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7-21

语文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9篇)

篇1:语文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语文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预习:了解这棵柳树的生长环境、样子、成长历程。交流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学习托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交流作者想象的这棵柳树的成长历程,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分享预习收获

1、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请同学们把你们预习后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分享。

2、各组汇报交流

(1)第一组介绍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及气候

(2)第二组介绍柳树的生长环境

(3)第三组汇报从文中找出的好词

(4)第四组读出让人感动的句子

(5)第五组背诵收集的边塞诗

(6)第六组背诵收集的咏柳的诗

(7)第七、第八组针对预习提出问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同学们,每个小组在自学后都有不同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近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2、师: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生: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3、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昨天老师已让学生回家思考)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交流个问题。

三、自主研读,交流共享。

自主阅读

1、在上节课的预习中,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把你画出来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说说你的看法。

2、师巡视了解学情。

3、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归纳:生长环境的神奇;样子的神奇;成长历程的神奇。)

交流共享

(一)生长环境恶劣

1、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的?

2、让学生自由说(先读文中的句子,再谈感受)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

3、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这种感受?

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4、指导学生读这几个词。

5、引导学生背古诗(听同学们读这些词语,使我不由得想起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悲壮与苍凉让人心头一震啊! )

6、你呢?(生自由说自己想到的边塞诗词或心里感受)

7、就在这广袤无垠,青石嶙峋的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株绿色的柳树,给你什么感觉?(惊讶、惊奇)

8、作者的这种感受在文中是如何表达的?( 哦了一声)

9、请你读出惊讶、惊奇的感觉。

过渡:哦!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让我们看一看它吧!(读第5自然段描写柳树的词句)

(二)样子壮观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指名读并谈感受。(生命力的旺盛)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生命力的旺盛?

①两合抱粗,师生演示 感知柳树的粗壮。

②百十余平方米,一间教室大约有五十平方米,一株柳树的树阴大约有两间教室那么大。

3、在如此苍茫荒凉的原野上竟生长着这样一株高大的粗壮的柳树,这个哦里还有什么情感在其中?(赞美、赞叹)

4、指名读哦

5、想读好这个哦先倒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地虚声读。

6、师:范读

7、生:跟读

8、怀着这种情绪读一读这株柳(齐读)

小结:这样高大的一株柳竟能在这如此荒凉,如此悲壮的青海高原上生长起来,壮大起来,真是神奇啊!

(三)成长历程艰辛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这株柳树的神奇?

1、学生自由说(预设我从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这株柳树没能活满一年的,但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2、师:不单是柳树,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青海高原上的夏秋两季连续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棵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神奇吗?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

3、生齐读此句。

4、是啊,这株柳树造就了一个奇迹,又有谁知道这奇迹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磨难呢?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1、指名读

2、我听出来了,你重读了多少、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生说自己的理由)

3、请大家都来读这段话,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1)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生想象着说)

(2)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

(3)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

(4)像这样严酷的考验只有一次吗?(不)

(5)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

(6)历经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精神!

(7)经受一次又一次摧毁,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___精神!

(8)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

生:齐读

5、比较感悟

(1)当青海高原这株柳正在风雪雷电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支撑,拼命挣扎,孤独地煎熬时,它的同类那些平原的柳,此时,可能在做些什么?(依据课文内容说说)

(2)生说(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地在风中摇曳;为那些依依惜别的人们所钟情,所青睐;

(3)请咏柳小组背诵诗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_____贺知章

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_____王维

两搓金缕细,烟裹翠丝柔。 _____戴叔伦

6、瞧,这些平原的柳不仅生活环境优越,还被诸多诗家词人冠以殊荣,使它们光芒四射.而同是柳树的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为了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呢?况且还要忍受长年累月的孤独与寂寞,长久以来,没有任何一株柳与它为伴,面对命运如此不公的待遇,它是怎样做的?

7、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啊!

四、学习托物抒情的写作方法(由物及人,深化形象。)

1、归纳托物抒情的写作特点。

2、说话训练。

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海伦.凯乐),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

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

出示: 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 ),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

3、填空练习

( )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 )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 )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 )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平,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生长环境 恶劣

神奇: 样子 壮观 令我望而生畏 顽强精神

成长历程 艰辛

篇2:语文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尤其理解“锻铸”的词义。②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听写课文的最后的一个自然段。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②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反面衬托出文章中心。③展开想象,来理解文章语句及中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②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流畅,用词华丽,情景交融,理解好文章中的句段是教学的重点。尤其是课文5-7自然段,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柳树的不屈。教学难点:

课文表面看是写物,但是作者实际是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柳树这种在逆境中不屈生存的斗志和勇气是每个人必须的力量,这是我们要在教学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回顾环境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苍凉、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和短语来描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师:读的时候如果速度再慢一点,就能读出意境了,再来一次好吗?

