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预测

2024-08-04

中国经济发展预测(共6篇)

篇1:中国经济发展预测

2016年《经济蓝皮书》今日在北京发布,蓝皮书主要执笔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表示,蓝皮书预计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6.6%-6.8%,明年我国CPI仍将维持小幅上涨,通缩压力将持续。

中国社科院16日在京召开“2016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会议系统分析中国2015年的经济形势并预测2016年我国经济运行情况。

报告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7%左右。2015~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新常态下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

李雪松在会上表示,蓝皮书预计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6.6%-6.8%。主要考虑是:第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在加快,潜在增长率区域下降;第二,全球贸易低速增长,外部需求疲弱态势仍将持续;国内投资基数已经十分巨大,投资增速将回归常态;消费总体仍将保持平稳;第三,国内将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并加强稳健货币政策实施的灵活性和前瞻性。

蓝皮书指出,2016年三大需求预测,预计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达62.1万亿元,名义增长9.7%,实际增长10.5%,在10%左右的新的投资增长平台上保持平稳的增长。预计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和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0.1%和9.4%,保持总体稳定的增长。综合考虑到国内外需求、大宗商品价格、强势美元以及外贸翘尾因素的影响,预计2016年中国出口和进口分别下降0.3%和3%,降幅比2015年有所收窄。

李雪松表示,蓝皮书预计2016年通缩压力将持续。预计2016年全年我国CPI仍将维持小幅上涨,PPI持续下降进入第5年。预计2016年GDP平均指数仍将小幅下降,通缩压力将持续。

篇2:中国经济发展预测

090220139营销0903易先文

摘要:当前,全球面对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加剧,世界经济正在明显下滑,加之国内突发自然灾害,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分析了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对未来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预测,并得出宏

观形势上的判断:在新形势下要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并要

抓住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施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减缓和

抵御外部冲击造成的不利影响,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关键词:国民经济宏观调控预测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受了近几年最为严峻的挑战和重大考验。由美国次贷危机

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发展,世界经济增速显著放缓;国内发生了年初的南方冰雪低温

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使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尽管国际经济形势

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多的不利影响,但由于我们高度重视农业特

别是粮食生产,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较好地把握了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中

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价格涨幅趋缓、结构有所改善的较好态势。

2007年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正在演变成一场深刻的金融危机,并正往实体经济蔓延,初步显露出演变为经济危机的征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从而

增强了国民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危机使各国需求大幅放缓,中国出口必

然受到影响。作为长期以来拉动中国经济的“马车”,出口的下滑对经济影响巨大,并表

现为工业增长速度的持续下降,1~9月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回落3.0个百分点。

2008年下半年以来,沿海地区的进出口、工业企业的增长速度,以及工业的效益出现了较

为明显的下行趋势。

国民经济增长的减缓在金融和财税两个方面得到了明显的反映。2008年9月,M1增

速继续下降,仅为9.4%,同期的M2增速降至15.3%,也保持着逐步下行的趋势。中长期

贷款的减少主要源于居民房贷需求的下降,反映出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现金、活期存

款增速下降,资金定期化趋势加强,间接表明企业扩大生产经营的步伐放慢,另一方面也

反映出物价上涨的压力在减弱。从税收情况来看,9月税收收入增速下滑非常严重,同比

增速只有2.5%,将影响国家经济的调控能力和发展潜力。面对国内外一系列不利因素,党

中央、国务院沉着应对,果断决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了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无论是年初确定的“双防”方

针还是年中调整的“一保一控”方针,我国始终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2008年宏观调

控主要目标之一,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控防通货膨胀。在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

