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黄金时代

2024-08-24

我的黄金时代(精选14篇)

篇1:我的黄金时代

《我的黄金时代》的结尾黄鹤的第三个愿望就是,“我希望你能够幸福的活着。”生活终究是生活,我们谁都逃离不开……蔡楠最后感概道,“我清楚的明白,我将和这个城市里大部分男人一样,结婚,生子,买房子,赚票子,按照王小波同志的说法,生活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这么说显得我层次不高,但是对于这一切,我,无能为力。”大学毕业后对人生的迷茫,可能是每一位毕业生都不可避免的…… 影片的结尾重播了一段刚开始的镜头,寓意:曾经的我们擦肩而过,曾将又有多少爱恨情仇,最后又有谁会记得?人生苦短,世事无常……故事中黄鹤和蔡楠的爱情其实是很美好,这段美好也许应该更长一点,只是傻傻的蔡楠刚开始一心要追求李若瑄,却没有发现一直默默地在他身边的黄鹤,现实中就是这样,有很多人在苦苦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却忽略了身边已经拥有的,有不少人为此错过了,失去了,后悔了,但一切已经是过去……黄鹤最后还是去了美国,之后在美国有了自己的家庭,这与《我的太阳》的结局有点不一样,馨儿最后是没有去香港,留下和阿博在一起,但是现实中会有多少这样的呢?这两个爱情故事的主角都有相同的一点,就是女的家庭背景比男的好,所以他们的爱情在父母看来就不一样了,他们会面对很大压力,这就是现实!每个人都喜欢看自己星座那一块,同样,每个人看这部电影前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性格背景,所以说每个人对一部影片的感触和理解的深度都是不尽相同的。前提摆下,说说我的看法。

注意到这部DV拍在1999年,到今年整整十年,可以说十年来中国大学校园DV剧中没有能够超越这一部的。中国没有拍关于校园题材的导演,也可以说在影视业关于校园题材的,包括外国校园题材的电影都没有出其右者。

这就是我对这部影片的直接印象。也许影片中的色调有些“土气”,可是绝对掩盖不了它耀眼的光芒:

1,故事发展过程穿插主创人员的谈话。这种叙事方式可谓前无古人,颇有新意,有些人看的时候可能会有点郁闷,这是什么玩意?其实不过是导演给我们开的一个小小玩笑,记得有次谈话这么说,“交大哪有这样的女生,死乞白赖的喜欢你一男的”,直接质疑剧本的创作,可谓是一点幽默元素,也不乏导演对待观众真诚的态度(不像有的导演拿观众当白痴)。还有最后主演和导演打起来那一幕,荒诞可笑,又极具技巧般的结束了故事。

2,感人的爱情故事。虽然老套的三角恋,放在大学这个环境里面,作为大学生的你,哪个能不为之共鸣?

3,创意的结局。哪个不曾为这个结局眼前一亮?一分三类,直接和其余普通电影划清界限。

4,人生的感悟。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也是这部影片在世界上关于校园题材电影拔高的一个地方。故事的结尾黄鹤的第三个愿望就是,“我希望你能够幸福的活着。”生活终究是生活,我们谁都逃离不开。蔡楠最后感概道,“我清楚的明白,我将和这个城市里大部分男人一样,结婚,生子,买房子,赚票子,按照王小波同志的说法,生活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这么说显得我层次不高,但是对于这一切,我,无能为力。”大学毕业后对人生的迷茫,可能是每一位毕业生都不可避免的。。

影片的结尾重播了一段刚开始的镜头,我激动的从床上做了起来。寓意啊,曾经的我们擦

肩而过,曾将又有多少爱恨情仇,最后又有谁会记得。。人生苦短,世事无常。。

平凡的大一男生蔡楠,在交大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一个轻轻飘来的叫做李诺萱的女生使一切变得 不平凡起来。蔡楠开始面对一见钟情,还有一个强大的对手…… 大学中的一次次打击甚至是挫折使他几乎心灰意冷,但是,他却没有发现,爱情之花,原来正在自己身边盛开……

在本质上,我应该是一个趋向保守的人,这一点与其说体现在思想上,更重要的不如说是体现在生活方式上。卡夫卡曾说过他最理想的生活,是隐居在一个有很多间房子的幽静地下室里,每天的饭由人送到最外面的那一间,于是他可以不受任何影响地思索和写东西。在我,每天的生活除了必不可少的生活琐事,就是深居简出的读书和天马行空地妄想。所以对于电影这种多少带着现代美学气息的精神产品,与我是有着天然的隔阂的,故对其所作的思考和评判也只会是感觉化的无序化的思维片段,这正如一个乡下老太谈“三个代表”,我们的政治理论家和宣传家们对此肯定是哭笑不得的。而这样的背景下的一篇影评,多少是有亵渎读者之嫌的。

生活在这样一个所谓“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时代,你能无处不在地体味到资本和极限精神的亲密联姻,所以有几吨重的草莓蛋糕,斥资数亿的好莱坞大制作。那种着重刺激感官,发掘奇幻美感的影视事业也成为我们日常精神消费的主流。面对这种“视觉主义”的成人童话,或许可以说时代已经在铺天盖地的艳羡和麻醉中迷失了,普罗大众已经完全陶醉在纯情、煽情、激情和色情的人生情调里了,在上帝已死至理性人已死以后,似乎没有什么比这更能作为现代乃至后现代迷惘生活的圆满安慰。伯林说,我总是生活在表层。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只能作为一个思想家反传统的话语秀来看待的。在圣奥古斯汀的“上帝之城”已经不复存在后,似乎世间已经失却了所谓永恒之光,残缺在表现平庸的时候总在利用现代的“金属之美”,而真实的生活之痒,包括那些珍贵的平淡和感伤却被毫不客气的挡在了厚重的眼帘之外。在这里我自言自语铺垫了这么多似乎甚为偏颇的句子,并不是为了急于表明我的愤青身份,正像前面已经说过的,我是一个保守分子,所以对于生活的颜色,总是追求有那么一点古旧的暗淡。

是为题记和楔子。

在中国咱们学生自己拍电影的沿革历史及现状,于我这样的书呆子是不太明朗的,只知道有那么一个学生电影节,据说因为搞出来的东东太不够艺术和庄重,其前景是怎一个惨淡和低迷了得的。所以对于学生电影,基于一种信息封闭和舆论导向,总觉得那只是标榜解构实则肤浅的玩意儿。“这么说,显得我层次不高。”然而确实是我当时思想的事实。后来很偶然在同学那里看到了一部学生DV,即西安交大的学生拍的《我的黄金时代》,开始是带着准备嬉笑怒骂的情绪看的,也确实寻得了很多垃圾构想,可看到后来,越来越有一种物事在全身弥漫,想了想才明白了原来是它在一些情节和观念上提供了某一种引起共鸣的思想同构,勾勒了一种入木三分的真实。而这些,在许多所谓青春校园剧里面只被虚假地提供了媚俗之美的文本。

圈子里的几个朋友曾经编过一本书,名为《大学拒绝平庸》,里面大致收录了一些所谓

高材生们由辛苦而成就的励志型成长自传,对于这些,本事平平,殊无所长的我向来是颇为鄙夷乃至讥讽有加的。本人向来认为,每个人在各自的生活里都有自己的努力,如何才能称为不平庸实在是难以有一个惰性的标准,而海明威笔下的圣地亚哥老人收获的那副不值一个生丁的大鱼骨架子确实不能叫做成就,然而他依旧被当作英雄,所以那种似乎不平庸就意味着开法拉利的工具性观念实在是恶俗得可以。所以在这样一种意义上,《我的黄金时代》最开始就从观念上开始进行解构或者说颠覆。影片的主人公,或者说故事的讲述者和发生者,蔡楠,只是一个几乎让别人看不到任何现代意义上的优点的普通学生,大学时光对于他而言,似乎总是无尽的碰壁和倒霉还有庸庸碌碌,人生中许多的无奈和自伤无一例外的压在了他那颗忠厚朴实的心上,然而影片的结尾,他不无留恋地告诉我们,那是他的黄金时代。在这个对于蔡楠来说实实在在的所谓黄金时代里,具体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我们看到了初进大学的遭遇骗子,第一堂课高数老师的严厉斥责,话剧演出的蹩脚试演和惨遭淘汰,追求美女的黯然败北,期末考试帮室友作弊和由此而致的留校察看的处分,最终女朋友的飘然出国以及一年后的正式分手,还有许许多多的轻喜剧般的哭笑不得的小插曲。种种这些,都是客观实在的生活,没有宏大,没有光辉,也没有轻松惬意,或许可以说唯一有的是那么一点刻骨铭心的伪饰的恋情(对此我是深表怀疑的,只能把它看作高于生活的戏剧调料),那么这种表白的黄金时代,在多大程度上是红卫兵式的“青春无悔”,或说是一种诙谐的黑色幽默?这从电影中丝毫不能得到印证,于是乎我们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哲学意义上对生活本身求真的价值观念。这从根本上直接消解了“黄金时代”这一语汇的传统意义,也即是消解了一个世俗的评判标准。这和王小波同志的“黄金时代”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一种压抑状态下对生活求真的诉求。

