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024-07-21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精选6篇)

篇1: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2、文化自信则是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在此基础建立起来的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

3、二者关系:(1)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2)只有建立在高度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具有坚定的文化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能遵循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坚定地推进文化发展及文化指导下的人类社会能动的发展。

(3)因此,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理解

3、怎样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求)(1)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篇2: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全会《决定》),作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吹响了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进军号角。深入学习全会《决定》,再次研读《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7期刊发的云杉文章《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以下简称《文化“三自”》),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如何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简单地说就是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一、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到当代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移动传播,人类一直保持着对文明进步的向往和追求。完全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就是人类文化进步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每一步前进都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艰辛探索和建设实践中,每一次跨越式前进也都源自于深刻的理论觉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文化自觉的不断提升,对我们来说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如《文化“三自”》指出的: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这种文化自觉的进一步提升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二是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那样永恒。社会发展进步到现阶段,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说说唱唱、敲敲打打、写写画画,却看不见文化对人的感化陶冶、激励鼓舞、团结凝聚之重要意义,是肤浅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形而上、虚而玄、泛而空,却认不清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引领、推动之重要作用,是片面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经济的附属、产业的点缀、甚至是财政的包袱,却看不到文化能够自主发展、形成产业、创造财富之重要地位,则是短视的。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不仅具备震撼心灵、满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备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活力之物质力量;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传承延续离不开文化,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还应当认识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企图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统天下”的背景下,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如果不能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当代先进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这样的认识,对每个人都应当是一种“自意识”而不是“被认同”,并且是对文化本真意义和内在涵义的深刻认识、深度认同,这才是我们所讲的高度文化自觉。

第二,要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因为,文化是在长期的延绵不断的建设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无论是整个人类的文化,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个点滴积累、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我们对文化的责任担当理所当然要包括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如果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看作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大厦,那么它必然是一砖一瓦、一层一级建造起来的。文化大厦建造的主体,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伟大人民。文化大厦建造的过程,是一代人一代人地永续传承、接力推进。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传承者。其中那些思想觉悟深、创新能力强、文化造诣高的人,就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代表人物和文化大师、文化大家。诚然,文化发展的历程,又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向前的过程,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有曲折、有断层甚至有毁灭的可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这种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文化进步推动者责任担当的艰巨和使命履行的艰难。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走过了五千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有多少人奉献了青春激情,有多少人饱受了屈辱艰辛,有多少人甚至牺牲了宝贵生命。在当代中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的历史重任,已经庄严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思想文化的新解放新创造,为中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面貌,重塑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文化形象。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疑要表现为更高层面的文化自觉。这种责任担当,应该是一种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担当,是一种永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担当,是一种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条件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担当。

二、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如果说文化自觉是一种意识、责任,那么文化自信就是一种信念、信心。对文化的认识、态度是否正确、科学,不仅关系着文化的现实发展状态,而且决定着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开放包容、继承创新,既不搞全盘西化,也不搞文化复古,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容而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但在当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深刻纠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背景下,各种形态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远远超过以往,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认清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正确看待过去的文化和现在的文化,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树立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三自”》指出: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保持这样的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理性审视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积极借鉴和包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

第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有科学的判断,简单明了地讲就是三句话: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对待自己的文化,那种蔑视传统的看法,那种数典忘祖的做法,实在是要不得的。特别是一个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在文化上尤其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忘了自己的本。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讲中国传统文化,一些人只讲孔孟,或者大多讲到两汉唐宋明清文化,而对近现代历史文化、对红色革命文化,却视而不见或少有提及。其实,十九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浴血奋战的革命斗争中、在艰苦创业的建设实践中、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锻造了独特的文化精神,创作了不朽的文化精品,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宝贵财富,同样不能忘记也不应忘记。那种消解红色经典、颠覆英雄人物、亵渎革命传统的现象,其实是一种反文化行为;那种看不上当代中国制度文化、看不见中国非凡发展成就、看不到中国文化空前繁荣,其实是一种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当然,看得起自己的文化,又不能自高自大、更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进行理性的审视和科学的分析。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重要的是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之上,摒弃糟粕、保留要义、革故鼎新,不断开掘出文化新义、创造出文化新品。

