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谈实事求是思想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实践意义》

[!--newstime--]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谈实事求是思想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实践意义》(精选3篇)

篇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谈实事求是思想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实践意义》

关于实事求是的学习思考

毛主席曾经说过:“党内要是能多几个真正实事求是的同志,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就会大大增强。”对于当今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而言,按照实事求是的标准办事,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入认识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我觉得是一个既深奥高原又紧贴生活的话题,毕竟在今天这种充斥着很多社会转型时期躁动、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浮华的社会中生活,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保持自我,天天向上,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不断提升自我素质,脚踏实地,在每一项实践活动中,首先树立起牢固的“实事求是”观念,时刻保持“实事求是”之心上面。

在最浅显的认识层面来看,与“实事求是”这一概念最相近的就是我们很熟悉的“诚实”,对主观的人真诚相待,对客观的事物尊重规律,总是“求是”,根据客观事实来主导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言行,是人的基本道德规范。看起来,诚实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在阶级社会中利益分配的差异、个体禀赋的区别、评价标准的单一,很容易使人动摇这一基本准则,这样还如何做到“实事求是”呢?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最多的不诚实体现在学术上,比如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抄袭论文甚而是发明专利。我自己就有亲身的经历,每次看中文论文的时候,总感觉同研究领域的论文有多篇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并且言之无物,根本没有任何实际的参考意义。这些论文的撰写都没有建立在真正的实验基础上,没有任何的事实基础就胡乱发表,只为了一时的名誉,如此的不尊重科学事实,是对于“实事求是”精神的亵渎。所以,我觉得我们学生首先要做到学术诚实,学习的时候做到正确而真实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情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术研究的时候要尊重科学事实,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进展成果。而要做到这些,其实是要从小就开始的,如同美国一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灌输要独立思考,自我创新绝不抄袭的观念,于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就时刻很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渐渐地也就形成一种原则和习惯了。所以,我想说,要做到学术诚实是需要我们时刻把它作为一种信仰和原则明确在心的,在遇到诱惑时,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给自己开先例,渐渐地内化于心,也就成为一种习惯一直延续下去了,如此做到在学术上“实事求是”。

正确认识利益与劳动,从长远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到对客观实际事物的诚实就有了坚实基础。然而,对自己诚实,也就是正确看待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负责,就需要更多智慧与勇气。

有一位哲人曾说,人最难认识清楚的其实就是自己。原因也很简单,人总是需要找到各种理由来支持自己的内心,从心理学来说,人总是要不断地自我肯定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定和安全感。而在这个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自我的认为与客观事实不相符,于是“实事求是”就无法做到了,而人是无法直接感知到这一点的,所以这时,我们就需要有一种反省机制。“吾日三省吾身”,反省自己的行为、思想、言论是否与实际相符,是否有夸大和虚浮的情况出现。那么,我们反省所需要的参照物从哪里来呢?首先可以是他人的评价,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般情况下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总是具有一定客观性的,广泛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带着一颗虚心接受的心去思考和反馈这些看法,甚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反向思考自我,你就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然后还可以通过查看一些书籍和报刊来了解我们想要成为的人应该是怎样的,标准有哪些,再来和自己的现状作一一对比比较,这样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而做到了对自己诚实,正确认识自己,也就能向“实事求是”迈进一步了。

其实,学习就是一个追求“实事求是”的过程。我们学习医科知识,是为了清晰地且客观地认识生命规律,从而将认识成果应用在保证人类健康事业上,从“实事”出发,探求一个“是”字。而学习社科知识,是为了明辨事理,掌握思考这个世界和自我人生的方法,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也就能在分析判断事物时不主观臆断,而是主动去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思路,引导自己的思想走上“求是”的道路。人无知识,则只能胡思乱想,“思而不学则罔”,到最后是无法追求到真理的,这时候就需要广泛地涉猎文化知识,研习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不断给自己的大脑输入正的能量,在这个基础上再形成自己的思想,才能保证不会走偏,不会走向自我而与“实事”背道而驰。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时常与他人多交流多讨论则更好,思想火花的碰撞只会带来更多更新更正确的认识。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事物的真实存在形态和发展规律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而社会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应运而生。我们这些身着白大褂“书生”平时总是只在校园里生活,很少有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这样就导致我们对社会的了解只能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甚至是零,以这样的认识去思考社会、思考国家层面上的问题,难免会因为缺少对事实的认知而无法做到尊重“实事”,而没有“实事”的基础也就无从谈起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探究,即“求是”。所以,我们需要好好珍惜进入到社会中去实践的机会,并且在每次实践时要注重对社会的真实状况的感知,越是与自己的想象或是原有的认知不符的地方,就越是要积极地去了解、去挖掘,从而来修正我们认知的错误。

