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基础大全

2024-06-05

高中历史基础大全(通用7篇)

篇1:高中历史基础大全

高中历史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是一次很大的挑战。以前,教师把教学的重点环节放在了备课上,总认为课前备好了课,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备课准备得很充分,甚至连教师怎样讲、怎样提问,学生会怎样回答,回答到什么程度,教师都会心里有数,做好应答的准备,在课堂上学生如果回答的和自己事先备课的答案一致,教师就会充分肯定,认为学生听课认真,理解正确。如果学生回答的和教师的答案不一致,甚至出入很大,教师则指出其不对的地方或不做评价,然后告之正确的答案。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行,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有了很大的变化,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教师的教育理念创新是新课程实施的前提

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传统教学重视知识传授,却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待灌的“知识器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获得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生成长的多方面需求决定了现代教育必定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工程,在教学中对于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司马迁、班超、文成公主等,我们不只是简单的介绍事迹,而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书籍,让其整理相关的材料,在课堂上或小组中介绍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畅谈英雄身上的优秀品质,以及对当时社会的贡献,对我们今天的为人处世的启发等。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更从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熏陶。新教学理念倡导的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研究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掌握方法。为此我们的课堂学生是主体,学生尊重教师,教师相信、肯定、鼓励、赏识学生。人人都参与,有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有修正补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平等融洽。由重结果到重过程转变。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教学的一个十分突出的弊端,历史教学如果只强调学习结果,必然走到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的死胡同里去。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兴趣和思维能力,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这一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凡涉及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这些理论性强的地方,我们关注的是学生怎样从材料中得出结论,对材料怎样进行整理和寻找。

二、教师课前备课的重点与以前不同。

以前教师课前备课的重点是放在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上。现在教师备课的重点则放在教学目标上,即明确通过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是简单地了解,还是理解,甚至是评价的程度。既然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程度不同,因此教师组织教学的方法也不一样,如果是第一个层次—了解,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在广度上做文章。学生可以结合课本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去谈。如果是理解、评价,就要从深度上去把握。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课堂提问、讨论与以前不同。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往的提问是教师的专利,现在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有时也可以大胆地放开让学生去自问自答。我们知道,答案有时是唯一的,但问题可以多种多样,提问时应该尽量避免提一些低水平的问题,比如对历史事件年代等类似的提问,应该提些“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的问题。具体实施时,可以事先让学生预习课文,然后讨论。讨论时我认为分组讨论效果最好,具体分几个组,可以根据班级人数来定,但至少应该分成三个组,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成立一个裁判组,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评判问题。比如讲到辛亥革命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而不支持孙中山?有位学生回答时就说:“如果我是帝国主义,我也会选袁世凯”,学生把自己放在帝国主义的角度上来思考这个问题,这样换位思考,问题就很简单了。讲南昌起义时,有学生就提出:南昌起义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教师一般领着学生探讨过辛亥革命、护国运动等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而学生就可以大胆地提出南昌起义的成败,我认为这个问题很有新意,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只要能得出“不同的前提,有不同的结果”这样的结论,那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就很成功了。所以我们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做。

四、对教材内容的总结、教学评价与以前不同。

历史教学比较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结,以往都是教师总结,现在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场战役,曹操先以少胜多,后又以多败少,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让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应该怎样去做人。再比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对比,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学习各民族先进的文化,而不能滋长狭隘的民族观点。新课改中的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对所学知识的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评价。我们的教学目标其实更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所以在教学评价中,完全可以让学生来谈,学生谈出来了,你才能知道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了,达到了一个什么程度。还可以对着目标给学生打分,看学生完成目标的不同层次。由此可见,新课改的实施,是我们迈向素质教育的关键一步,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到新教材淡化时间,淡化目标。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找到学习历史事件、线索的方法、过程,以便适应终身化学习。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方法去达到目标,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目标—过程—评价就能达到三者合一。所以新课改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过去是教师忙着备课、讲课,学生很轻松,现在正好相反,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教师就会很轻松。这样看来,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是不是对教师的要求就降低了,其实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对教师自身的要求更高了。我认为教师也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同时还应当以扎扎实实的课堂改革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展望新课改,我想这将是一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革命。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次新的挑战。穿新鞋走老路肯定是不行的,是穿旧鞋走新路还是穿新鞋走新路这都是我们将探讨的问题。

