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多民族的大家庭

2024-07-15

第4课时多民族的大家庭(通用12篇)

篇1:第4课时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4课时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

2、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3、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地、相互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

伴随着优美的《爱我中华》的歌声,利用多媒体展示多幅表现少数民族服饰、饮食、建筑、音乐舞蹈、体育运动、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感受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而导入新课。

(二)课件展示课题及目标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有没有信心达成学习目标呢?下面我就开始学习。

(三)先学:“众多的民族”。

过渡:同学们先自学,然后,回答以下问题,看谁学得最快。

生:先学“众多的民族”。

师:课件展示问题。

1、56个民族

(1)我国共有个民族,各民族中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其他55个民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5%,被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人口在500万以上的还有、、等。

(2)、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

2、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1)我国的民族分布具有“、、”的特点。汉族遍布,大部分集中在和地区。少数民族的分布范围也很广,主要集中在、、等地区。

(2)从大范围来看,我国的民族分布呈“”的特点,从小范围来看,我国的民族分布又具有“”的特点。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国家保障名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上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关系。

(4)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设立,行使 的部分。生:回答以上问题。

师:给予肯定及鼓励,课件展示正确答案。

(四)后教

师:同学们能总结一下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及其意吗?

生:回答。

师:补充。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为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

其意义:方便了民族区域自治,也对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供了方面,有利

于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国家稳定。

师:谁知道少数民族都有哪些风俗习惯、体育活动呢? 生:交流回答。

师:总结。

(1)汉族端午节的赛龙舟、元宵节的舞龙灯;

(2)蒙古族的那达慕节和摔跤;

(3)彝族的火把节;

(4)回族的开斋节;

(5)藏族的晒佛节;

(6)傣族的泼水节;

(7)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

(8)朝鲜族的跳板;

(9)新疆维吾尔族的叼羊节和手鼓舞。

(五)质疑问难

同学们还有需要问的吗?如有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六)小结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回答。

师:补充并课件展示小结。

(七)当堂训练

基础训练有关题目。

教后记:

篇2:第4课时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放歌曲《爱我中华》

师:从刚才的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像兄弟姐妹一样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每个民族形成了自己不同的名族节目。我们应该了解我们国家的民族节日,对不对啊?今天就跟老师来了解一下我国“多彩的民族节日”吧。二讲授新课

师:老师这儿有一些各民族欢庆节日的图片,你们想看吗?看后,说一下,你都知道了哪些民族节日? 播放课件图片

教师提问节日名称,学生回答

课件总结节日名称 不熟悉的教师介绍

师:这些节日,有各民族特有的,也有大家一起过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我们汉族特有的传统节日。

学生齐读汉族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 师:这么多节日,你最喜欢哪个节日,就到哪个组去过节吧!学生分组学习节日习俗、传说。

师:现在春节组的同学已经准备好了。其他组的同学充当小记者,采访一下春节组的吧!学生提问、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生:春节有哪些习俗? 生:压岁钱该怎么花?……

师:你们说春节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愿?生:团圆喜庆 师:我们感受一下春节喜庆的气氛吧!放春节图片,学生观看。

师: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愉快的春节,但也有人说,不过完十五没过完春节。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它跟着年就来了。大家看元宵节来了——放元宵节图片 听元宵节组的同学汇报,学生读搜集的资料。

师:除了元宵节,还有一个传统节日,也表达了人们团圆的心情,这就是中秋了。我们说中秋节吃什么?

老师这儿还有月饼,你们想吃吗?在吃之前,老师想问一下,有了好东西自己吃还是先给别人吃?在这儿你想给谁? 生:给朋友 生:老师 生:给听课的老师

师:我们不能只送月饼,还要送上一句祝福的话。你能做到吗?一会儿老师放音乐,你们就送月饼。音乐一停,我们就回到座位上,好吗? 学生活动

师: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有什么习俗呢?我们请中秋节组的同学介绍一下吧!生:我给大家介绍中秋节的习俗 生:我讲一个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老师要了解一下 放课件问题:嫦娥的故事是真的吗?你还知道哪些现代节日?

总结:这一节课,我们过了三个愉快的节日。下一节课我们再过其他的节日。课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少数民族节日搜集资料吧!

