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四

2024-06-23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四(精选10篇)

篇1: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四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2、经历分析分数工程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会解答有关分数工程问题的应用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总量用单位1表示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修一条长2400米的路,由甲队单独做12天可以完成,由乙队单独做8天可以完成。甲队1天可以修(),乙队1天可以修();如果两队合作共要修()天。

二、合作探究

(1)出示例题7:修一条道路,如果我们一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我们二队单独修,18天才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完成?(2)阅读理解(3)分析与解答

1、课件出示:这条路长分别为18、30千米及计算过程

2、合作学习:纸条发放(假设把这条路的长度看作单位1)小组合作:完成纸条内容,指名一小组汇报。

小组讨论:假设的路的长度不同,为什么得出的结果却一样呢?

三、答疑解难

你的结果是否正确呢?可以怎样检验?

四、检测巩固

1、P43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自主解答,然后集体交流。

2、想一想,填一填。

1)一辆卡车8小时运完一批货物,5小时运完这批货物的()。

2)一项工作,甲单独做要15天完成,甲乙一起做要9天完成。甲乙一起做,每天完成这项工作的();乙单独做要()完成。

3)修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要8天 完成,乙队单独修要10天完成,甲队平均 每天比乙队多修这条公路的()

五、拓展提升

一个蓄水池有两根水管,单开进水管,8分钟可注满全池;单开出水管,12分钟可将全池放完。两管同时打开,向空池内注水,几分钟可注满全池?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篇2: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四

听了 陈老师执教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课,有几点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本节课的引入部分,陈老师就通过“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旧知——用分数乘法解决的问题,这一过程既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纷纷参与计算,又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这样既巧妙地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又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如果是已知体内所含的水分,你能求体重吗?”此时,陈老师又不露声色地将学生带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题的呈现自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是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

二、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

本节课中,陈老师非常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从引入题到新课的例题,再到练习题,每做一题,陈老师都要先让学生分析其数量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教学中,陈老师通过找关键句、单位“1”、说数量关系式和画线段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师在指导学生画线段图的过程中,特别关注细节,她通过“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28千克画在哪儿?”“?标在哪儿?”等问题来帮助学生画线段图,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作图能力。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开拓思维

在新课教学中,陈老师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介绍方法的过程中,又让学生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篇3: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四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 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 分析基本数量关系, 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 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六上年级第30页例3:“小明小时走了2千米, 小红小时走了千米, 谁走得快些?”时, 笔者事先准备了一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练习:

1. 小明2小时走了4千米, 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2. 小红0.5小时走了1.2千米, 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3.小明小时走了2千米, 每小时走了几千米?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 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 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 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通过练习, 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 在具体教学中, 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 理解问题本质, 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 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 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 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 不断拓展学生思维, 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 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 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六上年级第37页例1“根据测定, 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我体内有28kg的水分, 可是我的体重才是爸爸的。 (1) 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 小明的爸爸体重多少千克?”时, 可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

1.把小明的体重看作单位“1”, 平均分成5份, 水分占其中的4份, 即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联系分数的意义, 结合线段图 (如下图) , 从份数角度出发可以这样列式:28÷4×5。

2.根据等量关系“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的水分质量”, 从乘除法关系出发, “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 求另一个因数, 用除法计算”, 学生可以直接列式:

3.根据等量关系:“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的水分质量”, 用方程解答。

解:设小明的体重为X千克。

列出方程:

三、利用对比, 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 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 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 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 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 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 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 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 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 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题教学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对比练习:

1.东方小学有学生500人, 女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 女生有多少人?

2.东方小学有男生200人, 男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 全校有学生多少人?

3.东方小学有男生200人, 男生比女生少, 女生有多少人?

4.东方小学有男生200人, 女生比男生多, 女生有多少人?

5.东方小学男生比女生少100人, 女生比男生多, 男生有多少人?

