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

2024-07-30

湖南省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精选6篇)

篇1:湖南省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

湖南省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

(征求意见稿)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 2014年12月

目 录

一、发展现状…………………………………………………1

二、发展要求…………………………………………………5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发展目标…………………………………………10

四、主要任务………………………………………………13

(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3

(二)切实提高公路养护管理水平………………………14

(三)着力提升公共客运服务水平………………………1 5

(四)积极促进现代物流发展……………………………17

(五)强化交通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发展…………………1 8

(六)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发展…………………1 8

(七)增强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19

(八)全面深化交通运输领域各项改革…………………20

五、政策措施…………………………………………………22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22

(二)坚持科技引领,实现可持续发展…………………22

(三)拓展投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保障能力……………23

(四)加强互联互通,提升湖南区位优势………………24

(五)强化人才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24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认真贯彻《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力实施《湖南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四化两型’’宏伟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着力统筹区域布局,调整交通结构,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升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绿色、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总战略,实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宏伟目标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一是公路交通建设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到“十二五”末,全省公路总里程预计将达到24万公里,全省以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路网布局更趋优化,路网结构更趋合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预计达到5781公里,“五纵六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构成覆盖全省、连接周边的高速公路网络,长株潭城市群形成半小时高速通勤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形成1个半小时高速经济圈,全省形成以长沙为中心的4小时高速交通圈,与周边的湖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重庆实现高速公路连通。高速公路服务区面貌焕然一新,ETC全面推广,联网收费工程基本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全面加快推进,新改建里程1万公里以上,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4000公里,占普通国省道总里程35%,其中,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x x公里,占普通国道总里程x x%,基本形成与高速公路、农村公路网络相衔接,便捷联接港站枢纽,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农村公路建设里程3.8万公里,实现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枢纽站场及现代物流业发展和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站场建设加快推进,建成了一批集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中转换乘功能于一体、具有示范效果的综合客运枢纽,建成一批二级及以上汽车客、货运站、农村客运站和农村客运招呼站。

二是水运建设成效明显,内河运输能力逐步提高。到“十二五”末,航道总里程11968公里,其中1000吨级及以上航道达到700公里,1000吨级及以上港口泊位达到107个,基本形成以洞庭湖为龙头,长江、湘江、沅水干流为依托,岳阳港、长沙港等主要港口为节点的内河水运体系。

三是运输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客货运输量持续增长。“十二五”末,全省民用车辆拥有量将达到1100万辆,其中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551万辆,分别比“十一五”增加6 2%、125%,公路营运大型客车、专用货车比例显著增加,成为推动公路运输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公路客运量、货运量分别达到21.7亿人和23.7亿吨,与“十一五”末相比,分别提升了46.6%、85.2%。内河高等级航道通航水域船型标准化率达到50%,机动运输船将达到8600船、驳船60艘,水路客运量、货运量分别达到1818万人、24746万吨,与“十一五”末相比,分别提升了97.8%、56.5%。

四是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期,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一大批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交通工程建设。“两型”交通建设成效明显,长湘高速公路成为交通运输部首个以“两型”为主要内容的科技示范工程。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重大工程和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建成省、市道路运输信息中心15个,建成了数字会议室、智慧交通指挥中心、办公电脑桌面、京港澳高速公路通道(湖南临长段)恶劣气象条件下安全运行保障技术示范工程、湖南省渡口客船港区泊位视频监控系统。

五是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绿色交通建设成果显著。按照交通运输部《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我省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全面推进节能评价报告制度。与2010年相比,公路营运车辆和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CO2排放将分别下降6.0%、6.2%和8.0%、9.0%。环

保监管能力显著提升,启动建设交通运输厅行业环境监测中心站。

六是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快速推进,综合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二级及以上客运站配备和使用行包安全检查设备,运输车辆实现客运车辆GPS监控,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运车辆、旅游客运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的GPS安装率达100%;道路运输车辆安全检测体系基本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得到全面落实,道路运输业安全生产能力大力提升,交通安全事故率和重特大事故次数显著下降,营运车辆万车事故率年均下降3%,维修救援平均响应时间不大于1.5小时;构建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省级道路运输市场监管中心,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信息系统和企业经营信息系统,市州级以上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成率达100%。

我省交通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角度来看,交通“发展不够,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进一步完善网络结构、提高服务水平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交通发展的主旋律。

一是高速公路路网结构仍需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我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虽然有了大幅提高,但路网结构仍需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部分高速公路没有全线拉通,车辆通行效率低;东部地区特别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地区交通需

求迅速增长,部分高速公路路段交通量日趋饱和,服务水平下降,交通拥挤时有发生;随着外向型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和日益增长的过境交通需求,高速公路出省通道需求增加。

二是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偏低,制约了交通整体效益的发挥。到“十二五”末,我省二级及以上公路预计将达到2万公里左右,约占总里程的8.3%,落后14.4%的全国平均水平,干线公路与高速公路网衔接不够紧密,难以充分发挥公路网络整体效益。二级以上公路中一级公路占比过低,与城镇道路网络的衔接不顺畅,不能满足我省城镇化地区城镇建设和产业布局要求。

三是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存在差距。农村公路安保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安全通行的要求,通村公路大部分路面宽3.5m,技术标准低,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农村车辆通行要求。

四是航道港口技术等级低,碍航闸坝众多,水运资源优势难以发挥。我省航道里程总量不小,但航道技术等级偏低,等级航道比例只有35.2%,四级及以上航道仅占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6%,等外航道比重高达64.8%,与周边及水运较发达省份相比尚处于靠后位置。全省1000吨级及以上泊位只有107个,仅占泊位总数的6.8%,且仅分布在长江、湘江干流下游的少数港口。同时,全省内河航道枢纽构筑物525处,其中具有通航功能的仅117处,且只有76处

能正常使用,严重制约了内河水运作用的发挥。

二、发展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湖南篇章的关键时期,是我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加快交通资源整合、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由分散发展向一体化发展转变、全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时期,我省将在“一带一部”新定位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充分发挥长株潭“两型社会’’率先发展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四化”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新形势新变化对交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交通运输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充分发挥基础支撑和先行引领作用。

一是加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提升区位优势。总书记视察湖南时提出“一带一部”的战略定位,要求湖南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我省要抢抓国家建设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对外经济走廊的重要机遇,进一步疏通对外交通要道,形成通畅便捷的立体开放空间。优化高速公路路网,提升高速公路运力,加快干线公路网建设,促进公路配套成网、有效衔接,加强“一湖四水“航道疏浚,提升水运能力和效益,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打造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加强互联互通与区域合作,充分发挥我省“一带一部”

区位优势,力争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取得先机,为实现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提高高等级路网覆盖率和服务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公路总量不足,技术水平低,严重制约了我省小康社会建设。在设施总量规模上,要继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着重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优化网络布局,加强设施衔接,大力提升通达水平。在技术结构方面,要不断提升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等级和建设标准,提高交通运输设施服务能力。

三是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先行引导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人口聚集和机动化的发展,城际交通运输需求高速增长,对城市交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按照《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湖南省城镇化发展特点、交通发展阶段,从建设重点上,加强城市群、城市节点运输通道建设,重视城市交通持续健康发展。从发展模式上,要体现交通对城镇化地区、特别是城市空间布局的引导作用,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交通运输要不断加强我省与国家主要城市群之间的联系,提升我省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各城市群之间及城市群内部的服务能力,完善有效衔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多层次快速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城镇布局、人口和产业集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和引导作用;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服

务网络,有效支撑国家和省域重大区域战略的实施;大力加强与周边省市区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产业转移、各生产要素的流动提供基础保障。

四是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交通运输要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指向,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交通运输均等化水平,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交通而掉队;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同时,随着社会公众对交通运输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保障诉求的提高,切实完善道路安保工程,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体系建设,更好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出行。

五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两型”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目标。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大力调整运输结构,积极发展铁路、水路等资源节约型的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型交通工具,加强运输组织优化提高运输效率,努力增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两型”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十三五”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概括为:是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时期;是行业转型发展、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时期;是服务和保障民生、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攻坚时期。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四化两型”宏伟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着力调整交通运输结构,着力提高运输服务品质,着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努力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发展,加快完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稳中求进,适度超前。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努力实现基础设施能力适度超前配置,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区域发展新格局和产业布局调整与转移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交通运输保障,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和先行引导作用。

——服务为本,提质增效。把建设人民群众满意交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交通运输行业的服务属性,着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努力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把提质增效升级作为发展的衡量标准,切实处理好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努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统筹兼顾,协调融合。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在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过程中,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统筹建、养护、运输、管理,促进交通运输全面发展;统筹区域、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的民生普惠。

——绿色环保,安全发展。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出发,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落实到交通运输各环节,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把安全保障作为前提,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坚守红线定位和底线思维,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全面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交通运输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努力破解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交通运输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础设施衔接顺畅、运输服务便捷高效、科技信息先进适用、资源环境低碳绿色、安全应急可靠高效、行业管理规范有序,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综合交通的整体效益,适应湖南经济社会基本现代化要求。

1.基础设施

——建成便捷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多层次、高标准、广覆盖、便捷化的公路网络,公路总里程达到2 4.5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3万公里左右,占总里程的12.2%。推动高速公路交通拥挤路段扩容提质,拉通断头路,出省通道达到28个,通车总里程达到7000公里以上,基本建成“六纵七横”高速公路网;加快干线公路建设,新改建里程10000公里,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23000公里,占

普通国省道总里程57%,其中,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x x公里,占普通国道总里程90%;推动农村公路提质改造,改造里程x x公里。

——建成通江达海的水运系统。推进航电枢纽和航道建设,重点建设湘江、沅水2条国家高等级航道,湘江衡阳至城陵矶439公里达到规划的2000吨级,沅水浦市至桃源248公里和桃源至鲇鱼口238公里分别达到规划的500吨级和1000吨级。加快岳阳港和长株潭港口群建设,基本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化枢纽港口。

——进一步加强养护管理力度。公路的技术状况和网络结构明显改善,路网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高速公路优良路率达到xx%,普通国道、普通省道优良路率分别达到xx%、xx%。

2.运输服务

——公路中高级客车占营运客车比例达到xx%,营运货车平均吨位提高至xx吨;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班车,公路营运货车里程利用率达到xx%。

——内河运输船型标准化率达到x x%,内河货运船舶平均吨位达到x x净载重吨。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提升服务水平。长沙城市轨道交通初步成网。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其他设区

市达到80%。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1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不低于4 0%,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不低于20%,中小城市争取超过10%。

——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基本形成贯通设区市、县(市)及广大农村的公交服务网络。中心城市周边20公里范围内公交化运营率达到50%,县城20公里范围内公交化运营率达到30%。

3.科技与信息化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x x%。

——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推动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联网售票服务,高速公路ETC覆盖率达100%,城市公交“一卡通”覆盖比例达到x x%。

