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到底是什么意思

2024-07-26

for到底是什么意思(通用10篇)

篇1:for到底是什么意思

“格物”到底是什么意思?

“格物”一词的本意是深刻研究某一物或事物,而后从中有所得,总结出的规律可以形而上,也可以形而下。王阳明格物,以竹子为研究对象,在竹林中与竹对话,格竹七日累到吐血,但始终不得要领,直到后来龙场悟道,把平生所学全部用在了现实的实践中,从而得出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心外无物”,对外境事物的判断,都来自自己的内心,如何可以透过事物的表象,解读出内在的本质,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由格物而致知,只有良知才是钥匙,否则智巧就容易走向了歧途。牛顿“格”苹果而知“万有引力定律”,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全息性,透过千变万化的外表外形,内在的规律只有一个,老子把它称为“道”,万物都是由道而生出来。

《黄帝阴符经》中说:“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也是再说人体小宇宙与外界大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两者相互融通相互影响。说到根本是心念与外界客观事物的关系,一群人的集约性意识,会集聚形成一股合力,“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集体的意识是合于天道的善良,那么此地也会海晏河清,多平安吉祥。乾隆曾经训诫官吏:有的人到哪儿上任哪有灾害,可见是人出了问题。佛家的空性智慧谈到,五蕴皆空,三千大千世界皆由心念所化现,一念一世界。格物便是当下所遇的一切事物皆是最好的遇见,或许在启发,或许再告知,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事儿,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决定什么样的遇见。理解格物,就必须理解致知,还必须做到诚意正心,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诚意正心,心无旁骛,我们就可能体会到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就会进入无知无欲的境界,就会体会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就理解了格物就是本来无一物。

格,有推究,纠正的意思。李清照她父亲就叫李格非。物,泛指对物欲的追求。东方文化注重心灵的探究,不提倡往外追求。这也是中国古代不太重视科技发展的原因。物欲追求的多了,必然心灵空虚。就像当今社会,物质文明极度发达,可人的心灵却越来越无所依托。中国人讲无欲则刚,有容乃大。心就是宇宙,和外部的宇宙并无分别。只有不断的反思,纠正内心的错误,减少内心的私欲,减少对外面花花世界的追求。才能接近真理,就是所谓格物致知的道理。比如还有印度,他们在这方面比我们做得更加极致。印度自古以来就有苦修的传统,在苦修这一方面,他们甚至做的很极端。不惜以摧残自己的肉体来追求内心的解脱。佛陀悟道之后,认为任何事情都不可以走极端。他在雪山苦修了六年之后,确定开始走中道,开始正常吃饭饮食,最终悟到了终极的大道。

格物即是格心。心有杂质,心不能显,心不能格,那就以物显心,那就以物格心,格物即是格心!那我们需要“格物”到何等地步?止于至善即可。何谓止于至善?《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这里的格思,可以理解为“神”的自然内外统一的一种“超级思考”。我们普通人,最好不要随便用我们的分别心,去妄自揣测“神”的“超级思考”的那种无上的境界。不得妄自揣测?那这不是堵死了我们一般人学习圣贤以求上进的可能吗?非也......脚踏实地,真实面对自己,真实审查自己,真实改正自己,内心时刻高悬圣人教化之理,内心时刻不忘为善去恶,内心时刻谨慎对待自己的一丁点恶,内心时刻善待自己的一丁点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格心了,这也就是格物了!所谓《大学》:格物、正心、诚意、致知,一以贯之,全在为善去恶四字当中。此即阳明先生指示我们普通学人的下手之处。我们一般学人,老老实实为善去恶,就是最正的入门心法,就是最简单易学的入门心法。我们普通人,最终能不能入得此门,学得此心法,全在自己肯不肯下苦功夫......格物致知,出自《大学》,愿意是研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要明确理解格物,需要从哲学的角度看待这个词。如果这个话有点不懂的话,那么应该体会一下我们曾经都学过的一篇课文。《察今》“”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这样,这个格物致知就基本明白了,所以,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最深刻的研究。

格物出自《礼记·大学》,原为格物致知。胡适借助现代科学的兴起,将之比喻为科学方法,即作为种研究知识的方法来看待,同时,他也提到了王阳明格竹子累倒的故事。格字本意是什么呢?宋儒解释为“至”,这是对的。先秦的至常见的意思有两种:一个是“极”,就是极限、最大的意思,如孔子所说的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以及庄子所说的至人;第二个意思是至某处,到某处,如庄子说的——今日适越而昔至,《管子》里的物至则应。格物致知,格字就是至,因为先秦的格字可训为至,《尚书》里就有这样的例子。章太炎说格训为“来”,也可以。因为至在先秦也可训为来字,比如前面我们所说的庄子的“今日适越而昔至”,其实庄子是引用惠施的话并做了调整,惠施说的是“今日适越而昔来”。又如物至则应,这个至也可以翻译为来。总之,格物致知是一种探究事物本身的方法,差别只在于现代人可以凭借诸多科学仪器研究事物更细致入微。宋人说的格物穷理,即类似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科学,又有哲学的意思,同时还有古代西方所说的实践(伦理实践)。哲学在被科学打败后,就放弃了知识领域的东西。

格物, 格的本义是“去掉”,英语说就是“delete”,你理解成格式化也行.现在课本上解释的研究、分析之类的都是错误的.格物的意思,就是去掉物,也就是去掉物相.其实就是说的心中如果没有分别.这和禅宗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一个道理.关于“格物”,历代只有2个人解得好,一个是印光大师,一个是王阳明.不过,王阳明解释的也不够完美,比印光大师差些.格物致知:只有心中无物,才能得到真智慧.知,智慧的意思.格物是每个人通过对每一事与物或万物在自然中的规律与性状进行分柝了解后再自己学着一物的某一种精神到致知。那么怎么样才能格外物到致知,如梅花是在冬天开花的,有智之人通过在冬天大雪中的坚苦环境中梅花开,通过格苦寒中的梅花总结一种梅花香至苦寒来精神对用到人自身身上以致知,人在社会中的拼搏的成功也像梅花一样能在逆境中越艰辛就能越美。

