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

2024-05-26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共6篇)

篇1: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全面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与主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十八届四中全会聚焦依法治国,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私法、全民守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为了帮助考生深入了解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握时政方针,中公教育特别针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与主题进行了全面解读,帮助考生从容应战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预祝各位考生考试成功!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极为繁重,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各项工作,注重从思想上、制度上谋划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中央政治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积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基本完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各方面工作取得新成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打开新局面。

全会高度评价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会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完善立法体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篇2: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

为了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我班11数本一班于11月13号召开了一次以“学习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主题班会。

1、观看有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视频,学习党的政策;

2、班长在会上宣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内容;

3、同学们对此次会议各抒己见,讨论发言;

4、班主任对此次班会做总结发言。

篇3: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

一、大会亮点理解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现代法治文明进步的标志。为了完善法制体系建设, 扫除建设道路上的障碍, 党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以下几种措施:加强宪法建设;推行巡回法庭制度;提倡检察官法官从律师、学者中遴选;制定法官错案终身纠错制度;把法制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教育中等内容。这些措施无疑是法律学习者和工作者的福音。

(一) 依宪治国

四中全会要求“依宪治国”, “依宪执政”, 这再次强调了宪法根本大法的地位。近两年, 党大力开展反腐倡廉活动, 一大批党政高官纷纷落马, 这表明了党反腐倡廉的决心。人大代表构成得越来越平民化, 越来越关注残疾人, 进城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利益, 都反映出人大代表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二) 法官检察官从律师、学者中遴选

新措施的提出赢得了社会上下的一致好评, 也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法官、检察官遴选制度”的改变, 无疑为我们这些刚刚或即将迈出校门从事法律事业的学生提高了门槛, 增加了难度。但门槛的提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怨言, 而是增加了我们对这份职业的神圣感与责任感。因为这项制度有两大突出的优点:一是增强法官的判断力。美国大法官的遴选无论是在年龄上还是资质上都有严格的限制, 要经过层层选拔。他们认为一个好法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还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因为生活中的案例是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 仅仅依靠现有的法律条文和判例无法逐一对各种案例进行评价。二是:缓和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对立紧张关系。法官、检察官从律师中遴选, 能让检察官、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换位思考, 理解律师的立场和诉求, 避免“律师是麻烦的制造者”的错误思想。积极接纳律师的参与, 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 法制教育纳入基础教育

提倡把“法制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中来”的措施, 无疑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我们经常提倡:要“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而要使民众遵守法律, 必然要使民众“知法、懂法”。中国历史上从郑国子产“铸刑书”, 晋国赵鞅“铸刑鼎”开始公布成文法以来, 我们逐步揭开法律神圣的面纱, 从对“法律无知而产生无畏”到“法不禁止即可为”。全民普法, 加强法治基础教育建设, 让民众明白犯罪转化的临界点, 在造成弥天大错之前悬崖勒马。如果实施人知道犯罪中止的成立要件是“停止犯罪,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结果的发生”。而成立犯罪中止就可以减轻、从轻处罚, 就不会在被害人血流不止的情况下, 为了逃避追究而补上致命的一刀。如果知道自首后有从轻情节, 就不会再犯罪后亡命天涯。只有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才不至于在发生校园虐童案, 性侵案后, 造成不敢声张的被动局面。

(四) 建立巡回法庭

巡回法庭是法院为了方便群众诉讼, 在辖区设置巡回点, 定期或不定期到巡回点受理案件的制度。最高法也可能设立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华北六大巡回法院。巡回法庭的制度发源于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的马锡五审判方式, 他不拘泥于法院, 而是以便于解决人民群众纠纷为工作方针, 深入田间地头, 到群众身边来。中国自古以来有青天情结, 所以有不公经常诉求于上访而非法院。要把人民心目中的青天型法官形象变成职业型法官形象, 就必须公正审判, 高效的解决纠纷。

二、做一名合格的法律人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激励了无数在法制建设路上艰难前行的人, 让我们相信“法律工作者一定是大有可为的”。四中全会的召开解除了法律工作者的束缚, 划清了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界限。司法独立公正, 让“审理者裁判, 让裁判者审理”, 这是确立法官错案终身追究制度的基础, 也是避免冤假错案的良方。依法执政制度的健全完善, 使更多的人受到鼓舞。“时势造英雄”, 越来越多的法律工作者在法治这条路上大展拳脚。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 必须做到四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有良心。医者父母心, 法律更是一个良心活, 使有罪的人受到惩罚, 使无罪的人免予追究。挽救失足的人, 使之迷途知返, 是我们的职责更是我们的良心。