如果非要对电影进行分类定位的话,从其情节发展和故事的比重来看,我们可以说它是一部言情剧。电影给我们提供了两个爱情文本,可以用“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来分别概括。从这两个意义完全相背的爱情文本中,我们可以得到现今校园恋爱皈依轨迹的真实写照。老祖宗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又告诉我们“慕少艾”。故大凡刚达到性成熟的男人,总将自己的情欲归宿投射到美女身上,然而最终这种多对一的映射因为其资源的不对等性及双方的估价整合而形成的视差,其结局就是大部分男人只可能是“永失我爱”或说铩羽而归,然后他们在经意和不经意间突然发现,自己爱的巢穴其实构筑在身边日常相处的灰姑娘那并不美妙然而体贴实在的一笑一颦间,如果要再添加一些戏剧成分的话,可能男人们因为现实的无奈又不得不再次接受感情的搁浅,徒然留下一些动人得伤感的记忆。电影中的那些情事,可以说是对上述说法的绝佳具体诠释。主人公蔡楠其貌不扬,朴实木讷,也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点,然而偏偏喜欢那众多丘比特爱矢之的的大美女,色艺双全的李诺萱,在费尽其所能的心机后,用剧中人,蔡楠室友的说法,成了长征路上的又一块铺路石,最终一封信咯屁了事,然而这封信唤醒了梦中人,告诉他对他无微不至的黄鹤才是真爱,于是一切从此便好起来了,校园中同车穿梭的浪漫,夜色中吻别的缠绵…..可是蔡楠的平庸最终还是成了爱情的大敌,尽管无法割舍,黄鹤还是飞向了九霄云外。是宿命吗?是玩笑吗?蔡楠说对于这些我无计可施。我们也做过片中蔡楠那样的美梦,我们也在梳理着爱情,我们甚至也有类似的颤痛,最后,我们只有认同。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好象女权主义肆虐过后,女性最大的向往倒是“嫁个有钱人”,或者

委婉一点说是“嫁个成功人士”。这一点似乎是女性的通感,不论是女强人还是小女人。所以不“成功”的男士便只能是情感的乞丐,在一片废墟中挣扎,唯一的出路是成功。片中黄鹤的妈妈问黄鹤:“他到底有什么值得你留恋?”黄鹤无法回答。无法回答的结局就是对女性整体价值观念的妥协,哪怕是那么纯情,那么苦苦守侯的黄鹤。一面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一面是脸上长满痘痘的蔡楠,黄鹤在心里说,如果你来见我,我就不走了。蔡楠呢?蔡楠告诉我们,通常生活不是按照影视剧的模式发展的,他去了机场,然后是互相祝福,然后黄鹤上了飞机,然后是他可以预料到的一年后的中断联系,然后是两年后收到黄鹤的结婚照片。爱情总是跟着感觉发生的,故事总是随着境遇发展的,谁也逃脱不了,没有例外。

在片子接近尾声的时候,蔡楠似乎空前成熟地给我们唠叨了一段话,来总结那已经逝去的黄金时代。他站在教学楼的天台上,站在一群过往的红领巾中。他说:“按照王小波同志的说法,生活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我也像这个城市的其他男人一样,娶妻,生子,挣票子,买房子,对此,我无能为力。”适合眺望的天台,过往的红领巾,都是精心设置的背景,都为了配合这个煽情,骗得人心发颤的独白。和普通的大多数一样,我也曾经醉心于这个稍嫌和整个故事不合拍的阐发,一遍遍地念叨,回味。但是最终,我发现其实这样的一个提升其实是一个败笔,仔细分析这段话的逻辑框架,对于它的隐含前提,它的最终结论,我都发觉它在不知不觉中消解了整个电影文本前面的叙事部分,我想创作者对此应该是始料未及的。我觉得,片子给我们一开始的品格定位,应该是极力表现一种平庸,无论是对于实际的生活,还是对于精神的旷野,展示在我们面前的都是小人物的无奈,小人物不切实际的追求,主人公或许不甘心这样的生活,但是平凡就是他的宿命。再看这个思想提升,从引用小波同志的格言开始,我们能够感觉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精英意识,一种所谓精神贵族的难堪。对于不断走向庸俗的生活,对于没有激情的娶妻生子挣票子买房子,对于成为这个城市里的大多数,主人公是不愿的,只是结果无能为力。这样的言下之意,我觉得表明的是一个纯艺术的诗人对生活的失望,对生活本身不断异化成他物的抗议。可我想,生活既然已经在那里了,就不容去提升了,这是我所理解的“存在先于本质”,如果用“庸俗”这个词表现的是中性的意义的话,生活不是一步步走向庸俗的,而是从最开始就是庸俗的,片中的说法是一种盲目的想当然;而正常人生活里的娶妻生子,挣钱买房,是没法怀疑的,也是人生的向往,我们总不能是不事稼穑的纨绔子弟,总不能因为生活的压抑却连生活本身都不要。

片子的结尾似乎回到了开头,用的是黑白色的回忆式,一个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出现在我们眼前,然而他们互相并不认识,对于擦肩而过的,以后意味着很多的个体,他们没有注意。对于这样的一个结尾,我是深为赞叹的。这是多么真实的生活场景啊,就像福楼拜笔下的事件那样自然主义。那样的时空,那样的真实,我们可以从许多文学大师的小说中,找到类似的感觉回味,包括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记得片中有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主人公蔡楠站在校园的路上,站在昏黄错乱的灯光下,视觉越来越远,人像越来越小,画面越来越虚,最后是一片空白,而刺激我们眼球的是路灯的一缕虚白的光线,越拉越长,最后归于无形。我想,就算我们忘记了整个影片,但只要记住了那一缕暗淡的光线,我们就理解了全部。

篇2:我的黄金时代

与友人晚餐,临别闲聊时他迟疑地问我:“你现在是人生的沸点变高了吧?好像一晚上都不大高兴啊。”

我严肃而真诚地注视着他说:“不,我一晚上都挺平静,而且打心眼儿里高兴。但是你看,咱们半年没见,我的脸蛋儿应该是又耷拉了一些,脸蛋儿再向下拖拽着我的眼角、嘴角,就容易显得不高兴。”我把脸转来转去地给他看。友人吃惊地端详着我的脸蛋儿,不敢肯定又不敢否定,支吾着走了。

我所描述的是实情,是每日镜中亲眼所见。尤其脖子以上的部分越发显得江河日下——表皮稀薄、脂肪酥软,在妆前的大灯底下已经无所遁形。

我和该友人认识十年了,估计经过刚才一聊,他会在回去的路上默默地正视一次自己的光阴。他也许对此还毫无准备,我是说让他目睹耷拉已经在我身上发生,眼睁睁地见证一个熟悉的妇女老去。我真应该追上去告诉他,不用尴尬!真的,因为这个时刻我已经等了好久——把真相戳破,然后体面地接受你已经成为的那个人。

现在多好,从容坦荡,相反之前我们花掉太多时间、精力在自己还没成为的那个人身上。这些浪费的时间、精力总结起来,第一是等待,第二是佯装。

有好多年,等成熟、等瘦脸、等赚钱,然后等惦记的人爱上自己;久等不来,于是又装练达、装深刻、装名媛,最后只好又装无所谓。好日子、好伙食、好人就在眼前,竟然不知道当下放胆消受,为明天没影儿的事担忧,曾经生活在黄金时代却浑然不觉。

比如我在一个新发廊修剪头发,坐定后,发型师俯下身贴心地问我:“您想要什么风格的发型?做一个看起来青春阳光的好不好?”

