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矿库治理

2024-07-21

尾矿库治理(通用6篇)

篇1:尾矿库治理

筑牢坝体 保护资源 综合治理——包钢尾矿库综合治理保护工作纪实

新闻来源:包钢日报 点击数:160 更新时间:2010-12-7 14:05:44 收藏此页

白云鄂博铁矿的稀土资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伴生在铁矿石中,随铁矿石输送到包钢选矿厂,经选矿处理后堆置在包钢尾矿库中;一部分是与铁矿体共生的稀土矿,在生产剥离环节中堆存在专设的有用岩堆置场。近年来,包钢将做好资源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有力的措施,保证了尾矿库体的安全,也使稀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构建防护网 筑牢安全坝

包钢尾矿库位于包头市西南,距包钢厂区4公里,是包钢重要的生产和环保设施。尾矿坝1965年8月投产,是平地型筑坝,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1995年4月鞍山冶金设计研究院对尾矿坝进行加高扩容工程设计,达到二等尾矿库标准。从尾矿库投产伊始,包钢就从坝体日常监控、定期检查和安全保护等环节入手,通过综合整治,确保了库体安全。

包钢尾矿坝经安全评价和地质稳定性测评鉴定为安全尾矿坝,内蒙古安邦安全科技有限公司于2006年5月完成了尾矿坝安全评价报告,内蒙古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于2006年6月30日颁发了安全生产许可证,2010年1月到期后,又换发了安全生产许可证。在取得国家相关许可的情况下,包钢通过严格落实规章制度,使尾矿坝的环保管理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作为主管单位,包钢选矿厂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尾矿库的安全管理规程,通过加强尾矿库的日常维护、监测及筑坝等工作,确保尾矿库的安全运行。2007年年初,包钢委托保定勘察总院、西安勘察院、清华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共同进行了尾矿坝稳定性评价。此外,包钢每两年邀请有资质的单位对尾矿坝进行鉴定。

在定期对尾矿库进行“体检”的同时,包钢通过采取治理措施,调整生产工艺,从根本上解决尾矿坝的环保和安全问题。改造尾矿坝运行工艺,延长放水管道长度,使分散放矿改为周边放矿、中心取水,放矿距离由原来的5.2千米延长到9.43千米,并形成300至400米长冲激滩,湿矿覆盖于干矿表面,形成表面硬壳,既大大抑制了扬尘污染,又巩固了坝体安全。尾矿库在初期坝体内埋设排渗盲沟,在堆积坝中分别在3个不同标高处埋设无砂排渗管,有效控制了浸润线的上升,确保了坝体外坡长期干涸稳定。

与确保尾矿库安全运行同步,为杜绝因不法分子对尾矿库资源偷挖盗采给坝体安全造成的威胁,包钢采取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通过建立联动预警机制,多措并举,使尾矿粉被盗现象得以遏制,确保了尾矿库坝体安全。

治理不止步 守护资源库

白云鄂博铁矿生产的铁矿石经过破碎、磨矿、选矿工艺后,排出的尾矿堆存在包钢尾矿坝,形成了含稀土、铌、钍等宝贵的二次资源。目前尾矿中除铁元素较原矿大幅度降低外,稀土、铌、钍等元素均实现相对富集,形成了对白云鄂博矿稀土等有用元素的极好保护。

针对国内有关专家提出的“堆存于尾矿库的稀土矿物的可选性会不会遭到破坏”这个长期备受业内外瞩目的问题,包钢矿研院对堆存20年以上和近期排放的尾矿稀土资源进行选别试验对比分析,并与矿山堆存的有用岩石稀土选矿和包钢在线运行的稀土选矿工艺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试验表明:堆存于尾矿坝的尾矿因堆存而得到有效保护,其可选性不会遭到破坏;只要寻找到适用于不同矿样的选别工艺及条件,就可以对堆存于尾矿坝中的尾矿进行综合利用。

同时,包钢近年来在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上做了大量工作,承担起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双重战略重任。其中仅仅从2005年至2009年,包钢专门用于尾矿库维护、运行等的投入就达到2.89亿元。

除了采取常规治理方案,包钢为从根本上解决尾矿库资源保护问题,通过建设铁精矿矿浆输送和供水管道工程,有效实施了选矿厂战略转移。为减少尾矿库的生产负荷,包钢在白云鄂博西矿建设之初便确定了在矿区建设选矿厂的方案,投资15.4亿元建成了年输送能力550万吨铁精矿的矿浆管道和向白云铁矿年供水2000万吨的管道工程。同时,与美国管道系统工程公司(PSI)合作,实施了尾矿干堆技术,达到了节水环保和减少尾矿坝蓄水的双重目的。

肩负环保使命 构建绿色尾矿

白云鄂博矿床矿物成分极为复杂,共发现71种元素,除铁、铌、稀土外,尚有稀有元素和放射性元素。多年来,包钢本着对职工身体健康和对社会、周边环境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尾矿坝采取了防渗漏、防扬尘、防流失等严格的环保综合治理措施。

包钢从2006年开始,逐步对尾矿坝周边环境进行绿化。投资约500万元在尾矿坝西南侧进行打井、四周截渗、西坝坡绿化和建设输水管线、在尾矿坝坡及周边种植植被、建设喷水管线等。到目前,包钢在尾矿坝共绿化20多万平方米,植树2万余株。同时,为配合包头市城镇化建设,落实包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治理尾矿坝和灰渣坝周边环境,改善附近村民的居住条件,包钢与包头市政府密切配合,投资3亿元将尾矿坝周边5个村约4500人实施整体搬迁。

社会最关心的是尾矿库的放射性污染问题。为掌握尾矿库对环境影响的变化,包钢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对放射产生的污染实行了适时监测,包头市辐射部门每年都会对尾矿坝及周边环境放射性进行监测。由于包钢尾矿放射性比活度属于可建坝堆存范围之内,因而包钢对尾矿的处置符合国家放射性物质的标准要求。尾矿坝渗漏水中仅含达标范围内的微量钍,其原因是金属钍在PH值小于4的情况下才溶于水,而尾矿库水的PH值大于7,因而不存在尾矿坝渗漏水中放射性超标问题。

为减少尾矿坝渗漏水对下游及黄河的影响,包钢围绕尾矿坝渗漏水的有效截流回收利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03年,包钢通过专项调研,根据尾矿坝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提出了包括疏通尾矿坝截渗沟和改造渗漏泵站等内容在内的综合解决方案。经过努力,从2003年起尾矿坝渗漏水和灰渣坝外排水全部汇集到渗漏泵站,用泵返回尾矿坝用于坝体喷洒抑尘和周边绿化用水,回收水量为每小时300立方米。包钢投资2.14亿元引进德国半干法除氟脱硫工艺,每小时可减少排放泥浆水400立方米,达到了节约用水和提高除氟脱硫效率等多重效益。与此同时,包钢通过加大对尾矿坝周边稀土企业废水的治理力度,使尾矿坝的水质得到一定的改善。目前,所有稀土企业的放射性废渣全部送包头市放射性废物库贮存。(吴香玉)