第二,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当然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确有过封闭保守的年代,也有过闭关锁国的教训,但开放包容始终是主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了解、包容吸纳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远胜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傲慢甚至敌视态度。在这个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的新时代,中华文化包容外来文化的气度和胸怀不会收缩、只会更大。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开放包容,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坚持文化开放,又不能丢掉自己的根本;文化的包容借鉴,还必须是吸纳基础之上的创新再造。曾经有一种倾向,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似乎主要是对西方文化或者欧美文化。其实,人类文明多种多样,世界文化多姿多彩。除西方文化、欧美文化外,诸如曾是古代文明发祥地的中东文化、南亚文化,创造过玛雅文明的拉美文化,还有被古人类学家称为人类起源地的非洲文化,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对外来文化关注的视野越广阔,对中华文化补充的养分就越丰厚。全会《决定》强调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就是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在推进文化开放过程中,应当始终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要求,吸纳世界各国文明之优长,采撷异域民族文化之精华。在此基础之上,经过转化再造、创新创造,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备中华文化特有的品格和气质,这才是在文化开放中发展中华文化的根本之道。

三、文化自强本质上是对文化强国的向往追求,实现文化自强需要我们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

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文化“三自”》对“文化自强”的阐述深刻而又透彻:文化自强的“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强的“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强大活力创造力、强大实力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长期以来都称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文化“三自”》率先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现的是一种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性的远见卓识。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定位于“文化强国”,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是第一次。这是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基础就是我们党拥有的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是全体人民共同期盼的文化自强的合理表达。如何实现这样的文化自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有正确的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有全面协调的整体推进。

第一,要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路径关系全局,方向决定成败。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就能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这一文化发展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开辟的,也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继承与弘扬。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不断孕育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道路,是一条实现文化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建设发展的文化,必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是反映先进生产力要求、代表历史前进方向、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符合当今时代潮流、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的文化。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方向,关键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和精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应有之义。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实践证明,文化之于民众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渗透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文化之于国家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力。只有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文化凝聚力,形成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要有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文化建设,内容为王。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创造是第一要务。这里讲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文学艺术创作,还包括新闻写作、图书出版、理论创新与阐释等多个方面。我国当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其数量和规模可谓历史空前,关键是如何提高质量和水平。应当看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开放的时代,新的社会实践为文化创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新思想、新题材、新土壤。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持正确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追求,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潜心创作、细心推敲、精心打磨,以更多高质量的、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来讴歌伟大时代、来激励广大人民。新形势下,文化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其内容的独特魅力,也取决于其是否具有高效的传播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搭建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建立更通畅的传播渠道,采用更丰富的传播手段,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对受众的影响更深刻更有效。这当中,还有一个借助科技和市场提升文化传播力的问题。要大力倡导利用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大力推动利用市场机制和产品营销进一步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文化创造也好、文化传播也好,都必须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础。无论实现文化自强,还是建设文化强国,都离不开文化事业的强盛,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强壮。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优先安排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文化项目,深入实施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实行大战略引领、大项目带动,以大企业为骨干,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石、人才是保障。各领域文化拔尖人才,是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文化代言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培养一大批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培养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文化创造、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培养,还有一个体制机制、动力源泉的问题。好的体制机制来自改革,文化发展动力源于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改革给文化发展带来好的体制环境,是改革给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活力,这已经得到宣传文化界和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同。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深入推进的新阶段。要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总思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破解改革中遇到的关键难题,着力破除文化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包括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使文化建设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篇3: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 是一种强大精神力量, 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文化自觉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 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这个概念最初由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提出。他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 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 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 确立自己的位置。”而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及其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既要坚守自己的优秀文化, 又要通过交流和交融, 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既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 又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

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属认识论的范畴, 都是对文化的属性、价值、影响、作用等方面的根本认识

