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市交通十一五规划

2024-07-24

某某市交通十一五规划(精选6篇)

篇1:某某市交通十一五规划

某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十一五”规划

二○○六年十月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综合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服务性和先导性产业,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基础。制定《某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十一五”规划》是我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客观总结和分析“十五” 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形势,科学编制“十一五” 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规划,能够增强工作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以便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全面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服务于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

(一)发展基础

 “十五”是我市建市以来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最快的五年,交通建设共完成投资108亿元,各项交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为“十一五”时期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奠定了基础。

1、公路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路网总体服务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十五”期间,我市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97.2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完成50.7亿元,国省道及县乡公路建设完成35.3亿元,中心城市出口路建设完成11.2亿元。至2005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682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0公里,一级公路631公里,二级公路763公里,三级公路1170公里,分别比2000年增加393%、35.9%、41.6%、9.4%,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为71.6公里,比2000年提高10.9%。 高速公路联网建设是我市“十五”期间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市陆续建成了新台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江门段、开阳高速公路、江中高速公路、江鹤高速公路(二期),是全省拥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长的地级市,另外,江珠高速公路江门段、佛开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正在建设中,江肇高速公路也已进入建设程序。在国省道建设方面,完成了国道G325线开平、恩平段路面改造和省道砂土路改造,彻底消灭了市域省道低级路面公路,我省最长的公路隧道工程——全长5公里的双和公路彩虹岭隧道公里全面贯通,滨江大道、东海路与新会大道连接线(S364线)、西环路等城市过境公路、出口路建设工程以及镇通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建设工程陆续建成或在建中。县通镇公路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农村公路建设的步伐也明显加快。到2003年底,我市已基本实现了市到各县级市通高速公路,县到镇通二级以上公路,镇到行政村通四级以上公路的目标,公路运输在综合运输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2、港口与航道建设取得新突破,水运优势日益明显。 “十五”期间我市港口与航道建设完成投资8.9亿元,主要干线航道的升级整治全面展开,西江下游3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和潭江1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完成,推动劳龙虎1000吨级航道和崖门5000吨级出海航道已陆续开工。我市第一个万吨以上级泊位——台山电厂10万吨级泊位建成投产,川岛深水港总体规划研究工作已全面展开。另外,2001年新会港被国家列为一类货运口岸,进一步促进了银洲湖港口群的规划和建设,“十五”期末新会港区多个万吨级泊位将开工建设。至2005年底,全市有内河航道1013公里,沿海航线79 公里;有港口泊位295个,年通过能力为2420万吨,分别比2000年新增11个和595万吨,全市航运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同时,我市交通及港航管理部门按照《港口法》赋予的管理职能,建立健全了港口管理机构,实行政企彻底分开,积极做好本辖区港口行政管理工作,推进了我市港口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汽车站场设施迅猛发展,已初步形成有形、有序的公路客货运输市场。

 “十五”期间我市汽车站场建设完成投资1.9亿元,某某汽车客运站、新会区汽车客运站、鹤山汽车客货运输中心等3个市(区)汽车站和开平水口汽车客运站等多个镇级中心客运站已陆续建成或建设中,全市现有专业货运站1个,客运站17个,其中一级站场2个,二级站场4个,三级 4个。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和农村客运发展也十分迅速,全市79.3%的行政村通了班车。在站场硬件设施日益改善的同时,信息化管理的软件建设得到全面推进,大部分客运站在售票系统、车辆调度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得到了全面应用,货运站的物流信息平台逐步建立。

运输管理体制与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运输市场经营呈现多元化,企业效益显著。同时,连续几年开展的道路运输市场整治以及2004年开展的公路超限超载运输大整治,进一步规范了运输市场的经营行为和经营秩序。

4、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加快,新的运输方式即将形成。

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江门段已进入实施阶段,经过我市以货运为主的广珠铁路也进入了复工相关程序,上述轨道交通的建设将彻底改变我市目前以公路、水路为主要方式的运输体系,标志着我市公、铁、水综合联运方式即将形成。同时,在省政府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铁路发展规划中,还将建设广茂线经新兴至开平、斗山—广海的铁路,以及建设贯穿我市南部沿海地区的国家东南沿海快速客运铁路专线,路线规划工作即将展开,我市综合运输体系将进一步得到完善。

5、运输生产稳步发展,促进了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 至2005年底,全市公路年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8230万人、47.2亿人公里、3483万吨和12.4亿吨公里,分别比2000年增长26.6%、26.2%、89.5%和105%;水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119万人、1.02亿人公里、2143万吨和21.2亿吨公里,分别比2000年增长95%、减少7.3%、增长761.9%和479%;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438.2万吨,比2000年增长177.3%,集装箱吞吐量完成65.4万TEU,比2000年增长115.3%。

6、路桥收费站清理整顿及收费方式改革逐步深入,公路运输越来越通畅。

 从2002年开始,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对辖区内的公路收费站点展开了清理整顿工作,重新核准了收费站的收费年限或还贷基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运输成本。从2004年10月起,市区试行机动车辆通行费年票制,撤并了7个收费站点,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有效地平衡了路网的交通流量。另外,随着江中高速、江鹤高速二期工程和新台高速公路与佛开高速公路连接线的建成,全市所有高速公路实现了联网收费,确保了公路运输安全通畅。

7、运力结构逐步得到优化调整,客货运输发展迅猛。 经营性车辆保有量持续增长,至2005年底,各种营运货车达到38142辆93323吨位,分别比2000年增长30.7%和59.2%,营运客车1852辆68017个座位,分别比2000年减少39.3%和增长13.5%。客运市场发展迅猛,客运车辆不断向高档化、舒适化、个性化发展,经营方式由分散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班车客运为主,出租客运、旅游客运、城区公共交通客运为辅的运输模式。全市货运业发展较快,运输车辆逐步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调整,运输方式也由零散货运向整车货运、集装箱运输方向发展,多种货物运输服务形式开始起步。

 运输船舶数量稳步增长,至2005年底,全市有营运船舶1007艘,256790载重吨,3918客位,分别比2000年减少18.6%、增加116.6%和减少22.9%。船舶平均载重吨由2000年的每艘98吨增加到2005年每艘255吨。挂桨船已全部淘汰,水泥船正处于逐步淘汰中。

8、交通运输体系专项规划编制全面展开,为我市“十一五”和中长期交通运输发展指明了方向。

 “十五”期间,我市基本完成了《某某公路网规划(2004—2030年)》、《某某港口总体规划(2004—2020年)》和《某某运输枢纽布局规划(2004—2020年)》的修编工作,《某某市区城市公共交通总体规划》和《某某农村客运站场及农村客运线路规划》正在编制中,广海湾及川岛深水港总体开发方案研究已通过专家评审,这些规划的编制为我市“十一五”和中长期交通运输良性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我市打造珠三角地区西翼区域中心地位,为我市积极参与CEPA的实施及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9、综合运输体系对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综合交通是适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产业,是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条件,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物质基础,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前提条件。在我市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综合运输体系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

