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创造能力的培养

2024-07-07

点击创造能力的培养(共6篇)

篇1:点击创造能力的培养

点击创造能力的培养

--新 课 程 作 文 观

东安县白牙市镇第一小学 王本志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心理学》也明确阐述:创造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人类已经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创造思维,而社会的龄前未来发展也更离不开创造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愈加突出的地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听说读写的要求,都会有大量的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如能积极挖掘,系统地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我认为,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最终有所发现;作文中,敢于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事物,教学中,不再运用同向思维( 即一维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激发学生多元化、多维式思维,提出超常规的构想和不同凡俗的新思考。下面,我就谈点浅见。

一、扩大阅读,奠定创造基础

知识是创造思维的基本要素,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的,所以,我教育学生,除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外,更要多读课外书籍,以阅读来促进作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学校图书室从去年下期开始对学生开放,这可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每轮到我班借书时间,我就指导学生借阅书籍。同时,组织一些读书班会,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形式有: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小学生稚气未脱,非常喜欢看童话,学生看完一本后,再借,我趁机提出要求:谁能改编书中的一个童话或自编一个,就可以继续借阅,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编出了一个个新奇有趣的童话。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作文素材多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一、求异质疑,激发创造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和兴致的激发剂和推动器,强烈的兴趣是靠学生在求异质疑中产生的,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方能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疾如迷的地步。同时,兴趣还可以培养人的主动性和顽强性,能强烈地吸引人去创造和探索,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关键要激发学生的“求异”心理,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用新的眼光、新的观念来审视一切,分析一切。所谓求异思维,它是指朝着与认识事物的一般方式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敢于“逆向”,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它不受旧观念束缚,积极突破常规,标新互异表现出积极探索的创造性,不满足“人云亦云”,不迷恋传统看法,敢于“逆众”。

如我教学生写《学校的花坛》时,我先带着学生来到花坛边观察,此时,我提醒学生:每人观察时先确定你的观察顺序,不要讨论,不得雷同,然后按顺序观察花坛里的景物,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观察到的一切,要敢于采用与别人不同的观察方法,可以看、闻、摸等。回到教室后,我不加任何指导,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与想法介绍花坛。草稿拟好后,点评最先写好的学生毛强的习作: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花坛中央那一簇簇的万年青,嫩绿的叶子堆在一起,围成一个圆圈,紧紧偎依万年青的是茶花,每一片翠绿的叶子仿佛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茶花的中间还夹杂着一些月季花,花开了,好像亭亭玉立的姑娘,头上佩戴着粉红色的花,月季花的周围是球柏,矮矮的长在花坛的最外沿,静静地与小草相伴。

这篇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写出了花坛中的主要景物,毛强同学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是按从中间到四周的顺序),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很好,但是,我希望能看到从另外的角度来描写花坛的文章。此时,学生蒋海荣举手发言:“老师,我的作文与毛强同学写的不同。”“好哇,你念给大家听听。”

花坛是圆形的,外面贴了磁砖,非常平整、光滑,紧靠外沿种的是小球柏,它们一年四季总是那么绿,叶子非常细,就像针一样精致,往里面一层是月季花,微风吹来,月季花摇摆着它那柔美的身躯,看上去就像一群美丽的少女翩翩起舞,与月季花相间的是茶花,叶子绿得发亮,生机盎然。最中间是引人注目的万年青,叶子密密层层的,总是那么苍翠。

同学们,想一想,这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是按从四周到中心的顺序),刚才两篇习作,都是按方位的顺序来描述花坛的。还有不同写法吗?没有人举手,我想,绝大部分学生是按上述写法来写的,我继续鼓励学生:“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只要你开动脑筋,定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佳作来。”有几个学生跃跃欲试,在作业本上翻开新的一页准备重新构思,我及时肯定他们的勇气与耐心,并允许他们迟交。第二天,果然他们几个交来不同凡响的作文,有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有按景物的种类来写的(见下文):

学校的花坛真美啊!

它,是一座绿色的宝库。一棵棵深绿耀眼的万年青装饰在花坛的中心。一簇簇翠绿的颜色堆在一起,那么多的绿叶,不留一点儿缝隙,它们均匀而有次序地围成一个绿色的圆球,几乎看不见枝干。被人们冷落的小草,很自信地铺满花坛,它们鲜绿而又明亮,给人以舒服的感觉。

它,不乏鲜花的点缀。一朵朵欣然怒放的花朵,绚烂明丽的颜色,妩媚可爱的姿态,引来了许多同学,也招来了可爱的小精灵-蝴蝶,它们使劲地扇动着彩色的翅膀,给花坛增添了许多生机。

我对这几位风格迥异,不循常规的学生大力赞赏,把他们文章贴在公布栏里供全班学生欣赏。从此以后,学生乐意花时间与精力去构思新颖别致的作文,文章新意陡增,因此,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心理,来激发学生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摸式,就能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来。同时,使学生养成了有利创新的潜能发挥的思想认识和良好的行 为习惯,这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与替代的。

三、强调修改,培养创造毅力

创造思维是一项艰苦而又缜密的脑力劳动,创造之花需要用创造者的血汗来浇灌,方能结出智慧之果,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很多名人事业成功,也都是靠艰苦努力和坚强意志而获得的,而一般人往往经不住波折和困难的考验,缺少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不懈精神;或者是浅谈辄止,形成不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只有意志坚强,有毅力的人才敢于追求价值较大而难于达到的目标。作文正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怕吃苦,不愿动脑筋,想一挥而就地写出一篇好作文是不可能的。另外,学生在作文中创造意志与其认识、观察、情感、知识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把握好与此相关的因素,因势利导,注意培养他们思维的自觉性、顽强性,这些也正是创造思维的意志特征,我们应着意来培养和锻炼学生,造就他们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位学生在谈到他获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的体会时说:“过去,我害怕作文,是老师一步步引导我走上作文之路,到后来又不断加压,有些作文让我改了一遍又一遍,几乎到了苛求的地步。我有时甚至产生了‘恨’老师,想退却的想法。但在老师的启动引导下,我坚持下来了。我作文成功的决窍也正在这里。没有老师对我的毅力和意志的锤炼和培养,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功和喜悦。”所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作文创造思维的内动力,我指导学生写作,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写作指导-学生起草-自己修改-同桌互改-教师批改-学生再改。学生拟好草稿后,我要学生修改,主要是更正明显的病句、错别字,做好删增补漏工作。我批改后进行讲评,继而要学生根据“批语”进行比较大的修改,对存在“中心”、“选材”、“条理”等篇章结构的毛病习作,要学生再写一遍,强迫纠正。每次作文,我都扎实地上好了讲评课,给学生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充分的修改时间,学生的写作水平获得了较快的提高。

总而言之,创新是教育持续发展的源水源头,创造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般的思维基本性质,又具自身的独创性、新颖性。创造思维的结果是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增值,这是一般思维所无法比拟的,这些也正是我们作文中所必须具备的,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意识与能力。

[点击创造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

 

篇2:点击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无论在科学、技术、生产、政治、军事、文史、教育、艺术、金融、商业等任何一个领域里卓有成就的名家,都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突破的人,人才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创造。所以教育家匡亚明直截了当地说:“凡是人才总是有突出的创造力,敢于不断创新;人云亦云的,不是人才。”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够创造、能够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情。”托尔斯泰则说:“如果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只会模仿和抄袭。”

创造力的培养,与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的创造型人才,都有动手实验、制作和全身心探索自然的经历。

例如,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人物”、北宋大科学家沈括,他研究天文、气象、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地质、地理、文学、史学、音乐、艺术等,都勤于实践。为了测定北极星的位置,他连续3个月每晚定时起床3次察看天象,画下星宿变动图200多幅。那时没有闹钟,每晚3次起床,需要何等毅力!他为研究声音的共振现象,设法剪了一个小纸人,让它“骑”在一根琴弦上,再拨动靠近此弦的另一根弦,那纸人就跳动起来,便断定两根琴弦发生了“共振”。这是多么有趣的心灵手巧之举啊!

