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研组的工作总结

2024-06-21

物理教研组的工作总结(精选9篇)

篇1:物理教研组的工作总结

本学年,物理组紧紧围绕开学初制订的工作计划,围绕学校总体要求和教研处、教务处的具体布置,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认真落实两纲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抓落实,抓深化,抓课堂教学的常态管理,各项工作都能按照学校的要求认真完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1.业务学习

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进一步学习物理《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标准解读》等学科刊物,认真学习研究《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了解教研教改信息,如今年暑期中修改的学科指导意见中,将部分内容删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改革课堂教学,了解现在物理教学的动向和发展趋势,在实际教学中体现高中物理有效性。

学习交流心得体会,形式多样,改进教学手段。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体物理教师从点滴入手,每位上课教师都能认真钻研教材,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每位执教教师都能认真去查找资料,精心备课,撰写教案。部分教师回顾、反思在教案上写下自己上课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作为教学反思,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战地,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向45分钟要效益;根据所教班级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都是大家随机教研的话题,新老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

2. 坚持开展集体备、听、评、说课活动

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坚持开展集体备、听、评、说课活动,且把这个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我们积极开展了高级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优质课、教师自荐课等教研活动。我们物理教研组教师十分重视听评课活动,听课前认真备课,设计教案,互相切磋。听课后认真评课,如教学内容安排是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

示范课教师,他们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给其它教师树立了榜样。本学期县里开展了“教学能力、实验能力、说课能力、命题能力”评比活动中,我们物理组教师积极参与,热情很高,并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授课态度是严谨的,各节课尽管课形不同,但是都能体现新课改的思想,都能体现教者的创新意识,都能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教学目标,且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我相信,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水平定会有一个提升。

我们物理教研组犹如一个团结温馨的大家庭,大家在教研中畅所欲言,在教研中大家互相帮助,解决问题。每一节课的点评,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每一个教师又经历了一次新课程的洗礼,对于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和认识。听评课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研组的活动和工作促进了物理老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实践经验到理论的升华。

3.竞赛

本学期,高二的温州市力学竞赛,我校获得县级一等奖与三等奖,高三的物理竞赛获三等奖。

4.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近几年的高考都非常重视实验考试,物理组老师们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做实验、做好实验,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实验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物理组老师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尤其在使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上,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本学期还装备了传感器实验室。

一学期匆匆而过,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相信以后我们的教学工作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篇2:物理教研组的工作总结

物理教研组是一个小科组,一学期以来,作为其中的每一位教师,虽无可歌可颂的业绩,但我们工作是尽心尽责的,一丝不苟的,任劳任怨的,当然也是默默无闻的。可以这样说,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承受着一种另类的“寂寞”。但尽管如此,我们并没有妄自菲薄、怨天尤人,更没有对别人获得的荣誉表现出丝毫的嫉妒。我们始终以一种平常心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着。

回顾即将结束的这一学期,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开好第一次科组会:本学期伊始,召开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了新学期的第一次科组会,认真学习讨论学校的工作计划和工作要求,并结合本科组的实际提出科组新学期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使老师们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职责。

二.配合学校组织开展了“优质高效课堂六环节教学模式推广和应用”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按照学校的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科组老师开展互相的听课、评课和说课活动,通过此项活动,浓厚了科组的教研氛围,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规范了常规教学行为,2011-2012学第二学期 物理教研组工作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组教师全部参加了我校首届教学节精品课展示活动并获得好评。

三、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配合学校开展的双爱好活动,物理组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通过实验探究---物理实验。

四、本学科教学常规方面:

我觉得我们组的每位老师都非常敬业,从未出现过上课迟到早退等情况;每位老师都非常关心爱护学生,耐心解答学生问题,经常鼓励学生树立他们的信心;而且尽管每位老师任教班次多,但大家都是认真对待每一节课,从备课、准备教学材料到上课等都一丝不苟,特别是实验课,每节实验课的课前预做必不可少,力求使每一堂课都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本学期,我们的任务应该说比较重,要面对今年的中考,我们组老师能团结互助,不斤斤计较,有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还主动向其他科要课上,以至能够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

对作业的批改和辅导,每位老师的批改量都大,但我们都精选了作业,而且全部都是全批全改;学生存在的问题,基本都即时作了讲评和辅导。

篇3:新课程下物理教研组工作初探

一、每周组织一次理论学习

理论不是万能的, 但要研究, 没有理论是万万不行的。教学研究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研究, 我们物理教研组就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新教学理论和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新经验。

