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

2024-07-26

“自主、合作、探究”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共8篇)

篇1:“自主、合作、探究”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

【内容提要】 目前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中盛行的依然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严重弊端是: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的教学媒体,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想的平台。教师利用该平台,可以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学生利用该平台,可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新型课堂学习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主

合作

探究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深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工作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工具性学科已在广大中小学普及开来。正确迅速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将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由于我国教育理论界多年来以认识论取代对教学过程中认知规律的研究,导致绝大多数教师不了解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不熟悉甚至完全不懂认知学习理论,这就为行为主义大开方便之门,从而使我国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特别盛行。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其缺点是过分的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由于受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书本上的都是经典,老师讲的必定正确,对书本不能怀疑。”这种思想观念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根本上移走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人材赖以孕育、滋生和成长的全部土壤,创造型人材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传统的教育教学过分强调“知识”本身,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总以教师讲授为主,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果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与效率较低。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上曾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掌握好信息技术这门新型学科呢?

我认为恰当的教学模式和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关键。

在这里,笔者就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出发,根据自己对信息技术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结合自己和他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谈谈“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可操作性。

一、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学科,与传统的其它学科相比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首先,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综合实践性,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更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强调学生学以致用的综合实践能力。其次,它极富创造性。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既能深入理解各种信息手段的特征、各种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又能对给定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并能对各种信息的活用进行评价和完善。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特的创造力。第三,它集现实性、实效性于一体,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单纯的某些知识和某种技能,而是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和活用信息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处理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构建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提供了智能化的信息平台。

为培养符合21世纪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国内外的许多教育专家和教学一线的教师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种符合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求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教学为主导"新型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局域网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为这种模式的实践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1、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完美的组织管理系统.

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为学生提供看得见,听得到,而且可以触摸得到的信息。经研究发现,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获取的信息量比仅用听觉获取的多、而且保持的时间也比较长。另外,一些优秀的教育软件(例如: 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FrontPage、几何画板等)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资源的不足。现在,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远程教育IP数据接收的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从网上去下载软件、课件,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修改,另外还可以自己制作教学课件进行教育教学。例如,小学语文《田忌赛马》一课,传统的教学只是教师口头讲解孙膑是如何帮助田忌更改马的出场次序来战胜齐威王的,而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动态演示赛马过程,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同时课件的演示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孙膑的做法,印象深刻。

其次,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性,可以实现有效教育资源的最有效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的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但是,如果教师将这些资源按照传统的信息组合方式组合在一起,将成为杂乱无章的,让人无法阅读的大杂烩。而信息技术的超文本特性能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联想到另一个概念或主题。多媒体的超文本就是按照人的联想思维方式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是由节点和链组成非线形网状结构。教师利用多媒体的这种特性将所有的教学信息如:文字、图片、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组成一个超媒体文本,这种文本和传统的文件和印刷的书籍完全不同,更有利于人的阅读和思考,当然方便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智能化的信息平台。

教师利用网络的超文本特性把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有效的组织起来,制作成一个学习的平台,学生利用它,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自觉的培养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的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这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其次,计算机的网络特性为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式学习。所谓合作式学习,就是要求多个学习者对提供的同一问题阐述不同的观点,然后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人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合作学习正日益受到国际上愈来愈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关注。

最后,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探究式学习。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

加工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材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综合上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再沿用某些基础学科传统的、死板的课程风格,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这些特征的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搭建智能化的信息平台,这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课程的风格,对单调的讲授方式加以改造,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设计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与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陈至立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王丽珍 刘志华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探究性教学模式》

中国电化教育 2003.5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电化教育研究 1997年第3期

篇2:“自主、合作、探究”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12

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笔者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层训练”三环节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帮助。自主学习夯基础

自主学习是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1]在此模式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自主学习的前提是教师须首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可以通过不同的导入方法和活动设计来做到。

第一,设悬念,吊胃口。有句俗话说的好,“好奇心害死人”。虽然说法有些夸张,但如果能恰当地用在为学生设置悬念上,就会变成学生探索问题、学习新知识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做的不光是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还需要精心设置悬念,吊足学生胃口,使学生产生足够的好奇,主动提出问题,进而产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欲望。

第二,讲故事,提兴趣。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孩子更是如此。教师如果能够因势利导,根据学习情境创编一些有趣的故事,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第三,创情境,重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挥聪明才智,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给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逐步体验获取新知识、掌握新能力的快乐。合作探究解疑惑

合作探究是针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每名学生在小组的协作学习中,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明确分工,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互助性学习方式。[2]

信息技术是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有时学生比老师的信息技术知识更丰富,因此课堂的协作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在课堂的小组活动中,一般的疑问,小组的合作交流就可以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点帮助,并就一些难点问题专门作以强调说明。这样,教师的辅导就更具有针对性,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常用方式有:

第一,同桌交流。这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合作方式。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合作,方便的同时还能互相激励,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两人共同的学习目标。

第二,小组交流。同桌交流范围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同桌合作变成前后两桌或多桌合作,让每个孩子都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集体没“我”不行,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授“信息与信息技术”一部分内容时,单纯的讲解会枯燥乏味,如果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给每小组提供几个题目供选择,再由各小组成员查找资料并作整理,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各自的观点,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第三,师生合作。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责任不是教,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中,让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和总结,教会学生学习,这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