师: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却生长着一株柳树,而且是———生接读:唯一的一株柳树(板书:唯一)

师:这真是一株————生接读:神奇的柳树(板书:神奇)

二、感知柳树的外形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棵神奇之树!

课件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这是一棵树吗?它就是一棵树,这棵树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这棵树的奇异之处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交流:

一奇: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壮高大 男生读(板书:粗壮、高大)

二奇: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 硬――柔 女生读 三奇: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绿得苍郁,绿得深沉――嫩绿,草绿,鲜绿,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绿?这生命颜色如此独特,神奇吗? 生齐读(板书:苍绿)

师:生存环境如此恶劣,而它却长得这般粗壮、高大、苍绿,你难道不想赞赞它吗?带着赞叹一起读――――

过渡: 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所以课文中说它――――生接读: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板书:撑立)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6、7两个自然段,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三、感动于柳树的品质

师:读了这两段之后,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拿出笔,圈一圈,划一划,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留下你的只言片语。

交流

课件出示: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说说你读书的感受。

生: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板书:干旱、严寒)师: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严寒有多严重吗?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 2

世界屋脊,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我们真替它庆幸,好好读读这句话。

师: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

课件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交流感受。

(板书:风雪、雷电)

师: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有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闭上眼睛,听————

课件出示:风雪、雷电声

师: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可怜无助的样子。睁开眼睛,说说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

情景提示: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

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

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 生交流„„

师:这株柳树就在经受着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没有)师:冻死过多少次,它――――又复苏过来。师:被劈断了枝干而它――――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师:谁来读读这两句?

师:我仿佛看到它在咬着牙坚持,女生读;它在熬,在挺,男生读;这是在和死神较劲呢!齐读

师: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导读好“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多少”,指名读,齐读。

师:三个“多少”写出了柳树经受的摧毁是多么的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引出“又”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 生接读:又复苏过来。

师:你们这个“又”字读得真好。被劈断了枝干――——

生接读:又重新抽出新芽。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 生接读: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师:用了几个“又”字? 生:四个。

师: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样鼓励自己?

生:我一定要撑下去,只要熬过这几次风雪就好了。师:它就是这样给自己打气的。

生:其他柳树都死了,自己一定要活下去。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它才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让我们再合作来朗读这一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

生接读:又复苏过来。

师: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 生接读: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 生接读: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顽强。

师:生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顽强、坚毅„„)师:同学们,这么多的词,都可以用来诠释这个“撑立”。

四、比较体会柳树的精神

师: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江南的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生: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婀娜多姿的身姿、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师: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和命运却如此不同,可这株柳树抱怨了吗? 生:没有。

五、感悟品质,深化情感

课件出示: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的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成长为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4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师:这株柳树,读————生齐读

师: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你们的注意了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

师: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作者这样写————生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六、首尾呼应,内化情感

师: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在它身处逆境却这般——(生:高大、粗壮、苍绿);神奇在它是高原上——(生:唯一的一株柳);神奇在它毫不畏惧——(生:干旱、严寒、风雪、雷电);神奇在它具有——(生:坚毅、顽强的品格)。

师:此时此刻,面对这青海高原上这棵神奇的柳树,你想说:(采访的形式)

生:这不仅仅是一株柳树,更是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师:这株柳树就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如果坐着读不能表达心情,让我们站着读。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师:难怪作者在开始的时候这样写————

课件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生齐读。

师: “撑立”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伫立”,能理解这个词语的特殊含义吗? 生:“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

师: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谁想一个人来读题目。

生读

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一株。师:为什么?

生:因为高原上只有一株柳树,看不到其他柳树了。生读。

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因为它是唯一一棵柳树,经历过很多折磨的。

师:我懂你的意思了,这株柳树能够在高原上生存下来,你觉得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他要强调这一株柳。

篇3:语文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第五单元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

【设计思路】

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 这篇课文原是初一学生所学, 现在提前到小学六年级。课文文质兼美, 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 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 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 长在温室中。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 一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 我主要抓住这两段文字进行剖析, 让学生从不同环境中生存的柳树的外形差异中去寻找高原柳茁壮高大的原因, 通过古典边塞诗词感受高原的荒凉, 与江南柳的温和舒适环境形成反差, 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想象高原柳生存的艰难。配乐范读、想象写话、配乐朗读为学生营造情境氛 围, 使学生化身为高原柳树, 去感受它的不屈历程。至于高原柳和家乡灞河柳的对比, 我选择了一带而过, 不作详细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尤其理解“锻铸”的词义。

(2) 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默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1) 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2) 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 , 反面衬托出文章中心。

(3) 展开想象来理解文章语句及中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 ,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 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2) 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格联系自身, 在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种子。

【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流畅, 用词华丽, 情景交融, 理解好文章中的句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尤其是课文5~ 7自然段, 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柳树的品格。