篇2:高中历史基础大全

历史课程为什么要重视批判反思意识

什么是批判意识?为什么提倡批判反思意识?历史课程为什么要重视批判反思意识?柯林伍德强调教学“应学会如何在现有证据的基础上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学会如何评价从这些不同角度得来结论的说服力,判断其论证过程的力度和弱点。而对要验证的各种信息,师生们最终应该能够分析、综合和评价”。这段表述为如何培养批判反思意识作了方向性的指导。我理解,柯林伍德提倡的学习过程,不在于掌握结论和证据,重在认识和判断各种角度的论证过程,从而做出自己的评价。这就是批判性思维。反思则是教师的基本功课。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为教师成长开列了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我觉得很有道理。在外行人看来,中学教学是一种重复性的劳动,因为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常教常新,否则一个教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只有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才能有追求、有改进。这样的反思对历史教师尤为重要。因为,历史学的特点一是搞清楚史实,二是如何解释、怎样结论。中学历史课程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批判反思意识在历史课程中更为必要。这也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虽然在字面上没有明确提及历史批判性思维,或者批判反思意识,但是,从课程定性及其课程目标的要求看,实际存在着批判反思意识。第一,关于课程性质,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什么是历史意识?历史意识首先是重证据的意识,历史事实是在充分证据基础上认定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批判意识就是要从证据反思“史实”,反思结论。第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不仅强调历史意识,而且提出“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增强历史洞察力”,“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追求真实、实事求是需要质疑精神,批判反思就是从质疑到求实的过程。第三,课程的三维目标注重探究学习,要求独立思考,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培养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这在实质上都离不开批判反思意识。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学习历史不再是单纯的对史实的了解与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客观的历史意识与态度,即将外部的知识转化为个体内部的心理素养与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批判反思则是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换言之,批判反思意识是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保证。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不竭之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何而来?每个民族在成长发展的道路上都有经验可总结,都有教训可吸取。如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批判反思是一个重要的有效的途径。恩格斯曾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其含义实际上就是对历史的批判反思。因此,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批判反思意识。

提升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必须提倡批判反思意识

批判反思意识在历史学科首先表现为“现有证据的基础上”的“多角度”思考。一般来说,中学教师不具备深入研究学术问题的条件。但是,中学教师应该对教科书中的结论及其证据有充分的了解,应该在此基础上,对支持结论的证据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而不是盲从,更不能对学生进行灌输。在这样的多角度分析的过程中,对教科书的结论自然会产生新的判断,认识教科书结论是否具有说服力,认识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能够说服别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一定具有很强的批判反思意识,不唯书,敢于质疑,善于分析。

比如,我们就1957年反右派斗争是否有必要进行探究反思。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100页说反右派斗争“在当时是必要的”,只是“严重扩大化了”。教材提供的数据是“错划右派约五十四万人,约占原划右派总数的98%。”(教材第117页注1)公安部、统战部掌握的右派一共27人,只摘帽不改正的只有5人,为5个人错划54万人,牵连近千万人,这种证据逻辑讲得通吗?我想,论证反“右”斗争有无必要需要探讨几方面问题:

一、当时政治上是否存在一股比较强的反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势力;

二、所谓的“右派”言论都讲了些什么?

三、是不是“右派”主动向党进攻?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时期我们的失误主要来自‘左’的方面,而‘左’的事件从1957年就开始了。”“左”倾往往是将敌情看得过于严重,当年“右派”的典型言论,与后来中央主要领导人的言论有很多相似甚至一致之处。比如进行制度改革,扩大民主,加强法制。从反 “右”运动的发展来看,也不是所谓的“右派”主动攻击,而是动员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提意见,这叫“引蛇出洞”。教科书上的结论是有依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即便是中央文件的结论,也有可能改变。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才是我们判别事物应有的态度。我觉得这样的教学与反思过程,比引导学生认定“反右斗争就是必要的”更有意义,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智慧的增长。

众所周知,很多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为什么要学历史?学生的答案通常是:“要考试。”学生学习历史是被动的。为什么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呢?因为历史课将历史变成了死记硬背的东西。没有批判反思氛围的课堂教学很少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历史事件的原因、性质和结论通常是教科书预设的,教学过程也就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但仔细想一想,背景、原因、性质、结论不都是后来人的总结吗?比如,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辛亥革命不成功,是其“阶级的局限性”。诸如此类的结论空而无味,用在其他事件上亦可。而我们应当从整个运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寻求原因,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争鸣促进反思。这样的教学学生都比较主动、活跃,勇于探究,能够与教师形成真正有思想、有情感的课堂交流。

关于提升历史教学批判反思意识的思考

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如何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批判反思意识?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自我思想解放是前提

