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的经验从哪里来

2024-07-07

大学生创业的经验从哪里来(通用6篇)

篇1:大学生创业的经验从哪里来

面对领导,有的人极尽阿谀奉承巴结谄媚之能事,希望自己也能荣升弄权一族。你,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面对领导,有的人穷显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之罕物,希望自己也能贵享掠财一众。你,岿然不动泰然自若。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为何而来?

学不会尔虞我诈,学不会勾心斗角,甚至,也学不会带上面具假装热情,所以,你漠然,你冷冰,你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你在自己的天地里孤单地狂欢。似乎,你不属于这个世界,你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那么,你属于哪里?你从哪里来?

也许,你从空门来。

高耸的山峰,幽深的竹林,肃穆的寺院,悠远的钟声,一位女子身着灰色道袍,手握一把扫帚,“哗啦——哗啦——”地扫着石径,扫不去一地的黄叶,扫不去绵绵的思绪,扫不去朦胧的泪眼。

,灰色的蒲团,头戴道帽的女子长跪于斯,手持木槌“当——当——”地敲着桌上的木鱼,陪伴你的只有那盏青灯,不断跳动的火苗,跳出了缕缕的牵绊,跳出了你如潮水般湿润的心。

你无法不悲秋伤怀睹物思人,你无法把前世今生相忘于江湖,你无法做到心如止水,你无法做到四大皆空。不,你不是从空门来。

也许,你从古时来。

小桥流水人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该是多么幽美的画面。低低的茅屋,门前一片菜园,一位穿绿色罗裳的女子挽起纤纤玉臂给植物送来琼浆玉液,偶用葱白般素手轻轻拨弄那翡翠样绿叶,宛然一笑。有时,女子也从容地坐在纺车前,纺车“吱呀——吱呀——”地转,纺着棉布纺着满足纺着安乐纺着幸福。

想起要和你共度一生的男子,你不禁黯然神伤。如苏轼这般能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词句的男子,如苏轼这般痴情的男子,如苏轼这般能对亡妻王弗深切悼念的男子,还拥有患难之交的及时雨王闰之,更拥有红颜知己的侍妾王朝云,他们拥有更多的快乐时光。可以想见,平常男子又当如何?如李清照这般美丽婉约的才女,虽然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欢愉,虽然有“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虽然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思,最终仍不免沦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惆怅,最终仍不免沦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落寞。可以想见,平常女子又当如何?

你看不得妻妾成群,你闻不得始乱终弃,你崇尚“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你恪守从一而终的箴言。不,你不是从古时来。

也许,你从天上来。

金碧辉煌的宫殿,似轻纱似薄雾的白云缭绕其中,更添几分让人向往的风姿。一位着白色长裙的女子轻盈地走在天街上,像在飘,像在飞,不能窥见轻移的莲步。渴了,掬一滴仙露,饿了,采一枚仙果,不食人间烟火,如梦如幻如烟,那么空灵,那么澄澈。

看到那条玉带似的天河,你不由得悲从中来。贵为天庭的公主,居然也不能支配自己的命运,只能“泣涕零如雨”,只能“脉脉不得语”,只能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麻痹和欺骗自己。

你不愿生活在无休无止经年累月的等待中,你不愿体会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凄苦冷寂,你宁愿要“与其在悬崖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畅快淋漓与真真切切。不,你不是从天上来。

那么,你,细腻的敏感的单纯的多情的你,你从哪里来?

篇2:日记的“营养”从哪里来

一、让生活滋养润泽笔墨

平时, 我们要有针对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 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参观、调查、访问、体验农活、学做家务、参加竞赛、养金鱼、种花草、做实验等等。同时, 不仅让学生亲身实践, 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掌握以下基本的观察方法: (1) 观察生活中的“趣”:有哪些事觉得快乐?哪些事觉得有趣? (2) 留意学习中的“得”与“失”:成功的体验、受到的教训、获得表扬的原因。 (3) 留意社会中的“变”:新社会、新面貌、新人物、新观念。 (4) 留意大自然中的“奇”:春夏秋冬、风雪雨露、草木鸟兽以及变化莫测、奥妙无穷的多彩的生活现象。 (5) 留意生活中的“情”:生活中令你感动的、憎恨的、欣喜的场景与事件等; (6) 留意自己的“感”:读书感受、看电视电影后的感受、听讲座后的感受、参加演讲后的感受……