本网站由包钢白云鄂博铁矿信息中心制作

领导班子 | 领导题词 | 今日矿山 | 矿山简介 | 组织机构 | 领导关怀 | 矿山发展史

白云鄂博铁矿 2009-2010 版权所有 蒙ICP备05002669号

电话:0472-8516688 传真:0472-8515547 地址:http://

篇2:尾矿库治理

两当境内共有5座尾矿库,分别为:两当会成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山沟门尾矿库,两当花崖沟金矿干沟尾矿库,甘肃中金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小东沟尾矿库,招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小沟尾矿库及炭沟尾矿库,分布于我县左家乡、金洞乡、太阳工作站3个乡镇(工作站)。

2、开展工作

一是全面落实安全监管责任。为有效预防和减少尾矿库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我县扎实落实尾矿库安全监管责任,对县域内5座尾矿库落实安全监管包抓责任人,明确了5名县级领导、安监局5名科级领导和尾矿库所在3个乡镇负责人、4名企业负责人、10名企业监测管理责任人的责任,要求所有包抓领导、企业负责人和监管监测责任人经常深入包抓一线,了解、解决尾矿库建设、运营、闭库过程存在的问题,将隐患和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是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不断建立健全尾矿库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安全生产许可制度,规范堆筑尾矿,从源头保障尾矿库安全。

三是深入开展尾矿库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大检查、“六打六治”打非治违、汛期尾矿库安全专项检查等一系列行动,完善尾矿库安全隐患数据库,实行重点隐患挂牌督办、跟踪治理和整改销号制度。对存在重大隐患的排洪涵洞、排洪能力不足的尾矿库和废弃尾矿库进行挂牌督办,对企业尾矿库排水构筑物、尾矿坝、库内水位、基础设施等全面督查,并逐一完善应急预案,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全程跟踪治理,直到整改到位予以销号,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一系列关于尾矿库文件精神。在西和县陇星锑业公司尾矿库2号溢流井发生一起拱板破裂尾砂泄漏事件发生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认真贯彻陇市安监发电〔2015〕8号明传电报精神,12月2日至12月4日县政府组织安监、国土、环保、公安等部门对全县尾矿库开展专项安全大检查,出动人员18人,此次检查尾矿库企业5户,共下发检查记录5份,整改指令书3份,查出安全隐患6条,经复查6条安全隐患已全部整改完毕。2016年1月25日,收到《甘肃省人民政府省长办公会议纪要》后,为认真贯彻落实办公会议精神,我县立即组织安监、国土、环保等有关部门召开尾矿库综合治理专题会议,会上通过学习办公会议精神,就我县尾矿库隐患综合治理情况提出了相关要求。

3.省、市检查组查出隐患整改情况

1、甘肃中金黄金矿业有限公司小东沟尾矿库对检查组提出的安全隐患全部整改完毕;

2、两当县招金矿业有限公司小沟尾矿库对检查组提出的第四条(初期坝马道排水沟有积水,左侧局部破损)、第五条(初期坝两侧坝间沟未修至库底)安全隐患目前正在整改之中。

3、两当县会成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山沟门尾矿库对检查组提出的安全隐患及头顶库提级改造问题,目前已聘请相关资质部门编制完成整改方案。

4、两当县招金矿业有限公司炭沟尾矿库闭库设计安全专篇于2012年7月通过市局审查批复(陇市安监发[2012]164号),目前正在申请银行贷款资金完成闭库工作。

5、两当县花崖沟金矿干沟尾矿库为新建库检查组未提出相关安全隐患。

二、存在的问题

1、两当县招金矿业有限公司炭沟尾矿库闭库设计安全专篇于2012年6月3日通过市局审查批复,由于受矿产品市场疲软的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差,连续2年亏损,无力对尾矿库实施闭库工程,致使尾矿库留下安全隐患。

3、两当县会成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山沟门尾矿库由于受矿产品市场疲软的影响,于2014年9月停产至今未能恢复生产,该库被列为头等库,头顶库治理需要大量资金,仅头顶库提级改造方案就需资金15万元,企业无法拿出改造资金导致提级改造工作滞后。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1、针对两当县招金矿业有限公司小沟尾矿库两项隐患,待企业整改完毕后,由县安监局组织验收,报市安监局销号,确保在2016年4月30日前完成整改。

2、针对两当县招金矿业有限公司炭沟尾矿库闭库工作,两当县人民政府已对此项工作进行挂牌督办,企业正在申请银行贷款资金,力争按期完成闭库工作。

篇3:浅谈中煤和矸石磁选尾矿的治理

关键词:磁选尾矿,耙式浓缩机,煤泥沉淀池,旋流器,脱水筛

鹤岗矿业集团公司兴安煤矿是1954年由原苏联列宁格勒矿井设计研究院设计并援建的大型煤矿, 是我国“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工程之一, 目前产量达250万吨/年以上。矿井深部煤炭储量丰富, 虽经46年开采, 目前尚有3亿多吨, 服务年限还有50年左右, 煤种主要为气煤和少量气肥煤, 煤质特征低硫、低磷、较低灰分、较高发热量, 主要产品有动力煤1#、2#、3#、4#。

鹤岗兴安选煤厂是1956年由前苏联设计援建的国家重点工程之一, 原设计入洗能力为97万t/年, 入洗原煤全由兴安煤矿提供,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 用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 选煤厂入洗能力应与兴安煤矿的生产能力大体一致。基于市场的需要, 经过几次技术改造, 形成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重选——喷射浮选机浮选的联合生产工艺, 入洗能力达到150万t/年, 主要产品为二级冶炼精煤和优质动力煤。

1 问题的提出

兴安选煤厂于2003年进行了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工艺技术改造, 但由于尾矿系统于2005年完工, 滞后于三产品旋流器改造, 再加之中煤和矸石磁选尾矿直接排入浓缩机的工艺和经验不成熟, 所以三产品旋流器改选后, 中煤和矸石磁选尾矿一直排往厂外的三个煤泥沉淀池, 外排水量最高时达300m3/h, 浓度达30g/L。这样导致了煤泥沉淀池处理能力不足, 显而易见中煤和矸石磁选尾矿外排存在着如下缺点和不足。

(1) 中煤和矸石磁选尾矿外排直接增加了煤泥沉淀池的处理负担, 尤其是雨季, 入料量大增而处理能力不变的煤泥沉淀池就会显得明显的处理能力不足, 来不及处理的煤泥水就会随溢流溢出, 流向人行道和周围的田园, 造成较严重的环境污染, 两次受到环保部门的罚款。由于中煤和矸石磁选尾矿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问题, 厂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煤泥沉淀池进行管理, 可是收效甚微。

(2) 其次是清水耗量过高, 由于中煤和矸石磁选尾矿大量外流, 致使洗煤用水不能重复使用, 为了确保生产, 不得不使用清水来补充生产用水。而且还有部分介质流失, 导致成本增加。这样不仅浪费了煤炭和水资源, 而且又污染周边环境。