有趣的多民族节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多种方法搜集各民族节日的相关资料,体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学习收获。

2、用合适的方式调查调查和本班的少数民族同学,了解其民族习惯,能在交往中尊重他们的习惯。

3、能与同学合作整理资料和发表交流,能同参与活动的人积极交往。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来历,通过看视频、听故事、谈感受、唱歌曲……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活动准备:

学生: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形式,搜集有关少数民族节日的资料。教师:

1、收集少数民族节日的相关资料。

2、制作课件:那达慕大会视频 ;泼水节视频;演示文稿。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其中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最好能按照时间顺序来说。

生汇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师:除了汉族以外,各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日来临,人们就盛装打扮、载歌载舞,同学们,你们想参加这样的节日活动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节日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民族风俗总风情园”

1、“猜猜看”观看图片,猜一猜,从图片中你可以认出哪些少数民族?学生汇报,教师适时表扬。

2、“说一说” 师:其实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那达慕大会,其他民族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节日习俗,有趣极了,想了解吗?现在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节日,学生们事先搜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图片、文字资料都可以)

介绍傣族,观看“泼水节”的视频。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看到了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

师:是呀,泼洒的不是水而是吉祥、是祝福、是健康。(板书贴条:期盼健康)接着播放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的视频,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师:通过看表格我们清楚了那达幕大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主要有赛马……真清楚呀!(板书贴条)

师:那达慕大会是草原人民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除了刚才我们说的,你对那达慕大会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回答:

(1)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摔跤手上身穿牛皮背心,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裤,脚蹬蒙古靴,他们高唱摔跤歌,跳跃出场。

(2)在比赛中最有成就的人将被授予“达尔罕”的终身荣誉称号。

师生互相交流。(使学生在了解这两个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节日等知识。)

3、“跳一跳” 先介绍藏族风俗: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锅庄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现在我们请一些同学上来跟老师一起跳跳“锅庄舞 ”好吗?

4、做游戏:“找朋友”

教师给几个学生,发一张标有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不同节日的卡片,在规定时间内两人为一组“找朋友”,先找对的同学为胜。回族 “开斋节”

藏族的“雪顿节” 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彝族“火把节”

壮族——“三月三歌会”,(二)民族节日知多少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几个少数民族的节日,你们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有什么节日吗?生踊跃发言。

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说)

篇3:第4课时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 背景资料

据调查统计新疆全区维吾尔族占45.21%汉族占40.57%哈萨克族占6.74%回族占4.55%。本文从新疆多个民族抽样了32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其中维吾尔族151名 (义务教育阶段50名高中阶段56名和大学本科阶段45名) 汉族75名 (义务教育阶段25名, 高中阶段25名和大学本科阶段25名) 哈萨克族56名 (义务教育阶段20名, 高中阶段18名和大学本科阶段18名) 回族47名 (义务教育阶段17名, 高中阶段15名和大学本科阶段15名)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中得知, 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二) 新疆各家庭的校外教育支出情况

1. 校外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比。

问卷调查得知新疆城市的维吾尔族家庭、汉族家庭、哈萨克族家庭以及回族校外教育的费用分别占到家庭教育总费用78.2%、79.2%、74.3%和70.5%, 新疆农村的维吾尔族家庭、汉族家庭、哈萨克族家庭和回族家庭校外教育费用分别占教育总费用的50.3%、55.2%、46.3%和44.6%。数据表明不管是新疆的城市家庭还是农村家庭对于孩子家庭校外教育支出已经成为整个家庭教育费用的主要花费, 同时家庭校外教育费用也成为家庭投资的主要部分之一。

2. 校内教育支出与家庭总支出的比值。

义务阶段教育的校外支出它是指学校直接向家庭收取的教育支出费用等。从国家实行减免义务教育之后, 校内支出的费用逐渐减少。学校免除了学生的学费、杂费、书本费等一系列学杂费, 此外可能还有少数学生需要交择校费、赞助费等等的。家庭在子女的校外教育投资问题上, 低学历的家长与高学历的家长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如家长的学历层次比家长的学历层次较低的越高, 他们会有更强烈的意识和孩子提供更多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因为家长们的学历越高, 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也会有更高的期盼, 因此就会更注重对孩子的校外教育的培养以为孩子更好的将来做铺垫。

二、运用Spass软件分析校外教育支出的状况

(一) 对新疆家庭结构与选择校外教育投资之间进行一系列的相关分析

依据调查问卷中家庭的基本信息:在140个独生子女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校外投资培训班的家庭有126个, 在120个非独生子女家庭中, 家长进行投资校外培训班的家庭有86个。对这些数据进行卡方检验, 对家庭的结构和进行家庭校外教育投资之间进行一系列的相关分析 (表1-1) 。

从表1-1中输出结果可以看到, 家庭结构与家庭校外教育投资的P值等于0.000<0.005。这说明在对孩子的家庭校外教育投资问题上, 会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 也就是说独生子女家庭要比非独生子女家庭更加注重对孩子的校外教育培养, 也更加倾向于为孩子进行家庭校外教育投资。

(二) 家长的学历层次与校外教育投资的一系列相关分析

依据调查问卷中家庭的基本信息, 在94个大专及以上的高学历的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校外教育有83个;在88个中等学历的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校外教育家庭有77个;78个较低学历家庭中投资校外培训班的家庭有52个。不同学历层次与家庭投资校外教育之间的卡方检验结果见表1-2。

从表1-1的输出结果可以得出, 家庭的学历与对孩子进行投校外教育投资的P值等于0.000<0.005。这说明家庭在孩子的校外教育投资问题上, 因家长的学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即高学历的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校外教育培养。

