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2024-07-09

广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精选8篇)

篇1:广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广西发展概况-发展优势-产业优势

经过建国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广西培育并初步形成以制糖、有色、冶金、电力、汽车、机械、建材、食品、医药等为主的一批优势产业,具备与国内外企业开展产业合作的良好基础。

【制糖工业】广西制糖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3年机制糖产量突破600万吨,占全国糖产量的一半以上。广西制糖工业产业链较长,蔗渣造纸制板、糖蜜生产氨基酸、单细胞蛋白、酒精以及提取丙酮等有机化合物、滤泥生产复合肥等综合利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广西的制糖成本比国内其他蔗糖主产区每吨低100~200元,加上综合利用的效益,市场竞争力较强。

【电力工业】建国以来,广西根据自身资源特点,按照“水电为主、水火并举、大中小型并举、电源电网并举”的方针发展电力工业,先后在境内建成西津、大化、岩滩、天生桥、百龙滩水电站以及合山、柳州、田东、永福、来宾A、来宾B火电厂等骨干电源项目。2003年,全区境内发电总装机772万千瓦,其中水电453万千瓦。拥有50万伏变电容量600万千伏安,线路总长度3947公里;22万伏变电容量767万千伏安,线路总长度5322公里。目前在建或启动的大型电源项目主要有龙滩、百色水利枢纽、平班、乐滩、长洲水利枢纽等水电项目,以及北海电厂、钦州电厂、防城港电厂、贵港电厂等火电项目,在建项目总装机1144万千瓦。正在加快前期工作的大型电源项目主要有桥巩、岩滩扩建、大藤峡、瓦村等水电项目和来宾A厂扩建、永福电厂扩建、南宁电厂、百色电厂、桂东电厂等火电项目,总装机超过1000万千瓦。广西电力工业发展总的思路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继续加快电源开发步伐,逐步建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到2010年,全区境内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560万千瓦;2020年将达到5000万千瓦左右。

【机械工业】广西的机械行业拥有11个分行业,年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均超过全区的20%。作为传统优势产业,机械行业已培育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如玉柴机器股份公司是全国最大的车用内燃机生产企业,柳州建筑机械总厂是全国最大的预应力机具生产企业,柳州工程机械股份公司是全国装载机行业的龙头企业。空气压缩机、机床、农业机械也有相当规模,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份产品远销国外。

【汽车工业】汽车工业是广西正在着力培育壮大的支柱产业。中国一汽、上汽、东风三大国内汽车集团,以及美国通用、韩国大宇、法国雷诺等国际汽车大公司已在广西建立生产基地。2003年,广西生产乘用车、商务用车、微型车、载重车、客车、特种车等20万辆,同时,以柳州、玉林、南宁、桂林市为中心的汽配工业正在逐步形成,汽车工业配套能力进一步加强。目前,广西正借助国内外汽车大公司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的优势,加大汽车工业技术改造力度,扩大产能,开辟柳州阳和工业新区作为汽配工业基地,2005年实现汽车产量50万辆,力争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

【铝工业】铝工业是广西最具发展潜力和优势的支柱产业。平果铝业公司已形成年产85万吨氧化铝、13万吨电解铝的生产能力,经过2004年的扩建,最终将达

到年产160万吨氧化铝、40万吨电解铝的生产规模。广西与中国铝业公司、中国五矿公司合作兴建的桂西氧化铝厂已经启动,一期建设规模年产160万氧化铝。广西铝材加工已有相当的基础。2010年广西将形成年产500万吨氧化铝、150万吨电解铝、120万吨铝材加工的生产规模,成为全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

【林浆纸一体化】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林区之一。宜林面积136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在南方速生林发展重点省区中居第1位。现有森林面积9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1.3%。主要造林树种有:桉树、松树、杉树、竹子等用材林,以及八角、板栗、肉桂、油桐、苦丁茶等经济林。目前,广西正在把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与林浆纸、林板产业结合起来,加以扶持发展。现有的100万公顷速生林进入轮伐期后,可以保证年产500-600万吨纸浆的需要。

【黑色冶金工业】目前广西具有年产250万吨钢材、60万吨铁合金、80万吨锰矿的生产能力。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是一个包括采矿、选矿、炼钢、炼铁、轧钢、炼焦等配套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大型钢铁企业,该公司钢、铁产量占广西同类产品的80%左右,到2005年将扩建到年产500万吨钢材的规模。在沿海地区,广西将依托20万吨级深水泊位等优越的外部建设条件和广阔的西南、东南亚市场,规划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建材工业】广西建材产品主要有水泥、玻璃、滑石、石材、重晶石等,在全国有一定竞争力,在东南亚颇有影响。广西石灰石矿产总储量23.7亿吨,2003年水泥产量达到2665万吨,拥有五羊、鱼峰、红水河、古庙、虎头等一批知名品牌。柳州水泥厂生产能力达18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水泥厂之一,该厂产品已成为出口免检商品。华润集团、安徽海螺等著名企业纷纷进入广西投资办厂。广西的石英砂品位高、质量好,是制造高级玻璃的优质原料,已探明储量 2500 多万吨,居全国第2位。南宁平板玻璃厂是全国第3个用浮法工艺生产玻璃的企业,年产浮法玻璃120万标准箱,产品远销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桂林龙胜滑石矿为中国第2大滑石矿,含矿率达79%-92%,白度高达77.85%-93.7%,产品畅销世界近20个国家和地区。广西天然石材主要有花岗岩、大理石和辉绿岩3个系列品种,其主导产品“岑溪红”花岗岩在全国39个花色品种中名列第2,资源、价格和开发外部条件优势明显。

【医药工业】广西依托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优势,已生产单列统计的中药产品13个剂型410个品种,其中国家新药18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55个。西瓜霜、三金片、金嗓子喉宝、骨通贴膏等一批优秀品牌已经形成,云香精、鸡骨草胶囊、花红药剂等中成药具有特殊疗效,有的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目前,广西的医药企业已基本完成了GMP改造,并努力推进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研究与基地化种植。