如:在学习《美化表格》一课时,要求制作一个漂亮的课表。首先让学生欣赏几个漂亮的课表,给他们美的视觉感受的同时,激起自己动手的欲望,然后就如何实现图文混排及文本框、艺术字设置等问题作一讲解,再由学生自己完成美化过程。最后由老师点评,并让各组做出相应修改,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分层训练强巩固

分层训练是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设置分层练习题目,并因人评价,有的放矢,尽量使全体学生都通过练习,各有收获。[3]

目前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农村中学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连基本的操作都不熟练;而对一小部分学生来讲,除了精通基本操作外,还熟悉一些如网页制作之类的软件,教师讲解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对他们来说显得过于简单,课堂上明显有“吃不饱”的现象。因此在强化训练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目。

第一,循序渐进型练习。课堂上,要照顾差异,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分层次练习。在设计练习时,后进生就在最基础的层次上练习;中等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做稍为复杂的练习;而对学优生的要求则要高一些,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尽量使他们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二,合作互助型练习。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大多数学生的同步发展,还需要把学优生与后进生组成互助合作小组,这样学困生可以得到学优生的帮助,而学优生也会从帮助别人中得到进步。如果教师掌控得当的话,这种学生间的互助合作学习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更有效果,既有利于学生间的团结协作,也能有效缩小“两极分化”,促进班级内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学习风气。

篇3:“自主、合作、探究”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

一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在自主学习模式下, 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 自主学习并非简单放任的学习, 教师要适时提供自主学习辅助。在信息技术课堂实施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提供适时的、必要的指导, 是自主学习成功的关键。自主学习不等于自我封闭的学习, 学习者需要适时与外部沟通, 不断调整自身的学习策略, 尤其是在碰到疑难障碍时, 需要得到一定的外部支援, 才能使自主学习进一步深入下去,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扮演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走到学生当中, 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和错误并及时作以汇总, 针对共性的问题, 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作以讲解示范, 使学生停滞不前的求知思维豁然开朗, 使进入歧路的探索步入正轨, 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第二, 自主学习并非仅仅是“完成任务”, 而是要注重自主学习后的概括和总结。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教师常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几个任务, 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完成这些任务来体现。殊不知, 这个阶段由于认知水平及经验有限, 大部分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缺乏准确的概括和总结。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明确的评价体系, 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 既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论上的梳理, 又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二实现学生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为了达到共同任务目标, 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团队互助合作性的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针对一些具有探究性、发散性的问题, 如遇到困难, 可通过小组合作来实现互助, 资源共享, 开拓学生思维。综合性学习往往需要将所学习的新知识整合在一起, 学习内容和任务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当学生完成这种学习任务时, 就需要生生间的合作配合。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时, 需要同伴的共同努力, 也适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都具有难度, 虽然有时通过个人努力也可以完成, 但如果通过团队间的合作学习, 可以更快、更高效地完成, 也方便生生、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增加了生生间的友情, 锻炼了学生相互间的融合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如果课堂教学需要延伸, 此时也需要同学间的学习互动。如学习了有关“网络病毒及其危害”内容后, 我就设计了一个学习专题:如何认识和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 防范网络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让同学们自由组成几个小组, 然后再展开交流探究, 把相互的成果进行组间交流和讨论, 通过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更深刻地认识到病毒的破坏作用, 习得防范病毒的有力措施, 同时同学们也提高了网络安全意识。

三实现学生的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式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 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论, 这是与以往只追求唯一答案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地方, 也正因如此, 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论,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下, 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 要加强双基教学, 扎实探究基础。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认知能力, 展开探究性学习, 只有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 才能顺利展开探索教学, 完成课程教育任务目标。所以在此之前, 学生一定要先接受学习。每一种学习方式, 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与其他方式和手段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同学们只有熟练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学习技能, 才能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

第二, 要改进评价方法, 延伸探究兴趣。探究性学习成果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所得, 可能与我们预期的知识点有所差异, 甚至出现一些错误的结论, 也可能出现全然不知的现象。教师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要改变传统的分值评价, 要注重学生的具体差异, 从个人建构主义学习论出发, 在肯定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以及先前认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差异的同时, 更要肯定个人的主动探究过程, 调动起学生主动建构的积极性及潜能, 让每一位学生学会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 并及时修正、调整和重新进行自我认识。

篇4:“自主、合作、探究”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5/16-0193-03

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被动接受式,欠自主,缺探索,少合作,学习方法机械、呆板。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本文结合小学美术日常教学实践活动,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美术学习方式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实现自主性学习

