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024-07-04

休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16篇)

篇1:休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休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提出的.未来理想社会人的存在状态.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自由选择的休闲活动和合理的消费促使人自由全面发展,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构建有利于休闲的社会.

作 者:谢秀华 崔晓辉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34) 分类号:B82 关键词:休闲   创造力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休闲社会  

 

篇2:休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作为一种生活实践,休闲可以满足人们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塑造人的自由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休闲消费从一个侧面确证和体现人的价值存在和人的本质.在当今消费社会中,我们应该摒弃休闲消费主义,确立科学休闲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 者:王永明 WANG Yong-ming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刊 名: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6 33(1) 分类号:B038 关键词:休闲   人的需要   个性   人的本质   全面发展  

篇3: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在批判以往自由观特别是批判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自由观的基础上, 建立了自己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由观。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马克思认为自由的天性是根植于劳动的, 人的真正的自由是从劳动中获得的, 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身上得到了体现, 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人的头脑、人的思维不断发展, 人本身不断由自发走向自觉, 由自在走向自为。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由必然向自由转换的桥梁和中介, 马克思说, “在我个人的活动中, 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真正的本质, 即我的人的本质, 我的社会本质”, 人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自由本质, 而且强调人的自由不是片面的绝对意志而是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 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人的自由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 “只有在社会中, 自然界才对人说来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 才对别人说来是他的存在和对他说来是别人的存在, 才是属于人的现实的生命要素。”说明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他之为人的本质, 个人的自由实质上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自由。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是在历史变化发展中的, “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的和所容许的范围内, 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 人的自由既受到历史条件的客观制约, 又通过实践冲破这种制约而得到发展。马克思把这一过程概括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三个阶段。

笔者认为马克思的人的发展的自由发展, 实质上是人在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之上, 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 实现自然、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统一, 使人成为社会的主人、自然界的主人、自己的主人, 成为自由人。

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 “个人就是受分工的支配的, 分工使他变成片面的人, 使他畸形发展, 受到限制”,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中的旧式分工在成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我们把劳动或劳动能力, 理解为人的身体, 即活动的人体中存在的, 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的人, 人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 “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个人必须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不仅是个人与其他人类建立的普遍关系, 而且这种关系是一种全面性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发展的内在根据就是人的需要的不断丰富, 在需要的驱动下, 人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达到满足, 在满足的同时人自身也得到发展, 而人的活动是满足人需要的唯一手段,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的活动是人生命的特征和存在的基本方式, 人的需要必然通过活动来表现, 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活动的全面性。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的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人的全面发展也必然包含着人的能力的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应当包括实践、认识、审美等能力。

笔者认为马克思的人的发展的全面发展是在劳动、活动基础上人的社会关系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使人成为无所不能的完人而是使人达到智力与体力、精神与物质、身心与道德、才能与个性得到丰富而全面的发展。

三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区别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到, 人的自由发展是人作为一个主体, 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自身, 使人的人格完善, 把人作为目的而发展, 促进社会进步而发展。每个人的发展不屈从于外在的目的, 不屈从于强加给他的任何活动和条件, 使人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 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的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才会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社会”。马克思为人类指出了自由发展的历史趋势, 通过人的劳动, 在改造外在自然的同时不断改造自身自然, 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 不断获得更高境界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是要改变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分离对立状态, 人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和发展资本主义主义生产的物质基础, 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消除和克服人发展中的矛盾性, 使人的劳动、活动和能力、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说的“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 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 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 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 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 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 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笔者认为人的自由发展更多强调的是个人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个性或每个人的独创性, 而人的全面发展则侧重于使每个个体都能得到普遍的发展, 每个个体的丰富个性都能得到普遍发展, 更多强调的是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四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联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未来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在马克思看来, 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马克思看来, 人的发展既应是自由的又应是全面的, 也就是应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 这就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最理想模式。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社会没有固定的分工和职业, 每个人不会只限制和束缚在专属的某个生产领域, 每个人为了适应社会各方面的要求及自身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要求, 每个人都会尽可能地掌握各种知识, 接受多方面的技能训练, 不会出现某种人对某个领域或某种工作的垄断, 每个人都可称为多面手, 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另外由于消除了社会分工, 特别是消除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 人也就可以成为自由发展的人。当然, 马克思的这种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心理素质不同, 每个人不可能在一切社会活动中都达到同等的水平。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人在每个活动领域都成为专家, 活动种类是广泛的, 深度是无限的,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全部才能的发展, 并不是一致均衡的发展, 而是人的自由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反过来, 个人的自由发展也要以全面发展为条件, 全面发展是自由发展的基础。在马克思看来自由发展是自由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甚至来讲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比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的内容更广。马克思认为自由个性要成为可能是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 要求能力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