【食品工业】广西品种繁多的热带、亚热带水果、蔬菜、海水产、特色经济作物为食品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目前已形成黑五类食品、梧州冰泉食品、柳州金嗓子、象山牌罐头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品牌。汇源果汁、娃哈哈食品、双汇食品、中国粮油、吉林粮油等一批国内知名大公司已到广西投资建厂。

篇2:广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4.4 广西山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4.1 品种种性退化,新品种的引进、选育滞后

山药种性退化是广西山药生产发展中的基础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1)农民长期种植同一品种,利用山药嘴子或山药茎段作为种薯进行无性繁殖,没有更新换代;(2)对山药品种提纯复壮缺乏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用块茎作种进行提纯复壮的研究较少。提纯复壮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一般农户难以掌握。另外,生产中不正确的人工选择也造成某些优良性状丧失,如农户在出售山药时为增加收入,多把块茎长的、粗细均匀的优等山药作商品,留下短的、细小的作下一年生产用种(汪彩云,2006)。(3)自然变异。山药受高温、干旱和不良的栽培措施等因素的影响引起基因突变,导致品种变异和退化。

广西种植的品种基本是本地品种和桂淮“2”、“5”“6”号,新品种的引进、选育滞后,没有引进或试种过国内其它省区的品种。

4.4.2 盲目向不适宜的耕地发展,农田基础设施差

“水是山药的命,又是山药的病”,种植山药对水分的管理非常重要。耕地灌溉排水设施不健全,遇到干旱年份不能及时灌水,遇大雨时不能及时排水,影响山药正常生长。2009年山药市场价格高,促使一些在外打工的农户返乡种植山药,很多农户也扩大种植面积,将原来种水稻的耕地改为种山药,耕地地势较低,没有建设专门的排水沟渠,排水不畅,田边水沟长年积水,引发严重的根部病害。那楼镇部分农户开垦丘陵坡地种植山药,碰到暴雨天气可以靠地势来排水,但是干旱天气引水灌溉十分困难。农户盲目向山地和丘陵耕地贫瘠地区发展。田间没有专门的运输道路,机械上坡的难度很大。收获季节,只能靠人工收获和运输,劳动强度很大。如果碰上阴雨天气,收获运输更加困难。

4.4.3 技术推广亟待深入,机械化程度有待提高

在广西山药的主产区,如金田镇和那楼镇,通过学习培训班、专家大院、种植示范田等手段,向农民传授新种植技术和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法,效果明显。其它地区的农民主要是通过二次传播和亲自观察,向示范区当地农民学习,效率比

较低,学到的技术不全面、不严谨。

山药栽培和收获属于劳动密集型,相对费时费工。目前各主产区应用的“定向结薯技术”和“打洞栽培法”,开沟和打洞机械的推广应用,大大降低了种植的难度,但收获机械至今未有突破。定向结薯技术虽然降低了种植和收获的劳动强度,但是由于采用该技术种植的山药薯形呈扁形,商品等级较差,一些农户为了更高的利益,还是采用传统种植方式。目前普遍认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山药种植机械化程度的有效手段是进行标准化种植,确定单位面积内山药种植的行距、株数等使种植尽量简化,降低劳动量和生产成本。

4.4.4 种植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广西山药种植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种植规模小,成本高,加工增值困难,生产效率低和市场竞争力弱等。种植规模难以扩大有多重原因:首先是耕地资源紧张,可供流转使用的土地少;其次是虽然通过流转可以获得土地,但是农户自身经济条件有限,几十亩以上的土地,资金负担不起,而且与自有土地不连片;再次山药合作社和协会少,组织化程度低。比如那楼镇山药种植面积约1300 hm2,种植户约5000户,只有2个山药合作社:坛垌村山药合作社仅限于坛垌村村民,社员50余个;雷婆岭山药合作社约100个社员。金田镇种植面积约3300 hm2,合作社7~8个。金田村种植山药约1300户,只有金田村山药合作社和山药协会,其中金田村山药合作社成员130余户,仅占金田村种植户的10%左右。

4.4.5 无公害山药产地认证面积小,亟待“绿色化”

受传统种植经验的影响,大多数农民以高产量为首要目标,山药质量或者等级考虑较少。农户往往是依个人经验来掌握化肥的搭配和施用量,施用时间上有较大盲目性,没有定量施肥和平衡施肥,造成生产过程中化肥施用过多。还存在盲目施用农药,防治时机把握不准,防效差,导致用药次数多,施用量大,农药残留超标。在当前人们追求绿色生活的形势下,非绿色的食用、药用产品的市场空间无疑会受到限制,亟待实现种植的“绿色化”。

由于山药专业合作组织少,资金不足、实力有限等原因, 影响了申报主体的积极性, 致使无公害山药产地认定少,面积小。无公害山药基地建设步伐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广西现在经过认证的无公害山药基地面积约3500 hm2,不到广西山药种植总面积的10%。

4.4.6 加工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缺少深加工产品

广西山药外销主要是以鲜山药销往湖南、河南、安徽等地。区内有一定数量的加工企业,但从固定资产、加工技术、员工人数、加工能力等方面分析,总体呈现出一下特点: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技术含量低,进行晒干或烘干成山药干条(片)等初加工,加工产品级别低,成本高,经济效益差,产品同质化严重,缺少深加工产品。

因为山药初级加工资金和技术门槛较低,所以存在着大量家庭式加工作坊和小企业。比如那楼镇的山药加工户约100户,基本是以家庭作坊为主。桂平市有加工作坊和企业100多家,年加工量不足10 t的家庭作坊式占80%左右,其它多数为年加工量100 t左右的小规模企业,年加工量8000 t的龙头企业仅桂平市纯健公司一家。那楼镇某农户试图深加工成“山药健儿粉”和“山药补酒”,产品质量不错,但由于技术成本高和营销能力有限,半途而废。金田镇一些企业老板也曾想做山药深加工,但是苦于缺少技术指导,不知道向什么方向发展。