二、每周一次集体备课

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最重要、最活跃的中心工作, 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永恒话题。因此, 我们物理组加强教研组备课建设, 开展以合作式备课的校本教研活动, 这是整体提高物理组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改变过去单人单课孤军奋战的局面, 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才智, 教研组内合作, 集体研究, 加以优化整合, 并在课堂实践操作中, 予以完善修补, 反思总结, 最终形成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的教学设计。

三、每周一次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随时记下教学中的教育机智、教学感语, 弥补教学中的“缺陷”与“遗憾”, 也可以为今后的经验总结、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 还可以促使教师有效地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 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为此, 我组教师每月写一篇教后反思或随笔, 师徒结对的徒弟一周写一篇教后反思。

四、定期进行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因此, 我们在广泛听课的基础上, 选出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较好的课例, 以组内“公开课”、“研究课”和“示范课”的形式组织学习观摩, 开展说课活动, 就一节课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过程与评价、设计特色等进行说课, 在这种广泛的评议中, 不论是上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 其收获已远远超出了对一节课的经验分享, 而更多的是一种教学价值的构建过程, 是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思想的飞跃过程。

五、新老合作

强化、细化考核要求, 促进新教师不断进行理论学习, 自我反思, 勤于总结, 使新教师明确知道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做些什么, 应该准备些什么?在理论学习, 相互听课, 交流总结中不断提高自己, 以实现学校提出的“一年合格, 两年成熟, 三年成为教学骨干”的奋斗目标。组织老教师, 邀请学科分管领导, 对新教师进行听课, 并对课堂教学进行课题评议, 及时反馈给上课老师, 让他们及时地了解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以不断取得点滴进步。

重视老教师的传、帮、代和对新教师的指导工作, 我们充分利用老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的宝贵资源, 请他们对新教师的每一堂课进行具体的指导, 把他们的经验以讲座的形式向全组老师特别是新教师做介绍。同时要求老教师定期开展示范课, 以供新教师学习、借鉴。

六、强化课题研究, 贯穿于教研组工作过程中

一个主导教研组的课题, 往往决定着教研活动的方向、价值、深度和实效。我们的课题研究要着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必须有较高的价值, 所选的课题要符合当前课改的基本精神和理念;

符合素质教育, 深化学科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 科研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必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应与教研组成员的实际水平

(知识、经验、研究能力等) , 现有的教学相关条件以及有关材料与掌握情况相适应, 能够达成预定。

3、必须有较大的开放性, 使教研组成员都有自己的专长空间。

当然, 课题仅仅是教研组的活动载体, 一个再好的课题, 如果没有扎实, 有效的过程研究, 那也只能成为一种装饰。所以, 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必须切实注重过程管理, 做到期初有计划, 人员有分工, 研究活动有资料, 学期末有总结反思。

七、坚持进行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其实就是针对新课改对教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标准更高, 内容更丰富, 形式更灵活多样, 目的就是突出以人为本, 我们利用网络开展校本教研, 借助网络优势, 加强信息交流, 资源共享, 从而大大提高了教研工作效率。

八、总结提炼

总结提炼对教师升华认识很有好处。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后, 要求全组教师回顾总结单元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总结经验、提炼经验, 把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体验、感悟、教学过程成功的案例与其他老师交流, 从而指导教学实践, 提升自己业务水平。我组教师撰写的论文在国家级刊物《物理教学》上发表了两篇, 在国家级刊物《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上发表了两篇, 在市级刊物《科学咨询》上发表了十余篇。我组两次参与了重庆市级课题研究, 如《库区中学分层导学研究》、《在多媒体或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 罗晓红老师、唐展老师研究的课题《库区中学分层导学研究》在“重庆市第三届基础教育优秀教改成果”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唐展老师研究的课题《在多媒体或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荣获重庆市教委优秀奖。已完成区级课题一个, 在研一个, 为学校的科研工作跃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得不承认落实基础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难点在学困生, 物理组主要在这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1、实施分层教学, 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2、采取情感倾斜, 坚定学困生的信心和毅力;3、注重分析调查, 指导“学困生”用好科学的学习方法;4、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促成“学困生”努力奋进。

篇4:初中物理微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一、认识“微教研”