4.绿色交通

——与2015年相比,公路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x x%,C02排放下降x x%;水路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x x%,CO2排放下降x x%;城市客运单位人次C02排放下降x x%。

——交通运输废旧材料再生和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内河港口单位长度码头岸线通过能力较2015年提高x x%。

5.安全应急

——国省道监测覆盖率达到x x%;公路交通应急救援体

系基本建立,实现一般灾害情况下应急救援x x小时内到达、应急抢通x x小时内完成;公路营运车辆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比2015年下降x x%。

——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覆盖我省全部水域,内河干线重要航段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x x分钟;百万吨港口吞吐量死亡人数比2015年下降x x%。

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主要指标详见附表。

四、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要立足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特征,集中力量加快打造“四个交通”、服务“四化两型”,综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关键,绿色交通是引领,平安交通是基础,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有机体系。

(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湖南省产业布局和城镇体系发展趋势,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不断优化综合交通网结构,着力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加快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基本建成主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

加快完善公路交通网络。一是完善高速公路网,拉通断头路,启动向速公路拥挤路段扩容,加强与邻省高速公路规划相衔接,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集中连片扶贫攻坚、中部

崛起、泛珠三角协作等区域经济协作发展战略,实现与周边六省(市、区)高速公路多通道高效衔接。二是加强干线公路提质改造,建设的重点是新调增的普通国道尚未达到二级公路标准的路段,国省干线公路中的出省通道、断头路、重要景区连接通道,连接水路、铁路和航空枢纽及高速公路互通的集散通道,国省道中属于长株潭城市群城际快速干线公路的项目,集中连片地区扶贫规划项目。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公路提质改造,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和桥梁建设。

稳步推进内河水运建设。一是依托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发展战略,重点推进湘江、沅水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使湘江全线达到规划标准,有序推进资水、澧水、松虎一澧资航道等地区重要航道建设,使其在区域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加快岳阳港和长株潭港口群建设,基本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化枢纽港口,推进湘、资、沅、澧四水干流及洞庭湖区港口建设,使其成为沿江产业集聚的重要依托。三是稳步推进洞庭湖岳阳综合枢纽工程前期工作。

着力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一是合理布局分层推进一体化的交通枢纽,鼓励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同期运营,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换乘。基本建成长株潭、岳阳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区域辐射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一批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对周边及附近省份的辐射和服务能力大

幅提升。二是有序推进枢纽港口建设。优化港口功能,加强分工合作,积极推进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建设,将港口总体规划中的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应的城市建设规划,加快临港产业、物流园区配套规划,力争将岳阳港和长株潭港口群基本建成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的现代化枢纽港口;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与重要港区连接线的建设。

(二)切实提高公路养护管理水平

公路交通行业必须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两条主线,坚持畅通主导、坚持服务需求、坚持安全至上、坚持创新引领,切实提高公路养护管理水平。

规范养护管理工作,保障养护工程质量。严格执行公路大修及改扩建办法、小修保养及中修工程管理制度、技术状况评定制度等各项规单制度,全面加强养护管理工作,强化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执行作业规程,督促施工企业做好施工安全防护措施,保障工作质量。

加大养护管理投入,提升路况整体水平。在保证公路日常养护的基础上,加大养护工程资金投入,及时组织实施公路大中修工程。根据路网结构、技术状况、交通条件,充分论证、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养护项目,提升路况整体水平,确保交通舒适通畅。

(三)着力提升公共客运服务水平

积极引导客运装备优化升级,加快调整公共客运结构,以满足多层次客运需求为导向,加强运输市场监管,切实全面提升公共客运服务水平。

积极引导客运装备水平提升。一是鼓励发展中、高级公路营运客车,鼓励发展适合农村客运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和客货兼用型运营车辆。二是在城市公交和出租车领域推广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清洁能源客车。

提供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城际和城乡公共客运服务。一是积极鼓励发展旅客联程联运,建立运输方式间常态化的协调管理机制,推进铁路、公路、水路与民航客运售票系统联网,鼓励“一票制”客运联程联网第三方服务平台建设。二是推动城市各交通方式信息共享,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服务平台建设。三是积极推动城市公交优先向城际公交发展,引导毗邻地区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和安全水平,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

加强客运市场管理。一是加强客运市场环境建设,完善市场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客运市场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向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与服务转变,促进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客运市场。二是加快完善客运行业职业资格制度,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从业行为规范。三是推进全省服务监督电话,加快推进

公路、水路等服务监督方式的整合,实现多种交通运输服务监督、业务投诉、意见受理等服务的“一号通”,加大对服务市场的监督力度。四是完善重大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保障措施,完善收费公路运营服务监管制度。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客运。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以“公交都市”建设为重要抓手,着力建设集智能调度、数据采集、行业监管、公众服务等功能的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服务系统,全面实现城市公共交通数据资源共享化、行业管理规范化、运行监管自动化、决策支持科学化、指挥调度合理化、出行信息服务一体化。二是根据不同城市规模、特点和客运需求,选取适合的公共交通形式,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积极发展快速公共汽车、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三是推进出租汽车服务多样化。规范出租汽车运营服务,创新运营服务方式,完善汽车租赁业管理制度,规范出租车健康、有序、合理发展。四是推进自行车、步行等交通系统建没,倡导绿色出行。(四)积极促进现代物流发展

加快推进货物运输装备标准化,着力优化货运结构,提升内河水运在全社会货运量中的比重,以多式联运为突破口,着力提升运输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加强物流园区建设。一是在有效整合资源、强化集约发展的基础上,以机场、港口、公铁站场等物资集散中心为依托,拓展货运枢纽的现代物流功能,推进公路货运枢纽向物流园区转型,合理布局承担对外运输任务的大型物流基地、特色物流园区。二是高标准建设全国性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园区。三是城市群各县(市、区)重点建成1-2个物流中心,强化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促进我省现代物流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

优化货运组织方式。一是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铁水联运。公铁联运、陆空联运、江海联运发展,重点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完善干支直运、江海联运服务网络。二是优化物流通道,发挥综合运输的优势,降低物流成本。三是加快发展甩挂运输,重点推进长江、湘江沿线等区域的滚装甩挂运输、公铁联运甩挂运输以及跨区域网络化甩挂运输和甩挂运输联盟。四是加快完善多式联运政策法规、运输规则、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

推进城乡物流发展。一是建立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积极引导物流园区、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分拨中心)及末端配送网点三级配送节点建设,协同公安等部门完善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控措施,推广共同配送等先进组织模式。二是加快完善县级物流中心、乡镇农村配送站、农村货运网点三级农

村物流服务体系。三是统筹交通、邮政、商务、供销等农村物流站点资源,鼓励“多站合一”的站场运营模式,积极推广农村货运班线、农村客运班车利用货舱承接小件快运等服务模式。

(五)强化交通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发展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项目、人才、基地平台的有机结合,促进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建设的紧密衔接,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依靠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实现智慧交通建设取得全方位突破。

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一是以基础性、战略性和前沿性技术为主,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提高行业发展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二是着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采取引导、支持、鼓励性措施,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升级。

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一是积极推动建设“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智慧交通运输体系,在公路水路建养管运和安全的区域协同监管以及现代物流、城市客运和农村客运等公共信息服务深化信息化应用。二是重点建设完善交通运输感知监测体系、信息传输网络和交通数据资源体系。三是建设公众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交通运输安全应急处理系统。

(六)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发展

着力推进结构性、管理性、技术性节能减排,加强行业环保监管,集约节约高效利用资源,促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

强化交通节能减排。一是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约束,提升行业节能减排治理能力。二是组织开展绿色交通示范专项行动,形成包括绿色交通示范区、绿色交通示范企业、绿色交通示范工程(绿色公路、绿色港口)和绿色交通示范技术的典型示范体系。三是启动交通运输企业节能减排能力提升计划,充分发挥企业的节能减排主体作用。四是完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统计监测体系,建立能源利用在线监测平台。

推进资源集约利用。一是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运输枢纽资源、跨江通道线位资源。二是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行适应节约土地要求的交通运输工程技术,提高公路建设用地和港口岸线的利用效率,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综合开发。三是积极探索交通运输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推广使用交通废弃物(废水)循环利用的新工艺和新设备。(七)增强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

安全是交通运输发展永恒的主题,面对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诉求以及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要完善新型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切实增强交通运输应对自

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理。一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继续深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风险管理,强化交通运输运营安全管理。二是严把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资质准入关,加强安全管理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体系。三是着力提升企业安全生产违法成本,建立安全生产诚信管理体系,将企业安全行为与市场管理形成联动。四是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和政府安全监管信息主动公开制度。五是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六是开展社会公众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安全意识。

加强交通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监管机制。二是完善水运通信监控系统布局,加强监管救助装备建设。三是完善公路运输日常监控系统及危险品运输车辆、长途客运车辆监控网络,特大型桥梁、隧道实现100%定期健康监测。

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一是积极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行业应急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构建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指挥体系、应急监测预警系统。二是基本建立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应急防控体系,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联防、联控、联动能力。三是加强公路交通应急物资储备和

救援中心体系建设,完善高速公路应急救助网络,制定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城市公共交通应急预案。四是强化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寄递渠道的反恐和安全防范工作。五是积极推动交通运输应急征用财政补偿机制的建立。(八)全面深化交通运输领域各项改革

推动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根本还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突出问题导向,努力推动交通运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交通运输领域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二是稳步推进有利于综合交通运输建设的各项改革,形成高效运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新格局。三是继续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完善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社会信用体系。

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改革。一是按照各层级公路属性特点和功能作用,合理划分公路管理事权,理顺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构建公路养护资金保障体系,推动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二是推进航道管理体制改革,理顺航道建设、维护、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建立航道养护市场化运行机制。

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是健全交通运输领域的投融资法律规范,进一步放宽社会资本的准入限制,公平对待各类投资主体,提出切实可行的社会资本进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研究提出经营性收费公路“合理回报’’的政策设计,促进收费公路的有序发展。二是继续推进普通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构建支撑普通公路建管养的投融资体制机制。

全面推进法治政府部门建设。一是严格行政执法,整合执法职责,推进综合执法、统一执法、联合执法、路警共建等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模式改革。二是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考核评价机制,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和一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

各市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明确规划的指导思想,精心组织,加强协调,切实编制好本地区的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并与本规划衔接。规划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协调落实好各项建设条件。加强交通、国土、水利、环保、建设、规划等行业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落实工作责任,简化环节,切实加快项目土地、环评、防洪、选址等审批工作,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各种问题。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努力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加快管理队伍的基础管理和正规化建设进程。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及时掌握交通运输发展的动态,对于新出现的情况和问题,适时调整规划和相关政策,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交通发展、参与规划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二)坚持科技引领,实现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国家公路网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高与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中转和衔接能力,推进运输方式之间的联程联运,逐步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提高运输服务水平,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公路发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强化公路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培养,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把建设信息化交通运输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作为切入点和推动力,加强和改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发展,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实现航空服务的“点”、铁路服务的“线”和公路服务的“面”有机结合,通过交通运输枢纽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提高各种方式整体的服务效率和效能,从而达到减少土地占用、节能减排的目的。积极探索、科学创新,着力建设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制度体系。

