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快城市化进程

2024-07-21

浅谈加快城市化进程(精选6篇)

篇1:浅谈加快城市化进程

浅谈加快城市化进程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构建中原城市群的过程中,尽管大中小城市情况不同,但都要大胆创新,注重总结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自觉摒弃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的影响,决不能再走老路。要用改革的精神和创造性的工作走出一条既具有自身特色,又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规律的路子。

(一)城市规划要有全局和长远眼光。规划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总纲和龙头。我们搞城市建设,都有一个体会,就是不怕老建筑破旧,就怕新建筑落后,看着难受,弃之可惜,规划不好造成的问题留给当代和后人的遗憾是很难弥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规划问题。要坚持谋长远、高起点的规划和建设城市,比如大城市就应更好地体现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能把发展的眼光还停留在传统产业的层次上。基础设施、城市建筑都要体现这一精神。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也要同城市建设一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步发展。在规划中要注意借鉴运用中外先进的手法和理念,充分展现各类城市的特色和风格,提高城市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体现超前性、科学性、新颖性,努力实现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的和谐与统一。要突破自我规划、低水平建设的局限,有的规划课题可以向全国甚至世界招标,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科学论证。要注重规划的系统性,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规划一旦制定,就必须把其纳入法制化轨道,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城市管理要引进先进理念和方法。有现代化的管理,才有现代化的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比建设更重要。长期以来,我们的建设落后,管理更落后。政府要强化城市意识,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上。要注重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广泛吸纳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积极利用一切现代化管理手段,尤其是要加速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网和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信息网建设。有条件的城市,要尽快启动数字城

市和数字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城市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城市管理要突出一个“严”字,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奖惩措施,完善管理法规,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使城市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的新路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本身不仅具有价值,而且经营得好还可以增值。我们应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观念,深化改革,走“经营城市”新路子。这既是解决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有效措施,更是不断推动城市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重要途径。一是政府要对拟开发建设的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垄断经营。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一方面有利于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也能够筹集一笔巨大的建设资金,为城市发展备足后劲。对已经占用的建设用地要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尽可能地发挥土地的使用效益。二是政府要统一经营城市地下公用设施,从根本上避免目前普遍存在的因多头建设多头经营而出现的“开膛破肚”现象。统一建设地下公用设施要有长远眼光、创新思维,确保能够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落后,并实行统一管理,有偿服务,不断满足各类城市建设管理者的有效需求。在这方面,国内外都有成功经验,我们应大胆借鉴,积极探索。三是利用市场机制开展资本经营。比如运用好市场经营权、城市公共广告空间使用权、城市各种设施及地名冠名权。再如对繁华地段的工业企业实行“退二进三”的产业置换,对住房、医疗、学校、供水、燃气、电力、热力等基础性建设实行灵活的投融资政策,扩大直接融资,等等。四是积极推行特许权经营,实行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等方式,引进机构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五是采取路房结合等方式,广泛动员民间零星资金投资市场建设和小区改造。还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农进镇进城,使农民成为城镇建设的投资者。六是根据市场需求,运用市场规律,合理调整价格和收费,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到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革除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体制性障碍。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已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利于人才和各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进行改革。要认真贯彻国务院1998年出台的《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放开农民进入县级市、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县以下小城镇的户籍限制。大中城市应加快改革力度,允许在城市投资、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直接落户,鼓励“投资移民”;着眼于人才引进、人才储备,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逐步取消对高校毕业生的准入限制,鼓励“技术移民”。建立和完善面向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为进城人员提供社会保障。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取消针对农民和外来人员的限制性就业政策。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现在一方面城市发展不够,一方面却程度不同地出现了诸如资源浪费、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的“城市病”。推进城市化应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合理配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重视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引导广大居民树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竞争意识、时间观念,养成奉公守法、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勤劳致富、见义勇为、团结互助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城市建设中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走扩大规模与内涵挖潜相结合的路子,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要注意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项目上马,对新上项目严把审批关,对已造成污染的企业该关停的要坚决关停。加强城市“三废”处理设施建设,建成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无害化垃圾处理厂。我省大部分城市水资源相对不足,一部分城市还常年受风沙影响,因此绿化城市空间要把植树造林作为主要措施,这样既可以涵养水源,又能够降温除尘。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乔木、灌木、花草的合理配置。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活动,使城市的品位不断得到提升。