二、让晨读辐射笔尖的广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学生要每天读书, 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 你所读的一切, 就是你学习的智力背景。”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13岁之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和智慧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而早晨的记忆力是一天里最好的。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晨读时间让儿童诵读中华文化的经典, 在经典诵读中吸收文化营养, 积淀文化底蕴, 历练文化眼光, 提高文化品位;在经典诵读中步入文化情境, 体验文化情怀, 丰富文化阅历, 感受文化韵味。“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只有平时多读书、多积累, 写起日记来才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

三、让课堂教学延展笔尖的厚度

在阅读教学中, 我将读与写有机结合, 不论是写一篇日记还是一个片段, 我都注意引导学生在“形似”中抒发出自己的个性, 能从机械摘抄过渡到片段仿写, 再到想象补白以及表情达意, 最后发展到创造性仿写。如, 教学完《狐假虎威》一课, 我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动物成语的故事, 写读后感, 编童话故事, 并在全班汇报交流。

四、让修改润饰笔尖的美度

要提高学生修改的能力, 首先从唤醒学生的修改意识开始。于永正老师说:“朗读是修改习作的好方法。”我们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多次修改日记。

1. 自由朗读, 做上记号。

先让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两遍自己的日记, 看读起来是否通顺, 听起来是否流畅。发现不顺口的地方就及时做上修改记号, 待后修改。

2. 反复朗读, 细细修改。

学生对自认为不满意的地方反复朗读, 在读中删除多余的内容, 在读中增添一些具体的内容, 在读中调换紊乱的词序语序。改后再读, 看看是否满意, 如果还不满意就再读再改。

3. 通读全文, 立足全篇。

再次让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 借助语感看看自己的日记是否朗朗上口, 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连接是否自然, 同一个内容能不能用上名言警句或修辞手法进行润色。

4. 对比朗读, 感悟得法。

篇3:创新创业的钱从哪里来?

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苦干十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凿出了绵延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使林县告别了严重干旱的痛苦,谱写了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壮丽篇章,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4月5日,红旗渠正好迎来了她的50岁生日,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是否也能重新唤起人们对创业创新的思考?

当镜头切回到二十一世纪的当下,我们发现,众多的创业创新者,正站在资金的“高地”仰天追问:敢同“钱”在何方?缺乏启动资金是他们绕不过的“坎”。没有可抵押的资产,找不到合适的担保人,甚至在传统金融中介属于没有任何信用记录的“空白户”,他们在融资领域是“响当当”的弱势群体!

资金如流水。资金的逐利避险本性注定了它流动的方向。如果没有其他机制的干预,顺着传统金融服务理念、机制和模式铸成的渠道,资金之流断难流向他们。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恰似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面临的难题。

能否再续“红旗渠”的精神,在各种体制、机制的壁垒中间凿出一条引导资金通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者的“红旗渠”?这显然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工程。要使资金流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者的“高地”,笔者以为,至少须具备两个条件:

其一,要修建引导资金由“洼地”流向“高地”的“引水渠”。

政府要做的事情,首先是“渠道”走向的把握,即对创业创新方向的引导。要明确支持鼓励的方向,不是所有的创业创新都要支持。对那些与产业转型升级背离的低端、低效、简单复制的所谓创业创新,不宜支持:对那些不节能、不环保的创业创新活动,不仅不应支持,而且要限制。

要给出负面清单、引导资金由“低效和无效企业”流向“有效和高效”企业。其次是搞好创业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即通过完善“三张清单”,简政放权,提高效率,留出创新空间;通过完善社会征信体系。优化信用环境。为创业创新者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这是修建“渠道”的基础。

对金融部门,主要是传统银行业而言。就是要打造引导资金流向“众创空间”的“引水渠”,即实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这就需要银行机构走出“唯抵押担保”的藩篱,再造信贷流程,创新信贷方式,构筑一条针对创业创新者特点的信贷资金输送渠道,实行差别化授信管理。关键是通过机制创新,依托完善的征信体系来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通过批量化营销以降低成本,实现银行商业模式与“众创空间”高风险、高收益模式的对接。