二是要公平公正。培根在《论司法》中曾说过:“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法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 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错误的审判会使司法丧失公信力, 人无信则无立, 法律的权威性更是如此。

三是要敢于担当。清代学者山阴金先生在, 《格言联璧》中曾说过“大事难事看担当,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群行群止看识见。”作为法律人就要敢于为无罪的人伸张正义, 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

参考文献

篇4:十八届三中全会受益主题梳理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受益板块主题来看,主要有金融改革受益板块、土地改革受益板块、产业政策调整受益板块和生育政策调整受益板块。

首先看金融改革受益板块,包括多层次市场建设、利率汇率改革、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等等,实际上金融改革此前一直在推动,比如温州金改以及鼓励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在内的政策均属此类。自贸区也是金融改革的试点区域,利率汇率及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现均可能在自贸区破题。

其次看土地改革受益板块,李克强总理主导的新型城镇化,很重要的突破口就是土地改革。如果土地改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破局,拥有土地资源的企业将迎来新一轮资产重估,包括受益集体用地流转放宽,拥有农地、林地储备的企业;拥有大量城镇土地储备,未来土地可以转商用的企业;以及受益存量城市建设用地优化,自由工业用地转为商业用地的工业企业将显著受益。

再看产业政策调整受益板块。产业政策调整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鼓励新兴产业,此前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另一个是对传统行业的整合,国务院确立汽车、钢铁、水泥、船舶、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九大行业作为重点扶持的并购整合行业,这九大行业在证监会分道审核新规中,将有望进入豁免审核行列,政策支持未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增多,会带来很多事件性炒作机会。

最后看生育政策调整受益板块,这也可以从两方面看,首先生育政策调整,是因为中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务院此前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要把服务亿万老年人“夕阳红”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另一个层面是单独二胎政策,如果生育政策适当放宽,奶粉、婴儿医疗等概念股将长期受益。

受益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的这些板块,有些是短期事件刺激性的,持续性不足,有些则是长期的投资主题,比如新兴产业,比如老龄化,这些将是未来长期确定的投资主题。

展望11月份的大盘行情,从历史统计数据来看,我们对历史上11月份涨跌情况进行了分析,过去22年中有15个年份在11月份上证指数是上涨的,从统计数据来看可以说11月份是上涨概率很高的月份,不过最近三年确实11月均出现大盘下跌,我们对11月行情持谨慎态度。

篇5: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

改革方位:危机倒逼改革

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给全体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社会财富和更多元化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积聚着种种矛盾和压力。可以说,不深化改革就发展转型不下去,不深化改革就利益调整不下去,不深化改革就危机化解不下去。新一轮改革箭在弦上,蓄势待发。此轮改革的历史方位何在,该承载怎样的负荷与责任?

历史的呼唤

“从历史经验来看,大概每10年中央有一次整体性改革的决定。从2003年到现在又是十年了,应该是中央作出改革决定的时候了。”曾多次参与起草中央重要文件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从今年4月份就开始思考如何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建言。他指出,30多年来,中央做出整体性改革的决定共有三次,第一次是198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二次是1993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三次是2003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八大已经破了题,现在到了为全面深化改革做出全面部署的历史节点。”

“经济学上有个理论叫帕累托改进,它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大意是指在不损害所有人利益的前提下,使一部分人的状况得到优化。我们最初的改革能让大家都受益,但如今的改革似乎越来越难达到这一理想王国。”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教授王学杰认为,现在即将迎来改革的第五个阶段,并且迫在眉睫。他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介绍,第一个阶段是1984年前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改革进入第二阶段,由农村转入城市,围绕搞活企业为中心,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也是经济体制的重大突破。随着邓小平的1992年南方谈话,改革进入第三阶段,在城市开始了全面的市场经济改革。从这个阶段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改革越来越复杂。进入2000年,改革进入第四个阶段,局面更加复杂了,还出现了既得利益群体,改革遇到强大阻力。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内外环境正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改革的难度、风险日趋加大。转型与改革交织融合,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都直接依赖于重大改革的突破。改革面临的利益矛盾更为突出,未来能否在调整利益关系、解决利益失衡上取得重要进展,将牵动和影响发展稳定大局。改革的时间与空间约束增强,改革与危机赛跑并不是危言耸听。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认为,一方面中国现在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要从大国向强国迈进,我们本身的体制机制也要调整,这是主动进取的改革状态;另一方面,现在也面临着复杂的形势,的确存在着危机问题,在危机的压迫下改革是被动的。应当把主动的和被动的改革两个加在一起。