“不好。”我望向镜中的.自己,冷静地回答:“我要一个看起来显得有钱的发型。”发型师一愣,我不等他反应过来,接着说:“还要看上去钱都是自己挣的!”

发型师呆立一旁,我正在为自己要求的精准别致而得意,只听见邻座的发型师也在问一位刚洗好头的女客:“您今天想做个什么发型?”我侧头望去,见那阿姨级的女客正笑眯眯地将左手从围布下面伸出指向我,一字一顿地说:“我要一个看上去比她还有钱的发型!”阿姨左手腕表上的钻石密集而耀眼。

好在这一天还是来了,无论我等过的和装过的是否起了作用,我还是及时地成为了那个人。更庆幸的是,发现我依然正生活在最好的黄金时代。一切都刚好,成熟、瘦脸、赚钱、练达,万事俱备,恰逢其时。

篇3:我的黄金时代

记得七年级上地理课时,我们俩拿着地理图册,计划着环游世界。我们沿着世界的轨迹,用红色水笔圈出一个个令人向往的国家。那时只觉得友谊地久天长,只觉得有一种叫作梦想和青春的东西在胸口撞得发痛,那时年少的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世界的奇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歌里一直是这么唱的。叛逆的时代像聒噪的秘密,千言万语。

毕业于我是一扇玻璃,我看得见它,也总以为它离我很遥远,直到它被时光无情地撞碎,而我踏着横流一地的碎片来到毕业那天,越往回看,越是模糊得只剩下一个轮廓。也许那个要陪我周游世界的女孩已经走远了,也许那个和我打闹的同桌也有了新朋友,也许那份不及格的卷子又在哪个被遗忘的桌角重见天日,但那都已经成为过去,是谁说过,花开花落几个轮回,春仍期许。

从什么时候开始,你觉得自己长大了?

是将连衣纱裙换成超短裙的时候?还是将弹力球换成篮球的时候?或是将满箱的积木换成一个游戏机的时候?我不知道你们,而我,也许是憧憬离开家,独立生活的时候,也许是一个人面对困难不再害怕的时候……当有一天,我长大了,我总是在心里重复这句话,然后想着下面该说的,最后,我想,当有一天,我长大了,我希望回头看我的成长的时候,回首又见它——我的黄金时代,我的那段闪耀年华。

点评

成长是一首歌,悠扬悦耳;成长是一本书,记载着悲欢离合。作者带着青春的迷茫,和着诗的节拍,依时间顺序,为我们展现出成长画面。文字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委婉,笔触所及,既充满成长的喜悦和向往,又不无惜别离伤。

篇4:我的黄金时代

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

又是一年的惊蛰,春蕾即将探出头来。

从刚入高中的不知所措到如今的学会珍惜,只缘于那可爱的两个字已有一半被深埋于岁月的河流,不知不觉已是高二的下学期。曾经,看到了蔷薇满架,也读过飒飒秋风;此刻,我站在这里,向后望是找不到回忆的惊惧,向前看是辨不清方向的高三。

如今,还不用面对社会的现实,高中就两个字囊括了长大但不成熟的三年,我们都还是未被时光洗礼的青涩模样,哼着不知其中韵味的歌,抄着情有所系错落有致的诗。不用去面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诟病,不必担心公平的天秤有所斜倾,不用担心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努力终究会与成就画上等号。

这是我们的黄金时代,因为我们还可以带着未成年人的帽子用犀利的目光看这个世界,悲伤与快乐只属于自己,。

如今,每一天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身上的变化,语文教会我们表达的技能,数学向我们展示理性的逻辑,政治帮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历史培养我们辩证的思维。我们每一天都在与书中的名人邂逅,每一刻都在感受思维的运行。我们拥有最旺盛的精力,最昂扬的斗志。豆蔻年华,这是最好的三年,是十五岁到二十五岁这一段如诗年华的最中间。

这是我们的黄金时代,因为我们不知道明天的自己会是怎样,只能靠触摸感知每一步成长。狂妄和肆意还属于我们,。

如今,我们不仅有梦还有潜力去把梦实现。回望自己稚嫩的笔迹,有些难堪。但更多的是庆幸。现在的我不再过往;也从未如此地感到梦想之近,那道龙门好像已在眼前若现若隐。有人说,你人生中最好的年华就是有目标并不懈为之努力的那几年,诚哉斯言!

公元前五世纪,古罗马在伯克利亚里担任首席执行官时达到民主政治的顶峰,史称“黄金时代”,可高度繁荣后又走向衰落。度过高中三年黄金时代的我们,在面对社会时,也许会不安苦闷,也许会难受挣扎,也许会通过放弃自己喜欢的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也许会让世事磨平身上的棱角……“衰落”更彰显了“黄金时代”的可贵,种种“也许”更凸显了高中的那种纯真、那份憧憬。时光在流逝,世界会改变。但若初心不改,黄金时代永在,守住初心,让心灵有温暖的一隅可以承载。在手心向上接受别人帮助时深怀感激,也学会手心向下洒下温暖,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物欲的社会,保存天真,让生活有感动的一隅可以念想。

正如《黄金时代》中写道:那些我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那些我将要见的人,都会成为我的朋友。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

篇5:我的中学时代

在一阵阵凉爽的秋风,中一片片金黄的落叶,我中告别自己的母校,迎来了我新生活的起点——天立。

漫步在天力大道中,看着路旁写着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听着周围的鸟雀叽叽喳喳的叫声,闻着小雨后花草的芬芳气息。我就像个好奇宝宝似的,探索着这个我要生活三年的地方。

来到教室,回想起这一路上的“艰辛”,我不禁感慨万千:这天立可真大呀!弯来弯去的像个迷宫一样,好不容易才找到教学楼,差一点我就迷路了。第一天上课,内容真是精彩啊!语文课上,我们与老师一起体会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笔下济南冬天的温晴和史铁生母亲对他深深的爱,海伦凯勒失明后的痛苦与无助。我们还在汉字的王国里游戏,在名著与经典中沉沦。每一篇文章,都像一个崭新的世界,给我新的理解和体会;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数学课上,我们认识了字母宝宝。他带领我们在数字王国里游山玩水,我们还认识了有理数妹妹和无理数弟弟。他们还有一个好听的乳名儿,叫做实数呢。字母宝宝还给我们介绍了它的哥哥绝对值和她的姐姐相反数呢。还有他们的爸爸妈妈数轴与整式呢。整式妈妈还有一个姐姐叫做分式,还有他们的外公代数式。还有字母宝宝的大舅常数项和他的二舅单项式,还有他的三舅多项式。字母宝宝一家可真是人丁兴旺啊!生物课上,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令一个世界,里面生活着的微生物是多么神奇啊!它们大多是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它们形态各异千奇百怪,令我们流连忘返。我们还认识了人类生物学上的里程碑——克隆羊多利!见到它我们都惊呆了,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细胞竟然能培育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啊!

篇6:我的少女时代

重复的工作、将就的爱情、泛泛的朋友„„电影的开始是女主角长大后的生活,生活里写满了不开心,这就为之后开心的少女时代铺陈了路线。接着回忆形式将故事娓娓道来:平凡的高中女生爱恋校草,痞子老大一心要追校花,无奈校草校花金童玉女,机缘下两个失意之人组成了“失恋阵线联盟”,一路跌跌撞撞,却意外收获了彼此的爱情也收获了自己的成长。剧情简单、路线单一,唯一猜不到的剧情仅是徐太宇变成坏学生之谜。“以后我叫刘德华唱给你听!”当初一句玩笑,却被一个人记在了心里,又被时间写成了承诺,这样的结局一下子就俘获了所有人的心,也圆满了一整部电影。

校园轻喜剧的电影近年来已是数见不鲜,《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致青春》、《匆匆那年》、《栀子花开》、《左耳》等,每一部都力争青春的还原,或喜悦或悲伤地勾起我们往事的记忆。“时间会改变一个人,会改变很多事。但是,只有一件事不会被改变,那就是——回忆!”

