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汇报材料

2024-06-25

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汇报材料(共9篇)

篇1: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汇报材料

饮食中心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汇报材料

饮食卫生安全工作事关学校安全稳定大局,近年来,中心始终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原则作为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通过统筹规划、科学管理、认真落实,杜绝了食物中毒等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发生。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制度化建设,不断强化约束机制。

1、在推进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中,中心始终把制度建设放在首位,以制度作保证,向制度要安全。通过分析食堂实际情况,根据《食品安全法》,将原来不健全的制度进行了完善;对原来没有的制度及时进行了补充。除日常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外,中心还根据工作实际,补充完善了应急处置预案。通过补充、调整,完善了中心各项制度,管理上做到了“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使饮食卫生工作迈入了制度化的轨道。

2、为了落实责任,将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中心和下属各部门负责人层层签订食品卫生安全责任书,做到了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落实。中心卫生检查组随机检查,对出现管理漏洞或违规操作等问题的,进行责任追究,通过以上措施,约束机制逐步得到强化。

二、抓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卫生水平。

中心高度重视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在各餐厅全部实行标准化管理,具体做到严把四关,即采购关、食品贮存关、加工关、工作人员 1

准入关。

1、严格食品准入制度,在大米、食用油等大宗食品的采购上严格实行定点采购,并坚持产品采购索证制度,对于蔬菜类等农副产品,严格检查把关,做到从源头上杜绝问题食品进入食堂,消除安全隐患。

2、在贮存环节上,把好原料的入库验收、保管关。食品原料全部由仓库保管员、采购员及餐厅工作人员共同验收,并做好原料的通风、灭虫工作,避免原料受潮发霉变质。

3、在生产管理方面,抓环节、抓流程,杜绝加工已变质或有异味的蔬菜、肉、鱼、蛋、禽等半成品,不使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原材料;食品烹调时做到烧透煮透;不使用有异味、污染不洁的米、油等原料。在食品存放方面实行“三隔离”:生与熟隔离,成品与半成品隔离,食品与杂物隔离。在餐具消毒方面做到“三过关”:一冲、二洗、三清毒,食堂的所有餐具都集中洗涮,餐餐消毒。坚持食品留样制度,做到专人、专用器具登记管理。

4、在人员卫生管理方面,根据卫生要求,餐厅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体检,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同时,积极做好食堂工作人员个人卫生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保持个人清洁卫生,生产、销售食品前必须洗手消毒,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和口罩,发现员工身体不适,立即要求离岗检查。

三、抓队伍建设。

1、定期组织食堂工作人员参加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学习,每学期初组织新老员工进行岗前学习培训,并组织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综合考

试,强化员工卫生安全意识。同时利用“优质服务月”及“岗位大练兵”活动邀请卫生监督所专家给员工讲课,进行专题培训和指导。

2、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突出“爱岗敬业,服务师生”的主题,根据中心女工较多的特点,成立了女工委,密切关注食堂工作人员的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状况,对有不良行为苗头的和有心理问题的员工,及时进行教育和疏导,不断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树立了良好的服务形象。

四、抓卫生监督,不断强化食品卫生管理。

饮食卫生安全工作是个动态管理的过程,为了抓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中心采取了以下措施。

1、要求各餐厅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安全检查,如各类管道、器械、电源线线路是否完好,前日存放的各种物资是否腐烂变质、是否有鼠害损坏,员工身体是否健康等,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

2、中心设有专职卫生员,每天巡回检查食堂卫生,如员工着装是否整洁、工作人员卫生是否达标,食品贮存是否规范、餐具消毒是否到位、垃圾是否及时处理等,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改正。

3、中心成立卫生安全监督小组,小组每周不定期到食堂餐厅和外租店检查食品卫生安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单,并监督整改。

4、每次的检查情况在经理工作例会上通报,并将结果存档,作为餐厅经理工作考核及调岗的重要依据。

通过落实责任,层层把关,中心建立了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我们坚持从细节入手,从小处着手,从每个环节抓起,坚持事事抓,时时抓,反复抓,抓反复,从而使我校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常抓严管,全力构建健康、安全、高效、优质的饮食服务体系,为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2: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汇报材料

开校以来,我校在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学校食品卫生工作计划,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开学之际,进行认真自检自查,现将我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制定可行计划,发挥组织机构作用,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实施。

为确保《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各国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三台县学校幼儿园卫生工作制度(试行)》、《三台县学校幼儿园食品管理制度(试行)》的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学校食品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小组成员责任清楚,分工明确,工作中讲究方法,注重实效性。针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制度,并制定相应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计划。使分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领导及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了事必躬亲,布置各项工作有质量、有创新,不照搬照抄、不流于形式,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为全面开展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奠定了基础。各班级在日常开展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做到心中有数。

二、食堂卫生安全是食堂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成立了以总务处为首的食品卫生检查小组,每周不定时检查学校食堂食品、环境卫生的情况,严控食品质量与加工安全,保证了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确保师生的饮食安全。

2、加强师生饮用水管理力度,教育学生不喝生水,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自供水水箱有专人管理,加盖上锁,每学期清洗消毒两次,有记录,保证师生放心使用饮用水。

3、坚持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晨检,确保在操作环节不出纰漏。

4、教育学生不买“三无”食品,管住口、管住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食堂承包人员符合承包条件的方可承包。证照齐全,有商品采购和销售记录,有查验记录。一年来,未发生因食品卫生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6、食堂管理。对食堂设施进一步更新改造,建立健全了食品原料的采购索证及

验收制度,对餐具进行消毒,饭菜留样,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应急预案,有效杜绝了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

三、开展活动,加强教育

学校组织开展各种食品卫生宣教活动,利用板报、班队会活动宣讲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疾病知识。

通过集会、班队会、班级板报、知识竞赛等活动开展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学校师生的食品卫生知识与保护意识,使人人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四、继续努力,任重道远

我校食品卫生安全还要继续开展,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为安全工作再上台阶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创建和谐、文明、平安的校园而不懈努力。

篇3: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与安全

磷苯二甲酸酯类 (Di-2-ehylhexyl phthalate)

邻苯二甲酸酯 (又称酞酸酯) 类为塑料添加剂, 可以改善塑料制品的柔软性, 主要用于聚氯乙烯 (PVC) 、聚偏二氯乙烯 (PVDC) 等塑料及橡胶生产。常用的增塑剂有8种:邻苯二甲酸二 (2-乙基己基) 酯 (DEHP) 、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 (BBP)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BP) 、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 (DCHP)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DEP) 、邻苯二甲酸二戊酯 (DPEP) 、邻苯二甲酸二己酯 (DHP) 、邻苯二甲酸二丙酯 (DPP)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可塑剂为DEHP (又称DOP) , 它的生产量大, 约占酞酸酯类的60%以上;其次为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 (DINP) 。邻苯二甲酸酯类为无色液体, 略有芳香气味, 水中溶解度较低, 可溶于醇、酮、苯、酯、醚等有机溶剂和植物油等。