 一是综合运输发展提升了城市形象。交通作为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随着“十五”期间我市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高等级干线公路主骨架逐步形成,城市过境公路和出口路不断完善,城市区域交通和对外交通日益方便,使市区及所属各市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我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作出了重要贡献。

 二是综合运输发展拉动了经济发展。当前,我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各高速公路出入口纷纷聚集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并逐步形成了产业基地,以新会银洲湖为代表的临港工业发展十分迅猛,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强落户我市,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交通设施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的快速发展还直接拉动各产业的发展,“十五”期间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均达到20亿元左右,占全市GDP的比重达3%左右,巨大的资金投入,不仅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缓解我市就业压力、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起到了重要作用。

 三是综合运输发展有助于我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抢占有利位置。我市近年的交通事业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江门作为粤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在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内紧密结合及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我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抢占有利位置。

(二)发展环境

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是社会财富迅速增加,经济发展具有持续、巨大增长潜力的时期,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明显加快,经济社会的不均衡将使各种社会矛盾充分暴露。因此,这一时期既充满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综合运输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1、“十一五”形势对综合运输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种运输方式需求旺盛。“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趋势。经济总规模不断扩大,以摩托车、纺织、化工、造纸、五金、建材加工等产业为代表的规模工业化进程快速扩张,对能源、原材料需求大幅度增加,市场活力增强,物流和人流加快,必然使“十一五”期间各种运输方式需求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客观要求铁路等新的运输方式分担公路、水路运输的压力。

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交通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镇和乡村居民对“行”的需求更加迫切,个性化出行成为新趋势,旅游、休闲、度假、探亲、访友等出行比例大幅提高,人均乘用交通工具次数将明显增加,交通出行方式也将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私人小汽车的迅速增长将使自驾车出行更为盛行,且在出行频率、出行距离、出行时间等方面呈现多样性,这对公路的舒适、快捷、安全性要求逐渐提高。

 三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综合交通必须努力相适应。随着CEPA的进一步实施及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和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广珠铁路、珠三角城际轨道中山至江门支线、港珠澳大桥的兴建和江珠高速公路的建成,将使某某作为珠三角地区西翼交通区域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突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逐步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加速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资源的整合,形成联合互动、分工合作的紧密关系将成为可能,通过区域交通一体化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保障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区域内的交融畅通无阻,要求综合交通必须努力适应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大综合交通的建设力度。

 四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综合运输服务水平要求更高。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加上我市在土地资源、陆路交通、江海联运等方面的明显优势,我市的经济发展将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一是我市接纳其他珠三角发达城市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明显加快;二是我市一些特色经济如纸业、纺织、化工等迎来了产业升级的大好机遇,纸业基地、化工基地等逐步形成,三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钢铁加工、汽车零配件、精细化工、精密制造等产业和行业将逐步形成我市新的支柱产业群,进一步促进了人员、物资的大量流动,对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 五是城镇化进程加速,交通网络建设需提供有力支撑。预计到2010年,我市的城镇化率将由目前的52%提高到65%左右。人口聚集带动产业集聚,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镇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将引起人员、物资的大量交流,交通既要为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创造条件,也要适当超前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以逐步适应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人流、物流快速增加的需要,并做到通达便捷、运行快速和安全高效,这就要求加快城镇道路建设,加快城际间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客货运输服务。

 六是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日益完善,各种运输方式应协调发展。随着全市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充分考虑“十一五”期间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必须加快我市航运发展,实现江海联运,加快珠三角城际快轨、广珠铁路等轨道交通的建设,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并存,在运输通道建设、综合枢纽和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上协调发展,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在运输通道中实现有序竞争,在运输枢纽上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交通的整体效益。

 七是资源约束加剧,综合运输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能源制度、环境保护和监管制度,交通运输发展必须提高土地、能源等稀缺或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公路、铁路建设中,要考虑合理选择和利用线位资源。港口建设要在保护江河、海洋生态环境前提下,考虑合理利用岸线,加快内河航运、海洋运输发展。在综合运输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要围绕土地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目标,通过科技创新、规划协调、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等手段,节约土地和保护生态环境。

 八是社会的进步,要求以人为本,建设和谐交通。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以人为本、关注公共安全、建设和谐交通,也是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任务。必须实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提高公路设施的功能和服务水平,努力减少和降低因公路设施不完善导致的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建设绿色通道,以改善居民的出行环境。同时随着我市航运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创造安全畅通的水上运输秩序。

2、存在问题

 虽然“十五”期间我市综合运输体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我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综合运输业发展。公路上等级建设滞后,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所占的比例还偏低;市与市之间、镇与镇之间尚缺乏较多的高等级公路连接,农村公路上等级改造和硬底化建设有待加快,路网结构尚不够合理;公路建设的土地资源、通道线位资源紧张,建设成本逐年加大。个别先期修建的公路因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工程管理不严及超负荷运行等因素影响,尚未达到大修年限或使用寿命年限就出现路面破损、毁坏;航道和港口建设相对滞后,航道等级仍不能适应港口的发展;全市港口泊位吨级普遍偏小,机械化程度较低,区内尚未拥有万吨级以上的公用泊位;港口体制改革后,专业运输部门普遍存在重挖潜力轻建设的思想,专用泊位偏紧,与珠三角其他城市港口相比,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不利于港口货物运输的发展;站场建设滞后,农村客运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中心城镇没有正规的客运站场,全市货运站也存在数量少、规模小的现象,与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对交通运输业的要求不相适应;轨道交通建设滞后,我市目前尚未通铁路,区内运输方式单一,大宗货物运输仍需依赖水路运输方式完成,不利于我市物流业的发展。

二是运力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有待进一步优化。道路运输供给能力低水平过剩,高档客车和高效低耗的重型货车、厢式货车、集装箱拖挂车和特种专用车辆比重偏低。客运企业公营化程度不高,公交车辆、出租汽车结构单

一、档次较低,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货运运力过于分散,个体运力占了57%,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内河船舶技术落后,船型、机型、材质杂乱,且能耗高、吨位小。在现有的1007艘船舶中,水泥材质船舶占总数65%,一旦国家强制报废水泥材质船舶,我市将面临运力紧张的局面。

 三是交通建设市场、运输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交通建设工程项目特别是个别市(区)、镇的工程建设项目在管理上仍不够规范,个别项目还存在违规开工的现象,施工管理不到位,既影响工程安全、质量、工期,又容易孳生腐败。在运输市场方面,非法营运和超限、超载运输仍时有发生,执法队伍和执法手段有待加强。

二、“十一五”形势与需求分析 

(一)“十一五”综合交通运量预测

1、公路客货运输量、公路通道交通量保持较快增长。

预计到2010年,公路客运量将达14300万人次,年均增长11.17%,公路旅客周转量57.7亿人公里,年均增长4.10%。公路货运量将达到5030万吨,年均增长8.48%,公路货物周转量22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2.15%。

2、水路运量持续增长。

 预计到2010年,水运客运量为2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94%,水运旅客周转量1.6亿人公里,年均增长9.42%。水运货运量达4100万吨,年均增长13.86%,水路货物周转量4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3.54%。