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主动、积极、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调整的过程(单志艳定义)。在美术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反思性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接受和挑战学习任务,允许学生自由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运用虚拟网络,创建自主学习空间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网络搜索,获得大量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制作成适合学生操作的虚拟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学习难度。例如,在讲授《多彩的民族纹样》一课前,笔者先创建了虚拟网站的学习环境,并设置了三个问题:①什么是单独纹样?②可以用哪些图案内容来设计装饰单独纹样?③发现了哪些图案规律及设计方法?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讨如何根据单独纹样的特点与设计要素绘制民族纹样。学生在短时间内借助网络查找到了大量有关民族纹样的资料,并得出结论:设计图案可为动物形、人物形、植物形、几何形等,形式有均衡式、均齐式、合适形和不规则形等,通过截取纹样图案,运用多种排列方式和合理的色彩搭配,便能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单独纹样。在学生了解了单独纹样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他们感受民族纹样的文化魅力,体会创意生活的乐趣。网络学习活动改变了学生作业千人一面的程式化、死板化。

2.运用微视频及课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自行车和摩托车》一课的重点是认识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基本结构和外形特点并会用线描法表现。自行车和摩托车的构造较复杂,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求其独立表现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各部分构造细节特征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制作了一段题为“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基本画法”的微视频,使学生可以对基本画法中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在课后重复观看,帮助他们突破难点,促进其自主学习。

网络课件学习方式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设计构思,组织教学所需的各类文本、声像素材并制成课件发布在局域网上实现共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引导自主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浏览,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感受作为学习主人的快乐。例如,笔者根据《唱大戏》一课的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提供了说唱脸谱、脸色篇、脸形篇、脸谱故事、人物篇、动作篇、装饰篇、场景篇和优秀作品欣赏等一系列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内容,并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在网络课件的学习方式中,教师应起到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实现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实现合作性学习

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为学生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安排适合学生合作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协商、合作等形式完成任务。例如,教授《亚洲大陆之旅》的内容中,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电子板报时,可先向学生提出本课的总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交流,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完成一幅亚洲旅行长卷图。布置总任务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亚洲建筑的艺术风格和雕刻作品的装饰风格,了解制作旅行图长卷的基本方法,并对总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制定出子任务。子任务有:①选图,搜集有代表性的亚洲建筑和雕刻作品。②搜集、确定展板的形式。③探索版面编排的设计和线路图的设计。④研究文字的内容和字体设计。⑤使用Word或PowerPoint对前面资料进行整合,编制完成亚洲旅行图的电子板报。这样的任务分配,小组成员不但能明确任务分工,又可依据自己的能力分解成更小的“子任务”,使任务逐步细化,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例如,根据子任务“选图”,小组长可以让每位组员负责一个国家的资料搜集,还可以让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将其制成演示文稿。因此,在网络学习中合作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更有利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能促进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协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实现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获取信息、语言表达及组织管理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团结协作、学习兴趣及科学探究精神。探究性学习特别适合在网络中进行,因为网络能提供探究所需的大量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教师布置的研究课题,以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分工协作、展开探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促使学生对学习美术产生兴趣的因素有:①新颖有趣、充满感情因素的学习内容;②丰富多彩的图像世界和生动有趣的活动场景;③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与教学手段。多媒体在展现这三个因素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我们的小超市》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将网上搜集到的超市展示视频和笔者自拍的录像带进行剪辑加工,并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视频有时呈现全景,有时将展台、展架、展柜定格,有时将有明显特征的部分放大,还对动物形、几何形、植物形等展具进行局部特写,这样的展示,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断观察讨论。学生心中对超市原有的印象被崭新的视觉概念所替代,运用不同材料制作出了不同造型的展柜和展架,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超市”活动。多媒体的介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明确任务,体验乐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与问题和任务紧密结合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研究获取新知的方法来驱动、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围绕问题通过网络检索相关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3.发布成果,促进交流

教师可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及共享性的特点,将学生的绘画作品、创作意图、体会收获及需要探究性的问题及时放到校园网中,通过网络的优势扩大交流的范围,使学生跨越班级以至年级的界限,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展现自己的才能,学习他人的艺术实践经验,丰富自己的创作思路,为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搭建平台。

结论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策略在美术教学中具有实际操作意义。从课题结题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有91.5%的学生认为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提高了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微视频、课件、虚拟网络的有效运用,化难为易,增强了他们自主探索的信心。有86%的学生认为合作学习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有78%的学生认为在合作学习中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有93%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有85%的学生认为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增进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学生借助信息技术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资源的拥有者和选择者,成为教学活动积极的合作者和平等的参与者。教师则由原来的主宰者转变成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与指导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与管理者,同时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教师也是学习者与研究者。师生关系更趋平等、宽容与和谐,在平等交互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从而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蔡静波,王佳丽.小学美术教学中微课程的有效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4).

[2]王峰松.自主、合作、探究——小学美术课教与学的思考和实践[J].少儿美术,2005(9).

[3]甘艳.信息技术对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2(6).