发现地球围着太阳转的科学巨匠哥白尼,年轻时自制仪器,在波兰弗伦堡教堂的一角,建立了小小天文观测台。他算出了太阳的体积相当于161个地球(实际上比这个数字还大,他当时不可能算准)。他想: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会绕着小小的地球转吗?于是他开始怀疑1000多年来人们公认的“地心说”理论。他又经过观测,终于完成了巨著《天体运行论》,向世界宣布:是地球围着太阳转!从而把颠倒的历史颠倒了过来,让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获得解放。

“医圣”李时珍,从小常与行医的父亲一起采药、尝药,观察父亲如何给病人诊断、急救、开处方。20多岁自己行医后,更是大量采药、实验和制药。他行万里路,访问了上千名民间医生和采药人,写下1000万字的笔记,最后完成了52卷、共160万字的《本草纲目》。其中记载的药物有1892种,药方11096个,绘制药物形态图1160幅。为写这部巨著,他整整用去27年时间。

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就爱实践。学母鸡孵小鸡,为使人飞起来让小朋友吃“沸腾散”,都是他闹的笑话。由于家庭贫穷,在学校又不受老师欢迎,他只上过3个月的学就失学了。但在母亲的指导下,他爱学习思考,特别爱做实验。为了做科学小实验,他3次被解雇。第一次在火车上卖报时,由于做实验不小心失了火,他被赶下火车,还被打聋了一只耳朵。第二次在铁路上当报务员时,他坚持业余做实验,每天工作20多小时,有一天上夜班时竟打起瞌睡来,又被开除了。第三次在电报公司当报务员,在做化学实验时,不小心让硫酸从容器中漏出来了,流到隔壁经理室,把地毯烧坏了,经理大怒,把爱迪生赶走了。

历史上的科学巨人、能工巧匠、艺术大师们,从小就养成了动手动脑的品质,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上述4例只是典型而已。那么为什么动手(包括动身、动五官)能促进动脑,“手巧”能使人“心灵”呢?

首先,从生理学上分析,手和脑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神经联系,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其中有很大一个区域是与手的活动相连的。这个区域比大脑中与整个内脏相连的区域还要大,仅一个手指在大脑中所“占据的地盘”,就超过一条大腿所能拥有的“面积”。为什么手脑联系特别密切呢?因为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是学会用手从事复杂劳动,才促进脑的发达的,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人的儿童期是从猿猴祖先进化到现代人的历史缩影(婴儿的智力水平与猿人相似),此时的大脑发育迅速,可谓一日千里,在这一时期多动手制作,对刺激脑的发达更有着特殊意义。脑科学已经证明,动手动脑,用丰富的信息刺激大脑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元就个大、体重,细胞质成分齐全,神经纤维(树突、轴突)生长又多又密,能连接成无比庞大的神经信息网络。反之,很少动手动脑的痴呆症患者,死后解剖发现,他们的脑呈萎缩状态,未能得到正常发育。

其次,从心理学上分析,一个人动手实验和操作,比听和看更能迅速调动起自己的注意力,很快就能达到智力活动的兴奋状态。这时,大脑便立刻提取记忆仓库里的有关材料,立刻感知劳作的对象,立刻指挥手如何动作(凡是操作的活动,不易出现单纯听和看时容易产生的心不在焉);手的活动则将外部信息频频向脑内传递,使脑接收、分类、加工、组合,立即又给手下达命令……这样,手脑进行着内外穿梭般的高速运动,自然有利于智力较快地增长。生命在于动静交替,这条规律在人脑的健全和智力功能的提高上,自然也不例外。

不仅如此,劳作时刻改变着眼前的情景(有时候做好,有时候做坏),最易激发人脑另一区域主管的非智力功能,使其迅速调动并参与进来,如动机、情绪、兴趣、意志等,此时就显得异常兴奋和活跃。所以,人在做事时(特别是进行有兴趣的实验、操作时),往往废寝忘食,时间似乎转瞬即逝。在良好的非智力功能的“鼓舞”和“保护”下,智力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受到高强度的锻炼,这样人的素质怎能不得到全面、超常的提高呢?

难怪历史上手脑并用的科学家、发明家不仅智慧超人,而且比一般人更健康长寿。有人调查,在欧洲,当普通人的平均寿命仅为51岁时,科学家的平均寿命却是79岁,这是何等令人深思的数字!

下面,我们讨论怎样培养孩子动手操作、喜爱创造的能力。

首先,要清除轻视动手的旧观念,把操作能力的培养视为教育最重要的必修课。

从中国国情分析,历史上封建士大夫阶级一贯轻视劳作,把上学只称为“读书”,提倡“学富五车”,“半本《论语》治天下”,还说什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使是能工巧匠,也被诬蔑为“专擅雕虫小技”,根本就不被重视。这是我国历史上学者众多而发明家较少的原因之一,也是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之一。这种重学术、轻实验和操作的观念,至今仍有很大影响,致使有些知识分子平时连摄影、使用普通录像机甚至接电源也有困难;至于青年学生则更是怕动手做实验。丁肇中教授说:“中国留学生钻研学问很刻苦,理论思维能力很强,但动手能力差。一旦仪器出现故障,往往解决不了。美国学生就不一样,他们接触那仪器,就一边摆弄,一边思考,七动八动,半个小时就把故障清除了。”

为了振兴科技,实现科教兴国,务必要清除教育者本身忽视实验、操作的教育观,改变“学生是专门读书的”陈腐思想,反对片面追求考试分数的倾向,要把孩子的双手解放出来。

第二,平时在与孩子交谈中,要多鼓励他们创造性思维,不满足于求同思维,多练习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主要指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如与低年级孩子讨论:用些什么方法能保持一杯热饮料不凉?让孩子想:把盖子盖紧;用棉絮包起来;倒进暖水瓶保持温度;倒入小锅用小火烧;放在太阳下面晒等等。这就是练习发散思维。

要经常提出问题而不给孩子灌输现成答案,也不允许人云亦云。比如人们老是说,一个方块4只角,砍去1只角,还有5只角。其实应当启发孩子想想还有没有别的答案。有时确实还有3只角,如果从方块的对角线砍下,不就只剩下3只角了吗(让孩子在纸上画着试试)?这也是与众不同的逆向思维。至于一个方块砍去2只角还有几只角,砍去3只角还有几只角,正确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这样的问题对培养求异思维大有好处。

要常做智力测验趣题,因为许多趣题都能训练人们打破传统思路。如“看看有节摸摸没,两头寒冷中间热”是什么?按“竹竿”的老思路走不通,谁知它指的是年历(日历)挂图呢?看起来有好多节日,摸起来摸不着;一年的两头是严冬,当然寒冷;中间是夏日,自然炎热。

我们应该认识求异思维的重要性,有求异思维才有创新和创造。如果人人都按照习惯模式思考和行事,恐怕人类至今还处在茹毛饮血的年代。

第三,多给孩子讲科学家小时候动手动脑的故事和后来发明创造的故事,鼓励他们多读发明创造类的`故事书。

例如米丘林3岁时就跟随父亲在果园劳动,8岁学会移花接木、果树嫁接,他一生为人类创造300多种果树的新品种。瓦特从小受到做木工的父亲的影响,动手动脑。年轻时当学徒,修理各种机器和精密仪器。后来他终于改良了老式蒸汽水泵,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整个世界的进程,他被誉为“蒸汽大王”。蒸汽机发明后的1里创造的生产力,是人类几千年来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

当然,瓦特时代与当今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如今高科技时代的发明创造需要使用非常复杂而高精尖的实验设备和手段,即使一般工农业生产的技术革新也是十分繁难的。正因如此,跨世纪的孩子更需要强烈的创造意识、良好的创造思维习惯、高超的动手能力和深厚的现代知识。不然,何以适应21世纪创造与竞争的世界呢?

第四,循序渐进地指导孩子动手制作,并培养动手创造的良好习惯。

1. 进行模仿性操作实践,让孩子学着大人那样做事。除做一般家务外,还要学习打鸡蛋、炒菜、做饭、洗衣、熨衣、喂家禽家畜、摄影、使用各种家电设备、种树、浇花施肥等。

2. 进行“修旧利废”的操作实践。这是带有一点创造性的活动,如修理家具、玩具,巧妙利用废牙膏管、废圆珠笔芯、空罐头盒、纸盒、塑料瓶等来做新玩意儿,变废为宝。例如炊壶盖上的镝子脱落丢失了,可把牙膏管肩部以上剪下,拧下牙膏盖,将牙膏嘴插进壶盖孔,然后拧紧牙膏盖,这样,代用的壶盖镝子就制成了。又例如用金属空罐头盒做花和装饰品,用大塑料雪碧瓶制花篮,用玻璃片做万花筒等。此外修理门铃、自行车,拆装破闹钟、废手表、破电动玩具等,都能养成孩子改造、创新、利废的思维品质和动手能力。

3. 指导孩子自制玩具,如用纸折叠玩具,用蜡和肥皂雕塑玩具,用鸭蛋壳做不倒翁,用塑料薄膜做灯笼,用竹片制竹蜻蜓,用蜡光纸做风车,用细篾制风筝,用铜钱做陀螺等等。家长要做有心人,帮助孩子搜集材料,找来有关工具,有时还要参与制作。

4. 指导孩子进行综合性的、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实践活动,如办小阅览室、小图书馆、小玩具馆、小储蓄所、小商店等,为同班同学或同院内的孩子服务,学着成人那样分工、值班、管理、进货、记账。