“微教研”是“微观教学研究”或“微型教学研究”的简称,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研究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有待深入解决的细节问题;另一方面是第一时间分享或传递自己或他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的方法措施或成功经验。

微教研更是一种平民化、草根化、大众化的教研形式,它是着眼于关注教育教学细节,以细节问题为抓手,以“小切口、即时短时、重过程、有效实效”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研方式。微教研是传统教研形式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发达地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其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和欢迎。

二、践行“微教研”

为解决或改进教学相关的问题,教师微教研的方式可能是阅读专业书籍,与同伴面对面交流或在教研群里交流,上网查阅相关信息,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等,微教研的地点可以在教室,在办公室,或者在网上等,简言之,即人人可以研究,时时可以开展,处处可以进行。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物理微教研活动的开展。

1.以实验为依托,让微教研有探究

物理微教研活动,可以利用本学科的优势,加强对实验的研究。如对实验室实验器材的微研究:学校实验室里总有一些器材,它们常年静静地躺在实验室的橱柜中,教师很少去用,有的器材,甚至不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如何操作,造成设备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把全组教师集中起来搞培训也没有这个必要,所以,同一备课组的教师,三两个凑在一起,抽点时间共同研究、实践,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效果立竿见影。如对模拟光纤传输信号演示器、焦耳定律演示器的正确使用、提高空气压缩引火仪、瓶吞鸡蛋的成功率等实验的微研究。

其次,对创新小实验的设计和开发的微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物理教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对重力方向演示仪的开发。在木板上做一个矩形水槽,将吊着钢球的悬线一端放入水中,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后者能使学生更易理解竖直方向的确切含义。类似这样的实验,在公开课展示中,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

2.以课题为引领,让微教研有主题

课题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较长的研究周期,需要扎实的研究过程。我们可以把研究课题分解为许多次微教研来逐一进行,如苏州市“十二五”立项课题《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实践研究》。为了使组内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在课题主持人的带领下我们将主课题进行分解,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微课堂观察为抓手进行教研活动。我们设计了微课堂观察量表,针对某一教学细节进行微观察。这种微研究具备小巧、质朴的特点。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微视角,观察教师采用何种策略,让学生把错误尽可能地呈现出来。首先要做到给学生充分时间,让他们充分活动,充分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机会犯错,教师才能变错误为资源。

3.以网络为辅助,让微教研有活力

当下较为流行的网上交流方式是群聊,利用群聊的优势,我们建立了物理组QQ群,成员十多人,虽然人数有限,却成为我组微教研的一个重要网络平台。该QQ群主要用于校内教研活动信息的发布、群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问题讨论等。大家话题大多围绕日常教学而展开。因为只要有教学活动,就会有问题出现,有问题就要讨论、研究、争鸣。如组内的公开研讨课上完后,评课必不可少,从中授课者和听课者都能从中受益。

结合网络的微教研活动耗时不长,讨论的话题不大,大多是课堂教学细节。但却让参与讨论、研究的老师们感觉到积累灵动的教育智慧是微教研的目的所在。教与研实为一体,微教研要在研中教、教中研。

4.以习题为载体,让微教研有根基

习题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作业批改的反馈,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题目学生错误率特别高,即便是教师本人,也往往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在处理某些“经典”例题时,也不免带有“经验”之嫌。如这样一道习题:假设钢瓶内储满9千克液化气,钢瓶容积为0.3m3,今用去一半,则钢瓶内剩下的液化气密度为多少?老师的通常解法是质量减半,气体体积不变,所以结果是15kg/m3。一学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液化气由于加压,在瓶内是液态形式存在,所以体积也是减半的。对于这样的质疑,其任课教师非但没有轻易否定,而且马上和同组的几个教师展开了讨论。这样的讨论有可能没有统一的结论,但重要的是在和同事的讨论中,提出问题的老师和参与讨论的老师都从中获取了不同的体验,这正是微教研的魅力所在。