其二,要形成资金流顺“渠”而上的压力或推动力。

政府无疑要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融资领域弱势群体的存在显然是“市场失灵”的体现,需要政府伸出“有形之手”。这是政府公共服务应有之内容。更何况,本届政府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定义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就应有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来支撑,可不能做“甩手掌柜”。除了对创业创新者直接的扶持外,还要调动金融机构服务“众创空间”的能动性和内在动力,这或许更为重要。

理性地看,面对缺乏资信、缺乏抵押担保和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这类客户,一贯视“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为核心利益的银行,凭什么要贷款?凭什么要放着好的客户、相对安全的客户不做?必须明白的是,银行作为市场主体,其行为决策首先服从的是其核心利益,,要激发银行支持创业创新者的动力,绝非空泛的口号和宣传教化可以担当,而是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激励政策和措施。

政府层面,除了传统的风险补偿机制、印花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外,还需要针对创业创新的要求,在相关制度方面进行创新,比如突破现有法规不允许银行持股企业的约束,探索银行分享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创业创新成果的有效途径,建立银行信贷产出与科技型企业高回报的利益平衡机制。

监管层面,就是要通过差异化监管来激发银行机构支持企业创业创新的动力。以差异化监管政策为银行差异化金融服务创造条件,打消后顾之忧。通过监管制度创新,推动商业银行由被动、半被动服务向积极主动服务转变。如实施差异化的市场准入,因势利导,引导银行机构将服务“众创空间”纳入发展战略,从而形成对创业创新的持续推动机制。

必须面对的是,无论是修“渠道”还是施“推力”,在现有的体制机制、金融格局和社会信用状况下,特别是在商业银行目前的绩效考核、风险问责机制下,要将资金由“洼地”引向“众创空间”、小微企业,仍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而创新顶层设计是关键所在。

当然,创业创新的成功与否,内因还在于创业者本身。“众创空间”的人们不应一味站在资金的“高地”等风来,还要主动走下来,到“洼地”找水喝。当下,风生水起的互联网金融不失为一条可取的融资渠道。

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某种程度上能大大降低融资的交易成本,有效分散风险,更直接、高效地对接创业创新者的融资需求。虽然这一渠道的覆盖力还很有限,而且也存在许多问题,但其在支持创业创新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当务之急是规范。要尽快明确监管职责,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规制,这是促进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目前,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设计仍在酝酿之中,“靴子”何时落地,市场正翘首以待。

篇4:创业钱从哪里来

看似空洞幼稚的问题,其实代表了很多创业者迷茫的现状。如果把这个难题再进行梳理,也似乎能找到一些办法,找父母筹资、借钱、合伙……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创业资金究竟如何解决是好?如何绕过雷区?我们请来了三位曾经的创业者,与读者一起进行碰撞和分享。

借“合适”的钱

杜开冰(私企老板)

向亲人朋友借钱,应该是很多创业者采取的方法。因为找银行,金额大了批不下来,即使金额不大,一般人对政策、手续也不熟悉,审查麻烦,算算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不一定划算。用自己的存款吧,可能又不够,特别是才毕业的大学生和工作年限不长的创业者。

借钱,首先要考虑借多少合适。

什么叫“合适”?

“合适”就是不要贪多,创业资金5万元和150万元,在我看来,对于一个初次创业者,毫无区别。假如都倒闭,存活的时间上也差不多。搞不好,5万元那位通过精打细算,反而还撑得久些。创业应该从力所能及的项目开始。

然后还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如果借来的钱都赔光了,你怎么还债?比如你只借2万元,就算亏光了,你去打工一年,就能还上。把这些情况考虑清楚,其实是创业规划的一部分,创业心态准备的一部分。借钱的时候提出还钱的计划,会在亲戚朋友面前更有说服力。

借钱还应该有“合适”的策略。我遇到一个孩子,想向父母借钱,不知道怎么开口。他家的经济条件尚可,我知道他父亲对他说过,你好好读书,出来好好工作,以后买房子的钱我给你出。

我建议他这样跟父亲说,将来买房的钱就算50万元,现在我要创业,你就当提前把部分房款给我,我需要20万元。以后最多再找你要30万元。创业成功了,我就可以自己买房了,还加利息把钱还你。失败了,大不了我以后自己挣房子。他父亲听着觉得有理,孩子考虑还算周全,父子两个就开始讨论创业计划。