篇5:“自主、合作、探究”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

---------中期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是我校2014届数学组承担的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一年来,在省、市、县各级教研室、教科所、电教馆等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在我校课题组成员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的课题实验活动,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给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我校进一步实施课改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现总结课题中期研究工作如下:

一、课题开题以来的研究情况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和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以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目的,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是我国面向21 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一年来,我们以教师的观念转变为突破口,为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思想、观念培训,引导教师加强学习,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方法,学习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相关理论,促使教师具有整合的思想,掌握了新的教学艺术与方法,为更好的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奠定理念基础。懂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独特的交互性和智能性,创设教学情境,将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思维过程,以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感

染、吸引着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完善设备,提供保障。学校主要从两个方面上建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实验环境。一方面是学校在信息化硬件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多媒体教室,两间学生电脑室;学校还具有校园网,每班均有一台SCT一体机,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这些设备为我们的研究创造了非常有力的研究条件,使我们能充分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改变了以前的传统教育技术和手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是在学校信息化软件资源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学校建立了校园内网络学习的平台、教师博客、教研交流平台等,校内的办公、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都已经形成了气候,通过购买和下载以及教师自制课件等方式获得了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初步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质量支撑的素材库,基本能满足全校76个班级进行教学和实验的需要。

3.开展研讨,构建模式。教是根,研是本。一年来,我们年级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所提供的教学理念有序地开展各种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我们就如何创设教学情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等作专题研究与探讨;利用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教学沙龙等形式,引导教师共同探究教学中的困惑,就不同知识类型设计出不同的课型,并每周组织一次观摩课。这些课,科目课型丰富,教学内容不同,在每节课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愉快、积极的教学

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互动、情感的融合和正确价值观的主动发展。

4.以赛促练,共同提高。为了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化,把点辐射到面,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研究当中,让更广大的教师研有所得、研有所获,并服务于教学,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充分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实现课题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一年来,课题组成员教师积极参加说课比赛、片段教学竞赛、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现场案例设计点评等活动,以竞赛促研究,以竞赛促发展,促进了课题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5.加强总结,不断提升。课题实验的开展给我校数学组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年多来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专题实验,使我们觉得该课题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能有效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标所提倡的理念、所设置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均能得到较充分体现,学生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研究,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使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二、阶段性主要研究成果(待填写)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一年多的努力,课题组成员理论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大为提高,撰写了10余篇有一定价值的教学论文及案例,其中有★篇在省、市级获奖或刊物上发表。在校园网上开辟成长博客,建立教师博客群组,开辟《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

作学习策略研究 》专题讨论及校际公开课精彩教案专栏,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听课前交流看法,提宝贵意见,听课后谈所感所悟,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逐渐向“名师型”和“专家型”教师转变。

三、存在及有待进一步研究问题

一是如何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突破传统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自主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完美的统一,经过组合、重构,相互整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二是如何进一步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在全校推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使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开发适合于课堂教学课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如何建立更合理、更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使之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特征,有利于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个性发展,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为增效减负建立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四、下一阶段研究工作安排

1.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丰富课件资源库的储备,继续为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物质保障。

2.加强学习与积累,努力寻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通道。通过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继续尝试构建具有“以立人为宗旨的价值观、以民主

为基础的师生观、以自主为手段的方法观”为特征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求真务实地上好每一堂实验课。

3.不定期召开教学沙龙,举办教学论坛,组织教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的构建进行专题讨论。4.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收集整理,以供教师反思,对研究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析、总结,从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

5.收集“整合”课堂教学案例,组织教师对案例进行学习、剖析,以案例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篇6:“自主、合作、探究”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

—————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白塔小学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特征逐渐明显,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素养。

信息技术引入学科教学领域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如能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改变传统教育的一些做法,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就有可能产生聚集效应,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比较早提出“整合”思想的是美国“2061计划”。2061计划指出: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扩大这种从经验出发的学习”,“打破现存教育体制中的一些限制”。在“整合模式”里,“2061计划”并不是孤立地讲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而是在每个课题里都强调了“建议学生应获得亲身体验”,主要是实验和社会调查,还特别强调了“观察、测量和分析”在技术应用里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该项计划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而小学品德与社会又是一门基础学科,与我们生活实践紧密相连,所以少有专门研究这一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内容。

近年来,全国上下都在关注整合教学的研究。但是,冷静的思考一下整合教学的开展情况,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在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的教学活动较多,常规教学偏少;

2、过于注重整合的形式,缺乏对教与学的理论研究;

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研究不够系统,导致教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不够充分,教与学的关键困难解决不够理想;

4、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数集中在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信息,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多停留在文字信息层面上,缺乏问题解决的信息化交流途径;

5、缺乏有效的学习、引导、监控、评价、反馈支撑体系;

6、缺乏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体系等。

该课题在国内以前研究的重点是放在与各学科的研究,我们重点研究的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这将有利于通过这个整合的信息发现其共性的规律,寻找其个性的特征,以更好地为建立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下的各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已有许多经验。由此,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充分整合信息技术、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作用,体现三维目标,体现课堂价值,张扬学生个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二、意义和价值

1、理论意义

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整合是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向更深层次推进的切入点,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当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从当前教与学的一般模式出发,结合信息技术环境和小学品社学科教学的特点,探讨与总结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建立系统的整合理论,使其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2、实践意义

(1)使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探究学习,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开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跨时空、超链接的学习。

(2)使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习过程具有协作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合作学习,是学生个体的学习迫切需要小组讨论、交流和协商,进行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和情感交流。充分发挥小组、班级、身边的人群以及互联网后面的人网的力量,从而得到团队成员的帮助和启发,进行问题的研究和任务实践,共同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4)使教师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

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借助于信息技术环境来开展教学活动,并力求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相关成果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整合的创新之路,让我们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