笔者认为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是互为条件的、相互促进的。人通过全面发展来突出人的普遍性和一般性, 通过自由发展来突出人的差异性。人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得到驾驭自然和社会的自由, 人具有了自由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人达到自由而全面发展, 就可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全面的改造自己, 丰富自己的需要, 提高自己的能力, 按照自己的先进形象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创造出自由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37、96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7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07、508、259、514、330、51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90、64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23、273

篇4: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休闲;自由时间;全面发展

一、休闲的人学意蕴

事实上对于“休闲”这个词的含义,是见仁见智的。我想大家的答案可能也是不一样的,也许有人会说“自由时间”,还有人会说是“休息放松”。从自由时间的角度来看休闲,人类的生活时间我们大体将其分为生活必需时间,劳动时间,自由时间。自由时间就是人们在出去了我们生活必需的时间和劳动的时间之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

马克思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我们人类的社会时间可以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两种。非劳动时间是“不被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在满足了自己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劳动之后余下的时间。而休闲恰恰是非劳动时间,也就是自由时间的产物。真正的自由时间是刨除人为了生存所必须付出的劳动时间以及被资本家剥削了的剩余劳动时间之外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人的自主性,把劳动当作他自己的体力和潜力的活动享受。而休闲则是人类要想获得自由的必要且充分条件。人们具有了休闲时间,也就是说人们有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喜好,兴趣,才能等来不受约束的进行活动的前提。

二、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时间是人发展的积极空间

最古老的时间是起源于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变化,然而现代的人们对于时间的概念慢慢地形成了一种线性的时间观念。这和最初人们的自然的周期性的时间观念是不同的。这种线性的时间可以说是时间在一维的方向上流逝,成为能够人为度量的东西,然而在不同的人之间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时间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就控制了人们的生活。时间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空间。

(二)必要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划分及其意义

马克思将人类的生活时间分为两类:一劳动时间也就是必要时间;二自由时间。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将工人的劳动时间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为了满足工人及其家人生活所需要的产品的劳动时间,另外一类就是满足资本家剩余价值的的剩余劳动时间。其余的一部分少得可怜的时间就是工人的自由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维持工人生存的必要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是超出了必要劳动时间而从事劳动的时间。劳动时间在一定的情况下,剩余劳动时间越长,为社会所创造出的财富可能就更多,这样以来就给人们提供和创造了更多的物质基础条件。

然而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是为了缩短劳动时间、增加自由时间来创造条件的,“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程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

(三)自由时间对人发展的价值

在《剩余价值理论》一书中马克思这样写到:“如果所有的人都必须劳动,如果过度劳动者和有闲劳动者之间的对立消灭了……那么,社会在6小时内将生产出必要的丰富产品……从而为自由活动和自由发展开辟广阔天地。时间是发展才能等等的广阔天地。”通常在劳动时间里,人们的思想会被一些东西所束缚。在自由时间里,个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创造性会在最大程度上得得到发挥,所以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发展的空间。”可以说,“没有自由时间,就没有一切科学,艺术、诗歌等富于创造性、融智慧与浪漫于一体的社会文明。”

三﹑休闲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休闲有利于满足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休闲是人类的一种实践形式,是当人类在已经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基础上寻求精神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休闲作为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是人们享受生活、体验自身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实践活动。人在满足了其生存需要之后会更加注重精神需要,但人精神需要却是要建立在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基础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的终极目标,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休闲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生活实践,乃是走向自我实现道路的一种体现。人们在休闲活动中,能最大限度的体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休闲活动中,人们不仅仅满足感官的需要,更满足人在精神上的需要,充分展现了人的本质意义和价值。人的本质价值就在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休闲有利于塑造人们的自由个性