三、实施微教研的反思

1.教研“接地气”,问题不嫌小,场合形式不讲究

传统的教研活动,给人的感觉总有较多的“研究”气氛,教研组长一言堂,教师缺少话语权,研讨氛围凝重,缺少活力。而微教研更具有草根性,更加接地气,语言活泼,形式多样,更能听到教学实践中的声音,饭桌上、办公桌前、走廊上,到处都可以留下教研的身影,有利于教研组民主关系的融洽,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同时,发现问题就及时讨论,避免拉家常、谈山海经、浪费时间,不积累问题,不拖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时间,实现“短平快”的教研方式。在办公室备课时遇到了问题,就在办公室备课组里讨论解决;听课时发现了问题,就在听课结束后走廊里解决。批作业时发现了问题,就在批作业时解决;阅卷时发现了问题,就在阅卷教室里解决。微教研,应立足于快节奏、小范围、近距离。倘若一时碰不到合适的人交流,可以超越空间的束缚打一电话、发一微信给某位老师或朋友,也可以上线与某些老师进行交流。因为不是正规的教研,所以微教研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其足够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微教研中所涉及的问题不嫌小,小到哪怕是对一个物理量单位漏写的指正,小到如R=U/I这样一个变形公式的推导,小到力矢量的箭头画到桌面上还是箭尾画到桌面上等。微教研的题目不能大。如果大了,一两个人不一定能解决,一二天时间里也不一定解决,那就不是微教研,而是变成小型的课题研究了。“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中说人情”道出了微教研的“微”力。

2.人人可发起,个个能参与,畅所欲言无权威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每个人都应树立“微教研”的意识,每个人也都应该是“微教研”的发起者,教师在教学中一旦发现问题,特别是一些细小的问题,就应该紧抓不放,如前所述,不限场合不限形式,否则就会因问题的细小而转瞬即逝。

作为微教研的发起者,既然通过某种平台提出问题发起讨论,那就要有始有终,参与全过程,掌控全过程,直到圆满地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为止。微教研的发起人是不固定的,提出问题的时机和场合也是任意的,所以微教研的参与者一般都是被动的。这就要求参与者要与发起人一样具有参与微教研的热情和紧迫性,这样,微教研才能顺利地开展起来。其实,微教研活动对发起者是必须的、紧迫的,对参与者来讲,往往也是有益的,有时还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即使有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在讨论中问题的实质就会像云散日出一样越来越清晰。微教研没有讲台,没有话筒,因此就没有了权威,没有了专家,人人都是参与者。谁也不必拘谨畏缩。谁的发言正确,自会有公正的评判。

3.教研成常态,集聚正能量,微小能量莫小视

微教研,虽然每次活动的人数不多,解决的问题不大,但经常进行这种微教研活动,教师的教学理念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更新,教学知识渐渐地被完善、补充,教学技能得以加强。经常性的微教研,还在老师之间产生了一种长期的“相互作用”,通过这种作用而形成了一个看似无界实则有界的氛围。在这个氛围里,使人进步的正能量得以不断地聚集。而这样的氛围,正是我们全力推进课程改革、构建乐学之城所必需的。

篇5:学校物理教研组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概况

九年学生已掌握了相应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在进一步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本学期更应该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二、教法概述

依据新课标理念上好每一节课,是我的目标,也是对自己工作的要求,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抓好课前预习

预习目标明确化,如预习什么?如何预习?预习效果会如何?等一系列问题都是自己课前要考虑的内容。

2、组织好课堂教学

教师决不是在45分钟里给学生讲了多少?而是在课堂教会了学生多少,将课堂民主化,视课堂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3、备好课更要备好作业

作业尽量做到少而精,减轻学生负担,节约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放松。

4、学习知识,重视应用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必备的物理能力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三、学习进度安排

篇6: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一学期过得太快,感觉刚刚做完计划,一学期就已经接近尾声。细细回想,这学期还真做了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现总结如下:

首先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进行听评课活动。我们组的每个人按着学校的要求在3月份和4月初完成一轮听评课,这让我们彼此了解我们现在课堂的真实情况。然后按学校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导学案的制作,教材版本,编制时间,编号,使用时间及教师评价等。三是通过学校反馈观评课的情况,对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比如规范理科的作业本,草稿本或练习本的问题;课题的出示及学习目标的体现;导学案的制作,使用和管理,导学案要体现学习方法,学习步骤和学习要求;进度表要张贴在教材上,时刻提醒教学进度的完成情况等。四是分层导学案的初步研讨。五是准备和做物理实验,完成物理实验的学业水平测试;六是课程的申报和开发。对于课程的开发,我们从来没做过,没有经验可借鉴,全组成员反复研究,确定课题,并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任务分工。七是再次教研有关导学案的分层标准及制作办法。并集体开始试做分层导学案的初稿,利用教研时间和平时的空闲时间进行讨论,在充分试做的基础上,经过交流讨论,完成最后的定稿。八是学习目标的分解和续写,先从课标上找到课标对目标的行为动词的解释,然后根据前期的教学经验,对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和续写,这件事还需要继续研究。九是集体研课,出一节研讨课。

