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比赛教学设计

2024-07-26

高中物理比赛教学设计(共8篇)

篇1:高中物理比赛教学设计

《物理学科作业设计》竞赛试卷

第一部分 理论知识(10分)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教育的工作方针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把()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A.提高质量

B.改革创新 C.育人为本 D.促进公平

2、“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运用了哪一种德育方法?()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3、一位老师在教授《小站》一文时,要求学生回答“从哪里可以看出小站确实很小”,很多学生举手想回答问题,老师叫起了其中的一位: “一是这个小站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快车从不停;二是小站只有一间小屋,一排木栅栏,三五个乘客。”在这位学生答完后,老师给予评价:“非常正确,你说的和我想的一模一样,你真是太聪明了!其他同学呢?”结果没有人再举手。请利用多元智能评价观解释这是为什么?(5分)

第二部分 作业设计(40分)

1.根据下列材料,请你设计两道体现学业水平考试要求的选择题。(写出题目,参考答案及命题意图)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杨利伟被顺利送上太空,并于次日6时左右成功返回.当火箭点火后,火箭发动机内部燃料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从尾部向后喷出,对火箭产生巨大推力,火箭变得更高、更快.飞船升入太空后,首先是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地球运行,经过一定时间后,通过喷射燃气来实施变轨,变轨后飞船进入距离地球表面350km高度的圆形轨道作圆周运动,平均1.5h可绕地球飞行一周(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km). 杨利伟在太空中为我们演示了奇妙的失重实验:他松开手,原先握住的航天手册和笔就漂浮在空中„

2.根据下列材料,请你设计一道体现学业水平考试要求的计算题。(写出题目,参考答案及命题意图)

2日中午,当时正逢午休,杭州一区如往日般宁静。突然,一声惊呼从22幢的10楼传出:“不得了了,小孩子要掉下来了!”呼救的是22幢10楼的一位阿姨,在她家隔壁,一个2岁左右的小女孩因家中没人,她爬到了窗台上,双手抓着窗框,双脚踏空,整个人悬在窗外摇摇欲坠。楼下一住户见状,拿出梯子想把小孩接住,但是小孩只坚持了不到两分钟就突然坠落。

正当人们以为惨剧就要发生的时候,楼下一位路过的女士突然踢掉高跟鞋,往楼下快速靠近几步,向空中张开了双臂!

“砰”的一声,小女孩重重地砸在这位女士的左臂上,滚落在一旁的草坪里,由于巨大的冲击力,这位女士也重重地倒了下去。

3日下午,记者在杭州富阳市中医骨伤医院三楼病房见到了因无畏救人而被网民称为“最美妈妈”的吴菊萍。她床头的病历卡写着“吴菊萍,1980年出生,左尺桡骨多段粉碎性骨折。”

第三部分:试题变式命题(50分)

1、原问题 在倾角为θ、质量为M的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块,若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tanθ,当斜面静止于水平面上时,求:(1)物块受的支持力大小;(2)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30分)

请你变式设计4题体现我校高三第一轮复习要求的非选择题。(写出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及命题意图)

2、(20分)请你根据下面的高考原题,编写2题高考变式习题。(写出变式习题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及命题意图)原题目:【2011年广东高考36题】如图所示,以A、B和C、D为断电的两半圆形光滑轨道固定于竖直平面内,一滑板静止在光滑的地面上,左端紧靠B点,上表面所在平面与两半圆分别相切于B、C,一物块被轻放在水平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E点,运动到A时刚好与传送带速度相同,然后经A沿半圆轨道滑下,再经B滑上滑板。滑板运动到C时被牢固粘连。物块可视为质点,质量为m,滑板质量为M=2m,两半圆半径均为R,板长l=6.5R,板右端到C的距离L在R

数均为μ=0.5,重力加速度取g。

(1)求物块滑到B点的速度大小;

(2)试讨论物块从滑上滑板到离开右端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f与L的关系,并判断物块能否滑到CD轨道的中点。

一、理论:

1、C

B

D

A

2、A

3、【参考答案要点】

老师违背了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要遵循适度适时原则。老师过早的进行评价、过早地给出正确答案,不但没有起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反而打消了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二、答案:略

三、1、【变式问题一】若0<μ<tanθ,则当斜面静止于水平面时,地对斜面的摩擦力怎样?