邻苯二甲酸酯类是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环境激素 (又称内分泌化学干扰素) 之一, 其毒性主要表现为对肝脏、肾脏及生殖系统产生障碍。被日本列入67种环境激素的名单中, 其中有13种化合物与食品包装材料关系密切, 11种来源于塑料添加剂, 2种为添加剂的分解产物。邻苯二甲酸酯类是塑料生产时添加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它的毒性较低, 但由于生产添加用量较大 (百分含量) , 所以向食品中的迁移量也就越多, 因此, 包装材料的卫生和食品安全性问题成为各国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目前, 欧盟 (EU) 规定DEHP的每日摄取耐量 (TDI) 为37 g/kg·bw/day、DINP为150 g/kg·bw/day;日本规定DEHP的TDI为40~140 g/kg·bw/day、DINP为150 g/kg·bw/day;英国农渔食品部规定的DEHP的TDI为0.05mg/kg·bw/day。2008年10月欧洲化学品管理局 (ECHA) 正式将BBP、DEHP及DBP等15种物质列入高度关注物质的名单中。

2000-2002年日本调查显示, PVC塑料袋分别用水、20%乙醇、4%乙酸进行溶出试验时, 检出DEHP、DINP和己二酸二辛酯 (DEHA) 的浓度为0.005~0.416 g/cm2;正庚烷溶出试验时, 检出DEHP为1410~2500 g/cm2、DINP为720 g/cm2、DEHA为137~841 g/cm2。有调查显示, 从一次性PVC塑料快餐盒中检出DEHP浓度为803~8930ng/g, 远大于食堂及饭店食品中DEHP的含量 (12~304ng/g) ;PVC塑料空袋检出DEHP为166ng/g, 盛饭后检出8990ng/g, 高出空袋时的50倍以上;瓶装肉制品罐头中检出DEHP浓度高达42367ng/g;铝箔软包装袋检出DBP为1.2~9.1 g/袋、DEHP为1.3~1.8 g/袋。

2008年我国调查的植物油、肉及肉制品、鱼虾制品、乳制品、蔬菜、水果等14种样品中, 除了猪肉, 都检出了DEHP, 浓度为0.08~5.78mg/kg中, 有69%的产品DEHP含量大于0.3mg/kg, 其中最低为0.08±0.002mg/kg, 这些数据都远远超过了EU等国家和地区规定标准, 说明我国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污染比较严重。

双酚A (Bisphenol A, BPA)

BPA是生产聚碳酸酯 (PC) 塑料 (奶瓶、饭盒、太空杯及食具等) 及环氧树脂 (EP) 的主要原料, 又用于酚醛树脂、可塑性聚酯、聚氯乙烯 (PVC) 溶剂及抗氧化剂等, 用途相当广泛。金属容器的内壁涂料多为环氧酚醛涂料, 含有BPA成分。BPA自1993年被发现具有雌激素作用以来, 其安全性问题一致受到国际上的关注。它的污染也非常普遍, 从PC食具、容器、罐装食品、饮料及水样中检出BPA的大量相关报道, 国内外均有。国内调查显示, PC成型品中BPA的检出率为30.6%, 检出值为0.5~3.0 g/kg;PVC瓶垫、易拉罐和罐头盒中检出的BPA浓度为1.07~28.5mg/L。出境的中国产品及美国、日本、印尼及澳大利亚等生产的小玉米、蘑菇、竹笋、橘子、梨和桃罐头食品中都曾检出了BPA, 其浓度范围为18.4~95.3 g/kg即2.6~11.1 g/罐。

对于BPA的安全性问题, 2008年美国国立毒理学项目组 (NTP) 发布的评估报告认为, BPA可能对胎儿、婴幼儿、儿童的神经行为产生影响, 青春期早期暴露会导致前列腺和乳腺疾病, 孕妇暴露会导致胎儿或新生儿死亡、出生缺陷或出生体重降低, 成人暴露也可引发一些不良效应。各国对BPA的健康危害及风险评估不尽相同, 加拿大建议将BPA划入对人和环境有毒的化学物质名单中, 并宣布禁止PC奶瓶的生产、进口和销售;美国FDA2008年坚持认为在目前的水平下BPA是安全的;德国2006年的评估认为PC奶瓶是安全的;2007年日本评估认为目前的暴露水平没有风险, 标准规定PC制品中BPA的溶出残留为≤2.5 g/mL, 相当于3.0mg/kg;处于预防和安全考虑, EU对标准作了进一步修订, 将2002年BPA的TDI (0.05mg/kg·bw/day) 降低至0.01mg/kg·bw/day, 溶出限量规定为0.6 g/mL;欧洲标准委员会设定婴幼儿奶瓶的溶出限量为0.03mg/kg。美国国会于2009年3月提案禁止在“可重复使用的食品容器”和“其他食品容器”中使用BPA。根据提案, (整体或部分) 含有双酚A或可释放双酚A进入食品 (饮料) 的食品容器将受到禁止。

当前, 关于BPA的安全性问题尚无定论, 无论在科学家之间, 还是各国机构、媒体及民众之间都一直存在很大争议。2009年5月,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 (WHO/FAO) 对BPA的研究现状和今后的任务作出了新的安排, 因为他们认为在BPA的风险评价方面, 以往的部分研究伴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如动物实验方面, 低剂量的影响、人与啮齿类动物的差异或暴露途经的不同产生的代谢 (吸收、代谢、排泄) 都存在较大差异;毒性与BPA作用剂量的关系不够明确;BPA暴露引起的致癌风险还缺少有说服力的证明;部分非经口投入试验动物数量较少;有些试验结果间存在矛盾等还需要进行深入性研究。美国FDA对研究中暴露出来的欠缺问题也作出了补充安排。2010年3月, 欧洲食品安全局 (EFSA) 也决定, 今后对BPA的风险评估将采纳新的科学依据。

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 (BADGE) 及其衍生物

环氧酚醛树脂是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 (BADGE) 的聚合物, 脂溶性较强, 特别是含油脂性较高的鱼、肉类等罐头制品。目前发现, 由于罐头在生产加工过程中, 内涂料经过高温、高压杀菌的处理及长期与食品接触, 溶出的化学物质不仅仅是BPA, 还有许多非常复杂的物质, 如BADGE (Bisphenol A diglycidyl et h e r) 及其衍生物 (BA D G E.H Cl、BADGE二聚物、BADGE三聚物) , NOGE (Novolac glycidyl ether) 及其氯代醇 (Chlorohydrins) , 双酚F (Bisphenol F, BPF) , 双酚F-二缩甘油醚 (BisphenolF-diglycidyl ether, BFDGE) 等。这些物质的毒性及暴露水平尚未确认, 但在生物体内的水解产物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可疑致癌物。因此, 它们的安全性问题存在众多的悬念。目前, 最为关注的是BADGE和NOGE的污染。

NOGE是酚醛清漆 (Novolac) 与环氧-[1、2]-氯-[3]-丙烷 (Epichlorohydrin) 反应生成的相应甘油醚, 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 分子量不固定。NOGE中分子量最小的为BFDGE, BFDGE结构有二个环。食品罐内涂料含有30~40%二环 (2R-) NOGE (即BFDGE) 和少量三环 (3R-) ~八环 (8R-) NOGE。其中2R-NOGE、3R-NOGE和4R-NOGE分别有3、7和27种异构体。