反思“中国模式”

“必须反思改革,才能深化改革;必须继续改革,才能完善改革。”长期研究改革进程的香港学者卢麟元指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接受半月谈记者专访时指出,依靠强势政府、海量投资保持高速增长的做法早已走到了尽头。他举例,西部地区某省的经济正在起飞,近几年每年的基本做法,是依靠作为“发动机”的政府和作为“助推器”的市场,用海量投资拉动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而一个沿海的地级市在去年第3季度提出“大干100天,大投资、大建设、大发展”的口号,组织了18个城投公司,融入巨额资金,进行大拆大建,希望以此来保持经济繁荣。采用这样的方式,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杠杆率就变得愈来愈高。“所以,根本的问题在体制,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吴敬琏认为,体制缺陷的存在,导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两个突出的问题。第一,由于“体制性障碍”,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转型变得步履维艰,使增长难于持续,而且有可能引发社会危机。第二,国家权力对经济活动干预和控制的加强,使寻租活动的制度基础得以强化,贫富差距拉大。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教授余南平说,今天改革的历史责任既不同于30年前解决温饱,也不同于10年前应对WTO机制,而需要以历史的眼光和勇气,将中国带入一个“正常市场经济”的国家。而所谓“正常市场经济”,就是政府依法确立规则,而不是以“竞争性政府”的思维深度介入和运作市场。

危机交织到了临界点

“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当年邓小平的这一论断用在当下依然十分贴切。”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将我国面临的主要风险总结为四个:一是经济风险,主要是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如果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将对我国的经济造成巨大杀伤。二是社会风险,主要是社会利益格局被整体扭曲,导致社会矛盾尖锐。三是信任风险,如果不能让更多的普通民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就很难获得老百姓的信任。四是政治风险,如果不能构建起一个约束公权力的制度笼子,就难以有效遏制腐败的蔓延。

与汪玉凯观点类似的还有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他认为,应高度重视四大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二是产能过剩严重;三是权力和利益引发的社会矛盾突出;四是公权力的约束问题。

“改革与危机赛跑不是危言耸听。”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对半月谈记者说,改革的时间与空间约束明显增强。最近,他带领中改院课题组进行的一项关于改革的研究建议提到,当下中国的转型已到了“三个点”,如果不能顺利跨越,就可能出现前30多年未遇到过的矛盾冲突和动荡。其一,经济转型到了向消费主导转变的关节点。如果说前一阶段投资拉动增长还有战略回旋余地的话,那么在欧美等外部市场需求萎缩呈现中长期趋势、国内产能过剩的今天,回旋余地已大大缩小。其二,社会转型到了有效化解利益冲突的临界点。从根本上看,随着市场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结构的分化,没有同步形成一个协调多元利益的制度框架。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只占总人口的23%左右。中低收入者难以向上流动,是社会利益冲突和社会危机事件增多的特定因素。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认为,不能不承认中国社会已经分层,社会分层加剧和固化利益格局是社会领域危机因素凸显的根本原因。其三,治理转型到了有效预防并解决体制机制性腐败的关键点。在“增长主义”倾向下,某些部门和行业的官员拥有的权力,与转型时期政府掌控重要资源结合在一起,为体制机制性腐败打开了一条暗道。而当前,人们对腐败问题的容忍度在降低,相比于其他经济社会矛盾,腐败更容易成为社会不满情绪的“催化酶”。实际上,中央已经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如加快行政审批改革,提高政务的公开透明程度,推进司法公开透明等。这些改革都是“刺刀见红”的改革,没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是很难有大的突破的。

改革价值:共享公平正义

曾经有个段子在互联网等社交媒体上一度火热:当邻居突然有钱买了一辆好车,美国人会说“我要赚钱买更好的车”,日本人会说“我要研究他赚钱的方法”,法国人会说“我想借他的车去兜风泡妞”,中国人却会说“我杀他的心都有,今晚先砸了他的车!”笑话折射出当前社会心态的扭曲,即以各种“二代”为标签的仇富、仇官心理。这种社会心态的背后则映射出当下改革进程的尴尬,即财富和权力分配的不公。有论者提出,当前的改革有三盼:一盼破障碍,进一步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二盼有保障,进一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三盼能分享,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

为什么群众对改革又爱又恨?

