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类节目分析

2024-07-19

选秀类节目分析(精选8篇)

篇1:选秀类节目分析

纵观各种选秀类节目,无论看上去多么的民主与平民,究其根本,其所传递的暗示都是“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可能通过‘一夜成名’而获得名气和财富”,这种草根民主是虚伪的,其客观上会助长青少年靠侥幸取得“成功”的心理,起到某种“精神摇头丸”作用,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问题:“十年寒窗苦,不如荧屏一朝夕”是其一,疯狂追星,耗财又耗力是其二。而选秀节目中随时可见的各种言行举止或打扮,也在一点一点的侵蚀我们的传统文化。

1.幻想自己也会像他们一样,某一天突然成名,从而无心学习.2.过分崇拜他们,狂热追星,影响日常生活.选秀选秀,选出的女生剃板寸,男生扎小辫;女生言行粗犷泼辣,丝毫没有淑女风范,男生说话细生细气,动作扭扭捏捏,一点都没男子气概……这样的选秀,不是在诱导„男不像男,女不像女

记者也发现,“中性风”在杭州中小学校园里非常流行。上身校服,下身宽松牛仔裤,腰上系上一些链子,这就是很多女学生的打扮。一位高中校长说,一些女孩认为流行的就是美。于是,盲目地去效仿,根本没有考虑是否符合自己身份、年龄。同时,错误地把“野蛮”当成个性,以此来标榜自我。

女生流行“中性风”,男生中则有太多阴柔面。记者在采访一位重点高中的优秀男生时就发现,他戴着眼镜,显得特别柔弱。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记者在和他交谈的过程中,他竟然伸出了一根兰花指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现在的男孩子实在太阴柔,再这样下去,所谓的„男子汉‟可能就要在这一代渐渐消失了。目前,国内明星选秀泛滥成灾,电视银屏上到处是选秀节目,鼓吹一夜成名,一日富翁,影响最大的是孩子,孩子幼稚、好奇、可塑性强、模仿能力强,引导不良,就会进入教育的误区。许多孩子为了追星成名,成天疯来疯去不愿学习,结果明星梦没做成,学业也荒废了,黄金时代耽搁了,就业成了大问题,甚至误了终生。家长把罪过归罪于学校,学校把罪过归罪于家长,两者在教育孩子方面花费的功夫都不小,孩子仍听风就是雨,效果不理想,而起因就是“选秀活动者本身”和支持的传播媒体,由于隔行如隔山,有关部门不干预管理,学校和家长有什么办法呢?只能看着“花自飘零水自流”。

充斥银屏的选秀活动对孩子有巨大的“杀伤力”,人们还没有忘记80年代校园曾刮起追星族旋风,许多学生做痴迷于“明星梦”。今天的“银屏选秀”仍然会诱引众多的孩子入“明星梦”,“旧病”仍会“复发”。自古天上不会掉馅饼,人生正道是沧桑,明星机遇只会给极少数人,硬去拼争不是等于把大批孩子往火坑里推吗?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应理智地看待选秀活动。特别是媒体,要把住媒体教育的关口,不能见钱眼开,忘了青少年教育的重任,干扰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学秩序。要知道,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害孩子就是祸国殃民,加大对选秀节目的监管刻不容缓。

“选秀”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也引起了专家的关注。中国儿童中心有关方面负责人黄域认为,目前,“选秀”呈现的低龄化倾向值得警惕。频繁的“选秀”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容易滋生他们的攀比心理,将商业活动中的浮躁气氛传染到教育环境中。他说,应该严格区分公益活动和商业活动,避免少儿过早参与赢利活动。

篇2:选秀类节目分析

选秀类策划书:

吉林之星

策划人:董平

一、策划缘由

纵观今日中国电视荧屏,平民选秀类节目已经成为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伴随着《超级女声》的火爆,国内诸多城市电视台均忙不迭的角逐选秀这波热潮,如央视《梦想中国》、天津卫视《化蝶》、山东卫视《联盟歌会》、湖南卫视《快乐女声》、安徽卫视《超级新秀》、湖北卫视《花落谁家》等选秀节目开始了荧屏狂轰乱炸,加上一些地面频道的选秀节目,数量会更为庞大。可以说,选秀类节目市场已经由星星点点进入到了如火如荼、狂飙突进阶段。

面对巨大经济效益地刺激,各大电视台纷纷一哄而上,部分选秀节目出现哗众取宠的献丑、搞怪现象屡见不鲜,节目的门槛便水涨船高,节目整体出现萎缩,节目质量开始下降:节目内容过度雷同化,普遍缺乏新意;节目主题虚无化,低俗化严重;盲目模仿,同质化严重。在平民选秀逐渐走向过剩和饱和的情形下,如何开扩一个全新的特色题材,探索一种独特的创新形式来整合节目,成为当前选秀类节目的最为急迫课题。

二、特色创意

《吉林之星》作为吉林省的一档“真人秀”节目,节目必须体现浓郁的本地地域特征,展现本地文化风俗。吉林作为东北文化的“领头羊”。其地域文化特征有以下几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包容性。历史上的多样性、过渡性、中介性和融合性,形成了吉林文化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吉林大地多民族交汇,多样式文明合流,吉林人口的绝大多数来自移民人口。大量外来人口的移入与交往,养成了吉林文化的热情好客,乐善好施,善于交往的传统;粗放豪爽、放任不羁的文化品格。吉林东有莽莽林海,西有辽阔草原,兼之地广人稀,空间广阔,养成了一种粗放豪爽、放任不羁的性格。

节目如何体现本地地域文化呢?节目可以挖掘吉林特有的歌舞,竞技,曲艺等文化宝藏。弘扬吉林人民的动人风采与精神风貌。众所周知,“二人转”作为一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用东北方言说唱表演的广有影响的曲艺唱曲艺术。因表演时载歌载舞、曲舞相衬、曲调丰富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节目可以对“二人转”进行适当的挖掘利用,用“二人转”的形式对节目进行全新包装,让晋级选手参与“二人转”的娱乐表演„„