本学期一直处于非常忙的状态,还有一件事是留在暑假做的,就是每个人要至少完成高考题2―3套及根据需要自觉阅读。

篇7: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1、继续做好集体备课。本学期抓了教师备课,“细备课、精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实验、备学生、备反馈”。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真正参与教学,课外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课中讲的少而精、精选课后作业,转变“学会”为“会学”。

2、定期抽查各了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情况,并及时与备课组长作了沟通,并在教研活动中进行总结交流。

3、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好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做到内容落实、时间保证。确定每人至少组内开公开课一次,并做好评课、议课,每位教师留下详细记载和学习心得。

4、组织本组的观摩教学,要求组内每位教师按学校要求每周至少听课1节,以老带新,取长补短。认真组织“探究高效课堂”专题研究课、使各位老师在评课中有所收获和提高。

5、按照教务处、教研室的要求,有计划地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抽查学生作业,了解作业质量,难易程度和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情况,并及时反馈。

6、做好月考、期中考和期末考的考试命题与评卷工作,并认真组织实施月考、期中、期末考的考试质量分析,并认真进行组内教学小结。

7、根据物理知识的特点,加强物理实验。促进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正常进行。能够进行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做到了落实。自制实验器材及改进实验器材,提高实验器材的使用效率。发动物理教师对物理实验室的建设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8、课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篇8:初中物理微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一、认识“微教研”

“微教研”是“微观教学研究”或“微型教学研究”的简称, 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研究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有待深入解决的细节问题;另一方面是第一时间分享或传递自己或他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的方法措施或成功经验。

微教研更是一种平民化、草根化、大众化的教研形式, 它是着眼于关注教育教学细节, 以细节问题为抓手, 以“小切口、即时短时、重过程、有效实效”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研方式。微教研是传统教研形式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 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发达地区, 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其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 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和欢迎。

二、践行“微教研”

为解决或改进教学相关的问题, 教师微教研的方式可能是阅读专业书籍, 与同伴面对面交流或在教研群里交流, 上网查阅相关信息, 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等, 微教研的地点可以在教室, 在办公室, 或者在网上等, 简言之, 即人人可以研究, 时时可以开展, 处处可以进行。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 谈谈物理微教研活动的开展。

1.以实验为依托, 让微教研有探究

物理微教研活动, 可以利用本学科的优势, 加强对实验的研究。如对实验室实验器材的微研究:学校实验室里总有一些器材, 它们常年静静地躺在实验室的橱柜中, 教师很少去用, 有的器材, 甚至不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如何操作, 造成设备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把全组教师集中起来搞培训也没有这个必要, 所以, 同一备课组的教师, 三两个凑在一起, 抽点时间共同研究、实践, 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效果立竿见影。如对模拟光纤传输信号演示器、焦耳定律演示器的正确使用、提高空气压缩引火仪、瓶吞鸡蛋的成功率等实验的微研究。

其次, 对创新小实验的设计和开发的微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对促进物理教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对重力方向演示仪的开发。在木板上做一个矩形水槽, 将吊着钢球的悬线一端放入水中, 通过对比, 可以发现后者能使学生更易理解竖直方向的确切含义。类似这样的实验, 在公开课展示中, 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

2.以课题为引领, 让微教研有主题

课题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有一个较长的研究周期, 需要扎实的研究过程。我们可以把研究课题分解为许多次微教研来逐一进行, 如苏州市“十二五”立项课题《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实践研究》。为了使组内每个成员都能参与, 在课题主持人的带领下我们将主课题进行分解,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 以微课堂观察为抓手进行教研活动。我们设计了微课堂观察量表, 针对某一教学细节进行微观察。这种微研究具备小巧、质朴的特点。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时,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微视角, 观察教师采用何种策略, 让学生把错误尽可能地呈现出来。首先要做到给学生充分时间, 让他们充分活动, 充分思考, 只有这样, 学生才有机会犯错, 教师才能变错误为资源。

