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2024-07-09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运用(精选8篇)

篇1: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课 堂 因 “你” 而 精 彩

______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永宁县宋澄小学 郑宏文 永宁县第三小学 盛会珍

[内容摘要]: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它能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动态反映概念及过程,有效地突破难点、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并能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学习方式 理解能力 创新意识

现如今的中国教育,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教学的方法多样灵活,教学的模式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它能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动态反映概念及过程,有效地突破难点、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并能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尤其对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视野狭隘、思维迟缓、想象力

匮乏的农村孩子来说,多媒体教学如同神话传说,可闻不可见。尤其是面对枯燥乏味的数学课,更是提不起半点兴趣来。所以,我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小学老师,积极学习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并且运用于日常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我的数学课堂告别了枯燥乏味,变的生机勃勃。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过实践,切身感受到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下面,我就联系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心得: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学中,教师创造的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鼓励,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使学生在充满情趣与快乐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媒体课件涉及动画、静画、声音和视频技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够提供良好的视觉美感和精神上的愉快感,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兴趣是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产生学习内驱力的关键。农村的孩子,受地域环境、家庭教育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学习的习惯、兴趣、都远不如城市的孩子,所以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

停滞不前。课堂中语言教学就显得更苍白无力,波澜不惊,一般的语言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所以;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在创设情境时,我利用了学生爱看的动画片《西游记》中的片段:唐僧师徒去取经,路过桃林时,八戒要吃桃,唐僧要他先学习数学知识,分桃子。唐僧说:“我有四个桃,要平均的分给你和悟空,一人几个?如果我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个人,每人又能分几个?如果只有一个桃子,又该怎么分呢?第三个问题难住了八戒。看到他憨态可鞠、抓耳挠腮的样子,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起来。我及时抛出了问题:这可把八戒难住了,你能帮帮八戒吗?”喜闻乐见的动画片,活泼明朗的音乐,轻松简单的问题,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所有学生的小手都举的高高的,就连班内很难投入学习的学困生也加入了其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的效果,用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再如我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做法是:上课开始,教师将屏幕打开播放“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情景,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草丛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口太喝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瞪

起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到此,我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同学们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每个情节历历在目,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等等。我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我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二、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为辅的年龄发展阶段。他们对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容易理解,而数学知识往往又比较抽象的,要理解数学知识,就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情景,依靠思维去理解知识。因此,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积极探索,根据本地区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抽象、静止的文字或图像转变为生动、直观的画面,这样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

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做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又如:在“9加几”教学中,教材虽然提倡算法多样,但对学生有序的思维训练也必不可少。当进行到上一步出示题“9+3=?”时,引导学生看画面,这时一个皮球被放入了空格内,这种“化静为动”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使学生的头脑中初步有了“凑十”的概念,再让那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讲一讲“凑十”的过程,同时出现算式:“9 + 3 =12”,学生就能基本理解“凑十法”,(先把3分成1和2,用9加1等于10,再加上2等于12)接下来的“9+5”、“9+2”就能让学生摆小棒,自己动手,完成“凑十”过程。到了最后练习有这样一题:9+2=(),9+3=(),9+4=(),9+5=(),9+6=(),9+7=(),9+8=(),9+9=()。题目的要求是依次说出得数,我利用多媒体又设计了如下画面,同时提问:(1)学生回答后显示全部得数(2)将每个算式的第二个加数2~9闪烁3次变为蓝色(3)将每个算式得数的个位1~8也闪烁3次变为红色(4)要求学生观察并回答“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加数变大,和也变大,还有更主要的是得数个位上比加上的数都少了1,1到哪里去了?和前面的9凑成了10,所以,得数十位上都

是1,就是凑出的那个10。“凑十法”这一教学难点,再也不需教师反复讲解了,学生一步步主动探求,自己掌握了方法。通过这种动态显示,把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了正确、清晰的概念。