分析 ∵ 0<μ<tanθ,物块将沿斜面下滑,其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对m,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sinθ-μN=ma,N-mgcosθ=0,所以a=g(sinθ-μcosθ),ax=acosθ=gcosθ(sinθ-μcosθ),把m和M看作整体,可得地对斜面的摩擦力为

f地=max=mgcos(sinθ-μcosθ)。(方向水平向左)

【变式问题二】 若μ=0,即斜面上表面光滑,则当斜面静止时,地对斜面的摩擦力又为多少? 分析 如图3所示,对m有 a=gsinθ,则

ax=acosθ=gsinθcosθ,地对斜面的摩擦力为 f地=max=mgsinθcosθ.(方向水平向左)

【变式问题三】若地光滑,且m与M间的动摩擦因数μ=0,为使m相对斜面静止,需对斜面加一个多大的水平推力? 分析如图4所示,因为m相对于M静止,所以整体的水平加速度为a=gtanθ,对斜面的水平推力为 F=(M+m)a=(M+m)gtanθ.(方向水平向左)

图4 图5 【变式问题四】若地光滑,而物体m与斜面M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θ,现欲对斜面施加一水平推力,仍使得m相对于M静止,求此推力的范围。

分析(1)如图5所示,当F=0时,μ>tanθ,物体m静止于斜面上

(2)当F足够大时,物体m将向上运动,摩擦力斜向下,可求当m刚要向上而未向上运动的极限状态,据牛顿第二定律,沿x轴方向有Nsinθ+μNcosθ=ma,沿y轴方向有 Ncosθ-μNsinθ=mg,由以上两式,得 a=[(sinθ+μcosθ)/(cosθ-μsinθ)]g,∴ F=(M+m)[(sinθ+μcosθ)/(cosθ-μsinθ)]g。故水平推力范围为

F≤(M+m)[(sinθ+μcosθ)/(cosθ-μsinθ)]g

【变式问题五】若地面光滑,且物体m与M间的动摩擦因数满足0<μ<tanθ,为使m相对M静止,则对斜面的水平推力的范围又怎样? 分析如图6所示,因为0<μ<tanθ,推力太小时,则m将下滑;推力太大时,则m将上滑,故有两个极限状态存在。

(1)当物体m恰好不下滑时有 Nsinθ-μNcosθ=ma,Ncosθ+μNsinθ=mg。

a=[(sinθ-μcosθ)/(cosθ+μsinθ)]g,图6 ∴

F=(M+m)[(sinθ-μcosθ)/(cosθ+μsinθ)]g。

(2)当物体m刚要上滑时,同变化四(略)。故推力的取值范围为(M+m)[(sinθ-μcosθ)/(cosθ+μsinθ)]g≤F≤(M+m)[(sinθ+μcosθ)/(cosθ-μsinθ)]g。

2、【变式一】上题中的物体经A沿半径为R的半圆光滑轨道滑下,到达水平地面B点,并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物体与水平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也为μ=0.5。求:(1)到达B点时的速度为多少?(2)物体能在水平地面滑行多远?

【变式二】上题中,若一动摩擦因数为μ=0.5,质量为M的滑板静止在光滑的地面上,左端紧靠B点,而物体经过B点后滑上滑板,并最终与滑板达到共同速度,则(1)物体滑行的距离为多少?(2)滑板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为多少?(3)物体相对于滑块滑行了多远? 【变式三】上题中,若当物体与滑板达到共速时,物体到滑板右端距离为0.5R,此时滑板刚好到达另一光滑半圆轨道的C点,且被牢固粘连。则物体可以到达的最大高度h为多少?它能否滑到CD轨道的中点?物块从B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摩擦力做了多少功?

篇2:高中物理比赛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

第六章 功和能

一、功

篇3:高中物理比赛教学设计

1. 在课堂中体现人文关怀, 使教学更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民主教学是一种教育智慧, 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在教学行为上的体现。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时候, 学生可以大胆地提出猜想和反驳:轻的物体下落快还是重的物体下落快, 在证明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的时候还可以用两张纸做实验验证。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大胆说话, 展示自己, 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也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和深入探讨科学问题。

2. 合理使用教材,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

这次的课堂, 普遍改变了教教材的局面, 合理使用教材并超出教材进行教学。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设计出了很多教具和学具, 在《单摆》的教学中沙摆实验改进后可以用玻璃粉代替沙子, 用电动装置带动代替人工带动, 再加上实物投影可以产生较好的视觉效果。这些都是教师的教育智慧的结晶, 展示了教师们为准备一节课而做的大量研究工作。教师在探究中教学生探究, 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具有教育性,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在自由落体的教与学的研究活动中, 教师应用数码相机和频闪仪设计出拍摄频闪照片的装置, 在高技术水平的教学中实现了高水平的教育, 学生在学习中应用自由落体的原理设计和使用反应时间测量尺, 更是学以致用的体现。学生在做中学习物理会兴趣更高, 体现了物理课堂的人文关怀, 展示了物理学科的魅力, 从而实现了教育人的最终目的。