三、节目宗旨:

节目意在表现浓厚的地域特色,表现吉林儿女优秀的姿采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我们通过此类选秀节目,充分挖掘吉林优秀特色地域文化“富矿”,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将节目原汁原味的呈现给观众。节目经充分调动电视手段,全方位展现吉林之星的形象与风采。

节目时间

(1)节目时长:30-60分钟

(2)节目举办时间每逢周末上午

节目地点

(1)建议在省人民广场及文化广场等具有代表、标志性的地点举行 这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提供一个醒目、广阔的背景。展现本地地域风情

*节目策划书*

*您的鼓励与支持是我们成功的最大动力*

*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二)开扩一个更大的空间,容纳更多的演员和观众,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节目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营造一个比较融洽的环境,避开大家感到陌生的演播厅,改在观众比较熟悉的环境,拉近舞台上选手和观众参与者的距离,营造一种“星民一家”氛围,调动大家参与节目表演的积极性

(四)利用大环境,展现大手笔,大气势,又可做到因地制宜,节约节目成本。

四、节目形式

1.节目一方面会保留《吉林之星》中观众所熟悉和接受的部分;另一方面,则要在实践中将具体环节细化,使其完整独立。以晋级选手为主题,展现选手的风采。

2.增设新的环节与看点。在已有的文艺性、娱乐性的基础上,加强节目的地域文化色彩。加入一些能增加地方色彩和烘托主题的地方歌舞竞技,这样既可以增加观众新的收视点,又可提高节目质量品位。

本次活动将基层下乡的互动方式,采用户外直播,保持节目的新鲜感、原汁原味。节目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将平民生活化、平民自然化、平民大众化和平民电视化为融为一体,力求欢乐、紧张、刺激、火爆,力争每一个节目都能够使选手全力投入,台下观众兴味盎然,电视观众印象深刻。无论是传统表演节目,还是根据本地地域特点设计的,都必须以现场效果和电视效果前提基准。

五、节目阵营

1.节目评委

邀请著名东北“二人转”笑星,东北著名的歌手,东北表演艺术家等有知名度和代表性人士共同组成。

2.现场观众

(1)来源本市基层代表、各界观众及赞助商派来的观众为主。

(2)粉丝团以青年人为主,活跃的思维,敏捷的身手及澎湃的热潮无疑成为营造节目整体氛围的重要元素。划定各自支持队伍,统一着装。

(3)参与互动现场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成为节目互动元素,增加节目的看点。

3.节目主持

采用一名青春靓丽的偶像型女主播和一名幽默风趣知识型男主持,此外还可以应邀请东北著名的演艺界人士或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共同担当。主持人要求:一具有亲切感,能照顾到各个层面的电视观众群;二,幽默风趣的调侃,能调动观众积极性。三是对本地地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在禁忌的话题上起把关作用。

六、节目环节(本期以“吉林之星走进基层”一期节目为例)

1.本期节目包括以下基本环节:

(1)吉林星辰 用幽默风趣的得体的语言,新奇的电视手段,将选手评委一一亮相。建议用东北特有的二人转展现选手的风采。我们可以根据参赛选手自身特点,精心为他们设计“二人转" 形象。

(2)曲舞传情这是这期节目的开场节目,在选手表演具有本地特色的歌舞中营造吉林浓厚的文化特色。让观众感受东北地域文化精华。如女生独唱《芦花》,朝鲜族舞蹈《喜悦》,歌舞《吉林,我可爱的家乡》等

(3)星象专列让选手精彩表演,评委幽默的点评,主持人机智引导构成了此环节高潮。选手表演必须符合吉林地域特点,可以选用一些特色的地方歌舞。

*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a)说一说,有什么理由成为“吉林”之星?何为“吉林之星”,简短地讲述一些选手自己心目中对吉林的印象、故事等,升值可以用电视手段,加深观众对吉林之星的印象。

(b)听一听选手演唱东北特色的歌曲。天籁般的东北高腔然观众耳目一新,比如请选手倾情演唱一曲东北热歌《东北一家人》,评委进行点评后,再请艺术家与选手同唱这首歌,回顾这段当年轰动全国的故事。

(c)演一演选手表演二人转小品。火辣辣的二人转,红绸绿袄的姑娘构成了一道独特风景。借助当前风靡全国的二人转为节目造势。

可以借助大屏幕,看一看选手在排练二人转幕后的有趣真实故事,将情感和气氛推向一个高潮。

(4)“星民互动”(选手与观众互动)本环节可以包括游戏、竞技、绝招等,具体细节依照选手特点制定,重在表现“吉林之星”的风采。

比如我们设计一下项目:

1.反串 反串知名歌手演唱具有本地特色的歌曲。

2.赛歌。观众,评委与选手展开歌唱比赛。

3.模仿举行模仿比赛,演绎具有本地特色的歌舞。

我们在吉林之星特有的其乐融融的现场氛围中,在选手与观众互动中,在欢声笑语中结束本期的节目。

七、节目热点

1.找准自身优势特色,开展科学定位。节目整体必须立足于本地,节目充分挖掘东北区域特色,打出的东北特色“牌”,一方面凝聚自身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结合自身所处的省情、台情以及本身所拥有的人、财、物等方面的现实情况确立此特色定位。由此锁住观众眼球,成本低而收视率高。

篇3:“电视选秀类”节目的发展思路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别人很少知道的, 也很少有人能做的才能赚钱。这句话背后的逻辑就是你的东西要有原创性与创新性。美国的电视选秀节目《美国偶像》的成功恰恰是因为它具备了上述两种属性, 所以它的成功是一种必然, 而对于国内的这些选秀节目, 只不过是《美国偶像》的模仿版, 虽然有些改造, 但基本上滞后于《美国偶像》的改造, 对于中国观众而言, 刚开始只是体会的新鲜感。当新鲜感过后, 靠什么吸引观众呢?