人总是有一个共同的弱点,那就是容易趋于大众化,意即其观点和思想容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而将自己的想法弱化了,而谁又能保证大多数人掌握的意见就一定是对的呢?“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大量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十分正确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一定要让他人的观点凌驾于自己的深思熟虑上呢?要“实事求是”就需要我们拥有批判性思维,“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时候对待事物都要持有批判和怀疑的精神,不要轻易地下结论,也不要随意“跟风”,将他人未经检验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而要从不同角度、辩证地去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结合事实、结合多方的观点,再加上自我的思考,慎重地得到结论。对待事物,如果能总是做到这一点,克服轻易下结论、顺从他人观点的弱点,就离“实事求是”不远了。

创造性的思维和工作总是需要以事实为基础的,脱离了“实事”的创造性是幻想,是空中楼阁,于实际、于社会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要做到创造性首先就需要我们努力去做到“实事求是”。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最大的创造性体现在学术和社会工作上,比如说学术上,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前人的成果,其中有很多地方是空白的,或者是没有研究清楚的,还有待我们去探求、去发现。

以上便是我认识到的我们想要达到实事求是所需要学习和发展的地方,时刻把握这些要点,就能在追求“实事求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篇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谈实事求是思想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实践意义》

一、辩论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适用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系统地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理论性最强的一门课程,使用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内容庞大而深刻。按照程序化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纯理论的教学方法还会使部分中学时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文科生感觉是在炒陈饭,从而丧失对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中的一切困惑和失败绝大多数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2]。在多年传统的思想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是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重灌输,轻参与”是主要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知识,轻能力”是主要的课堂教学现状。针对此种情景,将辩论赛引入原理课程教学中,实现从教师主导型向学生积极参与型转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和互动性的学习探索,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进行“辩论赛”,首先,切合了新形势下的青年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的特性,使他们在课堂辩论赛中亲身体会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好处,胜于教师一切苦口婆心的说教与灌输。其次,以辩论赛的形式促进了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原理课程因为理论性较强,很多学生课后就把教材一扔,基本不想看。而现在为了辩论赛的需要,很多学生会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自己上网或到图书馆搜集各种案例资料,自觉提升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积极性。

二、辩论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将辩论赛运用到原理课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辩论、研讨,使多种思想观点互相激荡、多元信息互动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构架起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然而组织课堂辩论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从课前的动员与准备到课堂辩论的具体实施,以及课后的总结与点评,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精心组织。

(一)课前的动员与准备

学生积极参与型教学方案要体现学生参与的广泛性,调动绝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积极参与、自我提升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教师必须在平等、友好、民主的氛围下进行课前动员与准备,不要让辩论赛变成少数人的游戏,多数学生沦为看客。

1.辩题的选择。辩题的选择至关重要。一是辩题具有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与活力,就是与时俱进,不断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辩论赛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研究并回答时代面临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二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辩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最好让学生自己选择辩论题目。一般让每个班级结合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精选几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辩题进行提交。教师经过筛选后,在全班进行投票,根据票数的高低来最终确定辩论赛的辩题。这样就能吸引全体学生的兴趣度,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三是具有哲理性。“真理愈辩愈明”。既然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上进行辩论赛,那么辩论的题目应该具有哲理性,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兴趣。

举个实例,在教学中讲完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之后,学生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学习热情高涨,趁热打铁,我们开始在班级中组织辩论赛。在班级中征选辩论赛题目时,大家结合社会现实提出了许多富有时代意义的题目。当时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非常火爆,很多大学生特别喜欢看,也容易受到节目中一些观点的影响。节目中女嘉宾的观点“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大家建议可以以“你是愿意坐在宝马车里哭,还是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为辩题,对这一问题进行观点对决。教师通过分析和提炼,建议以此为出发点广泛引申,将辩论题目修订为“物质财富比精神财富更重要,还是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重要”。此辩题具有时代气息,大学生身处其中,有话可说,有理可辨,学生辩论非常激烈。