(三) 从家教收入不同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校外教育投资能力差异比较

一般来说孩子的校外交易投资情况会因为家庭收入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依据调查家庭的基本信息家庭收入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卡方检验。检验的结果如下:48个月总收入在4500~5500元的高等收入家庭中有67个家庭对孩子投资了校外的辅导班。

在60个月总收入在3001~4000元的中等收入的家庭中有89个家庭对孩子投资了校外辅导班;在72个总收入在1500元及以下的低等收入家庭中有9个家庭对孩子投资了校外辅导班。对于不同的经济收入家庭与孩子进行校外投资之间进行的卡方检验结果 (见表1-3) 。

从SPSS的输出结果表面, 家庭收入与家长对孩子进行校外教育的P值等于0.000<0.005。这说明家庭在孩子的校外教育投资问题上, 高收入的家庭和低收入的家庭存在巨大的差异。从家庭的经济收入与报辅导班数量的卡方检验中得出P=0.000<0.005, 进一步证明了校外教育投资与家庭的经济收入紧密相关。家庭在为子女选择校外辅导班的个数上, 高收入的家庭和低收入的家庭之间存在差异, 家庭收入越高的学生报辅导班个数也就越多。

三、对新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教育投资市场的建议

(一) 加快立法速度, 规范校外教育培训市场的收费标准

校外教育机构是校外教育产品的提供者,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优质校外教育的供给。只有规范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才能使市场更加有序健康的发展, 由于市场所固有的缺陷, 需要政府积极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虽然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在广义上属于民办教育, 但与民办教育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而中小学又处于义务教育阶段。

(二) 校外培训机构自身应有所作为

篇4:“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为“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分解为以下三条:①能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②能读图分析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③能读图找出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分布的省级区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很感兴趣,而贵州也是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学生对少数民族已有一定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其知识面。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体现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三、教材简析

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本章是在了解有关地球、地图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后,开始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本章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我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与人口政策。这是使学生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进而了解人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人口教育的最佳素材和出发点。而本节内容涉及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紧密结合,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兴趣、培养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生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归纳总结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特点的基本技能训练,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本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章,要学好中国地理,认识和了解祖国地理全貌,首先要认识我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和居民状况。而本节是居民状况之一 ——民族的内容。内容不多,难度也不大,重点是对国情与国策的了解,说明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从而逐步建立人地协调的观点。只有掌握居民的基础知识,形成对民族分布的空间概念,才能为进一步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准备条件。所以,将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的基本技能训练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概况,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民族分布图,总结归纳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提高学生读图、归纳能力;通过学生活动,归纳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特点;通过视频资料、教具展示等,了解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扩大视野,渗透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概况,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培养关心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认识加强民族团结对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

五、教学策略

主要教学方法为多媒体课件演示法、地图法、讨论法。运用如下:①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相关视频资料,对于形成学生丰富的地理表象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尤其是以“贵阳”为载体,凸显家乡贵州民族特点,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状况的探究兴趣;②视频资料、音乐、图片在本节课中大量使用,扩展学生视野,了解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③课堂竞赛、贴图活动及角色扮演的活动设计,突出学生主体,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④针对本节课以学生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并归纳总结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特点的基本技能训练为重点,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贴标签”的活动,请学生通过找出部分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来概括总结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及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六、教学过程(表1)

专家点评: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提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要求;教学内容恰当,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完整,能反映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通过教学活动和学习任务,能引领学生建构重点知识;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围绕重难点设计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创设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各教学环节衔接自然;情感教育自然、浓烈,有效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地理教研员 万启桂)endprint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为“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分解为以下三条:①能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②能读图分析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③能读图找出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分布的省级区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很感兴趣,而贵州也是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学生对少数民族已有一定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其知识面。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体现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三、教材简析

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本章是在了解有关地球、地图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后,开始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本章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我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与人口政策。这是使学生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进而了解人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人口教育的最佳素材和出发点。而本节内容涉及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紧密结合,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兴趣、培养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生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归纳总结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特点的基本技能训练,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本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章,要学好中国地理,认识和了解祖国地理全貌,首先要认识我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和居民状况。而本节是居民状况之一 ——民族的内容。内容不多,难度也不大,重点是对国情与国策的了解,说明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从而逐步建立人地协调的观点。只有掌握居民的基础知识,形成对民族分布的空间概念,才能为进一步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准备条件。所以,将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的基本技能训练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概况,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民族分布图,总结归纳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提高学生读图、归纳能力;通过学生活动,归纳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特点;通过视频资料、教具展示等,了解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扩大视野,渗透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概况,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培养关心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认识加强民族团结对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