连续减速,经营困难的企业和行业不断增多。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

向过热”的政策取向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目标,及时出台了多项微调措

施,促进下半年三大需求出现积极变化。然而在2008年的经济运行中也出现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企业成本上升和外需明显收缩使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证券市场股指调整幅度过大和成交低迷,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煤电油气运短期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资本跨境流动使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不减,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又十分紧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在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下,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2010年中国政府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中国保八的增长目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四万亿投资计划正好符合中国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政治需要,东、中、西三大地带都各得其所,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中国中部和西部地区更具有非凡的意义,拉开了中国中部和西部进入快速工业化进程的通道,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四万亿投资计划极大地改善着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前提。从今年GDP增速看,中部和西部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东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影响最为深远,已经形式的项目在2010年将产生最直接的带动效应,这也是中国经济2010年实现稳定增长最确定的主导因素。近3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是通过出口来实现的,2008年下半年的形势使中国出口急速下滑。于是提高出口退税率,尽可能保证出口企业正常运行成了经济保增长,社会保就业的必须性选择。但出口退税受益最大的不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如纺织服装、家电等产品,而是以资源消耗为特征的钢铁有色电子器件等行业。进入2009年6月后,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如服装纺织等产品重新出现大量订单,一时间珠三角从出口难转而大呼招工难。这本质上反映了中国政府决策层对中国经济的产业走向把握不准,没能正确地利用自身的优势。

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正已经成为中国各种社会矛盾的总根源,也是中国居民消费潜力不能得到释放的总根源。中国政府在2009年显然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不仅很好地提升了居民的消费水平,更有意义的是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国政府的做法再一次证明,没有纯粹的经济,经济永远与政治相伴面生。最具普适意义的民生政策是农村医保、社保的推出,让农村居民开始敢于消费,于2010年元月实施的《居民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的实施将更将效地释放居民的消费欲望。然而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基本上还是止步不前,贫穷学生因经济困窘出现了多起悲剧故事。医疗领域虽有推进,但距离看病难的解决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就近几年中国的基本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总体态势是谨慎乐观的,以下几点是通过分析总结出来的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的预测:

1、实体经济平稳增长。

2011年,中国经济的实体经济将会平稳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四万亿投资计划项目进入稳步发展期,这些项目主要分布于中国中部和西部,而且大部分都是直接关系工业化、城市化、城乡统筹的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这些项目将极大地带动相关区域的产业发展。也是2011年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增长的最大最可靠的稳定器。

2、居民消费开始结构转型,农村消费可能萎缩。

2011年中国居民的收入将出现较大幅度增加,这为居民消费实现结构转型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但是2011年很可能仍然是城市居民消费增长快于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民收入至今还没有能找到一条稳定增收的路径,但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国有企事

职工工资的普涨来带动,因此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很可能会出现萎缩。但城市居民的消费转型将会以享受型消费增长为显著特征。

3、除与基建相关的产业外,中国产业不会有质的变化。

2010年,调整结构已经成为工作重心,但是结构调整的前景并不乐观。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还没有作好依靠内在质的提升来发展企业的准备,他们更习惯于依靠量的简单扩展来发展,而中国广大的中西部市场也为这种量的简单扩展模式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再就是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根本还没建立起来,虽然科技创新的投入在增大,但制度体系没有变化,在现有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下,中国产业发展所需的科技创新是很难突破的。

4、外贸不会有明显改观。

由于欧美经济在2010年不可能出现明显改观,所有中国出口外贸的形势并不可能出现明显改观,相反在欧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更为频繁的形势下,中国外贸的形势会出现更为严峻的局面,但总体上不会出现太大的下滑,极可能是小幅下降或上升。

5、汽车家电相对平静。

2011年中国汽车家电产业很难再现2009年的盛况,原因在于蓄积已久的城乡居民汽车家电消费基本上在2009年释放完毕,而新的消费周期的来临还需要四万亿投资计划项目完成之后才会出现,预计很可能是在2012年左右。但由于国家已经下大力气致力改善城市普通居民的住房问题,因此,汽车家电的增长应该比较平静,比2010年很可能是小幅增长。

6、新型服务业将成为就业的重点。

生产力、产能结构、消费增长、出口环境等因素表明,中国制造业的就业容量已经很难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在我国经济实现升级换代过程中,技术密集型兼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是重点,但更需要高度重视发展新型服务业。居民收入的增长必然带动消费的升级换代,享受型消费将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的发展方向,因此围绕享受型消费的新型服务业创新应成为我国未来就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雪松等.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8年秋季报告[N].2009.1.[2] 范建平.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调控对策建议[N]。2009.1

[3]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2010年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N].2010。7

篇3:2008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本报告将在模型模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预测和分析当前和2008年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