近年来, 许多国家对BADGE的检出作了报道。1998年日本市场出售的鱼类罐头检出BADGE含量高达12.9mg/kg, NOGE含量为1.2~6.9mg/kg;软包装复合塑料袋和铝箔袋的鱼中分别检出BADGE二聚物1.1mg/kg、1.2mg/kg。2000年有人对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泰国、意大利、中国和日本生产的28份速溶罐装咖啡和18份小玉米、西红柿等罐头作检验, 结果表明, 从1份咖啡和4份小玉米中检出BADGE·2HCl、BADGE·HCl·H2O、BADGE·2H2O, 含量分别为0.05~0.14mg/kg、0.17~0.32mg/kg和0.2 8~4.0 3 m g/kg;4份西红柿和1份小玉米检出BFDGE·2HCl、BFDGE·HCl·H2O、BFDGE·2H2O, 含量分别为0.11~0.42mg/kg、0.24~1.08mg/kg和0.15~0.70mg/kg。欧盟15国及瑞士生产的382份油炸鱼罐头, 结果有3%样品检出BFDGE, 浓度在1mg/kg以上。

20 09年我国有人对21种食品罐头盒进行分析, 发现其内壁涂料中均有BPA和BADGE衍生物的溶出, 其中BADGE·HCl·H2O、BADGE、3R-NOGE、4R-NOGE、5R-NOGE和6R-N OG E的检出率高达10 0%, BADG E的最高量达918 g/6dm2、NOGE的最高量达3.0mg/6dm2, 超过EU规定的N OG E限量标准 (0.2mg/6d m2) 约14倍;而BADG E、BADG E·H Cl、BADGE·2HCl和BADGE·2H2O的检出率分别为90.48%、80.95%、80.95%和90.48%。说明我国罐头内涂料中广泛存在BADGE衍生物的残留。

欧洲议会和EU理事会于2005年11月公布了关于与食品相接触的材料及物品内使用某些环氧衍生物的法规 (EC/1895/2005号条例) , 要求BADGE、BADGE·H2O和BADGE·2H2O的总量应<9mg/6dm2;BADGE·HCl、BADGE·2HCl、BADGE·HCl·H2O的总量<1mg/6dm2。EU要求BADGE及其衍生物的总量<1mg/6dm2, NOGE与食品接触材料中的限量为0.2mg/6dm2。

环氧化大豆油 (Epoxidized soybean oil, ESBO)

近年来, 由于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在许多国家的生产、应用已受到相关法规 (如欧盟RoHS环保指令) 的严格限制, 我国也于2006年颁布了RoHS指令以及2008年6月1日实施对塑料袋的“限塑令”。这些环保法规的实施, 迫使增塑剂生产企业面临产品结构和品种调整。而由可再生植物资源制备的环氧大豆油, 被视为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良好替代品之一, 同时有关它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ESO是指大豆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油酸和亚油酸的双键, 由过氧化氢及过氧酸等进行环氧化后制作的添加剂, 作为塑料的可塑剂和稳定剂。由于它耐热性高, 原料又是植物油, 因此被认为安全性高, 广泛用于聚氯乙烯制品保鲜膜和瓶罐头盖。1997-2002年欧洲对聚氯乙烯瓶盖中环氧化大豆油的迁移作了大规模调查, 发现466份样品有7.5~11%的试样检出ESBO, 含量范围为30~60 g/g, 并有6%的试样高于EU规定的塑料中总迁移量60 g/g的标准。

1995年欧洲委员会的食品科学委员会 (SCF) 对其安全性作了评价, 通过对小鼠两年的投食试验, 观察子宫变化和肝、肾的重量变化, 确定ESBO的最小毒量 (LOAEL) 为1400mg/kg·bw/day、最大无毒量 (NOAEL) 为140mg/kg·bw/day;一日摄取耐受量 (PTDI) 为1mg/kg·bw/day;1999年正式定为TDI为1mg/kg·bw/day。根据目前研究结果, 还无法认为ESBO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2005年EU将ESBO的迁移限量设定为30 g/g。

全氟辛酸 (Perfluorooctane, PFOA)

PFOA作为氟树脂的原料, 商品名称为特富隆, 广泛用于平锅及电热板等涂料。2005年美国环保署 (EPA) 提出PFOA对人为可疑致癌物, PFOA的器具、容器的安全性问题由此成为关注的话题, 特别是涂氟的食品包装用纸, 其原料中的全氟辛醇可以分解或在体内代谢为PFOA。有调查显示, 涂氟的食品用纸袋当用电磁炉加热时, 食品中氟聚物的迁移量为3~4 g/g。有人认为, 用氟树脂涂料制作的烹调食具, PFOA的残留浓度约0.004~0.075 g/g范围时, 不会出现安全问题。最新美国研究发现, 食品包装、纸张及纺织品上的涂料可能会影响人体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 血清中胆固醇水平与PFOA、全氟壬酸 (PFNA) 、全氟辛烷磺酸 (PFOS) 和全氟磺酸 (PFHxS) 含量呈正相关。目前, 对含氟涂料器具、容器的调查及健康研究还较少, 也是今后值得探讨的课题。

三聚氰胺 (Melamine)

三聚氰胺 (又称嘧胺, Melamine) 原本自然界并不存在这种物质, 它是一种化学合成品, 作为有机化工的原料, 广泛用于食品塑料容器、食具、涂料、药物胶囊、板材、纸张、纺织、皮革、电气等行业, 成为污染的重要来源。除此之外, 灭蝇胺农药的代谢物就是三聚氰胺, 水果、蔬菜、牛奶、肉及农作物中都有一定的残留。有些化肥也使用了三聚氰胺。可见, 在我们生活周围, 食品的污染都是人为造成的, 要想使三聚氰胺浓度降到“零污染”水平很困难。

作为食品容器包装材料, 市售的一些塑料盘、塑料碗及奶杯等多是三聚氰胺制品, 过去检测没有这项指标, 但自从2008年我国发生“三鹿奶粉事件”之后, 各国都加强了对三聚氰胺指标的检测。我国也加强了相关标准的修订工作, 2009年颁布了GB 9690-2009《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三聚氰胺-甲醛成型品卫生标准》和GB/T 23296.15-2009《食品接触材料高分子材料食品模拟物中2, 4, 6-三氨基-1, 3, 5-三嗪 (三聚氰胺) 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新标准。该标准规定三聚氰胺单体迁移量为≤0.2mg/dm2 (4%乙酸, 60℃, 2h) 。为了解我国市场上包装材料使用的安全情况, 2009年有人对三聚氰胺制品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 调查样品用3%乙酸浸泡 (60℃) 2h, 三聚氰胺的迁移量为0.18~0.85mg/L (相当于0.03~0.14mg/dm2) , 低于我国新标准规定的限量值, 说明目前我国市场上该包装材料的使用还是安全的。EU所规定的限量标准为30mg/kg;FDA规定的TDI为0.63mg/kg·bw/day。日本曾有报道称三聚氰胺的迁移量与溶剂和温度有关, 用4%乙酸 (95℃) 浸泡30min时, 三聚氰胺的迁移量为0.1~4mg/L, 而用水浸泡时, 其迁移量约为乙酸的1/5~1/10。

可降解塑料 (Degradable Plastics)