篇2:浅谈加快城市化进程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绘制城市发展蓝图。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推进城市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山区城市的规划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基础条件的限制,只能在有限的平地里做文章。对照城市化的目标要求,结合文成县现有的城镇布局,要坚持做到准确定位、适度超前规划,根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努力构筑“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三级城镇体系。要拓展作为县域中心城市的县城,扩大城市人口规模,结合侨乡、旅游服务基地等特点,把县城建设成为“风光秀丽、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浙南“山水乐园”小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的规划,要善于依托当地优势条件,确立城镇发展的主要格调、独特风格和地方色彩,做到融实用、经济、美观于一体,与自然景观和乡风民俗相统一,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城市范围内的一些具体规划,政府只能提供几个控制性的指标,具体详规可以由开发商设计,以提高城市规划的档次。

二、多元筹措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县、乡两级财力更有限,各级政府可用于城镇建设的专项投入较少,难以支撑较大范围的小城镇建设,是山区城镇建设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建设投入将急骤增加。因此,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城市建设市场化步伐,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集体、个人、外资投入等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城镇投融资体制,使城市建设步入自我建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可从以下渠道开辟城市建设资金来源:一是出让项目经营权,实行招商建设。对经营性城建基础设施项目,要采取“借鸡生蛋”、“借船渡河”办法,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和支持集体、个人外资参与小城镇和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开辟新的筹资渠道。二是是以地生财,增加城建自有资金来源。政府要严格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资产功能,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统一征地,分期入市,通过公开招标、拍卖土地使用权,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思路,动员城镇群众支持、参与城市建设,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适当、合法的途径,向群众筹集部分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同时,山区城市的发展,要从实际出发,找准自身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经济依托,确保建设资金来源,达到永续发展。

三、加大改革力度,创造城市建设良好环境。

城市化建设涉及到土地、户籍、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山区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城镇配套制度改革的滞后。因此,只有加快城镇配套制度改革步伐,减少城市发展的阻力和障碍,山区城市化建设才能加快发展。一是要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城镇规模小、布局不合理是致约城市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文成县现有33个乡镇、550个行政村,总人口37万,城镇的平均人口仅一万人。城镇规模偏小,所有小城镇齐头并进,人、财、物难以聚集。所以,要根据城市化发展的总体目标,逐步撤乡并镇、撤村并组,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保证城市的建设规模,增强其辐射力。二是要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人口的集聚是满足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打破现有户籍制度,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凡在城镇有固定住所或经营场地,并有稳定生活来源的,均可在城镇申请落户,办理城镇居民户口,鼓励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积极吸引高素质的外地人口,增强城镇人口集聚力。三是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入城镇居住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工作,推社会化服务,加强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公益性事业建设,逐步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四是要深化城镇建设方式的改革。要处理好城镇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的关系,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实行由里向外逐步推进,有计划的拓展,集中力量建一片、成一片,投入使用一片。要逐步控制城镇通天房的建设方式,全面推广公寓式建房,拓展城镇发展空间。

四、注重建管结合,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篇3:优化人口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

科学规划, 推动唐山“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

“全域城市化”就是把唐山市行政区域内13472平方公里的国土, 作为完整意义的整体, 统一规划, 科学布局, 实现大中小城市和中心城镇协调发展。“全城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延续和升华。唐山应该按照“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镇———中心镇———一般建制镇”的结构形态, 实现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 构筑“市区半小时”和“市域一小时”通勤圈, 统筹研究和考虑产业、人口在不同节点上的聚集度, 避免城市经济的“趋同化”和城镇“空心化”, 形成产业、人口、空间三大结构互动的一体化系统。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 改善人口结构, 优化土地利用;以人口结构优化为突破口, 提升产业结构, 改善配套设施;以空间结构整合为落脚点, 调整产业布局, 营造宜居环境;以三大结构并进为总目标, 整体提升城市功能。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

加快城市化进程, 必须以产业化支撑为基础, 以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规模的扩张促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 走集约型、资源节约型和循环经济型的城市化之路, 加速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一,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为城市化确定强有力的支点。

市场博弈的“王牌”是优势产品, 只有大量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的不断涌现, 才是一个城市向现代产业体系演进的重要标志。如美国的波音飞机、法国的空中客车、德国的大众汽车、日本的丰田汽车等, 都是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和享誉世界的品牌。过去在讲到唐山产业结构不合理时, 最多的是讲整体结构偏重, 但这并不是全部问题的症结所在, 根源在于过分消耗能源和资源来生产初级产品、低端产品, 由此造成竞争力差、效益低下的局面, 这才是产业结构的“软肋”。这种状况不改变, 就不能建立起现代产业体系, 更不可能实现高水平的城市化。