批判反思意识是对专家、权威或传统定论,甚至是对价值观进行挑战的一种思维。没有民主、宽容的和谐氛围,很难使批判反思意识得到张扬,更难实现自我思想的解放。自己还没有摆脱传统的窠臼,怎么可能理解和容忍他人的思想挑战?陈旭麓先生奉行一个观点“解放思想就意味着对自己实行民主”,可以理解为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独立的、有个性的人格的塑造过程。有独立人格、有个性的思想是批判反思意识产生的重要前提。解放思想就要实事求是,比如,原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的提法是:“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而新课标则只要求了解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原因,并不要求探讨萌芽产生的原因。尽管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曾有“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发展到资本主义”的论断,但是,决不能牵强附会。以前的研究是按照领袖的结论去寻找证据,现在则应判断其论证的过程。显然,仅仅以雇佣关系作为萌芽产生的依据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雇佣劳动在古代社会长期存在。批判反思以往的结论和论证过程,你还能向学生灌输“明清时期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吗?历史教师的思想自我解放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

(二)加强专业素质是基础

什么是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一是历史学的专业修养,二是现代教育的思想意识。即使懂得批判反思意识的重要性,若没有学科的专业知识,也无从做起。专业修养与现代教育意识的结合才能创新教学。学科功底不好,理念再新也无济于事。怎样提升专业素质呢?根本在于学习,见多才能思广。学习就是读专业书籍,订阅专业杂志,养成阅读习惯。根据笔者对四川泸州和祝旭东对浙江绍兴的调查,历史教师拥有的专业杂志、书籍及其阅读量和阅读的价值取向,都普遍存在问题。一些教师,比如带毕业班的教师,他们对中学历史教材有相当强的驾驭能力,编制试题、讲解答案,驾轻就熟。但他们是从应考角度审视教材和历史知识,按常规和传统观念去组合排列教材知识和考试资料,在长期应试过程中,他们批判反思意识逐渐缺失退化。因此,这些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批判反思意识距离更远。造成这种结果的因素是多元的。在以分数论成败,以升学率考核学校、考评教师的社会环境下,思想的僵化在所难免。但也有教师具备批判性思维素质,这与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的彰显、广泛阅读受到启迪、努力学习扩展视野、勤于思考经常质疑有重要关系。努力学习、拓宽眼界、加强专业素养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安身立命的前提,也是形成批判反思意识的重要基础。做一个有智慧、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教师,是每一个有目标有理想的教师的追求。国家进行课程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倡批判反思意识与教育改革的大目标是一致的。

(三)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聚焦课堂是学校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出的措施。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就极为重要。《历史教学》杂志征求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有思想、有创新,其用意我们中学教师应该理解。要创设批判反思意识的课堂设计,就要大胆质疑。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这是新旧教学观念的重大区别。教教材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奉教材为圣经。王春良教授曾说:“由于时代、政治,以及认识的局限性,历史著作或教科书写的某些不全是真实,有些则是虚假的,作为历史学者,一定要讲真话,寻求历史的真实,写真实的历史。”课改之前,批判反思意识普遍缺失。现在课改进程中,这种意识的强化程度也是有限的。中学教师如此,教材编写者的观念也略显陈旧。薛伟强把新课标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三个版本加以研读,发现关于“抗日战争”部分的表述,新教材与新课标仍然存在着距离。课标要求“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也许意味着要调整“长期以来囿于国共斗争而出现的”扬共(产党)抑国(民党),扬后(敌后战场)贬正(正面战场)的论据不太充分的认识。但三种新课标教材都未能彻底摆脱以往的偏见,只是表述不同而已。比如人教版仍沿用了一些很值得推敲的说法,“中国共产党„„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人民版说“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这样就很难实现课标的要求。中学教师如果阅读了相关文章,如郭德宏先生的论文《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就会质疑教材,形成批判反思意识,从而重新设计教学。

课堂教学必须面对考试,高中教学中的批判反思意识必须关注于高考。“有教育就会有考试,考试是确定教育活动是否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如果批判反思脱离或忽视与考试的联系,学生们只会把这种批判反思看成是教师对教材与现实不满的一种怨气。西安某中学高三学生给历史教师的信中说:“现在中学的教育制度的状况迫使我们不得不服从。有时,您上课讲一些真理,我自己很喜欢听,但在高考必定会判成错误,我想建议老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与高考有悖的真理。”我们的学生这样世故,这是很悲哀的。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高考命题的发展倾向与批判反思意识并不是背道而驰。用史学研究的成果引导中学历史教学正是高考的特色,因此,提倡批判反思与高考并不矛盾,而且有前车之鉴。上引学生的话是由于缺乏高考研究造成的。教师应当理直气壮地告诉学生:求真求实也是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一文认为:高考命题的主体人员是高校教师,他们必然会把平时的研究思路和成果,直接或间接体现出来,因此关注高考必须要重视学术研究的成果。这是有道理的。