可降解塑料是指使用后可通过自然微生物的作用被分解成CO2和H2O的塑料, 国内外都在研究其推广和使用, 被认为是创建循环型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环保新型包装材料。作为购物用的果蔬袋和容器、一次性饭盒、糕点盒, 该材料在包装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可降解塑料主要原料为聚乳酸, 它是由玉米等淀粉经过乳酸发酵生成L-乳酸, 然后聚合生成聚乳酸。聚乳酸原料为乳酸的光学异构体, 含有L-乳酸和D-乳酸。L-乳酸的光学纯度越高, 生成的聚乳酸就越稳定。推算聚乳酸中乳酸的每日最大摄入量大约为0.054mg/day。通常, L-乳酸主要在肉和乳品中含量较多, 当从食品中摄入的L-乳酸大概是聚乳酸中溶出乳酸的400倍时, 不会有安全问题。但人们所关注的安全问题是, 乳酸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副产物D-乳酸, 而对人来说, D-乳酸在体内不能代谢, 细胞内蓄积会引起酸中毒。根据国外目前的调查, D-乳酸的溶出量非常微小, 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日本包装行业协会规定聚乳酸中的D-乳酸含量为6%以下。

我国对可降解塑料的标准规范也做出适度调整, 从2009年12月1日起, 执行了近十年的《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条件》 (GB 18006.1-1999) 被新的强制性国标《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 (GB 18006.1-2009) 全部替代。新标准中对淀粉基塑料一次性餐饮具卫生理化指标和检验方法进行了调整, 由原标准蒸发残渣 (4%乙酸) 指标≤30mg/L, 修改为≤60mg/L;蒸发残渣 (正己烷) 中指标≤30mg/L, 修改为≤60mg/L。也是首次以国家标准的形式承认了不可降解塑料餐具的合法身份, 对可降解塑料餐具提出了生物降解率不得小于60%的指标要求, 以减少过去企业盲目宣传推广可降解塑料餐饮具给市场带来的混乱现象。

篇4:食品包装材料卫生安全研究

摘 要:食品包装材料和食品的卫生安全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它们的存在能够相互影响,根据调查,对消费者影响深刻就是食品的外观,那么食品美观,精致的包装就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食品的卫生安全更是重点中的重点,只有抓住食品安全才可以使消费者放心。只有拥有一个合格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才可以确保食品的健康,才符合国家的卫生安全要求。文章从食品包装材料来进行分析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并且还提出了保障食品包装卫生安全的有关措施。

关键词: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6-0075-02

近年来,我国的出口食品常常因为受到技术的限制而出现了包装质量的问题,从而遭到国外海关的封杀,进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这说明了我国的包装技术还有待改进。我国的食品包装材料生产和使用量都十分巨大,尽管我国对包装材料的生产和使用都有很多的规定,但是我国的食品包装材料生产厂家仍采用有毒有害物质,尤其还用废旧材料进行食品包装,容器的生产。本文是对食品包装卫生和安全隐患有效的进行了叙述,希望对国内食品界有所帮助。

1 食品包装卫生安全研究现状

近年来,食品因为食品包装而出现了食物中毒的事件高幅度的出现,使社会的建设有失和谐。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食品包装膜的抽查结果说明了专用食品包装袋不合格率高达15%,近年来各地包装袋的合格率仅50%。

食品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食品包装,就是说将食品用包装材料,容器利用包装技术密封起来,保障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使食品能够在运输和贮藏中将原始成分和营养保存,如此食品就有了保护,在接下来的贮藏销售,以及自身价值上就都可以有好的运用。食品包装包括包装材料和包装技术两个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指出,食品包装材料包括“包装、盛放食品采用的纸、木、竹、金属、陶瓷、搪瓷、橡胶、塑料、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玻璃等制品和接触食品的涂料等等。”而我国当前食品包装行业却是不容乐观的。包装材料作为食品的外衣在原材料,辅料工艺等的安全性对食品的质量影响很大。而如今塑料制品是当今食品包装的主流,它们在受到一定的环境和温度,就会发生物理反应,从而使其中的物质渗入食物中,从而影响人的健康。

2 食品材料包装中的安全隐患

2.1 包装材料自身缺陷

食品包装采用的最普遍的材料就是塑料,塑料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而塑料制品中残留的有毒单体,裂解物就会对食品产生危害,为了改变塑料制品的使用性能,在塑料生产中加入了相应的添加剂例如润滑剂,稳定剂等,这些添加剂在一定条件下会从聚合物中脱离进入食品,对食品造成污染。

另外,还有些企业生产塑料包装,为了赚取大量的钱财回收废旧塑料垃圾,医院废弃物和农用薄膜然后对其进行加工,有的还不进行消毒处理,就直接变成了食品包装材料,这些再生塑料虽然在加工中经过高温处理,但是使用这样的塑料会引起食品遭受巨大的污染,从而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而塑料包装中的稳定剂,增塑剂等有害物质并没有完全消除,长期使用,会导致消费者慢性中毒甚至致癌。

2.2 生产过程中违规添加各种加工助剂

本文就介绍一次性塑料快餐盒包装材料,如今许多生产厂家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牟取暴利,在生产中大肆的使用工业碳酸钙,石蜡,滑石粉等被禁用的添加剂,这些物质在高温中就会进入到食物中,食品遭受到巨大的污染,长期使用就会使消费者消化不良,肝系统病变,还会导致胆结石,对身体产生巨大的危害。

2.3 食品包装材料或容器生产的不规范

严重包装被我国绝大多数食品厂运用中然后在包装产品上打上自己的标志,食品企业通常选择成本低廉的食品包装的加工助剂,从而使消费者没有办法对包装进行识别,没有消费者的监督,食品安全隐患变得越来越多。

2.4 包装印刷带来的污染

树脂型和溶剂型是传统的包装印刷油墨,作为食品包装印刷不可少的基本材料,成为了污染食品的源头,所以采用这两种油墨会带来大量的有机挥发物,重金属以及溶剂残物,消费者吸食后不易排出,长时间食用会引发癌症等疾病,而日本政府明文规定,食品包装材料禁用含苯物质,而欧美国家也做出了在食品包装中严禁使用含苯和重金属的原料。苯等残留量如果超标就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另外,苯具有积蓄性,在人体内不断的积累直接使人体的健康受到迫害。

3 食品包装材料卫生安全控制措施

3.1 开发新型包装塑料

加大注重食品的卫生安全要求,开发新型、绿色、可食性的包装材料。随着国际环境标准的开展和实施,人们的高度关注已经陆续落到新研发的可降解塑料。英国一家公司已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塑料食品包装,具有被动和主动屏障两种功能,有效的抑制了氧气的渗入,食品袋在遇到高温蒸煮时,作用仍然很强大。新包装袋能够延长食品的储存期,可以用微波炉对食品进行加温,尤其是对方便食品效果更好。

化学成分稳定的物质是该包装袋的主要成分,它可以使包装袋内的蒸汽消除;一种有抗菌作用的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在德国出现,它能够抑制细菌的滋生。它采用了最新的表面涂层技术,涂一层防腐抗菌材料在包装袋的薄膜上,从而替代用防腐剂,如此食品的卫生安全得到了提高。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新型包装塑料会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3.2 建立健全食品包装法规和检测方法

到目前为止关于食品包装材料卫生安全管理基本法律框架已经在我国初具雏形,食品监管部门对食品检测的方法还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有部分食品包装的卫生安全标准是在上个世纪制定的,因为时间期限太过久远,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指标的高低、检验项目和当前食品卫生安全的要求都不相符。当前,伴随着新型的食品包装材料的层出不穷给一些不法企业赢得了机会,而现有的食品卫生安全老标准和新材料的检测不相符,所以相关部门应尽快的完善新材料的卫生安全性评价机制,并且还要加快现有标准的修订和更新。

4 结 语

在当今世界提倡绿色环保、低碳、健康的大环境下,只有开发低污染、无毒无害、环境友好的食品食品包装材料才符合现代的需要,这些新型健康、安全的食品包装材料不断具有抗震、抗压、防潮的作用,又具有回收再利用的作用,且不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长远来看,这种新型的食品包装材料有更大的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阳,甘平胜.食品包装材料卫生安全性研究概况[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9).