【教学难点】

课文表面看是写物, 但作者实际是由物及人, 托物抒情, 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 柳树这种在逆境中不屈生存的斗志和勇气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品格, 这是我们要在教学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 , 疏通字词 , 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课件制作准备。

(一) 课前谈话:

在老师的心中也有一棵神奇的柳树。 (配乐朗诵自作的诗) (略)

(二) 复习引入营造氛围

1.同 学们 ,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 文———青海高原一株柳。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荒凉, 作者每走一步, 心头便弥漫着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 (课件出示古诗, 配乐朗读)

2. 这株柳树就生长在这样的青海高原上——— (生读词: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异常苍茫) (出示课件)

3.激发阅读期待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株柳树, 用明亮的眼睛看, 用敏锐的心来感受。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看看这株柳树啊?

(三) 聚焦重点深入悟读

【聚焦外形, 感悟“神奇”】

1. 出示第五自然段 : 这是一棵树, 不过它是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 咱们通过朗读, 读着读着, 这棵树就会从语言文字的后面显现出来。 (那么, 它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请大家仔细默读这部分内容, 抓住其中关键的词语, 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

2.学生默读课文, 作批注。

3. 这株柳树有什么 特别的地方 呢?谁来挑一处读一读, 说一说?

4.交流

叶绿如墨———学生交流 (点出“苍郁”“深沉”)

枝干坚硬———学生交流

高大粗壮———学生交流

此时此刻, 我相信这株柳树肯定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巍巍然屹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了。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去读一读这段话, 如果咱们觉得坐着读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情感, 老师提议咱们站着读。全体起立。 (配乐齐读第5小节)

【聚焦“撑立”, 感受柳树生长过程的“神奇”。】

师:你们看这个撑立的“撑”, 提手旁加个掌, 手掌用力就是撑。那这回请你快速地默读描写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6、7两个自然段, 读了之后, 我相信你对这个词包含的意思会有更深的理解。

师: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不容易?

A.“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 随意抛散到这里, 那一年恰遇好雨水, 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 生长出一片幼柳, 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 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1) 读了这句 , 这株柳不容易表现在哪里? (生:种子随意散落却有幸萌发、其他柳树苗子全毁了而唯独它存活了下来。 ) (生:我觉得在青海高原上长出这样一株柳树很不容易。你看, 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 生长出一片幼柳, 干旱就随之而来, 这一茬柳树苗子熬不过持续的干旱, 它们全毁了, 一棵也没有剩下。) (生:就算有的柳树侥幸挺过了干旱, 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能够经受干旱和寒冷而活下来的柳树那就是一个奇迹。 )

(2) 读这段话后 , 把体现这株柳不容易的关键词读好。

B.“自古以来, 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 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 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 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出示】

(1) 说说你读这段的感受。 (生: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一岁就是指柳树没有能活满一年的。 )

(2) 但是这株柳树呢 ? (生 :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

(3) 不光柳树 , 别的生物也活不到一年, 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 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 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 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 只有这棵留下来了, 而且长得高大粗壮, 容易吗?

(生:不容易。 ) (一起读一读)

【体会柳树在忍受命运不公时苦苦撑立的不易。】

过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抗击的时候, 它的同类, 那些平原柳树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可能在沐浴着阳光, 在肥沃的土地里汲取着营养, 可能在吮吸着甜美的雨水, 听着游人的赞美, 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婀娜多姿的身姿, 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同是柳树, 生活的环境却不同, 可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抱怨了吗? (没有)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里有两个数字不知道有没有引起你们的注意, 从这里你读出了什么?说明它要活下来的机率是十分小的。

师:你从“一”当中读出了活下来的机率是十分小的, 你读出了什么? (生 : 我读出了它如果走错了一步就会面临死亡。 )

师:因为这个九十九让你感觉到了———危险很大。它的生命是凶多吉少的。

师:是啊, 尽管危险和困难是那样多, 那样大, 但柳树害怕了吗、放弃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这里这样写, 读———

生齐读最后一段。

再读描写 环境的词 语 : ( 配乐———苍凉的马头琴音乐) 这株柳树就这样 (指黑板上板书) “孤独地、不畏艰难地、勇往直前地”撑立在 (指课件中词)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的青海高原上;它就这样 (指学生板书) “顽强地、坚强不屈地、坚持不懈地”撑立在有着 (指课件)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的青海高原上; 它就这样 (指学生板书) “不屈不挠地”撑立在有着 (指课件)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异常苍茫”的青海高原上, 它就这样撑啊撑, 撑出了高原上一道独立的、壮丽的风景。

师: 难怪作者在开头要这样说, 读吧。

生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师:在这个地方, 它说是“伫立”在青海高原上。你们理解这个“伫立”吗?