赋原创闲诗一首:(打个比方如果什么什么,来说一下)格外生可畏,物事难阅读;萧条心意路,春风惹人急。注:此诗暗喻的是春秋大梦时期:什么人生是格外的“可畏”?儒生需要阅历什么“物事”?“萧氏条件”有些什么意识?“春天风行”什么急于求成?当弄明白诗中是“有画”的文字了,这些原始“格物”意识之流,就会有点春秋大梦时期~“格物”致知的感悟人生了。格物致知"是真正目的,只能在有限的隔离阻碍框框内,论其差别与品质,物色,生活中内在外露的物质看其复杂实则太独立单一了吧?应该还于本来面目,〈格物致知〉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去推究事物道理,取得丰富知识才是目的才能致知

篇2:for到底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基因

带有遗传信息的片段称为基因。基因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环境和遗传的互相依赖,演绎着生命的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

篇3:巡课到底是为了什么

那么, 该校的教师又是如何看待该校的巡课记录呢?笔者在接下来的教师座谈这一调研环节中了解到, 该校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很反感这一巡课制度, 因为担心巡课记录会扣掉自己绩效考核的相关部分, 从而产生了心理上的抵触, 也造成了该校众多教师与管理者之间不良的人际环境。

笔者在查阅了该校的“巡课记录”以及听了教师们的意见后, 不禁陷入了沉思。毋庸置疑, 巡课制度是学校日常管理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它不是为了处罚教师, 也不仅仅是为了监督教师的教学行为。要知道, 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进行检查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监督和处罚, 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检查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教师给予切切实实的指导, 一言以蔽之, 即“检查即指导”。例如, 笔者在该校的巡课记录中就发现, 该校有两三位教师有多次占课现象, 而巡课记录中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了“占课”而已。笔者认为, 作为巡课的教务部门, 应该去调查分析一下, 为什么这两三位教师的占课现象这么严重, 是不是因为其课堂教学不够高效, 从而导致要占课来赶进度。如果是这个原因的话, 那么他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 是教材把握不到位, 还是教学方法有问题。应深入到他们的课堂中, 帮他们“把脉”, 并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 从而真正杜绝他们的占课现象。可以这么说, 这些教师的工作态度是没问题的, 只不过是在工作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而已。如果只是简单地对其进行处罚, 恐怕只会造成抵触心理, 不但不利于他们自身的专业成长, 而且也会对学校的教学管理造成一定的障碍。

再者, 在巡课的过程中不应该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样子, 仅仅是为了填好巡课记录。我们的巡课, 应该重在观察和发现, 因为巡课记录的真正作用在于在巡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有共性的教学行为 (可以是亮点, 也可以是问题) , 然后教务部门对这一发现进行分析、研究, 对于一些好的做法加以宣传、推广, 而对于一些有问题的教学行为则进行科学的引导, 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提炼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例如, 在巡课的过程中可以观察一下教师的上课准备 (课件、教具等) 和教学状态, 同时注意观察一下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习惯, 学生是否在专心听讲, 朗读、书写的习惯等。在巡课的过程中, 观察哪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是高效的, 哪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对于这两种现象, 进行跟踪调研, 高效的要帮其总结出方法 (可以共同研究, 甚至可以上升到相关的理论高度) , 并加以宣传、推广。如此一来, 对其他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一种极大的鼓励。而低效的, 就应该帮其分析原因, 并对其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 从而引领其走出低效的“泥潭”,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4:“报怨以德”到底是啥意思

关键词:“报怨以德”;老子;《道德经》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59-01

“报怨以德”这个词来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报怨以德”用得很广泛,这个词,总觉得是让人去宽容,甚至宽容到没有原则。就像基督教义中讲的,如果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便把你的右脸也呈上去,让人过够瘾。这不是纵容么?这样下去,谁将为善,岂不天下大乱?

老子是一个智者,他是周王朝管理藏书的官员,前朝,前前朝的历史,他是了然于胸的,不至于犯那种低级错误。《道德经》是一部以政治为中心的哲理著作,也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老子在政治上,主张“虚静无为”,不要人为干涉,而是按照生活本来规律(所谓的“自然”)去处理社会生活。在个人生活的态度上,主张虚静、退让、柔弱,并非如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而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就像我们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采用韬光养晦积蓄力量以图将来一样。

可是在很多时候,“报怨以德”的含义,确实像平常人们所理解的那样,用仁爱之心去对待所有的怨恨。这可以追溯到孔子那里。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回答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此,孔子口里所讲的“德”和“怨”与老子的“报怨以德”中“德”和“怨”的意思就没有什么不同。另外,还有现代译文似乎也是佐证。一个是台湾大学的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的对“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的翻译,“不必计较大小多少,以德行来回应怨恨。”一个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杜宏刚先生对“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的翻译,“重视小事,小可积大;以仁爱之心应对一切仇恨。”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话的意思是,重大的仇怨经过调解,一定还有余留的怨恨;这样怎能算是妥善的办法?所以就要像圣人保存着借据的存根,而不向人索取偿还。有德行的人像圣人拿着存根不去追账一样不去追究别人的过错;没有德行的人,则是不停地责备。老天不会偏袒谁,总是与善人同行。

以此看来,“报怨以德”的含义就坐实是:用仁爱宽容之行为回应怨恨,回应一切怨恨了。

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老子他说》中讲,读《老子》不要把它一句句地读,你如果分开来一句句地读,倒不如干脆把它写成书笺,当格言看好了。你要完全了解了它的宗旨,以原书原文来理解它本身,就可融通无碍……断章取义,抓住一句好句子,忘记了全篇的太义所在,所以不能透彻了解,不能融会贯通,那就太可惜了!