[2] 黄巍,孙靓.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控制的现状研究[J].塑料包装,2012,(3).

篇5:食品安全工作汇报材料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江北区委、区政府,对莅临我区参加全市食品安全综合考评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食品安全工作汇报材料。2010年,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搞好食品安全整顿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为工作重点,围绕“方便人民群众,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积极探索监管新的模式,强化日常安全监管,圆满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各项工作职责

一是重新组建了江北区食品安全委员会。2010年区政府成立了区食品安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具体负责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相关部门和街镇也先后组建了食品安全工作机构。与此同时,调整了相关部门工作职责,比如按照市里的统一要求,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原来承担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依法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查处”的职责移交给卫生行政部门,将卫生行政部门原承担的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监管职责移交给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农林、工商、质监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按《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继续承担原有工作职责,各街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人员,业务上接受区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

二是建立了食品安全工作制度。我们建立了食品安全联席会和协调会制度,原则上每个季度召开1次食品安全工作协调会,听取监管部门的工作意见和建议,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遇到重大事情及时召开工作会,组织协调各相关单位研究解决问题。此外,还修订完善了《江北区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江北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江北区食品安全工作督查制度》、《江北区食品安全信息报送制度》和《江北区食品安全年度考核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了食品安全工作的有序推进。

三是认真分解落实食品安全目标任务。按照2010年全区食品安全工作总体安排,区政府与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各街镇签订了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将全区食品安全工作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街镇。区食安办加强督促检查,并定期通报督查结果,全年共编发《食品安全简报》12期,其中《江北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建设正式启动》等2篇信息,被市食安办采用并上报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二、强化宣传广泛开展宣传,切实抓好教育培训工作

一是组织开展系列宣传咨询活动。2010年区政府与市食安办在观音桥步行街广场联合举办了重庆市《食品安全法》实施一周年现场宣传咨询活动,设置食品安全咨询展台9个,现场接受群众咨询1000余人次,发放食品安全宣传资料50000多份。区食药分局与市食药局在观音桥步行街广场举办了以“安全饮食,健康生活”为主题的2010年重庆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开展现场质量投诉和咨询服务,服务市民1600余人次。

二是认真开展《食品安全法》相关知识培训。区食药分局和区卫生监督执法所组织专人深入餐饮服务单位宣讲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举办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店相关知识培训班,邀请辖区内大型餐饮单位责任人和申请创建江北区食品安全示范店的餐饮单位负责人参加了学习培训,累计参培300余人次。区农林水利局把《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阳光工程和移民培训的重要内容,邀请专家对农民和生产企业负责人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业务培训,参培人数近1000人次,并对集观音桥商圈各大超市农产品销售环节负责人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

三是让食品安全知识走向农村街头。区卫生监督所在鱼嘴镇街头开设咨询台,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标语、举办科普知识展览等形式,对广大农村居民进行了食品安全依法维权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区工商分局围绕“食品安全人人关注,健康重庆人人构建”活动主题,在街镇开展了《食品安全法》宣传日活动,共计参与宣传活动的食品流通经营者有289户,接待群众咨询服务达981人次,发放宣传资料4280份。区农林水利局利用科技赶尝安全生产月活动和安全综合检查的时机,向广大农民和生产企业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知识。

三、狠抓薄弱环节,倾力抓好专项治理工作

一是抓好问题奶粉专项整治工作,工作汇报《食品安全工作汇报材料》。区农林水利局对辖区所有的奶牛养殖企业、奶牛养殖户及两个收奶站进行全面摸底、逐个抽样,确保了奶源质量。区质监局全面清查全区范围内生产加工环节的原料乳粉、乳制品及含乳食品,重点查处含三聚氰胺的原料乳粉。区工商分局集中开展流通环节问题奶粉的停售下架工作,共计针对性检查经营主体239户次,下架封存不合格和问题奶粉3720.5公斤,协助消费者退换问题奶粉250.8公斤。区卫生监督执法所先后检查餐饮消费环节317家,重点检查餐饮单位及学校食堂乳粉使用情况。

二是抓好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专项整治工作。从5月上旬开始,我们组织了区食安委各成员单位开展了全区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区质监局对辖区内7家食用油脂生产加工企业和31家原辅材料中含食用油脂的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了拉网式执法检查,重点检查原辅材料进货查验记录,并对照记录检查原料库房。区工商分局组成9个检查组,对全区的食杂店、集贸市尝小型商场超市等食用油脂经营者进行了拉网式检查,检查食品经营单位819户次,并对未依法建立采购索证记录的61户零售食用油经营主体、销货流向记录不全的96户零售食用油经营主体发出了责令改正通知书。区卫生监督所以小食店、学校食堂、医院食堂和中小型餐饮单位为重点整治对象,先后对全区1755户餐饮食品单位进行了拉网式排查,现场下达整改意见书310份。区农林水利局深入7个街镇对适度规模生猪养殖场(30头以上)105户进行重点检查。区市政园林局将江北区按线路划分为六大片区,以餐饮企业密集的北滨路作为试点片区,逐户走访宣传,督促餐饮单位签订餐厨垃圾收运合同,取得较好效果。

三是抓好建筑工地食堂专项整治工作。在建立完善全区建筑工地食堂“日常监管机制、教育培训机制、联动管理机制、依法查处机制”等四个监管机制的基础上,联合组织建筑工地食堂检查工作组,对全区13个建筑工地的19个食堂进行了拉网式排查,现场发放了限期整改意见书7份。卫生监督所还按程序为无证经营食堂补办了餐饮服务许可证,为19个工地食堂免费配送了餐饮服务公示栏和餐饮食品安全制度牌。

四、突出重点,精心做好综合整顿工作

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顿。区农林水利局牵头,认真开展了蔬菜、水果、茶叶、畜禽和水产品中农兽药和禁用药物残留的监测工作,加大了监管和打击力度。通过整顿,全区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质量良好;生鲜乳生产、收购和运输行为规范,没有发生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饲料及畜产品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是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顿。区质监局成立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方案》,建立了对辖区内乳制品企业领导定点包厂质量安全责任制。对14家乳制品及含乳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和整治。坚持每月至少一次对乳制品的主要原料及产品抽样送检;对95家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了生产加工环节“非食用原料及滥用食品添剂”、食品用塑料包装及食品相关产品、一次性餐盒等19个专项进行了整治;对使用原料不符要求和食品用塑料包装存在问题的15家企业分别给予了行政处罚,对涉及21类重点食品的65家生产加工企业开展了重点整治,对95家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了安全隐患排查,消除一般安全隐患12个;加大了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力度,对全区95家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了“一企一档”动态监管,先后进行了巡查、回访460次。