五、教学策略

主要教学方法为多媒体课件演示法、地图法、讨论法。运用如下:①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相关视频资料,对于形成学生丰富的地理表象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尤其是以“贵阳”为载体,凸显家乡贵州民族特点,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状况的探究兴趣;②视频资料、音乐、图片在本节课中大量使用,扩展学生视野,了解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③课堂竞赛、贴图活动及角色扮演的活动设计,突出学生主体,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④针对本节课以学生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并归纳总结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特点的基本技能训练为重点,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贴标签”的活动,请学生通过找出部分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来概括总结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及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六、教学过程(表1)

专家点评: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提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要求;教学内容恰当,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完整,能反映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通过教学活动和学习任务,能引领学生建构重点知识;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围绕重难点设计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创设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各教学环节衔接自然;情感教育自然、浓烈,有效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地理教研员 万启桂)endprint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为“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分解为以下三条:①能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②能读图分析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③能读图找出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分布的省级区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很感兴趣,而贵州也是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学生对少数民族已有一定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其知识面。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体现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三、教材简析

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本章是在了解有关地球、地图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后,开始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本章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我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与人口政策。这是使学生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进而了解人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人口教育的最佳素材和出发点。而本节内容涉及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紧密结合,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兴趣、培养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生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归纳总结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特点的基本技能训练,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本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章,要学好中国地理,认识和了解祖国地理全貌,首先要认识我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和居民状况。而本节是居民状况之一 ——民族的内容。内容不多,难度也不大,重点是对国情与国策的了解,说明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从而逐步建立人地协调的观点。只有掌握居民的基础知识,形成对民族分布的空间概念,才能为进一步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准备条件。所以,将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的基本技能训练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概况,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民族分布图,总结归纳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提高学生读图、归纳能力;通过学生活动,归纳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特点;通过视频资料、教具展示等,了解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扩大视野,渗透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概况,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培养关心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认识加强民族团结对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

五、教学策略

主要教学方法为多媒体课件演示法、地图法、讨论法。运用如下:①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相关视频资料,对于形成学生丰富的地理表象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尤其是以“贵阳”为载体,凸显家乡贵州民族特点,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状况的探究兴趣;②视频资料、音乐、图片在本节课中大量使用,扩展学生视野,了解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③课堂竞赛、贴图活动及角色扮演的活动设计,突出学生主体,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④针对本节课以学生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并归纳总结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特点的基本技能训练为重点,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贴标签”的活动,请学生通过找出部分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来概括总结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及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六、教学过程(表1)

篇5:多民族的大家庭课件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了解我国民族的概况。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 激发学生对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之情。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活动、实践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我国是一个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国家,重在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共同构成伟大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各民族彼此之间血脉想通、命运相系、文化相连。

【教学难点】民族的内容比较抽象,如何把民族的内容呈现给学生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三、设计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融合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一课。

2、进行新课

(一)第一部分:世代友好的家庭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民族,哪些民族人口比较多吗?

学生回答: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汉族人口比较多,占92% ,壮族、满族、朝鲜族、藏族、蒙古族人口也较多。

2.大家一定知道美丽的西藏,西藏自然风光美丽,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许多没被人们攀登过得冰山雪峰,还有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和独特的藏族文化。大家知道布达拉宫是为谁修建的吗?

学生自由作答。

3.教师讲故事。(吐蕃与唐朝公主“和亲”的故事)

4.师生交流:文成公主进藏对促进吐蕃与中原的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的意义。

5.你们对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还有哪些认识和了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二)第二部分:幸福生活在一起

1.同学们,我国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亲密交往,大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请同学们认真观察53页图片,你能从服饰上判断他们属于哪个民族吗?

2.学生观察判断,同桌互议。

3.集体交流。教师补充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朝鲜族等主要特征明显的民族服饰。

4.拓展学习。播放幻灯片:民族学校、少数民族参政议政、各族学生一起生活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和了解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

(三)作业布置

1.浏览“中国56民族文化网”,了解各民族同学学习的情况,写一篇《兄弟民族与我们在一起》的日记或短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2.根据课本上提供的历史资料,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写个小剧本,排演一个感兴趣的历史剧。(两个作业任选一个完成)

(四)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幸福生活在一起。解放后,我国政府又实行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课后,大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更多地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和生活。

篇6:多民族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一走进新平,就有家的感觉。无论是在花团锦簇的公园,还是在充满奇特画意的林荫小道,无论是强壮如山的汉子,还是柔情似水的女人,都是那样安逸、祥和,脸上堆满了笑容,就像浸泡在蜜罐中的一家人,谁看到都羡慕。我们不仅羡慕他们的青山绿水,羡慕他们的民族风情,羡慕他们的丰富物产,更羡慕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团结和谐的大家庭之中。

新平世居着彝、傣、汉、哈尼、拉祜、回、苗、白等十多个民族,彝族、傣族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64.8%。丰厚而古朴的民族文化底蕴造就了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

十几种山地民族山寨星罗棋布,红河谷风情花腰傣“花街节”、“沐浴节”,哀牢山彝族“烟盒舞节”、“朝山会”、“男人狂欢节”等奇风异俗点缀于从谷地到高山的茫茫山峦间,形成了“隔山语难通,隔河习相远”的复杂、奇特的民族结构。

篇7:《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1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通过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知道各民族平等、团结、友爱、合作的意义,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从而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智育目标: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全国设有5个自治区。

素质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培养交往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全国设有5个自治区。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培养交往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资料的搜集

学生活动设计小组讨论、交流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融合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二、世代友好的家庭

1、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哪些民族人口比较多呢?