4.4.7 缺乏本地品牌,销售渠道单一

广西山药每年外销约25万t,主要是鲜山药和山药初级加工品。比如2010年,鲜山药收购价3~4元/kg,加工后一级山药干片的出厂价10元/kg左右,由河南商人收购走,贴上他们自己的商标,作为河南山药干片销售价格为35元/kg,中间利润达到净利润达到15元/kg左右。这些小规模的加工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最终都是为他人做嫁衣。那楼镇山药是南宁市场上食用山药的主要来源,但是缺少品牌,知名度难以提高,只有本地群众和外地来那楼做过生意的商人知道那楼山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那楼淮山;同时因为没有建立销售网络,与收购商没有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

在销售上比较依赖外地客商和企业,合作关系不稳定,尤其是将更靠近市场终端的产业链下游交给其他人,增加了广西山药产业发展的风险。依赖外地客商上门收购,经常会出现在收获晚期外地客商借机压价的情况。各个主产区都没有建设成专门的山药交易市场,在那楼镇和金田镇,收获季节供销双方就在大街上交易,十分不方便。在当地虽然不乏头脑精明的经纪人,不过都是单打独斗,一对一地联系客户,缺少经纪人协会,缺乏信息交叉,缺乏更宽更可靠的市场信息渠道,整个销售就没能形成组织和规模。销售没有保障,农民担心辛苦种出来的山药没有销路,也影响了山药种植的进一步扩大。广西山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5.1 广西发展山药产业的优势

5.1.1 规模优势

目前广西山药种植总面积3.8万hm2左右,在西南和华南地区处于完全的领先地位,是全国山药五个山药主产区之一,在我国山药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形成了桂林、桂平、玉林、南宁四个重要的种植集中区,其中桂平市金田镇不但是国内闻名的“中国淮山之乡”,而且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山药集散地。广西区内有国家认证的广西玉林中药材市场,通过这个良好的平台,广西山药的加工品销往全国各个地区、港澳台和东南亚国家。相比较而言,广西周围的的湖南、广东、贵州、云南四个省,种植面积都没有超过1 hm2,远远落后于广西。广东虽然经济发达,处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前沿,但是劳动力和土地成本都大大高于广西。湖南、贵州、云南三省,与广西相比,气候优势不明显,没有毗邻东南亚和东盟合作组织这样的优势条件,区位优势较差。

5.1.2 区位优势

广西背靠贵州、湖南两省,西临云南省,东临广东省,西南接壤越南,南部面海,是我国唯一的接壤大陆,面海又接壤外国的省区。因此,广西成为了我国建设西南地区,发展与东南亚各国贸易合作的前沿地带。从2004年起,每年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经过数年的发展,东盟已经成为我国第五大出口市场,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和东盟之间的商业贸易发展,带动了广西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建立,它涵盖18亿人口,GDP接近6万亿美元,贸易额达4.5万亿美元,是世界三大区域经济合作区之一,也是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在此背景下,我国与东盟10国的贸易合作,为广西山药及各种山药加工产品出口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径和更广阔无限的市场空间。

此外,广西是我国重要蔬菜生产基地和“南菜北运”试点省,销售网络覆盖北京、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及珠三角地区,年平均外销蔬菜超过150吨,种植面积约54万hm2。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达的销售网络,为广西山药的的外销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5.1.3 价格优势

广西山药的收购价格总体属于较低水平,同其它产区相比有着一定的价格优势(图2)。所以广西山药作为山药加工原材料,成本更低,市场效益更客观。多年以来,桂平市金田镇和南宁市邕宁区等主产区所产的山药,主要由河南、湖南、安徽的商人上门收购,然后运往各自的省区,加工成山药干品或干粉销售。

2009年以后,低价优势越来越小。河南、河北、山东等几个主产区种植面积扩大,引进了产量高、价格低的新品种,江苏、湖北、安徽等几个次主要产区种植面积也逐渐扩大。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提高,不断压缩广西山药的市场份额,并减小了广西山药的市场价格优势。如果算上长途运输成本,广西山药的价格优势就更小了。目前同广西相比,苏鄂皖三省种植面积还较小,市场份额少,但是随着今后的逐渐发展,这种市场份额差距和价格优势将会逐渐缩小。

5.1.4 气候优势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部,全球北回归线附近,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降水较少。年平均气温在16.1℃~23.5℃之间,太阳年总辐射量达90~100千卡/cm2/年,日均温≧10℃积温在5000℃~8300℃之间,持续日数为240天~358天,年平均无霜期350天以上,是全国积温最高的省区之一。

全国山药五大主产区中,河南、河北、山东位于黄河周下游地区,江苏位于长江流域,广西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在年日照时间、年太阳辐射量、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温度、年无霜冻天数五个方面都要比其它四个产区更加有利。这种明显的气候优势,为广西各地发展山药种植提供了比其它省区更有利的条件(表

篇3:广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一、广西发展文化产业自身具有的优势

广西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 如文化资源丰富、品牌文化项目影响深远、区位优势明显等。而其中文化资源多种多样, 有自然风光资源、节庆习俗资源、民族民间工艺品资源等等。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市场营销和推广, 使广西文化走向东南亚和世界, 并且带动广西整体经济发展。

(一) 文化资源优势

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前提条件, 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文化资源的特点是地域性强, 特色明显, 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和不可模仿制造性, 因而具有极明显的资源竞争优势。广西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包括自然风光资源、节庆习俗资源和民族民间工艺品资源等, 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为广西发展资源型文化产业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