3、港口主要货物吞吐量继续增长。

 预计到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194万吨,年均增长11.46%,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20万TEU,年均增长12.91%。

4、铁路客货运量将初具规模。

随着“十一五”后期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中山至江门支线和广珠铁路的建成,铁路年客货运量将达到4745万人次和1216万吨。

三、“十一五”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目标与重点 

(一)指导思想

 “十一五”期间我市交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任务、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科技先导、法制保障、环保节约”的方针,构建适应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推进交通现代化。

(二)发展目标 

1、总体目标

综合运输业发展要适度超前我市经济发展,到2010年,公路水路基础设施能力明显增强、网络结构明显合理、运行质量明显改善,铁路运输初具规模,并完成相应配套设施。初步建立起能力充分、运行高效、管理上乘、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公路水路运输系统,与铁路等运输方式共同构筑布局合理、运行通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服务能力和质量明显提升。进一步提高综合运输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综合运输业推动新一轮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我市建设和谐江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并将我市发展成为连接粤西地区、西南地区与珠三角、港澳地区交通运输的重要城市。

2、具体目标

公路。全市形成以某某区为中心,东通中山、珠海,西接阳江、云浮,北至佛山、广州、肇庆,内连各市(区)的高等级公路主骨架网。镇到高速公路出入口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市(区)到镇通二级公路,2008年镇到行政村公路基本实现通四级以上标准中高级路面,2010年镇到1000人以上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四级标准以上中高级路面,全市公路绿化实现全面达标。到2010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到9500公里左右,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95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99.5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各市1.5小时生活圈的目标。

站场。争取交通部将我市列入国家主枢纽公路站场建设城市,中心城市具备2个一级客站场和1个货运站,县级市至少具备1个二级以上客运站和1个等级货运站。同时充分利用我市水运、陆运优势,以第三方物流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努力构建珠三角西部重要物流基地。

港口与航道。2010年,全市内河干线航道完成升级整治,三级及以上航道达到228.5公里,其中3000吨级及以上航道达145公里。结合航道整治和临港工业项目的建设,重点建设一批3000吨级以上深水码头和专用码头,适时开发建设广海湾及川岛深水泊位,到2010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2340万吨。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控制,全市港口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全市港口布局更趋合理。

 铁路。“十一五”期末,我市将实现铁路客货运输,公路客货站场及主要港口设施建设要做好与轨道交通的统筹协调,实现无缝衔接,促进综合运输的协调发展。

 运输装备。“十一五”期间,新增营运客车400辆,2010年全市营运客车达3700辆,其中高级客车比例占50%;新增营运货车4000辆,2010年全市营运货车达4.3万辆,其中集装箱货车占5%以上。新增船舶载重吨8万吨,达到33万吨载重吨,5000客位。平均载重吨到每艘400吨以上。运输船只逐步向江海轮船型转变,并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008年前基本淘汰水泥材质船舶。

 运输服务。以高速公路等干线公路网为依托,建立快速、高效的干线客运网络。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要不断完善,“公交优先”在中心城市和各县级市城区得到重视和充分落实。随着农村公路通达深度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运班车的通达深度和广度,行政村通班车率达100%。以珠三角高等级航道网以及崖门出海航道为依托,到2010年实现“航运业四化”,即货运船舶大型化、船队专业化、企业经营集约化、内河船舶标准化,使航运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智能交通运输。建立客运快速化和物流智能化运输体系。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逐步建立道路运输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提供联网和网上售票,提供旅客出行、货运交易、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另外,还逐步建立航运信息服务系统,提供航运价格指数、运力供求指数和其他航运信息等。

市区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完善的城市综合运输体系,实现不同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以城市快速路及城市主干线为基础,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科学布局公交、客运班车、轨道等交通方式的客运站场及停靠站点,创造城区快捷方便的交通出行环境。

 管道运输。积极发展管道运输,重点建设广东省LNG二期工程江门段项目(含珠海高栏至新会LNG电厂支干线)。

(三)发展重点

 高速公路联网建设、港口航道建设、铁路建设将是“十一五”期间我市综合运输的发展重点。“十一五”期间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预计完成投资208.3亿元。

1、综合交通设施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以下项目:  公路。“十一五”期间公路建设预计完成投资112.5亿元,新增高速公路65公里,完成改建高速公路15公里,新改建一级公路474公里,二级公路383公里,三级公路223公里,新改建独立桥梁15792延米,隧道5106米。

 ——完成江珠高速公路、江肇高速公路江门段以及佛开高速公路九江大桥至昆东段扩宽工程,并加快高速公路出入口及连接线的建设,开展江门至罗定、新(会)开(平)和江(门)新(会)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结合新会银洲湖产业发展的需求,适时开工建设。 ——完成国道325线鹤山路段改建工程建设,加快国道325线开平段复线以及鹤山城区段过境公路(黄宝坑至蟠龙)新建工程的建设,提高国道325线我市辖区段运营服务水平。

——配合高速公路网的建设,继续抓紧以省道为主的省市经济干线新改建工程的建设,加快省道肇珠线外海至睦州段、沙坪过境段、高铜线台山段、麻阳线崖南至横山段、圣贵线恩平段、稔广线台山段的改造建设、古崖线龙古段(西江大堤至龙口),完成双和公路、新中一级公路的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的建设改造。 ——配合港口疏港和产业基地建设,筹建新会区疏港快速干道工程,适时改建环银洲湖快速公路南门公路、金门公路的桥梁,进一步提高疏港公路的通行能力。

 ——加大城市出入口公路建设,完成国道325线九江大桥至某某区公路(滨江大道)、江顺大桥、东海路与新会大道连接线(S364线)、西环路隧道工程、开阳高速公路梁金山互通至开平市区公路(开平大道)、开阳高速公路恩城互通至恩平市区并接国道325线(即牛皮仔-国道325)、新台和沿海高速公路连接线、新台高速公路水步互通出口、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横山出口等项目的建设。

 汽车运输站场。“十一五”期间站场建设预计完成投资6.8亿元,新改建汽车客运站15个,货运物流中心(站)5个。

——客运站场重点建设某某汽车客运站、新会区汽车客运站、江海区汽车客运站、台山市西湖客(货)运站、恩平市汽车中心客运站,以及一批镇级客运站场。

 ——货运站重点建设为市重点物流园区配套的站场,包括新会区天马汽车货运站、蓬江区棠下汽车货运站、江海区高新汽车货运站和为某某西江国际物流园区、某某江会走廊物流中心、鹤山市物流中心配套的货运站场。

 航道。“十一五”期间航道建设预计完成投资5.2亿元,完成内河航道整治里程86.5公里,沿海航道整治里程57.2公里,沿海进出港航道3公里。

 ——内河航道完成劳龙虎1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崖门5000吨级出海航道整治工程、崖门水道5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和300吨级新会区双水镇下沙河的疏浚工程,并适时开展3000吨级镇海湾航道、3000吨级石板沙水道等整治工程的建设和崖门10000吨级出海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 ——完成台山港区渔塘作业区码头10000吨级进入港航道的疏浚。