当年看《那些年》,都说每一个男生心里都会住着一个沈佳宜,这一点我是不能共鸣的,但这部电影里平凡的女主角,的确会是每个女生少女时代自己的缩影。剧中的女主角——杨真心,是教室里乖乖女的代表,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女生,生活单调且规矩,性格怯弱羞赧却天真善良,总是顶着毛躁不服帖的发型,带着一副沉闷厚重的大眼镜,喜欢某个打篮球会弹吉他的男生,也有喜欢的明星,一直在勤奋学习但数学总也学不好,身边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陶敏敏,会从相貌、成绩上时刻鞭策着自己,然后也很现实地嘲笑着自己所有卑微却无比憧憬的梦想。学生时代的女生好像都是这样,勤奋又乖巧,会因为一次考试成绩而哭鼻子,也会因为自己身体一点点微妙的变化而变得敏感,有喜欢的男生却不敢让他知道,但每每走过他教室的窗口和挥汗的篮球场又忍不住多看几眼。多年以后,和朋友再谈及那个时代,“瞧,那个时候我们多傻!”但只这一句话,又会把多年后的我们拉得多近。

如果连最简单的学习都做不好,我们还能做好什么?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是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三好学生”,有时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是那么糟糕,向老师家长证明、向自己喜欢的男生女生证明,更是向自己证明——我没有做到只是因为我不想做,而不是我做不到。于是,学生时代,总会有一些异类:他们叛逆耍宝,他们桀骜不驯,他们个性另类,但有时不过为了显示他们与其他规规矩矩穿制服、认认真真记笔记的平凡学生有那么一点点的不一样。就是这样一点点的不一样,就可以对得起“青春”二字。男主角——徐太宇,就是学生中的异类,传说中的校园老大,和老师、校规对着干的问题少年。

就是这样两个看似不会有任何交集的人,却因为一封“幸运信”而渐行渐近,最终擦出了爱的火花。那些青春里和我们发生过故事的人,是他们的出席,影响了我们未来的选择和处事方式。因为他们,我才是现在的我。他们都是生命的过客,却慢慢地变成了我们回忆里的常客。

“没穿过高中制服翘一次课,长大才会后悔。”如果你的学生时代,没有逃过课,没有喝过酒,没有和老师顶过嘴,甚至没有一两件糗事让自己“臭名昭著”,那么多年之后,你该如何回忆自己的青春,又该如何在同学聚会上让好久不见的同学们一眼认出并且津津乐道呢?我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但也有着那个年龄的蠢蠢欲动,罚过站、翘过课、翻过墙、交过白卷,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外号,但是,喝过酒、打过架、谈过恋爱,这些都是没有尝试过的,现在想想,偶尔也会遗憾,但毕竟时光不能逆流。遗憾也就是遗憾了,谁的青春又没有几件憾事呢?

“居然会有人相信幸运信,不是傻就是蠢,但她却是因为天真。”这样的初印象,伏笔并不高明,让人一下子就猜中了故事的结局,情节安排又是最俗套的校园初恋,本已无悬念,但其间穿插的爆笑桥段和那些窝心的往事细节,让人忍俊不禁更让人狠狠拥抱了一次“少女心”,这也不枉是有“台湾偶像剧教母”之称的陈玉珊执导的电影处女作。

当然,一个好的电影,需要打中内心的柔软,也需要在其间找到情感的满足与生活的音叉。“不用在乎别人怎么看,不要让别人决定你的样子,不要被别人贴上标签,自己是什么人由自己决定。”我们曾经都被别人贴上了标签:老师贴上的好学生,长辈贴上的好孩子,朋友贴上的好兄弟,然后努力向着标签的期待去完成一个个大大小小自己所谓的梦想。还记得高中时候,我和朋友有过十年之约,算算还有一年就已经到期。十年前的自己,十年后的自己,我还是那个标签下的自己吗?长大之后,我有没有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还是已经长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一年之期,我现在还不能给出答案,但是,过去的九年,闯过大山大海,我看见了至美的风景,穿过人山人海,我遇见了至善的人们,放肆地笑过,任性地哭过,我知道我一直在做自己,虽然这个自己也有过妥协、有过叛离,但还好我从未变成过别人,自信、勇气、真纯、朋友,一路相随。

人要持守赤子真纯初心,也要有拥有在岁月历练积累的智慧。前者为心中那 美善的世界,后者为面对这复杂混乱的俗世。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是谁。只有我们自己,能决定自己的样子。

篇7:作文:我的“黄金搭档”

莹莹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生。她很爱干净,软软的、长长的

第一文库网

、辫子垂着,眼睛像满月一样圆。她喜欢交朋友,对他人从不恶言恶语。

莹莹待人处事就像一只娴静的天鹅。好几次我都看见她一个人坐在位子上写作业,丝毫不受外界干扰的样子。一看,哦,原来在写作文。

“写什么呢?”我问。

“我在写春天!”盈盈答道,声音轻轻的,仿佛春天里暖暖的阳光。

一看莹莹的字,仿佛是一个个黑墨化成的小精灵,在她本子上飞舞、欢腾。我情不自禁地赞道:“哇!真美!”莹莹说:“哪有你的字好看!”

篇8:我的大学——数字化时代

1、“一个中心”∶坚持以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为中心.

2、“两个目标”∶学好专业知识、顺利完成学业, 荣登第一目标的宝座;至少参加10项校外实践活动降居第二目标。

3、“三个代表”∶代表苏格拉底的思想, 至少发表三篇学术论文;代表李阳的疯狂, 自学法律英语并且通过全国英语六级考试;代表洪战辉的自立, 利用周末做一至两份兼职, 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4、“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常关注国家时事, 常和父母沟通, 常向老师请教问题, 常和同学交流思想的四项基本原则。

5、“五个计划”∶计划每天背30个英语单词, 每周至少在图书馆看书6个小时, 每周锻炼2个小时, 每月读两本法学类著作和三本其他学科的书, 四年至少参加两个学生组织或担任班干部。

6、“六个必须”∶必须自尊自爱, 必须自信自强, 必须诚实守信, 必须宽以待人, 必须严谨求实, 必须坚持不懈。

7、“七个决不”∶决不彻夜未归, 决不睡懒觉, 决不旷课早退, 决不缺考, 决不在考试作弊, 决不沉迷于网络游戏, 决不沉溺于爱情世界。

8、“八荣八耻”∶以求学上进为荣, 以甘于落后为耻;以正视自己为荣, 以妄自菲薄为耻;以志存高远为荣, 以鼠目寸光为耻;以永不言弃为荣, 以自暴自弃为耻;以虚心求教为荣, 以自以为是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孤傲自大为耻;以积极乐观为荣, 以消极堕落为耻。

数字化的大学, 我喜欢, 我作主!

小编点评:

篇9:接近花甲,迎来我的黄金时代

我出生于解放前的上海。听母亲说,在我三岁那年,我们姐弟四人同时染上麻疹,祖父虽然很有钱,但没有医学知识,且迷信、专制,医院里配来的药他不信,偏要我们吃从“巫仙”那里求来的香灰,结果最小的弟弟死去;我虽留下小命,却瘦骨伶仃,时常闹病。

在我对童年的记忆中,去外婆家是最开心的事。打上小学起,每逢放假我就要去住上一阵。外婆家在浦东,那里的蚊子多且凶,结果我患上了疟疾,造成肝脾肿大。我从15岁起,每到月经来潮,经血就像关不住龙头的水“冲”上半个多月。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症(与脾功能亢进有关),接受了好几种治疗均无效果。于是妈妈带我去找名老中医。经诊断为血崩(脾不统血),吃了几个月的中药,有所好转。从此,我在每月的经前五天开始吃中药,一直吃到经净后五天,也就是说,每个月有20多天是“泡”在药罐子里的!这“药苦”加上“病苦”,真是苦不堪言。正值花季的我像个小老太婆,脸色苍白,头发枯黄,时常腰背痛、关节酸,小小年纪就成了“晴雨表”。

1970年,我随单位支内去了贵州遵义,那里盛产中药——杜仲。听当地老百姓讲,杜仲能补肝肾、强筋骨,我便就地取材,想试着用它来治我的腰痛。我又想,加点红枣味道会好些。于是,我将杜仲25~30克配红枣20只一起煎汤,早晚各一剂。两个月后,我的腰痛缓解了,出血症状也明显减轻。我继续服用,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简便易制的杜仲红枣汤竟让折磨我多年的病魔慢慢远去。我高兴万分,并坚定了这么一个信念:只要有耐心,坚持药膳食疗,有些慢性病是会好起来的。