1. 自然风光资源。

广西的自然风光资源主要有山水风景资源、海滨旅游资源、文物古迹资源等。山水资源十分丰富而奇特, 如桂林山水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德天瀑布横跨中国和越南两个国家, 是世界第二大、亚洲第一大跨国瀑布, 是国家特级景点;白色乐业县的乐业天坑群已成为世界级品牌的旅游资源;龙胜县的龙脊梯田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此外, 桂平西山、桂平大藤峡、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北海市合浦县的山口红树林等山水风景也十分迷人;海滨旅游资源享誉天下, 如北海银滩被誉为“天下第一滩”;涠洲岛是中国最美的海岛之一。此外, 龙门七十二泾、钦州市三娘湾等也是著名的海滨旅游景点。广西文物古迹众多, 如兴安县境内的灵渠、宁明县花山岩画、柳州市的柳侯祠、明代靖江王府和靖江王陵、忻城县的莫氏土司衙门、三江侗族的风雨桥、鼓楼等木质建筑。这些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为广西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和基础。

2. 节庆习俗资源。

广西有绚丽的少数民族节庆习俗资源。如壮族歌圩节、贺州市瑶族的“盘王节”、仫佬族的“依饭节”、毛南族的肥套 (“肥套”是毛南族还愿等活动的总称) 等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 还有壮族“蚂拐节”、京族“哈节”、苗族跳坡节、侗族花炮节、回族古尔邦节、彝族跳弓 (公) 节、水族端节、仡佬族吃新节等民族特色文化节庆。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品牌是广西发展旅游不可或缺的资源。

3. 民族民间工艺品资源。

广西民族民间工艺品种类众多。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 广西成为各种类型铜鼓的荟萃之地;壮锦是广西壮族地区一项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艺品, 也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绣球是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 百色市靖西县旧州街被文化部命名为“绣球之乡”, 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桂林市临桂县的五通镇形成了风格独到的“三皮画”产业, 被命名为“文化 (美术) 产业示范基地”;广西贺州是中国瑶族聚集区, 当地的“瑶族服饰”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钦州的坭兴陶是钦州最著名的特产之一,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此外, 桂林阳朔的画扇、广西合浦的珍珠、广西梧州的人工宝石、玉林市博白的芒编等民间工艺品都享誉海内外。这些民间工艺品既是广西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又是广西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特有的文化资源。

(二) 品牌文化项目优势

要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地方区域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份额。为此, 广西不断整合资源, 自主创新, 打造了一批文化品牌项目。

广西的歌舞品牌最具有国际影响力, 尤其是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被打造成了世界级的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同时, 南宁的《妈勒访天边》、柳州的民族大型音画《八桂大歌》、桂林的《大儒还乡》都入选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节庆品牌主要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漓江刘三姐歌圩”等, 这些项目也显示了文化产业品牌效应。“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桂林的“刘三姐歌圩”已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休闲娱乐品牌主要有桂林雁山区大埠乡的愚自乐园, 它成为世界顶级的创作基地与度假胜地。2003年, 愚自乐园被评为国家级AAAA景区;2004年, 被中央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广西出版业是成绩较突出的文化产业行业, 其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等在全国出版业界享有盛名。

动漫品牌主要有柳州市的蓝海科技有限公司, 2006年被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游戏软件分会授予“中国动漫游戏研发基地”和“中国动漫游戏人才培训基地”。

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基础上, 广西今后要重点策划“首府第一村”、“梦幻东南亚”“老南宁”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全力做大做强刘三姐文化品牌、民族歌舞品牌、会展品牌、节庆文化品牌、文博品牌、文化旅游品牌和民间工艺品牌。

(三) 区位优势

长期以来, 广西被认为是穷山恶水之地。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之后, 广西的区位优势逐渐明朗起来:广西沿海、沿江、沿边, 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 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由于广西拥有对东南亚开放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趋同的文化语言和深厚的合作基础, 因此广西被中央确定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门户、前沿、桥头堡。这种区位优势将使广西从偏居一隅的欠发达省区迈向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前沿, 从而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受益最大的省区之一。

二、广西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重要机遇

(一) 国家和区党委、区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2010年1月1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给广西文化产业“走出去”提供了最大机缘, 自贸区成为广西与东盟合作发展的助推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要把广西建成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高地”[2]。

近年来, 广西区党委、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 积极搭建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的平台, 把南宁市的中国—东盟国际商务区打造成为展示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艺术的窗口, 积极开展各种与东盟主题有关的文化活动, 举办东盟专题会展及专业论坛、学术研讨、文艺团体互访演出等重大活动, 为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创造机遇和条件。

(二) 广西与东盟广泛的文化合作基础

“广西处于国家‘南下发展’战略的最前沿, 广西文化具有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的先锋意义。”[3]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已全面开花。广西已成立中国—东盟青少年培训基地、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培训中心;成功举办了五届的“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 成为中国—东盟文化区域合作的亮点品牌;广西与越南、柬埔寨合作建设山水实景演出项目, 成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博览会等蜚声国内外。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旅游产业、节庆会展产业、出版产业、电影产业等多领域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化产业合作成为广西—东盟合作的“新引擎”。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大大提高了广西在东盟国家的知名度。

总之, 广西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 抓住机遇, 实现与东盟国家交流与合作, 推动民族优秀文化加速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这不仅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也是广西对外开放的必然之举。

摘要:目前, 广西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源优势、品牌文化项目优势和区位优势等;同时, 广西发展文化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区党委、区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广西与东盟各国已有广泛的文化合作基础。广西应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和条件, 同时抓住机遇, 将广西的各种优势和资源整合, 促使其转化为经济优势。

关键词:广西,文化产业,优势,机遇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桂发改规划[2011]607号) [EB/OL].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http://www.gxdrc.gov.cn/cslm/fzgh/wjgg/201108/t20110824_343628.htm, 2011-08-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6/c_121193916_27.htm, 2011-03-16.

