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讲话致辞

2024-07-25

新型职业农民讲话致辞(共8篇)

篇1:新型职业农民讲话致辞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讲话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以及2014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经过认真的筹备,今天正式开班了,在此,我代表四平经贸学校向各位学员表示诚挚的欢迎。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从经济学角度看,新型农民就是“农商”。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从业人员中占比并不高,但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重要手段。

(一)新型农民是有目标的农民,他们应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几千年来,农民们过的是一种非常低层次的重复性日子。封闭自守,安于现状,恐惧风险,拒绝投资,逐代更替,造成了这个群体的狭隘与短视。而新型农民,他们绝不安贫乐道,而是掌握或熟悉党和国家对“三农”及其相关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有发财致富的理想,有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觉悟,有更高的利益诉求,既不迷信,也不盲从;同样,他们也不满足于机械重复的单调生活,而是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敢做敢为。他们敢于创造和追求新的生活,具有鲜明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新的就业观念,富有事业心,哪怕弃土离乡也义无返顾。

(二)新型农民是有知识的农民,他们应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传统农民没有也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技术单一,生产主要是自产自销,也不懂得经营,不谋求更多的收益和更高的利润。而新型农民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劳务经济等方面的一技之长,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产业创业开发能力,成为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带头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三)新型农民是有道德的农民,他们应有较高的文明素质

中国传统农民勤劳、朴实、善良,忍辱负重。新型农民既应继承传统农民的优良品行,更要有开阔的视野、新的道德观和现代文明生活习惯,他们乐意遵从“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国民新道德规范标准,有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知耻明荣,勤而致富,富而思进,进而文明。

(四)新型农民是有组织的农民,他们应有较高的民主法制素质

改革开放之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经济活动由国家和集体来组织,传统农民缺乏必要的自主性、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缺乏必要的独立判断和创造性思维,也缺乏竞争压力和利益动力。他们不细究权利和义务,更不在乎权利和义务的对等,他们既不懂得尊重他人,更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新型农民能够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懂得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同时,他们也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富于一定的组织性,生产经营及生活方式更趋于组织化。

概括起来说,新型农民应当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他们具备三个明显素质:具有较好的社会素质,自立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讲公德、有道德、重美德、尚文明;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熟悉和会用现代农业技术,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充分利用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进行生产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怎样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基本问题, 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

我相信只要各位学员理念上去了,时间保障了,精力投入了,就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

篇2:新型职业农民讲话致辞

同志们,农民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2013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班结班仪式。这是我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服务三农”精神,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促进农民增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具体行动,也是落实为民办实事的具体行动。在此,我向大力支持此次培训班的所有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加此次培训的各位农民朋友表示热烈的祝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党中央针对我国新时期农业现代化,提出的战略决策,农村有着广阔的创业空间,并蕴涵着巨大的创业市场,在座的各位学员都有着勤劳纯朴的特点和发家致富的愿望。能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是大家的光荣,希望大家通过培训后能够把创业的想法和愿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通过创业改变命运,实现自身价值。近年来,我县农牧产业通过不断突出特色、调优结构、扩大基地规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切实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这项工程长期办实、办好,我讲两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是党

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体现。但是,要发展现代农业仅仅有强烈的热情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具备一定的能力。这就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增强自己的各项能力。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就是要帮助大家提高创业技能,通过努力,为自己开辟一条成功之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座的各位农民学员,虽然没有过高的学历,但我相信,只要大家脚踏实地、勤奋务实、艰苦创业,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二、珍惜机会,学以致用

此次培训班,是结合我县农业产业实际,针对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文化知识并立志于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农民学员专题举办的,对于在座各位来说确实是一次难得的系统学习、相互交流提高的机会。因此,希望各位学员要珍惜这样培训的机会,认真听课,争取学有收获,学有所成,并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对同志们增强素质、提升创业水平有所帮助。没有学习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没有竞争力。你们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就是为了更地的发挥自己的长处,更好地带领周围的村民一起致富。培训结束了,你们一定要再进一步学习消化这些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同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进而走出一条创业之路。我相信,通过这次系统的培训,各位学员一定能够掌握现代农牧业生产的基本知识。

篇3:新型职业农民讲话致辞

1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推进“农民职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即“三化”建设是有效途径, 基础是对职业农民的培养。我院根据国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发挥农业职业教育优势, 选择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九合镇作为“农民职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示范镇, 对他们进行知识更新, 使农业向产业化转变、产业向标准化、精细化转变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2 皋兰县九合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实践