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 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 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 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 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一个民族的觉醒, 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五四”运动以来, 中国人就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信念。鲁迅曾经写过文章, 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说法, 认为当时虽有“自欺力”的笼罩, 但我们还是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我们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曾说中国自有科学的共产主义以来, 人们的眼界提高了, 中国的革命也改变了面目。新中国成立前夕, 毛泽东又自豪地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 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 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 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 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 就其精神方面来说, 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比方美国的国务卿艾奇逊之流, 他们对于现代中国和现代世界的认识水平, 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普通战士的水平之下。”毛泽东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非同一般, 号召力强, 极大地激励了我国人民, 在我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高潮。

改革开放以来, 邓小平同志清醒地认识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郑重提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 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 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 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 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 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 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以上这些都是引领中华文化前进的领袖人物从认识论的角度深刻认识不同时期的文化发展以及社会思潮, 始终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感追求文化的先进性, 引领中华文化融入人类文明的主潮, 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推动文化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供动力和支撑。

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有了

文化自觉才能有文化自信, 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有文化自强, 文化自强又会产生新的文化自觉

提升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文化自强本质上是对文化强国的向往追求, 实现文化自强需要我们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 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而对文化的认识, 形成了文化自觉, 进而形成文化自信。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发展过程看, 陈独秀有了初始认识, 表现在对中国青年提出的抉择六义上:自主的非奴隶的, 进步的非保守的, 进取的非退隐的, 世界的非锁国的, 实利的非虚文的, 科学的非想象的。希望青年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主人。瞿秋白作了新解, 并在《赤都心史》中说:“人处于各种民族不同的文化相交流或相冲突之时, 在此人类进步的过程中, 或能为此过程尽力, 同时实现自我的个性, 即此增进人类的文化, 或盲目固执一民族的文化性, 不善融洽适应, 自疲其个性, 为陈死的旧时代而牺牲, 竟或暴露其无知。”在延安时期, 毛泽东主张对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殖民文化进行坚决批判, 同时要大力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 并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化纲领, 其根本性质, 必须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是坚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至此, 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本形成。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同志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念, 坚持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精神武器, 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行动纲领, 并在强调经济建设是新的历史时期党的中心工作的同时, 又特别指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性地位, 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重视科学和教育, 成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行动指南。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以更加强烈的文化自觉、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 更加积极主动地担当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实现文化自强。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正逐步显现出其应有的国际地位。以传播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为例, 从2004年底至今, 已在全球开办了387所孔子学院和509所中小学孔子课堂, 覆盖了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 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欢迎。今年我国作家莫言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也说明了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正在悄然壮大。

三、充分发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十八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 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提高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

一是要深化对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文化是国家发展和繁荣的强大力量,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在当前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 深刻认识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是要加强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当前应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学习吸收外来文化与发扬光大民族文化、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等关系。

三是要强化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应以强烈的责任意识, 自觉担当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共同意志、提振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 下大力气解决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扭曲等问题,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四是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 应充分尊重和肯定,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 大力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五是加强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根,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也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结合, 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大力弘扬当代中国先进文化。

六是要加强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是人类社会所共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 它承认并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要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原则, 积极学习、辩证取舍、科学吸纳各国优秀文化成果, 在博采众长中不断赋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机和活力。

此外, 还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坚持以文化创新为动力,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力发展广西文化产业, 建设民族文化强区