“深水区的问题为什么会越来越多,最根本的是改革面临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认为,30多年前全社会面临着共同的矛盾与问题,即如何解决温饱;如今,全社会需求发生复杂的变化,很难用单一的改革菜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如果不能从这个最基本的特点出发,那么改革有可能在深水区迷失方向。

中国睿库研究院副院长高连奎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指出,人民群众对前30多年的改革又爱又恨,是因为群众对改革的期望值与改革结果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在许多群众眼中,改革等于涨价,改革等于削减福利,改革等于私有化。所以,新一轮改革必须坚持人本导向。

“过去不是问题的问题今天成为大问题,过去理所当然的事情今天越来越理不直气不壮了。”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于洪生分析,我国在总体上跨越温饱阶段后,人民群众在吃饱穿暖的同时,对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的意见不断增多,干群矛盾日益凸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

“不同群体对改革的诉求虽千差万别,但有个表现呈现惊人的一致,那就是‘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何文盛对半月谈记者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企业、公民与国家之间都有不信任感。社会的信仰危机、信任危机、信心危机相互叠加交织,这说明之前的改革出现了某些偏差,未来应进行“纠偏”,向公平正义要效率。

美国现代著名思想家罗尔斯在《正义论》的开篇写道,“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滨认为,效率和公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很多时候两者是内在统一的。如果在一个社会,人们获取机会、财富不是靠奋斗,而是靠权力和身份,这样的社会不仅没有公平,更不会有效率。

近年,一些社会调查发现,社会各阶层都有普遍的弱势感,不仅弱势群体,就连公务员、警察、教师、企业家甚至领导干部也有一种弱势感。“这种现象值得警惕和深思,在一个公平正义不能得到很好维护的社会中,每个群体生活得都不舒服。”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指出,改革陷入困境,一方面是由于既得利益群体对改革的阻力,另一方面则是既得利益格局趋向固化败坏了改革的名声。而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的改革新共识,可以直面现有体制的主要弊端,凝聚民众变革的要求。

如何保证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从权利形态看,我们的权利义务体系很不完善,而这是保证市场经济完整的基础。”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聂高民认为,权利要讲平等,包括规则平等、机会平等、起点平等,要疏通城乡间、行业间、地区间的人员要素流动通道、疏通人才成长通道等。从政府角度而言,就是要建立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要提供更均等的公共服务,包括收入分配、社保、社会矛盾调解等。

“多少年来,罩在改革头上最大的魔咒,就是犬儒主义,就是对不公平、不正义的默认,就是一种存在即是合理的哲学,就是过于讲究策略的圆滑和‘成熟’,就是缺乏面对实质性问题的勇气的体制性拘谨。”孙立平认为,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的改革,强调实现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将经济社会生活纳入法治轨道,预防和破除权贵资本主义,建立利益表达和社会博弈机制,促进公民意识和社会组织的发育。

真正的公平正义,只有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主与法治的建设,应当是未来改革的重要内容。公平与正义的实现,必须基于法治的基础,需要宪法权威、司法公正、行政公平。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吴亦明认为,关键是在社会财富分配中更多取向公平。目前,财富分配严重失衡,一是机会不平等,很多机会的获得要通过权力寻租的方式实现,二是从结果看,财富分配过多向资本、资源和权力倾斜,普通劳动者在财富分配中没有话语权。

“规则公平是权利公平的表现,是机会公平的保障。”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局博士余和军说,最大的不公不是结果的不公,而是规则的不公。不公平的规则将使趋利避害的人们涌向规则的偏袒方,引起社会失衡。近年来成为“香饽饽”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垄断央企对人才等社会资源的强大吸附现象便是明证。总书记最近在湖北调研时提出,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