探究其中, 我们不难发现, 作为一种自觉的节目形态, 选秀节目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兴起到挫折到再兴起的过程, 节目形态也从最初的不自觉到后来的自觉, 从单纯的模仿、引进到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创新设计而不断发展。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原创性不足, 同质化严重。中国内地的表演真人秀是从美国的《美国偶像》直接拷贝过来的, 本土气息相当薄弱。中国内地选秀类的真人秀节目在内容上严重同质化, 现在比赛比的无非就是唱歌外加跳舞。除了内容上雷同外, 在形式上也相似, 长赛程、海选、专家评审和大众短信评选、现场PK等。

煽情性过强。每当选手们站在PK台上或风云对决台上或是即将到晋级待定席上, 主持人都会进行一下采访, 让选手说说自己的感受, 然后不失时机地请出该选手的同学、好友、老师、父母, 甚至有的时候是年纪颇大的粉丝, 让选手们在患得患失中流下泪水。

商业味过重。首先, 广告一统天下。赞助商的LOGO随处可见, 不仅以赞助商的LOGO来冠名, 并且在每次宣布一位选手的命运时总是要“广告之后再回来”。其次, 媒体造星痕迹明显。2005年湖南卫视造出了李宇春这颗平民巨星, 虽然她的唱功备受质疑, 但是湖南卫视很聪明地使出了“中性美”这一招, 颠覆了中国的传统审美观, 赢得了超人气, 赚了个盆盈钵满等。

操作机制的不完善。整个赛事流程操作机制不够完善, 总是有黑幕爆出, 透明程度存在争议, 特别是短信投票机制。短信投票作为除去广告外商业利益追逐的另一个目标, 其目的无可厚非, 但是此类节目中短信收费标准严重畸形, 平常的短信费用一般是“1角/条”, 可在节目里短信费用却高达“1元/条”“2元/条”, 足足高出10倍、20倍, 使得受众对于设立这种投票方式的规范度产生了怀疑, 与其说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节目互动, 还不如说是为了主办方更方便地敛财。此外, 短信投票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公正性的问题。关于短信幕后操纵的消息不绝于耳, 短信操作的透明度不够, 使得短信黑幕的存在严重伤害了此类节目的公信力。

电视主要还是承载了娱乐的作用, 但我们此时的“娱乐”并非狭义上的娱乐。选秀节目做的是娱乐, 是要让观众在看的同时可以轻松、快乐, 要娱乐, 但不要弱智, 不要低水平的娱乐。我们电视人更多的是要加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增加电视文化创新, 不可一味地去模仿、抄袭国外或港台节目, 仅仅追求简单的感官刺激。致力于健康积极、趣味盎然又没有视觉污染的“绿色娱乐”或许正是中国电视媒体的出路所在。电视选秀类节目要想突出重围, 最终名利双收, 最核心的其实还是要打造好自己的实力。

一切向人民群众看齐。既然是大众化的选秀类栏目就一定要从受众需求出发, 不能曲高和寡, 那样赢不了受众更赢不了市场, 即使是精英化的节目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端, 应该寻找到大众可以接受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精英的观点。只有符合大众的口味, 栏目才有人气也就是所谓的收视率和关注度。

多样性的传播途径。电视选秀类节目应该尽可能发挥各种传播媒介的优势去宣传和推广品牌, 通过线上的广告来给栏目造势, 传达尽可能多的栏目信息。再借线下的公关活动来强化品牌, 将栏目的品牌性深深植入受众的心中。

完善的传-受互动机制。电视选秀类节目要想抓住受众的杀手锏便是与观众进行互动, 让观众完全参与进来,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当观众意识到自己的话语权和表达力的时候, 自然就会被牢牢地吸引进节目中。在场内, 现场的气氛主要通过与场内观众的互动调动起来, 这样节目的真实性和现场性就大大提高了。同时场外的观众可以借网络、手机电话等参与到节目中, 或是直接影响节目最终的比赛结果。

多元化的赢利模式。电视选秀类节目的生存需要开拓更多的财源, 比如冠名权、赞助权的拍卖, 广告的投放, 短信的收入等, 通过与某品牌的联动传播, 也可以获得双赢的结果。

中国内地的娱乐类节目经历了《综艺大观》式的明星表演类的娱乐模式, 《欢乐总动员》式的明星、游戏、受众参与类的娱乐模式, 《非常男女》式的情感婚姻配对类的娱乐模式, 《开心辞典》式的受众参与益智博彩类的娱乐模式, 潮起潮落, 这些节目或是风光不再或是黯然退场, 今天风头正劲的选秀类真人秀节目又能维持风光多久呢?利润的“蛋糕”正在被瓜分, 大大小小的电视媒体都想开垦这块肥地, 但是“蛋糕”的总量毕竟有限, 后来者瓜分的份额肯定是越来越少。

篇4:浅析我国的音乐类选秀节目

关键词:现状与发展 音乐选秀 国内外选秀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163-02

我国当前音乐类电视选秀节目是伴随着受众的唾骂与追捧、质疑与欢呼、批评与表扬的冰火两重天境遇,在大众媒体积极参与和行业管理机构重重规范引导的夹缝中滋长。在我国当下电视选秀节目遍地开花之际,劲歌、街舞、饶舌音乐、哈日哈韩服饰、复古或者粗犷背景等在电视内外随处可见。《中国新歌声》(原《中国好声音》)《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加油,好男儿》《奥运真男孩》《梦想红楼》等选秀节目均点燃了未成年学生人群与当代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吸引并激发了大规模成年受众的广泛关注。