建设民族文化强区,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行动。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 必须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 着力打造千亿元文化产业,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当前,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仍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 总体实力偏弱。根据自治区统计局的有关数据, 2010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只有180亿元, 占GDP的比重为1.88%, 而且自治区各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10亿元的市分别为南宁市59.29亿元、桂林市34.2亿元、柳州市19.08亿元、玉林市18.13亿元。这四个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30.7亿元, 占全区的比重达到72.54%, 其他10个市只占全区的三分之一, 地区发展不平衡明显。文化服务业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67.83%, 下降到2010年的54.68%, 下降了13.15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 广西壮族自治区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为主体的核心层文化服务业比重较低, 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如2010年广西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业实现总产出为161亿元, 实现增加值37.71亿元, 相当于当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0.9%, 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0.4%。在全国新闻出版业中, 印刷复制业一直是全行业的主体产业, 2010年的总产出占全行业的65%, 增加值占全行业的60.5%。而在广西新闻出版业中, 印刷复制业的总产出比重偏低, 2010年仅80亿元, 占全行业的49%, 低于全国16个百分点。另外,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发展格局仍然比较单一, 投资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大型的文化产业交易平台以及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具有创新、创意、研发水平的文化企业不多, 创造内涵深刻、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有限。体制改革仍然滞后, 整体创新能力不强, 用人机制不灵活;社会投资不积极;艺术创作队伍的市场意识还不够强;文化产业政策还有待完善和进一步落实;文化产业设施落后, 文化产业经营机制与发展速度不相吻合, 文化市场管理监督仍有死角;新旧体制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冲突, 等等。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 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充分认识广西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不足, 加快改革发展步伐, 将人文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一)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要按照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 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 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企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 加快文化事业与文化企业剥离,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中介服务机构, 提升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 充分发挥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 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二)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要尽快瞄准国际国内两大市场, 制定和实施推进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财政专项投入, 对列为重点文化产业的项目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 通过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带动广西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 鼓励和吸引各种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 形成文化产业多元投资的新格局。

(三) 积极培育以国有为主导的文化产业生产经营主体, 引导和扶持民营文化企业有序生产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 广西要进一步整合优良资源, 对国有文化产业加大扶持力度, 将它们打造成广西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 使它们成为打造千亿元文化产业的排头兵。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 放宽市场准入。对民营文化企业, 在资金扶持、项目审批、政府采购、职称评定、命名表彰等方面, 切实做到与国有文化单位一视同仁。

(四) 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工程

广西已经具有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产业人才, 但他们大多各自为战, 没有形成合力。要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人才成长和选拔机制, 为文化产业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创新文化产业人才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充分激发人才创新能力。充分利用高校的平台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五) 注重创意、打造精品的发展策略

要增强文化创意对文化产业领域的渗透, 使最新的文化创意和设计理念延伸到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制作、传播、营销的全过程, 最大限度地提升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对内要增强竞争力, 对外要加大宣传力, 强化对企业以及产品的宣传包装, 努力提高知名度, 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六) 积极开发利用广西本土文化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山水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魅力独特, 丰富多彩, 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深入研究本地文化资源的精髓, 高质量地深度开发利用本地文化资源, 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选择。我们要重点发展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 巩固提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印象·刘三姐》、漓江画派、广西出版等一批文化品牌, 使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精品享誉中外。

(七) 在市场开发上要立足广西, 面向全国, 走向世界

广西沿海、沿江、沿边, 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 是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桥头堡。广西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与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等国有不少相似相通之处, 文化产品容易引起这些区域民众的共鸣。同时,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 东盟国家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要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 以东盟国家为重点, 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的综合平台。

(八) 坚持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支撑

要自觉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相融合,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 大力培育新兴文化业态, 推出更多兼备科技含量与文化含量的新兴文化产品, 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 抢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要以数字技术、软件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支撑, 提升创意设计业、新闻出版业、动漫游戏业、音乐及影视制作等的研发、生产、传播和营销能力, 做大做强广西的文化产业。

(九) 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带动作用

广西日报社、广西电视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广西的主流媒体, 主要任务是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向国际国内宣传广西, 传递广西的发展变化信息, 对于提升广西新形象, 扩大广西影响力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它们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条件, 而且能起到带动作用。如果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将激励这些主流媒体积极投身到发展广西文化产业中来, 从各自的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发展文化产业, 使广西的文化产业实现新的突破。

摘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无穷力量, 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武器!文章试从哲学的视角, 考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 研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认识广西的文化优势和不足,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加快发展广西文化产业, 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正确认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增强民族文化的必要。

篇4: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提高文化自觉强化责任担当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民族、国家、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文化自觉是一种强大精神力量,是实现文化强国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程度的高低。