形象生动的图是获取知识的跳板。在小学教学中,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发展。“相遇问题”历来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相遇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教师作了很大的努力,或用语言形象描述,或用画图讲解;或用滑轮实物与幻灯投影演示;或根据题目与速度、时间的关系等诸多手段进行教学。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和教学知识本身难度的阻碍,学生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很勉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动态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其做法是:开机,屏幕上出现了两个卡通人物分别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连闪两下,强调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一分钟一分钟或一小时一小时行程的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相遇)。多媒体的动

态演示,图像准确科学、简洁明了、真实可信,使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新鲜、好奇、有趣的情境中,产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学生在图、文、声、像的直观生动的变化过程中,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伴随着图像的闪动、变化,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又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过程及理解能力。

三、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可以紧密联系生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与创新。数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性的思维品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因此,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其思维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练习中,出现两个完全相同的平行四边形上下拼在一起求面积。学生先是求出一个面积,再乘以2。教师按动键盘,下面一个平行四边形缓缓移动,和上面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接在一起。学生立即想起了第二种做法:把两个平行四边形看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底不变,高是两个平行四边形高的和。再按动键盘,见上面一个平行四边形慢慢下移,和下面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高不变。而底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2倍。学生又想起了第三种方法。这一设计,使学生在头脑中较

深刻地留下过程表象,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实践证明,应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四、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与否是决定一节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练习处于一节课的尾声,孩子的注意力在这时比较容易涣散。因此,在练习时使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重新集中起注意力,引起学生对练习的兴趣,自发地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学“圆的认识”一节课,当这节课已近尾声,学生们普遍比较疲惫时,我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在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片刻后,老师演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片绿地,一只小白兔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看到小白兔被车颠的一上一下,学生哈哈大笑,兴趣被再次激发。这时,我引导学生讨论:小白兔为什么会感觉颠簸?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我再问:“难道坐在车轮没棱没角的车上就不会感到颠簸了吗?”我继续演示课件,屏幕出现小白兔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着音乐声向前进的画面,仍见小白兔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我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了正确的回答。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一只小白兔端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在悦

耳的音乐伴奏中平稳前进。车轮向前滚动时,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道理。我抓住教学内部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运用课件对学生认识心理具有定向聚集思维的优势,确立形成表象思维的强化点,通过三次演示,反复刺激,启迪思维,既加深了对圆的进一步认识,又使学生趋于降低的兴趣又被激发起来,学习欲望又被调动起来。整节课堂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积极参与之中。学习的兴趣紧紧围绕着学生。

五、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丰富的资源,而且是有力的教学工具,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更变革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过去教学的一大问题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于重视书面知识而轻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分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教师和教材自然就成为信息的载体,除此之外很少有别的信息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的话都是对的,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总是言听计从,缺少质疑,创造性自然差。而在信息条件下,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信息技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媒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自己的学习软件,选取有关内容加以学习,学生可以上网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有目的

处理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活动。

总之,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不仅是教学形式的拓展、教学内容的延伸,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推动和促进;更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教学的第一线,我在不断的摸索与探究中,积极搜寻适合我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在不断的改进与创新中,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模式,运用于数学课堂之中,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让我的教学越来越轻松。同样,多媒体教学模式,让我的课堂越来越活跃。多媒体教学,正以它独特的魅力侵入我们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我相信,只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地、恰当地运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要敢于创新、大胆尝试,合理,科学的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就一定能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一定能让农村的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好处,成为新世纪的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数学教学评价》 开明出版社

4、《新课程正式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宁夏教育

篇2: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浦口区行知小学

周昕 【提纲】

“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新的教育环境下老师们应当转变观念,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老师“乐教”,学生“乐学”。

【正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信息技术手段为重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信息技术能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在效整合,优化资源配备,使得优质资源共享。信息技术带入数学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利于分设新颖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信息技术可以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使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发展,利于学生认识数学本质,有效地改善学习。