(四)中学教师也要关注学术研究

“一纲一本”导致中学教师不关注学术研究,现在为什么要提倡了解史学研究成果?因为“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教学方式的转变对教师职业的要求更高了。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教师可以不必了解教学研究的高深课题,但是历史教师必须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术前沿问题,而且还要直面学生活跃的思想。中学历史教学的批判反思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立足于教师和学生力所能及的批判与思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但是,学术研究不是中学教师的职责,专业思想的源泉也不在于你自己去研究,而在于关注。中学教材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不是很快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高考并不采取等待的态度。在学术研究成果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表述发生矛盾时,高考按照学术标准命题。这就要求教学关注学术,用史学研究的成果引领中学教学,同时这也为形成批判反思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仅以中国近代史为例,目前有所谓“南桑(兵)北茅(海建)西南罗(志田)”之说,他们对近代史研究的成果都使人振奋;已故五四运动研究的海外专家周策纵研究视角和见解独特;李鸿章、孙中山、蒋介石„„也不是中学教科书描绘的形象。学术研究告诉我们,历史不是我们教科书讲的那么简单。中共党史研究学者韩钢的《中共历史研究的若干难点热点问题》的出版,使我们不得不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研究蒋介石日记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国史研究专家杨天石说:“„„档案最大的意义,应该是有助于建立一套新的中国近代史解释体系。”个中之意,可能若干年后会见分晓。

篇3:夯实基础,构建高效的历史复习课

一、巧妙导入, 走近学生

“好的开端, 成功的一半”。课前导入就像一把金钥匙, 它的光环足以掌控整节课的精彩。纵观名家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大都精心设计了课前导入。这些导入看似信手拈来, 但仔细品味, 实则独具匠心, 无不透射出教育名家的教学智慧。巧妙的导入, 对于高效的复习更是至关重要。

(一) 走近学生, 融洽师生关系。

课堂复习任务的完成, 是在学生密切配合下完成的, 离开学生的配合, 就谈不上课堂教学, 因此, 利用导语走近学生, 融洽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的气氛是非常必要的, 建立交流的平台, 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平等交流。

(二) 启发学生, 激发表现欲望。

初中学生大多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因此, 在上课之前, 授课教师应该用导语巧加引导, 学生就能极速强化角色, 意会教师导语中的提示, 多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专注于课堂学习, 以备在教师需要他们回答时凸显出来。这样就需要教师课前导入具有启发性, 来激发学生的潜在表现欲望, 使他们的个性充分地张扬出来, 达到高效的复习效果。比如我们备课组在复习“伟大的抗日战争”时, 就把现实带进导语启发学生。“每年的9月18日沈阳的上空、12月13日南京的上空都会响起警报, 你知道它们在纪念什么?”“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抗日战争中我们惨遭哪些耻辱?

总之, 课前导入是复习课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课前导入的好坏,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节复习课的成败。因此, 只要应用好课前导入, 就能使复习课教学更加顺利,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释读课标走近目标

(一) 直击中考要求, 实施实践性复习。

复习是为了应付考试, 从某种意义上理解:中考是指挥棒。所以, 首先就应该直击中考的基本要求, 考试考什么, 怎么考。对所有这些胸有成竹, 才能在历史复习中打胜仗。为此, 我们要研读《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指南》, 它明确规定了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意图和命题原则等重要内容, 可以说是有关考试的总的指导思想。在认真学习考试指导思想之后, 下一步还需要认真研究各地中考历史试卷, 进行试卷分析。简单地说, 中考历史试卷就是一个样本, 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考试说明, 从实践层面上告诉我们中考究竟考什么、怎么考。我们应综观每年各地中考试题, 挖掘出试题共有特点, 以有利于指导历史复习。

灵活性:表述方式灵活, 情境创设巧妙, 重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开放性:给学生以广泛的思维空间, 答案灵活, 不求唯一, 注重学以致用。

综合性:注重同类知识的归类比较和历史发展线索的构建。考察学生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和提取有效信息及文字表达等多层次能力。侧重历史与现实相联系。通过精心巧设的问题, 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凸现了历史服务于现实的思想。

总之, 对中考历史试卷的有效分析, 对历史教学很有指导意义。教师在教学时, 必须深挖教材, 将历史知识教深教透, 有些内容不仅仅要讲清是什么, 还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 还要研究用什么方式让学生掌握, 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即所谓的学法指导。学法指导, 对考试意图和方向的研究把握是历史学科高效复习的前提。

(二) 紧扣内容标准, 探究层次复习。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历史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 而是对原有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提高。所以, 备好历史复习课是构建高效复习课堂的前提。在备课时, 我们首先要紧扣内容标准。