师: 那你们觉得这个地方用上“伫立”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我觉得是对这神奇的柳树生长时间长的一种描写。 )

师:时间很长了, 撑立了很久了。 (就是说它生命十分顽强 , 不屈服高原上种种恶劣的环境。 )

师:是的, 这株柳树已经在高原上撑立了很久很久了, 如今它已经是根深叶茂了。我们相信, 它还会继续天长地久地撑立下去, 成为高原壮观独立的风景, 所以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板书擦去“撑”改为“伫”)

(四) 拓展

l. 面对这样神奇的柳树 , 你想到了什么?

2. 我有三句话要送给大家 :【出 示】我愿, 它能成为你生命中一笔宝 贵的财富。

(五) 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真了不起, 你们通过学习课文读懂了两个词, 一个是“撑立”, 一个是“伫立”, 其实你们已经读懂了一棵树的神奇, 读懂了一种精神。我相信, 这株柳树的形象、精神将永久地伫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六) 作 业 :我阅读 , 我快乐

篇4:语文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板书:一株柳)大家对柳树都不陌生,经常在哪里见到它?柳树不仅活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活在很多古诗词中,谁能背一些写柳的诗词或者句子?生活中的柳、古诗词中的柳,给你什么印象?

2.(板书:青海高原)谈谈你对青海高原的见闻和感受。

3.齐读课题。有什么想说吗?

【设计意图】柳树生长在雨水充沛的江南水乡,土地肥沃的广袤平原,它们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历来是柔美的文化符号。课文中的这棵柳树却生长在荒凉贫瘠的青海高原上,生存环境的巨大反差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的导入,意在引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积淀与文本意象的强烈冲突,激发阅读期待。

二、整体把握,初读感知,走进文本

1.自学字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1)反复自读课文,利用拼音和工具书,在读中识字,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义。

(2)出示词语,正确认读,理解词义,读出词的意境。

第一组:广袤无垠青石嶙峋悲壮和苍凉简洁而开阔持续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

第二组:浓密苍郁深沉粗实而坚硬巍巍然撑立伫立唯一独立的风景壮丽的风景顽强抗争毅力韧劲

第三组:望而生畏不可思议神奇崇拜敬畏

【设计意图】第一组词语描写了高原的恶劣环境,给人荒凉、沧桑之感;第二组词语塑造了柳树的形象,反映了柳树的精神;第三组词语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直接倾吐了对柳树的敬重崇拜之情。

(3)各学习小组分自然段朗读展示,教师随机正音,指导读好长句子。

2.理清层次,把握结构。

(1)谈初读感受,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板书:神奇)

(2)默读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它的神奇?教师引导归纳:从恶劣的生存条件、奇特的高大、传奇的生命历程、与灞河之柳的比较都可见其神奇。

三、深入品味,合作探究,亲近文本

1.出示学习任务:①当“摄影师”,拍摄柳树的形象及生活环境,拍出它的风骨。②当“作家”,猜想柳树的传奇生命历程,创作一段感人的故事,写出柳树不屈的灵魂。③当“辩论家”,展开愿做灞河柳还是高原柳的辩论。

2.自主选择,自由组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一项学习任务。有相同学习任务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与发言人。

3.紧扣文本,自主探究。

“摄影师”组:学生独立研读文本,圈画重点语句,批注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每个人独自构思,设计拍摄方案;再次研读文本,在文中寻找依据,解释自己的设计创意;课外查找资料,修改设计方案。

“作家组”:学生独立研读文本,圈画能触动自己心灵的语句、段落,轻声读一读,思考并写出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发挥想象,编写一段故事(可以写整个生命历程,也可以截取一个细节、一个片段);再读文本,检验自己创作的故事是否合情合理,能否突出柳树的精神;课外查找相关资料,修改作品。

“辩论家”组:确立自己的观点:独立研读文本,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找重点语句);课外查找相关资料,准备更有说服力的材料;写一段辩论开场词。

【设计意图】文本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柳树巍然撑立的不屈形象,高原苍凉的景色,适宜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柳树的传奇生命历程,留给了学生大量的想象空间;而灞河之柳与高原之柳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与生活道路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抓住这些训练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把学习内容设置成三大学习板块,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自由组合,形成学习任务型小组,充分发挥小组的团队精神,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和深入品味。

篇5: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用灞河柳衬托高原柳的写法。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二、导入:

学习了课文的1—5节,我们了解了这是一棵神奇的柳树。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预设:

1、什么只有这株柳树能生存下来

(相机板书:造就神奇)

2、这株柳树从哪儿来的

三、学习第6—7节

1、自由朗读课文,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2、哪些句子写出了柳树的顽强

相机朗读指导重点句子:PPT出示

(1)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指导朗读

方法一:通过学生朗读,让学生谈谈自己一些词语朗读处理的原因。(自悟)

方法二:让其他学生倾听,评价朗读者读得好的地方。(他评)