2.1 深入调研, 确定培训基地, 组建培训团队

九合镇位于皋兰县西南端, 东接忠和镇, 南邻兰州市安宁区, 西北连永登县, 东西宽14km, 南北长23km, 总面积214km2。镇政府驻中心村小涝池, 距县城46km。九合镇乡辖11个村民委员会, 40个自然村, 50个村民小组。全镇3542户15660人。有耕地47053亩, 其中水地16562亩, 旱砂地23915亩, 人均耕地3.0亩。该镇交通便利, 距兰州市区约30km。作为城郊的九合镇是一个农业乡镇, 可以说是农富则镇富。从2008年始, 我院将九合镇作为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后, 我院成立了以院领导和专业教师组成的服务“三农三化”团队。开展了以“深入蹲点调研, 推动创业创新”为主题的专业骨干教师蹲点调研活动, 在对九合镇农民职业化情况走访, 对全镇职业农民意愿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还重点调研了兰沟、钱家窑、中心、九合、高山五个农民职业化培训基地。针对全镇农民创业信心不足、意识不强、主体不多、氛围不浓及技术缺乏、信息滞后, 缺乏带头人等问题, 我院按照当地推动“三农三化”建设的总要求, 提出分阶段、分批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构想并付之实施, 有力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2 多措并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2008年, 学院派出生产一线专业教师在九合镇举办各种学习班6期, 培训700人 (次) , 有针对性的按农时、农事采取集中培训、现场观摩和现场指导的方式对78个示范户进行种植、养殖、加工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当年78个示范人户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 培训初见成效, 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好评, 增强了我院培养“新型农民”的信心。

2009年对示范户在加强技术培训的同时进行跟踪服务。采取的主要方式是:集中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技术问题现场解决;按农时、按季节进行巡回服务;专业教师利用电话、网络答疑等。2009年共举办各种学习班7期, 培训740人 (次) , 高山村创业示范户邹积荣、彦彩霞与中心村王文福通过参加创业培训, 产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我院派出专职教师帮助他们办起了规模化养猪场, 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2009年全镇人均纯收入3764元, 比2007年的人均纯收入2800元增加964元, 创业示范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

2010年在九合镇举办各种学习班5期, 培训600多人次。在“三农三化”示范户的带动下, 畜禽养殖专业户达到50户, 户均年纯收入4万元以上;当年全镇发展蔬菜12000亩, 年销售蔬菜收入6000多万元。全镇人均纯收入4220元;“三农三化”示范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服务行业的发展, 在学院的帮助下成立了农产品经纪专业组织11个, 为当地菜农销售蔬菜5000万元、销售生猪2000多头、肉鸡2万多只, 既方便了当地群众, 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2011年学院在九合镇举办各种学习班7期, 培训700多人 (次)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新建塑料大棚280亩。新建日光温室200座, 发展蔬菜15000亩、50个养殖专业户养殖生猪4000多头, 鸡20000多只, 年销售蔬菜8000多万元。村民王希贵在学院的帮助下创办500头猪的天瑞养殖合作社, 当年收入10万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示范户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其中养猪专业户彦彩霞当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同年学院筹集10万元对在“农民职业化培训”中成绩突出的创业78个种、养、加创业示范户进行表彰奖励, 给10个农业专业合作社配发了电脑。受到当地政府与农民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2012至2013年学院在九合镇举办各种学习班6期, 培训500多人次。2012年全镇农民纯收入5012元, 示范户人均纯收入5890元。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674元, 示范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

经过几年的培训与示范钱家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 (辣椒) 产业村, 钱家窑村有366户, 共1366人, 2013年人均纯收入5762元, 全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达到23户。天瑞养殖合作社在学院的支持与指导下今年猪存栏量达到2000头、羊存栏达到500只, 年纯收入达60万元以上。一个推动“三农三化”示范的高潮在九合镇已经形成。

3“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思考

3.1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通过中高职贯通定向培养、农业技术培训、人格素质培养、经营管理理念和水平的提高以及政策扶持等措施, 留住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3.2 完善培训机制, 创建“地方农产品产学研联盟”

由学院、地方职教中心、地方研究所及生产、加工、经营企业组建“地方农产品产学研联盟”组织, 通过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各方面的人力和技术资源, 形成针对本地产业发展的培训队伍, 按照国务院关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 对现有产业经营者进行素质、职业化及产业化培训。培训方式采取集中理论授课与农产品生长季节现场操作示范、不定期现场巡回指导相结合。农闲时以集中培训为主, 农忙时以现场授技、指导为主。

3.3 中高职贯通模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地方职教中心组织生源, 与我院合作, 采取中高职贯通模式 (“2+3”即二年中职教育三年高职教育) , 专门培养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的新一代职业农民。同时这项举措需要政府出台相关发展扶持政策。

3.4“新型职业农民”弹性学制培养模式

按照教育部、农业部关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弹性学制中专培养方案, 对现有经营大户进行学历和职业资格培训, 根据农户经营项目的规模、效益及农民参加公益事业成效及文化课综合考评, 颁发毕业证书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区”,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4 结束语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三农三化”的基础工作, 我院从2008年始至今一直在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实践, 已初见成效, 但这项工作的推进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及时调整“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推动甘肃省“三农三化”建设。

摘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是改革, 基础是推动“三农三化”建设,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三农三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也是践行甘肃省“双联”工作有效途径。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甘肃省唯一一所农业高职院校, 从2008年始在甘肃省部分乡镇村中实践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 初见成效, 大大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双联,服务三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 2015.01

[2]李克强.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4.12.

[3]汪洋.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4.12.