(三)拓展投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保障能力

继续坚持“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交通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大交通建设领域的开放合作力度,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格局。首先,必须紧跟国家发展战略,争取将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积极向国家争取资金。其次,保持现有交通专项资金和财政性资金政策的稳定,保证车购税专项资金用于交通建设,继续加大财政性资金对交通运输公益性事业的支持力度,建立省级定额补助和地方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普通公路建设的联动机制和差异化投资政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强资金监管,严格防范债务风险。第三,进一步完善投资模式、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加强市、县交通投融资平台建设,努力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金融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充分利用交通建设项目周边有升值潜力的土地资源,以及相应的加油站、加气站、广告位等资源,进行资本运作,弥补交通建设资金不足。

(四)加强互联互通,提升湖南区位优势

紧紧抓住国家建设大力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和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发展契机,构建湖南来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北部湾等国内主要经济圈间的复合式快速大容量交通走廊,提升湖南区位优势和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加强与相邻6个省市区的对接,在规划、建设、运营等

备方面进行对接,优化路网结构、提高运输效率。(五)强化人才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以高层次人才及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与培养。加强执法业务骨干队伍和执法管理队伍建设,努力实现执法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规划化、标准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业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推进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教育培训工作效能。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发挥整体效益。

培育践行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在交通运输建设、管理、运营、服务等重点领域实施,以实现核心价值落地生根、树立行业良好社会形象为目标。结合交通运输行业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有序实施,灵活运用各级各类媒体,深化交通运输行业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新闻宣传的导向性、实效性和影响力。

篇2:湖南省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

目 录

一、前 言 1

二、规划编制主要任务 2

三、规划编制依据 4

四、规划范围与水平年 5

五、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5

六、规划技术路线 8

七、规划主要工作内容与要求 10

八、规划主要成果 16

九、规划编制组织形式与分工 16

十、规划工作控制进度 17

十一、质量保证措施 18 附录1 20 附录2 22

一、前 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明确提出“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是解决我省水资源问题的一项战略性和根本性举措。

“十二五”期间,我省以国家级和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为引领,深入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全力实施《江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广泛开展节水载体建设,强化计划用水管理,加强重点用水单位监控管理,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萍乡、景德镇、南昌先后被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第一批省级试点已通过验收,第二批省级试点已通过中期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我省将继续深入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重点推进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和九江沿江开放开发,经济社会将进入“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强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必须抓住机遇,加速整体推进。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字[2014]112号)和《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关于省“十三五”专项规划及区域规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赣发改规划[2015]268号)安排,我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列入“十三五”一般专项规划,责任单位。

程条例》等。

(二)规程规范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编制导则》、《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l322-2013)、《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gbt 7119-2006)、《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2014)、《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工业企业水量平衡测试方法》(cj/41-1999)、《工业用水考核指标及计算方法》(cj42-1999)、《农业用水定额》(db33/t 769-2009)、《江西省城市生活用水定额》、《江西省工业企业主要产品用水定额》、《江西省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等。

(三)技术文件及其他 《江西省水量分配方案》、《江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赣府字[2007]35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字[2014]112号)、《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关于省“十三五”专项规划及区域规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赣发改规划[2015]268号)、《江西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江西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江西省水资源公报及相关统计年鉴等其他相关技术成果文件。

四、规划范围与水平年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江西省行政区范围。

(二)水平年

现状基准年:2014年; 规划水平年:2020年。

五、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新思路,贯彻落实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体部署,坚持“节水增效、节水减污”理念,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动力,转变用水观念和用水方式,落实“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把水资源节约保护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积极培育节水型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以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为重点,通过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和工程等措施,统筹考虑、全面推进“体系完整、制度完备、设施完备、高效利用、节水自律、监督有效”的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编制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水和谐。正确处理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用水关系,优先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用水,合理保留生态水,彻底改变对水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和浪费,通过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满足经济社会用水增长。

2、坚持统筹协调,促进优化配置。坚持把节水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形成有利于生产的节水模式和消费模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配置、合理调配水资源,抑制不合理的用水要求。统筹考虑供水用水排水与治污,统筹考虑城乡用水、部门用水,以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合理布局,突出区域建设重点。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以及河流为单元的水量分配方案,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承载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合理布局,确定不同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各类节水工程和节水措施,突出区域重点。重点结合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科学、合理地建设一批示范节水工程和长效工程。

4、坚持制度创新,规范取水用水行为。通过改革体制、健全法制、完善机制,强化制度创新,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规范各行业用水行为,实现水资源的有序、有限、有偿开发和高效利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5、坚持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创新作为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开发推广节水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把先进节水技术与常规节水技术相结合,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6、坚持政府主导,鼓励公众参与。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强化政府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具体落实相关节水措施;落实各级政府和用水行业的节水减排目标责任,建立绩效考核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水资源管理,使建设节水型社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三)规划目标

至2020年,全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全面推进用水方式转变,用水结构进一步优化,严格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60亿立方米(平水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75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左右;重要饮用水源区水质达标率100%,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91%以上。

六、规划技术路线

江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现状与形势分析、关键问题研究、规划目标制定、规划布局和主要任务确定、制度建设、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等,详见图1。

图1 江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

七、规划主要工作内容与要求

(一)现状与形势

1、“十二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及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省以国家级和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为引领,深入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全力实施《江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为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规划应根据我省实际情况,从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节水型社会体制、机制、制度建设、节水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系统总结“十二五”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经验与成效,并全面分析节水型社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中央和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水利发展改革的文件和政策,国家和区域相关发展战略正在积极实施,我省节水型社会建设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规划在充分分析现状水资源开发程度、水平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全面分析“十三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二)规划节水量分析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在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公报及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简要评价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包括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水质状况以及变化趋势等。

2、规划节水量分析

(1)现状用水水平与效率分析

在现状用水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各项用水定额及用水指标的分析计算,找出现状用水与节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现状用水水平与效率指标主要包括:人均综合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农田亩均实灌用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等指标。(2)节水目标确定

在充分分析区域现状用水状况、用水水平与效率及水资源开发潜力及供需态势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省水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及水价影响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统筹需要与可能,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合理确定各地区节水目标与主要指标。

(3)规划节水量分析

篇3:湖南省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

“十三五”我省散装水泥发展目标初步确定为:到2020 年, 全省散装水泥年供应量达到8500 万吨, 水泥散装率70%以上, 散装水泥设施装备综合发散能力9000 万吨;预拌混凝土在市州中心城区及县城区广泛应用, 并逐步在乡镇农村普及推广, 预拌混凝土年产量达到1 亿立方米;市州中心城区禁止现场搅拌砂浆, 全面推广应用预拌砂浆, 预拌砂浆年产量达到500 万吨。

二、“十三五”湖南省散装水泥工作重点任务

1、促进行业绿色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位列其中。十八大以来, “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从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 到“史上最严”新环保法的实施, 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的重视和推进, 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此次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 更昭示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美好前景。坚持绿色发展既是关系人民福祉的重要工程, 也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只有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所依托, 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才有所保障。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绿色发展不仅能够破除资源环境瓶颈, 还将孕育新兴业态和产业, 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新动力, 促进经济提质升级。

水泥及其相关产业是传统的耗能和排放大户, 绿色发展的任务尤其繁重, 但同时, 水泥及其相关产业又具有巨大的绿色发展潜力, 在绿色发展中大有可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是绿色、安全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最好的方式, 能够解决城市发展中棘手的难题。低温余热发电的应用又是水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范, 应该大力推广。对于以散装水泥为主的水泥企业类似绿色发展项目的开展,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应该给予大力支持。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作为国家大力发展的绿色建材, 在五化同步、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征程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本身是作为取代落后、粗放、污染、低效、低质的现场人工搅拌生产方式推广的, 其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行业本身更应该注重绿色发展, 工作的重点:一是贯彻执行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 加快制订省级预拌混凝土环保站建设和预拌砂浆环保企业建设标准, 确保新建预拌混凝土搅拌站、预拌砂浆生产企业严格按照环保标准建设, 督促现有预拌混凝土搅拌站、预拌砂浆生产企业提质改造, 逐步分期分批达到环保建设标准。鼓励达到环保建设标准的预拌混凝土搅拌站、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积极参加绿色建材评定工作。二是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 组织力量开展大掺量混凝土、砂浆的科研课题, 特别是认真研究利用工业尾矿、建筑垃圾等制砂生产预拌砂浆, 变废为宝, 发展循环经济。

2、加快预拌砂浆的推广应用

预拌砂浆是“十三五”期间我省城市应用散装水泥的重点领域, 是我省散装水泥发展新的增长点, 继城市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大面积应用预拌混凝土后, 砂浆将是水泥应用袋、散之争的主战场。根据《湖南省散装水泥条例》和国家、省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 预拌砂浆的推广应用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制订预拌砂浆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规划, 积极引进生产企业, 可以结合各地水泥落后产能的淘汰和立窑水泥的转型改造, 加强砂浆企业的建设, 主动为企业提拱服务、咨询、培训;二要加强预拌砂浆推广应用配套政策的制订, 将城区砂浆“禁现”列入时间表, 全省各市州中心城区应加快全面实现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的进度;三要加强宣传发动, 形成良好氛围, 减少推广阻力;四要认真执行预拌砂浆企业备案及质量管理规程, 规范行业发展;五要加大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对预拌砂浆示范企业和示范工程的扶持力度, 引导预拌砂浆加快应用。

3、规范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

预拌混凝土在我省得到了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 市州中心城区全面实现了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 大部分县城区也在普遍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 预拌混凝土年增长速度达到了26%。但由于产业规划没有及时跟上, 部分地区出现投资过热现象, 预拌混凝土产能远大于市场需求, 全省平均产能释放不到30%, 局部地区出现无序竞争, 存在质量隐患。“十三五”期间我省预拌混凝土要实现健康发展, 一是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 及时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规划, 引导预拌混凝土向县城、乡镇发展, 特别是要鼓励各地预拌混凝土过剩产能向处于发展阶段或填补空白的县城、乡镇转移;二是要贯彻散装水泥条例和相关政策规定, 制订行业标准, 加强行业规范和行业准入, 新建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必须符合规划并严格按照环保站标准建设, 现有预拌混凝土搅拌站要限期开展环保改造, 加强质量管理, 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三是要加大为企业服务的力度, 预拌混凝土企业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生产的, 要积极提供政策咨询和相关服务, 达到政策要求的, 要为其争取相应优惠政策的落实, 鼓励其有效提高固废利用率。