第二,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城市上水平、出品位。

唐山毗邻京津, 为唐山引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区位优势。随着高科技比重的不断增加, 既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又能够迅速提升城市人口素质, 丰富城市化的内涵。深圳华为集团2009年销售收入1491亿元, 相当于唐山市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41.8%, 其品牌形象成为城市靓丽的“名片”, 唐山也应创造这样的品牌。

第三, 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增强城市聚集力。

应借鉴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三角洲模式发展经验, 迅速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先进技术相融合, 推动农村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第四,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范围广、就业拉动力强, 在“十二五”期间, 要抓住时机,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推进经济结构转型。一是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加快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 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唐山已经形成的港口资源、高速公路网和铁路通道, 服务于“唐山制造”的竞争力提升。二是规范提升面向生活的服务业,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商贸服务业, 以及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三是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 健全农业技术服务支持体系, 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网络, 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制,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信息服务。四是重点抓好文化产业、公共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和休闲旅游会展业的发展。

加快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城市化的首要任务

一是放宽进城落户限制。凡在县城以上城市稳定居住6个月以上、有住房、有稳定收入的, 都可登记为城镇户口, 免收城镇建设增容费和其他各类费用。农民户口转到城镇后, 10年内在计划生育、承包土地等方面仍可享受农村户口相关政策。各级政府要做好配套服务, 实行公安、民政、教育等多个部门“一个窗口对外”, 一揽子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户籍、子女上学、就医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问题。二是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要全面取消对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各种差别化政策, 确保他们成为市民后在子女入学、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民主权利等方面, 与市民享受同等待遇。有条件的地方要对农民工在城市购房给予优惠, 或建设面向农民工的公共租赁房。三是吸引首都、外地以及国外的优秀人才向唐山市集中。要通过实施“人才家园工程”, 通过承接首都部分功能和产业转移, 广泛吸引首都和国内外各地优秀人才来唐山市定居创业。四是以兴办职业教育促进人口城市化。要加快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提升, 大办民办职业学校, 扩大农村生源招生规模, 针对城市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 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 为其进城务工、安家创业创造条件。

制度创新, 破除城市化体制障碍

目前, 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 需要靠体制创新激发活力。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 必须用战略性思维和全局性眼光突破现行管理制度的束缚, 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应借鉴重庆市的成功做法, 从“户籍”制度入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将农民市民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宅基地和建设用地等量转换为城镇建设用地, 统筹用于城市建设;将转换过程中形成土地级差收益与农民分享。同时, 创新城市投融资机制, 引进外资和民资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及城市建设改造, 积极调动社会各种因素, 把城市化的巨大潜能释放出来, 促进唐山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

积极稳妥地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

篇4: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问题研究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问题;研究

1.城市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内涵

关于"城市化"及"农村城市化"的内涵,不同学科间的理论和解读是不尽相同的。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如城市效益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即由农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等等。由此可见,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化的根本因素。综合上述,关于"城市化"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全球性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突出表现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与聚集。"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的涵义基本上是相同的,城市化的过程就是由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但"农村城市化"的涵义更宽泛、更多向、更丰富,除以上表述外,"农村城市化"还应包括各种资源、能源的集约利用以及公共服务的延伸、区域经济的整合升级等诸多要素和内容。

2.当前我国农村城市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思想认识方面

城市化必然会促进城镇发展和规模扩大,但是,城市化不是简单地等于城市建设数量增加,而忽视产业结构的升级、自然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更不能只顾城市,不顾农村。不能只建设城市,而不建设农村。所以,城市化既是城市的事,又是农村的事。中央十分强调城乡统筹,在城市化开发度达到中等规模和工业化程度较高时,必须及时将城市化战略转移到农村,以城市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

农村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自然历史过程和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农村城市化要建立在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市场主导,政府有效引导,二者有机结合,是农村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农村城市化不能盲目攀比,不能不顾条件,一味追求速度。要知道城市化速度越快,出现的问题会越多。农村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规模要由经济发展水平、就业岗位的增加来决定,过分强调城市化率会带来巨大风险,比如大量农民进城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会带来生活、社会、环境、治安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要汲取拉美和非洲部分地区的过度城市化教训,加强城市化过程的宏观调控,要扎扎实实地推进速度、规模适度的高质量的农村城市化。