1980年,我们单位迁至杭州。由于“脾亢”容易引起出血,医生建议“切除脾脏”,但我爱人不同意。他觉得中医不用手术同样能治好病,何况我又是过敏体质。于是,我除了服用一些药外,坚持药膳食疗,如用花生衣10克、红枣20只一起烧汤加少许冰糖,分早晚两次服用;口干、口苦时,就用薏苡仁30克放入红枣20只烧汤喝;到了夏天,再配上百合、绿豆、莲心等。坚持了一年之久,我的血小板从5万升到8万,血色素从6克升到10.5克,出血症状明显被控制。

1998年体检时,我被发现有轻度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我参考包括《大众医学》在内的医学科普读物,总结了以下几点:①饮食要清淡、低脂、少糖、少盐(一天少于5克),多吃富含维生素食物(如水果、蔬菜)、高钾食物(如香蕉、西瓜、苹果等)和高钙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虾皮等),粗细搭配,吃七分饱。②经常锻炼、适量运动,如做操、散步,下雨天在健身器上跑步、划船等,贵在坚持。③季节变换时要随时增减衣服,尤其在冬天要注意保暖,还要多晒太阳以助钙的吸收。④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坚持药膳食疗。如:荷叶汤,用新鲜荷叶半张(或干荷叶10克)泡水饮;荷叶粥,用荷叶(2张)汁加大米100克煮粥吃;莲心茶,用沸水冲泡2克莲心代茶饮。

一年之后,我的血压降至正常。最近,我的血压保持在120/80毫米汞柱,血脂也正常了。我要保持以上的生活习惯,决不让高血压、高血脂“卷土重来”。

去年劳动节,有位40年未见的高中同学来杭州,我陪她游西湖、爬孤山、登六和塔,早上7点出门下午6点才回家,再为老同学烧饭菜、铺床单被头,还兴致颇高地聊天,一直忙到11点却不觉疲倦,而老同学早已累坏了。她感慨道:你哪像当年那个体育课免休、三天两头请病假的“半条命”啊!

回头看看我这近60年人生,前一半是病魔缠身、病病歪歪;通过学习医学保健知识并不断实践,我的后半阶段可以说是越活越健康,越活越开心。我深深地感到,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除了配合医生综合调治外,更重要的是要靠自己有恒心、有毅力地遵循养生之道。最后,将我的健康铭献给中老年朋友们,与你们共勉!

一、多动脑,学保健,养生有道;二、多运动,常步行,要有恒心;

三、多休息,需午睡,作息规律;四、多果蔬,少进盐,科学生活;

五、不受凉,不贪食,饮食平衡;六、药膳粥,食疗方,有助病愈;

七、心宁静,少烦恼,精神调养;八、知足乐,笑口开,病魔远离;

九、能自理,助人乐,活有意义。

点评:(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朱大年)

葛淑娟女士几十年的养生保健经验很有参考价值,尤其是长期患有慢性病的人,更可从中得到启迪。

中医一贯重视养生之道,早在2000多年前,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已提出了许多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对外界致病因素则强调要“避之有时”;在精神上应“精神内守”。古代养生之道决非虚言,从葛女士养生实践中也得到佐证。

归纳起来,葛女士养生保健经验有四点,即坚持食疗、调养精神、饮食平衡、适当运动。乍看没有什么新奇,但仔细阅读,可看出她在这四点上动了不少脑筋,悟出了很多有益措施。葛女士自幼身体虚弱,早年患有功能性子宫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症,退休之前又发现了高血压病及高脂血症。她先后用过杜仲、花生衣、红枣、荷叶等中药调理,效果不错。杜仲味甘性温,有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的功效,是治疗腰膝酸痛的要药,对肾虚腰痛更为适合,此外还能恢复子宫收缩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花生是常吃的食品,而花生衣则常被丢弃,实验证明花生衣具有抗纤维蛋白溶解,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及加强毛细血管收缩的功能,能提高人体血小板含量,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胃肠道功能正常的人,可将带皮花生与红枣、冰糖同食,较之单用花生衣更具营养价值。荷叶即莲的叶,气味清香,有清热消暑、利湿开胃的作用,药理实验证明荷叶还能轻度扩张血管,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篇10:我的后高考时代

为你白头 ●神龙儿

接到录取通知书是在一个黄昏,他被幸福撞了个趔趄。

五天后,他兴冲冲地打理行装,有人打来电话,你父亲不行了。他赶到工地。父亲倒在血泊里,胸口贯穿着钢筋。

“不能看你上大学了”,父亲还在微笑,“好好的,到大学,去谈一场期待已久的恋爱吧”。轻松的遗言揉搓着男孩儿的心。

他最终没去谈那一场期待已久的恋爱。他把录取通知书的碎片冲到马桶里的一刻,双腿残废的母亲正在门外静静地落泪。

他不能去上大学。这个家需要一个新的男人顶住梁柱,需要巨大的温柔推动母亲的轮椅。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貌似辛苦。但多少辛苦,也抵不了爱。

他留在了小城,做一份简简单单的工作。傍晚时候,母亲总在微笑,因为他守护着她。有人问他,多好的大学,多少年的艰辛,不觉得可惜吗? 他总会说,大学?可惜?你可知道。世上有人为你白了头吗?

我用自考创奇迹

●雅菲

十八岁那年,我落榜了,无钱继续复读。我在家乡不远处的一个草原站做了看管员。春天的草原常常狂风大作,看着漫天的黄沙。我的心沮丧到了极点。一个月后,我实在坚持不住,哭着给姐姐打电话。

姐姐骑着自行车灰头土脸赶过来。我喜出望外,原来姐姐是利用工作的空暇来看我的。我让她歇一下,姐姐却说:不了,下午还有事。姐给你报了自考,这是学习资料。

接过布包时,我发现姐姐的手擦破了。渗着殷红的血。

我的眼泪滚滚而落,轻轻地拥住姐姐,姐姐含着眼泪,拍拍我的肩膀:人生之路千万条,虽然高考这条路失败了。但只要你敢于面对,自考一样可以拿到学历,一样可以出人头地,姐等你的好消息。

送走姐姐后,我坐在简易的桌子边,开始了漫长的复习。冬来夏往,几易寒暑。六年后。我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学历证书,并顺利地找到了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

当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姐姐时,姐姐欣喜地说道:成功属于有志的人,是你的志气战胜了挫折,是你的坚持迎来了胜利,祝贺你。

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姐姐。谢谢你,其实,是你的爱让我创造了,奇迹。

落榜后,我依然握有返程车票

●阿明 我落榜了。

一种令人窒息的气氛包围着我,仰望窗外蔚蓝的天空,双眼满是迷茫和倦怠。家里毫无生气,父母只是低头叹气,阳光照射下的根根白发那么醒目,让我不敢直视。我随便买张票上了火车。不问方向不问地点,也不敢打开手机。父母的担忧会使我控制不住眼泪。我戴着耳机听音乐。低头不看任何人。

隐约听见有人叫“姐姐”。我取下耳机。一个十多岁的女孩对我真挚地微笑,伸过来的手上是几颗果冻:“姐姐,给你。”我心底的冰冻悄悄融化,这样纯净无邪的眼睛。主动邀请素不相识的人分享她的快乐。

篇11:我的后儿童时代

一本,两本,三本~数来数去都只有九本,原本想在初中之前突破两位数的.没想到时间竟可以这样疯长,光阴可以这样飞逝.我的后儿童时代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去了.

现在,让我头朝前脚朝后地倒退回去.过去,我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懂事快快乐乐的小男孩,每天和小伙伴们玩耍,那时的天空总是很蓝,上面长满了棉花糖般的云朵.不要怀疑我是否将我的`童年美化了,我的童年像玻璃瓶般透明美好.渐渐长大了,妈妈说我该去上学了,那时的我在这之前还不知道地球上还有这么一个地方.

芳问我去哪个学校上学,我回答得很干脆却也很蠢-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之后,我便被父母丢到那所所谓的母校来了.那时的我们低着头走在校园里,穿着合身却难看的校服.我的整个后儿童时代就是在这一所学校度过的,我还把它称为白衣飘飘的时代,有人说,白衣飘飘的时代真恶心.我说是啊,我也这么觉得.