篇4:广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在讨论现场,仍有部分村民对种桑养蚕是否有保障心存疑问。“你们养蚕会得到技术指导和补贴,蚕茧也有保价回收,请大家放心养。”为给村民吃下定心丸,尤锁柱说,县蚕业办提供桑苗,扶贫办提供肥料,帮扶单位投入15万元,给予农户600元/亩的养蚕用具、用药、蚕房建设补贴,广西隆林嘉利茧丝绸有限公司则对蚕茧进行保价回收,预计每亩桑苗收益可达5000元。

尤锁柱深入了解政策和充分调研后,给杨昌全提出一个好建议:租下该村后山腰上的30亩集体用地,用于种植油茶。县林业局一次给予350元/亩的补贴,而自治区林业厅也免费提供苗木。两年后,每亩油茶可有1000元以上的利润。

“我们正按照长、中、短产业项目相结合,以引进专业化农业公司、建设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农户发展的模式,快速推动马雄村的产业发展。”尤锁柱说,去年,根据马雄村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条件,自治区森林公安局、大桂山林场、三门江林场、六万林场共同制定了该村的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50户贫困户成立隆林马雄种养专业合作社,由三家林场共投入105万元,形成了乌骨鸡养殖、沃柑种植、种桑养蚕的特色优势产业。

目前沃柑示范基地有100亩,还有500亩的拓展基地,是由南宁引进的项目,共投入60万元。进入丰果期后,预计亩产将达3000~4000公斤,亩年收益在8000~10000元,将带动农户种植500~1000亩,年生产效益可达500万元。

沃柑基地旁正好是乌骨鸡养殖示范基地,从凭祥引进的小鸡正在养殖场欢蹦乱跳。“这个项目我们投入了30万元,由公司统一提供鸡苗、养殖技术和销售服务。”尤锁柱说,基地可养5000羽乌骨鸡,预计年出栏肉鸡1万羽,将为每户贫困户增收2000元,预计带动农户养殖50000羽以上,年生产效益可达50万元以上。

经过马雄河边,一群麻鸭正在水中玩耍,不远处是一座鸭棚。马雄屯团支部书记农思杰正是这鸭的主人。他今年3月刚外出打工回来,得到政府给予的贴息贷款5万元后,便投入到养麻鸭中。现在已养800多只,按每只利润10元计算,卖完这批可赚8000多元。一年可养两批,预计第二批再养3000只。“养鸭都比打工强,希望可以带动其他人一起养鸭。”农思杰说。

篇5:广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一、资源优势

地理位置:广西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每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及其相关贸易活动,为广西农副特产产业提供了宣传平台与产销渠道。

2014年,广西进出口总额405.53亿美元,其中,对东盟进出口198.86亿美元。

特色产业: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孕育了大量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尤其盛产水果,被誉为“水果之乡”。巴马香猪、百色芒果、桂林三宝、柳州螺蛳粉、梧州六堡茶、横县茉莉花、容县沙田柚等一批具有地理性标识的特产已远销世界。

2014年,广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472.75亿元,其中,农民人均水果收入约766元。

旅游资源: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灿烂的文物古迹,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广西独具魅力。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世界长寿之乡巴马及“东巴凤”生态旅游经济圈,边境钦北防滨海游等旅游资源,促进了广西的旅游消费,拉动了广西农副特产产业的发展。

2014年,广西入境过夜游客达421.18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2601.99亿元。

二、市场需求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推进及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广西B2B国际电子商务更是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但不容乐观的是,广西B2B国际化电子商务目前还存在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经营模式不明确及人才缺乏等严峻问题。

根据商务部统计口径,2014年预估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3.5万亿元,增长率为12.9%,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3.2%,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已经超过5000家,境内通过各类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外贸企业已超过20万家,预计2017年跨境电商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渗透率将达到20%左右。

三、政策支持

针对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给传统流通领域和各行业带来的深刻影响,广西商务厅紧抓历史机遇,积极贯彻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性提出了“电商广西”、“电商东盟”工程,在政策支持、规划引领、环境营造和平台扶持方面全面助力,使电子商务有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引擎。一是加大对电商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对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平台企业和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企业免征属于地方分享部分的企业所得税,推动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千方百计做好稳增长工作的意见》(即“稳增长48条意见”)中规定对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暂停征收水利建设基金。二是积极培育各类电商平台。引进中国联通、千橡集团等电商企业,推动“沃易购”、“美丽湾”等大型综合电商平台建设,在阿里巴巴、淘宝网、京东商城等大型平台开设“广西特产馆”,全面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动跨境电商试点,2015年9月广西-东盟特产交易网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正式上线。积极推动食糖、茧丝绸、红木、有色金属、汽车及零配件等优势产品网上交易,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电商平台。推动巴马、靖西等8县市获批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桂林社区电商平台微链社区已正式上线。

为了有效打开区外市场,广西自治区商务厅积极牵头,重点推进“南菜北运”、“广西特产 行销全国”等活动和项目建设,在北京、南宁等地建成4个广西特产展示展销中心,组织14个地市轮流举办产销对接活动,举办广西名特优农产品(香港)推介会等,进一步提升了广西产品知名度,有效推动了广西产品走向全国。

篇6:依托城郊优势 发展蔬菜产业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省蔬菜办点击数:165更新时间:2009-5-4

近年来,黄州区立足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确立以蔬菜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实现了蔬菜产业发展的新跨越。2008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8.5万亩,蔬菜产值3.03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58%,蔬菜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48.5%。黄州区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主要作法是:

一、抓招商引资,助蔬菜产业发展之力

黄州区在蔬菜产业发展进程中,遇到过蔬菜产品自销过剩、加工转化能力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规模化发展一度停滞不前等问题。该区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培育和引进加工龙头企业,用工业化的理念抓蔬菜产业,解决蔬菜产业发展中的难题。2005年引进台商独资企业——黄冈市永通食品有限公司落户黄州工业园,注册资金325万美元,占地规模120亩,建成脱水蔬菜、速冻保鲜和调理食品三条生产线,年蔬菜加工能力3万吨,带动了3000亩蔬菜基地的发展。2007年引进了黄冈市康尔达食品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36亿元人民币,占地规模200亩,以加工具有地方特色的黄州萝卜脱水、淹制、泡制和饮品系列产品为主,设计年加工能力6万吨,发展黄州萝卜生产基地2万亩。目前,该公司的基建工程正在建设中,已建成500亩黄州萝卜种子生产基地,黄州萝卜已获得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产地地理保护标志。同时,还发展了3个民营蔬菜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3000吨,带动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黄州区还积极引进蔬菜种植业主,已引进蔬菜种植大户5个,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

二、抓蔬菜协会,建蔬菜营销体系之网

蔬菜生产的千家万户经营模式,组织化程度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严重影响了蔬菜产业的发展。黄州区2002年开始积极探索,引导和扶持菜农建立蔬菜专业协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六福湾村组建了全区第一个蔬菜专业协会,采取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生产投入品、统一产品收购价格、统一订单销售、统一结算方式、农户分户管理的运作机制,会员由开始36人发展到现在428人。六福湾蔬菜专业协会成立后,区政府加大对该村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相继投入近800万元,改善了基地的道路、排灌渠道、大棚设施等生产条件。协会从该村自身实际出发,大力实施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从提高会员的生产技能着手,邀请省内和区内蔬菜专家进村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为农民搭建起学技术用技术的平台。通过几年努力,该村农民种菜科技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得到同步提升,种菜收入大幅度增加。2008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1700亩,产值1560万元,人均纯收入5255元。全区已发展蔬菜专业协会8个,网络会员3121人,协会组织蔬菜种植面积达6356亩,组织销售蔬菜8000吨,占协会会员蔬菜生产总量的21.2%。

三、抓土地流转,走蔬菜规模发展之路

黄州区在蔬菜规模化生产中遇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瓶颈,为了突破这一难题,黄州区选择南湖街道办事处进行土地流转尝试。该办事处为国营农垦农场,土地流转工作难度相对较小。2006年南湖街道统一规划、统一调整、统一地租,在做好原土地经营权农工工作的前提下,收回农工的土地经营权,由街道办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区、办事处两级共投资近600万元,建设1200余亩蔬菜生产基地,同时成立蔬菜专业协会,动员和组织36个种植大户实行规模化经营,并作为永通食品有限公司的蔬菜加工原料基地,形成了“企业+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黄州区积极运用土地流转政策,推广南湖街道办实行土地流转、规模发展蔬菜生产的成功经验,迅速掀起了土地流转、规模开发的高潮。黄州区在土地流转中,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农户自愿、有偿转让的办法,将三个乡镇6个村,涉及1163农户的3000亩耕地,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序地流转到5个种植大户进行蔬菜规模化生产,其它农户反聘种地取得务工收入。2009

年2月4日,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同志深入黄州大棚西甜瓜基地现场考察春耕备耕工作,对黄州区实行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的作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抓项目整合,融基地建设投资之源

与传统大田作物相比,蔬菜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建设高标准的蔬菜生产基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地方财政投入和农业主管部门努力远远不够。该区用活、用足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政策,一方面对上积极主动争取农业项目,另一方面对内实行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做到基地建到哪里,项目资金投向哪里。近几年将农业、水利、农机、交通、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等涉农项目实行捆绑,集中用于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新建渠道17公里,新建泵站4座,维修泵站3座,新建机井440口,架设农电线路13公里,硬化基地道路25公里,基地防护林栽植2.0万株,新建镀锌钢架大棚520亩,农民购置微耕机120台,大型旋耕机3台。仅2008年就投入资金1151万元,对6个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其中新建基地3个,基地规模扩大2000亩。通过实行项目资金的捆绑使用,有效解决了基地建设的投入,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效果,提升了基地建设标准,扩大了基地规模。

五、抓政策激励,立蔬菜产业发展之制

篇7: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固原市紧紧抓住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努力实现‚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变。

一、立足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抢抓历史机遇,推进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大众化旅游消费时代的迅速到来,旅游市场规模加速扩大,市场消费不断丰富,中国旅游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六盘山区列入‚全国重点实施扶贫开发攻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大力度扶持,为我市加快发展旅游业将奠定更好的基础。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固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把旅游业作为固原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大了对‚六盘山红色生态‛旅游板块的支持力度。‚精心打造‘生态文化山城’,加快建设集工业、商贸、物流、旅游为一体的宁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使固原旅游业在促进我区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国家、区市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我市加快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抓手。固原发展旅游产业具有许多自然禀赋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六盘山集雄、奇、峻、秀于一体,既具北国风光之雄,又兼江南水乡之秀,是消夏避暑、森林探险、生态观光、科学考察和生态教育的良好场所;中国工农红军四次经过六盘山地区,使六盘山成为胜利之山。固原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枢纽重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地质文化、石窟艺术六大类型的文化旅游资源。固原又是宁夏回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形成了独特而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回族宗教文化、婚丧嫁娶、节庆习俗、饮食服饰、民间艺术等民俗旅游资源特色十分突出,是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固原又处在宁东‚能源金三角‛和‚西兰银‛‚关中—天水‛经济带的中心位置,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自治区建设‚宁南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聚集固原的‚人气‛,随着人民生活质量、旅游消费需求的提高,旅游的经济含量将进一步增大。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旅游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对于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提速,国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旅游已成为人民群众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一般性消费相比,旅游消费具有综合性、可重复性、可持续性消费的特点,是最终消费、多层次消费和恢复能力较强的消费,对拉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我市近年来‚农家乐‛旅游服务项目的不断发展,不仅探索出了旅游扶贫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经营旅游服