(3) 同时, 由于洗煤水复用率低, 也影响入洗量的增加。2005年入洗原煤为150万吨, 因此兴安选煤厂中煤和矸石磁选尾矿的治理势在必行。下面是治理前的中煤和矸石磁选尾矿排放流程图 (如图1所示) 。

2 中煤、矸石磁选尾矿处理方案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厂领导组织技术人员经过工艺分析、反复研究, 最终决定将其工艺系统进行改造, 分以下几个步骤。

(1) 将原有的中煤和矸石磁选尾矿引入16m耙式浓缩机, 取消煤泥沉淀池。

(2) 浓缩机底流经泵打到3个300mm的浓缩旋流器进行浓缩, 溢流进入原有的斗子捞坑进行沉淀。

(3) 浓缩旋流器底流进入弧形筛和高频筛进行脱水, 筛上物和斗子捞坑捞起物混合, 成为副产品, 两种筛子的筛下水和浓缩旋流器溢流去18m耙式浓缩机, 18m耙式浓缩机底流打入板框压滤机进行压滤, 溢流和板框压滤机滤液再打到30m耙式浓缩机, 30m耙式浓缩机溢流成为洗煤用水, 底流既可进入16m耙式浓缩机又可进入18m耙式浓缩机。

治理后的工艺流程图 (如图2所示) 。

3 治理后的效果

中煤、矸石磁选尾矿治理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 效果明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 首先解决了洗煤用水问题, 现在是洗煤用水充足, 不再因为水的供应问题而影响生产。

(2) 其次是磁铁矿不再流失而得到了充分回收。

(3) 还有一点就是因环境污染而引起不良影响得到彻底解决。再也没有接到环保部门的罚款通知。

(4) 同时也省去了人员的管理, 把精力全部投入到生产中去。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该工艺流程是利于生产的。证明该系统能够保障中煤和矸石磁选尾矿的正常处理, 达到了中煤、矸石磁选尾矿治理的预期目的;另外, 改造后取消了原来的煤泥沉淀池, 减少了煤泥水外排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大大改善了周边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完成了洗煤水厂内闭路循环。同时也减少了煤炭和水资源的浪费, 对可利用资源进行有效的回收。对中煤矸石磁选尾矿的治理大大的提高了选煤厂的经济效益。

4 治理后的经济效益

(1) 改造后, 取消了煤泥沉淀池, 改善了周边环境, 同时也节约了煤泥沉淀池生产管理费用15万元。

(2) 改造后, 选煤厂吨煤水耗由原来的1m3矿井水, 降低到0.2m3矿井水, 水耗降低幅度为80%, 按矿井水每年120万元计算, 可节约矿井水96万元。

(3) 改造后, 对原来流失的中煤和矸石磁选尾矿进行了有效的回收。到目前为止, 回收磁选尾矿4.8万吨, 每吨按50元计算, 可回收资金240万元。

(4) 改造后, 由于生产用水充足, 保障生产系统的正常顺利进行, 延长了开机时间, 开机时间由原来的11h/d, 提高到17 h/d, 年入洗量增加约50万吨原煤, 吨原煤利润按8.5元计算, 年利润可增加425万元。

综上所述, 兴安选煤厂中煤、矸石磁选尾矿治理后, 不仅完善了洗煤生产工艺, 洗煤用水得到了充分利用, 降低了清水用量, 增加磁选尾矿的回收, 降低了洗煤成本, 解决了煤泥水外排严重污染环境问题, 基本上达到了洗煤用水厂内闭路循环。同时也比改造前提高经济效益776万元。

参考文献

[1]吴式瑜, 岳胜云, 等.选煤基本知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3.

[2]王振生.选煤厂生产技术管理各论[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3]章永青.选煤厂企业管理[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4]选煤厂设计手册[M].煤炭工业出版社, 1984.

[5]中南矿冶学院[M].选矿厂设计, 冶金出版社, 1984.

篇4:尾矿治理变迁记

数量巨大的尾矿伴随着矿山的开采不断增加,随着矿山枯竭,经年累月贮存起来的尾矿被堆放于江岸的山坡,因在技术层面缺乏有效的处理方法,只能以非安全的暴露方式,继续留存在自然界中。

可以说,尾矿如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不仅对山区造成严重的环境隐患,还将对附近的居民的生命财产和整个水系构成威胁。“十二五”期间,尾矿治理有了明确规划。

2011年11月底,国家安监总局提出到2015年尾矿库病库数量比2010年均下降10%以上,基本消除危、险尾矿库,对废弃尾矿库依法实施闭库或有效治理。到2015年三等及以上尾矿库和部分位于敏感区的尾矿库安装在线监测系统。

目标虽明确,但遗留的历史包袱以及面临的新隐患,令尾矿治理的压力不减反增。国家安监总局提供给本刊的资料显示,截止到2011年6月,尽管全国危、险、病库数量比2008年底下降了76. 6%,但仍有1151座危、险、病库有待治理,其中大部分是无主的尾矿库。此外,全国尚有674座尾矿库未确定安全度。

中国的尾矿治理究竟将以何种模式继续向前推进?本刊记者通过与各级尾矿监管部门负责人的对话,回顾并探讨了中国尾矿治理的曲折历程以及当下面对的挑战。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尾矿治理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政府监管部门在企业兴建尾矿库的过程中,既没有提出明确要求,也缺乏相应的标准。重庆秀山县环保局局长倪启才、酉阳县安监局安监一科科长冉胜等一线环保、监管干部都证实:几年前当地企业不按标准建设尾矿库,“先上车、后买票”,甚至不通知环保、监管部门的情况很常见。

“可以说,当时尾矿库如何建、按什么标准建设,全国都不知道。”倪启才说。而根据本刊记者查阅到官方资料,在全国尾矿库开始大规模兴建的2000年,当时的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就曾出台专门的《尾矿库安全管理规定》。这一规定涉及了尾矿库筑坝、防汛、排渗等多方面的管理内容。只是这一管理办法在实际运用中,似乎并没为尾矿库的治理提供充分的可操作的依据。

直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于2006年6月颁布新的《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以下简称6号令),尾矿治理获得了更有效的依据。四川省安监局副局长苏国超告诉《望东方周刊》,6号令的可操作性加强了。

从6号令开始,尾矿治理的责任明晰了。此前,经贸委的规定中,将尾矿库的设计审查交予经贸委,而将尾矿库的日常监管交予安监部门,权责不清的规定往往会造成实际上的管理松散。

6号令则规定安监部门全权负责尾矿库从设计、施工到日常监管的全部过程。四川省安监局一处处长黄志文告诉本刊记者,6号令颁布不久,四川的安监部门就正式摸底了尾矿库的安全情况,会同专家提出整改意见,加固了尾矿库的基础坝、完善了安全设施,并对尾矿库的操作人员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培训。