2、西藏自然风光美丽,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许多没被人们攀登过的冰山雪峰,还有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和独特的藏族文化。你们知道布达拉宫最初是为谁修建的吗?

3、学生听穿九曲珠走迷宫的故事。

三、幸福生活在一起

1、出示各民族同学在一起的照片,从服饰上判断他们属于哪个民族?

2、收集带有少数民族人物头像的人民币,说出画面上的人物是哪个民族的?

3、为什么人民币上有少数民族头像?

四、多民族的家庭

1、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些少数民族的人口虽然较少,但居住的地区却很广大,主要居住在祖国的边疆地区。解放以后,党和国家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先后建立了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2、学生活动:在祖国政区图上指出5个自治区的位置和首府所在地。

五、总结

篇8:第4课时多民族的大家庭

PEP小学英语三上修订版中新增加了字母教学板块, 因此, 在本课复习教学中, 结合音素操练单词进行复习与巩固。

根据本单元内容的特点, 在设计中, 首先通过演唱孩子们熟悉的颜色歌, 活跃气氛, 而后通过探照灯等游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绪, 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情景“Colourful park”, 并设计一些卡通形象, 组织一些活泼、简单, 便于操作的活动和歌谣, 在知识的滚动复现、环节的层层递进中完成教学。

单词复习环节, 通过歌曲让孩子复习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情况, 然后将相关音标渗透到单词的复习操练中。跟读动画录音后, 设计“帮小精灵找回颜色”的游戏, 将复习难点弱化, 使颜色单词的复习更加形象、生动。最后设计“啄木鸟捉害虫”的游戏, 引导他们依据单词的发音, 找出单词中的错误字母, 培养学生初步的读音感觉, 培养其拼读能力。

通过书本上的Let’s do的复习, 顺利过渡到寻找身边的颜色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突破教学难点, 层层递进, 由浅入深, 把枯燥的复习设计得活泼、开放, 至始至终都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Step1.Warming up

1.Greeting. 利用第一单元的句型进行问候。

2.Enjoy a song: Colour song.

3.Game: 探照灯。利用课件模仿黑暗中的探照灯模式, 依次将探照灯光圈定格在red, yellow, green, blue四个单词上, 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设计意图】简单的问候, 复习了上一单元的句型;欢快熟悉的颜色歌的跟唱, 初步回顾了旧知;探照灯游戏, 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绪, 把学生带入神奇的彩色世界。

Step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复习A部分的单词。

【设计意图】复习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让学生认真听仔细看, 使学生对每一个单词的字母发音和口型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便于渗透字母音素教学。

2.结合音标Let’s chant。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本A部分单词chant朗读的新编, 让学生对相关发素朗朗上口, 为单词的准确发音奠定基础。

3.Game:魔术竞猜。教师展示四瓶矿泉水, 请男女生竞猜赛猜魔术后的水颜色。 (魔术为:摇晃水瓶, 而后矿泉水分别变为blue, green, yellow, red水)

【设计意图】从矿泉水变成有颜色的水, 这一魔术游戏, 让整个课堂有了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4.复习B部分的单词。颜色魔术游戏后, 将红色和黄色液体混合, 引出orange;再将绿色液体混入, 引出brown;再将所有混在一起, 引出black。最后拿出最洁白的white。

【设计意图】色彩与知识学习的结合,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充满着惊喜,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发现, 乐于学习知识。

5.结合音标Let’s chant。

6.录音的跟读, 要求学生指着书上的图跟读。

【设计意图】元音的发音不易到位, 借助音素练习单词, 让学生做到了张开口, 发好音。边听边看边指边说, 训练学生手、脑、口、心、眼协调统一的能力。

Step3. Practice

1.情景“colour park”课件展示8只颜色精灵小鸭。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认识这些精灵。之后将8色鸭子的头饰交给学生, 引导孩子们将自己认识的精灵小鸭, 介绍给大家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的创设, 自然地将本单元的单词复习与第一、二单元的句型操练结合起来, 让孩子们掌握选择权和课堂主动权。孩子们不仅做了课堂的主人, 还展示了自己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 增加了趣味性和成就感。

2.啄木鸟游戏:粗心的小鸭学写自己的名字, 小老师帮忙检查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找茬”游戏, 使学生初步感知字母与音素之间的联系, 培养其辨别与拼读能力。