 港口。“十一五”期间港口建设预计完成投资32.8亿元,新增泊位3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5个,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633万吨。 ——江门港区重点建设外海作业区2#码头2个3000吨级石油制品泊位和3#码头1个3000吨级煤碳泊位(即西江电厂现有油码头改建煤码头),荷塘作业区2# 码头2个3000吨级件杂货泊位。 ——新会港区重点建设天马作业区二期工程2个万吨级集装箱泊位,适时建设三期2个万吨级集装箱泊位;牛牯岭作业区建设1个1万吨级和1个5000吨级化工品泊位;古井作业区码头一期工程建设2个万吨级通用泊位,适时建设二期6个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古井作业区临港工业区1#、2#、3#码头建设7个5000吨级和2个3000吨级件杂货和散货泊位;红关作业区1#、3#码头2个5000吨级散杂货泊位和6个500吨级散货泊位;双水第一、第四作业区5个5000吨级多用途泊位;崖门作业区1#码头1个3000吨级件杂货泊位;适时建设古井南作业区2个1万吨级多用途泊位。

 ——台山港区重点建设公益作业区2个1000吨级集装箱码头的配套工程,渔塘作业区建设3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配套工程,台山电厂码头二期工程1个10万吨级煤炭专用泊位等,适时开发建设广海湾及川岛深水泊位(包括5万吨、10万吨、15万吨、20万吨、25万吨及30万吨级不同泊位)。

——恩平港区扩建2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

 ——开平港区重点建设聚龙港区3个1000吨级泊位,包括2个集装箱泊位和1个件杂货泊位。

轨道交通。“十一五”期间铁路建设预计完成投资53.8亿元,建设广珠铁路江门段和广珠城际快速轨道江门段,新增铁路86公里。适时开展广茂线经新兴至开平、恩平、斗山—广海的铁路和国家东南沿海快速客运铁路专线建设前期工作。

2、智能交通运输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0.5亿元,重点建设以下信息系统:道路运输公共服务信息系统、航运信息服务系统、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和市区公交IC卡收费系统等。

四、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 “十一五”时期是某某综合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和实现综合运输体系新的跨越式发展重要时期。为保证“十一五”综合运输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新发展环境,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履行职责,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和市场环境。

(一)转变政府职能,积极营造有利于综合运输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1、优化政务环境,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以及运政、港航管理机构要切实实行政企、政事分开,将技术性、事务性工作移交给社会中介机构办理,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行业管理上来,以行政许可审批改革为重点,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公开办事指南,简化办事程序,减轻运输经营者的成本负担。

2、规范市场秩序,完善交通建设市场和运输市场体系。强化市场准入和监管机制,加强交通建设各从业单位的资质管理,完善和落实运输市场的退出机制,严格规范市场经营行为,构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设市场和运输市场环境,促进从业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确保交通事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 继续坚持“国家投资、社会集资、企业融资、利用外资”的良好机制,广开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基础设施特别是重点项目的建设力度。

 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加大对我市公路、水路、铁路建设补助资金或资本金的投入,稳定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保持中央、省和地方政府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投资强度。 继续经营好“路桥一盘棋”,以现有路产路权进行抵押贷款、转让经营权、租赁等方式进行融资,变存量资产为流动资产,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良性滚动发展。

 鼓励以“BOT”、参股、成立合作公司等各种方式,吸引国际金融机构、港澳同胞以及民间资本参与交通建设。

(三)加强运力结构调整,创建企业品牌。

 鼓励道路运输企业发展向高等级客运车辆、重型货车、集装箱车辆等技术先进、高效低能耗的车型方向发展,鼓励农村使用安全经济、适用型的客货运输车辆,实现运力结构优化升级。有计划分步骤地加快淘汰水泥材质等落后船型,鼓励水运企业发展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适合江海联运的船舶。

 积极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吸收民间资本,组建投资多元化、能主导行业发展方向的大型股份制或民营运输企业,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服务质量,逐步形成具有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运输企业集团公司。特别在航运方面,要适当引进一、二家颇具实力的国外船舶运输公司,或通过政府邀请国内一些有实力的国际航线船舶运输公司,近期先开通新会港至东南亚等近洋定期国际班轮,通过陆运或江海联运方式,吸引粤西和大西南地区的货源经我市港口进出口。

(四)加强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提高综合运输效率。在我市综合交通一体化、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做好公路、站场、港口、铁路的规划建设,使各种运输方式合理衔接和协调发展,共同构成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发挥综合交通最大效率和效益。

(五)加大科技投入,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实施“科教兴交”战略,要加大对交通科技的投入,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管理和推广机制,加强交通建设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科技开发与应用,加快智能交通运输平台的建立及其他管理硬件的升级改造。要努力建设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管理型、专业型技术人才队伍,建立完善一整套人才选拔、任用、考核及监督的制度体系,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开展人才培训,全面提升运输行业的科技文化素质。

(六)实施综合运输体系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综合运输体系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从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和有效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重视未来资金制约、资源制约、环境制约以及交通事故等带来的重大挑战,以交通安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推进现代交通建设,建设节约型交通行业,实现洁净运输和绿色交通。

 针对我市目前尚处于经济跨越式增长阶段,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审视、修订和补充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建立规划实施的监测、绩效评估和规划调整机制,当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他重要原因需要调整规划目标和重点时,要按法定程序及时调整。 建立完善的交通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源头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长效交通安全管理机制。

篇2:某某市交通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某某市公路管理段在市交通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州公路处的亲切关怀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州调度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和“一切为了行车人,一切为了行路人”的服务理念,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全面加强了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方针,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全面养护和预防性养护相结合,稳步推进公路养管体制、机制改革,狠抓公路养护管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养管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为和龙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营造了良好的交通环境。现将我段“十一五”以来公路段工作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绩

(一)公路养护水平不断提高。

和龙市公路段肩负着全市381.159km公路的养护、小修保养任务,其中省道299.67公里,县道81.489公里。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公路养护理念,不断加大公路养护力度,提高公路养护水平,全力打造和龙公路“畅安舒美”新形象。

年,仅干线公路97.6公里就栽植紫穗槐50万株,种植树木花草10万立方米,花卉50万株。

(二)路政管理工作明显提升

我段路政科肩负着全市近四百公里公里的路政管理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人员少,工作任务较重,但是,五年来我段路政管理始终坚持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按照“建队伍、强素质、抓管理、树形象”的思路,严格落实上级公路部门的具体要求,强化文明执法、依法行政建设,不断提升路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到了内业管理制度化,外业工作规范化,维护了路产、路权。