一、国内外各类选秀节目的概述

(一)国内选秀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电视选秀节目在我国很多电视台相继播出,像龙卷风一样席卷了国内的各个地区,成为了很多电视台提高自身收视率的重要手段,对国家经济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带动了某些地区的发展。我国的电视选秀节目开始于2003年,它当时以一种新的节目形式出现在大众眼前,在开播后就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收视率。在这个高消费、快节奏的社会,电视选秀节目作为一种新的娱乐大众的真人秀节目,它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在休息之余能体会到身心放松和精神方面的放松,它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份子。在2004年湖南电视台播出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轰动一时,成为了当时人民大众關注的焦点,在全国的选秀节目中也算是脱颖而出,《超级女声》的播出可以说是打开了中国选秀节目的大门。之后各种各样的选秀节目不断出现在各个电视台,原《中国好声音》的《中国新歌声》播出更是将国内选秀节目的发展推向了高潮。但是,随着选秀节目的日益增多,电视节目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选秀节目的发展形成了十分火爆的趋势。它霸占了电视的荧屏,通过娱乐大众的方式博取了众多观众的眼球,某些选秀节目虽然能捧红和挖掘不少有实力的人才,但是其中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商机。国内的选秀节目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太过于模仿国外的选秀节目,缺乏自身的创新意识,慢慢的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导致现在选秀节目无论是在收视率,还是人民大众的关注度上都处于急剧下降的趋势,而且越来越多的选秀节目都不受社会的好评,节目的效果越做越差,甚至出现了恶意炒作的事件,对社会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二)国外选秀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选秀节目不仅仅在中国发展得如此火热,在国外也同样掀起了一股狂潮,可以说选秀节目在整个世界都掀起了一股新的狂潮,它们是各个电视台创造较高收视率的重要手段。电视选秀节目就是人们所说的真人秀节目,它同时作为一种新的娱乐大众生活的电视节目,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发展一直持续到今天,在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了。电视节目在欧美国家引进之后,发展前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美国的《美国偶像》是一种娱乐全大众的电视类选秀节目,它是来源于英国的一个电视选秀节目《流行偶像》,只是在原版的基础上稍微做了些改编。《美国偶像》从开播一直持续到现在都有着较高的收视率,同时它也成为了现在美国最具有价值的节目之一。它之所以能如此成功的发展,是因为它懂得包装节目,丰富了节目的形式,把节目由原版改编成为具有自己特点的电视节目,使节目变得更加具有看点,更能激起人民大众对节目的热情。《美国偶像》在挑选评委方面也比较注重优秀度,它所挑选的评委都是来自全球特别火爆的娱乐平台,一般都是来自美国在音乐方面的佼佼者和来自好莱坞非常优秀的专业人士。国外的电视选秀节目持续到今天,依然是一副发展前景较好的姿态。国外的电视选秀节目能如此成功的发展趋势,证明它确实具备一定的发展价值。

(三)国内外选秀节目的差异

在国外的选秀节目中往往把“人”放在第一位,把“秀”放在第二位;而国内的选秀节目却恰恰与之相反,在国内的选秀节目中把“秀”放在第一位,把“人”放在第二位,虽然现在中国很多的选秀节目都有着较高的收视率,但是总觉得与国外的选秀节目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实中国的选秀节目最早也是从国外借鉴过来的,所以中国现在很多的选秀节目与国外的选秀节目都大同小异,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的选秀节目中缺乏创新,只要有一个选秀节目的播出,随之便会有较多类似的节目出现,让人们感觉没有任何的新鲜感。中国的选秀节目纯属完全娱乐型的,没有内涵,大多电视台都是通过炒作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收视率,说是真人秀节目,其实注重的是“秀”,而不是人,甚至有些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专门找一些人来杜撰,编写煽情的背景故事。而国外的选秀节目是真正的选出具备实力,大众选评后一致认可的选手。中国在电视节目效果制作的方面也远远不及国外来得娴熟,节目播出的效果及影响力也会落后于国外。国外的选秀节目中,观众对选秀的过程和结果都起着十分大的作用,而相对于中国来说,评委在选秀的过程和结果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选秀节目中对评委的挑选也并没有国外那么高的要求和具备较高的专业度。国内外选秀节目对观众精神方面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力,国外宣扬的是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而在中国的选秀节目中却看不到它所表达的精神。综上所述,中国的选秀节目相对于国外的来说,各个方面还是需要加强的。

二、音乐类选秀节目的诞生及其发展

nlc202309081809

(一)选秀的概念

选秀是我国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比赛为大众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最终选拔出优秀的艺术人才。选秀不仅仅只是在现代才流行的,早在中国的古代就开始了这方面的选秀活动。比如说我们在古装戏里面经常看到的宫廷选秀,皇帝会派手下的人去民间发掘姿色美艳的女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安排她们进宫参与选秀,被选中的女子则可以留在宫中。现代的选秀活动也有很多,比如我们关注度比较高的《中国出彩人》《中国新歌声》《中国达人秀》等都是属于选秀活动。

(二)音乐选秀节目的诞生

音乐类选秀节目在我国最早的雏形应该是“CCTV青年歌手大赛”,当时的选秀是各省、市音乐家协会组织承办,通过基层层层来进行的,它分三种到四种唱法,有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四种唱法,一路发展到现在也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史了。电视音乐选秀节目是一种以音乐为主要代表性的选秀活动,通过歌手演唱歌曲,评选出比较优秀的人员,再通过电视媒体的渠道加以传播。我国的音乐选秀节目最早也是从国外借鉴过来的,通过模仿国外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在原版选秀节目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改造,慢慢发展为本国的音乐选秀节目。