方法三……

四、学习第八节

1、文章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可是第8小节却写了和它没有关系的家乡灞河的柳。偏题的作文不是不及格嘛。陈忠实还是大作家呢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大段来写灞河的柳树呢认真读一读,想一想。

①、对比

②、哪些地方作了对比划出来。

教学思路:

a、抓住“随手折……三两年……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这些句子体会极易生长;

b、抓住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两词体会柳树的形象象一位美丽的、年轻的少女。思考体会:如果灞河柳是这样一位少女,那高原柳象什么

男女生对读分别写灞河柳和高原柳特点的句子。PPT出示。

③、这样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顺势指导读好第八节最后两个反问句。

2、如果你是一株柳树你愿意做灞河柳,还是高原柳为什么

五、学习第九节

1、命运是无法选择!它落在了高原之上就拼尽全力活下来。成了让人敬畏的高原柳。朗读第9节,这篇文章的总结段很有气势。边记边体会,读得滚瓜烂熟,下次写文章如何结尾对你也许有启发。

提示背诵:PPT出示

这株柳没有……

也没有……

而是……终于……

命运给予它的……

它却在……

2、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听《天堂》这首歌。

2.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3、4、5自然段。

A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B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

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

(“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

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深入阅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以及关键句,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体会它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人格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深入地理解感悟。

3、体会作者用心观察自然,以及正面描写、联想想象、环境烘托、对比反衬等写法对突出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感受高原,感知柳树

1、学生欣赏青海高原风光图

2、学生认读词语并选词描绘青海高原风光。

广袤无垠深邃

青草覆盖凝滞

青石嶙峋铁铸

寸草不生赭红

3、师生补充介绍青海高原,进一步了解环境状况。

4、出示青海高原一株柳插图。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柳?学生看图描绘。

5、在作者陈忠实的眼中它又是怎样一株柳?学生读课文1、2小节。

找出两小节中的反义词。(标出:平常神奇)

6、作者说它“平常”是因为——(学生结合第8节介绍作者家乡)

7、质疑:司空见惯的柳树,作者为什么要说它“神奇”?(板书:神奇?)言为心声,读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二、品读词句,感受“神奇”

1、学生默读课文5至7节,圈划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之处,写下批注。

2、学生集体交流,品析词句,体会“一株柳”成长的艰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5~7节。

(1)样子神奇(“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绿得苍郁,绿得深沉”“撑立”“锻铸”)

(2)萌发神奇(“遥远”“随意”“恰遇”“有幸萌发”“持续的干旱”“全毁了”“一茬一茬……旱死”“熬过……却躲不过”“绝不宽容”“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壮大神奇(“一次又一次摧毁”——“虐杀”“冻死”“铺天盖地”“雷轰电击”“劈断”;“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复苏”“重新抽出”“多么顽强的精神”)

3、学生整理交流所得。填空: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它从()来到青海高原,熬过(),躲过(),奇迹般地萌发。它经历过(),经历过(),在()后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顽强地壮大。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树干和树枝();叶子()。使人感到()。

4、整理填空,出示诗歌,学生齐读。

从遥远的河川

来到青海高原

熬过持久的干旱

躲过严酷的寒冷

奇迹般地萌发

在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中

冻死了

又复苏

在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中

劈断了

又抽出新条

一次又一次摧毁

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顽强地壮大

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

树干和树枝

呈现出

生铁铁锭的色泽

粗实而坚硬

叶子

绿得苍郁

绿得深沉

给人以生命伟力的

强大感召

5、用“有的……有的……”或“要么……要么……”或“或者……或者……”的句式说一说青海高原上没有其他任何树的原因。

6、小结:这平常傍水而立,看似弱不禁风的柳树能在高原上萌发、壮大是神奇的。

三、对比讨论,感悟品格

1、作者望着青海高原一株柳,又联想到家乡灞河旁的柳树,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学生速读第8节,找出一句。(出示“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2、学生欣赏灞河柳树与青海高原一株柳进行比较。

3、出示表格:

学生自读第8节,根据表格的提示交流青海高原一株柳和灞河旁边一片柳的生活道路与命运有什么差别。

4、学生交流比较后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5、引读第9节。

6、学生结合前文讨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指什么?

成就了“一片”什么样的“绿阴”?

为什么它能在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中成就这样一片绿阴?靠的是什么?

有感情地齐读第9节。

7、最后一句仅仅是在写一株柳树吗?学生再读最后一句,把联想到的写在课文插图旁。

学生交流写话。

教师小结:一棵树、一个人,乃至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有这种不抱怨的态度、不畏怯的勇气、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毅力,只要全力以赴抓住“一线希望”,就能从“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中走出一片天地来。

四、感悟写法,拓展延伸

1、言为心声,要想写好文章,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外,更要睁开心灵的眼睛读懂自然之美、自然之道。1998年陈忠实凭另一部小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2、作业:

读读写写——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与《青海高原一株柳》比一比,两篇文章有什么异同,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

样子

15、青海高原一株柳神奇萌发(想象)言为心声

壮大

课后反思

课终于上完了,课后反思三个问题,以寻找一些今后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值得吸取的教训。

一、为什么要上这篇课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值得学生细细咀嚼品味。

二、怎样上这篇课文?