三、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一般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即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人工智能技术(Aritifical Intelligence)等。目前,在教育领域中用到的除了上面说的外,还应包括幻灯技术、投影技术、录音技术、电视技术等视听技术,并且这些技术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也总结出了许多有用的经验。因此,在鼓励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传统视听技术的应用。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李维等:心理学百科全书,P.382);指“学生在形成概念和 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各种认知过程及其不同组合形式开展学习活动的 技术和方法”(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P.311)。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与机械记忆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2、现代信息技术理论认为: 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本身就要求同时变革人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代之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以及相信人固有的强大学习潜能的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正是从对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概念的全新理解出发,我们认为21世纪教育的基点是终身学习,是以信息技术(包括通讯网络、计算机等)作为强大认知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因此,当今世界正面临一场“学习革命”,这种革命将彻底改变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的崭新的观念以及基于高新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3、当代课程观

从静态的、封闭的向动态的、开放的观念转变。具体讲,包括以下五点内涵:

1、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3、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创造为根本。

4、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创造者。

5、课程是文化再生产。

五、研究目标

1、探索与总结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优化课堂结构。

2、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3、探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技术手段,全面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能力。

4、构建适合我校实际并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的资源体系。

5、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技能的提升,带动学校工作的全面提高。

六、研究内容

1、当前,小学信息技术环境的课程整合主要有三种:一是单机演示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整合;二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整合;三是电子白板环境下的交互

式整合。而在不同的信息技术整合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完全不同的,针对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尤为重要。恰当的选择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会呈现一片快乐,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之中快乐学习,快乐收获。而错误的选择,将会给课堂上的师生造成教学和学习上的迷茫。我们准备集中对这三种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进行研究。总结出在这三种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等策略的模式。它是研究的重点。

2、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与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大不相同,因此,学习方式也存在差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教会学生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计算机为学习工具展开学习,养成良好的团结互助,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德。

3、探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技术手段,全面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离不开资源,而当前,这些资源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来源于网络;二是来源于原创;三是来源于修改。无论哪种资源,都要遵循贴近儿童,健康向上,并具有有效性。这些资源的获取也是本课题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高效的获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真实问题。我们将通过课题的开展,总结出各种素材、资源获取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4、依托课题研究的开展,我们将着力构建适合我校实际并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的资源体系。离开了资源库的支持,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课程整合将是短暂的。要想长期地将整合进行下去,建立一个检索方便,分类清晰,存取方便的资源库也是此次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它将贯穿于整个课题的研究全程,而且,课题研究结束后,还将不断充实、完善。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得到持续发展,受益于学校师生。

七、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现状,了解教师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与优化教学方面存在的困难,收集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作的需求与建议。

2、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资料,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行动研究法。

4、实验法。

5、比较法。

八、研究步骤

研究过程共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年5月-2013年6月)

主要工作是组建课题组,进行教师培训,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理论进行学习,对课题相关的要素进行调查;制定研究方案。

(1)组建课题组

学校计划课题组由辽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学高级职称、辽宁省劳动模范娜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研究人员由副校长、学科备课组长、学科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小组成员组成。课题研究人员均是本科学历,是省、市、区级骨

干教师,这些同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从事教育科研的实践能力。

(2)理论学习

课题组成员将主要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理论及相关的文章进行查询,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在此期间,主要学习了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教育模式》等,同时学校订阅了《辽宁教育》、《上海教育》、《小学教育科研》、《现代信息技术》等期刊,将期刊中有价值的文章及网上的资料复印或下载,组织教师学习。通过学习,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确保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

2、中期研究阶段(2013年7月-2014年7月)

(1)充分利用学校各种信息资源,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2)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标、分析教材、上研讨课,积累课件资料、课例资料。这一时期课题组将在已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基础上,注重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的研究。

3、后期研究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课题组将灵活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各个环节进行完善,并在成熟时逐步推广。并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汇总,撰写结题工作报告和结题研究报告。

九、预期成果与表现形式

前期:文献研究资料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案征评。课题开题报告、调查报告、实施方案等

中期:中期总结、研究论文集、教学实录与反思集、资源库等。

终期:《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课题研究报告、《教学新视野》(书稿)、教学课件集、师生论文集、校本教材、教学设计与案例、音像资料光盘及其它优秀软件汇编等

十、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一)组织机构

1、专家咨询小组

组长:郭丽文(辽宁省电化教育馆教研部主任)组员:侯春涛(辽阳市教师进修学院教育技术部主任)滕刿联(辽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品社学科教研员)

2、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刘娜

成员:魏振刚 赫洪申

3、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 赫洪申

成员:魏传凤 王海兵 李绍华 佟倩 石启宝

(二)人员分工

刘娜: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与指导及协调工作。

魏振刚:参与课题的总体设计与指导,负责筹集课题研究经费,协调研究工作,保障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赫洪申:负责课题实施的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组织研究报告的撰写。王海兵:负责课题的具体组织、实施,负责学校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参与研究报告的撰写。

魏传凤: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课题组教师的培训工作。参与课题的实

施并与相关学科配合,负责设计、编写与本学科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组织实施与评价。