5. 要指导孩子做科学小实验。可以建立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做空气实验,水的三态实验,地球四季成因实验,水中沉浮的规律实验以及各种趣味实验等等。每个小实验都蕴含着自然科学的奥秘,极利于培养孩子对科学的热爱,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探索思考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还要鼓励孩子利用假日参加有老师指导的科技制作小组、小发明兴趣班,让孩子的生活多多闪耀创造发明的火花。

最后,谈谈当今中国大多数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校外学习情况,以及我常发的感触和叹息。我看到孩子们的课外、校外生活存在着“三多”,这“三多”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具有个性特长的发展,违背人才成长的规律,是应当引起家长和教师重视的。

1. 书面作业太多

许多孩子课外的书面作业太多,作业的分量太大,考试分数的压力太重。有的小学生的学习日比父母的工作日还长,不但缺少动手动脑的时间,有的连休息、睡眠都受到影响。杨振宁博士来国内考察时,有人问他:中国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杨博士说:“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一句话,就是学生功课太多,考试负担太重。”

这种状况是很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人的学识、智慧、才干首先来自于生活实践,课本的、课堂的系统知识传授和练习,远远包容不了孩子应当获得的广泛知识和才能,况且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还是学习课本中间接经验的基础。孩子如果缺乏课外的见多识广和动手动脑的灵性,课内的学习效率也是不会高的,或者只会落得个“高分低能”。而分数是绝对反映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高低优劣的,它只能表示某学科某一方面的书面考试成绩,人的身体素质、实践能力、探索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能力、性格品质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在书面考试中都是反映不出来的。至于重复的作业太多,或者用作业处罚孩子,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当然,作业、考试、分数还是需要的,它是衡量教和学的重要尺度之一,但只能摆在适当的位置上。我认为数十年前考试的及格标准为60分,是非常科学的。它既肯定学生学科成绩60分就合格,不及格者还允许补考;同时鼓励孩子争取60分以上,适当表彰八九十分的优秀成绩。我认为把分数要求定在这样的水平上有很多好处:

①让孩子在一个很宽松的环境下生活,没有太大的精神负担和压力。合格就能受到肯定,孩子的心情将是很舒畅的,他也就不会把分数看得过重,就能轻松地玩耍、郊游、交往、锻炼、制作、下棋、钓鱼、演戏、画画,进行课外阅读,开展文娱活动,迷恋科学实验,发展兴趣特长等,他就能主动、快乐、活泼地发展。

然而,近年来的教育却过分看重作业、考试和分数,60分及格的标准似乎约定俗成地被更改了,各地的土政策变成了80分及格,90分及格,甚至95分以上才算及格,并大力提倡双百分。有的孩子考了98分,回家还要受父母的批评、训斥。社会上普遍存在如此的教育思想,孩子怎能不紧紧地盯着分数,紧张地应付考试,疲倦地磨蹭作业呢?他们小小年纪,就要经常背着作业、考试、分数的沉重包袱生活,天天听着父母的催促,常常想着分数、名次,一放学回家就得坐回书桌旁,精神被束缚了,双手受捆绑了,怎能放松地去领略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怎能快乐地去动手动脑进行操作,怎能津津有味地品尝兴趣活动的甘美,怎能享受到发展爱好特长的无比喜悦呢?

所以我认为,加大作业量,强制学习,老是盘算学生考分的优秀率,在人才成长中实在是得不偿失之举,甚至在客观上起着摧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

②60分及格的教育思想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的,也是符合儿童认识发展的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的。

因为世间万事万物的进展都没有直线可循,连飞机在毫无阻拦的高空飞行也有转弯、绕圈和进退的时候,科研上也常有成功和失败,工作上也常有进展和失误,军事上也常有进攻和退却,比赛中常有得分和失分,这些都是常识;而且严格说来,有曲折才有前进,有失误才有成功,有失分才有得分,有退却才有胜利。一位著名乒乓球运动员、世界冠军获得者曾说:“如果我不准备丢一些分数放手猛攻的话,我就不能多得分,就没有希望战胜对手。”这就是进取的辩证法。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打仗尚且不讲究一城一池的得失,为什么却要求孩子的功课门门优秀,“一考一个满分”地前进呢?这无疑会使孩子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令他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一心想着作业、考试,拼命追求和斤斤计较那个分数,这会有利于造就心胸开阔、勇敢进取、知识面广、多才多艺的高素质人才幼苗吗?

③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世上不存在学习知识能做到一次达标和巩固的事。

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求基本接受,允许差错,然后在成功的经验和错误的教训中提高。要知道,有了正反两方面的感受,得到的知识才更深刻,并能熟练应用。所以,允许孩子的考试有十几分的差错并没有什么坏处,只要处理得好,就有利于他们在正确和错误的比较中进行学习,在反复的积累中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最后成为高素质人才。

小学的许多老教师发现,自己从教数十年,学生们一批批地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卓有贡献者,往往是那些小时候兴趣较广泛的调皮生;而门门功课高分、活动能力较差的孩子,长大了反而表现平平。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爱迪生、达尔文在小学里都是有名的“兴趣广泛的调皮生”,这也给教育者一个非常深刻的启示。

2. 盲目游荡太多

有的孩子空闲时间盲目游荡太多,其中一部分沉溺于看电视、打台球、打扑克、玩电子游戏机等。

这样的课外生活同样是有害的,因为这样最容易养成懒散消极、不求上进、得过且过、追求享受、没有智力兴趣的不良个性,影响孩子一生的进步。这一部分孩子无目的地游荡,主要是由于家庭文化环境单调和假日生活贫乏、缺乏教育引导所致,这正是我们假日指导方案要解决的问题。另外,这些孩子最厌恶课堂学习和作业,往往成绩跟不上去,老受批评,于是自暴自弃,学习上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一有时间就拼命地玩。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强迫学习、负担太重、分数要求太高的发泄和报复。

如果60分就能受到肯定和鼓励,或许他们在学习上也能快乐起来,满怀信心地全面成长。这一部分孩子一般活动能力较强,也不乏聪慧和敢作敢为的创造素质,如果家长能全面衡量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在课外教育活动中引导得法,满足他们精神上对各种活动的需要,是很有希望把他们培养为有较强的实际能力和有特长的少年的。

这里我想起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说的一个故事。他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专门对他讲了一番话,指导他度过了整个中小学阶段。父亲认真地对他说:“你上学以后,不要去追求高分,刚刚及格就可以了,只要不留级就行。但是你一定要保证做好两点:一是要广泛阅读,十分爱书;二是一定要在某一方面有兴趣特长。”

铃木遵照父亲的话去做了,他在学校里的成绩从来就是倒数第一、二名,但他从小善于课外阅读,独立思考,在音乐方面表现十分出色,并最终成为著名学者和早期教育才能培养法的创始人。他教3岁左右的孩子学小提琴获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今日世界上许多著名乐团的指挥和高级提琴手都是他的弟子。我们“早教方案”的设计和成长,也深受他某些方面影响。

他曾说:“我认识到人类美妙的生命力这一存在,提出育儿国策问题。孩子出生就开始的育儿国策,若能在世界各国实行的话,世界30年后就将变成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了全人类能早日实现在世界范围内从孩子出生就开始的育儿国策,我将为实现这一夙愿而度过每一天。”说得多么感人肺腑!

3. 喜爱艺术类的较多

课外兴趣活动中喜爱艺术类的孩子较多,爱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的不少,而热爱动手动脑的科技制作和种植、饲养活动的较少。

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我国的国情,培养大批热爱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的人才幼苗,是我国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因为在21世纪,全球范围内在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经济领域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而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科技发明人才和熟练的高级技工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的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科学家等中高级人才,仅占劳动人口的0.4‰,即每万人中才有4人;而发达国家这类人才却大致占8‰以上,即每万人中有80多人,是我国的20余倍,且总体素质较高。我国的产业工人大军中,熟练的高级技工仅占十五万分之一,所以产品质量普遍上不去,缺乏国际竞争力。

面对如此国情,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我们培养人才幼苗,要牢牢记取“科教兴国”这一根本国策,面向科技、经济主战场,多多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到自然科学、动手动脑、发明创造方面去。这是国家现代化之急需,民族兴旺发达之急需,也是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际行动。

教育要避免盲目性,社会宣传也要避免盲目性。人们看到歌星、影星走红,绘画、舞蹈人才济济,以为只要孩子在这些方面有点兴趣,就大有前途,于是充分鼓励和培养,但却忽视了科技兴趣的激发,动手能力的培育,这又进入了教育的另一个误区。君不见许多家庭节衣缩食为孩子买钢琴(不管孩子的发展是否最需要钢琴),期望孩子成为小钢琴家,却不知一架钢琴的价钱能为孩子设置多少个小小的科技实验室,能购买多少种科技制作材料和工具!这些家长们几乎想都没有想过。中国的家庭看不见孩子的实验室、制作室,甚至看不见孩子的工具柜,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整个民族深思吗?