一、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

据预测,去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上年水平,G D P增长率达到11.6%左右。如果2008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重大问题,在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下,GDP增长率将有所回落,可以保持在接近11%的水平上。农业生产2008年将继续保持近年来的良好势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是4.6%和5%;2007年,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超过前两年,达到13.5%,2008年工业增长将略有减缓,但仍将达到12.2%的较高水平。这两年中,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增长的趋势仍将持续,轻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差距将维持在1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在2007年和2008年的增长速度将继续保持在1 0%左右的水平上,与第二产业增长的差距仍较明显,这两年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将分别为10.7%和10.4%,增长较为稳定,且略有加快。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2007年和2008年将继续高速增长,两年现价总量分别为138, 000亿元和171, 370亿元,实际增长率将分别保持在21.6%和20%左右,名义增长率将分别保持在25.6%和24.2%左右。与前两年相比,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可能略有减慢,但是投资增长仍然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和消费增长速度,抑制投资增长速度过快仍然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值得高度注意的是,连续多年存在的投资增长明显大幅度高于GDP增长的状况,使得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持续攀升,200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超过56%,2008年将可能进一步超过60%,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这一比例继续上升。

2007年以猪肉价格为导火索,居民消费价格出现了始料未及的较大幅度上涨。由于各种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2007年和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上升幅度,都将明显比前几年高。据预测,2007年和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4.5%和4%;商品零售价格分别上涨3.8%和3.5%。控制价格过快上涨是这两年宏观调控的重头任务。

由于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以人为本”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和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分别增长12.5%和10.9%左右,高于前两年的增长水平。去年,党中央、国务院继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得以实现继续增长。预计2007年和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分别达到8.5%和8%左右,增长水平比前两年进一步提高。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改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的局面。

自2005年以来,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个可喜现象是,消费的增长速度有了明显提高,消费需求增长均保持在12%以上,出现了消费增长逐步加快的好形势。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89000亿元,预计2008年将超过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3400亿元,2007年和2008年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2.2%和12.3%左右,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6.5%和16.2%左右。消费继续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成为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我国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这种外贸高增长、高顺差的“双高”局面在2007年和2008年将继续下去。2007年进口和出口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0.3%和25.1%左右的水平,全年外贸顺差将超过上年,达到2600亿美元左右的创纪录水平;预计2008年受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进口增长速度有所上升,出口增长速度将有所减缓,但是外贸顺差将继续有所上升,进口和出口的增长速度将分别为22.9%和20.5%左右,顺差有可能超过2900亿美元。

总的来看,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基本稳定,国民经济在2007年和2008年两年中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GDP增长率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但是我们必须密切注视近一段时期以来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新出现的各种复杂不利因素,特别要关注居民消费价格的明显上涨对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可能带来的影响,审时度势,继续努力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化解消极因素,力争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稳定协调的健康增长。2007年和2008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结果见表1。

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从2007年前三个季度统计数字来看,2007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强劲势头,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较快;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夏粮连续四年增产;企业利润增长,经济效益较好,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商品市场活跃,国内外需求比较旺盛;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节能减排取得一定进展。应该说,经济发展总体形势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宏观经济总体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进一步加剧,过热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近几年一直存在的几个问题依然存在,有的缓解不大,有的更趋严重。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过快。自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 0%以上,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7年增长速度创新高。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保持如此高的速度不仅给经济结构调整、资源能源的合理开采和利用,以及环境保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而且会加剧宏观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态势。

第二,投资增长速度仍然过快,且最近出现了反弹趋势。2007年1~8月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6.7%,超过了上半年的25.9%近1个百分点,比2006年同期高出约3个百分点。投资反弹是经济出现过热的主要驱动力。

第三,贸易顺差过大。自2004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外贸顺差越来越大。2007年8月份外贸顺差近25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为有记录以来的月度次高水平。2007年顺差可能达到2600亿美元左右,预计2008年仍然可能继续扩大。外贸顺差的急剧增加,不仅使我国贸易摩擦大量增加,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增加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而且反映内需相对不足,造成资源环境趋紧,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加大了经济运行的风险。