1. 紧扣内容标准, 就能明确所要考查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层次要求。

尤其关于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 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 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 历史课程标准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教学重点是探究要达到这些能力层次要求, 对知识点的掌握究竟应达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 属于识记层次的, 只要掌握知识点是什么即可;属于理解层次的, 则需要不仅知道是什么, 而且要知道为什么, 让学生真正理解;属于运用层次的, 要求更高, 需要运用所了解到的基本事实, 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多种历史方法解决历史问题。尤其是属于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 更需要多多付出。又如我们备课组在备复习课“伟大的抗日战争”时, 是这样研读内容标准的: (1) 简述了解“一次会议” (七大) 、“两大战役” (台儿庄和百团大战) 、“三个事变” (九一八、西安、七七) ; (2) 理解探究两关系:中日关系和国共两党关系, 也即两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3) 学以致用: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2. 规范教学目标, 预设教学效果。

历史复习没有额外的时间, 所以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而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必须备好每节课。备课时, 我们要立足于对考试要求的实践性解析, 内容标准的灵活性研读, 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复习课知识含量大, 经常要复习一个或者两个单元的内容, 所以更需要我们规范教学目标, 弄明白这节课究竟应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 掌握到什么程度, 提高哪些能力;采用什么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等等。只有这样, 课堂复习才不至于盲目, 才可能高效。

三、夯实基础, 走进教材

(一) 梳理基础知识, 整体构建体系。

要做好总结, 就需回归课本, 夯实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没有对历史基本事实的掌握, 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我们将无从评价历史人物、无从联系历史事件, 解答一切历史问题都成了难题。

在历史复习中, 夯实基础,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历史知识线索的理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知识结构, 突出知识联系, 引领复习方向。学生不仅能又浏览一遍教材, 深化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 还能启用发散思维、对比思维、联想思维等, 打破章节界限, 上融下合, 使各个知识点连成“线”, 组成“面”, 点线面结合联成“网”, 把握历史事物的彼此横向、纵向联系及其变化规律和发展运动的轨迹, 更能培养以历史知识为载体, 结合有效的思维方法, 逐步养成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对基础知识的再现, 设计教学案时以填充形式为最佳选择;纵横联系要注重专题的归纳。激励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 多能获得新颖独特的创造性复习成果, 实现“复习课的主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 多维精讲精练, 综合提升能力。

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 要善用“启发性原则”, 同步处理重点、难点问题, 以及学生未知、难理解的问题, 教师点拨归纳并总结其规律、方法。“一个理想的教师, 就应该肯于把自己当作桥梁, 邀请学生跨上这座桥, 并在帮助学生过桥之后, 高高兴兴地把这桥拆毁, 鼓励学生铸造他们自己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 老师正是充当了桥梁的角色,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此外, 在复习时还应备好每课相应的课堂练习题, 以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同时通过讲练结合, 使学生的复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四、走出教材, 走近中考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 就是学会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近年的中考试题逐步呈现人性化和人文关怀的特点, 因此, 我们要时刻关注中考历史的新变化、新趋势, 以及当前历史教学发展的新潮流, 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好中考题型。

总之, “在复习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 “遵循课程标准, 以教材为依据”, 而夯实基础是构建高效历史复习课堂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 1943.

篇4:高中历史基础大全

【关键词】高中 历史教学 历史基础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46-02

初、高中历史教学一脉相承、紧密联系,在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更是如此。按照新课改《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最初的设想和规划,落实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学习和积累要求主要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但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大量减少“难繁偏旧”的内容,这就导致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习和积累的历史基础知识,往往无法满足和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需要,再加上中考历史又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进一步降低对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水平的要求,这些都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很多不良后遗症。没有历史基础知识作为载体,高中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将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这就迫切要求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对历史基础知识要给予足够重视,进一步提高高中生历史基础知识水平。

一、做好初、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在教学中的有机衔接和整合

初、高中历史在教材编写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高中历史教学时建立在初中已有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想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落实好历史基础知识,就必须把初、高中历史课标和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清楚地掌握哪些是初中已经学过的,是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基础知识,那些是全新的需要重点突出的。在此基础上对初、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做好两者在教学中的有机衔接。比如在高中必修一中关于二战的教学内容,作为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破坏性空前的人类战争,严格来说课本没有专门安排课时,这样的设计乍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对初中教材熟悉的话,便知道初中已用了整整一个单元的课时安排教学的。在本课的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初中已有的知识量,理清基本的线索,补充一些学生不知道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更好地落实高中生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在三维教学目标中落实高中历史基础知识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构成了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时很多老师更多的关注后两者,似乎高中历史教学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新课改的宗旨,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殊不知新课改是抛弃了知识本位观。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新课改是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获得更多的知识。三维教学目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因此,在落实高中生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落实什么样的基础知识,落实到什么程度,并不完全在于知识本身的重要性,而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这个整体目标的实现。比如在关于抗日战争的教学中,基础知识非常庞杂,知识本身都很重要,那么在教学到底落实什么基础知识,就由教学中达到什么样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决定。只有这样才能在庞杂的历史知识里大胆取舍,做到有的放矢。