我备这一课经历了三个过程:第一次备课:把文本当作沙滩,带着学生去捡珍珠,然后让学生把珍珠磨成珍珠粉,吸收其中营养。基于这种想法,备课时我尽量找出文中有价值的词语(如“神奇”“望而生畏”“敬畏““伫立”“撑立”“虐杀”“摧毁”“锻铸”“奇迹”“不可思议的奇迹”“起死回生”“艰苦卓绝”“一方独立的风景”“一方壮丽的风景”)企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品析词语,理解词语内涵,从而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但是,当教案完成后,发现课堂教学问题琐碎,以词语教学为单位,不符合六年级年段目标。第二次备课:把文本当作大山,带着学生去登山,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风景。基于这种想法,备课时我理出了课文的层次:青海高原——柳树的样子——柳树的萌发——柳树的壮大——与灞河柳树对比——柳树的精神。教学每一个段落,都从文中找出一句关键句,从关键句切入,带动理解整段,达到对各个层次的充分理解,进而实现教学目标。试上后感觉教学中教师牵引的痕迹太明显,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第三次备课:把文本当作草场,把学生放牧在草场上,让他们自由地吃草,各取所需,吃饱吃好。基于这种想法,备课时从“神奇”一词切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交流,关注重点词句。试上后块状明显,基本能达成教学目标。所以研讨课上我的教学设计以第三次备课的结果呈现。

三、上得怎样?

1、学生素质好

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课堂上学生围绕核心问题“神奇”自读自悟,充分地地展开交流讨论,各抒已见,语言丰富,思想深刻,朗读感人。由于时间关系,最后的写话只有两位学生交流。一位学生从不幸者的角度谈如何对待坎坷的命运,他把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内涵统一起来,显然课文增强了他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另一位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从幸运者的角度谈体会,他对未来可能遭遇的挫折已经作好了心理准备,甚至渴望着经历一番考验,在磨难中进一步成长、成熟。学生精彩的发言使课堂充实而丰富。可惜,读后感交流得还不尽兴,学生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认识以及对课文的理解没有更充分的交流展示。

2、老师要加油

篇6: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青海高原上那株神奇柳树的独立风景,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它,感受它强大的生命伟力。

这就是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树:读第五自然段描写外形的句子。

二、面对如此恶劣的高原环境,这株神奇的柳树不禁使人产生疑惑:它是怎么长到这么大的?默读课文第6、7自然段,体会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这株柳树的神奇,把它们勾画下来,还可以在旁边批注上你的心得。

1、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说说你读书的感受。(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

师: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气温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我们真替他庆幸,好好读读这句话。

师:文中的哪些词语一下抓住了你的眼睛?“绝不宽容”是什么意思?从文中的哪里可以看出? 所以作者感受到,这棵柳树能够在如此严酷的环境里存活、生长壮大,“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2、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

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学生交流感受。文中的那些词表现出这恶劣的环境并没有宽容这株柳树的生长?(虐杀、冻死、劈断、摧毁)

师: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种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们看到它怎样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 学生交流„„

师:在这么残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是怎么挺过来的?从这段文字中勾画出相关的词语。(复苏、重新抽出、起死回生)

冻死过多少次,他又——复苏过来。

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文中的四个“又”字让你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面对这株百折不挠的柳树,我们不得不感叹:“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3、“望而生畏”的“畏”如何理解?作者“敬畏”它什么?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生命力之顽强)。它不仅能在其他柳树都无法生存的恶劣环境下生存下来,而且居然树繁叶茂,生意盎然。

4、六、七自然段中柳树的成长经历是作者的猜测与想象,你觉得作者的想象有依据吗?有必要吗?讨论。

这是建立在柳树生长环境和外形基础上的合理想象,是对它“身世”的再现,这种写作方法是这篇文章语言的一大特色,丰富了柳树的品格,突出了柳树的神奇和令人敬畏的强大生命力。

三、文章写到这里就该结束了,但作者还写了什么?默读第八自然段。

1、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河的柳树呢?灞河柳和高原柳在外形、萌发、存活及生长方面各有什么不同?灞河柳生活的道路很平坦。

2、同时柳树,但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与灞河柳绝然不同,所以付出的努力也不一样。所以作者说“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3、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对比的写作方法,衬托出青海高原让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同样一株柳树,如果它生长在灞河边,就算它阿娜多姿、风情万种,也不会有人关注它,但如果它生长在高原呢?当你在荒原上见到它时,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情?“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四、这是作者在青海高原上见到的唯一一株柳树,它那么独立地站在了我们的眼前,那么大,那么绿,面对这方壮丽的风景,我们无不为之震撼。因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默读课文第9自然段,它靠的是什么成就了这片绿荫?“全部身心之力”“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有旺盛的生命力就能造就奇迹。

五、回顾全文,文章先写这株柳树的生长环境、外形,然后写它的成长经历,最后和灞河柳进行了对比,作者那里是在写柳树啊,分明是在写人,写一个英雄,一个高原英雄!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作者托的是什么“物”,表达的是什么“志”呢?