以前我曾看过一部影片,描写的是飞机发明不久后的欧洲,正举办一次私人飞行器大赛,成千上万的人带着自制的各式飞机兴致勃勃地参加比赛,赛程是从伦敦至巴黎。选手们是那样快乐,那样勇敢,千万观众喜气洋洋地为他们祝福。

飞机起飞后,天空中黑压压一大片,可飞不多久,有的就一头栽在地上,有的掉进大海,有的落在火车上“奔驰”,有的起了火,但驾驶者个个无所畏惧,从容跳伞降落。这种群众性的科技创造活动和最勇敢的飞行比赛,实在令人感动,使人永久不忘。中国最需要培养出如此勇敢和富于创造的一代。

篇3:点击创造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为应对社会所需,教育部对高校英语教学制定了新的教学要求,对不同高校英语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并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目前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比如:

1. 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学习兴趣不浓,课堂参与性不够,思维方式过于机械化、程序化。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未能摆脱高考应试教育的束缚,从而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简单地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为了拿高分。

2. 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很多学生寒窗数年之后,当他们踏入社会时,依然还是“哑巴英语”、“书面英语”、“试题英语”。

3.“填鸭式”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采用了灌输式教学,往往导致教师中心地位绝对化,继而形成了教师问、学生答的普遍现象。加之随着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日渐成熟,很多学生怕“丢面子”,所以就出现了一种从小学时的“争先恐后”到大学里“默默无闻”的现象。学生变得日渐“含蓄”,羞于开口。

总的来说,学生的学习停留在重复和记忆等低阶思维阶段,而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等高阶思维得不到发展。这一切都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掘,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英语课堂通过引入演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及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演讲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现今社会,口头表达、语言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演讲作为一种有效的媒介手段,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在当今社会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著名的演讲理论家、演讲家,吉林传播学院院长邵守义教授,提到演讲对个人发展有三大作用:首先,促进自己迅速成材;每个演讲家都是经过后天艰苦的多方面努力才成功的,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能够达到听众对自己演讲表示由衷赞叹的效果,演讲者就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同时还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力、准确的判断力、迅速的应变能力和较强的记忆力。所以说,演讲对促进人的成材有极大的作用。其次,激励自己多作贡献;如果一个人思想精深,学识渊博,但却如茶壶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口里“道”不出来,未免太遗憾了。所以一个人不仅要能写还要能说,要能充分利用演讲这个迅速直接的传播工具来宣传真理,揭露邪恶,也就能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最后,要融洽自己的人际关系;一个成功的演讲者经过长期训练和实践所得到的本领,不仅在演讲台上可以表现他们的文雅举止和出众口才,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丰富的学识、敏捷的思维、良好的修养都很容易冲破种种人际关系的障碍,比一般人能更迅速、有效地与他人交往和沟通。

除了上述作用之外,演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演讲中学生常会出现以下演讲心理:1.缺乏信心的心理。2.期望过高的心理。3.临场紧张的心理。4.应付状态的心理。5.受挫不振的心理。其中表现过多的就是怯场心理。演讲者登台演讲出现的怯场情绪,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多数人面对他人时,都有一种羞怯心理,特别是在陌生环境中尤为突出。具体地说,演讲怯场主要是因为缺乏自信、怕忘讲稿、害怕强者、准备不足、感到孤独、听众干扰、环境影响等原因。但怯场原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怕出丑。而怕出丑又是人类的通病,它使初学演讲的人在听众面前感到不自在,甚至觉得痛苦。但心理学上讲到,有时适度的恐惧会加快人的反应能力,会使人的注意力变得敏锐,有助于取得良好成绩。恐惧过少时人们就容易忽略不计,相反,过多时就会使人变得不灵活、拘束或者发呆。所以需要帮助学生战胜心理恐惧。克服、战胜恐惧不是取消恐惧,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取而代之的办法就是尝试着理解恐惧,不要再将它视为敌人,而看作是在指导人们必须采取行动,接受每次的紧张状态,逐渐化敌为友,演讲活动的开展就能够帮助学生逐渐战胜恐惧,从而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正因为演讲对个人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需要教师通过合理、有效地组织课堂英语演讲来激发学生的语言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

三、课堂演讲实训过程及教学效果分析

下面是笔者将演讲嵌入课堂的教学实践,旨在通过教学实践,来证明英语课堂教学嵌入演讲的可行性。

1. 实验对象

笔者选择了两个大学一年级班级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他们分别是实用英语专业和商务管理班级的学生,英语专业班的学生有56人,商务管理班的学生有71人。

2. 演讲活动的设计

1)时间安排

每次上课前20分钟左右为英语演讲活动时间。先由两位学生分别上台作主题演讲3—5分钟,接着师生共同参与答辩与评论。历时二年。

2)演讲题材与题目

演讲题材可源于教材,也可以出自别处,还可以来源于生活。每个星期教师确定一到两个主题,最好与课文主题相关,学生也可自选主题进行演讲。演讲的文体不限。

3)演讲形式

开学时按照学号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组4—6人,每周安排一个小组的学生作演讲。前三个学期,以有备演讲(prepared speech)为主,其中第一学期为自选题演讲,学生可以带讲稿上台演讲,第二个学期为自选题或者命题演讲,要求学生脱稿演讲,第三个学期一般为命题演讲;第四个学期以即席演讲(impromptu speech)为主。

4)学生的任务

每次演讲的学生按照不同阶段的要求做好相关准备。其余同学在各个不同阶段任务各有不同。第一学期,学生主要以做笔记和提问为主要任务,当作演讲的学生结束演讲时,教师抽查个别学生进行复述,或者讲出主旨大意并对该学生所作演讲的内容或形式等进行提问。第二学期,学生主要以听写和评论作为主要任务。此时对于座位上“听众”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他们需要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内容、深广度和演讲者的优缺点等方面进行评论。这样可以达到全班学生同思考、同进步的目的。

5)教师课前指导及讲评

学生作演讲前教师给予讲稿指导,演讲结束后就学生在本次演讲中的优点给予肯定,不足之处予以指出,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一学期上半学期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文稿结构及其逻辑展开。下半学期则侧重于学生台上演讲是否能够较好地运用幽默、表情和身体语言等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演讲效果。同时,教师把演讲学生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3. 实验结果

通过比较这两个班级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和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综合英语与大学英语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笔者发现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这从一方面充分证明了英语课堂嵌入演讲的有效性。

其次,通过观察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还有与学生课下交流,笔者了解到,演讲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面对演讲表现出的不再是恐惧、害怕、手足无措,而是镇定自若、游刃有余。课堂气氛较以前明显活跃很多,英语学习不再是学生“头痛”的事情,大家学习英语的自主性显著增强,学生从原有的苦于学习变为乐于学习。同时,演讲给学生之间提供了用英语交流思想的平台,进一步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加深了彼此的了解。此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参与演讲活动达到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效果,在平时演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很好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认知能力和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四、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堂演讲能力

1. 对演讲稿的指导

有些演讲是不用写演讲稿的,如即兴演讲、提纲式演讲。但这些都需要演讲者具有相应的多方面的修养及丰富的演讲经验,特别是即兴演讲,演讲者必须具有敏捷的“打腹稿”的才思,否则绝无成功的可能。而那些能作精彩的即兴演讲的演讲家们,往往也都有着从写演讲稿到列提纲演讲再到即兴演讲的历程。而且他们在作重要的演讲前,只要时间允许,为了万无一失,也都需要静心撰写演讲稿并反复推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演讲组织中,需要指导学生明确演讲目的、意义和要求,演讲稿的主题是否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选材是否准确、真实,结构是否合格,逻辑是否严密,语言是否精练畅达。

2. 帮助学生克服怯场情绪

怯场情绪是演讲表达的一种心理障碍,它往往导致演讲者紧张过度,手足无措,甚至失去自控能力,这会严重影响演讲的顺利进行。要切实有效地克服怯场情绪,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演讲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要有强烈的成功欲。拿破仑有句名言:“因为我决心要成功,所以凡是我做的事都得到了成功。”演讲中,具有强烈的成功欲,才能使演讲者对演讲效果高度关切,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演讲的质量。2.要充满自信。自信是演讲成功的另一秘诀。强烈的成功欲可以触发心理动机,然而希望成功并非自信成功。自信可以发挥意志的调节作用,增强自制力,可以促使智力呈开放状态,更有效地发挥演讲者的创造性,较好地进行临场发挥。3.要有较强的自制力。演讲活动情况复杂,很多因素都能引起演讲者情绪的波动。如果没有较强的自制力,兴奋时就会忘乎所以,失去常态;受挫折时就泄气灰心,意志消沉。要求演讲者有较强的自制力,就是能根据需要,对自我情绪进行调节和控制。其根本作用就是抑制和克服消极心理的影响,调动和发挥积极心理的功能,以保障演讲者主动适应各种演讲环境,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良好的演讲效果。4.要有完善的内容准备。常言道“有备无患”。演讲者只有对演讲内容做好完善的准备,才能产生自信,才能临场冷静自制。演讲内容未准备好就仓促登台,面对众多听众,必然感到不自然。这犹如上战场,枪膛里未装子弹或枪支故障百出,怎能克服惧怕心理?成功的演讲者,一般在演讲前都是做好演讲内容的完善准备的。