3. 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思维, 较好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教学有一定的生成性, 过多的预设, 往往使教学的过程僵化, 容易忽略学生学习的前概念和已有的学习准备。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思维习惯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和问题, 教师能不能灵活地处理就体现了课堂的生成性和教师的教学机智。一些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和创新思维也是在生成性的课堂里出现, 我们要大胆鼓励, 这是学生创新精神的源泉。在本次比赛中, 教学中都重视了“人本性”问题, 尊重人的差异性和“当事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开发, 提高了物理课堂的教育性。如在讨论1+1等不等于2时, 在探讨为什么选用频闪照相而不用打点计时器时都显示出了学生的智慧火花。

4.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有效开展教学, 使更多学生的思维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

篇4:高中物理比赛教学设计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一、初高中物理的差异性

1、初中物理注重表象,高中物理深入原理。初中教材内容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人人习以为常。学生不需要依靠阅读教材或教师讲解,在平时生活实践中或者家庭教育中就已对这个现象有所了解,在初中课堂上学习时只是加深了理解,因而学习应试得心应手。

高中物理相比于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在于,高中物理不仅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的表象,还要深入研究它们的原理。重力、弹力、能、加速度等物理概念,闪电、圆周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等物理现象,比初中热胀冷缩、异性相吸等常识性的教学内容难得多,而且在生活中也并不常见。不仅如此,学生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因此,学生就会面临背景知识以及相关经验不足,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跟不上的问题。

2、初中物理多要求运用形象思维,高中物理多要求抽象思维。初中物理教材图文并茂,往往一张简单的图片便可以解释清楚相关的物理知识。直观可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起知识来轻松不少。多数时候,学生并不需要记忆教材上规范的物理术语,也能凭借自己对教材上图片的印象以及生活中的相关经验,把一个物理原理解释得很恰当。

高中物理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多数只出现于理想状态中,是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繁琐的数学运算估计得出的。因此,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必须要根据非理想状态下的现象,利用物理知识想象、推算理想状态下可能存在的情景。形象思维能力强调记忆,抽象思维能力强调逻辑,在没有充足的生活经验以及实验经验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负担大大增加,在理解课本知识的时候必须时刻联系到抽象成数字与符号的公式。没有鲜活的实例,学生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

3、把握初中物理知识多靠记忆与经验,高中物理知识要求具有较高数学水平。初中用简单的加减乘除就能解决大部分的物理运算问题,但是高中显然没有那么容易。高中物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与数学的联系非常紧密,学不好数学,学生的物理成绩估计也不会理想。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平行四边形、重力、万有引力、能、加速度等的计算涉及到了数学中的三角形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幂的运算,开方,设未知数,直角坐标系等知识。其不仅涉及的数学知识种类多了,高中物理还对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往往一道题目中有一个变量有一点点变化,原来的物理公式就不适用了,相应的数学参数也要跟着变化。假如学生不能把握住物理与数学之间微妙的联系,尤其是普通班的学生,那么学好高中物理更是难上加难。

二、如何合理有效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在了解清楚学生不适应的原因以后,教师必须对症下药,在教学安排上以及学生的心理辅导上下工夫,以帮助学生顺利跨越这个台阶,促进他们抽象思维以及学科结合能力的发展,实现在高中物理学习上的“软着陆”。

1、了解初中教学内容,强调初高中物理知识联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唤起他们对高中物理的亲切感。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强调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以初中学习的物理知识为背景,体会高中物理与之的共通以及不同之处。

教师应该对初中物理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据此推测出学生的理解模式。为了顺利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教师除了肯定初中教材中对高中教学有益的地方外,还得向学生解释清楚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不准确或含混之处,让学生明晰高中物理在补充和完善初中物理知识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忌全盘否定学生脑海中不够完善的思维定式以及学生初中学习成果,而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接纳新的理解模式。

2、增加实验教学分量,注重抽象思维培养。高一学生大多仍旧未能完全摆脱初中靠机械记忆以及生活经验理解课本知识的学习方法,对于相对抽象、难以观察、远离日常生活的物理现象,如卫星绕地球旋转、匀加速直线运动、弹力的变化等理解起来感觉吃力。因此,演示实验的方法对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彩有趣的物理实验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有效。

虽然如此,学好高中物理最重要的还是成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综合、空间想象、归纳演绎的能力。例如,在力的分析上,多画示意图;在加速度的学习上,多给出题目以及实例,鼓励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多做题。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各种各样条件各异、解题方法各异的题目中加深对特定公式的特定适用范围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变通的目的。

3、解题指导不能少,作业反馈要经常。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往往是上课听得明白,课本看得明白,但是题目却做得稀里糊涂。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物理知识,尤其是公式的适用范围理解得不够透彻造成的。物理模型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物理练习册上的题目丰富了课本上典型式的例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练习册上的习题,把课本上的内容拓宽、挖深,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篇5:高中物理比赛教学设计