休闲不单纯的是人们在享受生活,同时也是人们在休闲中去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自我。它可以充分的帮助人们去塑造其自由的个性。人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存在和发展的,人的自由活动是使人们从外部的压力中摆脱出来,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自身所存在的束缚,从而获得相对自己来说的一种自由的生活,在其中获得在自由个性的发展。人们在休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的个性的到了更好的的更加自由的发展。人们在闲暇时间的自主性能可以更好的帮助人们实现个性化的生活,充分的发现自己的潜能,兴趣,爱好等等。在未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由时间的增长是必然的趋势,社会的主体性分工将慢慢的消除,人们将更多的休闲自由活动中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从而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译.昆明:云南人民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托马斯·古德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刘晨晔.休闲:解读马克思思想的一项尝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6卷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篇5:劳动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劳动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劳动的最本质属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类本质随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人的本质的实现过程就是人的解放过程,也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随着劳动体系的.扩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这是一个动态的永无止境的历史发展过程.

作 者:彭志敏 Peng Zhimin 作者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4刊 名: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WUZHOU BRANCH年,卷(期):13(4)分类号:B023关键词:劳动 劳动异化 知识经济 人的全面发展

篇6: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生态学考察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生态学考察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是同一过程,社会进步与自然进化在本质上亦是一致的.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必然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生态系统反过来也对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积极鼓励的作用,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察,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和谐是互动的关系.

作 者:张三元 Zhang Sanyuan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政法系,湖北,武汉,430205刊 名: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年,卷(期):“”(1)分类号:B03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系统 科学发展观

篇7: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生命的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张扬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完全的`实现.但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发展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要不断探索人的全面发展进程,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在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其价值目标.

作 者:徐晓暖 XU Xiao-nuan  作者单位:中共大连市委党校,科研部,辽宁,大连,116013 刊 名:大连干部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AN OFFICIAL 年,卷(期): 18(6) 分类号:A849 关键词:社会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不断探索   努力促进  

篇8:休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休闲教育,人的全面发展

一、休闲教育的含义

休闲教育通常指的是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休闲理念及正确的休闲方法, 使人们身心真正达到休闲的、全方位的发展。休闲教育是立足于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整体进步来展开, 在这过程中, 它不单单使每个人身心达到质的飞跃, 并且使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得以提升。其本质是通过学习一定休闲知识, 养成一定休闲技能, 形成一定休闲涵养, 从而使社会成员投入其中去提高自我, 优化自我, 使休闲主体身心得到质的飞跃。

二、休闲教育的实施依据

随着社会发展, 休闲对个体精神意义越来越重要, 享有休闲心态不仅建立在社会发展基础上, 而且还应该对休闲价值有所了解, 休闲教育本质是使人“成为人”, 以人为本的思想已升华为我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建国以来各时期党和国家的一些理论与政策都有所体现:

1. 党的理论中关于休闲教育的实施依据

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中蕴涵着深刻的人本内涵。休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成为人”,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中蕴涵着深刻的人本内涵。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以推断出其提倡思想内涵的与休闲教育最终意愿相吻合一致, 二者本质相同。党的一些理论中处处渗透着马克思的休闲思想, 科学发展观中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标志着我国已迈进人的全方位的现代化发展阶段, 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已植入我国政府执政理念的血液当中。党的理论中关于休闲教育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在马克思理论基础上的飞跃与升华, 这一切都契合休闲教育的本质。

2. 中央政策中关于休闲教育的实施依据

中央对休闲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961年召开八届九中全会, 中共中央确立党的教育方针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年召开的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 “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年11月, 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明确的, 这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 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等政策的实施都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依据与立足点, 使教育中休闲教育的发展有了政策支持。

三、通过科学发展观促进休闲教育的实施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来进行休闲教育的开展。将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在统一起来, 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 秉承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点促进休闲教育的进行。

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和总特征是致力于现代化的和谐建设,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中, 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在如今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与升华。通过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继承与发展党的三代领导人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 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国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的结合起来。将中国执政理念应用到休闲教育的实施中, 秉承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点促进休闲教育的进行。