全国各地开始尝试尾矿规范化治理时,“许可证制度”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措施。苏国超表示,此前运行中的尾矿库,一直没有安全生产许可证,在6号令的强调下,经过重新申请、严格审查,尾矿库的安全许可证开始发放。安全许可证的审查和发放,让监管部门有了从尾矿库最初的设计环节把控安全性的可能。

襄汾事故的后效应

尾矿治理规范化的速度徒然加快是在2008年。这一年的9月8日,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发生特别重大溃坝事故,截至当年9月14日,确认254人死亡、34人受伤。

襄汾事故的发生,引发了国内外的震惊。中央当即下达多次通报,全国各地安监部门纷纷赶赴事故现场进行考察,各地的尾矿库业主也被大规模组织起来学习,举一反三,吸取教训。“从国家层面来讲,过去尾矿库从没发生过襄汾这么大的事故。人们从没想过尾矿库会造成这么多人死亡。”苏国超说。

襄汾事故将尾矿治理的重要性提至国家层面。2009年6月5日,国家安监总局、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共同建立了专门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了尾矿隐患治理的原则和目标。

中央财政对尾矿隐患治理的投入力度也相应增大。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向本刊提供的数据,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共计下达了19. 93亿元资金支持尾矿库隐患综合治理。其中,国家发改委已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3. 64亿元,治理53个尾矿库隐患综合治理项目,财政部已下达中央财政资金计划15. 79亿元,治理86个政策性关闭破产有色金属矿山企业尾矿库闭库项目。

中央对尾矿库的大力整治,带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和尾矿库企业的积极性。据统计,2009年和2010年,地方各级政府和尾矿库企业共计投入81. 2亿元资金治理尾矿库隐患,其中,企业投入资金60. 1亿元。

尾矿治理有了质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投入上。苏国超认为,襄汾事故后,国家对尾矿库安全管理的规范越来越严格,其中一个关键的变化是制定“尾矿库下游多远可以有人居住”的标准。

政府决心与企业承受力

襄汾溃坝对下游居民造成的严重危害,令监管部门意识到尾矿库下游有人居住的一定要搬迁,但“迁到多远才算是安全距离”,此前在尾矿库设计指导标准里,未有过明确的规定,四川省为了制定相应的规范,与山西、湖南等地的尾矿设计单位上演了多番辩论。

争论背后是尾矿治理理念的艰难转变。“四川的设计单位认为尾矿库下游有人的一定要搬迁。但是到底要保持500米还是1公里内没有标准。在组织讨论的时候,长沙的设计单位认为500米甚至300米内都可以有人,尾矿库不会轻易垮塌。太原的设计单位认为不需要标准,设计的尾矿库只要不向下游排放矿渣就可以。”黄志文告诉本刊记者。

直到2009年,对于尾矿库下游的安全影响问题,四川省先于国家正式规范公布前,有了结论。针对四川地形狭长的特殊情况,提出尾矿库下游深沟河谷地带3公里以内居住的居民要搬迁;空旷平缓地带500米以内的居民要求搬迁。

地方规定甫一出台,就体现出尾矿隐患整治的决心,要求安全系数差的尾矿库,务必要按规定完成下游居民的搬迁任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政府的决心遇到企业的阻力。

四川尾矿库多为历史较长的老库,且下游多有居民区,短时间内,要求尾矿库企业将下游居民全部搬迁完,企业虽没有直接抵制搬迁,但行动迟缓。

攀枝花米易县有一座金矿尾矿库,库容量在100多万方,尾矿库下游有将近四五十户居民,这家尾矿库的业主表示,自己这座五等库一年的金矿产量也就三万吨,挣不了多少钱,企业按规范搬迁,很难。

“问题主要发生在私营的尾矿库企业,而四川境内多数尾矿库目前基本都属于私企性质。”苏国超说,这些尾矿库规模相当有限,多为四等库、五等库的小库容,盈利也相对少。提出按照标准要求搬迁后,下游居民的搬迁费用常常出现水涨船高的情况,一些企业直言负担不起。

考虑到企业的承受力,“全部搬迁”的方式只能有所转换,只有对安全系数极差、对下游居民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尾矿库“坚决执行搬迁”;其他的尾矿库则采取“逐步搬迁”的方式。

虽然在策略上作出了暂时的妥协,但是在逐步搬迁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四川省对采取“逐步搬迁”的企业提出了一些特殊的要求,包括安装在线监控系统、汛期停产、完善排洪系统以及出现隐患时用高音喇叭对周边居民发出通知。“希望这些补救措施能在全部搬迁之前发挥作用。”黄志文说。

新隐患能否归结为天灾

伴随着治理的推进,近几年来频繁威胁尾矿库安全的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国家安监总局向本刊披露的资料显示,受地震、暴雨、泥石流等影响,一些地区尾矿库尤其是四、五等尾矿库,发生决口、漫坝等事故或遇险的现象时有发生。譬如,2010年8月7日和8月12日,甘肃省甘南、陇南等市州发生特大强降雨,结果出现了9座尾矿库决口、10座尾矿库漫坝、112座尾矿库遇险。

在汶川大地震期间,这种威胁得到了最初的关注。震后第二天,国家安监总局调查组空降四川,紧急排查尾矿库隐患,当年5月14日调查发现,核心地震带上的4个尾矿库,只有江油雁门硫铁矿损失惨重,尾矿库完全垮塌,所幸尾矿库下游没多少人居住。

“国家对四川灾后尾矿库隐患排查之所以重视,因为四川尾矿都集中在山区,而地震带恰恰又分布在这些山区。”苏国超告诉本刊记者,四川全省境内有165座尾矿库,60%以上都在攀西地区,这些地区本身就是地震带。可以说,四川尾矿库96%都分布在六度以上地震带。地震虽然没有对四川尾矿库直接造成大的影响,但是地质的改变、山体的松动,还是产生了一些潜在的威胁。

2011年7月20日,松潘县岷江电解锰厂尾矿溃坝,3万方带有金属锰的尾矿被卷走近1万方,冲入岷江,下游支流涪江被污染。几天之内,地方政府领导、专家和有关建设方负责人聚集事故现场,得出的结论是:因百年一遇的特大泥石流,造成了溃坝事故。

天灾之外似乎还有着更深层的缘由。对上述事故的缘由,黄志文解释说岷江电解锰厂的尾矿严格来说是渣场,虽有坝,但不符合标准,而且没有调洪池等安全设施。更重要的是该尾矿地处阿坝州高山、峡谷的交接地带,地质本身就不适合建尾矿库,一旦泥石流发生,排洪系统很容易堵塞或废掉。

事故过后,四川省安监局发文要求对尾矿库选址方面需要更加重视:尾矿库设计时,若上游存在泥石流崩塌可能性、下游有重要基础设施的,原则上不再允许建设尾矿库。

松潘事故再次敲响了警钟。四川省境内尾矿库中,绝大多数是像松潘这样规模小的尾矿库,“岷江电解锰厂尾矿整个库容量也就几十万方,下泄量最多十多万方,但就是这种规模小的尾矿库最容易出事。”黄志文说。