第四,货币供应偏大,信贷投放过多。2007年7月、8月两月货币供给M2增幅均在18%以上,前8个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多增5438亿元,总计新增3.08万亿元,已经超过了年初确定的全年新增量不超过3万亿元的上限。如此数量的信贷投放无疑不利于控制宏观经济趋向过热的局面。

在上述这些已经存在了若干年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同时,2007年以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即通货膨胀压力增加,以及伴随而来的资产价格加速攀升。能否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化解通货膨胀压力和抑制资产价格的过快上升,是保持未来几年宏观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三、努力化解通货膨胀压力

自2007年初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持续走高。至8月底CPI已经累计上升3.9%,8月当月同比上升6.5%,大大超过了年初预期上升3%左右的水平。CPI的较高上涨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趋向过热的明显信号,这一问题需要引起密切关注。虽然目前CPI上涨主要是由于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直接带动食品价格上涨,从而带动消费价格整体水平的明显上涨,但是在其背后隐含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在过去一段时期内积累的价格上涨因素和近期新出现的价格上涨因素,已经形成了可能造成总体价格水平明显上涨的压力。

第一,存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一直明显高于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幅度。由于各种原因,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一直受到阻碍。但是,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特别是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累积到一定程度时,这种传导必然会发生,形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2007年7月份,虽然一些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较CPI低了一些,但是值得关注的企业商品价格上涨幅度仍然高于CPI,同时目前上游产品价格又出现了上升趋势。特别需要关注的是, 随着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导致粮食成本上升。据统计,近五年来尿素、农用柴油、农膜的价格分别上升了26.6%、64.4%和6 0%,粮食每亩的生产成本上升了23.9%。因此,我们仍需要密切关注上游产品价格的变化,防止由于成本推动造成价格全面上涨。形成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压力的另一个因素是,当前存在的劳动力成本上升,2007年上半年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8.6%。有资料显示,在过去15年中我国工资水平的上升在全世界是最快的。

第二,存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压力。由于各种比较复杂的原因,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一直得不到缓解。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M1和M2的增长速度都在逐步加快。相对过多的货币供给是可能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此外,2007年上半年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双双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已经高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也接近了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提高是一件好事,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的状况必须通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加快来改变。但是在当前CPI涨幅加速的时候,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也同时会成为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因素。

第三,经济增长速度过高形成价格上涨压力。自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高居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这种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工业的高速增长、通过投资的高速增长来实现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某些经济结构问题趋于恶化,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愈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的经济增长和过快的投资增长会成为出现通货膨胀的动因。我国在1988~1989年、1993~1994年间曾经出现的经济过热,就是由于投资过快增长导致了高通货膨胀的出现。这些教训是值得汲取的。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目前宏观经济高速增长,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财政收入高速增加,企业效益向好,加之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以及奥运会等因素,各方面的投资意愿和冲动将会更加强烈,会对价格上涨形成更大的压力。

第四,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实现会在一定时期内造成成本价格上升。我国“十一五”规划中规定,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这是十分重要的两个任务,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这又是两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必须付出巨大努力。2006年,这两项工作的完成情况不理想,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加大工作力度。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增加投入,必然形成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在初始阶段形成价格上升的压力。

第五,国际市场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会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产生影响。近期,世界市场上在石油、谷物等重要商品价格呈上涨趋势的同时,美国次级债问题爆发,使得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强。这些因素,特别是某些重要商品的价格上涨趋势,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水平产生影响。