1、抓好队伍建设,提高路政执法人员素质。

从培训教育入手,加强对《公路法》、《路政管理规定》、《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增强法纪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有组织、有计划地参加了省、州举办的各类路政人员培训班。通过学习法律专业知识,增强了执法为民的意识。在执法过程中,做到了阳光政务,文明执法。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爱路护路责任意识 为打造路政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了行政法规的宣传工作。五年来,我公路段每年都组织路政人员深入到各乡镇开展宣传活动,宣传里程共达近一千公里公里,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在每年的“12〃4”法制宣传日活动中,公路段全员出动,树立宣传牌,发放宣

4、加强路政外业管理,依法维护路产路权

路政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路政外业的管理,就是预防一切危及公路安全的违法行为。路政科一直将路政外业管理放在开展各项工作的首位,常抓不懈。五年来,路政科不断加大路政巡查力度,依法维护路产路权。对在公路上打场晒粮,乱设非公路标志标牌,占道砂场、集市摊点、乱堆乱放乱搭建等影响投资形象、危及道路和行车行人安全的违法违章行为进行了重点治理。五年来,路政巡查逾二十万万公里,收缴和上解路赔(补)费**万元,路政案件的查处率、回收率、结案率均达100%,有效地维护了路产路权,确保了干线公路的安全畅通。对超限运输行驶的车辆及污染公路的车辆采取重教育轻处罚的管理方法,取得了实效。

(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硕果累累。

公路养护管理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于党。我们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全方位强化了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领导,建设队伍,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和龙市公路管理段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坚持行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制度,落实了具体负责人,全面推行目标责任制。紧抓队伍建设。扎实推进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2、围绕中心,紧抓宣传,深入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

开展赈灾捐款,爱心奉献活动。2008年,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后,党支部第一时间召开职工大会,党支部发动全段干部职工在最短的时间内筹得捐款1400元,经党员自愿缴纳特殊党费1100元,委托交通局党委及时送予灾区,与灾区人民共度难关;在双日捐活动中,党支部与工会一起组织全段职工捐款2400元,钱虽然不多,但我们尽力了,表达了我段党员、干部、职工扶危济困的一片真情和无私奉献精神。2010年,“7.28”洪灾中,我公路段立赴前线,抗洪抢险,涌现出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灾后,积极参与捐款活动,向受灾群众贡献一片爱心。

3、反腐倡廉,加大投入,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

通过廉政制度的健全、完善、创新和落实,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是“十一五”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和坚持“一岗双责”。惩防并举,规范从政行为,切实做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自觉遵守各项廉政规定,杜绝收送钱物和公款大吃大喝等问题。

4、聘请义务监督员,加强农村公路养护;

为提升农村公路管养水平,结合我市农村公路的实际情况,在2007年,我段聘请了来自市交通局、广电局、爱卫

员考核奖惩办法》并分别制定各科室人员《考核奖惩细则》加以配套实施。完善《车辆管理使用制度》、《公章使用制度》、《文件批办制度》等相关工作制度,促进了单位整体办事效率的提高。

4.为改善我段的办公条件,使全体职工能够在较好的办公条件下工作,我段积极向省、州争取建设资金。共争取到建设资金81万元,并在2006年年内完成了新办公楼的建设工作。新办公楼的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我段的办公条件,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5、做好了全年养护资金的足额发放;五年来,财务和人事劳资人员相互配合,做好养护资金的发放工作。在2007年加班加点,将112名养护员工99—02年冬季直补工资,共计74.3万元,足额发放,6.在养护资金省局没能按时拨付的情况下,财务及人事劳资人员主动做好群众工作,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确保了全年养护资金的足额发放。

7.财务部门每年30%的清欠指标,经财务部门多次向上级部门做工作,省财政厅吉财产函[2008]552号《关于和龙市公路管理段资产清查结果的批复》,用段内自有资金进行清欠,在2008年,我段终于把背负5年之久的63万元交通事故债务还清,从此以后,轻装上阵,更好的进行工作。二、五年来积累的经验 的成绩,但我们的工作按党和人民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思想观念、精神状态与经济发达地区还有差距,创新思路不宽,对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探索不深、力度不大。

2.养护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宽。

3.对构建和谐型、学习型、创新型养护管理工作,研究不深,措施不利。

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公路养护管理行业的发展,不容忽视,我们要以创新的理念,改革的思维,百倍的努力,认真加以解决。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1、继续抓好全年公路养护管理,巩固和发展公路体制改革成果,不断创造性地实施新的管理体制和养护运行机制,努力建成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格局。

2、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挂牌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标志,要与时俱进,把精神文明建设引向深入。

3、加强路政管理,严格执行《公路法》及其它路政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保护路产路权。加强路政队伍的综合素质建设,提高路政人员的执法水平,继续加强路政规范化管理。

篇3:软件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

未来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 也是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软件产业的发展, 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产业竞争能力的提升, 而且关系到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同时, 对于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经济安全, 增强国防实力,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 进一步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特编制本专项规划。

1“十五”回顾

1.1 主要成就

(1) 产业整体规模迅速扩大

经过“十五”以来的快速发展, 我国软件产业规模稳步增长。软件销售收入由“九五”末期的593亿元迅速增长到“十五”末期的3 900亿元, 年均增速高达45.7%;出口额由“九五”末期的4亿美元增长到“十五”末期的35.9亿美元, 5年间增长了近9倍;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江苏、杭州、济南等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天津、大连、深圳等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为核心的产业发展集聚区;2005年底, 软件从业人员超过90万人, 软件产业对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2) 部分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信息安全软件及办公套件等基础软件产品有所突破, 已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领域得到应用。通信设备、电力设备等制造业领域所需嵌入式软件中, 国产软件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加大。在税务、电信等行业大型应用软件方面, 国内企业已取得一定优势。

(3) 骨干企业不断成长

“九五”末期, 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软件企业仅73家, “十五”末, 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已有299家, 超10亿元的软件企业已达29家, 并首次出现了超100亿元的企业。“九五”末, 通过CMM3以上评估的软件企业仅有2家, 到“十五”末期, 通过CMM3以上评估企业达到237家, 其中通过CMM4评估企业达40家, 通过CMM5/CMMI5评估的企业达29家, 国内软件企业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4) 产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关于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国发[2000]18号文件) 、《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 (2002-2005) 》 (国办发[2002]47号文件) 的颁布实施, 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 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 不断加大打击盗版软件的力度, 积极推动软件正版化工作, 使我国软件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产业服务平台逐渐完善, 推动了基地内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外包业务的拓展。示范性软件学院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 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1.2 主要问题

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完善, 产业管理体制有待理顺;核心技术缺乏,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核心软件绝大部分依靠进口, 信息和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和企业规模偏小, 未形成以产品开发为中心, 以专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发展模式, 产业结构不合理, 缺乏龙头企业, 产业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缺乏, 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偏差;支持产业公共技术开发、风险投融资、海外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制约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 影响了软件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市场环境仍需完善, 软件潜在市场巨大和现实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依然存在。

2 未来发展形势分析

2.1 技术发展趋势

未来几年, 软件技术将呈网络化、可信化、服务化、工程化和体系化的趋势, 对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渗透和带动力不断增强。

