镇今年实现全覆盖。鉴于各县乡镇在建院和设施配套过程中均不同程度负债,县级财力有限,建议市财政要安排资金用以奖代补的形式补充“515敬老工程”建设和管理经费之不足。

3、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进步,农村五保老人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养老事业不再是夕阳产业,而是朝阳产业。建议可以在传统型计划供养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型市场化供养的新路子。在保障本区域五保对象需求的前提下,对近城、近郊的敬老院试行双轨制,实行“一院两制”。尤其是那些既有新建、又有改扩建且新老敬老院毗邻的乡镇敬老院,可以让新院继续供养农村五保老人,而老院则可以接收城市老人入住,按标准收费。这样既缓解了城市养老机构的严重不足,也补充了农村养老机构的经费不足。

4、在敬老院管理中,要充分发挥院务管理委员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还要积极探索新形式下院务管理的新模式,建议可在各县区打造精品敬老院的基础上,探索在敬老院成立党组织的可能性,由党员院长担任书记,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组织院民们学习、锻炼、劳动、娱乐,让院民们不仅物质上安享天年,精神上也能得到慰藉,不仅“老有所养”,而且“老有所乐”、“老有所教”。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还可以把敬老院院长岗位作为大学生村官锻炼的平台。

篇8: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情况

“十二五”以来, 江苏省高校以服务全省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 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动力, 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 全面提升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江苏省现有普通本科高校51所、高职高专院校86所、独立学院25所, 在校大学生185万人。在稳定规模的同时, 增量部分重点用于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研究生和本专科生结构比例接近1∶12, 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在校生比例为1∶1.5, 形成了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及技能型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 迈入普及化的新阶段。二是专业体系与区域产业结构契合度不断提高。突出学科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导向, 鼓励设置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 调整改造传统学科专业, 控制就业率偏低的学科专业。从2010年起实行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培养质量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及专业和行业吻合度统计公告制度。江苏省普通高校现有本科专业335种、专业点3327个, 高职高专专业488种、专业点3059个。近3年江苏省高校新增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相关的本科专业232个, 占新增本科专业总数的72%。高职院校现有农科类、工科类、服务业类专业点比重 (3∶52∶45) , 与江苏省一、二、三产占GDP比重大体一致 (6∶51∶43) 。三是学科专业特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基本形成。按照合理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 指导高校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发展规划, 统筹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出台了《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 落实和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 推进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和重点专业建设计划, 发挥重点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建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办学水平、特色鲜明、获得社会认同和广泛赞誉的学科专业, 培育了多项荣获国家和省大奖的教学科研成果。

今后五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江苏省“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重要时期。习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指出, 一个人只要接受良好的教育, 一辈子生计不成问题。自古江南出才子, 就是得益于良好的教育。希望江苏发扬优良传统,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希望江苏发挥科教优势, 为科技创新作出贡献。省委罗志军书记指出, 如何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是我们面临的又一次“大考”[1]。李学勇省长强调, 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任务[2]。高等教育是改革发展的人才库、科学技术的创新源、思想文化的集散地, 肩负着支撑、服务和引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 面临着发展、转型、提升的重大机遇。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专业, 培养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培育一大批教学科研成果, 对于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科学高效实施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

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共分为五个方面, 分别明确了建设工程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项目实施、专项资金和项目管理。按照“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的要求, 加大政策支持和重点投入, 形成200个左右在全国同层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高标准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在世界同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本专科品牌专业。通过品牌专业建设, 促进高校建成一流的专业、造就一流的人才、打造一流的平台、产出一流的成果。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从2015年至2018年, 严格按标准遴选一批立项品牌专业及培育点。二期从2019年至2020年, 持续支持一期建设成效突出的品牌专业, 遴选增列一批培育建设成效显著的品牌专业。在省财政厅的支持下, 省教育厅归并了现有高校本科教学的部分专项资金项目, 集中财力安排工程专项资金, 并根据实施情况逐步增加。同时, 方案要求建立和完善协调管理、开放竞争、项目责任、预算管理、多元投入、绩效考核、全程监管等工作和管理机制。可以说, 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任务明确, 要求具体, 保障有力, 现在的关键是要认真抓好工程实施。