(三)音乐选秀节目的发展

2004年湖南卫视播出的《超级女声》调动起了全国观众疯狂地热情,并且在中国掀起了选秀的热潮,创造了选秀节目史上前所未有的高收视率,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高度重视。但是,中国的选秀节目在持续两三年的高收视率后人们的审美逐渐感到疲劳,失去了当初那种对音乐选秀节目的高度热情。音乐选秀节目又重新走进了低谷,之后人民大众对电视类音乐选秀节目又处于不再多关注的状态。直到2012年由浙江电视台所播出的《中国新歌声》的出现,才逐渐拉回了人们的视线,重新点燃了人们对音乐选秀节目的热情,音乐选秀节目因此又重新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重现了当初像《超级女声》般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力。《中国新歌声》从开播之后之所以能引起大众这么高的关注度,是因为它不仅仅满足了人们对音乐美的享受,更加的是为那些幕后音乐创作者和具有音乐演唱功底、音乐创作天赋的音乐才子们提供了可以展示自我、追求自我、实现音乐梦想的平台。《中国新歌声》的参赛选手大多数都是具备扎实的唱功基础,具备专业的音乐素养。但是从这些音乐选秀节目发展的情况来看,并不是只有好的方面的发展。很多选秀节目发生参赛选手和评委之间一起参与炒作的事件,《中国新歌声》的选秀过程中就出现了同样的事件,其中就发生了某学员身份作假的事件,引起了大众的疯狂热议。不过《中国新歌声》的评委都是以比较专业、正确的角度对参赛的选手进行点评和建议,所以节目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收视率。早期的音乐类选秀节目还比较注重参赛者的专业水平,目的是为了挖掘出真正具有实力的专业人才,为了推动我国音乐方面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现在的选秀节目大多注重的是秀,节目的真实性和透明度越来越低,有的参赛选手为了出名不惜編造自己虚假的身世欺骗大众以获得大众的同情,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对社会造成了十分不好的影响,其中,对学生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费斯克《理解电视》这样说道:电视节目若想流行,它必须呈现能迎合不完全赞同主导意识形态的群体的成员的兴趣和以不同的方式阐释主导意识形态的人的兴趣。电视选秀节目应着力强化“选”的内涵,引导和建构选秀节目的文化品质,既正电视选秀节目的艺术欣赏之本,又清电视选秀节目粗鄙和无聊之源,使电视选秀节目回归到艺术人才“选秀”品质体系上,来培育大众理性欣赏的素养,疏而不堵,才能真正地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才能有利于电视娱乐事业和电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纪亚东.生态位理论在音乐类选秀节目经营管理战略中的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2014年.

[2]孟磊.中国音乐类选秀节目的现状与发展探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3]毛艳,王可佳.音乐类选秀节目状况分析报告[J].媒体时代,2013,(05).

篇5:电视选秀节目火暴的心理分析

电视选秀节目受到人们的如此追捧,这类节目还会不会持续兴盛下去?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尝试回答这样两个问题:一、为什么有这样多的人参与电视选秀的节目中来?他们的内心动机是怎样的?二、为什么有这样多的人喜欢收看这类电视选秀节目?它带给受众哪些心理满足?

一、节目参与者的心理满足:

传播本能与对传播权力的渴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传播本能以及对传播权力的渴望是参与者“参与动因”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传递本身就是生物体的本能,它是生物体得以保持自身与外界信息畅通,获得安全感的一种生物本能。此外,传播还是一种权力,话语权是当下被认为的一种重要权力,而此前,传播的权力都集中在精英手中,平民大众从来都鲜有掌握大众传播的权力。但这并不妨碍,或者说反而助长了平民对于传播权力的渴望与向往,他们希望有更多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来展示自己的生活。获得传播权力----无论是用DV记录身边的生活,然后在大众媒体上播放,还是参与选秀节目,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让他人知晓 ----这些都是参与者“渴望权力”与“渴望自我支配”的内心动因的外在体现。电视选秀节目日渐盛行,在某种程度也反应出人们获得传播权力、渴望在大众传媒上展示自己的内心驱动。

交往 / 亲和动机引发参与行动: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交往与亲和动机在很多时候都可以解释人们的行为。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交往方式与先前农业时代的“面对面”很大不同。大众传播时代,媒介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媒介情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媒介情境代替了现实情境,人们在这种情境下发生着社会互动。电视选秀节目营造了一个基于媒介的平民社交圈,这一平民社交圈有共同的关注、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喜好,参与其中就意味着共同的分享与彼此的依靠,意味着“一种联系的产生”,这种联系不仅仅是平民与“传播这种权力”的联系,而且也是平民与平民之间的联系。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会形成一个个“玉米(李宇春的歌谜)、盒饭(何洁的支持者)、凉粉(张靓影的粉丝)的自我组织。

心理学家坎托在其著名的“情境中的人格动力学”中提出:人们做什么或试图作什么,和谁一起做,能够重新定义他们是谁或他们将成为谁。从这个意义上反观平民化传播中参与者的“参与动因”,我们会发现,“与谁在一起,和谁一起做”似乎本身就构成了他们参与行动的支点。以“大型无门槛音乐选秀”的《超级女声》为例,一个个心怀梦想的年轻女孩们不但要面对一张嘴就被评委无情叫停,还要经常遭受评委类人格侮辱的苛刻评语,诸如“你以前是干什么的,什么?是美容美发的?那好,你继续去做美容美发吧。” “花钱学声乐在你有些浪费。”“谁叫你这么穿的,你这么穿:俗气!”“.你唱歌的时候像在睡觉,总眯着眼睛干吗?”,她们依旧前仆后继地参与到这个节目中来,参与的热情并没有被评委的冷眼冷语冰冻。这些节目参与者的内心动因是什么?也许“参与到一群人中去”本身就是他们参与节目的合理解释与内在动因。当看到这些互为竞争关系的参与者们在节目的进程中逐渐建立友谊,每每有人被判出局时,参与者们总会抱头痛哭----参与者们似乎的确在整个节目的参与过程中建立起一种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建立正好满足了人们渴望“交往与“亲和 ”的内心愿望。

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激发传播行动:传统心理学的动机理论认为,自尊,包括自我发展与自我保护往往构成人们行为的重要动机。电视选秀节目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普通民众“自我意识”的强化,这种“自我意识”不但要求“自我表达“,还要求“公众表达”。民众“自我发展”的内心需求借助媒介传播成为大众的盛宴,而每个平民都似乎成为这场媒体盛宴的主角。媒介通过让渡自己手中的部分权力,通过出让自己的部分话语空间,使平民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能够通过参与这些传播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