按南怀瑾先生所说,我们是不是得好好地从《道德经》的全篇的视角来思考“报怨以德”的含义呢?

在《道德经》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一味地退让隐忍,而是把退让隐忍作为一种灵活的以退为进的战术。第三十六章讲,“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第四十三章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七十八章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老子要通过示弱、宽容达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和使自己变强大的目的。《左传》有一个“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那就是郑庄公准备除掉欲求不已、将会危胁自己统治的弟弟公叔,便对他很多不应该的行为采取忍让的态度,忍让到大小臣子都无法忍受而内部又达到高度团结时,趁其暴乱,最后诛灭之,以求得自己地位的稳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個故事,老子应是清楚的。这也不正好印证了老子第三十六章所讲的了。

我们回到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易,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能无难矣。”本章的大意是,顺应事物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乱作为。不管什么样的仇怨,要以“德”的方式来应对。天下的难事、大事,要从易处、小处入手。从小处、易处入手,重视这些小处、易处,终将做成大事,解决难事。

据此,“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是不是也应该依据事物客观规律的本身来处理呢?这个“德”便不能单纯地判定为宽容仁爱之行为了,而应是一种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之行为。如果不分仇怨的大小而一律以仁爱宽容对待的话,天道将不与善人,反与恶人了,这是在纵容为恶者。这一点,作为周王朝管藏书的官不会不懂。周王朝初期,周公为什么要处死企图篡权的亲弟弟管叔和蔡叔?因为不这样的话,周王朝就得不到巩固,会动摇,甚至会倾覆。

孔子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不可能不犯错,如果抓住不放的话,则人人惴恐,社会则不宁。这个时候,我们就得从社会和国家的层面去宽容,让他(或她)改过自新。如果是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不严厉惩处就会影响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就不能去乱施仁爱。在国际社会也一样,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宽容它;倘偌不知好歹,恶意相向,侵害我们的核心利益,就必须以直报怨了,否则就是自己的人民不仁爱。

于此,我赞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老子列子》中王弼作的注,“小怨则不足以报,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认为,“报怨以德”的真实含义是:对于人的小错误,我们要有宽容仁爱之心,要给他以机会;而对于人的大的错误,则不可滥用宽容仁爱之心,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处理,要有惩罚。

参考文献:

[1]《南怀瑾选集》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3]《〈老子〉新解》,傅佩荣,译林出版社.

[4]《老子》 杜宏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老子 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简介:甘映鸿(1974.11-),女,大学本科毕业,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昌南实验学校中学一级教师。

篇5:职场到底是什么

“我”是谁,

就是对自己的个性、能力及在这个社会中地位的认识。有一条格言:“人,必须了解自己!”说的是,你必须了解自己的弱点,以便你能弥补你的不 足;你应该了解你自己的优点,以便你能充分发挥你的优势。然而,每个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在职业生涯中,人们会经常陷入“认不清发展道路”的迷雾之中,就 在于对自己的个性、能力及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认识很模糊,因此才有了困惑。为了在职场中找准位置和有效地推销自己,经常进行自我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 过准确的分析,你才能充分了解自己,也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考虑自己究竟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在漫漫的职场道路上,如果看不到自己的短 处,就容易自傲;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必然自卑。如果把自己当成了一只鸡,根本不认为自己是一只老鹰,那就不会有勇气面对天空,更不会翱翔于天空。

做什么,

就是给自己定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越清晰越好,越具体越好。没有目标的人生,是盲目的人生。没有明确的职业奋斗目标,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希望。哈佛 大学曾做过一项人力资源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人生目标,60%的人有模糊的人生目标,10%的人有清晰而短期的人生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远的 人生目标。

20xx年后,3%的人生目标清晰而远大者,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10%的那些人生目标清晰但短暂的人,大都拥有了一份相对体面的工 作,成为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60%的那些人生目标模糊者,虽然大多数人都拥有了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但他们的生活大多较为平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可 言,剩下的27%那些没有什么人生目标的人,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沉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他们许多人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生活窘迫,情绪低落,常常自怨自 艾,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这项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有目标比没有目标的命运截然不同。有目标才会有压力,更有动力。目标的意义不仅仅是目标本身,它更是 我们职业生涯的指南,行动的依据,信念的基础,力量的源泉,追求的境界。

怎么做,

就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应采取的行动、工作态度及行为习惯。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做最好,

篇6:爱情到底是什么

当我以沉默的方式暂时消融自己的不屑时,不无悲哀地意识到:我们彼此对爱的理解,决非同一层面……

爱是什么?这是一个千古疑惑万人探索的课题。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牛郎与织女;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到孟姜女哭长城,这些千古爱情佳话,有一例不让人荡气回肠,不让人备感沉重吗?

是的,尽管你不乏伟岸的身躯,不乏渊博的知识,不乏独到的深刻,更不乏丰富的语言,但若站在爱情的天秤上,你的份量实在太轻了。尽管我知道,与向往轻松、追求自由的你来探讨这个沉甸甸的问题,或许这本身就过于沉重了。但却由于你的话,你的观点,你的“前提”,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所以我不得不以你能接受的方式,让你感受到来自我心底的悲鸣……

是的,爱是一种两情相悦的吸引,心心相映的维系。爱是尊重,是理解,是接纳,是包容,是真诚,是信任。爱的本质宣告了它的神圣!

爱是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爱是一种付出,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品质,一种力量,一种持久,一种勇气。爱,更是一种相互的担当,一种彼此可以交付一切、需要用生命来呵护的责任。爱的内涵决定了它的沉重!