从全国范围来看,小型尾矿库的安全基础仍然十分脆弱。国家安监总局监管一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截止到2011年6月底,四、五等库尾矿库约占全国总数的 93. 8%,这些小型库普遍存在安全管理水平不高、隐患排查不彻底的问题。

“近两年尾矿事故有 ‘百年不遇’等极端恶劣天气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在于人的管理。有些泥石流高发地区,尾矿库如果做好安全防范,也不会造成很大损失。”苏国超认为,治理这些小型的尾矿库安全隐患,企业管理是第一位的,政府监督、引导作用也须同步。

薄弱的尾矿监管力量背后,其实是一些软肋:专业人才缺乏、装备水平较差。黄志文说,对尾矿监管的传统做法,就是用肉眼看,凭经验和感觉,但尾矿库监管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原有的做法有局限。此外,受编制限制,一个县通常只有两三个人员,要深入几十、上百公里的山区里检查,难以时时到位。

针对这些问题,中央仍在持续投入,在国家安监总局的支持下,2011年包括四川在内的多个省份,在尾矿四周配备了摄像录像、GPS定位等等工具系统。

无主尾矿库治理,谁来埋单

正在生产运行的尾矿库受制于越发严格的政策管理,而那些早已废弃的尾矿库(渣场),却成为治理中遗留的包袱。

一些矿产资源较丰富的省份,曾经依靠矿山企业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如今一些企业留下的矿山尾矿堆积如山。

四川省固体废物管理中心总工程师毕朝文告诉《望东方周刊》,四川省石棉矿开采历史悠久,目前基本停止生产。这些企业留下的数千万吨石棉尾矿却没有得到安全处理。这些数量巨大的尾矿大多沿着原来的矿山斜坡自然堆放,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在暴雨、洪水冲刷下,极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重大次生地质灾害。特别严重的是部分尾矿就堆积在大渡河附近,如果尾矿产生滑坡冲入大渡河内,极可能造成河道堵塞,污染水体,甚至可能造成长江水质受到污染。

国家安监总局监管一司提供的资料显示,由于企业破产解散、改制或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等原因,全国现已形成了752座废弃的尾矿库。这些废弃库,目前正以闭库的治理方式,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2011年7月实施的《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中明确了“尾矿库的闭库及闭库后的管理由原生产经营单位负责。”

但很多尾矿的业主都是私营企业,安全投入通常受到盈利的影响,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形下,很难对闭库投入相应的经费。更糟糕的是,很多业主通常做几年就转手,矿山开采结束后,一些尾矿很容易陷入无主经营状况。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随着一些地区的矿山枯竭,很可能会出现大批废弃尾矿无主经营的情况,结果还是政府给尾矿买单。”苏国超说。

地方政府已经开始承担起废弃库的治理成本。苏国超对此深有体会,2006年,他介入了大洪沟尾矿库的闭库工作,这原本是属于监狱系统的国有尾矿库,监狱搬到绵阳后,这家遗留下来的石棉尾矿库成了重大隐患。在一次溃坝后政府投入了800万元实施闭库,但是闭库不是一次性能完成的,第二次闭库又投入将近1000多万元。闭库资金,最终全部是由政府买单,出大头的是省政府,所在市县也出了少部分资金。

该尾矿库尽管前后共投入近两千万闭库,但还是不能彻底治理完毕。现在,每年仍需要花费近30万左右做管理维护,一旦遇到特殊情况比如地震,则要增加几百万的治理费用。

为此,四川省做了一些尝试,向尾矿库企业事先征收一些费用,用于未来尾矿闭库的资金投入。但由于这种收费无法可依,现实层面难持续执行。

对于尾矿库数量巨大的河北、山西、辽宁等省份,无主尾矿库的治理负担,将更加繁重。目前河北省有2702座尾矿库、山西省有1745座尾矿库、辽宁省有1203座尾矿库,虽然短时间内,尾矿库的闭库还是少数,但在几十年内,随着矿山开采的结束,无主尾矿库将为政府在尾矿治理上带来不可小觑的压力。

篇5:尾矿库生态治理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介绍

尾矿库是指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的、用以堆存金属非金属矿山进行矿石选别后排出尾矿或其他工业废渣的场所,是维持矿山正常生产的必要设施。XX街道位于XX,西邻XX矿,XX矿是我国大型露天开采XX企业。由于矿床埋藏浅,矿体厚度大,采用露天开采,由于历史原因和矿山露天开采条件好,处理矿石量大,近XX年来产生了大量的尾矿,堆存于XX村北渤海之滨的XX尾矿库,存放量近XX万m3,总占地面积XX公顷,尾矿库寸草不生,遇风尘土飞扬,对区内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

二、项目背景

XX街道地处XX,是国家规划的环渤海经济发展带的重要城镇,是实施XX省及XX市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全面实施“绿色十五”计划的重要一环。为保证区内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急需对环境进行治理。由于历史的原因,XX尾矿库目前所处的位置严重影响了区内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对滨海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害。因此,对尾矿库进行整治,恢复其生态功能,可保护域内生态环境,加速社会经济发展速度。

三、治理目标

2012年底前,促进地方政府和企业落实安全监管主体责

任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防止尾矿库重特大事故发生,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彻底改变尾矿库安全生产条件和环境保护水平落后的局面,努力实现尾矿库安全生产、环保状况稳定好转。

四、项目实施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对尾矿库隐患治理工作的领导 政府职能部门应认真履行尾矿库安全、环保监管主体责任,将尾矿库隐患治理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之一,列入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责任制的考核目标之中。

2、制定计划,有序推进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

对辖区内尾矿库安全、环境隐患进行认真排查,按照本方案统一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隐患治理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和部门责任,组织专家进行全面调查评估。要指导企业通过安全评价、环境评价,确认尾矿库的安全度和环境影响情况,实施分级管理、分类指导。

3、分清责任,限期完成隐患治理

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及时督促尾矿库的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治理安全和环境隐患,及早完成隐患治理任务。同时,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积极推广尾矿库安全适用技术,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4、依法监管和指导,预防产生新隐患

安全监管、国土资源和环保部门,要依法对选矿企业和尾矿库隐患治理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指导,督促相关企业逐级抓好落实。对造成重大安全、污染事故的,要依法追究

有关单位领导、直接责任人和有关工作人员的责任。

篇6:尾矿库治理

深入开展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

安监总管一〔2013〕5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尾矿库安全生产工作,近年来针对加强尾矿库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遵照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精神,结合近年来我国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实际,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共同编制了《深入开展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请各地区根据《深入开展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实施方案,于2013年9月底前报送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并抓好落实。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

2013年5月8日

深入开展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方案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13年5月

前言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复垦条例》(国务院令第592号)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近年来我国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实际,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共同编制了《深入开展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方案》。