石启宝:负责课题的研究实施,参与实验方案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完成并发表研究论文1—2篇。

佟倩:参与课题的实施并与相关学科配合,负责设计、编写与本学科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完成并发表研究论文1—2篇。

李绍华:参与课题的实施并与相关学科配合,负责设计、编写与本学科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完成并发表研究论文1—2篇

十一、课题研究的条件保障

1、高素质的研究队伍

本课题的主要参加者为学校分管教学和分管科研的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计算机教研组长等。他们中,大多数为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和本科学历,专业素质较好,学科分布广泛。基本上都独立主持过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参与过省级或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课题管理经验。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的主管负责人,在此前还专门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进行了专题研讨,作了专题报告。

2、现代化的设施设备近年来,学校一直加强信息技术的投入与建设,目前已迈入现代化、生态化、科技化发展轨道。

(1)、常规设备、器材: 实现班班通设备全校覆盖。(2)、高技术设备、器材: 多媒体教室1个;

制作课件专用计算机10台,制作课件专用办公室1间;

高清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刻录机等;(3)、完整的校园网: 10M光纤接入;

骨干网具备181节点的校园网络; 电子备课系统软件一套; 拥有校园网站;

(4)、闭路系统,实现视频教学进课堂;(5)、多媒体教室1间。

3、专门性的校本研修

我校为辽宁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教学软件开发、课件制作、教学研究的水平等在省市内均处在前列,校园网上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教学资源库和网上直播室,拥有一批专职计算机教师。尤其是在教师校本研修方案中,我们将信息技术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列入研修计划,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目标。学校还将把该课题的研究有机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程管理中,确保课题目标的全面实现。此外,学校将继续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强化对课题的管理,充分发挥课题的功能与价值。因此,无论是研究经费还是研究时间,学校将全力予以保证,以进一步扩大科研效益。对研究人员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并对取得优秀成果的人员给予重奖。

4、多纬度的指导支持

积极寻求理论指导,争取得到全国及省市区电化教育中心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课题研讨活动,与同一课题的兄弟学校正常进行交流研讨,相互取长补短,保证本课题研究在科学的轨道上运行。

5、经费保证

年投入科研经费占学校总支出的15%左右,并逐年增长,优先保证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及其它教学设备的使用。

十二、主要参考文献

1、何克抗的《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陈民众等著的《创新教育新论》

3、祝庭智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

4、黄荣怀等的《关于网张教学过程认证标准的研究,开放教育研究》

5、钱建昌、谢建斌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教程》

6、钟志贤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

7、黎加厚等《教育技术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8、张倩苇的《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

9、滕明兰.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

10、陈 琳.中国教育信息化优化发展之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 2003,(1)

11、鲁新民、吴果夫主编《基础教育现代化实施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白塔小学

篇7:“自主、合作、探究”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

实验开展阶段性报告

八门城镇中圈中心小学

2013年10月

课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实验开展阶段性报告

区教研室各位领导:

自2012年12月我们小组开始承担区教研室的教研课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这项工作以来,组内全体成员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井然有序地围绕这一研究课题展开工作。现将一年来的研究工作中的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开展情况

(一)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组织建设

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学校采取自愿报名、自由组合的方式,在教师中广纳贤才,充实课题研究队伍。从而组建了一支以精通信息技术,由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参与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的实验课题组,为课题研究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保证。

(二)强化培训,提高技能,加强研究队伍建设

1.在课题立项前后召开成员会议,就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过程等认真研讨,经过充分论证,并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要把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真正运作起来,加速教学改革,把我校办成与信息时代特点相适应的现代化新型学校。

2.为提高骨干成员技能,同时也是为培训广大教师技能,课题组积极向学校争取,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多形式地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学习活动。一是先后派遣课题组骨干成员到校外等地参加听课学习,二是利用课余时间为广大教师培训“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特别是加强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方式所必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三是对office2000、Authorware、Photoshop、Flash等应用软件进行培训,使教师运用这些软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四是组织全校教师以集中和自学的形式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等理论知识,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课程整合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参考模式、范例,从而启迪教师们的教育智慧和创新才能,在信息化教育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范例,从而探索出适应校情、生情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强化落实,确保课题实施“有法可依”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证和促进教师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学校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2.目前学校各办公室都有电脑可以上网,为课题组成员学习并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求参加实验课题的教师必须能够自制教学课件,并收集、建立本学科素材库,提倡课题组成员把自己的成果发布在学校网站上,供大家学习。

4.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作为重要评价依据,并将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效果与教学业绩挂钩。

5.每位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学年至少写出1篇以上相关经验文章和论文。

(四)创造条件,加大投入,为课题实施奠定物质基础。

从学校的现状来看,有较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有标准的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站。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大多数语文教师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经验,也为搞好该项课题提供了物质条件。

(五)扎实研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

1.对信息技术的功能探索我们在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开齐、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组织信息技术教师认真研讨,如何提高效益,如何进一步发挥其功能,以及其工具性、手段性特征,寻找与其它学科整合切入点。

2.对当前学科状况的探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在全校教师、学生中分别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效果、师生的参与等进行了广泛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存在问题,手段单