[4]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2011.08

篇4:邹晓辉:新型“职业农民”

邹晓辉最近很忙,除了参加各种产销对接会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班等会议,他的微信朋友圈最近更新频繁:“水稻种子出箱了,明天播种,播种希望!”“真高兴,水稻出芽了!”“邹理事长,开春了,订购200箱你们河套散养的鸭蛋”……

这个季节,是邹晓辉一年中最兴奋的季节,虽然忙碌,但到处充满希望。

回乡创业,从记者回归到农民

兰西县长江乡聚宝村高洪亮等农民边数着手里的钞票边高兴地说:“还是加入合作社好啊,今年比往年多收入5000多元,邹晓辉理事长把我们农民带上了一条新的致富通途!”

年初,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的这段画面真实地体现了当地群众对邹晓辉带领他们致富的认可和感激。这位刚过40的中年汉子,就是聚宝村农民所说的邹晓辉理事长,他虽然言语不多,但神气和目光中却带着精明和厚重,他向《小康》记者讲述着他从一个农民到记者,又从记者到农民的创业历程。

邹晓辉出生在黑龙江省兰西县长江乡聚宝村。高中毕业后从事过种地、建筑工人等行业,业余时间从事新闻通讯报道。后来他又自学了黑龙江大学新闻函授课程,并被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伙伴》杂志聘为正式记者。

做记者时,邹晓辉接触了很多乡镇优秀企业家和大型的合作社,看着这些人的成功之路和带富一方百姓的业绩,看到国家发展大农业的坚定政策,一个强烈的愿望在他的心中升起:“我的家乡有大量未开垦的盐碱地,土质肥沃适合种水稻,又有丰富的水利资源、泥河水库储量充足,但老百姓种植水稻还是存在品种退化、技术落后、松散经营等问题,没有好的品种和规模化的竞争力,为什么不把大家联合起来走合作社道路呢?”

放弃记者工作回归农民生活是需要一定勇气和决心的。

邹晓辉的想法得到了时任长江乡党委书记那骋驰的支持,他鼓励邹晓辉回乡创办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提出了很多的规划和建议。那骋驰的支持增添了邹晓辉办水稻合作社的信心,他毅然辭去了记者的工作,回到家乡这片曾是贫瘠的土地。

要想干事业首先得解决资金问题,邹晓辉首先说服妻子拿出了家里30多万元的积蓄,又卖掉了他辛勤培育了20多年的两片杨树林,筹集到了9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但计划资金缺口还是很大。“求亲靠友吧”,从来没和别人借过钱的邹晓辉为了新事业不得不放下了自尊,开着车奔波于亲属和同学之间。

“我想办个农民合作社,能不能帮我筹集点资金?”每当邹晓辉红着脸向亲友提出这个请求时心里都在打鼓,“人家能信着我吗?能借给我钱吗?”邹晓辉一遍遍地向亲属同学说着自己的计划、说着改变农民耕种模式带领父老乡亲致富的决心。功夫不负有心人,除了有少数亲友对他的项目持怀疑态度和泼冷水外,很多同学亲友都伸出了援助之手,邹晓辉终于筹措到了资金200多万元。

“我一定会将这片贫瘠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田”,望着屯边那200多亩“兔子不拉屎”的盐碱地,邹晓辉信心十足。他要把这些盐碱地作为自己回乡创业的第一挑战,并作为以后创建种植合作社的基础。

邹晓辉深深知道,要想做事业,专业人才是最重要的。他听说原兰西县农工部部长王录老人、原兰西县二轻局局长顾梦老师和原兰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刘国元老师都是兰西县出色的农业经济专家和科技专家,便决心将这三位老人请到合作社作为“镇社之宝”,帮助自己设计合作社发展的模式和蓝图。

这些老专家认真地审视着眼前这个弃文从农的“小伙子”,“发展农业是一个风险极高又要求长远的事业,我们能帮助你,但你能坚持住嘛?”“能,只要三位老师能坚持住,我一定能做出成果来。”邹晓辉恭恭敬敬地将这三位平均年龄72岁的老人请到自己的合作社,为他们搭建了专业的农家火炕、配备了单独的办公室,并根据老人们的饮食习惯单独为他们做饭。在几位高参的帮助下,邹晓辉头脑里形成了一整套的经营思路和长远规划。为了增加科技力量,邹晓辉又专程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省农科院作物栽培所水稻研究室形成科技依托关系,并将研究室主任李明贤老师请到合作社,进行盐碱地低产田改造项目、盐碱地耐旱项目、盐碱地高产创建等三大项1000多个水稻品种的科学实验。无论刮风下雨、烈日暴晒,邹晓辉都和这些专家们穿行于田地间,观察水稻的长势、研究出现的问题、探索新的科学思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邹晓辉在这些盐碱地、“二洼地”上两年投入160多万元,终于取得了水稻亩产500多公斤的可喜成绩。

200多亩盐碱地的改良成功给邹晓辉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他把目光瞄向了更高更远。他决定改变以前的种植模式和单一品种问题。从2009年开始,邹晓辉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合作创建200亩水稻科技园区进行水稻高产攻关。农科院的科技人员和邹晓辉通过对1600多个水稻品种的耐盐碱、抗倒伏、耐旱三项有机质创制等项目实验,筛选了适合邹晓辉家乡土壤气候条件的当家水稻品种,并传授了温室车间催芽技术、水稻高产新技术。