4、深入开展农村推散工作

农村推散既是我省散装水泥工作的重点, 也是实现我省水泥散装化必须要攻克的难点。“十三五”期间农村推散要重点突出:一是研究制订规范农村适用小型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建设、生产、应用的管理办法, 将小型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建设纳入本区域预拌混凝土产业布局整体规划, 引导预拌混凝土过剩产能向乡镇农村有序转移, 加强小型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产品质量监管, 促进预拌混凝土在乡镇农村的普及推广;二是深入贯彻散装水泥条例规定, 加大行政处罚力度, 狠抓水泥制品企业用散, 水泥制品企业用散率要求达到100%;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引导力度, 合理规划建设农村散装水泥销售使用网点, 完善农村散装水泥销售使用网络。同时, 加强对农村推散工作的考核, 以县域散装水泥的全面发展为考核内容, 以县级散装机构为考核对象, 建立考核指标, 形成激励机制, 利用我省县级散装水泥管理机构日趋完善的有利条件, 充分发挥县级散装机构在农村推散中的关键作用, 使农村推散做到有目标、有抓手、有考核评价机制, 促进农村散装水泥有序发展。

5、加强散装水泥设施装备的生产、研发和配备

科学技术永远是人类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巨大动力, 散装水泥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理论和工艺设备的支持, 要加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装备生产企业的合作, 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引导, 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和科研攻关。特别是要利用我省“三一”“中联”等设备生产企业在混凝土、砂浆、施工机械等方面的产品、技术优势, 开发适合我省农村推散适用装备、预拌砂浆、预拌混凝土生产、运输、施工使用配套装备;要做好设备生产企业和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的信息沟通,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引导, 加强生产企业的设施装备建设和完善;要引导预拌砂浆企业加强生产工艺深入研发, 降低生产成本, 缩小与现场搅拌的差价, 减少推广应用障碍。

6、促进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万物互联的时代, “互联网+”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 到2018年, 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 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助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蓝皮书2015》指出, 工业界和互联网企业在融合路径上各有侧重:工业界现阶段的重心在于工业生产的价值挖潜;互联网企业更多从贴近消费端的营销等环节切入。

“互联网+”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无限的潜力, 对提升产业将发挥关键作用, 要顺应未来市场趋势, 大胆探索, 积极推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作为新兴产业, 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拥抱互联网:一是制订预拌混凝土环保站建设和预拌砂浆环保企业建设标准时, 应组织研究包含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要求;二是执行预拌砂浆质量管理规程, 应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在线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三是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专用工程车辆及预拌砂浆移动储罐应安装定位装置, 并建设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提高资源调配使用水平, 加强安全运输生产监管。同时, 要组织企业积极研究、探索利用互联网开展原材料采购、产品发布、现代物流新方式, 加强对从业者“互联网+”意识的培养, 增强从业者的实战技能, 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7、引导行业企业走出去, 拓展未来发展新空间

2015 年3 月28 日, 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这标志着一带一路”进入实质性阶段。作为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建设将对中国的诸多产业形成中长期利好, 其中, 交通运输、建筑、建材、电力油气、商贸旅游等行业将明显受益。“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新一轮开放和走出去的战略重点, 将助力中国走出去, 为世界经济尤其是亚洲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 有助于解决中国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矛盾, 为中国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篇4:印发“十三五”交通扶贫规划

交通部近日印发《“十三五”交通扶贫规划》。《规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总体实现“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交通扶贫脱贫攻坚将重点实施骨干通道外通内联、农村公路通村畅乡、安全能力显著提升、“交通+特色产业”扶贫、运输场站改造完善、水运基础条件改善、公路管养效能提高和运输服务保障提升等八大任务。支持贫困地区建设1.6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和4.6万公里普通国道,实现贫困地区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具备条件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力争提前1年完成托底性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建设任务,解决贫困地区2.45万个建制村、2.1万个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等等。

“十三五”期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交通扶贫的首要任务,提升运输服务水平是交通扶贫的落脚点,推动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是交通扶贫的迫切要求。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未来5年,建成10个海外科教基地

8月11日,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行动》提出,未来3年,中国每年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派留学生2500人;未来5年,建成10个海外科教基地,每年资助 1 万名沿线国家新生来华学习或研修。

《行动》设计了“教育行动五通”,作为基础性举措:加强教育政策沟通;助力教育合作渠道畅通;促进沿线国家语言互通;推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推动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连通。《行动》还设计了“四个推进计划”,作为支撑性举措: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实施“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实施“丝绸之路”师资培训推进计划;实施“丝绸之路”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加强合作、共同行动,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

合力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

将研究建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1个部门8月11日印发《关于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的指导意见》,鼓励企业通过降低成本、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和质量管理方法等,实现管理增效和创新增效,提升发展质量,增强竞争力。

《指导意见》提出,要引导企业通过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强化资源能源集约管理、加强质量品牌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措施,全面管控生产经营成本,积极延伸产业链,拓展发展新空间。为此,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将组织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总结推广等活动,加强示范推广。同时,还将研究建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企业对照标杆查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加以改进。

篇5:湖南省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

2.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示意图

3.“十三五”铁路规划建设示意图

4.“十三五”国家高速公路规划建设示意图

5.“十三五”民用运输机场规划建设示意图

6.“十三五”内河高等级航道规划建设示意图

7.“十三五”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道规划建设示意图

附件1

重 点 任 务 分 工 方 案

序号

任 务

责 任 单 位

1

建设多向连通的综合运输通道。

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牵头,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构建高品质的快速交通网。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完善运输机场功能布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强化高效率的普通干线网。完善普速铁路网,推进普通国道提质改造,完善水路运输网络,强化油气管网互联互通。

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国家能源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拓展广覆盖的基础服务网。合理引导普通省道发展,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积极推进支线铁路建设,加强内河支线航道建设,加快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

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

打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开放通道。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运输走廊,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通道建设,加强“一带一路”通道与港澳台地区的交通衔接。

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交通运输部、外交部、商务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

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体化网络。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完善综合交通网络。

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

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黄金水道,构建立体交通走廊。

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交通运输部、水利部、环境保护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

发挥交通扶贫脱贫攻坚基础支撑作用。强化贫困地区骨干通道建设,夯实贫困地区交通基础。

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国务院扶贫办、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

发展引领新型城镇化的城际城市交通。推进城际交通发展,加强城市交通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

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完善综合交通枢纽空间布局,提升综合客运枢纽站场一体化服务水平,促进货运枢纽站场集约化发展,促进枢纽站场之间有效衔接。

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

提升客运服务安全便捷水平。推进旅客联程运输发展,完善区际城际客运服务,发展多层次城市客运服务,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

交通运输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

促进货运服务集约高效发展。推进货物多式联运发展,统筹城乡配送协调发展,促进邮政快递业健康发展,推进专业物流发展。

交通运输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质检总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3

增强国际化运输服务能力。完善国际运输服务网络,提高国际运输便利化水平,鼓励交通运输走出去。

交通运输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4

发展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推进先进技术装备自主化,促进技术装备标准化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科技部、公安部、质检总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5

促进交通产业智能化变革。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培育壮大智能交通产业。

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6

推动智能化运输服务升级。推行信息服务“畅行中国”,发展“一站式”、“一单制”运输组织。

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7

优化交通运行和管理控制。建立高效运转的管理控制系统,提升装备和载运工具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交通运输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8

健全智能决策支持与监管。完善交通决策支持系统,提高交通行政管理信息化水平。

交通运输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9

加强交通发展智能化建设。打造泛在的交通运输物联网,构建新一代交通信息基础网络,推进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保障交通网络信息安全。

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工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

推动节能低碳发展。优化运输结构,推广应用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

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1

强化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加强全过程全周期生态保护,强化大气、水、噪声污染防治。

交通运输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2

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交通运输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3

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理。

交通运输部牵头,公安部、安全监管总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4

加快交通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交通运输部牵头,公安部、安全监管总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5

推进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

交通运输部牵头,公安部、安全监管总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6

积极引导交通运输新消费。

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7

培育壮大交通运输新动能。

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牵头,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旅游局、体育总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8

打造交通物流融合新模式。

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牵头,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9

推进交通空间综合开发利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国土资源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0

深化交通管理体制改革。

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牵头,工商总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1

推进交通市场化改革。

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牵头,工商总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2

加快交通投融资改革。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3

完善法规体系。

交通运输部牵头,国务院法制办、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国家交通战备办公室、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4

强化标准支撑。

质检总局、交通运输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相关阅读:

交通部部长李小鹏27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 “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已经颁布实施。

《规划》明确到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运输交通体系,部分地区和领域要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的现代化。

《规划》对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关键是要坚持网络化、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要强化政策制度保障。一是要以网络化布局为基础,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发挥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二是要以一体化服务为根本,强化通道与枢纽、设施与设备的功能衔接,提升运输服务的连续性和无缝化水平。三是要以智能化管理为手段,推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载工具数字化、网络化以及运营智能化,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四是要以绿色化发展为方向,通过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强化管理,推动节能减排、推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五是要以深化改革为保障,加快形成有利于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组织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和法规标准体系。

篇6:浙江省交通十三五规划

交通运输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我省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军”。《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实施万亿综合交通工程,高标准构建支撑都市经济、海洋经济、开放经济、美丽经济发展的四大交通走廊,形成水陆空多元立体、互联互通、安全便捷、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努力打造省会到设区市高速铁路1小时交通圈、全省1小时空中交通圈。

为了推动交通运输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依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有关部委“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相关规划,编制《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是我省“十三五”时期综合交通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省综合交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推进现代交通“五大建设”,着力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全面提升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取得显著成效,总体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的需要。“十二五”时期是我省交通建设投资更多、发展速度更快、服务质量更佳、老百姓得实惠更多的5年。

1.总体水平跃上新台阶。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明显增长,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水平明显提升,综合运输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616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4倍;铁路营运里程2500公里,其中200公里时速以上高速铁路1180公里;沿海港口总吞吐能力10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1800万标箱(TEU);民用机场旅客吞吐能力4600万人次;输油气管道里程2982公里;公路营运货车规模279万吨位,水运运力总规模2365万净载重吨;邮政业务量完成811亿元,快递企业业务量完成38亿件。11项指标均较“十一五”时期增长30%以上。