如何让每个公民成为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分享者?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教授余南平认为,改革不仅仅是在做大蛋糕的思路下进行利益再分配,而更要进行既得利益群体的切割,打造真正的市场才能够创造公平的机会。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指出,改革若缺乏强力、统一的指挥协调时,部门利益、垄断利益就难以完全依赖自下而上的改革试点来打破,必须通过顶层设计来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为各种生机勃勃的改革实践开辟沃土。他分析说,改革本身就是对不同阶层利益的重新划分和分配,以期求得社会持续创造利益的动力和全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利益分化严重并非难题,真正的难题是在利益分化格局中,改革决策部门如何判断和支持符合改革前进方向的利益诉求,如何削除各种难以取缔的不合理利益。

“破解既得利益集团问题,必须从改革公权力入手。要果断地从制度上割断政府官员与商业活动的联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认为,一是减少政府对市场、社会不必要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的范围和数量,能够通过市场解决的问题,一律不应该设立审批和许可。二是严格官员的执法行为。依法行政首先应该是对政府及官员的行为约束。要让所有官员明白,政府的权力是受到法律严格制约的,法律不授权,政府无职权。三是要建立全面而详细的官员职业规范,并严格执行。要全面清理以往通过文件的形式对官员职业行为的各种规定,将之上升为法律。如所有在职的公务员都不能涉猎有任何商业行为的社会兼职;在任职期间不能获取除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之外的任何职位经济利益,如职务演讲费用、剪彩拿红包等;建立严格的职务消费标准;严格限制重要官员、官员子女、配偶的商业活动等。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最近关于改革的一项课题研究建议,新一轮改革应以民富优先为导向,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重点,以创新社会管理为关键,尽快形成常态化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共享机制。让改革的成果公平惠及广大人民,还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改革进程中,全民推动改革的深化。“每个人都是改革的发动机。”中改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改革到了今天,是在一定的社会共识、一定的社会需求、一定的社会压力推动下的。改革方案的制定既要适应决策需求,更要适应社会需求。

“对新一轮改革的参与,应该是有序参与。”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教授王学杰说,对于普通的公民,互联网、信访、联系人大代表等很多渠道可以实现表达自己的意志。从国家和政府层面来说,要尊重人民群众的表达权和评判权,最大限度地畅通表达渠道。高尚全建议,中央制定改革方案,既要充分发挥智库、精英的作用,也要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网站,让群众为改革献计献策,从而促成改革共识。

改革重心:撬动三个放权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及改革的论述有数十处,制度类改革有行政审批、干部人事、大部门制和征地制度四大类别,体制类改革有行政、财税、金融、收入分配、医疗保障、科技和人才发展七大类别。而改革的类型分为深化、推进、加快三大类,其中深化类改革分为全面深化和深化,推进类改革分为加快推进、重点推进和积极稳妥推进。从这种改革分类法中既可以看到中央对改革的总体路线图,又可以看到改革的难易程度和轻重缓急。最近,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提出,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政府改革是新一轮改革的“牛鼻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吴敬琏认为,下决心全面深化改革只是重启改革的第一步,问题的关键是“改什么”和“怎么改”,并且落实到制度的实际变革上。十八大已经明确了下一步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能够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非常巨大、复杂且十分精巧的系统,不可能“边设计边施工”,必须要有一个框架性的设计,否则各个子系统之间无法互联对接和协同互动。

社会普遍认为,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而这个“坚”就是进一步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而对于从何处开启攻坚,以什么来统领新一轮改革攻坚,目前观点不一。对于改革重心,有的说是行政体制改革,有的说是打破既得利益格局,有的说是政治体制改革,有的说是建立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有的说是司法公正,有的说是打破垄断,有的说是通过开放来倒逼改革。

半月谈记者通过广泛调研与综合分析认为,在改革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等因素发生复杂变化的背景下,新一轮改革应摈弃以往单兵作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全面系统地把握改革中带有联动性、广泛性和支点性的核心问题,同时,在综合考虑各方接受能力和中短期可行性的基础上,确立改革的重心应集中于政府改革。

“要看到目前改革内在逻辑的结构性转换,掌握改革的主动权。”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认为,过去几十年一直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导,其他改革说到底都是为经济改革服务的。但现在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转型、行政体制改革成为重心。李克强总理说未来国务院主要做两件大事情,一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一是全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与转变政府职能。而目前,机构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已成为一大抓手。这样的改革思路意味着,未来将用政府改革来带动经济层面的投资改革、财税改革、土地改革、金融改革以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