上面提到的五个通货膨胀压力因素已经存在,在过去的一段时期中积累起来,它们的影响必然会以某种方式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此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会增加我国国内的消费需求,促使消费价格上升。因此, 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消费价格乃至总体价格水平都可能比21世纪初的前几年高。还应该注意到目前存在的两个虽然不直接造成价格上涨但是可能使价格上涨影响放大的因素:一是个别经营者和利益集团的不正当行为,扰乱市场秩序,推波助澜,串通涨价、合谋涨价、乘机乱涨价。对这样的行为必须及时制止,严厉打击。二是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特别是货币政策出台的及时性问题。为了抑制宏观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对保持经济的稳定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在措施出台的及时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总体来看,以前历次措施的出台基本上是事后反应式的后调控,这样做不能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我们应该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变动趋势,尽量将货币政策措施的出台时机掌握成事前预防式的预调控,减少被动性,增强主动性,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价水平波动的经验,CPI维持在3%左右的变动属于正常的波动,4%~5%为温和的上涨,6%~10%为较严重的上涨,而10%以上则为恶性通货膨胀了。当然,粮食价格适度上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轻度通货膨胀有利于减弱流动性过剩影响,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是在目前条件下,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居民消费价格上涨问题。CPI直接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CPI上涨幅度过大会直接影响大多数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的日常生活。当社会上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处于比较公平的状态时,大多数人对价格变动的感觉和接受程度比较类似,居民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差别不大。但是, 当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差距较大的时候,人们对价格变动的感觉和接受程度就会有较大差异。由于不同收入阶层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差别大,因而价格上涨的总体影响相对更大,民众反应相对更强烈,更容易引起社会问题。目前虽然年度CPI上涨尚属温和,但是反映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了0.4这一分界线,因此,CPI大幅度的变动更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重要的是, 要密切关注2008年的价格变动趋势,做好2008年的物价工作。可以说,目前在CPI的较高上涨中,猪肉价格的上涨只是导火索。由于上述通货膨胀因素的存在,应该说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价格上升阶段。在价格上升阶段初期,价格上涨往往是从一些特殊或薄弱环节开始的,而不是普遍的上涨。因此,今后即使猪肉的价格平稳了,通货膨胀也可能找到其他的表现途径。总的来看,2007年CPI上涨幅度控制在温和水平。对于2008年可能出现的价格上涨,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必要措施,防止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2008年应该把保持物价的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任务之一,以实现宏观经济总体的稳定增长。只要宏观调控措施及时到位,CPI上涨幅度仍会控制在温和上升的范围之内。

四、充分重视资产价格问题

除了CPI之外,当前我国证券和房地产等资产市场价格也在高位上持续攀升。特别是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过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居民住房,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自2007年6月份同比上涨7.1%, 7月份同比上涨7.5%后, 8月份再创新高,同比上涨达8.2%。

在证券市场方面,依据上市公司2007年上半年的年报数据推算,剔除长期停牌的股票,目前1243只A股的加权动态市盈率为40.71倍。剔除2007年中期净利润为负的股票,1127只股票中,只有2 6 1只股票的市盈率低于平均水平,仅占23.16%,其余近八成的股票市盈率水平均高于40.71倍。当然不可否认,证券市场价格和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有正面因素的作用:居民越来越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投资意识增强,是证券市场价格上升的因素之一;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改善居住条件的意愿增强,是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的因素之一。但是2006年以来证券和房地产这两个重要资产市场上价格涨幅双双大幅走高,表明泡沫成分在加大,值得高度重视。

世界各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面对商品劳务价格上涨和资产价格上涨,政府或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效果往往是不同的。它们虽然在控制商品劳务方面的通货膨胀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是对于资产价格的膨胀却基本上良策难觅,特别是在资产价格明显偏离实体经济膨胀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这主要是因为,商品劳务价格与其他如GDP那样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是测度当年经济活动程度的流量指标,而资产则是反映已经存在的社会财富的存量指标。商品劳务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客观性较强;而资产价格的决定除了资产现状因素之外,还取决于未来贴现率因素,即人们对其未来价值的预期,带有相当程度的主观性。因而,如果可以对资产价格进行调控的话,其难度也必然远远大于对商品劳务价格的调控。

虽然商品劳务价格与资产价格分别属于消费和投资两种性质不同的范畴,但是另一方面,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是既有交换功能又有贮藏功能的货币将二者联系了起来。当商品劳务价格与资产价格不一致或相背离时,实际上是消费与投资、消费与储蓄结构失调的表现。当前我国资产价格上涨明显较CPI上涨幅度高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中通货膨胀压力与被掩盖的产能过剩并存,同时,价格上涨具有结构性特点,尚未形成普遍性的全面上涨。在这样的环境中,资金趋向于流向短期供给弹性较小、长期保值性较好的房地产市场。第二,我国目前由于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货币供给充沛,同时又在较长时期内维持低利率、负利率,处于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人们也会倾向于将资金投向证券和房地产市场。第三,在财政税收方面,由于中央和地方分税比例与事权划分的不对称,土地转让收入成了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使得地方政府行为由以前更重视发展企业转变为更重视土地开发搞城市化,从而推高了土地和房地产价格。第四,一些部门单位违法违纪在资本市场上进行非法炒作,牟取暴利,人为抬高了价格。第五,国际热钱以各种手段流入中国,进入资产市场,伺机牟利。