纵观中国的历史,由于近代国人饱尝屈辱,国人对这段2000多年的“文明史”进行了反省和批判,对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革命”。应该承认,这是国人在文化意识上的一次觉醒。但是,由于当时的人们对文化社会价值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评价、对先进文化的选择还处于朦胧探索阶段,缺乏本质的认识,也就没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文化自觉才真正得以显现。从1921年7月1日起,中国共产党首次把一个政党的本质同先进文化融合起来进行深入思考,深刻认识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先进文化对中华民族崛起的价值所在。这标志着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具有了一种文化自觉。

放眼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最大的特性品质就是靠文化自觉来引领前进方向,并且使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正是紧紧依靠这种文化自觉,党才能始终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也正是紧紧依靠这种文化自觉,党才能始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奋斗。

文化决定着经济的目标,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凝聚着巨大的精神动力。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全过程进一步证明:一个民族、国家、政党如果离开这种文化自觉,就不能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无法调控发展状态,就很难凝聚民族精神,就不能推动历史车轮不断前行。

毋庸置疑,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与否,既取决于它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也取决于它的文化实力。同样,一个政党能否牢牢掌握和巩固政权,既取决于它所拥有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也取决于它所掌握的文化资源,取决于它是否掌握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导权。

二、增强文化自信坚持包容并蓄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要有文化自觉,还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信是民族、国家、政党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特性品质和文化生命力及其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和信心。

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实现高度的文化自觉,进而阔步走向理想的文化自强,建成文化强国。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会了解,其实国人的文化自信曾经历了从自满到失落再到回归的漫长曲折过程。不说四大发明,也不说贞观之治,单说康乾盛世,足以令国人为之骄傲了,自满情绪便油然而生;然而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我尘封已久的国门,于是,国人在惊讶国外文明之余倍感失落,“弱势文化心理”随之产生。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表现出一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国人才在这群人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前无古人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为古老的中华文化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赢得了整个世界的口碑,完全彻底地颠覆了中华民族在外国人眼中和心里的印象。于是,中国人又重拾了文化自信。

当今的中华文化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信的文化系统,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创新性,因为它本身就是在各种族、各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不断创新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样,我们党建文化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这充分说明,中华文化拥有把不同制度凝合在一起,相容共处的伟大力量。

当今的中华文化激荡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信仰、伦理和情感,像太阳一样,具有相对恒久的旺盛生命力。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在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全球化的涤荡下,全世界的各种观念不断涌入,现代元素不断进入,但中华文化并没有被其他文化所消解,依然保持着千年文化的根基和灵魂。尽管新兴技术如通讯、交通等技术消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但人们依旧会在中秋佳节举家团圆赏月寄情,依旧会在大年三十前千里迢迢赶回家里过大年。在这里,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血脉相传的文化基因,永远流淌在中国人血管里。

每当人们走进电影院享受饕餮视听盛宴时,能否想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每当人们手捧心爱的书籍忘我阅读时,能否想到中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每当人们走在海外大街上惊诧于当年“叽哩呱啦”的“洋鬼子”竟纷纷用汉语与自己交流时,能否想到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仅孔子学院就已在100多个国家落户,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想到这一切,人们还能有“弱势文化心理”吗?

三、实现文化自强推动民族复兴

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化自强。所谓文化自强,就是指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使自己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大的创造力竞争力。

走向文化自强就是要加快建设与中国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积极主动地担当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阔步走向理想的文化自强。

阔步走向理想的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

其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就谈不上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缺乏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自内心的认同,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才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使中华民族阔步走向理想的文化自强。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在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使全国各族人民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使文化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全党全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其二,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如今的人类社会,文化影响力业已成为检验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特别是这个国家的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国民素质等等。因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着力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切实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全世界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第三,激发先进文化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资源富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阔步走向理想的文化自强,需要进一步激发文化的创新活力。增强文化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关键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努力培育、引导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能力。要在大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同时,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品位,激发有思想性、有艺术性、有影响力的文化作品创作生产。要大力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环境,激励文化工作者不断创造精品力作。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十八大报告中,不断强调把文化强国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上,文化强国的“路线图”已然清晰可见。循着这条路径展望未来,我们看到的将不仅是国家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更有人民“精神幸福指数”的大提升。