3.句型操练“I see….”“I have red pencil.”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颜色鲜艳的小丑, 以及文具与颜色的结合操练复习, 检验孩子们的学习成果。

Step4.Homework

1.回家跟读磁带, 复习本单元课文, 和家人分享今天的收获。

2.寻找生活中的颜色, 待下节课回校和同学分享。

篇9:第4课时多民族的大家庭

攀天阁乡位于维西县城以北,东、南与永春乡接壤,西及西北端与白济汛乡连结,东北与塔城镇为邻,乡政府驻皆菊村,海拔2680米,距县城38.8公里,全乡下辖8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104个村民小组。全乡共3975户15756人,主要民族为傈僳族,占全乡人口60%;纳西族,占总人口22%;藏族,占总人口的9%;普米族,占总人口的6.8%;另外还有汉族、白族、怒族等。物产以茯苓、羊肚菌、松茸、木耳、天麻等山货药材较多,乡域境内最高海拔3768米,最低海拔1700米。

“迷人不过攀天阁,稀奇不过老黑谷。”正如当地的民谣一样,攀天阁不仅风景秀丽让我为之着迷,更让我流连忘返的是当地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好客,还有由多个民族组建成一个融洽大家庭的当地特色。在攀天阁一个家庭中拥有2种民族的现象十分普遍,全乡有3种民族的家庭也有665户,一个家庭有4种以上民族的大家庭更达到了87户。家住攀天阁迪姑村的熊大妈家就是一个拥有了普米族、纳西族、傈僳族、汉族4种民族的大家庭,熊大妈是普米族,和大爹是纳西族,大媳妇是傈僳族,女婿是汉族。熊大妈介绍说:“当年外族是不允许通婚的,我和你和大爹当年结婚也算是打破了这个传统。”“结婚的时候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呢”和大爹笑咪咪的补上说。也正是因为看到熊大妈与和大爹婚后幸福美满的生活,子女们也纷纷效仿,儿子熊建勋恋上了小时候经常一起放羊的傈僳姑娘,女儿喜欢上了汉族小伙。当说起各民族之间风俗习惯不同时,和大爹说:“相互体谅包容嘛,一家子有啥不习惯的,一年里我们能比其他家庭过好多节日咧。”这种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融洽,不关乎任何其他,那么的纯粹和真实。

攀天阁在纳西语中意为“牧牛场”,原是一块牧野草地。云岭春季消融的冰雪,夏季充沛的雨水汇聚于此,使攀天阁成为一片泽国。传说一只神犬从天边拣到谷种,带回攀天阁,人们把谷种播到地里,一粒发十棵,一棵发十蓬,就成了今天的稻海。所以当地居民至今还保持这样的习俗,秋收后第一次尝新米,首先要让狗先吃。历史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维西通判冯舜生带领攀天阁群众开凿落水洞,疏水垦田1000余亩。记载这次工程的落水洞石刻,至今仍保存完好。1916年,当地居民曹氏、彭氏兄妹回原籍鹤庆扫墓途中,从剑川县上兰乡(今老君山镇)带回三升俗称“黑谷”“老鸦谷”的寒带谷种到攀天阁试种并取得成功,从此翻开了攀天阁坝子种稻产米的历史。到1949年,攀天阁坝子种植稻谷面积已达280余亩,并逐年增长。但由于缺乏科技,耕作粗放,亩产仅在100~150千克之间。上世纪70年代,攀天阁农科站农艺师通过认真调查,采用单株选育方式提纯复壮,培育出一个产量相对较高的品种,称为“攀农一号”,一直种植至今。这个品种也是目前世界上适宜海拔最高、产量最稳定的一个水稻品种。目前,攀天阁坝子水稻种植面积现已增长至1300亩,亩产可达到500斤左右,稻米已成为攀天阁周边群众不可替代的主粮。攀天阁大米在当地被称为“红米”,特点是稻壳泛黑,米芯略偏红黄色,煮食则清香润口。

篇10:“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包括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民族平等的政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我国的民族状况,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实现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自然环境对文化和风俗有较大的影响,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设计思路

本节民俗风情部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产生兴趣。教学设计以此为抓手,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有关民族风情(服饰、舞蹈、音乐、民俗活动、民间故事)的资料,课堂分小组竞赛回答问题。

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媒体语言,形象展示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安排案例讨论,帮助学生摒弃错误观念,学会尊重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差异,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我国的民族构成与分布状况,了解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理解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查阅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图文资料,培养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图分析我国的民族分布状况,培养地理图表的阅读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竞赛式学习,培养合作的能力、竞争的意识;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树立民族平等、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意识;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课程标准要求“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是本节重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从全国范围来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第二,从地区分布来看,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第三,从具体分布来看,各民族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前两个特征和第三个特征中的“小聚居”,在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直接读出来;“大杂居”的特征需要辅助文字说明,如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由单一的民族构成。

难点:认识我国民族构成状况;了解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五、教学过程(见表1)