务项目的积极性,对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二、坚持科学规划,打造特色产品,倾力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壮大

文化和旅游结合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内容融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能丰富旅游的内涵、提升旅游的层次。要立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按照‚逐步挖掘,重点突破,打造精品,提升形象,促进繁荣‛的思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科学规划管理,优化发展布局。科学规划是文化旅游业发展壮大的前提和保证。要按照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发展目标的要求,邀请权威部门、高端专家学者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科学修编《固原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2011年至2015年旅游市场营销规划》,提出和储备一批今后五至十年旅游开发建设的大项目。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为重点的红色旅游规划和景区建设性详细规划,实现红色旅游与生态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多形式、复合型的旅游产品体系。按照这些规划,将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文化企业为支撑,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撑产业,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转变、文化旅游景区向文化产业聚集区转变。

突出品牌建设,打造精品线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红绿六盘〃文化固原‛整体形象,着力打响‚高原绿岛‛‚长征圣地‛‚丝路重镇‛‚回乡风情‛四大旅游品牌。精心打造四大

旅游区: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将台堡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纪念园、单家集、乔渠革命遗址和任山河战役纪念园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区,以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野荷谷、老龙潭、胭脂峡、白云寺为重点的生态观光、消夏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区,以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震湖为重点的地质观光旅游区,以固原博物馆、须弥山石窟、须弥山博物馆、萧关遗址文化园为重点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区。大力培育精品线路:做大做强‚丝绸之路‛‚红军长征‛和‚万里长城‛三条国家旅游线路,不断完善‚清凉六盘消夏之旅‛‚长征圣地体验之旅‛‚丝路重镇文化之旅‛‚回乡风情探秘之旅‛四条精品线路。构建以固原为中心,辐射陕甘宁蒙的‚中国西部地区独具特色旅游目的地‛。

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旅游产业链。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加强旅游通道和城市服务功能建设,构建和谐优美的旅游大环境,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建设,按照4A级景区标准,加强景区主入口、游客中心、停车场、厕所、安全警示和引导标识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服务功能。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扶持代表城市形象的四五星级酒店和度假村,鼓励发展二、三星级酒店和经济型宾馆,积极支持‚农家乐‛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积极调动民间力量开发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刺绣、剪纸、书法、绘画、草编、泥塑和野菜、野果、中药材等旅游商品,培植一批经营有特色、服务有品位的名吃、名店、名街区。

三、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形成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要开展精准营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精准营销成为实现旅游业集约化、低成本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基本营销策略。坚持在巩固传统旅游市场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细分化市场策略,精心策划一批高质量的营销活动,积极培育新市场。精心做好‚红绿六盘〃文化固原‛整体形象的包装,实施文化旅游宣传‚五个一‛工程(制作一套旅游景区系列宣传品,出版一套景点导游讲解丛书,摄制一套旅游系列宣传片,打造一台高水准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演艺节目,拍摄一部以六盘山为题材的影视剧),精心谋划举办全国性、地区性大型节会,提升和扩大六盘山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要创新工作机制。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壮大,政策是导向,机制是保障。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组建六盘山文化旅游集团公司,用足用好‚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这块金字招牌,实行统一规划管理、统一项目管理、统一宣传促销、统一行业管理、统一优惠政策的‚五统一‛管理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的界限,明晰责权利,加快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调整加强固原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完善县区领导机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定期研究解决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三要加大产业投入。解决好政策措施和投入问题,营造全方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论证储备今后五至十年的文化旅游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完善文化旅游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对接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文化旅游业政策,配套完善固原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税费减免、贷款担保、注册登记和奖励等具体办法,给予文化旅游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者最大的优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合力加快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立文化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文化旅游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篇8:广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广西是我国最大的海水珍珠养殖基地。主要分布在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地区,其中以北海的珍珠品质最好,被称为“合浦南珠”。广西珍珠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五成。2005年,北海市珍珠养殖面积达50010多亩,养殖场数百个,从业人员两万多人,珍珠产业已经成为广西北部湾地区经济支柱产业[1]。但是,从近几年珍珠养殖、加工、销售情况来看,广西珍珠产业虽取得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珍珠养殖不规范,加工水平不高,市场无序竞争,缺乏规范统一的检验标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珍珠产业的发展。另外,珠宝人才流失到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广西珍珠产业人才存在较大的空缺。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是桂林理工大学和广西的特色专业,为全国和广西地方经济输送了大量的珠宝人才。这些年来,由于广东珠宝行业发展迅猛,本校宝石专业毕业生大多走向珠三角地区,人才流失对广西珠宝行业的发展存在制约。桂林理工大学自1989年设立宝石与材料工艺学专业以来,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珠宝鉴定、设计、加工和销售的人才,随着今后珠宝市场人才需求的饱和,加上珠宝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等问题,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的调整和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珍珠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立足于广西珍珠产业现状,首先可以为广西珍珠产业的发展提供急需的可用人才;其次,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增加教学实践性,增强了教学趣味性,丰富教学模式,对办学效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最后,针对广西的特色性教育,加强了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也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珍珠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珍珠学》课程的性质问题

《珍珠学》课程属宝玉石及其工艺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学时32 (22学时理论,10学时实践),学分1.5分,它是在学完《结晶学》、 《矿物学》、《宝石学》等专业课程之后,对珍珠这一特殊的有机宝石而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主要侧重于掌握珍珠的性质和鉴别等理论方面的知识,此外,还对珍珠的历史、现状,珍珠的养殖、加工以及有关珍珠的常识进行简单了解,使学生对除了性质和鉴定外的其他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本课程是一门专业选修课,有部分学生选修课程已经达到要求学分,对此课程不太重视,没有意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此外课时量远远不足,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熟悉珍珠的知《珍珠学》识,在理论和实践学时上都得有所增加。