网络化趋势改变应用与技术模式。信息技术正处于“以机器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的重大变革期, 网络化成为软件产业中最具影响力的发展趋势。跨平台的面向网络的软件开发和应用技术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随着网络服务标准的成熟, 新一代软件将基本以网络为中心来实现各种复杂的分布式应用。

可信化成为网络软件应用的关键。随着软件规模越来越大, 软件层次越来越复杂, 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 以服务的安全性、可用性和服务质量保证等为核心的高可信技术成为网络软件应用的关键;采用新的软件工程方法开发可信的基础软件平台及应用软件, 提高网络软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服务化趋势改变软件产业格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各类软件产品以服务的形式向最终用户提供成为可能。未来绝大部分应用都将通过Internet提供服务, 软件服务化将在绝大部分应用软件中普遍实现。软件服务将使目前的软件授权、开发、维护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软件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工程化趋势推动复用技术和构件技术发展。网络化、服务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使得软件更加复杂, 开发难度增加, 充分利用软件复用和软件构件技术是解决软件危机、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有助于实现软件的工程化、工厂化生产。未来大部分软件开发和部署将以复用和构件技术为基础来实现。

体系化竞争加速软件平台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计算应用的不断拓展, 分布、并发的复杂应用, 以及互通、互联、互操作的应用需求促进功能更加丰富、屏蔽操作系统具体特性的中间件等支撑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并形成较为完整的软件平台体系, 软件的竞争已从产品竞争发展成体系竞争, 软件平台体系将发展成为网络环境下各种应用的支持基础。

2.2 市场趋势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软件产业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 到2005年市场规模已达8 239亿美元。其中软件服务业发展更为迅猛, 2005年其市场规模占整个软件市场规模的74.1%。此外,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嵌入式软件发展也较快。

未来几年, 全球软件市场将保持12%左右的增长率, 其中软件服务业增长率将高于软件产品市场增长率, 到2010年整个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1.48万亿美元, 届时软件服务业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市场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 软件产品市场规模仅为3 800亿美元, 其中系统软件将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 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 尤其是嵌入式软件产品的增长幅度会有所提高。

“十五”期间, 我国软件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2005年软件产业销售额已达到3 900亿元, 其中软件服务和系统集成收入达到1 834亿元, 占软件产业全部收入的47%。预计“十一五”期间, 我国软件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3 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1) 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软件产业目前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 在某些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特色, 并涌现出一批有实力的软件企业。“十一五”期间, 我国软件产业将继续保持较为快速的增长, 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企业的开发能力和整体实力将进一步得到增强;18号文、47号文等优惠政策的完善和落实, 以及软件和集成电路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 国内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趋好, 同时, 创新型国家、小康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为我国软件产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将有利于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提升。

(2) 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软件产业核心技术仍将受制于人, 导致我国软件产业的整体实力较弱, 短时间国产品与国外产品的竞争仍处于劣势;软件服务未能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的产业体系, 低估软件产品和服务价值的现象, 严重制约了应用领域的进一步开拓, 以及软件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

3“十一五”发展思路与目标

3.1 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 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战略思想, 加强产用结合, 做大产业规模;促进自主创新, 提高产业竞争力;健全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完善发展环境, 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产用结合, 做大产业规模。以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改造传统产业为主要目标, 培育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 营造良好的应用市场环境, 大力发展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软件产品和系统, 提高自主软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 加速国际化进程, 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大力发展软件外包, 做大软件产业规模。

促进自主创新, 提高产业竞争力。以企业需求为主导,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完善市场环境, 促进软件产品应用, 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建立公共软件开发平台和软件测试平台, 吸引和培育领军人物和实用人才, 加大对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以及国家安全等领域核心基础软件的研发, 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和应用系统开发水平, 增强我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产业竞争力。

健全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加大建立从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各类应用软件到软件服务和系统集成的国产软件产业链的力度, 解决国内产业链各环节中发展不均衡、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及系统集成, 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用相结合, 形成顺畅的软件技术成果和产品进入市场的产业化渠道和良好运行机制, 保障国产软件、软件服务及系统集成的健康发展。

完善发展环境, 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法制化建设, 力争出台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 推动产业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加大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 进一步改善投融资、政府采购、人才培养等环境,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完善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2 发展目标

(1) 市场目标

软件产业国内市场销售额以3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 2010年突破10 000亿元大关;软件出口超过100亿美元;

(2) 结构调整目标

软件服务及系统集成在软件产业中的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形成若干软件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软件骨干企业, 培育更多软件著名品牌;

(3) 技术创新目标

国产基础软件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得到突破, 与国产支撑软件、国际主流支撑软件相匹配, 并实现一定的产业价值和规模, 其中国产软件和信息服务占国内市场65%以上;

(4) 人才队伍规模目标

在未来5年内从业人员达到230万人左右。

4 发展重点

4.1 基础软件

以我国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契机, 加大对自主基础软件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 重点支持面向网络应用环境的可信服务器操作系统、桌面Linux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办公套件和开发环境及其它基础类工具软件的开发应用, 尽快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技术, 提升国产基础软件成熟度。

4.2 信息安全软件

继续保持在防火墙、防病毒和入侵检测等领域的优势, 大力促进高端产品发展。研制安全基础软件产品, 推动包括安全管理、内网监控、外网防护等信息安全防护软件平台的研发和产业化, 提高国产软件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市场份额, 逐渐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4.3 行业应用软件

重点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医疗、电子制造和农村信息化、城市及社区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远程教育等领域行业应用软件, 提高国产应用软件的技术水平和集成服务能力,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

4.4 嵌入式软件

面向移动通信、汽车电子、数字电视、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 积极开展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 继续加大嵌入式软件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推动整体跨越与自主创新的实现, 为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5 软件服务

以全球软件服务与外包转移为契机, 加快建设国家软件服务与外包公共支撑平台, 积极打造软件服务与外包国家公共品牌, 建立健全相应的知识产权、信息安全保护体系, 大力培育服务人才, 扶持骨干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发展, 做大做强软件服务与外包产业, 扩大软件服务与外包在软件产业中的比重, 优化和完善产业结构。

4.6 数字内容处理

积极发展益智健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产动漫和游戏软件等数字内容产业, 促进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互动融合, 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4.7 智能中文信息处理软件

促进中文信息处理的智能化、人性化技术发展, 形成面向智能中文信息处理的技术及产业竞争能力, 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

5 政策措施

5.1 完善产业政策法规体系, 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

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18号文件、47号文件, 积极推动产业政策的法制化工作, 加快出台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软件市场秩序,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 加大政府采购法的执行监管力度, 完善软件采购政策措施, 扩大国产软件的市场空间。

5.2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保障发展所需资金

加强投融资环境建设, 建立包括政府财政、产业资本、风险资本、金融资本、民营资本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依托国家相关重大工程, 通过中央资金扶持和地方跟进投资的引导示范, 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对软件产业的支持。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积极为软件企业上市融资创造条件。