爱是一种责任,需要两副肩膀共同承担;爱是一种默契,需要两颗心灵互动感应;爱是一种付出,需要两份情怀相互奉献;爱是一种幸运,需要两人携手一起感受。爱一个人,就是要他沐浴爱的幸福;爱一个人,就是要他远离孤独的烦忧;爱一个人,就是要他告别失意的困扰;爱一个人,就是要他不再经受心灵的折磨;爱一个人,无论他在何方都要为他默默的祈祷;爱一个人,无论自己身在何处都为他牵肠挂肚;爱一个人,情愿让自己受苦受累也要为他铺平道路……

这份彼此的责任,这份相爱的承诺,这份神圣的期许,也正如一首歌词所云——

我把我的心交给了你,我就是你最重的行囊,从此无论多少风风雨雨,你都要把我好好珍藏;

你把你的梦交给了我,你就是我牵挂的远方,从此无论月落还是晨起,我日夜盼望你归航;

我会枕着你的名字入眠,把最亮的星写在天边,迷茫的远方有多迷茫,让我照亮你的方向;

我会枕着你的名字入眠,把最亮的你写在心间,寂寞的远方有多凄凉,让我安抚你的沧桑……

当爱的幸福到来时,有如千钧压来;当爱的责任降临时,更将至死不渝。而你,却在宣称爱的同时,附加了“不能让对方感到沉重与压力”之前提。那么,在你眼里,爱只是风花雪月的温馨与缠绵?只是激情浪漫的汹涌与表白?只是我行我素的逃避与借口?只是不负责任的一场游戏?抑或,它只是一种欲望与冲动交织的产物?只是一种自私与苛求的权利?只是一种寂寞空虚时的调剂与消遣?只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挥霍与抛洒?只是一种让对方无条件地踏着自己的脚步、配合自己的理想、抚慰自己的心灵的不平等条约?

不!恕我不能苟同你的宣称,不能接受你的“前提”!

“我爱你”,不是一种语言的游戏,不是一场艺术的演讲。“我爱你”,这三个字,是心的倾诉、情的表白、灵的承诺,它绝不是一张诱人的入学通知单,更不是一张轻松的入场享用券。当你说出这三个字时,就意味着你将穷年累世地去履行爱的承诺,呕心沥血地去筑造爱之巢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对倾心相爱的人要经过多少坎坷,多少磨难,然而却又是多么温馨,多么浪漫。执手之后,偕老之前,所有的悲伤快乐,所有的痛苦幸福,都要一起感受,一起品尝,彼此分享,彼此分担,无论风雨,无论艰辛,相濡以沫、荣辱与共,海枯石烂,死生并契。——当你坚定于爱是一种神圣的责任时,你能不感到沉重、不感到压力吗?

钟爱一世,沉重一生--许下一份承诺,见证一份永恒!

如果,你感到自己的生命不能承受爱之沉重;如果,你不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爱的宣言;如果,你不能用自己的肩膀去承担爱的责任;如果你不能用人格与自律去履行爱的诺言;如果你不能用自己的爱为你所爱的人撑起一方晴朗的天空;如果,你不具备圣洁与高尚的爱的品质……

那么,你就不要轻易言爱,不要随意让爱潮泛滥,不要将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与自私冠冕堂皇地裹以唯美的外表,去践踏、亵渎那圣洁而又高尚的爱。否则,你种下的只是一颗情殇的种子,欠下的将是一笔情感的巨债!这份永远只能悬于半空的浪漫与快乐,既不会让你享受一生一世的纠缠与苦难,更不会让你收获天长地久的甜蜜与幸福。

也许,我只是在你那似是而非蒙蒙胧胧的情感旅途中,装点着你绚丽的梦境,构筑着你浪漫的诗文。如此演绎的结局,我只不过是你情场掠杀的一件特殊“战利品”;只不过是你女人长河中一道凄美的风景;只不过是你自诩为“爱情”影集里一页精彩的回忆;只不过是你暮年回首时的一份温馨与慰藉……

也许,你的话惊醒了我的梦,却也替我卸下了一副枷锁。从此,我可以单单纯纯明明白白的只为自己遇人不淑、爱人不智而伤心了,而不必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为了解决一道真真假假的题目,躲开了太阳又濡湿了月亮,走过了雨季又凝结了风霜……

你知道么?我惧怕你今是昨非的表白与变更,惧怕你骤热骤寒的温情与冷漠,一如惧怕了在迷惘的黑夜里苦守着一只仿佛永远无法靠岸的舟船。其实,我只是白纸上一条简单的射线,我只是一个蓄势待发的起点,只需要一个航标就够了,我会朝着航标所指引的方向执着地走下去,也许与你同行至终,也许与你分道扬镳……

尽管我坚信我的爱会超越一切,会惊世骇俗,会令黄金的光芒、权势的花环黯然失色;但我更相信,爱情的天堂里只有两颗透明的心在喜悦的歌唱与雀跃,而绝非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悲壮与痴狂。

你知道么?我甚至不忍心告诉你,这些天,当思绪稍作沉淀,脑海里逐渐清晰且挥之不去的竟是一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方鸿渐!虽然都是图慕虚荣,招摇撞骗,但或许是时代的局限,抑或是钱老的疏忽,相形之下,你比方鸿渐更为生动,更为可爱,更为精彩,更为“用心良苦”,也更显心灵的杀戮……

其实,我真的为你感到沉重,感到心痛。倘若你不遭遇我,你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围城》之外、现实之中的方鸿渐?你会让自己蒙受“一个灵魂肮脏,思想龌龊,手段卑劣,精于脂粉阵里舞文饰智的情感骗子”的耻辱?为了卸下自己用谎言编织的面具,为了洗雪自己用谎言酿下的耻辱,你需要鼓起多么大的勇气,需要承受多么深的痛苦,需要伤害多么重的自尊,需要付出多么漫长而又艰辛的努力……

难道真的是上天的造化,注定让你我禁锢尘封的心灵遭遇彼此的精彩与魅力?难道真的是命运的安排,注定给你我桀骜自负的生命赋予这段苦难的历程?那么,我依然要对你说——

如果,你以你的浅薄让我如此神速地掩上了你的封底,我只能对男人说:你不够精彩!