一要注重统筹协同。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和协同创新计划三大专项定位不同、各有侧重, 但都指向高水平大学以及学科专业和各类创新平台建设, 最终目标都是人才培养、学术发展和科技创新。这三大专项是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举措, 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各高校要科学规划, 统筹推进, 形成合力, 不断推进学校内涵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要注重分类建设。品牌专业不但要注重实力, 也要注重特色。品牌专业并不是仅仅面向高水平大学的项目, 而是应该顾及各类型、各层次的多数学校。一般高校虽然综合实力与高水平大学有一定差距, 但在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中, 每校都应有自己的特色, 都应有特色发展并且呈现领先优势的专业。因此, 品牌专业评审与建设实行不同类型高校分类评议、差别竞争、择优遴选, 目的是在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各领域, 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卓越应用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 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三要注重机制创新。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也是一项改革性工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总动员, 省政府根据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部署要求, 及时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 提出“实施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我们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求,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努力增强专业建设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四要注重标杆引领。标杆分析是同类高校进行优势与弱点分析的有效手段。标杆管理是实现管理创新并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工具。“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通过标杆引领, 为品牌专业对标国内外一流专业, 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 提供了简单直接、实用有效的科学方法。要通过确立标杆, 找准自己学习和比较的最佳对象, 校准自己在国内外同类学科专业中的水平和位置;通过标杆分析, 进行全面梳理, 发现自身短板, 发掘比较优势, 寻找改进和超越路径。通过标杆管理, 扎实推动专业建设, 实现本专业未来四年的建设目标, 力争成为国内外同类学科专业中的一流标杆。

五要注重全面推进。高校的首要任务是本专科人才培养。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 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 专业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近年来, 江苏省不断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还分别提高民办、公办高校学费收取标准, 为加大投入、建好品牌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评审确定一期建设专业的同时, 我们明确, 要通过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的引领, 全面提升江苏省高校专业建设水平, 此次申报没有获得立项的专业, 只要高校加大投入、改革创新、取得绩效, 可直接申请评估验收, 优秀的可以列为品牌专业。

三、迅速启动工程一期项目建设

一期项目全省共有123所高校申报437个专业点, 其中50所本科高校申报265个专业点, 73所高职高专院校申报172个专业点。本次申报学校多, 涉及专业广, 社会关注度高。评审遴选工作在省政府的领导下, 按照既定程序, 先后经过学校申报、初审、专家评审、综合评审、省政府办公会议研究审定、网上公示等程序, 完成了评审任务。省教育厅监察室全程参与了监督。

为提升品牌专业评审的权威性, 参加这一阶段评审的专家达100位, 其中省外专家40位, 省内专家60位。专家严格实行回避制度, 申报专业负责人不参加评审工作。专家评审把握三条原则, 即择优遴选、整体推进和优化专业结构原则。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 省政府办公厅于5月11日组织了综合评审, 对专家评审通过的项目进行了认定, 对没有项目入选的本科高校和省示范高职院校进行了适当增补, 对专业点过于集中的专业进行了一定调整, 并增加了个别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的专业点, 共评审通过258个专业。5月29日, 曹卫星副省长主持召开省政府办公会议, 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讨论和审定。

为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和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对于本次申报没有获得立项的, 以及受名额限制没有机会从学校申报出来的专业, 只要未来四年内自筹经费充足、建设成效明显、实力提升显著、参与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年度考核合格, 在一期项目建设期满时, 可以和立项的专业一起参加验收, 如果验收通过列为优秀一样可以授予品牌专业称号。

根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要求, 省教育厅将与有关项目责任高校、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任务书”。“项目任务书”既是立项专业实施建设的依据, 也是今后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 省教育厅、财政厅近期将印发关于如何做好“项目任务书”制订工作的文件, 各高校各立项专业要按照不低于申报书所列的建设标准, 认真制定项目任务书, 真正达到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的目的。项目任务书提交后, 我们将组织专家对任务书进行论证, 论证时既要看任务书与申报书的吻合度, 也要看任务的确定是否符合要求, 还要看所确定的任务是否具有完成的可能性。如果专家对任务书的疑问较多, 可能还会请相关专业进行答辩论证。请项目高校和有关专业做好充分准备。

各项目高校要建立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 与专业带头人签订责任状, 加强协调推动、过程管理和督查考核, 切实做到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要细化和落实具体政策措施, 在人、财、物、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确保全面完成项目任务书确定的各项目标。各项目高校和专业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和只争朝夕的精神, 迅速启动建设, 确保取得显著建设成效, 使立项专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得到快速提升, 为工程的深入实施打好基础。

实施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开拓创新, 奋发有为, 不断开创江苏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为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志军.学习践行“三严三实”做干净担当的共产党人[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5/12/c_1115249484.htm.

上一篇:民生工程征文活动总结下一篇:开发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