对于货币政策是否应该调控资产价格,在理论界尚存在不同意见。实际上,货币政策对CPI的调控,必然也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到资产价格。因此,若资产价格变化主要是由于资产组合调整或实际经济中其他非货币因素变化所引起的,货币政策就应该保障资产价格调整能够在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中进行;若资产价格波动主要是由于流动性和信贷膨胀引起的,这时资产价格上涨会对通货膨胀推波助澜,货币政策就应该进行及时调整。当前,抑制资产价格过高上涨是抑制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内容。抑制资产价格过高上涨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加强政策透明度,稳定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第二,努力缓解流动性过剩,改变负利率状态;第三,加强对各类资产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第四,加大廉租房供给力度,保障低收入家庭住房;第五,加强人民币防火墙措施,阻止国际热钱非法流入。

五、政策建议

(一) 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长速度降下来

在连续数年宏观经济高位运行并趋于过热的情况下,2008年宏观调控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强,难度进一步加大。2008年必须下决心坚决把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调,重点是防止投资反弹,继续减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了把过高的增长速度和投资增长降下来,必须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各级政府应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真正放在首位,扭转盲目追求GDP的倾向。同时要注意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方向,防止出现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二) 把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稳定物价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2008年,应把控制消费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稳定物价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货币政策应进一步执行稳中从紧的方针,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改变负利率状态,加强利率、汇率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注意提高利率可能对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商业银行坏账率,以及普通居民购房贷款负担带来的影响。财政政策应加强对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减少各级财政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建立价格调节基金、专项补贴基金,完善对农产品提供者、低收入困难群体和在校大学生的补贴政策,做好社会稳定工作。要努力加大中低价位住房的供给,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新建住房投入市场,切实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足够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

(三) 把坚持和提高节能减排标准作为宏观调控的第三个闸门

自200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把控制信贷规模和控制土地供给, 作为宏观调控的两个闸门,取得了重要成效。

在当前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和更加艰巨的任务的时候,需要把坚持和提高节能减排标准作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第三个闸门。在过去几年中,针对“十一五”规划中要求的节能减排目标完成难度大的问题,我们强化了节能减排标准,加大了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取得积极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把坚持和提高节能减排标准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来抓。这样做可以一箭双雕,既可以降低过快的增长速度,又可以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为社会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去年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是我们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根本保证。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导鼓舞下,我们一定能够做好2008年社会经济发展工作,取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成绩。

篇4:中国经济预测

我就中国今明两年的经济情况发表季度预测,这还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很多年以来一直觉得,花费时间对中国经济做预测实际上是浪费时间。那么现在有什么变化吗?

首先,我想要挑战,因为这要比平时难度更大,也更为重要。西方金融机构中从来未曾遇到过这样的崩溃,中国也没有应对这种危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先例。这也不仅仅是规模问题:西方金融行为很可能就此完全转向1991年以来我们不曾见过的保守层面。中国也一样,由此而引发的信贷放松问题从没有先例。

其次,自己近些年来所做的一些工作,尤其是追踪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让预测不像以前那样不可能。

然而仍有一些切实的困难,其一,2006年普查结果更改后,几年来情况并没有变好。其二,虽然花了很大工夫,还是发现无法将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按工业所做的实体经济预期相协调起来。这看似和直觉相违背,但考虑到每月公布的数据以及中国每年才公布一次的按支出法计算的GDP最终数据之间的差异,这种情况也是合理的。无法将两者相协调,是指无法找到使每月数据确实有用的方式。

我对于近期的经济预测,可能有些出乎意料:2009年第三季度,即便发达经济体在尽力恢复“常态”,但是中国从发达经济体最终需求上升中受益的可能性仍将降低,而不是增强。我预计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的经济增长,同第二季度我所预测的7.6%相比,将会进一步缩减至7.2%。我认为中国2008年的增长目标,估计应该在7.7%。