再次,在课堂训练中的指导。如果说对演讲稿的指导是“纸上谈兵”,那么课堂训练中的指导便是“实战演习”。“演讲”即“讲其所想,演其所说”。以“讲”为主,以“演”为辅,“演”服从于“讲”,体态动作或推演阐绎,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事理和说服听众。所以说,能够充分、合理地将“讲”和“演”有机结合起来,是演讲成功的关键所在。而有声语言是演讲者和听众交流信息的最重要的工具和最重要的渠道。有声语言的表达最基本的要求是:语音清晰,语言规范;进一步的要求就是:抑扬顿挫,流畅自如;最高要求是:丰富多彩,声情并茂。为了达到最高层次的要求,教师需要在课堂实训中指导演讲者努力学习和掌握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正确使用语语音语调,使其抑扬顿挫、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使演讲者准确地使用态势语言以达到自然、准确、协调、优美之效果。

最后,是演讲后的指导。在学生演讲结束以后,不论成功与否,教师都应予以总结指导,对于演讲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客观地指出演讲中的不足之处以期学生在今后的演讲中有所改进。

五、总结

将英语演讲嵌入课堂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真实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改变以往“哑巴英语”的尴尬境地,达到有效地语言交际。在演讲过程中,撰写、演讲、复述、提问、答辩、评论等一系列的活动能引导学生逐渐摆脱过去机械的记忆、重复背诵的思维模式,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等高阶思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辨能力,认知能力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效果。同时,演讲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有效地弥补了以往课堂中所采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英语课堂教学。笔者希望这种教学模式也能够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鲁道夫.F.维尔德伯等.演讲的艺术[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檀明山.怎样学会辩论与演讲[M].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3.

[3]周彬琳.实用演讲与口才[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4]李向成, 任强.点击学生的创新思维[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5]伊萨克·马克斯.战胜恐惧[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6]谢伦浩.演讲态势表达技巧[M].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

[7]唐艳玲, 毕会英.大学英语课堂嵌入英语演讲的有效性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2008.

篇4:点击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三点击”;自改;互改;作文能力

一、自我“点击”,培养自改习惯。

修改作文对小学生来说,是难上加难的苦差使。为了调动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积极性,我引经据典: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有惊世红楼;王安石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千古佳话……学生蠢蠢欲动,但无从入手。我抛出阿·托尔斯泰的“锦囊妙计”:在写作的时候,口里要朗朗有声,所有的大师都是嘴里边大声地念,手里边写的。有章可循时,再引导学生按朗读作文(即自读自改)的要求进行自改:一读,看看是否能读通读顺,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二读,想想,你要表达的意思是否写清楚了;三读,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否扣紧主题,或者做到首尾呼应。时间大概为10分钟。文章一经朗读,什么地方丢字落字,什么地方拗口,什么地方有错别字,多数学生能自行发现。“一回到家,我首先拿起书本和文具,写起作业来”,读后改“写”为“做”;“书房里,横七坚八地躺着表弟的玩具”,读后发现“坚”是错的;“今天,我们考语文,第一、二节。我看了看大家的表情,我心里想:看来大家都成竹在胸了。”小作者发现语言有些啰嗦,把“我们考语文,第一、二节”合并为“第一、二节考语文”,并删掉“我心里想”。那个性的朗读姿态叫人欣慰:抿嘴一笑,拿起笔写起来;皱着眉,冥思苦想一会儿,一脸的喜悦;认真地翻着字典,耐心地寻找着……试想,假设每个学生能至少修改5—8处的小毛病,教师不就得代笔200—320处吗?这种自讨苦吃的“辛苦”难道是修改之道?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内部言语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朗读时发出的声音是支持他们思维活动的凭借。

二、同伴“点击”,感受互改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具体做法是:同伴间互相交换作文,互相阅读,并用铅笔在作文旁注自己的思考,发现同伴的闪光点,质疑不明白之处,提出修改的建议等。然后交还小作者。小作者再根据旁注进行“跟帖”及“回复”。例如潘豪在艺忠《我和书的故事》写上:如果添上你怎样着迷看书的具体事例,能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小翟为同桌写下:参观李光前故居,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描写光前铜像展开联想,这样的话,光前爷爷的形象就更栩栩如生了。把学生互评互改的活动作为再生素材资源,引导学生就活动中的所做所思所得写成日记,收获了别样的精彩。李瑶在日记中写到:文尧写的《拔牙记》真具体,写清楚了事情的经过,拔牙时害怕、担心、紧张等感受很真实。我异想天开地思索着:这样的文章可以上报纸吗?我相信他一定会写得更好!黄伟读了小政的作文后写道:抓鸡,也能成就一篇好文章!我惊讶不已。可是,当我认真地读了他的文章后,我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好你个小政!抓鸡,动作、神态描写那么细致;抓鸡,抓出了道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再看看小政的回复:其实也没什么。这是真实的事情,只不过把抓鸡当游戏玩,边抓边想着对付它的法子。我觉得读了他的之后,我不再自满了。和文尧的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呀!为了拓宽互评互改的时空,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积极性,提高自改的能力。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在“习作园地”上的日记、两周一期的班级作文论坛、作文成长树(专门为作文后进生设计的)等,引领孩子们在广阔的舞台上互为欣赏、共同学习、体验成功。自由且广阔的评改平台,不仅让学生看到自己进步的足迹,养成了互评自改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学生日益形成了自我检查、自我评定的良好学习策略。

三、师生“点击”,发展习作能力

倡导学生的自主评改和同伴互改,并非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发展始终离不开教师恰到好处的引领。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评价是最具权威性和导向性的,他们认为老师对自己的肯定会提升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因此,我们从赏析和共改着手,创设师生多维对话的互动平台,指导学生更深入地修改作文,发展学生的习作能力。

1.赏析,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习作中诸如标点、字词、句段、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创新点或闪光点,让小作者、或教师、或全班同学朗读及点评:

▲弟弟继续哭,继续闹,继续喊“你还骗我,每次的借口都堆满了整个房屋!”(翟婉晴)

师:三个“继续”构成排比,强调了弟弟对爸爸的不满,先扬后抑,突出爸爸的守信。

◆“没有诚信何来尊严。”我一定要想办法拿到钱帮弟弟买到宠物才行,不然弟弟长大说不定会说我是个骗子,那么我就太没有尊严了。要是我去找妈妈拿钱她一定不会给又会骂我;哎,我到底该怎么办才好?真是进退两难!(李志贤)

生:正确引用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

师:我也点赞!心理描写,展现了小作者真实的内心。

2.师生共改,提高习作能力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学生自己写的作文,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而别人并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因此常常出现自己写得不清楚,可是自己明白,别人却不明白。引导学生聚焦同一篇作文,从字词句篇等层面上质疑、补充、充实,思维的火花碰撞出个性的语言表达,能有效地提高自改能力。有位学生在《黄金海岸一日游》一文中,要表达大海的美丽和好玩,但他用200字左右描写了大海的迷人景色,仅用两句话写他和表哥的水之战:“扑通”,可恶的表哥又跳进水里,水花溅到我脸上,我气愤极了,冲过去与老哥展开一场水之战。过了一会儿,老哥被我打倒了。

听了小作者的写作目的后,将这段话投到屏幕上。要求学生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你觉得水之战好玩吗?怎样修改,才能让读者产生也很想玩的冲动?

一会儿,学生跃跃欲试,提出了许多问题:

①我想知道水之战是怎样玩的?

②我也在海边玩过水战。我觉得应该把你和表哥玩时的动作、神态等写清楚。

③水战好玩,我是从玩的趣味和双方的机智等表现的。

师:我们班的小老师真厉害!你们所说的正是老师要讲的。李哲同学,你给大家讲讲当时的情景好吗?