小孩子说天上的星星是闪闪的钻石,那时的我说天上的星星是天使从云朵上扫下的灰尘,呵呵,我们扭曲的思想.

而现在,我不得不为过独木桥而努力,而奋斗.我好累,每天两点一线的日子我过够了,我好想放弃,但是,我不能.我有太多太多的理由让我坚持下去.我好怕,有一天,我紧绷的神经会突然断掉,我不敢再往下想,我就是这么懦弱.有时我真恨我自己~

每天围着语数外和物理,梦中一道道题目向我拥来,导线对我摇着纤细的小腰.来呀,我不怕你,该死的,来呀,来呀!我吼道.再一看,监考老师和考生都盯着我看,试卷上流了一大滩口水~

过去的我走路轻轻的,声音柔柔的,从不发火.而现在的我,狂暴易怒,满嘴脏话.我变了,可又有几个人没变呢?

篇12:我的黄金搭档作文

黄金搭档,这东西,想必大家都吃过,虽不说甜,但也不苦,有些咖啡味。我没次都把它当零食吃,因而总是被父母骂,有时还有被打的危险。可至今却没被打过,这就得谢谢我的“黄金搭档”了。先不告诉你们他是谁,猜猜吧!

我的“黄金搭档”比我小两岁,我才13岁。可他们都说他比我大两岁。这也难怪,因为我身高一米六,他身高则一米六三,我体重六十四斤,他就八十四斤。也不知道是我太瘦,还是他太胖。跟他站在一起,是我一生最大的侮辱,好象我就比他低小。

说到头,我的“黄金搭档”优点也一大堆。他学习好,每次考试考的都不错,只是平时作题不动脑筋,总是问我,为了显示我的.威风,积极点也好。好在考试时没有太多的难题,太便宜他了。他孝敬父母,有时爸爸妈妈去出差,回来时总要有大大小小好多包,有的要送到别处,他力气大,全都把它们解决完,酷吧!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对我好,对我而言吧。每次我受欺负,他都帮我,安慰我,父母骂我,他帮我说话。当然也有闹别扭的时候,但很少,没几天我们又开始玩了。

猜到了么,他比我年纪小,跟我这么亲,我又这么了解他。那还会是谁,是我弟弟呗。认识我们的人都说他是我哥哥,这倒也是(说到这,我的脸红得像个大红苹果)。

我的“黄金搭档”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呀!

★ 黄金搭档策划书

★ 我的黄金搭档作文

★ 散文下载

★ 短篇散文精选大全

★ 经典散文网

★ 散文范文

★ 散文是什么

★ 日出散文

★ 荒地散文

篇13:汉王董事长刘迎建:我的时代到了

1953年出生,15岁入伍当通信兵,1978年考入南京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系。1998年成立汉王科技。2002年,研发的“汉王形变连笔联机手写汉字识别方法与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荣获中国科学院首届杰出科技成就奖。2008年推出汉王电子书,2009年四处砸钱,豪赌电子书。

入选2009年度十大杰出CEO,入围“2009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

“我的时代到了!”这是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的豪言。去年,亚马逊一款小小的KINDLE,就掀起了图书出版界的二次革命,并把电子书这片新蓝海搅得波澜壮阔。亚马逊、索尼、汉王、华硕、BENQ等大佬,有的已经出海,有的正在织网,都谋划着在这个越做越大的市场网到大鱼。

毫无疑问,这个开始被培育并急速放大的市场会养活很多厂商。但就像在丛林,总有些企业想称王。汉王,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内地企业,就是其一。在刘迎建的规划里,美国的亚马逊无所惧,中国的汉王才是未来的“山大王”。

终端之战,最后的赢家是中国

当国内外的众多媒体都在好奇亚马逊KINDLE的奇迹之时,刘迎建说,相对于电脑、手机,电子书才是世界留给中国科技企业为数不多的难得机遇,因为它的产业链条全都在中国。

记者:我是做媒体的,先关心一下汉王今年广告花了多少钱?

刘迎建:预算一个亿,现在还没花完。广告效果总体来说还可以,市场总算被我们弄起来了。其实在广州,有个别媒体从去年就开始做了,效果不理想,但我死扛着。为什么?因为全国,广东人是最理性的,要等他想明白。只要他想明白了,觉得需要了,那这个市场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

记者:今年总共卖了多少本?

刘迎建:预计卖50万,现在已经差不多了,明年这个市场一定超过200万。这个市场其实是从今年开始急速增长的,去年的销量还不到5万,增速是几何级的。

记者:消费者对电子书的心态很矛盾,对这个新事物很好奇,但又觉得纸质的书更符合自己的阅读习惯,如何打破这种思维?

刘迎建:新产品说到底还是要体验。不用不知道,电子书看着眼睛不累,那么多内容随身可以带着走,可以摘录,可以翻译,可以批注,还可以网上下载,体验过了或许你都会想纸书是不是该扔掉了。

记者:汉王的电子书里有多少是自主知识产权?

刘迎建:这个屏是买来了,全世界只有两家,都在台湾,一个是元太,一个是友达;操作系统是Linux,这是我们做了很多年的;里边还有个电磁屏,这是汉王的独门绝技。应该说,这个整个产业链全在中国,亚马逊、索尼的产品也都是中国造,如果说中国有哪款产品可以真正走向国际,我认为电子书就是一个。

汉王几年前就说要进世界500强,这个口号我们不是瞎放。手机你不敢动吧,电脑你不敢做吧,现在机会来了,就是电子书,而且我们还有核心技术——电子笔,亚马逊、索尼的都没有。

电子书跟当年的PC市场情况不同,一直到现在PC的模式还都是台湾厂家生产硬件,微软提供软件,然后组装。但电子书,微软哪里有软件啊?就连说要进军该领域的华硕,软件也要自己写,不过这不是它擅长的领域。汉王不怕其他厂商,我们最怕的是山寨,因为他胡来。

记者:汉王产品在国际上表现如何?

刘迎建:我们在世界上卖得很好,销量方面汉王9月份就超过索尼排第二了,像俄罗斯市场,11月就卖了两万套。我觉得汉王迟早是第一,中国市场在那放着,人口绝对量够大。最后的赢家一定是中国,这是我的判断。不过,今年还是丢了很多国外订单,两个原因,一个是平台,一个是研发力量不够,很可惜。因为读书还是要用母语,俄罗斯要俄文,德国要德语,所以今年我光研发人员就招了400个。

电子书是纸媒的救星

新事物总会对旧势力产生冲击,比如大杂烩的互联网就让传统媒体很受伤。电子书这个新平台又会产生怎样的冲击波?在刘迎建看来,电子书不是传统纸媒的掘墓人,相反却是“救世主”,他为此还谋划了一个“二八分成”的利益共享机制。

记者:传统媒体可能对电子书这个新媒体又爱又恨:一是它已经到来,不得不接受,二是它可能又是一种威胁,一种挑战。这是一种矛盾心态,在你看来,电子书与传统媒体是怎样的关系,它会成为传统媒体的掘墓人吗?

刘迎建:我的看法恰恰相反,电子书可以拯救你们。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普遍很受伤,它可以随便转载你的文章。但电子书不同,它把报纸当做一个频道,它是原封不动地把你的东西搬过来,你还可以推自己的广告。而且亚马逊也做出示范了,内容它都是花钱订的,当然,默多克有点意见,觉得分配不公平。

谁会受到冲击呢?互联网媒体,因为互联网是个大杂烩,报纸是针对客户群的,他们是有偏好的。

记者:这是一个针对特定客户群的点对点传播。

刘迎建:对,受伤害的不是内容创造者。你想想外地报纸如果要发行到新疆,要印刷,要运输,成本多高?电子书就不同了,未来哪里都有可能,在西班牙开中餐馆的老板,只要他愿意看你的报纸,一点击就实现了。真正受影响的是印刷业、投递业这些。

记者:一般报刊的收益有两块,一块是内容,另一块是广告,而且广告是最大的一块。广告这块在汉王平台上能实现吗?