2.辩论队的选拔。辩论赛精彩不精彩,就看辩论队伍的准备充分不充分。因此,辩论队伍的选拔非常重要。首先,教师要善于从全班学生中选择一批思维能力强、演讲口才好、反应能力快的学生担任辩手,以增强辩论的对抗性与精彩度。目前我们在课堂中一般采用四对四的北京辩论赛模式。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部分采用四个小班组成的大课堂教学,教师在各班学习委员的协助下,采取学生自愿报名与班级选拔相结合的方式,每班选择4 个学生担任辩论赛的一辩、二辩、三辩与四辩。其次,为了加强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性与主动性,辩论赛的主持、点评嘉宾以及评委、计时员、统分员全部由学生自己担任。因此,除了四名辩手之外,教师还可要求每班选拔一名主持人、一名点评嘉宾、两名评委、一名计时员、一名统分员全程参与辩论赛的主持与评分工作。再次,为了提升课堂辩论赛参与的广泛性,教师要求没有亲自参赛的学生都要参与本班辩论赛的准备,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在辩论赛的最后阶段增设观众提问环节,班上任何一名学生可以对正反方辩手提问与辩驳,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站在不同立场或从不同角度就同一观点进行论辩。所有人员全部确定好之后,教师组织辩论队伍进行正反方抽签确定辩题,并对其进行辩论赛基本规则与技巧的培训,在课后随时就学生的疑问进行答复与指导,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二)课堂辩论的实施

确定好辩题、选拔完辩论队伍之后,根据学生的基础,经过1—2 周的培训与准备,资料基本收集完备,辩论规则基本熟练,辩论团队之间基本也配合融洽,教师就可以进行课堂辩论的具体实施。

1.课堂时间安排。大学课时安排一般为每个学时45分钟,一次课2 学时。四个小班为四支辩论队伍,分成正反方,两节小课进行两次辩论赛。按照四对四的北京辩论赛模式,经过立论陈词(正反方各2 分30 秒)、攻辩阶段(正反方各3 分钟)、自由辩论阶段(正反方各4 分钟)和总结陈词阶段(正反方各3 分钟)等四个比赛环节后,加上中间的主持串词,正式比赛时间大概需要30 分钟。剩下的15 分钟,可以用来进行观众自由提问,点评嘉宾就比赛情况进行点评,评委代表宣布最佳辩手及获胜的队伍,教师进行总结等。

2.课堂辩论过程的控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积极参与型教学方案中,教师不再是说教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角。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课堂不闻不问、不管不顾,相反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对整个课堂进行引领与提升。教师要注意控制好主题和节奏:当辩论偏题时,教师需要进行纠正与引导;当冷场时,教师需要进行适时点拨与诱导;当气氛过于热烈时,教师需要适度提醒与警示;当遇到突发状况时,教师要及时处理与化解。在课堂辩论中,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总导演,需要扮演多种角色,全盘掌控整个辩论过程,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向上、活跃的学习氛围,逐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的高峰。

(三)课后的总结与点评

比赛结束之后,许多学生意犹未尽,学习的热情高涨,求知的欲望强烈,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行总结与点评,赞扬辩论过程中的优点与亮点,指出辩论中存在的问题与错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人生方向。

1.教师点评。学生的努力与付出,教师需要及时鼓励与引导,才能收到持续不断的效果。首先,在辩论赛中表现较好的学生与准备非常充分的班级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因此,在辩论赛中评选出来的最佳辩手以及获胜的班级等,教师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将给予分数奖励。另外根据辩论赛中出现的各种闪光点,设立优秀组织奖、最佳观众提问奖、最佳创意奖等等专门用于激励学生来参与此类教学互动。其次,对辩论赛过程中双方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全面的剖析。一般表演型辩论赛主要关注辩论语言的丰富性,以及辩论技巧的灵活运用。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的辩论赛应更关注辩论的思维逻辑性,以及辩论内容背后的理论支撑。在辩论赛中,学生的思维碰撞、观点交锋,会出现很多思维亮点,加深了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与运用,教师要一一点出,加以赞扬,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而对于在临时应变中出现的一些明显错误的逻辑,以及偏离主题的发言,教师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帮助学生探求科学的解决方法,提供全面的理论知识,感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无穷魅力。