一、学生兴趣不高,课程吸引力不强,教师垄断课堂,学生仍然是知识的容器等现象日趋严重。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改革,必须充分借助教育现代化技术手段武装学科的课堂,提高学生兴趣,促进教育教学的效益再上新台阶。

3.整合初步尝试,根据以上两种情况,我们提供了要运用现代化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并向学校、教务处提出可行方案。通过实施,一些有专长的教师慢慢地用powerPoint、office、Authorware、Flash等制作课件,有的教师已实现“无纸化”备课,无论在评优课、公开课,还是日常教学中,大部教师均能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上述措施的实施,既使教师提高了认识,又鼓励他们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全体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力求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课题开展的研究结果

一年来,我组教师大胆实验,付出了艰辛劳动,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从根本上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了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凭借网络优势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整理有关语文的知识,利用网络跟同学、教师交流,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同时,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充分应用,促使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许多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师生的交流平等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凸现,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信息化的课堂教学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

3.促进了实验教师的专业成长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研究”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实验教师的成长,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和探索,实验教师们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会应用课件开展辅助教学,会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能较为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的基本制作与应用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查找教育教学信息,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教师的经典教案、精彩课件,在计算机题库中查找各科试卷。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解决经验缺乏、资料匮乏等问题,快速地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4.带动了学校的网络建设

这一课题的研究实施,带动了我校的网络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网站内容,师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该课题研究的成功开展,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深刻变化,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工具,增强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让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促进了老师的专业化发展。此项课题实验中,不仅学生得到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参与实验的教师发展。老师们积极开展实验工作,收集、积累了大量实验资料,及时总结,撰写了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记录了实验的历程。我们还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展示活动,观摩课、说课、评课,形式不拘,既提高了自己,又向其他教师传递了实验信息,达到全校语文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6.在不断的教研工作中,我们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论文,以便和同志们交流。如课题负责人王建老师撰写的《在多媒体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刘瑞秀和刘素萍撰写的《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效果》;王广军和杨洪林撰写的《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促动作用》的论文,对我们今后工作都很有所借鉴。

三、课题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段时间的课题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给我们了一定的启示:

1.滥用多媒体技术导致主次不分

有的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2.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相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语文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有的教师认为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

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教学过程中有的青年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课件设计的模式,机械地学习。4.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如有些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有些则过于复杂,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其课件往往是画面背景杂乱,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四 今后努力方向

我们提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的、随意的整合,解决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首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作用,切忌喧宾夺主。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是起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即应在某些需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题中,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学科教学。

2.围绕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目标制作课件,优化教学设计。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3.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师和学生的整合,提高信息素养。

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比如必须学会用信息数据库来处理各种教育信息、会使用必要的软件制作工具、能用先进的工具软件设计或集成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等等。此外,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惟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才能实现教学的优化。

其次,要求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学会使用与学习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篇8:“自主、合作、探究”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中应用的必要性

(1)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改革传统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迫切需要。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多是通过学生一本书、一支笔、老师一张口、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来开展, 也就是通过灌输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来进行教学的。由于教学思维的局限、教学形式的单一、互动较少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收效甚差。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特别是信息技术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等诸多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 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 能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能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使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信息素养的能力, 能促进班级学生的合作交流,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从而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2)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 转变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客观需要。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方案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课堂实施中的普遍应用, 加快信息化环境建设, 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全面变革。”而传统的思想政治学习方式突出接受与掌握, 强调知识与技能, 却冷落了发现与探究, 忽视了情感与体验, 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和技能准确地讲清楚, 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练, 考试时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题目加以灵活应用, 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是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 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侵蚀, 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现在, 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可以将“教思想政治课本”为“用思想政治课本教”, 从“书中学”到“做中学”, 变“教书”为“铸魂”, 变“行为”为“素养”, 积“文化”为“品格”。这样, 将有助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转变, 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3)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现实需要。传统的政治课教学重视的是怎样使学生得到知识和技能, 教师清楚自己为什么教、要教什么和怎样教, 而学生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么学。因此, 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创造性就很难发挥。现在, 我们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 湖南省衡山县第二中学 (以下简称“该校”) 作为一所市级示范性高中, 正在争创省级示范性高中。近几年, 该校在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引进等方面投入较多, 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技术设备。学校建有网站, 已拥有校园网, 各组室之间能相互交流, 同时在每个教学楼中都配备了若干多媒体教室, 便于日常教学使用。学校这些硬件设备的具备, 为政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供了物质保证。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更浓, 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氛围越来越浓, 积极性越来越高。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中应用的实践过程

(一) 信息技术在教材内容学习中的应用

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特点来看, 它阐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涉及哲学、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有的内容比较抽象, 有的内容与实际有密切联系。因此,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就有直观、形象、生动、逼真、感染力强的特点, 既有助于使理性知识情感化、抽象知识具体化, 又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我在讲授高三政治课“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时, 首先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美国总统布什访华、胡锦涛主席访美的图片, 引出问题“当代世界的主题是什么?”然后以多媒体若干问题情境设问“为什么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情境资料,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 并明白为什么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 多媒体播放萨克斯名曲《回家》, 将课堂气氛推向情感体验高潮,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和平的可贵, 作为青年人应该珍惜目前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 努力学习, 将来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最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 信息技术在时政专题学习中的应用