教师组织学生独立列式, 然后展示学生的答题结果: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比较, 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特点:用分数解决问题, 首先应找到单位“1”, 单位“1”已知的, 可以用乘法计算, 即单位“1”×具体的分率;单位“1”未知的, 可以用除法计算, 即具体数量÷对应的分率, 从而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表象, 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当然, 这必须要建立在学生理解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概括、提炼, 要避免学生机械记忆、死套公式。

四、利用画线段图, 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 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 这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 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 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如《方法丛书》中第72页第4题:“新华书店出售一批儿童读物, 卖出以后, 又运回745本, 这样现有的书比卖出的还多25本。原有儿童读物多少本?”拿到这道题目时, 绝大多数学生束手无策。即使会做的, 也是用比较复杂的方程来解决。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列式的:

解:设原有儿童读物X本。

显然这个方程很复杂, 学生还有些看不懂。而更多学生的列式是:。怎样让学生既看得懂, 又能掌握好呢?笔者在课堂上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法:把原有的一批儿童读物看作单位“1”, 卖出, 根据信息先画图:又运回745本, 把这个745本书放在哪里?再画出745本加上剩下的书的比卖出的书还多25本。根据条件可画出如下线段图:

这样利用线段图, 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 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 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 本身就是一种技能, 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 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 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四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2÷。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理解问题本质,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对比,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画线段图,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这样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知识结构中的前后联系,采取多种策略,抓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那么这部分的教学一定会变得扎实有效,学生学得相对比较轻松,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中心小学 315300)endprint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在以前整数范围内解决问题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另一方面,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再加上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已做较大改变,教学课时的压缩,使得本来就很难掌握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加了许多。为此,许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惜牺牲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集中训练。这样不仅无益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反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使学生对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产生了厌恶感。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2÷。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理解问题本质,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对比,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画线段图,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这样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知识结构中的前后联系,采取多种策略,抓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那么这部分的教学一定会变得扎实有效,学生学得相对比较轻松,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中心小学 315300)endprint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在以前整数范围内解决问题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另一方面,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再加上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已做较大改变,教学课时的压缩,使得本来就很难掌握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加了许多。为此,许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惜牺牲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集中训练。这样不仅无益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反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使学生对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产生了厌恶感。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2÷。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理解问题本质,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对比,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画线段图,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这样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知识结构中的前后联系,采取多种策略,抓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那么这部分的教学一定会变得扎实有效,学生学得相对比较轻松,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篇5:《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沟通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加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在例2和例3的教学中重点梳理分数除法的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在此类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学生容易出现总数与份数、总数与每份数颠倒位置的情况。因此,加强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明确谁是总数,谁是份数,谁是每份数。此外,还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进行辨别。如:榨1/4千克油需要4/5千克大豆,榨1千克油需要多少千克大豆?1千克大豆可以榨多少千克油?

在例4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先找出关键句中的数量关系,比如: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然后再找出单位“1”,看一看是已知还是未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或方程来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仍然无法正确辨别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的总数、份数、每份数,导致列式出错。

2.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正确列出数量关系式。

改进之处:

1.对于数量关系式可以统一归纳为单位“1”的量×分率=对应量,加强理解对应量和对应分率之间的关系理解。

篇6:《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旺业甸学校王晓慧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数与形结合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把无形的解题思路形象化,不仅有利于学生顺利、高效地学好这一部分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根据条件先找关键句,如: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确定单位“1”的量;自己画出线段图,在图中标出已知和未知的数量;接着根据图中的已知的、未知的量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是:体重×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体内水分的重量;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方法归纳为:(1)画线段图, 不仅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还让学生说说线段图的意思,即加深学生对题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2)找等量关系式,由于在学习分数乘法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找等量关系式的方法,所以学生不仅能很快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还能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写出另一个等量关系式;(3)解决问题,通过老师的鼓励与引导,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不用列方程解,还可以怎样计算?水分的重量和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是已知的,体重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然后要求学生用算术方法来解答例1。做完后,让学生对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进形比较。它们都是根据数量的相等关系来列式的。算术法是按照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来解答的;方程解法是先设未知数,然后按照数量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来解答的。这节课,学生们的思路都打开了,课堂的积极性明显高,从课后作业情况看,学习效果比较满意。

篇7:《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解答分数法除应用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⑵引导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分组讨论,观察分析和比较,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提高。

⑶通过过师生交流总结,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用方程正确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教 具: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言:

以前我们学过了分数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 应用题)。

没学新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可以吗?(生答略)

二、复习:

1.说说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看作单位“1”,数量之间相等关系怎样?

①吃了一筐白菜的2/5。

②一本书的价格正好是一支钢笔价格的2/5。

③小明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师:同学们能准确地找出题中的单位“1”和数量关系式,大家还记得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生答略)好极了,同学们说得好、做得怎样,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检验呢。

2.小明的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把答案讲给同学们听,说一说你怎样想的。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解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方法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利用这个方法去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除法应用题怎样解答好不好?