“政府职能转变已经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推进政府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的牛鼻子。”兰州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高新才认为,新一轮改革的一个核心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释放改革红利依赖政府改革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这已为过去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改革红利释放是支撑中国未来8到10年7%~8%中高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他算了一笔账,扩大内需和城镇化形成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在未来8年将达到上百万亿元。但是,收获内需红利和城镇化红利,越来越依赖政府转型与改革的突破: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改变“增长主义”政府倾向,在经济生活领域坚持市场主导下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而不是政府主导下有限发挥市场的作用;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需要改变“大政府、小社会”局面,建立有活力的“大社会”,逐步走向社会公共治理。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例,国务院从2002年以来通过6次改革,共取消审批事项高达2497项,占国务院所有审批事项的69.3%。其间,全国31个省(区、市)累积共取消3.7万项行政审批事项,占原有总数的68.2%。即使如此,政府在公共治理中管得过多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越位、错位的问题也比较严重,直接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也影响了社会作用的发挥。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滨认为,当前,权力掌握了全社会资源分配的话语权,政府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存在大量权力寻租,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高效运行。

汪玉凯分析,目前制约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行政审批事项依然过多,少数地方、部门设置审批、许可的随意性大,程序不规范,暗箱操作以及公务员的审批自由裁量权过大。二是部门利益成为影响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因素。有人把部门利益形象地概括为“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个人化、个人利益被法定化”。如果部门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包括简政放权在内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都很难有实质性进展。三是政府官员的管理理念,也是影响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因素。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1/3以上。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一个多月内,就取消和下放了133项行政审批事项。李克强指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招。要进一步打开转变政府职能这扇大门,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创造力,这是不花钱能办事、少花钱多办事的“良方”。

如何推动向市场、社会、地方放权?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教授王学杰认为,向市场放权的第一步是要培育成熟的市场主体,同时,从法律上健全市场规则,比如市场准入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竞争规则等等,使市场经济保持健康运转。向社会放权的核心是向非政府组织放权,第一步仍是培育成熟的社会组织,通过一系列办法,培育社区服务组织、各种志愿者协会、社工等。在向地方的放权上,今年以来中央在逐步下放各种行政审批权和专项转移支付项目。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院教授林拓对半月谈记者说,在政府与市场(企业)关系上,要积极推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得益彰。一是推进市场经济法治建设,通过法治途径完善市场环境,使国有与民营企业真正实现“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二是深化国有与民营企业合作,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在产权改革、产业链打造等方面进一步优势互补、深化合作;三是加强国资与国企改革力度,加快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切实实现“国有经济有进有退”,优化国资投向与国有经济布局。

在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上,尤其要在具有枢纽地位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上多下功夫。当前,由于社会组织发育不足、能力限制、运作不规范等问题,政府职能的转移和购买社会服务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加强具有枢纽地位的社会组织的作用尤为重要,而其中商会与行业协会等兼具经济与社会领域职能的特征,能够有效地衔接政府、市场与社会。一方面,要改革枢纽型社会组织登记与管理体制,确保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自主性与服务活力;另一方面,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引导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治理,在参与中实现成长,逐步提升其承接政府相关职能的能力,助推政府改革。

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上,要充分把握中国发展的深层逻辑,既要重区域差异,也要重层级差别。长期以来,央地关系调整的焦点集中于中央集权对地方分权,但在实际运行中却经常陷入“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等怪圈。因此,一要注重区域差异。地方政府对行政管理职权的诉求侧重点各不相同。就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言,行政事务相对较多,常常出现审批权、财权、执法权等与事权不匹配的现象,严重影响地方政府的职能发挥和正常运行,中央政府应当向这些地区适度放权,有助于激发地方发展的内生动力。二要注重层级差别。当前,高层级的地方政府如省、市等,具有更强的经济职能诉求,而低层级的政府如区县、乡镇等则具有更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诉求,随着行政层级由省依次下推,经济职能趋向弱化、而社会职能趋向强化。因此,央地关系必须深刻把握“层级—职能”逻辑,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分别强化经济和服务职权在各层级政府的再分配。

“政府改革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此要注重全局性和系统性,在优化权力结构的主线中把握好权与责的关系。”迟福林认为,重大改革方案原则上由中央层面的改革协调机构统一决策,取代由部门和行业“自己改自己”的机制,以有效地避免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加强中央对地方改革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将重要的改革指标列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对地方改革的评估问责机制,注重通过调整中央地方利益关系激励地方政府推进改革;实现重大改革立法先行,将重要改革目标上升为法律意志,加强改革程序性立法。