2. 围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实施休闲教育。

全面实施对人的素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审美、生态道德、生态文化等全方位的教育, 从而达到休闲教育的实现。使精神、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全方位的提高,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与休闲教育的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两者是内在统一的, 实现人的全面综合发展的最终目标需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进行, 与共产主义中所要实现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也具有内在统一性, 对于教育的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此外, 科学发展观与休闲教育的内涵紧密相连。一方面都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往所说的“片面发展”是劳动过程中身体与精神的割裂, “全面发展”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身体与精神的结合与发展, 使二者在发展过程中达到协调与一致。另一方面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基础上, 努力克服其片面性发展, 从而积极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73.

[2]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册) [M].人民出版社, 1986.

[3]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人民出版社, 1993:113.

[4]马惠娣.休闲——文化哲学层面的透视[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 (1) .

篇9: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异化劳动 分工

共产主义社会里的人将是一个人人都可自由全面发展着的人,《共产党宣言》这样宣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然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却是需要一个实践的客观历史过程,实现的途径则是通过对分工、私有制的扬弃。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意味着人的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因为人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才进行物质生产和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也正因为如此,就要让这些需要不会是手段,而是它本身的目的。只有这样,人的需要才具有真正的丰富性,也才能真正的占有人的全部感觉和特性。其次,人的能力包括现有的才能和潜在的力量要得到充分的施展。因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那么每个人都应无可争辩地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而不是被迫限制于某一方面的被强制甚至于出卖自己的才能。再者,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与人及其与外部世界的丰富的社会关系,都应该是被全面主动的占有的,而不是一种异已的力量反过来支配自身的关系。同时,每个人的个性也要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这包括他的自然潜力、爱好、兴趣、特长等等。

二、异化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是在劳动中生成的,真正的劳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和确证着自己的本质,然而劳动却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异化得如此严重,以致于“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人不但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同自己相异化,而且创造出来的产品对工人来说也是外在的不属于他的且同他相对立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人为他人生产了富有,自己却产出了赤贫。人通过劳动改造无机界、改造对象世界来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对象却被剥夺,从而类生活也被剥夺走,成为了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因为人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及通过生命活动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也就表现为必然。因为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不属于自己,那么必定属于他之外的他人,因而,人自身也成为了统人的异已力量,即人与人的异化。

由此可见,异化劳动下的人是不自由的,而它的根源在于分工。因为只有要分工(自然分工),人就不得不局限于某一活动领域。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分工则是越来越精细化的分工,人从事的也越来越片面化的工作,人像一部机器一样工作,最终把自己也沦为一部机器。有分工,就必有私有制,而私有制则必定带来剥削,因为私有者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去迫使那些无生产资料的人为其劳动与服务,而那些无生产资料的人也迫于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完全成为不可能。

异化劳动如此阻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那么它就是需被扬弃的,需要消灭它产生的根源即分工和私有制。然而,异化劳动却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异化劳动越是严重,代表的越是生产力的越先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必定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只有在物质资料充分满足人们需要后,人才能有时间发展自身的潜能和天赋,从而使自己有可能成了一个自由而全面的人。

三、分工、私有制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

异化劳动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感到不自由,而它的根源在于分工和私有制。

马克思认为分工起初是自发形成的,而真正的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它与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及作为二者基础的人口的增多有关。

在这种真正的分工中,社会首先分裂为不同的生产部门,每一生产部门又分为不同的生产部分,由不同的人从事生产。当然,在这种分工中,人是不自由的“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由此可见,分工必然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而与分工相伴随的是分配,且还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分配(无论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于是就产生了所有制即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有分工就必然有私有制,有分工也就还有单个人的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单个人的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使社会分裂为不同的阶级。为了解决这样的阶级矛盾,于是就有了产生国家的需要。而国家则是统治阶级剥削被统治阶级的工具,而这更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见,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性、畸形化,人的自我异化,人的本质的否定。因而,是需要扬弃的。然而,要消灭分工,就要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推动社会的进步,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就才会使人摆脱离物质贫困而不至于为生存作斗争,相反却是有更多的自由的可支配的时间去实现人的发展。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自觉分工会取代自发分工,个人可以在任何部门内自主的发展,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发挥自己的才能,劳动会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那时人也就有可能自由的全面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武天林.《马克思主义人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篇10: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