通过巴彦县文化的改革、发展,笔者深深地感受到,文化对一个县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可造人才,不断壮大文化创作队伍和不间断地开展文化活动,是近年来我县文化界最大的变化。从2012年初开始,我县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层面,增加投入,加大了“中国书法之乡”的创建力度。先后接受了中国书法协会的检查验收,举行了隆重的命名授牌仪式。“中国书法之乡”的成功创建,让全县人民领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结晶,深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魂与根,极大地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坚定了巴彦人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使全县人民的思想道德文化文明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不仅如此,我县“中国书法之乡”的创建行动,也带动了周边兄弟县市纷纷组织各种文化创建活动,这无疑对整个地区文化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向着理想的文化自强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篇5: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到当代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移动传播,人类一直保持着对文明进步的向往和追求。完全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就是人类文化进步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每一步前进都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艰辛探索和建设实践中,每一次跨越式前进也都源自于深刻的理论觉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文化自觉的不断提升,对我们来说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如《文化“三自”》指出的: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这种文化自觉的进一步提升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二是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那样永恒。社会发展进步到现阶段,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说说唱唱、敲敲打打、写写画画,却看不见文化对人的感化陶冶、激励鼓舞、团结凝聚之重要意义,是肤浅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形而上、虚而玄、泛而空,却认不清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引领、推动之重要作用,是片面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经济的附属、产业的点缀、甚至是财政的包袱,却看不到文化能够自主发展、形成产业、创造财富之重要地位,则是短视的。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不仅具备震撼心灵、满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备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活力之物质力量;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传承延续离不开文化,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还应当认识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企图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统天下”的背景下,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如果不能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当代先进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这样的认识,对每个人都应当是一种“自意识”而不是“被认同”,并且是对文化本真意义和内在涵义的深刻认识、深度认同,这才是我们所讲的高度文化自觉。

第二,要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因为,文化是在长期的延绵不断 的建设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无论是整个人类的文化,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个点滴积累、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我们对文化的责任担当理所当然要包括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如果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看作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大厦,那么它必然是一砖一瓦、一层一级建造起来的。文化大厦建造的主体,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伟大人民。文化大厦建造的过程,是一代人一代人地永续传承、接力推进。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传承者。其中那些思想觉悟深、创新能力强、文化造诣高的人,就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代表人物和文化大师、文化大家。诚然,文化发展的历程,又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向前的过程,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有曲折、有断层甚至有毁灭的可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这种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文化进步推动者责任担当的艰巨和使命履行的艰难。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走过了五千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有多少人奉献了青春激情,有多少人饱受了屈辱艰辛,有多少人甚至牺牲了宝贵生命。在当代中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的历史重任,已经庄严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思想文化的新解放新创造,为中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面貌,重塑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文化形象。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疑要表现为更高层面的文化自觉。这种责任担当,应该是一种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担当,是一种永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担当,是一种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条件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担当。

二、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如果说文化自觉是一种意识、责任,那么文化自信就是一种信念、信心。对文化的认识、态度是否正确、科学,不仅关系着文化的现实发展状态,而且决定着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开放包容、继承创新,既不搞全盘西化,也不搞文化复古,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容而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但在当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深刻纠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背景下,各种形态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远远超过以往,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认清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正确看待过去的文化和现在的文化,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树立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三自”》指出: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保持这样的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理性审视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积极借鉴和包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

第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有科学的判断,简单明了地讲就是三句话: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对待自己的文化,那种蔑视传统的看法,那种数典忘祖的做法,实在是要不得的。特别是一个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在文化上尤其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忘了自己的本。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讲中国传统文化,一些人只讲孔孟,或者大多讲到两汉唐宋明清文化,而对近现代历史文化、对红色革命文化,却视而不见或少有提及。其实,十九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浴血奋战的革命斗争中、在艰苦创业的建设实践中、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锻造了独特的文化精神,创作了不朽的文化精品,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宝贵财富,同样不能忘记也不应忘记。那种消解红色经典、颠覆英雄人物、亵渎革命传统的现象,其实是一种反文化行为;那种看不上当代中国制度文化、看不见中国非凡发展成就、看不到中国文化空前繁荣,其实是一种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当然,看得起自己的文化,又不能自高自大、更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进行理性的审视和科学的分析。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重要的是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之上,摒弃糟粕、保留要义、革故鼎新,不断开掘出文化新义、创造出文化新品。