我认同第三季度的GDP增长率的回落预期违背普遍预期,并且违背当前中国国内经济所有令人兴奋的迹象,但是,我们无法忽视出口贸易方面的持续下降,以及发达国家的需求持续下降的可能。

所有东北亚地区的出口形势,包括中国在内,在最近6至9个月内都将受到发达国家需求波动的影响,这一影响出自于中国去年年底开始的、独立的库存周期,随后传至东北亚的其他国家。这种形势让今年第二季度东北亚的贸易额,同发达国家的最终需求相比,有了显著回升,也使得这一地区(包括中国)在第三季度更加易于在贸易上产生令人失望的结果。

这样的话,中国第三季度的出口形势转而令人失望,其贸易顺差狂跌至427亿美元,而2008年第三季度的贸易顺差则为833亿美元,而且第三季度总体GDP的增长情况也是一样不容乐观。第三季度的GDP增长率的下滑可是说是个不受欢迎的意外,但我们却应该将其视为中国所预期的增长和世界经济形势之间的一种调和。

尽管说2009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有可能将下滑,但是中国明年的经济形势正朝着适度过热的方向发展,广义CPI在2009年第四季度会呈正值,在2010年会稳步攀升,直到2010年第四季度达到令人担心的8%。

与此同时,GDP很可能无法达到2009年政府预定的8%的增长目标(由于第三季度的表现所致)。虽然贸易收支仍然会保持顺差,但会从2008年的2945亿美元降至2009年的1920亿美元,到2010年则会降至1743亿美元。

所有这些预测都含有一个假设,那就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当局对经济过热的反应较为滞后,这是他们以前一直持有的表现。存款利率预计会保持在2.25%不变,除非从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显著的通货膨胀压力迫使一系列可能是非常强烈的举措产生。

篇5:中国经济发展预测

发布时间:2013-05-14

5月8日,《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首发。该报告今年首次包括了“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及发展前景的展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其中,预测的主要内容包括海洋生产总值、主要海洋产业和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前景三大部分。时间范围是从2015年至2030年。预测主要采用定量的组合预测方法。根据预测,2015年我国海洋生产总产值将会在5.1万亿至5.9万亿元之间,2030年则会达到20万亿到24万亿元之间。

预测结果显示,到2030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将全部超过10%,尤其是海南省海洋产业增加值将占地方生产总值的50%以上。

根据预测,未来20年我国海洋经济仍将处于成长期,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稳步上升。2030年之后,我国海洋经济将进入成熟期。——编者

2030年海洋生产总值将占GDP15%

过去的十多年,我国海洋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2012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0087亿元,与2001年的8327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7.7%。2012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6%。

海洋传统产业始终保持高增长态势,新兴产业布局初步形成,海洋服务业增长迅速,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5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将达10%。而《报告》中预测,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在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12.44%、13.89%和15.49%。

根据预测,未来20年,海洋经济仍将处于成长期,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仍将稳步上升。2030年之后,我国海洋经济将进入成熟期。

预测结果显示,2015年到2030年,我国海洋经济仍将处于成长期,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将大幅度提高。203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预测将在17万亿

到19万亿元之间。

海南海洋产业增加值增幅将最大

预测结果显示,2015年到2030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速预期高于同期地区经济增速。

2015年到2030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仍将稳步上升。到2030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全部超过10%。

这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将是海南省。到2030年,该省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将超过50%,位居全国11个沿海省、市、自治区之首,与2015年相比,增幅达到26.12%。增幅排名前三的除了海南省外,其次为辽宁省,增幅为24.35%;江苏省位居第三,增幅达到18.8%。

在11个沿海省、市、自治区中,天津市、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增幅均小于6%,天津市为1.84%、浙江省3.78%、广西壮族自治区5.97%。

科技兴海基地将成重要模式

根据预测,到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5.3%、6.13%、8.15%和12.96%。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将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近10年来海洋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整体年均增速超过28%。未来,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技兴海基地将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海洋资源和环境问题仍将是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海洋渔业预测