①小明体内所含的水分是28千克,占体重的4/5,他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仔细观察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独立做,做完组内交流,组长分好工,做好记录,看看哪个小组方法多,你们小组准备由谁发言,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小组的方法。

生答。

小结:用方程解比较容易,因为它的解题思路与我们以前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是一致的,也是根据题中的叙述的条件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由于单位1是未知的,要设成x,列出方程进行解答。这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用方程解的方法。

2、教学例2。

师:同学们研究出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那么你愿意不愿意用它帮助一下遇到困难的小明呢?

②小明买一条裤子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是多少钱?

(看题)(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谁愿意帮助小明?在本上写出你的答案,谁想把你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解:设上衣的价格为x元。

x ×2/3=75 x=75÷2/3 x=75×3/2 x =112。5 说一下你的想法

3、比较例

1、例2有什么不同。

师:例

1、例2虽然存在着不同指出,但是解题方法是类似的。我们再做两道题看看是不是这样。(出示做一做1、2)。请两名同学在投影片上做,其他同学在本上做,做后请同学叙述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觉得分数应用题在解答时的关键是什么?

四、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 白兔只数是黑兔只数的2/5,单位“1”是黑兔,数量关系式:黑兔的只数×2/5=白兔的只数()。

② 黑兔只数的2/5是白兔的只数,白兔的只数是单位“1”()。

③ 苹果树占果园总面积的4/7,果园总面积是单位“1”,苹果树占地面积×4/7=果园的面积。()

2、①林庄果园占地面积是840公顷,苹果树果园总面积的3/4,苹果树占地多少公顷?

②林庄苹果树占地360公顷,占果园总面积的3/4,果园总面积有多少公顷?

3、新风小学去年植树320棵,相当于今年植树棵数的4/5。今年共植树多少棵?

五、总结全课

篇8: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四

小学分数乘除法里的解决问题分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第一类型,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几倍) ;第二类型,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几倍) 是多少;第三类型,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几倍) 是多少求这个数。第一和第三基本类型出现在分数除法这单元, 第二类型出现在分数乘法这单元。这三种类型的教学是十一册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重点, 也是难点。在单个教学时, 学生做题出现的错误较少。一旦几种类型的题综合在一起时学生就感觉困难了。就是同一类型的题稍加综合学生也感觉困难, 有时学生显得不知从何入手。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这类解决问题的策略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分数乘除法问题解决进行如下的教学策略, 取得了一些点滴经验, 分述于后愿与广大同行交流。

一、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每一种“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在讲新知识前都必须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以旧引新, 使学生弄清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 那样学生便于掌握。例如“求某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问题, 它是建立在“求一个数的几倍”的整数解决问题和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的。在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复习这两部分的基础知识, 这样学生在学习这部分新知识时就感觉新知识新而不新了, 学生易于掌握。

二、交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对分数乘除法里的解决问题不知从哪里入手进行分析?怎样分析?分析些什么?达到何种目的。学生在未搞清楚题型结构特征时是无法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当老师的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分析、综合等方法让学生归纳出这类解决问题的特点、关键、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 并熟练掌握。只有这样学生在求这类解决问题时才会得心应手。我在教学时将它引导归纳如下:

第一类型,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几倍) ”。特点:已知单位“1” (标准量) 和部分量 (比较量) 求分率;关键:从问题入手找准单位“1”和部分量;方法:部分量÷单位1=分率。

第二、三类型的解决问题。第二类型,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几倍) 是多少;第三类型,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几倍) 是多少, 求这个数。特点:已知单位1 (比较量) 和分率, 求比较量 (单位1) ;关键:从题里不带单位名称的分率那句话入手找准单位1, 这两类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如下:1、找单位1;2、定方法。看单位1是否已知确定方法, 单位1是已知的用乘法, 单位1是未知的用方程 (或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用除法) ;3、列式计算, 用乘:单位1× (问题所对应的) 分率=所求的问题;用方程:单位1 (设为x) ×已知量所对应的) 分率=已知量;用除:已知量÷ (已知量所对应的) 分率=单位1。4、验算写答语。

三、画线段图,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分数乘除法里的解决问题千变万化, 数量关系较抽象而复杂。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方法一般都采用线段图的方法。画线段图应抓住题中的关键句 (即题里不带单位名称的分率那句话) 确定单位1.再画线段图。

画线段图的一般步骤:1、画一条适当长的线段表示单位1;2、根据题中分率的分母确定把单位1分成几等分;3、标出对应分率和对应量。画线段图是画一条还是画两条呢?一般规定如下:题里的分率是谁的画一条线段图;分率是与谁相比得来的画两条线段图。例:某汽车厂去年生产汽车12600辆, 结果上半年完成计划的, 下半年完成计划的。去年超产汽车多少辆?