篇11:第4课时多民族的大家庭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清朝对**和**的册封制度、粉碎准葛尔贵族割据势力、漠西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明清的“改土归流”、清朝台湾府的设置等史实;掌握明清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差异和清朝的疆域;充分认识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阅览、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评价少数民族领袖人物的能力;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

1、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而进行的斗争。

清朝前期辽阔的版图及其行政区域的划分和管理。

难点 : 明清对待少数民族政策的差异。

【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教学要点,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并将《明长城图》《清朝疆城图》等相关教学参考图片及电影《士尔扈特东归》片段编辑到课件中去,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相关资料可查阅http://.cnt 和《中国少数民族网》http:////2了解本节所涉及的满、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情况。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您欣赏)播放中国少数民族的有关图片(伴奏《爱我中华》歌曲)

二、新课教学

1、展示明长城和避暑山庄的图片

明朝为什么要大修长城?(防范我国北方蒙古、女真等族统治者南下扰掠)

②“避暑山庄与一般的避暑胜地相比,有什么特点?

(它是统治者避暑、围猎的场所,更是他们实行“怀柔”的民族政策、笼络少数民族首领的场所,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2、播放《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视频,进一步感悟避暑山庄所特有的政治功能。

3、展示避暑山庄周围的“喇嘛教寺庙群” “普宁寺” “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等寺庙建筑图片并回答问题,(组织4人小组讨论)。

①这些寺庙的建筑风格有什么特点(融合了汉、藏、蒙古族、维吾尔等族的建筑风格)。

②“明修长城清修庙”“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你认为这两句话反映了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代统治者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清统治者则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

4、虽然明清对民族政策有所不同,但明清两朝和少数民族关系都有了新的发展。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明清,演绎一段当时的民族关系史。

{说明:角色承担:①、以组为单位分6组,每两组承担一个少数民族角色(蒙、藏、西南少数民族。②、各组先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明清前华夏族(汉)与该民族融合的史实),然后重点指出明清时期与本民族的关系。③、代表在回答某一重大史实时,本组成员也可以小品等形式展示史实。④、准备时间为6分钟。}

5、出示《清朝疆域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

①说出清朝疆域四至。②对比《清朝疆域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找出其中的异同。

(清代中国的疆域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相同点:基本版图相似,台湾等地一直就是中国的领土;

不同点:清代疆域更为辽阔、广大,今天的中国地图上已经没有北部的乌里雅苏台及东北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疆域范围缩小。)

6、歌曲《爱我中华》,前后呼应,升华主题。

第周星期第课时年月日

第三课时《专制帝国》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加强的历史时期。但同时明清时期也是皇权高度强化,国家日渐闭关自守的时期。本课时就是在西方各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的历史背景下,从专制国家机构、文字狱、科举考试及社会生活领域的专制等方面,重点描述了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从而着重描述了明清时期中国繁荣背后的危机。此外,教材还补充了反对专制皇权的思想家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明清时期的思想发展状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明清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结果,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知道反对专制皇权的代表人物,并尝试与同时代的西方思想家进行比较。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准确、全面地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明清专制皇权在国家机构及思想上的表现

教学难点: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前指导有表演才能的学生按教材P38中的小故事编排小品。

小品一:

生1:(朱元璋)听说爱卿家昨天晚上请客了?

生2:(大学士宋濂)我请了几位好朋友,请厨师烧了几个好菜。

生1:(朱元璋)卿家没有欺骗我。

生1:(钱宰摇头晃脑地)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生2:(朱元璋见钱宰)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但是我何尝“嫌”你,为什么不用“忧”字呢?(钱宰吓得忙磕头请罪)

小品二:

以上两个小品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明朝统治者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官员思想和行为的控制,竭力维护专制皇权的史实。)

明清时期,中国的专制皇权高度加强。由此导入。

二、新课教学

1、出示朱元璋像和明朝中央机构图

明朝皇帝为什么能知道大臣的种种私事?

启发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明朝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并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对厂卫特务机构有初步的了解。

2、出示雍正皇帝像

清代又是如何加强专制皇权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引出专制皇权在清代得到进一步加强的内容,并通过图片资料,使学生明确设置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两个要点。

3、皇权的加强除体现在强化统治机构外,还体现在思想和社会生活领域中。

① 出示左图诗句,让学生思考上面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思考:清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大兴文字狱?(通过大兴文字狱,清统治者以更加严密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并达到打击异端、强化皇帝权威的目的。)②出示考生看榜图和抄有范文的夹带衫图

引导学生思考: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否还像以前那样可以选拔出优秀人才?考试的内容有没有发生变化?人们(统治者和读书人)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③看《范进中举》视频片段或flash,分组讨论评价科举制度。

4、指导学生看图5-70、5-71,对明清统治者在社会生活领域内的专制产生直观印象。统治者为什么要修建贞节牌坊、禁止世俗文化?