有了科技助力,邹晓辉的水稻园区高产攻关田2009年亩产达620公斤;2010年亩产提升到680公斤;2011年亩产突破了720公斤。

改变模式,一个合作社的诞生

把盐碱地改成良田,把旱田改成水田。

邹晓辉的初步愿望实现了,但是他心中的梦想是要成立合作社,让乡里百姓走共同富裕之路。

但附近的乡亲对这一新鲜事物还是持着怀疑态度。

邹晓辉只好先从自家人下手,他首先说服自己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夫和一个同学加入了自己的合作社,到工商局办理了农民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只有5个人参加的光辉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就这样迈开了第一步。

2009年秋对于邹晓辉来说是一个喜忧参半的季节,喜的是合作社指导统一种植“稻花香”2号优良品种获得了丰收,产出水稻4000多吨。忧的是合作社成立时和自己签收购订单的企业毁约,不但得打官司,让这些优质水稻卖上好价钱、让农民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成为最大难题。“认可自己赔钱、认可自己多受罪也要兑现对入社会员的承诺,让他们经济上不能受到损失。”邹晓辉让生产经理负责家里的收购工作,自己亲自驾车开始了漫漫的销售路。

邹晓辉首先想到的是黑龙江省五常市的高端市场,他每天天刚蒙蒙亮就驾车出行,到每一个米业公司递上米样时都要细致地讲解合作社种植的“稻花香”2号和五常稻花香品质的媲美性、基地施用有机肥增加米质的适口性。邹晓辉的真诚和合作社优良的米质赢得了很多商家的认可,达成销售协议和委托加工协议水稻3000多吨。有了这3000多吨的销量,邹晓辉的心里松了口气。他又坐火车开拓南方市场,先后与北京紫炎天成农产品销售公司、广州金宣米业公司、锦州合顺东北特产销售公司等商家达成销售协议,将剩余的1000多吨水稻也都销售出去。

很多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2009年年关将近,还有一个企业的70多万元粮款没有打过来,邹晓辉亲自到该企业跑了几趟,企业老板承诺“过年放鞭炮前款一定给你打过去”。可是离过年只剩两天仍然没有消息,邹晓辉再到该场催款时,企业大门紧闭,人家放假了。再打那个老板电话,提示已经关机。还有10多户合作社成员的粮款没付呢,“自己家不过年也得让合作社成员过个好年”。邹晓辉和妻子商量后,拿出了自己家的全部现金,又筹借了一些,最后甚至将过年买东西的钱、留给孩子的压岁钱都拿了出去。望着最后一个合作社成员领走粮款,望着和自己风风雨雨的妻子孩子,邹晓辉心里酸酸的。那年,邹晓辉为合作社每户成员增收3000-5000元,为全体成员增收200多万元。而邹晓辉和自己的妻子孩子,过了有生以来最清苦的一个春节。

刚开始的几年里,邹晓辉种的水稻也施化肥喷农药,后来,他发现农民们从不吃自家大田里打下的大米,而是在承包田里预留一小块地,所种的水稻不上化肥也不喷农药,秋后留作口粮,邹晓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心种植有机水稻,但他的想法却遭到了大多数社员的反对,大家认为种植有机稻挣不到大钱,不符合办社的初衷,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邹晓辉投资100多万元辟建了百亩有机水稻科技示范园,还大胆创新加入了稻田养鱼养鸭项目,秋后一算账,有机水稻相比一般水稻增收了2倍多,社员们看到了效益,最终认可了邹晓辉的想法。

“我种完自己的稻田后在合作社的蔬菜大棚打工,一年多收入2万多元,合作社又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挣钱的门路。”薛家店屯農民李春发告诉记者。

由于光辉合作社采走种高端米、集中打特色品牌的道路,合作社的各种精包装有机大米也为邹晓辉和加入合作社的成员们带来了滚滚的财源。聚宝村、长江村、万宝村三个村的村民纷纷加入进来,2011年邹晓辉的水稻合作社成员增加至将近800户,范围也扩大到了全乡所有水田区域,达到3万多亩(其中有机水稻500多亩),年产水稻1.5万吨。

品牌、电商、旅游——“职业农民”新思维

“我们家河套边散养的笨鸭蛋,贴上邹晓辉办理的‘泥河鱻’统一商标和绿色食品标志,一枚多卖5毛多钱,有他我们啥好事都能借上光啊。”聚宝村妇女姜小云喜滋滋地说。

有机稻的畅销,让邹晓辉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他决定把品牌延伸到各个产品的制造上。邹晓辉和他的合作社根据家乡处在黑龙江泥河水库灌区内,并且种植土地全是寒地黑土这一资源优势,自己研制绿色有机肥,同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河顺”牌有机大米和杂粮,并委托生产设备先进的米业有限公司生产。

在合作社长足发展、社员们普遍增收的时候,邹晓辉却发现,种粮的没有加工的挣钱,加工的没有买卖的挣钱。于是,打造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成了邹晓辉努力的方向。