(二)缺乏针对性的适用教材

《珍珠学》课程的参考教材是本校周佩玲老师主编的《有机宝石学》,《有机宝石学》主要是对常见的有机宝石如珍珠、琥珀、象牙和珊瑚等有机宝石的综合讲述,有关珍珠方面的内容尽管已经非常详尽, 但是涉及的其他有机宝石内容太多,且在珍珠的养殖、加工和分级方面的内容不多,不太适合用于专业的珍珠教学。针对广西知名产品–南珠,为了服务广西当地经济发展应建设具有广西特色的专业《珍珠学》 教材,加大海水珍珠养殖过程、珍珠初加工、珍珠处理和珍珠分级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标本等教学资源有待完善

珍珠学的实验学时是10学时,总共只有5次实验课,主要集中于对珍珠性质的了解和对不同品种珍珠的鉴别,实践内容比较单一,实验过程中的珍珠样品尚待增添,缺乏不同珠层厚度、表面瑕疵度、光泽、大小、形状的分级珍珠样品,不同的处理方法的珍珠样品等。同时有关珍珠养殖过程、珍珠初加工的设备、珍珠处理的实验条件等教学资源也严重缺乏,对教学质量带来不便利。

(四)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珍珠学教学模式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其优点,但是教学过程的简单化、教学平台的单一化和教学思路的封闭性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也较难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何改变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三、《珍珠学》课程的改革探索

(一)课程性质的调整,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专业技能

《珍珠学》由原来的专业选修课改为专业课,在原来基础上增加到56学时,加强实践教学,增加24学时的理论和实践课时量。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是应用型学科,实践动手能力水平提高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果的最好途径。在理论课程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珍珠养殖、分级、珍珠加工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和熟悉更多、更适合广西珍珠市场需要的技术。珍珠学课程需要增加以下方面的内容:珍珠养殖原理及工艺流程;珍珠漂白、染色、辐射改色等加工处理方法;珍珠鉴定分级标准培训;珍珠产业管理及市场销售等。

(二)完善《珍珠学》教材的编写

编写出适合广西地方经济发展,符合本专业教学需要的《珍珠学》 教材,除了基础的珍珠形成、性质、鉴别等内容,还大力补充以下方面的内容:珍珠养殖原理及工艺流程;珍珠漂白、染色、辐射改色等加工处理方法;珍珠鉴定分级标准培训;珍珠产业管理及市场销售等内容。 另外,除了书本形式的文字教材外,还可以发展非书籍形式的音像教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课件,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编写新型教材,这些教材以多媒体(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方式显示教学信息,给教和学提供教学和学习的路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充分利用广西珍珠产业的强势,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珠宝教育应结合市场,既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又重视实践环节的技术保证,充分利用广西南珠的优势,加强和北海、钦洲或防城港的珍珠养殖场、珍珠加工厂或珍珠营销公司的联络,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增添校外实习基地,协同育人。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在珍珠学课程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加入珍珠企业内部参观珍珠养殖过程,参与珍珠加工过程,进行珍珠分级实训等实习,让学生们学习到真正的第一线的有关珍珠技术,更加符合珍珠企业的需求。培训后提交论文,组织讨论,并进行技术考核,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珍珠行业知识,顺应市场发展需求。

(四)教学手段多元化,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1.启用“双师制”的教学方式

“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当代教育理念的产生,促使我们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除了把学生推荐到珍珠企业中去实习掌握实际操作本领以外,作为教师也要定期深入珍珠企业进行短期学习培训, 学以致用,与时俱进,以便更好地了解到行业动态和发展,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并逐渐调整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使高校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的需求,培养出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可以聘请广西当地珍珠企业的专家或者企业技术人员返回学校充当校外导师,实行“双师制”,由校内教师讲授理论,校外导师讲授实践操作,学生由原来的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能有机会参与、发现、探究的主动地位,使学生通过与校内外双导师的讨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理解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获得知识、掌握知识的效果。

2.信息化技术MOOC模式的介入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教学模式,是高新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融合的新契机。2013年,我国高校纷纷启动了MOOCS进程,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国内简称“慕课”[2],“慕课”的引出为我国的高校教学改革带来曙光,“慕课”的教学模式,在改变传统师生关系的同时,重新设计了“教”和“学”的实质内容,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在现实的大学课堂教学中,传统课堂还是必须的,而在线课程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学习者利用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方便快捷的进行学习。珍珠学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基础上,开发出集趣味性、生动性、启发式和时效性于一体的慕课/微课等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交互性的学习氛围中,对学习有高度的热情和积极性,达到办学目的。

3.定时开办珍珠论坛、珍珠分级竞赛和珍珠饰品设计比赛等活动

为了丰富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专业领域前沿资讯的把握,可以定时聘请国内外珍珠方面的专家,以讲座或者珍珠论坛的方式,为学生做有关珍珠方面的报告,开拓学生的视野。定时举办珍珠分级、珍珠鉴定、珍珠饰品设计等技能比赛,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励学生们学习主动性。

四、结语

珍珠学是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在大三所开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教学应培养学生解决专业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宝石专业的学生今后毕业设计、实际工作等奠定牢固的基础,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珍珠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立足于广西珍珠产业现状,以科学的理论知识为指导,以科学实验和企业实践为基础,以培养珍珠养殖、加工、分级和销售方面的人才为目标,走因需施教的路线,为广西珍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恩松,牛春光.北部湾南珠产业发展战略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2010(1):5-6.

[2]李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2-24.

[3]瞿振元.发展为契机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研究2014(6):1-4.

[4]普清民,李微波,黄春平.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4(10):108-110.

[5]祖恩东,赵旭刚,业冬,等.宝石与材料工艺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67-70.

[6]肖滢.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人才,2010(11):233-234.

[7]刘自强,廖望春.高校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的构建研究[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8(4):45-48.

上一篇:话题作文:以学会为话题的小学作文400字下一篇:大学生网络公司毕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