一、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与“学”的方式变革。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育学生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堂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所带来的新变化,主要是利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信息技术给数学教育提供的是便捷的工具和崭新的探视环境。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当我们选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介入教学活动以后,如何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我们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开发并提供给学生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精心设计,科学管理和真实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成为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为自己的“教”准确定位,即: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生发展服务。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转变教师“教”的方式能起到促进作用。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如果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一定能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信息技术无疑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觉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看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的录像,再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用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和圆形做车轮时汽车前行的情景,在学生阵阵笑声中,教师设问:为什么只有汽车轮子是圆形时汽车才会走的又快又稳呢?车轮是圆形就一定会使汽车跑得又快又稳吗?这样的问题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更多的思考,使学生全身心进入学习状态。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去。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例如在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中有关求平均数的内容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身高1.5米的小明要趟过一条平均水深0.8米的小河,他会有危险吗?在学生们的争议中,教师适时演示课件,有时小明能安全渡过,有时又遇到危险直呼救命。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突破了难点,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教师转变指导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在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的信息占很大的比重。动听的音效,生动的画面和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会对学生的多种感官起到协调作用,效果远远比单一的讲解好。

在学习“长、正方形面积”时,教师用课件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小强看到自己班的一块玻璃坏了,他测量玻璃的面积是600平方厘米,好心的他回家让妈妈买了同样面积的玻璃准备安上,你说,他拿的玻璃合适吗?挑战性的问题诱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争论,学生的答案由课件一一演示出来。教师没有用以往的口述式指导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长、宽与面积的关系,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不断的争论和演示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师的方法指导由辅导讲解变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内化知识,极大的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信息技术可以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倡导学生的学习要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学生可以借助必要的信息技术,按照自己的学习意愿,有目的的开展一些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同学间,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已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1、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拓展学习空间。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和工具。但它不可能是学习的唯一资源。教材上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他们渴望从多方面去主动获取学习信息。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搜集与所学课程有联系的资料和信息。在学生自我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他们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意识。在这个搜集学习材料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例如在学习“对称”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包括网络搜索在内的多种渠道,搜集到各种和学习内容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些资料的收集,极大的丰富了所学内容,通过学生学习小组间的交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较全面地了解。在学生感知大自然中的对称,自己动手操作中创造出的对称,运用视频效果展示对称的过程中,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有了全新的体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

2、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展开。每一种新技术的运用,都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规律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正是由于这个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受益者,变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

3、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认知体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数学本身是系统性、逻辑性很强,联系紧密的学科。学生不但要学好每一节课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样的单位课时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知识,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例如在对平面图形的复习和整理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认识到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不断的动态转化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每一种图形的固有特征,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这样的归纳和知识整理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把看似支离的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较为容易的在头脑中形成一张有关平面图形的“网”,使学生能很好的内化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学生的探索和交流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个体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使所有学生能共享学习成果,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在学习“梯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利用视频向所有学生展示自己和学习小组的探索过程和学习结果。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体现了学习个体的价值,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把别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学习的一部分。在独立思考、自我展示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操作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一个人的思维素质所受的思维训练密切相关。根据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教师要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加思维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互相讨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对知识就有更深入的理解。

篇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是学生智能发展和心理成长的催化剂, 学生如果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就会把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 注意力高度集中, 积极思考问题, 自觉地学习, 并乐在其中。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重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好像磁石一样, 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信息技术的应用, 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为教学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 巧设疑问, 设置悬念,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积极投入课堂教学, 并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七的乘法口诀》一课时, 教师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七巧板, 七个神奇的图形变出许多美丽的图案, 这么多美丽的图案, 老师很想知道拼摆这些图案一共用了多少块七巧板, 同学们,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这样的提问, 就能让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创新探究, 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再慢慢地向抽象思维过渡。数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通过形象思维理解抽象思维, 从而掌握知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可以通过将图像慢放、定格、重复、加速等变化, 再加上色彩和声音配合的效果, 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又生动逼真的动态教学效果。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获取数学知识, 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 把应用题中抽象的数量关系, 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转化为形象的图形———线段图, 并且创设数学活动物景。通过课件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寻找条件和问题, 把单位“1”和几分之几的数量关系具体化,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弄清知识间的来龙去脉, 增强思维能力。