以学生的写确定教师评改的目标,在赏析和互评自改中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习作水平,最终实现学生的自能作文,是我校课题研究《小学作文“以写定教”的尝试》的初衷,更是所有语文教师的追求。且行且探索,互评自改必定能促使学生踏上自能作文的高速路。

【参考文献】

[1]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黎海英.在习作中放飞学生的心灵[J].小学教学参考,2013

篇5:浅谈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能力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并积极改造自己、改造环境的`应变能力,是追求创新意识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的实际表现.创造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作 者:邹文媛 作者单位:黑河二中刊 名:黑河教育英文刊名:HEIHE EDUCATION年,卷(期):“”(1)分类号:关键词:

篇6:点击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

(一)阅读中学生要善于发现作品的不同寻常之处„„„„„„„„„„„„„„„„„2

(二)善于挖掘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3

二、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一)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意识„„„„„„„„„„„„„„„4

(二)鼓励怀疑,敢于标新立异,引发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4

(三)引导发现,诱导想象,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5

三、创造意识的培养„„„„„„„„„„„„„„„„„„„„„„„„„6

(一)克服习惯心理和迷信心理 培养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6 1、积疑,勤问„„„„„„„„„„„„„„„„„„„„„„„„„„„„„„„„7 2、能疑,善问„„„„„„„„„„„„„„„„„„„„„„„„„„„„„„„„7 3、敢疑,穷问„„„„„„„„„„„„„„„„„„„„„„„„„„„„„„„„7

(二)克服惰性心理,培养捕捉机遇、灵感的意识„„„„„„„„„„„„„„„„„8

(三)克服依赖和盲从心理,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8

(四)克服封闭心理,培养开放合作意识„„„„„„„„„„„„„„„„„„„„„9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10

(一)诱发学生的猜读兴趣,优化学生阅读的猜测力„„„„„„„„„„„„10

(二)设计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力„„„„„„„„„„„„„„„„„10

(三)利用空白效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10

1、利用故事情节中的空白点展开想象„„„„„„„„„„„„„„„„„„11

2、利用故事中主人公未来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展开想象„„„„„„„„„„„11

(四)开展主题之争,尊重学生的独创力„„„„„„„„„„„„„„„„„11(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12

(2)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激发创造热情„„„„„„„„„„„„„„„-„„„„„12(3)在自由驰骋的想象中,培养生学的创造能力„„„„„„„„„„„„-„„„„„„13(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13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

[摘 要: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创造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关于创造、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非智力因素几乎都是后天培养的,它们可以在创造、创新中起到发酵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首先要培养事业心,树立创新的理想。我认为只有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发现,诱导想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关键词:阅读教学;创造;意识;能力;培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的对话关系的中心应该是以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因此新课程标准又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鉴于此,阅读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决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该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应该给学生个体的阅读营造一个良性的语言环境,提供某种条件,而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我觉得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更多的应该是扮演引路人的角色,要谨记不要喧宾夺主,只要恰到好处地起点拨作用即可。

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呢?对此,笔者就从事一线教学中的一些积累拿出来谈谈,觉得主要有下面两点:

(一)阅读中学生要善于发现作品的不同寻常之处

1、看似多余的偏偏写出。

人们仔细阅读一篇作品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些看来似乎是多余的东西。这些看似多余之处,却往往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多余之中有着某种更深刻的含义。

例如课文《春》中,有这么一段话: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学生在阅读中若是粗读这一段,就不会有什么疑问。但是认真的一想,就会发现这里却有不寻常的地方。《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这是一幅满贮诗意的风景画,既是风景画,为什么要写人们迎春的景象呢?

在发现了这一不寻常的现象之后,教师就可进一步提问题了,课本中写人活动和描绘生机勃勃的春天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样一想就会明白,这迎春图是集中笔墨写人勤春早的“春”,是为了歌颂充满无限的活力和希望的春天。

2、应写的略而不谈

有些作品中还会有这样的情形,若是把某些内容写出来,表达得会更完整、更连贯,可是却把它略去了。这也常常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他童年的经历,文章写了两部分内容:“冒险”和“脱险”。由“冒险”到“脱险”,没有安排专门的过渡,马上就写到父亲跟着杰利来到崖上,至于父亲怎样跟着杰利来到崖下则略去不写。课文为什么不交代父亲是怎样知道“我”陷入困境这一情节的呢?

经过思考分析,就会明白,这正是作者高明的地方。第一,写出父亲怎么跟着杰利来到崖上,不是一两句话可以做到的。若详细写来就会乏味了;不写,读者通过前后文也能明白。第二,不具体写出,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设想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品位的余地。

(二)善于挖掘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

矛盾既互相排斥又相互对立的。如果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就会发现有些文章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现象之间确实存有某些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矛盾现象。这些矛盾现象,常常是有意的安排,体现着特殊的用意。因此,善于从文章中发现这样的矛盾现象,并就此进一步追根问底提出几个“为什么”,的确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阅读。

所谓创造性阅读,笔者认为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分析、收集和处理与文本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形成独特的感悟、体验、智能和情感,并能灵活运用的一种阅读习惯。这样的创造性阅读可以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前提。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呢?笔者就平时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积累和实践经验拿出来谈谈,觉得主要有下面三点:

(一)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意识

任何一种创造,都离不开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如果毫无兴趣,学生就不可能集中精神,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更不可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兴趣越浓,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就越强,智能潜力的发展就越大,创造热情就越高涨。比如在讲《春雨》的阅读题时,我先板书题目然后就问:“看了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有的说春雨沙沙响;有的说春雨细如牛毛;有的说春雨飘飘洒洒„„我进一步问:“春雨有颜色吗?”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我不急于下结论,反倒故意激起悬念:“我们平时看到的雨是透明的,没有颜色,但如果老师说‘春雨的颜色美’这里头有什么奥妙呢?春雨又会有什么颜色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十分感兴趣,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在兴趣盎然中一下子打开了,开始兴致勃勃地学习起来了。待学完课文,学生都明白到春雨滋润着万物生长,使大地万紫千红,所以说春雨是有颜色的。而且还是五颜六色的。我再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想象:“春雨还有什么?”通过点拨引出学生的独特见解,如:“春雨不但有颜色,还有香味。因为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儿,树木舒展着嫩绿的枝叶,树哇,花啊,处处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诱发了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萌发了创新思维的嫩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煅炼。

(二)鼓励怀疑,敢于标新立异,引发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

“事生于虑,成于作。”学生要敢于怀疑,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不盲从,不唯书,要唯实,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身创造的才能。在阅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文章时,我们看到伽利略正是因为不拘于权威的既定论断,大胆设疑,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登上比萨斜塔,用事实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定论。这是一种追求真理,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不盲从、敢疑、会疑的创造意识。

每学一篇课文,我都启发学生在阅读时进行质疑,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敢于对课本、老师、同学质疑的挑战者。如在阅读《飞夺泸定桥》的文段中,就曾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敌人不把铁索炸掉,而只抽掉木板呢?”在《凡卡》一课中,就有学生问:“九岁的凡卡是个孤儿,在黑暗的沙俄社会里,他怎么会认得那么多字,还能写出一封催人泪下的长信呢?”又如在《月光曲》一课时,又有学生问:“兄妹俩穷得连一张音乐会入场券也买不起,怎么会拥有昂贵的钢琴呢?”你看,学生多会思考啊!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做教师的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即使学生猜想错了,教师也只能加以引导,绝对不能讽刺、挖苦,否则会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热情对待学生的提问,使其解除心理顾虑和思想束缚,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其创造才智,培养其创造能力。

(三)引导发现,诱导想象,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

教师要坚决地跳出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圈子,要清楚地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把手中的“金钥匙”交给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发现规律,获得方法,指导他们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宝库。脱离“一问一答”式的被动教学模式。与其我们千方百计地设疑问难,还不如交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每一类知识一些能举一问三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上,教师可以就自己事先精心设计好的几个问题贯穿全文,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如问:“读了这篇阅读,你想知道什么?”或:“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多鼓励,多诱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指导他们展开讨论,引导他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通过他们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圆满地解决问题。并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诱发出学生的创造意识。

而创造的翅膀就是想象,爱恩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教材中往往有一些语言表达空白处,蕴含着大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素材,它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好好发掘利用它。如在阅读《黄山奇石》中,教师就可根据“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一句话,要求学生根据“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三块奇石的名字,想象出它们的形状、姿势,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凭借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体验去“补白”。又如在《狼和小羊》一课中,学生一般都会走进“山羊被狼吃了”的思维定势中。为了打破这种学生认为小羊一定会被狼吃掉的思维定势,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我紧紧围绕着“小羊会不会被狼吃掉”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当还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小羊会被狼吃掉时,我便巧妙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这是一只聪明的小羊,它会想出办法来解救自己的。这样,就把学生从“山羊被狼吃了”的思维定势中引导出来,进入了“羊会想办法解救自己”的新思维空间。学生的视野因此而开阔起来,有的说当狼向小羊扑过来时,小羊猛地一闪,让狼扑个空,掉进小溪里,羊弟弟得救了;有的说当狼扑过来时,小羊一闪,拔腿就跑,把狼引向猎人设计好的陷阱,狼掉进了陷阱里,小羊蹦蹦跳跳地唱着歌儿回家了„„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就要充分考虑提供更多求异思维的机会,引导学生善于多方面思考,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在教学有关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文段阅读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还有什么方法?哪个方法最好?”如在阅读《跳水》文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船长急中生智用枪指着孩子,迫使孩子跳水脱险的方法后,我问学生:“你还有其他方法使孩子脱险吗?哪个方法最好?”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发展性思维和创造意识。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多鼓励诱导学生进行想象,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我们教师要确定全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找准教育与创新的结合点,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挑战、勇于创造、富有个性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创造意识,训练创造思维,传授创造方法,提高创造能力是中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其中创造意识的培养又是重点。正如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的实现,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可见培养创造意识,提高创新者心理素质多么重要,创造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没有创造意识的人难以产生创造思维、掌握创造方法和获得创造成果。