表1-1(见附件)“十二五”时期综合交通运输主要指标表

2.交通发展亮点纷呈。“十二五”时期,我省综合交通发展呈现诸多亮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实现高铁陆域市市通,杭州、宁波城市地铁取得零的突破;钱江通道攻克超大型高速公路过江隧道的世界性难题;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实现双跑道运行。城乡统筹先行先试,成功培育嘉善统筹城乡发展经验并在全省推广,部省共同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在浙江先行先试。城市治堵深入推进,全面启动杭州、宁波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全省设区市公交分担率年均提升2个百分点,城市交通满意度提高18个百分点。行业改革走在前列,成为全国省级交通权力事项最少的省份,并列入全国交通运输综合改革试点省。物流平台建设走向国际,实现从省内、国内到国际的跨越发展,实现1万多个物流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日均信息交换量100万条。绿色交通省创建走在前列,打造美丽公路、绿色内河,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占比30%以上,是全国唯一公共自行车覆盖所有设区市的省份。科技创新成效突出,以西堠门大桥获得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鲁班奖和菲迪克工程杰出项目奖为代表,“十二五”期间获部级科学技术奖项、编制地方及行业标准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并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最美行业”率先创建,塑造设施美、装备美、窗口美、人物美和行风美,创建高速公路服务区、公路收费站、客运站、城市公交、长途班车、出租车、港区、机场、交通执法、建设工地十大美丽窗口。

3.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明显增强。5年完成旅客运输量85亿人次、5808亿人公里,实现货物运输量96亿吨、46176亿吨公里,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646万标箱,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

19亿人次,快递企业业务量达90亿件,有效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转型发展。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提升全省港口集聚辐射能力和产业带动效应,宁波舟山港5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8832万标箱,有力支撑海洋经济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保障国家战略实施。建立华东六省一市综合交通协作机制及长三角“3+1”合作模式,广泛开展交通建设、行业管理、信息共享等多领域合作,有效推动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物流园区、龙头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村物流和城乡配送五个体系,支撑浙江众多商贸市场的形成,带动了产业融合,促进了产业集聚提升。率先实现全省建制村通等级公路率、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双百”目标,客运班车通行政村率达95%,初步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惠及近2万个行政村、3500多万名农民群众,有效助推百姓增收致富。

“十二五”时期我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成绩显著,但对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高标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一是交通需求持续增长与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的矛盾,铁路和内河航道发展相对滞后,港口大而不强,高速公路总量不足,通用机场建设亟需加快推进;二是网络规模持续扩大与局部路段瓶颈制约的矛盾,公路“断头路”“瓶颈路”依然存在,内河航道部分航段存在瓶颈制约;三是运输能力快速提升与多种方式融合不够的矛盾,多种运输方式之间合理分工、相互衔接不够,发展多式联运基础相对薄弱;四是综合交通发展趋势与交通管理体制制约的矛盾,交通管理体制还不能较好适应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需要,有待进一步深化和落实。

(二)发展要求。

1.形势要求。

从国家总体战略要求看,“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中央重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平稳增长的新常态。

从浙江经济社会使命担当看,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省“十三五”规划明确的目标。要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为新使命,以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为总要求,着力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全力推进我省交通转型发展,支撑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杆省份。

从交通运输发展规律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将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加快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全力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交通运输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军”。

总体而言,“十三五”时期是我省综合交通建设集中攻坚期、综合交通运输融合发展期、综合交通体制完善期和综合交通发展全面提升期。我省综合交通运输要通过大投入、大建设,实现大发展、大提升;要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补齐短板扩大有效供给,推动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要进一步理顺交通管理体制,深化交通大部门制改革,建立多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要实现建管养运并重发展,提高综合交通发展质量和效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战略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支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2.运输需求。“十三五”时期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结构性调整的重要阶段。通过对宏观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及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的分析,预测“十三五”期间综合客货运输总量年均增长约3%~5%,其中铁路客运年均增长超过10%,公路客货运输量年均增长约3%~5%;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约2%~4%,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约5%,民用机场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长约6%~8%。随着铁路建设的加快推进和水路运输的振兴发展,铁路、水运、航空承运比例将进一步提高,铁路客、货运占比分别提高7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达到20%和3%,综合交通运输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各种方式的运输分担率将更趋合理。

表1-2(见附件)综合客、货运量结构比例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加快发展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深入推进大港口、大路网、大航空、大水运、大物流现代交通五大建设,构建支撑都市经济、海洋经济、开放经济、美丽经济发展的四大交通走廊,实施万亿综合交通工程,努力打造省会到设区市高速铁路和全省空中1小时交通圈,率先基本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强省,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支撑引领、创新发展。着力提质增效、优化交通供给,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充分释放现有交通基础设施能力,拓展新空间、培育新动力,开创交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新局面。

——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坚持建设、管理、养护、服务、安全并举,促进综合交通运输协调发展。

——生态环保、绿色发展。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导向,将生态、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方式和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交通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互联互通、开放发展。打造全球一流现代化枢纽港,建设亚太空港门户,构建海上、空中国际运输网络。统筹国际国内省内交通发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增强浙江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安全至上,关注民生交通,注重资源公平与设施共享,满足各类特殊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强化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水平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应急处置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高水平打造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高水平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高水平提升综合交通行业治理能力,基本建成水陆空多元立体、互联互通、安全便捷、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率先基本实现交通强省。

——铁路:新增铁路营运里程15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250公里。到2020年,铁路营运里程达到40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59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380公里,实现省会到设区市高速铁路1小时交通圈。

——公路:建成高速公路1000公里,新改建国省道2000公里。到2020年,公路总里程达到12.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800公里,国省道二级以上公路占比达到80%,实现陆域县县通高速公路、农村公路等级化。

——水路:新增沿海港口总吞吐能力3亿吨,新增高等级内河航道里程150公里。到2020年,沿海港口总吞吐能力达到13亿吨,高等级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600公里。

——民用机场:新增民用机场旅客吞吐能力2400万人次。到2020年,民用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7000万人次,一、二类通用机场达到20个以上,实现全省空中1小时交通圈。

——枢纽:新增综合客运枢纽8个、交通物流基地28个。到2020年,综合客运枢纽达到18个,交通物流基地达到145个。

——运输服务:到2020年,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5%以上、大城市达到35%以上、中小城市达到25%以上;具备条件建制村客运车辆通达率达到100%;邮政业务量达到1600亿元,快递企业业务量达到100亿件。

——安全应急:到2020年,较大以上等级道路运输行车事故死亡人数下降20%;运输船舶百万吨港口吞吐量水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下降20%;工程建设百亿元投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下降4%。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车辆入网率、上线率达到95%和90%以上;高速公路重点路段运行监测覆盖率达到100%。一般灾害情况下,受灾干线公路路段抢通平均时间不超过12小时;一般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造成的航道破坏、堵塞修复抢通时间不超过48小时。

——交通能耗:到2020年,公路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5.4%;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综合能耗下降3.3%;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3.2%。

表2-1(见附件下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三五”主要指标表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现代交通“五大建设”。

深入推进现代交通“五大建设”,打造综合立体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大港口建设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推动沿海港口资源优化整合和转型升级,大力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全球一流的现代化枢纽港和国际港航物流中心,实现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稳居世界第一,跻身世界强港行列。大路网建设重点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管道网络,构建高铁1小时交通圈,实现陆域县县通高速公路,率先打造“四好农村路”(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营运好)全国样板。大航空建设重点打造杭州区域性国际门户机场,推动宁波、温州机场成为千万级大型机场,构筑全省互联互通的通用机场网,构建空中1小时交通圈。大水运建设全面实施内河水运复兴行动计划,高水平打造江海河联运航道网络,推进运输结构转型,促进港产联动,打造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大物流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国家物流平台,加快提升义乌国际陆港、传化公路港等重点物流园区和龙头企业,继续保持全国物流业领先地位。

“十三五”时期全省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1万亿元,包括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约5000亿元、公路约4000亿元、站场460亿元、水路700亿元、民用机场250亿元、管道350亿元。其中“十二五”跨“十三五”时期项目投资约4000亿元、“十三五”时期开工并完工项目投资约4000亿元、“十三五”跨“十四五”时期项目投资约2760亿元。

1.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实施轨道交通“54321”工程,即加快推进省际省域干线铁路、都市区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省投入5000亿元,轨道交通营运总里程达4000公里以上,建成营运杭黄铁路、商合杭铁路等30多个重点项目,进一步支撑强化杭州、宁波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沪昆、沿海2个国家级高铁主通道,构建多层次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努力打造杭州至各设区市1小时高铁交通圈。

加快省际省域干线铁路建设。全面建成九景衢、杭黄、衢宁、商合杭、金台、湖苏沪、金甬等铁路,新增营运里程1400多公里。加快杭温铁路、杭绍台铁路、温州至武夷山铁路、建德至衢州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条件成熟项目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到2020年,建成营运里程3900多公里,基本形成主要交通走廊客货分线运输、功能明确、能力充分的铁路运输网络。

加快都市区城际铁路建设。全面开工建设杭州都市区、宁波都市区、温台城市群和浙中城市群等城际铁路,建成营运杭州至富阳、杭州至临安、宁波至奉化、温州S1线、台州S1线等项目。到2020年,建成营运里程300多公里,逐步形成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重要城镇、组团城市之间轨道交通快速通达体系。

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全面建成杭州、宁波城市轨道交通一期、二期建设规划项目,启动杭州城市轨道交通三期规划和绍兴城市轨道交通近期规划建设,加快嘉兴、湖州轨道交通规划前期工作。新增营运里程250多公里,到2020年,总营运里程达380多公里,大幅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专栏1(见附件下载)

2.公路。完善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普通国省道为支撑、农村公路为基础的结构合理、能力充分的公路网。实施高速公路“双十双千”工程,即建成10个高速公路项目,新开工10个高速公路项目,建成里程约1000公里(含拓宽里程),完成投资约1700亿元,重点建设沿海、杭绍甬、龙丽温、舟山国际绿色石化园区疏港公路舟山本岛—岱山段等高速公路项目,规划调增杭金衢至杭绍台高速公路联络线、义东永高速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东延、上三高速公路东延,开展龙丽温高速公路至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联络线与杭州绕城西复线湖州段东延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实施普通国省道“三个两千”工程,完成投资2000亿元,建成2000公里,开工建设2000公里以上。加强普通国省道与城镇、高速公路、港口、枢纽、重要经济节点连接,提高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实现国道县县通、省道覆盖省级中心镇。实施农村公路“四个一万”工程(改造提升10000公里以上,维修10000公里以上,实施安保设施建设10000公里以上,建设港湾式停靠站10000个以上),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全面消除等外公路,全面消除安全隐患,打造“四好农村路”全国样板。

新增公路里程5000公里,建成高速公路1000公里(含拓宽里程)。到2020年,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2.3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800公里,普通国道二级以上公路达到92%,普通省道二级以上公路达到75%。

专栏2(见附件下载)

3.水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全省港口一体化发展,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形成现代港口经济圈发展新格局。宁波舟山港重点发展梅山、金塘、衢山、岱山、洋山等港区,有序开发岛屿岸线,促进港口泊位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有序推进温州港乐清湾港区、嘉兴港独山港区、台州港头门港区等重点港区开发建设。