说课比赛听课感

北师大株洲附校

欧阳风华

此次比赛各位选手展示了较高的个人素质、专业素养、集体智慧。此次比赛有利于物理教师拓宽思路、提升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尤其是提高复习课实效。

下面就专题教学说课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1、选题很重要,专题教学可分为知识类专题和方法类专题,其中知识类专题应注重知识的再建构(可以通过实验或动画模拟);方法类专题应重在方法的归纳与提炼。强调“渔”

2、要注意说课的对象是物理教师。

3、说课应该注重形式与内涵的整合:不就题讲题、也不空谈理论

4、说课的重点应该是“教学设计”部分,要说出特色,要体现物理思想及课程理念。

5要讲出专题的出发点即为何要讲(可以举出案例),说出专题的意义与作用;

要讲出专题的着力点即课堂设计如何解决问题,尤其要有较强的操作性:包括站在一定的高度(内涵)进行知识的再建构或方法的归纳与提炼,注重实施策略(教学活动设计);说课形式(包装)要讲出专题的落脚点即要预设解决得如何,发展了什么?提高了什么?

篇6:高中物理比赛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学生学习加速度时常常遇到这样的困难,分不清加速的方向。导致无法准确分别加速变化的情况,以至于无法理解这一过程。对于此问题我与一些在工作在教育第一线,从事教育事业的物理教师请教过这个问题,几乎是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学生缺少的是生活的真实感受,生活经验积累少,对于这方面的缺乏随着年龄的增长,实践的生活经历积累,会慢慢完善,进而与学过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然而我们需要的是更及时,更准确的理解,为下一步学习做准备,为我们将来的生存提供完善的理论体系,我们应该安排实践性学习,教师有计划的安排实践课程,让学生有步骤有合理的一边学理论一边去体会理论,让学生在自身的体会和所学的理论中建立桥梁,促成双向发展,让二者成为彼此的支撑点,进而达到素质教育要求,完成中学大纲的要求。

本文对高中物理课本中出现的加速度谈谈我粗浅的看法,旨在寻求一种高中物理讲、授、学、的更加合理的方法,希望物理教学过程更加完善,更加有意义。

现下多数物理课堂上讲到加速度时,老师拿个简单的物体(粉笔等),用粉笔做个简单的落体运动,其实这样讲无可厚非,它的优点也是不言而喻,方便、简单、一目了然,但缺点和不足也是很明显的,首先落体下降的距离小,运动时间短,效果不明显,其次无法去真切感受速度的改变,只能从老师表述过程中认识,和认识和记忆速度的增加,或改变,学生对速度的改变没有内在的心灵体会,没有内心的触动,而我想提的恰恰就是内心的触动所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其实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的老师比较注重实验,用落体的运动来引导学生认识速度的改变,实验后学生拿着长长的纸带,去计算速度、加速度、从中去了解速度的改变,这样的实验在整个教学过程和对于学生认识是一种推动作用,但是能否在学生内心产生明显深刻的触动,还是需要调研,讨论和思考的。

物理本身具备双重属性,一是学科性,二是实践性,作为第一特性无可争议的和所有学科一样有他的严密性和科学性,但作为第二性也是他区别别的学科的显著特点。能否完美的把握好物理的第二性,才是区别物理与别的学科的核心。我们好多老师没能很好认识到这一点。把物理课当成数学课来讲,重点放在怎么解题,有的更甚,计算过程一一道来手把手教,真正做到了举三反一的,脱离了物理的第二特性。区别对待物理课,将物理课堂课解放出来,我们拿出一部分课时来,进行体验室教学,让学生多一点内心的触动,真实的感受,让他们用心去学习。

体验式教学法就是身临其境式教学法。

本文将我的一节体验式教学课,安排如下希望在新课改的大方向下大环境下与更多的朋友去思考物理课改的归宿。

在讲加速度课程结束后习题训练一两天后安排时间进。,课前准备主要有场地布置、器材设施。场地要附近找一段200---500米的平直油路或水泥路。路面设路标划分加速区、匀速区和减速区。器材六到十坐的轿车为宜,有专人驾驶,轿车有发动机转速表和车速表。有教师带队分组乘车。

体验过程中驾驶员按要求行车,教师适当配合提醒学生注意点。例如减速过程位移、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怎样。

在这过程中让学生就可能会感叹,就会意识到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件中还有这么多学问,同时能引起大脑不自主的思考近而达到疏通知识环节完善知识体系。最终完成对知识点的掌握。这样就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现象联系在一起,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 1

