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考点速记

2024-05-06

初中历史考点速记(精选3篇)

篇1:初中历史考点速记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考点速记】2018年口腔执业内科学考点:口腔白斑

2017年执业医师考试时间在12月9日,离考试时间已经不多了!考生要好好报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执业医师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口腔白斑

口腔白斑病是指口腔粘膜上的白色斑块或斑片,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式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

口腔白斑病白斑分为均质型(斑块状、皱纹纸状)和非均质型(颗粒状亦称颗粒─结节白斑、疣状、溃疡状)。

斑块状:白色或灰白色均质型较硬的斑块,平或稍高出粘膜表面,不粗糙、柔软,无症状或轻度不适,斑块也可为乳白色,表面隆起呈结节状,颗粒状或乳头状,很粗糙或有龟裂,扪之较硬,有不适感。

颗粒状:口角区粘膜多见,白色损害呈颗粒状突起,表面不平,可有小片状或点状糜烂刺激痛,此型多可查到白色念珠菌感染。

皱纹纸状:多发生于口底及舌腹表面粗糙边界清楚,周围粘膜正常白斑呈灰白色或垩白色,初起无自觉症状,有刺激痛。

疣状:病损呈乳白色厚而高起,表面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粗糙,质稍硬,多发生于牙槽嵴,唇,上腭,口底等。

溃病状:白色斑块上有溃疡或糜烂。患者疼痛。

病理变化:

上皮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粒层明显,棘层增厚,上皮钉突较大,固有层及粘膜下层有数量不等的炎症细胞浸润,分为上皮单纯性增生和上皮异常增生。上皮单纯性增生为良性病变,表现为上皮过度正角化;上皮异常增生:核深染,有丝分裂增加,极性消失,核浆比改变,异角化等,有较大的恶变倾向。

诊断: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口腔粘膜白斑的好发部位为颊唇,次之舌、口角、前庭沟、腭、牙龈也有发生,患者主观症状有粗糙感,刺痛,味觉减退,局部发硬,有溃烂史,出现自发痛及刺激痛。还可辅以脱落细胞检查及甲苯胺蓝染色法加以检查。

鉴别诊断:

①白色角化症:灰白色、浅白色或白色的边界不清的斑块或斑片,不高于或微高于粘膜表面,平滑、柔软无自觉症状,去除刺激物,症状完全消退。

②白色水肿:透明灰白色光滑的“面纱样”膜,可部分刮去,晚期表面粗糙有皱纹,多见于前磨牙及磨牙的咬合线部位。

③白色海绵状斑痣:又称白皱褶病,为遗传性成家族性疾患。

④迷脂症:是皮脂腺错生在唇颊粘膜上形成的一种无主观症状的疾病。青春期透前后发生在唇部、颊部粘膜上,有针头大小、孤立的淡黄色或淡白色球形隆起或扁平丘疹,触之粗糙,一般无自觉症状。

⑤扁平苔癣:变化较快,常有充血、糜烂,有时有皮肤病变。

⑥粘膜下纤维化。以颊、咽、软腭多见,最初为小水疱与溃疡,后为淡白色,似云雾状,并可触及粘膜下纤维性条索。

⑦梅毒粘膜斑:初为圆形或椭圆形红斑,随后表面糜烂,呈乳白色,直径约0.5~1.0cm,稍高出粘膜表面,中间凹陷,表面软,下面较硬,假膜不易揭去,损害为黄白色、白垩色,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快速试验(RPP)及梅毒螺旋体血凝素试验(TPHA)可确。

防治:

①去除刺激因素如戒烟、禁酒、少吃烫、辣食物,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也应除去;

②卫生宣教;

③0.1~0.3%维A酸软膏局部涂布也可口服维A酸类药物如微胺脂胶丸;

④白斑局部可用鱼肝油涂擦或口服鱼肝油丸;

⑤对白斑在治疗过程中,如有增生、硬结、溃疡等改变时,应及时手术切除活检;