如果,你以你的狭隘让我如此轻蔑地量出了你的心胸,我只能对爱情说:你不够凝重!

篇7:孤独到底是什么

有人问我孤独是什么?孤独是什么?是一个人的晚餐吗?是一个人的生活吗?是一个人走夜路回家吗?是一个人去清吧喝酒吗?

不,都不是,这些都是我引以为傲的自由。起码我不用问今晚你想吃什么,不用担心房间乱糟糟脏兮兮被你骂,不用在乎你走的快慢能不能跟上你的步伐,也不用被你催着赶紧回家,就算喝醉了哭成一个傻子也不会被你笑话。

篇8:“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涵义?

“互联网+”的概念首先由马化腾提出,并且他在两会提案中正式议论“做大互联网+发展中国”。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也引用了“互联网+”这个词,提出通过“互联网+”的行动,改造制造业,进而升级中国经济,所以“互联网+”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边是一个“行动”,而不是一个名词,通过这个行动改造传统的制造业,升级中国的经济,提升中国的经济,和“新常态”是相呼应的。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引入“互联网+”以后,阿里巴巴迅速推出了“互联网+”的行业报告。

推进“互联网+”到底有怎样的意义?

从国际上看,中国提出“一路一带”,提出发展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设立投资银行等思路和具体措施,“互联网+”也可以认为是对国际产业发展方向的回应。比如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德国提出了工业4.0,中国版的产业规划是否就是“互联网+”呢?当然“互联网+”的涵义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都不太一样,但是可以认为是一个概念。

创新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做创新链,比如有接触式创新、跨越式创新、持久式创新,其中有一个创新就是概念引领式的创新。比如修一条高速公路做一拨产业,有了4G概念做一拨产业,都叫做引领式创新。只要有一个核心的概念,通过概念引领,就可以创新,“互联网+”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提升,可以和美国级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级的工业4.0并驾齐驱,在发展过程中,甚至可能还有超越之势。

“互联网+”的内涵是什么?

不论是马化腾最先提出来的“互联网+”,还是阿里巴巴快速推出的“互联网+”的行业报告,“互联网+”都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加”,像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卫生等等,简单的加只是一个“物理版”,真正的“互联网+”,需要的是“跨越版”,而不是把这两个行业简单的贴在一起,也就是说需要有化学反应。如果说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物理反应,中间可能存在没法置换,如果说是化学反应,就会有一些要素进行了重组。因此只有互联网对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还有金融产业能进行要素重组,那么我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

比如现在的交通行业,目前的行业焦点是嘀嘀打车的问题,或者是其他的专车问题,这到底是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牵扯到化学反应,可能正是由于互联网的介入,就要把出租专营几百年来的这种制度和形式给打破。对现代出租的专营制度进行一个重新的设计,这就是“互联网+”。

详细来说,整个出租车行业的管制过去一直都有,世界各地也都有,管制的目的是要加强出租车和顾客之间的信任度。有了互联网以后,“互联网+”行业的管制,使这种信任自然而然的生成了。无论是出租车还是专车,司机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料都被互联网详细备案,建立了信任方式,过去的专卖、专营制度下的经营方式可能会被瓦解。所以“互联网+”一定是化学反应,会对行业内原来的要素进行各种重组,而不简单是物理反应。

关于“互联网+”的主体

中国的“互联网+”可能是用户行为导致的“互联网+”,而不是生产导向的结果。德国工业4.0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的出发点都是用互联网做原来的供应,是生产方式变化了,不是从厂商的角度出发。而中国的“互联网+”,不管是小米公司、阿里巴巴还是腾讯公司所做的,中国的“互联网+”一定是从消费者出发,把消费者的行为规律重新挖掘,规律重新挖掘以后,大公司拿到对整个产业的定价权,据此来重组和定义,这是中国“互联网+”的目的。

过去整个手机行业,生产显示器和芯片的企业都很“牛”,但现在小米的定价权改变了现状,导致它们几乎一文不值。谁掌握了用户行为规律,就可以反过来收购产业链上的其他成员,拥有产品的最终定价权。可能这是中国获得技术创新的另外一个路径。

篇9:飞碟到底是什么

飞碟果真是来自外星球吗?

看来如果真像目击者所见到的那种形状和功能,来自外星球必然无疑。因为截至目前,以地球人类的科技水准而言,造不出类似的飞行器,更不用说人们在几十年前,甚至更早就发现了飞碟。

但人们一直困惑的是,既然外星人不辞辛劳,跨越星系,远道而来,却为什么一直对我们这个星球的人不敢或不愿正面的、公开的接触呢?这个问题使许多人对飞碟本身的存在甚至都发生了怀疑。一些人士认为,他们科技水平和智能道德水准太高,与我们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才不愿发生接触。

这种想法其实不能成立。如果飞碟人真具有超高的科技,他们不会没有看到地球上所发生的一切,包括人造航天器的发射、天文望远镜的设计以及对天文理论的探讨等等,他们也应该知道地球人渴望寻找地球以外的生命和智慧,并愿意和他们建立联系。他们害怕地球人伤害自己吗?显然也不会。以地球人的能力,根本无法追逐飞碟,也摸不清它的来去规律,不可能有能力去伤害他们。

是怕地球人会因接触了外星人而感到自卑吗?显然也不是。可以想像,当好客的地球人与具有超高科技的外星人接触之后,只会感到新奇、兴奋,而不会自卑,只会使地球人的智慧和道德得到升华,而决不会因自卑而产生不良后果。那么,由此看来,飞碟人之所以不和我们公开接触就是另有原因了。这还需要我们的想像力进一步扩展,才能找到答案。