篇7:高中物理比赛教学设计

一、评价标准简介——三维目标和五维视角相结合的评价标准

1、参与度——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学生参与的表现——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2、亲和度——形象和教态、语言和思路、气氛和感染力

教师亲和的表现——善于建立一种和谐默契的师生双边关系,善于营造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的课堂气氛。

3、自由度——从学生角度来说:有没有必要的思考讨论的时间 有没有必要的动手展示的机会、有问题时有没有质疑机会。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问题是否适当,启发是否有效。从资源整合和利用的角度:教材、生活、生成资源能否自如有效整合、恰当运用。

恰当的自由度的表现: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的高效主导。

4、准确度——教学目标的准确确定和准确落实 教学重难点的准确确定和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准确的表达、详细得当的讲解,操作正确、规范、可见度高。

5、创新度——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方面的创新。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灵活、机智。板书设计的独俱匠心。

有创新度的教学表现为有的教学环节的实施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且效果好。

这五个维度反应了这样的视角:学生状态、教师素养、师生双边关系、学科特点、师生体验和发展。

二、从五个维度对本次大赛进行评价

1、参与度

选手的共同优点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并且用各种方式积极促进学生参与度的提高。从选题上看,八位选手有六位选题《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这个课题有分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参与度能体现得很明显。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电路、步骤、记录表格,自主进行数据处理和评估。都体现了这一点。选手们在学生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上下了功夫。有两个教师在教学中,还让先完成任务的学生去帮助没有及时完成任务的组,这样学生不仅参与了学,还参与了教。是个新现象。有两个课堂上学生发生故障后,同组、邻组交流,还举手和教师交流,可见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比较而言,参与的有效性方面,比较突出的有这么几个地方:(1)海南实验中学廖玉影老师:预设到按电路图连接实物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准备了视频示范。她是在发现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问题后才示范。使示范有针对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

(2)、海桂学校陈老师——如果你的器材不够,你可以来上面来取。虽然不是每个组都存在器材不足的问题,但这样做每个组的学生都会去用心选择实验器材。

(3)海口一中尹民老师,让学生找电路连接中的错误。他的做法是:先分好工,“一个组找一处错误,不能重复”,再放录相。学生带着任务看视频。这段时间教室里相当安静,这种静静的观察恰恰是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的表现。还是这个教师,在每个活动环节不是笼统问一声“做完没有”,也不是说“我想大家已经做完了吧”,而是说“做完了的举手”,关注并促进了全员的有效参与。这位教师课堂上全程参与度也是较高的。

在这个维度,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是有的老师在和学生交流时,反复和同一个学生交流,有的只关注课堂上一边的学生冷落了另一边的学生,有的只和举手的学生交流。有的只看参与的形式、过程,不关注参与的效果。有的教师在促进学生全程参与上做得还不够。

2、亲和度:

参赛选手都形象非常好,可谓俊男靓女。而且普通话也不错、表达非常流畅,很有亲和力。除外表之外,在课堂表现上亲和度较高几个例子是:

(1)、海口一中的尹利民教师,白衬衣、领带、眼镜——职业又阳光的形象,很利索。加上幽静、有感染力的语言。如:有一个有难度的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说:“我就等着你”。在对学生激励方面,一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听上去就没有那种程式化的感觉,感觉就是发自内心。所以,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既紧张、又活泼。还有吴多学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紧张时轻松地调侃:“你怎么比我还紧张”,大家轻声一笑中缓和了学生的情绪,学生顺利地答出了问题。

(2)、海南实验中学廖玉影老师。表达简洁明白,在对学生评价时,叫出了学生的名字——梁倩回答、何真真回答。能叫出学生的名字的老师是有亲和力的老师。她的秘诀是在学案上有一条——姓名。可见是个有心的教师。

在这个维度表现不足的地方也有:有些教师虽然面带微笑,亲切自如,但还是能感觉到他和学生之间有距离,为什么有这种距离呢,可能因为在教学中比较集中思考自己的课怎样完成,而对学生的表现不那么在意。如说:现在大家该完成了吧,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想有这种看法的原因,而是一句话带过去:这不过是什么什么而已。这样主观的教学是缺乏亲和力的。

3、自由度 教师们基本上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来学习,并通过问题、讨论、实验、观察很多方式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媒体和利用上更是百花齐放,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自由性。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多样而有效。比较好的例子有:

(1)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陈业娇老师、廖玉影教师等,对实验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让学生作了充分的,评价,姑且不说这样做合适与否,但的确提升了教学中自由度。陈业娇教师、尹利民教师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也提高自由度。羊富曼教师让学生从两个电功率公式中选择实验原理也是提高了自由度。