三、拓展时空, 突破重点难点

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对知识更难掌握, 这就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受到局限。而教学重点内容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要使学生对重点内容更好地掌握, 就必须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让信息技术进入课堂,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就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和思考过程形象化、具体化。如信息技术能把静态的东西转化为动态的演示, 还可以充分利用声、像、动画等网络资源, 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这样就能让学生领会重点、突破难点。如在教学《相遇问题》一课时, 就可以运用课件演示,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清楚地理解题中数量间的关系。首先课件出示一条铁轨, 让两列火车在轰鸣声中陆续从左右两边分别驶出的动态画面, 直到相遇。这时课件出示了应用题:“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 甲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 再过3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这时教师通过课件演示了线段图, 并标出了火车每小时所行的路程。这样教学难点就在火车的动态演示和直观线段图中得到了解决。学生就能很快地列出算式解答, 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四、直观呈现,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色彩反差将教学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加深印象, 并能在课件中把有关的教学内容和各种画面素材直观地显示出来, 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并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 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 传统的教学对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难于展现, 让学生不好理解。信息技术就可以利用课件把圆分成若干等分的扇形剪开, 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 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 从而推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因此,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 获得知识, 得到正确的结论, 并在心理上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这样就能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

五、及时反馈, 实现精讲多练

精讲精练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精讲多练, 就要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反馈。通过反馈,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 从而实现精讲多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反馈, 可以打破传统教学反馈的单调枯燥, 让学生把做题当做一种乐趣。如学生在练习时, 如果答错了, 屏幕上就会显示“再努力”, 然后配上轻松的音乐, 在轻松的氛围中, 学生积极动脑, 认真思考。又如教师讲完后, 利用课件出示练习, 再进行反馈, 这样就能及时地检查学习效果, 通过反馈让学生既看到自己的不足, 又知道自己的进步, 从而不断增强内部驱动力。

篇4: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运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恰当适时适量的运用信息技术,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还可以突破数学的教学难点,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课堂的价值

1、教学课件资料信息的多元保证。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料主要以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为载体,在内容上容易受到资源限制,在便捷性、可编辑性和交互性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有了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信息海洋中搜索各种各样的文本、图片、视频及三维虚拟现实等信息资源。如此一来,教学课件所蕴含的资料信息有了更加充分的保证,课件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2、学生兴趣的有效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具有純真、好奇、乐观、可塑性强的优势,但也有抽象思维不足的一面。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一直是摆在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富于变换的屏幕形式、动态新颖的教学题目都可以使小学生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这也有利于用形象化的手段来表示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这些数学知识具有了一个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情境,细腻的图象、悦耳的背景音乐,栩栩如生的动画不仅有助于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更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在计算机等信息媒介的帮助下,小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客观事物的数学变化过程。具体而形象的数学知识取代了单纯的教师宣讲,主动学习淘汰了被动吸收,学习效率必将大幅度提高。

3、教学策略的全面优化。有了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策略的优化上就能够得到有力助手。图、文、声、像等可以用来充实教学内容,网上丰富的教学课件可以用来改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将大大改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电子动画的渐变、叠加等效果来对分子分母、比例、统计等数学难点进行直观化演示,这不仅可以从感性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直观认识,更可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对于富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说,更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数学教学融入到生活中去,利用生活化的情境改进教学策略。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1、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例如强化训练( 题组训练) 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而利用信息技术则会出现一片新天地。

用Authorware,PPT 等软件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如果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或人物动画:“你答对了,真了不起!”如果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直至出现正确结果,如果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

而传统的教学大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学生和丰富的资源完全隔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小。