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克服在人的发展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作 者:杨虎德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8刊 名:攀登英文刊名:ASCENT年,卷(期):22(6)分类号:B0-0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理性思考

篇11:科技的进步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科技的发展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篇名义,第一,科技,就是科学技术,包括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也就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第二,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各种能力充分的发挥与发展。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是全面发展,而不 是全面促进发展。即允许一部分才能先发展,然后带动其余的才能全面发展。其次,科技的促进作用始终只是个影响因素,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在个人。接下来,我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科技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准备了物质基础。众所周知,只有物质基础丰厚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才有机会去进行个人的全面发展。而经济基础由生产力决定,科学技术则是第一生产力。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决定了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我们的物质基础,从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科技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准备了精神基础。科技的进步是整体的进步,既有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有社会科学的进步。社会科学的进步就是人的精神的提升与升华。而科技又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所谓的上层建筑就包括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所以,我们认为,科技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准备了精神基础。

第三,科技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准备了社会基础。首先,科技的进步使得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打破行业壁垒,就需要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在无形中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其次,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使社会从原始社会,不断地向着共产主义进发。而恩格斯曾经说过,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也就是说,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在通过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我们的全面发展,正如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虽然现在进步可能不太明显,甚至有些方面可能会不如从前,但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我们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我们最终必然会实现我们国家的富强,实现我们个人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科技的发展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篇12:休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目前学术界在关于知识经济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间关系的研究中,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知识经济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设了条件,并使之成为可能“.我以为这种观点值得推敲.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共时性来看,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充足的根据可以说明知识经济使”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可能“.因为,当一些人举出许多知识经济有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例证的同时,另一些人也可以信手拈来与此相悖的例证.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历时性来看,我们也只能说知识经济使”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一些因素和前提条件有更大程度的发展.但这些因素和前提条件更大程度的发展,并不等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已经成为可能.二是认为,知识经济在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设条件、极大促进人的发展的同时(如提升了人的`主体能力和自由度,使人在虚拟空间能够超越现实限制,去操纵现实世界原先的可能或不可能等),又向人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使人的发展付出了新的代价(如网络沉溺、数字化犯罪、计算机病毒侵害、网络帝国主义等,这使人面临着新的困惑、困境和危机).乍看起来,第二种观点似乎全面些,但细观之,仍未点到问题的实质.从逻辑上看,这一观点所举出的两个方面的例证可以相互”抵销“,其结论也因而大打折扣.

作 者:叶险明 Ye Xianming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37 刊 名:哲学动态  PKU CSSCI英文刊名:PHILOSOPHICAL TRENDS 年,卷(期):2006 ”"(1) 分类号:N1 关键词: 

★ 论美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 探讨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论文

★ 论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的关系论文

★ 互动式教学法下高职化学教学论论文

★ 论建设工程质量与工程档案管理的关系论文

★ 论义素与语义场的关系论文

★ 论医院新会计制度下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工作论文

篇13:休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全人类的解放”, 是建立在“每个人的解放”之上的社会。马克思曾指出:“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 社会本身也得不到解放。”马克思将人的发展过程总结为三个基本的历史进程, 这三个阶段也是人的发展螺旋式上升演化的三种历史形态。马克思认为,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是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此阶段, 人们将共同配合一起掌管社会关系, 在多样、平等、全面的社会关系中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

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 指人能够自由地施展自己多样的能力。其中包括人的劳动力、从事思想、科学艺术的能力、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能力等。马克思非常重视人的能力的发展, 他曾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 (包括社会伦理道德关系、政治法律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 的高度丰富开展与占有。人的社会关系就将变得多样, 走向开放, 由单边的关系走向全方位, 使人不再禁锢于地方而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指的是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品质的发展。人的个性不再受到压抑, 不再遭到其他阶层和社会关系的桎梏。个人的发展由自身决定, 具有自觉和自主性。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