⑥中医中药治疗。

癌变倾向问题: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白斑属癌前病变,有以下情况者癌变倾向较大

1.年龄较大,60岁以上者

2.不吸烟的年轻女性

3.吸烟时间长、烟量大(如吸烟年数*每天支数大于400)者

4.白斑位于舌缘、舌腹、口底以及口角部位者

5.疣状、颗粒型、溃疡或糜烂型及伴有念珠菌感染者

6.伴有上皮异常增生且程度较重者

7.病变时间较长者

8.有刺激性痛或自发性痛者

篇2:初中历史考点速记

一、构建专题的知识框架或基本脉络

在二轮复习中, 首先要帮助学生形成本专题的知识框架或基本脉络。这样, 学生的所学知识就不至于因过于零散而难以掌握。笔者在讲授这一专题时, 选择了如下图示:

学生结合这一图示, 可以很直观地理解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 我们也可以根据此图, 帮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概括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如下表所示:

这样, 学生对这一专题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或基本脉络。笔者认为, 在二轮复习中, 教师多一些这样的构建, 既可以减少学生因知识的零散而产生的苦恼, 同时也可以达到提高复习效果的目的。

二、结合考点排查一轮复习中学生存在的薄弱点

学生经过一轮复习后, 掌握一部分知识点, 但由于历史知识点过多, 复习时间较为紧张, 导致部分知识点没有掌握到位, 形成了一些薄弱点。在二轮复习中, 教师应结合一轮复习和平时训练当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细致地分析和排查, 找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点。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 发现学生在这一专题学习中存在如下几个薄弱点:

1. 如何理解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解析:鸦片战争前, 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鸦片战争后,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客观上促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诱导了洋务经济产生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 如何认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

解析:“先天不足”指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后天畸形”指工业结构 (轻工业和重工业比重) 和地区分布 (沿海与内地) 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 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解析:作用为经济的现代化 (工业化) , 政治的民主化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和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 。地位为民族资本主义代表新的生产方式, 但在近代中国难以独立发展, 始终没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成分。

三、关注并强化对新增考点的掌握

2011年江苏历史高考《考试说明》中, 本专题新增了一个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笔者认为, 这一考点的增加主要是考虑到本专题的完整性, 因为在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历程中,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也可能是考虑到命题的需要, 因为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其提供了重要条件。

在复习这一考点时, 教师一方面要全面梳理基础知识, 即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时间、原因、概况、影响;另一方面要关注这一考点在专题中的地位和在考试中的命题价值。如笔者设计的“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对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影响”这一问题, 就可以体现其在专题中的地位和在考试中的命题价值。因为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为资产阶级改良 (维新变法) 和革命 (辛亥革命) 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条件和内在动力。

四、联系时政热点深化对本专题的理解

笔者简单地梳理了一下, 与本专题有关的重大周年纪念有辛亥革命100周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而辛亥革命又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与本专题有关的还有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为民主革命的转型奠定了社会基础, 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笔者认为, 还有一些历史高考长效热点也值得关注。例如民生问题, 晚清以来中国历届政府都曾支持过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管历届政府的主观动机怎样, 支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近代中国民生问题的改善。

当然, 教师在联系时政热点时, 应寻求专题主干知识与时政热点之间的结合点, 要有独特的新视角。

五、引导学生学会建立专题与专题之间的联系, 使其形成宏观历史思维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变过去以时间为序编写教材, 按照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来编排教材, 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专题知识的把握, 但无疑割裂了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这就要求教师在二轮复习课中对这一问题作适当解决。让学生形成对某一历史时期的从“点”到“线”到“面”的整体认知。如笔者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为线索, 联系政治史、思想史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结合这一知识体系, 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体现近代中国的经济近代化,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政治民主化, “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体现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因此, 我们帮助学生形成对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和近代思想解放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

篇3:高考历史考点融通途径例谈

一、课内考点融通

所谓课内考点融通就是将一课内容中的核心考点联系起来,以实现加深对历史事实理解的目的。例如“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中讲述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等考点。这些考点看似彼此孤立,但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后,不难发现铁犁牛耕(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大突破,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因此只有在铁犁牛耕等生产工具的变革后才会有土地私有制这一生产关系的出现。具备这样的社会条件,才会形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如下面的思维融通导图:

按以上途径将考点进行融通,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历史考点由点知识形成线知识。

二、专题(单元)内考点融通

所谓专题(单元)内考点融通就是将专题(单元)内每一节的考点联系起来,目的是揭示出历史事实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历史发展的规律。例如,专题(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内容有三节,分别是“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三节内容从表面上看,彼此毫不相干,但只要分析一下就可知道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从美国开始并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对策,想方设法克服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就是解决危机的一种手段,它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挽救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被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又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行了发展,建立“福利国家”,随后第三产业兴起和“新经济”出现。如下面的思维融通导图:

按上述途径将考点进行融通,一方面凸显了历史事实发展的脉络,另一方面体现了历史发展连续性、阶段性的特点。

三、专题(单元)之间考点融通

所谓专题(单元)之间考点融通是指将一个模块内各专题(单元)内容联系起来,主要目的是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特征。例如,可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进行融通。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西方国家推行殖民扩张政策,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殖民势力伸展到整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国家主权危机,明清政府为了解除外患危机实行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法等国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原料与市场问题,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对中国发动战争,获取特权,打开中国的市场,强迫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民族工业经济新形态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进一步促进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使民族工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救亡与实现近代化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旋律。如下面的思维融通导图:

按上述途径将考点进行融通,能揭示出世界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历史规律,增强我们的历史洞察力,培养我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开放的世界意识素养。

四、模块(教材)间考点融通

所谓模块(教材)间考点融通是指将三本必修教材中的核心考点联系起来,以体现历史运动、历史事件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合力结果的历史规律,即“历史的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中“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与《高中历史必修2》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之间的核心考点表面看似彼此孤立,其实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推动近代中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诞生了新的政治力量。随着力量壮大,这些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中国近代政治舞台,解决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即民族独立和近代化,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思想得到启蒙与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于是出现了五四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如下面思维融通导图:

按上述途径将考点进行融通,一方面反映了历史事实发展的复杂性、合力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历史发展多面一体的特点,即历史不是碎片化和孤立化的个体属性,是在具体区域和时间范畴内历史事件之间纵横关联的因果联系。

五、通史考点融通

所谓通史考点融通就是以时序为线索,打破模块之间彼此孤立状态,将某一历史时期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横向考点联系起来,可以分为短时段融通、中时段融通、长时段融通,以体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整体性特征。以中时段融通为例,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时期,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会导致政治割据。因此在政治上统治者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以使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汉初吸取历史教训,在地方政治制度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将无为作为治国思想,结果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王国问题。为了迎合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创立了新儒学思想,在思想上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如下面的思维融通导图:

按上述途径将考点进行融通,一方面能勾勒出历史事实发展的基本脉络,另一方面能使考点知识形成面的格局,体现历史知识的体系性和整体性,体现历史发展的合力性。

六、中外考点融通

所谓中外考点融通是将有关中外的历史考点联系起来,体现中外历史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例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是相互联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列强为了发展本国资本主义需要,加紧侵略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列强殖民扩张方式发生了变化,对中国发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1929—1933年发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日本为了转嫁本国经济危机,对中国发动侵华战争。列强这些侵略行为引起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一系列斗争。如下面的思维融通导图:

按上述途径将考点进行融通,一方面能揭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另一方面能使我们认识中国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七、历史考点与现实融通

所谓历史考点与现实融通是指以现实热点与焦点问题为切入口,联系与之相关的历史问题,追溯现实问题的历史根源,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实。以中外依宪治国的考点为例,要想将这个问题弄清楚,我们就要研究开创中国依法治国先河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关问题、研究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取得的有关成果,还要研究世界上英、美等国家资本主义宪法取得的成就,汲取它们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究出适应中国国情的法制建设道路,快速推进我国法制建设,使我国尽早迈向现代文明国家。如下面的思维融通导图:

上一篇:幼儿园垃圾分类活动总结下一篇:“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与策略研究”课题实验中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