(专制皇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5、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很顺从统治者的意志?

①出示黄宗羲的图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黄宗羲及其主要思想。

②出示同时代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图象,启发学生比较同时代中外思想家的共同点。

(都反对专制皇权,批判君权神授的思想。)

6、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高度集权统治的时期,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那么西方的君主专制与中国的专制皇权有什么相同之处?各自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

篇12:关于《多民族的家庭》的教案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内容点析

1.民族

民族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同一民族的居民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文化(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等)的差异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准和依据。我国有56个民族。

2.景观图片:图1.14“多民族的大家庭”

这张图片的内容是:在国庆节期间,我国56个民族的代表,各自身穿本民族的服装欢聚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欢呼的景象。这张照片充分展示了本节内容的主题──多民族的大家庭,形象地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睦的、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在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许多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3.少数民族

在我国的56个民族当中,汉族的人口数量最多,达到11.85亿(1990年),占全国总人口的91.6%;另外55个民族的人口都比较少,55个民族的人口总数为1.08亿,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4%。相对于汉族而言,这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这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这个概念只是表明这些民族的人数少,并没有其他的含义。

4.第16页活动

1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不同国家的民族构成是不同的。既复习了日本和美国的民族特点,又反映出我国独特的民族构成,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特点的理解,同时也为下面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埋下伏笔。本活动可以按两种方式展开,教师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种。方式一: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代表)三个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陈述自己的民族现状,就此可以进行一场小辩论,讨论出不同的民族构成对各自国家有何种影响?方式二:列一张三国民族状况对比表,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并完成该表,了解中、日、美三国的民族构成特点。

5.第17页活动2和活动

3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提前查找一些相关的民族文化活动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或者教师可以参照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拓展一些内容。最终要达到以下目的:(1)进一步理解民族的划分及其他们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信仰的不同;(2)开拓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璀璨的民族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通过学习文化差异性,为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奠定基础。

6.图1.17“我国民族的分布”

在学习该图时,指导学生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地区,进一步总结出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通过对这张分布图的学习和阅读,让学生掌握读该类图的方法、步骤和技巧,培养学生具备阅读民族(人种)分布图等专题地图的技能。同时在学习本图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相关的几点知识:(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3)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实际上,读图的过程就是分析民族分布特点的过程。

7.少数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的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是我国繁荣和稳定的重要保证之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理解掌握。首先,通过一些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加强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其次,政策内容不要涉及太多,只抓住最关键、最主要的几条即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由)。第三,要理解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民族政策主要条款。教学过程中民族政策的内容可以先不讲,最好先由学生反思前面的相关内容(中华民族各方面的特点),从全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讨论,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相关内容。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1~2课时。

【总体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情感。教师可以将本节课分成两个部分:(1)拓展辅助活动部分,(2)课堂教学部分。

【拓展辅助教学设计】

拓展辅助活动部分。教师可以尝试多种多样的活动模式。

设计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华民族园、民族风俗展览、民族文艺演出。

设计2: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各种媒体(报纸、电视、网络、书籍)收集一些有关各民族生产和生活的景观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带、生产生活实物等,搞一次成果展览交流会。

设计3:设计一张民族基本情况调查表,让学生在同学、家长、亲戚、朋友等范围内进行相关内容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民族情况。

设计4:组织学生举办一场少数民族文艺演出联欢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部分。主要进行理论学习、把握思路、总结提高。

【56个民族】

1.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第15页的景观图片:图1.14“多民族的大家庭”。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的人民属于不同的民族,各民族的服饰是不同的。接着,教师可以总结出我国的民族构成:我国有56个民族。

2.让学生拿出一张人民币(纸币),提出一个问题:你可知道人民币上有哪些民族的文字?可以提示学生观察课本第16页的图1.15“几种民族文字”作为参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了解到有些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字。老师在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3.让学生完成第17页活动2和活动3。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参照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资料作一些补充,使学生了解到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信仰。同时开拓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祖国丰富璀璨的文化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4.完成了以上几项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理解了民族的概念,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区分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的居民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化、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5.讲解少数民族的概念。首先列出汉族的人口数和全国人口总数,其次让学生计算出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的少数民族数据表,找出人口超过1 500万和4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计算出55个民族的人口之和以及它们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最后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这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民族的分布】

1.读课本图1.17“我国民族的分布”。学习该图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总结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二是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生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

3.请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阅读分布图:(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是否存在没有汉族人分布的省、市、自治区?

4.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全国没有一个省、市、自治区是单一民族的。相对来说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进一步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5.指导学生开展课本第20页活动3。讨论: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的好处。

【民族政策】

1.先思考有关问题,例如:(1)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2)因汉族的人口多,是否可以要求其他55个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信仰而遵从汉族?

2.教师最后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并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的民族政策。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定统一,尊重人权,各民族一律平等)

(2)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上一篇:中心药房管理下一篇:2024年8月新闻热词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