我认为,这个答案是:飞碟是由外星人制造的机器人驾驶来到地球的。试想,某个有智慧生命的星球离地球十分遥远,他们要派人驾驶飞行器,必定也会受到时空限制,其宇航员的生命也是有限度的,因为生命代谢似乎是一种自然规律。况且,无论怎样说,太空旅行是要冒生命危险的。外星人为什么一定要派人去驾驶和控制飞碟呢?他们也完全可以像地球人发射太空探测器那样做不载人的星际间探测。

虽然目前有些科幻小说或电影,描写穿越宇宙时空只是一瞬间就可以完成的事,但那毕竟只是一种幻想,外星球文明再发达,若要完成一瞬间的时空转换恐怕也难以实现,因此,发射不载人的星际探测器就应当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但外星人的星际探测器,即然能飞临地球进行有目的的探测,其各方面的技术水准显然要高于地球人向外太空发射的探测器。这样,我们就可以想像为什么所有被发现的飞碟,都能够轻易地躲避地球人最先进的战斗机,为什么地球人总是捕捉不到它。显然,它具有自我保护和防范的功能。但遗憾的是,它由机器人操纵也罢,或由遥远的外星球遥控也罢,只是它没有具备与地球人进行直接交流的功能。所以,它在地球上空经常神秘地飞来飞去,只能是对地球的某种探测,一种自然地理方面的探测。而对于人文方面的情况,由于不具有相应的功能,也就根本无法了解,更谈不上与地球人的直接交流了。

篇10:美到底是什么?

到底什么是美呢?恕我把美定义为人们渴求和热望的东西。这样我就可以把美分为“权力美”“兽性美”“口舌美”“视觉美”,以及其它满足人的欲望的一切“感官美”。在这些“美”中,有的属于自然属性,有的属于后天欲望。“兽性美”无非是为了繁衍后代和腐糜生活的需要;“口舌美”无非是为了生存或享乐的需要;“视觉美”无非是排遣郁闷和狂欢尽兴的杂交。不论是“兽性美”“口舌美”“视觉美”,还是诸多方面的“感官美”,无一能超越“权力美”。只有“权力美”才能决定其它诸多方面的感官是否能得到“美”的感觉和美的享受。高贵的人追求的是美的享受;平民百姓追求的是美的感觉。

我可以自信地说,美的标准因国度、地位不同而不同,因人的生存环境不同而不同,因追求目标的不同而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在国人的眼里,“权力美”是起决定作用的基石。

我们如果能仔仔细细回顾一下中华民族五千年,甚或六千、七千年的野蛮史、文明史,也许你对美的标准,就会有一种新的认识。

在原始社会——无论东方或西方,那时的所谓人,应该不叫男人和女人——至于男人和女人的称呼应该是“文明”——即有文字以后的原始人的后人,给自己的原始祖先命名的。那么,原始社会的男人和女人应该称为什么好呢?我想——至少我是这样想的——应该叫着“公”性和“母”性。如果有人问我理由的话,那是比简单还要简单的答案。

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穿越时空,回到那遥远的原始社会了。可是,我们可以想象,那时的原始人,因为条件的限制,过着茹毛饮血、裸身露体的群居生活,男人没有固定的妻子,女人没有固定的丈夫,不讲究华美的穿戴,不追求女人的漂亮脸蛋,渔猎是他们独有的生存方式,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便是他们追求的美味佳肴,在这些原始“公性”和“母性”的心灵深处,难道还有比“兔子”和“黄羊”之类的猎物更美的东西吗?

现在的“美学人士”一讲就是什么审美的“主体”呀,审美的“客体”呀,似乎很玄乎,其实,不就是讲的感官么。感官的舒适就是美,感官的痛苦自然就是不美。对于人来说,感官的体会,除了万古不变的动物性,就是高级动物的必需性——说白了,也就是“兽性的感觉美”和“人性的感觉美”,再说白一点,也无非是生殖繁衍的必然感受和生存的必须感受。

中华大地亘古及今,除了原始社会的所谓美,生殖繁衍的必然感受几乎是无拘无束的感觉之外,后来任何制度下的美的标准,都无一不是难以启齿而又公开炫耀干着的勾当。

先以奴隶社会为例吧,在那样的社会里,绝大数人是绝对没人权的——如果说有人权的话——那就是高高在上的奴隶主,他们可以随意霸占一切——自然包括他们欣赏的女人。也就是说,在奴隶社会里才真正知道了“兽行美”。至于欣赏山川河流,观望大海惊涛,那些奴隶社会的人——包括奴隶主——还没有如此雅兴。也就说,游赏之美在奴隶社会还是不足挂齿的。

那么,是否在奴隶社会除了“兽行美”之外,就没有别的“美”可谈了呢?有!可以肯定地说有。不然“酒池肉林”这令人咂舌的词语就不会流传至今。现在,可以说不少导演,在冥思苦想、苦心孤诣地极力想象奴隶社会那些国君如何饮酒吃肉,玩弄美女,不过都是现代人看过几本表述并不十分细腻的古人留下来的“黄皮书”,而后尽情发挥出来的并不是古代那原汁原味的东西而已。就是在今天那些喜爱谈美、写美的人士看来,也不得不承认对美的标准不少人认识是大相径庭的。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相较。自然是进步了,不过。我们承认的是文化的进步,并不是人性的进步。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的限制,人们不得不过着有福共享,有祸同担的“共产”生活,那时也许还没有人权问题,谈不到人的地位贵贱,收入高低,不仅没有名门望族,更谈不上两极分化。