本方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升尾矿库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防范尾矿库生产安全事故及环境事件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强化落实尾矿库企业主体责任,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深化隐患综合治理,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科学技术,推进尾矿库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加快推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研究制定“十二五”时期后三年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明确职责、突出重点,扎实开展新一轮尾矿库综合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深入开展尾矿库整顿关闭攻坚战,努力促进尾矿库安全环保形势明显好转乃至根本好转,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第一章 尾矿库安全环境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尾矿库12273座,其中在用库6633座,在建库1234座,已闭库2193座,停用库2213座(其中废弃库和强制取缔关闭库1304座)。按安全状况划分,有危库54座,险库100座,病库1069座,正常库11050座;按等别划分,有二等库143座,三等库718座,四等库2287座,五等库9125座。尾矿库分布较集中的地区有河北(2470座)、山西(1760座)、辽宁(1213座)、河南(1047座)、湖南(658座)、云南(643座)、广西

(602座)、内蒙古(591座)、山东(525座)等9个省(区),约占全国尾矿库总数的77.5%。

近年来,我国尾矿库生产安全事故及环境事件时有发生,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对周围环境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

据统计,2005年尾矿库共发生事故(或环境安全事件,下同)9起,死亡13人;2006年12起,死亡30人;2007年14起,死亡和失踪18人;2008年18起,死亡和失踪282人;2009年4起,死亡3人;2010年6起,死亡6人;2011年7起,死亡1人。特别是2008年9月8日,山西省襄汾县新塔矿业有限公司(铁矿)发生了特别重大尾矿库溃坝事故,造成277人死亡、4人失踪、33人受伤和巨大财产损失。2012年发生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华银铝业有限公司“5〃26”龙山排泥库泄漏事件和贵州省铜仁市万泰锰业有限公司“11〃7”锰渣库泄漏事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恶劣的社会影响,尾矿库安全环保形势依然严峻,隐患及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尾矿库数量大,小库多,先天问题严重,基础薄弱 据统计,全国12273座尾矿库中,库容在100万立方米以下的五等库9125座,约占尾矿库总数的74.4%,而且非公有制企业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小型尾矿库绝大部分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普遍存在未批先建、选址不合理、无正规设计、设备设施简陋、不按设计组织施工、从业人员素质低、生产管理粗放、安全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尤

其是2004年前建设使用的尾矿库,均未履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程序,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由企业自行组织,标准低、把关不严等问题比较普遍,防范事故风险的能力薄弱。

二、尾矿库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投入不足,大量隐患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理

截至2012年底,全国仍有1223座危、险、病库尚未得到治理。特别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钢铁、有色金属等主要原材料工业扩张迅速,金属非金属矿山采选业迅速发展,大量的小选矿厂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其中一批小选矿厂所建尾矿库数量多、水平低、管理差,在利益驱动下,投入严重不足,大量隐患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理,是发生尾矿库生产安全事故和环境事件的重大隐忧。近几年虽然经过多轮专项整治,消除了一些重大隐患,但由于企业破产、改制或经济效益等多重原因,问题依然严重。尤其是一些服役到期的尾矿库由于缺少闭库资金迟迟不能履行闭库程序,加之尾矿充填技术应用和尾矿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缓慢,尾矿排放和堆存量持续增加,新建尾矿库数量持续保持高位,全国尾矿库总量居高不下,这些问题给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也严重制约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停用库大量存在,废弃库隐患突出,综合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截至2012年底,全国仍有停用库2213座,占全国尾矿库总量的六分之一,其中大部分是废弃库和强制取缔关闭库,由于历史原因及地方财力不足等问题,一直未得到及时治理,有的已经演变成危库、险库,成为新的重大危险源。同时,受矿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一些尾矿库企业经济效益差,无力对尾矿库进行隐患治理或实施闭库,甚至存在一些尾矿库企业主逃逸的现象,把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尾矿库甩给地方政府,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很大压力,也给库区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带来了新的威胁。

四、“三边库”、“头顶库”问题棘手,简易闭库尾矿库问题普遍

“三边库”就是临近江边、河边、湖库边或位于居民饮用水源地上游的尾矿库,数量较多,存在极大的重金属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风险,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对环境安全以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头顶库”就是下游很近距离内有居民或重要设施,且坝体高、势能大的尾矿库,其数量多、隐患重、风险大,危害严重。据对河北省承德市等12个重点地区初步统计,按尾矿库初期坝下游1公里距离计算,共有59座“三边库”和264座“头顶库”,占这12个地区尾矿库总量的12%。另外,在已经闭库的2110

座尾矿库中,绝大部分是较早时期完成闭库的,与有关技术规程要求有较大差距,普遍存在防洪排水系统不完善、覆土植被未达要求等问题,加之后期维护资金严重不足,正在演变成新的安全环保隐患。

五、尾矿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一些以矿业经济为主导、尾矿库比较集中的地区,尾矿库安全环保问题已经衍生为重大的经济发展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一方面尾矿库建设成为矿业发展的瓶颈,普遍存在选址难、审批难、搬迁难,建设新库费用高、周期长,直接制约当地矿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尾矿库存在安全环保隐患,地方财政及企业无力治理,群众上访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社会稳定和谐。

第二章 尾矿库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以治理隐患、优化布局、科技引领、节约资源、土地复垦为工作重点,以防范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扎实推进尾矿库综合治理

工作,努力提升尾矿库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降低尾矿库事故风险,控制事故总量,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动实现尾矿库安全环保形势的根本好转。

二、工作原则

(一)落实责任、强化治理。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负责”的原则,在区分政府和企业责任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尾矿库综合治理方案,落实资金,积极推进综合治理各项工作。

(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在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基础上,按照隐患严重程度和环境敏感度,确定重点治理区域及重点治理项目,研究落实具体治理措施和计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三)治用结合、因地制宜。坚持安全环保与效能并重的原则,把尾矿库隐患治理与尾矿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采用先进科技手段,结合实际宜治宜用,注重实效。尾矿资源应合理利用,避免浪费,在不具备开采条件的时候需采取封存等措施,保护资源。

(四)源头治理、加强监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的要求,强化源头管理,严格尾矿库项目选址、立项、土地使用、安全、环保审查等准入环节,多方面加大尾矿库综合治理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三、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力争在“十二五”后三年,促使全国尾矿库隐患数量大幅下降,闭库治理水

平、尾矿库复垦利用率、尾矿综合利用率显著提升,安全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产安全事故和环境事件明显下降,尾矿库本质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2015年底前具体工作目标包括:

(一)基本消除危、险尾矿库,全国病库数量控制在尾矿库总数的5%以内;“三边库”全部完成升级加固改造,含有毒有害成分的尾矿库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二)重点治理废弃库、取缔关闭库和无主库,全面完成治理任务,杜绝出现新的废弃库和无主库。2015年底前尾矿库数量减少10%以上。

(三)生产运行的尾矿库全部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以上水平;其中中央及省直企业尾矿库和三等及以上尾矿库全部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以上水平。