时政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施拓展型课程的有效载体。从时政专题学习的一般环节“时政专题确立———资料收集、整理———演示文稿制作、成果展示”来看, 都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时政热点问题的关注, 也加强了对时政的了解和认识, 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下面就《全国两会时政专题复习》为例介绍其应用信息技术的实施过程:第一阶段,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 从中精选重大时政问题, 这是时政专题课的基础环节。在这一阶段, 学生以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提供的信息中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 并进行汇总整理, 然后从中精选出大家最为关注的若干社会热点问题 (本学期开始就确定“2015 年全国两会”为时政专题内容) 。第二阶段,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汇总、整理有关时政问题的背景材料, 这是时政专题课的重要环节。本节课成立了“十一届全国人大和十一届全国政协”两大内容的研究性小组, 每位学生利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材料收集、汇总、分析、整理。由于现代信息资料的多样性、广泛性, 如何对这些资料进行取舍, 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同学们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一个痛苦的抉择啊!”这时需要教师予以指导,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来选择合适的材料。第三阶段,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 并进行成果展示, 这是时政专题课的最终环节。同学们将前面整理、汇总的有关资料, 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概述和十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概述”的演示文稿, 然后选派代表运用多媒体技术予以汇报交流, 最后老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材料分析说明题, 让学生运用所学原理予以分析, 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其中, 学生的成果根据不同的专题内容可以有Flash动画、幻灯片、电脑小报、政治小论文等, 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展示成果搭建专门的舞台。例如, 举办学生成果展览、政治小论文评比、政治小报评比、开设校园网专栏等。

(三) 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亮点”。研究性学习一般分成提出问题、研究活动、表达交流三个环节, 其中“情景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资源提供”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和要素。因此,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研究性学习将有助于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

1. 信息技术在提出研究性问题环节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 对于诱发学生研究动机、引导学生进入主动研究状态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的问题就是有一定的挑战性, 尽量贴近学生实际。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直观、生动、富有启发性, 能够唤起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信息技术可在一定程序上优化提出问题的环节。例如在学习《生活消费与消费文明》这一课时, 教师通过调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了学生中存在的高消费、盲目攀比的资料, 提出了“中学生如何消费”的问题, 激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诱发了学生探究的动机, 师生共同提出一系列的研究课题和设计项目:“家庭经济条件与学生的消费观”“中学生的品牌与名牌观”“当今中学生消费的调查”“中学生网吧迷”现象等课题。

2.信息技术在研究研究性活动环节中的应用

研究活动是研究性学习中的核心环节, 是学生利用各种研究手段和工具获取相关资料和数据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方便、快捷、高质量地完成某些研究任务。如在《南岳衡山旅游的现状及对策》的课题研究中, 首先同学们从网络、书籍报刊查阅大量资料, 并利用数据处理绘制图表, 说明旅游作为第三产业一个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设计问卷调查南岳衡山旅游业的现状、旅游经营情况及不同层次居民的旅游状况, 并制成图表。最后针对南岳衡山旅游业的现状, 提出若干建议:利用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资源开设山上观日出、自助餐娱乐活动、体育健身比赛活动、双休日“农家乐”活动、登山比赛活动的宣传活动, 改善旅游项目的基本建设设施和交通设施。

3. 信息技术在表达研究性学习交流环节中的应用

表达交流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形成正确概念、得出科学结论的阶段。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提高政治学习效率, 并提高学生表达研究成果的质量。信息技术使交流具有更快速、灵活等特点, 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 使之更广泛、更深入、更开放。如使用Word可以完成文字处理, 利用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 实现网上交流。我在指导学生开展“中小学生零花钱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活动中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中应用的实践效果

1.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研究的热情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各种情境资料, 使得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且丰富多彩, 学生学习兴趣变浓了, 激发了学生的政治意识和学习热情, 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探究精神。如在“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时政专题研究中, 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的情景资料,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们不仅满足在打砸抢烧这一暴力事件的现象上, 而是在网上查找西藏达赖集团恐怖分裂势力制造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的背后阴谋和实质。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收集分析和处理, 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2.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通过多媒体所特有的多彩逼真的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 再加上教师恰当的讲解分析, 就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视觉听觉的作用,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比如在公开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 师生共同研究确立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经济效益?”“为什么要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有哪些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如果企业不提高经济效益将会面临什么样的结局?”课前, 同学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现给全体师生, 不仅使学生了解这一框题的具体内容, 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命, 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

3.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形成新颖的师生关系

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达到最恰当、最生动的演绎, 将原本枯燥、乏味、抽象的问题以生动、活泼、具体的媒体方式呈现给学生,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下一步自主、合作、探索奠定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基础, 真正做到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同时, 在信息技术运用中, 师生间不分彼此, 处于平等的地位, 学生可以向老师学, 老师也可以向学生学, 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形成了新颖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四、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中应用的课后思考

(1) 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中的应用对政治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的政治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 应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学习计算机知识, 掌握多媒体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2) 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中的应用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 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 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 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因此, 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高的学习自觉性, 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上一篇:初一议论文:好书伴我成长600字作文下一篇:友情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