然而,时代的发展,使物质与日俱增,这时便无师自通地产生了掠夺他人财富的“能人”,迅速形成了两极分化——一极是奴隶主阶级,另一极就是奴隶阶级。从人群的划分上看,奴隶社会较之原始社会并不是变“美”了,而是变得邪恶可怕了——极少数“能人”骑在大多数“愚民”头上拉屎拉尿,作威作福,这无疑使人们失去了原始社会那种共同猎取野生动物或共同享用野生植物果实的平等、自由生活,“人性”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使许许多多无辜的善良人,不知不觉地卷入了压迫和被压迫的阶级社会。

在这样的阶级社会里,自然人们的审美观也就大相径庭了。奴隶主可以把霸占奴隶作为人生的最大乐趣,而奴隶呢,则把向往自由作为人生的最大快乐。这完全可以说,奴隶和奴隶主对心灵深处感到“美”的东西的追求标准完全不同了。

奴隶主这时在物质极其丰厚的基础上,可以把为所欲为的玩弄女性,饮酒作乐作为最“美”的东西;而奴隶们则只能唯唯诺诺,苟延残喘自己的生命,也只能梦想一种“美”的东西——自由地耕织,自由地生活。必须承认,那时的奴隶主和奴隶的动物性和人性两方面的审美观都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每天晚上奴隶主和奴隶做的梦都是截然不同。奴隶们每天做的是噩梦,而奴隶主每天做的是美梦,可见,“美”在这些同是生命的不同的人的心灵深处是有多么大的差异呀!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美的追求不只是限制在“动物性”和“肉体生存”这两个方面,随之而来的就是精神追求。那些奴隶们,即使奴隶主让他们吃饱穿暖,他们也不会满足于俯首帖耳的奴隶生活,于是便有了新的追求——就是精神和肉体上的自由。一部分人在极力追求下,便逐渐获得了自由民的生存空间,这样,就有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源头。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举国上下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地主——自然皇帝是地主中的地主——也就是中国最大的地主。

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确有别于西方的封建社会。就拿信仰来说吧,西方统治阶级信奉五花八门的、虚无缥缈的宗教较多,可是,尽管他们信奉的神灵是虚无缥缈的,但是又似乎都有其人其事。在西方,统治阶级的专制、禁欲是社会进步的极大障碍。而中国则大不然,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那些统治阶级似乎也信奉神灵,但是,中国统治阶级所捏造出来的神灵都是主观创造的——一切都是为“我”所用。最大的谎言就是皇帝无不说自己是天帝的化身的,他们胡编乱造,说什么他们是上天派下来管理草民的,以此愚弄人民,巩固自己的享乐地位——即腐败统治。

还要说得是,在西方封建社会里,不少国度都实行了禁欲主义,而中国则大不然,不仅富人可以有三房四妾,而且妓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那些富贵之徒,纨绔子弟,不仅可以玩弄柔弱妻妾,而且逛妓院,抱花姐,成了她们酒饱饭足之后的特有乐趣。

这些皇帝佬,一方面欺世盗名,一方面尽情享乐。即使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是极力满足自己的“兽性美”和“口舌美”。女人要选最顺眼的,吃的要选最可口的,皇帝心目中“美”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要以他的眼睛和口舌为标准了。汉代出了个赵成帝,酷爱能歌善舞,体轻如燕的女人,于是手下大臣,忙个不亦乐乎,四海选美,终于找到了一个能个善舞,体轻如燕的美人儿,汉成帝龙心大悦,即刻封为皇后。今人如果能仔细品味一下古代女人生活的滋味,其实,皇后又算得了什么?无非是满足皇帝“兽性美”的出色的蛋白质而已。汉成帝玩弄之后,他作为皇帝呜呼哀哉了,万事无恙,却苦了被人玩赏一生的赵飞燕,汉平帝继位后,不仅杀了她,而且作为华夏当时的第一夫人,连一个出生年月,可考姓名都没有真切地记载下来,“赵飞燕”并不是那个能满足汉成帝兽欲的女人的真实姓名,只不过那女人轻捷如燕,能掌上起舞,才留下了一个幅好——“在飞燕”。女人啊,你们美吗?美的动人处到底能说明什么?无非是权势人物的玩物而已。玩足了,玩腻了,最后弃之如敝屣——这就是女人“美”的结果,岂不悲乎?

到了唐朝,那个唐玄宗喜爱丰乳肥臀、歌声甜美的女人,民间出了个杨玉环,晓通音律,丰满温柔,于是,唐玄宗不顾乱伦之丑,居然把本来属于儿子的妃子霸为己有。看来。这“兽性美”大都是男人欣赏女人,很少有女人明目张胆地玩弄男人。

历史事实一次次地诉说着一个事实——如果说着“兽性美”也算一种美的话,大都不是裸露地表现在女性身上,而是表现在那些有钱有势的男人身上。所以,就有了“爱江山也爱美人”“英雄难过美人关”之说。从秦皇汉武,到五四运动,试问,有几个权势之家的少男会去找一个黄面婆做妻子,做小妾?亘古及今,未尝有也!

由此看来,在“兽性美”上,只有男人有专利权,女人——尤其是普普通通的女人——她们在“兽性美”上,只有出卖“肉体美”,换取金钱或地位,别的奢望都是无法得到的。

从男人肚脐之下三寸之遥的地方谈美,谈人性,这不仅只是高贵人士的专利,而且这种所谓的美中,充斥着血腥和权势。唐玄宗为了他那肚脐之下三寸之遥的“兽性美”可以把杨贵妃举在头上,抱在怀里;当三军止步,要挟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的时候,作为皇帝,为了自己的权势,为了以后的荣华富贵,他可以杀死曾经卿卿我我、恩恩爱爱的杨贵妃。看来一切“兽性美”远远赶不上“权力美”——因为有了“权力美”就可以满足自己的“兽性美”。