三、创造意识的培养

创造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关于创造、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非智力因素几乎都是后天培养的,它们可以在创造、创新中起到发酵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首先要培养事业心,树立创新的理想,同时,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克服习惯心理和迷信心理 培养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

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不放过任何疑点,养成爱琢磨,爱钻研,勤学好问的习惯。巴尔扎克有句名言:“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发明创造始于问题。问题就是矛盾,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需要思考,学习才有主动性。思维是由矛盾引起的,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是学习不深入的表现;能提出问题是肯于动脑的结果。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人们熟视无睹,而有人却善于观察,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发现问题,有所创造。苹果落地,谁也不在意,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水开了锅盖被顶起,大家司空见惯,瓦特却因此发明了蒸汽机,商品大家每天都接触,只有马克思把它作问题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处处留心皆学问,凡事能问个为什么,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怀疑意识和问题意识有相通之处,但怀疑意识更强调对权威的挑战,对书本、对老师、对标准答案的不盲从。有些学生奉书本为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或者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怀疑。这些都是阻碍学生创造的壁障。

朱熹说得好,“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怀疑不仅是辨伪去妄的钥匙,也是创立新学说,启迪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可见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对学习和创新多么重要。

培养问题意识与怀疑意识,对学生来说,应做到三点:

1、积疑,勤问。积疑,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要养成收集、记录生活学习过程中随时冒出来的疑问的习惯,一般要准备一个专门记录疑难问题的笔记本,随时记录。每天要抽出几分钟时间整理疑难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思考,或请教同学、老师,并将思维结果记录在案。许多学生一个学期还提不出一两个问题,或者有了问题,等老师来了,他又忘了问题是什么,半天想不起来,这些都不利于学习和创新。

勤问就是要多问,首先是问自己,其次是问别人。要敢于不耻下问。许多学得好的学生都有勤问的习惯,他们注意经常给自己提问题,因此对事物理解就比较深刻,思想也比较活跃。许多人发现,在学习中,凡是哪个地方自己以为懂了,没有什么好想的,却正是自己理解不够深刻的部分;凡是发现问题多的,倒是自己理解较为深刻的地方。心理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性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也反映了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具有同样积极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双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疑,善问。能疑,是指要加强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掌握一定的创造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善问,是指问也要注意一些方法和技巧。问人之前,自己先要细想,尽量做到有准备的问问题,否则,即使别人解释得很详尽,你也可能仍感到若明若暗,所得肤浅;问人之后,要认真研究对方的答案。想一想别人解决问题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要充分重视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别人处理问题的途径;要善于从比较中学习。要把别人的想法和自己原来的想法进行一些比较,从而纠正自己的错误,发现问题的根由。

3、敢疑,穷问。敢疑,是要有坚持真理,挑战权威的勇气。不论是老师、书本、或是其它权威,只要自己有疑问,就要敢于怀疑,不要怕人笑话,不要怕挨骂。有了怀疑,再去求证,去向别人请教,也许会有所创造;即使证明自己错了,也会得到经验,获得进步。在求证的过程中,要敢于穷问,对自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请教别人时,也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穷问,是思维深刻的表现,也是创新突破的重要一环。在问的过程中,甚至还可以开展争论,争论可以激发灵感,促进思考深入。法国有一名言,“真理是从各种意见的冲突中得来的。”通过争论,发挥集体智慧,互相启发,相得益彰。

另外,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中要创造宽松的适应激发学生思考和提问的环境。保证学生的心理自由,从而大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思想上的矛盾,细心地寻找学生的“疑点”。发现“疑点”,也就等于找见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要改革课堂教学,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问堂”,变单纯的教师“问疑”式教学为诱导学生“质疑”,教师“答疑”为主的的他创新教学,建立起“学生先想,教师后导,学生通过预习发现疑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不要包得过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提问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假设,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看来好笑的问题要理解,宽容,鼓励那些以独特方式来理解事物的学生。

(二)克服惰性心理,培养捕捉机遇、灵感的意识

灵感,是指研究者在创造活动中所出现的豁然开朗、思路突然贯通的顿悟状态。其特点一是灵感引发的随机性,指灵感在何时、何地出现,受什么启迪或触媒而发生,都是不可预期的。二是显现的瞬间性,如不及时抓住,会转瞬即逝,三是灵感爆发的情感性。是指灵感爆发的瞬间,创造者出现的迷狂、惊喜、和情绪高涨等心态。机遇和灵感在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常常是导致创新突破的导火索。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是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重要体现,机遇是指“导致科技突破的原定研究进程所未料到的偶然事件或机会。”(见《辞海》)》

它们都只亲近有准备的头脑,它是深思熟虑的必然结果,其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只有热烈而顽强地致力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灵感和机遇才会光顾。同样重要的,你还要时刻准备着,有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否则,哪怕灵感出现的次数再多,也会被视而不见,白白错过。要克服惰性心理,当灵感的火花闪现时,要及时追踪记录,当机遇来临时,要认真观察反复思考,否则,灵感和机遇就会稍纵即逝,永难找回。培养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断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设置不同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要教导学生做创新的有心人,当灵感光顾,机遇来临时,要及时捕捉,记录在案。要对新想法,新发现进行认真研究,从中受到启迪,有所创造。

(三)克服依赖和盲从心理,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

创造性最讲究独一无二,不喜雷同。因此培养创造意识,要注意独立意识的培养。对中学生来说,包括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获取知识,独立钻研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依赖别人,不盲从别人的意见,独树一帜。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总喜欢跟从大多数人跑,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一遇到问题总是依赖于别人,不去独立思考;有的人妄自菲薄,因而谨小慎微,唯唯喏喏。这些都是缺乏独立意识的表现。

同时,创造性是指对现实的超越,它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因此培养自主意识十分重要。自主意识包括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和自主发展意识。学生依靠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受外界的控制,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上,并且克服困难,百折不挠,这实际上就是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发展的主人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发展主要靠自己,别人只是辅助而不能替代。同时,要尊重学生,视学生为主人,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自主发展。

(四)克服封闭心理,培养开放合作意识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也相对有限,要进行创新,光靠个人的力量有时极难完成任务,人们必须学会协作。合作意识在现代创造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学中,我们要开展一些活动,如分小组布置一些单靠个人很难完成,只有几个人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创造意识,还要加强理想前途教育,树立创新思想,培养创新兴趣,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创新的事业心和紧迫感;要加强意志锻炼,克服懒惰、习惯和思维定势等障碍,做到有胆、有识、有略、自信,好强,自主。这样,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学习,而且对培养未来创造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说得好,学校教育应该是呵护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摇篮,而绝不应该成为扼杀学生创造能力及其精神的场所。曾有这样一个教例令人反思:一个教师要学生谈谈自己最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想当解放军、科学家、医生、教师„„最后一个学生却语出惊人,他最想听花开的声音,结果教师对前几位同学大加表扬,而对最后一位同学则简单粗暴地否定。岂不知,我们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要经历过三度创造:一是作者撰写文章,二是教师编写教案,三是课堂上师生合作生成一堂课,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

当然,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仅有创新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创新之法,否则,就必然会重蹈知识传授之辙。下面我就自己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会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问题。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诱发学生的猜读兴趣,优化学生阅读的猜测力

歌德小时候,母亲经常给他讲故事,但每当讲到最精彩或紧张的情节时,就会嘎然而止,他母亲就让他自己去猜测故事接下来将如何发展了,而不再告诉答案。第二天,她才续讲故事。

从歌德母亲育子的故事中我们应当受到启发,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猜读的兴趣,来优化学生的猜测力。高斯说过,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上的进展的。

教师首先可以根据题目让学生进行猜读,让学生看看题目,然后认真想一想,要是自己去写会写些什么,再去看看文章是怎样写的,最后加以比较,使学生的阅读猜测能力不断优化。其次,可以抓住课文中的某些情节进行猜读。如《赤壁之战》中有一封黄盖给曹操的假降信,内容非常简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当时当地的局势写一封假降信,并尽力使得曹操见信后要信以为真。再如学习《鲸》时,可让学生做一回有经验的渔民,根据鲸喷出水柱的粗细高矮猜猜鲸的种类和大小。在练习中,学生的阅读猜测力得到了煅练,创造能力也在萌芽。

(二)设计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力

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尽力避免重复机械性的读写练习,而要灵活运用语文材料改变语言方向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阅读时,教师可凭借题目中的“借”字,让学生发问。学生一定会提出“草船借箭”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诸多问题,教师可乘机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把以上的问题答案连起来说说。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着变换记叙文六要素的顺序,用一两句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在丰富多变的语言环境中反复感受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伟大、灵活;另一方面,这些变式训练,也使学生能够灵活多变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力。