三、围绕特定的教学主题组织实施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教学

历史基础知识是一个庞杂的知识群。如果不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组织,这些知识将非常零散和混乱,更无法决定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专题史的体例组织编写的,每一册书是一个大专题,每个单元又是一个小专题。在这样的专题史教学中落实基础知识必须要围绕特定的教学专题来组织,每个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必须是为了达到为某个专题服务的功能。比如在讲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时,所涉及的历史知识体系庞杂,可以选择的历史知识非常广泛。在组织这一单元的教学时,只有牢牢抓住中国近代史的两大主题:西方列强不断加深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侵略、追求民主化。在这两大主题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历史知识才是我们在教学中重点选择和落实的。围绕教学主题组织历史基础知识教学,构建学生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

四、“活”化历史基础知识,调动高中生学习历史基础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历史知识都是已发生的史实,在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如果只是交代基本的史实和现成的结论,学生对这些“死”的历史知识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学生在整个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如果在历史教学中能把“死”的历史基础知识“活”化,让学生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知识,再从这些“活”的历史知识的体验过程中自然生成历史结论。这样的基础知识才是学生更主动、更自觉的参与其中,更好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比如在高中历史必修一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教学中,可以用历史小故事《帕帕迪:一个雅典公民的政治生活》,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很好地激活二千多年前存在于雅典的民主政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参与课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历史基础知识是历史教学的起点,是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要想实现高效的历史教学,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必须在教学中解决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推动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寻求缩短历史基础知识与历史能力的最佳结合点,赋予历史教学生命,真正让历史学科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页。

篇5:高中历史的基础知识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文艺复兴:性质:是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核心: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反对神性。主要代表:薄伽丘,彼特拉克,但丁,莎士比亚,“美术三杰”(代表作,反映的思想)意义:进一步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神权统治的.

(2)启蒙运动

A: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的结果。集中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追求在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B:核心是理性主义。

C:主要代表: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康德等。(注意代表的主要思想)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A: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结果。

B:迪亚士(到达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C:意义:加强各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各地贸易往来加强,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A:荷兰:有“海上马车夫”的称号;扩张特点:规模大,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东印度公司;规范性,荷兰是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B: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从而使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急剧扩大的市场引发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篇6:高中历史必背的基础知识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56年10月;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劫,后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

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对中国的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鸦片走私的危害: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虎门销烟的时间:1839年6月;

领导人:林则徐;

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影响:

1)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

5)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

1)经济上: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争相通过通商口岸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篇7:小学语文基础大全

字母表(音序表)

Aa B b Cc Dd Ee Ff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其实就是英语26个字母的大小写,只是读音不同)

音节

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组成(三拼音节还包括:介母)

声母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韵母

1、单韵母:

a o e i u ü(6个)

2、复韵母:

ai、ei、ui、ao、ou、iu、ie、üe、er(9个)

3、鼻韵母:

(前鼻音)an、en、in、un、ün(后鼻音)ang、eng、ing、ong

整体认读音节

zhi、chi、shi、ri、zi、ci、si、ye、yi、yin、ying、wu、yu、yue、yun、yuan(16个)

标调规则

有a别放过,没a找o、e,i、u并列标在后,这样标调准没错!

拼写需注意的事项

1、j、q、x遇到ü,两个小点要拿去

2、句子开头的首字母要大写;汉语人名的开头字母要大写;专有名词的开头字母要大写例:Beijing;文章标题开头字母要大写

关联词

1、并列关系:...一边...一边......一面...一面...不是...而是...有时...有时...既...又...又...又...那么...那么...2、承接关系:

一...就 首先...然后...又......就......接着...3、递进关系:

不仅...而且 不是...甚至 不但...而且 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还(又、也)

4、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因故...之所以...是因为 既然...就...因此...5、选择关系:

是...还是 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宁愿...不愿...6、转折关系:

虽然...但是 尽管...还 尽管...却 但是(可、却、可是、然而、不过、只是、仅)

7、假设关系:

如果(假设、倘若、要是)...就(那么、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也(还)

8、条件关系:

只要...就 只有...才 除非...才 任凭...也

修辞

1、比喻:

说白了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

是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

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

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预期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5、反问:

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设问: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6、双关: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

7、引用:

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8、反语:

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9、对比:

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一起对照。

10、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表达意思相近相关或相反的。

11、反复:

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1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九流印象 微信号:wx96yx 标点符号

1、逗号: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一般性停顿。

2、句号:

用于一句完整话的最后停顿。

3、问号:

表示一个疑问句末尾的停顿和语气。

4、感叹号:

用于表示强烈感情的句子末尾的停顿和语气。

5、冒号:

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

6、分号:

表示停顿一般比逗号大比顿号小,复句间较大的停顿。

7、双引号:

表明文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书上的话、人物的话等。

8、顿号:

表示句子中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9、括号:

标明文中注释的部分。

10、破折号:

表示出现种种不同的语境、情态和语法意义。

11、省略号:

表示由于种种原因省去的内容、达到便于记叙的目的。

12、书名号:

表示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图画等的名称。

13、着重号:

表示文中特别重要,需要注意的字词句。

14、间隔号:

表示时间、民族、书名、人名之间的分界。

15、连接号:

表示时间、地点、数目等起止的标点。

16、专名号:

表示人名、地名、国家名等。

歇后语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3、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4、车到山前--------必有路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

27、老鼠过街--------人人喊 打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2、壶中无酒--------难留客

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36、三九天吃冰棍-----寒了心

37、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38、对牛弹琴--------白费劲

39、寺里的木鱼--------任人敲打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1、板上订钉--------跑不了

42、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

43、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44、竹笋出土--------节节高

45、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9、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 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3、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5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

55、木偶流眼泪--------假人假义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68、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6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0、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71、上鞋不用锥子-------真行 7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73、瘸子上炕-------一搬一上

74、开水里煮空笼--------不争包子争口气 7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7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77、黄牛追兔子--------有劲使不上 78、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79、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80、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8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82、池塘里的**--------大不了 83、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九流印象 微信号:wx96yx 句子

1、陈述句:

用于告诉别人一件事或一个道理,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一般语调平和,句尾一般用句号。

例:(1)小明的好朋友是学生。(2)明天我们去秋游。(3)夜空中满是闪闪的星星。

2、疑问句:

用于提出问题的句子,句尾语调上升,常有疑问词“呢、吗、呀、么等等”句尾用问号。

例:(1)这本书是你的吗?(2)你吃过午饭了吗?(3)他在做什么呢?

3、祈使句:

表示命令、请求、希望或者劝阻的句子,根据语句语调可以用叹号、也可用句号。例:(1)不许随便乱走!(2)请把那本书给我。

4、感叹句:

用于抒发感情、表示感叹的句子,句尾用叹号。

例:(1)春天的景色真美呀!(2)种子的力量竟然有这么大!

词语

(一)固定结构

1、ABB

慢吞吞、懒洋洋、兴冲冲、圆溜溜、胖乎乎 红扑扑、笑呵呵、乐陶陶、喜滋滋、静悄悄 雾沉沉、雨蒙蒙、绿油油、黑糊糊、白花花 白茫茫

2、AABB

高高兴兴、许许多多、漂漂亮亮、仔仔细细、红红火火、明明白白、花花绿绿、干干净净 严严实实、舒舒服服、确确实实、零零星星 结结实实、郁郁葱葱、大大小小、多多少少 深深浅浅、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粗粗细细 日日夜夜、来来往往

3、AABC

栩栩如生、翩翩起舞、恋恋不舍、历历在目 面面俱到、头头是道、源源不断、彬彬有礼 息息相关、蒸蒸日上、津津有味、滔滔不绝

4、ABAC

人山人海、诚心诚意、惟妙惟肖、自言自语 无影无踪、无法无天、无边无际、各种各样

5、又A又B

又唱又跳、又细又长、又说又笑 又大又圆、又松又软、又香又脆

6、A来A去

游来游去、飞来飞去、跑来跑去 跳来跳去、走来走去

7、不A不B

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不知不觉、不闻不问

(二)带反义词的成语

远近闻名、黑白相间、轻重倒置、左右为难 黑白分明、舍近求远、因小失大、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舍本逐末、贪小失大、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里应外合、大同小异、小题大做 大呼小叫、左膀右臂、前因后果、前仰后合 大惊小怪、南辕北辙

(三)带数字的成语

一本正经、二话不说、三心二意、四面八方 五颜六色、六神无主、七嘴八舌、八仙过海 九牛一毛、十全十美、百发百中、千方百计 万紫千红

(四)八字成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五)历史故事的成语

闻鸡起舞(祖逖)、惊弓之鸟(更羸)

画龙点睛(张僧繇)、胸有成竹(文与可)杏林春满(董奉)、纸上谈兵(赵括)

(六)神话故事的成语

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七)寓言故事的成语

刻舟求剑、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买椟还珠、坐井观天

(八)关于春天的词语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 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 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春暖花开 春风拂面

(九)关于秋天的词语

金秋时节、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秋高气爽 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十)关于团结的词语