刘迎建:这个很简单,我们现在正在调试epub格式,也就是图文表,里边穿插的广告也都是跟着走的,原汁原味。所以纸媒是利好的,互联网则不同,因为互联网的版面显示太难了。

记者:也就是说报纸的读者到你这,也还是他的读者。那你们与传媒如何结算收益?

刘迎建:亚马逊是三七分,我们是二八分,也就是内容创造者拿八成,我们拿二成。这可能是全世界最好的方式了。在国内,我们是绝对的老大,终端市场占有率是95%左右。老大表态了,传统媒体应该可以放心了。

记者:用户下载盗版引发纠纷呢?

刘迎建:一个人拿着菜刀杀人,卖菜刀的无罪。亚马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很厉害,它里面没有卡,他是拷进去就出不来,这招太狠毒。但中国的国情特殊,如果我也这么干,肯定会被骂死。汉王有内外两个存储器,如果我要下WIFI的书,就用里面的存储器,反正是加密的,用户也不会有什么意见;用户自己下别的书,就用USB接口,下到外面这个,他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平台之争,第二场混战

KINDLE之所以能成为市场霸主,并不是它的终端产品有多好,而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后台资源支撑,还有便捷的平台服务(如在美国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以9.99美元的超低价、在60秒内买到任何想看的书)。而这些竞争的软服务,汉王也已谋划在胸。

记者:我们来说说平台的问题。比如移动的收费模式就很方便,服务直接从话费里扣,对服务平台建设,汉王有没有什么具体想法?

刘迎建:电子书产业链有五大环节,第一个是内容供应商(作家、出版社、报社等),第二个是数字格式制作商,第三个是内容流通服务平台,第四个是传输平台也就是到用户的通道,第五个是终端产品。五个要素中,有三个是强势的:内容强势,版权在他手里;运营商强势,包括WIFI在内也只有四个通道,其实也就三个;终端也强势——终端是面对用户的,亚马逊就是终端,连默多克都怕它。数字服务是相对弱势的,当然如果你有核心技术就会有竞争力。

五个环节中,其它产业链分工都非常清楚,只有服务这块比较乱,几家都在抢,运营商的企图心最强,终端商也想做。不过,对用户来说,最后还是竞争力说了算:成本是不是便宜,效率是不是高,速度是不是快,用户感受是不是好等。

记者:汉王第二阶段的任务目标就是建立一个电子书交易平台。刚才你说到混战,而汉王又把这个设为目标,那么汉王的优势是什么?

刘迎建:在服务这块很难有谁能一统江湖,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新华书店,为终端服务。我跟你交个底,现在有几家是强势的,比如盛大,他有自己的客户群,我得巴结他,渠道商也比较强势,比如移动、联通。而汉王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掌握终端。

记者:目前来说五寸的屏幕还是小了点,报纸那么大,如何对接?

刘迎建:我们用目录的形式链接文章和图片,比如报纸的A版,B版,这是第一种;还有第二种就是把版缩小,保留板式,就像现在很多电子杂志的模式,你一点就弹出相应的内容。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汉王曾提出要花15年时间,进军世界500强,现在来看,这个日程有没有可能提前?

篇14:我的黄金时代

多年以来,许鞍华的形象一直是留着短发,一身中性打扮,看起来绝非那种美丽温柔的女人。年逾六旬,她依然孑然一身。对外界,她极少暴露自己的内心,不喜张扬,不言孤独;在电影世界里,她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一点一滴渗透到人物角色中,用真挚的情怀坚守着内心最初的梦想——

不忘初心,人生原是很简单

1947年,许鞍华出生在辽宁鞍山,刚满两个月时,因战乱举家南下。幼年时先被安顿在澳门,后来迁居香港。当时父亲在香港一家洋行工作,许鞍华与祖父母和母亲一起生活。

然而,小时候的许鞍华一直觉得母亲很怪。那时候,沉默寡言的母亲几乎像个“哑巴”。她不会说正宗的粤语,也不太认识中文字,许鞍华以为她没怎么念过书。因为母亲的“怪异”,许鞍华小时候并不愿意和母亲亲近,直到十五六岁时,她才知道母亲原来是日本人。原来,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祖父母为了免受亲戚朋友的歧视,只能说媳妇儿是东北人。因为时局动荡,母亲也委屈地接受了这一决定,隐瞒身份生活了很多年。复杂的大家庭、特殊的母女关系让童年的许鞍华过早地见识了人间悲欢。

5岁那年,许鞍华第一次被家人带进电影院,至今她仍然清楚地记得那部电影名为《家教》,是一部粤语片。大约七八岁时,她第一次接触到外国电影。“跟我的姑妈去看的,是在北角的‘都城戏院’,我坐在姑妈的腿上,当时知道是个男女爱情故事,对影片里诡秘的气氛印象很深,有一两句台词似乎也记得。”

每周都看一部电影成为许鞍华童年时代最快乐的记忆。碰到自己喜欢的电影,许鞍华就一遍遍地反复看,不厌其烦。“《阿拉伯的劳伦斯》我前后看过十三遍;黑泽明的《七武士》、《用心棒》、《穿心剑》都看过多遍;侯孝贤的《童年往事》也看了有十遍;安哲洛普罗斯的《永恒的一天》,有人觉得很闷,我也看了好几遍……现在想来,之所以喜欢电影,可能有些像今天的小孩看漫画,完全是与现实不同的另外一个世界。”

在香港大学英文系读书时,许鞍华是个活跃分子,她在学生剧团管道具还在话剧里跑龙套,当同学们还只是老老实实用美术字印宣传单时,她已開始将俊男美女的图片打碎来拼贴自己设计的海报。她最早戴隐形眼镜,不穿流行的紧身短裙,学校兴起嬉皮风,人人都奇装异服,她却穿上扎染的印度式长衫。那时,她和同学谈到遥远的将来,很担心六十岁时的穿衣问题,想到不能穿牛仔裤和球鞋觉得很是郁闷。如今,六十多岁的许鞍华仍穿着牛仔裤和球鞋,她笑道:“人生原是很简单的啊!你想怎样就可以怎样!”

从香港大学毕业后,许鞍华前往英国伦敦国际电影学院进修。这期间,一个朋友介绍她认识了导演胡金铨,因为他想请个懂英文的助理,许鞍华就去了,成了他的英文助理。她主要是帮他起草文书,以及做些端茶倒水的杂事。

1975年,胡金铨的武侠片《侠女》获得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当时许鞍华正面临工作的选择,她不甘心一直做端茶倒水的“书童”,就在父亲的建议下进入香港无线,当了电视台编导,从此开始了拍摄纪录片和电影的职业生涯。

1979年,许鞍华拍摄了她的第一部电影《疯劫》,获得第17届金马奖最佳剧情奖,这使得刚刚投身大银幕的许鞍华一鸣惊人。她的第二部讲述越南难民故事的电影《投奔怒海》,获得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等5个奖项,并取得1547万的票房成绩。此后,许鞍华拍摄了《女人四十》《桃姐》等多部电影,获奖无数,同徐克并列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

做喜欢的事,坚持做自己

从影三十多年来,许鞍华导演、参与拍摄的电影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人文主义的悲悯自始至终贯穿在她的电影中。她更愿意把镜头对准烟火人间,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与抗争。即使像《黄金时代》这种拍摄大时代的流转,也更愿意聚焦于平实而具体的人与事,鲜明地保留着自己的文艺气质和导演个性。

作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女导演,许鞍华依然像个性格天真的孩子一般,不懂策划,不擅长商业炒作,至今也没能像大多数导演那样,带出自己的专门班底。因为不太会说话,就算是为电影做宣传,许鞍华说的话也简单、直接,有时候被问多了不想回答的问题,甚至还会直接“开溜”,让人不敢相信她真的是位见惯了大场面的名导。

在商业片至上的时代,许鞍华的电影文艺气息浓厚,不够“商业”,虽然获奖无数,但在观众眼里却不“讨巧”,而且她的很多电影发行都在香港,没有国外市场,如果不开拓内地市场,香港票房很不稳定,所以坚持拍下去非常难,以至于每拍一部戏还是很难找投资,几乎每部戏都处处碰壁,甚至一些电影苦于找不到投资,只能夭折。很多时候,许鞍华都是自己亲自去找投资,因为很难找到一个制作人对她想象的东西有同感。

为了拍《千言万语》那部电影,许鞍华光找投资就找了七八年,几乎能找到的人都找了。因为不太懂得怎么去说服老板,许鞍华习惯了被拒绝,即便他们一次又一次告诉她“不拍”,她也从不气馁。

有一次,刘德华和许鞍华一起接受采访,忍不住向媒体感叹:“真不愿再见到这么好的导演要如此辛苦地去找钱,才能拍成一部电影。”

许鞍华却有着一如既往的平和与坚持,她微笑着说道:“其实还好了,我只希望自己的电影都能有一个奖项提名,但不是给自己,而是给演员,要不然下一部戏不好找人了!”