2.2发展空间的不均衡性

根据资料统计,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布重点集于于东部沿海,这一地带只占全国14.2%的国土面积,却分布着全国44.98%的城市数和41.50%的城市人口,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带,其中密度最大的又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地区城市为主。中部地带占全国29.2%的国土面积,分布了37.07%的城市数和37.0%的城市人口,而西部地带占全国56.5%的国土面积却分布了17.99%的城市数18.0%的城市人口,城市分布密度仅是东部沿海的10.05%和中部地带的24.66%,是中国城市分布稀疏地带。从城市等级规模来看,东部沿海地带集中分布着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这一区域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城市人口分别占全国同类城市人口的49.4%和51.0%;在中部地带,大中小城市分布比较均衡,它们的城市数和城市人口均占全国各类总数的30%-42%,而西部地带则表现为以小城市占优势的地域分布特征。

2.3缺少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

农村城市化不断发展,各级城市也迅速崛起。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一味地去追求高楼、阔路、霓虹灯却忽视了本身的地域特色、文化历史、传统民俗。致使众多的历史名城、山水名镇在现代城市的的混凝土中逐渐消失,甚至直接抹杀。人民群众除了物质要求,更需要精神需求,但是很多城镇在发展规划和建设中忽略了这一点,造成了"村村像城市,镇镇像农村"这种畸形的现象。一个城市要保持续健康、稳固的发展,就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色形成一个具有丰厚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通过城市的规划,我们要达到从城市的区域、街道,甚至每一个建筑物都能够和谐地统一起来,既能体现共性,又能够体现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物。在国内,目前已有很多城市为了体现特色,公开向社会征集城市建设方案。如深圳,为了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平,近10年先后进行了多轮次的国际咨询,通过评审,最后选定德国某公司的设计方案,深圳从而成为我国整体现代化水平较高的一座国际化大城市。

3.当前我国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对策研究

3.1推进农村城市化,解放思想是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前提,理论是工作的先导。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村城市化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首先最重要的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真正解放了,才能从容面对各种困难,理清思路,找准方向,选好突破口,打好农村城市化工作攻坚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紧密结合思想工作实际,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再学习、再教育,不断克服"中心工作多,重点工程多、接待应酬多"的现象,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高于一切的新观念;不断克服"唯书唯上,照抄照搬"的老思想,树立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新观念;克服条块分割、封锁垄断的弊病,树立务实高效、开放竞争、跨越式发展的新理念。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聚精会神搞好城市建设,一心一意同谋农村发展,同心同德,真抓实干,共谋发展,形成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强大动力。

3.2推进农村城市化,科学严谨、先进的总体规划是方向

农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坚持总体规划先行,分步骤、有计划、分片区稳步推进的方针。首先,规划要突出先进性、科学性、超前性和整体性,精心设计,一次规划到位。在规划设计时要将拓展生产力布局、明确发展重点、培植优势产业、找准城市功能和定位等诸多因素通盘考虑在内,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要合理布局,形成特色,展现新貌,以利于招商引资,繁荣新城区。其次,切实抓好建筑风格的设计。要确保建筑物格调高雅,设计新颖,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经得起历史的时代的检验。再次,要确保规划的严谨性和严肃性,总体规划和建筑方案一经确定,任何人和单位不得随意更改,不得随意降低标准。坚持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速度发展。力争建一个新区、带一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步步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工业兴旺、商贸繁荣、环境优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新城区。

3.3推进农村城市化,必须建立必要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对于已经进城落户并将土地一次性出让的农民和失地农民,首先应该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农民因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失去了土地,而农民以土地为唯一的社会保障载体,一旦失去,将无所依靠,因而应给予他们最低生活保障。对于还未进城落户的失地农民,由于他们的情况比前一种情况更差,真正属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更应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由政府财政解决他们的低保收入来源。而对于那些仍拥有承包地使用权,只是将一部分土地出让的农民,由于他们还可以通过土地使用权获得一定的租金、分红等收入,有经济来源,考虑到国家的财政负担过重,这一部分人可以暂时不纳入低保范围。对于乡镇企业的职工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应该为他们建立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就业、医疗、养老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而失业和生老病死又是难以抗拒的事情,因此社会应给予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维木.我国农村城市化若干问题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1.