同心协力、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战无不胜

(十一)关于取长补短的词语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博采众长、多多益善

小学微课堂 公众号:九流印象 微信号:wx96yx

(十二)关于学习的词语

勤学好问、好学不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博览群书、孜孜不倦、学而不厌、坚持不懈 业精于勤、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废寝忘食 竭尽全力、锲而不舍、脚踏实地

(十三)其他成语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满载而归、如愿以偿 没精打采、沉默不语、目不转睛、恍然大悟 五洲四海、举世闻名、高楼大厦、应有尽有

反义词

高—矮、胖—瘦、明—暗、美—丑 忙—闲、新—旧、熟—生、冷—暖 重—轻、沉—浮、进—出、升—降 香—臭、是—非、长—短、老—少 慢—快、宽—窄、强—弱、穷—富 胜—败、贵—贱、内—外、恶—善 加—减、清—浊、廉—贪、功—罪 正—偏、奖—罚、优—劣、勤—懒 进—退、买—卖、正—反、爱—恨 贫—富、饥寒—温饱、索取—奉献

真诚—虚假、冷漠—热忱、安全—危险 复杂—简单、虚心—骄傲、热情—冷淡 诚实—虚伪、傲慢—谦虚、懦弱—勇敢 丑陋—美丽、愚蠢—聪明

颜色

黄:金黄、杏黄、橙黄、鹅黄

红:火红、粉红、橘红、桃红 绿:嫩绿、翠绿、碧绿、墨绿 蓝:宝蓝、碧蓝、蔚蓝、湛蓝

交换位置含义不同的词

奶牛——牛奶、图画——画图 蜜蜂——蜂蜜、牙刷——刷牙 山上——上山、水池——池水 领带——带领、到达——达到 展开——开展、喜欢——欢喜 算盘——盘算、喜报——报喜

句子

1、对子歌

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 朝霞对夕阳、花对草、蝶对蜂

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桃对李 柳对杨、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

2、关于天气的谚语

蜻蜓低飞江湖畔,即将有雨在眼前 大雁北飞天将暖,燕子南归气转寒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 夜里星光明,明朝依旧晴 今夜露水重,明天太阳红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3、关于帮助的谚语 花要叶扶,人要人帮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诚心能叫石头落泪,实意能叫枯木发芽

4、关于祖国风光的谚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三峡天下雄,剑门天下险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5、关于思想方法的谚语 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

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6、关于团结的谚语 人心齐,泰山移

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 一花独放不是春,白花齐放春满园

7、对联

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浓烟淡远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8、歇后语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猪八戒插葱——装象

9、名句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0、珍惜时间的格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1、描写景色的诗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

12、描写友谊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汪洙)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无名氏)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刑俊臣)

13、描写月亮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14、名言

知识是我们飞向天空的翅膀

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年轻一代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15、孔子的名言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6、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小常识

1、市花

北京——月季花 洛阳——牡丹花

香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紫荆花 澳门——莲花 成都——芙蓉花 绵阳——月季花

2、毛泽东主席给雷锋同志的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

3、北京有名的公园 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北海、景山、香山等等。长城、故宫是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人民大会堂、国家图书馆、中华世纪坛、首都国际机场是著名的现代建筑。

4、中国的组成

我国有56个民族,比如汉族、藏族、回族、壮族、傣族、白族、蒙古族等。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黑龙江、河北、广西、海南、四川、台湾等28个省、自治区。

5、邮票被称为“微型百科全书”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出现在1840年的英国。1848年英国的阿切尔发明邮票打孔机。中国第一枚邮票是1878年清政府发行的大龙邮票。

6、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雨水惊蛰立夏小满芒种 立秋处暑寒露立冬小雪大雪 结语春分清明谷雨夏至小暑 大暑秋分白露霜降冬至小寒大寒)

7、名家名画 唐朝戴嵩喜欢画牛,他画的《三牛图》、《归牧图》是两幅名画。我国现代的齐白石喜欢画虾,徐悲鸿喜欢画马,李苦禅喜欢画鹰。

8、著名童话

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都是他有名的作品。《格林童话》是德国的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其中《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勇敢的小裁缝》都是有名的作品。还有英国的王尔德童话,德国的豪夫童话,中国的叶圣陶、张天翼童话都是很有名的。

9、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

10、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我国现代科学家钱学森和邓稼先同其他科学家一起攻关,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并把卫星送上了天。

11、地质学家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根据他的研究成果,我国先后找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12、宋庆龄 曾经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名誉主席,被海内外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儿童时代》杂志是在她的关心下创办的。为纪念她,1982年5月,我国成立了宋庆龄基金会。

13、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春秋时代,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有弟子三千,其中72人名气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

14、赵州桥

赵州桥,又叫安济桥,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了。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画的,距今已经有800多年了。

15、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16、圣诞节

上一篇:学校的操场四年级作文650字下一篇:立足新起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