第二,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当然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确有过封闭保守的年代,也有过闭关锁国的教训,但开放包容始终是主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了解、包容吸纳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远胜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傲慢甚至敌视态度。在这个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的新时代,中华文化包容外来文化的气度和胸怀不会收缩、只会更大。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开放包容,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坚持文化开放,又不能丢掉自己的根本;文化的包容借鉴,还必须是吸纳基础之上的创新再造。曾经有一种倾向,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似乎主要是对西方文化或者欧美文化。其实,人类文明多种多样,世界文化多姿多彩。除西方文化、欧美文化外,诸如曾是古代文明发祥地的中东文化、南亚文化,创造过玛雅文明的拉美文化,还有被古人类学家称为人类起源地的非洲文化,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对外来文化关注的视野越广阔,对中华文化补充的养分就越丰厚。全会《决定》强调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就是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在推进文化开放过程中,应当始终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要求,吸纳世界各国文明之优长,采撷异域民族文化之精华。在此基础之上,经过转化再造、创新创造,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备中华文化特有的品格和气质,这才是在文化开放中发展中华文化的根本之道。

三、文化自强本质上是对文化强国的向往追求,实现文化自强需要我们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

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文化“三自”》对“文化自强”的阐述深刻而又透彻:文化自强的“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强的“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强大活力创造力、强大实力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长期以来都称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文化“三自”》率先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现的是一种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性的远见卓识。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定位于“文化强国”,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是第一次。这是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基础就是我们党拥有的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是全体人民共同期盼的文化自强的合理表达。如何实现这样的文化自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有正确的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有全面协调的整体推进。

第一,要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路径关系全局,方向决定成败。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就能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这一文化发展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开辟的,也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继承与弘扬。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不断孕育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道路,是一条实现文化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建设发展的文化,必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是反映先进生产力要求、代表历史前进方向、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符合当今时代潮流、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的文化。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方向,关键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和精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应有之义。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实践证明,文化之于民众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渗透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文化之于国家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力。只有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文化凝聚力,形成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要有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 4 进。文化建设,内容为王。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创造是第一要务。这里讲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文学艺术创作,还包括新闻写作、图书出版、理论创新与阐释等多个方面。我国当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其数量和规模可谓历史空前,关键是如何提高质量和水平。应当看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开放的时代,新的社会实践为文化创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新思想、新题材、新土壤。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持正确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追求,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潜心创作、细心推敲、精心打磨,以更多高质量的、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来讴歌伟大时代、来激励广大人民。新形势下,文化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其内容的独特魅力,也取决于其是否具有高效的传播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搭建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建立更通畅的传播渠道,采用更丰富的传播手段,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对受众的影响更深刻更有效。这当中,还有一个借助科技和市场提升文化传播力的问题。要大力倡导利用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大力推动利用市场机制和产品营销进一步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文化创造也好、文化传播也好,都必须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础。无论实现文化自强,还是建设文化强国,都离不开文化事业的强盛,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强壮。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优先安排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文化项目,深入实施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实行大战略引领、大项目带动,以大企业为骨干,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石、人才是保障。各领域文化拔尖人才,是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文化代言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培养一大批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培养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文化创造、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培养,还有一个体制机制、动力源泉的问题。好的体制机制来自改革,文化发展动力源于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改革给文化发展带来好的体制环境,是改革给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活力,这已经得到宣传文化界和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同。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深入推进的新阶段。要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总思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破解改革中遇到的关键难题,着力破除文化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包括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使文化建设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总之,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强国目标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党全社会都应当在全会《决定》精神指引下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自强。我们有理由相信也应该相信,中华文化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们必须牢记也应该牢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任重道远,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坚持不懈地开拓前进、砥砺前行

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大,不是要排斥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这是我们在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时需要着力把握