内河水运按照北提升、南畅通、东通海、西振兴的总体目标,以三级、四级航道建设为重点,积极推动覆盖全省11个市、重点县(市、区)和产业园区的江海河联运航道网络建设,与沿海港口深度对接融合。重点建设以“两河一江”(京杭大运河、杭甬运河和钱塘江)为核心的10条江海河联运主通道和10个内河重点联运作业区。主攻京杭大运河杭州二通道和杭甬运河宁波段三期两大节点,消除对接嘉兴港的集装箱运输主通道的瓶颈。加快建设浙西南与航运开发相配套的港区和浙北浙东规模化集约化港区。

建成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50个,新增吞吐能力3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1100万标箱;建成内河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300公里、500吨级以上泊位超过100个。到2020年,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270个,总吞吐能力达到13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900万标箱;全省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600公里。

专栏3(见附件下载)

4.机场。推进民用机场建设,加快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分阶段实施飞行区、航站区、货运及陆侧交通等配套设施扩容建设,提高机场容量和安全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门户机场、全国快件中心。加快宁波栎社国际机场三期扩建、温州龙湾国际机场改扩建,推动两大干线机场进入千万级大型机场行列,成为全国率先拥有3个千万级机场的省份。推进杭甬温三大机场综合交通中心建设,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加快义乌、台州、舟山支线机场扩容提升,促进舟山普陀山机场航空口岸开发开放。新建丽水、嘉兴运输机场,提高机场保障能力。加快通用机场建设,完成东阳横店、建德千岛湖、绍兴滨海、宁海、德清等一、二类通用机场建设,优先发展水上机场,建设若干临时起降点,初步形成通用航空机场网络体系,为工农业生产、飞行培训、应急救援、航空旅游、岛际交通等提供服务。着力构建空中1小时交通圈,实现民航大省向民航强省跨越。

新增民用机场旅客吞吐能力2400万人次、航站楼面积31万平方米。到2020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7000万人次,航站楼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一、二类通用机场达到20个以上。

专栏4(见附件下载)

5.枢纽站场。大力推进运输场站体系建设,加快铁路站场改造提升,完善杭州、宁波铁路枢纽,研究推进杭州城西、温州东综合枢纽规划,实施湖州、长兴、义乌等铁路货场搬迁扩能改建;加快推进与其他运输方式和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相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重点建设县级以上客运站27个(其中10个综合枢纽);完善以多种运输方式和口岸功能的综合交通物流基地(货运枢纽)为主要节点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重点建设36个交通物流基地。

新增8个综合客运枢纽、28个交通物流基地。到2020年,综合客运枢纽达到18个,交通物流基地达到145个。

专栏5(见附件下载)

6.油气管网。合理布局管网设施,统筹安排输油输气管道建设。重点建设绍杭成品油管道、甬台温复线(椒江—玉环段)等天然气管道,新增成品油管线1100公里、天然气管线2600公里。到2020年,输油气管线达到6700多公里。

7.邮政业。力争成为全国邮政业竞争实力最强、发展活力最好、开放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到2020年,全省邮政业务总量达到2060亿元,快递业务总量达到100亿件。

(二)构建“四大交通走廊”。

主动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的发展要求,围绕都市区经济协调发展、现代海洋强省创新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发展、共享绿色经济发展,高标准构建服务都市经济、海洋经济、开放经济、美丽经济发展的四大交通走廊,支撑和引领浙江经济转型。

1.都市经济交通走廊。都市经济是浙江经济新的增长极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构建都市经济交通走廊就是要增强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集聚辐射能力,强化四大都市区和其他中心城市及县城的互联互通,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引领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跨越。

提升都市区对外连接能力。打通高速公路省际“断头路”,加快发展高标准铁路。向北重点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北接线二期高速公路、杭宁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商合杭铁路等项目,开展沪甬通道扩容研究;向西重点推进千黄高速公路、临金高速公路、杭黄铁路等项目,研究杭州至武汉高铁项目;向西南重点推进杭新景高速公路、九景衢铁路等项目;向南重点推进龙丽温高速公路等项目,形成以公铁为骨干,连接东西、纵贯南北的对外交通格局。

全面提升都市区之间及都市区与省域中心城市之间互联互通能力。扩容高速公路,改善拥堵点,加快建设城际铁路,打造四大都市区之间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杭甬之间依托杭甬高速公路、甬舟高速公路、G329、杭甬客运专线,重点建设杭绍甬高速公路。杭金之间依托沪昆高速公路、长深高速公路、G235、杭长客运专线,重点扩容杭金衢高速公路,建设临金高速公路。杭温之间依托诸永高速公路、G104,重点加快杭温铁路规划建设工作。甬温之间依托甬台温高速公路、温福铁路、G228,重点建设沿海高速公路。金温之间依托金丽温高速公路、G330、金温铁路,建设金台铁路。甬金之间依托甬金高速公路、G527,加快建设金甬、甬舟铁路。推进都市区与中心城市交通一体化,以四大都市区为核心,重点建设商合杭、衢丽铁路和杭绍台、龙丽温高速公路等项目,规划建设杭绍台铁路,构建都市区连接湖州、嘉兴、绍兴、衢州、台州、舟山、丽水7个省域中心城市高效、便捷、立体的综合交通走廊。

加强都市区内部通勤一体化。完善提升机场、高铁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推进杭甬温机场改扩建、杭州城西综合交通枢纽、青山湖科技城国际物流园区、宁波梅山综合货运枢纽、温州龙湾国际机场交通枢纽综合体等项目。加强都市区城市地铁、市域铁路、至周边县域的城际铁路、快速路网、绕城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杭州至富阳、杭州至临安、宁波至余慈、温州S1线等都市区城际铁路建设。加强省域中心城市和县市节点之间、主城区与组团城市之间、综合交通枢纽与各节点之间的交通衔接。

专栏6(见附件下载)

2.海洋经济交通走廊。海洋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最大潜力、最大空间。构建海洋经济交通走廊就是要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和海港、海湾、海岛发展,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加快港口资源整合,打造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江海河陆多式联运为支撑的“一带多联”集疏运体系,统筹内陆与沿海协同发展,引领浙江由陆域经济走向海洋经济。“十三五”时期建成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超过50个,新增吞吐能力3亿吨;建成内河高等级航道超过300公里、疏港铁路800公里、疏港公路300公里。到2020年,江海联运量达到3.5亿吨,海河联运量达到5000万吨,海铁集装箱联运量达到50万标箱。

推进现代化综合枢纽港建设。着力提升港口功能和综合效益,推进全省港口资源整合和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综合枢纽港。重点推进梅山、金塘、衢山、六横、洋山等岛屿统筹开发,加快大型专业化泊位建设,完善主要货种体系布局,优化集装箱、铁矿石、煤炭、油品、粮食等运输系统,加强港区技术改造,进一步增强宁波舟山港整体竞争力。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港口体系。

构建“一带多联”集疏运体系。统筹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构建江海、海河、海铁、海陆等多式联运体系,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的辐射和服务能力。江海联运重点推进舟山衢山南航道、鱼山进港航道等项目建设,加快组建江海直达、江海联运船队,提升海进江、江出海能力;海河联运重点提升浙北航道网,推进杭甬运河宁波段三期工程、钱塘江中上游航运开发工程等航道建设;海铁联运重点创建国家海铁联运综合试验区,推进甬舟铁路和穿山、头门、乐清湾等疏港铁路建设;海陆联运重点推进舟山国际绿色石化园区疏港公路舟山本岛—岱山段,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象山湾疏港、甬台温复线等公路建设,加强港口后方“最后一公里”建设。加强沿海、内河、无水港的联动发展,构筑港口经济圈,有效服务全省沿海和内陆地区的统筹发展,提升集疏运对港口经济圈的服务能力。

提升海港物流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宁波舟山港处于长江经济带“龙眼”的战略区位优势,加快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大宗商品中转运输体系,培育江海联运航运服务基地,进一步完善港口物流、贸易、航运服务功能。创新“互联网+港口物流”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江海河陆互联互通的物流信息平台,推动传统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金融保险、航运信息与咨询、信息互联、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水平,提升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3.开放经济交通走廊。开放经济是加快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开放经济交通走廊就是要着眼于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依托海港、陆港、空港和国家物流平台“三港一平台”,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实现与其他国家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引领浙江经济实现更高层次开放发展。到2020年,外贸吞吐量达到6亿吨,海上国际航线达到240条,口岸型物流园区达到40个,民航国际国内航线达到500条以上,物流信息互联互通港口达到50个。

提高海港开放合作层次。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合作,建立跨区域港口联盟、港航联盟,增强港口国际竞争力。加强全省港口资源整合,以沿海港口带动内河、内陆无水港的发展,形成全省港口一体化联动发展格局。拓展国际集装箱航线,加强与国际港口互联互通。借鉴上海等自贸区创新试点和国际先进经验,创建舟山自由贸易港区。

完善陆港园区布局。构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推动“义新欧”“甬新欧”班列常态化运行,推进义乌、宁波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建设。打造集快递物流集聚中心、铁路物流中心、电子商务园区为一体的义乌国际陆港物流园区。完成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空港园区、金华金义综合保税区跨国物流中心建设。推动互为支撑的多中心内陆口岸格局,促进海港、陆港与铁路口岸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借陆出境和借港出海。

专栏7(见附件下载)

加大空港开放力度。加大全省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为核心的空港开放力度,积极拓展国际航线,航线网络延伸至世界五大洲,提高浙江国际竞争力。继续提高国内客运航线密度和通达性,积极开发和培育内陆中西部地区航点航线。航线达到500条以上,其中国际航线70多条,“十三五”时期新增20多条。形成通达全国、连接全球的航空运输网络。积极支持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国际航线开发工作,着力拓展欧美等航线,逐步建成面向亚洲、连接五大洲的区域性国际门户机场;宁波栎社、温州龙湾国际机场进一步加密港澳台和日韩航线,大力开发东南亚市场,适时开通欧美航线,成为国内重要的千万级大型机场。加快义乌机场国际航线开发力度,力争舟山普陀山机场实现航空口岸正式开放。加快航空物流业发展,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要充分依托跨境电商集聚优势,与联邦、顺丰、圆通、申通、邮政等快递企业强强联手,建设高效的货运物流基础设施,大力开发国际全货机航线,完善货运航线服务网络,打造成为全国快件中心。促进宁波保税物流园区与机场联动发展,成为长三角重要的航空货运集散地。推动温州、义乌航空物流园区建设,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活力。

做大做强国家物流平台。落实国务院“互联网+”行动和《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要求,重点提升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推动与东盟、欧美等主要港口互联互通。加快部省重点物流园区、龙头企业、多式联运等物流信息互联项目建设。以中国(杭州、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为重点,构建“平台+跨境电商”等服务体系。