3.以网络为辅助, 让微教研有活力

当下较为流行的网上交流方式是群聊, 利用群聊的优势, 我们建立了物理组QQ群, 成员十多人, 虽然人数有限, 却成为我组微教研的一个重要网络平台。该QQ群主要用于校内教研活动信息的发布、群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问题讨论等。大家话题大多围绕日常教学而展开。因为只要有教学活动, 就会有问题出现, 有问题就要讨论、研究、争鸣。如组内的公开研讨课上完后, 评课必不可少, 从中授课者和听课者都能从中受益。

结合网络的微教研活动耗时不长, 讨论的话题不大, 大多是课堂教学细节。但却让参与讨论、研究的老师们感觉到积累灵动的教育智慧是微教研的目的所在。教与研实为一体, 微教研要在研中教、教中研。

4.以习题为载体, 让微教研有根基

习题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作业批改的反馈, 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题目学生错误率特别高, 即便是教师本人, 也往往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在处理某些“经典”例题时, 也不免带有“经验”之嫌。如这样一道习题:假设钢瓶内储满9千克液化气, 钢瓶容积为0.3m3, 今用去一半, 则钢瓶内剩下的液化气密度为多少?老师的通常解法是质量减半, 气体体积不变, 所以结果是15kg/m3。一学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液化气由于加压, 在瓶内是液态形式存在, 所以体积也是减半的。对于这样的质疑, 其任课教师非但没有轻易否定, 而且马上和同组的几个教师展开了讨论。这样的讨论有可能没有统一的结论, 但重要的是在和同事的讨论中, 提出问题的老师和参与讨论的老师都从中获取了不同的体验, 这正是微教研的魅力所在。

三、实施微教研的反思

1.教研“接地气”, 问题不嫌小, 场合形式不讲究

传统的教研活动, 给人的感觉总有较多的“研究”气氛, 教研组长一言堂, 教师缺少话语权, 研讨氛围凝重, 缺少活力。而微教研更具有草根性, 更加接地气, 语言活泼, 形式多样, 更能听到教学实践中的声音, 饭桌上、办公桌前、走廊上, 到处都可以留下教研的身影, 有利于教研组民主关系的融洽,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同时, 发现问题就及时讨论, 避免拉家常、谈山海经、浪费时间, 不积累问题, 不拖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时间, 实现“短平快”的教研方式。在办公室备课时遇到了问题, 就在办公室备课组里讨论解决;听课时发现了问题, 就在听课结束后走廊里解决。批作业时发现了问题, 就在批作业时解决;阅卷时发现了问题, 就在阅卷教室里解决。微教研, 应立足于快节奏、小范围、近距离。倘若一时碰不到合适的人交流, 可以超越空间的束缚打一电话、发一微信给某位老师或朋友, 也可以上线与某些老师进行交流。因为不是正规的教研, 所以微教研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其足够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微教研中所涉及的问题不嫌小, 小到哪怕是对一个物理量单位漏写的指正, 小到如R=U/I这样一个变形公式的推导, 小到力矢量的箭头画到桌面上还是箭尾画到桌面上等。微教研的题目不能大。如果大了, 一两个人不一定能解决, 一二天时间里也不一定解决, 那就不是微教研, 而是变成小型的课题研究了。“一粒沙里看世界, 半瓣花中说人情”道出了微教研的“微”力。

2.人人可发起, 个个能参与, 畅所欲言无权威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每个人都应树立“微教研”的意识, 每个人也都应该是“微教研”的发起者, 教师在教学中一旦发现问题, 特别是一些细小的问题, 就应该紧抓不放, 如前所述, 不限场合不限形式, 否则就会因问题的细小而转瞬即逝。

作为微教研的发起者, 既然通过某种平台提出问题发起讨论, 那就要有始有终, 参与全过程, 掌控全过程, 直到圆满地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为止。微教研的发起人是不固定的, 提出问题的时机和场合也是任意的, 所以微教研的参与者一般都是被动的。这就要求参与者要与发起人一样具有参与微教研的热情和紧迫性, 这样, 微教研才能顺利地开展起来。其实, 微教研活动对发起者是必须的、紧迫的, 对参与者来讲, 往往也是有益的, 有时还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即使有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但在讨论中问题的实质就会像云散日出一样越来越清晰。微教研没有讲台, 没有话筒, 因此就没有了权威, 没有了专家, 人人都是参与者。谁也不必拘谨畏缩。谁的发言正确, 自会有公正的评判。