(四)三等及以上尾矿库和部分位于敏感区的尾矿库全部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在尾矿库环境安全隐患突出的区域建设流域级防控设施。基于全国尾矿库基础数据,形成具备动态监管、应急处理、遥感监测、在线监测和远程咨询指导等功能的尾矿库“天地一体化”监控体系。

(五)加强应急管理,提升尾矿库雨情监测能力,推动建立尾矿库应急救援联防联动机制,有效防范汛期和极端气候引发的事故灾难。

第三章 尾矿库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

新一轮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从2013年开始,至2015年结束。2013年各地区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研究制定本地区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对本地区尾矿库进行全面摸底排查,重新认定尾矿库安全度,准确定位危库、险库、病库、“三边库”、“头顶库”以及废弃库、关闭库和无主库,并分类造册,确定重点治理区域及重点治理项目,研究制定具体的治理措施和实施计划;2014年对确定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实施重点治理,尽快消除安全环保隐患,完成尾矿库闭库治理和升级改造,含有毒有害成分的尾矿库全部实现达标排放,确保尾矿库安全运行;2015年在重点治理的基础上,对所有尾矿库进行全面综合整治,落实整顿关闭计划,严格市场准入,优化产业布局,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规范企业生产运行,推动尾矿库实现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具体工作任务是:

一、进一步落实尾矿库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一)提高尾矿库企业安全准入门槛。要严格控制新建尾矿库、独立选矿厂建设项目,尤其是库容小于100万立方米、服务年限少于5年的尾矿库建设项目。新建尾矿库必须严格履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手续;要对新建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开采方案尾矿利用进行论证,尽可能多的将尾矿充填,以减少尾矿排放量;新建五等尾矿库应当优先采用一次性筑坝技术;新建小库(库容在10万立方米以下,下同)和周转库必须采用一次性筑坝方式;新建堆存重金属

尾矿库的库底应硬化并防渗;严禁在岩溶发育地区利用天坑建设尾矿库。

(二)督促尾矿库企业建立和落实以法定代表人负责制为核心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健全完善建设、生产、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强化作业人员技能培训,加强尾矿库技术管理,每座尾矿库至少配备1名熟悉尾矿库相关业务的技术管理人员。严格尾矿库生产运行管理,加强监测监控,确保尾矿库干滩长度、安全超高、排水构筑物过流能力等重要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三)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尾矿库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切实做到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对排查出的危库、险库要责令停产,采取应急措施排除险情,对经整改仍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要提请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并履行闭库程序;对病库要限期整改消除隐患,使之达到正常库标准,争取到2015年底基本消除危、险尾矿库,全国病库数量控制在已取证尾矿库总数的5%以内。建立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隐患整改结束后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管负责人、技术总负责人组织验收,确保整改到位。对发生尾矿库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要依法进行严肃查处。

(四)加强对“头顶库”的治理。要摸清底数,按下游1公里距离计算,确定坝下有居民、学校、厂矿及重要设施的尾矿库。要进行风险评估论证,研究制定治理和预防事故的对策措施。要明确治理责任,限期完成治理任务。对“头

顶库”要进行升级改造,提高设计等级或按设计等级上限加固坝体、完善防洪设施。要根据尾矿库坝高、库容量、服务年限和下游居民数量情况,科学制定居民搬迁计划。

(五)加强对无主尾矿库的治理。要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的《尾矿库隐患综合治理方案》(安监总管一„2009‟112号)要求,继续深化无主尾矿库隐患治理,明确职责、强化措施,扎实开展隐患综合治理,在“十二五”时期后三年时间完成闭库治理任务,杜绝出现新的无主管单位尾矿库。

(六)强化应急管理。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救援预案,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装备,加强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熟悉预案体系及响应程序。认真落实汛期或极端气候下企业负责人值班值守制度,提高事故预防和应急保障能力。建立与周边村镇的应急响应机制,完善抢险应急预案,为下游居民和重要设施安全提供有效的应急保障。

二、加强尾矿库环境保护和治理,切实防范环境风险

(一)认真落实环评准入审批和验收制度。要按照相关规划,合理确定项目地址,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强化规划环评,对新、改、扩建尾矿库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和审批制度,加强对尾矿库使用后产生环境影响的跟踪检查。对未依法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应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有关手续并依法予以处罚;对建设、运行中产生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符情形的,应责令组织开展环

境影响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强化对尾矿库环境保护“三同时”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管理,对未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的,应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依法予以处罚。

(二)督促落实环境保护企业主体责任。督促尾矿库企业健全尾矿库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建立污染防治责任制,做好排污申报登记和固体废物申报工作;加强对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污水处理设施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设施的检查;加大对“三边库”以及坝下1公里内有危险化学品单位及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置设施和场所的尾矿库的监督检查力度。对未建设防渗漏处理设施的,应责成企业定期提交库区周边地下水监测数据,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应定期提交外排尾矿水监测数据;对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或者擅自拆除、闲置污染防治设施的,应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予以处罚。

(三)切实加强尾矿库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大力推动企业依据《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导则》(环办„2012‟154号),编制和实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把尾矿库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作为重点内容,制定落实具体措施,有效提高尾矿库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水平。

(四)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有效防范环境风险。督促尾矿库企业建立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定期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对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要责令企业限期整治。加强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

管理,指导企业定期开展环境应急演练,建设应急设施,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装备。推动尾矿库区域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在尾矿库环境安全隐患突出的区域,要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估,提请当地人民政府制定治理方案,编制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完善流域级防控设施,加强环境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建设。

(五)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国函„2012‟50号)的实施,重点治理可能给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带来严重威胁且伴生有毒有害重金属、氰化物等的尾矿库,有效防范和遏制水源区尾矿库生产安全事故和环境事件发生。

三、狠抓闭库治理和复垦,彻底消除尾矿库安全环保隐患

(一)落实《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38号)有关要求,尾矿库闭库工作及闭库后的安全管理由原生产经营单位负责;对解散或者关闭破产的生产经营单位,其已关闭或者废弃的尾矿库的管理工作,由生产经营单位出资人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负责;无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出资人不明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管理单位负责。

(二)严格履行闭库程序和闭库尾矿库的监督管理。要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闭库安全设施设计,并经安全监管部门审查批准;要严格按设计组织闭库安全设施施工,经安全监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能闭库,确保尾矿库防洪能力和尾矿

坝稳定性满足安全要求,维持尾矿库闭库后长期安全稳定。对闭库不达标的尾矿库,要重新履行闭库程序,使之达到闭库标准要求。对停用和废弃的尾矿库,除经论证仍有使用价值,履行建设项目程序重新启用外,都应进行闭库治理,履行闭库程序。对库内尾砂尚有利用价值但目前不宜开发的尾矿库,应先进行闭库处理。对小库的治理,应当采用搬库或挖走库内部分尾砂的方式进行销库或闭库处理。