4.美丽经济交通走廊。美丽经济是绿色发展的战略空间。构建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就是要着眼于全省美丽的自然资源,把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的理念贯穿于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营运、管理全过程,坚持依山傍水、顺势而为,宜弯则弯、宜窄则窄,尽量少开挖少占地,打造自然生态、畅通舒适、美丽致富的“江南风情走廊”,建设“畅、安、舒、美”的自然风景线、科创产业线、生态富民线、历史人文线,串联起“山海林田湖、城镇乡村景”,打通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畅途。

自然风景线。以4A级以上景区、国家公园、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等为支点,以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为骨干,重点建设改造规划S213、S302、S310、S219、S222、S325等省道,打造连通浙江北部水网地带的交通风景线,连接湖州、嘉兴沿线名城、名镇、名村;打造贯通浙东沿海、杭州湾文化休闲和浙西山区的交通风景线,串联杭州、宁波、绍兴、衢州、舟山等沿线区域;打造连通自然山水的交通风景线,连接天目山脉、千岛湖、开化国家公园、江郎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丽水景宁畲乡、雁荡山、楠溪江等的风景区。依托全省丰富的内河航运、群岛资源优势和相对完善的陆岛交通体系,重点围绕京杭大运河二通道、钱塘江中上游开发和沿海邮轮码头建设,打造连通江河湖海的交通风景线,连接“三江两湖”、京杭古运河和嵊泗列岛、普陀山等沿海特色旅游岛与特色渔乡小镇。到2020年,4A级以上旅游景区、2个国家公园基本通达二级以上公路。

科创产业线。以特色小镇为支点,以规划S212、S305、S202、S306等省道为依托,切实服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增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钱塘江金融港湾、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创新平台和省级产业集聚区的综合交通保障能力,连通一批高校科创基地,覆盖云栖小镇、海洋金融小镇、时尚制造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服务杭州大江东、宁波杭州湾等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引领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到2020年,省级产业集聚区和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钱塘江金融港湾、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科创园区通达一级公路,特色小镇、一批健康产业基地基本通达二级以上公路。

专栏8(见附件下载)

生态富民线。以健康养生基地和农家乐示范村为支点,以农村公路为基础,以美丽公路为载体,提升公路技术等级和安保设施水平,重点通达全省健康产业基地和一批农家乐示范村,形成连通度高、畅达性好的生态富民交通线。立足好生态、好风光发展美丽经济,带动全民增收,促进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使好山好水好空气真正成为财富,积极服务广大农村地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美丽乡村精品村、旅游风情小镇及一批省级农家乐示范村基本通达等级公路;路域环境全面美化,县道中等路以上的比例达到80%以上,乡村道达到75%以上;县乡道安全隐患治理率达到100%,危桥处治率达到100%;建制村客车通达率达到100%,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4A级以上县比率达到70%。

历史人文线。依托G104、G351、S310等国省道,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明,以古代丝织、制瓷、造纸等工艺及绍剧、越剧、婺剧等戏曲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大批思想家、文化名人遗址和历史文化村落为代表的人文古迹串珠成线,提升交通条件,铸就文化之路。到2020年,国家级历史名城、国家级历史名镇通达二级以上公路,一批历史文化名村通达等级公路。

(三)完善综合交通骨干网络。

围绕加密通道、提升枢纽、完善网络,突出“三纵四横、对角贯通、枢纽提升”,努力构建水陆空多元立体、互联互通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1.强化“三纵四横”主骨架。进一步强化国家级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优化配置通道资源,提升通道总体能力。扩容提升沿海通道、沪(宁)浙赣通道、浙北(湖嘉沪)、浙中北(杭绍甬舟)、浙中南(皖金台)通道“两纵三横”综合运输通道,新增以临金高速公路、黄衢南高速公路、建德至衢州铁路、衢州至宁德铁路等为支撑的浙西(皖建衢)纵向通道和以龙丽温高速公路、龙泉至浦城高速公路等为支撑的浙南(闽丽温)横向通道。新增“一纵一横”通道,支撑带动浙西、浙西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畅途,推动全省形成加密升级的“三纵四横”综合交通主骨架。

专栏9(见附件下载)

2.构建“对角贯通”综合通道。加快建设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之间的对角通道,推动实现四大都市区对角贯通和更高水平的互联互通。以甬金高速公路、金甬舟铁路等为支撑,加快建设贯通金华—义乌都市区与宁波都市区、连接义乌国际陆港与宁波舟山国际枢纽港的义甬舟大通道。以杭绍台铁路、杭温铁路、杭绍台高速公路等为支撑,加快建设贯通杭州都市区与温州都市区的杭(台)温通道。

3.提升都市区交通枢纽功能。强化杭州、宁波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温州、金华—义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嘉兴、湖州、衢州、绍兴、台州、丽水、舟山交通节点城市功能。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的要求,全面提升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促进枢纽城市与国家干线网络、城市内外交通的一体化衔接,提高运输中转和集疏运能力。优化杭州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布局,完善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集疏运体系,加快空港物流平台建设,研究推进杭州城西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梅山保税港区和疏港铁路建设,提升江海、海铁联运功能。加快温州龙湾国际机场改扩建和温州港转型升级,完善温州火车南站综合客运枢纽。优化金华铁路枢纽布局,强化义乌国际陆港枢纽功能。加快推进交通节点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

4.加快省际接口建设。加快建设综合交通省际接口,增加高速公路、普通国道、铁路对外通道,提升内河航道对外通道技术等级。对接上海重点推进沪乍杭铁路、湖嘉申线嘉兴段航道二期、杭平申线航道改造工程等项目;对接江苏重点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北接线二期、杭宁高速公路拓宽工程、杭长高速公路北延、京杭大运河浙江段三级航道整治等项目;对接安徽重点推进商合杭铁路、杭黄铁路、千黄高速公路、临金高速公路等项目;对接江西重点推进九景衢铁路、杭金衢高速公路拓宽、杭新景高速公路等项目;对接福建重点推进衢宁铁路、龙丽温高速公路、G228苍南段等项目。省际接口规划63个(铁路16个、高速公路24个、普通国道17个、内河航道6个),“十三五”时期,建设26个,完成打通24个。至“十三五”末,除温州至武夷山铁路、申嘉湖高速公路西延外,综合交通出省通道全部建成;打通高速公路“断头路”5条,建设普通国道“断头路”300公里。

(四)加快城乡交通统筹发展。

1.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开展山海协作,加强浙西南山区和海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差距,强化交通资源的公平、均衡配置。加强县域之间、乡村之间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客货运输服务的联系和衔接。重点建设杭新景、龙丽温高速公路,衢宁、九景衢铁路,加快钱塘江中上游和瓯江航运开发,提升浙西南地区交通通行能力。强化陆岛交通建设,300人以上岛屿交通码头实现全覆盖,1000人以上岛屿实现一岛两码头,3000人以上岛屿滚装码头覆盖率达到95%以上。

2.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大城市治堵力度,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加大城市交通换乘枢纽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公交站场规划建设,在客流集散地配套建设公共停车场等设施;大力发展机场、高铁、轻轨的集疏运班线,推动道路客运站与城市公共交通的无缝衔接。到2020年,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5%以上、大城市达到35%以上、中小城市达到25%以上。

3.统筹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城乡交通、城市内外交通的衔接转换,构建快速便捷的城乡交通网络。提升促进城乡衔接的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运输能力,加快国省道和农村公路建设,充分发挥县道承接国省干线和乡村道路的纽带作用,全面提升农村公路路况及服务水平。完善水上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改善陆岛、渡口等渡运设施,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加快城乡交通换乘枢纽建设,满足城乡铁路、公路、公交等多种运输方式综合换乘需求,提高不同运输方式间的零换乘比重。建设镇级、村级客运站,扩大村镇客运站覆盖面,实现城市、中心镇和建制村之间的有效衔接。

4.推进交通运输服务均等化。稳步提升城乡客运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以城市公共交通、道路客运班线和镇村公交为基本格局的三级城乡客运体系。建立城乡客运一体化长效机制,坚持以市场化为主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改革思路,积极引导各地建立适度竞争的市场经营机制、科学的票价调整机制、公共财政投入城乡客运的长效机制、与补助政策挂钩的服务质量考核机制、多元化监督评价机制等五大机制,在此基础上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和城乡客运市场化运营的有机结合。力争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4A级以上的县比率达到70%。推进农村客运班线通达工程和镇村公交建设,通过城乡公交、班车、假日班车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具备条件建制村农村客运村村通、农村公共客运服务全覆盖。大力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积极引导和建立物流园区、县级物流中心、乡镇配送站、农村货运网点等多级物流服务体系,提升城乡货运物流装备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加强农村邮政服务网点建设,推动物流运输服务向乡村延伸。

(五)发展智慧绿色平安交通。

1.加快发展智慧交通。

实施“互联网+”便捷交通示范工程。以便捷出行、高效运输为导向,全面推进交通与互联网更加广泛、更深层次的融合。组织实施我省“互联网+”便捷交通示范工程,重点推进智慧公路、智慧港口、综合交通应急指挥平台、综合交通出行服务等工程,加快完善我省智能运输服务体系,构建智能运行管理系统、健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加强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标准和技术支撑,为我省交通发展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整合“大数据”优化运输质量。加强“云”“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交通云网合一架构,全面提高各业务领域传感网覆盖率,推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行信息等互联网化。提高基层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数据采集、应用与管理水平,进一步拓宽数据来源渠道,整合已有业务数据库资源,建立交通大数据资源池。深化大数据技术在行业监管、公众出行、城市治堵、应急救援、道路运输等领域的应用,为优化交通运输设施规划建设、安全运行控制、交通运输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利用物联网提升应急监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全面增强交通运输运行感知、预控和应变能力,实现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领域的动态实时监控,形成海陆空大交通监管格局。推广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的高速公路拥堵预测应用,实现省内全部拥堵点的全覆盖。保持对“两客一危”车辆和“四类船舶”的卫星定位跟踪,试点并推广出租车动态监控调度。

2.加快发展绿色交通。

建设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到设计、施工、营运、养护、管理的全过程、全领域。集约利用土地和岸线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新技术,推广可再生能源在交通基础设施中应用;推动科学养护,提高设施耐久性。到2020年,公路单位运输周转量用地面积下降

34%左右,隧道平均每公里照明能耗下降30%,公路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达到90%,干线公路可绿化率达到98%。

推广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全面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应用,加快建设加气站和充电桩高速公路服务网络,落实补助政策,重点推进节能环保车辆使用,推动清洁能源船舶试点应用。到2020年,力争节能环保型营运客车占比达到15%、货车达到2%、船舶达到6%、公共汽车达到40%、城市客运出租车达到68%。