(一) 共享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决定因素是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我们知道,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以, 为鼓动生产力发展就可以借助推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更新换代, 以及全面提升劳动者的能力等方面。在共享理念的支持下,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参与到经济建设之中, 每个人各司其职, 在生产领域中促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升级换代, 劳动者在共建共享的鼓舞下也会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 生产力在此影响下就会加快发展。

社会制度同样也是达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我国虽然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 但我们还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否认我们的社会中还留存某种具体规制阻碍、制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状况, 在这种情形下, 我们必须改革。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进步。在共享理念之中, 完善制度是其中一个手段。在推进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过程中, 制度改革是必经之路, 制度是保障发展和共享的有力保证。只有通过制度保障, 才能确实地促成共享。用有力的制度来保障每个人各项权利的平等, 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

(二) 共享发展理念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公报指出:“坚持共享发展, 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人民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关键和核心。共享享有什么?其中, 一项重要内容是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是党和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共同诉求而提供的, 为让社会成员共同获益的各种服务。将公共服务作为共享发展的重要内容的目的是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目标就是满足人民的各种基本需求, 我们说人的需要引起人的一切活动, 这是人的本性。唯有当人的一切需要都被满足之后, 人才能在此基础上自由全面地发展, 最后达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全部人民都自由全面发展, 而不是单个的个人或者是一部分人。是以, 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必需周全到所有人。为保证每个人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共享发展理念必须通过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来关注每个人的发展, 其中主要的就是加速设置能够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 以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进一步有效促使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是关于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共享发展理念的目标就是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 争取在2020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而不管是“十三五规划”还是全面小康, 都是在实现共产主义路途中的阶段性目标。是以, 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理念, 其终极目的也还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篇14:休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针对资本主义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深刻揭露过其虚伪实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所拥有的自由不过是在市场上出卖自身劳动力并任凭资本家剥削的自由。由于被剥夺生产资料,工人没有任何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实质自由。在社会主义以前的所有阶级社会中,自由和权利都只限于统治阶级内部,所谓自由只是单个集团所拥有的自由。而在社会主义中,自由是指每个人的自由。社会主义自由的内涵是要保障每个个体都有生存和发展自由。马恩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在成立之初就以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立党宗旨和行动归依。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产生的第一个纲领中,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社会阶级区分的消除,是实现人类解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条件,共产党人为此而不懈奋斗着。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国内军阀等封建势力的奴役,人民的自由失去了基本的保障。此时,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广大人民个人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民族和国家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压迫人民的旧制度和旧习俗,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从根本上消除了阻碍全体人民享有自由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从此,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追求自由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倡导解放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自由,并带来一系列的制度和体制创新。

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自主经营、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现代市场体系,打破多年的封闭状态,与世界市场接轨,实行自由贸易。政治上则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不断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相关机制,使人民能够广泛地参与政治决策过程。这一切,都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15:休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定》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决定》还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第一次把和谐社会放在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并列的位置,使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为一体的整体,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系统、坚实的基础。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2005年经济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当作重点的任务来抓。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开始强调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人们对小康社会的理解更多的体现在数量方面,而和谐社会的提出则强调了质量方面,表明我们开始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质量,而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增长。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

二、努力实现“五个统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理论上说,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

2*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当前仍面临问题和挑战,存在很多不和谐的地方。(*)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卫生等事关全体人民福利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差距很大,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很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突出。(*)人与自然关系失衡。资源、环境与工业化的矛盾突出,经济增长仍是以粗放式、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针对这些不协调,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应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的社会。但是,我们过去一段时间,重增长,轻发展,造成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不仅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而且经济发展本身也受到了严重制约,造成消费增长不力,主要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局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前提,但是,经济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如果不能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高结合起来,不能促进普遍的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就可能加剧社会矛盾。因此,必须改变旧的GDP增长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

和谐社会应该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社会。但是,近年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在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特别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事业投入不足,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已经阻碍了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三农问题不仅仅是涉及农民的问题,而且是涉及经济转型、城乡关系、体制结构的综合性问题。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

和谐社会应该是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社会。但我国的地区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从全国来看,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呈现阶梯形下降趋势。如何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我们面对的重大课题。西部大开发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了,中部各省也开始提出“中部崛起”的口号。但是,发展不仅仅是上项目、拉投资、搞基础建设,中西部的差距更多的体现在观念和制度上。中西部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发展中西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键是改变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体制创新。