2、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作用。如果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则学习过程中容易使得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于爱玩闹的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更加让他们感到无味。为此,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在学习“分数加减法”知识时,可以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笔者曾经试过将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讲授采用日常生活中事物增减方法来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法。以“1/2-1/4=?”为例,笔者先用视频展示一个切了一半的苹果,然后再用刀切一半,问小学生最后还剩下多少份额的苹果? 通过视频展示,可以把单调的数学分式计算形象化,小学生能够直观学习,掌握教学知识内容。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在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通过文字与图形的形象动态化,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使得学生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比如,在讲授“角的有关知识”时,由于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没成行,传统教学模式下,他们很难理解角的概念以及角度等知识。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先在屏幕画出一个亮点,然后从这个亮点引出两条不同颜色的线,始终保持亮点和线条处于闪烁状态,小学生看了图画后,很容易明白角的含义,以及角是怎样形成的,即角是从一个点引出两条线所形成的。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告诉学生,那个点称为顶点,两条线条分别是角的边。最后,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如下动画: 一边固定,而另一边绕点旋转,则可以形成不同角度的角,学生在观看动画的时候,很容易明白角的大小( 角度) 与边的叉开程度有关,而跟边的长度没有关系。总而言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轻松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效压缩学生学习时间,大大提高学习效益。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巩固学习成果。小学生由于年龄太小,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数学知识实际应用更是难以做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将数学知识讲透,让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数学知识点,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运用。讲透知识,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条件下巩固学习成果。

5、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数学的本质是理解,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而信息技术有力地加强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直接联系,使学生扩大直观形象的视野,模拟微观世界,构造数学多表现形式,从而加强了抽象数学概念的解释与理解。利用多媒体,使学生突破思维障碍,难题迎刃而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信息技术在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总之,信息技术是小学数学课堂上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要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的应用手段,实现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 李雪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利与弊[J]. 考试周刊. 2014(56).

[2] 杨荣花.巧用现代信息技术 丰富数学课堂教学——谈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22).

篇5: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改革的“第一推动力”,促使教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走进网络……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但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给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美国著名视听教育家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显示,视听工具、实物形象比语言、视觉符号更易于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时代,它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很强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和加工能力)的新型人才。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和人文化的挑战,它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已经势在必行。

一、运用信息技术,让拼音教学更具直观性。

小学低年级儿童,特别是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从幼儿向儿童的时期过渡。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理解能力差,记忆全靠死记硬背,他们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另外,一年级新生的记忆效果与他们的情绪有着极大的关系,即在高兴时记忆效果好,反之较差。拼音是一年级新生认知、学习的第一道难关,在拼音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直观性,借助形象直观富有情趣的多媒体的动画来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正确感知,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度过小学学习的第一道难关——汉语拼音。

学生对拼音很陌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把它们制成一些动画片的形式,现在的学生很多都喜欢看动画片,他们一下子就有了兴趣,就愿意来学了。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中,把拼音的读音和写法,以及图片融为一体。比如在学o时,就可以先出示一只大公鸡在喔喔叫,配上o的声音,引导学生看o的形状就和公鸡的嘴形很像,学生可能一下就记住了它的读音和形状,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复韵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很难分清哪一个究竟读什么,比如ei——ie 看起来很像,学生容易把这个读成那个,很难分清,我们就可以给每一个编一个故事,ei是一只鹅拖着一件很重的衣服在路上走,边走边叫ei。声音配上图,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e在前,i在后就读ei.。ie就是一棵树上飘上一片树叶,一只鹅看到前面掉下来一片树叶,以为是它的一件衣服,赶快捡起来穿在身上,高兴的叫到耶耶,学生们通过看动画和听故事,很快就记住了i

在前e在后,就认ie。就这样通过这几个故事制成的动画,孩子很快就记住了这几个韵母,觉得学习拼音也这么有趣,就会更加爱上学语文。在后面的声韵母相拼的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学什么都容易了,就可以有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语文教学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必须创设情境。多媒体的运用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显示出其优势。

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出现课文情境的氛围,让学生在声音、图形、文字的效果下,学会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运用文字的技巧,效果会好很多。如《金色的草地》,这是一篇叙事文章,本文描写了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两个小朋友经常在草地上玩耍,发现草地颜色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通过对这两个发现的描写展现出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草地变色的原因很难明白,于是,教师就设计了教学课件,通过动画的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地是怎样变色的,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解,自己归纳出草地变色的原因。这样的设计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