“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这两件事应当结合起来进行。”吴敬琏说,中央直接掌握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必须充分倾听民众的改革诉求和改革创意,也要从地方政府的主动探索中得到启发和取得经验。比如上海为克服营业税重复征收的问题而进行的营改增改革,在试点后不久就得到许多城市的响应和中央财税部门的支持,在更大范围推广开来。还有从广东开始的民间组织无主管登记、简化工商登记、清理行政审批等改革,也是基层创新纳入全国性规划的范例。

改革思维:更大勇气智慧

今年7月23日,总书记在武汉市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今天,必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如何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为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这极大考验着改革设计者的思维和理念、勇气和智慧。

解放思想,不走极端,寻求改革共识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说:“过去35年来的改革经验证明,改革所以能取得突破,就是因为解放思想。”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认为,实现改革突破必须解放思想,如同当年开展“真理标准讨论”、冲破“两个凡是”一样,现在也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心中“凡是”的阴影。

兰州商学院副院长蔡文浩认为,没有重大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就难以对新一轮改革形成好的指导思想,也就难以通过深化改革来应对各种危机的挑战,比如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分配逻辑问题、权力行使过程中的民主与集中问题等等。

“现在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转型陷阱。”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提出,转型陷阱是指在改革和转型过程中,既得利益格局为阻止进一步变革,要求维持现状,将某些具有过渡性特征的体制因素定型化,形成有利于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体制”,并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畸形化和经济社会问题的不断积累。这并不是简单的改革停滞和倒退。

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一些专家学者纷纷给出独特观点。“深化改革需要进一步放权,但放权不能变成放任。”中国睿库研究院副院长高连奎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反对盲目放权,不是政府的权力太大,而是政府承担的责任太少。放权要以提高办事效率为原则,放权要与定责相结合。

“历史证明,谁走极端,谁就会摔跟头。”香港学者卢麟元认为,全面小康是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改革的终极目的是人民幸福。而人民幸福是国家主权、人民权力和个人权利的动态平衡统一。丧失国家主权和人民权力的个人权利是无法保障的,丧失个人权利的国家主权和人民权力是不可持续甚至无法实现的。

“凝聚共识在于寻求利益相关方的最大公约数,找到大多数人都赞成的平衡点。”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教授王学杰认为,“邓小平说,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是检验我们改革政策成功不成功的标准。”

加强系统设计,避免改革碎片化

“各种矛盾和危机已造就必须迎难而上的改革态势,新一轮改革已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所谓‘轻重缓急’。”兰州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高新才对半月谈记者说,由于市场体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当前地方可以操作的改革空间日益狭窄,增长危机、复杂的稳固型利益格局压力下的基层改革动力不足,对改革风险成本的化解手段缺乏。所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亟需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聂高民认为,从市场形态看,要素市场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被忽略,或是被利益关系所牵扯。一是在城乡关系上,多重二元要素结构不改,城镇化、市民化就不能推进。二是各类企业如何公平使用生产要素,涉及更为深刻的改革。因此,防止改革碎片化,应当把体制的系统性和危机管理的紧迫性结合起来考虑改革方案。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何文盛认为,如今改革已经没有石头可摸,所以,在制度设计层面要讲整体性、系统性,在改革的具体操作层面再讲差异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认为,跑赢危机,改革要讲速度和效率,已经在做的改革要加快速度,比如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看准的改革措施要尽快做,例如官员财产公示;关键的改革要允许先行先试。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改革课题组建议,在改革进入全面调整利益关系的背景下,实现改革突破,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顶层协调;既需要通过行政权威推动,也需要法律权威推动;既需要通过试点探索突破,也需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形成法律法规。

改革要敢于碰硬,放眼长远

“新阶段改革路线图要‘中长期、大视野、攻重点、说新话’。”常修泽说,中长期意味着要兼顾10到15年的改革全局;大视野意味着要有全球视野、转型国家视野和五位一体改革视野;攻重点即力争在紧迫的、重点的、可操作性的五位改革(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上有所突破;说新话,就是与过去改革提法相比,要有所超越,提出符合人民群众期待的鲜明的新论断。

新阶段改革会有阵痛,但不加速转型、不深化改革将会使矛盾和问题积累下来,中长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危机挑战。学者普遍建议,当前尤其要防止以增长取代转型,以政策调整取代改革,以小修小补的改革取代深层次改革。既要充分考虑改革的可行性,也要考虑社会可接受度,给社会良好的改革信心和预期。对于社会有期待、一时难以实施的改革,要明确提出时间表,积极创造条件尽早推出。