三是加强食品流通环节整顿。区工商分局强化食品流通环节监管工作,切实做到了“五个严查”,即严查证照情况、严查食品索证索票和进(销)货台帐制度落实情况、严查经营情况、严查产品质量状况、严查食品违法经营行为。先后依法对肉制品、饮料、卤菜、海产品、蔬菜等各类食品2129组进行了快速检测,合格率达99.8%;抽检腌腊制品、粽子、月饼等节日食品和糖果类、预包装农产品、休闲食品等各类食品781组,合格率为93.9%。根据检测情况,及时发布食品质量监测信息9期,严格监督食品质量。依法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对家乐福金观音广场店销售的2袋过期“北大荒”牌精洁米予以罚款人民币2万元整的行政处罚;依法没收盘溪农贸市场经营户欧立强不合格“卓越”牌纯味精170袋、鸡精305袋,并处罚款人民币2万元整。

四是加强餐饮消费环节整顿。区食药分局与区卫生监督所密切配合,在全区开展了以食品原料采购、使用和餐饮具消毒、保健品、学校周边环境餐饮和一次性餐盒为重点的专项检查。共检查餐饮经营单位3610户次,发出整改通知书871份,查处无证经营41户。区食药分局还制订了《江北区2010年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方案》,先后出动食品卫生监督员23人次,车辆8台次,对沙拉、生食水产品、熟肉制品等21种样品进行了抽样检查。

五、突出特色,努力创造食品安全新亮点

一是实施卫生监督项目管理制度。为了规范卫生监督员行政执法行为,提升卫生监督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卫生监督工作质量和效率,区卫生监督所推出了卫生监督项目管理新举措,并先后在“建筑工地食堂专项检查”等5项工作实施了项目管理,充分调动了承担项目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了卫生监督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推行进销货记录“一单通”试点工作。区工商分局通过进一步巩固“索证索票、进销台账”制度成果,促进食品经营者切实履行进货查验和销货记录义务,逐步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可追溯体系。2010年共计启用食品进销货记录“一单通”单据的批发商1236家、零售商1390家。不仅规范了食品批发商销货记录和零售商进货记录,而且从根本上减轻了零售商建账的负担。

三是发挥制度表册的示范作用。区卫生监督所耗资近20万元,实现了全区餐饮服务单位的“四个统一”,即统一制作规范的的食品安全公示栏;统一制作《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等监管制度牌;统一使用各类《江北区餐饮业食品原辅材料进货登记本》等登记表册;统一使用《废弃油脂及潲水回收处理合作协议》从而进一步规范了卫生监督行为,提升了餐饮服务单位整体形象。

四是开展餐饮服务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区食药分局牵头制定了《关于开展江北有关全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和《江北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的评分标准指南》。2010年全区有142户重点餐饮单位及学校、集体食堂向评审组提出了创建示范单位的书面申请,通过考评验收有92户餐饮服务单位获得了首批“江北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店”称号,为全区2012年创建全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矗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虽然在食品安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各方面充分肯定,但工作中也还存在的一些不足;譬如小饮食摊点占道经营、无证经营现象尚未完全消失;保健食品销售许可未能正常进行;餐饮监管职能重新划分后,相应工作推进还需进一步加强。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和完善的。同时,也敬请各位领导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

篇6:社区食品安全工作汇报材料

自2012年7月经开区实行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工作以来,**社区根据辖区情况,以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环节为中心,重点放在餐饮行业,全面贯彻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制。现就具体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网格化及数据统计概况

(一)、组织及网格化概况

结合《关于推进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安全卫生监督网格化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我社区以书记为组长成立食品安全领导小组,食品安全监管办公室设在社区计生卫生科。各居委会书记为各片区协管员,网格员为各网格安全信息员,形成一级网格;社区、工商、质监、卫监、城管、养殖、屠宰、公安、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二级网格。目前**社区二级网格有10人(原9人,根据上级部门要求,新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丁颖主任)、一级网格有43人(含五位协管员)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根据辖区实际情况把食品安全监管对象范围合理划分为5个片区,38个网格,实行动态监管制,定期开展巡查、宣传教育、联合执法等工作。

(二)、数据统计概况

目前社区食品安全重点在餐饮行业,辖区计有餐饮单位146家,其中证件齐全51家,无证或证件不全95家;摊点群三处(不含违规经营零散处),分别为合肥学院宿舍旁摊点群、步行街农贸市场旁摊

点群、习友建安公司门面房旁摊点群,三处摊点群计有食品摊贩约125户;辖区计有学校食堂(含幼托)八个;食品销售单位22家,其中无证2家;熟食摊点近10家;农贸市场2个,分别为**农贸市场和康利农贸市场,其中活禽销售6家(四家直接卖售活禽后屠宰,两家加工成品后出售),摊点猪肉经营13户,门面猪肉经营6户,无生猪屠宰场;辖区无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二、社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情况

(一)、实行包保责任制

为确保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责任,社区将辖区分成38个网格,各网格实行谁包保、谁负责的责任制度,力求全覆盖,日常监管不留盲区。

(二)、建立辖区食品安全资料数据库

各居委会设专人负责数据库建设,时刻掌握动态信息,不断更新数据库,及时掌握食品单位相关情况,同时建立健全监管台账。

(三)、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巡查登记

定期对食品销售单位、小餐饮单位进行登记巡查、宣传、引导。

(四)、社区定期对农贸市场进行督查,重点督查整体环境卫生、活禽市场消毒、索票、进货渠道、安心豆芽等。

(五)、加强宣传,13年社区统一更换食品安全宣传栏6块,发放春夏季食品安全温馨提示400份,同时与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开展健康教育进学校、进企业活动。

(六)健全考评机制

制定社区食品安全考核细则,社区食品安全办公室定期组织人员对各居委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巡查,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社区对居委会季度考核中。

三、存在问题

(一)、信息员非专业人士,业务水平有限;

(二)、无证经营单位面太广,部分小区门面房因无法办到经营证件,督查效果较小;

(三)、社区及居委会工作人员因缺乏监测技术及监测手段,无法深层次判断食品安全性。

四、社区工作下一步打算

(一)、细化数据库,分类建立食品安全本底资料;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相关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三)、结合文明创建及卫创工作,加大宣传力度;

篇7: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汇报材料

1、成立领导机构,强化责任意识:为了加强对学生集体用餐质量,确保师生身体健康,进一步加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明确管理责任。学校成立了食品安全管理小组,实行分工负责,层层落实。领导小组分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组长:董仕峰副组长:张林河成员:各班主任老师、卫生老师、食堂管理员、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认真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动员工作,利用校园广播、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食品、饮用水卫生安全教育,培养健康的饮食观念和良好饮食卫生习惯,增强师生自我保护意识,预防病从口入。

三、定期开展自查工作和加强卫生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食品、饮用水卫生质量安全健康良性发展:

篇8: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1 食品包装安全现状

食品包装是现代企业加工食品的最后一道工序,它是采用适当的包装材料、容器和包装技术把食品包裹起来,以保证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食品包装可以在食品离开工厂到消费者手中的流通过程中,防止其受到生物、化学、物理等外来因素的损害,以保持原有的成分与营养[1]。食品包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食品包装材料的选择,另一方面是包装技术的使用,而食品包装材料的选择对食品的安全尤为重要。