电视选秀节目吸引观众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在于它制造了一个美丽幻像:在这样一个自我展示、自我实现的平台上,英雄不问出处,美女不问岁数,只要参与到节目中来,每个人都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自我实现----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它位居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从这个意义上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参与到平民化传播中来,因为现实情境中的“自我实现”显得困难重重、难以企及、无法实现,在现实通道被堵塞之后,媒介营造的这种“自我实现”虚拟情境便显得如此另人心动,值得追求。

“明星梦”被很多普通民众认为是一种自我实现,

《超级女声》之类的造星节目正是抓住了无数年轻人梦想成为明星这一动机,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歌唱和表演才华的机会。“从节目本身来看,不仅比赛的激烈竞争吸引了观众,更重要的是,一个普通观众从默默练习走上舞台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 节目制作人这样解读这个节目受欢迎的原因。“普通观众从默默练习到走上舞台”这的确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它的意义来自于普通观众给它赋予的“自我实现”的意义符号。[next]

电视选秀节目酝酿了一个“自我实现”的空间,鼓动参与者为了“实现理想、实现自我”而快快行动,加入到传播中来。

高心理预期与高价值回报增加了参与的热情:著名心理学家罗特的“预期---价值模型”理论认为:人们特定行为取决于“获得结果的可能性与结果本身的价值”。意即人们对于事情“可能性”与其“价值”的判断决定了人们随后的行为。可能性越大,价值越高,人们越倾向于行动。劳克·莱斯曼的研究也发现:人们会更多地去从事那种目标价值高、实现可能性大的行为,而不去作那种目标价值低、实现可能性小的行为。(Locke Latham,1990; Pervin, 1983) 电视选秀节目是一种参与可能性大,且目标价值高的节目类型。它的准入门槛低:想说就开口,想唱就报名,不分年龄,不论美丑,不设等级-----这些客观上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我传播,我作主。普通民众在潜意识中会认为通过参与节目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大,加之,这些目标的价值又非常大,对于民众而言深具吸引力:通过参加电视选秀节目,可能会一夜成名。“低准入、高回报”的节目设计,符合人们决策与行动时的“预期---价值”模型,这使得电视选秀节目因此而受到人们的热情追捧。即使这种判断更多的是媒介营造的,是大众幻境下的产物,与实际并不吻合。

二、电视观众的心理满足:

理解了电视选秀节目参与者的“参与动因”之后,我们不禁要问,受众的收视动因又是如何的呢?为何像《超级女声》这样的节目中时常出现的五音不全的“丑女大联欢”,依旧能够吸引眼球,观众看得指指点点却不肯换台?

我们印象中的受众是“严格的”“苛刻的”“难以取悦的”,因此我们提倡传播要具专业主义精神----传播内容要能塑造人、传播形式要具专业水准----- 因为受众是“唯美的”。然而电视选秀节目却反映着另一番图景:表现“丑”、表现“破坏”。 以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为例,这个节目创作的初衷据说是要“快乐中国”的,意即让中国的每一位观众在观看《超级女声》时都会感到快乐,节目的看点之一就是:看“超级女声”就是为了“看别人出洋相”,“看别人被残酷地刷下去”。为此节目不但确立了“无门槛”的准入机制,一些赛区的组委会甚至还明文规定,演员不能化浓妆,最好不要化妆。这些节目制定的限制措施,目的就是给受众带来更多的快乐,有观众说:这群看上去有点傻、歌唱得也不怎么样的选手让我们信心大增!为什么“扯掉包装”-----成为《超级女声》吸引受众的一个看家法宝呢?

按照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人所有本能的目标都是降低自身的紧张感,人的本性遵循“唯乐原则”的,意即渴望“享受与放松”是人们行为的内在驱力。人们都具有 “生本能”与“死本能”(攻击本能)。人们在这两种本能的驱使下,去释放紧张、寻找快乐。人们可以从追求快乐本身获得愉快,比如说“审美体验”带来的愉悦感;与此同时,也可以从攻击驱力上获得愉快----包括看恐怖影片、参与竞争性体育运动、作讥讽性对骂等不同活动都能使人们感到愉快与紧张的消除。 《超级女声》号称要“快乐中国”——我们看到了电视观众在屏幕前指指点点的兴奋表现;我们看到了网络上喷薄而出的谩骂口水,从而可以想像得到人们在谩骂之后心理上的痛快;我们也可以想像得到,现场观众在投票决定选手去留时的快感…这些都是当人们面临压力时,通过启动自身的防御机制-----包括否认机制与投射机制来消除眼前的紧张状态的一种做法。

麦克亚当斯在“讲故事的研究”中发现:人们是怎样借助编造自己最崇高的、最英勇的、最典型的故事来赖以生存的,而与此同时,人们也倾向于相信他人“丑的” “懦弱”与“被摧毁”的故事,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另一个支点。受众收视的一个深刻的也是基本的内心动因是:希望看别人受苦-----从中不但能实现自己的攻击驱力,释放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同时还能从别人的灾难中感受到自己的强大,从而降低自己的焦虑与担忧。

“建设性”的快乐与“毁灭性”的快乐都是人们内心唯乐的需求。电视选秀节目正是在这二者之间找寻平衡,抑惑将其中任一发挥到极致----娱乐的本质也在这一过程中被重新定义。

附:

小贴士:

篇6:我看选秀节目

最近,各类选秀节目已接近尾声,像“快乐男声”,“加油好男儿”这些比较受欢迎的节目也已结束了本赛季的评选,无数粉丝为了自己心中崇拜的偶像而疯狂。对这些现象,我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