“敢于碰硬就是要坚决破除既得利益群体的桎梏,放眼长远则是要围绕科学优化权力结构的主线,向着政治体制改革深层推进。”汪玉凯说,光靠政府改革带动还不够,在中长期范围内还应促进政治层面的改革。比如加大反腐败力度,加强司法改革,保证司法公正,加强执政党自身改革等。这些已经超出了行政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了。

“没有政治体制改革,其他也搞不成,改革成果也不能巩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认为,十八大提到了政治体制改革,这是综合配套改革中的关键一环。建议以更加务实的姿态推动政改,更加强调依法治国。

“改革要深入,就一定要打破由官员掌握对国有资源的控制权、支配权的局面,一定要让资源调配由市场说了算,让大部分资源分散到广阔的民间。”学者王炼利指出,而这一目标最终只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实现。

篇6: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

实施方案

XX年10月26日起至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积极响应全会的号召,激发各团组织成员的学习热情,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政治觉悟,充分发挥各团组织的先进性,现要求各学院研究生分团委开展“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主题团日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活动介绍

(一)活动内容

1.“走近五中全会”——宣传教育活动

为切实做好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学习工作,全面了解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各学院研究生分团委可开展五中全会解读专题讲座,为团员们普及五中全会背景及会议内容;开展知识问答等活动,促使团员进一步理解、掌握十八届五中全会内涵。

2.“认识五中全会”——探讨教育活动

为进一步深化团组织成员对五中全会的理解,各学院研究生分团委可开展主题讨论会,结合各分团委所在领域对“十三五”规划进行深度探讨,为实现目标任务出谋划策,充分发挥全体成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家以切实行动投身祖国建设事业之中。

3.“我与五中全会”——拓展实践活动

为全面贯彻五中全会内涵与精神,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促使团员积极关注国家时政并深刻思考,可开展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实践活动,让团组织成员整理总结自身对十八届五中全会及“十三五”规划的认识与观点。

各学院研究生分团委可结合本学院自身特色,或联合其他学院研究生分团委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或交流活动,活动形式不限。

(二)活动时间:

本次主题团日活动时间为11月2日至11月30日。

(三)活动地点:

由各学院研究生分团委自行安排。

二、相关要求

(一)宣传要求

1.各学院应充分运用新媒体宣传平台,微博@重庆大学研究生团委、@重庆大学研究生团委xx工作部,扩大宣传力度。主题应结合时政,深刻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并贴近当代研究生需求。

2.活动结束后以文件压缩包形式,向研团委新闻部上报新闻稿、3至5张活动图片(视频)以及PPT(以上材料请于活动当天发送至新闻部邮箱)。

(二)材料报送要求

1.活动开展前两日,各学院将主题团日活动计划以电子档形式发送至实践部邮箱以备案,xx校区各学院发送至xx工作部组织组邮箱以备案。请各二级团组织务必在计划中注明该次支部活动负责人姓名及联系方式,以便接受研团委相关部门的现场考评(随机抽查)。

2.相关活动结束后三个工作日内,老校区各学院将团日活动反馈表以纸质档形式上交至研究生院101A办公室,xx校区各学院联系xx工作部组织组负责人裴桐上交纸质表。

(三)奖项评定

为使各分团委积极主动参与团日活动,活动形式有所创新,活动内容更加深化,此次主题团日活动加入奖项评定。

考核方式为现场考评结合后期活动资料审评,优秀新闻稿将在研团委网站、公众号相关板块推送播报,并对综合考评前五名的分团委颁发优秀团日活动证书。同时,评比结果将作为分团委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其他

1.原则上要求每个学院至少举行一次相关主题的团组织活动,已经完成相关活动举办且已发送新闻稿的学院请在规定时间内补交相关表格。

2.研团委将会对本次活动进行考核,考评结果将作为优秀分团委评比的重要参考依据。若有虚假,将直接取消学院评优资格。请各学院研究生分团委务必认真落实。

未尽事宜,请与研团委实践部联系。

联系人:实践部耿xx

新闻部王xx

xx工作部组织组裴xx

实践部邮箱:xx

新闻部邮箱:xx

上一篇:工厂副厂长2020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党校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