由于国外食品行业起步比较早,所以对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完善。国外学者主要对纸类、塑料类、金属罐类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小分子污染物迁移和毒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2]。我国食品行业起步较晚,人们对食品包装的安全性认识较少,食品包装的相关标准也存在很多不足。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系列由包装材料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方便面碗“荧光物质超标”、厨具“锰超标”、可乐罐爆炸等,使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3]。

2 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来源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包装材料比较多,主要有纸类、塑料、金属、玻璃以及陶瓷等。

2.1 纸类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纸,作为最传统的包装材料,其包装价格低、生产灵活性好、易于造型装潢、储运方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相当广泛。人们常把纸做成纸袋、纸箱、纸筒、纸杯、纸管等容器来包装食品。但是,纸类包装材料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纸质包装材料中有一部分由废纸生产,在收集原材料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霉变的纸张,经过生产后会产生大量的霉菌和致病菌等,用于食品的包装会使食品腐败变质。同时,在回收来的废纸中可能含有铅、镉、多氯联苯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会造成人头晕、失眠、健忘甚至导致癌症[4]。

一些食品厂在使用纸质食品包装材料的时候没有使用食品包装专用油墨,而这些非专用油墨大多含有甲苯等有机溶剂,可能造成食品中苯类溶剂超标,苯类溶剂的毒性较大,如果渗入皮肤或血管,会危及人体的造血机能,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甚至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通常在造纸过程中需在纸浆中加入一些添加剂,如施胶剂、漂白剂、染色剂等。例如经过荧光增白剂处理的纸张,含有荧光化学污染物,这种物质在水中溶解度高,十分容易迁移进入人体。当荧光漂白剂进入人体,被人体吸收后很难分解,会使肝脏的负担加重。同时医学实验证实,荧光物质可以使细胞变异,如果接触过量,可能有致癌作用。

2.2 塑料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塑料包装材料在食品行业的运用相当广泛,大约有60%的食品包装都选用塑料作为包装材料。塑料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由高分子树脂加入多种添加剂组成,具有运输方便、重量轻、加工容易、对食品保护性好等优点[5]。塑料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主要包括树脂本身、添加剂等。

树脂本身无毒,但其单体、降解后的产物及老化产生的有毒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较大。例如用来生产保鲜膜的氯乙烯单体,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完全聚合成聚氯乙烯,残留的氯乙烯单体就会成为污染源。氯乙烯单体具有麻醉作用,可引起人体四肢血管的吸收而产生疼痛,同时会致癌、致畸。

以前,商场中随处可见双酚A奶瓶。双酚A是聚碳酸酯、环氧树脂等多种高分子材料的原料,在塑料包装中普遍存在。在加热的情况下双酚A可以融入食品中,它可能扰乱人体代谢过程,对婴儿发育、免疫力有影响,甚至致癌。因此,根据国家规定,自2011年6月1日起,禁止生产聚碳酸酯和其他含双酚A的奶瓶。

在塑料的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使用添加剂,如胶粘剂。胶粘剂主要由芳香族异氰酸组成,这种材料做成的塑料袋经高温蒸煮后,可以形成芳香胺,是一种致癌物质。塑料由于回收容易,经常被反复使用,如果回收后的塑料材料直接用于食品包装,会对食品安全产生很大的影响。塑料包装的回收渠道复杂,回收容器上的残留有害物质难以保证清洗干净。有的厂家在回收的塑料中加入大量涂料,导致涂料色素残留量大,对食品造成污染。同时,因为监管不严,有些医学垃圾塑料被回收利用,也会成为相当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另外,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的稳定剂、增塑剂、着色剂因其自身质量不过关,容易从塑料中迁移出来而造成二次污染,也是危害食品安全的一方面因素。

2.3 金属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金属材料具有高阻隔、耐高温、易回收等优点,也是传统的包装材料之一,它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化学稳定性较差和不耐酸碱性。

金属类包装容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涂层金属类,一类是涂层金属类。非涂层类金属包装容器,其安全问题主要是有毒有害的重金属溶出;涂层类金属包装容器,其安全问题主要是其表面涂覆的涂料中游离酚、游离甲醛及有毒单体的溶出。铁和铝是目前市面上主要使用的两种金属包装材料,其中最常用的是马口铁、无锡钢板、铝和铝箔等。在铁制品中镀锌层接触食品后,其中的锌会迁移至食品,从而引起食物中毒;铝制品的主要问题是铝材料中含有铅、锌等元素,摄入过量会造成慢性蓄积中毒。

2.4 玻璃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玻璃作为食品包装材料已广为人们熟知,根据其化学成分的不同,玻璃可分为钠钙玻璃、铅玻璃、硼硅酸玻璃等。它的优点是无毒无味、化学稳定性好、卫生清洁和耐气候性好,但玻璃的高度透明性对某些内容食品是不利的,容易产生化学反应,进而产生有毒物质。但是相对来说,玻璃包装容器的有毒物质较为单一,主要是铅、砷、锑,而且通常其向食品中迁移量很低,对人类危害比较小。

2.5 陶瓷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我国是陶瓷制品使用最悠久的国家,对于它的研究位于世界前列。陶瓷包装材料的主要问题是陶瓷表面的釉和铅、镉含量的问题。长期的研究表明,各种彩釉所含的重金属铅、镉会溶入到食品中,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3 食品包装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建立健全食品包装材料安全相关法规

目前,我国食品包装行业所执行的法规很多都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所制定,这些法规中基本没有涉及苯残留、迁移量以及部分重金属含量相对应的指标。因此,相关部门应结合我国食品包装发展的情况,更新、健全食品包装材料的相关安全法规和标准,如食品包装材料添加剂、粘合剂、油墨的成分组成标准、食品标签制度、食品包装材料及器具的市场准入制度等,建立健全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保障体系。

3.2 开发新型包装材料和包装技术

传统包装材料成本高、安全系数差,因此,功能性包装材料已成为西方各国研究的热点。美国、日本、欧盟等都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据专家预测,未来用智能包装技术生产的包装袋将占食品包装总数的20%~40%,食品包装材料走向功能化、智能化、环保化已是大势所趋。新型包装材料的研制与开发必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如气调包装、抗菌包装、纳米复合包装材料等,通过新型包装材料和技术来提高食品包装的安全性。

3.3 完善食品包装检测体系

由于包装材料的分子结构不同、各种助剂及成型工艺不同,致使食品包装材料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较大,因此对食品包装材料的检测比较复杂。我们可建立完善的食品包装检测中心,按照国家标准对各类包装材料的性能特点进行检测。同时提高检测技术,寻找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提高食品包装中的残留单体、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水平。

4 结语

食品包装材料与食品的安全性密切相关,如纸类包装材料的油墨问题、塑料包装材料的单体残留和添加剂问题、金属包装材料的重金属残留问题等,都对食品安全有非常大的影响。要做好食品的安全包装,需要建立健全的食品包装安全法规和标准,开发新型包装材料和包装技术,并完善相应的检测体系,这样才能减少食品包装材料带来的安全问题,发挥食品包装最重要的功能—保护食品。

摘要:本文分析了几种传统食品包装材料(纸类、塑料、金属、玻璃、陶瓷)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介绍了它们含有的有害物质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包装材料,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黄大川.食品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预防措施探[J].食品工业技术,2007,(4):188193.

[2]林艳.国外食品包装安全体系[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7,(2):54-55.

[3]刘杨.食品包装材料与安全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0,(20):157-160.