[2]王行伟.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城市化道路的选择[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

[4]朱华兵.加快人口与产业集聚,推进城市化进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篇5: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调研报告

--陈家河镇蔡家坪村党支部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按照镇党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我支部于9月28日迅速召开了两委联席会议,成立了活动领导组,研究制定了《蔡家坪村党支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和《蔡家坪村党支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流程表》,并按要求于9月30日召开了全体党员动员大会,我支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展开。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两委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带头调研,使得全体党员都能在此次学习中有所提高,都能树立科学发展观,从而为本村今后的发展更好地做贡献。此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我们必须结合村实际,发动一切力量为本村广村民做好事、办实事,这样才能达到活动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两委班子的带头作用,带动每一个党员的积极性,再由党员带动广大居民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科学发展观这个理论体系在我我村扎根,为我村的长远发展指路导航。我村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当前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重点都是围绕改善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进行的。为了能更好地开展本次学习实践活动,使得学习实践和本村实际相结合,切实为广大村民做好事、办实事,我们把本次学习调研的方向放在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新农村建设上台阶课题上,并把调研题目定为《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科学发展》。

按照县委、镇党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我们组织两委班子成员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并安排全体党员分为2个党小组分别深入群众调研。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采用座谈、电话、村民家中串门、拉家常等行之有效的调研方法,对全村各片的不同类型的家庭和村民进行了走访调研。解决广大村民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两委联席会解决,仍不能解决的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予以解决,一次调查不清楚的问题,多次调查,总之要在此次活动中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通过调研活动,一方面了解到广大党员群众对科学发展观是衷心拥护的,也在努力学习力求深刻掌握、认真实践,从而形成推动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查找出到一些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还需要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引向深入。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存在的问题

1、认识问题

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认识不全面。片面地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忽略了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同样重要性。

2、能力问题

思维能力方面:习惯性的思维影响很严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创新、争强好胜意识。

3、思路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制定未来发展规划,都要符合实际,符合发展规律。虽然我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仍要制定长远的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

4、环境问题

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及生态建设示范村,我村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但仍然不能满足广大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里上级要求还相差较远。

5、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部分村民存在着满足心理、安于现状、思想不解放、满足于目前的基础设施现状,不求更好,甚至于产生抵触情绪等问题。

二、把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引向深入的对策建议

1、不断增强两委班子成员的理论素养

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干部的理论修养、工作作风、个人能力都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要通过建设学习型执政党,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在加强村级工作效能建设上,重在提质,贵在提速。着力解决提高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首先是完善培训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干部培训教育规划的实施,认真实施素质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努力促使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化、经常化,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树立以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工作理念,提高工作的实务性,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建立一支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务实创新、作风上真抓实干、能吃苦、肯办事的强有力的村级干部队伍。

2、丰富学习内容,形成理论系统。

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使全体党员干部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事业都有深刻而系统的认识,掌握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规律及各项工作的规律,能够从、全局上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逻辑关系和指导作用,能够谋划全局、具体指导、抓好落实,从而更好地带领全体村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紧抓发展不放松,用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检验基层党建成效。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新农村建设中,党组织就是要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把加强新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融为一体,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成果检验农村党建工作。没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没有一支坚强的党员干部队伍,就不可能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因此要着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到实际工作中,始终保持农村党员干部的生机和活力,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村庄道路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对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城乡经济,促进城乡文化、物资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通畅工程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农村经济发展竞争力的体现。根据本村的现实状况,尽快编制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及村级道路专项规划显得极为重要。为此,我村按照“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要求和“先急后缓、逐步完善”的思路,制定了全村道路建设规划和切实可行的通户公路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本着同城镇建设相结合,与示范村整治工程相结合,与农村资源开发和村庄、绿化、粮田综合治理相结合。在实现全村主干道路硬化连通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断头路、狭窄路和延伸路的建设改造,做到“先通后畅”,逐步提升等级。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坚持“依靠政府,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少占耕地,老路拓宽”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及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村级集体组织的主观能动作用,形成通力合作的工作局面。对涉及到道路两侧占道违章建筑,妨碍交通视线的。加大宣传和“拆违”整治力度,依法管理,坚决清除违法占道、违法摊点,提高路面的通行能力,使村级道路标准一步到位,向“户户通公路,路路通汽车”的目标快速迈进。“户户通”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同样政策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在此,建议政府应尽快出台一些制度性的具体操作办法和补助政策。补助政策上可体现二个原则:首先是“谁困难补助谁”的原则,对全镇按财政实力分梯次补助,加大对财政实力较弱村的补助力度;其次是“谁积极奖励谁”的原则,对工作先进的村给予项目奖励,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以便保护基层积极性。同时,在技术要求、配套设施、养护管理上做出合理安排;对于电力、邮电部门阻碍交通要道的电线杆给予协调和重新规划。