三、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理解课文重难点。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被一些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所烦恼。而这些重难点恰恰是绕不开的课文的灵魂,因而如何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就成了语文课的关键。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例如《爬天都峰》一课,在学习体会天都峰的特点时,配合出现天都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总结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特点,对描写天都峰的特点的文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要紧扣优化教育教学目标这一中心,兼顾协调好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之间、教学媒体与学生认知规律之间、教材的支撑作用与媒体的辅助性之间,有效服务于语文教学。在实际应用中用好、用实和用巧现代信息技术。

将现代教育技术恰当地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借助电脑画面等教学手段,以语文内容为本,用图画配上音乐为辅助,创设模拟情景,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激起学

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如:教学《麻雀》一课时,我板书课题后问:课文写了几个角色?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电脑投影逐一显示出小麻雀、猎狗和老麻雀,接着随着惊险的音乐声起,追问一句: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放映录像,为学生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使他们兴趣盎然,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作了铺垫。

五、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思维和创新能力。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会提问,才能思考、创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能营造更好的创造环境,引导学生想象、创新。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有了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那么他们就会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在教学《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时,当电脑课件播放不同品种的小猫的调皮动作时,这一情景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太可爱了!”“真漂亮啊!”……这时让孩子们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小猫?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恰当地运用课件这种直观手段,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讲授《赵州桥》一课时,课件中收集了许多关于赵州桥石刻图案的图片,录像片段等资料,播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且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

篇6: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王家小学

杜令平马玉娟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使得教学发生了巨大变革。在民族地方,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并不大,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严重脱节。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采取一定措施,为此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实验、动画模拟、练习设计、分层显示、控制模拟。[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

引言

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尽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巨大的优势,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 在汕尾,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并不大,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还是严重脱节。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本文拟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本人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内涵

信息技术教学是指利用电化媒体技术,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电教的特性和功能进行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扩大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客观存在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形;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可以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齐步前进,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比较自由充分地发挥个性。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在多媒体技术提供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作为一门小学主要学科,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及一定范围内,数学的确不如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多年来,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目前,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影响并不大,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还是严重脱节,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有排斥心理,教师和信息技术之间仍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资源闲置、利用效率低下现象,使得学生主体素质的变化与落后的教学手段存在着巨大反差,导致教学水平低下,或课堂教学中不能有效照顾个别差异等弊端。

四、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可采取以下几种有效方式:

(一)演示实验

简洁明了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演示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比如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走的时间来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十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十分钟,有十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

(二)动画模拟

形象生动

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可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原来有5辆车,后来又来了它的2倍,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动画表示的意义。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产生立体效应,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三)练习设计

方便快捷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写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四)分层显示

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多媒体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分层指导。教学信息由媒体传递,媒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网络平台,创建学生个人空间和家校讨论版块,加强教师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并给学生提供辅助探究发现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要求,在教师的分层指导下,学生借助媒体认识工具,来解决问题。

(五)、控制模拟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编写出较富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每天都会遇到新的问题,但我相信,教育以人为本,只要教师也以学生为本,信息技术在汕尾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总之,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王家小学

杜令平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其简明快捷的优越性在教育教学中凸现出来,尤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将课本知识与生活作以梳理融和,将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趣溢横生,教学内容将得到更深层次的升华,使学生对知识的生成与演化,了解得更加深刻。尽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巨大的优势,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在民族地方,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并不大,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严重脱节。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为此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实验、动画模拟、练习设计、分层显示、控制模拟。使教师的教学效果更为明显,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方面的点滴管见。