还有的是富二代创业,筹资压力可能小些。我有老板朋友就说,愿意拿10多万来让孩子折腾,长点经验教训。但这种情况似乎创业成功率不高。当然,你能够承担,等于花钱买经验,真的学到东西就当是前期战略亏损吧,也没什么不“合适”,只是这样的情况不具备普遍性。

存钱才是硬道理

龙平敬(商界永道营销公司总经理,绝代佳人合伙人)

我是反对借钱的。

创业者借钱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我的几个加盟商中,做得最好的是一个从练摊开始一步步创业的老板。可能因为是自己的钱,所以使用更加谨慎。

因为要靠自己的积蓄,一开始,你选择的创业项目不要太大,比如,需要10万元启动资金的。那么你接着就该问自己:存下10万元了吗?

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能力量化,用钱来衡量其实是一个办法。你有了10万元的存款,间接说明你有挣10万元的能力。用这10万元来创业,比东拼西凑靠谱。如果你连挣10万元的能力都没有,凭什么认为创业能成功呢?

当然,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一时没有10万元,其实还有个不用借钱的创业方法。我知道有这样的例子:有的职业人,就因为业务纯熟,能力出众。老板觉得是可造之材,不断加以重用,最后成为公司股东。这也是一种创业啊,零启动资金,却用技术和能力入股。现在很多连锁店的店长就是这样的上升路径,以后即使要出去单干,靠积蓄也够了。

我们把情况再想得极端点:没有积蓄,一时也无老板提拔,又怎么办呢?我听说了一个故事。一个身无分文的人决定做餐饮,从捡传单开始——公寓楼往往都会有大量的餐饮外卖传单散发。他一张一张把人家在最底下印的电话号码裁掉,写上自己的电话,再次散发。一天几百张出去,总能接到几个电话叫餐,他就奔到快餐档,叫了餐给人送去。中间赚点事先谈好的小小差价。

就这样积少成多,找到点规律,他的命中率越来越高,终于不用再捡人家的传单了,可以自己花钱印了;再慢慢地,不必自己干了,可以找伙计去散发了,他就培训技巧;最后终于干成个小型送餐公司了!

你看,创业资金完全可以靠自己,没有资金也可以靠技术和能力间接换取资金,实在没有必要去借钱。从存钱开始创业,一步步走踏实,成功几率才高。

用别人的钱创业

周文明(重庆中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不少人选择合伙创业的方式来减轻创业初期资金的压力,人多力量大,一个出几万,10万元20万元的启动资金很快凑拢。但是请注意,你用了别人的钱创业——虽然只是一部分——你就得面对那个人将会给你带来的风险。你最需要考虑清楚的是,合伙的人数越多,这些人带来的风险也在叠加,那么几个人最合适呢?

我通过观察合伙创业的团队,认为一开始最好是两个人合伙。这样的合伙只需要考虑两个人的创业匹配度。什么叫创业匹配度?首先你们两个的能力是不是互补。互补的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否则容易造成内耗和浪费,短板没人能补上,整体能力就会打折扣;其次你们的价值观是否统一;第三,有没有容错能力。出了问题相互指责推诿,所以现在好多合伙创业最后以好友绝交收场。

两个人都要考虑这么多的问题,三个人或以上情况更复杂。A和B两人匹配度高关系好,B和C匹配度高,但是A和C未必合适,可能为日后争端埋下伏笔。

所以我认为一开始,两人合伙比三人好。两人格局能很快地确定下主从关系,如果以后公司发展了,需要引进新合伙人,因为主从格局已定,第三人进入公司也不容易乱。

所以,用别人的钱创业,看着筹资轻松,风险和问题却从资金层面转移到合伙人层面,我们仍然不能放松警惕。

国外经验:

◎通过互联网借钱

在国外,创业者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向陌生人借钱。互联网上有一种号称P2P的提供新型融资金融服务的公司,发布你的要求就可以实现借款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借款的利率往往较高,但却能帮助企业在信贷紧缩的环境中快速获得资金。