[4]刘文.加强食品安全和质量监控控制体系建设[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1):19-20.

篇9: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汇报材料

我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将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食品安全法》第二条规定: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应遵守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生产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等具有较高风险的食品相关产品,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实施生产许可。第五十二条规定: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对所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者销售。

为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对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产品实行市场准入标志制度。对检验合格的食品要加印(贴)市场准入标志——QS标志,没有加贴QS标志的食品不准进入市场销售。这样做,便于广大消费者识别和监督,便于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监督检查,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生产企业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责任感。

我国食品包装材料标准体系

1.我国食品包装材料标准体系现状

2009年《食品安全法》正式颁布实施后,将食品包装材料纳入管理范围,实施卫生监管,我国包装材料的管理才逐步完善,食品包装材料标准体系也在构建之中。目前,我国食品包装材料的标准主要由通用性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检验性方法标准三部分构成,基本具备了较为完整的食品包装材料标准体系雏形。

其中, 最为基础的通用性基础标准主要有GB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T23887-2009《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生产企业通用良好操作规范》和SN/T1880《进出口食品包装卫生规范》。

产品标准主要由产品安全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构成。产品安全标准规范了诸如塑料、橡胶、陶瓷、复合包装袋等一系列包装成型品的卫生规范,这些产品安全标准主要规定了产品的卫生指标。除此之外,还有GB19778-2005《包装玻璃容器铅、镉、砷、锑溶出允许限量》、GB12650-2003《与食品接触的陶瓷制品铅镉溶出量允许极限》等涉及具体的重金属溶出量的安全标准。

产品质量标准则是针对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等日常用品的耐热性、机械强度、阻隔性等质量指标。检验方法标准主要有两个标准系列,一是GB/T5009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方法系列,其中GB/T5009.156-2003《食品用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浸泡试验方法通则》是比较通用的基础方法标准;二是GB/T23296食品接触材料中物质迁移量的检测方法系列,其中GB/ T23296.1-2009《食品接触材料 塑料中受限物质 塑料中物质向食品及食品模拟物特定迁移试验和含量测定方法以及食品模拟物暴露条件选择的指南》规定了迁移实验的通用要求。这两个标准系列分别规定了包装材料总添加剂的安全限量指标和迁移量指标及其试验和检验方法,是我国食品包装材料检验方法的主要指导标准。

2.完善我国食品包装材料标准体系的建议

虽然我国在完善食品包装材料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上做了很多努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短缺、标龄长等问题,不能满足国内市场、国际贸易和食品安全的需求,因此应加快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标准整合清理工作,完善标准体系,对于有毒有害物质的限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卫生要求、安全方面的质量要求等应当制定统一的强制性食品安全标准。同时,应加强食品包装材料安全风险监测及监督抽查,不断扩大风险监测的范围、种类和检测项目,进一步健全风险监测体系。

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查的特点及主要检测项目

食品接触材料作为威胁食品安全的危险源之一,在食品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影响,包括初级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储运和流通以及餐饮服务等生产消费全过程。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同时,更是将监管的重心前移,积极开展风险监测工作。

1.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的不同之处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及时通报等活动,对系统性的风险进行连续监测,从中发现规律性的问题。而监督抽查突出的是当前食品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带有明显的针对性,而且主要得到的结果是某环节中某种食品是否合格。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区域性、群体性、基础性的数据和相关信息。目的主要是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咨询,为风险评估与标准制修订提供科学数据。而监督抽查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发现不同类别、品种、批次食品中有问题的个案,目的是为行政处罚提供法定证据,并对食品生产加工者的行为起到监督和督促作用。

风险监测计划中检测指标的确定、采样量的分布等细节,不仅要考虑可操作性,还要考虑包装材料的消费量、地域分布等特征,是严谨的科学论证过程。由于风险监测不是监督执法行为,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不能作为行政处罚的证据,还需按照监督抽检的要求进行采样检验。监督抽查通常是针对特定问题或隐患开展的常规或专项抽查,是由各监管部门依据标准在本监管环节中开展的执法监督活动,采样过程是依法取证的行为,抽检样品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履行法定的手续,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最关注的是具体产品是否合格。这项工作最大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后续的行政干预手段,一旦发现问题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常见的有召回、查封、停业整顿等行政处罚和强制措施,是一种具体的执法行为。

nlc202309011459

监督抽查工作从建国初期卫生部门就已逐步展开,现有各相关部门也已经开展多年,经验比较丰富,也拥有较健全的监督队伍与组织网络。而我国2010年才正式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总体上基础比较薄弱,方式方法等都还处于探索创新阶段。因此,现阶段应掌握和摸清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一般规律,搜集基础数据,掌握各种健康影响因素的波动趋势,并据此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2.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查的有机联系

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查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1)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查都是按照各自的法规或规范采集样品,采集的样品符合法定或技术规范的要求,都由具备资质的检验机构检测并出具检测数据。对媒体曝光和公众非常关注的对健康造成较大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风险评估机制,选取检测能力和人员技术水平较好的监测点开展应急风险监测。同时,各相关监管部门也立即采取行动,在各自的环节进行突击监督抽查。对这些检测数据最终汇总后,做出科学的评估结论。可以看出,我国在突发食品安全事件中的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查得到了很好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资源整合、数据共享。

(2)风险监测为监督抽查提供线索,而监督抽查为风险监测计划提供参考。《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组织进行检验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并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相关部门可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如突击检查、全面排查等。而各监管部门也应当主动收集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并配合卫生部门核实信息,必要时应及时调整当年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同时,各监管部门也应当根据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向卫生部门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建议,如果建议被采纳,就可能纳入风险监测计划,作为专项监测来开展。

3.食品包装材料安全风险监测的主要检测项目

目前,我国对于食品包装或容器用接触材料成型品和原料的安全检测项目是一致的,主要检测项目可分为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个别材料还规定有溶剂残留量和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检测。具体检测项目及标准见表1。

食品接触材料,特别是包装材料中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其检测方法也多种多样。例如,采用原子吸收光谱、原子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联用技术等测定包装材料中的铅、砷等重金属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测定包装材料中的增塑剂、残留单体等。

对风险监测工作的建议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将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修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的需要制定计划,监测范围包括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遵循优先选择原则,兼顾日常监测范围和年度重点。建立食品安全监测体系,有利于全面了解食品污染、食物中有害因素、食源性疾病发生情况,评价食品安全总体状况和污染趋势;分析研判健康风险隐患,为风险评估、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收集科学数据;为开展针对性监管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意见;为政府制定重大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政策提供技术支持。

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实际风险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统一标准,加快标准整合清理工作,完善标准体系。对于有毒有害物质的限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卫生要求、安全方面的质量要求等应当制定统一的强制性食品安全标准。

(2)建议实施高风险产品目录管理,动态调整,根据风险监测计划及实际情况适度调整风险监测计划及加强项目事中事后监督抽查管理,强化分类管理、风险管理。同时,应加强食品包装材料安全风险监测及监督抽查,不断扩大风险监测的范围、种类和检测项目,进一步健全风险监测体系。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不仅能挖掘出问题食品,进而打击违法行为,而且为制定修订标准提供依据,更能促进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从根本上杜绝问题食品。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为保障食品安全,我们期待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风险监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上一篇: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大纲下一篇:高一1班级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