(2)在资源整合方面。尹利民教师做得非常好,灯泡的亮度——生活资源引入,在教学过程中,他让学生观察测电阻的电路图、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内容,没有忽视教材资源的利用,并体现出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的教学。吴多学老师,利用课本上的小资料,来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用电器的不同额定功率。同时自拍了一些家用电器铭牌,让学生提取铭牌中与电功率相关信息。让学生判断用久了的用电器的功率大小,也是一种来源生活的生动的教学资源。落实了“关心生活中用电器功率”的情感态度目标。郑谨之老师家电下乡,赵大叔家保险丝烧坏了的引入也是很好的资源,体现从生活到物理、还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定安的陈菊玉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介绍新型电能表。(最好是点到为止,可让学生课外去了解它们,不必在课堂上深究。)

这个维度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一是老师课堂提问的低效。如对电路、实验步骤、数据、结论等相互评价时,问题很多是:同意吗?把一个评价变成了简单表面的规范的纠错,削减了学生思考的自由度。没有引导学生根据电路、表格、步骤各自的特点去评价、并从评价中去体会实验设计实验的要点。如电路能达到测验目的吗?正确吗?表格能记录下所想记录的证据吗?能全面反应证据的特点吗?步骤可行吗?没有从整体到局部去处理这些问题。也许一节课做不到,但应该分散到不同的课中去逐步做,至少有一个方面有所体现。有的问题空而大:看了学生设计的电路问: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电路呢?看了学生记录的数据问:找到它们之间的规律吗?问题大而空。大而空的问题要么让学生无从说起,要么怎样说都成,没有确定的答案。可以问:按照这样的电路图做实验,能测量出小灯泡的功率吗?这个电路图有没有不对的地方?通过数据分析,你发现灯泡的亮度变化和什么的变化有关?是什么关系呢?二是群问群答的互动现象还很普遍。有些老师几乎一节课都是群问群答,这样让学生有随声附和的机会,少独立思考的自由。三是对教材资源的忽视的现象很普遍。如果能引导学生亲近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这个资源,《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这节课可能不用做得那么辛苦,每个步骤的问题教材上都有规范的提法,但被大家忽视了。五是教师的预设和包办过多,牵引式的教学痕迹非常明显。表现在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上,大多数老师引导学生直奔一个主题——灯的亮度和灯的电功率的关系。而没有让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自己去思考结论。如果学生自己思考,还有灯的亮度和电压的关系、和电流的关系呢。可能老师们有个担心,学生要是说到亮度跟电压、电流有关那不对,又要花时间解释,其实这个问题处理很简单,让学生观察两个额定功率不同的灯泡串联和并联时亮度也不同,就否定了亮度和电流电压的关系,不让学生有机会作这样的思考和分析,这也限制了自由度。

4、准确度

本次大赛一个突出的亮点是运用媒体增加实验、图表观察的可见度。教师们在操作上规范、也能在画电路图、连接电路、进行实验时严格要求学生。廖玉影老师的视频连接电路的示范、尹利民教师的纠错、陈业娇老师的引入投影,都非常准确让学生观察到生动的物理过程和操作过程。吴多学教师简单的计算练习中也注重解题习惯的养成。这是从操作的层面来讲。教师们很注重操作、动手的准确度。多数老师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基本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在教学中得到较好的落实。每个老师在多数时候表述是准确的。比较突出的是吴多学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反映了老师对教学目标和准确把握和落实、反映了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准确确定和处理,反映了老师对课程前后内容准确的整体把握。这节课从设计到实施,有较高的准确度。

也些做得不够好的:一是目标确定值得探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有三位教师不约而同地把知识技能目标确定为:通过测量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巩固电压表电流表的操作技能,通过实验比较,进一步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可以说这个目标的确定是不准确的。而另外三个选手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是: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这个目标确定准确。二是情感态度目标在教案中写得具体,但没有在课堂上有效落实。大多数选手在测功率时确定的目标有认识用电器正常和不正常工作时对用电器的影响,培养科学使用电器和节约用电意识,但课堂上没有这样去做。有的在节约用电的意识培养相落点低,只从浪费钱的角度认识而不从浪费资源角度认识,有钱也不能不珍惜资源。三重点确定不准确。突出的是《电能》这节课把用电器工作过程中能的转化当作重点是不对的。课程标准上只是说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而老师却把什么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又转化为什么能的具体情况作为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能量知识非常有限的时候这样处理有失偏颇。有的选手确立的重点范围过大、《测小灯泡的电功率》一节的重点是“用伏安法测电功率”,重点包括原理、电路图、记录表、实验步骤、及评估都是,最后不知哪是重点。四是重点不够突出,虽然确定了重点,但教学过程中平均使用时间和力量。五是难点的把握不够准确。与课程的安排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大相符。难点的确定多数偏向于实验设计,学生在课堂表现出来的是独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欠缺,如正确连电路、排除故障。六是教学容量上把握不好。多数选手教学容量过大拖堂,个别选手容量小把一个不重要的东西反复重复。七是教学语言的准确度不够。物理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课程,教师特别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规范。如很多老师习惯说测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而不说测小灯泡两端的电压、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如板书中“电源的实质、用电器的实质”这种提法也不妥当。如学生在表述中把灯泡的功率大小用瓦数来说明,老师虽然问了学生这个瓦数的意思,但没有认真纠正这种表达,要说也应该说“电功率的瓦数”。这不利于养成学生准确运用物理语言的好习惯。个别老师误把电能表测量的电路中用电器能接入的最大功率说成是电能表的功率。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事项,也是口语化不准确的表达。物理启蒙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的能力和好习惯,老师要带头做好示范。