我不否认,这些选秀节目却是可以令观众赏心悦目,丰富节假日的生活,但是,人们为了那些选手而浪费时间在街上拉票,不仅影响了街道的正常秩序,而且也显得愚昧无知。不仅如此,为了和自己的偶像见面,那些粉丝常常冒着严寒、酷暑去听拉票会,有的甚至在混乱的现场中暑昏迷。这样无谓的牺牲和付出,换来的又是什么呢?哪个受人追捧的选手明星会记住你呢?这样只会影响学业、浪费时间。并且,粉丝们这样做,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举办方和电视台,选秀节目不断涌现,就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从中牟利。哪一期节目,投票数不是超过百万呢?无论是怎样耀眼的明星,其实都和我们一样普通,与其盲目崇拜,不如多爱自己。其实,那些一哄而上的`参赛选手们,并不是都为自己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他们梦想一夜成名,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并不是说在银幕上展示自己的才华不对,而是年纪轻轻不好好学习,不沉潜自己的心灵而盲目跟风,对自己的未来是不负责的。人有很多路可以走,有才能展示给大家固然好,可如果只想凭借姣好的容貌来出人头地,从而成为娱乐界的宠儿,我想也许有一天会食下难咽的苦果。

篇7:选秀节目利弊谈

如今,众多选秀节目挤满了电视屏幕,2010年,选秀节目更是迎来了又一个大丰收,《快乐男声》、《花儿朵朵》、《中国达人秀》、《名师高徒》、《非同凡响》„„数不清的选秀节目百花齐放、各显神通,肆无忌惮地瓜分着娱乐新闻,势不可挡地充斥着观众的眼球。

选秀出身的平民偶像更是不胜枚举,他们或容貌俊俏,或实力不俗。李宇春、张靓颖、陈楚生、何洁、周笔畅、张杰、BOBO、马天宇„„这些名字如今已是家喻户晓,可以说,没有选秀节目,就没有这些一炮而红的新生代明星。

作为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形式,选秀节目能够在全国遍地开花,办得如火如荼,必然有其合理性。

首先,选秀节目放低门槛(有些甚至是“零门槛”),着力打造“草根偶像”,为普通人展示才华、成就梦想提供了一个开阔的平台。在这个张扬个性、解放自我的时代,选秀节目对那些怀有明星梦的人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好机会,能够通过这个途径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拥有自己的粉丝,获得经纪公司的合约,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当红艺人,势必会吸引许多年轻人的参与。

其次,选秀节目经过几年的历练,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今年东方卫视推出的《中国达人秀》以“不限任何才艺”作为宗旨,不失为一股清流。唱歌、跳舞、模仿等多个门类的节目在同一个舞台上争相辉映,丰富了观众的视野,每一场比拼都称得上是视觉盛宴。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是首个记忆类选秀节目,收视率一度超过湖南卫视的王牌节目《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另外,2009年央视春晚让刘谦红遍大街小巷,魔术类选秀节目《金牌魔术团》应运而生,在那个春夏之交,让魔术彻头彻尾地火了一回。以上节目的热播,证明了选秀节目仍有活力,而摆脱单一模式则是挖掘其潜力的不二法门。这些新颖的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而选秀节目更为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开辟了一块新天地。

再次,伴随选秀节目所获得的空前成功,一系列的周边产品为许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选秀活动的开展,带动了娱乐市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从广告到短信,选秀节目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从宏观上促进经济的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对《超级女声》的经济效益进行过估算——2005年,湖南卫视、蒙牛以及移动、联通获得的直接总收益之和约为7.66亿元。如此可观的经济效益,正是各个电视台争先恐后涉足选秀市场的主要原因。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选秀节目带来的种种问题令人无法回避。从2004年湖南卫视举办《超级女声》引发全国范围的选秀热以来,选秀节目的弊端逐渐暴露在公众面前,它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始终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在我看来,选秀节目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势有余,创新不足。每有选秀节目开锣,总会跟着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势行动,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似乎所有的媒介都能成为主办方的博弈场。亲情、友情成了噱头,选手们较着劲儿地拿自己的“伤疤”博取评委和观众的眼泪,再加上主持人和节目编导在台前幕后煽风点火,选秀过程中到处都是催泪弹。过度的煽情淡化了“选”(或者说影响了“选”的公平公正),使选秀节目只剩下了“秀”。可能正是因为主办方把财力和精力过多地放在了这一方面,绝大多数选秀节目都始终按照老套路年复一年地开展着。这种大同小异的选秀模式所固有的局限性,直接导致了收视率的下降与观众态度的转变。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是内地选秀节目的风向标,自2003年开播至今,其比赛制度、评委组成、选手风格均几乎一成不变,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今年的《快乐男声》人气明显下降,平均收视率仅1.237,总决赛收视率也只有1.98。(2009年《快乐女生》平均收视率2.72,总决赛收视率4.15。两者均被要求“不允许短信投票、不允许煽情、不允许在黄金档播出”。)金牌卫视的强势栏目尚且如此,那么其它选秀节目的处境也不难猜测。然而追根究底,选秀节目的创新,应当从根本抓起,只有充分发挥电视人的原创力和想象力,才能使趋向衰落的选秀节目重燃生命之火。

第二,狂热参与,盲目追星。选秀节目是时下新人出道的主要途径,在很多人看来,更是一条捷径。参赛选手的迅速走红让人们有一种“成名十分容易”的错觉,而这种想法对青少年的影响最为巨大。选秀节目的低门槛,参赛选手的低龄化,网络、短信参与的方便快捷又从不同的角度拉近了青少年与各类选秀的距离,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踏上了选秀的征程。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张含韵放弃了07年的高考;陈楚生难圆继续深造的梦想;黄雅莉去了新加坡“游学”„„在学业与事业之间进行抉择成了选秀明星们难题。与之类似,粉丝们为了到现场为自己的偶像加油助威,不惜请假逃学、包黑车、买黄牛票、熬夜等待,甚至因为好恶不同而大打出手,这些行为对于大多还是学生的粉丝们造成的危害不言而喻。在人们抵制盲目、疯狂追星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选秀节目主办方

社会责任感的加强与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一方面,病态的追星行为应当受到舆论的谴责;另一方面,家庭、学校、社会都应承担起调整“问题粉丝”心态的责任,用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引导追星行为。