2.学生互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最好评价者[3]。因此,辩论赛结束后,教师会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首先,教师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邀请学生上台对辩论赛的组织、辩论的过程、辩手的表现以及评委的评分等环节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倾听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出的声音,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完善课堂辩论赛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其次,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后写一份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辩论赛”的心得体会,以此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洞察学生的内心需求,认真吸纳每个学生提出的观点,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以深层次地进行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在教师的经验总结与学生的多方反馈中,不断进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三、辩论赛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形成交流型课堂文化

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具有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特点,不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灌输式教育方式具有逆反情绪。整个学期都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与“独角戏”的说教式教学很容易形成沉闷的课堂氛围[4]。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引入辩论赛,教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形成团队进行争辩、探讨、研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渠道,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在辩论赛准备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思想交流增多了,有利于形成交流型课堂文化,在大家都敞开心扉的情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育人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有利于形成学习型组织氛围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每一个学生终身去学习与研究。然而,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纯理论学习过于枯燥,在死记硬背各种原理与条条框框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组织和个人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等五项基本修炼汇集在一起的整体[5]。在课堂中引入辩论赛,有利于这种学习型组织氛围的培育。开展辩论赛之后,学生们必须自建团队,团队成员一起课后主动收集资料,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与研究,寻找理论依据,建立逻辑框架。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模拟辩论演练。这样就促使学生从“被动型学习”到“主动型学习”进行转变,从“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到“以探究为中心的学习”的进一步升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般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都是以期末考试的分数来评定。然而在现实中不可能用考试分数的多少来判断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许多学生考前突击一周,考试完后教材一扔,只求不要挂科就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对个人人文精神的培育、思想道德的提升、思维能力的提高,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而在辩论赛的过程中,如果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逻辑结构,然后不断用各种马克思主义原理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景下,学生的大脑就会积极地去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为了在辩论赛中表现优秀,获得胜利,学生还将更加关心时事政治,学会分析社会现实中的热点与焦点,捕捉当代社会的各种思潮,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论思维水平,使学生在竞争与对抗的辩论中锻炼自我、完善自我、辨别是非,洞彻真理的要义,汲取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精华,开展科学的研究与理论探索。

参考文献

[1]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

[2]曾毅红.主题性参与互动式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应用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3]黄建红,廖鑫涛.基于学生积极参与型的高校课堂环境建设探究[J].文史博览,2014,(5).

[4]黄建红,陈若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

篇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谈实事求是思想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实践意义》

1 提升原理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从原理课的实现章节体系的教学方式中, 转向了专题教学的体系, 首先对教师而言, 在原理课的教学实践中是一种挑战, 因为原理课中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不仅简单地开展几个专题就可以把这些完全传授给学生, 所以在进行原理课中, 需要教师科学的进行专题内容分割, 同时保证学生能够在专题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在课前要进行适当的知识整合[1], 如根据纵向、横向以及现实需要等方面开展原理知识调整, 使得学生能够在相互联系而又具有独立性专题体系中掌握原理课中的基本知识;其次为了更好地适应专题教学在原理课中的运用, 还需要不断地提升教师的能力, 如在原理课程地安排方面, 以一个学期为单位, 教师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之后, 就可以提供一定的培训或者是学习的机会, 充分地保证教师在原理课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及时地通过学习或者是培训等方式提升自身能力, 从而为教学质量地提升带来促进作用;最后在专题教学中, 教师还需要通过与学生之间地交流获取学生所反馈的问题, 然后结合原理课的教学实践适当得调整教学计划, 激发高校学生对原理课学习的兴趣, 同时促进学生能够在主动地参与到原理课堂活动中。