5、创新度

可以说,每节课都包含老师精心的创新。我们的教师在是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多媒体的熟练运用和与实物操作的有机结合,也是本次大赛的一个亮点。

比较突出的有:

(1)尹利民老师对实验注意事项的处理。他不是让学生凑出来再列出来,而是通过对一个电路连接的纠错来引起注意,再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印象就非常深刻。有的老师列出五六点来让学生注意,又不对注意事项进行分类,这么多要注意的很可能导致学生什么都难注意或顾此失彼。尹老师在学生观察前还分组布置了任务,提高学生参与度。还有在引入时两个灯泡亮度比较和一个灯泡亮度变化比较相结合,这个引入新而有效,他的测量问题的提出比较自然。郑晓岱教师在引入时也有类似的设计。尹利民教师也是唯一一个分组回答问题的老师。

(2)郑谨之教师的“赵大叔家电烧保险”故事引入也是一种创新,她的仿真投影板书也是一种创新。(吴多学教师也有相同的创意)。陈业娇老师的家庭电路电压表投影示数、灯泡亮度观察也是创新,作业布置也是一种创新,她在器材选择上的不确定性(部分组不给全)也是一种创新。

(3)廖玉影教师的视频示范,是基于对学情把握的一种创新。这种示范方式除可见度好之外,是可以重复的(虽然没有用到重复)。

(4)吴多学老师把两个单位J和W的关系介绍和两位科学家的介绍结合起来,还运用科学家的名言和学生共勉,也是一种素材整合和利用的创新(但还是要通过强调防止喧宾夺主)。他的作业和下课的教学挂勾,也是创新,反应一个教师对课程的总体把握。

这个维度不足之处有:一是有的创新值得商榷。如把“非常六加一”引进课堂,这个想法非常好,想运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度也可以理解。运用“非常六加一”中什么元素能达到这种效果呢?仅仅是李泳这个标签吗?这个娱乐节目和教学之间有没有联系、能不能有机联系起来?教师没有在这个方面做文章。还有在读视频时所用的背景音乐声音大、节奏强、九个条目的视频在这种音乐背景下读下来,真的没有什么印象。背景音乐的创新成为学生认真阅读的干扰。二是过多的预设影响了生成,断送了创新。可以看出,很多课,很多时候学生被老师牵着走,鲜有生成,教师牵得紧妨碍了学生的创新。三是有些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忽略过去了,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创新能力上的不足。

(把羊富曼的课进行下去。)

三、对青年物理教师的几点建议

(1)教学设计时要研究教学目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考虑:第一、本节课需要让学生懂得那些关键概念、结论和事实;第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依据是什么(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只是参考,要结合自己的学情和条件来定);第三、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范围对学生是否适度;第四、所设计的活动可行吗、是不是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第五、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第六、如何关注到不同层面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需要特别关注;第七、那些情况会影响课的效果,怎样应对,得准备一到二个备用方案。

(2)教学实施时心里有课,更要有课堂,有学生。教学过程是一个感知、判断、调整、逐渐走向默契的过程。教师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对教学活动情况有敏感的感知、并作出准确的判断,根据情况推进或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经过调整达到和学生默契地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时间安排上尽量前紧后松。给生成、师生自由发挥留些余地。

篇8:高中物理比赛教学设计

一、初高中物理的差异性

1. 初中物理注重表象, 高中物理深入原理

初中教材内容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人人习以为常。学生不需要依靠阅读教材或教师讲解, 在平时生活实践中或者家庭教育中就已对这个现象有所了解, 在初中课堂上学习时只是加深了理解, 因而学习应试得心应手。

高中物理相比于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在于, 高中物理不仅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的表象, 还要深入研究它们的原理。重力、弹力、能、加速度等物理概念, 闪电、圆周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等物理现象, 比初中热胀冷缩、异性相吸等常识性的教学内容难得多, 而且在生活中也并不常见。不仅如此, 学生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既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因此, 学生就会面临背景知识以及相关经验不足, 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跟不上的问题。