(三)严格履行闭库尾矿库的土地复垦义务,尾矿库闭库后,土地复垦义务人应严格按照土地复垦方案要求完成土地复垦义务,并及时向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部门申请验收。

(四)严格审查尾矿库建设用地条件,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律不予办理建设用地手续,并依法取缔关闭无证占地非法生产的尾矿库企业。

(五)严格尾矿库用地审批和闭库后土地复垦验收工作,监督用地单位及时将尾矿库用地复垦为耕地、林地或园地等农林用地,交还给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2011年3月5日《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前已经办理建设用地手续,目前继续使用的尾矿库,造成土地毁损的,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按照规定补充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新建尾矿库的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在办理建设用地申请或相关手续时,随有关报批材料报送土地复垦方案,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将土地复垦费用列入生产成本或建设项目总投资。

四、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尾矿库本质安全水平

(一)加强尾矿库安全环保先进技术、工艺、设备的研发、引进和应用,发挥对提升尾矿库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科技保障作用,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提高尾矿库本质安全水平。

(二)大力推广尾矿库在线监测技术,2013年底前,三等及以上尾矿库全部完成在线监测系统建立工作,2015年底前,完成坝下有居民、重要设施等重点在用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建立工作。其他尾矿库要按照《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要求建立人工监测系统并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实现尾矿库潜在危险的提前预警、快速上报和高效处理。

(三)基于全国尾矿库基础数据,形成具备动态监管、应急处理、遥感监测、在线监测和远程咨询指导等功能的尾矿库“天地一体化”监控体系,2015年底前实现对全国尾矿库的动态管理。

(四)2015年底前,重点提升尾矿库雨情监测能力,与气象部门加强预警应急联动,及时掌握天气变化趋势,及时向被监管企业发布防范强降雨、洪水、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预警信息,有效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灾难。

五、大力推进尾矿综合利用工作,实现循环发展和绿色发展

(一)加快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11‟2919号)、《金属尾矿综合利用专项规划(2010-2015年)》(工信部联„2010‟174号)和《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工信部规„2011‟600号),进一步做好尾矿资源调查,建立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尽快启动并建设一批尾矿综合利用重大示范项目,积极推进尾矿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在尾矿产生和堆存集中的地区建设一批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加快实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推进首批40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进程,带动我国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加快《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2010年第14号)和《金属尾矿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工联节„2011‟第139号)中尾矿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行尾矿充填等大宗量消纳尾矿技术,有效缓解尾矿堆存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国土资发„2010‟146号),引导矿山企业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淘汰落后技术和产能,促进矿产资源领域节能减排和节约与综合利用。

(三)加强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研发,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鼓励和支持研发一批尾矿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提高尾矿综合利用技术水平。

(四)切实加强对尾矿综合利用的监督管理,督促尾矿库企业严格按照设计进行尾矿回采,并加强尾矿回采期间日常安全管理和检查,严防对尾矿坝安全和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五)鼓励采矿权人依法回收利用尾矿资源;凡采矿权已经灭失以及历史上形成的尾矿资源,需要综合利用的,应依法办理采矿权和其他审批手续。第四章 尾矿库综合治理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机制建设,加强对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经国务院同意,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和环境保护部组成的全国尾矿库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协调小组的基础上,增加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为成员单位,统筹全国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监督治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细化职责分工,分解综合治理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定期评估治理方案的执行情况,协调解决综合治理的重大问题。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的认识,把提升尾矿库本质安全水平,防止和减少尾矿库生产安全事故和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

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要认真履行尾矿库安全环保监管主体责任,将尾矿库综合治理项目作为考核内容,列入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责任制的考核目标之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建立由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组成的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领导组织;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加强协调联动,依法对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指导,督促相关企业逐级抓好落实,切实加强对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结合实际细化措施,切实推进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 各地区要按照本方案的统一部署,针对本地区尾矿库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合实际的尾矿库综合治理方案,并及时充实完善方案内容,确保该方案的前瞻性、科学性、严谨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要按照总体规划、分级负责、分项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明确工作目标、保障措施和部门责任,严格标准,细化措施,有序推进尾矿库综合治理。同时,要督促各地区及相关企业抓紧制定本地区、本企业综合治理方案,落实治理措施计划,加强监督指导,积极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对方案确定的治理项目,各地区要进一步优化、论证工程技术方案,落实项目资金,深入扎实地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要强化工程实施管理,不断完善和落实治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加强对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三、强化责任落实,推动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落实

建立和落实以各级行政领导人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为核心的尾矿库安全生产责任制,推动建立尾矿库责任主体的终身责任制度,每一座尾矿库都要有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负责人、政府行政责任人和安全监管责任人,并向社会公告。通过落实尾矿库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使尾矿库企业在管理制度、生产运行、安全投入、隐患整改以及从业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基础工作水平均得到提升,安全防范措施得到加强,从而有力推动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的落实。同时,建立保险与安全生产相结合的事故防范机制,严格落实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探索建立尾矿库闭库保证金制度;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16号)有关标准和要求,确保安全费用足额提取和合理使用。

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要与开展非煤矿山“打非治违”、隐患排查治理和日常监督检查紧密结合,做到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完善措施,依法打击,依规治理,注重实效;要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执法程序,创新执法手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保证执法质量;要坚持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切实做到边查边纠、边查边改、全程打击,从严从快解决尾矿库安全生产领域各种非法违法问题,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尾矿库安全环保隐患治理问题。

四、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尾矿库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各级安全监管、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要对辖区内尾矿库安全、环保为主的隐患和问

题定期组织督查、检查和排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评估,指导企业通过安全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估,确认尾矿库的安全度和环境风险状况,实行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实施分级管理、分类指导。要区分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对取缔关闭库、无主库、“三边库”和“头顶库”以及危、险、病库要优先进行隐患排查和治理,及时消除安全环境隐患。要优化产业布局,走集约化、规范化、规模化道路,新建尾矿库应符合产业布局和总体规划,凡不符合产业布局和安全、环保要求的一律不予设立。

研究制定扶持尾矿库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环保和尾矿综合利用的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加快尾矿综合利用相关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全面推进尾矿综合利用,努力减少尾矿库内尾砂(浆)存储量。

加快修改完善和研究制定《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尾矿回采安全技术规范》、《尾矿干式堆存安全技术规程》、《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技术方法》以及磷石膏等工业废渣堆存标准等法规、规程和标准,使尾矿库相关法规、规程和标准得到进一步完善。

各地区要按照国家对新、改、扩建尾矿库库容规模和选址的限定标准及规模以下尾矿库淘汰标准,制定落实计划和保障措施,并严格执行。要建立健全尾矿库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努力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和重大事故隐患监管监控的科学化。探索建设独立的尾矿库企业,专门从事尾矿库的经营管理,实现尾矿库的规模经

营和尾矿的集中排放、统一管理,有效减少土地占用,提高尾矿库企业专业化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五、注重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安全环保意识

上一篇:谜语竞猜规则下一篇:新时期如何做好农村公路养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