发展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优化运输组织结构和经营结构,发展集约高效运输组织。提高铁路、水路货物运输量比重,鼓励运输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进海河、海铁联运与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的广泛应用;优化港口生产组织,加快先进设施设备的应用,提高港口装卸作业效率;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货源组织和运力调配,发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作用,降低车船空驶率。打造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现代城市客运系统,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客运体系,提高步行、自行车、公交等绿色出行比重。

3.增强交通安全保障能力。

完善安全管理监管体系。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隐患的问责追责机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及挂牌督办制度。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加强行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加强安全生产诚信管理,落实安全管理力量配备和安全管理经费。强化安全科技和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形成职责明确、信息共享、监管有力、齐抓共管的安全监管体系,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能力。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与保障体系。以省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为依托,积极推动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行业应急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加快建设省市两级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体系,构建覆盖各种运输方式和省市两级的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指挥体系、应急监测预警体系,有效加强暴雨、台风、雨雪冰冻等重点气象灾害的防御处置工作,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

(六)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1.提升运输装备水平。

引导发展绿色环保的新型客运装备。鼓励高效、低耗、安全、舒适的客运车辆发展,到2020年,高级客车占营运客车比例达到60%;在城市公交和出租车领域大力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客车;鼓励发展安全、经济型农村客车和客货兼用型营运车辆。完善铁路客运装备体系,支持引进不同速度等级的铁路动车组和市郊列车。客运船舶重点发展适应陆岛、岛际运输的客滚船、高速客船和高档旅游船。继续推进驻浙机队建设,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航空公司落户浙江,到2020年驻浙机队总规模达200架以上。积极支持培育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客运装备制造产业和通用航空产业发展。

鼓励发展现代化货运装备。加快发展多式联运装备,推进标准集装箱在铁路运输中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标准化、专业化公路货车车型,鼓励发展厢式运输、甩挂运输和重载化运输,鼓励干线运输车辆大型化、城乡配送车辆标准化;大力发展经济高效、节能环保船舶,沿海远洋运输重点发展适应不同货种、与码头能力配套的大吨位船舶,内河船舶向大型化、标准化发展;扩大全货机机队规模,优化货机机队结构;积极推动物流企业应用先进的仓储自动化设备和包装、装卸机械等物流设施设备。

2.完善客货运输体系。

打造快速城际运输服务网络。着力构建以高铁、民航、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快速城际运输网络。积极支持铁路客运提升能力和效率,优化铁路客运服务环境,努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高铁服务品牌;进一步完善民航国内航线网络,加大国际航线拓展力度,构建便捷畅通的空中运输通道;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普通国省道公路为有效支撑,调整和优化运输结构,推动城际公共交通发展。

积极发展水上客运服务。完善水上客运体系,促进水路客运的规模化、个性化发展。以发展滚装码头、高速客运,全天候靠泊、客货分离为导向,进一步完善陆岛交通网络。加快内河渡口渡埠改造,改善内河(大型库区)涉渡地区群众出行条件;积极推进邮轮、游艇、水上巴士和岛际高速客运发展,提升水上旅游客运服务能力。

构建高品质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加强旅游公共交通服务、汽车连锁租赁等旅游交通换乘系统建设,积极推进4A级以上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与航空、高铁等现代交通体系的衔接;逐步将等级客运站建设为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推动客运站的旅游包车、宾馆、汽车租赁、餐饮、娱乐等延伸旅游服务功能;丰富完善连接高等级景区的跨县域旅游交通专线,鼓励企业采取运游结合模式,发展新兴特色的旅游客运专线。

建立联网联程道路客运服务体系。充分整合各种售票渠道和售票资源,加速构建全省统一、涵盖各种售票方式的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充分发挥客运企业、客运站各自优势,创新客运班车、包车经营方式,鼓励企业发展城市通勤车运输等新兴服务业态,提供多样化服务。力争到2020年,全省三级以上客运站场班线接入客运联网售票系统比率达到100%,并逐步实现与长三角周边地区的系统互联。

着力提升货运服务水平。以物流园区为主要载体,推进各类专线物流资源的整合,加快完善公路集疏运系统,构建覆盖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公路快速专线物流网络;加快内河港口功能调整,重点建设内河公用型码头,拓展内河港口物流服务功能,促进港口现代物流发展;以铁路客运专线建设释放铁路货运运力和铁路货运改革为契机,主动结合市场需求,优化铁路货运产品,改变传统“站到站”货运模式,与公路、快递等其他形式运输公司合作,积极探索铁路全程物流服务体系;着力发展航空货运业务,增强空港物流功能,大力拓展面向快件经营的全货机运营,推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顺丰航空快件运输枢纽基地建设,省内其他机场以客机航线带货为主,适时开通全货机包机业务。

3.推进多式联运发展。

强化多式联运基础设施衔接。加强港口、铁路、公路货运枢纽的对外专用通道建设,以专业化的集装箱和半挂车多式联运中转站建设改造为重点,提高不同运输方式间基础设施衔接水平,同时按照多式联运的运作要求,设计快速中转作业流程,提高多式联运基础设施一体化运营支撑能力。

优化多式联运组织模式。重点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完善干支直达、江海联运服务网络。继续做好交通运输部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培育和扶持一批甩挂运输联盟,扩大甩挂运输网络,共享甩挂运输设施。到2020年,试点企业的拖车与挂车的比例超过1∶2。鼓励制造、流通、物流企业联合开展共同配送,提高车辆满载率和资源利用率,减少重复运输,降低物流成本。

统一规范多式联运服务规则。按照不同联运模式的特点和要求,探索建立健全多式联运服务规则并进行示范应用,加强铁路、公路、水路和民航运输在一体化组织中的货物交接、合同运单、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制度对接和统一规范,提高不同运输方式间的标准规范衔接水平。深入推进杭州国家级物流标准化试点,加强标准化设施设备推广和应用。

推进多式联运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功能,提供多式联运公共信息服务。推进不同运输方式、不同企业间多式联运信息开放共享和互联互通,鼓励企业建立多式联运信息系统,研究推进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信息系统间的有效对接。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信息采集交换、货物状态监控、作业自动化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广泛应用。

4.增强运输市场管理能力。

完善市场运行规则。转变管理理念,由直接管理向侧重于间接管理转变,强化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在客运资源配置、结构调整过程中,更多地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优化调整道路客运主体结构、运力结构、服务结构。

加强市场监管。创新监管方式,加快构建行政监管、信用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体系,推动监管制度由行政监督为主向消费者、中介组织广泛参与的全方位监督转变。

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试点,在公共交通、城乡道路客运、应急保障运输等领域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快建立公平合理的政策补贴机制和补贴资金绩效评估机制。

以信息化构建行业监管体系。完善“一个中心”(行业数据中心)、“三个平台”(运政业务平台、综合监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发展框架,实现在行政许可、运政稽查、市场信用、机动车维修、驾驶培训、客货运站场、营运车辆动态监测等核心业务上的有效监管,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引领。

强化规划的指导性,以本规划为依据编制“十三五”公路、水路、道路运输、民用机场等子规划;本规划确定的涉及省级事权的相关内容,各市县的综合交通规划不得随意更改。强化规划的严肃性,以本规划为依据编制建设计划,严格按照规划审批项目。各级政府严格依法实施规划,建立科学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和调整机制,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调整,切实增强规划的刚性约束和执行力。

(二)强化改革创新。

积极推进改革攻坚,对一些影响行业发展的重大改革事项,大胆探索,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宝贵经验。研究制定分类推进改革的实施方案,积极推动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交通运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交通运输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政策标准、监管方式创新,进一步规范审批中介服务,强化审批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推进实施“四张清单一张网”,加强改革的上下衔接和后续监管,确保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到位、顺利运转、有效实施。

(三)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建设用地供给,全力保障重大项目用地。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积极争取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充分利用国家预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加强耕地占补平衡保障,对省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实施“补改结合”。优化交通设计理念,注重资源节约,合理控制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创新节约用地模式,强化盘活存量资源,注重行业监督,做好土地保护工作。

按照分类融资、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现代交通投融资体制。在合理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按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区分项目属性,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拓宽融资思路和渠道。在纯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构建以燃油税资金、地方政府债券为主,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为辅的投融资体制,集中财力解决干线“断头路”,提高路网运行效率;在准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在经营性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省级要积极推进交通投融资改革,进一步发挥省交通集团主力军、主平台作用。

(四)强化组织领导。

规划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明确权责,重点抓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落实。要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加强发展改革、交通、国土资源、规划、环保、水利等部门的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力度,为加快交通运输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确保完成各项目标和任务。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推进综合交通发展的考核机制。加强综合交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等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民众关心交通发展、参与交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环境影响评价

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两美”浙江、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本规划坚持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的原则,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生产、管理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水平。

(一)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本规划涉及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管道等多种类型交通方式,实施本规划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将占用、消耗一定量的土地等物资资源,运输装备和服务系统运行将向周边环境排放废气、废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等,对局部区域环境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十三五”期间,预计全省新增交通建设用地2万多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万多公顷。但通过采取占补平衡等有效措施,规划实施对资源占用影响不大。同时,由于本规划注重绿色发展,通过建设绿色生态基础设施、推广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和发展集约高效运输组织,规划实施后能耗指标明显下降,2020年与2015年相比,公路营运车辆单位能耗预计下降54%,水路营运船舶单位能耗下降3.3%,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3.2%,环境质量不会受到较大影响。此外,实施本规划还对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旅游、建筑等相关产业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预防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

1.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减少污染。以资源集约化、精细化开发为主旨,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通过改造、扩容等手段积极提高各类既有交通设施的资源利用效率,尽量减少土地(海域)特别是耕地占用,实现对能源、资金、土地和环境等的集约节约利用;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全面推进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应用,提高车船能源使用效率,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车船,减少环境污染;优化交通运输组织结构,提高轨道交通和水运承运比重,积极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

2.强化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合理设计项目线位走向和场站选址,注重生态保护,避绕水源地、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和永久基本农田;研究制定公路航道沿线绿化和公路边坡复绿的工作目标和政策措施,建设一批绿色公路、绿色航道,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观赏性和抗灾能力,防止水土流失。加大项目污染防治力度,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通过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环保交通设施,减少环境空气污染;通过采用先进筑路材料、设置绿化隔音带和隔声屏障等措施,降低交通噪声污染。

3.完善项目环境管理体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按要求开展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强化行业监管,严格新建、扩建项目审批,严把环保准入关;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大建设项目后期管理力度,强化验收环节的管理,做好规划项目施工、运行阶段的环境监管。建立完善绿色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改善制度环境,提升服务与管理能力。

附件(见附件下载):1.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设总规模表

2.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表(实施类)

3.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表(预备类)

上一篇:幼儿园晨会流程下一篇:应急救援演练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