3.教研成常态, 集聚正能量, 微小能量莫小视

篇9:物理教研组的工作总结

一、课例研究的校本教研的实施

1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

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是指教师针对某个课例,经过充分备课后,在多次教学体验中不断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复修改、调整、完善教学设计。从而改进教学的研究活动。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简单实用,便于个体研究操作。可以在教师的日常课中进行,但教师应有自我发展的长期计划,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如修改教案、写教后记等。教学实践中,平行班中第一节课总是令人不满意,预设与生成在真实的课堂中往往不协调,第二、三节课是老调重谈,还是反复改进?思想支配着行动,如果我们坚持课后反思,并及时调整、修改,甚至重新设计教学方案,相信教学将越来越精彩。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虽说可以是一种个体行为,但为了研究更趋科学有效,防止个体化倾向,一些重要课例需要其他教师的听评指导和专业引领,借助同行对自身的评价进行反思,虚心进行交流、切磋、琢磨,最终实现共同提高。

[案例:单摆]在单摆的教学中,一位年轻教师在详细介绍和推导了“什么是单摆”、“单摆在什么条件下做简谐振动”后,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测单摆周期与哪些量有关,之后师生共同设计方案、验证方案,得出结论……整堂课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时间充裕,但听课教师指出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明显不够,与新课程理念有一定差距。

在另一平行班上课,感觉最明显的变化是将演示实验修改为分组实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积极,课堂不再枯燥沉闷,而是生动有趣,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是小组交流汇报出现了混乱情况;二是教学时间不够,下课铃响了,小组交流汇报还正在进行,教师没来得及小结。

针对以上问题,全组教师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反思,提出了修改调整意见,认为要解决汇报混乱的问题,首先要指导小组设计好实验探究的项目表格,其次要指导合作小组内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合理分工;认为教学时间不够,除需要精炼教师语言外,一要解决“头重”的问题,开篇占用时间较多,稍显口嗦,建议设计为多媒体视频,直观对比什么情况下可以看成单摆,什么情况下不能看成单摆。二要解决“身肥”的问题,将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改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第三次上课,情况大为改观,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课堂轻松自如,学生参与主动,教学效果显著。

2多人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

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班讲授同一教学内容,一般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体分批次听课,再统一进行比较分析研讨的活动。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和比较,让我们在对比中更容易学习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也更容易区别和判断出怎样才是一节好课,如果讲不同的教学内容,似乎难以看清谁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处理更为准确和贴切,但同一教学内容这一比较却很鲜明,所以说这也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形式。

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有利于教师打破自身的常法定式。从而用新的思维方法去思考和解决教改中的问题,因此有益于拓宽教师的创新思路。仅就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个体行为,但如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定能奏出优美和谐的教学乐章。

[案例:磁感应强度]同样是执教“磁感应强度”这节课,两位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切入点和侧重点。第一位教师采用的是探究讲授结合法,其教学结构是: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磁体周围磁场不同,提出问题“如何描述磁场”;从磁场的基本性质人手,小组合作猜测安培力的决定因素,汇报讨论板书;教师分配任务,每个小组探究一个问题,自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小组汇报,讨论得出安培力的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类比于电场,建立并完善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小结练习。第二位教师采用的是导学探究法,其教学结构是:创设情境,复习提问,“磁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电场怎样定义?”(类比)多媒体视频“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提出问题“如何描述磁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共同猜测影响安培力的因素,视频猜测结果;师生合作设计方案,控制变量依次完成演示实验并记录,总结并介绍安培力的公式;视频播放“定量研究磁感应强度”的实验,展示实验数据;小组合作观察、分析数据;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定义磁感应强度,讨论含义;小结练习。

同课异构模式新颖且富有实效,让教师在深入理解三维目标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自主性、创造性地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进行设计,要求教师关注课堂的有效活动、动态生成,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心智发展。可以看到两位教师的教学个性鲜明、风格迥异,教学理念先进,重视主体发展。虽然从情境创设到学生活动,从实验设计到教学应用,从侧重点到探究点等都有一定差别,但达到了相同的目标,诠释了同一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3多人同课同构的课例研究

同课同构的课例研究指教研组选定共同的课题,采用集体备课,即共同确定三维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等。再由两个或两人以上的教师执教,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同课同构的课例研究是建立在集体智慧上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就课堂教学的宏观过程而言,是否存在问题仍需关注,但不是关注的重点,这种课例研究的亮点是对教师执行教学设计能力的对比,对教师教学风格个性化特征的对比。看谁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强;看谁对重点难点、三维目标理解把握更准;看谁主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更高;看谁的语言精炼、板书合理等。