4、积极探索创新,大力培育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增长点。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既要着力转变不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思想观念,又要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既要坚定发展信心,拓展发展思路,又要挖掘发展潜力,找准发展载体。我村处于镇郊结合部,地理优势独特,只要明确发展方向,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规范发展手段,提高远[近期发展规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相信能寻找到适合本村长远的发展渠道;同样,也正是处于这样一个特殊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村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拓宽发展渠道,改变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现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促进农民致富。着力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凤入巢,搭建发展服务平台,实现管理服务创收。经济要发展,服务是保障,树立“你经营、我服务,你发展、我铺路”的服务理念,形成“服务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的观念,把服务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为辖区内私营企业的逆势发展扎实做好服务,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在此,建议政府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级利用杂地、留用地进行标准厂房、仓储用房的建造开发利用,发展集体经济,出台更加优惠的土地扶持政策,培植村级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加大扶持力度,对集体经济薄弱的村进行结对帮扶,在人、财、物、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大支持和增加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弥补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无项目、无资金、无土地指标等不足,以加快薄弱村的转化步伐,促使村级集体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篇6:浅谈加快城市化进程

冯雷、解慧、孔祥敏

一、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特征

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都是由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并趋向集聚,因此也是由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与此同时,包括着城市价值观和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域扩散。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地处大中城市市区与郊(县)交错接壤地带,也就是本文探讨中所指的城乡结合部。随着大中城市工业、交通、文教、卫生、居住地及第三产业不断向近郊扩散,从原以农村为主的市郊地带较快演变为兼有城乡特色的特殊空间,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是复杂的交叉性。互相“插花”地块日益增多,郊中有城,城中有郊;城市居民与农村村民混聚交织在一起,城市、乡村风貌并存交叉是城乡结合部的一大外观特征。二是高度的集聚性。与一般农村相比,城乡结合部人口、劳力、资金、生产、流通等等都比较集中,反映着紧密依托于城市而呈现出的生产力结构多层次和经济成分多样化。三是繁荣的商业性。由于有着可以利用的城市巨额需求,便捷的交通运输,强有力的工业支援,雄厚的科技力量,灵敏的信息传递等条件,因而城乡结合部中的乡镇企业产品和农副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周转快,成本低,形成较高的商品率,取得高于一般乡村的收益,成为商品经济活跃发达的地区。

四是明显的先导性。城乡结合部地处城市中心辐射力的强辐射地区。城市先进的技术、设备、文化、生活方式等一切新东西首先为城乡结合部获得,造成该地区的农民在技术、文化、经营管理、生活消费、娱乐活动等方面均优于一般农村,从而成为农村工业化、商品化、城市化的先导。

五是动态的过渡性。城乡结合部受到城市和乡村双向发展的深刻影响,不断发生着复杂而动态的过渡性变化,由原来以农业为主,农民为主,逐步发展成为兼有城乡经济结构,城乡建设设施、城乡生活方式并存共荣的格局,最终演变为新兴的城市地区。在西部地区完成由农业省向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区域范围内的城市——结合部——乡村的梯度推进是必然趋势,其中,城乡结合部地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枢纽。

总之,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发展向外扩展的最佳区位,也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过渡地带和建设直接为城市服务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的基地,因而它是西部地区城市化过程中一个最具潜力和活力的“黄金地带”,具有突出的、独特的区位优势。

二、城乡结合部的主要问题

城乡结合部处于城市中心区与农村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交叉和竞争之中,其面临的复杂变化情况为城市和农村所没有的,不可控因素甚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是建设布局混乱。城区囿于空间狭小,企事业单位、居民新村向市郊(县)延伸蚕食;郊县则利用结合部的边缘级差效应,开厂办店,农民乱建盖私房。结合部又往往属于市、县多方领导管辖,各自为政,见缝插针,建设无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布局混乱,甚至造成建设性破坏,影响城乡总体规划实施。

二是城乡经济分割。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以行政区划为疆界的、市与市、市与县、镇与乡之间壁垒森严,互相隔绝的“行政区划经济”。这在城乡结合部表现得尤为突出,凡是有利可图的事业,几方抢着干;无利可图甚至要付出代价的事业如市政基础设施等,各方都不愿干;或者当结合部行政区划调整时,农方闻风抽走资金,设备等,致使结合部发展贻误时机,缺乏后劲。

三是环境卫生的“短腿”。农村地区乡办村办的畜牧场多,农民养鸡鸭多,使大多畜粪

自流外溢;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超标排放废水废气,甚至有毒有害的物体。城区的工业污染,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运往郊区。城乡交叉、同流合污,污染叠加,环境恶化。最为严重的是破坏水体资源,河道被垃圾所填塞、碧水清流被污染为黑水臭流,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