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很容易列出算式12600× (59+35-1)

四、摘录条件, 分析思路

五、缩句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缩句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去掉枝叶, 保留主干, 在数学教学中同样适用, 是把叙述情节的语言去掉, 保留数量关系的语言。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解题就得心应手。例某校有学生1200名, 其中六年级学生占全校学生人数的, 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缩为六年级学生占1200名的, 六年级有多少人?, 学生很容易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列式为。

六、加强题组的对比练习

各种分数乘除法里的解决问题之间, 概念相近, 容易混淆, 常因一字之差, 会引起解法的变化, 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时要加强对比练习, 把相近或互逆的题编成题组让学生练习。练习后让学生分析对比。

整数与分数乘除法里的解决问题的对比练习。能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里的解决问题与分数乘除法里的解决问题的内在联系, 同时搞清楚谁是单位1 (标准量) 和谁是部分量 (比较量) , 掌握此类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

分数乘除法里的基本与复合解决问题的对比练习。能使学生认识到复合解决问题都是从基本解决问题上发展起来的。, 沟通了基本解决问题与复合解决问题之间的练习。

分数乘除法的对比练习。有利于揭示乘除法解决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

七、运用转化、联想 (发散) 等思维

转化思维的训练。在分数乘除法里的解决问题中, 常有单位1不同的几个分率在同一题里出现, 给学生解题时造成了困难, 为了给学生扫除障碍可对学生强化如下思维训练, 从而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把余下的几分之几转化为是总数的几分之几。把部分量甲是部分量乙的几分之几转化为部分量甲 (乙) 是甲乙和的几分之几?把甲比乙多几分之几转化为乙比甲少几分之几?

此外, 逆推法、求异思维法、枚举法、数字验证法……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中也经常用到。

篇9: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四

【关键词】激活经验;迁移;探索解决;对比明晰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通过对比,发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习迁移和知识的融会贯通。

(3)能对生活中的有关数学信息予以选择(多余条件),提高分析、判断、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三、教学活动设计

(一)激活已有经验,促进迁移

教师引言:同学们,我们的生命之源是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大部分都是水。

课件出示:

(1)水是人类生命的第一要素。据测定,人体大部分是水构成的,其中:水分的重量约占人体重量的。

提问:你怎样理解“水分的重量约占人体重量的”这句话?单位”1”是哪个量,你能写出人体重量和水分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2)课件出示:骨骼中的水分是骨骼重量的 。

师:单位“1”是谁?你能找出数量关系吗?

【设计意图:单位“1”已知和未知这两种题型的联系就是数量关系相同,解决方法不同。尊重学生,从教学的关键找单位“1”和数量关系入手。】

(3)课件出示: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小明体重35㎏, 小明体内的水分是多少kg ?

提问:在哪句话找中单位“1”?谁是单位“1”?你能说出一个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计算?

老师将这道题变动一下,改成(出示):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小明体内的水分是28kg,小明体重多少kg ?

学生读题,说已知信息。

提问:在哪句话中找单位“1”?谁是单位“1”?你能说出数量关系吗?师板书数量关系(小明的体重× = 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设计意图:先出示一道单位“1”已知的问题,从单纯的数量关系过渡到整体感知。再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调换一下,变成例4,让学生整体感知,但没有多余条件,目的是先引导孩子掌握单位“1”未知题的解答方法,理清思路,减少干扰。】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探索小明体重的求法

(1)画线段图,理解题意。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单位“1”的量,也就是小明的体重,下边应该怎么画?请同学们在学习纸上完成线段图。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根据刚才的分析和线段图,完成1号学习纸。如果自己有困难,可以求助同组同学。

1号学习纸

数量关系式:

小明体内的水分是

要求的是:

自己尝试解答:

学生到前面汇报自己的方法。找用方程方法解的孩子多说自己的想法,师板书方程方法。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补充与质疑。

【设计意图:用方程解题比较容易,是顺向思维,教师引导孩子逐步体会这种方法的意义和优越性,同时也为中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2.其它方法

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给予肯定,学生间补充。

3.辨别信息,回顾反思

(1)学生再次思考:出示书上37页的例4,加上多余条件(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让学生整体感知题目,不做讲解。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重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做,突出选取有效信息。

(2)提醒检验。引导学生检验结果的合理性以及对方程解法价值的体会。

【设计意图:把回顾与反思和多余条件这两个知识点放在这里,在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之后,分散了教学难点,再次突出了重点。】

(三)对比练习,明晰关系

图书馆中的故事书占全部图书的25,图书馆共有书8000册,故事书有多少册?