[案例:力学单位制]这节怎么教?我校一些教师认为内容很简单,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习;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反而难教,虽然开展了教学也是草草而过。针对这个问题,开展了一次集体研讨活动,并指定两名骨干教师按组内讨论的方案执行,其他教师参与听课。课后进行了交流研讨,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大家一致认为受益匪浅。

这节课集体形成的方案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没有单位引出的笑话故事引入。尽可能全面地写出你知道的物理量和对应的单位以及物理量间的关系)一小组

合作、搜集材料一交流汇报、梳理板书一师生互辩、归纳总结(核心)一展示例题、应用练习(国际制单位在解题中的妙用)。总体来看,两位教师比较好地执行了教学方案,同时两位教师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色和风格。

一位教师在最后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梳理,表现了较强的概括能力,对学生理解内容帮助很大。结构如下:

另一位教师也因语言幽默风趣。通俗易懂,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积极。例如讲其他单位制时说:“我也发明了一种单位制,xxx单位制(学生笑)……”接下来他以长度为例。规定了自己的单位长度标准和单位名称,并用自己规定的单位长度对桌面长、课本宽煞有其事地进行了测量……使学生对“规定”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又例如讲表示一定的物理量必须写明单位时说:“物理量与单位犹如形与影,形影不离。”

4跟踪式听课的课例研究

跟踪式听课是指所有专业教师针对某个具体调查或问题开展的跟踪式听课评课、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教研活动。它的活动模式是听课一反思一再听课一再反思……直至问题解决。它可以是针对某个问题对全体教师进行的跟踪式调查。例如我们学校曾经为了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确定了“让学生成为主体,让探究进人课堂”的教研活动,校领导及相关人员随时进入课堂听课,并把它作为评课的主要依据,这个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进了我校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它也可以是针对某个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跟踪式听课。例如我组一位中年教师讲课时的一个口头禅根深蒂固,句子间不用“那么”好像连不起来,学生反映听课费神、烦燥。教研组通过讨论建议:该教师要有改进的意识和行动,开始时语句间通过停顿甩掉这个“讨厌鬼”。为此教研组跟踪听课五次,时间长达一学期,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案例:问题情境创设]创设恰当新颖的问题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而且也能诱发学生探究本源的动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设置多种有意义的情境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在教研活动中,我校物理组以问题情境创设作为研究课题,开展跟踪式听课的课例研究。例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可以利用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与实验演示现象之间的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地追求事物本源的欲望。又例如“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神舟七号的发射及运行实况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强烈动机,并且也提供了很好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因子等等。通过一年的努力,教研组成员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并且做了详细记录,之后通过整理并查找资料进一步完善,总结了五大条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做为校本教研成果,印发到教师手中,随时可以参考。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二、课例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原生态课是课例研究的基础

课例研究中的案例应该是原生态课,即我们通常说的常态课,而不是公开课,更不是多次演练过的展示课。因为只有把平时教学的真实课堂展示出来,才能准确地找出问题,才能切实解决问题,课例研究才有一定的价值。这样的课例研究总结出的经验、方法,才适合本校教学的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

2全员参与是课例研究的保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位教师的理论知识、生活素材、实践经验不同,在课例研究中,通过互相学习、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整合智慧,达到共同提高。独自的行动,封闭的思维,必然导致知识狭隘,视野窄浅,不利于自我的提高与发展。

3专业引领是提升课例研究质量的保证

如果课例研究始终停留在校内开展,就容易使活动在同一水平上简单重复,难有突破性的进展,参与教师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受限于本校的整体水平,也难于解决一些教育教学中深层次的问题。

新课程中的物理教师更需要专业引领,专家们的一个提示,几点建议,都会起到“催熟剂”的作用。因此,应定期得到专家的扶持和建立专家热线,架起沟通桥梁。

4为了学生发展是课例研究的目的

新课程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具体到课堂就是充分关注、尊重学生,保障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加强课例研究,促进教师成长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再赏心悦目的课堂,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剥夺了学生的主体,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都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背的教学。教学研究中,教师心中装的应是学生,而不是自己。

构建物理课例研究是实现物理学科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尝试之举,是破解物理教育教学问题的实践平台。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课例研究,有助于学校物理文化建设的创新与推进,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上一篇:五年级第一学期学生评语下一篇:新产品发布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