四是生活设施薄弱。近几年来房地产业获利甚丰,市县纷纷“大兴土木”。但有些地方片面赶速度,追求利润,忽视新建房屋的配套设施到位,有的是只注意“小配套”没注意“大配套”,在城乡结合部兴建的大片建筑群体中对综合性的污水处理工程大多缺乏配套设施。而且,还存在服务网点少,入托上学难,用水用电难,上下班乘车难等后顾之忧。

三、开发开放城乡结合部的思考

作为兼备城乡特点的中介地带,城乡结合部的地位功能特殊,对它的建设不能完全按农村行政管理的模式,也不同于城区街道的建设方式,而应把它作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前沿课题来研究探讨。既要分析它的微观特点,又要研究它所处的宏观环境;既要考虑它的相对稳定性,又要研究它的阶段变动性;既要分析它的现状,又要研究它的发展前景,从而做到科学地加以开发,开放性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创造一个既有利于城市,又有利于农村协调发展的良好环境,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枢纽。

(一)适当调整结合部区划是加速城乡一体化的基础

城乡结合部是市、县接壤的边缘地带,对它的规划和调整总是与行政区划的变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结合部作为行政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影响城乡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管理体制,影响资源的开放和国家的管理使用,影响城市功能和城镇布局体系等等。结合部区划调整事关城乡全局,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在它不适应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不适应城乡经济发展时及时进行调整。只有调整结合部区划,才能加速城区现代化和郊县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对城乡结合部区划的调整可以分步骤进行:第一步实行局部调整。可以将紧密和城市接壤的郊县划入市区版图,暂时缓解城市发展的局部困难。

第二步实行“区、县合并”。针对某些城市和郊(县)共处一地,县中建区,区中有县,区县分治,互相制肘,矛盾突出等问题,可以通过实施“撤二建一”的做法,撤销原来的区、县建制,建立新区的体制,探索区县合一,城乡一体发展的新路。

第三步臻向全面调整。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将城市周边的近郊县全部划入市区版图,对城乡结合部作大幅度全面调整,从建立现代化大都市的角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城乡结合部成为城市发展的备用基地和重点开发的城郊现代农业基地,技术工业,科学教育,商业繁华的基地。

(二)建立结合部现代工业地带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支柱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市郊基本任务是为市区提供各类副食品,以及为城市大工业搞点配套加工等,即表现为较单纯的为城市服务;同时还存在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在所有制、经营体制格格不入、争夺资源、分割市场的壁垒隔阂,制约城乡经济的联合发展。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结合部经济应该跳出自身较封闭的小循环系统,跃入大都市一体化以至全国城乡经济的市场流通和国内外经济循环的轨道。可以分二步棋走:一是走活调整城乡工业结合这步棋。城乡结合部应按照现代工业的要求,合理布局。可将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城市工业搬迁和扩散到城乡结合部,并利用多种形式,接纳市区工业企业和项目落户,以此弥补乡镇工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土地资源浪费大等缺陷,使城乡工业高速高效发展。

二是走活发展外向型经济这步棋。通过城乡结合部工业发展速度的加快,乡镇企业可以改变以往单纯与大工业联合建立工农联营企业的做法,借助本区域内国有大企业在国外的知名度,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步伐。城乡结合部将可以更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城乡结合部可

以通过“中中外”这种以“三合一”的优势组合形成“合力”,增强竞争实力,加速跃向国际市场的组合方式,并且发展到以外引外形成“中外中”等多种形式,拓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使更多的产品跻身于国际市场。以此推动城乡结合部成为具有持续和强大的发展潜力的综合性经济中心。

(三)协调结合部城镇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途径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和活力的资源。但由于城郊各方面的着眼点和接触面不同,必然有各种不同的见解和设想,导致相互间对目标存在着差异和矛盾。各级政府应把农村集镇的建设改造作为城乡一体化的突破性、实质性一环,组织土地、规划、环保等部门全面拟定计划,加紧绘制新区集镇发展规划蓝图,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和协调。新区规划基本模式可以为圈层型发射性格局:在城区内环线范围内的集镇规划为优美舒适的商住小区,成为现代化城市的组成部分;在城区外环线以内的集镇是城市化地区的集镇,建设一批卫星城镇,使之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不仅可以繁荣农村商品市场,而且成为一乡一片工业区和“三资”企业及内联企业的重要生活、服务基地;在外环线以外的集镇,其规划建设目标也高于一般农村地区的集镇,具有更大的规模。更高档次的住宅,更完善的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交通、通讯等配套没施,逐步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别。