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长期协调相处的社会。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机制,为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生存环境,尽可能减少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篇16:休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自然环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主体素质

1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

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实质是人的发展,人,特别是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出发点。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憧憬和探索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其具有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通过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

1.1 人的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不再屈从于旧式分工和狭隘的职业划分的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来选择工作领域,自由地进行创造活动。马克思就曾说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在早期人类社会,人的活动受自身认识和实践水平的局限,呈现简单性、片面性。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也日渐趋向统一,生产活动和创造活动不再矛盾,人们所从事的活动是多层次、全方面的,自由休息活动时间增多,人们的活动将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直接决定了人的发展程度,因而“个人的全面性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在这个层面上,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现实的人超越旧式分工、地域和民族的种种局限,广泛地参与到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之中,并利用人类进步的一切积极成果来丰富、完善和发展自己。在这个意义上,此时的人们,不仅是普通的劳动者,更是活跃的社会活动家。人们通过更深入、更广泛的社会交往,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人的活动的全面性。

1.2 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发展

人的能力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并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力量,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有机构成的复杂系统,不仅包括脑力和体力,还包括潜力和现实能力。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发挥和发展人的能力将成为目的本身,人们能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其全部才能和力量。人的体力和智力将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劳动活动不再是束缚人们的求生活动,而成为一种身心享受。同时随着美育的普遍开展,人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人们将按照美的理念来改造自然。

素质是人的知识、经验、智能等因素的统一,是能力的基础,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取决于这个人素质的高低。拥有较高的素质,那么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更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因此,要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首先需要提高人的素质,发掘人的潜能并进一步全面提高人的能力。

1.3 人的个性和需要的发展

自由个性的形成是人实现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个性包含着多层含义,不仅意味着自由性,还意味着自觉性与自主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标志性特征,以自由个性即个性化的人格为最终体现。

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中人的需要达成丰富性、普遍性,他认为首先工人要有较高的生活需要,才能真正迈入社会主义形态。人有多层次的需要,最低层次是安全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人们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便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在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人的需要呈现出全面性、多样性。全面发展的个性需要,包括物质生活的需要、精神生活的需要、自身发展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创造的需要等。

2 人对自然的改造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自然是生态哲学的基本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然是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宇宙的总和,是无限多样的客观存在。狭义的自然是指与社会相区别开的物质世界,即自然界或自然环境,本文讨论的自然是狭义自然。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提高的,最初人们对自然是懵懂无知的状态,还不能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和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摆脱了对自然的恐惧和崇拜,开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的实践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摆脱了对自然界的完全依附,逐渐成为自然的对立存在,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按照自身的生活动机去改造自然。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决定了人不仅仅只是适应、顺从自然,而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去改造自然。

人在对自然的了解日益加深的基础上,基于提高自身生存质量的考量,不可避免地开始对自然进行索取和掠夺。人们从适应自然转变为征服自然,无限度地索取自然界一切有利于人类的资源,争当“自然的主人”。科技作为人改造自然的武器,它的迅猛发展给人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让人渐渐产生“自然服从于人”的片面意识,认为可以利用科技征服一切。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功利价值观驱动下,人们更多地从经济利益角度去考虑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却忽视自身行为给自然界造成的伤害,忘记了原本应该和自然相处的基本态度和立场。恩格斯早在《自然辩证法》中就说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也正如恩格斯所言,尤其近代工业兴起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紧张和恶化,自然生态逐渐失衡,甚至爆发严重的生态危机。

3 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不同影响

自然环境问题一直都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问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研究已经走过了漫长的过程,并已经认识到了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类任何形式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着自然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会产生不同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和把握自然环境,利用它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3.1 对人的生理的作用

相较于生活在自然条件优越地区的人,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人,由于面临着资源匮乏、气候恶劣、自然灾害等问题,,他们的生存和生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寿命也相对来说较短。而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优越地区,人们生活在宜人的环境下,人能更和谐地与外部环境相融合,也能更好地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