为了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邹晓辉将传统加工模式与现代销售模式有机结合。他先后带人到广州、大连等地参加电商培训和现代企业销售模式训练,自己带头和员工“充电”。同时积极参加全国各种农业发展论坛、农业产品展会。现在,邹晓辉企业的产品不但拥有自己在“淘宝”、“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的销售店铺,还与上海雨木电商公司等多家电商合作、让其分销,产品分布在20多家电商平台。

邹晓辉又把眼光投入到了农业的纵深发展上。在田间水线上建起了文化长廊、水上餐厅、游乐园、采摘园等设施。游客在这里既可“听蛙声、观稻浪、尽品农家佳趣”,又可“认领稻田播种、插秧、除草、收货,独享田园生活”。休闲农庄吸引附近市县的游客纷纷到这里游览认领稻田耕种,既增加了当地的旅游资源,又带动了附近村民休闲农业的发展。

晓辉合作社建设了立体生态养殖园,分为养鱼池和森林养殖两部分,每年效益可达30多万元。同时带动附近村屯120多户家庭妇女加入到养殖队伍、共同销售产品,每年为当地群众增收100多万元。2014年,邹晓辉又在基地投资300多万元组建了“兰西县米稻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加工有机大米、杂粮、有机亚麻籽油、鲜玉米等绿色有机产品。同时又和合伙人共同投资2000多万元开办了“黑龙江安兰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两个农业发展公司都上马了先进的粮食加工设备和杂粮包装设备,公司四大类30多款绿色有机产品很快铺向全国。

打造出品牌后,邹晓辉开始打造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销售。2013年,他在广州、北海、珠海、南京建起了自己的有机大米直销店,聘用员工60多人,其中20多名管理人员是合作社社员。设立直销店专营公司产品和黑龙江特产,家乡黑土地上的农产品不但走出了黑龙江,还飞到了全国各地的高端市场。

光辉合作社五年间就实现了飞跃式发展,邹晓辉被县里人称为“水稻大王”。绥化市总结探索当地“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时,提出要加速培育像邹晓辉一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连续三届当选绥化市人大代表的邹晓辉却并不满意自己的成绩,他还有一个更为远大的蓝图——“公司将投入先进的农产品加工设备,研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同时广辟门路立体开发,形成米业、农副产品、低碳产品等高端产品高效农业,引导更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和入股公司,让我家乡的农民家家奔小康,都能过上更加富裕的新生活。”

链接:休学创业

篇5: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中国远程教育月刊 2013-01-07 09:21 作者: 点击:68

页面功能 【字体:大 小】【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摘 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远程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也是远程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实践中,特别要注意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有效服务。

【关键词】 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同步发展,是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任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现代化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这是国家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科学决策,是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 “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是立足我国农村实际和农业发展需求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满足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使命。远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三农”方面已经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和优势,本文旨在探讨新形势、新环境下,如何进一步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努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

一、利用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经济活动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主体,并以此为生活来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农民。他们充分进入市场,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在获得高收入的同时获得社会尊重,且能在该类群体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急需提升农业劳动力质量,因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用现代科技、现代金融资本、现代管理技术等工业化的重要元素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长向依靠科技和劳动力素质转变,农业生产向依靠设施的高效生产转变,农业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农业发展向农业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举转变;逐

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较高,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新型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诸多要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成为核心要素。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必然要求。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其职业属性的有效途径

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既是与工人、知识分子并列的一种职业称呼,也是城乡二元结构中的重要一极,强调的是等级秩序。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以人与人的和谐为核心的社会,其本质就是要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当代农民与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和谐构建就是让广大农民获得有尊严的职业收入保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职业化和社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促进农民职业属性回归。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化发展的方向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农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创业兴业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农业农村的发展正呈现出以下特点:农业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环节不断增多、岗位不断细化,传统的分散经营正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转变,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赚钱效应明显,示范作用不断扩大。现代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催生了各种专业化的生产经营者(如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等),他们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成为伴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市场经营主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将被广大农民接受并成为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强农兴农的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2011年8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师大会上指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就不懂得农民的教育学,也就不可能树立农民的教育观。”广大农村是整个中国教育最薄弱的地方,也是我国教育中弱势人群最多的地方。据统计,到2011年全国农民工数量已达2.46亿人,而且每年还在以900万~1000万的速度增加,但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数量却急剧减少。浙江、江苏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达57岁,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2011年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显示,江苏现有农村农业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11.11万人,中专文化程度4.51万人,高中文化程度70.34万人,初中文化程度353.81万人,小学文化程度301.38万人,文盲或半文盲118.68万人。这组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农业生产老龄化现象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消除这种制约和瓶颈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现阶段,我国社会呼唤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传统教育难以满足和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新要求和新特点,而充分发挥

远程教育优势,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能有助于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远程教育是面向人人、没有围墙、超越时空的教育,是扩大农村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使广大农民能够接受优质教育的最为合适的教育形式。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远程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和社会责任。

二、以远程教育手段培育职业农民的国际经验

很多国家长期以来始终重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培育职业农民,如美国、英国和韩国等对此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可以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借鉴和思路。