至于“口舌之美”,它是和“权力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有了权力之美,自然会有口舌之美。奴隶社会的国王,握有生杀大权,可以尽情享受酒池肉林口舌之美、美女罗织的兽性之美;封建社会的皇帝,自诩金口玉言,可以拥有国家的一切,拥有三宫六院,金银财宝,猴头燕窝,红颜宫女,应有尽有,“权力美”的淋漓尽致的表述,无一不是表现在“兽性美”和“口舌美”上。看来,一切美都必须和权力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所有的美中,以权力美为最大的美,不然,何以为了权力,弑父杀兄的悲剧在历史上时有发生?为了权力,可以杀人如麻,可以损人卖友,可以瞒天过海,可以屈膝下跪,可以卧薪尝胆,可以出卖人格,更多见的是“钱贿赂”“性贿赂”。难道你还能说清楚世界上的所有高等动物,在对待美这个问题上,“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就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无论是壮丽之美,还是柔和之美,难道权贵大亨和草民穷汉会有统一的标准吗?

天上的月亮是一样的,春江花月夜文人骚客无一不把它描绘得是那样的动人烧心,那样的令人骨软筋麻,可是,当你在明亮的月光下,被歹徒用尖利的匕首放在脖子上,或者用什么枪顶着后脑勺的时候,你还会感到天上那一轮明月令你十分惬意吗?当你从出租车上下来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一个十万元的存折不翼而飞了,难道这时候你走到花店门口的时候,还会感到那姹紫嫣红的朵朵儿鲜花美艳动人吗?当你端着粗糙的讨饭碗,战战兢兢地站在三流的饭馆门口讨口残羹冷炙的时候,你会想到黄山的云海、泰山的日出吗?我想这是无需辩论的问题。“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这是不用证明的公理。所以说,这美,那美,必然是相对的美,世界上定然没有绝对的“美”。

说美的种类,上面说了“兽性美”“口舌美”“视觉美”,以及其它“感官美”,这一切的所谓美,必然连着“权力美”,离开了“权力美”,“兽性美”“口舌美”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也就是说离开了“权力美”,“兽性美”“口舌美”就会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只有有了“权力美”,你才会有能力满足你肉体需要的“兽性美”和“口舌美”。这就照应了伟人说的“有了政权就有了一切,失去了政权就失去了一切”,这“一切”自然包括对美的感受。

至于除了口舌之外的“感官美”,也不是”绝对美”,也是无可争议的“相对美”。古时候的国王或者后来的皇帝,他们那时候没有“旅游”这个当代人发明的时髦词语,但是,他们有自己的苑囿,可以供自己心情舒畅时,飞马射箭,猎鹿捕兔,以杀生为快乐——这些国王或者后来的皇帝,并不是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口舌美”,而是在酒足饭饱之后,玩弄美女之毕,为了满足自己口舌以外的感官享受。那时的老百姓也会每天忙着猎鹿捕兔,捞鱼抓虾,可是,他们这一切活动并不是为了满足感官的一时快乐,而和国王、皇帝完全不同的需求——彻头彻尾的为了生存的“口舌美”,并不是渴求于舌尖升华的“口舌美”。

总之,对于美的看法和需求,不是单纯的感官需求,而是地位决定的,环境决定的。当你看到权贵人士,乘坐飞机在蓝天白云间,得意洋洋地飞来飞去,心满意足地游遍地球村的时候,但你看到大款富婆,飘洋过海,笑容可掬地在异乡他国醉生梦死的时候,难道你不感到这些蛋白质心灵深处的美是什么吗?当你看到深山老林的孩子,拿着大学通知书和苦楚的父母塞到他手里那带着皱褶的钞票,交到高校收银员手里的时候,难道你不感到你不感到这些枯瘦的孩子心灵深处的美是什么吗?如果,你能有良心的发现,你就会感到这个世界上,千百年来的“美”是那样的天壤之别,是那样的尖锐对立。

但这篇文章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重复一个历史故事,那就是不少人都知道的李斯的故事。李斯本来是河南上县东关人,一生为官,春风得意,尤其是他的《谏逐客书》至今还被人们称道,甚至被称为秦代唯一的具有文学价值的文字。然而,就是这个李斯,春风得意时,可以说是,看天天蓝,看水水清。可是,但他被刽子手拿着明晃晃的鬼头大刀,推出去斩首的时候,不用说,天也不蓝了,水也不清了,可想而知——心灰意懒是他这时候的必然心理。他把大儿子叫到面前,悲悲戚戚地说:“现在我最怀念的就是你小时候,我领着你,带着咱家的大黄狗到上蔡县东门外撵兔子的情景。”可以说,李斯过去春风得意是的美,在他作阶下囚的时候,顿时消失了。而他曾经极力要摆脱的上蔡县东门外的青青的麦田,是他再也不可能追回来的“美”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扪心自问,当你大讲特讲世界上的一切美,只有女人的曲线最美,并且把玩那些窈窕淑女的时候,你可曾懂得什么是繁衍后代的“兽性美”?当你品味过京城五星级饭店的美味佳肴,优哉游哉地剔着牙缝里的肉丝并大讲特讲如何可口的时候,你可曾知道什么是生存的“口舌美”?当你不用掏去自己的腰包,游遍国内外的繁华都市,名山大川的时候,你可曾知道日出日落,祖祖辈辈“耕南亩”的黎民苍生可曾知道什么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之外的“感官美”?

曲曲折折的千年历史,战战兢兢的平民百姓;威威赫赫的文武权贵,尸首遍野的争权夺利;灯红酒绿的繁华世界,饿殍遍野的黎民百姓;游山玩水的骚客雅士,如牛负重的郊野鄙人……无一不形成了色彩鲜明的对照,如果讲美的话,美学大师究竟是给吃五谷杂粮创造地球的多数人讲好呢,还是给欣赏女人细腻皮肤和曲线的“雅士”讲好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三思的问题!

上一篇:大班寒假家长评语下一篇: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