◎典当贷款

典当是以实物为抵押,以实物所有权转移的形式取得临时性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与银行贷款相比,典当贷款成本高、贷款规模小,但典当行对客户的信用要求几乎为零,典当行只注重典当物品是否货真价实。而且一般商业银行只做不动产抵押,而典当行则可以动产与不动产质押二者兼为。典当物品的起点低,千元、百元的物品都可以当,而且手续十分简便,大多立等可取,即使是不动产抵押,也比银行要便捷许多。

编辑唐婷

篇5:学生的语文能力从哪里来

一是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书面语言文字不是音乐,也不是舞蹈,相比而言,它显得冰冷而抽象,我们总是在语言的指引下对它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进而发现它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要强。那么较强的语感又从何而来呢?当然要刻苦地长期地锻炼,一劳永逸只是幻想。那么如何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呢?多读与多写,别无他法。不少学生在阅读文章尤其是论述类文本时经常读了文本后面内容而忘了前面内容,因此读完文本不知作者所写。这其中关键的阅读障碍就是对语言感知能力不足,只有多读书,反复接受各种文体语言的刺激,才能提升对语言感知的灵敏度;多练笔也是很好的提升语言感知能力的方法,娴熟运用语言文字,笔下生花,无疑说明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强。

有了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就奠定了语文阅读与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语言文字是思维的外衣,而思维思想来自审美认知能力,因此,只有提高审美认知能力,才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审美认知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此能力滞后,其它一切语文能力很难发挥作用。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语言文字能力再强,因为审美认知能力缺失或不足,他不会有作为,更不会有正能量的作为。学生要想在阅读和写作中表现出上佳的能力,没有科学的审美认知能力,那是天方夜潭。因为你只有具备较好的审美认知能力,你才可能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与之共鸣,你才能写出一篇文情俱佳的文章。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呢?途径多样,如多读、多写,教师传道,集体争鸣等等。

篇6:大学生的戾气从哪里来

有一年,我做班主任不久,听班干部讲,某男生放言要杀某女生。我很震惊,展开调查并弄清了原委。某男生一直喜欢某女生,天天尾随女生去教室、食堂、宿舍,女生不堪其扰。不久,男生公开表白。女生本可委拒求爱,她却选择了最粗俗最伤人自尊的方式,当面骂男生“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极大地刺伤了男生的人格尊严,男生一怒之下,扬言杀人。

我找当事女生谈话,对她说,你虽有拒绝人求爱的权利,但对追求者缺乏起码的尊重!我要求她向男生道歉,声明自己实无恶意,目前专注于学业,尚无恋爱打算,希望彼此保持单纯的同学关系。接着找男生,先对他自尊心受到伤害表示同情,接着委婉提醒男生,你有追求爱的自由,但要尊重女生意愿,不能干扰其学习和生活。因你行为失当,引起了她强烈的反感,使用了过激的语言,所以也有责任。

事件虽以和平方式收场,却让人后怕。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不注重“成人”教育,对责任、义务、尊严、生命关注不够。由于课业紧张,班级活动少,同学之间欠缺沟通,不懂得克制言行举止,不清楚彼此尊重、平等待人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单向的,很少引导孩子回馈爱,独生子女在家庭也没有学会分享。

孩子在成长路上缺少玩伴,当戾气上升时,既不能通过阅读经典去除,也不能通过健康的文体活动释放,甚至不懂得找同学、老师、家长去排解。暴戾之气郁结,就会心浮气躁,进而寻找宣泄渠道,身边的同学、老师甚至家长都可能成为攻击对象。

十余年来,大学生成倍增长,老师忙于教学、科研,耽溺于没完没了的表格填报,应付各种检查,基本上一下课就回家,住所离新建校区又远,很少在工作时间之外接触学生,与学生当面交流的机会极少。学生有事很少找班主任,更极少找任课老师,班干部对同学的了解也有限,维系彼此关系的大多是虚拟的群。近几年,我尝试在班级组织读书交流会,鼓励同学组织文艺晚会及各种体育活动,以增进相互了解,但同学们似乎对维护同学关系并不上心,与网友倒是相谈甚欢。他们淡化了与身边人的关系,沟通能力退化,于是走向了封闭孤独。

去除大学生心中的戾气,要从源头入手。如果一个人生在有爱的家庭,在宽容友善的学校长大,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化中成人,暴戾之气自然与他无缘。

【原载2016年7月6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

上一篇:财产保全情况紧急说明下一篇:我是“小队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