第三,品味不高,导向偏失。选秀节目往往号称自己走“平民化”路线,门槛磨平了,参赛者的素质自然是良莠不齐。另外由于选秀比赛对文化素养的考察甚少,使得部分选手错误地认为只要才艺方面表现得好就能取胜。选手们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薄弱,让“选秀”(尤其是“海选”)成了洋相百出的“耍宝”,本就是业余的表演也因此更显得缺乏深度与内涵。选秀节目对大众审美的导向作用可谓非同一般,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李宇春(2005年度《超级女声》全国总冠军)引发的一场“中性风暴”。而最近的类似现象同样出现在湖南卫视——今年《快乐男声》的比赛中涌现了大量男扮女装的选手。尽管我们尊重这些选手的个人风格,但不得不说的是,选秀节目的观众主要是青少年,而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尚未定型,正处于对性别认同比较模糊的阶段,因此,选秀节目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应当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肩负起传播者的责任。

2007年是中国选秀节目数量最多的一年,而数量上的猛增却没能使节目质量有所突破。8月15日,国家广电总局叫停重庆电视台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称其庸俗媚俗,随后又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管理措施和细则,进一步规范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这盆冷水,适时地阻止了选秀节目的泛滥。经过了2008年整整一年的沉寂,中国选秀节目又一次夺走了人们的眼球,相比之前,此时的“选秀”已经能够在娱乐性与价值观之间做出更好的权衡,选秀节目这种草根娱乐文化正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

篇8:论音乐类选秀节目成功的因素

关键词:选秀节目,创意,平民化

从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到江苏卫视的《全能星战》,从辽宁卫视的《激情唱响》到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明星与明星的较量,草根和草根的火拼,电视音乐选秀节目之热横扫各年龄段观众,吸引各个阶层受众参与互动。

1 趣味与创意吸引观众眼球

当前中国的音乐类选秀节目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追捧,与这些音乐类选秀节目当中的创意元素密不可分。例如《中国好声音》中最大的特色就是“盲选”,选手上场表演时导师是背对选手的,而选手只能通过自己声音的实力来征服完全看不到自己的明星导师。一旦导师认为这个声音是他所认同和渴望的,就会拍按其转椅上的红色按钮,而选手得到导师的转身后将有挑选一位自己喜欢的导师的权利,而导师转身那一刹那也是为收看节目的人们津津乐道的特色看点。这个创新有趣的选人方式无疑打破了以往人们脑海里那个评委看完选手表演然后打出分数的比赛模式。《中国好声音》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小组擂台PK淘汰赛制。此赛制一改之前一人一首歌的淘汰赛制,对决的两名选手在擂台上共同演绎一首导师挑选的歌曲,然后由导师和导师请来的明星嘉宾决定去留。

人们的猎奇心理往往比较倾向有新意有趣味的事物,因此,节目的创意和人们的“好奇心”碰撞在一起就会产生化学反应。

2 细节把关精良制作

一档成功的音乐类选秀节目除了需要节目制作团队内部的默契配合,更重要的是节目制作方对于细节态度以及细节问题上的处理。《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中国梦想秀》《中国好歌曲》等优质的音乐类选秀节目的热播,说明现在中国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制作一改以往粗制滥造、得过且过的方式,借鉴国外节目制作的理念,追求细节,精打细磨。事实上观众市场的反映也有力地验证了这个道理。

就以《我是歌手》为例,一期大概是95分钟的时间,而这95分钟的画面则是来自400多个小时的素材,动用的摄像机数量高达40台。其中有15个机位是专门用来全程拍摄观众的,所以观众的每个表情、每个动作都逃不出摄像机的法眼。此外制作方还在每个歌手的休息房间里安装3台摄像机,要的就是把歌手在台下的表现真实地呈现给观众。这么丰富的画面素材经过专业的后期制作团队的仔细筛选,从中选出最符合《我是歌手》节目定位的画面。《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这两档热播的音乐类选秀节目无疑是节目里的法拉利,精心打磨每一个零件,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再次得到充分的证明。

3 平民化角度更具人情味

现在的音乐类型选秀节目的制作的角度不局限于舞台上的表现,选手背后的故事往往更能吸引观众,从而塑造出一个独特的选手。因此,当下的音乐类选秀节目更加偏向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进行切入,观众会对本身具有故事的人物更感兴趣,想知道他们背后都有些什么样的故事。《我是歌手》在节目开始时和歌手登台前都会有一段歌手本身的采访或歌手在台下或家里的练习纪实。例如《我是歌手》突围赛中,歌手曹格在镜头前讲述自己成名前的奋斗经历,甚至坦言曾经想放弃这条路。这像是告诉大家,明星也是普通人,也是需要经过挫折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这样通过一个选手背后励志的故事不仅能够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和正能量,也能更加突出选手的特点,更加贴近大众。

再如《中国好声音》,我们可以发现选手在上场前都会伴随着家人和朋友跟节目主持人华少有一小段交谈,主持人华少都会像朋友交谈一样搭着选手或选手家人的肩膀与之聊谈。在选手演唱结束后,四位导师会问选手的梦想或背后的故事,为的就是要从平民角度去深入了解这个得到导师认可的选手。而过去的音乐选秀节目中,导师往往就是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他们与选手的对话是从上而下这样的一个态度,这样就会使选手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与评委产生一定的距离。然而《中国好声音》中的四位明星导师却一改这种形象,在遇到自己欣赏的渴望的选手时还会放下身段请求其加入自己的阵营,他们会为优秀的选手而互相抬杠,互相调侃,也会在听到激情的歌曲后不由自主地摆动身体,在听到充满感情的歌声后泛起泪光。例如,那英曾经在第一季《中国好声音》中脱下高跟鞋,赤脚与大山女孩黄鹤一起合唱,让观众觉得明星也有真性情,也很平易近人。

参考文献

[1]方琳.《中国好声音》媒介影响力观察[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

上一篇:2024年湖南高考语文卷及答案下一篇:书法社团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