美国是北美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是最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农村建立了教育电视台、电话、广播,以保证将农产品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及时传递给农业生产者。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美国农场家庭已经普及计算机网络,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农业培训的支持,提供专门的服务保证农民随时方便地获取各种农业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开展各类培训服务,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整体素质,完善了美国农业科教体系,开发了农村人力资源。

英国是西欧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以农业培训网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咨询机构为补充,利用远程教育开展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多种模式的农民教育培训,构建了初、中、高三个教育层次相衔接,学位证书、毕业证书、技术证书等相配合,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教育培训体系。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了由农业人口占80%的农村社会向80%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的城市社会的转变,农业劳动力仅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2%。

韩国是东亚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政府利用远程咨询系统开展农民远程培训,用便携式摄像机和无线电通讯设备进行田间演示教学,通过因特网会议系统实施农村夜校教育计划,借助计算机农民学院开展计算机农场管理培训。这些举措优化了韩国农业劳动者的结构,培育了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农民。

实践证明,通过对农民多层次、多方位、多目标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基本实现优化农村劳动者结构、提高农村劳动者生产经营能力的目标,为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三、我国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实践案例

广播电视大学以覆盖全国城乡的远程教育办学系统、灵活的学习方式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开放办学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江苏电大为例,多年来,江苏电大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把面向农村开展远程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一)遍布城乡的办学网络,为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提供了基础

江苏电大将办学系统功能向农村延伸,注重省、市、县办学体系建设的新内涵,以县级电大建设、发展为突破口,实现网络、资源、服务和管理等全方位重心下移,辐射范围涉及县域内的乡镇及广大农村。江苏燎原广播电视学校,深入农村开展远程教育试点,面向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乡的四级涉农教育办学网络。以县级电大为主体,办学网络延伸到广大农村,为江苏农村培养了大批中、高级人才。

(二)丰富的教育资源,便捷的教学服务,灵活的学习形式,为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提供了支撑

优质教学资源是远程教育的核心,江苏电大按照“资源海量化、应用多元化、服务人性化、技术现代化”的建设路线全面推进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拥有大功能、大容量的数字图书馆,多门类、多单元的社区学习资源库和数字化、可视化的课程资源库。学校重点加强对县级电大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县级电大教师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能结合地域经济发展开发贴近“三农”的优质教育资源。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并通过基于网络的学习支持服务、面对面的学习支持服务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教学平台、教学能力、教学资源的不断建设和提升,使县级电大成为服务“三农”的基础平台、县域远程学习中心和农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三)服务“三农”的成功实践,为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累了经验

2004年全国电大系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江苏电大积极参加项目试点,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开展为“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近8年来,共培养农村专科人才38360名,培育了一批种养大户、农业经纪人等职业农民的代表,这些学员已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创业带头人。实践证明,新农村需要教育,新农民需要培养,远程教育正成为农民素质提升的加速器。

四、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举措

新型职业农民是高度稳定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在新形势下,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民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身份向职业转变、从“兼业”向专业转变,是促进农业发展的科学途径。

笔者认为,远程教育要承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历史使命,在借鉴国外经验,发挥既有优势的基础上,还需采取以下有效举措。

(一)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

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法规和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通过立法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明确农业职业教育的地位、目标、任务、资金投入,规定政府、行业、学校等的责任和义务,确定农业职业教育的标准,规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教育机构、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投入保障机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工作,主要投入责任应由政府公共财政承担。推行新型绿色证书制度,把农民获

证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紧密结合,让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来经营宝贵的农业资源,让持证新型职业农民享受财政支持、税费减免、土地流转、社会保障、信贷发放、技术服务等优惠扶持政策。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责任机制,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务和持证农民数量纳入各级政府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提高各级政府的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

(二)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虽然当前我国有各类涉农中高等院校600多所,农科专业年招生人数达20万左右,但毕业后服务基层农业生产一线的学生比例很低,对原本不足的农业教育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要提高农业产业劳动力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要构建教育服务对象不受年龄限制、有真实教育需求就能够随时享受优质教育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远程教育与普通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远程教育通过先进的教学平台、优质的教育资源、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与各类非学历培训成果的互认规则,建立“学分银行”,搭建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累积的平台,通过学分互认,使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共享,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积累、转换,受教育者在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享有修满规定学分申请获取相应毕业证书的权利。帮助农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

在政府主导下,发挥远程教育教学平台、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统筹各类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以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高职院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涉农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办学机制,形成农科教大协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广播电视大学以加强县级电大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巩固伸向农村办学的基础,积极向乡镇延伸,办学管理服务重心逐步下移,搭建文化教育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平台,确保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功能的实现。

(四)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

利用远程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坚持学习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农民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学习,根据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实际的需求接受教育。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管理制度,受教育对象以有学习需求及一定文化基础的人员为主,专业设置按照农业产业类型划分,教学模式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进行分段设计,坚持送教下乡,突出实践教学,强化跟踪服务,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直接面向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培养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三化”进程中的新课题,必须高度重视、借鉴经验、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远程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探索,积极培育

篇6: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求

一、组班要求:原则上每个班级30-40人,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一名;

二、培训班课时要求:

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150课时;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60课时;继续教育:50课时。

特色培训:田间学校:60课时;农旅培训:60课时。

三、学员要求:

(一)新型职业农民

1、生产经营型:

(1)学员年龄一般控制在65岁以下,60岁至65岁间的人数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

(2)学员家庭农场主为主,不可以参加过2013、2014的培训;(3)具有本市户籍的学员为主,外地学员必须种养规模很大,人数比例控制在1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学员种养规模要求:原则上按水稻生产80亩以上、蔬菜生产20亩以上、水产养殖区域面积30亩以上、林果30亩以上、白山羊生产母羊80头以上且存栏200头以上。

2、专业技能型:

(1)学员年龄一般控制在65岁以下,60岁至65岁间的人数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

(2)学员主要以在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从事农业劳动的农

业劳动者为主,也可以是本县的一般农业从业人员;

(3)具有本市户籍的学员为主,外地学员人数比例控制在1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4)一般农业从业人员类型的学员种养规模要求:原则上按水稻、林果5亩以上,蔬菜、水产2亩以上。

3、社会服务型

(1)学员年龄一般控制在65岁以下,60岁至65岁间的人数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

(2)学员以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服务的农业劳动者为主;

(3)具有本市户籍的学员为主,外地学员人数比例控制在1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二)特色培训

1、田间学校

(1)学员年龄一般控制在60岁以下,55岁至60岁间的人数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

(2)具有本市户籍的学员为主,外地学员人数比例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3)学员种养规模要求:原则上按水稻、林果5亩以上,蔬菜、水产2亩以上。

2、农旅培训

(1)学员年龄一般控制在60岁以下,55岁至60岁间的人数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

(2)具有本市户籍的学员为主,外地学员人数比例控制在3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篇7: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鼓励各类社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加快建立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根据有关法规政策,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取得《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新型职业农民。

第三条 对新型职业农民实施“四优先”,即:优先保证涉农优惠扶持政策;优先申报安排中省项目扶持;优先提供金融信贷支持;优先享受科技推广等各项配套服务。

第四条 促进资源要素流转。鼓励和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采取转让、转包、租赁、互换、入股、联营、托管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四荒地和养殖水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开展林权、农村房产、果园、养殖基地、机械设备确权赋能,推动农村各种资源要素进入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向新型职业农民流转。

第五条 实施用地用电保障。对发展规模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经过批准直接用于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不再办理农用地专用审批手续。对于管理和生活用房、仓库、硬化晾晒场、生物质肥料生产场地、符合农村道路规定的道路等附属设施占用耕地,在国土资发〔2010〕155号规定的控制规模内,按照农用地管理。从事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用电的新型职业农民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优先办理所需用电服务。

第六条 加大项目配套扶持。对农村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农村道路、农网改造、农村沼气等涉农项目,镇办为单位从项目编制、申报源头上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优先给予水、电、路、渠、沼、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支持。逐步探索新增惠农补贴重点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第七条 优先提供科技服务。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实行“一对一”对口帮扶,各涉农单位优先选派专业对口的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联户结对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帮扶成效作为今后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年终考评和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

第八条 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新型职业农民投资创办农业项目的可享受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新型职业农民自主创办农业生产经营项目的,可提供10万元以内,不超过2年的小额担保贷款;新型职业农民合伙创办农业企业的可提供50万元以内,不超过2年的小额担保贷款;新型职业农民创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按其规模可提供300万元以内,不超过2年的小额担保贷款。

第久条 实行税费优惠减免。对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收入减征或免征所得税、营业税,自产自销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开展的各类生产设施建设属区行政性收费项目一律免收,事业性收费一律从低收取;代中、省收取的行政事业型收费一律低限收取。

第十条 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同等条件下,金融机构对新型职业农民信用等级评定按高档次执行,提高相应授信额度,简化审批程序,优先满足创业融资需要。大力推行新型职业农民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房产、农业订单、机械、果园、养殖基地、加工设备等用益物权进行抵质押融资。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资金互助社,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生产创业融资提供担保。

第十一条 拓展农业保险范围。逐步提高对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补贴额度和补贴范围。保险机构应积极开发保险品种,将保险责任扩大到包括暴风雨、暴风、洪水、冻害、常见病虫害、大规模疫病等主要大灾,在加强能繁母猪、油菜保险的同时,扩大小麦、玉米、设施蔬菜、主要畜牧产品等保险品种。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强银保合作,力促以“农业+金融+保险”模式发展。

第十二条 扶持产品营销体系建设。支持和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原产地认证及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商标注册,打造特色品牌。建设各级各类农产品销售市场,在各大中城市农产品营销网点,推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第十三条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新型职业农民可享受进城落户(居住)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政策,对个人缴费部分由镇办给予一定补贴。

第十四条 逐步推行免费培训。整合“雨露计划”、“职业技能培训”将扶贫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林业局“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技术培训项目”库区办“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项目”、残联“残疾人技能培训项目”、人社局“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对新型职业农民实行职业技能免费培训。定期选拔优秀职业农民进入大中专院校研修学习,并补贴部分学习费用,全面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第十五条 优化队伍建设环境。各级各部门都要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切实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在接收培训学习和干事创业方面的合法权益。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向新型职业农民乱收费。对巧立名目乱收费的,由纪检部门按规定严肃处理。县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将不定期对优惠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全县通报。