2. 初中物理多要求运用形象思维, 高中物理多要求抽象思维

初中物理教材图文并茂, 往往一张简单的图片便可以解释清楚相关的物理知识。直观可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起知识来轻松不少。多数时候, 学生并不需要记忆教材上规范的物理术语, 也能凭借自己对教材上图片的印象以及生活中的相关经验, 把一个物理原理解释得很恰当。

高中物理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多数只出现于理想状态中, 是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繁琐的数学运算估计得出的。因此, 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必须要根据非理想状态下的现象, 利用物理知识想象、推算理想状态下可能存在的情景。形象思维能力强调记忆, 抽象思维能力强调逻辑, 在没有充足的生活经验以及实验经验的情况下, 学生的思维负担大大增加, 在理解课本知识的时候必须时刻联系到抽象成数字与符号的公式。没有鲜活的实例, 学生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

3. 把握初中物理知识多靠记忆与经验, 高中物理知识要求具有较高数学水平

初中用简单的加减乘除就能解决大部分的物理运算问题, 但是高中显然没有那么容易。高中物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与数学的联系非常紧密, 学不好数学, 学生的物理成绩估计也不会理想。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平行四边形、重力、万有引力、能、加速度等的计算涉及到了数学中的三角形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 幂的运算, 开方, 设未知数, 直角坐标系等知识。其不仅涉及的数学知识种类多了, 高中物理还对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往往一道题目中有一个变量有一点点变化, 原来的物理公式就不适用了, 相应的数学参数也要跟着变化。假如学生不能把握住物理与数学之间微妙的联系, 尤其是普通班的学生, 那么学好高中物理更是难上加难。

二、如何合理有效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在了解清楚学生不适应的原因以后, 教师必须对症下药, 在教学安排上以及学生的心理辅导上下工夫, 以帮助学生顺利跨越这个台阶, 促进他们抽象思维以及学科结合能力的发展, 实现在高中物理学习上的“软着陆”。

1. 了解初中教学内容, 强调初高中物理知识联系

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唤起他们对高中物理的亲切感。为此, 教师可以向学生强调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之间的联系, 鼓励学生以初中学习的物理知识为背景, 体会高中物理与之的共通以及不同之处。

教师应该对初中物理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理解, 并据此推测出学生的理解模式。为了顺利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教师除了肯定初中教材中对高中教学有益的地方外, 还得向学生解释清楚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不准确或含混之处, 让学生明晰高中物理在补充和完善初中物理知识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切忌全盘否定学生脑海中不够完善的思维定式以及学生初中学习成果, 而要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接纳新的理解模式。

2. 增加实验教学分量, 注重抽象思维培养

高一学生大多仍旧未能完全摆脱初中靠机械记忆以及生活经验理解课本知识的学习方法, 对于相对抽象、难以观察、远离日常生活的物理现象, 如卫星绕地球旋转、匀加速直线运动、弹力的变化等理解起来感觉吃力。因此, 演示实验的方法对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精彩有趣的物理实验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有效。

虽然如此, 学好高中物理最重要的还是成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为此, 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综合、空间想象、归纳演绎的能力。例如, 在力的分析上, 多画示意图;在加速度的学习上, 多给出题目以及实例,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多做题。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各种各样条件各异、解题方法各异的题目中加深对特定公式的特定适用范围的理解, 达到举一反三, 灵活变通的目的。

3. 解题指导不能少, 作业反馈要经常

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中, 往往是上课听得明白, 课本看得明白, 但是题目却做得稀里糊涂。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物理知识, 尤其是公式的适用范围理解得不够透彻造成的。物理模型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物理练习册上的题目丰富了课本上典型式的例题,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练习册上的习题, 把课本上的内容拓宽、挖深,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 向学生及时反馈他们的作业质量是教师的责任, 也是解答学生疑惑,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不二法门。通过及时与学生交流他们的作业状况, 不仅有助于构建友好密切的师生关系, 也能让教师了解到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可以做到一举两得。

合理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关系到教师高一物理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时刻牢记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在做好高中物理备课以及教学方式选取的前提上, 了解自己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学习方式也相当重要。所以, 合理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不仅能协助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旗开得胜, 也有助于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 顺利推进教学进程。

摘要:高中物理的难度相对于初中物理而言提升了很高一个台阶, 很多高一学生对此非常不适应, 学习热情受到了打击, 学习效率也不甚理想。由此可见, 做好初高中物理的教学衔接对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学习状态是大有裨益的, 这是高一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上一篇:大班介绍礼仪下一篇:礼仪队队列队形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