篇6:社会转型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什么是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最早是由社会学家费孝通于首次提出,费孝通先生用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表达了文化自觉的历程及意蕴。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并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和取向。最关键的核心就是达到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可以看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认识本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完整理解并把握,能够自觉识其形而且辨其神,同时对自己的文化怀有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可以发扬光大;第二,认识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博采众长,自觉吸收他者文化中的精华,具有改造外来文化的魄力,运用到自身文化建设中来;第三,在分析、比较、鉴别、吸取和整合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后,自觉实现文化创新,并对文化发展繁荣前景充满崇敬感与自信。

总的来说,文化自觉是人们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同,文化自信是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文化自觉提升文化目标,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发展;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

二、社会转型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要求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基础,也对我们提出新的要求。

第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打下夯实的信仰基础。我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194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艾伦-杜勒斯就设计了从意识形态瓦解苏联的任务和手段。杜勒斯曾说,“我们将从文学和艺术中逐渐抹去他们的社会存在,……文学,戏剧,电影——一切都将表现和歌颂人类最卑劣的情感。我们将使用一切办法支持和抬举一批所谓的艺术家,让他们往人类的意识中灌输性崇拜、暴力崇拜、暴虐狂崇拜、背叛行为崇拜,总之是对一切不道德行为的崇拜……”40年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正说明了他们没有坚定不移地、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导致意识形态建设的失败乃至整个国家的垮台。因此,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先进文化,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更是我们培养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导航。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及文化建设领域的指导地位,关键在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等等,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样,才能确保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驶向正确的方向。

第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要手段。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国古代器物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精神,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等。由于我国的社会转型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进行的,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不可避免,所以我们应正确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首先要深刻认识这些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其次,还要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对于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遗产的保护都要加大保护力度,完善保护制度,加强对濒危文化遗产的抢救措施。总之,我们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品格和魅力,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三,吸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中西先进文化结合,是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要环节。毛泽东强调:“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我们要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理性、科学的立场对待西方文化,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做到不忘自己的文化传统,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把优秀的外来文化同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融人中国文化的元素,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创造适合中国人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的文化成果。除此之外,还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社会转型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的途径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当前,我们要根据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建设策略,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和文化支撑,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第一,观念上,首先我们要培养对本民族主流文化深度的认同。建设文化强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搞文化统治,文化强势。我们必须在多元价值观的前提下,把功夫下在文化认同上。通过有效的解释力和亲和的表达力,通俗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达给民众,使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从而自觉践行。在国内文化建设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增强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能力。其次,文化自觉和自信关键是要形成自觉人格和自信人格。文化认同是前提,而形成自觉、自信人格是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最终目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最终需要文化灵魂的自觉,而人格是文化的灵魂,所以人格自觉和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形成自觉和自信人格,关键是在人格结构中,要培养诚信、理性、敬畏、开放、包容、创新等品格。人格自觉和自信体现了文化自觉和自信的的最终目的。

第二,在学识上,领悟中西文化的深刻内涵。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刻内涵的国度,首先是要拥有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和当代人文知识,这是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拥有了这些深刻的文化知识,全民的精神面貌也必然表现出有教养、有修养、有精神追求和远大的理想,这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目的。其次,我们要学习外来文化,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西方的价值理念大力宣扬自由、平等、理性、人权、法制等,与中国文化理念的仁爱、忠孝、信义、和平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其实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对本土传统文化进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同时也要对其它能够对其他形态文化进行整合和改造,为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提供可靠支撑。

第三,行动上,要有强大的文化创新活力,创造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这是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途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如果在哲学、艺术、文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精神领域充满智慧与才华,诞生过旗帜性的文化巨匠,那么就具备了一个文化大国的特质。例如,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西方出现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的思想家。在中国则出现以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一批哲学家。所以这一时期的优秀文献作品,充分诠释了东西方文化不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世界。

此外,还要借助传媒、广播、宣传等合力手段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社会转型期,文化人才队伍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巨大,尤其党员干部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信仰者、积极宣传者和模范践行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引领社会风尚,增进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上一篇:部编版一年级zcs教案下一篇:让自己鼓起勇气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