2 激发高校学生在原理课中的学习兴趣

在高校课程体系设计中, 原理课程属于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通识课程,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掌握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原理课的认识情况, 然后结合专题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现代的学生所接触的知识、信息等途径特别多, 所以在原理课的教学中, 教师需要更好地深化对原理教材掌握, 从而使得原理课的知识能够更加的立体化、单元化以及直观化, 适应了学生对原理课知识学习的特点, 在专题教学中, 一方面是改善了传统原理课的课本结构, 使得厚厚一本课本变“薄”, 在化整为零的专题教学中, 使得学生不至于产生较大地厌烦情绪, 在纵横表述方面能够更好地赋予原理课的生命力[2], 提升学生对原理课知识的掌握能力, 因此, 教师在专题教学中把艰难晦涩知识与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 提升了学生对原理课学习的兴趣, 通过专题教学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掌握原理课的逻辑, 同时对原理课教学质量地提升带来良好帮助。

3 提升教学内容的感染力

专题教学应用在原理课的教学中, 还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对原理课的内在逻辑掌握能力, 例如根据当前社会中所出现的案例进行分析, 结合原理课的知识做出分析, 从而使得教师能够提升原理课对学生的感染能力[3], 例如原理课中的比较重要的知识, 关于社会主义的改革、原理以及方法等, 就可以结合当前的现实生活而做出适当地分析, 在结合原理理论和社会实践结合中阐述以及分析这些问题, 回答我国社会主义本质、发展这些问题, 这对学生而言能够带来良好地启迪, 从而使得专题教学能够更好地提升原理课得到深化, 因此, 教师应用在专题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够接受这门课程的内涵, 在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这些基本原理来增强学生对原理知识的理解, 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提升对原理的认同感, 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树立对原理学习的信心[4], 同时也可以把这些知识运用在实际问题分析中, 如原理课中的立场、观点以及思维方法等, 更好地深化对原理的信仰。

4 合理安排专题教学的内容和提问

4.1 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安排

原来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方面的内容, 通过不断的融合和变革, 可以把其归纳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八方面的内容。从而把专题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很多高校在进行专题学习的初始阶段, 一般都会采取专题划分力一法。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 虽然对原来的教材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划分, 但是对于教材本质的内容却进行了保留, 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造和体系的保留。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熟悉性。但是其中的问题也比较明显, 最为显著的就是专题性并不突出, 因为受到原来章节体系的限制, 其便捷性、拓展性和针对性都处于弱势地位。

4.2 根据问题进行安排

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了多个部分, 所以需要针对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专题构建。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其核心问题是:世界是什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其主要问题是:私有制经济、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三者之间的联系;资本之外的资本主义;在科学社会中, 其问题是:人们理想的社会是;这种划分方式的优势在于:比较具体, 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专题的内容空间也比较大, 具备一定的延展性, 能够锻炼学生的多维思维。也正是因为问题划分力一有很多的优点, 所以根据问题划分专题内容是专题教学中作为有效的方式之一。结束语

专题教学的方法在高校原理课的教学中取代了章节的教学体系, 这是原理课改革教学的重要成果, 这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 同时能够较好地改变学生对原理课的学习状态, 因此, 教师在讲授原理课中就需要不断设计出一个良好的专题, 在具体的实施中也会提升学生对原理课的学习动力, 在这一新奇的教学方法中, 使得高校学生能够在原理课中获得较大的收获, 在教师地指导下, 开展专题教学能够提升原理课的质量, 更好地适应原理课在学生中的接受情况, 在高校中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对应的提升。

摘要:根据思想政治这门课程的教学理论以及改革情况, 在提出问题以及要求中不断提升教学的效果, 经过实践探索与验证, 专题教学的方法可以在这门课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集理论、系统、思想、科学以及现实性为一体, 从而使得思想政治在教学中发生较大影响, 本文分析专题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进而能够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同时也能够提升思想政治课程的感染力, 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专题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罗蓓, 吴江.LBL+PBL双轨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J].科学导报, 2015, 06 (5) :25-27.

[2]李卫朝, 武星亮.“05方案”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3, 11 (04) :44-48.

[3]谢璐妍, 蔡文学.基于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情境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15, 04 (11) :107-10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Fatal error: Uncaught [XSException] ../../../../xunsearch/sdk/php/lib/XS.php(2447): Data/Name too long(S#402) thrown in /www/xunsearch/sdk/php/lib/XS.php on line 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