海洋渔业包括近海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业、远洋渔业、海洋渔业服务业和海洋水产加工业四方面。

根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海洋捕捞产值为1278亿元,海洋捕捞业增加值为716亿元。2030年,海洋捕捞业产值为738亿元,海洋捕捞业增加值为413亿元。

2015年,海洋渔业服务业总产值预测可达304.96亿元,而到2030年,这一产值将超过388亿元。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总产值,预测结果显示,2015年为1198亿元,2030年为1525.26

亿元。

■海水利用业预测

根据《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到2020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250万~300万立方米/日,海水直接利用能力达到1000亿立方米/年。

预测结果显示,未来我国海水利用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不断上升,海水利用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18.41亿元、39.62亿元、83.77亿元和172.06亿元。

■海洋船舶制造业预测

篇6:下半年中国酒业发展预测

一、酒业新法规的影响

首先,白酒的新税制改革中调低非薯类白酒从价税5%增加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的白酒企业的市场信心;而同时调高薯类与非薯类同等税价也规范了白酒市场。而为规避从价和从量复合计征的消费税,企业们纷纷压缩减产中低价白酒产量,也使主要品牌的竞争重点集中在中、高端产品。

其次,《食品质量认证实施规则――酒类》、《酒类商品批发经营管理规范》、《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都已经颁发实施。

对于除啤酒之外的酒类流通办法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酒业的发展。在酒类产品的生产及各个流通环节上通过《随附单》制度增加了市场监管的透明度和方便性,对于制售假冒伪劣酒行为在流通环节给予了较强的制约力度。

对于保健酒的GMP认证要求将对于国内保健酒市场发展将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从起,保健酒行业销售总额每年以平均30%的速度在高速递增。20全国仅有8亿元的销售总额,到行业就实现45亿元的规模,也使得整个保健酒行业的从业资格与标准是参差不齐、良隽共生。

而此次推行的GMP认证资格则可以说是一个很高的门槛。据测算,一家保健酒厂至少要投入6000万元资金,其研究人员数量、生产车间、成品库房、厂区环境等硬件设施才能达到GMP的标准,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已拿到“国食健字”批号的保健酒企业也仅有500多家,另外4000多家保健酒企业因拿不到批文被挡在了市场大门外。

二、高端品牌提价的市场影响

自几年前五粮液的提价之后,今年初茅台一跃涨了15%,市场价越过300元大关。此后不久,五粮液则对其低端品牌的尖庄等进行全面提价。不管二大巨头提价原因为何,但是,它们的提价行为却对整个酒业带来了新的市场变化趋势。

首先是地方名酒等二类名酒对价位空间的弥补。由于茅台及五粮液对其相应品牌的提价,必将给予市场留出了原有价位的价格空间,而这个空间的消费需求谁来满足呢?这就将给其它白酒品牌以机会。

其次是提价带来的水涨船高的连带效应。二大巨头对于高端酒价值的市场充实,也是给予了整个白酒市场以信心,一些区域强势品牌及地方名酒等将借机推出自己的高端品牌,趁机夺占高端市场空间。

再次是其它酒类的替代效应。作为酒的共性所带来的替代效应,白酒的涨价同样给予了其它酒类以信心和机会,尤其是对于黄酒和葡萄酒等单瓶价值接近白酒的酒品的带动。

三、酒业的市场区域化概念现象持续增长

多数的企业都不愿意单打独斗,而是在品牌传播上披上区域情结的地缘外衣,借此增加品牌的影响力和可信度,并体现在市场运作上和传播推广中。

白酒的全国性的区域推广中将持续,徽酒、东北酒、川酒、鲁酒、豫酒等区域概念为其所涵品牌增添了一份亲切感。

同样,黄酒品牌借助于区域产地的系派传播资源,如浙/绍派、海派、广东客家文化或粤派的岭南黄酒等,尽管全国的黄酒企业有近千家之多,但是,区域的市场印象已经形成,并成为一种品牌资源。

啤酒的市场热点集中于华南的珠三角、西南的成都为中心区域、华东的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等都是啤酒大腕重兵关注的区域。

上一篇:春天来了的优秀高中作文下一篇:mooncake家族YY圣诞节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