5.3 整合部门资源, 实现重点突破

改变目前各部门分散投资的现状, 以建立和完善相对完整的国内软件产业链为目标, 在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不同层次上统一支持重点, 增进部门共识, 统筹部门资源, 优化软件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 形成良好的成果转化机制, 重点支持产业链薄弱环节, 加快软件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解决国内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均衡、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 保障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

5.4 加强人才培养, 积极引进海外人才

进一步建立健全软件人才培训体系, 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梯队, 重点培养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软件人才。加快建设和发展示范性软件学院和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较为合理的高级、中级和初级人才教育培训体系;鼓励有实力的软件企业建立企业产品的培训认证服务, 引导企业开展人才培训的积极性, 加大企业认证的社会认知度, 推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力度, 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软件人才。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制定激发人才创造才能的奖励政策和分配机制, 提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创造有利于软件人才发展的宽松环境。

5.5 完善软件标准体系, 强化标准的实施监督

“十一五”期间, 要紧密围绕我国自主的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工具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等,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并参照国际标准, 适时开展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继续积极推进我国软件标准的执行和监督工作。同时, 鼓励和支持国内软件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软件标准的制定、交流与合作。

5.6 建设公共技术平台,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篇4: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规划》的有关内容和精神,我刊将分两期刊发。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化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有关要求,编制《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机遇与挑战

新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健康、食物、能源、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开辟了崭新的路径。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新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快速形成。我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抓住生物科技发展的机遇,把生物产业作为重点战略产业加快发展,对缓解经济发展瓶颈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催生新的产业革命

1.世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进入新世纪,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标志着生命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体细胞克隆、干细胞、基因治疗、生物芯片、转基因动植物等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新兴生物产业群蓬勃发展。2005年,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达到600多亿美元,占整个医药工业的比重从1995年的不到4%迅速提高到11%;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9000万公顷,10年间增长了50倍。全球范围内正在研制的2000多种生物药物80%已进入临床试验,6000多例转基因动植物经批准正在进行试验。同时,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形成。

2.生物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生物科技革命将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资源、新手段、新途径,引发医药、农业、能源、材料等领域新的产业革命,有效缓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健康、食品、资源等重大问题,生物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1/3,生物质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5%左右,生物基材料将替代10—20%的化学材料。继信息产业之后,生物产业将逐渐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推动力。

3.许多国家将生物产业作为战略产业重点发展。各国纷纷制订生物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发布专项政策,成立专门机构,加速培养和吸引人才,大幅度增加对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生物产业,促进生物产业在知识密集区域集聚化发展,努力抢占21世纪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制高点。

(二)加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加速生物产业发展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需要。有助于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有助于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病,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

2.加速生物产业发展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大力发展一批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新品种,加速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产业化应用,是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3.加速生物产业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大力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加速生物制造技术在高消耗、高污染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既有利于减少我国对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又有利于推进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我国生物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

1.我国具备发展生物产业的较好基础。近年来,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在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等生命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在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等生物育种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拥有一支水平较高的研发队伍。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2005年,全国生物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约2000亿元,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初具规模,涌现出一批快速发展的企业,呈现集聚化发展趋势。

2.我国具备生物产业发展的资源和市场优势。我国拥有约26万种生物物种、12800种药用动植物资源、32万份农业种质资源,是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具有发展生物产业独特的资源优势。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生物资源、医疗保健产品的需求将会迅速增加,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3.我国面临生物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当前,世界生物产业发展处于成长期,尚未形成由少数跨国公司控制产业发展的垄断格局。我国可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广泛参与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

虽然我国生物产业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是: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配套的税收等扶持政策,融资渠道不畅,发展资金严重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中介体系不完备,高素质人才缺乏,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亟待建立;产业总体规模和技术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生物资源流失和外来物种入侵比较严重,生物安全存在较大隐患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必须着力解决。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生物产业加快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要增强忧患意识,把握历史机遇,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努力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重点,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使生物产业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基本原则

1.自主创新,国际合作。构建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开发和应用为核心,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我国生物产业发展。

2.重点突破,集聚发展。着眼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技术条件成熟、成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的现代生物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产品,构建较完善的产业链,加快做大做强;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前沿生物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加快实现产业化。促进生物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培育生物产业区域增长极,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相对集中布局的产业基地。

3.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既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生物安全的关系,为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建立良好的支撑平台。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目标是:

——初步形成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生物安全保障体系、产业组织体系和行业服务体系。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究开发投入占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生物技术产品。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一大批创新型中小生物企业,形成10个左右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生物企业。重点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及若干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形成8个产值过500亿元的生物产业基地。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10年,生物产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约占当年GDP的2%。生物产业出口额显著增加。

篇5:市国省道“十一五”规划

实施情况

**市公路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支持下,抢抓机遇、多措并举,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自2003年至“十五”末,相继完成了国道309、省道胶王路、河辛路、博沂路、临仲路等改建项目,新建了国道205张博附线。“十五”末**市公路通车里程3951.5公

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66.5公里,居全省第一。路网中国省道二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1004.5公里,占国省道通车里程的91.1%。“十一五”以来,**市公路建设继续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交通部“三个服务”和国家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已先后完成国道309张店立交桥、寿济路公铁立交、国道205桓台东南绕城线工程和高淄路新城北至张店段、国道205张博路段、博沂路悦庄至石桥段老路改造等工程,青莱高速公路于2007年底前竣工通车。到2007年底,**市国省道通车里程达1162.4公里,比“十五”末增加6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增加58.1公里、一级公路增加37.3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占通车里程的93.5%,比“十五”末提高2.4个百分点。全市8个区县全部实现了通高速公路,初步构筑起“高速**”的主框架。

在工程实施中,市公路局在确定项目建设方案、工期安排等方面坚持“统筹兼顾、服务大局”的原则,在符合省厅总体路网规划和建设要求的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积极听取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同时坚持“建养并重”,全面实施文明样板示范、公路安全保障、公路养护畅通、科学养路创新、养护管理信息等“五大养护工程”,各级政府也加大了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路域环境得到较好改善。加强了公路路政管理,依法维护路产路权,加大治理超限超载运输工作力度,努力创造“畅、安、舒、美”的公路交通环境,极大地提升了**作为鲁中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实施在鲁中地区率先崛起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一、公路建设管理体制及相关政策

按照《公路法》规定,国省道规划、建设由国家、省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公路改建工程属社会公益事业,省政府提出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公路管理模式,执行“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政策。目前,国省道路网改建工程投资体制为:国省道改建工程的征地、拆迁、路基小桥涵投资由市县地方政府负责,省交通厅对大中桥路面补助投资。同时,继续执行国家“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政策,设立收费站,收取通行费归还公路建设贷款。

《公路法》同时要求,国省道路网改建工程由各地市根据全省公路规划、结合地方规划提出计划申请,报省交通管理部门审批后执行。近三年来省交通厅连续下发文件,对贯彻落实国家土地政策、规范国省道路网改建工程项目立项的各项工作提出了要求。明确指出凡公路改建、建设项目涉及新增用地的,在市县政府依法取得国土资源部门土地征用手续、签订落实配套资金、承建路基小桥涵建设等方面的协议后方可编报建议计划。项目如不具备以上条件,则不予立项,项目不得实施。