一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内涵

信息技术教学是指利用电化媒体技术中以幻灯片、投影仪、电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电教的特性和功能进行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扩大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客观存在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形;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可以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打破齐步前进的传统教学窠臼,解决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比较自由充分地发挥个性。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作为一门小学主要学科,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及一定范围内,数学的确不如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多年来,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目前,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影响并不大,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还是严重脱节,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有排斥心理,教师和信息技术之间仍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资源闲置、利用效率低下现象,使得学生主体素质的变化与落后的教学手段存在着巨大反差,导致教学水平低下,或课堂教学中不能有效照顾个别差异等弊端。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可采取以下几种有效方式:

(一)简洁明了的演示实验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演示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比如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走的时间来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十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十分钟,有十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这种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特点,编写出富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将数学课程的数形结合思想以动态形式充分的体现出来,将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二)形象生动的动画模拟

其简明快捷的优越性在教育教学中凸现出来,尤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本知识作以柔和与梳理,将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趣溢横生,教学内容将得到更深层次的升华,使学生对知识的生成与演化,更加了解,更加深刻。

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可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利用在杯子天平中注水的动画来演示平衡现象,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动画表示的意义。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产生立体效应,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的困扰,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三)方便快捷的练习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写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四)多样进行的分层显示

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多媒体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分层指导。教学信息由媒体传递,媒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网络平台,创建学生个人空间和家校讨论版块,加强教师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并给学生提供辅助探究发现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要求,在教师的分层指导下,学生借助媒体认识工具,来解决问题。

篇7: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太安镇中心小学 王怀峰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能形成学习的动机。多媒体采用音像结合的教学方法,具有新颖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可以寓教于乐,更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教学“十几减九”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问:“小朋友们喜欢电视中的大风车节目吗?”学生齐声回答:“喜欢。”“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大风车节目摄制组看一看。”(显示动画)大意是:大风车组的阿姨制作了十二个风车,把这些风车装进了纸袋里,说是要给参加节目演出的小朋友们分一分。这位阿姨刚走,米老鼠来了,手忙脚乱地到处乱翻,看见袋子里装的是风车,很高兴,偷了九个风车就跑了,阿姨回来了,发现袋子里的风车少了。教师说:“同学们,阿姨一共制作了十二个风车,米老鼠偷走了九个,你们能猜出袋子里还剩几个风车吗?”学生齐答:“能。”教师说:“光能说出得数不行,必须说出想的方法,你们拿出学具摆一摆,想一想,怎样摆能算出袋子里装几个风车呢?”这时同学非常高兴地、积极地摆着手中的学具。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富有情趣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态下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二、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有效地营造学生研究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现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在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的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三、利用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度,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之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模拟演示,突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培养智能,启迪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1)首先屏幕上显示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钟面、车轮、交通标志、呼啦圈等),问学生这些事物是什么形状,然后点击鼠标,每个图形变成大小不同的圆,从而建立圆的表象。(2)然后屏幕展示图形成过程的动画:一只小狗脖子上系着一根绳子拴在木桩上,小狗叫着,绕木桩跑一周回到起点,小狗跑动的轨迹,展示出一条封闭曲线,也就是圆,这样直观展示出圆的形成过程,过目难忘,初步建立了圆的概念。(3)电脑演示圆规画圆的过程,一脚固定,一脚旋转,然后学生尝试画图,通过手眼脑各种感官的参与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4)电脑动态展示圆各部分,圆心、直径、半径,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通过观察比较深入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相互关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静态抽象的概念,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的融入变得生动活泼,又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虽然学生对钟表已不陌生,在生活中常常用到,但对一分钟有多长,我用课件出示钟表,让学生利用一分钟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时电脑一边响起优美的音乐,一边让钟表的秒针慢慢移动。通过借助计算机,教师无需更多地评议,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的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的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四、利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是否能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准确地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能力、而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形,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运动多媒体课件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易如反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教学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变现出来给学生看,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看清了每个细节,更快、更全的建立起表象,加深理解,对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明显。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这一课时,为了突出计算过程,在汇报可以用小棒计算23加6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随机演示小棒的计算过程,如课件先出示2捆和3根小棒,在出示6根小棒,当学生说出先把3根和6根合并起来,课件动态演示3根和6根合起来,然后在根据学生的汇报再动演示9根和2捆合起来的过程。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额色彩、闪烁、动画演示,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启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巧妙的突破了本课的知识重点。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使练习多样化,提高教学效果