3.2 对人的心理的作用

由于人对自然环境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因而一个人在清爽、美丽的环境中会感到精神振奋、心情愉悦,在贫瘠、荒凉之地会失落、会恐惧。人有生理、安全、审美、自我实现等多方面的需要,恶劣的自然环境却仅仅只能满足人最低层次的需要,甚至有时连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都不能满足,没有需要的拉动,人很难进步提升,更不可能达到自由全面发展。相反,在优越的条件下,人们不在受困于生存和基本安全问题,转而追求审美、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要,在这些高层次需要的推动下,人们才会开展丰富的活动,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进而促进人的更高水平的发展。

3.3 对人的文化素质养成的作用

自然环境不同,对人的文化素质养成的影响也就不同。优越的自然环境能让人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能让人们重塑审美观念,按照美的标准去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能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使人们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还能提升人们的文明礼仪水平和公共道德。激发其热爱环境、关心集体的集体主义观念,能够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优越的自然环境,可以促使人不断改善公共道德,提高个人修养。相反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们奔波于满足自身基本的生理和生存需求,无暇顾及追求美和实现自我,因而在这里自然环境对个人的文化素质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

4 主体因素对自然环境影响的转化

一般而言,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人身心的全面发展,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但这并非绝对。在一定条件下,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能相互转化。

自然环境作为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因素,对人的影响因人的主体素质而异。宏观的主体素质包含人的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微观的主体素质包含着人的素质、个性、爱好、兴趣、特长、能力等,能力又可以分为人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两个基本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影响,正是由以上提到的这些主体素质的差异造成的。

4.1 适应和调节能力对自然环境作用的转化

先天适应能力是通过遗传等途径获得的个人的一种潜在的能力,个人调节能力则主要通过后天实践而形成的一种能力。先天适应能力和个人调节能力也是因人而异的。在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不同作用中,先天适应能力和个人调节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转化作用。

一个人如果拥有良好的先天适应能力和个人调节能力,恶劣的自然和外在环境对其发展的消极作用不仅会不断减弱,反而还有可能转变成为个体前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相反的,如果缺失良好的先天适应能力和个人调节能力,优越的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会体现不出来。起着中介转化作用的先天适应能力和个人调节能力的不同可能会造成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不同影响。在先天适应能力既定的前提下,为了实现人的更好发展,应更注重培养和树立良好的个人调节能力。

4.2 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对自然环境作用的影响

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是人主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者不仅能体现人的总体发展水平,还能推动人进一步实现自我发展。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品格素质等的集合。思想道德素质与人生观密不可分,引导着人们如何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现代人素质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素质,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要条件和手段,其中包括敏锐的思维、全面丰富的知识结构体系、科学合理的方法、具体的创新实践能力等,这些都有利于个人成功地开展各项活动、实现个人全面的发展。

自然环境和主体的文化素质是影响人的发展两个重要因素,作为中介转换作用的主体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自然环境对人的不同作用。由此可见,作为内部条件的主体文化素质必须与作为外部条件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主体自身文化素质不过硬,即便外部自然环境再优越,也不可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反地,主体自我素质发展强化到一定的程度,即使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也能磨练意志、激发潜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

具体到个人而言,如果未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使再优越的自然环境也不能助其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而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若能始终保持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从自身出发,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这样的情境下,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非但不会阻碍个人的发展,相反地,正是由于形成了良好的个人主体文化素养,使其明白个人的价值要在产出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得以体现,于是在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磨练了坚强的意志,树立了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了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5 结语

良好的的自然环境不一定就会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而恶劣的自然环境并非必然阻碍人的发展,二者之间可以在主体素质这个一定条件的作用下相互转化。把握好自然环境与主体自我的建构这两者的相互关系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面对优越的自然环境,抱着谦卑感恩的心态,树立高远的人生志向,借助有利的条件,在顺境中争取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也不能灰心丧气,应该把外界的不利条件当做是锻炼自己的机会,在逆境中奋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人民出版社,1980.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人民出版社,2009.

[4]弗洛伊德.自我与伊德[M].何清新,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

[5]王顺顺.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不同作用之哲学探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上一篇:有关消防安全自检的自查报告下一篇: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