近年来,按照省政府确定的事权划分原则,在国省道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公路局与项目沿线区县政府签订事权划分协议,督促区县政府完善用地手续、落实配套资金。近期实施的张博附线、胶王路淄川段、博沂路沂源段等项目办理了用地手续。面对公路建设的巨大资金需求和财力有限的矛盾,我市较好地落实了公路建设政策,调动了各级政府的积极性;认真贯彻国家“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等公路建设筹资政策,多渠道筹集公路建设资金,拓宽了公路建设资金的融资渠道,实现了公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二、国省道“十一五”规划建设情况

(一)国省道“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市公路建设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落实交通部“三个服务”和国家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按照**市“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建设总体布局和“一个中心,两大快速通道,三个重要网络”的“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继续加强公路升级改造,提高路网服务水平,2012年以前全面完善境内“六纵九横”的公路骨架网络和“三纵三横”骨干公路网络。公路建设始终坚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与城镇分布体系发展格局和人口布局相吻合;坚持全面提高路网通行能力,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坚持集约利用土地、节约资源,坚持老路改造与完善路网并举。加快改造现有老路,改善城市出入口,完善东部骨干路网,提高路网通行能力。

公路养护与管理继续贯彻“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加大危桥改造步伐,完善安保、服务、信息等工程,建设国道205、国道309国家级文明样板路工

程,打造“生态公路”、“绿色通道”;加大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维护路产路权,为社会提供高效、便捷、舒适、和谐的公路通行环境,提高路网综合服务水平。

预计到“十一五”末,**市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4388.4公里(不含村道),其中:国道279.4公里、省道981.7公里、县道1228.6公里、乡道1724.5公里、专用公路174.2公

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73.1公里,比“十五”末每百平方公里增加6.6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占通车里程的96.7%,比

“十五”末提高5.6个百分点。

(二)今后三年国省道公路建设重点项目

为提高现有路网的通行质量和通行能力,进一步完善路网,提高路网通达深度,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今后三年,国省道路网建设的重点是:加快现有老路改造步伐,满足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方便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改造中心城区出口,减少城市出口的交通压力;提高**东部路网密度,改善路网结构。

根据省厅下达的2008年公路改建工程计划,结合目前项目征地等前期工作完成情况,2008年国省道建设项目包括:

(1)高淄路高青至新城段改建工程,全长17.4公里,一级路,路面宽24米,路基宽25米。路基小桥涵已于2007年开工建设,2008年计划完成路面主体工程。

(2)国道205白塔至青石关段改建工程,19公里,一、二、三级路,路面宽22-12-7米。2007年底开工,力争2008年完成隧道、路面工程,2009年工程全面完成,同步建设国家级文明样板路工程。

(3)湖南路西官庄至南庄段改建工程,全长40公里,一、二级路,路面宽24-12米。2007年已完成张店界至胶王路段7.6公里。在地方政府办理完征地、拆迁的前提下,力争2008年完成胶王路以南路段路面主体,2009年工程全面完成。

另外,国道309张店至辛店改线工程、高淄路高青西南绕城线工程、s233博临路齐鲁石化段改线工程,2008年完成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湖南路北延长线(张店至桓台东部快速通道)工程2008年组织前期方案论证及测设工作。配合省厅公路局完成薛馆路沂源段前期工作。

2009年至2010年在申请省交通厅计划完成以上项目的同时,加快老路改造步伐,完成s703张店东西南绕城线等路面改造工程,组织2012年前拟实施项目的前期工作,进一步提高公路服务水平。

篇6:某某市交通十一五规划

(2007年12月30日)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市质量技监稽查大队走过十年历程后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促进##质量技监稽查工作在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中实现有计划、有目的地跨越,按照国家总局和市局关于编制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在总结“十五”时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今后五年质量技监稽查工作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质量技监稽查工作简要回顾

过去的五年,在国家总局和市局的领导下,大队行政执法和质量申诉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应有贡献的同时,也为今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以“一流执法”为方向,实现了行政执法手段和方式的突破。在系统内率先将科学检测技术引进执法领域,于2003年装备了技术检测车,确立起依靠技术手段提高执法效率的坚定理念,将持续改进技术装备作为长效机制来贯彻落实。在加强本市两级稽查机构之间纵向联动的同时加强与公安、工商、法院等相关部门横向联动,在加强与系统外各名优企业协作的同时加强与系统内各兄弟单位协作,初步形成“内、外、纵、横”相交错的联合执法方式,“全国大中城市质量技监专职稽查机构协作网”和“###地区中外品牌保护协作网”的合力作用不断发挥。在全面实施源头打假的过程中开拓新领域、突出重要点,开展了一系列关系百姓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专项整治活动,查办了一系列涉及面广和影响力大的大案要案。

(二)以“一流服务”为宗旨,实现了质量申诉工作“量”和“质”的飞跃。从一开始的几门电话,到后来的网上受理,再到后来12365投诉举报中心建立,质量申诉工作职能日益加强,案件受理数量从2001年的2684件上升为2007年的25016件、涉及商品总价值从2001年1606万元上升为2007年的5992万元、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金额从2001年的62万元上升为2007年的5092万元。同时,案件处理的效率逐步提高,质量申诉工作的形式不断创新,“12365”优质服务品牌已经在全社会确立。

(三)以“一流队伍”为目标,实现了全体职工素质和形象的提升。通过加强行风政风建设、开展先进性教育、鼓励培训学习、提供实践锻炼机会等多种形式,促进全体职工的政治更加坚定、业务更加精湛、作风更加过硬、纪律更加严明、服务更加优质,为大队赢得了全国打假先进单位、全国质量工作先进集体、市级文明单位和文明信访室两个三连冠等荣誉,多次获得企业、消费者的感谢和好评。目前,全体职工的学历都在大专以上,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8名,占总数的12.5%。

(四)以“一流管理”为基准,实现了内部管理程序和制度的规范。完善并落实《执法用语和行为要求》等各项规章制度。实施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持续改进中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执法、质量申诉和综合管理工作的行为,提高了案卷和文书档案管理质量,提升了内部管理档次。同时,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案件审理工作中,实行无纸化案审,提高了案件审理质量和效率,保证了案件审理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合法性,多年保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败诉率为零的记录。

二、当前质量技监稽查工作面临的形势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未来五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提出了建议,其中“质量”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被提及11处,可见包括产品质量在内的各类质量问题在新形势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当前,我们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一定距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稳定、危害人民健康安全的制假售假不法行为依然打不尽、灭不绝。因此,未来五年将是质量技监稽查工作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的五年,也是更有效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提高大队地位的机遇性五年。中央提出的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具体要求,需要我们振奋精神、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拓新业绩。

三、“十一五”期间质量技监稽查工作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质量技监稽查工作全局,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机制体制、促进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切实将质量技监稽查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中去,将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国家总局和市局的部署上来。

上一篇:街舞赛主持稿下一篇:庆祝八一建军节活动心得及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