多层次、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室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技能不可缺的环节。运用现代多媒体,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省时、高效,可以大幅度的增加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练习时编各种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用学生喜爱的过关游戏的形式,由软件来判断学生的正确与否,学生回答正确,计算机马上会表扬你,来一声“棒极了!”“真聪明!”或是给你献上一束鲜花,学生看了听了自然高兴,兴趣盎然: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屏幕上显示“在想想”并配以音乐,启发学生认真动脑。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适当地指引和帮助,而学生在这种人机挑战、激烈竞争的氛围中渐渐养成不服输、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好习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有利于竞争意识和学习毅力的培养,学生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样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

篇8: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以图片、动画、声音等组合加工的方式呈现出来, 具有形象、 生动的特点, 并且能够创造内外部感官刺激环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 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提升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改变了传统数学课堂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1]。 这种全新技术的引入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为活泼, 并且符合小学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特点, 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 才能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并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 拓展学生知识面

小学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 引入信息技术极大增加了课堂知识的传授容量, 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让学生有更多看与听的机会。 而借助多媒体可以为学生营造图像、 声音等相互融合的环境, 让学生在形象的展示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三) 简化教学流程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充分发挥了其直观易懂的优势[2]。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 将小学数学中较为抽象的概念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 进而简化教学流程。 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 也可以通过多样的表现形式启发学生思考。 例如, 轴对称的图形是较为抽象的概念, 对于初学者往往感觉很难把握。 而教师在教授新知识前制作多媒体课件, 并向学生展示剪纸的过程, 不仅增加了教学趣味性, 也可以让学生对轴对称有初步认识。 这就避免了课堂教学中抽象的讲解, 在简化教学流程的同时也可以提升教学效率[3]。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具体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是向学生传达教育信息, 并且启发学生思考与改变学习行为的过程。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师结合教学目标确定合理的教学策略, 并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从而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当前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必要的信息化技能, 并且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加强学习, 并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以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 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方法, 并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熟练度, 进而真正提升教学效率。

(二) 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教师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充分应用信息技术,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根据对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进行深入分析, 确定合理的课堂教学方式, 并且明确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网页的形式将教学任务发送至学生的桌面上, 然后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各小组成员相互协作, 并通过查找网络资源来共同完成任务。 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在处理海量信息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深加工。 例如, 在《角的度量》一课中, 教师可以将几个学生测量角的过程拍摄下来, 然后利用幻灯片再现。 之后, 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这些学生度量角的方法, 并评价是否正确。 最后通过查找资料明确正确的度量方法, 并分析导致误差的原因。

(三) 创设情境并开展智力激励

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将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展现出来, 并且创设合理的情境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适当的提问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并增强师生互动, 通过师生感情交流等方式挖掘学生潜力,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更多新知识。例如, 在引导学生认识圆时, 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幻灯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 如汽车轮子、皮球等,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不是方形的, 而是圆形的? ” 通过提问激励学生思考, 进而加深对圆特征的认识。

(四) 结合知识点开展整合教学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知识点引入信息技术, 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与整合, 然后利用信息技术展现出来, 以揭示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 例如, 在讲授与长方体相关的知识时, 就涉及顶点、线、面等知识点, 教师可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将长方体设计为可拆解的动态模型, 并且将顶点、线、面、棱长等标注在模型上。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 由教师放映幻灯片, 让学生了解长方体的组成部分, 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这样不仅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多个知识点的整合, 还可以简化教学过程, 突出重难点。

三、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对于简化教学流程、 拓展学生知识面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教师应该充分应用信息技术, 向学生展示更为形象、有趣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 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晓云.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优化[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 (3) .

[2]李业荣, 姜鹏.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17) .

上一篇:博士毕业生自我鉴定推送下一篇:一年级语文教研组总结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