(三)利用空白效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我们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富有想象性的语文教材,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空框艺术”,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1、利用故事情节中的空白点展开想象

语文教材中有一篇题为《看月食》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要去告诉奶奶”,教师可借助课文中这一故事发展中叙述上的空白点,要求学生拓展思维,展开想象,“你怎么说,才能说服奶奶”,并师扮奶奶,生扮孙女开展对话训练,通过表演的形式,将学生想象到的情节表达出来。

2、利用故事中主人公未来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展开想象

许多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结果会怎样都没有明确的定论,例如:《穷人》中的桑娜一家,《凡卡》中的凡卡,《鲁班学艺》中鲁班,《幸福是什么》中的三个青年人„„有一次,我在教学《凡卡》阅读时,就曾引导学生想象凡卡以后的命运会怎样,并将想象到的写下来,然后阅读学生的续写之作,最后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想象竟是如此的丰富多彩,让人激动。其中,有一位同学展示了这样的一幅情景:只披着一件破皮袄的凡卡光着脚哆哆嗦嗦地往乡下跑,雪地上留下了渗着血渍的小脚印;跑着跑着,凡卡似乎回到了家乡,他看见了可爱的小狗——泥鳅,来到暖炕上,紧紧地抱住了朝思暮想的爷爷;第二天,人们发现凡卡竟抱住一棵小枞树冻死在冰天雪地里。虽然学生的笔触很稚嫩,但想象并不比童话大师安徒生逊色多少。

(四)开展主题之争,尊重学生的独创力

所谓主题,即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只将教学参考书中文章的中心思想硬塞给学生,因为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真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围绕文章的主题展开争辩,因为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一根弦,会发出自己的调子,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独创力。

在阅读完《跳水》一文后,我引导学生结合文章思考:读了文章,你知道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船长机智勇敢、冷静果断,有的说小猴子不要太任性,有的说玩笑不要开过头,有的说做事要三思而行,有的说风平浪静不尽是好事„„以上诸多答案都应该是正确的,只不过是在不同的人物上获得的不同体验罢了。

这使我想起了周一贯老先生的一段话:土地容纳了种子,才有了丰收;海洋容纳了江河,才有了浩瀚;天空容纳了彩霞,才有了绚丽;人生容纳了遗憾,才有了希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策略是众多的。只要我们以现代课堂教学的新理论,新观念作指导,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下面我就自己的体会来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几点做法: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新性思维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比如:老师在课堂中故意装不懂,让学生当“小老师”,为自己解决疑问。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体态语言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表明自己能宽容学生的“错误”,从而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燃起创造欲望的火苗。

(2)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激发创造热情

素质教育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前提是学生尽可能的质疑问难。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意识的人所必须的一种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把“带着问题读课文”变成“发现问题读课文”。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放手让他们大胆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采取表扬、鼓励、保护等措施。对于提的价值问题,要给予肯定、表扬。对于提的问题比较浅显,甚至不该质疑的问题,也给予鼓励、适时加以引导,逐渐学生提问题。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教《可爱的草塘》一课,讲到狍子跑得那么快,用棒子能打到吗?难到鱼那么好捉,可以用瓢舀?野鸡飞到饭锅里更是不可思议,我认为这句话写得不真实”。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提得问题很有价值,然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7—14自然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可以使人人参与,各抒已见,集思广益,最大限度也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挖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朗读、讨论,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草塘鱼多,所以要用标舀,冬天狍子跟不快,用棒子可以打到,野鸡冬天冻得睁不开眼,很容易逮到,所以这句话写得真实”。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读鱼多和狍子、野鸡很好逮的句子,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了课文。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打开,那种思维的灵活性令人吃惊。刚才提问题的同学,接着站起来问:“既然野鸡好逮,为什么不直接写呢?还要写飞到饭锅里?书上不是写野鸡往雪地里扎吗?怎么会飞到饭锅炉里的?我还是认为这个地方写得不真实”。我惊异于他提出的问题如此精彩,不禁为他暗自叫好。于是我也故作不明白的问:“是呀,这样写不就不真实了吗?”这一问勾起了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欲望,于是通过我和学生再深入地读课文后,学生终于明的:这只是作者运用的一种夸张和写法,来说明野鸡多,而不是真的飞到饭锅里。学生通过读—思—疑一问层层深入理解课文,既颔略到了北大荒的物产丰富,了解了作者的写

作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通过课堂这一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让学生由不解到质疑再到自主地探索最终解疑,加之老师适时地鼓励、引导,使学生感到自悟自得的喜悦,学习热情高涨。

(3)在自由驰骋的想象中,培养生学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就要爱护并帮助他们大胆发挥想象。正如英国诗人雪莱说:“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学生丰富的想象,往往闪烁着个性、自由和独创的火花,因为他们的头脑中很少有清清规戒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本身提供的形象传递给学生,激起学生的想象力,我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训练的:

1、审美想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抓住课文中自然风光、生活情景和人物形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感觉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展开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如阅读《可爱的草塘》第五自然段,在学生理解了草塘的大和美后,引导学生欣赏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闭目想象,渐渐进入情境,展开了创造想象的翅膀„„沉浸在幽美愉悦之中。

2、虚拟想象。依据课文中对某些不可能出现的发展结果提出的假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划落空了,结果又会怎样呢?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3、求异想象。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课文中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更为广阔而深刻的想象。如教学《称象》一课时,在学习完称象部分之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也在场,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一个学生说:“如果我在场,我会就地取材;河边是泥土,就把泥土挑上船代替石头:如果河边是沙子,就用沙子代替石头。有人说:“可以用河水代替石头”。还有的说:“可以用人代替石头”„„这样学生在展开求异思维的同时,进行了更具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而形成的。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创造能力。

1、练笔实践。如果学生仅有浅显创新印象,只能是昙花一现,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消极地对待创新,创造意识也人随之消减。因此,加强练笔活动,让学生的创新跃然纸上,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功感。比如:前面提到的运用几种想象形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只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创造的结果如何很好地体现呢?除了让学生口头表达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落实在写上,以巩固这独有的“灵感”。

2、表演课本剧。在阅读《苦柚》一课时,为把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我让他们把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创造性的编排故事情节。学生演得逼真生动,酷似真正的小演员。上演了一出对灵魂进行洗礼的好剧,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使学生快乐学习中,增强了创造意识。

3、创造性复述。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练习让学生创造性复述。比如: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我让学生复述,可以以原文为依据展开想象,添加一些情节,可以说一说人物的心理活动等,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通过以上几点做法使我体会到要培养学生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具有创新思想。无论是培植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土壤,还是开辟学生心灵自由的天地,都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否则,没有主动地创新,犹如无果的花,只能看,缺乏实用。因此,只有积极探索新课标语文教育,不断改进自身实施阅读教学的方法,努力向创造型、科研型教师转型,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注释:

[1]《春》,朱自清,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2001年3月第1版。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苏教版,七年第一册,2005年4月第8版。[3]《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朱凤琴,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2001年6月第2版。[4]《飞夺泸定桥》,浙江版,选自《七年语文阅读与训练》,2002年4月内蒙古出版社。[5]《凡卡》,苏教版,契柯夫,初中语文第二册,2001年3月第1版。

[6]《月光曲》,路德维希·范·贝多芬,选自《初中阅读金典》,海南出版社,2004年3月。[7]《黄山奇石》,李朝纲,选自《初中阅读金典》,海南出版社,2004年3月。[8]《狼和小羊》,吕建国,选自《阅读杂粹》,汕头大学出版,1999年5月。[9]《跳水》,列夫·托尔斯泰,选自《阅读杂粹》,汕头大学出版,1999年5月。[10]《赤壁之战》,罗贯中,选自《一课一练》,新疆儿童出版社,1998年6月。[11]《草船借箭》,罗贯中,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2001年3月第2版 [12]《看月食》,吴淑萍,选自《语文阅读训练》,汕头大学出版,1997年5月。[13]《穷人》,列夫 托尔斯泰,选自《语文阅读训练》,汕头大学出版,1997年5月。[14]《幸福是什么》,埃林-彼林,选自《阅读杂粹》,汕头大学出版,1996年7月。[15]《可爱的草塘》,刘国霖,选自《一课一练》,新疆儿童出版社,1998年6月。[16]《苦柚》,叶向阳,选自《初中阅读金典》,海南出版社,2000年7月。

[17]《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人教版,八年语文第三册,2004年5月第3版。

参考文献:

[1]、《语文门外谈》 钱理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第1版

[2]、《中学新课程资源库——语文卷》 部《基础课程》编辑部组织编写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2月第1版

上一篇:压力容器安全管理人员下一篇:电子科技大学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