数量关系:

解答:图书馆中的故事书占全部图书的25,图书馆有故事书3200册,图书馆共有书多少册?

数量关系:

解答:

(1)提问:仔细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怎样解答?

(2)全班交流,师生小结:这两题中所用的数量关系一样,解题思路一样,只不过单位“1”的量是已知和未知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对比练习是让学生从根本上弄清两种题型的联系和区别,再次理清思路,明确方法,掌握所学知识。】

(3)小结:明确本课学习内容,揭示课题: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四)设计练习,反馈评价

(1)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大约是8千米/秒,相当于宇宙飞船速度的。宇宙飞船的速度大约是多少?

(2)一杯约250ml的鲜牛奶大约含有g的钙质,占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钙质的。一个成年人一天大约需要多少钙质?

(3)学生自编解决问题。

篇10: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应用题,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感受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现在正值金秋时节,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老师给带来了这么多的红枣和大家分享,好不好啊?那你们思考一下:“如果老师吃了八粒红枣,那么老师吃的红枣占这袋红枣的,这里面一共有几粒红枣

呢?”其实这是本节课所学实习的内容: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一),大家先认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后再来抢答,看哪些学生回答得又快又好,老师就把这些红枣奖励给这些同学。

二、小组合作,快乐交流 大屏幕出示以下题目:

画出下列各题对应的线段,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① 甲数的是40,把()看作单位“1”。线段图: 等量关系式:

②小明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把()看作单位“!”。线段图: 等量关系式:

1、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一二三小组学生探究第1小题,三四六小组学生探究第2小题。

2、汇报交流探究结果 各题中的单位“1”是已知量还是未知量。

3、引导学生组内讨论交流;a.你能用什么方法求题中单位“1”。

b.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汇报讨论结果

B、列式解答。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1)让学生观察题目.师: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说明理由。

明确:求“小明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与“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这个条件无关。只需要“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这两个条件就行了。

(2)随着学生回答,隐去第一个条件。

提问:谁是单位“1”的量?这道题里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小明的体重。数量关系是: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重量(3)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4)师指出:如果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它的几分之几直接用乘法计算。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探究例1的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

大屏幕出示例1的已知条件和第一个问题。

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用线段图怎么表示? 随着学生的回答,一步一步出示线段图。

教师引导写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体内水分的重量

师提出问题:这道题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交换了。

师进一步提问: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学生口答;小明的体重是单位“1”。单位“1”是未知的? 提出问题:能不能直接用乘法计算出来? 小组交流得出结论:列方程来解决问题。生在练习本上做,指名板演。设小明的体重为x千克,X=28 X=28÷ X=35

2、探究例1的第二个问题:爸爸的体重是多少

大屏幕出示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进一步考虑题目中的第二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把谁看作单位1 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线段图。

进一步提问:刚才分析第一个问题时,画的线段图是一条线段,这道题为什么要两条线段表示?

引导学生回答:这道题里是爸爸和小明两个人。

师小结:对。第一题里的小明体重和他体内的水分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用一条线段表示就行了,这一道题里爸爸的体重和小明的体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量,所以要用两条线段表示。

让学生自己写出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完成解答。爸爸的体重×=小明的体重

生独立列方程解答。指名板演

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χ=35 χ=35÷

χ=75

启发引导: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你能把 爸爸的体重×=小明的体重这个等量关系改写成除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明的体重÷=爸爸的体重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式解答。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大屏幕出示

1、基本练习题

六一班有男生32人,占全班总人数的 4/7。六一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1)、找出单位“1”,列等量关系式。(2)、单位“1”的量未知,列方程解答

2、拓展延伸练习题

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已行240千米,还剩下,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回到情境导入,学生思考、抢答,分发红枣。

五、总结汇报,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分率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六、布置作业

多媒体展示:

1、某校美术组有40人,美术组人数是音乐组人数的,音乐组人数又是数学组人数的。数学组有多少人?

2、长方体的宽是长的,长是高的。已知宽是40厘米,高多少厘米?体积是多少?

上一篇:儿时春节作文高二优秀下一篇:学校九年级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