以柳为对象,赞颂在恶劣环境下顽强抗争的精神。

2、在生活中,有没有与这株柳树相似的人或物?(海伦凯勒、夏洛蒂、霍金……)

3、读完这篇文章,如果有人问你愿做灞河柳还是高原柳,你怎么回答?

篇7:15、青藏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自学质疑

1、朗读课文,文中的这一株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从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把它画出来,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家乡灞河的柳树和青海高原一株柳之间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写灞河的柳树?

3、读了课文,你懂了什么?不理解的又是什么呢?

二、交流展示、汇报成果

1、说说文中的这一株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从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读了这些语句,有什么感受。

2、家乡灞河的柳树和青海高原一株柳之间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写灞河的柳树?

三、互动探究、精讲点拨

(一)品读1、2自然段

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

1、第一自然段的“平常”与第二自然段的“神奇”是否矛盾了?为什么?

2、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朗读好这两节中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展示交流

1、指名说说自己的看法。(突出“神奇”)

2、有感情地朗读。

(二)品读3—9自然段

学习引导

仔细读读课文3—9自然段,从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把它画出来,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1、读读这些词语:“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你能感受到什么?

2、“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让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句?

3、就在这广袤无垠、青石嶙峋的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株绿色的柳树,给你什么感觉?

4、作者的这种感受在文中是如何表达的?请你试着读一读,好吗?

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这是一方怎样的风景呢?

1、反复读读课文第5自然段,用“﹋﹋”画出相关的语句品读。

2、从第5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实而坚硬”、“绿得苍郁,绿得深沉”理解)

(3)这段话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吗?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1、你怎样理解“绝”字?

2、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造就了怎样的一个奇迹?这奇迹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磨难呢?(从第6、7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语句细细品味)

3、带着你的理解来说一说:

①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

②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

③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 ④像这样严酷的考验只有一次吗? ⑤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⑥历经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精神!⑦经受一次又一次摧毁,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___精神!

4、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第6、7自然段吧!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却相差何远?

1、家乡灞河边柳树的生活道路和命运是怎样的?

2、家乡的柳树让你想到了哪些写柳的诗句?

3、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柳树?

4、带着你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第8节吧!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1、联系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联系生活实际,你又得到怎样的启示?(结合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文章来谈)

3、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得想到一个人海伦.凯乐,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 出示: 站在这株柳树的面前,我不由得想到一个人(),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二)展示交流

1、在刚才的学习中,你还有哪些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交流你对有关句子的品读,说说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师注意引导和点拨)

3、同桌相互朗读课文,读出你对课文的感悟。

四、矫正反馈、迁移运用

学习手册第三、四题。

五、总结提升

1、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在写作上的收获是什么?

2、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神奇

形状 枝干

篇8:语文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我们要引领学生去研读文本,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使学生心有所悟。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呢?教师应设计精彩的导语,品词析句,抓住细节,引导学生真正走入文本,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舒展个性,抒写真情的精神空间。

一、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魏书生老师曾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导语的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导言,是教师谱写一篇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因此,有人把它形容为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

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开篇导入时,可以这样直接导入:“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张图片,认识吗?这是极其平常的一株柳树,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对柳树情有独钟,写下了很多关于‘柳树’的古诗,你知道哪些呢?作家陈忠实也写了一篇关于柳树的文章,它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读了课题后你有哪些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阅读兴趣瞬间被调动起来。

确实,好的导语就如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

二、品析词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评词语的妙用,教会学生咬文嚼字,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的感染力,以唤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如在教学“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时,可以抓住“巍巍然撑立”展开教学。教师设计的问题有:巍然是什么意思?“巍巍然”就更加高大了,你看到什么了?对啊,这是一株参天大树啊!再读这个词“巍巍然撑立”!撑立还可以说成什么立?那作者为什么要用撑立呢?这个撑立还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咬文嚼字”的训练,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即把语言和思维方法的作为教学的重点,有效实现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一个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三、抓好细节,在语境中生成感悟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粗线条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还必须体现教师在关键处、细微处的指导和点拨,以引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体现细节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那份精彩。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三四自然段是描写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的,教学时,教师出示“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的、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的段落,提出问题:“面对这样的青海高原,你有什么感觉?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表达。”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这些词语的慢慢体悟,并在头脑中想象青海高原的苍茫,然后再补充两首古典边塞诗词《从军行》和《凉州词》,进一步感受作者为我们所营造的意境之美,这样的细节处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为后面树立高原柳之韧劲形象提供了具体的语境。