其实,也有人拿着大制作剧本与雄厚的资金找许鞍华拍戏,得到的却是婉拒。她说:“那不是我想拍的戏。”即使一生都居于香港这个快节奏的都市,许鞍华仍然抗拒流水线的操作方式,将每一分钱都花得细致,注重电影品质。

关于拍电影,许鞍华十分欣赏的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有一段对电影工作者的经典阐述,“拍电影意味着每天早上六时起床,在寒冷、下雨和背着沉重的灯光下工作,这是一项令人精神崩溃的事业。”

而这样的工作,许鞍华已经坚持做了三十多年。

20岁时,许鞍华就想拍一部萧红的电影,但那时“没钱”。40多年过去,她终于等来了投资,当然不能错过,而且她觉得都差不多快70岁了,再不去做会对不起自己。“基本上我的每部电影都是冒险,他们不敢轻易投资很正常的。我都快70岁了,有人陪我冒险求之不得。”

在《黄金时代》里有一场戏是描述端木蕻良将萧红的骨灰埋葬在浅水湾畔,但真正的香港浅水湾早已不是旧时的模样。许鞍华在黄浦江畔找到了一片她想象中的风景。一片萧索的荒地,玻璃碴、碎骨头、废塑料……各种日积月累的垃圾掩埋在土里。开工的那天早晨,由于场务手头急事太多,没能及时将现场清理干净,一片埋怨声中,许鞍华一个人默默清理着玻璃碴,随后全剧组的人都加入进来……

许鞍华没有想到,自己觉得能拍就已经是个“恩赐”的《黄金时代》竟然在第51届金马奖上为自己赢得了“最佳导演奖”的荣誉。她在领奖时笑着说道:“我会继续努力,但不会加倍努力,因为我已经太努力了!”

拍完《黄金时代》,有记者问许鞍华:“你最想去哪个时代?”

她答道:“我喜欢在我的时代里,做我自己。”

一个人的生活,适合自己就好

有人說,许鞍华本身就是香港电影的“名角儿”,不管台下多少人,无论辉煌寂寞,都能坚持把自己的戏唱下去。从1979年拍摄第一部电影至今,她用30多年的时间,亲身示范了一个追梦的过程:坚持用自己的节奏,做自己相信的事。无论是生活还是拍片中的种种“难”事,在她来看,既然是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付出的代价,那都不是个事儿。

众所周知,许鞍华一生未嫁。在许多人眼中,她的个人感情始终是个谜团,关于感情经历,她一直隐藏得很好。有人想从她的电影里寻找她的爱情观,却也无法找到答案。

“电影里我对爱情的处理主要是出于戏剧性的考虑,不代表我自己的爱情观。其实我不太懂爱情这个东西,我年轻时看到的都是浪漫主义的爱情,而我自己的爱情经历都不像书中那般浪漫,通常我都是很失望的。其实在爱情方面,我反而不会像对待电影那样去总结经验和思考,因为我觉得经过分析和总结的爱情,一定不是爱情,所以到现在,我还保留着那种很幼稚的爱情观。”许鞍华说。

在生活中,独来独往也是许鞍华留给别人的最深印象。对此,许鞍华说,“我确实是喜欢孤独的。如果是去吃饭、看电影,我都喜欢选择一个人去。我喜欢一个人去看戏,因为有太多冲突:第一朋友们都倾向于迟到,我就要等他们;看哪个电影呢,又需要讨论,取得一个妥协;坐的位置也不一样,我喜欢坐在前面和侧面,不喜欢很多人挤在一起坐在后面,而他们都喜欢坐在后面正中间。通常我都让着他们,假如我一个人去就没有这些麻烦,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多痛快……所以,我一般处理日常生活喜欢一个人。有时参加某个会议,别人要跟我一起去,我一般都说‘我自己去’,因为发现还是一个人自在。”

对于别人经常提出的“哎呀,你怎么还不结婚啊?”的问题,许鞍华淡淡地笑着解释:“我没有这个需要啊,因为我不需要人陪。以前我也不了解,觉得自己很惨啊,到现在也没有人陪,后来发现其实这是我喜欢的状态。所以,看电影、去博物馆、看书、到公园跑步、发呆等等,所有的事都是自己去做的。”

有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许鞍华说,“其实在三十岁的时候我也曾经考虑过婚姻,觉得结婚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是后来发现,自己真的不适合照顾别人,可能也不适合被别人照顾。”

与天下所有的女儿一样,许鞍华也经历了被母亲催促结婚的过程,但最终母亲以理解的态度放弃,对许鞍华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我觉得你这辈子不适合婚姻。”于是,母女俩相依为命至今。

如今,许鞍华仍旧与80多岁的老母亲一起租房住在香港北角,日子过得平凡而真实。各式唐楼、老戏院共同组成了北角街景,菠萝油满街飘香,茶餐厅里吊着复古电扇,墙壁上贴着的手写餐牌早已布满时光划痕。偶尔,许鞍华会和母亲在家里煮饭,更经常的是去附近的粥店或者茶餐厅解决一顿,她最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仍是地铁。

不拍戏时,许鞍华的生活非常简单,看书、看戏、看剧本,找人聊天,看看有什么新的故事可拍。闲暇时,她喜欢一个人坐小巴到广东的小镇去,她特别喜欢在车上的那种感觉,不停地有人上车下车,到了哪里就下去走一走,喝点茶,在茶楼里听三教九流的人谈话聊天,捕捉那转瞬即逝的灵感。

几年前,许鞍华的“困境”开始被媒体关注。人们不明白,如此“大腕”的名导为何在生活上如此低调,而许鞍华觉得,她并不需要繁复芜杂的生活,反而很享受这种简单自由的生活。有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许鞍华直截了当地说道:“不要再报道我租房子挤地铁什么的了,我不觉得自己过得不好。你们替我抱不平,其实没有必要呀!一直能拍自己想拍的电影,我已经够幸运!”

如今的许鞍华正和母亲一起慢慢变老,她对“年老”的感悟相当坦然。“过去我很怕自己老境潦倒,我认为的潦倒,并不完全是人们所说的孤独、没有人照顾、经济能力差等,而是丧失了做喜欢的事情、过自己的生活的权利,这在我看来是非常恐怖的。后来拍完《桃姐》,我真的泰然了,因为我想明白了,比如金钱、儿女这一类所谓防老的安全措施其实都是于事无补的。有儿女,他们不一定可以照料你;有很多钱,可以雇最好的护士,但到头还是雇佣关系,那感受未必就比孤老好。叶枯叶落是自然规律,现在可以和母亲相依为命,已很幸运。我母亲好像不大愿意提年老的事,以她那辈的思维估计也排斥老人院,我不会送她去的;等我老了,我就进老人院,我可以接受的。”

虽然肌肤已经留下了岁月无情的痕迹,但许鞍华说自己的心态永远是“后现代主义”的。有一年过年的时候,许鞍华跟刚从国外回来的三个大学女同学聚会,发现同龄人都已经荣升祖母,子孙绕膝,她自己却还穿着她们孙女才会穿的那种带卡通图案的休闲外衣。

在电影圈里有一个共识:能做导演的女人都同男人一样强悍。许鞍华不承认自己是女强人,笑称有开车恐惧症,看见电脑会发晕,自认很害羞,假如不拍电影,跟别人就没有话讲。她在圈内是出名的好说话的人,对演员甚少颐指气使。就是这样一位“不懂导演以外事情”的老女孩,在岁月变迁中时刻保持对电影那最初的梦想,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始终不忘初心,用坚守与执著磨砺出属于自己的最璀璨的光影……

上一篇:国际商务上的礼仪知识下一篇:高中地理填图精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