篇8:浅谈新型职业农民

早在2005年底, 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该文件指出,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培养对象是: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 (或相当于初中) 及以上文化程度,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2007年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正式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职业农民、新型农民等概念的提出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大创新。新型农民与职业农民的内涵既有区别, 也有联系。新型农民是从宏观上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强调的是一种身份, 而不是一种职业, 泛指从事现代农业的农民;而职业农民范围较小, 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 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独立群体, 是对一种职业的称谓, 总的来说, 职业农民是新型农民的一个当然范畴。

自2012年以来, 随着中央文件相继出台, 又出现一个新的称呼:新型职业农民。首先,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当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文件指出, 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一定要把现有的农民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然后, 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继续强调, 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2014年1月1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简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 , 再次强调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另外, 《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作出了重要部署: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将培训百万新型职业农民。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

对职业农民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长期以来, 西方学术界一直都是用peasantry (传统农民) 来称呼中国农民, 而不是farmer (职业农民, 也翻译成农场主)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的经典定义: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 他们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到了市场当中, 将农业作为产业, 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极大化。沃尔夫对传统农民和职业农民的定义实际上道出了两者的最大差别。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 它强调的是一种身份, 一种等级秩序;而职业农民更类似于经济意义上的理性人, 它是农业产业化乃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

我国晋代范宁也曾说过:农民, 播殖耕稼者。所谓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 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民需要附合四个条件: (1) 占有 (或长期使用) 一定数量的生产性耕地; (2) 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 (3) 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 (4) 长期居住在农村。职业农民也必须符合这些条件, 但是与传统农民不同的是, 新型职业农民除了符合农民的一般条件之外, 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 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传统农民就是种地吃饭, 解决温饱, 但是新型职业农民不是这样的, 他们完全地进入市场当中, 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 一般都有较高的收入。 (2)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 而且后继有人。稳定性是农民这个职业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 (3)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通过以上分析, 在现阶段, 当前形势下, 笔者认为可以给新型职业农民下个定义: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 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 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 且收入水平高于当地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职业化农民, 是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分类

新型职业农民按照从事农业产业类别,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生产型职业农民

这类的职业农民大部分都掌握着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 并且具有比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 直接从事园艺、鲜活食品、经济作物等附加值高的农业生产。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以及在农场、基地、农业企业被雇佣的“农业工人”, 如农艺工、蔬菜园艺工、花卉园艺工、家畜繁殖工、家畜饲养工、制种工、果树育苗工、农药生产工、饲料生产工、蔬菜加工工等。

2. 服务型职业农民

这类职业农民都掌握着一定的农业服务技能, 并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群体。主要包括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等, 如农产品经纪人、农资营销员、农作物植保员、动物防疫员、沼气生产工、农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等。

3. 经营型职业农民

这类职业农民大部分是经济实力雄厚, 或者掌握着先进的技术, 还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 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各类农协负责人以及规模种植大户、农场主、基地带头人、农业企业经理等。

四、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1.发展现代农业, 根本出路在科技, 关键在人才, 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自古以来, 农民种地靠的就是经验, 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现在已经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在生产当中要采用先进的农机器具, 先进的生产技术, 先进的经营方式, 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所有的这些先进都要求从业者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相适应,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没有职业农民就没有农业现代化。

2.由于城镇化的加快推进, 我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过去的30多年, 中国有数亿农民进城打工, 据统计, 截止到2011年年末, 农民工数量已经接近2.6亿人, 每年还在以900万到1000万的速度增加。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 城镇人口超过了农业人口, 达到了51.27%, 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从乡村流向城市, 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数量在急剧减少。现在农村的常住人口基本上是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 也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38、61、99, 年轻人离开农村后大多也不愿意再回来种地。政协委员张庆成在由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的职业教育专题座谈会上曾焦急发问:今后谁来种地, 怎样种地?答案只有一个: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化的种田方式正在对几千年传统农耕进行着颠覆性的改变。农业走向适度规模经营, 农民走向专业化已成必然。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的不是数量更多的农民, 而是让种田农民“现代化”。因此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让更多高素质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既是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 更是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标

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全面造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和目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核心, 就是提高科学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农村实用人才需要具备的条件很多, 但科学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必不可少。因此,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必须围绕核心和服务核心, 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规模小了就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就无法解决农业科技从研发到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就会对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不仅要把现有的农民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 还要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 使他们成为后继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 要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货款支持, 使他们发展壮大, 成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六、尾声

法国著名农村社会学家孟德拉斯曾经说过:农民的终结, 不是农业的终结, 是从传统农民到职业农民的变迁, 有着几千年农业文明史的农业大国—中国正经历着这场巨变。传统农民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正在崛起, 并且即将站在历史的新舞台,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农村的建设者, 已经剥离了农民的身份属性, 回归了农民的职业属性。

上一篇:记录片活动工作总结下一篇:大学校园寝室安全主题班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