在结合部城镇建设实际操作中,即按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开发,又把乡、镇开发积极纳入合理的渠道,可以采取“四个结合”的做法:

一是整体与局部结合。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镇乡,其建设项目和布局都要严格按照程序向城建规划部门申报,经审验批准后方可组织施工。城乡结合部的建设服从于城市总体规划,有利于城市总体功能的发挥和总目标的实现,从整体和全局规划发展城乡结合部又给镇区建设指明方向,带来活力,取得效益。

二是多样化与统一性相结合。批准后的建设项目,镇乡可向本地、外地甚至国外开发商招商投资建设,建筑设计不拘一格,各显神通。但建筑项目的配套设施必须统一要求,如道路、商店、卫生、文教、用电、上下水道、煤气管道、绿化用地等均要齐全达标,既做到新建的各种建筑单元与镇区建设规划相配套乃至与城市建设规划相衔接;又做到各种建筑造型别致、风格各异、争奇斗艳、精彩纷呈,将毫不逊色地与现代化城区相融合。

三是开发与整治相结合。在积极开发建设的同时,注意整顿治理。首先,对原有农村房地产档案进行检查,对违章建筑动员督促拆除,并判定严禁违章建筑的管理条例,认真付诸实施。其次,有条件有步骤地改造“旧农房”,即把一些星星点点分散稀落的住宅相对集中建造,将有碍镇区建设规划的房屋组织动迁,择地重建,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注入资金,改造老旧农房,建设新镇区,使基础配套产生规模效应,起到投资少,产出高,建筑用地省的效果。开发中注意整治改造,“整改”后达到更好的开发。

四是近期建设与长期规划相结合。城乡结合部是随着城郊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推移的。在规划中要注意预测未来,留有发展余地,远期规划中的发展用地不得任意侵占、滥造乱建,避免提高开发成本,但又要抓紧时机,积极加速实现近期建设目标,争时间创效益,积累资金,滚动前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不断地接近和实现中长期开发目标。

(四)搞好结合部社区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条件

结合部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发生的变化是深刻而急剧的。首先是农村土地锐减、劳动力富余、空闲时间增多,一时难以完全安排。其次是聚居单位大增,但人员结构、生活习惯、文化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大,凝聚力不强。再次是社会实际生活中出现一系列不适应不完善的薄弱环节,如小孩入托上学、生活服务供应、环境、治安管理等问题。结合部乡镇要调整自己所处的角色地位,增强城郊社区角色和组织协调者的意识,协调社区内各单位的关系,调整社区内的产业结构,营造优化居住环境,提高居民村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以

促进结合部社区的经济、文化、科技、社会、政治事业全方位的发展。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都市型服务经济体系。结合部地区除了抓好发展乡镇企业,建立现代工业基地之外,还要抓好其它产业:

一是建立都市型农业。围绕“菜篮子”工程和瞄准世界市场,重点发展高质量的特色农业,旅游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实行种养、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发挥综合经营、规模经营、专业化经营的优势,并且发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资农业公司。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出口率和附加值,增进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从而把都市型农业与整个都市型经济紧密联系起来,开发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

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起满足密度大、人口容量多,生活多元化需要的服务体系。建设以经济横向联合与群众股份制为基础的社区经济服务体系。为广大居民、村民提供方方面面的服务,解决后顾之忧。

三是努力培育市场体系。城乡结合部地处城市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城乡之间资源流动的咽喉,从这一特殊地位出发,通过发展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等,促进商品、资金、人才、信息在城乡间合理流动,促进结合部经济纳入市场轨道,为建立统一的市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条件。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建立起现代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广开就业门路,吸引和消化农村劳动力,形成社区建设的强大经济基础,增强社区成员依赖度。

第二,协调各种关系,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利用结合部聚居单位多的人文地理优势,促进社区现代文明建设。

一是通过实现社会化教育,使社区教育网覆盖每个角落,提高居民、村民的文化素质。二是组织好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部具有一般农村所不具备的较高文化、体育设施,综合性多功能的“大世界游艺场”,通过多彩的文体活动,使结合部居民、村民尽情享受都市文化生活绚丽多姿的乐趣,提高社区成员认同感、归属感和社会责任心,提高人们的文明水平。

上一篇:温暖的晚安问候语语录下一篇:电子科技大学考研考试成绩复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