四、加强朗读,抒发阅读的共鸣和激荡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抒情的散文作品,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激起共鸣。而朗读是最能使人触“文”生情的方式,学生能在朗读中感受到真切的情感美。在教学时,应以读为本,实践好“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具体要求,运用多种形式的读——齐读、个别读、引读、默读等,把朗读与感悟有效地结合起来。

在学到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形态粗壮高大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

师:这株柳树给你怎样的感觉?生:粗壮高大。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让你感觉到这柳树特别的粗壮高大?

师:“两合抱粗”,两合抱粗到底有多粗,来我们两个人合作来演一演。

师:这么粗壮的柳树你们看到过吗?生:没有。

师:而且你们看,它的树荫有百十余平方米,我们上课的教室大概是四十多平方米,也就是说相当于两三个教室,那么大的一片树荫,可见树冠的高大。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1:读。师:呀,我觉得还不够大唉。生2:读。

师:有点感觉,来,我们一起读。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体悟了文本的语言之美,体悟了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不知不觉中,一棵有着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的柳树呈现在孩子们的心目中。

总之,课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对照自身的教学实际,努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与人生的修养,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摘要:课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对照自身的教学实际,努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与人生的修养,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篇9:语文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齐读课题。学生质疑,教学生字词。(略)

2.在作者笔下,这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1)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2)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

(3)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3.对比两段,突出“神奇”: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1)“极其平常”和“神奇”矛盾吗?为什么?(作者巧用对比,作用是衬托,突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神奇)

(2)比较二:“在平原在水边”和“在青海高原上”。(这是突出柳树生长环境的不同,引出下文)

(3)“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请问后面写到在平原在水边的柳树了吗?(有,写到了灞河柳。这是一种巧妙的写作方法——伏笔)

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去写这一株柳树的“神奇”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

二、精读“神奇”,感悟韧劲

1.“神奇”之一:生长环境

(1)这一株柳生长的地方不是平原,不在水边,而是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就是它的神奇之一,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青海高原。(指名读第3、4自然段)这里写青海高原的哪些词句令你印象深刻?

(2)(出示青海高原的图片和资料:青海高原夏秋两季经常连续干旱,最冷的时候可达零下二十多度。春有频繁沙尘暴,夏天有雷暴、冰雹,小如黄豆,大如鸡蛋。青海高原上的土叫冻土,也就是死亡之土。)读后讨论。

(3)师生将描写青海高原的段落改编成诗的形式(改好后,指名读)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赭红色/起伏的原地/看不到/任啊<撂树/没有树族的原野/简洁而开阔/也异常的苍茫。

(4)小结:这就是荒无人烟、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

(5)作者写柳树,为什么用这么多篇幅写青海高原?(这是环境描写,与这一株柳对比,衬托出柳树特点,为下文表现柳树韧劲做铺垫)

(6)小结:是啊,在环境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之上生长起来的一株柳树,难道不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吗?

(7)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再齐读课题。

2.“神奇”之二:外部形态

(1)这是怎样的一方壮观、独立的风景?让我们把镜头拉近,聚焦这一株柳树的样子,感受它的神奇。(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这一株柳就藏在语言文字的后面,你从它的样子感受到了什么?柳树外形描写有什么作用?

(2)补充古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我们一般写柳树会写什么词?(柳叶、柳条)颜色一般用什么?(嫩绿、翠绿等)

(3)课文中说它是怎样“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

(4)比较“直立”与“撑立”。(直立,笔直地站立;撑立,像手掌一样用力支撑)从撑立中你感受到什么?(柳树顽强磅礴的生命力)

(5)朗读:出示对比的改编诗歌段落。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上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下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悲壮苍茫的青海高原上

它/约有两合抱粗

树叶浓密/枝干粗实而坚硬

叶子苍郁而深沉/它巍巍然撑立

表现出强大的生命伟力

(6)当别的柳树在春风里婀娜多姿,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时候,这一株柳撑立在——(读上诗)

(7)小结:青海高原荒无人烟、环境恶劣,而这一株柳树用撑立诠释了自己顽强磅礴的生命力。

(8)读课文第5自然段,引出“锻铸”。“锻铸”是什么意思?怎么把“锻铸”用在这一株柳树身上呢?

9.小结:这就是这一株柳的生长经历。请问,作家亲眼看到了吗?(这是作家的想象)

10.这节课所学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都是写实,从哪些地方看出了严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呢?下节课让我们从写实走进想象。

上一篇:我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智童教育新员工入职会讲话下一篇:备考MBA面试的8个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